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隋書

(唐代魏徵主編的紀傳體史書)

鎖定
《隋書》是唐代魏徵主編的紀傳體史書。
《隋書》,“二十四史”之一,是唐代魏徵主編的紀傳體史書。唐太宗皇帝想以史為鑑,以知興替,命賢臣諫官魏徵修撰《隋書》,魏徵不負重託,依時完成使命。《隋書》共85卷,包括帝紀5卷、列傳50卷、志30卷。 [1-2]  唐武德四年(621年),令狐德棻提出修梁、陳、北齊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議。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編修,但數年過後,仍未成書。貞觀三年(629年),唐太宗詔修梁、齊、陳、周、隋書五代史,以魏徵修隋史,並與房玄齡總監諸史。魏徵對梁、陳、齊史“各為總論”,對隋史“總加撰定”,以序16篇、論53篇。貞觀十年(636年),五代史一同完成。貞觀《隋書》紀、傳55卷,在魏徵主持下,由顏師古孔穎達敬播李延壽趙弘智等先後參與修撰完成。貞觀十五年(641年),為配合梁、陳、齊、周、隋五代史,又詔修《五代史志》,專詳五代的典志。經歷了十五年,至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修成三十卷,由監修長孫無忌領銜奏上。參與修撰人員,今可考知者有:令狐德棻褚遂良于志寧李淳風、韋安仁、李延壽敬播。唐玄宗初,合入《隋書》紀、傳中,成為《隋書》紀、志、傳85卷,流傳至今。 [3] 
作品名稱
隋書
作    者
魏徵(主編)
創作年代
唐代
文學體裁
紀傳體史書
卷    數
85卷
內    容
帝紀、列傳、志
特    點
全書貫串了以史為鑑的思想
帝    紀
五卷
列    傳
五十卷
三十卷
四部分類
史部>正史

隋書撰寫背景

唐太宗皇帝想以史為鑑,以知興替,命賢臣諫官魏徵撰寫《隋書》,魏徵不負重託,依時完成使命。首先,它有明確的指導思想。下令修隋史的唐太宗親歷了滅隋的戰爭,在執政之後,他經常談論隋朝滅亡的教訓,明確提出“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的看法。汲取歷史教訓,以史為鑑就成了修隋史的指導思想。
其次,《隋書》弘揚秉筆直書的優良史學傳統,品評人物較少阿附隱諱。主編魏徵剛正不阿,他主持編寫的紀傳,較少曲筆,不為尊者諱。如隋文帝之“刻薄”專斷,“不悦詩書”,“暗於大道”,隋煬帝矯情飾貌,“鋤誅骨肉,屠剿忠良”等情況,都照實寫來,了無隱諱。
《隋書》
《隋書》(3張)
再次,《隋書》保存了大量政治、經濟以及科技文化資料。其中十志記載梁、陳、北齊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制度,有些部分甚至追溯到漢魏。
關於《隋書》的作者,一直搞得很亂,《舊唐書》記載“魏徽等撰”。而劉知幾史通》則説顏師古孔穎達等和于志寧李淳風諸人共同撰成。還有題為長孫無忌撰述的。這是因為參加《隋書》撰述的人很多,幾乎集中了當時大部分有名之士;開始以魏徵為其主編,後來魏徵死了,又由長孫無忌續為主編,完成未完成的部分。

隋書史學價值

《隋書》的修史水平是較高的。
《隋書》保存了南北朝以來大量的典章制度為後人研究隋代以及前幾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包括禮儀、音樂、律歷、天文、五行、食貨、刑法、百官、地理、經籍等十志。經籍志敍述了自漢至隋凡六百年中國書籍之存亡、學術之演變,是對中國古代書籍和學術史的第二次總結,也是對中國學術文化史的一大貢獻。
《隋書·經籍志》還有一個重要貢獻,就是為中國以後的四部圖書分類奠定了基礎。為後世遵用達一千餘年。《隋書》十志雖成於眾手,但作者都是學有所長的專家,因此它的內容豐富、充實。在正史書志中,一直享有較高的聲譽。

隋書作品目錄

隋書帝紀

卷次
目次
題目
卷中人物(括號人物為附傳)
卷1~2
本紀第一二
高祖上下
卷3~4
本紀第三四
煬帝上下
卷5
本紀第五
恭帝

隋書

志第一 - 禮儀一
志第二 - 禮儀二
志第三 - 禮儀三
志第四 - 禮儀四
志第五 - 禮儀五
志第六 - 禮儀六
志第七 - 禮儀七
志第八 - 音樂上
志第九 - 音樂中
志第十 - 音樂下
志第十一 - 律歷上
志第十二 - 律歷中
志第十三 - 律歷下
志第十四 - 天文上
志第十五 - 天文中
志第十六 - 天文下
志第十七 - 五行上
志第十八 - 五行下
志第十九 - 食貨
志第二十 - 刑法
志第二十一 - 百官上
志第二十二 - 百官中
志第二十三 - 百官下
志第二十四 - 地理上
志第二十五 - 地理中
志第二十六 - 地理下
志第二十七 - 經籍一
志第二十八 - 經籍二
志第二十九 - 經籍三
志第三十 - 經籍四

隋書列傳

卷次
目次
卷中人物(括號人物為附傳)
卷36
列傳第一
后妃 文獻獨孤皇后宣華夫人陳氏、容華夫人蔡氏、煬帝蕭皇后
卷37
列傳第二
李穆(子李渾、穆兄子李詢、詢弟李崇、崇子李敏)、梁睿
卷38
列傳第三
卷39
列傳第四
卷40
列傳第五
卷41
列傳第六
高熲蘇威(子蘇夔
卷42
列傳第七
卷43
列傳第八
河間王楊弘(子楊慶)、楊處綱楊子崇、觀德王楊雄(弟楊達
卷44
列傳第九
滕穆王楊瓚(嗣王楊綸)、道悼王楊靜、衞昭王楊爽(嗣王楊集)、蔡王楊智積
卷45
列傳第十
文帝四子 房陵王楊勇、秦孝王楊俊、庶人楊秀、庶人楊諒
卷46
列傳第十一
卷47
列傳第十二
韋世康(弟韋洸韋藝韋衝,從父弟韋壽)、柳機(子柳述,機弟柳旦柳肅,從弟柳雄亮,從子柳謇之,族弟柳昂,昂子柳調
卷48
列傳第十三
楊素(弟楊約、從父楊文思楊文紀
卷49
列傳第十四
卷50
列傳第十五
卷51
列傳第十六
長孫覽(從子長孫熾,熾弟長孫晟
卷52
列傳第十七
卷53
列傳第十八
卷54
列傳第十九
卷55
列傳第二十
卷56
列傳第二十一
卷57
列傳第二十二
盧思道(從父兄盧昌衡)、李孝貞薛道衡(從弟薛孺
卷58
列傳第二十三
卷59
列傳第二十四
煬帝三子 元德太子楊昭(燕王楊倓、越王楊侗)、齊王楊暕、趙王楊杲
卷60
列傳第二十五
崔仲方於仲文(兄於顗,從父弟於璽)、段文振
卷61
列傳第二十六
卷62
列傳第二十七
卷63
列傳第二十八
卷64
列傳第二十九
卷65
列傳第三十
卷66
列傳第三十一
卷67
列傳第三十二
卷68
列傳第三十三
宇文愷閻毗何稠劉龍黃亙(亙弟黃袞)
卷69
列傳第三十四
卷70
列傳第三十五
卷71
列傳第三十六
卷72
列傳第三十七
卷73
列傳第三十八
卷74
列傳第三十九
卷75
列傳第四十
卷76
列傳第四十一
卷77
列傳第四十二
隱逸 李士謙崔廓(子崔賾)、徐則張文詡
卷78
列傳第四十三
卷79
列傳第四十四
外戚 高祖外家呂氏、獨孤羅(弟獨孤陀)、蕭巋(子蕭琮,琮弟蕭瓛
卷80
列傳第四十五
列女 蘭陵公主南陽公主、襄城王恪妃、華陽王楷妃、譙國夫人、鄭善果母、孝女王舜、韓覬妻、陸讓母劉昶女、鍾士雄母、孝婦覃氏、元務光母、裴倫妻、趙元楷妻
卷81
列傳第四十六
東夷 高麗、百濟新羅靺鞨流求國倭國
卷82
列傳第四十七
南蠻 林邑赤土真臘婆利
卷83
列傳第四十八
西域 吐谷渾、党項、高昌、康國、安國、石國、女國、焉耆龜茲、疏勒、于闐、汗、吐火羅、挹怛、米國、史國、曹國、何國、烏那曷、穆國、波斯、漕國、附國
卷84
列傳第四十九
卷85
列傳第五十

隋書現行版本

魏徵像 魏徵像
現行《隋書》共八十五卷,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紀傳部分,由魏徵主編,成書於唐太宗貞觀十年(636年);另一部分為史志部分,始修於貞觀十五年(641年),成於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是由長孫無忌監修的。 《隋書》的修史水平是較高的。一是因為當時唐朝集中了一大批有才之士:先後參加編寫的孔穎達許敬宗、于志寧皆名列貞觀時期著名的“十八學士”之列;顏師古是當時名垂一時的經史大師;負責修撰天文、律歷的是唐代著名天文學家李淳風。這樣,《隋書》的修撰,便得到了學術上的保證。二是因為修史當時離亡隋時間較近,有不少隋朝的史料尚可資證。如隋人王劭撰的《隋書》八十卷,便保存着許多隋王朝的詔策。此外,當時也還存有數十卷《開皇起居注》等。更重要的是,唐貞觀時離隋煬帝時不過二十餘年,有許多隋朝遺老仍健在於世,可以通過訪查直補史事。
舊唐書·孫思》便載:“魏徵等受詔修齊、梁、陳、周、隋五代史,恐有遺漏,屢訪之。”説明修《隋書》時,史官們曾訪問過不少人。還有不少修史的作者本人就在隋朝生活過,有着親身的經歷,因而史實也就較為準確。三是作為主編的魏徵,歷史上素稱諫臣,號為“良史”,他主編修史時一般能堅持據事直書,不像後代史書的一些紀傳有那麼多的忌諱。

隋書特點

《隋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全書貫串了以史為鑑的思想。主編魏徵在給唐太宗上書時曾經説過,“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臣願當今之動靜。以隋為鑑,則存亡治亂可得而知。”惟其想到以史為鑑,所以對隋是如何滅亡的,對隋君臣上下驕奢淫逸的腐朽生活,可謂有淋漓盡致的描寫和入木三分的揭露。比如對隋煬帝大興土木、三遊江都,都有翔實的敍寫。又因為魏徵等編書者有意寫出人民對隋王朝的反抗情緒,因此在《隋書》中也較多地敍述了隋末農民起義的史實,這在《煬帝紀》兩卷中記載最為具體。據統計,在紀傳部分的五十五卷中有二十多卷,以及在《食貨志》、《五行志》裏,記載了有關農民起義的情況。

隋書優點

隋書 隋書
《隋書》還有個優點,就是比起其它同類史書來,它較少隱諱。比如,儘管虞世南在唐朝已成為唐太宗十分信任的大臣,但紀傳中寫到他哥哥虞世基的罪惡時,絲毫不加掩飾,再如,儘管裴矩何稠等人已為唐臣,但對他們在隋朝的作為,也不加任何掩飾。這些方面都是《隋書》勝於其它史書的地方。當然,《隋書》的作者也不免歷史的侷限,因為礙於情面或政治上某些因素,在寫到某些人物時也有迴護或偏愛的地方。如卷六十六中的《房彥謙傳》便是一例,房彥謙官微職卑,位不過州司馬、縣令,一生又無重大事蹟可記,只因為他是唐太宗時的宰相房玄齡的父親,使破格收入列傳。這在封建社會的史書裏,也算是難以避免的吧。
《隋書》另一個可取的地方,是保存了南北朝以來大量的典章制度,為後人研究隋代以及前幾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保留了豐富的資料。南北朝時期,留下來的典章制度方面的史料極少,而《隋書》的史志部分,多達三十卷,包括禮儀、音樂、律歷、天文、五行、食貨、刑法、百官、地理、經籍十志。這十志不僅敍述了隋朝的典章制度,而且概括了梁、陳、北齊、北周的政治、經濟情況,有的甚至追溯到漢魏。例如《食貨志》記載了自東晉以來的等級制度貨幣制度;《地理志》記載了南北朝以來的建置沿革;《律曆志》和《天文志》總結了南北朝以後一百多年來天文學方面的成就;關於祖沖之的圓周率的詳細記錄,也保存在《隋書》中。
《隋書》的《經籍志》是繼《漢書·藝文志》後的一部十分重要的目錄書,敍述了自漢至隋凡六百年中國書籍之存亡、學術之演變,是對中國古代書籍和學術史的第二次總結,也是對中國學術文化史的一大貢獻。《隋書·經籍志》還有一個重要貢獻,就是為中國以後的四部圖書分類奠定了基礎。《漢書·藝文志》曾把天下圖書分編為六大類,到東晉李充造《四部書目》,始分書籍為四部。《隋書·經籍志》吸取其長,正式將各類書籍標出經、史、子、集四大類,其下再分四十小類。這種圖書分類法,為後世遵用達一千餘年。
《隋書》也有不克服的缺點。例如它過分強調“天道”和“帝王之道”,這當然是唯心主義的觀點。此外,由於隋末喪亂,圖書散佚嚴重,因此在撰寫時,也常常有史料不足的缺陷。有些傳只能註明“圖籍在記,多從散逸,不能詳備”,造成某些傳記空洞無物。這當然是不能苛求於古人的。

隋書流傳

關於《隋書》的表志有:萬斯同:《隋諸王世表》。
萬斯同:《隋將相大臣年表》。
黃大華:《隋唐之際月表》。自大業七年(611)至貞觀二年(628),按月表列起兵者興亡。
楊守敬:《隋書地理志考證附補遺》。《地理志》以隋代統一的疆域為綱,梁陳齊周時的沿革列於注中,時有疏漏錯誤,為楊氏考證重點所在。張鵬一:《隋書經籍志補》。主要為志中失收的北魏北齊北周人著作。
章宗源(?—1800):《隋書經諾志考證》。只有史部十三卷。一説此書本名《史籍考》,後人誤改。注意輯錄佚文,而於書之原委、撰人始末多未詳考。姚振宗(1842—1906):《隋書經籍志考證》。推尋志中所收書籍之本末源流,補直考訂志所遺漏,遠較章書為詳備。
補:其他考訂著作一覽
隋書考證 清·傅雲龍
隋書札記 清·李慈銘
隋書斠議 清·羅振玉著

隋書錯誤

《隋書》也有不少失誤,如《天文志》載“普通元年……九月乙亥,有星晨見東方,光爛如火。佔曰:“國皇見,有內難,有急兵反叛。”其三年,義州刺史文僧朗以州叛。”《資治通鑑》、《梁書·武帝紀下》皆載普通二年六月丁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