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諸葛亮北伐

鎖定
諸葛亮北伐,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於228年至234年,對曹魏發起的五次進攻戰。對魏戰爭期間雖然也有所斬獲,但沒能實現“興復漢室”的目標,在最後一次北伐中諸葛亮本人也病亡五丈原前線。
藝術作品裏稱諸葛亮北伐為“六出祁山”,但實際上諸葛亮對魏發動的進攻戰是五次,出兵祁山戰場也只有兩次。
名    稱
諸葛亮北伐
發生時間
228年 至 234年
地    點
隴西關中
參戰方
蜀漢曹魏東吳
結    果
蜀漢佔據魏國陰平、武都;斬殺張郃、王雙;損失馬謖等
參戰方兵力
漢軍8~10萬;魏軍東西兩線兵力20萬;吳軍6~10萬
主要指揮官
蜀漢:諸葛亮
趙雲
魏延
王平
曹魏:曹真 展開
主要指揮官
蜀漢:諸葛亮
趙雲
魏延
王平
曹魏:曹真
司馬懿
張郃 收起

目錄

諸葛亮北伐戰爭背景

諸葛亮 諸葛亮
蜀漢章武三年(223年),劉備兵敗夷陵,國力大減,東吳因為要應付曹魏的進攻,重新與劉備修好。不久後劉備去世,舉國託付給諸葛亮,諸葛亮擔心東吳會因劉備的死而有所變故,先後派遣陳震鄧芝等出使東吳,鞏固雙方的聯盟關係。 [1] 
魏國和蜀國形式 魏國和蜀國形式
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用兩年多的時間休養生息,使得蜀漢國力大漲。為了讓自己北伐沒有後顧之憂,便親自率軍出征南中,採用馬謖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的戰略 [2]  ,平定了南方叛亂,並從中得到了許多戰略物資
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上書《出師表》,然後和趙雲率軍進駐漢中,用漢中太守魏延為丞相府司馬 [3]  ,為正式進攻曹魏做準備。

諸葛亮北伐戰爭過程

諸葛亮北伐一伐

  • 子午谷之計
諸葛亮第一、第二次北伐地圖 諸葛亮第一、第二次北伐地圖
建興四年(魏黃初七年,226年)魏文帝曹丕去世,曹叡繼位。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認為時機成熟,正式向魏國出兵。
魏延 魏延
魏延認為曹魏關中守將夏侯楙怯懦無謀,於是向諸葛亮建議,由自己率領五千精兵,從褒中沿着秦嶺往東行進,到子午以北,奇襲關中,就像當年的韓信一樣,與諸葛亮異道會師於潼關。但諸葛亮認為這樣進軍過於兇險,沒有采納魏延的計策。 [4] 
諸葛亮讓趙雲率領一支疑兵出褒斜道,佔據箕谷,佯攻魏國關中地區,吸引魏國主力部隊的注意力。諸葛亮自己則率領主力部隊,進軍祁山。 [5] 
  • 首戰告捷
由於魏國事先毫無防備,突聞諸葛亮率大軍殺來,導致隴右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無力抵抗,天水、南安太守甚至放棄守城向東逃竄,魏國天水守將姜維、梁緒、尹賞上官雝等投降諸葛亮,雍州刺史郭淮則退往上邽固守待援。
頃刻間,隴右五郡(隴西、南安、天水、廣魏和安定)有三郡投降了諸葛亮,僅有廣魏郡隴西郡拒不投降。隴西郡太守遊楚堅決抵抗。曹魏整個朝廷“朝野恐懼”。
  • 失守街亭
正當諸葛亮率領漢軍一路凱歌高唱,在隴右攻城拔寨之時,遠在洛陽的魏明帝曹睿急率大軍救援,親自到長安坐鎮,派大將軍曹真督軍郿縣防禦趙雲,張郃率軍前往抵抗諸葛亮,曹魏涼州刺史徐邈也遣參軍與金城太守率軍反攻南安郡
諸葛亮知道張郃乃是魏之名將,此番率軍前來必定來取漢軍咽喉之地街亭
諸葛亮正欲派將鎮守街亭時,忽聞參軍馬謖請命,要領一軍往漢軍咽喉要道街亭把守。諸葛亮排除其他眾將質疑,提拔馬謖防備漢中。馬謖是諸葛亮的心腹,諸葛亮恐馬謖有失、街亭失守,於是再三叮囑,並將街亭對漢軍的重要性和鎮守街亭的部署告訴馬謖,並要求馬謖到街亭後立刻描繪街亭的山川地理圖本以及安營紮寨的位置。諸葛亮又派大將王平作為馬謖的副將,協助馬謖鎮守街亭。為了以防萬一,諸葛亮命令高翔率領一支軍隊屯駐在臨渭以北、街亭以左的列柳城接應馬謖。又命魏延率領一軍在街亭之右的山谷之中接應馬謖。
不出諸葛亮所料,張郃果然率領大軍來取街亭。可是馬謖根本不遵循出兵前諸葛亮安排的部署,也不顧副將王平的勸説,執意將大軍屯兵於一座孤山上,不在當道險要之處下寨。以致於被張郃率將包圍在山上。張郃派人切斷漢軍水源。漢軍因為缺水而陷入內亂,馬謖棄軍逃亡。張郃乘勢進攻,漢軍大敗,街亭失守。只有王平領着千人,鳴鼓自守。而張郃又疑漢軍有伏兵,不作追擊。於是王平集合分散的軍隊,向諸葛亮大軍處撤退。身處列柳城的高翔軍隊又被郭淮攻破。魏延被張郃堵在山谷之中,前進不得。高翔與魏延為避免陷入被包圍的境地,於是都各自退軍。
同時,趙雲在褒斜道也出兵不利,被曹真打退,曹真隨即率軍北上,攻打投降蜀漢的安定郡。
街亭失守,蜀軍喪失了全部有利形勢。諸葛亮取西縣千餘家,後引兵退回漢中。
對曹魏產生極大震動的第一次北伐就此失敗。
  • 斬馬謖
回到漢中,諸葛亮把臨陣逃脱、棄士兵於不顧的馬謖收獄。不得已以“戮謖以謝眾”。
上疏曰:
“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厲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
於是以亮為右將軍,行丞相事,所總統如前
馬謖 馬謖
諸葛亮雖感可惜,但為嚴肅法度,便斬殺了馬謖、張休李盛,還奪取了黃襲等人之兵權;陳壽(三國志的作者)之父是馬謖的參軍,因不勸導馬謖被處以髡刑;丞相參軍、安漢將軍李邈為馬謖求情,被調回成都。
王平卻因有作進諫而被提拔。
諸葛亮自己仍上書自貶三等,並作了自我批評,劉禪接納,但仍命諸葛亮以右將軍行丞相事。
趙雲亦貶為鎮軍將軍,但被諸葛亮大嘉讚賞他守衞之功。
後來,有人曾勸諸葛亮再北伐,但諸葛亮認為要更訓練士卒,令他們忘了失敗之事,才可再行。
曹真和張郃在漢軍撤出後,快速將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平定,曹真又認為漢軍今番進攻祁山失敗,褒斜道又被趙雲燒燬和大水沖蝕,下次該會以陳倉作目標,便派將軍郝昭、王生等與千餘人屯兵陳倉,重修陳倉城。 [6] 

諸葛亮北伐二伐

228年冬天,曹魏將領曹休在石亭被東吳將領陸遜打敗,諸葛亮聽説魏軍大舉東進,關中兵力空虛。
於是,諸葛亮寫信給其兄諸葛瑾,言到:
“有綏陽小谷,雖山崖絕險,水縱橫,難用行軍,昔邏候往來要道通入。今使前軍斫治此道,以向陳倉,足以攀連賊勢,使不得分兵東行者也。”
於是諸葛亮領兵數萬出兵陳倉道,包圍陳倉。雖然陳倉此時只有千餘士兵,但郝昭已築好防備。
諸葛亮曾派郝昭同鄉靳詳於城外數次遊説郝昭投降,但郝昭堅決拒絕了。諸葛亮便揮軍進攻陳倉城。
漢軍大軍進攻,輪番使用雲梯、衝車攻城,郝昭便用火箭射雲梯,當雲梯燃燒時,梯上的人便被燒傷,又以繩綁着石磨,掉下城牆,壓毀衝車。諸葛亮便轉用井闌在百尺外向城中射箭,掩護士兵用土填平護城河,想直接攀城,郝昭於是建起內牆,令井闌失效。諸葛亮又挖地道,想突襲城中,郝昭又在城內挖下橫壕溝,擋下地道。
由於曹魏已經事先在陳倉做好了充足準備,加上陳倉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相方激戰二十餘日未有勝負。
曹真費耀等率軍來救,魏明帝也召張郃前往迎擊諸葛亮
此時漢軍糧草不繼,又聞訊魏援軍快到,只好再退回漢中。
在退師途中,成功殺死前來追擊的魏將王雙

諸葛亮北伐三伐

229年春天,諸葛亮陳式(一説陳戒)進攻武都、陰平。曹魏大將郭淮領兵來救,諸葛亮率軍駐紮建威,牽制郭淮。魏軍知道漢軍主力到臨,便緊急撤退,漢軍順利佔領二郡。
諸葛亮安撫了當地的氐人、羌人,然後留兵據守,自己率軍回漢中。
因成功奪取二郡,劉禪再次恢復諸葛亮為丞相。
至冬天,諸葛亮徙府營至南山下的平原,建築漢、樂二城,加強漢中防守。

諸葛亮北伐防守

建興八年(230年)七月,曹魏想轉守為攻,大司馬曹真上表伐蜀議案,但司空陳羣認為斜谷太險阻,難以進退,於是曹真率主力軍改為由子午道進發;大將軍司馬懿率軍從漢水而上,欲與曹真軍會師漢中;張郃從褒斜道進兵,直指漢中。
諸葛亮知道魏軍來攻後,立即加強城固、赤阪等要地的防守,要求李嚴率二萬人趕赴漢中阻擊敵人,表李嚴子李豐為江州都督,防衞後方。
曹軍的前鋒夏侯霸先大軍一步,進至興勢,在曲折的谷中下營。被蜀地百姓看到,指示漢軍攻擊,夏侯霸在鹿角間戰鬥,最後援軍到達,夏侯霸才得以解圍。
因蜀地艱險,期間遇上下了三十天的大雨,棧道斷絕,曹真用了一個月,才走了一半路程。
在朝中,華歆、楊阜、王肅都上疏勸魏明帝下詔撤軍,至九月,三路大軍受詔撤退。
同年,諸葛亮派魏延、吳壹入南安,於陽溪大破魏將郭淮、費曜等。 [7] 

諸葛亮北伐四伐

  • 再戰祁山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
231年春天,諸葛亮乘曹魏雍涼地區半年沒有下雨,再次進行北伐,以木牛運糧,包圍祁山堡,並在祁山堡東北修建滷城作為蜀軍大營。
諸葛亮又招攬鮮卑人軻比能,軻比能起兵到石城響應漢軍。
曹魏因大將曹真病重,曹叡改派司馬懿為統帥屯於長安,領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人抵抗。
司馬懿先派費曜、戴陵與四千精兵前往上邽防守,自己則率其他兵力隨後前進。
張郃則認為該分兵駐守雍、郿,但司馬懿認為若分軍不及合軍有利,便向西推進。
諸葛亮知道後,留下王平繼續領軍攻打祁山堡,自己率主力北上上邽。到達上邽附近麥田後,沒有等待收割一個月就成熟的麥糧,只對麥田進行了芟除破壞。
漢晉春秋所載,郭淮戴凌為保護麥田,僅率四千人主動進攻諸葛亮主力部隊,為亮所破 [8]  ,此説不為正史所載,僅四千人主動進攻又頗為費解,故此説存疑。
司馬懿軍也為保護麥田,日夜兼程急行軍抵達上邽之東,司馬懿深知漢軍勞師遠襲,糧食補給困難,兼之魏軍經過通宵達旦的行軍已為疲憊之師,因而憑險堅守,拒不出戰,諸葛亮便回軍滷城,未能徹底破壞上邽麥田,使得這批糧食成了乏糧魏軍與之對峙的資本,但有必要指出的是,諸葛亮這一戰略動作迫使魏軍進入極度缺糧狀態,導致司馬懿、郭淮等不得不從關中運糧,甚至徵取羌胡的糧谷 [9] 
司馬懿 司馬懿
這裏也有必要指出,司馬懿本人以用兵“侵掠如火”、“兵貴神速”著稱,若是真的有較大把握能在野戰中擊敗蜀軍,以司馬懿的軍事指揮風格,司馬懿應該是不會採用堅守策略的。事實上,初來乍到的司馬懿也的確採取過進攻態勢 [10]  ,但戰果不佳。因此,司馬懿其後採取防禦態勢,意味着在本次北伐作戰中,蜀漢軍隊一直處與有利地位,而本場作戰的魏軍卻居於相當不利的地位。
司馬懿進軍滷城,但卻登山掘營,與漢軍對峙,不與交戰。
張郃認為蜀軍長途來攻,“孤軍食少”,必然想要速戰速決。所以應該以大軍屯於此處,然後分為奇兵,包抄蜀軍,截斷其後路。但司馬懿不採納。
魏軍將領數次請戰,司馬懿都不準,諸將十分不滿,便譏笑他:
“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8]  ! ”
對峙一段時間後,諸葛亮撤出對祁山的包圍,將全部軍隊集中在滷城,司馬懿派張郃打通了和祁山堡的聯絡,並命他攻滷城以南的的王平,由案中道進逼漢軍。自己則率眾進攻滷城以北的諸葛亮主力,力圖以鉗形攻勢,擊敗諸葛亮。
諸葛亮派大將魏延、高翔吳班分三路領兵作戰,大敗魏軍。斬獲魏軍的首級三千級,獲得戰利品玄鎧五千、角弩三千一百張 [8]  滷城之戰在《漢晉春秋》中有記載,同時,《漢晉春秋》關於滷城之戰的記載,和《三國志王平傳》的記載相互印證“九年,亮圍祁山,平別守南圍。魏大將軍司馬宣王攻亮,張郃攻平,平堅守不動,郃不能克”。
  • 伏擊木門道
六月,諸葛亮眼見糧草接應不上,而又收到後主劉禪下令北伐軍撤退的聖旨,諸葛亮只有引軍退回。
司馬懿命令張郃追擊漢軍,張郃認為“圍師必闕,歸師勿遏”。眼見張郃不贊同追擊未被打敗而主動撤退的漢軍,司馬懿卻強行堅持要張郃領兵追擊,張郃無奈前往追擊。最後於木門道,被埋伏於高處的漢軍射中右膝,傷重病逝。
  • 貶黜李嚴
第四次北伐之前,諸葛亮派李嚴督糧草時,怕出問題,於是給他三種選擇,叫他便宜行事:
上計斷其後道。中計與之持久。下計還住黃土。”
後來,李嚴怕糧運不濟,就派馬忠、成藩傳喻旨要諸葛亮撤軍。
諸葛亮回來後,反而問他:
“軍糧饒足,何以便歸?”
另一方面,李嚴又向劉禪上表:
“軍偽退,欲以誘賊與戰。”
欺騙劉禪説這是策略,又想推卸責任給岑述
諸葛亮無需調查此事,直接出示李嚴之前手書,明顯前後不符,李嚴無話可説,被貶為庶人。

諸葛亮北伐五伐

  • 揮師渭水
234年春天,諸葛亮經過三年勸農講武的準備,再率數萬大軍出斜谷口,同時派使臣到東吳,希望孫權能同時攻魏。四月,漢軍出斜谷到達郿縣,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紮下營寨。
司馬懿認為“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因此率領魏軍背水築營,想再次以持久戰消耗蜀軍糧食,令漢軍自行撤退。
魏將郭淮認為漢軍必會爭奪北原,司馬懿認同,便派郭淮先前往防備。果然,漢軍到來,但被郭淮擊退。
諸葛亮考慮到前幾次北伐都因為運糧不繼,導致功敗垂成,於是開始在渭濱的居民之間屯田。生產糧食,百姓亦相安無事,一切如常。而孫權也響應蜀漢,親率十萬大軍北上攻魏,但被魏明帝曹睿親自率軍打敗。
曹叡親征迫退吳軍之後,有人建議他到尚未分出勝負的西線督戰,曹叡説“權退亮膽破,大將軍已制之,吾無憂矣”,顯示出相較與對東吳孫權的重視,諸葛亮的北伐可能並未對曹魏造成多大的撼動。
但此記載或亦有另一種解釋,即魏明帝對司馬懿及其堅守戰略較為信任,畢竟司馬懿已經是魏國最有軍事才華的將領了,司馬懿的防守戰略也有效阻遏了諸葛亮的進攻,如果司馬懿都擋不住諸葛亮,那麼魏明帝即便親征作用也是有限的,甚至可能干擾司馬懿的指揮。
一次,諸葛亮派虎步監孟琰武功水(今岐山縣石頭河)東,適逢水漲,阻斷了諸葛亮和孟琰的聯繫。司馬懿趁機出兵進攻孟琰。結果諸葛亮一方面派工兵架橋,一方面派弩兵向司馬懿的部隊射箭。司馬懿看到橋快架好,只好撤退了。
另有一次,諸葛亮採用聲東擊西之策,想要調離魏軍攻下陽遂,被郭淮識破,預先有備而進攻失敗。
魏、漢兩軍相峙了百多日,其間諸葛亮多次派人挑戰,司馬懿軍始終堅守不出。
其後,諸葛亮故意讓人帶一套女人的衣服、頭巾送給司馬懿,表示司馬懿就像女人一樣,想要利用激將法,激怒司馬懿出軍,來進攻自己佈置好的陣勢。司馬懿明白諸葛亮千里來攻,卻不去攻伐魏國的城池、部隊,只是激將引誘魏軍去主動進攻他,因此“西上五丈原諸軍無事”,便堅決不肯出擊。
魏軍將領見此情形都火冒三丈,紛紛要求出戰。為了搪塞將領們的要求,司馬懿假意上表給魏明帝請戰。曹睿便派衞尉辛毗為軍師,到前線節制司馬懿。
諸葛亮明白“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只是做樣而已。而司馬懿卻從諸葛亮派出的下戰使者口中探得諸葛亮事事親力親為,食少事繁多,認為諸葛亮活不了多久。
  • 秋風五丈原
八月,諸葛亮果然因積勞成疾而病倒,病情日益惡化。諸葛亮病重的消息傳到成都,劉禪派李福去探望諸葛亮,並詢問此後國家大計。
諸葛亮並未讓軍中二號人物魏延參與遺命部署,只是要楊儀和費禕統領各軍撤退。由魏延、姜維負責斷後,由此引起了魏延和楊儀的火併。
不久,諸葛亮在五丈原軍營中與世長辭。
而楊儀、姜維按照諸葛亮臨終的部署,秘不發喪,整頓軍馬從容撤退。
司馬懿認為諸葛亮已經殞沒,率軍追擊,姜維擊鼓整軍,做出擊狀,司馬懿不敢進攻,於是蜀軍從容退去,進入斜谷後,才訃告發喪,而此事後來也被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 。
司馬懿聽聞蜀軍在斜谷發喪後,自嘲道:
“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其後,司馬懿雖然不認同諸葛亮的軍事才能,説他“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但視察蜀軍遺留的營寨之後,歎服諸葛亮治戎佈陣之才,曰:“亮真天下奇才也!”

諸葛亮北伐動機

關於諸葛亮北伐的動機,根據史料記載,以及近歷史學專家的論斷,可以將其概括為三點。
  • 第一:為報先帝,以完遺願(依據:諸葛亮出師表)
諸葛亮在《出師表》所説: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11] 
劉備 劉備
可看出,諸葛亮北伐是為了報答先帝劉備對他的知遇之恩,完成先帝光復漢室的遺願。
  • 第二:不攻曹魏,蜀漢必亡(依據:易中天品三國)
自從曹魏皇帝曹睿同意大臣孫資的建議,對蜀國採取據守要塞,大力恢復魏國實力。諸葛亮已經意識到,如果讓曹魏有時間發展國力,那麼漢魏兩國之間的差距將會越來越大。一旦等到曹魏國力強大,蜀國只能坐以待斃。
只有出蜀,佔領雍州涼州,一來可以獲得秦川駿馬,組織騎兵;二來作戰之時有迂迴空間,發動大規模作戰;三來可以大大削弱曹魏的騎兵部隊實力。
對於蜀漢來説,山峻之險無疑是一道天然的屏障。
這有相對性,曹魏攻不進來,但蜀漢也殺不出去,用一句話來形容蜀地:
“天下大亂,勝天堂;天下一統,死牢房。”
天下大亂,佔據蜀地。可以發展自己的經濟,擴充自己的軍隊,意圖天下,進可攻退可守。
但是,天下將要一統,那麼蜀地絕對是一個死牢房,因為你自己打不出去。
而且,險山峻嶺不適合大規模作戰。不能大規模作戰,別人傷不了你,你也傷不了別人。
兩軍只有僵持,但是你的後方絕對會被活活拖死。
最終結局是你無兵源、無財力、無民心,只有投降一條路可以走。
  • 第三:北伐中原,轉移矛盾(依據:易中天品三國)
蜀漢是劉備依靠荊州集團(以諸葛亮為代表,劉備入蜀帶領的文臣武將)在蜀地建立的政權。
所以在蜀漢,第一階級是荊州集團、第二階級是東州集團(以李嚴為代表,劉璋以前帶領的文臣武將)、第三階級才是蜀地集團(以譙周為代表,蜀地本土勢力)。在蜀漢的基本國策是該執政掌權的是荊州集團(蜀漢四相全是荊州人)、受聯合拉攏的是東州集團、被排擠打壓的是蜀地集團。
由於在蜀漢建國之初,擁有荊州與益州,三方勢力的矛盾並不明顯。但是自從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後,荊州集團在經歷失荊州、敗夷陵,元老死傷慘重(關羽、張飛黃忠馬良麋竺等皆亡),無力繼續壓制強大的蜀地集團,所以必須聯合東州集團。三方長此以後,矛盾日漸突出。
劉備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託孤之時,除了任命諸葛亮為“正託孤大臣”還任命李嚴為“副託孤大臣”。一來可以使雙方互相監督,二來可以藉機拉攏東州集團。況且李嚴也算是半個荊州集團,不與劉備定下的基本國策衝突。
諸葛亮發動北伐,可以將蜀漢的內部矛盾轉移至對曹魏的外部矛盾。一旦打下雍州、涼州,那麼荊州、東州、蜀地三大集團的矛盾會大大縮減。而且可以使蜀漢有了問鼎中原的機會。

諸葛亮北伐爭議

爭議一:子午奇謀與隴右戰略
有人質疑諸葛亮的北伐策略,討論最集中的就是為什麼不採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甚至有不少人臆斷,如果諸葛亮肯聽從此計,則歷史將會改變。其實,現代已經很難考據諸葛亮當時的心態了。
不過,縱觀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從中可以隱約看到,也許諸葛亮不以奇兵出子午谷,而是揮轉大軍向祁山,只是現實導致的一種必然選擇。
當時諸葛亮對伐魏在戰略方向上有兩個選擇:
一是出祁山,走秦川大道,取隴右(雍州,涼州),二是以奇兵出子午谷偷襲長安,取關中。
蜀漢大將魏延主張襲擊長安取關中(子午谷之計),諸葛亮則主張出祁山取隴右。
為什麼諸葛亮不選擇關中而選擇隴西呢?
魏延以及後世部分人的看法是,諸葛亮過於保守,不敢兵行險招。
其實真正情況絕非世人所想的那樣。
  • 一、國力
蜀漢地處西南,人口稀少並非密集的中原地區。
劉禪投降曹魏時,蜀漢一共才二十萬餘户民眾,也就是大約120萬人口。其中蜀漢的軍隊大約18萬。120萬人口(其中包括官、吏、兵、工、商、販、老、幼、病、殘、婦女等),要養18萬的軍隊,這對於蜀漢百姓來説負擔已經相當的重了。其中大約3萬分別保衞梓潼、成都、江州等重要城池,7萬軍隊要駐紮邊境防範曹魏與東吳,北伐大軍只有8萬左右。可想而知,對於蜀漢來説,一條人命是多麼的重要。
諸葛亮的謹慎不是為了得到多少戰爭的勝利,而是為了減少多少兵士死亡的成功。
新中國的開國領袖毛主席曾經論“游擊戰”中説道“得地失人,人地皆失。得人失地,人地皆得”。只要人還在,一切皆有希望。
1、蜀漢國力弱小。兵民國力只有曹魏的五分之一,不可能具備一口吃掉關中的條件,即使初戰攻克長安,作為曹魏首都洛陽重要的西部屏障,曹魏必以傾國之兵爭奪。到時,曹魏大軍兵臨長安,蜀漢還是會撤軍。長安之戰乃是得不償失的無用之戰。
2、而關中平原之地,無險可守,必然形成拉鋸戰,雙方兵力懸殊異常,蜀軍兵少,必定不是曹魏的對手。
3、漢軍糧運險遠,難以抗衡。假如固守長安,而魏軍切斷斜谷道等地,那麼蜀漢軍隊的後勤補給都會出現問題,糧草一旦短缺,蜀漢大軍必定不戰自潰。
  • 二、地勢
1、隴右是形勝完固之地,南依秦嶺與蜀漢接壤,西靠河西走廊,北臨黃河,東據隴山
尤其是隴山,南接渭水,北近黃河,綿亙數百里,將隴右與關中隔斷,是抵抗曹魏反撲的天然屏障。因為隴右有此地利,趁虛攻克後即可派兵防守隴山各隘口,阻擋曹魏進攻,如此隴山以西可斷而有之。
關於隴山之險要,在東漢開國平定隗囂割據的戰爭中得到充分驗證。
公元30年,東漢大軍數萬上隴,隗囂部將王元塞斷隴道,堅守隴坻,漢軍佯攻不利撤回關中,之後隗囂以隴右彈丸之地居然抵抗了東漢大軍四年。
因此,隴右是北伐的首要戰略目標,在諸葛亮五次北伐用兵當中,一直圍繞這一目標進行。
2、隴右盛產駿馬。
佔領隴右一則可以獲取駿馬,組織訓練騎兵,使漢軍戰場靈活機動性大大提高,再無兵種剋制之危。
3、隴右地勢平坦,適合大面積屯田採糧!
漢軍佔領隴右後,就可以不需要再從蜀地跋山涉水的運送糧食!可以大大的節約人力、物力、財力。
  • 三、變數
出奇兵偷襲長安,變數實在太多。
1、不能派出很多兵馬,因為人多會被魏國發現。
但是派出的人又不能少,因為長安乃是一座雄偉大城。
2、長安乃是曹魏西部屏障的中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況且,長安距離洛陽實在太近。洛陽又是曹魏的首都,城內護衞兵馬肯定眾多。
如果諸葛亮派出的軍隊一時之間攻不下長安,那麼一旦曹魏派出兩路援軍,一路直撲長安解圍,一路直取子午谷斷絕漢軍退路。那麼兵出子午谷計劃等於就是送死!
3、魏延所説:夏侯懋會棄城逃跑。這話可靠度不高!
太守跑了,起碼還有都尉在吧,都尉跑了,起碼還有監御史在吧,總不可能長安最高三大長官都是窩囊廢吧!何況中國每代皇朝對地方長官都規定有守土之責。
長安城乃是一座大城,是曹魏王朝僅次於首都洛陽的一座大城!長安城內怎麼會沒有賢良之才,先不談賢良之才的能力有多高,但起碼能將長安守上一個半月的人才總是有的吧!
以長安的地位之高、重要之大、人口之多、防禦之強,夏侯懋即便是愚蠢如豬,也絕對不會棄城而逃,因為很簡單,守都沒有守就逃,下場必死無疑。而且夏侯懋也肯定清楚(如果他這點都不清楚,曹魏也不會派他做長安太守),長安距離洛陽很近。只要堅守不戰,等待援軍,必然會勝利。
諸葛亮選擇先取隴右的確是一個正確的方法,因為第一次北伐,基本上已經佔領了隴右的絕大部分城池。
如果馬謖守住了街亭,那麼隴右其餘城池根本抵擋不住蜀軍。只要再攻下郿縣,就可以直接攻佔隴西!那麼,諸葛亮的北伐之戰可以説是獲得勝利了!
爭議二:北伐是否拖垮了蜀國
在諸葛亮七年5次北伐中,兵力損失比較小,損失的主要是糧食等物資以及因此產生的民心向背凝聚力下降、厭戰等,但民眾對諸葛亮的崇敬和對蜀漢政權的向心力未減弱 [12]  )。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更不用説蜀漢相對於魏國來説國力弱小,想要對魏國有足夠威脅必定要全力而動,而在“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的古代環境中會對普通百姓產生嚴重的負擔。
明成祖朱棣14年5次北伐,在第四次北伐時,便有部分地區因為戰爭税負過重而造反,由此可見一斑。
所以毫無疑問,北伐給蜀漢帶來了嚴重的經濟負擔,但是若因此便説北伐拖垮了蜀漢,無疑很不公平,在諸葛亮死後,經過多年休養生息,耗損的元氣已經恢復。
蜀國滅亡的原因,主要在於後繼無人,諸葛亮之後,蔣琬尚可,再之後就不行了,費禕一心只保境安民,不再對魏國用兵,姜維則是恰恰相反,自費禕死後,連年征戰,蜀漢內政無人治理,國力大不如前。
參考資料
  • 1.    《三國志·卷四十五》:先主薨於永安。先是,吳王孫權請和,先主累遣宋瑋、費禕等與相報答。丞相諸葛亮深慮權聞先主殂隕,恐有異計,未知所如。芝見亮曰:“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吳好。”亮答之曰:“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芝問:“其人為誰?”亮曰:“即使君也。”乃遣芝修好於權。
  • 2.    《襄陽記》:建興三年,亮徵南中,謖送之數十里。亮曰:“雖共謀之歷年,今可更惠良規。”謖對曰:“南中恃其險遠,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復反耳。今公方傾國北伐以事強賊。彼知官勢內虛,其叛亦速。若殄盡遺類以除後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倉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原公服其心而已。”亮納其策,赦孟獲以服南方。故終亮之世,南方不敢復反。
  • 3.    《三國志·卷四十》: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 4.    《魏略》: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羣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 5.    《三國志·卷十五》: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
  • 6.    [晉] 陳壽 .《三國志》: 中華書局 ,2005-2:魏書·曹真傳
  • 7.    《三國志·卷三十三》八年秋,魏使司馬懿由西城,張郃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欲攻漢中。丞相亮待之於城固、赤阪,大雨道絕,真等皆還。是歲,魏延破魏雍州刺史郭淮於陽谿。
  • 8.    漢晉春秋 習鑿齒 東晉
  • 9.    五年,蜀出滷城。是時,隴右無谷,議欲關中大運,淮以威恩撫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輸調,軍食用足,轉揚武將軍。 ——《三國志·魏書·郭淮傳》。選自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1959版。
  • 10.    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餘眾悉出,西救祁山。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注引習鑿齒《漢晉春秋》。選自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1959年版。
  • 11.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 12.    陳壽、裴松之.三國志(注)·蜀書·諸葛亮傳(注):中華書局,1959:p928~92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