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司馬昭

(三國時期曹魏權臣)

鎖定
司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河內郡温縣(今河南省温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晉宣帝司馬懿與宣穆皇后張春華次子、晉景帝司馬師同母弟、晉武帝司馬炎之父。 [40-41] 
司馬昭早年隨父抗擊蜀漢,多有戰功,累官洛陽典農中郎將,冊封新城鄉侯,歷任散騎常侍、議郎、衞將軍。正元二年(255年),司馬師去世後,拜大將軍,專攬國政。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遇弒後,擁立常道鄉公曹奐為帝。景元四年(263年),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大軍,滅亡蜀漢,受封晉公。鹹熙元年(264年),司馬昭進爵晉王。 [39]  [42-46] 
鹹熙二年八月辛卯日(265年9月6日),司馬昭病逝,時年五十五歲,諡號文王,同年十二月,其子司馬炎建立西晉。 [48-49]  追諡司馬昭為文皇帝,廟號太祖,葬於崇陽陵 [27]  [47] 
全    名
司馬昭
別    名
晉文帝
晉太祖
司馬文王
子上
諡    號
文王→文皇帝 [48]  [50] 
廟    號
太祖 [50] 
所處時代
三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河內郡温縣
出生日期
211年
逝世日期
265年9月6日
逝世地
露寢 [47] 
陵    墓
崇陽陵 [48] 
主要成就
專攬國政,攻滅蜀漢;奠定西晉基礎
官    職
中郎將→大將軍
爵    位
新城鄉侯→晉公→晉王

司馬昭人物生平

司馬昭早年經歷

司馬昭是司馬懿與張春華的次子,司馬師的弟弟。
景初二年(238年),司馬昭被封為新城鄉侯。
正始元年(240年),司馬昭任洛陽典農中郎將。魏明帝在世時大興奢侈之風,司馬昭在其後免除苛捐雜税,不誤農時,百姓大為喜悦,後轉為散騎常侍。 [1] 
正始五年(244年),大將軍曹爽伐蜀時,以司馬昭為徵蜀將軍,作為夏侯玄的副手,率軍出駱谷,駐紮在興勢。蜀將王林夜間偷襲司馬昭軍營。司馬昭堅持按兵不動。王林終於退走。
事後,司馬昭對夏侯玄説:“費禕佔據險要之地而固守。我軍前進得不到作戰的機會,攻堅而不能下,應趕快撤退,以後再作打算。”曹爽等引軍撤退,費禕果然率兵急奔三嶺,截其歸路,魏軍奪得險道才得通過。回到京都,拜為議郎。 [2] 

司馬昭攻蜀戰吳

嘉平元年(249年),司馬懿殺曹爽,開始專權國政,司馬昭率眾保衞二宮,因功增加封邑一千户。 [3] 
蜀將姜維侵擾隴右一帶,徵西將軍郭淮從長安出發抗拒蜀軍,司馬昭晉位為安西將軍、持節,屯兵關中,調度諸軍。郭淮在麴攻打姜維別將句安,長期不能決勝負。司馬昭即進軍佔據長城,南向駱谷設置疑兵。姜維害怕,退保南鄭,句安的軍隊斷絕後援,率眾投降。司馬昭轉為安東將軍、持節,鎮守許昌 [4] 
嘉平三年(251年),大軍討伐王凌時,司馬昭都督淮北諸軍事,率軍會師於項。增加封邑三百户,賜給金印紫綬。 [5] 
同年,司馬懿去世,他的兄長司馬師以撫軍大將軍輔政,獨攬朝廷大權。
嘉平四年(252年),司馬師下令攻伐孫吳。司馬昭進號為都督,統率徵東將軍胡遵、鎮東將軍諸葛誕伐吳,戰於東關。胡遵、諸葛誕軍大敗(見東興之戰)。
戰敗後,司馬昭曾詢問眾人應由誰承擔責任。行軍司馬王儀稱“責任在統帥(指司馬昭)”,司馬昭大怒説:“司馬(指王儀)欲委罪於我嗎?”於是下令斬殺了王儀。 [6]  司馬昭因為此次戰敗,被削去侯爵。 [7] 
嘉平五年(253年)夏,蜀將姜維又侵擾隴右,揚言要攻狄道。魏帝曹芳任命司馬昭為徵西將軍,駐軍長安。雍州刺史陳泰想走在蜀軍前面佔據狄道,司馬昭説:“姜維攻羌人收取了他們的人質,屯聚糧食,建造糧倉,而又轉道至此,正是想完成征服塞外諸羌的工作,為後年攻魏作準備。若真的要攻狄道,怎肯事先泄露,讓外人知道?今揚言進攻,正是準備回師。”姜維果然燒了營壘而離去。遇上新平羌胡叛亂,司馬昭率軍將他們擊破,隨即在靈州陳兵示威,北邊胡虜被震懾,原來叛變的又來投降了。司馬昭因這次軍功,又被封為新城鄉侯。 [8] 

司馬昭繼其兄位

司馬昭畫像
司馬昭畫像(3張)
嘉平六年(254年)二月,曹芳打算令中書令李豐、太常夏侯玄、光祿大夫張緝等人發動政變。欲廢除司馬師,改立太常夏侯玄為大將軍。計劃泄露,三人被司馬師誅殺。同年,司馬師對曹芳有所猜疑,廢曹芳;立曹髦為帝;貶曹芳為齊王,司馬昭參與謀劃定策,晉封為高都侯,增加封邑二千户。
正元二年(255年),毌丘儉、文欽等在淮南發起勤王,司馬師率大軍東征,司馬昭兼任中領軍,留鎮洛陽。期間,文鴦帶兵襲營,司馬師驚嚇過度,再加上本來眼睛上就有瘤疾,經常流膿,致使眼睛震出眼眶,病重時,司馬昭自京都到許昌省問,拜為衞將軍。
司馬師去世,魏帝曹髦命司馬昭鎮守許昌,令尚書傅嘏率六軍回京師。司馬昭用傅嘏及鍾會的計謀,自己率軍回京。到洛陽後,晉位為大將軍,加侍中,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輔助朝政,帶劍穿履上殿,司馬昭辭讓不受。 [9] 

司馬昭壽春之戰

主詞條:壽春之戰
甘露元年(256年)正月,司馬昭加大都督職銜,允許“奏事不名”。六月,晉封為高都公,封地方七百里,加九錫,假斧鉞,晉號為大都督,帶劍穿履上殿,又辭讓不受。八月十六日,加賜黃鉞,增加封邑三縣。 [10] 
甘露二年(257年)五月初一,鎮東將軍諸葛誕殺揚州刺史樂綝,佔據淮南起兵,送兒子諸葛靚作人質請求吳國援救。議論此事的人請求立即討伐淮南軍,司馬昭説:“諸葛誕認為毌丘儉舉事輕率急速而導致失敗,今天他必然外連吳寇,這樣一來,叛變的規模大而行動遲緩。我可以與四方將領聯合起來,以全勝之策來制服他。”於是向天子上表説:“昔日黥布叛逆,漢高祖親征;隗囂違抗,光武帝西伐;烈祖明皇帝多次御駕親征,都是為了振奮士氣,耀武揚威。陛下應暫時親臨軍旅,使將士得以藉助天威。今討賊諸軍約五十萬,以眾擊寡,沒有不勝的。”
同年七月,司馬昭攜曹髦與郭太后一起東征,徵發青、徐、荊、豫四州兵馬,並從關中分部分軍隊,共同會師淮北。大軍至項,讓廷尉何楨持符節出使淮南,勸慰叛軍將士,申明朝廷誅逆賞順的政策,初五,司馬昭進軍丘頭。吳國使文欽、唐諮全端全懌等三萬餘人來救諸葛誕,魏諸將迎擊,不能抵禦。將軍李廣臨敵畏縮不前,泰山太守常時聲稱有疾不出兵,都被斬首示眾。 [11] 
八月,吳將朱異率兵萬餘人,將輜重留在都陸,軍隊輕裝到黎漿。監軍石苞、兗州刺史州泰抗拒朱異軍,朱異退走。泰山太守胡烈用奇兵襲擊都陸,燒燬朱異的糧草輜重,石苞、州泰又進擊朱異,大破其軍。朱異殘兵飢餓無糧,吃葛葉而逃竄,吳人殺了朱異。司馬昭説:“朱異不能到達壽春,不是他自己的罪過,而吳人殺了他,只不過是向據守壽春的諸葛誕道歉,堅定他的意志,使他還指望救兵的到來。如不這樣,諸葛誕就會突圍,拼命於一旦。或者認為我大軍不能持久,他們就會節省糧食,堅持下去,等待其他變故發生。預料吳賊的出路,不會超出以上三種選擇。如今我們應當採取多種行動,擾亂他們的視聽,防備他們竄逃,這是取勝之計。”因而命令軍隊完成包圍圈,遣送一些老弱殘兵到淮北就地取食,前線士兵每人發給三升大豆。文欽聽説這種情況,果然十分高興。司馬昭更讓士兵裝作飢餓瘦弱的樣子給淮南軍看,又放出很多間諜到淮南軍,揚言吳國救兵就要來到。諸葛誕等就讓士兵放寬標準,盡情吃喝,城中糧食很快短缺起來。石苞、王基都請求進攻,司馬昭説:“諸葛誕圖謀叛逆,並非一朝一夕,屯聚糧食,完善城池守具,自認為足以佔據淮南。文欽與諸葛誕同惡相濟,必不會隨便突圍出走。今若緊急攻城,必然損傷我方兵力。如外面援軍突然到來,內外受敵,那是很危險的做法。如今三個叛賊同在一個孤城之中,天意或許會讓他們同時滅亡。我們應從長遠計議,制服他們,只須三面包圍,堅守陣地。若賊救兵從陸路來,軍糧必少,我們用遊兵輕騎斷絕其糧草運輸,救兵可不戰而破。外賊已破,文欽等必然束手就擒了。”全懌的母親是孫權的女兒,在吳獲罪,全端的侄子全禕、全儀護衞其母投奔魏軍。全儀兄全靜當時在壽春,司馬昭用鍾會的計謀,代全禕、全儀寫信勸全靜投降,全靜兄弟五人率領部下來降,壽春城中大為恐慌。 [12] 
甘露三年(258年)正月初七,諸葛誕、文欽等出來攻擊圍城軍,被諸軍擊退。當初,諸葛誕與文欽內部不和,到緊急的時候,二人相互猜疑。後來,諸葛誕、文欽在計議軍事時,二人的意見相牴觸,諸葛誕便親手殺了文欽。文欽之子文鴦進攻諸葛誕,不能取勝,跳下城牆投降魏軍。司馬昭任文鴦為將軍,並晉封為侯,並讓他繞城喊話勸降。司馬昭看到城上守軍持弓而不發箭,對諸將説:“可以攻城了。”二月二十日,魏軍攻城,當天城被攻破,殺了諸葛誕,夷滅三族;諸葛誕麾下數百名不願投降的士兵,也被斬殺。 [13]  吳將唐諮、孫曼、孫彌、徐韶等都率部下投降,司馬昭上表給他們加封爵,士卒飢餓有病的,供給糧食醫藥。有人説吳兵必然不肯為我們效力,請求把他們活埋了。司馬昭説:“放他們回去,才顯示出大魏的寬宏大度。”後來將他們遷徙到三河。四月,回到京師。曹髦下詔將“丘頭”改為“武丘”,以表彰司馬昭的軍功。 [14] 

司馬昭司馬之心

甘露三年(258年)五月,曹髦下詔封司馬昭為晉公,加九錫,設置晉國,司馬昭九次推辭,這件事停了下來,又改為增加司馬昭封邑一萬户,食三縣租税。兒子中沒有爵位的都封為列侯。七月,司馬昭上奏錄用前世名臣元勳之子孫,量才任職。 [15] 
甘露四年(259年)六月,將荊州分為兩部分,置二都督,王基鎮守新野,州泰鎮守襄陽。使石苞都督揚州,陳騫都督豫州,鍾毓都督徐州,宋均監青州諸軍事。 [16] 
甘露五年(260年)四月,曹髦被迫再度下詔加封司馬昭為晉公,加九錫,司馬昭再次推辭,沒有接受。
曹髦見威權日去,國家政事自己不能作主,心中不安,又常憂慮被廢受辱,打算在殿上召集百官廢黜司馬昭。
五月初六,曹髦使冗從僕射李昭等在陵雲台部署甲士,召侍中王沈、散騎常侍王業、尚書王經,憤慨説道:“司馬昭之心,連路上的行人都知道!我不能坐等被廢之辱,如今親自率領你們去討伐他。”王沈、王業急速將此事告知司馬昭,司馬昭召護軍賈充等作戒備。曹髦知道事情泄露,率領左右進攻司馬昭所在的府邸,到達南闕時賈充率兵自外而入,阻擋曹髦。曹髦聲稱要討伐有罪之人,敢有騷動抵抗者滅族,相府中的兵將都不敢迎戰。賈充呵斥諸將説:“司馬公平時養活你們,正是為了今天啊!”太子舍人成濟刺殺曹髦,戈刃從背上穿出,曹髦在車中駕崩。司馬昭聞訊大驚,自投於地説:“天下人該怎麼議論我啊!” [17-18] 
事後,司馬昭召集百官商議事變的原委。並專請僕射陳泰到一個幽靜的房間,對他説:“玄伯,天下人會怎樣看待我呢?”陳泰説:“只有腰斬賈充,才能向天下人略表歉意。”司馬昭説:“你再想一想退一步的辦法。”陳泰説:“我只有比這更進一步的對策,沒有退一步的辦法。”於是司馬昭歸罪於成濟,將他斬殺。據《魏氏春秋》,成濟和其兄成倅不服罪,光着身子跑到屋頂,破口大罵,被軍士射殺。 [19] 
五月初八,司馬昭向太后上奏,聲稱:自己本想捨棄己身、聽候曹髦裁決,但考慮到曹髦想謀殺太后,於是動兵,但仍命令將士不得傷害任何人,並曾連續發命,不得迫近天子輦車;是成濟私自闖入兵陣才導致曹髦被殺,現已將成濟軍法從事,還應逮捕成濟家屬,交付廷尉治罪。太后聽從他,誅滅了成濟三族。司馬昭又認為王經和自己不一心,殺了他。
司馬昭弒君之後,與公卿們商議,立燕王曹宇之子常道鄉公曹璜為天子,改元景元。 [20] 
景元三年(262年),司馬昭聽信鍾會的譖言,殺害嵇康呂安,不久感到後悔。 [21]  。一説此事發生於次年,此處姑從《資治通鑑》。 [22] 

司馬昭攻滅蜀漢

主詞條:魏滅蜀之戰
景元四年(263年)夏,司馬昭準備伐蜀,與眾人商量説:“自在壽春平定叛亂以來,士兵已經六年沒有戰事,製造兵器,修繕盔甲,準備對付吳蜀二虜。如果滅吳,大略計算一下,造戰船,開水道,得用千餘萬個工日,這就要十萬人一百幾十天才能完成。另外南方地勢低下氣候潮濕,必然會發生疾疫。當今應先取蜀,滅蜀三年之後,借巴蜀可以順流而下的有利地勢,水陸並進,這就像歷史上晉滅虞定虢,秦吞韓並魏那樣容易了。蜀戰士據統計有九萬,駐守成都及守備後方諸郡的不下四萬,餘下的不過五萬。如今將姜維拖在沓中,使他不能東顧,然後大軍直指駱谷,出其空虛之地,以襲擊漢中。蜀軍若各自據城守險,必然兵力分散,首尾隔絕。我們可以調集大軍破其城池,派遣散兵佔據村野,劍閣無暇守其險,關頭無自保之力。以劉禪之昏庸,外面邊城陷落,內部士女震驚,其滅亡是可以預料的。”徵西將軍鄧艾以為蜀尚無禍亂之機可乘,屢次提出不同意見。司馬昭感到憂慮,派主簿師纂到鄧艾軍作司馬,尋找機會勸説,鄧艾這才奉命。於是徵發四方之兵十八萬,使鄧艾從狄道到沓中進攻姜維,雍州刺史諸葛緒從祁山出發駐軍武街,斷絕姜維的退路,鎮西將軍鍾會率領前將軍李輔、徵蜀護軍胡烈等從駱谷進攻漢中。
魏滅蜀之戰地圖 魏滅蜀之戰地圖
八月,大軍從洛陽出發,大賞將士,列陣誓師。將軍鄧敦提出蜀不可伐,司馬昭將他斬首示眾。
九月,又使天水太守王頎攻姜維營,隴西太守牽弘在前面截擊,金城太守楊欣進軍甘松。鍾會所率軍隊分為二隊,一隊由李輔率領,經過斜谷,將蜀將王含包圍於樂城,又使部將易愷在漢城進攻蜀將蔣斌。鍾會率一隊直指陽安,護軍胡烈攻陷關城。姜維聞訊後率軍退回,王頎追擊姜維,在強川打敗蜀軍。姜維與張翼廖化合併共守劍閣,鍾會進攻劍閣。十月,因各路軍頻繁報捷,曹奐以春秋時晉國的故地,共十郡,方圓七百里,封司馬昭為晉公,晉位為相國,加九錫。 [23] 
十一月,鄧艾率萬餘人從陰平越過絕險的大山進至江油,在綿竹大破蜀軍,殺死諸葛瞻,首級傳往京師。又進軍雒縣,蜀主劉禪投降。曹奐命司馬昭以相國身份統攝朝政,於是送上新職符節,去掉侍中、大都督、錄尚書的稱號。司馬昭上表讓鄧艾為太尉,鍾會為司徒。鍾會暗地謀劃叛逆,因而秘密派使者誣陷鄧艾。 [24] 
景元五年(264年)正月,用運囚犯的檻車召鄧艾入京。初四,司馬昭挾魏帝曹奐西征,駐軍長安。當時,曹魏的宗室都在鄴城,命從事中郎山濤兼管軍司事,鎮守鄴城,派遣護軍賈充持節、督諸軍,據守漢中。不久鍾會在蜀中謀反,監軍衞瓘、右將軍胡烈攻鍾會,並殺了他。鄧艾及其子鄧忠等尚未見到司馬昭,也在路途中被衞瓘派田續所殺,鄧艾仍在洛陽的兒子都被誅殺。 [25] 
當初,鍾會將要伐蜀,西曹屬邵悌對司馬昭説:“鍾會很難讓人放心,不能使他伐蜀。”司馬昭笑道:“取蜀易如反掌,而眾人都説不可,只有鍾會與我意見一致。滅蜀之後,中原將士人人思歸,蜀之遺民尚有恐懼之心,鍾會即使有叛逆之心,也不會實現的。”事情最後果如司馬昭所料。 [26] 

司馬昭追尊文帝

景元五年三月己卯日(264年5月2日 [38]  ),魏元帝曹奐再次下詔拜司馬昭為相國,封為晉王,加九錫。
鹹熙二年八月辛卯日(265年9月6日),司馬昭病死,時年五十五歲,葬於崇陽陵。九月癸酉日(10月18日 [48]  ),司馬昭被追諡為文王,葬於崇陽陵。十二月丙寅日(266年2月8日 [49]  ),其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西晉 [49]  ;追諡司馬昭為文皇帝 [27]  ,廟號太祖。 [27] 

司馬昭歷史評價

毌丘儉、文欽:“忠肅寬明,樂善好士,有高世君子之度,忠誠為國。”
王經:“朝廷四方皆為之效死。” [28] 
曹髦:“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28] 
羊祜:“先帝順天應時,西平巴、蜀,南和吳會,海內得以休息,兆庶有樂安之心。而吳復背信,使邊事更興。夫期運雖天所授,而功業必由人而成,不一大舉掃滅,則役無時得安。亦所以隆先帝之勳,成無為之化也。”
張悌:“摧堅敵如折枯,蕩異同如反掌,任賢使能,各盡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 [29] 
習鑿齒:“自是天下畏威懷德矣。君子謂司馬大將軍於是役也,可謂能以德攻矣。夫建業者異矣,各有所尚,而不能兼併也。故窮武之雄斃於不仁,存義之國喪於懦退,今一徵而禽三叛,大虜吳眾,席捲淮浦,俘馘十萬,可謂壯矣。而未及安坐,種惠吳人,結異類之情,寵鴦葬欽,忘疇昔之隙,不咎誕眾,使揚土懷愧,功高而人樂其成,業廣而敵懷其德,武昭既敷,文算又洽,推是道也,天下其孰能當之哉!”
虞世南:“克寧禍亂,南定淮海,西平庸蜀,役不逾時,厥功為重。及高貴纂位,聰明夙智,朝野欣欣,方之文武,不能竭忠葉贊,擬跡伊周,遂乃偽殺彥士,委罪成濟,自貽逆節,終享惡名。斯言之玷,不可為也。”
房玄齡:①“世宗以睿略創基,太祖以雄才成務。事殷之跡空存,翦商之志彌遠,三分天下,功業在焉。及逾劍銷氛,浮淮靜亂,桐宮胥怨,或所不堪。若乃體以名臣,格之端揆,周公流連於此歲,魏武得意於茲日。軒懸之樂,大啓南陽,師摯之圖,於焉北面。壯矣哉,包舉天人者也!為帝之主,不亦難乎。”②“世宗繼文,邦權未分。三千之士,其從如雲。世祖無外,靈關靜氛。反雖討賊,終為弒君。” [30] 
王應麟:“司馬師引二敗以為己過,司馬昭怒王儀責在元帥之言。昭之惡,甚於師。”
羅貫中:①“假意投身強哭屍,公然弒主待推誰?欲誅成濟瞞天下,天下人人已盡知!”②“司馬當年命賈充,弒君南闕赭袍紅。卻將成濟夷三族,欲使軍民耳盡聾!”
王夫之:①“司馬昭、郭威雖逆,而固非朱温之暴,可以理奪者也。” [31]  ②“使司馬昭殺賈充以謝天下,天下其可謝,而天其弗亟絕之邪?己謀逆而人成之,事成而惡其人,心之不昧者也。” [32] 
趙翼:“司馬氏當魏室未衰,乘機竊權,廢一帝、弒一帝而奪其位,比之於操,其功罪不可同日語矣!” [46] 

司馬昭人際關係

司馬昭父母

關係
稱號
姓名
父親
晉宣帝
司馬懿
母親
宣穆皇后
張春華

司馬昭兄弟

關係
爵位
姓名
備註
長兄
晉景帝
司馬師
同母兄
三弟
平原王
司馬乾
同母弟
四弟
汝南文成王
司馬亮
---
五弟
琅邪武王
司馬伷
---
六弟
清惠亭侯
司馬京
---
七弟
扶風武王
司馬駿
---
八弟
扶風武王
司馬肜
---
九弟
趙王
司馬倫
---

司馬昭妻妾

關係
稱號
姓名
文明皇后
修華
李琰
修容
王宣
修儀
徐琰
婕妤
吳淑
充華
趙延 [34] 

司馬昭兒子

爵位
人物
生卒年
母親
晉武帝
236年 - 290年
文明皇后 [33]  [35] 
城陽哀王
生卒年不詳
文明皇后 [33]  [35] 
遼東悼惠王
生卒年不詳
文明皇后 [33]  [35] 
廣漢殤王
生卒年不詳
文明皇后 [35] 
樂安平王
?- 297年
---

生卒年不詳
---
樂平王
生卒年不詳
---
齊獻王
246年 - 283年
文明皇后 [35] 
燕王
生卒年不詳
---

司馬昭女兒

爵位
母親
簡介
文明皇后 [33] 
---
---
王濟 [36] 

司馬昭史料索引

《三國志·魏書·高貴鄉公傳》(注引《漢晉春秋》、《魏氏春秋》等) [28] 
《晉書·帝紀第二·景帝文帝紀》 [30] 

司馬昭藝術形象

司馬昭文學形象

在小説《三國演義》中,司馬昭生平與正史大體相同。早年隨父司馬懿抵禦諸葛亮伐魏。多有軍識。兄司馬師死後 [52]  ,司馬昭繼任為大將軍 [52]  。手握兵權,專攬國政,並陰謀代魏。甘露五年,殺魏帝曹髦,另立曹奐為帝。景元四年,司馬昭分兵伐蜀。蜀滅亡後,鍾會陰謀造反,司馬昭率領大軍親討。未至,鍾會業已敗亡。回朝後自稱晉公,後加封晉王 [51]  。立子司馬炎為世子 [51]  。司馬昭責戲阿斗,阿斗樂不思蜀 [51]  。鹹熙二年,司馬昭中風猝死 [51]  。數月後,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 [51]  。追尊司馬昭為文帝 [51]  ,廟號太祖。 [37] 

司馬昭遊戲形象

日本KOEI(現KOEI TECMO)公司《真·三國無雙》系列:司馬昭

司馬昭影視形象

年份
影視類型
劇名
飾演者
形象展示
1994
電視劇
李赤尤
1996
電視劇
馬儔
2010
電視劇
《三國》
2017
電視劇
2017
電視劇
檀健次
參考資料
  • 1.    《晉書》:文皇帝諱昭,字子上,景帝之母弟也。魏景初二年,封新城鄉侯。正始初,為洛陽典農中郎將。值魏明奢侈之後,帝蠲除苛碎,不奪農時,百姓大悦。轉散騎常侍。
  • 2.    《晉書》:大將軍曹爽之伐蜀也,以帝為徵蜀將軍,副夏侯玄出駱谷,次於興勢。蜀將王林夜襲帝營,帝堅卧不動。林退,帝謂玄曰:“費禕以據險距守,進不獲戰,攻之不可,宜亟旋軍,以為後圖。”爽等引旋,禕果馳兵趣三嶺,爭險乃得過。遂還,拜議郎。
  • 3.    《晉書》:及誅曹爽,帥眾衞二宮,以功增邑千户。
  • 4.    《晉書》:蜀將姜維之寇隴右也,徵西將軍郭淮自長安距之。進帝位安西將軍、持節,屯關中,為諸軍節度。淮攻維別將句安於麴,久而不決。帝乃進據長城,南趣駱谷以疑之。維懼,退保南鄭,安軍絕援,帥眾來降。轉安東將軍、持節,鎮許昌。
  • 5.    《晉書》:及大軍討王凌,帝督淮北諸軍事,帥師會於項。增邑三百户,假金印紫綬。
  • 6.    《晉書·列傳第五十八》:王裒,字偉元,城陽營陵人也。祖修,有名魏世。父儀,高亮雅直,為文帝司馬。東關之役,帝問於眾曰:“近曰之事,誰任其咎?”儀對曰:“責在元帥。”帝怒曰:“司馬欲委罪於孤邪!”遂引出斬之。
  • 7.    《晉書》:尋進號都督,統徵東將軍胡遵、鎮東將軍諸葛誕伐吳,戰於東關。二軍敗績,坐失侯。
  • 8.    《晉書》:蜀將姜維又寇隴右,揚聲欲攻狄道。以帝行徵西將軍,次長安。雍州刺史陳泰欲先賊據狄道,帝曰:“姜維攻羌,收其質任,聚谷作邸閣訖,而復轉行至此,正欲了塞外諸羌,為後年之資耳。若實向狄道,安肯宣露,令外人知?今揚聲言出,此欲歸也。”維果燒營而去。會新平羌胡叛,帝擊破之,遂耀兵靈州,北虜震讋,叛者悉降。以功復封新城鄉侯。
  • 9.    《晉書》:高貴鄉公之立也,以參定策,進封高都侯,增封二千户。毌丘儉、文欽之亂,大軍東征,帝兼中領軍,留鎮洛陽。及景帝疾篤,帝自京都省疾,拜衞將軍。景帝崩,天子命帝鎮許昌,尚書傅嘏帥六軍還京師。帝用嘏及鍾會策,自帥軍而還。至洛陽,進位大將軍加侍中,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輔政,劍履上殿。帝固辭不受。
  • 10.    《晉書》:甘露元年春正月,加大都督,奏事不名。夏六月,進封高都公,地方七百里,加之九錫,假斧鉞,進號大都督,劍履上殿。又固辭不受。秋八月庚申,加假黃鉞,增封三縣。
  • 11.    《晉書》:二年夏五月辛未,鎮東大將軍諸葛誕殺揚州刺史樂綝,以淮南作亂,遣子靚為質於吳以請救。議者請速伐之,帝曰:“誕以毌丘儉輕疾傾覆,今必外連吳寇,此為變大而遲。吾當與四方同力,以全勝制之。”乃表曰:“昔黥布叛逆,漢祖親征;隗囂違戾,光武西伐;烈祖明皇帝乘輿仍出:皆所以奮揚赫斯,震耀威武也。陛下宜暫臨戎,使將士得憑天威。今諸軍可五十萬,以眾擊寡,蔑不克矣。”秋七月,奉天子及皇太后東征,徵兵青、徐、荊、豫,分取關中游軍,皆會淮北。師次於項,假廷尉何楨節,使淮南,宣慰將士,申明逆順,示以誅賞。甲戌,帝進軍丘頭。吳使文欽、唐諮、全端、全懌等三萬餘人來救誕,諸將逆擊,不能御。將軍李廣臨敵不進,泰山太守常時稱疾不出,並斬之以徇。
  • 12.    《晉書》:八月,吳將朱異帥兵萬餘人,留輜重於都陸,輕兵至黎漿。監軍石苞、袞州刺史州泰御之,異退。泰山太守胡烈以奇兵襲都陸,焚其糧運。苞、泰復進擊異,大破之。異之餘卒餒甚,食葛葉而遁,吳人殺異。帝曰:“異不得至壽春,非其罪也,而吳人殺之,適以謝壽春而堅誕意,使其猶望救耳。若其不爾,彼當突圍,決一旦之命。或謂大軍不能久,省食減口,冀有他變。料賊之情,不出此三者。今當多方以亂之,備其越逸,此勝計也。”因命合圍,分遣羸疾就谷淮北,稟軍士大豆,人三升。欽聞之,果喜。帝愈羸形以示之,多縱反間,揚言吳救方至。誕等益寬恣食,俄而城中乏糧。石苞、王基並請攻之,帝曰:“誕之逆謀,非一朝一夕也,聚糧完守,外結吳人,自謂足據淮南。欽既同惡相濟,必不便走。今若急攻之,損遊軍之力。外寇卒至,表裏受敵,此危道也。今三叛相聚於孤城之中,天其或者將使同戮。吾當以長策縻之,但堅守三面。若賊陸道而來,軍糧必少,吾以遊兵輕騎絕其轉輸,可不戰而破外賊。外賊破,欽等必成擒矣。”全懌母,孫權女也,得罪於吳,全端兄子禕及儀奉其母來奔。儀兄靜時在壽春,用鍾會計,作禕、儀書以譎靜。靜兄弟五人帥其眾來降,城中大駭。
  • 13.    《魏書·王毋丘諸葛鄧鍾傳》:誕麾下數百人,坐不降見斬,皆曰:“為諸葛公死,不恨。”其得人心如此。
  • 14.    《晉書》:三年春正月壬寅,誕、欽等出攻長圍,諸軍逆擊,走之。初,誕、欽內不相協,及至窮蹙,轉相疑貳。會欽計事與誕忤,誕手刃殺欽。欽子鴦攻誕,不克,逾城降。以為將軍,封侯,使鴦巡城而呼。帝見城上持弓者不發,謂諸將曰:“可攻矣!”二月乙酉,攻而拔之,斬誕,夷三族。吳將唐諮、孫彌、徐韶等帥其屬皆降,表加爵位,稟其餒疾。或言吳兵必不為用,請坑之。帝曰:“就令亡還,適見中國之弘耳。”於是徙之三河。夏四月,歸於京師,魏帝命改丘頭曰武丘,以旌武功。
  • 15.    《晉書·文帝紀》:五月,天子以幷州之太原上黨西河樂平新興雁門、司州之河東平陽八郡,地方七百里,封帝為晉公,加九錫,進位相國,晉國置官司焉。九讓,乃止。於是增邑萬户,食三縣,諸子之無爵者皆封列侯。秋七月,奏錄先世名臣元功大勳之子了,隨才敍用。
  • 16.    《晉書·文帝紀》:四年夏六月,分荊州置二都督,王基鎮新野,州泰鎮襄陽。使石苞都督揚州,陳騫都督豫州,鍾毓都督徐州,宋鈞監青州諸軍事。
  • 17.    《三國志·三少帝紀》注引《漢晉春秋》:帝見威權日去,不勝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謂曰:“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自出討之。”王經曰:“昔魯昭公不忍季氏,敗走失國,為天下笑。今權在其門,為日久矣,朝廷四方皆為之致死,不顧逆順之理,非一日也。且宿衞空闕,兵甲寡弱,陛下何所資用,而一旦如此,無乃欲除疾而更深之邪!禍殆不測,宜見重詳。”帝乃出懷中版令投地,曰:“行之決矣。正使死,何所懼?況不必死邪!”於是入白太后,沈、業奔走告文王,文王為之備。帝遂帥僮僕數百,鼓譟而出。文王弟屯騎校尉伷入,遇帝於東止車門,左右呵之,伷眾奔走。中護軍賈充又逆帝戰於南闕下,帝自用劍。眾欲退,太子舍人成濟問充曰:“事急矣。當云何?”充曰:“畜養汝等,正謂今日。今日之事,無所問也。”濟即前刺帝,刃出於背。文王聞,大驚,自投於地曰:“天下其謂我何!”太傅孚奔往,枕帝股而哭,哀甚,曰:“殺陛下者,臣之罪也。”
  • 18.    《三國志·三少帝紀》注引《魏氏春秋》:戊子夜,帝自將冗從僕射李昭、黃門從官焦伯等下陵雲台,鎧仗授兵,欲因際會,自出討文王。會雨,有司奏卻日,遂見王經等出黃素詔於懷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今日便當決行此事。”入白太后,遂拔劍升輦,帥殿中宿衞蒼頭官僮擊戰鼓,出雲龍門。賈充自外而入,帝師潰散,猶稱天子,手劍奮擊,眾莫敢逼。充帥厲將士,騎督成倅弟成濟以矛進,帝崩於師。時暴雨雷霆,晦冥。魏末傳曰:賈充呼帳下督成濟謂曰:“司馬家事若敗,汝等豈復有種乎?何不出擊!”倅兄弟二人乃帥帳下人出,顧曰:“當殺邪?執邪?”充曰:“殺之。”兵交,帝曰:“放仗!”大將軍士皆放仗。濟兄弟因前刺帝,帝倒車下。
  • 19.    《三國志·三少帝紀》:太后詔曰:”夫五刑之罪,莫大於不孝。夫人有子不孝,尚告治之,此兒豈覆成人主邪?吾婦人不達大義,以謂濟不得便為大逆也。然大將軍志意懇切,發言惻愴,故聽如所奏。當班下遠近,使知本末也。“注引《魏氏春秋》:成濟兄弟不即伏罪,袒而升屋,醜言悖慢,自下射之,乃殪。
  • 20.    《晉書》:天子既以帝三世宰輔,政非己出,情不能安,又慮廢辱,將臨軒召百僚而行放黜。五月戊子夜,使冗從僕射李昭等發甲於陵雲台,召侍中王沈、散騎常侍王業、尚書王經,出懷中黃素詔示之,戒嚴俟旦。沈、業馳告於帝,帝召護軍賈充等為之備。天子知事泄,帥左右攻相府,稱有所討,敢有動者族誅。相府兵將止不敢戰,賈充叱諸將曰:“公畜養汝輩,正為今日耳!”太子舍人成濟抽戈犯蹕,刺之,刃出於背,天子崩於車中。帝召百僚謀其故,僕射陳泰不至。帝遣其舅荀顗輿致之,延於曲室,謂曰:“玄伯,天下其如我何?”泰曰:“惟腰斬賈充,微以謝天下。”帝曰:“卿更思其次。”泰曰:“但見其上。不見其次。”於是歸罪成濟而斬之。太后令曰:“昔漢昌邑王以罪發為庶人,此兒亦宜以庶人禮葬之,使外內鹹知其所行也。”殺尚書王經,貳於我也。庚寅,帝奏曰:“故高貴鄉公帥從駕人兵,拔刃鳴鼓向臣所,臣懼兵刃相接,即敕將士不得有所傷害,違令者以軍法從事。騎督成倅弟太子舍人濟入兵陣,傷公至隕。臣聞人臣之節,有死無貳,事上之義,不敢逃難。前者變故卒至,禍同發機,誠欲委身守死,惟命所裁。然惟本謀,乃欲上危皇太后,傾覆宗廟。臣忝當元輔,義在安國,即駱驛申敕,不得迫近輿輦。而濟妄入陣間,以致大變,哀怛痛恨,五內摧裂。濟幹國亂紀,罪不容誅,輒收濟家屬,付廷尉。”太后從之,夷濟三族。與公卿議,立燕王宇之子常道鄉公璜為帝。六月,改元。
  • 21.    《晉書·卷四十九·列傳第十九》:初,康居貧,嘗與向秀共鍛於大樹之下,以自贍給。潁川鍾會,貴公子也,精練有才辯,故往造焉。康不為之禮,而鍛不輟。良久會去,康謂曰:“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會曰:“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會以此憾之。及是,言於文帝曰:“嵇康,卧龍也,不可起。公無憂天下,顧以康為慮耳。”因譖“康欲助毌丘儉,賴山濤不聽。昔齊戮華士,魯誅少正卯,誠以害時亂教,故聖賢去之。康、安等言論放蕩,非毀典謨,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釁除之,以淳風俗”。帝既暱聽信會,遂並害之。 康將刑東市,太學生三千人請以為師,弗許。康顧視日影,索琴彈之,曰:“昔袁孝尼嘗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於今絕矣!”時年四十。海內之士,莫不痛之。帝尋悟而恨焉。
  • 22.    《資治通鑑·卷第七十八》:鍾會方有寵於司馬昭,聞嵇康名而造之,康箕踞而鍛,不為之禮。會將去,康曰:“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會曰:“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遂深銜之。山濤為吏部郎,舉康自代。康與濤書,自説不堪流俗,而非薄湯、武。昭聞而怒之。康與東平呂安親善,安兄巽誣安不孝,康為證其不然。會因譖“康嘗欲助毌丘儉,且安、康有盛名於世,而言論放蕩,害時亂教,宜因此除之。”昭遂殺安及康。康嘗詣隱者汲郡孫登,登曰:“子才多識寡,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 23.    《晉書》:夏,帝將伐蜀,乃謀眾曰:“自定壽春已來,息役六年,治兵繕甲,以擬二虜。略計取吳,作戰船,通水道,當用千餘萬功,此十萬人百數十日事也。又南土下濕,必生疾疫。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後,在巴蜀順流之勢,水陸並進,此滅虞定虢,吞韓並魏之勢也。計蜀戰士九萬,居守成都及備他郡不下四萬,然則餘眾不過五萬。今絆姜維於沓中,使不得東顧,直指駱谷,出其空虛之地,以襲漢中。彼若嬰城守險,兵勢必散,首尾離絕。舉大眾以屠城,散鋭卒以略野,劍閣不暇守險,關頭不能自存。以劉禪之暗,而邊城外破,士女內震,其亡可知也。”徵西將軍鄧艾以為未有釁,屢陳異議。帝患之,使主簿師纂為艾司馬以喻之,艾乃奉命。於是徵四方之兵十八萬,使鄧艾自狄道攻姜維於沓中,雍州刺史諸葛緒自祁山軍於武街,絕維歸路,鎮西將軍鍾會帥前將軍李輔、徵蜀護軍胡烈等自駱谷襲漢中。秋八月,軍發洛陽,大賚將士,陳師誓眾。將軍鄧敦謂蜀未可討,帝斬以徇。九月,又使天水太守王頎攻維營,隴西太守牽弘邀其前,金城太守楊頎趣甘松。鍾會分為二隊,入自斜谷,使李輔圍王含於樂城,又使步將易愷攻蔣斌於漢城。會直指陽安,護軍胡烈攻陷關城。姜維聞之,引還,王頎追敗維於強川。維與張翼、廖化合軍守劍閣,鍾會攻之。冬十月,天子以諸侯獻捷交至,乃申前命。
  • 24.    《晉書》:十一月,鄧艾帥萬餘人自陰平逾絕險至江由,破蜀將諸葛瞻於綿竹,斬瞻,傳首。進軍雒縣,劉禪降。天子命晉公以相國總百揆,於是上節傳,去侍中、大都督、錄尚書之號焉。表鄧艾為太尉,鍾會為司徒。會潛謀叛逆,因密使譖艾。
  • 25.    《三國志·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艾父子既囚,鍾會至成都,先送艾,然後作亂。會已死,艾本營將士追出艾檻車,迎還。瓘遣田續等討艾,遇於綿竹西,斬之。子忠與艾俱死,餘子在洛陽者悉誅,徙艾妻子及孫於西域。
  • 26.    《晉書》:鹹熙元年春正月,檻車徵艾。乙丑,帝奉天子西征,次於長安。是時魏諸王侯悉在鄴城,命從事中郎山濤行軍司事,鎮於鄴,遣護軍賈充持節、督諸軍,據漢中。鍾會遂反於蜀,監軍衞瓘、右將軍胡烈攻會,斬之。初,會之伐蜀也,西曹屬邵悌言於帝曰:“鍾會難信,不可令行。”帝笑曰:“取蜀如指掌,而眾人皆言不可,唯會與吾意同。滅蜀之後,中國將士,人自思歸,蜀之遺黎,猶懷震恐,縱有異志,無能為也。”卒如所量。
  • 27.    《晉書》:秋八月辛卯,帝崩於露寢,時年五十五。九月癸酉,葬崇陽陵,諡曰文王。武帝受禪,追尊號曰文皇帝,廟稱太祖。
  • 28.    三國志 三少帝紀第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08-24]
  • 29.    《三國志·卷四十八·吳書三·三嗣主傳第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6-07-21]
  • 30.    《晉書·帝紀第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2-16]
  • 31.    《讀通鑑論·卷十·三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6-21]
  • 32.    《讀通鑑論·卷十七·梁武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07-23]
  • 33.    《晉書·卷三十一·列傳第一》:“文明王皇后,諱元姬………歸於文帝,生武帝及遼東悼王定國、齊獻王攸、城陽哀王兆、廣漢殤王廣德、京兆公主。”
  • 34.    《晉起居注》曰:泰始三年,使使持節兼五官中郎將宗正丞司馬恢拜崇陽園妾李琰為修華,王宣為修容,徐琰為修儀,吳淑為婕妤,趙延為充華。
  • 35.    《晉書·卷三十八·列傳第八》:“文帝九男,文明王皇后生武帝、齊獻王攸、城陽哀王兆、遼東悼惠王定國、廣漢殤王廣德,其樂安平王鑑、燕王機、皇子永祚、樂平王延祚不知母氏。燕王機繼清惠亭侯,別有傳。永祚早亡,無傳。”
  • 36.    《初學記·卷十·駙馬第七》:王濟尚晉文帝女常山公主,拜駙馬都尉。
  • 37.    假投降巧計成虛話 再受禪依樣畫葫蘆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2-16]
  • 38.    《晉書》:三月己卯,進帝爵為王,增封並前二十郡。
  • 39.    司馬昭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01]
  • 40.    黎瑩著.劉伶傳奇,上,竹林七賢[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9.01.第71頁
  • 41.    梅耀元主編.嵩山名人傳[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7.12.第168頁
  • 42.    (南宋)王應麟著.三字經,彩圖珍藏版[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5.05.第49頁
  • 43.    司馬炎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01]
  • 44.    喬繼堂主編.正説歷朝八十臣,上[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9.05.第251-262頁
  • 45.    任美霖主編.永遠的長白山賦,歷史文化名人的吉林足跡1,[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8.02.第21頁
  • 46.    《廿二史札記:魏晉禪代不同》
  • 47.    《晉書》:(鹹熙二年)秋八月辛卯,帝崩於露寢,時年五十五。
  • 48.    《晉書》:(鹹熙二年)九月癸酉,葬崇陽陵,諡曰文王。
  • 49.    《晉書》:泰始元年冬十二月丙寅,設壇於南郊,百僚在位及匈奴南單于四夷會者數萬人,柴燎告類於上帝曰:"皇帝臣炎敢用玄牡明告於皇皇后帝:魏帝稽協皇運,紹天明命以命炎。昔者唐堯,熙隆大道,禪位虞舜,舜又以禪禹,邁德垂訓,多歷年載。暨漢德既衰,太祖武皇帝撥亂濟時,扶翼劉氏,又用受命於漢。粵在魏室,仍世多故,幾於顛墜,實賴有晉匡拯之德,用獲保厥肆祀,弘濟於艱難,此則晉之有大造於魏也。誕惟四方,罔不祗順,郭清梁岷,包懷揚越,八紘同軌,祥瑞屢臻,天人協應,無思不服。肆予憲章三後,用集大命於茲。炎維德不嗣,辭不獲命。於是羣公卿士,百辟庶僚,黎獻陪隸,暨於百蠻君長,僉曰:'皇天鑑下,求人之瘼,既有成命,固非克讓所得距違。天序不可以無統,人神不可以曠主。'炎虔奉皇運。寅畏天威,敬簡元辰,升壇受禪,告類上帝,永答眾望。"禮畢,即洛陽宮幸太極前殿,詔曰:"昔朕皇祖宣王,聖哲欽明,誕應期運,熙帝之載,肇啓洪基。伯考景王,履道宣猷,緝熙諸夏。至於皇考文王,睿哲光遠,允協靈祗,應天順時,受茲明命。仁濟於宇宙,功格於上下。肆魏氏弘鑑於古訓,儀刑于唐虞,疇諮羣后,爰輯大命於朕身。予一人畏天之命,用不敢違。惟朕寡德,負荷洪烈,託於王公之上,以君臨四海,惴惴惟懼,罔知所濟。惟爾股肱爪牙之佐,文武不貳之臣,乃祖乃父,實左右我先王,光隆我大業。思與萬國,共享休祚。"於是大赦,改元。賜天下爵,人五級;鰥寡孤獨不能自存者谷,人五斛。復天下租賦及關市之税一年,逋債宿負皆勿收。除舊嫌,解禁錮,亡官失爵者悉復之。
  • 50.    《晉書》:武帝受禪,追尊號曰文皇帝,廟稱太祖。
  • 51.    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九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8-30]
  • 52.    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9-09]
  • 53.    中國曆代名人圖像細覽  .歷代名人圖.2024-03-13[引用日期2024-03-1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