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帝曹丕(187年—226年6月29日),字子桓,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1]
三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曹魏開國皇帝(220年12月11日
[100]
—226年6月29日
[99]
在位)。魏武帝曹操之子
[2-4]
,母為武宣皇后卞夫人
[5]
。
曹丕人物生平
編輯曹丕早年經歷
漢靈帝中平四年(187年)冬,曹丕生於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傳聞曹丕出生之時,天上的出現青色的雲彩而且形狀如車蓋,終日環繞其上,望見祥雲的人都以為曹丕將來非人臣之命。
[6]
他自幼天資聰穎,後天良好的教育成長環境,給予了他深厚的文學素養。年少成長的階段,廣學博覽,在曹操嚴厲督導之下,少年時代就通讀詩、論,長大一些就學習五經四部、史漢、諸子百家之言,
[7]
為日後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初平三年(192年),曹操認為時下兵荒馬亂,教曹丕學射箭,六歲時,曹丕學會了射箭。八歲時,曹丕學會了騎馬。
[8]
從十歲起,曹丕隨父親征戰南北,長時間的軍旅生活鍛鍊了強健的體魄,而且還豐富了他的見聞,為其詩篇創作積澱了大量的素材。隨着他年齡與閲歷的不斷成長,艱苦生活環境帶來的精神衝擊,逐漸形成了他特有的沉鬱性格氣質。
[9]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丕任五官中郎將、副丞相。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南征孫權軍,駐紮在曲蠡(今河南省臨潁縣繁城鎮),尚書令荀彧去勞軍,曾與曹丕有過對射箭技術的探討。
[98]
曹丕立嗣之爭
在曹操二十五個子嗣之中,先後出現於曹操視野裏的儲嗣候選人有四位:曹昂、曹衝、曹丕、曹植。最能當得太子者人選至少有二位,劉夫人所生長子曹昂和環夫人所生曹衝。曹丕是曹操的次子,曹昂死後,曹操還曾打算傳位其庶弟曹衝。曹衝是個神童,五六歲時智力已經“有若成人”。且天性仁厚愛人,常常為不慎犯了過失的設法解免,“賴以濟宥者,前後數十”。為此,曹衝深得曹操的寵愛,但曹衝十三歲患病夭折。在他死後,曹操曾對曹丕説:“曹衝之死是我的不幸,但卻是你的大幸。”曹丕後來也常對人説:“如若曹衝仍然健在,將沒有我的太子之位。”曹衝死後,有實質意義競爭儲嗣候選人的只有曹丕、曹植二人了。不久,曹丕同母弟曹植以風流文采而展露頭角,深受曹操喜愛。於是就發生了曹丕、曹植兄弟間的立嗣之爭。
曹操長期在立嗣上狐疑不決,難免會影響下屬。時間一長,下屬間漸漸形成了擁護曹丕和擁護曹植的兩個集團。擁護曹丕的有賈詡、崔琰、司馬懿、陳羣、桓階、邢頤、吳質等人,擁護曹植的有丁儀、丁廙、楊修、孔桂、楊俊、賈逵、邯鄲淳等人。他們各自結為黨羽,設計謀、造輿論,爾虞我詐,互相傾軋。擁護曹植的楊修出身東漢名門“弘農楊氏”,是個智謀過人的奇士,又身為曹操的主簿,消息特別靈通,對曹植十分有利,在他出謀劃策之下,曹植在這場爭奪戰中漸佔優勢,有幾次機會能當上太子。但因為曹植行為任性,平時不注意節制自己,而且還醉酒擅闖司馬門,終為曹操所不悦。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運用各種計謀,在司馬懿、吳質等大臣幫助下,在繼承權的爭奪中戰勝了曹植,被立為魏王世子。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丕作為儲君駐守鄴城(今河北省臨漳縣),魏諷密謀攻鄴,與之同謀的陳禕自首,曹丕率眾平定變亂,誅殺魏諷。
[11]
曹丕作魏太子時期,積極組織文學團體並參與鼓勵文學創作,使得同類唱合詩賦作品由此而興,成為建安文學發展獨有之氣象。
曹丕篡漢為帝
延康元年(220年)正月,曹操逝世於洛陽,曹丕從鄴城至洛陽繼位丞相、魏王,改建安二十五年為延康元年。初登高位手掌大權的曹丕,面對突而其來的權力交接,心理上不免有些激動和志滿意得。面對從乃父手中接管下來的國家,深感完成乃父復興國力和實現統一之遺志,將是他人生今後任重而道遠的責任。
曹丕從東漢末年,綱紀紊亂的歷史中吸取教訓,迅速將權力集中在手,穩定政權局勢。他深知只有加強鞏固自己的集權,才能鞏固自己的權利寶座的重要性。他一開始就從內部權利制衡中着手,迅速做出反應。他籠絡和扶植自己的政治勢力,重新分配在權利蛋糕上的佔有份額,同時打擊排除異己勢力。二月,任命賈詡為太尉,華歆為相國,王朗為御史大夫。已卯,任命夏侯惇為大將軍。濊貊、扶餘單于、焉耆、于闐王皆各遣使奉獻。五月,冊封投降的山賊鄭甘、王照為列侯,又命蘇則督軍平定武威、酒泉和張掖的叛亂。七月,孫權遣使奉獻,同月,命夏侯尚、徐晃與蜀將孟達裏應外合,收復上庸三郡。武都氐王楊僕率種人內附,居漢陽郡。甲午,帶着軍隊駐紮在譙,在邑東以酒食慰勞六軍和譙郡父老。
[12]
漢家天下的政治局面,早在董卓之亂後就已開始紊亂。曹操遷漢獻帝至許昌後,“挾天子以令諸侯”政令皆出於曹氏。在皇權的擁有上來説,漢獻帝已經成為一個傀儡。曹操雖然戎馬戰爭四方,但以臣子的身份正周旋在各個割據勢力之中。
延康元年十月初一(220年11月13日,癸卯日),魏王曹丕下詔收斂、祭奠陣亡將士。
[13]
十三日(11月25日,乙卯日),漢獻帝正式禪讓帝位,曹丕三次上書辭讓。二十九日(12月11日,辛未日),曹丕登受禪台稱帝,改元黃初,改雒陽為洛陽,大赦天下。
[14-15]
黃初元年十一月初一(220年12月13日,癸酉日),以河內郡山陽邑萬户奉漢帝為山陽公。
[16-17]
曹丕執政七載
黃初元年(220年),曹丕以帝王的身份登上了歷史的舞台,並開始了他七年的執政生涯。在執政期間,曹丕很想成就一番儒家仁政君主的作為。曹丕在政治抱負上,繼承乃父曹操統一山河的志向。在治理國家理念方面,追求效法上古仁君、賢臣之世。他對內施政恩威並重,鞏固權利的同時集權在手,製法削藩,打擊異己,詔令禁外戚宦官干政。他又與民生修養生息,政傾惠民並復興儒學。意在教化民眾,恢復社會生活秩序,促進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黃初三年(222年)二月,鄯善、龜茲、于闐王各遣使奉獻。是後西域復通,置戊己校尉。三月,封皇長子曹叡為平原王,弟弟曹彰等十一人皆為王。四月,封曹植為鄄城王。九月,立貴嬪郭女王為皇后。
[95]
曹丕對外一向主張征伐,渴望早日實現統一山河的志向。他積極折衝疆場,曾兩次興師伐吳。
黃初二年(221年),吳國孫權因前襲殺關羽收荊襄之地,害怕劉備報復首尾難顧,乃假意與魏曹丕遣使修好奉章,並遣于禁等還。”曹丕遂遣“太常邢貞持節拜權為大將軍,封吳王,加九錫。”孫權由是稱臣於魏。同年劉備憤孫權之襲關羽、聯曹魏,親率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劉備盛怒不許。是年,攻破吳軍巫口和姊歸兩處。
黃初三年(222年)正月,孫權給曹丕上書言説出兵迎敵,曹丕作《報吳王孫權書》鼓勵其殺敵。閏月,孫權破劉備於夷陵(今湖北省宜都市)。當初曹丕聽説劉備率軍東下,與孫權交戰,樹柵連營七百餘里,認為劉備犯兵家大忌,必定速亡。過了七天,孫權擊破劉備的文書送到。隨後孫權因解除了蜀漢的威脅,故在遣長子孫登入魏為質一事上拖延再三,魏吳兩國的聯合逐漸出現貌合神離的狀況。同年十月,孫權復叛。對於孫權的欺騙與背叛,曹丕十分惱怒,又下《伐吳詔》鼓勵將士們曰:“南征進軍,以圍江陵,多獲舟船。斬首執俘,降者盈路。牛酒日至。” 表示堅決要南征孫權之意。
[9]
曹丕自許昌南征,諸軍兵並進,曹真、曹休等諸路大捷,擊敗孫盛
[18]
,大破呂範
[19-20]
,火燒諸葛瑾
[21]
,幾乎攻下江陵
[22]
。孫權臨江拒守,幾條戰線或潰或敗,僅朱桓濡須一路擊破曹仁
[23]
。曹丕勝利在望,卻不料遇到疫疾,加之朱然固守江陵,
[24]
孫權乘機重新遣使納貢,
[25]
雙方言和,曹丕退兵。十一月辛未,命鎮西將軍曹真率諸將及州郡兵討破叛胡治元多、封賞等,平定河西。過了十天,破胡告檄傳到洛陽,曹丕非常高興,大笑説:“我在帷幕之內運籌帷幄,諸將在萬里之外奮勇作戰,其相應若合符節。前後戰克獲虜,沒有如此之多的。“
[26]
黃初五年(224年)四月,曹丕立太學,制五經課試之法,置春秋穀梁博士。
黃初六年(225年)二月,派遣使者從許昌到沛郡詢問民間疾苦,救濟貧困者。同年,幷州刺史梁習大破鮮卑軻比能。
[27]
十月,曹丕行幸廣陵(屬今江蘇省揚州市)故城,臨江觀兵,戎卒十餘萬,旌旗數百里。當年大寒,水道結冰,舟不得入江,乃引還。期間,經過雍丘(今河南省杞縣),到曹植處所,與曹植見面,增其户五百。
[28]
十二月,曹丕一行從譙經過樑,派遣使者用太牢禮祭祀東漢太尉喬玄(與曹操為忘年之交)。
[29]
曹丕英年去世
在實現統一問題上,曹丕既有希望於能有王化之舉達到夙願的誠心,也有興國強兵而滅賊寇的強硬之志。雖然,兩次伐吳卻由於時機不成熟而無功而返,但由於統一志向的驅使,使得曹丕在位後期施政更需要富國強兵,以至於對於當時的社會發展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與此同時,其執政功績對於中國文學此一時期的發展風貌與繁榮,也多少有着重要的影響作用。
黃初七年(226年)正月,曹丕回到洛陽的宮殿。五月丙辰日(6月28日),曹丕病重,命鎮軍大將軍陳羣、中軍大將軍曹真、徵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懿受領遺詔,共同輔佐嗣主曹叡。讓後宮淑媛、昭儀已下的都各歸其家。同月十七日(6月29日),曹丕去世,時年四十歲。諡號文皇帝,廟號高祖(《資治通鑑》作世祖)。按其生前的文告,不樹不墳,葬於首陽陵(河南省偃師市)。
[30]
曹丕為政舉措
編輯曹丕政治
- 改革官制
在即位魏王之初,曹丕便出台兩項新政:第一項新政是廢除中常侍和小黃門,改設散騎常侍,散騎侍郎兩種官職,定員各四人,同時又宣佈:嚴禁宦人干政、宦人為官,最高只能充任”諸署令“,從制度上剷除宦官干政的根源。為了傳之久遠,他還依照”國有大事則鏤於金版“的古訓,命人把上述政令鐫刻在金屬的簡策上,然後珍藏於石室之中。
[31]
- 集中皇權
曹丕稱帝之後,堅持大權獨攬,設立中書省,其官員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書郎擔任的詔令文書起草之責轉由中書省官員擔任,機要之權漸移於中書省。還定令婦人不得預政,羣臣不得奏事太后,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
[32]
同時,削奪藩王權利,曹魏藩王的封地時常變更,沒有治權和兵權,舉動受到嚴格監視,形同囹圄。這個政策雖然吸取了漢朝諸侯國作亂的教訓,卻留下隱患,導致宗親勢單力薄,日後無力阻止外臣奪權。
- 整肅官風
曹丕建立魏國之後全力整肅朝綱,於黃初二年(221年)頒佈《日食勿劾太尉詔》,以革除無辜歸咎股肱大臣的弊端;次年(222年)頒發《禁誹謗詔》和《百官不得干預郡縣詔》,以改變相互誣告與朝臣頤指的世風。
曹丕經濟
在經濟方面,曹丕繼續發展屯田制,施行谷帛易市,穩定社會秩序。黃初末,魏國國庫充實,累積鉅萬,基本解決戰爭造成的通貨膨脹問題。同時,採取戰略防守,恢復生產。除禁令,輕關税,禁止私仇,廣議輕刑,與民休養,使北方地區重現安定繁榮局面。
曹丕提倡節儉、薄葬,下詔禁止厚葬、淫祀。預作《終制》。
曹丕文化
黃初二年(221年),下令人口十萬以上的郡國每年察舉孝廉一人,如有特別優秀的人才,可以不受户口限制。
黃初三年(222年),又頒佈《取士勿限年詔》,以打破年齡界線,提出 無論老幼只要“儒通經術,吏達文法”都可試用的用 人之法。
曹丕的這些舉措,在短期內使封建正統文化復興。
曹丕軍事
- 消除割據
曹丕在位時,還假借徵吳之名,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帶的地方割據勢力,最終完成了北方的統一。漢末以來,青、徐一帶存在着以臧霸、孫觀等為首的割據勢力,他們雖歸順曹操,卻擁有獨立的地盤和兵力,曹操不得不對他們採取羈縻政策。曹操剛死,在洛陽的青、徐兵就發生騷動,曹丕採取撫而不討的策略,穩住了他們,控制了局面;黃初三年(222年),曹丕以孫權不納質子為由,三路伐吳,藉機剝奪了臧霸的兵權;黃初五年、六年(224年、225年),曹丕兩次親自督師伐吳,均止步於廣陵,未與吳軍交鋒,卻平息了利城兵變,徹底解決了青、徐的隱患。因此後世推測,曹丕親征的真實目的不是伐吳,而是以此為幌子不聲不響地平定青、徐割據勢力,充分表現出他作為政治家的小心謹慎又不失堅決果斷的素質。
[35]
史學家田餘慶評價曹丕消除青徐割據勢力説:“曹丕在廣陵之役中最終解決了青徐豪霸割據一方的問題,增進了魏國的穩定,鞏固了北方的統一,可以説是他在位七年中的一件可以稱説而又被人們忽略了的政治大事……廣陵之役解決了青徐問題,使東方歸於一統,魏國國勢更加強大起來”。
[35]
- 大破蜀漢
- 三徵東吳
曹丕民族
曹丕文學成就
編輯曹丕詩歌
曹丕詩歌形式多樣,而以五、七言為長,語言通俗,具有民歌精神;手法則委婉細緻,迴環往復,是描寫男女愛情和遊子思婦題材的箇中能手。代表曹丕詩歌最高成就的《燕歌行》,據考寫於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三郡烏桓期間,採用樂府體裁,開創性地以句句用韻的七言詩形式寫作,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詩。《燕歌行》從“思婦”的角度,反映了東漢末年戰亂流離的現狀,表達出被迫分離的男女內心的怨憤和惆悵。全詩用詞不加雕琢,音節婉約,情致流轉,被王夫之盛讚“傾情,傾度,傾色,傾聲,古今無兩”。曹丕的一些為後人稱道的作品都在擔任五官中郎將至魏太子期間所作,他的詩歌細膩清越,纏綿悱惻。
學者葉嘉瑩在《葉嘉瑩説漢魏六朝詩》裏,列舉鍾嶸《詩品》、劉勰《文心雕龍》和王夫之《姜齋詩話》對曹丕的評價。《詩品》將曹丕排在中品,認為他的詩不及弟弟曹植,原因是曹丕詩“率皆鄙直如偶語”(“偶語”,即兩個普通人在講話),反觀曹植則是“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羣”。《文心雕龍》(才略篇)説曹丕“魏文之才,洋洋清綺,舊談抑之,謂去植千里......子桓慮詳而力緩,故不競於先鳴”,與曹植“思捷而才俊”不同,又謂“俗情抑揚,雷同一響,遂令文帝以位尊減才,思王以勢窘益價,未為篤論也”,世人都同情曹植的處境,曹丕是兄弟爭位的勝方,人們也因此忽略他文章的美妙。明末清初,王夫之在《姜齋詩話》裏直言:“實則子桓天才駿發,豈子建所能壓倒耶?”,可謂為曹丕文學成就“平反”的宣言。葉嘉瑩説,曹丕是一位“理性詩人”,有節制有反省,“以感與韻勝”。
[40]
曹丕散文
曹丕所作散文,據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輯錄和魏宏燦《曹丕集校注》(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10第1版)比對參看所統,其中詔有七十五篇(包括殘文)、書有三十七篇(包括殘文)、令有二十六篇(包括殘文)、論有六篇、策有四篇、序有四篇、表文有三篇、銘有三篇、連珠有三篇、策文二篇、議有一篇、教有一篇、誄有一篇、祝有一篇、制有一篇、其它類散文八篇,各體制的散文總數有一百七十六篇之多,可謂佳作甚多。曹丕在散文方面的成就可以説是諸體制全面、涉及面廣、內容上有所拓展,作者將心緒與情愁,敍寫於字裏行間。同時能突破體制的束縛,泄情懷於筆端,散文中融入了作家細膩而敏感的心靈感悟,處處流露出語切情真、徘徊動情之語,常常能觸動人心。故所以被裴松之譽為“美辭”之文,行情風格濃厚。
[41]
從題材和內容上來看這類書、論性類散文,涉及的題材豐富、所含事物面廣。曹丕已經對傳統題材進行了拓展的嘗試,這是將書信體涉及的內容擴大的實證,同時也反映出了當時文人間互相贈答的風習,對了解當時文人們相互進行的人際交往具有一定的意義。而且曹丕散文中有很強的文學批評意味,曹丕把對文學的看法積極的帶入書信體中詳加議論,這在以前是不多見的。同樣曹丕對於政治主張與理想的表達,也深刻地反映在了他的散文作品內容之中。其中《又報吳主孫權書》在某種意義上來説,就是一篇優秀的外交文書。此書作的措辭嚴厲,軟硬兼施;政治要求與主張表達清晰、説理分明。做到了有理、有利、有節。
[41]
曹丕的書、論性類散文,不僅涉及的題材豐富所含事物面廣,而且在體現行情性方面也是情感充沛。曹丕的詩中所有的細膩與深情特點,同樣用散文的形式行發出來。曹丕的書、論體散文,除具有情文並茂的特點之外。辭巧文妙也體現的很突出。
[41]
曹丕賦
曹丕所創作的二十八篇賦作,其中有序者共有十六篇。從總體內容上來看以抒情和詠物為主,而體制方面一改漢大賦之鴻篇巨幅,成為短小精悍的行情小賦。其賦作內容以真情的筆觸,觸摸到社會現實的方方面面,並將個體的喜怒哀樂帶入行情小賦之中。
[42]
生活紀實:到建安時期,辭賦開始向短小化、行情化的潮流發展,其樣式明顯已經改變。鋪排場面是緊密聯繫現實生活,反映社會實際,記錄作者的親身所見所聞所感。曹丕賦作品中有許多內容就是表達出了,時代的心聲與個性化的追求及感受。曹丕的《校獵賦》是一篇很完整的賦作品,在其賦中曹丕運用筆墨不多,不過三百來字就將一次田獵盛況盡數描繪出來。
[42]
行寫情懷:曹丕為情而造文,他的賦作品中充滿了情志的行發,可謂是情貫賦篇。從行發情感的不同角度來看《寡婦賦》、《出婦賦》,更多地表達出作者對下層社會婦女哀憫同情的情懷。曹丕善寫婦女題材的作品,其詩歌有《寡婦詩》與之賦作品皆有機行一致的情感行發。作者將寡婦孤獨生活的現實寫照,同一年四季景物變化的感受結合起來,景隨情至般地襯托出寡婦無限的惆悵與哀情來。曹丕細膩婉轉筆觸,始終觸碰到寡婦滿腹傷感而無法釋懷的無奈嘆息上,同情憐個之情躍然紙上。
[43]
體物感物:曹操帶曹丕、曹植等人登銅雀台遊玩,期間命曹丕兄弟作同題賦各一篇,所以其弟曹植亦有同題之賦作。曹丕的《登台賦》是一篇歌詠銅雀台華美壯麗的小賦,這篇賦寫的筆觸清新細膩,在描寫景色時做到了 “寫物圖貌,蔚似雕畫”(《文心雕龍·洽賦》)。從賦作體現出的情感色彩來看,洋溢着對美好時光的留戀與喜悦之情。作者用色彩鮮亮語言歡快的節奏,將所見陽春三月的美麗景色描摹出來,並將此時的喜悦心情與大自然的生機勃勃的景緻融為一體,流露出曹丕內心向往平靜安寧的生活願望,以及年輕向上奮發有為的情感。
[44]
曹丕的詩歌筆法影響着其賦的風貌,詩體之賦為其賦作品的特點,具有明顯的標誌性意義。
曹丕理論
曹丕的《典論·論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學理論與批評著作,寫於曹丕為魏太子時,文中要點有:
②提出“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認為作家的氣質決定作品的風格;
③肯定文學的歷史價值,“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魯迅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中稱“他(曹丕)説詩賦不必寓教訓,反對當時那些寓教訓於詩賦的見解,用近代的文學眼光來看,曹丕的一個時代可説是‘文學的自覺時代’,或如近代所説是為藝術而藝術的一派。”
[45]
曹丕影響
②《典論·論文》開創了文學批評的風氣,為中國文學批評之祖;
③其《燕歌行》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詩,此對後世七言詩的創作有很大影響。
曹丕個人作品
編輯分類 | 主要作品 |
---|---|
著作 | 《典論》 |
詩歌 | |
散文 | |
賦 | |
詔 | |
曹丕人物評價
編輯曹丕三國
- 諸葛亮:曹丕篡弒,自立為帝,是猶土龍芻狗之有名也。 [48]
- 孫權:及操子丕,桀逆遺醜,薦作奸回,偷取天位,而叡麼麼,尋丕兇跡,阻兵盜土,未伏厥誅。 [49]
- 曹植:祥惟聖賢,歧嶷幼齡。研幾六典,學不過庭;潛心無妄,抗志清冥。才秀藻朗,如玉之瑩。 [50]
- 桓階:仁冠羣子,名昭海內,仁聖達節,天下莫不聞。 [51]
- 卞蘭:研精典籍,留意篇章,覽照幽微,才不世出,稟聰睿之絕性,體明達之殊風,慈孝發於自然,仁恕洽於無外。是以武夫懷恩,文士歸德。竊見所作典論,及諸賦頌,逸句爛然,沈思泉湧,華藻雲浮,聽之忘味,奉讀無倦。 [52]
- 張悌:曹操雖功蓋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懷其德也。丕、睿承之,刑繁役重,東西驅馳,無有寧歲。 [53]
- 孟達:加陛下新受禪命,虛心側席,以德懷遠。 [54]
- 劉禪:子丕孤豎,敢尋亂階,盜據神器,更姓改物,世濟其兇。 [96]
曹丕兩晉南北朝
- 陳壽: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 [55]
- 閻纘:魏文帝懼於見廢,夙夜自祗,竟能自全。 [56]
- 劉淵:黃巾海沸於九州,羣閹毒流於四海,董卓因之肆其猖勃,曹操父子凶逆相尋。 [57]
- 李班:觀周景王太子晉、魏太子丕、吳太子孫登,文章鑑識,超然卓絕,未嘗不有慚色。何古賢之高朗,後人之莫逮也! [58]
- 葛洪:自建安之後,魏之武文, 送終之制,務在儉薄,此則墨子之道, 有可行矣。
- 劉勰:魏文之才,洋洋清綺,舊談抑,之謂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詩麗而表逸;子桓慮詳而力援,故不競於先鳴。而樂府清越,《典論》辯要,選用短長,亦無懵焉。但俗情抑揚,雷同一響,遂令文帝以位尊減才,思王以勢窘益價,未為篤論也。 [59]
- 垣榮祖:昔曹操、曹丕上馬橫槊,下馬談論,此於天下可不負飲矣! [60]
- 釋道恆:光武尚能縱嚴陵之心,魏文全管寧之操,折至尊之高懷,遂匹夫之微志。 [61]
- 沈約:自魏氏膺命,主愛雕蟲,家棄章句,人重異術。又選賢進士,不本鄉閭,銓衡之寄,任歸台閣。 [62]
- 蕭統:不追子晉,而事似洛濱之遊;多愧子桓,而興同漳川之賞。漾舟玄圃,必集應、阮之儔;徐輪博望,亦招龍淵之侶。 [63]
曹丕隋唐五代
- 顏之推:自昔天子而有才華者,唯漢武、魏太祖、文帝、明帝、宋孝武帝,皆負世議,非懿德之君也。 [64]
- 《陳思王廟碑》:魏高祖文皇帝,紹即四海,光澤五都,負彰魈茫朝宗萬國,允文允武,庶績鹹熙,正踐昇平,時稱寧晏。
- 王勃:文帝富裕春秋,光應禪讓,臨朝恭儉,博覽墳典,文質彬彬,庶幾君子者矣。 [65]
- 郝處俊:昔魏文帝著令,雖有幼主,不許皇后臨朝,所以杜禍亂之萌也。 [66]
- 劉知幾:文帝臨戎不武,為國好奢,忍害賢良,疏忌骨肉。 [67]
- 李隆基:嘆節氣之循環,美君臣之相樂,凡百在會,鹹可賦詩,五言紀其日端,七韻成其大數,豈獨漢武之殿盛,朝士之連章,魏文之台壯,辭人之並作云爾。 [68]
- 張説:周文王之為太子也,崇禮不倦;魏文帝之在青宮也,好古無怠,博覽史籍,激揚令聞,取高前代,垂名不朽。 [69]
- 王鍇:文帝八歲能屬文,博覽古今,貫穿經史。及居帝位,益尚謙和。坐不廢書,手不釋卷。
曹丕宋元明清
- 范仲淹:魏文帝寵立郭妃,譖殺甄后,被髮塞口而葬,終有反報之殃。 [70]
- 黃庭堅:蓋世英雄不自知,暮年初志各參差。南陽隴底卧龍日,北固樽前失箸時。霸主三分割天下,宗臣十倍勝曹丕。寒爐夜發塵書讀,似覆輸籌一局棋。 [71]
- 蘇轍:臣伏觀歷代帝王,如漢武,魏文,唐徳、文、宣三宗皆工於詩騷雜文,與一時文士比長絜大。至於經綸當世,講論利害,以文墨盡天下事,則皆不足以仰望先帝之萬一。 [72]
- 陳亮:至於欲使當時累息之民得闊步高談無危懼之心,未嘗不為之三複也,於是時吳蜀爭帝,中國庶幾乎息肩矣,是以在位七年而諡曰文也。
- 耶律楚材:仲謀服孟徳,葛亮倍曹丕。唯晉成全統,平吳混八維。 [73]
- 張溥:魏王帝業無足稱,惟令宦人為官,不得過諸署令。詔羣臣不得奏事太后;後族不得常輔政任,石室金策,可寶萬世。彼親見漢室炎隆,女主中人手撲滅之,麥秀黍離,傷心目。霸朝初創,力更舊輒,至待山陽公以不死,禮遇漢老臣楊彪不奪其志,盛德之事,非孟德所及。 [75]
- 胡應麟:詩未有三世傳者,既傳而且煊赫,僅曹氏操、丕、睿耳。然白馬名存鍾《品》,則彪當亦能詩。又任城武力絕人,倉舒智慧出眾。阿瞞何徳,挺育多才?生子如此,孫仲謀輩詎足道哉! [76]
- 方孝孺:漢高祖、魏文帝皆中才之主,非有聖智之度,高祖猶能不殺子嬰,文帝猶能奉山陽終其身。曾謂武王聖人而忍其君至此乎?吾決知其不然矣。 [77]
- 王世貞:自三代而後,人主文章之美,無過於漢武帝、魏文帝者。 [78]
- 譚嗣同:若夫漢武帝命所忠求相如遺書,魏文帝詔天下上孔融文章,漸昭風軌,猶無集名。自荀況諸集,編題後人,張融玉海,標目己意,乃始波頹霧靡,不可勝遏。 [79]
曹丕近現代
- 章太炎:今人皆謂漢代經學最盛,三國已衰,然魏文廓清讖緯之功,豈可少哉!文帝雖好為文,似詞章家一流,所作《典論》,《隋志》歸入儒家。緯書非儒家言,乃陰陰家言,故文帝詔書未引一語。豈可僅以詞章家目之! [80]
- 劉師培:魏文與漢不同者,蓋有四焉,書檄之文,騁詞以張勢,一也。 [81]
- 毛澤東:曹丕也是他(曹操)兒子,也有些才華,但遠不如曹操。曹丕在政治上也平庸,可他後來做了皇帝,是魏文帝。歷史上所稱的‘建安文學’,實際就是集中於他們父子的周圍。一家兩代人都有才華、有名氣,在歷史上也不多見哪! [82]
- 郭沫若:曹丕在政治見解上也比乃弟高明得多,而在政治家的風度上有時還可以説是勝過他的父親。如令宦人為官不得過諸署,禁母后預政,取士不限年資但糾其實,輕刑罰,薄賦税,禁復仇,禁淫祀,罷墓祭,詔營壽陵力求儉樸等等,處處都表示着他是一位舊式的明君典型。 [83]
- 馬植傑:從曹丕的政治設施來看,也有些不錯的。拿曹丕與其他封建帝王相比,尚屬中等偏上者。
- 葉嘉瑩:魏文帝在即位後,曾下了息兵詔,下了薄税詔,下了輕刑詔。他實在是一個很有理想的皇帝,希望能夠把天下治理得更好。但是很可惜,他只做了七年的皇帝就死了,死的時候只有四十歲。 [84]
曹丕軼事典故
編輯曹丕喜愛葡萄
曹丕在世時甚喜愛葡萄一物,並對古作蒲桃。此於《與吳監書》《詔羣醫》中有記:“三世長者知被服,五世長者知飲食。此言被服飲食,非長者不別也……中國珍果甚多,且復為説蒲萄。當其朱夏涉秋,尚有餘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飴,酸而不酢,冷而不寒,味長汁多,除煩解渴。又釀以為酒,甘於鞠櫱,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嚥唾,況親食之邪。他方之果,寧有匹之者”。曹丕在其詔書中也曾記:“南方有龍眼荔枝,寧比西國葡萄石蜜乎?”由此可見,曹丕的確對葡萄鍾愛有佳。
曹丕巾角彈棋
曹丕擅長彈棋, 彈棋是當時的一種棋戲,兩人對局,有黑白子各六枚,相互彈擊。曹丕用手巾角拂棋,沒有彈不中的。有人自薦説也擅長彈棋,曹丕讓他一試。他頭戴葛巾,低頭甩巾角拂棋,技藝比曹丕更為高超。
[97]
曹丕武藝非凡
曹丕在《典論》的自敍中更自詡其非凡箭藝,能“左右射”,可謂文武兼備。有一次,曹丕和平虜將軍劉勳、奮威將軍鄧展共同飲宴。曹丕一向聽説鄧展精研武術,擅於運用各種兵器,而且還能空手入白刃,因此,曹丕就和鄧展談論起劍術,談着談着,曹丕直率地説:“我過去對劍術曾經有過研究,而且也得到高明的傳授,我覺得你剛才所説的某處是不對的。”鄧展聽了曹丕的話,很不服氣,要求和曹丕在實戰中較量一下。此時,正是酒酣耳熱之後,大家正在吃甘蔗,於是就以甘蔗為劍,下殿後對打起來,幾個回合下來,曹丕連續三次都擊中鄧展的手臂,左右皆大笑起來。鄧展不覺臉紅,更不服氣,要求再來一次。曹丕就故意説:“我的劍快而集中,很難擊中對方的面部,因此只是打中了你的手臂。”鄧展説:“別説了,我們再來一次吧。”曹丕知道這次鄧展一定會突然間向中路猛攻,就裝假不經意地向鄧展進擊,鄧展果然如曹丕所料,猛地衝殺過來,曹丕卻迅速退步閃過。出手如風,從上方截擊,一下打中鄧展的額角,這一下使得一同喝酒的人都禁不住驚叫起來。
這一幕比劍結束後,曹丕和鄧展二人還座繼續暢飲,曹丕笑着對鄧展説:“從前有一個名醫叫楊慶的,他曾叫淳于意將自己的舊秘方全部拋棄,另外教授他的秘術,我看鄧將軍還是把舊技拋棄,接受新的重要的擊劍方法吧。”話音剛落,滿座都不禁歡笑起來。
曹丕永始臨台
魏文帝曹丕在位時,於許昌修建陵雲台 ,永始台等院落,其中永始台後為文德郭皇后居所,具體位置今已不可考。根據《許昌縣誌》記載:“永始台,魏文德皇后嘗居之,今失其處。”黃初五年(公元224年),曹丕率大軍東征吳國,郭皇后留居許昌永始台。時值夏秋季節,天降大雨百餘日,永始台的城樓多有壞損,大臣們奏請皇后另居安全地方。郭皇后説:“昔日楚昭王出遊,姜氏留居漸台,江水突然暴漲,使者來迎姜氏而沒有楚昭王的符信,姜氏堅決不去,最後被江水吞沒。如今,皇帝在遠方,我還沒有遇到危險便移居別處,怎麼可以呢?”於是,大臣們再也不敢提及此事。
曹丕哭吊王粲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去世,當時還是魏王世子的曹丕與其交情非常深厚,親臨哭吊。在靈堂上,曹丕建議道:“仲宣(王粲字)生前喜歡驢叫,我們就各學一聲驢叫來送走他吧!”於是弔客紛紛學驢叫,此事一時傳為佳話。
[86]
曹丕煮豆燃萁
主詞條:煮豆燃萁
曹丕曾命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否則就要把他處死,曹植在七步之內便吟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聽了這首詩,感到非常慚愧。
[87]
注:此事件不見於正史《三國志》,此詩亦不見於《曹植集》,其真偽歷來爭論不休。亦有人認為確有兄弟鬩牆之事,但現存的《七步詩》為後人偽託。
曹丕預言成真
漢靈帝熹平五年(176年),譙縣上空出現了黃龍,光祿大夫橋玄問太史令單颺説:“這是何吉兆?”單颺回答:“以後必有稱王的人在這裏誕生,不到五十年,還會有黃龍出現,天象經常和人事相應,這就是天人感應。”內黃人殷登把這話默默記下來。四十五年後,殷登還健在。延康元年(220年)三月,黃龍又在譙縣再現,殷登聽到這個消息時説:“單颺的話,果然應驗了。”
曹丕相士算命
曹丕家族成員
編輯曹丕父母
曹丕兄弟
此處節選曹丕排行較為靠前的兄弟:
曹丕妻妾
曹丕子女
爵位 | 姓名 | 生卒年 | 母親 |
---|---|---|---|
魏明帝 | 204年 - 239年 | 甄皇后 | |
贊哀王 | 生卒年不詳 | 李貴人 | |
北海悼王 | ?- 233年 | 潘淑媛 | |
東武陽懷王 | ?- 225年 | 朱淑媛 | |
東海定王 | ?- 251年 | 仇昭儀 | |
元城哀王 | ?- 229年 | 徐姬 | |
邯鄲懷王 | ?- 229年 | 蘇姬 | |
清河悼王 | ?- 223年 | 張姬 | |
廣平哀王 | ?- 223年 | 宋姬 | |
生卒年不詳 |
爵位 | 母親 |
---|---|
甄皇后 |
曹丕陵墓遺址
編輯主詞條:首陽陵
曹丕影視形象
編輯年份 | 影視類型 | 劇名 | 飾演者 |
---|---|---|---|
1976 | 電視劇 | 《三國春秋》 | |
1983 | 電影 | 《華佗與曹操》 | |
1985 | 電視劇 | 《諸葛亮》 | 唐品昌 |
1987 | 歌仔戲 | 《金縷歌》 | 許儷齡 |
1994 | 電視劇 | 《三國演義》 | |
1994 | 歌仔戲 | 《新洛神》 | |
1999 | 電視劇 | 《曹操》 | 果靜林 |
2000 | 電視劇 | 《洛神》 | 陳豪 |
2002 | 電視劇 | 《曹操與蔡文姬》 | |
2010 | 電視劇 | 《三國》 | |
2011 | 電影 | 《鍾繇》 | 王志剛 |
2012 | 電影 | 《銅雀台》 | |
2013 | 電視劇 | 《新洛神》 | |
2013 | 電視劇 | 《曹操》 | 郭展 |
2015 | 電視劇 | 《半為蒼生半美人》 | 劉子赫 |
2017 | 電視劇 | ||
2017 | 電視劇 | 李晨 | |
2018 | 電視劇 | 《三國機密》 | |
參考資料: |
- 參考資料
-
- 1. 《後漢書·志第二十·郡國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7-14]
- 2. 陳振鵬,章培恆主編.《古文鑑賞辭典 上 第1版》.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第454頁
- 3. 張憲軍,趙毅.《簡明中外文論辭典》:巴蜀書社,2015:第46頁
- 4. 魏晉南北朝詩觀止編委會.《魏晉南北朝詩觀止》.上海:學林出版社,2015:第22頁
- 5. 史仲文《魏晉南北朝文學史·中國全史》:建安二年,曹丕的庶兄曹昂在徵張繡之役中戰死,按宗法原則,為嫡長子的曹丕實際具有了嗣子的地位。
- 6. 《三國志·魏書·文帝紀》:有云氣青色而圜如車蓋,當其上終日,望氣者以為至貴之證,非人臣之氣。
- 7. 曹丕《典論·自敍》,見魏宏燦:《曹王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300頁。
- 8. 曹丕《典論·自敍》:餘時年五歲,上以世方擾亂,教餘學射,六歲而知射,又教餘騎馬,八歲而能騎射矣。
- 9. 韋運韜,魏文帝曹丕研究[D],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博士
- 10. 曹丕《典論·自敍》:以時之多故,每徵,餘常從。建安初,上南征荊州,至宛,張繡降。旬日而反,亡兄孝廉子修、從兄安民遇害。時餘年十歲,乘馬得脱。
- 11. 司馬光《資治通鑑》:初,沛國魏諷有惑眾才,傾動鄴都,魏相國鍾繇闢以為西曹掾。滎陽任覽,與諷友善。同郡鄭袤,泰之子也,每謂覽曰:“諷奸雄,終必為亂。”九月,諷潛結徒黨,與長樂衞尉陳禕謀襲鄴;未及期,禕懼而告之。太子丕誅諷。
- 12. 《三國志·魏書·文帝紀》:設伎樂百戲,令曰:“先王皆樂其所生,禮不忘其本。譙,霸王之邦,真人本出,其復譙租税二年。”三老吏民上壽,日夕而罷。丙申,親祠譙陵。
- 13. (晉)陳壽 撰;陳乃乾 校點.三國志(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12月第1版:61
- 14. 司馬光《資治通鑑·卷第六十九》:冬十月乙卯,漢帝告祠高廟,使行御史大夫張音持節奉璽綬詔冊,禪位於魏。王三上書辭讓,乃為壇於繁陽。辛未,升壇受璽綬,即皇帝位,燎祭天地、嶽瀆,改元,大赦。
- 15. 《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第九》:冬十月乙卯,皇帝遜位,魏王丕稱天子。
- 16. 《三國志》:黃初元年十一月癸酉,以河內之山陽邑萬户奉漢帝為山陽公,行漢正朔,以天子之禮郊祭,上書不稱臣,京都有事於太廟,致胙;封公之四子為列侯。
- 17. 王雙懷,方駿,陳佳榮,張錦華,樊英峯 主編.中華日曆通典 貳.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04月第1版:1621
- 18. 《資治通鑑 卷第七十》:曹真等圍江陵,破孫盛。
- 19. 《三國志·王凌傳》:與張遼等至廣陵討孫權。臨江,夜大風,吳將呂範等船漂至北岸。凌與諸將逆擊,捕斬首虜,獲舟船。
- 20. 《三國志·呂範傳》:船人覆溺,死者數千。
- 21. 《三國志 魏書九》:黃初三年,車駕幸宛,使尚率諸軍與曹真共圍江陵。權將諸葛瑾與尚軍對江,瑾渡入江中渚,而分水軍於江中。尚夜多持油船,將步騎萬餘人,於下流潛渡,攻瑾諸軍,夾江燒其舟船,水陸並攻,破之。
- 22. 《資治通鑑 卷七十》:曹真使張郃擊破吳兵,遂奪據江陵中洲。
- 23.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黃武二年)三月,曹仁遣將軍常雕等,以兵五千,乘油船,晨渡濡須中州。仁子泰因引軍急攻朱桓,桓兵拒之,遣將軍嚴圭等擊破雕等。是月,魏軍皆退。
- 24. 《三國志·吳書·朱然傳》:時然城中兵多腫病,堪戰者裁五千人。真等起土山,鑿地道,立樓櫓臨城,弓矢雨注,將士皆失色,然晏如而無恐意,方厲吏士,伺間隙攻破兩屯。魏攻圍然凡六月日,未退。江陵令姚泰領兵備城北門,見外兵盛,城中人少,穀食欲盡,因與敵交通,謀為內應。垂髮,事覺,然治戮泰。尚等不能克,乃徹攻退還。由是然名震於敵國。
- 25. 《全三國文》:孫權重遣使稱臣,奉貢明珠百筐,黃金千鎰,馴象二頭,或牝或牡,擾禽鸚鵡,其他珍玩盈舟溢航,千類萬品
- 26. 《魏書》:十一月辛未,鎮西將軍曹真命眾將及州郡兵討破叛胡治元多、盧水、封賞等,斬首五萬餘級,獲生口十萬,羊一百一十一萬口,牛八萬,河西遂平。帝初聞胡決水灌顯美,謂左右諸將曰:“昔隗囂灌略陽,而光武因其疲弊,進兵滅之。今胡決水灌顯美,其事正相似,破胡事今至不久。”旬日,破胡告檄到,上大笑曰:“吾策之於帷幕之內,諸將奮擊於萬里之外,其相應若合符節。前後戰克獲虜,未有如此也。”
- 27. 《三國志 魏書十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010-5]
- 28. 《三國志 魏書十九》:六年,帝東征,還過雍丘,幸植宮,增户五百。
- 29. 《三國志》:六年春二月,遣使者循行許昌以東盡沛郡,問民所疾苦,貧者振貸之。三月,行幸召陵,通討虜渠。乙巳,還許昌宮。幷州刺史梁習討鮮卑軻比能,大破之。辛未,帝為舟師東征。五月戊申,幸譙。壬戌,熒惑入太微。六月,利成郡兵蔡方等以郡反,殺太守徐質。遣屯騎校尉任福、步兵校尉段昭與青州刺史討平之;其見脅略及亡命者,皆赦其罪。秋七月,立皇子鑑為東武陽王。八月,帝遂以舟師自譙循渦入淮,從陸道幸徐。九月,築東巡台。冬十月,行幸廣陵故城,臨江觀兵,戎卒十餘萬,旌旗數百里。是歲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還。十一月,東武陽王鑑薨。十二月,行自譙過樑,遣使以太牢祀故漢太尉橋玄。
- 30. 《三國志》:七年春正月,將幸許昌,許昌城南門無故自崩,帝心惡之,遂不入。壬子,行還洛陽宮。三月,築九華台。夏五月丙辰,帝疾篤,召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羣、徵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宣王,並受遺詔輔嗣主。遣後宮淑媛、昭儀已下歸其家。丁巳,帝崩於嘉福殿,時年四十。六月戊寅,葬首陽陵。自殯及葬,皆以終制從事。
- 31. 《三國志》:其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諸署令;為金策著今,藏之石室。
- 32. 《三國志》:九月甲午,詔曰:“夫婦人與政,亂之本也。自今以後,羣臣不得奏事太后,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以此詔傳後世,若有背違,天下共誅之。”庚子,立皇后郭氏。賜天下男子爵人二級;鰥寡篤癃及貧不能自存者賜谷。
- 33. 《宋書》:文帝黃初二年,改漢《巴渝舞》曰《昭武舞》,改宗廟《安世樂》曰《正世樂》,《嘉至樂》曰《迎靈樂》,《武德樂》曰《武頌樂》,《昭容樂》曰《昭業樂》,《雲翹舞》曰《鳳翔舞》,《育命舞》曰《靈應舞》,《武德舞》曰《武頌舞》,《文始武舞》曰《大韶舞》,《五行舞》曰《大武舞》。其眾哥詩,多即前代之舊;唯魏國初建,使王粲改作登哥及《安世》、《巴渝》詩而已。
- 34. 《三國志》:夏四月,立太學,制五經課試之法,置春秋穀梁博士。五月,有司以公卿朝朔望日,因奏疑事,聽斷大政,論辨得失。
- 35. 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98—128頁
- 36. 《三國志 魏書九》:遂勒諸軍擊破上庸,平三郡九縣。
- 37. 《資治通鑑》:武威三種胡復叛。武威太守毋丘興告急於金城太守、護羌校尉扶風蘇則,則將救之,郡人皆以為賊勢方盛,宜須大軍。時將軍郝昭、魏平先屯金城,受詔不得西度。則乃見郡中大吏及昭等謀曰:“今賊雖盛,然皆新合,或有脅從,未必同心。因釁擊之,善惡必離,離而歸我,我增而彼損矣。既獲益眾之實,且有倍氣之勢,率以進討,破之必矣。若待大軍,曠日彌久,善人無歸,必合於惡,善惡就合,勢難卒離。雖有詔命,違而合權,專之可也。”昭等從之,乃發兵救武威,降其三種胡,與毋丘興擊張進於張掖。麴演聞之,將步騎三千迎則,辭來助軍,實欲為變,則誘而斬之,出以徇軍,其黨皆散走。則遂與諸軍圍張掖,破之,斬進。黃華懼,乞降,河西平。
- 38. 《三國志 田豫傳》:文帝初,北狄強盛,侵擾邊塞,乃使豫持節護烏丸校尉,牽招、解俊並護鮮卑。自高柳以東,濊貊以西,鮮卑數十部,比能、彌加、素利割地統御,各有分界;乃共要誓,皆不得以馬與中國市。豫以戎狄為一,非中國之利,乃先構離之,使自為讎敵,互相攻伐。素利違盟,出馬千匹與官,為比能所攻,求救於豫。豫恐遂相兼併,為害滋深,宜救善討惡,示信眾狄。單將鋭卒,深入虜庭,胡人眾多,鈔軍前後,斷截歸路。豫乃進軍,去虜十餘裏結屯營,多聚牛馬糞然之,從他道引去。胡見煙火不絕,以為尚在,去,行數十里乃知之。追豫到馬城,圍之十重,豫密嚴,使司馬建旌旗,鳴鼓吹,將步騎從南門出,胡人皆屬目往赴之。豫將精鋭自北門出,鼓譟而起,兩頭俱發,出虜不意,虜眾散亂,皆棄弓馬步走,追討二十餘裏,殭屍蔽地
- 39. 《三國志 牽招傳》:郡在邊陲,雖有候望之備,而寇鈔不斷。招既教民戰陳,又表復烏丸五百餘家租調,使備鞍馬,遠遣偵候。虜每犯塞,勒兵逆擊,來輒摧破,於是吏民膽氣日鋭,荒野無虞。
- 40. 葉嘉瑩.《葉嘉瑩説漢魏六朝詩》.北京:中華書局,2007
- 41. 韋運韜.魏文帝曹丕研究[D].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13:第144-151頁
- 42. 韋運韜.魏文帝曹丕研究[D].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13:第129-130頁
- 43. 韋運韜.魏文帝曹丕研究[D].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13:第132-133頁
- 44. 韋運韜.魏文帝曹丕研究[D].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13:第134-136頁
- 45. 魯迅.《而已集》.西安: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 46. 魏宏燦.《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局,2009
- 47. 曹丕 著,易健賢 譯.《魏文帝集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
- 48. 《三國志·卷四十二·蜀書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4-05]
- 49. 《三國志·卷四十七·吳書二·吳主傳第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4-15]
- 50. 《曹集詮評》卷十《文帝誄》。
- 51. 《三國志·卷二十二·桓階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6-28]
- 52. 《藝文類聚》十六《贊述太子賦》。
- 53. 《資治通鑑·卷七十八·魏紀十·元皇帝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10-09]
- 54. 《三國志˙卷四十˙蜀書˙劉封傳》:『加陛下新受禪命,虛心側席,以德懷遠。若足下翻然內向,非但與僕為倫,受三百户封,繼統羅國而已;當更剖符大邦,為始封之君。
- 55. 《三國志·魏書二·文帝紀第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08-09]
- 56. 《晉書·卷四十八· 閻纘傳》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8-06-28]
- 57. 《晉書·卷一百一·載記第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4-10]
- 58. 《晉書·卷一百二十一·載記第二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6-28]
- 59. 《文心雕龍·才略第四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03-11]
- 60. 《南齊書·卷二十八·列傳第九》 .勸學網[引用日期2013-02-17]
- 61. 釋道恆:《釋文紀》卷八。
- 62. 《宋書》卷五十五。
- 63. 蕭統:《答湘東王求文集及書》。
- 64. 顏之推:《顏氏家訓》卷四。
- 65. 《全唐文·卷一百八十二》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10-04]
- 66. 《資治通鑑 卷第二百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4-14]
- 67. 劉知幾《史通·探賾第二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1-01]
- 68. 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羣臣探得神字並序》。
- 69. 張説.《張燕公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第127頁
- 70. 范仲淹:《範文正集 卷十五》睦州謝上表。
- 71. 黃庭堅.《山谷詩集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 72. 蘇轍:《欒城集卷四十七》進御集表。
- 73. 耶律楚材.《湛然居士集》12卷:商務印書館,1937
- 74. 郝經《續後漢書》卷二十六。
- 75. 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魏文帝集題辭》。
- 76. 明·胡應麟·《詩藪》
- 77. 方孝孺:《遜志齋集卷四》 武王誅紂。
- 78. 王世貞·《藝苑疤言》
- 79. 譚嗣同:《譚嗣同全集》三十自紀。
- 80. 章太炎:《經學略説》。
- 81. 劉師培:《中古文學史·論 漢魏之際文學變遷》附錄。
- 82. 毛澤東妙評三國:應給“白臉奸臣”曹操翻案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4-08-15]
- 83.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歷史篇·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 84. 葉嘉瑩 .《漢魏六朝詩講錄》 .河北麥田圖書 .1998.
- 85. 曹魏政權短命啓示錄(上):安於守成是危險的開始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引用日期2020-03-20]
- 86. 劉義慶《世説新語·傷逝》:“王仲宣好驢鳴,既葬,文帝臨其哀,顧語同遊日:‘王好驢鳴,可各作一聲送之。’赴客皆一作驢鳴。”
- 87. 劉義慶《世説新語·文學》: “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其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 88. 《三國志‧魏書二十九‧方技傳》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11-07]
- 89. 《三國志·魏書·文帝紀》:文皇帝諱丕,字子桓,武帝太子也。
- 90. 《三國志·魏書·后妃傳》:武宣卞皇后,琅邪開陽人,文帝母也。
- 91. 《答繁欽書》:“頃守宮王孫世有女曰瑣……吾練色知聲,雅應此選,謹卜良日,納之閒房。”
- 92. 《三國志》:漢承堯運,有傳聖之義,加順靈祇,紹天明命,釐降二女,以嬪於魏。
- 93. 《曹仲雍哀辭》:曹喈字仲雍,魏太子中之子也。三月生而五月亡。
- 94. 坐擁核心資源 專家力推洛陽旅遊打出“三國”牌 .洛陽網[引用日期2017-07-15]
- 95. 《三國志·卷五》:太子即王位,後為夫人,及踐阼,為貴嬪。
- 96. 《三國志·卷三十三·蜀書三·後主傳第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5-15]
- 97. 劉義慶:《世説新語·巧藝》:“彈棋始自魏宮內,用妝奩戲。文帝於此戲特妙,用手巾角拂之,無不中。有客自雲能,帝使為之。客著葛巾角,低頭拂棋,妙踰於帝。”注引《博物志》曰:“帝善彈棋,能用手巾角。時有一書生,又能低頭以所冠葛巾角撇棋也。”《後漢書·梁冀傳》注引《藝經》 曰:“彈棋,兩人對局,白黑棋各六枚,先列棋相當,更先彈也。其局以石為之。”
- 98. 《三國志 卷二 魏書二 文帝紀第二》裴松之注引曹丕《典論·自敍》:後軍南征,次曲蠡,尚書令苟彧奉使犒軍,見餘,談論之末,彧言:“聞君善左右射,此實難能。”餘言執事未睹夫項發口縱,俯馬蹄而仰月支也。彧喜笑曰:“乃爾。”餘曰:“將有常徑,的有常所,雖每發輒中,非至妙也。若夫馳平原,赴豐草,要狡獸,截輕禽,使弓不虛彎,所中必洞,斯則妙矣。”時軍祭酒張京在坐,顧彧拊手曰:“善。”
- 99. 《三國志》:(黃初七年五月)丁巳,帝崩於嘉福殿,時年四十。
- 100. 《資治通鑑》:(黃初元年十月)辛未,升壇受璽綬,即皇帝位,燎祭天地、嶽瀆,改元,大赦。
- 101. 詩詞 易順鼎 詠古詩五十八首同樊山作 其十七 魏文帝 .搜韻[引用日期2023-03-05]
- 102. 詩詞 弘曆 全韻詩上去入聲七十六首 其二十八 魏文帝 .搜韻[引用日期2023-05-21]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