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早年被稱為“王佐之才”。永漢元年(189年),被舉孝廉,任守宮令。董卓執政後棄官歸鄉,率領宗族避難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後料袁紹不能成大事而投奔曹操,任司馬。興平元年(194年),呂布趁曹操東征,襲佔兗州,荀彧領導保衞兗州三城。後建議曹操“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使其收復兗州,取得進一步發展的基地。建安元年(196年),勸曹操迎漢獻帝建都許縣,得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曹操征戰期間,主持後方事務,助他戰勝張繡、呂布、袁術、劉備等,使之成為北方唯一能與袁紹抗衡的勢力。官渡之戰中,他勸阻曹操退軍的企圖,使曹軍反敗為勝。戰後又建議曹操暫緩南征,乘勝追擊袁氏,迅速平定冀州。建安十三年(208年),向曹操獻計奇襲荊州。累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荀彧雖助曹操成就大業,但內心忠於漢室。建安十七年(212年),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被調離中樞,在隨徵孫權途中,於壽春憂鬱而亡(一説服毒自盡),享年五十歲。
[71]
死後諡號“敬”。魏鹹熙二年(265年)被贈為太尉。
[1]
荀彧人物生平
編輯荀彧王佐之才
荀彧出身潁川荀氏,荀子之後。其祖父荀淑知名當世,號為神君。荀淑有八子,號稱八龍。荀彧的父親荀緄曾任濟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緄忌憚宦官,於是讓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兒為妻,致使荀彧受人非議。另一説,荀彧因為年少時有才名,得以免於別人的譏議。
[2]
[79]
永漢元年(189年),荀彧被舉孝廉,任守宮令(掌管皇帝的筆、墨、紙張等物品)。九月,董卓廢少帝劉辯,立獻帝劉協。十一月,董卓自為相國,掌握大權。荀彧請求出任地方官,任亢父縣令,隨即棄官歸鄉。當時荀彧同郡韓融帶着宗親一千多家在密縣西山中避難,荀彧對父老説:“潁川是四戰之地,如果天下有變,那就會經常受到侵略,應該早離去,不能久留。”但鄉人們多懷戀故土,不願離去。冀州牧韓馥與荀彧同郡,他派人接荀彧,鄉人不願跟隨。荀彧只得獨自將宗族遷至冀州避難。
[3]
[78]
到冀州後,冀州已為袁紹所得,袁紹見荀彧來,待之為上賓。荀彧弟荀諶和同郡辛評、郭圖都在袁紹手下。荀彧見漢室混亂,每每有匡正之心。當時曹操在東郡,荀彧認為曹操有雄略,而袁紹終不能成大事。
[4]
[81]
荀彧謀能應機
興平元年(194年),曹操東征徐州牧陶謙,張邈、陳宮乘機在兗州反曹,暗中迎接呂布。時荀彧和壽張令程昱守鄄城(今山東鄄城北,兗州治所),呂布到後,張邈派劉翊告訴荀彧:“呂將軍來幫助曹使君進攻陶謙,應該馬上供給他們軍備糧食。”眾人疑惑,唯荀彧知其計,立即命令軍隊加強防,並急召東郡太守夏侯惇。而兗州諸城皆響應張邈,投靠呂布陣營。當時曹操率大軍出征,留守的兵力很少,而且很多人都與張邈、陳宮勾結。夏侯惇到後,乘夜誅殺謀反者數十人,軍心乃安。
豫州刺史郭貢受呂布煽動,率眾數萬來攻,軍中甚懼。郭貢要求見荀彧,荀彧準備前往,夏侯惇等人説:“您是一州的屏障,如果前往一定會有危險的,不可以去。”荀彧説:“郭貢與張邈他們,平素並沒有什麼往來,現在來得急,計劃肯定還沒有定下;現在趁他計策未定來遊説,就算不能幫助我們,也可以使他保持中立,如果先懷疑,那他就會惱怒而定計了。”於是出城會見郭貢,郭貢見荀彧毫無懼意,認為鄄城易守難攻,引兵而去。荀彧又與程昱定計,保全了範、東阿。卒全三城。不久,曹操回師濮陽擊敗了呂布。
興平二年(195年)正月,曹操擊敗侵入定陶(今山東定陶西北)的呂布軍。五月,曹操向駐軍鉅野(今山東鉅野東北)的呂布部將薛蘭、李封發動攻擊,呂布親自援救,被曹操擊敗,撤退而走。曹操殲滅鉅野守軍,斬薛蘭、李封,乘勝進駐乘氏(今山東鉅野西南)。
[5]
荀彧世之論者
此時,陶謙已死,曹操獲悉後,打算趁機奪取徐州,再回軍消滅呂布。
荀彧勸阻説:“當年漢高祖保守關中,光武帝佔據河內,都是先鞏固基地以控制天下,這樣進可以制勝,退可以固守,所以雖有困難曲折卻最終能完成大業。將軍本來是憑兗州起事,平定山東禍亂,百姓無不心悦誠服。況且兗州跨黃河、濟水,是天下要衝,現雖殘破,但還可以自保,此地就是將軍您的關中、河內,不得不先穩定它。如今我們已擊潰了李封、薛蘭,如果分兵東擊陳宮,陳宮必定不敢西顧,我們趁機組織隊伍收割麥子,節約糧食,儲備穀物,就可以一舉打垮呂布。然後向南聯合揚州的劉繇,共討袁術,以控制淮水、泗水一帶。如果捨棄呂布不打而東攻徐州,多留守兵則攻城不夠,少留守兵就會徵百姓也來守城,不能打柴拾草。呂布乘機侵擾殺掠,民心將更恐懼,只有鄄城、範、衞三處可以保全,其餘的地方都不為我們所有,這樣就等於失去了兗州。要是徐州攻不下,將軍將安身於何處?何況陶謙雖死,徐州也不易攻破。徐州已鑑於往年的失敗,將會因畏懼而緊密聯合,內外相應。現東方都已收麥,必會堅壁清野以防將軍;將軍久攻不下,搶掠又無收穫,不出十天,十萬人馬尚未開戰自己先已睏乏了。上次討伐徐州,實行了以暴力相懲罰,徐州子弟想到父兄被殺的恥辱,必定會誓死奮戰,沒有投降之心,即使能攻下徐州,還是不能佔有它。天下確實有舍這取那的事,以大換小,是可以的,以平安換危險,也是可以的;權衡一時的形勢,不顧忌根基不穩固,一樣是可以的。現今三者無一有利,希望將軍對這種情況細細權衡。”
曹操採納荀彧的意見,放棄進攻徐州的企圖。抓緊戰機,收割熟麥,儲存糧秣,積蓄實力。
不久,曹操大敗呂布,呂布連夜棄營撤往徐州。曹操乘勝攻取定陶城,並分別派出部隊收復兗州各縣,兗州遂平。此戰的獲勝,對曹操以後統一北方,成就大業,具有重要的意義,荀彧功不可沒。
[6]
荀彧勸奉天子
七月,漢獻帝劉協在楊奉、董承等護衞下,從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返回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北)。在要不要奉迎天子建都許縣的問題上,曹軍內部發生了爭執。多數人不同意迎接獻帝,理由是徐州還未平定,韓暹、楊奉剛剛將天子迎到洛陽,往北聯結張楊,暫時還不能控制他們。
荀彧則對曹操説:“從前晉文公迎周襄王返回而諸侯服從,漢高祖東征項羽,為義帝穿素服發喪而天下歸心。自從天子蒙亂,將軍您首先倡導義兵勤王,只是因為山東地區紛擾戰亂,還不能遠赴關右,但還是分派將領,冒險與朝廷通使節,雖挽救國難於朝廷之外,而心無時不繫於王室,這是將軍誠扶天下的一貫志向。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人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雖有逆節,不能為累,明矣。韓暹、楊奉怎麼敢為害呢?如不及時扶正朝廷,天下將生叛離之心,以後即使考慮此事,也來不及了。”
曹操認為荀彧之言有理,遂應安集將軍董承的秘密召請,親率大軍進抵洛陽,被任命為司隸校尉,奉迎獻帝遷都許縣(今河南許昌東)。曹操被封為大將軍、武平侯,荀彧也升為漢侍中,守尚書令。
[7]
從此造成曹操奉天子以令諸侯的戰略優勢,併為其此後統一戰爭(參見曹操統一北方的戰爭)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基礎。
荀彧明以舉賢
荀彧機鑑先識
自曹操迎奉漢獻帝后,引起了袁紹的不滿。時袁紹雄居北方。曹操則東憂呂布,南拒張繡。
建安二年(197年)正月,曹操南征張繡,大敗而歸。袁紹則更加驕矜溢,寫信給曹操,辭語驕慢。曹操閲後大怒,諸將都認為是敗於張繡的緣故。鍾繇因此問荀彧,荀彧説:“以曹公的明智,一定既往不咎,還有什麼好憂慮的。”見到曹操後,曹操將袁紹書信讓荀彧觀看,説:“現在準備討伐不義,但力量無法與之匹敵,該怎麼辦?”
荀彧説:“自古以來較量於成敗場上的,如果真有才能,縱然弱小,也必將變得強盛;如果是庸人,縱然強大,也會變得弱小。劉邦、項羽的存亡,足以可以使人明白這個道理。現今與您爭天下的人,只有袁紹了。袁紹這人貌似寬容而內心狹窄,任用人才卻疑心太重,您明正通達,不拘小節,唯才是舉,唯才是用,這在度量上勝過袁紹;袁紹遇事遲疑猶豫,少有決斷,往往錯過良機,您卻能決斷大事,隨機應變,不拘成規,這在謀略上勝過袁紹;袁紹軍紀不嚴,法令不能確立,士兵雖多,卻不能巧為任用,您法令嚴明,賞罰必行,士兵雖少,卻都奮戰效死,這在用兵上勝過袁紹;袁紹憑其名門貴族,裝模作樣,耍小技而博取名譽,所以士人中缺乏才能而喜好虛名者大多歸附於他,您以仁愛之心待人,推誠相見,不求虛榮,行為謹嚴克己,而在獎勵有功之人時無所吝惜,因此天下忠誠正直、講求實效的士人都願為您效勞,這在德行上勝過袁紹。憑藉這四方面的優勢輔佐天子,扶持正義,征伐叛逆,誰敢不從?袁紹強大又有何用?”
曹操聽後非常高興,荀彧還説:“如果不先取呂布,那河北也不容易圖謀。”曹操説:“誠如您所説。但我所憂慮的,是又怕袁紹侵擾關中,引發羌、胡叛亂,向南引誘劉璋,那樣的話我就要用兗州、豫州來對抗天下的六分之五了。那該怎麼辦呢?”荀彧説:“關中將帥數以千計,沒有人能統一起來,只有韓遂、馬騰最強。他們見崤山以東地區正在爭戰,必定各自擁兵自保。現在如果以恩德招撫他們,派遣使者與他們通好,即使不能長久安定,但至少在您平定山東之前,足以不生變動。關西的事情可以託付給鍾繇,這樣您就可以放心出征了。”曹操於是令鍾繇持節督關中,韓遂、馬騰各遣子入侍。
[9]
[84]
建安四年(199年)四月,曹操派部將北渡黃河,擊斬依附袁紹的眭固,攻佔射犬(今河南武陟西北),控制河內郡(治懷縣,今河南武陟西南)。由於曹操在內線作戰中,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速戰速決,逐步由弱變強,據有兗、豫、徐等州,為抗擊袁紹集團準備了條件。
此時,袁紹擊滅幽州公孫瓚,成為北方最強大的割據勢力。六月,河北割據勢力袁紹統帶精兵十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都。
圍繞着是否抗袁的問題,在曹操集團內部又展開了一場辯論。名士孔融反對與袁紹抗爭,他説:“袁紹地廣兵強,有田豐、許攸等謀臣替他出謀劃策,審配、逢紀等忠臣為他做事,顏良、文丑勇冠三軍,為他統領軍隊,恐怕很難戰勝啊!”荀彧説:“袁紹兵雖眾而法令不整肅,田豐剛愎而好犯上,許攸貪婪而不檢束,審配專權而無謀,逢紀果決而剛愎自用,這兩人料理後方,如果許攸家犯了法,一定不會放過,不寬縱,許攸必然叛變。至於顏良、文丑,不過匹夫之勇罷了,可以一戰而擒!”一席話,堅定了曹操戰勝袁紹的信心。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戰爆發。九月,曹軍軍糧將盡,士卒疲憊,曹操寫信給荀彧,準備退守許都。荀彧回信説:“眼下軍糧雖少,還比不上楚、漢在滎陽、成皋之間那樣艱難。當時劉、項雙方都不肯先退,先退的一方必定處於被動。您以僅及敵之十分之一的兵力,就地堅守,扼住敵人咽喉使其不能前進,已經半年了。敵人的底細已經清楚,鋭氣已經枯竭,局面必將有所變化,這正是使用奇謀的良機,不可失去啊!”曹操採納其建議,繼續堅守待機。不久,許攸家人犯法入獄,許攸怒而投奔曹操,獻計偷襲烏巢。曹操遂以奇兵襲烏巢(參見烏巢之戰),斬淳于瓊等人,殲滅袁軍7萬餘人,袁紹僅帶800騎兵渡河北逃,從此一蹶不振。曹操最終取得這場戰略決戰的勝利,奠定了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建安六年(201年)三月,曹操欲南擊曾與袁紹結盟的荊州劉表。荀彧認為:“現在袁紹失敗,部眾離析,應趁此機會,一舉平定河北;我們背靠兗州、豫州,如遠征江、漢,這時袁紹要是收其殘部,乘虛攻擊我們的後方,您的大事就完了。”曹操納其計,遂於四月揮軍北進,揚兵於黃河之上;對駐守倉亭的袁紹軍發起攻擊,一舉殲滅倉亭袁軍。至此,袁紹主力喪失殆盡。九月,曹操班師返許(今河南許昌東)。
建安八年(203年),曹操上表,封荀彧為萬歲亭侯。正在擔任尚書令的荀彧看到了曹操的表文。他非常謙虛,認為自己沒有戰功,把表壓了下來。因此,曹操又寫信給他説:“同你共事以來,你幫着糾謬輔政,薦舉人才,提出計策,周密謀劃,做得已很多了。立功不一定都靠作戰,希望你不要推讓。”荀彧這才接受萬歲亭(在今河南新鄭縣內)侯的封爵。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克鄴城,領冀州牧。有人對曹操説:“應該恢復古代的九州制,則冀州所制者廣大,天下易服。”曹操將要從之,荀彧勸道:“若依照九州制,則河東、馮翊、扶風、西河以及幽州、幷州之地全部併入冀州,所奪佔囊括的地方眾多。之前您擊破袁尚,擒審配,海內震動,人人害怕不能保住自己的地盤和兵眾。現在把這些地方併入冀州,就會導致人心緊張。況且很多人在勸説關右諸將閉關自守;現在他們聽到這個消息,肯定以為自己的地盤也會依次被奪。一旦發生變亂,即使有守善之人,威迫之下也會為非作歹,那麼袁尚得以寬限死期,袁譚也會心懷二意,劉表因此保守江、漢之間,天下就不那麼容易平定了。希望您迅速領兵先平定河北,然後修復舊都洛陽,南征荊州,指責劉表不向朝廷進貢,那麼天下都瞭解您的心意,人人安心;等天下完全平定後,再商議恢復古制,這才符合國家長久的利益。”曹操回信給荀彧説:“如果不是足下提醒,損失就大了!”於是擱置了九州制的計劃。
[11]
[85]
荀彧居中持重
建安十年(205年),曹操平定河北,而高幹舉幷州作亂。當時河東太守王邑被徵,郡人衞固、範先請求留下王邑,暗中卻與高幹同謀。曹操對荀彧説:“關西諸將,依靠險要和馬匹,倘若受徵必定作亂。張晟寇崤、澠之間,南通劉表,衞固等人又依賴張晟,我擔心他們會成為大患。河東郡被山帶河,四周經常發生變亂,是當今天下重要的一個地區。請您為我舉薦一個像蕭何、寇恂那樣的人治理那裏。”荀彧説:“西平太守京兆杜畿,勇足以當難,智足以應變。”曹操遂讓杜畿為河東太守。杜畿到任後,平定叛亂,廣施仁政,在任十六年,政績獲譽天下第一。
[92]
建安十二年(207年)三月,曹操上書稱讚荀彧的功勞説:“從前袁紹侵略郊畿,大戰於官渡。當時我軍兵寡糧少,打算退回許縣,就寫信給荀彧商議,荀彧反對臣的意見,極力申述應當堅守的好處,提出進討的方略,啓發臣的思想,改變了臣錯誤的打算,才得以打敗強敵,覆取其部眾。荀彧洞察勝敗關鍵,這種才能世間少有。袁紹戰敗後,臣的軍糧也用完了,臣以為河北不容易攻取,就打算南討劉表。荀彧再次阻止臣,又詳盡説明得失,臣聽從了荀彧的意見,回師北征,得以殲滅惡賊,平定四州。當初如果臣從官渡退兵,袁紹必定擊鼓前進,我軍形勢就會傾覆,難以取勝。之後如果南征劉表,忽視兗州、豫州,不光難以得利,還會失去原來的地盤。荀彧提出這兩條計謀,轉敗為勝,轉禍為福,謀殊功異,是臣比不上的。所以先帝看重指揮調度的人,輕賞臨陣作戰的人;古人重視運籌帷幄之功,看輕攻城拔寨之勇。之前對荀彧的封賞,難以與他的功勳相比,臣請求重新評議,增添他的食邑。”荀彧極力推辭。曹操寫信給他説:“您所獻的策謀,還不只是我所表的這兩件事。您一直謙虛,是仰慕魯連先生嗎?通達時務的聖人是不會在意這個的。從前介子推説:‘盜竊別人財物,尚且叫作盜賊。’何況您的智謀能夠安定人事,使我獲得榮耀的就有一百多件,我僅以這兩件事為您增封,您都要推辭,何必如此謙遜呢?”於是荀彧食邑增加一千户,前後共計二千户。曹操還要表荀彧為三公(當時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荀彧使荀攸推辭十幾次才作罷。
[12-13]
[86-87]
荀彧齎志以歿
建安十七年(212年),董昭等人提議讓曹操進爵國公、加封九錫(九錫是古代帝王對大臣的九種賞賜,有車馬、衣服、樂器、武士、弓矢等,這是對大臣的最高禮遇),秘密與荀彧商議此事。荀彧認為:“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事情因此擱置,曹操“心不能平”。
[14]
[88]
同年,曹操南征孫權,上表請荀彧到譙郡勞軍。荀彧到達以後,曹操乘機把他留在軍中,又上表:“臣聞自古遣將,上面設有監督,下面派有相助的副職,所以能夠顯示國家的尊嚴,減少過失。如今臣正要渡江,奉辭伐罪,應該有天使奉行王命。文武並用,是自古就有的例子。使持節、侍中守尚書令萬歲亭侯荀彧,是國家的重臣,德行聞名華夏,已經到了軍中,便應該和臣一道進軍,宣示國家命令,用威德鎮撫敵寇。軍貴神速,臣來不及請示,因此私自留下荀彧,以作為重要的助手。”獻帝聽從了曹操的上表,於是以荀彧為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
[89]
曹操軍至濡須,荀彧因病留在壽春(今安徽壽縣),不久憂慮而亡(關於荀彧的死,《魏氏春秋》、《後漢書》則記載:當時曹操贈送食物給荀彧,荀彧打開食器,見器中空無一物,因此被迫服毒自盡
[15]
[90]
),時年五十歲。獻帝深感痛惜,祭祀之日不奏樂。諡曰敬侯。其子荀惲襲爵,後官至虎賁中郎將。
[16]
[94]
次年(213年),曹操進封魏公。
[14]
荀彧主要影響
編輯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讚賞,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等;戰術方面,他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方面,荀彧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羣、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1]
荀彧歷史評價
編輯荀彧漢末三國
何顒:
- 潁川荀彧,王佐之器。 [18]
曹操:
潘勖:“夫其為德也,則主忠履信,孝友温惠,高亮以固其中,柔嘉以宣其外,廉慎以為己任,仁恕以察人物,踐行則無轍跡,出言則無辭費,納規無敬辱之心,機情有密靜之性,若乃奉身蹈道,勤禮貴德,動諮事間,匪雲予克,然後教以黃中之叡,守以貞固之直,注焉若洪河之源,不可竭也,確焉若華嶽之停,不可拔也,故能言之斯立,行之斯成,身匪隆污,直哉惟情,紊綱用亂,廢禮復經,於是百揆時序,王猷允塞,告厥成功,用俟萬歲。”
[20]
陳羣:“荀文若、公達、休若、友若、仲豫,當今並無對。”
[1]
鍾繇:
曹植:“如冰之清,如玉之絜,法而不威,和而不褻,百寮士庶,唏噓沾纓,機女投杼,農夫輟耕,輪給輒而不轉,馬悲鳴而倚衡。”
[21]
司馬懿:“書傳遠事,吾自耳目所從聞見,逮百數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1]
荀彧兩晉南北朝
陳壽:“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風,然機鑑先識,未能充其志也。”
[1]
王導:“昔魏武,達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
[22]
王羲之:“荀、葛各一國佐命宗臣,觀其轍跡,實奇士也。然荀獲譏於憂卒,意長恨恨,謂其弘濟之心,宜被大道;諸葛經國達治無間然,處事而無玷累,獲全名於數代。至於建鼎足之勢,未能忘已,所謂命世大才,以天下為心者,容得爾乎?”
[23]
裴松之:“世之論者,多譏彧協規魏氏,以傾漢祚;君臣易位,實彧之由。雖晚節立異,無救運移;功既違義,識亦疚焉。陳氏此評,蓋亦同乎世識。臣松之以為斯言之作,誠未得其遠大者也。彧豈不知魏武之志氣,非衰漢之貞臣哉?良以於時王道既微,橫流已極,雄豪虎視,人懷異心,不有撥亂之資,仗順之略,則漢室之亡忽諸,黔首之類殄矣。夫欲翼贊時英,一匡屯運,非斯人之與而誰與哉?是故經綸急病,若救身首,用能動於嶮中,至於大亨,蒼生蒙舟航之接,劉宗延二紀之祚,豈非荀生之本圖,仁恕之遠致乎?及至霸業既隆,翦漢跡著,然後亡身殉節,以申素情,全大正於當年,布誠心於百代,可謂任重道遠,志行義立。謂之未充,其殆誣歟!”
[1]
范曄:
袁宏:
- 文若懷獨見之照,而有救世之心,論時則人方塗炭,計能則莫出魏武,故委圖霸朝,豫謀世事。舉才不以標鑑,故人亡而後顯;籌畫不以要功,故事至而後定。雖亡身明順,識亦高矣。 [26]
荀彧唐宋
朱敬則:“神人無功,達人無跡。張子房元機孤映,清識獨流。踐若發機,應同急箭;優遊澹泊,神交太虛,非諸人所及也。至若陳平、荀彧、賈詡、荀攸、程昱、郭嘉、田豐、沮授、崔浩、張賓等,可謂天下之菁英。帷幄之至妙,中權合變,因敗為功,爰自秦漢,訖於周隋。”
[72]
嚴從:“嘆王室之多故,懷黍離以永吟,遂委忠曹公,冀圖匡復。而天命潛革,人心則殊,姑回備物之謨,卒抗非常之錫,雖欲匡上以德,翻殺身成仁。夫仁義豈有恆?在乎不捨道而已。是故比湛身於殷後,微子抗跡於周邦:雖二美同歸,而三仁齊致。”
[73]
蘇圖元:“張賓崔浩,曾施神國之謀。荀彧田豐,亦運制勝之策。”
[27]
杜牧:“荀文若為操畫策取兗州,比之高、光不棄關中、河內;官渡不令還許,比之楚、漢成皋。……及事就功畢,欲邀名於漢代,委身之道,可以為忠乎?”
[28]
司馬光:“漢末大亂,羣生塗炭,自非高世之才不能濟也。然則荀彧舍魏武將誰事哉!齊桓之時,周室雖衰,未若建安之初也。建安之初,四海蕩覆,尺土一民,皆非漢有。荀彧佐魏武而興之,舉賢用能,訓卒厲兵,決機發策,征伐四克,遂能以弱為強,化亂為治,十分天下而有其八,其功豈在管仲之後乎!管仲不死子糾而荀彧死漢室,其仁復居管仲之先矣!……臣以為孔子稱“文勝質則史”,凡為史者記人之言,必有以文之。然則比魏武於高、光、楚、漢者,史氏之文也,豈皆彧口所言邪!用是貶彧,非其罪矣。且使魏武為帝,則彧為佐命元功,與蕭何同賞矣;彧不利此而利於殺身以邀名,豈人情乎。”
[29]
蘇軾:“漢末大亂,豪傑並起。荀文若,聖人之徒也,以為非曹操莫與定海內,故起而佐之。所以與操謀者,皆王者之事也,文若豈教操反者哉?以仁義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將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及操謀九錫,則文若死之,故吾嘗以文若為聖人之徒者,以其才似張子房而道似伯夷也。”
[30]
蘇轍:“荀文若之於曹公,則高帝之子房也。董昭建九錫之議,文若不欲,曹公心不能平,以致其死,君子惜之。或以為文若先識之未究,或以為文若欲終致節於漢氏。二者皆非文若之心也。文若始従曹公於東郡,致其算略,以摧滅羣雄,固以帝王之業許之矣,豈其晚節復疑而不予哉!方是時,中原略定,中外之望屬於曹公矣,雖不加九錫,天下不歸曹氏而將安往?文若之意,以為劫而取之,則我有力爭之嫌,人懷不忍之志,徐而俟之,我則無嫌而人亦無憾。要之必得而免爭奪之累,此文若之本心也。惜乎曹公志於速得,不忍數年之頃,以致文若之死。九錫雖至,而禪代之事,至子乃遂。此則曹公之陋,而非文若之過也。”
[74]
唐庚:“董昭建議曹公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勳。荀彧稱曹公興師,本為朝廷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曹公由是不平,彧以憂卒。論者曰:彧葉規曹氏,以傾漢祚,晚節立異,無救運移。 管仲相桓公伐山戎、伐陳蔡、伐楚、伐晉,其意欲尊周爾,而桓公遂有封禪之志。文若依曹公,平青徐、平許洛、平河朔、平漢南,其志欲尊漢耳,而曹公遂有九錫之議。管仲知封禪之不可許也。故設詞以拒之;文若知九錫之不可長也,故遜詞以卻之。管仲幸,故桓公從其説以全勤王之功;文若不幸,故曹公不用其語以成竊國之禍。究其終始,幸不幸異耳,用心豈不同耶!論者何得非之!”
[32]
洪邁:“荀彧、荀攸、郭嘉皆腹心謀臣,共濟大事,無待贊説。其餘智效一官,權分一郡, 無小無大,卓然皆稱其職。”
[33]
陳亮:“彼荀彧智謀百出,而不足以知天下之大計,徒見荊州四達,英雄之所必爭,而巴蜀險阻非圖天下者之所急,及熙尚平,遂教之南征荊州,責貢之不入,而不知大略之士常留所必爭者以餌敵,而從事乎不足急者,以蹙之也。”
[75]
陳普:
- 亂離揀得一枝棲,得路爭知卻是迷。曹操若逢諸葛亮,暮年當作漢徵西。 [76]
衞宗武:“曹公初見奇,直以子房許。制勝算無遺,斃袁而誅呂。意見稍有乖,幾欲置鼎俎。朝端存正論,九錫胡不取。本初固難依,奸雄惡可輔。初年殲德祖,繼又族文舉。嗜殺其如斯,大夫可以去。見幾奚不早,一死昧所處。既不為夷齊,又不為伊呂。徒抱忠貞心,遺憾亙千古。”
[62]
荀彧元明清
郝經:
- 曹操險譎無行,陰圖簒竊,有識之士方遁逃避匿之不暇,安肯身事之而蹈其難哉。……荀彧之委質,已失其身矣。既運籌決策,相與取漢,則魏室佐命元臣。及其忤意不容,以漢尚書令自殺,則亦操之慾題其墓道為徵西將軍曹侯也。……或者與彧為管仲之仁,管仲不死子糾,而荀彧死漢室,其仁復居管仲之先。……彧以智計佐操,挾天子令諸侯,征伐四克,其名為漢,其實皆篡竊之私也。視其掠楊彪、誅孔融,弱寡王室,曾無一辭,十分天下而有其八。既已為丞相,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不在於九錫之受否也。故彧以為不必受,有其實不必有其名,以是忤操,飲藥而卒爾。以死事魏,非死漢室也。……荀彧佐操篡漢篡械,既具知不免,而始自裁,則亦召忽之諒也,又焉得為管仲之仁乎。若彧者,特莽之孝元后之節也。……若彧者,則亦小人之仁也。其比曹操以高光,袁曹為楚漢,則固彧之志也。不得其説,從而為之辭,以為史氏之文,則史之所載,援引比擬者,皆非其人之言而不可信矣。怙彧一時之私,並誤歷代信史,又不可之甚也。鍾繇稱彧為顏子,操稱攸為顏子。夫顏子與禹稷未易地爾,豈以譎計教人簒竊者邪?故二荀之顏子,曹操之周文,曹丕之舜禹,皆以盜賊自名聖賢,欺天下之甚者也。 [77]
《三國演義》:
- (毛宗崗本):文若才華天下聞, 可憐失足在權門。 後人休把留侯比, 臨沒無顏見漢君。 [56]
袁宏道:“投身刀戟之林,瀕死不悔,不盡其用不止者,張子房、荀文若、賈詡之流是也。”
[35]
王夫之:“荀彧拒董昭九錫之議,為曹操所恨,飲藥而卒,司馬温公許之以忠,過矣。乃論者譏其為操謀篡,而以正論自詭,又豈持平之論哉?彧之智,算無遺策,而其知操也,尤習之已熟而深悉之;違其九錫之議,必為操所不容矣,姑託於正論以自解,冒虛名,蹈實禍,智者不為,愚者亦不為也,而彧何若是?夫九錫之議興,而劉氏之宗社已淪。當斯時也,苟非良心之牿亡已盡者,未有不惻然者也。彧亦天良之未泯,發之不禁耳,故雖知死亡之在眉睫,而不能自已。於此亦可以徵人性之善,雖牿亡而不喪,如之何深求而重抑之!彧之失,在委身於操而多為之謀耳。”
[36]
趙翼:“彧亦明知操之心已懷僭妄,而終不肯附和,姑以名義折之,卒之見忌於操,而飲藥以殉。其為劉之心,亦可共白於天下矣!”
[38]
獨孤微生:“荀文若、周公瑾、陳元龍、賈文和之流皆一時之魁奇俊傑也。”
[39]
荀彧現代
孫明君:“從理性出發,從現實出發,荀彧清醒地認識到漢不可為,於是他擁護曹操重造天下的大業,並建立了赫赫功績。同時,他與舊王朝之間在情感上又有藕斷絲連的聯繫,封建倫理綱常禮教的陰影亦籠罩在他的心頭,讓他難以掙脱。”
[40]
荀彧軼事典故
編輯荀彧荀令留香
主詞條:荀令留香
《舊唐書》載詩人李端曾獻詩“薰香荀令偏憐小,傅粉何郎不解愁”。唐代王維《春日直門下省早朝》一詩中有“騎省直明光,雞鳴謁建章。遙聞侍中佩,闇識令君香”句。之後“留香荀令”與“擲果潘郎”一樣,成為美男子的代名詞。
荀彧賞識杜畿
荀彧與侍中耿紀是鄰居。京兆人杜畿來到許縣時,與耿紀相見,兩人徹夜交談。當時荀彧聽到了杜畿的言論,他對杜畿的談吐頗為看重,於是在第二天派人對耿紀説:“遇到國士而不向朝廷舉薦,怎能身居高位呢?”荀彧見到杜畿後,對待他與舊識一樣,又把他推薦給了朝廷。
[91]
荀彧人際關係
編輯主詞條:潁川荀氏
關係 | 姓名 | 簡介 |
---|---|---|
祖父 | 字季和,任朗陵令,有高才,漢順、桓帝時十分有名。他有八子,人稱“八龍”。 | |
父親 | 任濟南相 | |
三兄 | 字休若,荀彧。以監軍校尉守鄴,督河北事 | |
四兄 | ||
妻子 | 唐氏 | |
子侄 | ||
荀彧次子,字叔倩,任御史中丞。 | ||
荀彧之子,字曼倩,任大將軍從事中郎,早卒。 | ||
荀彧六子,字景倩,博學而心思縝密,任散騎常侍,再任尚書。後仕於晉,位至太尉,封臨淮公,卒諡康。為西晉開國元勳之一,也是當時著名的孝子。無子。 | ||
荀彧幼子,字奉倩,魏晉玄學代表人物,與王弼齊名。 | ||
荀氏 | 荀彧之女,魏司空陳羣之妻。 | |
荀諶之子,字仲茂,官終黃門侍郎。 | ||
荀衍之子,位至太僕。 | ||
荀彧侄子,長荀彧六歲,字公達,曹操重要謀士之一。 | ||
孫輩 | 荀惲長子,本為散騎常侍,後進爵廣陽鄉侯,死時三十歲。 | |
曾孫 | 荀甝之子,為羽林右監,早卒。 | |
荀霬長子,任少府。 | ||
荀霬三子,字茂中
[44]
,任護軍將軍,追贈車騎將軍。 | ||
荀寓之子,位至尚書。 | ||
部分後裔 | 荀頵之子,字景猷。官至光祿大夫。 | |
荀馗 | 荀崧從弟,早逝。 | |
荀崧之子,字令遠。官至散騎常侍、大長秋。 | ||
荀崧之女,歷史上有名的少年女英雄。 | ||
荀序 | 荀馗之子,東晉初襲爵臨淮公。 | |
荀伯子之子。官至尚書左丞。 |
荀彧主要作品
編輯荀彧後世紀念
編輯當地文史研究者指出,荀彧墓在今壽縣南關大轉盤壽霍路以東500米處。這一説法在《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大辭典》中也有較為詳實的描述。後因建設需要,被夷平。
荀彧史料索引
編輯《三國志·卷十·魏書十·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
[1]
《後漢紀·卷第三十·孝獻皇帝紀》
[25]
《後漢書·卷七十·鄭孔荀列傳第六十》
[24]
荀彧藝術形象
編輯荀彧文學形象
荀彧各類形象(7張)
第十一回曹操興兵討陶謙于徐州,荀彧與程昱留守根據地兗州,遇上呂布偷襲,二人設計死守鄄城、東阿等三城,力保不失。徐州之役後,荀彧獻策吸納汝南一帶的黃巾勢力,建立青州兵集團,令曹操得以滋養勢力。後來又勸曹操乘獻帝出走的時候勤王迎帝,一方面讓曹操得以挾君以令天下,另一方面也令漢室得以保存。
[46]
荀彧深謀有智,擅長評價人物,曾與孔融爭辯,一席話將袁紹手下謀士將領的缺點一一道出。荀彧亦善占卜術數,第二十四回曹操徵劉備於小沛時,大風吹折軍旗,荀彧便算出劉備軍必定派人劫寨。
[49]
官渡之戰時,荀彧再次為曹操留守許都,提供糧草支援。後來曹操南征荊州、江東,亦留荀彧守許都。
第六十一回,曹操野心漸露,與手下董昭等互謀自尊為魏公,加九錫。荀彧不以為然,以大義阻諫曹操,不被接納,更觸動曹操的加害之心。後來曹操南征,令荀彧同行,荀彧知曹操意圖加害,故託病止步於壽春。誰知曹操送來飲食一盒,內無一物,暗示要荀彧自行了斷。荀彧理解其意,亦知在數難逃,決定服毒自殺,終年五十歲。
[50]
荀彧影視形象
年份 | 影視類型 | 劇名 | 飾演者 |
---|---|---|---|
1983 | 電影 | 《華佗與曹操》 | 丁嘉元 |
1987 | 歌仔戲 | 《金縷歌》 | 柯佑民 |
1994 | 電視劇 | 《三國演義》 | 顧嵐 |
1996 | 電視劇 | 《三國英雄傳之關公》 | 彭祥瑛 |
1999 | 電視劇 | 《曹操》 | 於和偉 |
2002 | 電視劇 | 《洛神》 | 駱應鈞 |
2010 | 電視劇 | 《三國》 | 李建新 |
2011 | 電視劇 | 《回到三國》 | 蔣志光 |
2013 | 電視劇 | 《曹操》 | |
2016 | 電視劇 | 《軍師聯盟》 | 王勁松 |
2018 | 電視劇 | 《三國機密》 | 王仁君 |
2020 | 電視劇 | 《三國志新解》 | 磯村勇鬥 |
- 參考資料
-
- 1. 《三國志·卷十·魏書十·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11-25]
- 2. 《三國志 卷十 魏書十 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裴松之注《典略》:中常侍唐衡欲以女妻汝南傅公明,公明不娶,轉以與彧。父緄慕衡勢,為彧娶之。彧為論者所譏。臣松之案:漢紀雲唐衡以桓帝延熹七年死,計彧於時年始二歲,則彧婚之日,衡之沒久矣。慕勢之言為不然也。臣松之又以為緄八龍之一,必非苟得者也,將有逼而然,何雲慕勢哉?昔鄭忽以違齊致譏,雋生以拒霍見美,致譏在於失援,見美嘉其慮遠,並無交至之害,故得各全其志耳。至於閹豎用事,四海屏氣;左悺、唐衡,殺生在口。故於時諺雲“左迴天,唐獨坐”,言威權莫二也。順之則六親以安,忤違則大禍立至;斯誠以存易亡,蒙恥期全之日。昔蔣詡姻於王氏,無損清高之操,緄之此婚,庸何傷乎!
- 3. 《三國志·卷十》:荀彧字文若,穎川穎陰人也。祖父淑,字季和,朗陵令。當漢順、桓之間,知名當世。有子八人,號曰八龍。彧父緄,濟南相。叔父爽,司空。彧年少時,南陽何顒異之,曰:“王佐才也。”永漢元年,舉孝廉,拜守宮令。董卓之亂,求出補吏。除亢父令,遂棄官歸,謂父老曰:“穎川,四戰之地也,天下有變,常為兵衝,宜亟去之,無久留。”鄉人多懷土猶豫,會冀州牧同郡韓馥遣騎迎之,莫有隨者,彧獨將宗族至冀州。
- 4. 《三國志·卷十》:而袁紹已奪馥位,待彧以上賓之禮。彧弟諶及同郡辛評、郭圖,皆為紹所任。或度紹終不能成大事,時太祖為奮武將軍,在東郡,初平二年,彧去紹從太祖。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以為司馬,時年二十九。是時,董卓威陵天下,太祖以問彧,彧曰:“卓暴虐已甚,必以亂終,無能為也”。卓遣李傕等出關東,所過虜略,至穎川、陳留而還。鄉人留者多見殺略。
- 5. 《三國志·卷十》:明年,太祖領兗州牧,後為鎮東將軍,彧常以司馬從。興平元年,太祖徵陶謙,任彧留事。會張邈、陳宮以兗州反,潛迎呂布。布既至,翅乃使劉翊告彧曰:“呂將軍來助曹使君擊陶謙,宜亟供其軍食。”眾疑惑。或知邈為亂,即勒兵設備,馳召東郡太守夏侯惇,而兗州諸城皆應布矣。時太祖悉軍攻謙,留守兵少,而督將大吏多與邈、宮通謀。惇至,其夜誅謀叛者數十人,眾乃定。豫州刺史郭貢帥眾數萬來至城下,或言與呂布同謀,眾甚懼。貢求見彧,彧將往。惇等曰:“君,一州鎮也,往必危,不可。”彧曰:“貢與邈等,分非素結也,今來速,計必未定;及其未定説之,縱不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將怒而成計。”貢見彧無懼意,謂鄄城未易攻,遂引兵去。又與程昱計,使説範、東阿,卒全三城,以待太祖。太祖自徐州還擊布濮陽,布東走。二年夏,太祖軍乘氏,大飢,人相食。
- 6. 《三國志·卷十》:陶謙死,太祖欲遂取徐州,還乃定布。彧曰:“昔高祖保關中,光武據河內,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故雖有困敗而終濟大業。將軍本以兗州首事,平山東之難,百姓無不歸心悦服。且河、濟,天下之要地也,今雖殘壞,猶易以自保,是亦將軍之關中、河內也,不可以不先定。今以破李封、薛蘭,若分兵東擊陳宮,宮必不敢西顧,以其閒勒兵收熟麥,約食畜谷,一舉而布可破也。破布,然後南結揚州,共討袁術,以臨淮、泗。若舍布而東,多留兵則不足用,少留兵則民皆保城,不得樵採。布乘虛寇暴,民心益危,唯鄄城、範、衞可全,其餘非己之有,是無兗州也。若徐州不定,將軍當安所歸乎?且陶謙雖死,徐州未易亡也。彼懲往年之敗,將懼而結親,相為表裏。今東方皆以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將軍攻之不拔,略之無獲,不出十日,則十萬之眾未戰而自困耳。前討徐州,威罰實行,其子弟念父兄之恥,必人自為守,無降心,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夫事固有棄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危可也,權一時之勢,不患本之不固可也。今三者莫利,願將軍熟慮之。”太祖乃止。大收麥,復與布戰,分兵平諸縣。布敗走,兗州遂平。
- 7. 《三國志·卷十》:建安元年,太祖擊破黃巾。漢獻帝自河東還洛陽。太祖議奉迎都許,或以山東未平,韓逼、楊奉新將天子到洛陽,北連張楊,未可卒制。彧勸太祖曰:“昔漢高祖東伐為義帝縞素而天下歸心。自天子播越,將軍首唱義兵,徒以山東擾亂,未能遠赴關右,然猶分遣將帥,蒙險通使,雖御難於外,乃心無不在王室,是將軍醫天下之素志也。今車駕旋軫,義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舊而增哀。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雖有逆節,必不能為累,明矣。韓暹、楊奉其敢為害!若不時定,四方生心,後雖慮之,無及。”太祖遂至洛陽,奉迎天子都許。天子拜太祖大將軍,進彧為漢侍中,守尚書令。
- 8. 《三國志·卷十》:常居中持重,太祖雖征伐在外,軍國事皆與彧籌焉。太祖問彧:“誰能代卿為我謀者?”彧言“荀攸、鍾繇”。先是,彧言策謀士,進戲志才。志才卒,又進郭嘉。太祖以彧為知人,諸所進達皆稱職,唯嚴象為揚州,韋康為涼州,後敗亡。
- 9. 《三國志·卷十》: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紹內懷不服。紹既並河朔,天下畏其強。太祖方東憂呂布,南拒張繡,而繡敗太祖軍於宛。紹益驕,與太祖書,其辭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動靜變於常,眾皆謂以失利於張繡故也。鍾繇以問彧,彧曰:“公之聰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慮。”則見太祖問之,太祖乃以紹書示彧,曰:“今將討不義,而力不敵,何如?”彧曰:“古之成敗者,誠有其才,雖弱必強,苟非其人,雖強易弱,劉、項之存亡,足以觀矣。今與公爭天下者,唯袁紹爾。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達不拘,唯才所宜,此度勝也。紹遲重少決,失在後機,公能斷大事,應變無方,此謀勝也。紹御軍寬緩,法令不立,土卒雖眾,其實難用,公法令既明,賞罰必行,士卒雖寡,皆爭致死,此武勝也。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誠心不為虛美,行己謹儉,而與有功者無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實之士鹹願為用,此德勝也。夫以四勝輔天子,扶義征伐,誰敢不從?紹之強其何能為!”太祖悦。彧曰:“不先取呂布,河北亦未易圖也。”太祖曰:“然。吾所惑者,又恐紹侵擾關中,亂羌、胡,南誘蜀漢,是我獨以兗、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為將奈何?”彧曰:“關中將帥以十數,莫能相一,唯韓遂、馬超最強。彼見山東方爭,必各擁眾自保。今若撫以恩德,遣使連和,相持雖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東,足以不動。鍾繇可屬以西事。則公無憂矣。”
- 10. 《三國志·卷十》:三年,太祖既破張繡,東擒呂布,定徐州,遂與袁紹相拒。孔融謂彧曰:“紹地廣兵強;田豐、許攸,智計之士也,為之謀;審配、逢紀,盡忠之臣也,任其事;顏良、文丑,勇冠三軍,統其兵:殆難克乎!”彧曰:“紹兵雖多而法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後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縱也,不縱,攸必為變。顏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戰而禽也。”五年,與紹連戰。太祖保官渡,紹圍之。太祖軍糧方盡,書與彧,儀欲還許以引紹。彧曰:“今軍食雖少,未若楚、漢在?熒?陽、成皋間也。是時劉、項莫肯先退,先退者勢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眾,畫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進,已半年矣。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不可失也。”太祖乃住。遂以奇兵襲紹別屯,斬其將淳于瓊等,紹退走。審配以許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紹;顏良、文丑臨陣授首;田豐以諫見誅:皆如彧所策。
- 11. 《三國志·卷十》:六年,太祖就谷東平之安民,糧少,不足與河北相支,欲因紹新破,以其間擊討劉表。彧曰:“今紹敗,其眾離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克?、豫,遠師江、漢,若紹收其餘燼,承虛以出人後,則公事去矣。”太祖複次於河上。紹病死。太祖渡河,擊紹子譚、尚,而高幹、郭援侵略河東,關右震動,鍾繇帥馬騰等擊破之。語在《繇傳》。八年,太祖錄彧前後功,表封彧為萬歲亭侯。九年,太祖拔鄴,領冀州牧。彧説太祖“宜復古置九州,則冀州所制者廣大,天下服矣。”太祖將從之,彧言曰:“若是,則冀州當得河東、馮翊、扶風、西河、幽、並之地,所奪者眾。前日公破袁尚,擒審配,海內震駭。必人人自恐不得保其土地,守其兵眾也;今使分屬冀州,將皆動心。且人多説關右諸將以閉關之計;今聞此,以為必以次見奪。—旦生變,雖有(善守)[守善]者,轉相脅為非,則袁尚得寬其死,而袁譚懷貳,劉表遂保江、漢之間,天下未易圖也。願公急引兵先定河北,然後修復舊京,南臨荊州,責貢之不入,則天下鹹知公意,人人自安。天下大定,乃議古制,此社稷長久之利也。”太祖遂寢九州議。
- 12. 《典略》:太祖欲表彧為三公,彧使荀攸深讓,至於十數,太祖乃止。
- 13. 《三國志·卷十》:太祖以女妻彧長子惲,後稱安陽公主。彧及攸並貴重,皆謙沖節儉,祿賜散之宗族知舊,家無餘財。十二年,復增彧邑千户,合二千户。太祖將伐劉表,問彧策安出,彧曰:今華夏己平,南土知困矣。可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太祖遂行。會表病死,太祖直趨宛、葉如彧計,表子琮以州逆降。
- 14. 《三國志·卷十》:十七年,董昭等謂太祖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勳,密以諮彧。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會徵孫權,表請彧勞軍於譙,因輒留彧,以恃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太祖軍至濡須,彧疾留壽春,以憂薨,時年五十。諡曰敬侯。明年,太祖遂為魏公矣。
- 15. 《魏氏春秋》:太祖饋彧食,發之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
- 16. 《三國志·卷十》:子惲,嗣侯,官至虎賁中郎將。
- 17. 《魏氏春秋》:鹹熙二年,贈彧太尉。
- 18. 《後漢書·卷六十七·黨錮列傳第五十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6-06-26]
- 19. 《晉書·卷三十九·列傳第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6-06-26]
- 20. 《全後漢文·卷八十七》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06-26]
- 21. 《全三國文·卷十九》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06-26]
- 22. 《晉書·卷六十五·列傳第三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6-20]
- 23. 《全晉文·卷二十四》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8-21]
- 24. 《後漢書·卷七十·鄭孔荀列傳第六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6-20]
- 25.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三十》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6-20]
- 26. 《全晉文·卷五十七》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06-26]
- 27. 《全唐文·卷八百十九》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23-06-20]
- 28. 倪文傑 主編.全唐文精華:大連出版社,1999-04:3931
- 29. 《資治通鑑·卷六十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11-25]
- 30. 《東坡志林·卷五》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06-26]
- 31. 《何博士備論》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6-20]
- 32. 梁章鉅 撰;楊耀坤 校訂.三國志旁證: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06:257-258
- 33. 《容齋隨筆·卷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6-26]
- 34.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傳第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6-20]
- 35. 袁宏道 著;張海明 主編.袁中郎散文: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01:260
- 36. 《讀通鑑論·卷九·獻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6-20]
- 37. 《四書近指》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6-20]
- 38. 《廿二史札記·卷六·三國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6-20]
- 39. 《泊齋別錄·任幼庵七十壽序戊辰》
- 40. 《漢魏文學與政治》
- 41. 何茲全·《三國史》
- 42. 《全後漢文·卷六十七》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3-09-16]
- 43. 《太平御覽·卷三百六十三·人事部四》引《荀氏家傳》曰:荀愷字茂伯,小而智,外祖晉宣王甚器之,字為虎子。弟悝為龍子。王每謂曰:“俟汝長大,當共天下。”
- 44. 《太平御覽·卷二百四十七·職官部四十五》引《荀氏家傳》:“車騎將軍悝,字茂中,山濤舉之為太子右衞率,稱君清和理正,從容顧問,動可觀採,真侍衞之美者。”
- 45. 勤王室馬騰舉義 報父仇曹操興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5-24]
- 46. 劉皇叔北海救孔融 呂温侯濮陽破曹操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5-24]
- 47. 曹孟德移駕幸許都 呂奉先乘夜襲徐郡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5-24]
- 48. 禰正平裸衣罵賊 吉太醫下毒遭刑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5-24]
- 49. 國賊行兇殺貴妃 皇叔敗走投袁紹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5-24]
- 50. 趙雲截江奪阿斗 孫權遺書退老瞞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5-24]
- 51. 三國 (2010) .Mtime時光網[引用日期2021-02-01]
- 52. 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 (2017) .Mtime時光網[引用日期2021-02-01]
- 53. 洛神 .Mtime時光網[引用日期2021-02-01]
- 54. 嚴可均.全後漢文 下:商務印書館,1999:956
- 55. 三國志新解 的全部演職員 .豆瓣[引用日期2022-04-13]
- 56. 荀彧壽春以憂薨 .壽縣新聞網[引用日期2023-05-14]
- 57. 詩詞 高啓 讀史 其十七 荀彧 .搜韻[引用日期2023-05-21]
- 58. 詩詞 徐積 和楊掾月蝕篇 .搜韻[引用日期2023-05-21]
- 59. 詩詞 呂南公 禰衡 .搜韻[引用日期2023-05-21]
- 60. 詩詞 金朋説 荀彧飲藥 .搜韻[引用日期2023-05-21]
- 61. 詩詞 劉克莊 雜詠一百首 其二十七 荀彧 .搜韻[引用日期2023-05-21]
- 62. 詩詞 衞宗武 荀彧 .搜韻[引用日期2023-05-21]
- 63. 詩詞 陳普 詠史 其二 荀彧 .搜韻[引用日期2023-05-21]
- 64. 詩詞 李谷 荀彧 .搜韻[引用日期2023-05-21]
- 65. 詩詞 李詹 讀史感遇 其二十三 荀彧 .搜韻[引用日期2023-05-21]
- 66. 詩詞 鄭學醇 三國志魏書九首 其五 荀彧 .搜韻[引用日期2023-05-21]
- 67. 詩詞 盧若騰 詠史 其三 .搜韻[引用日期2023-05-21]
- 68. 詩詞 沈德潛 詠史 其六 .搜韻[引用日期2023-05-21]
- 69. 詩詞 張晉 讀《後漢書》作小樂府三十八章 其三十二 荀文若 .搜韻[引用日期2023-05-21]
- 70. 詩詞 柯振嶽 讀三國志 .搜韻[引用日期2023-05-21]
- 71. 荀彧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6-19]
- 72. 《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一》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23-06-20]
- 73. 周紹良 主編.全唐文新編 第2部 第2冊: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12:3409
- 74. 蘇轍 著.蘇轍散文全集:今日中國出版社,1996-01:42-43
- 75. 《龍川集·卷五》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6-20]
- 76. 《全宋詩·卷三十》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6-20]
- 77. 郝經 撰.二十五別史 7-9 續後漢書 1-3:齊魯書社,2000-05:433-435,441
- 78. 《後漢書 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中平六年,舉孝廉,再遷亢父令。董卓之亂,棄官歸鄉里。同郡韓融時將宗親千餘家,避亂密西山中。彧謂父老曰:“潁川,四戰之地也。天下有變,常為兵衝。密雖小固,不足以捍大難,宜亟避之。”亟音紀力反。鄉人多懷土不能去。會冀州牧同郡韓馥遣騎迎之,彧乃獨將宗族從馥,留者後多為董卓將李傕所殺略焉。
- 79. 《後漢書 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父緄,為濟南相。緄畏憚宦官,乃為彧娶中常侍唐衡女。彧以少有才名,故得免於譏議。
- 80. 《後漢書 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南陽何顒名知人,見彧而異之,曰:“王佐才也。”
- 81. 《後漢書 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彧比至冀州,而袁紹已奪馥位,紹待彧以上賓之禮。彧明有意數,見漢室崩亂,每懷匡佐之義。時曹操在東郡,彧聞操有雄略,而度紹終不能定大業。初平二年,乃去紹從操。操與語大悦,曰:“吾子房也。”比之張良。以為奮武司馬,時年二十九。
- 82. 《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太祖將迎天子,諸將或疑,荀彧、程昱勸之,乃遣曹洪將兵西迎,衞將軍董承與袁術將萇奴拒險,洪不得進。汝南、潁川黃巾何儀、劉闢、黃邵、何曼等,眾各數萬,初應袁術,又附孫堅。二月,太祖進軍討破之,斬闢、邵等,儀及其眾皆降。
- 83. 《後漢書 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及帝都許,以彧為侍中,守尚書令。操每征伐在外,其軍國之事,皆與彧籌焉。彧又進操計謀之士從子攸,及鍾繇、郭嘉、陳羣、杜襲、司馬懿、戲志才等,皆稱其舉。唯嚴象為楊州,韋康為涼州,後並負敗焉。
- 84. 《資治通鑑 卷六十二》:袁紹與操書,辭語驕慢。操謂荀彧、郭嘉曰:"今將討不義而力不敵,何如?"對曰:"劉、項之不敵,公所知也。漢祖唯智勝項羽,故羽雖強,終為所禽。今紹有十敗,公有十勝,紹雖強,無能為也。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也;紹以逆動,公奉順以率天下,此義勝也;桓、靈以來,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勝也;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問遠近,此度勝也;紹多謀少決,失在後事,公得策輒行,應變無窮,此謀勝也;紹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公以至心待人,不為虛美,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願為用,此德勝也紹見人飢寒,恤念之,形於顏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公於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於大事,與四海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無不周,此仁勝也;紹大臣爭權,讒言惑亂,公御下以道,浸潤不行,此明勝也;紹是非不可知,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勝也;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此武勝也。"操笑曰:"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嘉又曰:"紹方北擊公孫瓚,可因其遠征,東取呂布。若紹為寇,布為之援,此深害也。"彧曰:"不先取呂布,河北未易圖也。"操曰:"然。吾所惑者,又恐紹侵擾關中,西亂羌、胡,南誘蜀、漢,是我獨以兗、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為將奈何?"彧曰:"關中將帥以十數,莫能相一,唯韓遂、馬騰最強。彼見山東之爭,必備擁眾自保,今若撫以恩德,遣使連和,雖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東,足以不動。侍中、尚書僕射鍾繇有智謀,若屬以西事,公無憂矣。"操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隸校尉,持節督關中諸軍,特使不拘科制。繇至長安,移書騰、遂等,為陳禍福,騰、遂各遣子入侍。
- 85. 《後漢書 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九年,操拔鄴,自領冀州牧。有説操宜復置九州者,以為冀部所統既廣,則天下易服。操將從之。彧言曰:“今若依古制,是為冀州所統,悉有河東、馮翊、扶風、西河、幽、並之地也。公前屠鄴城,海內震駭,各懼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眾。今若一處被侵,必謂以次見奪,人心易動,若一旦生變,天下未可圖也。願公先定河北,然後修復舊京,南臨楚郢,責王貢之不入。天下鹹知公意,則人人自安。須海內大定,乃議古制,此社稷長久之利也。”操報曰:“微足下之相難,所失多矣!”遂寢九州議。
- 86.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十 魏書十 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彧別傳曰:太祖又表曰:"昔袁紹侵入郊甸,戰於官渡。時兵少糧盡,圖欲還許,書與彧議,彧不聽臣。建宜住之便,恢進討之規,更起臣心,易其愚慮,遂摧大逆,覆取其眾。此彧睹勝敗之機,略不世出也。及紹破敗,臣糧亦盡,以為河北未易圖也,欲南討劉表。彧復止臣,陳其得失,臣用反旆,遂吞兇族,克平四州。向使臣退於官渡,紹必鼓行而前,有傾覆之形,無克捷之勢。後若南征,委棄兗、豫,利既難要,將失本據。彧之二策,以亡為存,以禍致福,謀殊功異,臣所不及也。是以先帝貴指縱之功,薄搏獲之賞;古人尚帷幄之規,下攻拔之捷。前所賞錄,未副彧巍巍之勳,乞重平議,疇其户邑。"彧深辭讓,太祖報之曰:"君之策謀,非但所表二事。前後謙沖,欲慕魯連先生乎?此聖人達節者所不貴也。昔介子推有言'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君密謀安眾,光顯於孤者以百數乎!以二事相還而復辭之,何取謙亮之多邪!"太祖欲表彧為三公,彧使荀攸深讓,至於十數,太祖乃止。】
- 87.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三十》:春,曹操上表曰:「昔袁紹入郊甸,戰於官渡,時兵少糧盡,圖欲還許。荀彧乃建進討之規,遂摧大逆,覆取其眾。此彧睹勝敗之機,略不世出。紹既破敗,臣糧亦盡,以為河北未易圖也,欲南討劉表。彧復止臣,陳其得失。臣用反,於是遂平四州。向使臣退於官渡,紹必鼓行而前;遂徵劉表,則河北延其兇計。彧之二策,以亡為存,以禍為福,臣所不及也。是故先帝貴指縱之功,薄搏獲之賞〔三〕;古人尚帷幄之規,下攻拔之捷〔四〕。原其績效,足享高爵,而海內未喻其狀,所受不侔其功,臣誠惜之。乞重平議,增疇户邑。」彧深辭讓。操報之曰:「君之策謀,非但所表二事而已,前後謙沖,欲慕魯連先生乎?此聖人達節者所以貴也。昔介子推有言:『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君密謀安眾,先於孤者以百數乎?以二事相還而復辭,何取謙亮多邪?」
- 88. 《後漢書 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十七年,董昭等欲共進操爵國公,九錫備物,密以訪彧。彧曰“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振漢朝,雖勳庸崇著,猶秉忠貞之節。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事遂寢。操心不能平。
- 89. 《後漢書 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會南征孫權,表請彧勞軍於譙,因表留彧曰:“臣聞古之遣將,上設監督之重,下建副二之任,所以尊嚴國命,謀而鮮過者也。臣今當濟江,奉辭伐罪,宜有大使肅將王命。文武並用,自古有之。使持節侍中守尚書令萬歲亭侯彧,國之重臣,德洽華夏,既停軍所次,便宜與臣俱進,宣示國命,威懷醜虜。軍禮尚速,不及先請,臣輒留彧,依以為重。”書奏,帝從之,遂以彧為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
- 90. 《後漢書 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至濡須,彧病留壽春,操饋之食,發視,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時年五十。
- 91. 《三國志 卷十六 魏書十六 任蘇杜鄭倉傳第十六》裴松之注引《傅子》:畿自荊州還,後至許,見侍中耿紀,語終夜。尚書令荀彧與紀比屋,夜聞畿言,異之,旦遣人謂紀曰:"有國士而不進,何以居位?"既見畿,知之如舊相識者,遂進畿於朝。
- 92.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十六 魏書十六 任蘇杜鄭倉傳第十六》:太祖既定河北,而高幹舉幷州反。時河東太守王邑被徵,河東人衞固、範先外以請邑為名,而內實與幹通謀。太祖謂荀彧曰:"關西諸將,恃險與馬,徵必為亂。張晟寇殽、澠間,南通劉表,固等因之,吾恐其為害深。河東被山帶河,四鄰多變,當今天下之要地也。君為我舉蕭何、寇恂以鎮之。"彧曰:"杜畿其人也。"【傅子曰:彧稱畿勇足以當大難,智能應變,其可試之。】於是追拜畿為河東太守。
- 93. 後漢書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8-23]
- 94. 《後漢書 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帝哀惜之,祖日為之廢燕樂。諡曰敬侯。
- 95. 散落在壽州的三國遺蹟 .淮南網.2020-12-28[引用日期2023-10-17]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