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帝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縣(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三國時期孫吳開國皇帝(229年-252年5月21日在位)、政治家
[116]
、軍事統帥。
[1]
[117]
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羣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掌事,被曹操表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又得張昭、周瑜等委心服事,乃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分部諸將,鎮撫山越,征討反抗勢力。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佔有荊州,揮兵南下。議者多勸迎操,惟周瑜、魯肅堅決主戰,遂與劉備聯軍大破操軍於赤壁。
[115]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派呂蒙成功襲取荊州,使領土面積大增。
- 本 名
- 孫權
- 別 名
-
孫仲謀
吳大帝
吳太祖 - 字
- 仲謀
- 所處時代
- 漢末三國
- 民族族羣
- 漢族
- 出生地
- 下邳 [3]
- 出生日期
- 182年
- 逝世日期
- 252年5月21日
孫權人物生平
編輯孫權早年經歷
孫權的籍貫為吳郡富春縣(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於東漢光和五年(182年)出生於下邳,為孫堅的第二子。
[3]
孫權出生時,孫堅正擔任下邳縣(今江蘇邳州)縣丞之職。
[3]
據傳他是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第二十二代孫。
興平元年(194年),孫策為袁術攻打廬江郡。揚州刺史劉繇深怕被吞併,欲對孫權及其母等不利,於是朱治派人到曲阿迎接孫策母親及孫權等幼弟,提供養護。
[5]
後來,孫權跟着吳夫人遷往歷陽縣(今安徽和縣),又遷往阜陵縣(今安徽全椒附近)。
孫權十五而立
孫權為人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崇尚俠義,喜歡蓄養賢才,因此漸與父兄齊名。他常跟隨在孫策左右並參與內部事務的決策,其才能令孫策都自嘆不如。每當宴請賓客時,孫策常常回頭看着孫權説:“這些人以後都會是你的手下。”此時,孫權與胡綜、朱然在吳郡讀書。
[7]
孫權少年統業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被許貢門客行刺而去世,臨終前命孫權接替其位。孫權當年虛歲十九歲,被東漢朝廷冊拜為討虜將軍,兼領會稽太守,駐守吳郡。孫策剛剛統一江東沒有多久,地方士民及賓旅寄寓之士仍存異心,因此孫權最初掌管江東時,局勢動盪不安。廬江太守李術更是公開反叛,宗室內部廬陵太守孫輔通敵曹操、孫暠企圖奪權,丹陽太守孫翊和宗室重臣孫河遭到殺害,豫章、會稽等地數萬山越也伺機作亂。
張昭、周瑜等認定孫權可以與之“共成大業”,因而“率羣僚立而輔之”。
[113]
張昭為文臣領袖,周瑜為武將之魁。孫權待張昭以師傅之禮,而兄事周瑜,又以程普、呂範等為腹心將帥。
[114]
先率軍消滅李術,得其部眾三萬餘人;阻止宗室動亂;又滅山越六千,收編萬餘。他又廣招賢才,聘求名士,諸葛瑾、魯肅、嚴畯、步騭、陸遜、徐盛、顧雍、顧邵等人被招至麾下,安定了地方大族及賓旅寄寓之士之心,穩定了江南局勢。
[9]
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三年(203年-208年),孫權三次進攻江夏郡,最終擊殺黃祖,吞併江夏郡大部。
孫權赤壁之戰
主詞條:赤壁之戰
建安十三年(208年),丞相曹操南征,大敗劉備。曹操佔領江陵後,給孫權寫信,直意要取下東吳之地。孫氏陣營內部分化為主戰和主降兩派,主戰派以魯肅、周瑜為代表,主降派以張昭為代表。張昭在當時影響力很大,但孫權卻有意與曹操一戰。此時,魯肅從江夏帶來劉備的謀士諸葛亮,表明劉備聯孫抗曹的決心。周瑜及時返回,説明曹操出兵的種種弊端,開戰有望獲勝。孫權果斷決定,以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與劉備合兵,和曹操決戰。周瑜用黃蓋之謀,以五萬人於赤壁大破曹操軍。戰後,劉備、周瑜等又追擊至南郡,曹操只好撤回北方,留曹仁、徐晃在江陵,派樂進鎮守襄陽。
[1]
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與曹仁相持已有一年多的時間。曹仁的軍隊死傷眾多,最終棄城逃走。孫權得南郡後,任命周瑜為南郡太守。
同年,劉備上表奏封孫權代理車騎將軍,兼任徐州牧。孫權與劉備在京口相見,並同意借南郡等予劉備。二人此次會面,鞏固了孫劉聯盟。曹操為防範孫權,強制內遷淮南的民眾,引發江淮十餘萬户百姓驚慌,使其盡皆渡江歸附孫權。
[11-12]
孫權隔江對峙
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遣交州刺史步騭揮師南征。步騭大軍壓境,交州九郡無不臣服。交趾太守士燮率領眾兄弟接受孫氏管制。唯有劉表所任命的蒼梧太守吳巨陽奉陰違,最後被步騭所斬。孫權為籠絡士燮,加其為左將軍。
[13]
建安二十年(215年),劉備收取益州,孫權遣諸葛瑾討還荊州,劉備不從。盛怒下的孫權以呂蒙為將,連下長沙、桂陽、零陵三郡
[16]
。劉備亦起兵五萬赴公安,關羽將三萬於益陽與魯肅對峙,呂蒙、孫皎、潘璋等人紛紛趕來支援,大戰一觸即發。然而,曹操於此時率主力西征漢中,劉備面臨着極大的威脅,與孫權議和
[17]
。最終,長沙、江夏、桂陽歸屬孫權,南郡、零陵、武陵歸屬劉備
[18]
。與劉備議和後,孫權再次征討合肥。剛到合肥城外,便遭遇了張遼的突襲,猛將陳武奮戰至死,孫權棄旗登山,方得以脱險
[19-20]
;在撤軍時,孫權又再次遭遇了張遼的突襲,在呂蒙、淩統、甘寧等人拼死保護下,孫權蹴馬趨津,助鞭過橋,再度脱險。
[21]
孫權奪取荊州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春,孫權與和呂蒙商議,準備伺機收回荊州,於是積極備戰。又命都尉徐詳拜訪曹操,請求歸降,曹操同意修好,立誓重結為姻親。
[22]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再攻合肥,曹魏諸州皆抽調兵力赴揚州屯駐。劉備署任的荊州守將關羽趁襄樊空虛之際,發動襄樊之戰。
[24]
在此期間,據稱關羽曾數次辱罵孫權所派的使者
[25-26]
,後來還派人“擅取湘關米”,孫權以此為名,下令出征荊州,命呂蒙為前部
[27]
。呂蒙兵不血刃,襲取劉備統治下的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將軍潘璋、朱然也將關羽擒殺。同年,曹操上表任命孫權為驃騎將軍、假節兼荊州牧,封南昌侯。孫權派校尉梁寓向朝廷進貢,又將原先俘虜的朱光等人送歸北方,作出示好舉動。
孫權縱橫魏蜀
黃武元年(222年),曹丕發覺孫權並非真心歸附,便舉兵伐吳,三路出師。魏軍東路由曹休、張遼、臧霸出兵洞口,中路由曹仁出兵濡須塢,西路由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率軍圍攻南郡。在東路,吳軍作戰不利
[29]
;在西路,雙方互有勝負;在中路,因吳將朱桓重創曹仁軍,扭轉了整個戰局
[30]
,西路的朱然及時除掉了內應姚泰,固守江陵,
[31]
孫權又派諸葛瑾率軍前來支援。
[32]
魏軍戰果不如預期,只得於次年全面引退。同年十二月,孫權派太中大夫鄭泉前往白帝城拜謁劉備,蜀、吳兩國重新通好。但孫權與曹丕之間仍有使節往來,至次年正式斷絕關係。
黃武二年(223年)四月,劉備病逝。之前,戲口守將晉宗殺死將軍王直,率部下投降曹魏,被任命為蘄春太守,屢次侵犯吳國邊境。六月,孫權命將軍賀齊等襲取蘄春,活捉晉宗。同年十一月,蜀漢派中郎將鄧芝來訪。次年夏,孫權派輔義中郎將張温訪問蜀漢。
黃武四年(225年)十二月,鄱陽人彭綺率軍反叛,攻陷周圍數縣,擁眾數萬。同年,曹丕率軍至廣陵,孫權嚴設固守。此時大寒,河面結凍,曹丕撤歸。
黃武五年(226年)七月,孫權聽聞曹丕病逝,乘機攻江夏,不克而還。同年,交趾太守士燮去世,孫權分交州(治今越南北寧)置廣州,分交趾(今越南河內東)、九真(今越南清化西北)、日南(今越南美麗)三郡為交州,以戴良為刺史;以蒼梧(今廣西梧州)、南海(今廣東廣州)、鬱林(今廣西桂平西)、合浦(今廣西合浦東北)為廣州,任命原交州刺史呂岱為刺史,士燮之子士徽起兵,自稱交趾太守。但不久後即被呂岱誘斬。其後,孫權又將交州、廣州合為交州。
黃武六年(227年)正月,吳國諸將平定彭綺叛亂。
孫權登基為帝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於武昌(今湖北鄂城)登基為帝,建國號為吳,孫吳王朝正式建立。六月,與前來祝賀孫權登基的蜀漢使者陳震商議平分曹魏九州,並制定盟書
[33]
。九月,孫權下詔遷都建業,並命上大將軍陸遜輔佐太子孫登董督軍國事務,駐守武昌。
黃龍三年(231年),孫權派太常潘濬率軍五萬,討伐叛亂的五溪蠻夷。
[34]
嘉禾元年(232年),孫權派遣將軍周賀等航海到遼東。
割據遼東的公孫淵自從黃武七年(228年)廢叔繼位後,便多次與孫權來往。嘉禾二年(233年),公孫淵遣使向孫吳稱臣,企圖以孫吳為外應以叛魏。孫權打算冊封公孫淵為燕王,遭到顧雍、張昭等羣臣反對,但孫權仍然派張彌、許晏等人攜金玉珍寶立公孫淵為燕王。公孫淵沒想到孫權會如此看重自己,但認為孫吳遠而曹魏近,害怕曹魏討伐,又垂涎孫吳送來的珍寶,於是誘斬吳使,並將其首級獻給魏明帝曹叡。孫權忿恨公孫淵巧詐反覆,打算親自率軍前往征討,後聽從朝臣勸諫,才未出徵。
嘉禾三年(234年),孫權親征合肥新城,後來得知魏明帝曹叡親自率大軍來救,於是撤軍。
[35]
孫權兩宮之爭
主詞條:二宮之爭
在長子孫登逝世後,孫權的三子孫和被立為太子。自赤烏五年(242年)起,孫和及魯王孫霸之間因儲君問題產生了極大矛盾。朝中大臣亦分為兩派,分別支持太子和魯王。其中,陸遜、顧譚、吾粲、朱據、諸葛恪等都支持太子,而步騭、呂岱、全琮、呂據和孫弘等都支持魯王。
孫權去世
孫權為政舉措
編輯孫權政治
在開展軍事、外交活動和擴大地盤的同時,孫權注重發展生產、富國強兵。他接替其兄主事不久,即開始推行屯田。東吳屯田分軍屯和民屯,設典農校尉、典農都尉、屯田都尉等職官管理,屯田兵且耕且戰,屯田户只須種田,免除民役。屯田地區分佈很廣,屯田的軍民多少不等,皖城的屯田基地有屯兵數千家,而毗陵的屯田民則有男女數萬口。東吳屯田的規模可觀,且多用牛耕,耕作技術也較先進。
海昌縣(今浙江海寧)是孫吳早期唯一的屯田縣,由陸遜為屯田都尉。
黃武五年(226年),陸遜以所在少谷為由,上表請令諸將增廣農田、拓開屯田,孫權同意擴大屯田面積,並將駕車的牛改作耕牛,親自耕田,鼓勵將吏屯墾。
赤烏八年(245年)八月,孫權派校尉陳勳開鑿句容城中路運河,建造糧倉。
赤烏十三年(250年)作堂邑塗塘(即今江蘇六合縣互梁堰),此外,還開鑿了幾條運河,這些運河既是內河航道,又有灌溉作用。
孫權為人節儉。雖然稱帝遷都建業,不建新宮殿因陋就簡沿用舊將軍府寺為宮,至赤烏十年(247)腐朽損壞後仍僅以武昌宮加以重建,可見其愛惜民力。
孫權軍事
- 爭奪合肥
主詞條:合肥之戰
孫權在位時期,曾多次出兵北伐,發動兩次合肥之戰,意圖由此進攻曹魏,雙方各有勝負。孫權最終還是未達成預定目標。
嘉禾六年(237年),遼東太守公孫淵背叛曹魏,自立為燕王。
此外,黃武五年(226年)時,孫權還乘曹丕病逝之機攻江夏,最終不克而還。
- 平定山越
孫權稱帝后,在山越地區設立郡縣,擴充領地。山越人是秦漢時期百越的後代,為了逃避原來苛重的賦税,逃進山林中,形成了自己的組織和社會,拒絕向孫吳政權交納租税。開始,孫權派兵鎮壓,但收效不大。為了集中兵力對外用兵,解除後顧之憂,孫權調集重兵開始對付山越人。大將呂範、程普、太史慈、韓當、周泰等領兵合圍,山越人的領袖被逐個抓獲,其他山越人區別對待:強壯的青年人充實軍隊,老人、婦女統一管理,從事農業生產。孫權集中兵力終於解決了山越人的問題,後方得以徹底穩固,這為他下一步對外用兵奠定了基礎。
[1]
[41]
孫權經濟
孫權對遼東的經略,使當時東吳政權蒙受到一些損失,付出了代價,正如其通夷洲、亶洲時也曾蒙受損失一樣,但是,它對於歷史的發展,仍然具有積極的意義。
首先,是開闢了江左直通東北地區的海上交通。在孫吳以前,北部沿海的航線已經分段開通,先秦秦漢時期已先後開通了由山東半島到遼東半島的航道,由江浙沿海至山東半島的航道。但是,由於東漢時期江左地區經濟文化還比較落後,還沒有形成強大的政治中心和大都會,因此這條航道的來往並不頻繁,而且還沒有開通從江左直達遼東半島的航路。孫吳立國江左後,這裏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政治中心,經濟文化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形成了以建業為代表的大都會,因此有了進一步開通北部航海運輸的需求。孫權頻繁通使遼東,使江左與遼東地區的直通航線得以開通。這條航道,如胡三省所説:從建康(今江蘇南京)沿長江東下,在長江口北端海門附近之料角轉向北行駛,傍黃海海岸北行,繞過山東半島東端的成山角,再進入登州大洋,即威海、煙台北部海域,再沿廟島列島北上,經大謝島(即長島)、烏湖島(即北城隍島)等,渡渤海海峽到達遼東半島南端的都裏鎮。都裏鎮即馬石津,亦即三國時期的沓津(或稱沓、沓渚),即今遼寧旅順附近。沓津在三國時期已發展為孫吳與遼東通航通商的重要港口。孫吳出使遼東的船隊即停泊於此,在這裏進行互市。再由此處上岸由陸路至公孫淵首府襄平(今遼寧朝陽)。
[43]
這條海道的開通,便利了江左地區與東北地區的交通。
[44]
此後,歷東晉、南朝時,這條航道便日益繁忙起來,成為六朝時期江左地區與東北地區交通的重要線路。有了這條海道,東晉及南朝的政權得以越過北方的胡族政權,與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和朝鮮半島諸國建立了交往,發揮了巨大的歷史作用。
[45]
第二,孫權對遼東的經略,加速了江左與東北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通過這種交往,孫權除了從東北地區得到馬匹以外,雙方還互贈特產
[46]
。這種交往,對於兩地的物產文化交流產生了積極的意義,晉人孫楚在遺孫皓書中説江左以紡織品為代表的物產文化傳到了東北,東北以貂馬為代表的物產文化傳到了江南。這對於加快兩地人民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是有積極意義的
[47]
。後來,江左的蠶桑也是通過這條海道傳至遼東地區的。
[48]
由於孫權大力開拓海上事業並且開拓江南,因此在中國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他死後的待遇與他的功績完全不成正比,宋人曾極在其作品《吳大帝陵》中提到“四十帝中功第一,壞陵無主使人愁”,
[49]
劉克莊也在《吳大帝廟》中嘆息“今人渾忘卻,江左是誰開”。
[50]
孫權外交
吳、魏則於黃初四年(223年)斷絕了正式國家來往,但在孫權的許可下,雙方之間仍有貿易上的往來。割據遼東的公孫淵自從黃武七年(228年)後,便多次與孫權來往使者。孫權也多次派遣使者出使遼東,並與句驪(高句麗)建立外交關係,冊封其王為單于。
[106]
赤烏五年(242年),又派遣將軍聶友、校尉陸凱航行珠崖、儋耳(指海南島)。孫權還進一步鞏固了對交州的統治,派遣宣化從事朱應、中郎康泰出使南洋諸國,與徼外的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方)諸國建立友好關係,其行跡可能遠至印度半島。
[1]
[105]
赤烏六年(243年)十二月,扶南王範旃遣使獻樂人及方物
[1]
。範旃大將範尋為扶南王時,孫權派宣化從事朱應、中郎康泰出使扶南和南海諸國。兩人歸國後,朱應撰《扶南異物志》
[51]
,康泰撰《吳時外國傳》
[52]
,這是研究東吳與外國交往的重要資料,可惜二書均已失傳,僅在《水經注》《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通典》《太平御覽》《文選注》等書中殘存一些片斷引文。
[53]
孫權歷史評價
編輯孫權漢末三國
劉琬:吾觀孫氏兄弟雖各才秀明達,然皆祿祚不終,惟中弟孝廉,形貌奇偉,骨體不恆,有大貴之表,年又最壽,爾試識之。
孫策: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54]
劉備:孫車騎長上短下,其難為下,吾不可以再見之。
鍾繇:顧念孫權,了更嫵媚。
周瑜:①今主人親賢貴士,納奇錄異。②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裏,兵精足用,英雄樂業。
[55]
魯肅:①將軍神武命世。②孫討虜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江表英豪鹹歸附之。
張遼:向有紫髯將軍,長上短下,便馬善射。
程昱:權有謀。
[56]
陳琳:夫天道助順,人道助信,事上之謂義,親親之謂仁。盛孝章,君也,而權誅之,孫輔,兄也,而權殺之。賊義殘仁,莫斯為甚。乃神靈之逋罪,下民所同讎。辜讎之人,謂之兇賊。
[57]
賈詡:孫權識虛實。
[58]
諸葛亮:①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②今議者鹹以權利在鼎足,不能併力,且志望以滿,無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權之不能越江,猶魏賊之不能渡漢,非力有餘而利不取也。
[59]
劉曄:①權有雄才。②權善用兵,見策知變。
彭羕:僕昔有事於諸侯,以為曹操暴虐,孫權無道,振威闇弱,其惟主公有霸王之器,可與興業致治,故乃翻然有輕舉之志。
[60]
鄧芝:大王命世之英。
劉禪:吳王孫權同恤災患,潛軍合謀,掎角其後。
[61]
趙諮: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也。……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陳,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州虎視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馮熙:吳王體量聰明,善於任使。賦政施役,每事必諮。教養賓旅,親賢愛士。賞不擇怨仇,而罰必加有罪。臣下皆感恩懷德,惟忠與義。帶甲百萬,谷帛如山。稻田沃野,民無飢歲。所謂金城湯池,強富之國也。
劉基:大王以能容賢蓄眾,故海內望風。
[62]
陸凱:自昔先帝時,後宮列女,及諸織絡,數不滿百,米有畜積,貨財有餘。先帝崩後,幼、景在位,更改奢侈,不蹈先跡。
[63]
朱治:加討虜聰明神武,繼承洪業,攬結英雄,賙濟世務,軍眾日盛,事業日隆,雖昔蕭王之在河北,無以加也,必克成王基,應運東南。故劉玄德遠布腹心,求見拯救,此天下所共知也。
[64]
孫權兩晉
陳壽:①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説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賜厥孫謀以燕冀於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②遠觀齊桓,近察孫權,皆有識士之明,傑人之志,而嫡庶不分,閨庭錯亂。
[1]
孫楚:吳之先主,起自荊州,遭時擾攘,播潛江表,劉備震懼,逃跡巴岷,遂依丘陵積石之固,三江五湖,浩汗無涯,假氣遊魂,迄於四紀,二邦合從,東西唱和,卒相扇動,拒捍中國。
[66]
陸機:①吳桓王基之以武,太祖成之以德,聰明睿達,懿度深遠矣。其求賢如不及,恤民如稚子,接士盡盛德之容,親仁罄丹府之愛。拔呂蒙於戎行,識潘濬於系虜。推誠信士,不恤人之我欺;量能授器,不患權之我逼。執鞭鞠躬,以重陸公之威;悉委武衞,以濟周瑜之師。卑宮菲食,以豐功臣之賞;披懷虛己,以納謨士之算。故魯肅一面而自託,士燮蒙險而效命。高張公之德而省遊田之娛,賢諸葛之言而割情慾之歡,感陸公之規而除刑政之煩,奇劉基之議而作三爵之誓,屏氣跼蹐以伺子明之疾,分滋損甘以育淩統之孤,登壇慷慨歸魯肅之功,削投惡言信子瑜之節。是以忠臣競盡其謀,志士鹹得肆力,洪規遠略,固不厭夫區區者也。故百官苟合,庶務未遑。②用集我大皇帝,以奇蹤襲於逸軌,叡心發乎令圖,從政諮於故實,播憲稽乎遺風,而加之以篤固,申之以節儉,疇諮俊茂,好謀善斷,束帛旅於丘園,旌命交於塗巷。故豪彥尋聲而響臻,志士希光而影騖,異人輻湊,猛士如林。
華譚:①賴先主承運,雄謀天挺,尚內倚慈母仁明之教,外杖子布廷爭之忠,又有諸葛、顧、步、張、朱、陸、全之族,故能鞭笞百越,稱制南州。②吳武烈父子皆以英傑之才,繼承大業。今以陳敏兇狡,七弟頑冗,欲躡桓王之高蹤,蹈大皇之絕軌,遠度諸賢,猶當未許也。
[67]
裴松之:①孫權橫廢無罪之子,為兆亂。②權愎諫違眾,信淵意了,非有攻伐之規,重複之慮。宣達錫命,乃用萬人,是何不愛其民,昏虐之甚乎?此役也,非惟闇塞,實為無道。
孫盛:①盛聞國將興,聽於民;國將亡,聽於神。權年老志衰,讒臣在側,廢適立庶,以妾為妻,可謂多涼德矣。而偽設符命,求福妖邪,將亡之兆,不亦顯乎!②觀孫權之養士也,傾心竭思,以求其死力,泣周泰之夷,殉陳武之妾,請呂蒙之命,育淩統之孤,卑曲苦志,如此之勤也。是故雖令德無聞,仁澤(內)著,而能屈強荊吳,僭擬年歲者,抑有由也。然霸王之道,期於大者遠者,是以先王建德義之基,恢信順之宇,制經略之綱,明貴賤之序,易簡而其親可久,體全而其功可大,豈委璅近務,邀利於當年哉?語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其是之謂乎!
虞溥: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好俠養士,始有知名,侔於父兄矣。
《荊州先德傳》:權好嘲戲以觀人。
孫權唐宋
虞世南:孫主因厥兄之資,用前朝之佐,介以天險,僅得自存,比於二人(曹操、劉備),理弗能逮。
[107]
王勃:孫仲謀承父兄之餘事,委瑜肅之良圖,泣周泰之痍,請呂蒙之命,惜休穆之才不加其罪,賢子布之諫而造其門。用能南開交趾,驅五嶺之卒;東屆海隅,兼百越之眾。地方五千裏,帶甲數十萬。
朱敬則:孫仲謀藉父兄之資,負江海之固,未敢爭盟上國,競鹿中原,自守未餘,何足言也。
徐夤:一主參差六十年,父兄猶慶授孫權。不迎曹操真長策,終謝張昭見碩賢。建業龍盤雖可貴,武昌魚味亦何偏。秦嬴謾作東遊計,紫氣黃旗豈偶然。
袁陟:人苦曹瞞虐,天悲漢祿終。山河分鼎峙,氣象發江東。一旦墟京洛,彌年豢幼衝。炎精竟灰燼,紫蓋出艨艟。長策資公瑾,雄才得呂蒙。招延師友義,繼述父兄忠。舊府峨雙闕,驚濤湧半空。風雲龍虎勢,日月帝王功。地力因時險,神謀與意通。屈伸思所濟,逆順審於衷。駿足嗤交貨,靈牙耀即戎。同盟界函谷,獨斷保蠶叢。定霸葵丘劣,推心建武同。長沙兆生讖,典午賴餘風。戰守遺蹤在,登臨四望中。陵遷成萬古,世異想羣雄。歌舞居民祀,干戈逐虜功。征帆來浦外,久客愴途窮。精鋭銷孤劍,飄零若斷蓬。徘徊靈廡下,暮葉亂江楓。
[109]
司馬光:大帝承父兄之烈,師友忠賢,以成前志,赤壁之役,決策定慮,以摧大敵,非明而有勇能如是乎?奄有荊揚,薄於南海,傳祚累世,宜矣。
蘇軾:①親射虎,看孫郎。
[68]
②孫權勇而有謀,此不可以聲勢恐喝取也。
蘇轍:①吳大帝方其屬任賢將,抗衡中原,曹公憚之。及其老也,賢臣死亡略盡,喜諸葛恪之勁悍,越眾而付以後事。闥其用兵勞民之後,繼起大役,兵折於外,既歸而不能自克,將復肆志於僚友。恪既以喪其軀,而孫氏因之三世絕統,吳、越之民陷於炮烙之地,國隨以亡。彼以進取之資用進取之臣,以徼一時之功可耳,至於託六尺之孤,寄千里之命,而亦屬之斯人,其勢必至是哉。
[69]
②今夫曹操、孫權、劉備,此三人者,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世之言者曰:孫不如曹,而劉不如孫。
晁補之:吳人輕而無謀,自古記之矣。孫堅、孫策皆無王霸器。雖賴周瑜、魯肅輩輔權嗣立,亦權稍持重,故卒建吳國也。
[70]
何去非:權之勇決進取,無以逮其父兄,然審機察變,持保江東,於權有焉。
呂祖謙:孫權起於江東,拓境荊楚,北圖襄陽,西圖巴、蜀而不得。北敵曹操、西敵劉備,二人皆天下英雄。所用將帥,亦一時之傑。權左右勝之而後能定其國。及權國既定,曹公已死,丕、叡繼世,中原有可圖之釁。權之名將死喪且盡,權亦老矣。
[71]
蕭常:權承父兄之資,勇而有謀,憤曹操竊國,嘗有討賊之志;烏林之捷,亦一時之雋功。其後關羽圍襄陽,降於禁,威振北方,操大懼,欲徙都以避之。權於是時,誠能與羽協力、東西並舉,則操可圖而漢室可興。今乃不然,反襲殺羽以媚曹氏,不能少降意於帝室之胄,而甘心臣賊,昭烈之不能混一區夏,由此故也。他日雖有犄角之功,亦無及矣。籲,惜哉!
辛棄疾:①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72]
②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葉適:權有地數千裏,立國數十年,以力戰為強,以獨任為能。殘民以逞,終無毫髪愛利之意,身死而其後不復振,操術使之然也。
[73]
朱熹:①孫權又是兩間底人。②學者皆知曹氏為漢賊,而不知孫權之為漢賊也。若孫權有意興復漢室,自當與先主協力並謀,同正曹氏之罪。如何先主才整頓得起時,便與壞倒!如襲取關羽之類是也。權自知與操同是竊據漢土之人。若先主事成,必滅曹氏,且覆滅吳矣。權之奸謀,蓋不可掩。平時所與先主交通,姑為自全計爾。
[108]
孫權元明清
元好問:孫郎矯矯人中龍,顧盼叱吒生雲風。
郝經:東漢之衰,孫權承父兄之烈,尊禮英賢,撫納豪右,誅黃祖,走曹操,襲關侯,遂奄有荊揚,今年出濡須,明年戰合肥,嶷然勢常北向,而以守為攻,稱臣於魏,結援於漢,始忍勾踐之辱,終為熊通之譖,保據江淮,奄徵南海,卒與漢魏鼎峙而立,先起而後亡,非惟智勇足抗衡,亦國勢便利然也。
朱元璋:君臣之間,以敬為主。敬者,禮之本也。故禮立而上下之分定,分定而名正,名正而天下治矣。孫權蓋不知此,輕與臣下戲狎,狎其臣而褻其父,失君臣之禮。
孫承恩:仲謀強明,委任才智。聽言能斷,業乃鼎峙。倍義負漢,屈身事曹。傳世四君,霸圖亦消。
王夫之:①於是而知先主之知人而能任,不及仲謀遠矣。②於子瑜也、陸遜也、顧雍也、張昭也,委任之不如先主之於公,而信之也篤,豈不賢哉?③孫文台奮身郡將,討董卓,復雒京,父子三世,退保吳、楚,民不受兵者百餘年。
[74]
呂履恆:仲謀才志擬難兄,江左開基事竟成。仇國稱臣緣底急,同盟歸妹卻相傾。南邦文武材何在,東鄂江山跡已更。惟有遺宮傳避暑,古苔荒草對孤城。
[75]
王懋竑:至權時,張昭、張紘雖見尊禮而不復任用,昭且幾不免,而翻竟以竄死,惟顧雍、潘濬輩從容諷議,得安有位。陸遜有大功,而以數直諫憤恚而卒。周瑜、魯肅幸已早死,不與陸遜同禍,而亦恩不及嗣。有所愛重者,惟呂蒙、淩統、甘寧、周泰輩,以視策萬萬不逮矣。其保有江東者,以有呂蒙輩為之用,得其死力,而其不能廓大基業,窺中原者,亦以此。
[76]
趙翼:①至孫氏兄弟之用人,亦自有不可及者。②以人主而自悔其過,開誠告語如此,其誰不感泣?使操當此,早挾一‘寧我負人,勿人負我’之見,而老羞成怒矣!此孫氏兄弟之用人,所謂以意氣相感也。
王鳴盛:孫權稱臣事魏已久,及黃武元年春大破蜀,劉備奔走,勢愈強盛,則魏欲與盟而不受,九月魏兵來徵,又卑辭上書求自改悔,乞寄命交州乃隨,又改年臨江拒守,彼此互有殺傷,不分勝負。十二月又通聘於蜀,乃既和於蜀,又不絕於魏,且業已改元而仍稱吳王。五年令曰北虜縮竄,方外無事,乃益務農畝,稱帝之舉,直隱忍以至魏明帝太和三年,而後發,反覆傾危,惟利是視,用柔勝剛,陰謀狡猾,史評以勾踐相比,非虛語也。
[76]
何焯:老悖昏惑,吳亡不待皓而決。
孫權近現代
李慈銘:三國時,魏既屢興大獄,吳孫皓之殘刑以逞,所誅名臣,如賀邵、王蕃、樓玄等尤多。少帝之誅諸葛恪、滕胤,皆逆臣專制,又當別論。惟大帝號稱賢主,而太子和被廢之際,羣臣以直諫受誅者,如吾粲、朱據、張休、屈晃、張純等十數人,被流者顧譚、顧承、姚信等又數人,而陳正、陳象至加族誅,籲,何其酷哉!自是宮闈之釁,未有至此者也。
[77]
許南英:①大江東去走征帆,憑弔吳峯日色銜。金粉江山初得主,英雄兄妹迥非凡。劉曹並世能分據,瑜亮同時不信讒。遺廟尚存王氣盡,秋風蕭瑟響松杉。
[111]
②紫髯碧眼亦威嚴,破虜生兒自不凡。兄壽不長天意在,母懷徵異月華銜。薄情竟絕金刀婿,奇計能燒鐵鎖帆。王氣至今猶未歇,石頭城外石巉巉。
[112]
蔡東藩:①黃祖本無才智,而孫堅死於祖手;孫策又不能親復父仇,命為之,勢為之也。堅阻於命,策限於勢;至權承父兄之業,用瑜蒙諸將,一出再出,方舉黃祖而梟夷之,春秋之義大復仇,如孫仲謀者,其固不愧為令子乎?曹操謂生子至如孫仲謀,若劉景升諸兒,與豚犬等,原非虛言。
[78]
②孫權承父兄遺業,任才尚計,史謂其有勾踐遺風,乃內寵相尋,晚年益憒,廢長立幼,亂本已成。
[79]
柏楊:孫權是中國歷史上最可愛最有人情味的皇帝之一。
孫權影視形象(62張)
毛澤東:①孫權是個很能幹的人。②當今惜無孫仲謀。
[80]
張作耀:孫權暮年多有失誤。一是廢立失度,並寵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最終釀成“二宮之變”,動搖了國之根基;二是立幼子為儲,為權臣亂政提供了歷史平台;三是誅殺大臣,罪流無辜;四是迷信異兆,崇信鬼神。
[81]
孫權藝術造詣
編輯孫權善書法,據《書史會要》《書小史》等記載,孫權擅長行書、草書、隸書。
[82-83]
唐代張懷瓘在《書估》中列其書法為第三等,評為“奇材見拔,絕世難求”。孫權與其子孫休(吳景帝)、其孫孫皓(吳末帝)的書法一併知名。南齊時,大臣王僧虔將三人書法獻給齊高帝蕭道成。明人楊慎《法貼神品目》載有吳大帝黃武二年刻字,位於杭州粟山。
孫權軼事典故
編輯孫權出生傳説
孫權外貌奇偉
孫權的外貌不凡,有帝王之相,其臣下則多以“至尊”稱呼他
[85]
。據《江表傳》記載,孫權出生時方頤大口,目光頗有神采。東漢朝廷使者劉琬奉命授予孫策官爵時,曾一一為孫權諸兄弟相面。劉琬形容孫權相貌最為高大挺拔,認為他有大貴之表且會是孫氏兄弟中最長壽的。裴松之注《獻帝春秋》記載孫權為“紫髯(紫髯象徵武官威風凜凜,非指顏色)將軍,長上短下,便馬善射”。
[86-87]
《世説新語》中記載,孫權相貌威武,司馬懿與東晉權臣桓温都頗為神似他
[88]
。
孫權乘馬射虎
孫權喜愛狩獵,常常騎馬射虎,早出晚歸。一次,孫權至庱亭射虎,老虎向前撲上馬鞍,孫權把雙戟投向老虎,老虎受傷試圖逃走,孫權的侍從張世趁機用戈再擊。最終老虎被抓獲了
[89]
。重臣張昭曾勸諫道:“為人君者,應該能駕馭英雄,驅使羣賢,豈能馳逐於原野,驍勇於猛獸?一旦有個好歹,不怕被天下恥笑?”孫權道歉道:“年少慮事不遠,此事有愧於您。”但始終不能停止,於是做射虎車,車中不遮蓋,自己在裏面射虎。當時有脱羣的野獸撲向他的車,孫權每次都以親手搏擊為樂。張昭多次規勸,孫權常常笑而不答。
[90]
宋人蘇軾在《江城子·密州出獵》中寫道:“老夫聊發少年狂……親射虎,看孫郎。”
孫權不記前仇
孫策掌理江東時,曾讓呂範管理財計。當時孫權年少,私下向呂範借錢索物,呂範定要稟告,不敢專斷許可,當時被孫權怨恨。後來,孫權代理陽羨長,有私下開支,孫策有時進行核計審查,功曹周谷就為孫權制造假賬,使他不受責問,孫權那時十分滿意他。但等到孫權開始統管國事後,認為呂範忠誠,深為信任,周谷善於欺騙,偽造簿冊文書,不再錄用。
[91]
呂範去世後,孫權路過呂範墓,忍不住呼喊他的字:“子衡!”言畢淚流不止。
孫權嘲啁無方
孫權風趣幽默,喜歡與他人開玩笑。他曾對侍中鄭泉説:“你喜歡當眾規勸我,叫我好沒面子,你不怕惹怒我嗎?”鄭泉回答:“臣聽説有賢明的君主,就有正直的大臣。今朝廷能夠暢所欲言,是因為大家都知道主公器量宏偉。依仗厚恩,我不怕逆鱗。”有一次開宴會,孫權嚇唬要治鄭泉的罪,鄭泉快走出門的時候不停回頭張望孫權。孫權喊着他的名字讓他回來,笑着説:“你不是不怕我生氣嗎?怎麼還總回頭看我呢?”鄭泉回答:“臣知道主公一向愛護臣下,肯定不會有性命之憂。快出門的時候被主公的英姿所打動,忍不住想回頭再多看幾眼。”
[92]
大將朱桓出征時,孫權親自為他送行。朱桓忽然端起酒杯説:“上天授予陛下聖人的容貌,應當君臨四海,委任重臣,來清除叛逆。如今臣就要離開陛下遠去了,要是能摸一摸陛下的鬍鬚,臣死而無憾了。”孫權聞言微微地倚着案几,把腦袋伸了出去。朱桓上前捋須,感嘆道:“今天總算可説是捋到虎鬚了!”孫權大笑。
[93]
此外,孫權也曾逗弄費禕、諸葛瑾、諸葛恪等人。
孫權愛護臣下
孫權常以表字稱呼臣下,君臣關係之親密可見一斑。淩統的隨從戰死,內心難過得不得了。孫權用自己衣袖給淩統擦乾眼淚,對他説:“公績,死的已然死了。只要有你在,還怕沒有人嗎?”淩統受了重傷,孫權於是留他在船上,幫他更衣。淩統英年早逝後留下兩個年幼的兒子。孫權收養二人在宮中,疼愛得跟自己子女一樣,凡有客人來就介紹道:“這是我的虎子呀。”
孫權提拔囚虜
孫權攻下荊州後,荊州眾將紛紛歸附,只有潘濬稱疾不見。孫權派人抬牀將他接來。潘濬還是掩面於牀,不肯起來,悲哭哽咽而不能自止。孫權叫着他的字説:“承明啊,過去的丁父是鄀的俘虜,楚武王任用為將帥。彭仲爽是申的俘虜,楚文王以之為令尹。二人都是你們楚地的賢人,雖為俘虜仍受提拔。你不肯投降,難道是認為我與古人有異嗎?”一邊説着一邊用手巾擦乾他的淚水。潘濬打動於是下地拜謝。孫權任用他為治中,對關於荊州的事務一併向他諮詢。
[94]
孫權寶劍六柄
據崔豹《古今注》記載:孫權有六柄寶劍,稱為“吳六劍”,分別名為白虹、紫電、辟邪、流星、青冥、百里。
[95]
另據《古今刀劍錄》記載,孫權在黃武五年(226年)時,採武昌銅鐵鍛造了千口劍、萬口刀,分別長三尺九寸。刀頭方都由南銅越炭所造,以小篆書寫“大吳”。
[96]
孫權召見秦論
孫權在位時,大秦(羅馬帝國)商人秦論航海來到交趾,並去建業朝見孫權。據《梁書》卷五四《中天竺傳》的記載,孫權召見秦論,問大秦“方土謠俗”,秦論“具以事對”。孫權還提到諸葛恪伐丹陽所獲的“黝、歙短人”。秦論説,在大秦很少見到這樣可愛的小矮人。孫權大喜,便將“黝、歙短人”男女各十人賜給秦論,還派了會稽人劉鹹隨他一道返回大秦,不過劉鹹半道而死,秦論“徑還本國”後,亦無迴音。
[105]
孫權成語典故
典故/成語名 | 出處 | 釋義 |
---|---|---|
《吳歷》中濡須之戰時,曹操對孫權的讚歎之語 | ||
《吳歷》中濡須之戰時,孫權乘輕船誘曹營之箭的典故(《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為主角)
[98-99]
| —— | |
—— |
孫權人際關係
編輯輩分 | 關係 | 姓名 | 簡介 |
---|---|---|---|
家世 | 祖父 | 瓜農,漢末隱居於富春江畔的陽平山。 | |
父親 | 三國時孫吳的奠基人之一。追諡武烈皇帝,廟號始祖。 | ||
母親 | 吳氏 | 追諡武烈皇后。 | |
伯父 | 早亡。 | ||
叔父 | 官至昭義中郎將。 | ||
平輩 | 兄長 | 孫吳的奠基者之一。追諡長沙桓王。 | |
弟弟 | 又名孫儼,官至丹楊太守,後被刺殺。 | ||
庶出,官至定武中郎將。 | |||
姐姐 | 孫氏 | 嫁弘諮。 | |
孫氏 | 嫁陳氏,女為潘秘妻。 | ||
妹妹 | 嫁劉備。 | ||
妻妾 | 嫡妻 | 謝煚女,早卒。 | |
徐琨女,撫養孫登,建安十七年(212年)被廢。 | |||
皇后 | 生孫亮。後遇刺而死,合葬蔣陵。 | ||
嬪妃 | 生孫魯班、孫魯育。追贈皇后,合葬蔣陵。 | ||
王盧九女,生孫和。追諡大懿皇后。 | |||
生孫休。追諡敬懷皇后。 | |||
袁術女。 | |||
趙達妹,據載為中國最早的女畫家。 | |||
生孫霸。 | |||
生孫奮。 | |||
子輩 | 長子 | 黃龍元年(229年)被立為太子。諡號宣太子。 | |
次子 | 官至鎮軍大將軍,封建昌侯。 | ||
三子 | 赤烏五年(242年)被立為太子,後被廢為南陽王。孫亮在位時被賜死。追諡文皇帝。 | ||
四子 | 封魯王。後被孫權賜死。 | ||
五子 | 歷封齊王、章安侯,孫皓在位時被殺。 | ||
六子 | 吳國第三位皇帝,諡號景皇帝。 | ||
七子 | 吳國第二位皇帝,後被廢為會稽王、候官侯,在前往封地途中自殺(一説被毒殺)。 | ||
長女 | |||
次女 | 嫁劉纂,早逝。 | ||
女兒 | 又稱朱公主。前嫁左將軍朱據,後嫁劉纂。 | ||
養子 | |||
淩統次子,襲封亭侯。 | |||
注:孫權女兒可考者四位。 |
孫權後世紀念
編輯主詞條:蔣陵
據《三國志》記載,孫權死後葬於蔣陵。
[1]
孫權因避祖父吳孝懿王孫鍾名諱,而把鐘山改名蔣山,孫權陵因在蔣山而稱作蔣陵。唐代《建康實錄》中説,蔣陵在“鐘山之陽”,北宋《祥符江寧圖經》中説“在鐘山南麓”。孫權死後葬於鐘山南麓的高崗上,葬處得名“孫陵崗”,後人又稱“吳皇陵”,而這也是南京地區最早的六朝陵墓。
20世紀40年代,因崗上多梅花,故將孫陵崗改名為梅花山。
[103]
孫權藝術形象
編輯孫權文學形象
在小説《三國演義》中,孫權於十九歲時繼承了其兄孫策之位,被尊為吳侯。他紫髯碧眼,相貌堂堂
[104]
。諸葛亮出使東吳時,舌戰羣儒,智激孫權,使其同意結成孫劉聯盟。後孫權聽從周瑜之計,以招親之名讓劉備來東吳,卻被吳國太攪亂大局,致使其妹妹孫仁假戲做真,嫁給了劉備。劉備入蜀後,孫權接回妹妹,並奪荊州、斬關羽。劉備伐吳,孫權聽從闞澤意見,命書生陸遜為大都督,終於大破劉備。曹丕稱帝后,孫權先向北方稱臣,後建吳稱帝,並遷都建業。
孫權戲劇形象
孫權也出現在《龍鳳呈祥》、《白帝城》、《走麥城》等京劇中。京劇尊崇蜀漢,所以孫權和曹操等與劉備敵對的勢力都勾白臉。孫權在京劇行當裏屬於“淨行”,“淨行”面部施重彩,圖案複雜,故稱“花臉”。孫權臉譜譜式為水白整臉,用水白臉作為主色,暗喻人物生性奸詐,手段狠毒的可憎面目。
孫權影視形象
年代 | 影視類型 | 劇名 | 飾演者 |
---|---|---|---|
1976年 | 電視劇 | 《三國春秋》 | |
1983年 | 電影 | 《神通術與小霸王》 | |
1985年 | 電視劇 | 《諸葛亮》 | |
1985年 | 電視劇 | 《諸葛亮》 | 吳仕德 |
1990年 | 《孔明三氣周瑜》 | ||
1993年 | 電影 | 《神通》 | 馬景 |
1994年 | 電視劇 | 《三國演義》 | 惲漿錚(幼年) |
吳曉東(中青年) | |||
1994年 | 電視劇 | 《東方小故事之添字得驢》 | 高原 |
1995年 | 電視劇 | 《三國英雄傳之關公》 | |
1996年 | 電影 | 《諸葛孔明》 | 彭志義 |
1999年 | 電影 | 《一代梟雄曹操》 | 彭志義 |
2001年 | 電視劇 | 《武聖關公》 | |
2008年 | 電影 | 《赤壁》 | |
2009年 | 電影 | 《赤壁下》 | |
2010年 | 電視劇 | 《三國》 | 鄭偉(幼年) |
張博(中青年) | |||
2011年 | 電視劇 | 《回到三國》 | |
2011年 | 電視劇 | 《廉石傳奇》 | |
2015年 | 電視劇 | 《武神趙子龍》 | |
2017年 | 電視劇 | ||
電視劇 | 《虎嘯龍吟》 | ||
電視劇 | 《少兒也三國》 | ||
2020年 | 電影 | 《三國志新解》 | |
2021年 | 電影 | 《真·三國無雙》 |
孫權史料索引
編輯《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
[1]
《續後漢書·卷二十四·吳載記一》
《續後漢書·卷五十·列傳第四十七》
- 參考資料
-
- 1.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1-15]
- 2. 孫權像取自明代王圻輯,萬曆刻《三才圖會》。
- 3. 《江表傳》:堅為下邳丞時,權生,方頤大口,目有精光,堅異之,以為有貴象。
- 4. 《建康實錄》:後堅薨,夫人家於舒,撫育孤幼,嚴於母訓。
- 5. 《三國志·卷五十六·吳書十一·朱治朱然呂範朱桓傳第十一》:是時吳景已在丹楊,而策為術攻廬江,於是劉繇恐為袁、孫所並,遂構嫌隙。而策家門盡在州下,治乃使人於曲阿迎太妃及權兄弟,所以供奉輔護,甚有恩紀。
- 6. 《三國志》:劉繇既走,策入曲阿勞賜將士,遣將陳寶詣阜陵迎母及弟。
- 7. 《三國志·卷四十四·蜀書十四·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孫權性既滑稽,嘲啁無方
- 8. 《三國志·卷五十六·吳書十一·朱治朱然呂範朱桓傳第十一》:權年十五,治舉為孝廉。
- 9. 《三國志·卷五十二·吳書七·張顧諸葛步傳第七》裴松之注引《吳書》:是時天下分裂,擅命者眾。孫策蒞事日淺,恩澤未洽,一旦傾隕,士民狼狽,頗有同異。及昭輔權,綏撫百姓,諸侯賓旅寄寓之士,得用自安。權每出征,留昭鎮守,領幕府事。
- 10. 吳大帝 .中華英烈祠[引用日期2013-05-12]
- 11. 《三國志·蜀書二》:羣下推先主為荊州牧,治公安。權稍畏之,進妹固好。先主至京見權,綢繆恩紀。
- 12.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明年使於譙,太祖問濟曰:“昔孤與袁本初對官渡,徙燕、白馬民,民不得走,賊亦不敢鈔。今欲徙淮南民,何如?”濟對曰:“是時兵弱賊強,不徙必失之。自破袁紹,北拔柳城,南向江、漢,荊州交臂,威震天下,民無他志。然百姓懷土,實不樂徙,懼必不安。”太祖不從,而江、淮間十餘萬眾,皆驚走吳。
- 13. 《三國志·卷四十九·士燮傳》:後巨與恭相失,舉兵逐恭,恭走還零陵。建安十五年,孫權遣步騭為交州刺史。騭到,燮率兄弟奉承節度,而吳巨懷異心,騭斬之。權加燮為左將軍。
- 14. 《三國志·卷四十七·吳主傳》裴注引《吳歷》:權以水軍圍取,得三千餘人,其沒溺者亦數千人。
- 15. 《三國志·吳主傳》注引《吳歷》:權為箋與曹公,説:"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別紙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公語諸將曰:"孫權不欺孤。"乃徹軍還。
- 16. 《三國志·卷四十七·吳主傳》:權大怒,乃遣呂蒙督鮮于丹、徐忠、孫規等兵二萬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
- 17. 《三國志·卷四十七·吳主傳》:會備到公安,使關羽將三萬兵至益陽,權乃召蒙等使還助肅。蒙使人誘普,普降,盡得三郡將守,因引軍還,與孫皎、潘璋並魯肅兵並進,拒羽於益陽。未戰,會曹公入漢中,備懼失益州,使使求和。
- 18. 《三國志·卷四十七·吳主傳》:遂分荊州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備。
- 19. 《三國志·卷十七·張遼傳》:於是遼夜募敢從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饗將士,明日大戰。平旦,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衝壘入,至權麾下。權大驚,眾不知所為,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遼叱權下戰,權不敢動,望見遼所將眾少,乃聚圍遼數重。遼左右麾圍,直前急擊,圍開,遼將麾下數十人得出,餘眾號呼曰:“將軍棄我乎!”遼復還突圍,拔出餘眾。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自旦戰至日中,吳人奪氣。
- 20. 《三國志·卷五十五·潘璋傳》:合肥之役,張遼奄至,諸將不備,陳武鬥死,宋謙、徐盛皆披走。
- 21. 《水經注·卷三十二》:孫權之攻合肥也,張遼敗之於津北,橋不撤者兩版。權與甘寧蹴馬趨津,谷利自且著鞭助勢,遂得渡梁。淩統被鎧落水,後到追及,流涕津渚。
- 22.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二十二年春,權令都尉徐詳詣曹公請降,公報使脩好,誓重結婚。
- 23. 《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三冊(1)——三國圖組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1-02]
- 24. 《三國志·魏書十五·温恢傳》:建安二十四年,孫權攻合肥,是時諸州皆屯戍。恢謂兗州刺史裴潛曰:“此間雖有賊,不足憂,而畏徵南方有變。今水生而子孝縣軍,無有遠備。關羽驍鋭,乘利而進,必將為患。”於是有樊城之事。
- 25. 《三國志·卷三十六·蜀書六》: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
- 26. 《三國志·卷三十六·蜀書六》裴注《蜀記》:羽圍樊,權遣使求助之,敕使莫速進,又遣主簿先致命於羽。羽忿其淹遲,又自已得於禁等,乃罵曰:“鉻子敢爾,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邪?”
- 27. 《三國志·卷五十四·吳書九》:魏使于禁救樊,羽盡禽禁等,人馬數萬,託以糧乏,擅取湘關米。權聞之,遂行,先遣蒙在前。
- 28. 《三國志·卷五十八·吳書十三·陸遜傳第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11-15]
- 29. 《三國志·卷二十八·王凌傳》:與張遼等至廣陵討孫權。臨江,夜大風,吳將呂範等船漂至北岸。凌與諸將逆擊,捕斬首虜,獲舟船。
- 30. 《三國志·卷五十六·朱桓傳》:桓因偃旗鼓,外示虛弱,以誘致仁。仁果遣其子泰攻濡須城,分遣將軍常雕督諸葛虔、王雙等,乘油船別襲中洲。中洲者,部曲妻子所在也。仁自將萬人留橐皋,復為泰等後拒。桓部兵將攻取油船,或別擊雕等,桓等身自拒泰,燒營而退,遂梟雕,生虜雙,送武昌,臨陳斬溺,死者千餘。
- 31. 《三國志》:魏遣曹真、夏侯尚、張郃等攻江陵,魏文帝自住宛,為其勢援,連屯圍城。權遣將軍孫盛督萬人備州上,立圍塢,為然外救。郃渡兵攻盛,盛不能拒,即時卻退,郃據州上圍守,然中外斷絕。權遣潘璋、楊粲等解而圍不解。時然城中兵多腫病,堪戰者裁五千人。真等起土山,鑿地道,立樓櫓,臨城弓矢雨注,將士皆失色,然晏如而無恐意,方厲吏士,伺間隙攻破兩屯。魏攻圍然凡六月日,未退。江陵令姚泰領兵備城北門,見外兵盛,城中人少,穀食欲盡,因與敵交通,謀為內應。垂髮,事覺,然治戮泰。尚等不能克,乃徹攻退還。
- 32. 《吳錄》:曹真、夏侯尚等圍朱然於江陵,又分據中州,瑾以大兵為之救援。瑾性弘緩,推道理,任計畫,無應卒倚伏之術,兵久不解,權以此望之。及春水生,潘璋等作水城於上流,瑾進攻浮橋,真等退走。雖無大勳,亦以全師保境為功。
- 33. 《三國志·卷三十九·蜀書九·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七年,孫權稱尊號,以震為衞尉,賀權踐阼。……震到武昌,孫權與震升壇歃盟,交分天下:以徐、豫、幽、青屬吳,並、涼、冀、兗屬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關為界。
- 34. 《資治通鑑·卷第七十二·魏紀四》:春,二月,吳主假太常潘濬節,使與呂岱督諸軍五萬人討五溪蠻。
- 35. 《三國志·卷三·明帝紀》:秋七月壬寅,帝親御龍舟東征,權攻新城,將軍張穎等拒守力戰,帝軍未至數百里,權遁走,議、韶等亦退。
- 36. 孫權題跋頭像取自明天然撰贊,弘治十一年重刻本《歷代古人像贊》。
- 37. 萬國鼎(編).中國歷史紀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第89頁
- 38. 孫權頭像取自清代修浙江餘姚孫氏宗譜。
- 39. 陳連慶.《孫吳的屯田制》.遼寧省瀋陽市:遼寧省社會科學院,1982-06
- 40. 《三國志·卷四十七·吳書二·吳主傳第二》:二年春三月,遣使者羊衜、鄭胄、將軍孫怡之遼東,擊魏守將張持、高慮等,虜得男女。
- 41. 唐長孺.唐長孺文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12-1:第三章:孫吳建國及漢末江南的宗部與山越
- 42. 孫權題跋像取自清《圖像三國志》。
- 43. 《資治通鑑·卷第九十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1-11]
- 44. 《三國志·魏書·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吳雖在遠,水道通利,舉帆便至,無所隔限。
- 45. 《南齊書·東夷高句麗傳》:乘舶泛海,使驛常通
- 46. 《魏志·公孫度傳》:比年已來,復遠遣船,越渡大海,多持貨物,誑誘邊民。邊民無知,與之交關”
- 47. 《晉書·孫楚傳》:昔公孫氏承藉父兄,世居東裔……不供職貢,內傲帝命,外通南國,乘桴滄海,交酬貨賄,葛越佈於朔土,貂馬延於吳會
- 48. 《太平御覽》卷955:先是,遼川無桑,及(慕容)廆通於晉,求種江南,平州之桑,悉由吳來
- 49. 宋·曾極·《吳大帝陵》
- 50. 南宋·劉克莊·《吳大帝廟》
- 51. 《隋書‧經籍志》:扶南異物志一卷朱應撰
- 52. 《太平御覽·卷三百五十九》:康泰《吳時外國傳》曰:加營國王好馬,月支賈人常以舶載馬到加營國。國王悉為售之。若於路失羈靽,但將頭皮示王,王亦售其半價。
- 53. 《水經注疏·卷一》:會貞按:《書鈔》一百四十六引《吳時外國傳》,天竺國有新陶水,水甘美,下有石鹽,白如水精。與《廣志》合。而《梁書·海南諸國傳》雲,恆水甘美,下有真鹽,色白如水精。以新陶水文混入恆水。非也。《御覽》五十九引《南州異物志》,恆水一號新陶水,水特甘香,下有真鹽
- 54. 《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第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1-15]
- 55. 《三國志·吳書 ·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1-15]
- 56. 《三國志·魏書 ·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1-15]
- 57. 《檄吳將校部曲文》
- 58. 《三國志·魏書 ·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1-15]
- 59.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第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1-15]
- 60. 《三國志·卷四十·蜀書十·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6-28]
- 61. 《三國志·卷三十三·蜀書三·後主傳第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1-03]
- 62. 《三國志·吳書·虞陸張駱陸吾粲傳第十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1-15]
- 63. 《三國志·吳書·潘濬陸凱傳第十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7-07-07]
- 64. 《三國志·吳書》:加討虜聰明神武,繼承洪業,攬結英雄,賙濟世務,軍眾日盛,事業日隆,雖昔蕭王之在河北,無以加也,必克成王基,應運東南。故劉玄德遠布腹心,求見拯救,此天下所共知也。
- 65. 像取自南燻殿舊藏《聖君賢臣全身像冊》。
- 66. 《藝文類聚》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3-08]
- 67. 《資治通鑑·卷第八十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1-15]
- 68. 《江城子·密州出獵》
- 69. 北宋·蘇轍·《欒城後集·孫仲謀》
- 70. 北宋·晁補之·《雞肋集》
- 71. 南宋·呂祖謙·《吳論》
- 72. 南宋·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 73. 《習學記言·讀吳志》
- 74. 《宋論·卷一·太祖》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3-16]
- 75. 沈德潛.清詩別裁集(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75:308
- 76. 盧弼.《三國志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 77. 《越縵堂讀書筆記》
- 78. 入江夏孫權復仇 走當陽趙雲救主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5-20]
- 79. 猛姜維北伐喪師 老丁奉東興殺敵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5-20]
- 80. 《毛澤東讀古書實錄》
- 81. 張作耀.孫權傳:人民出版社,2007:5-6
- 82. 《書史會要》:大帝孫氏諱權字仲謀堅之子善行草隸
- 83. 《書小史》:吳大帝姓孫諱權字仲謀,吳郡富春人,性度宏朗,仁而多智。善行草書,南齊王僧虔嘗得大帝及景帝、歸命侯法書,上之齊高帝。
- 84. 《三國志·吳書·妃嬪傳第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1-11]
- 85. 《容齋隨筆》:固多出於一時雜史,然獨《吳書》稱孫權為至尊,方在漢建安為將軍時,已如此,至於諸葛亮、周瑜,見之於文字間亦皆然。
- 86. 《送張十二參軍赴蜀州》:好去張公子,通家別恨添。兩行秦樹直,萬點蜀山尖。 御史新驄馬,參軍舊紫髯。皇華吾善處,於汝定無嫌。
- 87. 《隋堤柳》:紫髯郎將護錦纜, 青娥御史直迷樓。
- 88. 《世説新語·容止第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9-07]
- 89.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二十三年十月,權將如吳,親乘馬射虎於庱亭。馬為虎所傷,權投以雙戟,虎卻廢,常從張世擊以戈,獲之。
- 90. 《三國志·卷五十二·吳書七·張顧諸葛步傳第七》:權每田獵,常乘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馬鞍。昭變色而前曰:“將軍何有當爾?夫為人君者,謂能駕御英雄,驅使羣賢,豈謂馳逐於原野,校勇於猛獸者乎?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權謝昭曰:“年少慮事不遠,以此慚君。”然猶不能已,乃作射虎車,為方目,間不置蓋,一人為御,自於中射之。時有逸羣之獸,輒復犯車,而權每手擊以為樂。昭雖諫爭,常笑而不答。
- 91. 《三國志 卷五十六·吳書十一·朱治朱然呂範朱桓傳第十一》:初策使範典主財計,權時年少,私從有求,範必關白,不敢專許,當時以此見望。權守陽羨長,有所私用,策或料覆,功曹周谷輒為傅着簿書,使無譴問。權臨時悦之,及後統事,以範忠誠,厚見信任,以谷能欺更簿書,不用也。
- 92. 《吳書》:鄭泉字文淵,陳郡人。博學有奇志,而性嗜酒,其閒居每曰:“願得美酒滿五百斛船,以四時甘脆置兩頭,反覆沒飲之,憊即住而啖餚膳。酒有斗升減,隨即益之,不亦快乎!”權以為郎中。嘗與之言:“卿好於眾中面諫,或失禮敬,寧畏龍鱗乎?”對曰:“臣聞君明臣直,今值朝廷上下無諱,實恃洪恩,不畏龍鱗。”後侍宴,權乃怖之,使提出付有司促治罪。泉臨出屢顧,權呼還,笑曰:“卿言不畏龍鱗,何以臨出而顧乎?”對曰:“實侍恩覆,知無死憂,至當出閤,感惟威靈,不能不顧耳。”
- 93. 《吳錄》:桓奉觴曰:“臣當遠去,願一捋陛下須,無所復恨。”權馮幾前席,桓進前捋須曰:“臣今日真可謂捋虎鬚也。”權大笑。
- 94. 《江表傳》:權克荊州,將吏悉皆歸附,而濬獨稱疾不見。權遣人以牀就家輿致之,濬伏面著牀蓆不起,涕泣交橫,哀咽不能自勝。權慰勞與語,呼其字曰:“承明,昔觀丁父,鄀俘也,武王以為軍帥;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為令尹。此二人,卿荊國之先賢也,初雖見囚,後皆擢用,為楚名臣。卿獨不然,未肯降意,將以孤異古人之量邪?”使親近以手巾拭其面,濬起下地拜謝。即以為治中,荊州諸軍事一以諮之。
- 95. 晉·崔豹《古今注》:三國吳大帝孫權有六柄寶劍,一曰白虹,二曰紫電,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
- 96. 《古今刀劍錄》:吳王孫權,以黃武五年,採武昌銅鐵,作千口劍,萬口刀,各長三尺九寸。刀頭方,皆是南銅越炭作之,文曰大吳,小篆書。
- 97. 南宋·辛棄疾·《稼軒長短句·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 98. 《三國志》注引《吳歷》:曹公出濡須,作油船,夜渡洲上。權以水軍圍取,得三千餘人,其沒溺者亦數千人。權數挑戰,公堅守不出。權乃自來,乘輕船,從灞須口入公軍。諸將皆以為是挑戰者,欲擊之。公曰:“此必孫權欲身見吾軍部伍也。”敕軍中皆精嚴,弓弩不得妄發。權行五六里,回還作鼓吹。公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權為箋與曹公,説:“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別紙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公語諸將曰:“孫權不欺孤。”乃徹軍還。
- 99. 《三國志》注引《魏略》: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 100. 《資治通鑑》: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 101. 《三國志集解》:又《滕胤傳》:弱冠尚公主,注引《吳書》雲,權以胤故,增重公主之賜,則亦當為權女也。
- 102. 《三國志·吳書·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第十》:二子烈、封,年各數歲,權內養於宮,愛待與諸子同,賓客進見,呼示之曰:“此吾虎子也。”及八九歲,令葛光教之讀書,十日一令乘馬,追錄統功,封烈亭侯,還其故兵。後烈有罪免,封復襲爵領兵。
- 103. 三國英豪墓安在?孫權墓準確位置仍是謎 .中國新聞網.2009-12-31[引用日期2013-11-11]
- 104. 《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 諸葛亮舌戰羣儒 魯子敬力排眾議 .第一範文網[引用日期2017-01-20]
- 105. 中國航海第一書 .經濟觀察網[引用日期2021-06-08]
- 106.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引《吳書》:初,張彌、許晏等俱到襄平,官屬從者四百許人。淵欲圖彌、晏,先分其人眾,置遼東諸縣,以中使秦旦、張羣、杜德、黃疆等及吏兵六十人置玄菟郡。……旦、疆別數日,得達句驪,因宣詔於句驪王宮及其主簿,詔言有賜為遼東所攻奪。宮等大喜,即受詔,命使人隨旦還迎羣、德。其年,宮遣皂衣二十五人送旦等還,奉表稱臣,貢貂皮千枚,鶡雞皮十具。旦等見權,悲喜不能自勝。權義之,皆拜校尉。間一年,遣使者謝宏、中書陳恂拜宮為單于,加賜衣物珍寶。恂等到安平口,先遣校尉陳奉前見宮,而宮受魏幽州刺史諷旨,令以吳使自效。奉聞之,倒還。宮遣主簿笮諮、帶固等出安平,與宏相見。宏即縛得三十餘人質之,宮於是謝罪,上馬數百匹。宏乃遣諮、固奉詔書賜物與宮。是時宏船小,載馬八十匹而還。
- 107. 虞世南.《帝王略論》:中華書局,2008年:第90頁
- 108. 《朱子語類 卷一百三十六 歷代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6-08]
- 109. 過金陵謁吳大帝廟(原注:未冠時作。) 宋·袁陟 .搜韻[引用日期2021-07-14]
- 110. 滿江紅 吳大帝廟 清·朱彝尊 .搜韻[引用日期2021-07-14]
- 111. 吳大帝之ㄧ(為壬子(1912)年詩作。) 清末近現代初·許南英 .搜韻[引用日期2021-07-14]
- 112. 吳大帝 其二 (壬子(中華民國元年、一九一二)) 清末近現代初·許南英 .搜韻[引用日期2021-07-14]
- 113. 張作耀.《孫權傳》: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1-62頁
- 114. 張大可.《三國史》:華文出版社,2003年:第111頁
- 115. 胡守為,楊廷福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魏晉南北朝史》: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第362頁
- 116.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中國歷史—吳大帝孫權 .中國大百科全書數據庫[引用日期2022-01-18]
- 117. 大辭海《軍事卷》中國歷史上的戰爭和軍事人物 .大辭海官方網站[引用日期2022-01-21]
- 118. 三國志新解 的全部演職員 .豆瓣[引用日期2022-03-19]
- 119. 真·三國無雙【1:54:53】 .優酷[引用日期2022-03-19]
- 120. 三國志·卷四十六 吳書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4-11]
- 121. 《三國志·吳主傳第二》:秋八月,武昌言麒麟見。有司奏言麒麟者太平之應,宜改年號。詔曰:“間者赤烏集於殿前,朕所親見,若神靈以為嘉祥者,改年宜以赤烏為元。”
- 122. 少兒三國 第1集 13分54秒 .優酷視頻[引用日期2022-06-08]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