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滕胤

(三國時期吳國重臣)

鎖定
滕胤(?-256年11月8日 [18]  ),字承嗣,三國時期吳國重臣,北海郡劇縣(今山東省昌樂縣)人。
滕胤儀表堂堂,少時有節操,後娶公主為妻。孫權稱王后,滕胤被封都亭侯。其後歷任丹楊太守、吳郡太守、會稽太守。孫亮繼位後,出任太常、衞將軍。諸葛恪被殺後,羣臣推舉滕胤為司徒,但遭權臣孫峻黨羽所阻撓,滕胤也有意避嫌,最終只晉爵高密侯。
孫峻死後,由其堂弟孫綝執政。滕胤的連襟、驃騎將軍呂據聯繫北伐前線諸將推舉滕胤為相,希望分割孫綝權力,但並未成功,滕胤被改任大司馬,鎮守武昌。不久,滕胤與呂據密謀推翻孫綝,因計劃泄露而被殺,慘遭滅族。孫綝被殺後,景帝孫休為滕胤平反。
全    名
滕胤 [17] 
承嗣
所處時代
漢末三國
民族族羣
漢人
逝世日期
256年11月8日 [18] 
主要成就
匡弼朝政,治理地方
籍    貫
北海郡劇縣(今山東省昌樂縣)
官    職
大司馬、領尚書事 [15] 
爵    位
都亭侯→高密侯
特    徵
美容儀、為人白晳、威儀可觀

滕胤人物生平

滕胤早有令名

滕胤的伯父滕耽以及父親滕胄南渡江南後,依附家族世交、揚州刺史劉繇。二人後來入仕孫權,滕耽官至右司馬,滕胄也因善於文筆,受孫權敬待,但可惜兩人都是早年亡故。滕胤年十二,便已痛失父伯,孤單一身,但他始終能堅持治身厲行。
黃初二年(221年),孫權稱吳王后,因為他們二人的恩情,而封滕胤為都亭侯。滕胤為人白晳,儀表不凡,相貌堂堂。 [1]  滕胤每逢正朔之日入宮朝賀覲見,朝堂上的大臣見到後,無不對其大加讚賞,受到當時很多人賞識。 [2] 
孫權為吳王時,滕胤受命與張昭孫邵(一作孫紹)、殷禮等,仿效周、漢舊制,撰定吳國的朝儀制度。 [19-20]  [33] 
孫權曾問諸葛恪:“你比滕胤如何?”諸葛恪便開玩笑答道:“在朝堂之上,舉止得當,禮節周全,受人讚賞,臣的確不如滕胤;但要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滕胤就比不上臣了。”

滕胤匡弼朝政

滕胤成年後,迎娶了公主,孫權十分看重滕胤,甚至因此而增加對公主賞賜,幾次看望公主夫婦。 [3]  三十歲時,滕胤擔任丹楊太守,後又擔任過吳郡會稽太守。滕胤經常上表陳述自己的施政主張,反映民間的風氣優劣,對國家政策多有匡弼。但滕胤沒有因此志得意滿,他得到的恩寵越多,擔任職位越高,越發謹慎小心,謙卑待下。滕胤每次主持訴訟及斷罪時都對與訟者觀言察色,務求判決合符情理。 [4]  所以人民每有冤情都會向他申訴,每到一處都享有聲望。 [5] 
赤烏五年(242年 [16]  ),孫和被立為太子後,魯王孫霸意圖爭奪太子之位,於是朝臣乃至於地方官僚逐漸分裂為支持太子或者魯王兩派。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施績、尚書丁固等支持太子孫和,驃騎將軍步騭、鎮南將軍呂岱、大司馬全琮、左將軍呂據、中書令孫弘等依附魯王孫霸,兩派勢同水火,爭奪不止,使得吳國幾乎陷入政治危機。 [21] 

滕胤受詔輔政

滕胤 滕胤
太元元年(251年),吳大帝孫權病重,召滕胤到建業留任太常。
太元二年(252年),孫權駕崩,滕胤與太子太傅諸葛恪、少傅孫弘、蕩魏將軍呂據、侍中孫峻等人一同受遺詔輔政。 [34]  太子孫亮即位後,加滕胤為衞將軍、領尚書事。 [6]  [15]  [29]  同年,曹魏進攻東興,諸葛恪等領軍成功地擊退曹魏的入侵,諸葛恪此後便有輕敵之心,開始打算攻打曹魏。
建興二年(253年),諸葛恪貿然違眾出兵,大發州郡二十萬眾北伐曹魏,百姓騷動,人心不安,滕胤勸諫他説:“您在先帝去世新君繼位時,接受了伊尹、霍光一樣的重託,入則安定本國朝政,出則摧毀強大外敵,名聲傳揚全國,天下無不震動,百姓的心願,期望得以依賴您而安寧。如今在大興勞役之後,興師出征,百姓疲憊、國力虧虛,遠方國家的君主有所防備,如果攻城而不能克,野戰而無所獲,這就會喪失以前的功績而招致以後的責備。不如按兵息師,伺機而行。況且出兵作戰是重大事情,此事要靠大眾才能成功,眾人如果不高興,您豈得獨自安心?”諸葛恪説:“大家説不可出兵,是他們都無計慮,心懷苟且偷安的思想,而您也認為他們是對的,我還有什麼指望?因為曹芳昏聵無能,而他的政權被控制在臣下手中,他的臣民本就懷有離心。如今我利用國家的力量,憑藉戰勝的威勢,則所向之處哪能不獲勝?”
由於滕胤與諸葛恪是兒女親家(滕胤之女嫁與諸葛恪之子諸葛竦為妻),因此諸葛恪出征後又命滕胤為都下督,負責掌管國內一切事務。滕胤遂日夜勤勞工作,甚至整晚都不睡覺,所有表奏書疏,他都親自批閲處理,從不隨意交給屬下代辦。 [7]  後來諸葛恪北伐失利,聲望大跌。聶友寫信給滕胤説:“當人強盛,河山可拔,一朝羸縮,人情萬端,言之悲嘆。” [23] 
同年冬,吳主孫亮與武衞將軍孫峻商議準備在諸葛恪入宮覲見時趁機殺之。散騎常侍張約朱恩等密書給諸葛恪,勸其注意提防。諸葛恪猶豫不定,在宮門前遇見滕胤。諸葛恪説:“我突然腹痛,不能入見了。”滕胤不知孫峻的計劃,對諸葛恪説:“陛下自從您回來就沒見到您,今日設宴請您,您已到了門口,應當盡力入見。”另一説,諸葛恪將張約的密書給滕胤看,滕胤於是馬上勸其暫且回府。諸葛恪認為孫峻最多隻能在酒食中下毒而已,因此自帶酒水進入;最終諸葛恪在宴會時被殺。 [8]  [22] 

滕胤共事如前

諸葛恪被殺後,孫峻開始專政,滕胤也以自己是諸葛恪的姻親為由請求辭職,孫峻説:“鯀、禹尚且罪不相及,滕侯這是幹什麼呢?”更為滕胤進爵高密侯。雖然二人事實上關係並不融洽,但始終表現得互相包容,繼續共事。 [10]  羣臣上奏推舉孫峻為太尉,滕胤為司徒,但有意圖討好孫峻的官員以“大統宜在公族,若滕胤為亞公,聲名素重,眾心所附”,將使朝政分化為由而反對,最終孫峻升任丞相,卻沒有讓滕胤擔任御史大夫,一眾士人皆感到失望。 [9]  後來孫峻想要在邊境廣陵地界城防,朝臣都認為那裏難以建城,但因畏懼孫峻而不敢勸諫。只有滕胤一人表示反對,但孫峻不聽從,最終城池果然沒有建成。 [24] 
五鳳三年(256年),孫峻在北伐曹魏途中亡故,其從弟、年僅26歲的偏將軍孫綝把持了朝政。原本吳國眾臣就對孫峻以宗室身份獨攬大權以及作惡多端而不滿,因此不希望再看到同為皇親宗室的孫綝繼續壟斷朝廷大權。滕胤的連襟驃騎將軍呂據聯絡北伐前線諸將上書推薦滕胤為丞相,希望以此分割孫綝的權力,防止他擅權專政。但孫綝則任命滕胤為大司馬,代替不久前逝世的呂岱鎮守武昌。呂據於是率軍返回,派人通知滕胤,密謀推翻孫綝。孫綝知道後,一方面派兵攻擊呂據,另外派侍中、左將軍華融,中書丞丁晏要滕胤立刻出發捉拿呂據。滕胤見狀,立刻擁兵自衞,並向典軍楊崇及羽林督孫諮説是孫綝作亂,逼華融等人作書駁斥孫綝。孫綝則上表説滕胤造反,派將軍劉丞率兵圍困滕胤。滕胤於是逼迫華融、孫諮等人矯詔發兵協助自己,華融等因不從而被殺。 [11] 

滕胤慘遭滅族

滕胤以為呂據會依期與他會合,於是繼續等待,其間面色不變,談笑如常。當時有部下勸説滕胤引兵進攻皇宮的蒼龍門,駐守皇宮的禁軍將士見到滕胤後,必然離開孫綝而聽從滕胤的調遣,滕胤便可入據皇宮,以皇帝的名義下詔誅殺孫綝。但滕胤不敢輕易舉兵包圍皇宮,又仗着與呂據會依約前來支援,於是命令部下繼續堅守,孫綝集結軍隊向滕胤進攻。滕胤及其他將士等數十人戰敗被殺,其後孫綝下令誅滅滕胤三族。 [12]  不久後,呂據兵敗被逼自盡,孫綝也誅殺了他的三族。 [25-26] 
滕胤的妻兄鎮軍將軍孫壹當時假節駐守夏口,孫壹的弟弟孫封也因受滕胤、呂據之事牽連而自殺。後來孫綝派朱異襲擊夏口,孫壹便帶着滕胤的妻子與自己的部曲千餘口逃奔曹魏 [27] 
直到孫休即位誅殺孫綝後,下詔説:“諸葛恪、滕胤與呂據原來是無罪,而是受到孫峻與孫綝兄弟所殘害,我為此感到痛心,希望都能為他們改葬,並加以祭祀。因為他們而牽連被流放者,都可以回來。”滕胤家族才得到平反。 [13] 

滕胤人物評價

諸葛恪:“登階躡履,臣不如胤;回籌轉策,胤不如臣。” [14] 
孫休:“諸葛恪、滕胤、呂據蓋以無罪為峻、綝兄弟所見殘害,可為痛心,促皆改葬,各為祭奠。” [14] 
陳壽:“滕胤厲脩士操,遵蹈規矩,而孫峻之時猶保其貴,必危之理也。” [14] 
韋昭:“胤寵任彌高,接士愈勤,表奏書疏,皆自經意,不以委下。” [14] 
裴松之:“孫綝雖兇虐,與滕胤宿無嫌隙,胤若且順綝意,出鎮武昌,豈徒免當時之禍,仍將永保元吉,而犯機觸害,自取夷滅,悲夫!” [14] 

滕胤家族成員

滕胤家世

父親:滕胄
伯父:滕耽

滕胤平輩

滕牧,滕胤遠親,孫皓時官至高密侯,拜衞將軍,錄尚書事。

滕胤配偶

滕公主,孫權之女,滕胤元配。 [3] 
孫氏,孫奐之女,滕胤繼室,滕胤被殺被兄長孫壹救出奔魏。 [3]  [27] 

滕胤姻親

劉繇,字正禮,官至揚州牧

滕胤子女

兒子
滕胤有子,在他死後一族被滅。
女兒
滕氏,孫權母舅吳景之孫吳纂之妻。 [14] 
滕氏,諸葛恪子諸葛竦妻。

滕胤族女

滕皇后,滕牧之女,吳末帝孫皓皇后。 [28] 

滕胤史料記載

《三國志·卷六十四·吳書十九·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 [14] 

滕胤文學形象

在小説《三國演義》裏,滕胤是孫吳的太常卿,與諸葛恪交惡。與孫峻合謀,誅殺專橫無度的諸葛恪。 [30]  後為大司馬。孫綝掌權後,滕胤為其所殺,但小説裏並未提到孫綝殺害滕胤的原因。 [31]  景帝孫休誅殺孫綝後,將被害諸葛恪、滕胤、呂據、王惇等家,重建墳墓,以表其忠。 [32] 
參考資料
  • 1.    《三國志》:肓滕胤字承嗣,北海劇人也。伯父耽,父胄,與劉繇州里通家,以世擾亂,渡江依繇。孫權為車騎將軍,拜耽右司馬,以寬厚稱,早卒,無嗣。胄善屬文,權待以賓禮,軍國書疏,常令損益潤色之,亦不幸短命。權為吳王,追錄舊恩,封胤都亭侯。少有節操,美容儀。
  • 2.    《吳書》:吳書曰:胤年十二,而孤單煢立,能治身厲行。為人白晳,威儀可觀。每正朔朝賀脩勤,在位大臣見者,無不歎賞。
  • 3.    《三國志集解》注引吳書雲:權以胤故,增重公主之賜,則亦當為權女也
  • 4.    《吳書》:胤上表陳及時宜,及民間優劣,多所匡弼。權以胤故,增重公主之賜,屢加存問。胤每聽辭訟,斷罪法,察言觀色,務盡情理。人有窮冤悲苦之言,對之流涕。
  • 5.    《三國志》:弱冠尚公主。年三十,起家為丹楊太守,徙吳郡、會稽,所在見稱。
  • 6.    《三國志》:太元元年,權寢疾,詣都,留為太常,與諸葛恪等俱受遺詔輔政。孫亮即位,加衞將軍。
  • 7.    《三國志》:恪將悉眾伐魏,胤諫恪曰:“君以喪代之際,受伊、霍之託,入安本朝,出摧強敵,名聲振於海內,天下莫不震動,萬姓之心,冀得蒙君而息。今猥以勞役之後,興師出征,民疲力屈,遠主有備。若攻城不克,野略無獲,是喪前勞而招後責也。不如案甲息師,觀隙而動。且兵者大事,事以眾濟,眾苟不悦,君獨安之?”恪曰:“諸雲不可者,皆不見計算,懷居苟安者也,而子復以為然,吾何望焉?夫以曹芳闇劣,而政在私門,彼之臣民,固有離心。今吾因國家之資,藉戰勝之威,則何往而不克哉!”以胤為都下督,掌統留事。胤白日接賓客,夜省文書,或通曉不寐。
  • 8.    《三國志》:及將見,駐車宮門,峻已伏兵於帷中,恐恪不時入,事泄,自出見恪曰:“使君若尊體不安,自可須後,峻當具白主上。”欲以嘗知恪。恪答曰:“當自力入。”散騎常侍張約、朱恩等密書與恪曰:“今日張設非常,疑有他故。”恪省書而去。未出路門,逢太常滕胤,恪曰:“卒腹痛,不任入。”胤不知峻陰計,謂恪曰:“君自行旋未見,今上置酒請君,君已至門,宜當力進。”恪躊躇而還,劍履上殿,謝亮,還坐。設酒,恪疑未飲,峻因曰:“使君病未善平,當有常服藥酒,自可取之。”恪意乃安,別飲所齎酒。酒數行,亮還內。峻起如廁,解長衣,著短服,出曰:“有詔收諸葛恪!”恪驚起,拔劍未得,而峻刀交下。張約從旁斫峻,裁傷左手,峻應手斫約,斷右臂。武衞之士皆趨上殿,峻雲:“所取者恪也,今已死。”悉令復刃,乃除地更飲。
  • 9.    《吳錄》:羣臣上奏,共推峻為太尉,議胤為司徒。時有媚峻者,以為大統宜在公族,若滕胤為亞公,聲名素重,眾心所附,不可貳也。乃表以峻為丞相,又不置御史大夫,士人皆失望矣。
  • 10.    《三國志》:既誅諸葛恪,遷丞相大將軍,督中外諸軍事,假節,進封富春侯。滕胤以恪子竦妻父辭位,峻曰:“鯀禹罪不相及,滕侯何為?”峻、胤雖內不霑洽,而外相包容,進胤爵高密侯,共事如前。
  • 11.    《三國志》:及峻死,為侍中武衞將軍,領中外諸軍事,代知朝政。呂據聞之大恐,與諸督將連名,共表薦滕胤為丞相,綝更以胤為大司馬,代呂岱駐武昌。據引兵還,使人報胤,欲共廢綝。綝聞之,遣從兄慮將兵逆據於江都,使中使敕文欽、劉纂、唐諮等合眾擊據,遣侍中左將軍華融、中書丞丁晏告胤取據,並喻胤宜速去意。胤自以禍反,因留融、晏,勒兵自衞,召典軍楊崇、將軍孫諮,告以綝為亂,迫融等使有書難綝。綝不聽,表言胤反,許將軍劉丞以封爵,使率兵騎急攻圍胤。胤又劫融等,使詐詔發兵。融等不從,胤皆殺之。
  • 12.    《三國志》:胤顏色不變,談笑若常。或勸胤引兵至蒼龍門,將士見公出,必皆委綝就公。時夜已半,胤恃與據期,又難舉兵向宮,乃約令部典,説呂侯以在近道,故皆為胤盡死,無離散者。時大風,比曉,據不至。綝兵大會,遂殺胤及將士數十人,夷胤三族。
  • 13.    《三國志》:休又下詔曰:“諸葛恪、滕胤、呂據蓋以無罪為峻、綝兄弟所見殘害,可為痛心,促皆改葬,各為祭奠。其罹恪等事見遠徙者,一切召還。”
  • 14.    三國志·吳書·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2-26]
  • 15.    張哲永.中國曆代宰相大詞典: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220
  • 16.    《三國志》:(赤烏)五年春正月,立子和為太子,大赦,改禾興為嘉興。
  • 17.    《三國志》:滕胤字承嗣,北海劇人也。
  • 18.    《三國志》:(太平元年)冬十月丁未,遣孫憲及丁奉、施寬等以舟兵逆據於江都,遣將軍劉丞督步騎攻胤。胤兵敗夷滅。
  • 19.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五十二 吳書七 張顧諸葛步傳第七》:魏黃初二年,遣使者邢貞拜權為吳王。貞入門,不下車。昭謂貞曰:"夫禮無不敬,故法無不行。而君敢自尊大,豈以江南寡弱,無方寸之刃故乎!"貞即遽下車。拜昭為綏遠將軍,封由拳侯。【吳錄曰:昭與孫紹、滕胤、鄭禮等,採周、漢,撰定朝儀。】
  • 20.    《建康實錄 卷二》:黃龍初,與孫邵、滕胤、鄭禮等採周漢故事定朝儀。帝即尊號,拜輔吳將軍,封婁侯。
  • 21.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五十九 吳書十四 吳主五子傳第十四》:【殷基通語曰:初權既立和為太子,而封霸為魯王,初拜猶同宮室,禮秩未分。羣公之議,以為太子、國王上下有序,禮秩宜異,於是分宮別僚,而隙端開矣。自侍御賓客造為二端,仇黨疑貳,滋延大臣。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績、尚書丁密等奉禮而行,宗事太子,驃騎將軍步騭、鎮南將軍呂岱、大司馬全琮、左將軍呂據、中書令孫弘等附魯王,中外官僚將軍大臣舉國中分。】
  • 22.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六十四 吳書十九 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吳歷曰:張約、朱恩密疏告恪,恪以示滕胤,胤勸恪還,恪曰:"峻小子何能為邪!但恐因酒食中人耳。"乃以藥酒入。孫盛評曰:恪與胤親厚,約等疏,非常大事,勢應示胤,共謀安危。然恪性強梁,加素侮峻,自不信,故入,豈胤微勸,便為之冒禍乎?吳歷為長。】
  • 23.    《三國志 卷六十四 吳書十九 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始恪退軍還,聶友知其將敗,書與滕胤曰:"當人強盛,河山可拔,一朝羸縮,人情萬端,言之悲嘆。"
  • 24.    《三國志 卷六十四 吳書十九 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峻欲城廣陵,朝臣知其不可城,而畏之莫敢言。唯滕胤諫止,不從,而功竟不就。
  • 25.    《三國志 卷四十八 吳書三 三嗣主傳第三》:太平元年春二月朔,建業火。峻用徵北大將軍文欽計,將徵魏。八月,先遣欽及驃騎將軍呂據、車騎將軍劉纂、鎮南將軍朱異、前將軍唐諮軍自江都入淮、泗。九月丁亥,峻卒,以從弟偏將軍綝為侍中、武衞將軍,領中外諸軍事,召還據等。據聞綝代峻,大怒。己丑,大司馬呂岱卒。壬辰,太白犯南鬥。據、欽、諮等表薦衞將軍滕胤為丞相,綝不聽。癸卯,更以胤為大司馬,代呂岱駐武昌。據引兵還,欲討綝。綝遣使以詔書告喻欽、諮等,使取據。冬十月丁未,遣孫憲及丁奉、施寬等以舟兵逆據於江都,遣將軍劉丞督步騎攻胤。胤兵敗夷滅。己酉,大赦,改年。辛亥,獲呂據於新州。
  • 26.    《三國志 卷五十六 吳書十一 朱治朱然呂範朱桓傳第十一》:太平元年,帥師侵魏,未及淮,聞孫峻死,以從弟綝自代,據大怒,引軍還,欲廢綝。綝聞之,使中書奉詔,詔文欽、劉纂、唐諮等使取據,又遣從兄憲以都下兵逆據於江都。左右勸據降魏,據曰:"恥為叛臣。"遂自殺。夷三族。
  • 27.    《三國志 卷五十一 吳書六 宗室傳第六》:及孫綝誅滕胤、呂據,據、胤皆壹之妹夫也,壹弟封又知胤、據謀,自殺。綝遣朱異潛襲壹。異至武昌,壹知其攻己,率部曲千餘口過將胤妻奔魏。
  • 28.    卷五十 吳書五 妃嬪傳第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1-21]
  • 29.    《三國志 卷四十八 吳書三 三嗣主傳第三》:建興元年閏月,以恪為帝太傅,胤為衞將軍領尚書事,上大將軍呂岱為大司馬。
  • 30.    三國演義(第108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1-24]
  • 31.    三國演義(第111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1-24]
  • 32.    三國演義(第113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1-24]
  • 33.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四十七 吳書二 吳主傳第二》:【文士傳曰:胄字敬先,沛國人。父札,才學博達,權為驃騎將軍,以札為從事中郎,與張昭、孫邵共定朝儀。】
  • 34.    《三國志 卷六十四 吳書十九 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權疾困,召恪、弘及太常滕胤、將軍呂據、侍中孫峻,屬以後事。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