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儁

(東漢末年名將)

鎖定
朱儁(?-195年),字公偉,會稽郡上虞縣(今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人 [40] 東漢末年將領。 [41] 
朱儁出身寒門,贍養母親,以好義輕財聞名,受鄉里敬重。後被太守徐珪舉為孝廉,任蘭陵縣令,頗有治績。因功升任交州刺史,率家兵五千大破叛軍,平定交州。戰後以功封都亭侯,入朝拜官諫議大夫。光和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朱儁任右中郎將,與皇甫嵩等鎮壓潁川、汝南、陳國等地黃巾軍;又圍攻南陽趙弘孫夏等部黃巾軍。以功進封西鄉侯,調鎮賊中郎將。中平二年(185年),進拜右車騎將軍,更封錢塘侯。後外任河內太守,擊退進逼的黑山軍首領張燕。權臣董卓秉政時,想用朱儁為副手,遭其婉拒。其後出逃荊州,更屯軍中牟,徐州刺史陶謙等欲推舉他為太師,並傳檄各州牧伯,相邀討伐權臣李傕、奉迎漢獻帝。但朱儁卻奉詔入京任太僕。初平四年(193年),升任太尉錄尚書事。興平元年(194年),又被授為行驃騎將軍事,持節鎮關東,因故未成行。興平二年(195年),李傕與郭汜相互攻殺,郭汜扣留朱儁作為人質。朱儁性格剛烈,即日發病而死。 [29]  [40] 
朱儁率軍討平黃巾,與皇甫嵩齊名,“威聲滿天下”,時人稱讚他“天姿聰亮,欽明神武,策無失謨,徵無遺慮” [30] 
全    名
朱儁
別    名
朱雋
朱儁
公偉
所處時代
東漢末年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會稽郡上虞縣
逝世日期
195年
主要成就
與皇甫嵩等平定黃巾之亂;破樑龍,退張燕
主要作品
奏上靈懷皇后尊號
官    職
太尉、大司農等
爵    位
都亭侯→西鄉侯→錢塘侯

朱儁人物生平

朱儁寒門出身

三國志12的朱儁 三國志12的朱儁
朱儁少年時父親就去世了,他的母親曾經以販繒為家業。朱儁好學,因孝養母親而遠近聞名,在縣裏擔任門下書佐。他為人好義輕財,鄉里都敬重他。 [1]  [44] 
朱儁的同郡周規受到三公府徵召,將要啓程,向郡府借錢一百萬,作為冠幘費。後來郡府突然催要借款,周規家境貧困,一時間無法籌措。朱儁私自把母親的繒帛拿出來,解了周規的燃眉之急,朱儁母親失去養家的本錢,很生氣,責備朱儁。朱儁回答:“小有損失,卻能有益於他人,先貧後富,這是必然之理。”本縣縣長度尚深以朱儁為奇,把他推薦給郡守韋毅,於是朱儁開始在郡中任職。後任太守尹端任用他為主薄。 [2] 
熹平二年(173年),尹端征剿許昭失利,被州刺史舉奏,其罪應當棄市。朱儁穿着破舊的衣服悄悄離開,帶着數百金來到京師,買通主持章奏的官員,把刺史的奏章加以改動,於是尹端才得輸作左校。尹端見罪過減輕,大喜,但心中疑惑,不知為何得減罪過。朱儁也始終沒對人提起過。 [3]  [43]  後任太守徐珪薦舉朱儁為孝廉。 [4] 
《後漢紀》記載,朱儁曾為郡功曹,太守徐珪被州長官誣奏,郡吏打算賄賂宦官來幫助徐珪,朱儁説:“明府被刺史冤枉,我們不思效命,而欲圖行賄,以穢清政,是有君而無臣。如今刺史已經受賄貪污,而求郡因為小隙,抱罪誣人。朱儁清楚此事的全貌,請求前往京城,不必用行賄的手段。”徐珪説:“你的智情我是瞭解的,但如今刺史已經上奏,恐怕來不及了。”朱儁説:“操所作章,疾馬兼追,足以先州里一步。且根據沿途驛站來推斷,可以將刺史的上奏奪得。”徐珪説:“好!”朱儁隨即趁夜派出輕騎數十人,分開探察,果然搶得州書。朱儁得以獨自進入京師,上書告發刺史之罪。朝廷於是徵刺史入朝,徐珪的事情得以化解。刺史家人得知此事,派刺客分別攔住去路,欲圖殺害朱儁。朱儁知道後,跟隨洛陽尉司馬珍,自匿變服而去。徐珪大為高興,朱儁因此顯名,之後舉孝廉,擔任尚書郎。 [42] 

朱儁大破樑龍

後來,朱儁升任蘭陵縣令。朱儁任官,有過人的才能,東海相又上表推薦。正好交州羣盜並起,州牧、郡守軟弱無能,不能禁止。另外,交趾的樑龍率眾萬餘人,和南海太守孔芝一起反叛,攻破郡縣。 [4] 
光和元年(178年),朝廷以朱儁治理蘭陵有名,立即拜他為交州刺史,前往平叛。朱儁上書請求回到本郡募兵,朝廷允許。朱儁得以便宜行事,於是回本郡簡募家兵二千人,調發士眾,與郡裏所調的加起來有五千人,分兩路直奔交趾,斬蒼梧太守陳紹。到州界後,朱儁整束兵眾,屯駐不動,派使者到南海郡察看虛實,宣揚威德,以震懾敵人之心。接着調集七郡兵士,一齊進逼,終於斬殺了樑龍,投降者幾萬人,旬月之間,州郡平定。朝廷論功行賞,封他為都亭侯,食邑一千五百户,賜黃金五十斤。 [5]  [45] 
另《後漢書》記載,光和元年正月,合浦、交趾烏滸反叛,招引九真、日南民,共數萬人,攻沒郡縣。至光和四年,朱儁討破烏滸,不知是否為一事。 [46-48] 
後來,朝廷徵朱儁入朝任諫議大夫 [5] 

朱儁討平黃巾

光和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朝中公卿都推薦朱儁,説他有才略。於是,朝廷任命他為右中郎將,持節,與皇甫嵩共同出征。 [6-7] 
朱儁畫像 朱儁畫像 [8]
朱儁先與黃巾軍波才部作戰,失敗。皇甫嵩退守長社(今河南省長葛縣東北)。波才率大兵包圍城。當時,城中兵少,眾寡懸殊,軍中震恐。皇甫嵩安慰部下,並打算使用火計。天遂人願,當晚大風驟起。皇甫嵩命令將士紮好火把登上城牆,先派精鋭潛出圍外,縱火大呼,然後城上點燃火把,與之呼應。皇甫嵩藉此聲勢,鳴鼓衝出。黃巾義軍缺乏戰鬥經驗,驚慌散亂,被迫後撤。這時,曹操也奉命趕來,於是皇甫嵩、曹操、朱儁合兵,乘勝追擊,大破黃巾軍,斬殺數萬人。 [9] 
接着,皇甫嵩又和朱儁一起乘勝鎮壓汝南、陳國地區的黃巾軍,追破波才於陽翟、擊敗彭脱於西華,連連取勝,平定了三郡之地。皇甫嵩上表朝廷,推功於朱儁,朱儁被封為西鄉侯,遷鎮賊中郎將。 [10] 
當時南陽郡黃巾首領張曼成起兵,自稱“神上使”,擁眾數萬,殺郡守褚貢,屯駐宛城(今河南南陽)百餘日。繼任太守秦頡擊斬張曼成。黃巾餘兵又舉趙弘為帥,人眾越來越多,達到十幾萬人。朱儁、荊州刺史徐璆和秦頡合兵一萬八千人,進擊趙弘,從六月直到八月,始終不能取勝。有人建議要召朱儁回京。司空張温上疏(一説張温商議):“當年秦用白起,燕任樂毅,都是曠年持久,才能夠克敵。朱儁討潁川,已經有功效,率部南征,計劃已定,臨陣換將,這是兵家所忌的,應該給他時間,讓他成功。”靈帝依議,下詔嚴厲責備朱儁。朱儁擔心被誅,於是揮兵急攻宛城,殺死趙弘。(《後漢紀》記載戰後朱儁被封為上虞侯。) [11]  [49] 
黃巾軍又以韓忠為帥,仍然佔據宛城。朱儁兵少不敵。於是解散城圍,紮下營壘,築造土山,面對城內。鳴鼓吶喊,擺出進攻城西南的態勢。黃巾軍全都趕赴應敵。朱儁卻身披戰甲,自率精兵五千,進攻東北,將士鼓勇,登城而入,韓忠退守小城,驚懼非常,請求投降。 [12]  [50] 
朱儁的司馬張超及徐璆、秦頡皆欲聽之。朱儁不同意,他説:“出兵有形同而實異的地方。當初在秦末的時候,人民沒有穩定的君主,所以以賞附來勸降。現在海內一統,只有黃巾造反,納降他們不能使人向善,討伐他們足以懲惡。現在如果接受他們的投降,那就滋長他們造反的意念,給他們有利就進戰,不利就乞降的想法,這是縱敵長寇的策略,不是良計。”説完,下令急攻,但一連數日,都未能攻克。 [13]  [51] 
朱儁登上土山,瞭望黃巾營壘,然後對張超説道:“我知道了!賊人的外圍堅固,內營逼急,求降不得,想出也出來不得,所以他們殊死戰鬥。萬人一心,尚且不可當,何況是十萬呢!強攻的害處太大了。不如把包圍撤除,集合部隊進城。韓忠看見包圍已經解除了,一定會自己出來,等他們出來,兵心就散了,這是易於攻破的方法啊。” [14]  於是下令解圍。韓忠見圍解,果然引軍出戰,朱儁乘勢進擊,大破其軍,並趁勝向北追擊十餘里,斬殺一萬餘人。韓忠等人只好投降。秦頡非常憤怒,殺死了韓忠,黃巾餘眾不能自安,又以孫夏為帥,還駐宛城。朱儁進攻,於十一月癸巳日攻破宛城,孫夏敗走,朱儁縱兵追到西鄂精山,又擊破黃巾軍,斬首萬餘級,孫夏也被朱儁軍斬殺。黃巾因此破散流離。 [15]  [52] 
中平二年(185年)春天,朝廷遣使者持節拜朱儁為右車騎將軍。朱儁率兵回京,被任命為光祿大夫,增加食邑五千户,更封錢塘侯,加位特進。後來因為母親喪離職。服畢起家,任將作大匠,轉任少府、太僕。 [16] 

朱儁擊退張燕

黃巾起義之後,黑山、黃龍、白波、左校、郭大賢、於氐根、青牛角、張白騎、劉石、左髭丈八、平漢、大計、司隸、掾哉、雷公、浮雲、飛燕、白雀、楊鳳、於毒、五鹿、李大目、白繞、眭固、苦唒之徒,並起于山谷間,不可勝數。其中大聲的自稱雷公,騎白馬的自稱張白騎,行動輕便的人就説是飛燕,鬍鬚多的就號稱於氐根,大眼的就説大目,如此多的稱號,都各有原因。人多的聚眾二三萬,小的也有六七千人。其中,以常山人張燕勢力最大,他輕勇矯捷,軍中都號稱是“飛燕”,他善得士卒的愛戴。據眾百萬,佔據黑山,朝廷無法討平。後來,他遣使至京師,投降了朝廷,被拜為平難中郎將,領河北諸山谷事。 [17] 
後來,張燕漸漸率兵侵犯河內郡,進逼京師。朝廷任命朱儁為河內太守,率領家兵擊退張燕。後來他們大多都被袁紹所討平。此後,朱儁歷任光祿大夫屯騎校尉城門校尉河南尹 [18]  [44] 

朱儁拒任太僕

三國志11朱儁 三國志11朱儁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把持政權。因朱儁是功高望重的將領,董卓對他格外小心。外表與他親近交結,內心則對他頗為忌憚。 [19] 
初平元年(190年),關東州郡起兵討伐董卓,推袁紹為盟主,兵鋒甚為強盛。董卓感到恐懼,想請公卿們商議遷都長安,朱儁屢次阻止。董卓雖然厭惡朱儁和自己作對,但貪圖他的高名,於是上表奏請朱儁為太僕,做自己的副手。 [20] 
使者到朱儁府上後想要宣示詔命,朱儁堅決推辭,不肯接受,並乘機説:“國家西遷,必定讓天下人失望,增長山東的禍亂,臣看不出此可行之處。”有司聽了很感奇怪,詰問他:“召您受任,您堅決拒絕;沒問您遷都的事,您卻説了半天,這是為什麼呢?”朱儁説:“副相國位重,臣不能勝任。遷都之計,也不是緊急要辦的事情。辭卻不能勝任的職務,提出不關緊要的事情,是我們做臣子的本分。”有司又問:“遷都的事,我從沒聽到過。就算朝廷有此打算,也還沒有透露出來,您怎麼知道的呢?”朱儁又煞有其事地説:“這是相國董卓告訴我的,我才知道的。”有司不能屈,此事於是作罷。之後,朝廷大臣及尚書郎華歆等人皆稱讚佩服朱儁,董卓也更加痛恨朱儁。 [21]  [44]  [53] 
朱儁曾為董卓謀劃軍事。董卓斥責朱儁:“我百戰百勝,一心主事。你不要胡説,連我的刀也會弄髒的。”蓋勳對董卓説:“從前武丁那樣的明主,還求別人諫諍,何況像你這樣的人,還想堵塞別人的口嗎?”董卓説:“我只是説笑的。”蓋勳説:“沒聽過怒罵可以説是説笑。”董卓於是向朱儁表示歉意。 [56] 

朱儁受詔入朝

初平二年(191年),董卓進入關中後,留朱儁守洛陽,朱儁便和山東諸將通謀,想作內應。後來,朱儁害怕董卓襲擊自己,棄官逃往荊州。董卓任命弘農楊懿河南尹,駐守洛陽。朱儁聞訊,率兵還洛陽,楊懿退走。朱儁見河南殘破,無法作為屏障依靠,於是引軍向東面,屯駐在中牟縣。並傳信給各個州郡,召請部隊討伐董卓。徐州刺史陶謙派來精兵三千。其他州郡也派了一些兵來,陶謙便上表奏任朱儁代理車騎將軍。董卓聞知後派兵出擊,他的女婿牛輔派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等人率領步騎數萬屯駐河南抵擋朱儁。朱儁出擊,在中牟被李傕等人擊敗。朱儁自知眾寡不敵,於是停留關下,不再前進。 [22]  [54] 
初平三年(192年),李傕、郭汜掌權。朱儁當時還在中牟,陶謙認為朱儁是名臣宿將,屢立戰功,可以委以大任,於是和諸豪傑共同推舉他為太師,並傳檄給各州牧伯,相邀一同討伐李傕,奉迎天子。陶謙向朱儁行文(詳見《奏記朱儁》):“徐州刺史陶謙、前揚州刺史周幹、琅琊相陰德、東海相劉馗、彭城相汲廉、北海相孔融、沛相袁忠、泰山太守應劭、汝南太守徐璆、前九江太守服虔、博士鄭玄等,臣等斗膽向代行車騎將軍原河南尹幕府進言:國家遭逢董卓禍亂,又遭遇李傕、郭汜之亂。幼主遭遇劫持,朝廷忠良,凋敝離散。西京長安,音信杳無,不知朝廷吉凶。因此,在職官員,鄉間縉紳,有識之士,莫不深感憂慮。均以為當今之世,非通曉義理,英雄豪傑,敢作敢為之士,不能阻止禍患蔓延!自從崤山以東起兵,已經有三年時間,州郡相互觀望,無人願竭盡全力為國家討賊,而是相互間為私利而爭鬥。陶謙等人經過協商,決心為國家紓難。大家認為:‘將軍身為國家重臣,文武兼備,應該站出來,為國討賊。凡世上君子,莫不仰望將軍,請及早作出決定。’我等相互激勵,挑選精兵強將,揮師進軍,挺進咸陽,軍中多帶軍糧、物資,足以支撐半年。敢在此披露心腹,聽命將軍調遣。” [23]  [55] 
正好李傕聽從太尉周忠、尚書賈詡的計策,派人用天子詔書徵召朱儁入朝。軍吏將士都不願入關,想與陶謙等聯合。朱儁卻認為:“以君召臣,臣子應當不等車馬準備好就要去,何況是天子的詔命呢?況且李傕、郭汜是小人,樊稠是平庸無用的人,沒有別的什麼遠大的謀略,又勢力相等,變亂必定發生。我乘他們的不備,突然行動,那大事就可以成功了。”當下辭謝陶謙等人,奉詔入京任太僕。陶謙也只好作罷。 [24]  [59] 

朱儁憤懣離世

初平四年(193年)六月,朱儁接替周忠為太尉,錄尚書事。 [25]  [57-58] 
興平元年(194年)二月,有司奏請立長秋宮漢獻帝下詔:“皇妣(獻帝生母王榮宅兆未卜,三年之戚,禮不言吉。朕雖然不能終身思慕,但何忍言後宮之選?”朱儁與司徒淳于嘉、司空張喜上奏:“春秋之義,母以子貴。應該改葬皇妣,追上尊號,按照以前穆宗、敬宗的事。” [64] 
七月,朱儁因日食而免職。 [60-61]  又奉命代理驃騎將軍職務,持節鎮撫關東,但未出行。 [26] 
興平二年(195年)二月,李傕殺死樊稠,郭汜自疑,又與李傕相互攻殺,長安大亂。朱儁留京沒有出行,任大司農。李傕劫持漢獻帝到自己的營中,獻帝命朱儁和太尉楊彪、司空張喜、衞尉士孫瑞、太僕韓融等十多人去説服郭汜,讓他與李傕和解。郭汜不肯,扣留朱儁、楊彪等為人質。 [27]  [62] 
四月,郭汜與公卿商議攻打李傕,楊彪發言惹怒了郭汜,差點被殺。朱儁素來性格剛猛,憤怒發病而死。(另一説朱儁被劫持即日發病去世。) [27]  [44]  [62] 
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朱儁位列其中。 [28] 

朱儁主要影響

朱儁任交州刺史時,選兵五千,兩路直奔交趾,討伐樑龍之亂。他一面整軍不動,遣使探查虛實,一面召集援軍,最終與七郡兵士一齊發動總攻,斬殺樑龍,招降數萬,旬月之間,大亂全部平息。 [5] 
朱儁鎮壓黃巾之亂時,屢建戰功:他先與黃巾波才部作戰失利。後左中郎將皇甫嵩在長社(今河南省長葛縣東北)以火計大破波才,朱儁、曹操與皇甫嵩合兵追擊,殺死數萬人 [9]  。隨後,朱儁與皇甫嵩協力進攻汝南、陳國黃巾,平定三郡之地 [10]  。六月,奔赴南陽郡,以一萬八千的兵力圍困黃巾首領趙弘所部十餘萬人,至八月殺死趙弘 [11]  。宛城黃巾仍推韓忠為帥,朱儁在宛城西南方紮營築壘,使黃巾主力被誘往該處防守,自己則率五千精兵猛攻東北方,且拒絕了韓忠投降的提議。但在急攻不下之後,朱儁轉而以“圍師必闕”之計,誘使韓忠出擊,大破黃巾,斬殺上萬,韓忠投效。後黃巾餘部仍擁孫夏為帥,據守宛城。朱儁再度攻擊,“賊遂解散”。 [15] 

朱儁主要作品

全後漢文》有朱雋的作品一篇:《奏上靈懷皇后尊號》。 [38]  [63] 

朱儁歷史評價

陶謙等:“將軍君侯,既文且武,應運而出,凡百君子,靡不顒顒。’故相率厲,簡選精悍,堪能深入,直旨咸陽,多持資糧,足支半歲,謹同心腹,委之元帥。” [29] 
朱儁繡像 朱儁繡像
虞翻:“近故太尉上虞朱公,天姿聰亮,欽明神武,策無失謨,徵無遺慮,是以天下義兵,思以為首。” [30] 
范曄後漢書》:①“皇甫嵩、朱儁並以上將之略,受脤倉卒之時。及其功成師克,威聲滿天下。值弱主蒙塵,獷賊放命,斯誠葉公投袂之幾,翟義鞠旅之日,故梁衍獻規,山東連盟,而舍格天之大業,蹈匹夫之小諒,卒狼狽虎口。為智士笑。豈天之長斯亂也?何智勇之不終乎!前史晉平原華嶠,稱其父光祿大夫表,每言其祖魏太尉歆稱‘時人説皇甫嵩之不伐,汝豫之戰,歸功朱儁,張角之捷,本之於盧植,收名斂策,而己不有焉。蓋功名者,世之所甚重也。誠能不爭天下之所甚重,則怨禍不深矣’。如皇甫公之赴履危亂,而能終以歸全者,其致不亦貴乎!故顏子願不伐善為先,斯亦行身之要與!” [29]  ②“黃妖衝發,嵩乃奮鉞。孰是振旅,不居不伐。俊捷陳、潁,亦弭于越。” [29] 
張預:“孫子曰:‘將能而君不御者,勝。’雋得假日月而破趙洪。又曰:‘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雋攻西南而掩東北。又曰:‘圍師必闕。’雋解圍而降韓忠是也。” [28] 
郝經:“嵩儁有大將之略,昧匡時之幾,遂為桀逆所制,不能以功名終。” [31] 
李贄:“嗚呼,皇甫義真之不死於輩卓之手者,幸也;若朱雋者,不赴陶謙等倡議之招,而赴傕、汜,卒為汜所留,而死於郭汜之手。噫,何以異哉!” [32] 
黃道周:“郡賊樑龍,反於交趾。命雋往徵,拜為刺史。調兵五千,不輕直抵。威德先揚,使其驚靡。七郡齊攻,自斬而死。再討黃巾,趙洪正起。三月攻圍,猶然對壘。有司召還,張温疏止。雋急進兵,洪方斬矣。韓忠據宛,復為虎兕。戰敗欲降,眾以為喜。雋獨不從,細陳底裏。利則橫行,鈍則權已。長寇縱奸,最不可倚。解圍斬之,功方足記。” [33] 
王夫之:①“朱儁曰:‘秦項之際,民無定主,賞附以勸來者。’此後世之權術,不可與三代並論。……以黃巾之徧天下也,不數年而定,漢雖亡,不亡於黃巾之手,則朱儁之所持者定矣。” [34]  ②“若燮者,託以六尺之孤,正色從容而鎮危亂,植也、儁也、允也,智勇形而中藏淺,固不足以測燮之涯量矣。” [34]  ③“但言才,則與志浮沈,與情張弛,一匹夫而已矣。……乃至朱儁、皇甫嵩之蕩除黃巾而束縛於董卓。亂國之朝廷所倚賴,亂世之人心所屬望,皆其不可與有為者也。” [35]  ④“紹、術、瓚、表雖懷異志,而朱儁、曹操劉虞孫策,夫豈不可激厲入援以解天子之困厄。” [36] 
蔡東藩:“黃巾之平,皇甫嵩為首功,朱儁其次焉者也。朱儁與皇甫嵩齊名,而謀略不及皇甫嵩,潁川之役,微皇甫嵩,儁且一蹶不振矣;若汝南陳國之平賊,亦賴嵩為主帥,而儁得分功,至移討宛城,兩月不下,必待朝廷之督促,方苦心焦思,用謀破賊,然亦幸遇趙弘韓忠之獷悍無謀,乃得為儁所算耳。” [37] 

朱儁親屬成員

兒子:朱皓,有才行,官至豫章太守,為笮融所殺。 [39]  [66] 
弘明集》稱,漢末交州行政長官的弟弟擔任豫章太守,被笮融殺害,交州長官打算派騎都尉劉彥率兵報仇。按照薛綜的上表,會稽人朱符曾擔任交州刺史,任用鄉人虞褒、劉彥。如果《弘明集》無誤,則朱符就是朱儁的兒子、朱皓的哥哥。 [67-68] 

朱儁史料記載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 [29] 
《後漢孝獻皇帝紀第二十八》 [65] 
十七史百將傳·卷五》 [28] 

朱儁文學形象

在小説《三國演義》中,朱儁形象與正史相似。黃巾造反時,為中郎將,引軍討伐。 [69]  屢立功績,詔封為車騎將軍,河南尹。 [70]  李傕、郭汜相爭時,朱儁與楊彪等人前往郭汜營中勸和,反被郭汜劫持,因中郎將楊密力勸而被放出。楊彪與朱儁相抱而哭,昏絕於地。朱儁歸家後發病去世。 [71] 
參考資料
  • 1.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朱儁字公偉,會稽上虞人也。少孤,母嘗販繒為業。俊以孝養致名,為縣門下書佐,好義輕財,鄉閭敬之。
  • 2.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時,同郡周規闢公府,當行,假郡庫錢百萬,以為冠幘費,而後倉卒督責,規家貧無以備,俊乃竊母繒帛,為規解對。母既失產業,深恚責之。儁曰:“小損當大益,初貧後富,必然理也。”本縣長山陽度尚見而奇之,薦於太守韋毅,稍歷郡職。後太守尹端以俊為主簿。
  • 3.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熹平二年,端坐討賊許昭失利,為州所奏,罪應棄市。儁乃贏服間行,輕齎數百金到京師,賂主章吏,遂得刊定州奏,故端得輸作左校。端喜於降免而不知其由,儁亦終無所言。
  • 4.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後太守徐珪舉儁孝廉,再遷除蘭陵令,政有異能,為東海相所表。會交趾部羣賊並起,牧守軟弱不能禁。又交趾賊樑龍等萬餘人,與南海太守孔芝反叛,攻破郡縣。
  • 5.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光和元年,即拜俊交趾刺史,令過本郡簡募家兵及所調,合五千人,分從兩道而入。既到州界,按甲不前,先遣使詣郡,觀賊虛實,宣揚威德,以震動其心;既而與七郡兵俱進逼之,遂斬樑龍,降者數萬人,旬月盡定。以功封都亭侯,千五百户,賜黃金五十斤,徵為諫議大夫。
  • 6.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及黃巾起,公卿多薦儁有才略,拜為右中郎將,持節。
  • 7.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以嵩為左中郎將,持節,與右中郎將朱儁,共發五校、三河騎士及募精勇,合四萬餘人,嵩、俊各統一軍,共討潁川黃巾。
  • 8.    朱儁畫像取自清任熊繪圖,王齡撰贊,蔡照初雕版,清咸豐六年蕭山王氏養和堂刻本《於越先賢像傳贊》。
  • 9.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俊前與賊波才戰,戰敗,嵩因進保長社。波才引大眾圍城,嵩兵少,軍中皆恐,乃召軍吏謂曰:“兵有奇變,不在眾寡。今賊依草結營,易為風火。若因夜縱燒,必大驚亂。吾出兵擊之,四面俱合,田單之功可成也。”其夕遂大風,嵩乃約敕軍士皆束苣乘城,使鋭士間出圍外,縱火大呼,城上舉燎應之,嵩因鼓而奔其陣,賊驚亂奔走。會帝遣騎都尉曹操將兵適至,嵩、操與朱儁合兵更戰,大破之,斬首數萬級。
  • 10.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嵩、俊乘勝進討汝南、陳國黃巾,追波才於陽翟,擊彭脱於西華,並破之。餘賊降散,三郡悉平。與左中郎將皇甫嵩討潁川、汝南、陳國諸賊,悉破平之。嵩乃上言其狀,而以功歸俊,於是進封西鄉侯,遷鎮賊中郎將。
  • 11.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時,南陽黃巾張曼成起兵,稱“神上使”,眾數萬,殺郡守褚貢,屯宛下百餘日。後太守秦頡擊殺曼成,賊更以趙弘為帥,眾浸盛,遂十餘萬,據宛城。俊與荊州刺史徐璆及秦頡合兵萬八千人圍弘,自六月至八月不拔。有司奏欲徵俊。司空張温上疏曰:“昔秦用白起,燕任樂毅,皆曠年曆載,乃能克敵。俊討潁川,以有攻效,引師南指,方略已設,臨軍易將,兵家有忌,宜假日月,責其成功。”靈帝乃止。俊因急擊弘,斬之。
  • 12.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餘帥韓忠復據宛拒俊。俊兵少不敵,乃張圍結壘,起土山以臨城內,因鳴鼓攻其西南,賊悉眾赴之。俊自將精卒五千,掩其東北,乘城而入。忠乃退保小城,惶懼乞降。
  • 13.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司馬張超及徐璆、秦頡皆欲聽之。俊曰:“兵有形同而勢異者。昔秦、項之際,民無定主,故賞附以勸來耳。今海內一統,唯黃巾造寇,納降無以勸善,討之足以懲惡。今若受之,更開逆意,賊利則進戰,鈍則乞降,縱敵長寇,非良計也。”因急攻,連戰不克。
  • 14.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俊登土山望之,顧謂張超曰:“吾知之矣。賊今外圍周固,內營逼急,乞降不受,欲出不得,所以死戰也。萬人一心,猶不可當,況十萬乎!其害甚矣。不如徹圍,並兵入城。忠見圍解,勢必自出,出則意散,易破之道也。”
  • 15.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既而解圍,忠果出戰,儁因擊,大破之,乘勝逐北數十里,斬首萬餘級。忠等遂降。而秦頡積忿忠,遂殺之。餘眾懼不自安,復以孫夏為帥,還屯宛中。儁急攻之。夏走,追至西鄂精山,又破之。復斬萬餘級,賊遂解散。
  • 16.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明年春,遣使者持節拜儁右車騎將軍,振旅還京師,以為光祿大夫,增邑五千,更封錢塘侯,加位特進。以母喪去官,起家,復為將作大匠,轉少府、太僕。
  • 17.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自黃巾賊後,復有黑山、黃龍、白波、左校、郭大賢、於氐根、青牛角、張白騎、劉石、左髭丈八、平漢、大計、司隸、掾哉、雷公、浮雲、飛燕、白雀、楊鳳、於毒、五鹿、李大目、白繞、畦固、苦唒之徒,並起山谷間,不可勝數。其大聲者稱雷公,騎白馬者為張白騎,輕便者言飛燕,多髭者號於氐根,大眼者為大目,如此稱號,各有所因。大者二三萬,小者六七千。賊帥常山人張燕,輕勇中號捷,故軍中號曰飛燕。善得士卒心,乃與中山、常山、趙郡、上黨、河內諸山谷寇賊更相交通,眾至百萬,號曰黑山賊。河北諸郡縣並被其害,朝廷不能討。燕乃遣使至京師,奏書乞降,遂拜燕平難中郎將,使領河北諸山谷事,歲得舉孝廉、計吏。
  • 18.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燕後漸寇河內,逼近京師,於是出儁為河內太守,將家兵擊卻之。其後諸賊多為袁紹所定,事在《紹傳》。復拜儁為光祿大夫,轉頓騎,尋拜城門校尉、河南尹。
  • 19.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時,董卓擅政,以儁宿將,外甚親納而心實忌。
  • 20.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時及關東兵盛,卓懼,數請公卿會議,徙都長安,儁輒止之。卓雖惡俊異己,然貪其名重,乃表遷太僕,以為己副。
  • 21.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使者拜,儁辭不肯受。因曰:“國家西遷,必孤天下之望,以成山東之釁,臣不見其可也。”使者詰曰:“召君受拜而君拒之,不問徙事而君陳之,其故何也?”俊曰:“副相國,非臣所堪也;遷都計,非事所急也。辭所不堪,言所非急,臣之宜也。”使者曰:“遷都之事,不聞其計,就有未露,何所承受?”俊曰:“相國董卓具為臣説,所以知耳。”使人不能屈,由是止,不為副。
  • 22.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卓後入關,留傕守洛陽,而儁與山東諸將通謀為內應。既而懼為卓所襲,乃棄官奔荊州。卓以弘農場懿為河南尹,守洛陽。儁聞,復進兵還洛,懿走。俊以河南殘破無所資,乃東屯中牟,移書州郡,請師討卓。徐州刺史陶謙遣精兵三千,餘州郡稍有所給,謙乃上儁行車騎將軍。董卓聞之,使其將李傕、郭汜等數萬人屯河南拒俊。儁逆擊,為傕、汜所破。儁自知不敵,留關下不敢復前。
  • 23.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及董卓被誅,傕、汜作戰,儁時猶在中牟。陶謙以儁名臣,數有戰功,可委以大事,乃與諸豪傑共推儁為太師,因移檄牧伯,同討李傕等,奉迎天子。會李傕用太尉周忠、尚書賈詡策,徵俊入朝。
  • 24.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軍吏皆憚入關,欲應陶謙等。俊曰:“以君召臣,義不俟駕,況天子詔乎!且傕、汜小豎,樊稠庸兒,無他遠略,又勢力相敵,變難必作。吾乘其間,大事可濟。”遂辭謙議而就傕徵,復為太僕,謙等遂罷。
  • 25.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初平四年,代周忠為太尉,錄尚書事。
  • 26.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明年秋,以日食免,復行驃騎將軍事,持節鎮關東。未發,會李傕殺樊稠,而郭汜又自疑,與傕相攻,長安中亂,故儁止不出,留拜大司農。
  • 27.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獻帝詔俊與太尉楊彪等十餘人譬郭汜,令與李傕和。汜不肯,遂留質儁等。俊素剛,即日發病卒。
  • 28.    《十七史百將傳·卷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0-28]
  • 29.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03-10]
  • 30.    《三國志·卷五十七·吳書十二·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裴松之注引《會稽典錄》。
  • 31.    《續後漢書》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5-11-06]
  • 32.    邱少華(注).《李贄全集註》(第八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5
  • 33.    黃道周.《廣名將傳》: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年
  • 34.    《讀通鑑論·卷八·靈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7-21]
  • 35.    《讀通鑑論·卷二十七·僖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7-21]
  • 36.    《讀通鑑論·卷九·獻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7-21]
  • 37.    挾妖道黃巾作亂,毀賊營黑夜奏功   .三國在線[引用日期2013-03-10]
  • 38.    《全後漢文·卷六十八》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2-10-02]
  • 39.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子晧,亦有才行,官至豫章太守。
  • 40.    夏徵農.大辭海:中國古代史: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577
  • 41.    陳高春主編.中國古代軍事文化大辭典.北京:長征出版社.1992.第580頁
  • 42.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八》:雋字公偉,會稽上虞人。少好學,為郡功曹。太守徐珪為州所誣奏,郡吏謀賂宦官,雋曰:「明府為州所枉,不思奮命,而欲行賂,以穢清政,是有君無臣也。今州自有贓汙,而求郡纖介,抱罪誣人。雋具知之,請詣京都,無以賂為也。」珪曰:「卿之智情,我所知也,今州奏已去,恐無及也。」雋曰:「操所作章,疾馬兼追,足以先州。且尋郵推之,州書可得矣。」珪曰:「善!」雋即夜發輕騎數十人,分伺州書,果得而鈔絕之。雋得獨至京師,上書告刺史罪,章即下,乃徵刺史,珪事得解。刺史家聞,使刺客分遮道,欲殺雋。雋知,乃從洛陽尉司馬珍,自匿變服而去。珪大悦,雋由是顯名。舉孝廉,為尚書郎,遷蘭陵令。
  • 43.    《北堂書鈔卷第七十三·設官部二十五》:羸服齎金賂主史「謝承後漢書朱雋傳雲為郡主簿大守尹端被坐討賊失利罪當棄市雋乃羸服齎金到京師賂主史得免雋乃不言○今案陳本及姚輯本汪輯本謝書主史作主章吏乃不言作終無所言餘同」
  • 44.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四十六·吳書一·孫破虜討逆傳第一》:【續漢書曰:俊字公偉,會稽人,少好學,為郡功曹,察孝廉,舉進士。漢朝以討黃巾功拜車騎將軍,累遷河南尹。董卓見俊,外甚親納,而心忌之,俊亦陰備焉。關東兵起,卓議移都,俊輒止卓。卓雖憚俊,然貪其名重,乃表拜太僕以自副。俊被召不肯受拜,因進曰:"國不宜遷,必孤天下望,成山東之結,臣不見其可也。"有司詰曰:"召君受拜而君拒之,不問徙事而君陳之,何也?"俊曰:"副相國,非臣所堪也。遷都非計,臣之所急也。辭所不堪,進臣所急,臣之所宜也。"有司曰:"遷都之事,初無此計也,就有,未露,何所受聞?"俊曰:"相國董卓為臣説之,臣聞之於相國。"有司不能屈,朝廷稱服焉。後為太尉。李傕、郭汜相攻,劫質天子公卿,俊性剛,即發病而卒。】
  • 45.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八》:光和初,交阯賊梁龍等攻郡縣,以雋治蘭陵有名,即拜交阯刺史。雋上書求過本郡募兵,天子許之,得以便宜從事。將家兵二千人,並郡所調合五千人,分兩道至州界。斬蒼梧太守陳紹,遣使喻以利害,降者數萬人。乃勒兵擊斬龍,旬月盡定。封都亭侯,賜黃金五十斤。
  • 46.    《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第八》:光和元年春正月,合浦、交址烏滸蠻叛,招引九真、日南民攻沒郡縣。
  • 47.    《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第八》:四年春正月,初置騄驥廄丞,領受郡國調馬。豪右辜搉,馬一匹至二百萬。二月,郡國上芝英草。夏四月庚子,大赦天下。交址刺史朱儁討交址、合浦烏滸蠻,破之。
  • 48.    《後漢書·卷八十六·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光和元年,交址、合浦烏滸蠻反叛,招誘九真、日南,合數萬人,攻沒郡縣。四年,刺史朱儁擊破之。
  • 49.    《後漢孝靈皇帝紀中卷第二十四》:朱雋攻黃巾趙弘於南陽,自六月至八月不拔。有司奏徵雋,司空張温議曰:「昔秦用白起,燕信樂毅,亦曠歷年載,乃能剋敵。雋討潁川有效,引師南指,方略已設,臨軍易將,兵家所忌,可以少假日月,責其功效。」上從之,詔切責雋,雋懼誅,乃急擊弘,大破斬之。封雋上虞侯。
  • 50.    《太平御覽·卷三百三十六·兵部六十七》引袁山松《後漢書》曰:朱雋擊黃巾賊趙弘於南陽,斬之。賊復以韓忠為師。雋兵力少不能急攻,乃先起土山以臨之。因偽修攻具,曜兵於西南。雋身自披甲,將精卒,乘其東北,遂得入城,忠乞降。
  • 51.    《後漢孝靈皇帝紀中卷第二十四》:賊復以韓忠為帥,眾號十萬,據宛拒雋。雋兵力不敵,然欲急攻,乃先結壘,起土山以臨之。因偽修攻具,耀兵於西南,雋身自披甲,將精卒乘其東北,遂得入城。忠乞降,議郎蔡邕、司馬張超皆欲聽之。雋曰:「兵有形同而勢異者。昔秦項之際,民無定主,故有賞以勸來者。今海內一統,惟黃巾造寇,降之無可勸,罰之足以懲惡。今若受之,更開逆意,利則進戰,鈍則降服,縱敵長寇,非良計也。」因勒兵攻之,連戰不剋。雋登土山望之,顧謂邕曰:「吾知之矣,今外圍周固,內營逼急,忠故乞降。降又不受,所以死戰也。萬人同心猶不可當,況十萬人乎?其害多矣。不如徹圍解弛,勢當自出,出則意散,必易破之。」即解圍入城,忠果自出。雋因自擊之,大破斬忠,乘勝逐北,斬首萬餘級。即拜雋為車騎將軍,封錢唐侯,徵入為光祿大夫。
  • 52.    《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第八》:十一月,皇甫嵩又破黃巾於下曲陽,斬張角弟寶。湟中義從胡北宮伯玉與先零羌叛,以金城人邊章、韓遂為軍帥,攻殺護羌校尉伶徵、金城太守陳懿。癸巳,朱儁拔宛城,斬黃巾別帥孫夏。
  • 53.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六》:卓以河南尹朱雋為太僕,以為己副。雋不肯受,因進曰:「國不宜遷,必孤天下望,成山東之釁,臣不見其可也。」有司曰:「召見君受拜,而君拒之;不問徙事,而君陳之,何也?」雋曰:「副相國至重,非臣所堪。遷都非計,臣之所急也。辭所不堪,進其所急,臣之宜也。」有司曰:「遷都之事,初無此計也,就有未露,何所受聞?」雋曰:「相國董卓具為臣説。」有司不能屈。於是朝之大臣及尚書郎華歆等皆稱焉,由是止不副卓。卓愈恨之,懼必為卓所陷,乃奔荊州。
  • 54.    《後漢書·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初,卓以牛輔子婿,素所親信,使以兵屯陝。輔分遣其校尉李傕、郭汜、張濟將步騎數萬,擊破河南尹朱儁於中牟。因掠陳留、潁川諸縣,殺略男女,所過無復遺類。
  • 55.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及董卓被誅,傕、汜作亂,俊時猶在中牟。陶謙以俊名臣,數有戰功,可委以大事,乃與諸豪桀共推俊為太師,因移檄牧伯,同討李傕等,奉迎天子。乃奏記於俊曰:“徐州刺史陶謙、前楊州刺史周幹、琅邪相陰德、東海相劉馗、彭城相汲廉、北海相孔融、沛相袁忠、太山太守應劭、汝南太守徐璆、前九江太守服虔、博士鄭玄等,敢言之行車騎將軍河南尹莫府:國家既遭董卓,重以李傕、郭汜之禍,幼主劫執,忠良殘敝,長安隔絕,不知吉凶。是以臨官尹人,搢紳有識,莫不憂懼,以為自非明哲雄霸之士,曷能克濟禍亂!自起兵已來,於茲三年,州郡轉相顧望,未有奮擊之功,而互爭私變,更相疑惑。謙等並共諮諏,議消國難。僉曰:‘將軍君侯,既文且武,應運而出,凡百君子,靡不顒顒。’故相率厲,簡選精悍,堪能深入,直指咸陽,多持資糧,足支半歲,謹同心腹,委之元帥。”
  • 56.    《後漢書·卷五十八·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時河南尹朱儁為卓陳軍事。卓折俊曰:“我百戰百勝,決之於心,卿勿妄説,且污我刀。”勳曰:“昔武丁之明,猶求箴諫,況如卿者,而欲杜人之口乎?”卓曰:“戲之耳。”勳曰:“不聞怒言可以為戲?”卓乃謝俊。
  • 57.    《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第九》:六月,扶風大風,雨雹。華山崩裂。太尉周忠免,太僕朱儁為太尉,錄尚書事。
  • 58.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七》:六月,華山崩。東海王子琬、琅邪王弟邈詣闕貢獻。以琬為平原相,邈為九江太守,皆封列侯。太尉周忠以災異罷。太僕朱雋為太尉,錄尚書事。
  • 59.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七》:尚書令朱雋之出奔也,與孫堅俱入洛陽,既而屯於中牟。李傕等既破長安,懼山東之圖己,而畏雋之名。傕用賈詡計,使人徵雋。軍吏皆不欲應,雋曰:「以君召臣,義不俟駕,況天子詔乎!且傕、汜小豎,樊稠庸兒,無他遠略,又勢均力敵,內難必作。吾乘其弊,事可圖也。」遂就徵為太僕。
  • 60.    《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第九》:秋七月壬子,太尉朱儁免。戊午,太常楊彪為太尉,錄尚書事。
  • 61.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七》:乙酉晦,日有蝕之。避正殿,寢兵不聽事五日。秋七月壬子,太尉朱雋以災異策罷。戊午,太常楊彪為太尉,錄尚書事。
  • 62.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八》:天子復使公卿和傕、汜。汜又留太尉楊彪、司空張喜、尚書王隆、光祿勳劉淵、衞尉士孫瑞、太僕韓融、廷尉宣璠、大鴻臚榮郃、大司農朱雋、將作大匠梁〔邵〕(邰)、屯騎校尉姜宣等。夏四月,郭汜饗公卿,議攻李傕。楊彪曰:「羣臣共鬭,一人劫天子,一人質公卿,此可行乎!」汜怒,欲刃之。中郎〔將〕楊密説汜,乃止。朱雋素剛直,遂發病死。
  • 63.    全後漢文卷六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3-02]
  • 64.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七》:興平元年春正月辛酉,大赦天下。甲子,帝加元服。二月戊寅,有司奏立長秋〔宮〕。詔曰:「皇妣宅兆未卜,三年之戚,禮不言吉。朕雖不能終身思慕,其何忍言後宮之選乎?」於是太尉朱雋、司徒淳于嘉、司空張喜奏曰:「春秋之義,母以子貴,宜改葬皇妣,追上尊號,比穆宗、〔敬〕(恭)宗故事。」
  • 65.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3-02]
  • 66.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四十九 吳書四 劉繇太史慈士燮傳第四》:笮融先至,殺太守朱皓。
  • 67.    《弘明集·卷第一》:會被州牧優文處士闢之,復稱疾不起。牧弟為豫章太守,為中郎將笮融所殺。時牧遣騎都尉劉彥將兵赴之,恐外界相疑兵不得進,牧乃請牟子曰:“弟為逆賊所害,骨肉之痛憤發肝心,當遣劉都尉行,恐外界疑難行人不通。君文武兼備有專對才,今欲相屈之,零陵桂陽假塗於通路何如?”牟子曰:“被秣服櫪見遇日久,列士忘身期必騁效。”遂嚴當發,會其母卒亡遂不果行。
  • 68.    《三國志·卷五十三·吳書八·張嚴程闞薛傳第八》:呂岱從交州召出,綜懼繼岱者非其人,上疏曰:……又故刺史會稽朱符,多以鄉人虞褒、劉彥之徒分作長吏,侵虐百姓,強賦於民,黃魚一枚收稻一斛,百姓怨叛,山賊並出,攻州突郡。符走入海,流離喪亡。次得南陽張津,與荊州牧劉表為隙,兵弱敵強,歲歲興軍,諸將厭患,去留自在。
  • 69.    三國演義(第1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4-03-02]
  • 70.    三國演義(第2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4-03-02]
  • 71.    三國演義(第13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4-03-0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