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軍,是中國古代各朝經常設置的武官職名,多為高級軍事指揮甚至最高軍事統帥。古代大將軍其實際職權變化很大,歷史上各時期多見以“某某將軍”尊稱為“某某大將軍”的習慣,但是秦漢與三國時期的大將軍職位有很大差異。一般均指最高軍事指揮或統帥。
大將軍各代情況
編輯大將軍,古代領兵之最高統帥。始於戰國,是將軍的最高封號,漢代沿置,職掌統兵征戰。事實上多由貴戚擔任,掌握政權,職位甚高。
西漢時,劉邦在漢中拜韓信為大將,位在諸將上總理軍事,韓信被處死後即不常置。僅戰時臨時受封,戰畢即除。如漢景帝三年(前154),吳、楚等七國反叛,劉啓任命竇嬰為大將軍。
[1]
而後劉徹,以衞青為大將軍,並規定大將軍作為將軍的最高稱謂,位在三公上,卿以下皆拜。後又設大司馬,為將軍的加官。
因之前丞相的權力過大,自漢武帝起,權力逐步轉入中朝。武帝時天子的賓客,大都是掛著侍中頭銜與政的。但武帝時的將軍都是領兵出征,並不過多參與朝廷政治。甚至衞青和霍去病併為將軍,加大司馬,親信無人可以比擬,但他們主要掌管軍務。到霍光才用大司馬大將軍的名義當政,權力在宰相以上
[2]
。從此,大將軍實為中朝官領袖,后王鳳等皆以大司馬、大將軍預聞政事。漢成帝后期,改大司馬由加官轉為本官,設金印紫綬,去將軍之號。
東漢的大將軍原位在三公下,到漢和帝時竇憲出任大將軍,由於權勢太大,朝廷震動,聯合奏請以大將軍位列三公之上。(《後漢書·竇憲傳》)。東漢末年,大將軍同樣位在三公之上,(曹操為大將軍,袁紹為太尉,紹恥班在下,魏武乃固以大將軍讓紹)。
三國時大都繼承了東漢的體制,但曹魏青龍元年司馬懿曾由大將軍轉職為太尉,並非升遷。後來司馬師任大將軍時由於其叔父司馬孚是太尉,曾改大將軍在太尉下(《晉書·職官志》)。孫吳有上大將軍與大將軍並設。四徵、四鎮、四平、四安等將軍資深者也在將軍前加大字,如徵西大將軍、安東大將軍,但位次不變。三國時,大臣秉政,多加以“大將軍”之號,最高軍職,三軍最高統帥,夏侯惇、姜維、朱然都曾任此職。也有給勞苦功高的功臣追封大將軍的,如曹魏車騎將軍、都督雍涼州諸軍事、雍州刺史郭淮,在關右雍、涼二州帶兵和從政三十餘年,為曹魏西部邊陲的穩定和建設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在他去世後,魏朝廷追贈他為大將軍。東晉十六國及南北朝時期,大將軍除授甚濫,又增置柱國大將軍、鎮軍大將軍等號,逐漸失去過去總領軍政的性質和意義。
唐代,大將軍為十六衞長官之一,位居上將軍下。唐代之府兵12衞,每衞有上大將軍1人,大將軍1人,將軍2人,為職事官,統領軍隊。隨着府兵制日漸破壞,十六衞實際已經沒有軍隊,諸衞大將軍成為虛銜。禁軍之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等亦設大將軍,往往以宦官任之。
宋代之16衞大將軍已屬空銜,無統兵實權。唐至元,定大將軍為武散官之首階。
明清兩代於戰爭時由皇帝特派大將軍統兵,或於大將軍上再加稱號,如清代,肅親王豪格為靖遠大將軍,惠親王綿愉為奉命大將軍,皆統兵作戰,戰後即廢。明·孫承宗《答袁節寰(袁可立)登撫》:“然乎,以大將軍旗鼓僅三千餘,自是難責。”
大將軍漢典解釋
編輯【詞目】大將軍
【拼音】dà jiàng jūn
【注音】ㄉㄚˋ ㄐㄧㄤˋ ㄐㄩㄣ
【釋義】[title of military officer in ancient China] 武官名。始於戰國,漢代以後歷代沿置,為將軍的最高或較高的稱號。
【示例】
《廣州軍務記》:“大將軍仁慈不肯發令。”
【引證解釋】
1、古代武官名。始於戰國,漢代沿置,為將軍最高稱號,多由貴戚擔任,統兵征戰並掌握政權,職位極高。 三國至南北朝,戰事頻繁,當朝大臣多兼大將軍官號。隋左右武衞、左右武侯等各置大將軍,為禁軍高級武官。 唐左右羽林、左右龍武軍、十六衞亦置大將軍,其職與隋略同。宋代十六衞大將軍已成空銜。
2、古代武官名。自唐至元,武散官有大將軍。
3、古代武官名。明清兩代於戰時設大將軍,統兵作戰,戰後即廢。
4、明代稱由西洋傳進的一種大炮。
大將軍辭海解釋
編輯《軍事辭海》對大將軍的介紹:軍事職官名稱或高級武官銜級。
②秦漢魏晉南北朝,戰時設大將軍,掌統軍,主征伐。為將軍最高稱號,戰時最高軍事指揮官,不常置。
③大將軍或冠以大司馬之號,以示尊寵。
④漢朝官制,有時以大將軍錄尚書事,則兼攝台閣,位極人臣,如衞青、霍光等,為皇帝之下的最高軍政首腦。魏晉南北朝沿置,有時並置大司馬、大將軍,稱“二大”,但大將軍漸漸變得位崇職輕,有時亦不管時政。(注:此處有誤。錄尚書事自昭帝時始,衞青並未錄尚書事。)
⑦宋代沿唐置諸衞大將軍,為不居職事的環衞官。遼、金同宋制。
⑧漢魏(三國)晉南北朝,於戰時設有雜號大將軍,有的則是以各種雜號將軍加“大”字,以示其尊。至明、清兩代,仍於戰時設諸種名號的大將軍,作為臨時統兵征戰的最高指揮官。三國官制,吳於大將軍之上覆置“上大將軍”,這是為了表彰陸遜的功績並進一步提高他的官職而新設的。上大將軍位在三公之上,除陸遜外,呂岱曾任此職(黃龍四年,呂岱遷上大將軍。孫亮即位後,呂岱拜大司馬)。後世亦有相似之例,如北周亦設此職,如或唐高祖李淵因李世民平定天下,立下殊功,故封其為“天策上將”。
⑨大將軍亦作為贈典、勳階、散官階或軍銜稱號。南朝齊、陳以大將軍為贈官。北周始以大將軍作為勳官,其上柱國和柱國大將軍、上大將軍和大將軍四級勳官,皆正九命,居勳官之首。隋初沿置。唐、宋兩代以驃騎、輔國、鎮軍、冠軍、懷化五大將軍名號作為武散官階,且位列榜首。金、元兩代以昭武、昭毅、昭勇、安遠、定遠、懷遠六大將軍名號,作為武散官號,位次諸上將軍。以上諸類大將軍名號,達百數十種。
大將軍歷史説明
編輯《通典》:大將軍,戰國時官也。楚懷王與秦戰,秦敗楚,虜其大將軍,屈是矣。 漢高帝以韓信為大將軍。初拜信,蕭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兒戲耳。」乃擇良日,齋戒設壇,以禮拜之。 又竇嬰為大將軍 ,每朝大議,列侯莫敢抗禮。 武帝又置。 初 ,武帝以衞青數征伐有功,以為大將軍,欲尊寵之,故置大司馬官號以冠之。 後霍光、王鳳等皆然。
大將軍和上將軍官職同時存在過
《新唐書.職官》:
上將軍各一人,從二品;大將軍各一人,正三品;將軍各二人,從三品。掌宮禁宿衞,凡五府及外府皆總制焉。凡五府三衞及折衝府驍騎番上者,受其名簿而配以職。皇帝御正殿,則守諸門及內廂宿衞仗。非上日,亦將軍一人押仗,將軍缺,以中郎將代將軍,掌貳上將軍之事。左右驍衞、左右武衞、左右威衞、左右領軍、左右金吾、左右監門衞上將軍以下,品同。
- 參考資料
-
- 1. 司馬遷《史記》:於是上曰:“天下方有急,王孫寧可讓邪?”乃拜嬰為大將軍,賜金千斤。
- 2. 勞幹《制度與國家·論漢朝的內朝與外朝》:《漢書·劉輔傳》注引孟康曰:“中朝,內朝也;大司馬、前後左右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這其中的中朝官實在還可分作兩類;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為一類;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另一類。後一類自武帝時已經是天子左右的親近臣僚。前一類的武職是自霍光秉政以後才成為當朝的機要官職。武帝時天子的賓客,大都是掛著侍中頭銜與政的。但武帝時的將軍都是領兵出征,並不參與朝廷政治。甚至衞青和霍去病併為將軍,加大司馬,親信無人可以比擬,但他們也都從來不過問國家的大計。到霍光才用大司馬大將軍的名義當政,權力在宰相以上;從此將軍屬於中朝了。大司馬漢代是不輕易給人的,除去霍禹嗣霍光為大司馬,後來因為謀反被誅以外,只有宣帝特以張安世,哀帝特以董賢為大司馬;其餘作大司馬的,大都屬於外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