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155年
[1]
-220年3月15日
[2]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
[73]
,一説本姓夏侯
[141]
,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3]
。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261]
,東漢末年權臣,亦是曹魏政權的奠基者。太尉曹嵩之子
[3]
。
曹操少年間任俠放蕩,到二十歲時舉孝廉為郎,授洛陽北部尉。後任騎都尉,參與鎮壓黃巾軍,調濟南相。董卓擅政時,散盡家財,起兵討董卓。初平三年(192年),據兗州,分化誘降黃巾軍三十餘萬,選取其中精鋭組建青州軍。建安元年(196年),迎漢獻帝至許縣,從此用獻帝名義發號施令,總攬朝政。在此前後相繼擊敗袁術、陶謙、呂布等勢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之戰中大敗割據河北的袁紹,隨後削平袁尚、袁譚,北擊烏桓,統一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進位丞相。同年率軍南征,收服荊州,但在赤壁之戰中敗於孫劉聯軍。建安二十年(215年),取漢中,次年(216年)自魏公進爵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死於洛陽,享年六十六歲
[139]
。曹魏建立後,被追尊為太祖,諡號武皇帝
[112]
,葬於高陵。
[73]
目錄
曹操人物生平
編輯曹操早年經歷
年輕時期的曹操機智警敏,擅長隨機應變,而且任性好俠、放蕩不羈,不修品行,不研究學業,所以當時的人不認為他有什麼特別的才能,只有梁國人橋玄和南陽人何顒認為他不平凡,橋玄對曹操説:“如今天下將要發生動亂,非命世之才不能解救,能夠安定天下的,豈不是你嗎?”
[4]
南陽人許劭以知人著稱,他也曾評價曹操為“太平時的奸賊,亂世時的英雄”
[5]
(《魏書》記載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73]
曹操嶄露頭角
熹平三年(174年),曹操被舉為孝廉,入京都洛陽(時稱雒陽)為郎。不久,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洛陽為東漢都城,是皇親貴戚聚居之地,很難治理。曹操一到職,就申明禁令、嚴肅法紀,造五色大棒十餘根,懸於衙門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殺之”。漢靈帝寵幸的宦官蹇碩的叔父違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將蹇碩的叔父用五色棒處死。於是,“京師斂跡,無敢犯者”。曹操也因此得罪了一些當朝權貴,他們難以中傷曹操,只得以舉薦為名,將其明升暗降,外調為頓丘(今河南清豐)縣令。
[171]
[172]
光和三年(180年),曹操又被朝廷徵召,任命為議郎。
[171]
此前,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謀劃誅殺宦官,不料其事未濟反為宦官所害。曹操上書陳述竇武等人為官正直而遭陷害,致使奸邪之徒滿朝,而忠良之人卻得不到重用的情形,言辭懇切,但沒有漢靈帝採納。爾後,曹操又多次上書進諫,雖偶有成效,但東漢朝政日益腐敗,曹操知道無法匡正,便不再進言。
[173]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曹操被拜為騎都尉,受命與左中郎將皇甫嵩等人合軍進攻潁川的黃巾軍。右中郎將朱儁先到,與黃巾軍波才部作戰,失敗,皇甫嵩退守長社(今河南省長葛縣東北),面對波才的圍困,趁夜縱火出擊,使黃巾軍驚亂後撤。此時曹操率軍趕來,聯合皇甫嵩、朱儁大破黃巾軍,斬首數萬級
[174]
。不久後,曹操調任濟南國(今山東濟南)國相。在濟南相任內,曹操治事如初。濟南國有縣十餘個,各縣長吏多依附貴勢,貪贓枉法,無所顧忌。曹操之前歷任國相皆置之不問。曹操到職,大力整飭,一下奏免十分之八的長吏,濟南震動,貪官污吏紛紛逃竄。“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6]
當時天下紛亂,先是發生了冀州刺史王芬聯合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地方豪強,謀劃廢黜靈帝立合肥侯的事件。王芬等人曾希望曹操加入他們,但被曹操拒絕。曹操在推辭的理由中説:“廢立皇帝是天下最不祥的事了。古時有衡量輕重、計算成敗而後施行的人,伊尹、霍光便是如此。這兩個人都懷着至忠的誠心,以宰相的地位,憑藉執政大權,加上同眾人的願望一致,故此能實現計劃,成就大事。如今,各位只看到他們當初的輕而易舉,而沒有看到現在的困難。用這種非常的手段,想一定達到目的,難道不覺得危險嗎?”
[178]
後來王芬果然事敗自殺。接着,又有西北金城郡(今甘肅蘭州)的邊章、韓遂殺死刺史和太守,率兵十餘萬反叛朝廷。
[9]
曹操陳留起兵
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駕崩,太子劉辯登基,何太后臨朝聽政。大將軍何進想趁靈帝駕崩、宦官失勢之機誅滅十常侍,但沒有取得何太后的支持。於是何進採納袁紹的建議,不聽曹操和陳琳的勸諫,便徵召停留在河東郡的邊將董卓率其部眾進京,以便於脅迫何太后同意誅殺宦官。
[10]
[154]
董卓尚未抵達京城,何進已被宦官下手謀殺。同年九月,董卓入京,執掌朝政,把漢少帝廢為弘農王,而改立其弟陳留王劉協,即漢獻帝;又派人把弘農王母子毒死,自稱太師,專擅朝政。曹操見董卓倒行逆施,不願與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洛陽。
[10]
曹操到陳留後,“散家財,合義兵”,且首倡義兵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
[208]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袁術等人共推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曹操任代理奮武將軍,參加討董軍。二月,被聯軍擊敗的董卓脅迫獻帝遷都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自己則焚燬宮室,挖開王陵,劫掠人民,致使洛陽方圓兩百里荒蕪凋敝無復人煙。而關東聯軍懼怕董卓精鋭的涼州軍的戰力,無人敢向關西推進,全都屯兵酸棗(今河南延津縣北)一帶。而曹操認為董卓“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應趁機與之決戰,遂獨自引軍西進。曹操行至滎陽汴水(今河南滎陽西南),與董卓大將徐榮交鋒大敗,士卒死傷甚多,自己也被流矢所傷,幸得堂弟曹洪所救,倖免於難。徐榮見曹操雖眾少卻能力戰許久,認為酸棗不易攻下,也引兵撤回。
[11]
回至酸棗後,曹操建議諸軍各據要地,再分兵西入武關(今陝西丹鳳東南),圍困董卓,關東諸將不肯從。關東諸軍名為討董卓,實際各自心懷鬼胎,意在伺機發展自己勢力。不久,諸軍之間發生摩擦,相互火拼。聯軍至此解散。
[12]
曹操初據兗州
初平三年(192年),青州黃巾軍大獲發展,連破兗州(治昌邑,今山東省鉅野縣東南)郡縣,陣斬兗州刺史劉岱。濟北國相鮑信等人迎曹操出任兗州牧。曹操和鮑信合軍進攻黃巾。鮑信戰死。曹操“設奇伏,晝夜會戰”,終於將黃巾擊敗。當年冬天,他獲得降卒三十餘萬,人口百餘萬。曹操收其精鋭,組成軍隊,號稱青州兵。又助袁紹打敗劉備、單經及徐州牧陶謙諸軍。
[14]
這樣,曹操又有了一支頗具戰鬥力的軍隊。
[208]
初平四年(193年)春天,曹操在匡亭附近大敗袁術、黑山軍及南匈奴於夫羅部。陶謙率軍攻入兗州南部的任城,曹操率軍征討陶謙,進兵徐州,向東南擴展勢力。攻克徐州十餘城。陶謙退守郯縣。不久曹操軍糧將盡,撤圍回軍。
[15]
興平元年(194年)春天,曹操的父親曹嵩和弟弟曹德在前來曹操處途中,被陶謙派兵殺害。
[16-17]
夏,曹操再徵徐州,略地至東海。曹操徵徐州期間,所過多所殘戮
[18]
(《後漢書》記載曹操“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
[138]
)。東郡守備陳宮對曹操不滿,於是與陳留太守張邈、張邈之弟張超、從事中郎許汜及王楷等同謀叛亂,迎呂布為兗州牧。當時只有鄄城(今山東鄄城)和東郡的範縣(南範縣)、東阿(今山東陽穀)兩縣尚在曹操掌握之中,分別由司馬荀彧和壽張縣令程昱、東郡太守夏侯惇等堅守,形勢異常危急。曹操從徐州趕回,聽説呂布屯於濮陽,遂進軍圍攻濮陽。二軍相持百餘日,蝗災大起,雙方停戰,曹操軍還鄄城。此時,曹操失去了兗州(治今山東省鄆城縣西北),軍糧已盡,袁紹派人來勸説想讓曹操投靠他,讓曹操舉家遷到鄴縣當人質。曹操本打算答應,但被程昱勸阻。
[19]
興平二年(195年),曹操整軍再戰呂布,多次將其擊敗,破定陶(今山東定陶)、廩丘(今山東鄆城西北)等,平定兗州。呂布逃往徐州投靠劉備。七月,因關中李傕、郭汜的火拼,漢獻帝從長安東歸,下詔讓各路諸侯勤王。十月,獻帝正式拜曹操為兗州牧。
[120]
曹操迎駕遷許
建安元年(196年)二月,曹操討平汝南、潁川一帶的黃巾軍何儀、劉闢等部,獻帝封曹操為建德將軍。六月,經曹操謀士董昭的勸説,獻帝身邊的將軍楊奉等人表請拜曹操為鎮東將軍,襲父費亭侯之爵位。
[121-122]
早在初平三年(192年),曹操的謀士毛玠就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的戰略性建議,曹操深以為是。
[258]
到此時,曹操想迎接獻帝,其謀臣大多認為山東尚未平定,而獻帝身邊的韓暹、楊奉等又驕橫難制,所以不贊成迎接,只有荀彧、程昱極力勸迎。最後,曹操決定派曹洪率兵迎接獻帝,但被衞將軍董承與袁術的部將萇奴據險阻止。
[123-124]
建安元年(196年)七月,獻帝回到洛陽,董承為牽制韓暹等跋扈的將領,又密召曹操來洛陽。八月,曹操來到洛陽,奏明韓暹、張楊之罪,韓暹逃奔楊奉,因護駕之功被獻帝特赦,於是曹操殺了侍中台崇、尚書馮碩、議郎侯祈,封董承等十三人為列侯,曹操本人亦領司隸校尉、錄尚書事。
[125-127]
隨後曹操聽從董昭建議,於九月遷獻帝於許縣,他本人被封為大將軍,進封武平侯。
[128-129]
楊奉對遷許之舉非常不滿,打算攔路截擊,失敗。十月,曹操討平楊奉。
[130-131]
十一月,曹操升任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總攬朝政。
[132]
建安二年(197年)正月,曹操討伐割據宛城的張繡,駐軍淯水。張繡舉眾投降,旋即復叛,曹操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將典韋戰死(參見詞條宛城之戰)。此後,曹操又兩度攻擊張繡,都沒有徹底將其擊敗。九月,曹操東征袁術,袁術棄軍而逃至淮河,曹操斬袁術留守四將。
[20]
建安三年(198年)四月,曹操遣謁者裴茂率中郎將段煨討李傕,夷三族。九月,曹操東征徐州,進攻久與他為敵的呂布。在曹軍攻勢之下,呂布軍上下離心,十二月,呂布部將魏續、宋憲等生擒陳宮,歸降曹操。呂布見大勢已去,下城投降。曹操將呂布、陳宮、高順等人處死,收降呂布部將張遼以及泰山豪傑臧霸、孫觀等人,初步控制了徐州。
[208]
建安四年(199年),朝廷為曹操增邑三千户,曹操固辭不受。
[292]
曹操到達昌邑,張楊的部將楊醜殺死張楊響應曹操,眭固又殺楊醜,率眾屯射犬,聯合袁紹。曹操親征河內,並派史渙、曹仁擊殺眭固,進圍射犬,河內太守繆尚與張楊手下長史薛洪率眾投降。曹操取得河內郡,把勢力範圍擴張到黃河以北。
[21]
[291]
曹操決勝官渡
消滅眭固後,為了應對之後與袁紹的戰爭,曹操預作佈置,命在青州有潛在影響的臧霸等人攻入青州,佔領齊(治今山東臨淄)、北海(治今山東壽光東南)等地,鞏固右翼;又命大將于禁屯軍黃河南岸,監視袁軍。不久,張繡聽從謀士賈詡之計,投降曹操,曹操大喜,拜張繡為揚武將軍,解除了後顧之憂。
[208]
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曹操自率軍屯於官渡(今河南中牟北),準備迎擊袁紹。
劉備在陶謙死後,曾一度出任徐州牧,後徐州被呂布攻佔,劉備投奔曹操。曹操認為劉備是個英雄,先後表他為豫州牧、左將軍。曹操攻佔徐州不久,淮南袁術準備逃往青州往依袁紹,曹操派劉備去截擊,袁術北上不得,嘔血而死。
[208]
劉備到達下邳後,襲殺徐州刺史車胄,佔據徐州,自己屯於小沛。曹操令劉岱、王忠率兵征討,被劉備擊敗。
[293]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董承等人謀誅曹操,事泄被殺。曹操決定東征劉備。
[22]
諸將皆説:“與您爭奪天下的人是袁紹,如今袁紹要來討戰,您卻棄之不顧,而要東征劉備,倘若袁紹乘機從背後進攻,該怎麼辦呢?”曹操説:“劉備是人傑,現在不除掉他,以後一定會成為心腹大患。袁紹雖然有遠大的志向,但反應遲鈍,不會馬上出兵。”於是急速進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破劉備,劉備逃奔袁紹處。
[208]
袁紹是當時北方最強大的一股勢力,也是曹操統一北方最強大的敵人。袁氏一門,自袁紹曾祖袁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門生故吏遍於天下”,勢力本就很大,後袁紹取得冀、並、幽、青四州之地,實力大增,有軍隊數十萬人。袁紹以其長子袁譚、次子袁熙、外甥高幹分守青、幽、並三州,後方穩固,兵精糧足。他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志在一舉消滅曹操。
[208]
建安五年(200年),袁紹命大將顏良等進兵白馬(今河南滑縣),自率大軍進屯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向曹操發動進攻,拉開了大戰的序幕。曹操的實力比袁紹弱得多,曹操所佔的黃河以南地區,是殘破不堪、尚未恢復生產的四戰之地,物資儲備也不如袁紹。其總兵力大概不過幾萬人,投入前線的兵力據《武帝紀》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裴松之認為此數不準確,曹操的兵力不會如此之少,但曹操兵力遠遜於袁紹卻是毫無疑問的。
[23]
[208]
袁紹大軍來攻,許都震動。曹操安慰眾將,分析了袁紹的性格缺陷:“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雖然“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眾令不一”,在這種情況下,袁紹地盤雖大,糧草雖足,但只能是“為我奉也”。正是因為對袁紹有很深的認識,曹操才敢於在袁紹將要大軍壓境之時抽身去進攻劉備。
[208]
四月,曹操親自率兵北上解白馬之圍,他採納謀士荀攸之計,先進軍延津(今延津北一帶),做出要渡河襲擊袁軍的態勢,吸引袁軍分兵西向,然後突然轉向迅速趕往白馬。曹操軍突然殺到,袁軍措手不及,顏良被將軍關羽斬首
[24]
,袁軍大敗,白馬之圍遂解。曹操救出白馬軍民,沿黃河西撤。袁紹聞知,立即命文丑、劉備渡河追趕曹操。曹操見追兵漸近,命軍士解鞍放馬,並置輜重於道。袁軍追兵大至,爭搶輜重,陣形混亂。曹操率領僅有的騎兵突然殺出,大破追兵,陣斬文丑。曹操初戰得勝,主動撤軍,繼續扼守官渡。
[208]
八月,袁紹大軍連營而進,東西數十里,依沙堆為屯,進逼官渡。曹操分兵堅守營壘,伺機而動。袁軍向曹營發動猛攻,先是作高櫓、起土山,由上向曹營中射箭,接着又挖地道,欲從地下襲擊曹營,皆被曹操以設投石機、挖掘溝壑之法破解。兩軍一攻一守,相持近二個月。久戰之下,曹操處境極為困難。
[208]
十月,袁紹從河北運來糧草萬餘車,派大將淳于瓊等帶萬餘人沿途護送,夜宿於離袁紹大營四十里的烏巢。這時袁紹謀士許攸因向袁紹獻偷襲許都之計不成,且在河北的家眷犯法被抓,心生悔恨,而來投曹操,獻計讓曹操偷襲烏巢。曹操大喜,跣足出迎,之後親率精鋭步騎五千人,軍隊人銜枚,馬勒口,換袁軍軍裝乘夜從小路偷襲烏巢。曹操軍至烏巢,命四面放火,袁軍大亂,淳于瓊拒營死守。
[25]
袁紹聞知,急忙派兵救援,曹操左右見“賊騎稍近,請分兵拒之。”曹操大怒説:“賊在背後,乃白!”士卒都拼死力戰,因此大破袁軍,斬淳于瓊等,盡燔其糧草。而當袁紹聽説曹操襲擊烏巢時,因此少量援兵救援烏巢,而以重兵圍攻曹軍營地。由於曹軍營地營壘堅固,烏巢先被攻破,袁軍張郃、高覽等人率部投曹,袁軍潰散。袁紹棄軍逃回黃河以北。曹軍大獲全勝,斬首七萬餘級,盡獲袁軍輜重圖書珍寶。曹操清點袁紹書信,得到自己部下勾結袁紹的信,盡燒之,説:“當袁紹強大時,孤尚且不能自保,何況眾人呢!”
[208]
在客觀上説,官渡之戰中的曹操處於劣勢,但由於他能正確分析客觀條件,善於聽取正確意見,所以能揚長避短,採用正確的戰略戰術,使戰爭向有利於自己的方面轉化,經過自己主觀上的努力,終於贏得了勝利。此戰之後,曹操擊潰了最大的敵人袁紹,由他統一北方已是大勢所趨。
[208]
曹操一統北方
建安九年(204年)二月,曹操乘袁尚出兵攻打袁譚之機,進軍圍攻鄴城。袁尚率軍回救,依滏水(今滏陽河)為營,曹操進軍將其營寨包圍。袁尚害怕,請求投降,曹操不許。袁尚乘夜逃跑,袁軍潰散。袁尚逃奔中山(今河北定縣)。曹操命人拿着繳獲袁尚的印綬節鉞招降鄴城守軍,城中鬥志崩潰。鄴城遂被曹操攻破。
[203]
[208]
從這一年起,曹操把自己的據點北遷到了冀州的鄴城,政令軍隊此後皆從此出,而許縣則只留些許官吏。
建安十年(205年)正月,曹操又以負約為名,攻滅袁譚,冀、青二州平定。於是,曹操上表讓還兗州牧,改任冀州牧。袁尚兵敗後,逃奔幽州刺史袁熙。此月,幽州大將焦觸、張南起兵反袁氏,袁尚、袁熙又逃奔三郡烏桓。焦觸自稱幽州刺史,舉郡縣歸附曹操。
[208]
[296-297]
四月,黑山軍首領張燕率領其部眾十餘萬人投降曹操。
[26]
故安人趙犢、霍奴起兵,殺死幽州刺史,三郡烏桓又圍攻鮮于輔於獷平。曹操率兵北征,斬殺趙犢,又渡河救援獷平,烏桓奔走出塞。
[298]
曹操為了肅清袁氏殘餘勢力,也為了徹底解決三郡烏桓入塞為害問題,決定遠征烏桓。漢末,遼西、遼東、右北平三郡烏桓結合,是為三郡烏桓,其首領為遼西部的蹋頓。三郡烏桓與袁氏關係一直很好,並屢次侵擾邊境,擄掠人口財物。
[208]
現代有關曹操“觀滄海”的畫作(8張)
八月,曹軍進至離柳城不足二百里時,烏桓才發現,於是蹋頓與袁尚、袁熙等人率數萬騎兵迎擊。二軍相遇,時烏桓軍軍勢甚盛,而曹軍則是“車重在後,被甲者少,左右皆懼”,唯獨張遼力勸曹操迎戰。曹操登高瞭望,見烏桓軍雖多,但陣勢尚未擺好,遂命將自己的持麾授予張遼暫用。張遼指揮先鋒部隊,乘烏桓軍陣稍動之機,向烏桓軍發動猛攻。烏桓軍大敗,死者被野。烏桓單于蹋頓也被臨陣斬殺。曹軍在白狼山之戰中大獲全勝,胡、漢降者二十餘萬。
[27-29]
袁尚等人逃奔割據平州的公孫康。這時,有人勸曹操乘勢進擊公孫康,曹操説:“吾方使康斬送尚、熙首,不煩兵也。”遂率軍還師。不久,公孫康果然斬殺袁尚、袁熙,並將其首級獻與曹操。諸將不明所以,曹操説:“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則併力,緩之則自相圖,其勢然也。”於是,曹操攻破三郡烏桓,也徹底肅清了袁氏勢力。
[208]
曹操赤壁之戰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開闢玄武池訓練水軍。六月,曹操廢三公,恢復丞相制度,自任漢朝丞相。曹操基本平定北方後,兵鋒轉而南向。七月,進軍南征荊州牧劉表。八月,劉表病死,其子劉琮接任。九月,曹操大軍進至新野,劉琮以為無法抵擋,舉荊州之眾投降曹操。
[189]
[208]
曹操進軍江陵後,下令荊州官民,“與之更始”,同時封降服者十五人為侯,任劉表大將文聘為江夏太守,引用荊州名士韓嵩、鄧義等。益州牧劉璋也遣使向曹操致敬
[191]
,並開始接受徵役,派兵充實曹軍。
[190]
這時,官渡之戰後投奔劉表的劉備屯駐於樊城(今湖北襄樊),聽説劉琮投降,便率軍向江陵(今屬湖北)撤退。江陵為荊州重鎮,存有大量軍用物資。曹操聽説,怕江陵落入劉備之手,遂親率五千騎兵從襄陽(今湖北襄樊)疾馳三百里,在當陽長坂(今湖北當陽東北)將劉備追上,大破其軍,隨後進佔江陵。
[30]
[189]
曹操在擊潰劉備後,乘勢想一舉鯨吞江東。孫劉兩軍在魯肅和諸葛亮等人的努力下,結成聯盟,孫權命都督周瑜率軍三萬
[133]
,與劉備的兩萬人馬組成聯軍抵抗曹操。曹操自江陵東下,至赤壁(今湖北武昌西赤磯山)與孫、劉聯軍接戰不利,暫駐軍於烏林(今湖北洪湖東北),周瑜等人在南岸
[135]
,雙方隔江對峙。周瑜用詐降之計,命大將黃蓋率小戰船十艘,上裝柴草,灌以膏油,船頭釘上大釘,假稱投降,向北岸而進,至離曹營二里之處時,各船一齊點火,然後藉助風勢,直向曹軍衝去,曹軍大敗,舟船被燒
[134]
。曹操率軍從華容道(今湖北監利西北)陸路撤回江陵。撤軍北還。
[192]
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攻取南郡,孫權借南郡予劉備,孫劉聯盟進一步得到鞏固。為防範孫權,曹操強制內遷淮南的民眾,引發江淮十餘萬户百姓驚慌,使其盡皆渡江歸附孫權。同時,為穩定內部,曹操下令“死者家無基業不能自存者,縣官勿絕廩,長吏存恤撫循”。同年還親臨合肥,設置了揚州郡縣的長吏,修治芍陂屯田。年底回到譙。
[193]
曹操平定涼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開始對關中用兵。三月,曹操遣司隸校尉鍾繇率大將夏侯淵以討伐漢中(治南鄭,今陝西漢中東)張魯為名進兵關中。關中諸侯馬超、韓遂、楊秋等十部心生疑懼,一時俱反。曹操立即派大將曹仁進攻關中,馬超等人屯據潼關
[31]
。七月,曹操率大軍親征關中,大敗關中聯軍,馬超等因之慾割地求和,曹操不允。九月,馬、韓等再次請求割地,並送任子以求和,曹操採納賈詡的建議,偽許之,並再次大敗韓、馬軍。韓遂、馬超敗走涼州,楊秋則逃回安定,曹軍陣斬成宜和李堪等叛將,關中自此平定
[32]
。十月,曹操進軍安定,楊秋投降
[33]
。
曹操位極人臣
建安十七年(212年),漢獻帝准許曹操“參拜不名、劍履上殿”,如漢丞相蕭何故事。
[196]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月,曹操起兵南征孫權
[288]
,號稱步騎四十萬。次年(213年)正月,曹軍進至濡須口(今安徽巢縣東南),攻破孫權設在江北的營寨,生擒其將公孫陽。孫權親率軍七萬,前至濡須口抵禦曹軍。兩軍相持月餘,曹操的水軍作戰失利。由於春雨瓢潑、江水上漲,曹操見難以取勝,遂撤軍北還。
[197]
[287]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邑三萬户,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出入得稱警蹕,宗廟、祖、臘皆如漢制,國都鄴城。王子皆為列侯。
[198]
此時,曹操名義雖非天子,但實際已經有天子之實。
曹操相爭漢中
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曹操見劉備已取得益州,而漢中是益州門户,“若無漢中,則無蜀矣”,劉備必然要攻取漢中。於是曹操搶先一步,率十萬大軍親征漢中張魯。五月,攻克河池,斬氐王竇茂
[34]
;七月,曹操大軍進至陽平關(今陝西勉縣西北)。張魯聽説陽平關失守、逃往巴中。曹操進軍南鄭,盡得張魯府庫珍寶。十一月,張魯出降曹操,漢中遂為曹操所有。
[208]
曹操部分畫像(9張)
曹操主力退出漢中後,劉備向漢中發動進攻。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劉備親率大軍進至陽平關,夏侯淵等人與劉備夾關對峙,曹軍多次擊退劉備軍猛烈攻勢
[37]
。七月,曹操親率大軍趕往關中,坐鎮長安,以便隨時指揮漢中戰局。同時,代郡烏桓與鮮卑的軻比能聯合侵擾邊塞,曹操命曹彰、田豫北征,大破烏桓鮮卑聯軍。
[38]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劉備自陽平關南渡沔水(今漢水),依山而進,駐軍於定軍山(今陝西勉縣東南),夏侯淵出兵與劉備爭奪地勢,被黃忠斬殺,曹軍戰敗。之後,曹操親率大軍來奪漢中,但是劉備堅壁不出,曹軍與劉備軍相距數月,無利,遂放棄漢中。
[39]
曹操襄樊會戰
主詞條:襄樊之戰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親率大軍從漢中撤往長安。劉備大將關羽趁着襄、樊兵力空虛之際,從荊州向他的東南防線襄、樊一帶發動了進攻。
[40]
曹操聞知,立刻派大將于禁率兵往救樊城。八月,漢水流域因為天降暴雨而發生了“漢水溢流,害民人”的自然災害
[41]
,關羽趁機乘大船進攻,擒于禁,斬龐德,乘勢進軍,將樊城圍住
[42-44]
。時樊城曹軍只有數千人,城池被水淹沒,水面離城樓僅有數尺,曹仁率軍死守。曹操又派徐晃領兵去救樊城。十月,曹操從關中趕到洛陽,親自指揮救援樊城。
[208]
孫權因關羽處其上游,不願意讓關羽勢力發展,且他早有攻取荊州之心,於是聯結曹操,準備以大將呂蒙偷襲荊州要地江陵。曹操接到書信後,將這一消息通知曹仁,命他繼續堅守,自己進至摩陂(今河南郟縣東南),臨近指揮,又派兵十二營增援徐晃,命他反擊關羽。經過惡戰,關羽敗走。不久,呂蒙偷襲江陵得手。關羽撤往益州,途中為孫權軍擒殺。孫權將關羽的首級送到洛陽,曹操以諸侯之禮安葬之。至此,襄樊戰役結束。
[45]
[208]
曹操壯士暮年
曹操在孫權擒殺關羽、取得荊州後,表孫權為驃騎將軍、荊州牧。孫權遣使入貢,向曹操稱臣,並勸曹操取代漢朝自稱大魏皇帝。曹操將孫權來書遍示內外羣臣,説:“這個小兒想把我放在爐火上烤嘛!”曹操手下羣臣乘機向曹操勸進。
[46]
曹操説:“如果天命在我,我做周文王足矣。”
[47]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還軍洛陽,同月庚子日(3月15日
[289]
),病逝在洛陽,終年六十六歲,諡號為武王。
[48]
他臨死前留下《遺令》(參見詞條曹操遺令)。 根據曹操的遺囑,他於二月丁卯日(4月11日)被安葬於鄴城西郊的高陵。
[49]
[259]
曹操死後,其子曹丕襲封丞相、魏王官爵。
曹操主要影響
編輯曹操政治
- 懲辦豪強
曹操的思想受儒家影響,崇尚仁義禮讓,並試圖以仁義、道德、禮讓教民和行政,即“治定禮為首”。
[278]
另一方面,他在治國上強調以法治國。在當世戰亂之下,要撥亂反正,只能採用刑法之治。曹操主張執法如山,強調法不阿貴。他説,法令“設而不犯,犯而必誅”。要求嚴格法令規章,賞罰分明,不官無功之臣,不賞不戰之士。曹操重視執法者的人選和執法者以身作則的作用,認為這是貫徹法令、實行法治的保證。
[276]
為此,他起用王修、司馬芝、楊沛、呂虔、滿寵、賈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強,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270]
[277]
- 唯才是舉
在人事管理方面,曹操主張唯才是舉,這是曹操政治思想獨具特色的地方。在漢末選官偏重門第、不問才德的情況下,他主張突破門閥界限,實行唯才是舉。他認為,天地間,人為貴。要建功立業,只有靠人的智慧和才能,“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他重視人的才能,鄙視德行禮教,認為遵守封建禮教的人不一定有開創事業的能力,有開創事業能力的人未必肯遵守禮教,所謂“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故而力主起用那些果敢英勇臨陣力戰之士,出身地位低微但有高才異質的人和“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才。並且明令要求下屬“各舉所知,勿有所遺”,不拘一格選官用人。
[276]
曹操的政治思想符合時代的需求,在統一、平定北方的事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他主張的法治和唯才是舉是對於漢代德化、孝治四百年傳統的對抗和否定,在政治思想界引發討論,對於後世人事管理思想的影響頗為深遠。
[276]
曹操軍事
- 軍事活動
黃巾起義之後,軍閥混戰,社會普遍出現了“民人相食,州里蕭條”的荒涼景象。從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先後消滅長江中下游以北各割據勢力,統一中國北方大部地區。其平生主要發起(一部分未親自指揮)或參與的軍事活動如下:
歷經時長 | 主戰爭 | 具體戰役 |
---|---|---|
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 | ||
建安十三年(208年) | 曹操平荊州之戰 | |
建安十六年(211年)至建安二十年(215年) | 曹操平定關中、涼州、漢中等戰役 | |
建安十八年(213年),建安二十二年(216年)至建安二十二年(217年) | 第一次濡須之戰;第二次濡須之戰 | |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 ||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
- 軍事思想
曹操鑽研兵法,有高深的軍事理論,曾熟讀孫武、吳起等前代軍事家的著作,自著兵書十餘萬言(即《孟德新書》),“諸將征伐,皆以新書從事”;又集錄諸家兵法,寫成《兵書接要》一書,結合自己的戰爭經驗加以論述。他撰寫的《孫子略解》(又稱《孫子注》),開創整理註釋《孫子兵法》十三篇的先河。
[273]
其著述大都亡佚,從其《孫子注》和存世的軍事文書以及《三國志》等史書中,可窺見其軍事思想。
[274]
曹操認識到,軍事鬥爭離不開政治形勢的配合。要有足夠的武裝力量,才能拯救社會。不能像春秋時吳國夫差那樣只憑武力,不注重政治;也不可似周朝諸侯徐偃王那樣,以仁義代替用兵。他強調“兵以義動”,“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為贏得戰爭中的政治主動權,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為爭取人心,佔領河北後免難民租賦,又發佈抑豪強兼併令,以使“百姓親附,甲兵強盛”。謀士郭嘉頌揚他“奉順以率天下,此義勝”。曹操認為經濟的好壞,關係着戰爭的成敗。軍隊無輜重、糧食、委積,“亡之道也”,因而吸取“秦人以急農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的經驗,大興屯田,達到了足食強兵的目的。
[274]
治軍思想
曹操拋棄儒家以禮治軍的原則,認為“禮不可治兵”,強調“吾在軍中持法是也”,注重以法治軍。他針對漢末為政失之於寬的狀況,“糾之以猛”,以使“上下知制”“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他“攬申、商之法術”,制定管理、訓練等軍事法規,如《軍令》《步戰令》《船戰令》《論吏士行能令》《敗軍抵罪令》等
[231]
,以維護軍隊的統一指揮,強化軍隊的戰鬥力。
[274]
一次在行軍途中,曹操傳令不得使戰馬踐踏麥地,如有違犯,一律斬首。士兵皆下馬步行,唯恐踏壞麥苗。可曹操的戰馬因受驚嚇踏了麥田。他即拔劍割下自己一撮頭髮,以示處罰,足見執法認真。
[50]
為保證法規的實行,曹操主張嚴明賞罰,按法賞有功、治有罪,“明君不官無功之臣,不賞不戰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告誡諸將“賞功而不罰罪,非國典也”。強調“諸將出徵,敗軍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並“親巡將士,明勸賞罰”,在公開場合,自己也不置之法外。
[274]
曹操選將用人,主張破格求實。他拔于禁、樂進於行陣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他們後皆戰功卓著,成為名將。
[51]
還能夠根據將領特點,用其所長。如,許褚、典韋壯武有力,忠誠奉法,曹操就讓他們戰則為軍鋒,息則統親兵;臧霸有恩信於東土,曹操將青、徐二州託付於他,從而得以專心對付袁紹;文聘本是劉表帳下大將,在江漢一帶頗有威恩,曹操任其為江夏太守,委以邊事,使御孫權。
[275]
對有過失的“賢”才,曹操往往任用如初。他還注意集眾人之智指導戰爭,在兗州、官渡、鄴城、當陽、渭南、襄樊等重大戰事中,均聽取和採納將士的意見。為盡其才,他倡導廣開言路之風,徵柳城烏桓得勝回師,還重賞曾勸阻他出徵的人。
[274]
謀略思想
曹操認為用兵“不可以禱祀而求,亦不可以事類而求”,顯示出其軍事思想中求實、尚變的兩大特點。他推崇《孫子》,但要求諸將按他結合當時社會實際和實戰經驗編撰的《孟德新書》指揮作戰。視善變為用兵核心,其行軍用師,被譽為“因事設奇,譎敵制勝,變化如神”。強調“兵無常形”“兵無常勢”“兵之變化,固非一道”,只有靈活用兵,“以詭詐為道”,才能以變制勝。還説“若以險固為資,則不能應機而變化也”。他認為,詭詐的前提是知彼知己,只有在掌握了對方的兵力部署、戰將強弱、地形險易、後勤保障等情況的前提下,進行全面綜合的研究,才能制定出“因敵變化”“盈縮隨敵”的策略。他尤重視奇正、虛實變化,要求以“至實擊至虛”。他的戰爭實踐也體現出這一點。如對孫、劉集團作戰,或東攻西守,或東守西攻,皆依實際情況,將優勢兵力集中於一方,形成“至實”態勢。同時,常以分散、分化敵軍的策略,致其“至虛”,從而各個擊破。在中國軍事史上,他以“詭詐”著稱。
[274]
曹操的軍事思想深受歷代兵家和學者稱道。陳壽認為他能夠成就偉業,“惟其明略最優也”。其《孫子注》對後世兵學有深遠影響。但有時他強調刑罰過度,並且也有袒護失察之處,這是其思想的侷限性。
[274]
曹操經濟
施行屯田,改革户籍
曹操部分雕像(8張)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採納棗祗等人的建議,利用攻破黃巾所繳獲的物資,在許下募民屯田,當年即大見成效,得谷百萬斛。於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設置田官,興辦屯田。屯田以國家投資的方式保證再生產,工作效率高於普通的自耕農。因此短時間內就使地方“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屯田有效地解決了曹操集團的糧食問題,所以曹操自述道:“後遂因此大田,豐足國用,摧滅羣逆,克定天下。”
[208]
此外,曹操還陸續頒佈法令,始創户調製,防止豪強兼併小農。建安五年(200年),曹操頒佈新的徵收制度,到建安九年(204年),又明確:“其收田租畝四升,户出絹二匹,綿二斤而已,他不得擅興發。”
[282]
曹操前後實行的這一系列措施,使瀕於崩潰的自耕農經濟不斷得到了恢復和發展。這成為曹操集團的雄厚經濟基礎。
[208]
- 以身作則,提倡廉潔
在開源的同時,曹操也非常注意節流,並以身作則,提倡廉潔。史書中稱曹操“雅性節儉,不好華麗”,後宮的衣服、鞋子不事華麗,帷帳屏風落滿補丁,牀榻被褥“敗絮其中”。在曹操的大力糾正下,東漢以來的奢華之風為之一扭,天下的人都以廉潔勤儉自律。即使是高官顯貴也不敢過度鋪張,甚至出現了有人故意穿破舊衣服取悦曹操的咄咄怪事。建安十四年(209年),曹操反過來不得不下令來糾正這一奇怪的不正之風。
[73]
曹操的遺囑,也體現了自己的一貫儉樸的風格:“天下尚未安定,還不是遵守古禮的時候。安葬完畢,所有人都除服。那些率軍屯戍在外的,一律不得離開屯所。有司各率其職。以時服下葬,不要在幕中貯藏金玉珍寶。”
[73]
曹操文化
- 文學
詩歌
曹操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詩歌上。南朝人鍾嶸《詩品》雖將其詩置入下品,但對曹操的評語卻很準確,他説: “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抓住了曹操悲涼風格的特點。宋人敖陶孫《詩評》説:“魏武帝如幽燕老將,氣韻沈雄。”曹操懷匡世之心,憂世不治,南征北討,與羣雄逐鹿,情懷慷慨,發為詩歌,確如北地老將,氣韻沈雄。如《步出夏門行·觀滄海》,在蕭瑟的秋風中,看水波澹盪,洪波湧起,可以體會到詩人那如大海一樣吞吐日月、含孕羣星的襟抱。
[268]
曹操現存20多首詩,均為樂府詩。其詩歌的內容和寫作方法都與漢樂府的精神一脈相承。其中一部分詩反映了漢末戰亂的現實和人民遭受的苦難,如《蒿里行》寫的是初平元年(190年),關東義軍聯合討伐董卓的歷史事件。詩歌如實地描寫了義軍由聚而散的情形,對袁紹等將領各懷私心、畏葸不前進行了揭露和批評。詩末對長期的戰亂給社會和百姓造成的災難、痛苦,深表關懷和同情。用樂府古題寫時事,是曹操在詩歌史上重要的貢獻。他用當時人熟悉的樂府舊題記敍他所經歷的事件,創作了被後人稱為“漢末實錄,真詩史也”
[94]
的作品。
[268]
《短歌行·對酒當歌》詩意圖(2張)
將破碎的河山重新整合的過程是漫長而曲折的,因此曹操常常會慨嘆人壽不永,這種憂懼其實是與他要完成志業的抱負相關。曹操寫了不少的遊仙詩,如《氣出唱》《精列》等,這不能簡單地看作為消極的人生態度,這種祈望長生的想法與他要統一天下的英雄懷抱有關。事實上曹操是一個生活態度非常實際,並非虛妄求仙的人。在更多的地方,曹操表現出非常現實的、重視個人主觀作用的態度,《步出夏門行》是曹操這種態度的代表作品。詩人認為“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年壽短長並不全由於天命,人的努力是很重要的。他很積極地表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268]
曹操的詩風,以鍾嶸所評最為確切,確是古直悲涼,這與他的身世、地位、懷抱都有關係。唐代詩人元稹説: “建安之後,天下文士遭罹兵戰,曹氏父子鞍馬間為文,往往橫槊賦詩,故其抑揚冤哀存離之作,尤極於古。”漢末支離破碎的社會現實感發着曹操,所謂“世積亂離,風衰俗怨,並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 。
[268]
散文
曹操的散文也很有成就,魯迅曾説他是改造文章的宗師,是指他對漢代文體風格所做的突破。比如詔令這種文體,風格應以典雅莊重為主,但曹操的一些詔令卻灑脱而無顧忌,真率自然,具有通脱之風。如作於建安十五年(210年)的《讓縣自明本志令》,直陳自己不能放棄權力的各種理由,言詞愷切,鋒芒畢露,卻又坦誠而真率。他從自己初願做一郡守説起,因了種種不同的歷史契機,而不斷修改自己的志願,最後他於強敵中崛起,消滅了袁紹、袁術、劉表等各種割據勢力, “遂平天下,身為宰相”。他説這時“人臣之望已極,意望已過矣”,雖有掩飾的成分,但卻很真誠。説到平定天下的功勳,他並不諱飾,稱: “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這確是實情,並非自大之言。又説到現在還不能放棄權力,以博謙退之美名,因為“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這種清醒的認識、處實的態度和坦白的言辭,使得文章具有一種率真之氣,生動、新鮮而富有個性的鋒芒。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説: “至於建安,曹氏基命,二祖陳王,鹹蓄盛藻,甫乃以情緯文,以文被質。”情質相符,是曹操詩歌和文章共同的特徵。
[268]
文學影響
他倡導並開創的建安文學,不僅是文學史上的黃金時期,而且建安文學建立的優秀傳統,也成為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標準。 ”建安風骨”是後代文人對文學追求的理想境界。陳子昂反對初唐時期的形式主義詩風,稱“漢魏風骨,晉宋莫傳”;李白也説“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這一切都與曹操的貢獻有關。曹操以相王之尊,不獨親自賦詩撰文,而且能夠尊重文人並保護文人。他和他的兒子曹丕、曹植與文人保持着比較好的友誼,正如《文心雕龍·時序》説: “傲雅觴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灑筆以成酣歌,和墨以籍談笑。”
[268]
可以説,“鄴下文人集團”就是在他提供的物質條件基礎上形成的;而他們的創作,也是在他的倡導影響下進行的。
- 藏書
曹操喜愛墳典和六藝之學。在統一北方的混戰中,就注意對圖書的保護和收求。建安五年(200年)他擊敗袁紹後,下令“盡收其輜重圖書珍寶”。任魏公後,設置了掌管典籍的官吏,廣收在戰亂中散佚的東漢官府和民間藏書,“採輟遺亡”,藏在中外三閣和秘書省。
[281]
還請蔡邕之女蔡文姬講其藏書之事,蔡文姬“繕書送之,文無遺誤”。
[207]
由於他重視國家的文化建設,逐步建立了魏國的國家藏書。
- 書法
曹操在書法上的造詣也頗高,從書法資料上看,第一,曹操能於隸書、楷書,精於章草;第二,其書法風格雄峻渾健。
[280]
《唐人書評》稱:“(曹)操書如金花細落,遍地玲瓏,荊玉分輝,瑤若璀粲”。晉張華在《博物志》中稱:“漢世,安平崔瑗、(崔)瑗子(崔)寔、弘農張芝、(張)芝弟(張)昶並善草書,而太祖亞之。”南朝的書法評論家庾肩吾在其《書品》中,把曹操的書法作品列入中中之品,稱其“隸墨雄瞻”。唐張懷瓘在書法評論專著《書斷》中稱曹操“尤工章草,雄逸絕倫”,將其章草作品評為妙品。由此看來,曹操的書法亦頗有影響力。
[280]
據史料記載,他常與書法家鍾繇、梁鵠、邯鄲淳等人切磋書藝。他尤其喜愛品味梁鵠的字,還曾將專用的五靈丹拿給因向韋誕借讀蔡邕《筆法》遭拒而嘔血的鐘繇。
[95]
他對書法的重視和提倡,促進了後來曹魏書壇的發展。故而在三國中,以曹魏的書法成就為高。
[280]
曹操他流傳於世的墨跡很少。宋鄭樵在所著《通志·金石略》中,僅收錄曹操書寫的一篇《大饗碑》;明楊慎在《丹鉛總錄》中,也只是説到元朝時還有曹操書寫的《賀捷表》;清葉奕苞在《金石錄》中説,曹操在武昌“黃鶴樓”側曾寫有特大、凜凜有生氣、正書的“湧月台”三字。曹操在徵漢中時,寫在石門南褒河一塊大石上的“袞雪”二字,現已遷入漢中博物館內。
[96]
- 宗教
曹操收編太平道、撫接五斗米道勢力,集中控制方士,乃至“挾天子”,目的皆在暗爭“天命”。曹操一生所經營之“天命在吾”的魏氏聖化大業,隨曹魏政權的建立而得實現。從曹操勢力興起以至漢魏禪代,其間許多重大歷史事件與原始道教牽涉至深。
[52]
曹操民族
匈奴
烏桓
東漢末年,烏桓(又稱“烏丸”)佔據遼西、上谷、右北平三郡,各自稱王,常侵擾北方四州、“殺略吏民”。烏桓蹋頓總攝三王部,與袁紹交好。官渡之戰後,曹操為徹底消滅袁氏勢力並統一三郡,北征烏桓蹋頓。白狼山之戰,曹軍大勝,並把烏桓俘虜去10餘萬户的漢人和幽、並二州的烏桓萬餘“落”(烏桓户口的基層單位)遷入內地。促進烏桓人同漢族逐漸融合,這對鞏固北方社會秩序、使人民生產與生活安定有着積極的作用。
[73]
曹操歷史評價
編輯曹操漢魏
橋玄:“吾見士多矣,未有若君者!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156]
曹洪:“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君。”
[137]
鮑信:“夫略不世出,能總英雄以撥亂反正者,君也。”
[58]
李瓚:“時將亂矣,天下英雄無過曹操。”
[67]
袁渙:“公明哲超世,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今之所以失其民者,公既戒之矣。海內賴公,得免於危亡之禍。”
[68]
袁術:
涼茂:“曹公憂國家之危敗,愍百姓之苦毒,率義兵為天下誅殘賊,功高而德廣,可謂無二矣。”
[68]
陳宮:
張遼:“以明公威信著於四海,遼奉聖旨,豨必不敢害故也。”
[59]
周瑜:“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
[60]
孫權:“其惟殺伐小為過差,離間人骨肉以為酷耳,御將自古少有。”
[61]
陳琳:
- 故太尉楊彪,典歷二司,享國極位。因緣眥睚,被以非罪;榜楚參並,五毒備至;觸情任忒,不顧憲綱。 [54]
田豐:“且操善用兵,變化無方,眾雖少,未可輕也。”
[55-56]
劉備:
夏侯惇:“自古已來,能除民害為百姓所歸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餘年,功德著於黎庶,為天下所依歸,應天順民,復何疑哉!”
[73]
法正:“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屯守,身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逼故耳。”
[177]
趙雲:“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
[65]
諸葛亮:
曹操兩晉南北朝
孫楚:“太祖承運,神武應期,征討暴亂,克寧區夏;協建靈符,天命既集,遂廓弘基,奄有魏域。”
[74]
陳壽:“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73]
王沈:“太祖御軍三十餘年,手不捨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絃,皆成樂章。”
[200]
潘安:“魏武赫以霆震,奉義辭以伐叛,彼雖眾其焉用,故制勝於廟算。”
[75]
陸機:“接皇漢之末緒,值王途之多違,佇重淵以育鱗,撫慶雲而遐飛。運神道以載德,乘靈風而扇威。摧羣雄而電擊,舉勍敵其如遺。指八極以遠略,必翦焉而後綏。釐三才之缺典,啓天地之禁闈。舉修網之絕紀,紐大音之解徽。掃雲物以貞觀,要萬途而來歸。丕大德以宏覆,援日月而齊輝。濟元功於九有,固舉世之所推。”
[158]
王導:“昔魏武,達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
[77]
石勒:“大丈夫行事當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終不能如曹孟德、司馬仲達父子,欺他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
[115]
裴松之:“魏太祖雖機變無方,略不世出,安有以數千之兵,而得逾時相抗者哉?”
[73]
鍾嶸:“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
[159]
曹操隋唐
李世民:
虞世南:“曹公兵機智算,殆難與敵,故能肇跡開基,居中作相,實有英雄之才矣。然譎詭不常,雄猜多忌,至於殺伏後、鴆荀彧、誅孔融、戮崔琰,婁生斃於一言,桓劭勞於下拜,棄德任刑,其虐已甚,坐論西伯,實非其人。許劭所謂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斯言為當。”
[84]
王勃:“魏武用兵,彷彿孫吳。臨敵制奇,鮮有喪敗,故能東禽狡布,北走強袁,破黃巾於壽張,斬眭固於射犬。援戈北指,蹋頓懸顱;擁旆南臨,劉琮束手。振威烈而清中夏,挾天子以令諸侯,信超然之雄傑矣。而弊於褊刻,失於猜詐。孔融、荀彧,終罹其災;孝先、季珪,卒不能免。愚知操之不懷柔巴蜀,砥定東南,必然之利耶。”
[160]
魏元忠:“魏武之綱神冠絕,猶依法孫、吳,假有項籍之氣,袁紹之基,而皆泯智任情,終以破滅,何況復出其下哉!”
[82]
朱敬則:
張説:“君不見魏武草創爭天祿,羣雄睚眥相馳逐。晝攜壯士破堅陣,夜接詞人賦華屋。都邑繚繞西山陽,桑榆汗漫漳河曲。城郭為墟人代改,但有西園明月在。鄴傍高冢多貴臣,娥眉曼睩共灰塵。試上銅台歌舞處,唯有秋風愁殺人。”
[83]
趙蕤:“運籌演謀,鞭撻宇內,北破袁紹,南虜劉琮,東舉公孫康,西夷張魯,九州百郡,十並其八,志績未究,中世而殞。”
[163]
張鼎:“君不見漢家失統三靈變,魏武爭雄六龍戰。蕩海吞江制中國,迴天運鬥應南面。隱隱都城紫陌開,迢迢分野黃星見。流年不駐漳河水,明月俄終鄴國宴。文章猶入管絃新,帷座空銷狐兔塵。可惜望陵歌舞處,松風四面暮愁人。”
[164]
曹操宋金遼
穆修:“惟帝之雄,使天濟其勇尚延數年之位,豈強吳、庸蜀之不平!”
[166]
蘇洵:“項籍有取天下之才,而無取天下之慮;曹操有取天下之慮,而無取天下之量;玄德有取天下之量,而無取天下之才。”
[165]
司馬光:“王知人善察,難眩以偽。識拔奇才,不拘微賤,隨能任使,皆獲其用。與敵對陳,意思安閒,如不欲戰然;及至決機乘勝,氣勢盈溢。勳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豪不與。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對之流涕,然終無所赦。雅性節儉,不好華麗。故能芟刈羣雄,幾平海內。”
[85]
王安石:“功名蓋世知誰是,氣力迴天到此休。何必地中餘故物,魏公諸子分衣裘。”
[87]
張耒:“草昧羣龍鬥,英雄接上游。吳卑青蓋伏,蜀陋葆車留。挾漢臨諸夏,中原半九州。人驚呂布縛,誰信本初憂。天作西南限,時方割據秋。力終回赤壁,功止霸諸侯。歷數知歸禹,乾坤正造周。事商完夙志,傳子豈人謀。銅雀佳人恨,西陵拱木秋。千年故鄉廟,歌舞薦牢羞。”
[232]
何去非:
周紫芝:
洪皓:“長笑袁本初,妄意清君側。垂頭返官渡,奇禍憐幕客。曹公走熙尚,氣欲陵韓白。欺取計已成,軍容漫輝赫。跨漳築大城,勞民屈羣策,北雖破烏丸,南亦困赤壁。八荒思併吞,二國盡勍敵。四陵寄遺恨,講武存陳跡。雉堞逐塵飛,濁流深莫測。回首銅雀台,鼓吹喧黽蟈。”
[167]
陳長方:“彼曹氏者所以大得罪於天下,正在反覆譎詐移漢之神器而已。然其始也,猶以安漢為名掃平盜賊,尊獎王室,假仁義以行其奸,故能有濟。”
[229]
洪适:“曹瞞好發丘,凶德比夷虜。”
[118]
姜特立:“可笑曹瞞空狡獪,西陵作伎一何痴。”
[119]
朱熹:
辛棄疾:“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
[182]
元好問:“曹劉坐嘯虎生風,四海無人角兩雄。”
[184]
曹操明清
羅貫中:
江源:“魏武竊神器,鼎分漢土宇。陋哉無遠圖,築台貯歌舞。台榭紛綺羅,嬋娟競媚嫵。我窺奸雄心,乃欲傳萬古。胡為不五世,九廟已焦土。歌舞能幾時,歡娛變悽楚。松柏生悲風,西陵已無主。多少分香兒,誰知屬典午。”
[237]
盧楠:
張溥:“孟德御軍三十餘年,手不捨書,兼草書亞崔張,音樂比桓蔡,圍棋埒王郭,復好養性,解方藥,周公所謂多材多藝,孟德誠有之。……漢末名人,文有孔融,武有呂布,孟德實兼其長。”
[168]
趙翼:“操起兵於漢祚垂絕之後,力征經營,延漢祚者二十餘年,然後代之。司馬氏當魏室未衰,乘機竊權,廢一帝、弒一帝而奪其位,比之於操,其功罪不可同日語矣!”
[113]
曹操近現代
易順鼎:“酒邊橫槊慕周公,朝露何殊詠大風。海內人才歸許下,譙東精舍等隆中。兒沉朱李招羣彥,客煮青梅論兩雄。痴絕分香兼賣履,西陵蕭瑟雀台空。”
[181]
許南英:
李宗吾:
魯迅:“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169]
毛澤東:
毛澤東曾批評曹操兩個缺點:曹操打過張魯之後,應該打四川。劉曄、司馬懿建議他打。曹操不肯去,隔了幾個星期,後悔了。毛澤東以此為例批評曹操剛愎自用,不能採納良策。此外,毛澤東還曾批評曹操不能嚴於律己。《三國志》中的《武帝紀》中,講述曹操“其令諸將出徵,敗軍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毛澤東圈畫了這一段,並寫道“赤壁之敗,將抵何人之罪?”赤壁之戰,是曹操親自領軍,親自決策的一個重大失誤。曹操卻又未能自罪,可見他寬己嚴人,處事不公。
[153]
周恩來:
范文瀾:“他是撥亂世的英雄,所以表現在文學上,悲涼慷慨,氣魄雄豪。”
[170]
錢穆:“曹操兼能政治、軍事和文學,又能用人,是魏國創業者。然而,他卻是一大奸雄,故為歷史反面人物,此下中國歷史六百年中衰,曹操不能辭其咎。”
[93]
譚其驤:“曹操是一個有優點,有缺點,功勞很大,罪孽也不小的歷史人物。”
[92]
黃仁宇:
曹操軼事典故
編輯曹操膽識過人
曹操年輕時任俠放蕩,不修品行,不受時人看好。
[156]
他十歲那年,在龍潭中游泳,突然遇到一條兇猛的鱷魚。鱷魚張牙舞爪地向曹操攻擊,但曹操毫不畏懼,沉着地與鱷魚周旋。鱷魚無法下口,於是逃掉了。曹操回家後,沒有向家人提起鱷魚的事。後來,有個大人看見一條蛇而恐懼畏縮,曹操大笑,天真地説:“我在龍潭碰到鱷魚都不怕,你卻怕一條蛇,真是可笑!”眾人詢問,曹操以實相告,無不驚歎少年曹操的膽略。
[99]
曹操還曾私入中常侍張讓的府邸試圖行刺,張讓發覺,派人追捕,曹操揮舞着手戟,從庭堂一路打將出來,張讓的衞士無法接近他,曹操且戰且退,退到垣牆邊時,縱身一跳,逾牆而出。
[105]
曹操和袁紹少年時都喜歡仿效俠客的作為。他們曾經去看別人結婚,乘機偷偷進入主人的園子裏,到半夜大喊大叫:“有小偷!”青廬裏面的人,都跑出來察看,袁、曹兩人便拔刀搶劫新娘。在他倆跑出來後,中途迷了路,陷入了荊棘叢中,袁紹動不了。曹操又大喊:“小偷在這裏!”袁紹驚恐着急,趕快自己跳了出來,兩人終於得以逃脱。
[100]
曹操感念故友
- 迎回文姬
曹操在平定北方後,出於對故人蔡邕的憐惜與懷念,“痛其無嗣”,於是在建安十一年(207年)派遣使者用金璧將其女蔡文姬從匈奴之地贖回國中(蔡文姬在漢末動亂中被南匈奴左賢王擄去),重嫁給陳留人董祀,並讓她整理蔡邕所遺書籍四百餘篇,為中國文化的傳播作出了貢獻。
[207]
- 忘年之交
曹操年輕時不受時人看好,“人莫知者”。但當曹操拜見號稱有識人之明的名臣橋玄時,橋玄卻感到驚異,對他説:“我見過的士人太多了,沒有比得上你的!天下將要發生動亂,若非命世之才則不能成就大業。能夠安定天下的,豈不是你嗎?”(一説橋玄將子孫託付給曹操,並稱他是“亂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賊”,也有説此言是許劭的點評。)橋玄不但品題獎勉曹操,而且還建議他拜見名士許劭,以增加自己的名聲。曹操深感橋玄的肯定,常感嘆橋玄是他的知己。建安七年(202年),曹操在擊敗袁紹、劉備後志得意滿,班師凱旋。當率軍經過故鄉譙縣時,前往橋玄的墳墓,心生悽愴,撰文以祭祀説:“原任太尉橋公,品德高尚,仁愛寬容。國家感念您的訓誡,讀書人緬懷您的教誨。您的在天之靈,我們緬懷不止。我從年輕時候,就去過您的府上,那時以頑劣的品質,接受您的會見。您對我褒獎稱讚,就像孔子稱讚自己不如顏淵,李生讚歎賈復。士為知己者死,我一直記着這句話。又想起我們的誓約:‘我死之後,你如果經從這裏經過,如果不拿一斗酒一隻雞來祭奠我,車馬過去三步以後,你得肚子疼不要怨我。’雖然是當時開玩笑的話,如果不是關係密切,怎麼會説出來這樣的話?懷念舊事,想起來就感覺悽愴。如今我奉命東征,駐紮在鄉里,向北望着土地,心思在您的陵墓上。所以用薄禮祭奠您,願您享用!”
[156-157]
曹操兒女之情
- 親納杜氏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圍攻呂布於下邳,呂布派遣部將秦宜祿出城向袁術求救。袁術接見秦宜祿後,把漢朝宗室的女子嫁予他。此時,秦宜祿的前妻杜夫人和兒子秦朗留在下邳。正在曹操麾下的關羽聽説後,請求在城破之後可以納杜夫人為妾,曹操同意了。但臨近破城時,關羽又屢次向曹操請求得到杜夫人。曹操見關羽反反覆覆的請求,懷疑杜氏美貌異於常人,於是在城破後親自探望杜氏,果然見她美貌非凡,遂親自把杜夫人收為妾。
[101-103]
秦朗也成為了曹操的繼子。曹操異常疼愛秦朗,每次宴席看到秦朗,都對賓客們説:“世上還有人像我這樣疼愛繼子的嗎?”
[104]
- 為奴破賊
據《世説新語》載,袁熙的妻子甄氏(即文昭甄皇后)姿貌絕倫,甚為得寵。曹操攻打進鄴城後,便急忙令人召見甄氏,左右的隨從卻都稟告説:“五官中郎將(曹丕)已經去了。”曹操説:“今年破賊(攻打鄴城)正是為此奴(指甄氏)。”
[108]
- 分香賣履
曹操臨終前,留下《遺令》説:“我的婢妾和歌舞藝人都很辛苦,讓她們住在銅雀台(遺址在今河北臨漳縣西南二十公里鄴城遺址內),好好安置他們,在台正堂上放六尺牀,掛上靈帳,早晚上食物供祭,每月初一、十五兩天,從早至午,要向帳中歌舞奏樂。你們要時時登上銅雀台,看望我西陵的墓地。餘下的香可分給諸夫人,不用它祭祀。各房的人無事做,可以學着製作帶子、鞋子賣。”
[110]
曹操望梅止渴
有次曹操帶兵出征,途中找不到有水的地方,士兵們都很口渴。於是曹操叫手下傳話給士兵們説:“ 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結了許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們聽後,嘴裏都流口水。他們憑藉着這個,得以到達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106-107]
“望梅止渴”後成為著名典故,被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206]
曹操橫槊賦詩
赤壁之戰前夕,曹操率大軍飲馬長江,與孫權、劉備聯軍決戰。是夜明月皎潔,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設樂,歡宴諸將。酒酣,曹操操取槊立於船頭,慷慨而歌。蘇軾在《前赤壁賦》裏稱其“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
曹操絕妙好辭
曹操曾途經曹娥碑下,名士楊修隨行。石碑的背面題寫着“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字。曹操問楊修説:“你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楊修回答説:“知道。”曹操説:“你先別説,等我想一想。”走出三十里遠的時候,曹操才説:“我已經知道了。”命令楊修單獨寫出他所知道的。楊修寫:“黃絹,有色的絲織品,寫成字是‘絕’;幼婦,少女的意思,寫成字是‘妙’;外孫,是女兒的孩子,寫成字是‘好’;齏臼,受辛之器,盛納五辛的器具。五辛的另外一種解釋是葱、蒜、椒、姜、芥;注:這不是受盡艱辛的器具,而是盛納五辛的器具。這説的是‘絕妙好辭’的意思。”曹操也寫下了自己的想法,和楊修是一樣的,於是讚歎道:“我的才能比不上你,走了三十里路才明白碑文的意思。”
[109]
曹操杖殺幸姬
有一個曹操寵愛的姬妾常常陪曹操在白天睡覺,躺在曹操的牀上。一次,曹操在臨睡前對她説:“一會記得把我叫醒。”後姬妾看到曹操睡得很香,就擅自做主沒有把他叫醒。等到曹操自己醒來發現錯過了時辰,就下令杖殺這個姬妾。
[111]
曹操悔殺華佗
曹操患有頭風病,依賴於名醫華佗的治療。後來,華佗因為離家太久想念家鄉,就回家藉口妻子生病,屢次拒絕曹操的邀請,曹操非常生氣,將華佗下獄處死。曹操雖然頭風病沒有得到根治,但是並不後悔殺了華佗。直到他最喜愛的兒子曹衝病重而死,曹操才後悔不已。
[140]
曹操終身憾事
曹操開始時娶丁夫人,又娶劉夫人,劉夫人生長子曹昂和清河長公主曹氏,早逝,曹昂由丁夫人撫養。建安二年(197年),曹昂在宛城之戰中戰死,丁夫人常常斥責曹操説:“你殺了我兒子,都不懷念他!”於是不加節制地哭泣,曹操很生氣,把她打發回了孃家,想讓她屈服。後來曹操到家裏去見她,丁夫人正在織布,外人傳達:“曹操來了。”丁夫人還是像之前那樣織布。曹操到了,撫摸着她的背説:“跟我一起坐車回家吧!”丁夫人不回頭也不作答。曹操準備離開,走到外面,又問:“真的不行嗎?”還是沒回應。曹操説:“這可就是真的是訣別了。”於是和她正式離婚,要丁家改嫁她,丁家不敢。後來,丁夫人去世,在卞氏(武宣卞皇后)請求下,被葬在許城南。曹操病重時,自認為時日無多,嘆息説:“我一生做事,沒有什麼後悔的。假如死後還有魂靈的話,子脩(曹昂字)如果問我他的母親在哪,我將怎麼回答啊!”
[283]
曹操人際關係
編輯曹操家族
關係 | 稱謂 | 簡介 |
---|---|---|
曾祖父 | 一作曹節,字符偉。 | |
養祖父 | ||
養祖母 | 吳氏 | 曹騰“對食”之妻。 |
父親 | 字巨高,官至太尉。曹丕繼魏王位後,被追尊為太王。曹魏建立後追尊太皇帝。 | |
母親 | 曹丕繼魏王位後,被追尊為太王后。 | |
曹操妻妾
稱謂 | 兒女 |
---|---|
丁夫人 | 曹昂(養子) |
武宣卞皇后 | |
劉夫人 | |
曹幹(養子) | |
曹幹 | |
孫姬 | |
李姬 | 曹子乘,曹子整,曹子京 |
劉姬 | 曹子棘 |
—— | |
曹操後代
- 兒子
爵/諡 | 稱謂 | 生卒年 |
---|---|---|
魏文帝 | 187年 - 226年 | |
任城威王 | ? - 223年 | |
陳思王 | 192年 - 232年 | |
蕭懷王 | —— | |
豐愍王 | 曹昂 | ? - 197年 |
相殤王 | —— | |
鄧哀王 | 196年-208年 | |
彭城王 | —— | |
燕王 | ? - 278年 | |
沛穆王 | ? - 256年 | |
中山恭王 | ? - 235年 | |
濟陽懷王 | —— | |
陳留恭王 | ? - 259年 | |
范陽閔王 | —— | |
趙王 | 215年 - 261年 | |
臨邑殤公 | —— | |
楚王 | 195年 - 251年 | |
剛殤公 | 曹子勤 | —— |
谷城殤公 | 曹子乘 | —— |
郿戴公 | 曹子整 | ? - 218年 |
靈殤公 | 曹子京 | —— |
樊安公 | ? - 219年 | |
廣宗殤公 | 曹子棘 | —— |
東平靈王 | ? - 243年 | |
樂陵王 | —— | |
- 女兒
可考證者6位。
稱謂 | 生卒年 | 生母 | 配偶 |
---|---|---|---|
清河長公主 | —— | 夏侯楙
[253]
| |
—— | —— | ||
?- 260年 | —— | ||
—— | —— | ||
—— | —— | 荀惲
[255]
| |
—— | 杜夫人 | 何晏
[195]
|
- 養/繼子
曹真本姓秦氏。
關係 | 稱謂 | 生卒年 | 簡介 |
---|---|---|---|
養子 | ?- 231年 | 魏明帝時官拜大司馬,封邵陵侯。死後諡號“元”,配享曹操廟庭。 | |
繼子 | 何晏 | ?- 249年 | |
—— | 魏明帝時官至驍騎將軍、給事中。 | ||
- 後裔
參見陳留王詞條
另外,唐玄宗時期畫家曹霸
[98]
、明末清初評話藝術家曹永昌(柳敬亭)
[136]
、清代文學家曹雪芹
[136]
均為曹操後代,還有眾多自稱曹操之後者。2013年,復旦大學歷史學和人類學聯合課題組宣佈,已經完全確定曹操家族的DNA,在當時已找到9支曹操後人(其中6支有家譜記載),分別來自安徽績溪、安徽舒城、安徽亳州、江蘇海門、廣東徐聞、江蘇鹽城、山東乳山、遼寧東港、遼寧鐵嶺。
[136]
曹操旁系
姓名 | 備註 |
---|---|
曹仁 | 字子孝,曹操從弟;
[195]
|
曹純 | |
曹洪 | |
曹休 | 字文烈,曹操族子;
[195]
|
夏侯淵 |
曹操主要作品
編輯曹操對文學、書法、音樂等都有深湛的修養。據清姚振宗《三國藝文志》考證,曹操著述有《魏武帝集》30卷錄1卷、《兵書接要》13卷、《孫子略解》、《孟德新書》等十餘種,然多已亡佚,今存者唯《孫子略解》。明代張溥輯散見詩、文等145篇為《魏武帝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丁福保《漢魏六朝名家集》中也有《魏武帝集》,所收作品略多於張溥輯本。1959年,中華書局據丁福保本,稍加整理補充,增入《孫子略解》,又附入《三國志·魏志·武帝紀》《曹操年表》等,重新排印為《曹操集》。
[267]
曹操人物爭議
編輯身世爭議
曹操自稱是漢初相國曹參後裔。但現代學者通過分子人類學的技術和方法證明曹操後裔的Y染色體單倍羣是O2-F1462,而曹參後裔的Y染色體單倍羣為O3-002611,因此曹操不太可能是曹參後裔。
[142]
另有研究者從歷史學的角度認為曹參家族在西漢開國後就舉家搬到關中,後來徙至封地平陽,而最早説明曹操是曹參後裔的《曹騰碑》缺失家族遷徙的部分,因此曹操並非曹參直系後裔,屬於攀附。
[143]
袁紹謀士陳琳所作《為袁紹檄豫州文》中稱曹操之父曹嵩為“乞匄攜養”,即曹騰從路邊撿來收養的孩子。現代學者通過分析元寶坑一號墓墓主(可能是曹操的叔祖曹鼎)的牙齒,發現其與曹操後裔的Y染色體單倍羣類型吻合,從而認定這是個謠言,曹嵩是曹騰從本宗過繼的兒子。
[144]
《曹瞞傳》及郭頒《世語》稱曹操的父親曹嵩本姓夏侯,曹操與夏侯惇是從兄弟。
[141]
有學者認為這出自政敵對曹操的人身攻擊,沒有任何證據。
[145]
還有學者指出20世紀70年代在安徽省亳州市曹操宗族墓葬中出土了一批字磚,其中一塊刻有“夏侯右”字樣,年代為東漢建寧三年(170),由此證明夏侯氏與曹氏很早就存在着密切關係,也增加了《曹瞞傳》及《世語》記載的可靠性。
[146]
曹操後世紀念
編輯曹操藝術形象
編輯曹操文學形象
受到戲曲、小説影響或戲曲中的曹操形象(2張)
從唐代開始,以三國曆史為題材的説唱、小説、戲曲藝術中,曹操成了反面角色。在這些民間藝術作品中都表現出極為鮮明的“擁劉反曹”的傾向,突出曹操詭譎權詐、殘忍少信的一面。到明代羅貫中的長篇小説《三國演義》時,既參照史籍,但也採摘了民間傳説,並在諸多流傳已廣的平話、雜劇的基礎上進行創作。《三國演義》中的曹操,成了一個“千古第一奸雄”的藝術典型
[89]
。
[262]
曹操戲曲形象
在與《三國演義》相關的京劇、豫劇、崑曲、秦腔等劇目中,曹操均為重要角色,形象多為扮丑角、勾白臉
[285]
,如:《捉放曹》《斬華雄》《戰宛城》《白門樓》《許田射鹿》《血帶詔》《青梅煮酒論英雄》《斬車胄》《擊鼓罵曹》《白馬坡》《灞橋挑袍》《徐母罵曹》《長坂坡》《漢陽院》《漢津口》《羣英會》《華容道》《戰渭南》《冀州城》《官渡之戰》《曹操與楊修》
[284]
等。
曹操影視形象
類型 | 年份 | 名稱 | 飾演者 |
---|---|---|---|
電視劇 | 1975 | 《洛神》 | |
1976 | 《三國春秋》 | ||
1983 | 《洛神》 | ||
1985 | 《諸葛亮》 | ||
《諸葛亮》 | |||
1987 | 《金縷歌》 | ||
1992 | 《關公》 | ||
1994 | 《三國演義》 | 鮑國安
[209]
| |
《東方小故事》 | 李國樑 | ||
《新洛神》 | |||
1996 | 《三國英雄傳之關公》 | ||
2000 | 《醫神華佗》 | 黃日華
[210]
| |
《曹操》 | |||
2001 | 《呂布與貂蟬》 | ||
2002 | 《洛神》 | 劉丹
[221]
| |
《曹操與蔡文姬》 | 濮存昕
[211]
| ||
《貂蟬》 | 張傑 | ||
2004 | 《武聖關公》 | ||
《洛神》 | |||
2010 | 《三國》 | 陳建斌
[222]
| |
2011 | 《回到三國》 | ||
2013 | 《新洛神》 | 李進榮
[264]
| |
2015 | 《曹操》 | ||
趙立新(成年時期)
[215]
| |||
《蒼生大醫》 | 王建新
[265]
| ||
《武神趙子龍》 | 張鷹
[263]
| ||
2017 | 於和偉
[220]
| ||
《少兒也三國》 | 張晶宇 | ||
李俊豪
[223]
| |||
2019 | 《蜀漢酒樓》 | 白玉
[266]
| |
電影 | 1941 | 《左慈戲曹操》 | |
1956 | 《關公月下釋貂蟬》 | ||
1957 | 《洛神》 | ||
1961 | 《白門樓斬呂布》 | ||
1966 | 《洛神》 | 姚佳雄 | |
1983 | 《神通術與小霸王》 | ||
《華佗與曹操》 | |||
1989 | 《關公》 | 李雨森 | |
1996 | 《諸葛孔明》 | ||
1999 | 《一代梟雄曹操》 | ||
2008 | 《三國志之見龍卸甲》 | 劉松仁
[218]
| |
《赤壁(上)》 | |||
2009 | 《赤壁(下)》 | ||
2010 | 《關雲長》 | 姜文
[214]
| |
《越光寶盒》 | 郭德綱
[217]
| ||
2011 | 《鍾繇》 | 吳廣林 | |
2012 | 《銅雀台》 | 周潤發
[213]
| |
2018 | 《曹操與楊修》 | 尚長榮
[225]
| |
2019 | 《三國之戰神無雙》 | ||
2020 | |||
《三國志新解》 | 小栗旬
[224]
| ||
2021 | 《真三國無雙》 | 王凱
[219]
| |
《川流》 |
曹操遊戲形象
曹操史料索引
編輯- 參考資料
-
- 1. 少年曹操:亂世英雄的成長之路 .澎湃新聞.2019-01-28[引用日期2021-02-01]
- 2. 220年3月15日 曹操逝世 .央視網.2013-02-21[引用日期2021-01-06]
- 3.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也,姓曹,諱操,字孟德,漢相國參之後。桓帝世,曹騰為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養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
- 4.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太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國橋玄、南陽何顒異焉。玄謂太祖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 5. 李賢等注《後漢書·卷六十八·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2-28]
- 6.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裴松之引《魏書》:長吏受取貪饕,依倚貴勢,歷前相不見舉;聞太祖至,鹹皆舉免,小大震怖,奸宄遁逃,竄入他郡。政教大行,一郡清平。初,城陽景王劉章以有功於漢,故其國為立祠,青州諸郡轉相仿效,濟南尤盛,至六百餘祠。賈人或假二千石輿服導從作倡樂,奢侈日甚,民坐貧窮,歷世長吏無敢禁絕者。太祖到,皆毀壞祠屋,止絕官吏民不得祠祀。及至秉政,遂除奸邪鬼神之事,世之淫祀由此遂絕。
- 7.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久之,徵還為東郡太守;不就,稱疾歸鄉里。
- 8.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裴松之引《魏書》:於是權臣專朝,貴戚橫恣。太祖不能違道取容。數數幹忤,恐為家禍,遂乞留宿衞。拜議郎,常託疾病,輒告歸鄉里;築室城外,春夏習讀書傳,秋冬弋獵,以自娛樂。
- 9.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頃之,冀州刺史王芬、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連結豪傑,謀廢靈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敗。金城邊章、韓遂殺刺史郡守以叛,眾十餘萬,天下騷動。
- 10.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徵太祖為典軍校尉。會靈帝崩,太子即位,太后臨朝。大將軍何進與袁紹謀誅宦官,太后不聽。進乃召董卓,欲以脅太后,卓未至而進見殺。卓到,廢帝為弘農王而立獻帝,京都大亂。卓表太祖為驍騎校尉,欲與計事。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
- 11.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二月,卓聞兵起,乃徙天子都長安。卓留屯洛陽,遂焚宮室。是時紹屯河內,邈、岱、瑁、遺屯酸棗,術屯南陽,伷屯潁川,馥在鄴。卓兵強,紹等莫敢先進。太祖曰:“舉義兵以誅暴亂,大眾已合,諸君何疑?向使董卓聞山東兵起,倚王室之重,據二週之險,東向以臨天下;雖以無道行之,猶足為患。今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不知所歸,此天亡之時也。一戰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遂引兵西,將據成皋。邈遣將衞茲分兵隨太祖。到滎陽汴水,遇卓將徐榮,與戰不利,士卒死傷甚多。太祖為流矢所中,所乘馬被創,從弟洪以馬與太祖,得夜遁去。榮見太祖所將兵少,力戰盡日,謂酸棗未易攻也,亦引兵還。
- 12.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太祖到酸棗,諸軍兵十餘萬,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太祖責讓之,因為謀曰:“諸君聽吾計,使勃海引河內之眾臨孟津,酸棗諸將守成皋,據敖倉,塞轘轅、太谷,全制其險;使袁將軍率南陽之軍軍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皆高壘深壁,勿與戰,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邈等不能用。
- 13.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三年春,太祖軍頓丘,毒等攻東武陽。太祖乃引兵西入山,攻毒等本屯。毒聞之,棄武陽還。太祖要擊眭固,又擊匈奴於夫羅於內黃,皆大破之。
- 14.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袁術與紹有隙,術求援於公孫瓚,瓚使劉備屯高唐,單經屯平原,陶謙屯發乾,以逼紹。太祖與紹會擊,皆破之。
- 15.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四年春,軍鄄城。荊州牧劉表斷術糧道,術引軍入陳留,屯封丘,黑山餘賊及於夫羅等佐之。術使將劉詳屯匡亭。太祖擊詳,術救之,與戰,大破之。術退保封丘,遂圍之,未合,術走襄邑,追到太壽,決渠水灌城。走寧陵,又追之,走九江。夏,太祖還軍定陶。下邳闕宣聚眾數千人,自稱天子;徐州牧陶謙與共舉兵,取泰山華、費,略任城。秋,太祖徵陶謙,下十餘城,謙守城不敢出。
- 16. 《後漢書》卷48《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興平元年,前太尉曹嵩及子德從琅邪入太山,劭遣兵迎之,未到,而徐州牧陶謙素怨嵩子操數擊之,乃使輕騎追嵩、德,並殺之於郡界。
- 17.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裴松之引《世語》:嵩在泰山華縣。太祖令泰山太守應劭送家詣兗州,劭兵未至,陶謙密遣數千騎掩捕。嵩家以為劭迎,不設備。謙兵至,殺太祖弟德於門中。嵩懼,穿後垣,先出其妾,妾肥,不時得出;嵩逃於廁,與妾俱被害,闔門皆死。劭懼,棄官赴袁紹。後太祖定冀州,劭時已死。
- 18.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興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還,初,太祖父嵩,去官後還譙,董卓之亂,避難琅邪,為陶謙所害,故太祖志在復讎東伐。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復徵陶謙,拔五城,遂略地至東海。還過郯,謙將曹豹與劉備屯郯東,要太祖。太祖擊破之,遂攻拔襄賁,所過多所殘戮。
- 19.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會張邈與陳宮叛迎呂布,郡縣皆應。荀彧、程昱保鄄城,範、東阿二縣固守,太祖乃引軍還。布到,攻鄄城不能下,西屯濮陽。太祖曰:“布一旦得一州,不能據東平,斷亢父、泰山之道乘險要我,而乃屯濮陽,吾知其無能為也。”遂進軍攻之。布出兵戰,先以騎犯青州兵。青州兵奔,太祖陳亂,馳突火出,墜馬,燒左手掌。司馬樓異扶太祖上馬,遂引去。未至營止,諸將未與太祖相見,皆怖。太祖乃自力勞軍,令軍中促為攻具,進復攻之,與布相守百餘日。蝗蟲起,百姓大餓,布糧食亦盡,各引去。秋九月,太祖還鄄城。布到乘氏,為其縣人李進所破,東屯山陽。於是紹使人説太祖,欲連和。太祖新失兗州,軍食盡,將許之。程昱止太祖,太祖從之。冬十月,太祖至東阿。是歲谷一斛五十餘萬錢,人相食,乃罷吏兵新募者。陶謙死,劉備代之。
- 20. 陳壽 撰;裴松之 注.中國史學要籍叢刊 三國志 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11:12
- 21.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進軍臨河,使史渙、曹仁渡河擊之。固使楊故長史薛洪、河內太守繆尚留守,自將兵北迎紹求救,與渙、仁相遇犬城。交戰,大破之,斬固。公遂濟河,圍射犬。洪、尚率眾降,封為列侯,還軍敖倉。
- 22.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劉備以徐州叛,太祖東征之。
- 23. 《隆中對》: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 24. 《三國志》卷36《關張馬黃趙傳》:紹遣大將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 25. 《資治通鑑》卷63:操聞攸來,跣出迎之,撫掌笑曰:“子卿遠來,吾事濟矣!”既入坐,謂操曰:“袁氏軍盛,何以待之?今有幾糧乎?”操曰:“尚可支一歲。”攸曰:“無是,更言之!”又曰:“可支半歲。”攸曰:“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實也!”操曰:“向言戲之耳。其實可一月,為之柰何?”攸曰:“公孤軍獨守,外無救援而糧谷已盡,此危急之日也。袁氏輜重萬餘乘,在故市、烏巢,屯軍無嚴備,若以輕兵襲之,不意而至,燔其積聚,不過三日,袁氏自敗也。”操大喜,乃留曹洪、荀攸守營,自將步騎五千人,皆用袁軍旗幟,銜枚縛馬口,夜從間道出,人抱束薪,所歷道有問者,語之曰:“袁公恐曹操鈔略後軍,遣兵以益備。”聞者信以為然,皆自若。既至,圍屯,大放火,營中驚亂。會明,瓊等望見操兵少,出陳門外,操急擊之,瓊退保營,操遂攻之。
- 26.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建安)十年……夏四月,黑山賊張燕率其眾十餘萬降,封為列侯。
- 27.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八月,登白狼山,卒與虜遇,眾甚盛。公車重在後,被甲者少,左右皆懼。公登高,望虜陳不整,乃縱兵擊之,使張遼為先鋒,虜眾大崩,斬蹋頓及名王已下,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
- 28. 《三國志》卷17《張樂於張徐傳》:(張遼)從徵袁尚於柳城,卒與虜遇,遼勸太祖戰,氣甚奮,太祖壯之,自以所持麾授遼。遂擊,大破之,斬單于蹋頓。
- 29. 《三國志》卷30《烏丸鮮卑東夷傳》:臨陳斬蹋頓首,死者被野。
- 30. 《資治通鑑》卷65:聞備已過,操將精騎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裏,及於當陽之長坂。備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操大獲其人眾輜重。
- 31.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是時關中諸將疑繇欲自襲,馬超遂與韓遂、楊秋、李堪、成宜等叛。遣曹仁討之。超等屯潼關,公敕諸將:“關西兵精悍,堅壁勿與戰。”
- 32.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秋七月,公西征,與超等夾關而軍。公急持之,而潛遣徐晃、朱靈等夜渡蒲阪津,據河西為營。公自潼關北渡,未濟,超赴船急戰。校尉丁斐因放牛馬以餌賊,賊亂取牛馬,公乃得渡,循河為甬道而南。賊退,拒渭口,公乃多設疑兵,潛以舟載兵入渭,為浮橋,夜,分兵結營於渭南。賊夜攻營,伏兵擊破之。超等屯渭南,遣信求割河以西請和,公不許。九月,進軍渡渭。超等數挑戰,又不許;固請割地,求送任子,公用賈詡計,偽許之。韓遂請與公相見,公與遂父同歲孝廉,又與遂同時儕輩,於是交馬語移時,不及軍事,但説京都舊故,拊手歡笑。既罷,超等問遂:“公何言?”遂曰:“無所言也。”超等疑之。他日,公又與遂書,多所點竄,如遂改定者;超等愈疑遂。公乃與剋日會戰,先以輕兵挑之,戰良久,乃縱虎騎夾擊,大破之,斬成宜、李堪等。遂、超等走涼州,楊秋奔安定,關中平。
- 33.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冬十月,軍自長安北征楊秋,圍安定。秋降,復其爵位,使留撫其民人。
- 34. 《資治通鑑》卷67:四月,曹操自陳倉出散關至河池,氐王竇茂眾萬餘人恃險不服,五月,攻屠之。
- 35. 《晉書》卷1《宣帝紀》:既而從討孫權,破之。軍還,權遣使乞降。
- 36. 《三國志》卷47《吳主傳第二》:二十二年春,權令都尉徐詳詣曹公請降,公報使脩好,誓重結婚。
- 37. 《三國志》卷32《先主傳》:二十三年,先主率諸將進兵漢中,分遣將軍吳蘭、雷銅等入武都,皆為曹公軍所沒。
- 38. 《三國志》卷30《烏丸鮮卑東夷傳》:後代郡烏丸反,比能復助為寇害,太祖以鄢陵侯彰為驍騎將軍,北征,大破之。比能走出塞,後復通貢獻。
- 39.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夏侯淵與劉備戰於陽平,為備所殺。三月,王自長安出斜谷,軍遮要以臨漢中,遂至陽平。備因險拒守。夏五月,引軍還長安。
- 40. 《三國志》卷15《劉司馬梁張温賈傳》:建安二十四年,孫權攻合肥,是時諸州皆屯戍。恢謂兗州刺史裴潛曰:"此間雖有賊,不足憂,而畏徵南方有變。今水生而子孝縣軍,無有遠備。關羽驍鋭,乘利而進,必將為患。"於是有樊城之事。
- 41. 《後漢書·志第十五·五行三》:二十四年八月,漢水溢流,害民人。
- 42. 《三國志》卷17《張樂於張徐傳》: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
- 43. 《三國志》卷18《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會天霖雨十餘日,漢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與諸將避水上堤。
- 44. 《三國志》卷36《關張馬黃趙傳》: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
- 45.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建安二十四年)冬十月,軍還洛陽。孫權遣使上書,以討關羽自效。王自洛陽南征羽,未至,晃攻羽,破之,羽走,仁圍解。王軍摩陂。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陽。權擊斬羽,傳其首。
- 46.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裴松之引《魏略》:孫權上書稱臣,稱説天命。王以權書示外曰:“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侍中陳羣、尚書桓階奏曰:“漢自安帝已來,政去公室,國統數絕,至於今者,唯有名號,尺土一民,皆非漢有,期運久已盡,歷數久已終,非適今日也。是以桓、靈之間,諸明圖緯者,皆言‘漢行氣盡,黃家當興’。殿下應期,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漢,羣生注望,,遐邇怨嘆,是故孫權在遠稱臣,此天人之應,異氣齊聲。臣愚以為虞、夏不以謙辭,殷、周不吝誅放,畏天知命,無所與讓也。”
- 47.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裴松之引《魏氏春秋》:夏侯惇謂王曰:“天下鹹知漢祚已盡,異代方起。自古已來,能除民害為百姓所歸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餘年,功德著於黎庶,為天下所依歸,應天順民,復何疑哉!”王曰:“‘施於有政,是亦為政’。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 48. 《資治通鑑》卷69:春,正月,武王至洛陽;庚子,薨。
- 49. 《遺令》(或作《遺命諸子[令]》):“吾死之後,葬於鄴之西岡上,與西門豹祠相近,無藏金玉珠寶。餘香可分與諸夫人,不命祭。吾婢妾與伎人皆勤苦,使著銅雀台,善待之。台上施六尺牀,下施繐帳,朝脯上酒脯米長糒之屬,每月朝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輒向帳前作伎樂。汝等時時登銅雀台,望吾西陵墓田。餘香可分與諸夫人,不命祭。諸舍中無所為,可學作組履賣也。吾歷官所得綬,皆著藏中。吾餘衣裳,可別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見張溥輯評;宋校永校點,三曹集,嶽麓書社,1992.10,第33頁)
- 50.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裴松之引《曹瞞傳》:常出軍,行經麥中,令“士卒無敗麥,犯者死”。騎士皆下馬,付麥以相持,於是太祖馬騰入麥中,敕主簿議罪;主簿對以春秋之義,罰不加於尊。太祖曰:“製法而自犯之,何以帥下?然孤為軍帥,不可自殺,請自刑。”因援劍割發以置地。
- 51.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裴松之引《魏書》:知人善察,難眩以偽,拔于禁、樂進於行陳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皆佐命立功,列為名將。
- 52. 姜生.曹操與原始道教[J].歷史研究,2011(01):4-24.
- 53. 《資治通鑑》卷67:秋,七月,南單于呼廚泉入朝於魏,魏王操因留之於鄴,使右賢王去卑監其國。單于歲給綿、絹、錢、谷如列侯,子孫傳襲其號。分其眾為五部,各立其貴人為帥,選漢人為司馬以監督之。
- 54. 《文選·卷第四十四》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27]
- 55. 《後漢書·卷七十四上·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1-02-01]
- 56. 《後漢書》卷74上《袁紹劉表列傳上》:曹操畏紹過河,乃急擊備,遂破之。備奔紹,紹於是進軍攻許。田豐以既失前幾,不宜便行,諫紹曰:“曹操既破劉備,則許下非復空虛。且操善用兵,變化無方,眾雖少,未可輕也。今不如久持之。將軍據山河之固,擁四州之眾,外結英雄,內修農戰,然後簡其精鋭,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救右則擊其左,救左則擊其右,使敵疲於奔命,人不得安業,我未勞而彼已困,不及三年,可坐克也。今釋廟勝之策而決成敗於一戰,若不如志,悔無及也。”
- 57. 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第三冊 三國: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10:131
- 58.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裴松之引《英雄記》:信獨謂太祖曰:“夫略不世出,能總英雄以撥亂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雖強必斃。君殆天之所啓!”遂深自結納,太祖亦親異焉。
- 59. 《三國志》卷17《張樂於張徐傳》:與夏侯淵圍昌豨於東海,數月糧盡,議引軍還。遼謂淵曰:“數日已來,每行諸圍,豨輒屬目視遼。又其射矢更稀,此必豨計猶豫,故不力戰。遼欲挑與語,儻可誘也?”乃使謂豨曰:“公有命,使遼傳之。”豨果下與遼語,遼為説“太祖神武,方以德懷四方,先附者受大賞”。豨乃許降。遼遂單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豨歡喜,隨詣太祖。太祖遣豨還,責遼曰:“此非大將法也。”遼謝曰:“以明公威信著於四海,遼奉聖旨,豨必不敢害故也。”
- 60. 《三國志·卷五十四·吳書九·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05]
- 61. 《三國志·吳書七·張顧諸葛步傳第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09-28]
- 62. 《三國志·卷三十七·蜀書七·龐統法正傳第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05]
- 63.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05]
- 64. 《華陽國志·卷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05]
- 65. 《三國志·卷三十六·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第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05]
- 66. 《三國志·卷三十三·蜀書三·後主傳第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05]
- 67. 《後漢書·卷六十七·黨錮列傳第五十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1-15]
- 68. 《三國志·魏書·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9-04]
- 69. 孟慶祥.古文觀止.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8-03:474
- 70. 《三國志·卷六·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2-04]
- 71. 《資治通鑑·卷第六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04]
- 72. 《資治通鑑·卷第六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04]
- 73. 《三國志·卷一·魏書一·武帝紀第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05]
- 74. 《晉書·卷五十六·列傳第二十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5-21]
- 75. 蕭統 編.昭明文選 上:中國戲劇出版社,2002-03:80
- 76. 《資治通鑑 卷第八十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10-21]
- 77. 《晉書·卷六十五·列傳第三十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7-23]
- 78. 《南齊書·卷二十八·列傳第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3-01]
- 79. 追索曹操墓系列之四:曹操遺令葬於鄴之西岡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2-09-28]
- 80. 《太平御覽·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05-21]
- 81.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4-06]
- 82. 《舊唐書·列傳第四十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9-19]
- 83. 《全唐詩·卷八十六》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28]
- 84. 虞世南.帝王略論:中華書局,2008:90
- 85. 《資治通鑑·卷第六十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09-28]
- 86. 《何博士備論》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07-31]
- 87. 王安石 撰;李壁 注;李之亮 補箋.王荊公詩注補箋:巴蜀書社,2002-01:540
- 88. 《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六·歷代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6-07]
- 89. 三國志通俗演義:治風疾神醫身死 傳遺命奸雄數終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09-28]
- 90. 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54-55
- 91. 劍橋中國秦漢史:後漢時期哲學的衰頹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09-03]
- 92.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編輯部 編.曹操論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0-01:77
- 93. 錢穆.中國史學發微.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96
- 94. 北京語言學院《中國文學家辭典》編委會 編;北京語言學院《中國文學家辭典》編委會 編.中國文學家辭典 古代 1: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12:116-117
- 95. 六藝之一錄 13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7-02]
- 96. 現存唯一的曹操書法(圖)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2-10-19]
- 97. 《三國志》卷2《文帝紀》:(延康元年)五月戊寅,天子命王(曹丕)追尊皇祖太尉(曹嵩)曰太王,夫人丁氏曰太王后……。
- 98. 傅東華 選注;董婧宸 校訂.杜甫詩:商務印書館,2019-03:154
- 99. 《太平御覽》卷436引劉昭《幼童傳》:“幼而智勇。年十歲,常浴於譙水,有蛟逼之,自水奮擊,蛟乃潛退。於是畢浴而還,弗之言也。後有人見大蛇,奔逐。太祖笑之曰:‘吾為蛟所擊而未懼,斯畏蛇而恐耶?’眾問乃知,鹹驚異焉。”
- 100. 《世説新語·假譎第二十七》:魏武少時,嘗與袁紹好為遊俠,觀人新婚,因潛入主人園中,夜叫呼雲:“有偷兒賊!”青廬中人皆出觀,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婦與紹還出,失道,墜枳棘中,紹不能得動,復大叫雲:“偷兒在此!”紹遑迫自擲出,遂以俱免。
- 101. 《三國志》卷3《明帝紀》裴松之注引《獻帝傳》:朗父名宜祿,為呂布使詣袁術,術妻以漢宗室女。其前妻杜氏留下邳。布之被圍,關羽屢請於太祖,求以杜氏為妻,太祖疑其有色,及城陷,太祖見之,乃自納之。
- 102. 《三國志》卷36《關張馬黃趙傳》裴注引《蜀記》:曹公與劉備圍呂布於下邳,關羽啓公,布使秦宜祿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許之。臨破,又屢啓於公。公疑其有異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
- 103. 《華陽國志》卷6《劉先主志》:初,羽隨先主從公圍呂布與濮陽,時秦宜祿為呂布求救於張楊。羽啓公:”妻無子,下城,乞納宜祿妻。”公許之。及至城門,復白。公疑其有異色,自納之。
- 104. 《三國志》卷3《明帝紀》裴松之注引《獻帝傳》:朗隨母氏畜於公宮,太祖甚愛之,每坐席,謂賓客曰:“世有人愛假子如孤者乎?”
- 105.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裴松之注引孫盛《異同雜語》:“太祖嘗私入中常侍張讓室,讓覺之乃舞手戟於庭,逾垣而出。才武絕人,莫之能害。”
- 106. 《世説新語·假譎第二十七》: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 107. 《夢溪筆談》卷23“譏謔”:吳人多謂梅子為“曹公”,以其嘗望梅止渴也。
- 108. 《世説新語·惑溺第三十五》:魏甄后惠而有色,先為袁熙妻,甚獲寵。曹公之屠鄴也,令疾召甄,左右白:“五官中郎已將去。”公曰:“今年破賊正為奴。”
- 109. 《世説新語·捷悟第十一》:魏武嘗過曹娥碑下,楊修從。碑背上見題做“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魏武謂修曰:“卿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別記所之。修曰:“黃絹,色絲也,於字為‘絕’;幼婦,少女也,於字為‘妙’,外孫,女子也,於字為‘好’;齏臼,受辛也,於字為‘辤’;所謂‘絕妙好辤’也。”魏武亦記之,與修同,乃嘆曰:“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
- 110. 曹操《遺令》:“吾婢妾與伎人皆勤苦,使著銅雀台,善待之。於台堂上安六尺牀施繐帳,朝晡上脯備之屬,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輒向帳中作伎樂。汝等時時登銅雀台,望吾西陵墓田。餘香可分與諸夫人,不命祭。諸舍中無所為,可學作組履賣也。”
- 111.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裴松之注引《曹瞞傳》:又有幸姬常從晝寢,枕之卧,告之曰:“須臾覺我。”姬見太祖卧安,未即寤,及自覺,棒殺之。
- 112. 曹操 .學習強國[引用日期2021-06-07]
- 113. 《廿二史劄記·卷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6-07]
- 114. 《朱子語類·卷一百四十·論文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6-07]
- 115. 《晉書·卷一百五· 載記第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1-07-10]
- 116. 太倉稊米集 2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28]
- 117. 李綱 著.李綱全集 上:嶽麓書社,2004-05:247
- 118. 盤洲文集 1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28]
- 119. 《梅山續藁》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28]
- 120.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冬十月,天子拜太祖兗州牧。
- 121.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汝南、潁川黃巾何儀、劉闢、黃邵、何曼等,眾各數萬,初應袁術,又附孫堅。二月,太祖進軍討破之,斬闢、邵等,儀及其眾皆降。天子拜太祖建德將軍,夏六月,遷鎮東將軍,封費亭侯。
- 122. 《三國志》卷14《程郭董劉蔣劉傳》:建安元年,太祖定黃巾於許,遣使詣河東。會天子還洛陽,韓暹、楊奉、董承及楊各違戾不和。昭以奉兵馬最強而少黨援,作太祖書與奉曰:"吾與將軍聞名慕義,便推赤心。今將軍拔萬乘之艱難,反之舊都,翼佐之功,超世無疇,何其休哉!方今羣兇猾夏,四海未寧,神器至重,事在維輔;必須眾賢以清王軌,誠非一人所能獨建。心腹四支,實相恃賴,一物不備,則有闕焉。將軍當為內主,吾為外援。今吾有糧,將軍有兵,有無相通,足以相濟,死生契闊,相與共之。"奉得書喜悦,語諸將軍曰:"兗州諸軍近在許耳,有兵有糧,國家所當依仰也。"遂共表太祖為鎮東將軍,襲父爵費亭侯
- 123.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太祖將迎天子,諸將或疑,荀彧、程昱勸之,乃遣曹洪將兵西迎,衞將軍董承與袁術將萇奴拒險,洪不得進。
- 124. 《後漢書》卷70《鄭孔荀列傳》:建安元年,獻帝自河東還洛陽,操議欲奉迎車駕,徙都於許。眾多以山東未定,韓暹、楊奉負功恣睢,未可卒制。彧乃勸操曰:“昔晉文公納周襄王,而諸侯景從;漢高祖為義帝縞素,而天下歸心。自天子蒙塵,將軍首唱義兵,徒以山東擾亂,未遑遠赴,雖御難於外,乃心無不在王室。今鑾駕旋軫,東京榛蕪,義士有存本之思,兆人懷感舊之哀。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人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雖有逆節,其何能為?韓暹、楊奉,安足恤哉!若不時定,使豪桀生心,後雖為慮,亦無及矣。”操從之。
- 125.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秋七月,楊奉、韓暹以天子還洛陽,奉別屯梁。太祖遂至洛陽,衞京都,暹遁走。天子假太祖節鉞,錄尚書事。【獻帝紀曰:又領司隸校尉。】
- 126. 袁宏《後漢紀》卷29:誅議郎侯祈、尚書馮碩、侍中台崇,討有罪也。封衞將軍董承、輔國將軍伏完、侍中丁衝、種輯、尚書僕射鍾繇、尚書郭溥、御史中丞董芬、彭城相劉艾、馮翊韓斌、東郡太守楊眾、議郎羅邵、伏德、趙蕤為列侯,賞有功也。贈射聲校尉沮俊為弘農太守,旌死節也。
- 127. 《後漢書》卷72《董卓列傳》:暹矜功恣睢,幹亂政事,董承患之,潛召兗州牧曹操。操乃詣闕貢獻,稟公卿以下,因奏韓暹、張楊之罪,暹懼誅,單騎奔楊奉。帝以暹、楊有翼車駕之功,詔一切勿問。
- 128.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洛陽殘破,董昭等勸太祖都許。九月,車駕出轘轅而東,以太祖為大將軍,封武平侯。
- 129. 《三國志》卷14《程郭董劉蔣劉傳》:太祖朝天子於洛陽,引昭並坐,問曰:"今孤來此,當施何計?"昭曰:"將軍興義兵以誅暴亂,入朝天子,輔翼王室,此五伯之功也。此下諸將,人殊意異,未必服從,今留匡弼,事勢不便,惟有移駕幸許耳。然朝廷播越,新還舊京,遠近跂望,冀一朝獲安。今復徙駕,不厭眾心。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願將軍算其多者。"太祖曰:"此孤本志也。楊奉近在梁耳,聞其兵精,得無為孤累乎?"昭曰:"奉少黨援,將獨委質。鎮東、費亭之事,皆奉所定,又聞書命申束,足以見信。宜時遣使厚遺答謝,以安其意。説'京都無糧,欲車駕暫幸魯陽,魯陽近許,轉運稍易,可無縣乏之憂'。奉為人勇而寡慮,必不見疑,比使往來,足以定計。奉何能為累!"太祖曰:"善。"即遣使詣奉。徙大駕至許。
- 130.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天子之東也,奉自梁欲要之,不及。冬十月,公徵奉,奉南奔袁術,遂攻其梁屯,拔之。
- 131. 《三國志》卷14《程郭董劉蔣劉傳》:奉由是失望,與韓暹等到定陵鈔暴。太祖不應,密往攻其梁營,降誅即定。奉、暹失眾,東降袁術。
- 132. 《後漢書》卷9《孝獻帝紀》:冬十一月丙戌,曹操自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百官總己以聽。
- 133. 《三國志》卷54《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
- 134. 《三國志》卷54《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乃取蒙衝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
- 135. 《三國志》卷54《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
- 136. 曹操後代確定9個聚集地 曹雪芹為曹操之後 .中新網.2013-11-12[引用日期2021-09-27]
- 137. 《三國志》卷9《諸夏侯曹傳》:太祖起義兵討董卓,至滎陽,為卓將徐榮所敗。太祖失馬,賊追甚急,洪下,以馬授太祖,太祖辭讓,洪曰:“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君。”
- 138. 《後漢書·卷七十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1-14]
- 139.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庚子,王崩於洛陽,年六十六。
- 140. 《三國志》卷29《方技傳》:後太祖親理,得病篤重,使佗專視。佗曰:"此近難濟,恆事攻治,可延歲月。"佗久遠家思歸,因曰:"當得家書,方欲暫還耳。"到家,辭以妻病,數乞期不反。太祖累書呼,又敕郡縣發遣。佗恃能厭食事,猶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檢。若妻信病,賜小豆四十斛,寬假限日;若其虛詐,便收送之。於是傳付許獄,考驗首服。荀彧請曰:"佗術實工,人命所縣,宜含宥之。"太祖曰:"不憂,天下當無此鼠輩耶?"遂考竟佗。佗臨死,出一卷書與獄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強,索火燒之。佗死後,太祖頭風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養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殺此子,亦終當不為我斷此根原耳。"及後愛子倉舒病因,太祖嘆曰:"吾悔殺華佗,令此兒強死也。"
- 141.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裴松之注引《曹瞞傳》及郭頒《世語》: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於惇為從父兄弟。
- 142. 李輝、金力.Y染色體與東亞族羣演化: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298-302
- 143. 吳孟灝.曹操家族世系新考[J].史學月刊,2018(08):26-35.
- 144. 李輝、金力.Y染色體與東亞族羣演化: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303-305
- 145. 韓昇.曹魏皇室世系考述[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3):13-14.
- 146. 柳春新.漢末晉初之際政治研究:嶽麓書社,2006:16
- 147. 《三國志 卷五 魏書五 后妃傳第五》裴松之注引《魏略》:又劉夫人生子脩及清河長公主。
- 148.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4-29]
- 149. 胡長明 著.大智周恩來 偉人何以成為偉人:光明日報出版社,2015-04:5
- 150. 馮自由 著.革命逸史 上:新星出版社,2016-09:8
- 151. 朱德人才思想探微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引用日期2022-11-01]
- 152. 蘇軾 著.東坡志林:青島出版社,2010-04:17
- 153. 毛澤東與《三國演義》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引用日期2022-12-23]
- 154. 《三國志》卷21《王衞二劉傅傳》:琳前為何進主簿。進欲誅諸宦官,太后不聽,進乃召四方猛將,並使引兵向京城,欲以劫恐太后。琳諫進曰:“《易》稱‘即鹿無虞’,諺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況國之大事,其可以詐立乎?今將軍總皇威,握兵要,龍驤虎步,高下在心。以此行事,無異於鼓洪爐以燎毛髮。但當速發雷霆,行權立斷,違經合道,天人順之,而反釋其利器,更徵於他。大兵合聚,強者為雄,所謂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不必成,祗為亂階。”進不納其言,竟以禍敗。
- 155. 中國曆代名人圖像多圖概覽(曹操) .浙江圖書館[引用日期2023-02-27]
- 156. 《世説新語箋疏·識鑒第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2-28]
- 157. 《後漢書·卷五十一·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初,曹操微時,人莫知者。嘗往候玄,玄見而異焉。謂曰:“今天下將亂,安生民者其在君乎!”操常感其知己。及後經過玄墓,輒悽愴致祭。自為其文曰:“故太尉橋公,懿德高軌,泛愛博容。國念明訓,士思令謨。幽靈潛翳,哉緬矣!操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頑質,見納君子。增榮益觀,皆由獎助,猶仲尼稱不如顏淵,李生厚嘆賈復。士死知己,懷此無忘。又承從容約誓之言:'徂沒之後,路有經由,不以斗酒隻雞過相沃酹,車過三步,腹痛勿怨。'雖臨時戲笑之言,非至親之篤好,胡肯為此辭哉?懷舊惟顧,念之悽愴。奉命東征,屯次鄉里,北望貴土,乃心陵墓。裁致薄奠,公其享之!”
- 158. 陳朗,孟慶躍.六朝文選注: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9-07:121-122
- 159. 《詩品·卷三》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28]
- 160. 王勃 著;諶東飈 校點.王勃集:嶽麓書社,2001-12:86-87
- 161. 周紹良 主編.全唐文新編 第1部 第3冊: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12:1981
- 162. 周紹良 主編.全唐文新編 第1部 第3冊: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12:1986
- 163. 趙蕤.反經: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09:298
- 164. 《全唐詩·卷二百零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28]
- 165. 郭預衡,郭英德 主編.新版校評 修訂本 唐宋八大家散文總集 卷4 蘇洵 曾鞏:河北人民出版社,2013-01:2611
- 166. 曾棗莊,劉琳 主編;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 編.全宋文 第8冊:巴蜀書社,1990-03:434
- 167. 薛瑞兆,郭明志 編.全金詩 第1冊: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11:48
- 168. 宋效永,向焱 點校.三曹集:黃山書社,2019-10:2
- 169. 魯迅 著.魯迅精選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19-01:430
- 170. 李景華 著.建安文學述評: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07:106
- 171.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年二十,舉孝廉為郎,除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徵拜議郎。
- 172. 《三國志》引《曹瞞傳》:太祖初入尉廨,繕治四門。造五色棒,縣門左右各十餘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強,皆棒殺之。後數月,靈帝愛幸小黃門蹇碩叔父夜行,即殺之。京師斂跡,莫敢犯者。近習寵臣鹹疾之,然不能傷,於是共稱薦之,故遷為頓丘令。
- 173.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裴松之引《魏書》:太祖從妹夫濦強侯宋奇被誅,從坐免官。後以能明古學,復徵拜議郎。先是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謀誅閹官,反為所害。太祖上書陳武等正直而見陷害,奸邪盈朝,善人壅塞,其言甚切;靈帝不能用。是後詔書敕三府:舉奏州縣政理無效,民為作謠言者免罷之。三公傾邪,皆希世見用,貨賂並行,強者為怨,不見舉奏,弱者守道,多被陷毀。太祖疾之。是歲以災異博問得失,因此覆上書切諫,説三公所舉奏專迴避貴戚之意。奏上,天子感悟,以示三府責讓之,諸以謠言徵者皆拜議郎。是後政教日亂,豪猾益熾,多所摧毀;太祖知不可匡正,遂不復獻言。
- 174. 《後漢書》卷71《皇甫嵩朱儁列傳》:俊前與賊波才戰,戰敗,嵩因進保長社。波才引大眾圍城,嵩兵少,軍中皆恐,乃召軍吏謂曰:“兵有奇變,不在眾寡。今賊依草結營,易為風火。若因夜縱燒,必大驚亂。吾出兵擊之,四面俱合,田單之功可成也。”其夕遂大風,嵩乃約敕軍士皆束苣乘城,使鋭士間出圍外,縱火大呼,城上舉燎應之,嵩因鼓而奔其陣,賊驚亂奔走。會帝遣騎都尉曹操將兵適至,嵩、操與朱儁合兵更戰,大破之,斬首數萬級。
- 175. 《襄陽耆舊記》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3-01]
- 176. 陳寅恪認為:張悌説的“民”,指豪族強民;張悌説的“煩苟”,指曹操“重豪強兼併之法”。所以,“民畏其威,而不懷其德”。(見陳寅恪著,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12,第14頁)
- 177.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三十七·蜀書七·龐統法正傳第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3-01]
- 178. 《魏書》載太祖(曹操)拒芬辭曰:“夫廢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古人有權成敗、計輕重而行之者,伊尹、霍光是也。伊尹懷至忠之誠,據宰臣之勢,處官司之上,故進退廢置,計從事立。及至霍光受託國之任,藉宗臣之位,內因太后秉政之重,外有羣卿同欲之勢,昌邑即位日淺,未有貴寵,朝乏讜臣,議出密近,故計行如轉圜,事成如摧朽。今諸君徒見曩者之易,未睹當今之難。諸君自度,結眾連黨,何若七國?合肥之貴,孰若吳、楚?而造作非常,慾望必克,不亦危乎!”
- 179. 《資治通鑑》卷59:(中平五年)八月,初置西園八校尉,以小黃門蹇碩為上軍校尉,虎賁中郎將袁紹為中軍校尉,屯騎校尉鮑鴻為下軍校尉,議郎曹操為典軍校尉,趙融為助軍左校尉,馮芳為助軍右校尉,諫議大夫夏牟為左校尉,淳于瓊為右校尉;皆統於蹇碩。帝自黃巾之起,留心戎事;碩壯健有武略,帝親任之,雖大將軍亦領屬焉。
- 180.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卷第七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3-01]
- 181. 丁仕原,孔強.湘學研究叢書 易順鼎輯: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6-11:195
- 182. 《全宋詞·辛棄疾》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3-12]
- 183. 《史通·內篇·探賾第二十七》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3-12]
- 184. 元好問 著.元好問集:三晉出版社,2008-08:151
- 185. 沈伯俊 著.三國演義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05:160-161
- 186. 汪建新 著.毛澤東詩傳:中國工人出版社,2013-01:82
- 187. 劉鳴泰 編.毛澤東詩詞鑑賞大辭典:湖南出版社,1993:521
- 188. 費振剛,董學文 主編.毛澤東批註圈閲史傳詩文集成 上: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1:42
- 189.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十三年春正月,公還鄴,作玄武池以肄舟師。漢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為丞相。秋七月,公南征劉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陽,劉備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備走夏口。
- 190.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公進軍江陵,下令荊州吏民,與之更始。乃論荊州服從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劉表大將文聘為江夏太守,使統本兵,引用荊州名士韓嵩、鄧義等。益州牧劉璋始受徵役,遣兵給軍。
- 191. 《三國志》卷31《劉二牧傳第一》:璋聞曹公徵荊州,已定漢中,遣河內陰溥致敬於曹公。
- 192.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十二月,孫權為備攻合肥。公自江陵徵備,至巴丘,遣張憙救合肥。權聞憙至,乃走。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
- 193.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十四年春三月,軍至譙,作輕舟,治水軍。秋七月,自渦入淮,出肥水,軍合肥。辛未,令曰:“自頃已來,軍數徵行,或遇疫氣,吏士死亡不歸,家室怨曠,百姓流離,而仁者豈樂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無基業不能自存者,縣官勿絕廩,長吏存恤撫循,以稱吾意。”置揚州郡縣長吏,開芍陂屯田。十二月,軍還譙。
- 194.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冬,作銅雀台。
- 195. 《三國志·卷九·魏書九·諸夏侯曹傳第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3-12]
- 196.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十七年春正月,公還鄴。天子命公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
- 197.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建安十七年)割河內之蕩陰、朝歌、林慮,東郡之衞國、頓丘、東武陽、發乾,鉅鹿之癭陶、曲周、南和,廣平之任城,趙之襄國、邯鄲、易陽以益魏郡。冬十月,公徵孫權。……十八年春正月,進軍濡須口,攻破權江西營,獲權都督公孫陽,乃引軍還。詔書並十四州,復為九州。夏四月,至鄴。五月丙申,天子使御史大夫郗慮持節策命公為魏公曰……。秋七月,始建魏社稷宗廟。天子聘公三女為貴人,少者待年於國。九月,作金虎台,鑿渠引漳水入白溝以通河。冬十月,分魏郡為東西部,置都尉。十一月,初置尚書、侍中、六卿。
- 198.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二十一年春二月,公還鄴。三月壬寅,公親耕籍田。夏五月,天子進公爵為魏王。……(二十二年)夏四月,天子命王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冬十月,天子命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以五官中郎將丕為魏太子。
- 199.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二十二年春正月,王軍居巢,二月,進軍屯江西郝谿。權在濡須口築城拒守,遂逼攻之,權退走。三月,王引軍還,留夏侯惇、曹仁、張遼等屯居巢。
- 200. 《顏氏家訓·卷第三·勉學》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3-29]
- 201. 《三國志》卷11《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田疇字子泰,右北平無終人也。……疇常忿烏丸昔多賊殺其郡冠蓋,有欲討之意而力未能。建安十二年,太祖北征烏丸,未至,先遣使闢疇,又命田豫喻指。疇戒其門下趣治嚴。門人謂曰:“昔袁公慕君,禮命五至,君義不屈;今曹公使一來而君若恐弗及者,何也?”疇笑而應之曰:“此非君所識也。”遂隨使者到軍,署司空户曹掾,引見諮議。明日出令曰:“田子泰非吾所宜吏者。”即舉茂才,拜為蓚令,不之官,隨軍次無終。時方夏水雨,而濱海洿下,濘滯不通,虜亦遮守蹊要,軍不得進。太祖患之,以問疇。疇曰:“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船,為難久矣。舊北平郡治在平岡,道出盧龍,達於柳城;自建武以來,陷壞斷絕,垂二百載,而尚有微徑可從。今虜將以大軍當由無終,不得進而退,懈弛無備。若嘿回軍,從盧龍口越白檀之險,出空虛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備,蹋頓之首可不戰而禽也。”太祖曰:“善。”乃引軍還,而署大木表於水側路傍曰:“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復進軍。”虜候騎見之,誠以為大軍去也。太祖令疇將其眾為鄉導,上徐無山,出盧龍,歷平岡,登白狼堆,去柳城二百餘裏,虜乃驚覺。單于身自臨陳,太祖與交戰,遂大斬獲,追奔逐北,至柳城。
- 202.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紹自軍破後,發病歐血,夏五月死。小子尚代,譚自號車騎將軍,屯黎陽。秋九月,公徵之,連戰。譚、尚數敗退,固守。八年春三月,攻其郭,乃出戰,擊,大破之,譚、尚夜遁。夏四月,進軍鄴。五月還許,留賈信屯黎陽。……公之去鄴而南也,譚、尚爭冀州,譚為尚所敗,走保平原。尚攻之急,譚遣辛毗乞降請救。諸將皆疑,荀攸勸公許之,公乃引軍還。冬十月,到黎陽,為子整與譚結婚。尚聞公北,乃釋平原還鄴。東平呂曠、呂翔叛尚,屯陽平,率其眾降,封為列侯。
- 203.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公之圍鄴也,譚略取甘陵、安平、勃海、河間。尚敗,還中山。譚攻之,尚奔故安,遂並其眾。公遺譚書,責以負約,與之絕婚,女還,然後進軍。譚懼,拔平原,走保南皮。十二月,公入平原,略定諸縣。十年春正月,攻譚,破之,斬譚,誅其妻子,冀州平。
- 204. 胡寅 撰.湖湘文庫(甲編) 讀史管見 1:嶽麓書社,2011-03:184
- 205. 《殷芸小説》卷1:又袁紹年少時,曾夜遣人以劍擲魏武,少下不著。帝揆其後來必高,因帖卧牀上,劍果高。
- 206. 仲新朋 主編.中華典故:吉林文史出版社,2019-05:398
- 207. 《後漢書》卷84《列女傳》:陳留董祀妻者,同郡察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學有才辯,又妙於音律。適河東衞仲道。夫亡無子,歸寧於家。興平中,天下喪亂,文姬為胡騎所獲,沒於南匈奴左賢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與邕善,痛其無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贖之,而重嫁於祀。祀為屯田都尉,犯法當死,文姬詣曹操請之。時公卿名士及遠方使驛坐者滿堂,操謂賓客曰:“蔡伯喈之女在外,今為諸君見之。”及文姬進,蓬首徒行,叩頭請罪,音辭清辯,旨甚酸哀,眾皆為改容。操曰:“誠實相矜,然文狀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廄馬萬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騎,而不濟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時且寒,賜以頭巾履襪。操因問曰:“聞夫人家先多墳籍,猶能憶識之不?”文姬曰:“昔亡父賜書四千許卷,流離塗炭,罔有存者。今所誦憶,裁四百餘篇耳。”操曰:“今當使十吏就夫人寫之。”文姬曰:“妾聞男女之別,禮不親授。乞給紙筆,真草唯命。”於是繕書送之,文無遺誤。
- 208. 白壽彝 總主編;黎虎 主編.中國通史 8 第5卷 中古時代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06:719-728
- 209. 三國演義 (1994) .Mtime時光網[引用日期2023-05-05]
- 210. 醫神華佗 (2000) .Mtime時光網[引用日期2023-05-05]
- 211. 曹操與蔡文姬 (2001) .Mtime時光網[引用日期2023-05-05]
- 212. 赤壁(下) (2009) .Mtime時光網[引用日期2023-05-05]
- 213. 銅雀台 (2012) .Mtime時光網[引用日期2023-05-05]
- 214. 關雲長 (2011) .Mtime時光網[引用日期2023-05-05]
- 215. 蓋世英雄曹操 (2012) .Mtime時光網[引用日期2023-05-05]
- 216. 赤壁(上) (2008) .Mtime時光網[引用日期2023-05-05]
- 217. 越光寶盒 (2010) .Mtime時光網[引用日期2023-05-05]
- 218. 三國之見龍卸甲 (2008) .Mtime時光網[引用日期2023-05-05]
- 219. 真·三國無雙 (2021) .Mtime時光網[引用日期2023-05-05]
- 220. 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 (2017) .Mtime時光網[引用日期2023-05-05]
- 221. 洛神 (2002) .Mtime時光網[引用日期2023-05-05]
- 222. 三國 (2010) .Mtime時光網[引用日期2023-05-05]
- 223. 小戲骨放開那三國 第01集(“演員表”曹操飾演者見20:31) .騰訊視頻[引用日期2023-05-05]
- 224. 小栗旬加盟《三國志新解》 顛覆出演霸主曹操 .1905電影網.2020-09-03[引用日期2023-05-05]
- 225. 曹操與楊修 .1905電影網[引用日期2023-05-05]
- 226. 河南安陽曹操高陵遺址博物館開館 .人民網.2023-04-28[引用日期2023-05-05]
- 227. 文姬歸漢圖 .中華珍寶館[引用日期2023-05-11]
- 228. 讀碑圖 .中華珍寶館[引用日期2023-05-11]
- 229. 《唯室集·卷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5-11]
- 230. 俞子林 主編.那時文壇: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05:261
- 231. 《通典·卷一百四十九·兵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5-11]
- 232. 詩詞 張耒 題譙東魏武帝廟 .搜韻[引用日期2023-05-21]
- 233. 詩詞 趙鼎臣 過銅雀台吊魏武 .搜韻[引用日期2023-05-21]
- 234. 詩詞 周紫芝 飲酒三首 其一 .搜韻[引用日期2023-05-21]
- 235. 詩詞 王十朋 魏武帝 .搜韻[引用日期2023-05-21]
- 236. 詩詞 張羽 觀魏武紀有感 .搜韻[引用日期2023-05-21]
- 237. 詩詞 江源 銅雀台 .搜韻[引用日期2023-05-21]
- 238. 詩詞 顧清 讀魏武則天事用石樓太史韻 其一 .搜韻[引用日期2023-05-21]
- 239. 詩詞 盧楠 適金陵登魏武讀書枱奉別李覺齋丈 .搜韻[引用日期2023-05-21]
- 240. 詩詞 盧楠 寓譙郡宿魏武台下贈羅汝龍 .搜韻[引用日期2023-05-21]
- 241. 詩詞 佘翔 詠史十首 其十 禰衡 .搜韻[引用日期2023-05-21]
- 242. 詩詞 曾曰唯 讀魏武詩 .搜韻[引用日期2023-05-21]
- 243. 詩詞 田雯 魏武父子 .搜韻[引用日期2023-05-21]
- 244. 詩詞 蔣士銓 再寄澹人倒疊前韻 .搜韻[引用日期2023-05-21]
- 245. 詩詞 沈在廷 許州 .搜韻[引用日期2023-05-21]
- 246. 詩詞 許詠仁 魏武帝 .搜韻[引用日期2023-05-21]
- 247. 詩詞 許南英 魏武帝 其一 .搜韻[引用日期2023-05-21]
- 248. 詩詞 許南英 魏武帝 其二 .搜韻[引用日期2023-05-21]
- 249. 詩詞 弘曆 全韻詩上去入聲七十六首 其二十八 魏文帝 .搜韻[引用日期2023-05-21]
- 250. 清人畫帝王名臣像冊-魏曹操 .故宮博物院數字文物庫[引用日期2023-05-31]
- 251.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二十·魏書二十·武文世王公傳第二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5-31]
- 252.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五·魏書五·后妃傳第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5-31]
- 253. 《三國志》卷9《諸夏侯曹傳》:初,太祖以女妻楙,即清河公主也。楙歷位侍中尚書、安西鎮東將軍,假節。
- 254. 《後漢書》卷10下《皇后紀下》:建安十八年,操進三女憲、節、華為夫人,聘以束帛玄纁五萬匹,小者待年於國。十九年,並拜為貴人。及伏皇后被弒,明年,立節為皇后。
- 255. 《三國志》卷10《荀彧荀攸賈詡傳》:(荀)彧兄衍以監軍校尉守鄴,都督河北事。太祖之徵袁尚也,高幹密遣兵謀襲鄴,衍逆覺,盡誅之,以功封列侯。太祖以女妻彧長子惲,後稱安陽公主。
- 256. 《三國志》卷47《吳主傳第二》:二十一年冬,曹公次於居巢,遂攻濡須。
- 257. 《三國志》卷18《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臧霸)從討孫權,先登,再入巢湖,攻居巢,破之。
- 258. 《三國志》卷12《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太祖臨兗州,闢為治中從事。玠語太祖曰:“今天下分崩,國主遷移,生民廢業,饑饉流亡,公家無經歲之儲,百姓無安固之志,難以持久。今袁紹、劉表,雖士民眾強,皆無經遠之慮,未有樹基建本者也。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太祖敬納其言,轉幕府功曹。
- 259.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二十五年春正月……庚子,王崩於洛陽,年六十六。遺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諡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 260. 《三國志》卷2《文帝紀》:太祖崩,嗣位為丞相、魏王。尊王后曰王太后。改建安二十五年為延康元年。元年……黃初元年十一月癸酉,以河內之山陽邑萬户奉漢帝為山陽公,行漢正朔,以天子之禮郊祭,上書不稱臣,京都有事於太廟,致胙;封公之四子為列侯。追尊皇祖太王曰太皇帝,考武王曰武皇帝,尊王太后曰皇太后。
- 261. 夏徵農.大辭海:中國古代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579-580
- 262. 黃昌年 著.三曹文學評述:吉林大學出版社,2006-05:8
- 263. 武神趙子龍 第1集(“演員表”中曹操飾演者見44:17左右) .優酷[引用日期2023-07-02]
- 264. 新洛神 01(“演員表”中曹操飾演者見43:29左右) .優酷[引用日期2023-07-02]
- 265. 蒼生大醫 第1集(“演員表”曹操飾演者見43:00左右) .愛奇藝[引用日期2023-07-02]
- 266. 蜀漢酒樓 第1集(“演員表”中曹操飾演者見26:34) .愛奇藝[引用日期2023-07-02]
- 267. 馬積高,黃鈞 主編;葉幼明等 執筆.中國古代文學史 上: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05:289-290
- 268. 曹操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3-07-02]
- 269. 曹操 .三國殺Online[引用日期2023-07-02]
- 270. 《三國志·卷一十五·魏書十五·劉司馬梁張温賈傳第十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07-02]
- 271.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國戰爭史地圖集:星球地圖出版社,2007-08:49
- 272. 魏武帝曹操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3-07-02]
- 273. 李德義,於汝波 主編;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和戰略研究部 編.中國將師名錄 遠古至唐代卷:解放軍出版社,2007-02:201-202
- 274. 曹操軍事思想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7-02]
- 275. 《三國志·卷一十八·魏書十八·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07-02]
- 276. 曹操政治思想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7-02]
- 277. 《三國志·卷一十二·魏書十二·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07-02]
- 278. 張作耀.曹操尚禮重法思想述論[J].東嶽論叢,1998(03):67-74.
- 279. 《三國志》卷1《武帝紀第一》:十一月至易水,代郡烏丸行單于普富盧、上郡烏丸行單于那樓將其名王來賀。
- 280. 傅舟 著.魏晉書法篆刻史:四川美術出版社,2016-12:13
- 281. 仇壯麗 著.中國檔案保護史論:湘潭大學出版社,2007-11:83
- 282. 夏傳才 校注.建安文學全書 曹操集校注: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06:89-90
- 283. 《三國志》卷5《后妃傳》裴松之注引《魏略》:太祖始有丁夫人,又劉夫人生子脩及清河長公主。劉早終,丁養子脩。子脩亡於穰,丁常言:“將我兒殺之,都不復念!”遂哭泣無節。太祖忿之,遣歸家,欲其意折。後太祖就見之,夫人方織,外人傳雲“公至”,夫人踞機如故。太祖到,撫其背曰:“顧我共載歸乎!”夫人不顧,又不應。太祖卻行,立於户外,復雲:“得無尚可邪!”遂不應,太祖曰:“真訣矣。”遂與絕,欲其家嫁之,其家不敢。初,丁夫人既為嫡,加有子脩,丁視後母子不足。後為繼室,不念舊惡,因太祖出行,常四時使人饋遺,又私迎之,延以正坐而己下之,迎來送去,有如昔日。丁謝曰:“廢放之人,夫人何能常爾邪!”其後丁亡,後請太祖殯葬,許之,乃葬許城南。後太祖病困,自慮不起,嘆曰:“我前後行意,於心未曾有所負也。假令死而有靈,子脩若問‘我母所在’,我將何辭以答!”
- 284. 《曹操與楊修》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7-26]
- 285. 魏武帝曹操——建安風骨在 譙郡有龍伏 .鳳凰網.2016-01-08[引用日期2023-07-26]
- 286. 《後漢書》卷9《孝獻帝紀》:(建安)七年夏五月庚戌,袁紹薨。
- 287. 《資治通鑑》卷66:(建安十八年)春,正月,曹操進軍濡須口,號步騎四十萬,攻破孫權江西營,獲其都督公孫陽。權率眾七萬御之,相守月餘。操見其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如劉景升兒子,豚犬耳!"權為箋與操,説:"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別紙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操語諸將曰:"孫權不欺孤。"乃徹軍還。
- 288. 《資治通鑑》卷66:(建安十七年)冬,十月,曹操東擊孫權。
- 289. 《資治通鑑》卷69:(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武王至洛陽;庚子,薨。
- 290. 《資治通鑑》卷69:(黃初元年十月)辛未,升壇受璽綬,即皇帝位,燎祭天地、嶽瀆,改元,大赦。
- 291. 《三國志 卷八 魏書八 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太祖之圍布,楊欲救之,不能。乃出兵東市,遙為之勢。其將楊醜,殺楊以應太祖。楊將眭固殺醜,將其眾,欲北合袁紹。太祖遣史渙邀擊,破之於犬城,斬固,盡收其眾也。
- 292.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九》:封操三千户,討呂布之功也。固讓不受。
- 293. 《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袁術自敗於陳,稍困,袁譚自青州遣迎之。術欲從下邳北過,公遣劉備、朱靈要之。會術病死。程昱、郭嘉聞公遣備,言於公曰:"劉備不可縱。"公悔,追之不及。備之未東也,陰與董承等謀反,至下邳,遂殺徐州刺史車胄,舉兵屯沛。遣劉岱、王忠擊之,不克。
- 294. 《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十一年春正月,公徵幹。幹聞之,乃留其別將守城,走入匈奴,求救於單于,單于不受。公圍壺關三月,拔之。幹遂走荊州,上洛都尉王琰捕斬之。
- 295. 《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秋八月,公東征海賊管承,至淳于,遣樂進、李典擊破之,承走入海島。
- 296. 《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十年春正月,攻譚,破之,斬譚,誅其妻子,冀州平。下令曰:"其與袁氏同惡者,與之更始。"令民不得復私讎,禁厚葬,皆一之於法。是月,袁熙大將焦觸、張南等叛攻熙、尚,熙、尚奔三郡烏丸。觸等舉其縣降,封為列侯。
- 297. 《三國志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十年正月,攻拔之,斬譚及圖等。熙、尚為其將焦觸、張南所攻,奔遼西烏丸。觸自號幽州刺史,驅率諸郡太守令長,背袁向曹,陳兵數萬,殺白馬盟,令曰:"違命者斬!"
- 298. 《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故安趙犢、霍奴等殺幽州刺史、涿郡太守。三郡烏丸攻鮮于輔於獷平。秋八月,公徵之,斬犢等,乃渡潞河救獷平,烏丸奔走出塞。
- 299.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十二月春二月,公自淳于還鄴。丁酋,令曰:"吾起義兵誅暴亂,於今十九年,所徵必克,豈吾功哉?乃賢士大夫之力也。天下雖未悉定,吾當要與賢士大夫共定之;而專饗其勞,吾何以安焉!其促定功行封。"於是大封功臣二十餘人,皆為列侯,其餘各以次受封,及復死事之孤,輕重各有差。【魏書載公令曰:"昔趙奢、竇嬰之為將也,受賜千金,一朝散之,故能濟成大功,永世流聲。吾讀其文,未嘗不慕其為人也。與諸將士大夫共從戎事,幸賴賢人不愛其謀,羣士不遺其力,是以夷險平亂,而吾得竊大賞,户邑三萬。追思竇嬰散金之義,今分所受租與諸將掾屬及故戍於陳、蔡者,庶以疇答眾勞,不擅大惠也。宜差死事之孤,以租谷及之。若年殷用足,租奉畢入,將大與眾人悉共饗之。"】
- 300. 《後漢書 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劉昭注《獻帝起居注》:“建安十八年三月庚寅,省州並郡,復《禹貢》之九州。冀州得魏郡、安平、鉅鹿、河閒、清河、博陵、常山、趙國、勃海、甘陵、平原、太原、上黨、西河、定襄、雁門、雲中、五原、朔方、河東、河內、涿郡、漁陽、廣陽、右北平、上谷、代郡、遼東、遼東屬國、遼西、玄菟、樂浪,凡三十二郡。省司隸校尉,以司隸部分屬豫州、冀州、雍州。省涼州刺史,以並雍州部,郡得弘農、京兆、左馮翊、右扶風、上郡、安定、隴西、漢陽、北地、武都、武威、金城、西平、西郡、張掖、張掖屬國、酒泉、敦煌、西海、漢興、永陽、東安南,凡二十二郡。省交州,以其郡屬荊州。荊州得交州之蒼梧、南海、九真、交趾、日南,與其舊所部南陽、章陵、南郡、江夏、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凡十三郡。益州本部郡有廣漢、漢中、巴郡、犍為、蜀郡、牂牁、越巂、益州、永昌、犍為屬國、蜀郡屬國、廣漢屬國,今並得交州之鬱林、合浦,凡十四郡。豫州部郡本有潁川、陳國、汝南、沛國、梁國、魯國,今並得河南、滎陽都尉,凡八郡。徐州部郡得下邳、廣陵、彭城、東海、琅邪、利城、城陽、東莞,凡八郡。青州得齊國、北海、東萊、濟南、樂安,凡五郡。”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