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郭淮

(三國時期曹魏名將)

鎖定
郭淮(?~255年2月23日),字伯濟,太原陽曲(今山西省太原市)人。三國時期魏國名將,雁門郡太守郭緼之子。
出身太原郭氏東漢末年舉孝廉出身,任平原郡丞、五官中郎將門下賊曹、丞相兵曹議令史、徵西將軍(夏侯淵)司馬。定軍山戰敗時,收集殘兵,聯合杜襲共推張郃為主將,迅速穩定局勢。曹魏建立,拜雍州刺史、射陽亭侯,遷鎮西將軍(曹真長史,阻止諸葛亮北伐,料敵精準,屢立戰功。正始元年(240年),擊退蜀國姜維。後累遷徵西將軍,都督雍州涼州諸軍事。嘉平二年(250年),遷官車騎將軍、儀同三司,封陽曲侯。
正元二年正月癸未日(255年2月23日 [15]  ),去世,追贈大將軍,諡號為貞。
全    名
郭淮
伯濟
所處時代
漢末三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太原陽曲(今山西太原)
逝世日期
255年2月23日
主要成就
降夷拓邊,破羌御蜀,封陽曲侯
家    世
太原郭氏
典    故
郭淮遣妻

郭淮人物生平

郭淮早年經歷

郭淮,字伯濟,太原陽曲(今山西太原)人。族曾祖父郭遵,東漢兗州刺史,曾任守光祿大夫,奉命巡行天下。祖父郭全,東漢大司農。父親郭緼,東漢末雁門郡太守建安年間,郭淮因出身門閥士族之故,被推舉為孝廉,始任平原府丞。曹丕五官中郎將時候,召郭淮為門下賊曹。郭淮後轉任丞相兵曹議令史。此後,郭淮長期在軍中任職。 [1] 

郭淮漢中拒劉

三國志11郭淮 三國志11郭淮
建安二十年(215年)七月,郭淮隨曹操征討漢中。曹操回軍後,留徵西將軍夏侯淵守漢中,以拒劉備,並留郭淮為夏侯淵的司馬。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劉備統軍攻漢中。次年正月,劉備率主力渡過沔水,順山勢隱蔽疾行,迂迴到陽平關側後之定軍山(今陝西勉縣南),依據險要地勢,待機殲敵。夏侯淵為擺脱被動,率兵爭奪定軍山。劉備部將黃忠居高臨下,發動猛衝,斬夏侯淵及益州刺史趙顒。曹軍大敗,退守陽平關東。
當初,夏侯淵與劉備作戰時,郭淮有病,未能隨其出戰。等到夏侯淵死後,魏軍新失主帥,怕為蜀軍所乘,三軍皆失色。司馬郭淮和督軍杜襲收斂散卒,號令諸軍:“張將軍是國家的名將,深為劉備所忌憚;如今軍情緊迫,只有在張將軍的指揮下,才能轉危為安。”於是推舉張郃繼夏侯淵為魏軍主帥。張郃出任,諸將皆受張郃指揮,軍心乃定。 [2]  [31-32] 
第二天,劉備欲渡漢水來攻。諸將認為寡不敵眾,想依水為陣以拒蜀軍。郭淮説:“這是向敵人示弱,不能擊敗敵人,這不是上策。不如撤離岸邊,在遠處設陣,誘使敵人前來,等他們渡到河中央再發起進攻,一定可以打敗劉備。”遂在漢水以北列陣,打算等到蜀軍涉水半渡時進行反擊。劉備疑心重重,隔水相持而不渡。郭淮遂堅守,示無還心。不久,曹操讓張郃假節,以郭淮為張郃司馬。 [2] 

郭淮屢建戰功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即魏王位,賜郭淮關內侯,轉為鎮西長史。又行徵羌護軍,護左將軍張郃、冠軍將軍楊秋討山賊鄭甘、盧水叛胡等,皆平之。至此關中平定,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3]  十月,曹丕稱帝,史稱魏文帝。郭淮進京祝賀,因路上得病,所以去遲了。曹丕大宴羣臣,責備郭淮説:“從前大禹塗山召會諸侯,防風氏來晚了,結果被殺。而今普天同慶,你卻來遲,為什麼?”郭淮回答:“臣聽説五帝先用德來開導臣民。夏後時期朝政衰敗,才開始用刑。而今我生逢唐虞盛世,因此知道自己不會遭受防風氏那樣的殺戮。”曹丕聽後大悦,擢郭淮為雍州刺史,封射陽亭侯。
後來,郭淮平定安定等地羌大帥闢蹄的反叛,威鎮邊疆。每當羌、胡有人來降,郭淮總是命人詢問他們親屬情況,比如男女多少、年歲長幼等。等到自己見到他們,已略知他們的心意,關懷備至,因此被胡人稱作神明。 [4] 

郭淮御蜀屏障

郭淮畫像
郭淮畫像(5張)
太和二年(228年),蜀丞相諸葛亮首次攻魏,出兵祁山。當時郭淮帶着天水太守馬遵等人到洛門巡視,郭淮得知諸葛亮到祁山後,立即回到上邽。 [56]  諸葛亮派馬謖街亭高翔駐軍柳城。張郃率軍攻打街亭,而郭淮則率軍佯攻柳城,牽制蜀軍。隨後,又在枹罕擊敗羌人唐泛,憑藉戰功加封建威將軍 [5] 
太和三年(229年),諸葛亮第三次攻魏。遣陳式進攻祁山以南前已歸蜀、街亭戰後又被魏軍收復的武都(今甘肅成縣西)、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二郡。郭淮率兵救援,在建威(今甘肅成縣西)遭諸葛亮主力的阻擊,被迫退走。蜀軍於是趁機攻佔武都、陰平二郡。 [33] 
太和四年(230年),魏明帝曹叡決定興師伐蜀,兵分三路會攻漢中,幾路魏軍因山洪暴發、道路阻絕而撤軍。同年,郭淮與後將軍費曜在陽溪被蜀將魏延吳懿擊敗。 [34-35] 
太和五年(231年)二月,諸葛亮第四次攻魏,包圍祁山。郭淮奉命與車騎將軍張郃、後將軍費曜、徵蜀護軍戴凌等隨大將軍司馬懿防禦蜀軍。 [36]  司馬懿留費曜、戴凌率四千人守備上邽(今甘肅天水),自率主力西救祁山。諸葛亮亦分兵一部繼攻祁山,自率主力迎擊司馬懿。郭淮與費曜等率軍襲擊蜀軍,但被諸葛亮擊破,蜀軍乘勢搶先收割熟麥,獲得軍糧。 [37]  當時隴右缺糧,有人建議從關中運糧,但路途遙遠。郭淮用計招撫羌人,恩威並施,於是解軍糧之急。不久,郭淮轉任揚武將軍 [7] 
青龍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率軍十萬出斜谷第五次攻魏。四月,諸葛亮軍至,進駐渭水之南。司馬懿率軍渡渭水,背水築壘阻擊。司馬懿分析形勢後,對諸將説:“諸葛亮如果從武功出兵,依山而往東,確實可怕;如果向西前往五丈原,將領們就沒事了。”諸葛亮果然轉進五丈原,諸將皆喜,唯郭淮深以為憂,他説:“諸葛亮肯定爭奪北原,應當先去佔據它。”諸將多不以為然。郭淮説:“若諸葛亮跨過渭水登上北原,就可連兵北山,斷絕隴道,掃蕩人民和胡人,此乃國家安危之大患。”司馬懿意識到北原的重要性,命郭淮等率兵移屯北原。塹壘尚未成,蜀軍果至,攻而未克,兩軍遂成對峙狀態。幾天後,諸葛亮率軍西行,諸將皆認為諸葛亮欲攻西圍,唯郭淮認為諸葛亮欲攻西圍是假,攻陽遂是真。司馬懿令郭淮與將軍胡遵加強陽遂守備,當晚,蜀軍果然進攻陽遂,因魏軍早有防備,擊退蜀軍。八月,諸葛亮病故於五丈原軍中,部將楊儀姜維率蜀軍撤回漢中。 [6-7]  [8]  [38] 
景初二年(238年)九月,蜀漢陰平太守廖化攻守善羌侯宕蕈營。郭淮遣廣魏太守王贇、南安太守遊奕率兵討伐蜀軍,並向朝廷上表:“王贇、遊奕等依山勢東西兩側分兵夾擊,圍攻敵軍,破敵正在旦夕。”曹叡看後,説:“兵勢惡離。”立即下詔給郭淮,讓他告誡遊奕,凡是在非險要之地駐紮的部隊都轉移到安全地帶。詔書還沒到,遊奕已被廖化擊敗,王贇中流矢而死。 [39] 

郭淮屢破羌胡

京劇臉譜:郭淮 京劇臉譜:郭淮 [8]
正始元年(240年),蜀將姜維出兵隴西,郭淮進軍,追至強中。姜維撤退後,郭淮繼續討伐羌族迷當等部,安撫氐族人,遷移三千多户百姓到關中地區。轉任左將軍。涼州休屠胡人梁元碧等率二千多家歸附雍州,郭淮奏請讓這些人居住在安定郡高平縣,為保障他們的安全,設置西州都尉。不久,郭淮出任前將軍,仍領雍州刺史。 [9] 
正始五年(244年),曹爽夏侯玄率軍伐蜀,郭淮率軍為前鋒。後來,魏軍被蜀將王平等人擊敗。郭淮因見戰勢不利,提前撤軍而走,避免了重大損失。回軍後,朝廷仍命郭淮假節 [10] 
正始八年(247年),隴西、南安、金城、西平諸羌俄何燒戈伐同蛾遮塞等部聯合起來反叛,包圍城鎮,南招蜀兵為援,涼州名胡治無戴也舉兵反叛。討蜀護軍夏侯霸率諸軍屯兵於為翅。郭淮剛到狄道,很多人認為應當首先討平枹罕,這樣對內就可以平定兇惡的羌人,對外就可以挫敗西蜀的計謀。郭淮估計姜維一定會進攻夏侯霸,遂進入渢中,轉兵向南,接迎夏侯霸。姜維果然進攻為翅,郭淮軍隊正好抵達,姜維逃去。進而郭淮討伐諸叛羌,殺死俄何燒戈,投降的人有幾萬。 [11] 
正始九年(248年)秋,蛾遮塞等屯兵河關、白土故城,依據河險抵抗。郭淮假裝從上流出兵,卻秘密派兵從下流渡河,佔據白土城,發動進攻,大破敵兵。治無戴包圍武威,家屬留在西海。郭淮率軍逼近西海,想偷襲軍隊家屬,正好治無戴又率兵折回,兩軍在龍夷之北相遇大戰,治無戴戰敗後逃走。姜維出兵石營,向疆川,西迎治無戴,留下陰平太守廖化在成重山修築城堡,收取諸羌散兵做為人質。郭淮想兵分兩路,諸將都認為姜維向西連接強大的胡兵,廖化則守據天險,如果兵分兩路,定會削弱兵力,前進無法牽制姜維,後退又攻不下廖化所守之城,不如集中兵力一起向西開進,趁胡、蜀兩兵未能接上聯繫之前,各個擊破,這是上策。郭淮説:“今派兵攻打廖化,可以出其不意,姜維肯定要有所顧忌。等姜維趕回來,廖化已被擊敗,而且可以使姜維疲於奔命。姜維的軍隊不向西接應胡人,胡人自然會撤離,這才是一舉兩全的上策。”於是派夏侯霸等在沓中等地追剿姜維,自己則率大軍強攻廖化,姜維果然率師來營救廖化,正如郭淮所預料的那樣。郭淮於是因功被封為都鄉侯。 [12] 
嘉平元年(249年),徵西將軍夏侯玄受徵入朝,郭淮升為徵西將軍,都督雍州涼州諸軍事。夏侯霸與郭淮不和,又因夏侯玄被徵而心懷不安,於是投奔了蜀漢。 [13]  [40] 
同年,姜維率眾依麴山築二城,使牙門將句安李歆等鎮守,又聚羌胡質任等寇逼諸郡,進攻雍州。郭淮與雍州刺史陳泰商議退敵之策,陳泰説:“麴城雖然堅固,但是距離蜀中道路艱險遙遠,當須運糧。羌夷害怕姜維的勞役,一定不肯依附。今圍而取之,可不血刃而拔其城;雖其有救,山道阻險,非行兵之地也。”郭淮聽從陳泰的計策,使陳泰率領討蜀護軍徐質、南安太守鄧艾等進兵圍城,斷其運道及城外流水。句安等挑戰,陳泰不理會,蜀軍將士困窘,分糧聚雪以稽日月。姜維果來營救,出自牛頭山,與陳泰相對。陳泰説:“兵法貴在不戰而屈人。如今斷絕牛頭,姜維沒有歸還的道路,那麼我軍就能生擒他了。”於是下令諸軍各堅壘勿與戰,派遣使者把形勢告訴給郭淮,稱自己打算南渡白水,循水而東,請郭淮攻取牛頭,截其還路,然後兩軍一同攻取姜維。郭淮聽從其策,率諸軍進逼洮水。姜維感到懼怕,率軍退走,句安等孤立無援,只得投降。 [13]  [41] 
姜維撤退後,郭淮引兵西擊羌人各部,鄧艾説:“敵兵撤離不久,可能很快就會反撲過來,我軍應當分兵行動,以防不測。”郭淮就留鄧艾屯白水北岸。三天後,姜維再次進攻,派廖化在白水南岸紮營,和鄧艾迢遙相對,又親率一軍襲擊洮城。鄧艾搶先一步佔據洮城,魏軍得以不敗。 [42] 

郭淮備受皇恩

嘉平二年(250年),魏帝曹芳下詔褒獎:“以前在漢川戰役中,全軍差點覆沒。郭淮臨危不懼,軍功記在史冊。在關右三十多年,對外征討敵寇,對內安撫臣民。往年以來,摧折廖化,生擒句安,功績卓著,朕特別嘉賞他,現在任命郭淮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持節、都督一如既往。”封郭淮為陽曲侯,食邑共二千七百八十户。朝廷又分出三百户,封其一子為亭侯。 [14] 
嘉平五年(253年),姜維率領數萬人出石營,圍攻南安、狄道。司馬師虞松之計,令郭淮與雍州刺史陳泰率關中之眾解圍,陳泰行軍至洛門,姜維聞郭淮進兵,而軍糧已將耗盡,於是退屯隴西界。 [43-45] 
《晉書·天文志》及《宋書·天文志》記載,正元元年(254年),姜維攻打隴西,車騎將軍郭淮討伐蜀軍,擊破姜維。 [46-47]  《開元佔經》還記載,郭淮上言:“姜維等攻隴西,斬首萬餘人。” [48]  但《三國志》僅記載姜維斬首破敵,拔三縣民撤退,並未提到他和郭淮交戰。 [49] 
正元二年正月癸未日(255年2月23日),郭淮去世。 [15]  追贈大將軍,諡號“貞”侯,兒子郭統襲爵。 [16]  這一年,文欽舉兵反抗司馬師,戰敗後投降東吳;文欽降吳後,不知郭淮已經去世,還寫了封信勸郭淮起兵。 [50] 
郭統官至荊州刺史,他死後,他的兒子郭正襲爵。鹹熙年間,朝廷設五等爵制,因郭淮功著於前朝,改封郭正為汾陽縣子。 [15-16] 

郭淮人物評價

曹芳:“昔漢川之役幾至傾覆。淮臨危濟難,功書王府。在關右三十餘年,外徵寇虜,內綏民夷。比歲以來,摧破廖化,禽虜句安,功績顯著,朕甚嘉之。” [17] 
陳壽:“郭淮方策精詳,垂問秦、雍。” [17] 
拓跋宏:“先賢后哲,頓在一門。” [18] 
郭祚:“昔臣先人以通儒英博,唯事魏文。” [18] 
洪邁:“張遼孫權於合肥,郭淮拒蜀軍於陽平,徐晃關羽於樊,皆以少制眾,分方面憂。” [28] 

郭淮逸聞趣事

主詞條:“郭淮遣妻
嘉平三年(251年)太尉王凌謀反失敗後,被司馬懿下令夷族。郭淮之妻王氏因是王凌之妹亦被牽連。郭淮原本已經默默接受這樣的安排,但是王氏離開雍州前,五個孩子哀痛至極,苦苦哀求郭淮救母一命,叩頭至血流滿面。郭淮不忍,於是上表説:“五子哀母,不惜其身;若無其母,是無五子;無五子,亦無淮也。今輒追還,若於法未通,當受罪於主者,覲展在近。”遂請求司馬懿法外開恩。司馬懿考慮許久之後,同意了特赦。 [19] 

郭淮親屬成員

郭淮出身漢魏著名門閥士族太原郭氏太原郭氏為太原郡五大姓之一。郭遵,太原晉陽人,東漢兗州刺史,光祿大夫。郭遵族子郭全。 [19-26] 
祖父:郭全,東漢大司農
父親:郭緼,東漢末雁門郡太守。
妻子:王氏,出身太原王氏。曹魏太尉王凌之妹。
弟弟:郭配,字仲南。曹魏城陽郡太守;郭亮;郭鎮,字季南。曹魏謁者僕射,昌平侯。
長子:郭統,曹魏荊州刺史、陽曲侯。
侄子:郭展,字泰舒,郭配之子,西晉太僕卿;郭豫,字泰寧,郭配之子,曹魏相國參軍,女兒嫁西晉大臣、琅琊王衍郭奕,字泰業,郭鎮之子,西晉尚書、平陵縣男;郭彰,字叔武。西晉尚書、冠軍縣侯。
侄女:郭槐郭配之女,嫁西晉權臣賈充,生女賈南風晉惠帝皇后)、賈午,累封宜城君,諡號“宣”;郭氏,郭配之女,嫁西晉司空、地圖學家裴秀郭氏,郭鎮之女,郭奕寡姊; [27]  郭氏,郭鎮之女,嫁西晉光祿大夫劉蕃,生劉輿、劉琨。劉琨,字越石,西晉司空,為晉朝名臣。
孫子:郭正,郭統之子。曹魏鹹熙年間,設五等爵,因郭淮功著前朝,改封汾陽子。
五世孫輩:郭逸,郭亮五世孫。北魏幷州別駕,拜徐州刺史,假榆次侯。去世,贈光祿大夫。女適崔浩崔恬 [30] 
六世孫輩:郭洪之,郭亮六世孫,郭逸之子。 [30] 
七世孫輩:郭祚,字季佑,郭亮七世孫,郭洪之之子。北魏尚書左僕射、東光縣伯。 [18] 
八世孫輩:郭崇,郭淮八代孫。西魏侍中,臨淄公。
九世孫輩:郭衍,郭淮九代孫,郭崇之子。隋左武衞大將軍、銀青光祿大夫、武山郡公。

郭淮史料記載

《三國志·卷二十六·魏書二十六·滿田牽郭傳第二十六》 [17] 

郭淮藝術形象

郭淮文學形象

在小説《三國演義》中,在第七十回時,郭淮初次登場。他勸説曹洪不要將敗於張飛的張郃處死,使其攻打葭萌關;夏侯淵戰死於定軍山後,又推舉張郃為主將,收拾殘局。 [51]  在第九十三回時,郭淮被曹真推舉為副將,此後屢次與漢軍交戰。 [52]  牛頭山之戰時,郭淮用陳泰之計,擊敗姜維,收降句安。 [53-54]  後來姜維將司馬昭圍困於鐵籠山上,並約羌王派兵相助。郭淮先擊敗羌王,繼而和司馬昭裏應外合,大勝姜維。郭淮追殺有弓卻無箭的姜維,以弓箭射向姜維,卻被姜維躲過接住箭,繼而用自己的弓將郭淮射落馬下。魏兵急救郭淮回寨,拔出箭頭,但郭淮還是因血流不止而死。 [55] 

郭淮影視形象

郭淮影視形象
郭淮影視形象(19張)
右圖為1994年中國中央電視台製作出品電視劇《三國演義》中郭淮扮演者形象圖片。
郭淮人物形象歷任飾演者
年份
影視類型
劇名
飾演者
1994年
電視劇
常玉平 (《南征北戰》)
孫啓成(《三分歸一》)
2010年
電視劇
三國
張歌飾
2017年
電視劇
《軍師聯盟》
2022年
電視劇
《風起隴西》
郭京飛 [29] 
參考資料
  • 1.    《三國志·卷二十六·魏書二十六·郭淮》(裴松之注):郭淮字伯濟,太原陽曲人也。【按郭氏譜:淮祖全,大司農;父緼,雁門太守。】建安中舉孝廉,除平原府丞。文帝為五官將,召淮署為門下賊曹,轉為丞相兵曹議令史,從徵漢中。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3-09-01]
  • 2.    《三國志·卷二十六·魏書二十六·郭淮》:太祖還,留徵西將軍夏侯淵拒劉備,以淮為淵司馬。淵與備戰,淮時有疾不出。淵遇害,軍中擾擾,淮收散卒,推蕩寇將軍張郃為軍主,諸營乃定。其明日,備欲渡漢水來攻。諸將儀眾寡不敵,備便乘勝,欲依水為陳以拒之。淮曰:“此示弱而不足挫敵,非算也。不如遠水為陳,引而致之,半濟而後擊,備可破也。”既陳,備疑不渡,淮遂堅守,示無還心。以狀聞,太祖善之,假郃節,復以淮為司馬。
  • 3.    《三國志·卷二十六·魏書二十六·郭淮》:文帝即王位,賜爵關內侯,轉為鎮西長史。又行徵羌護軍,護左將軍張郃、冠軍將軍楊秋討山賊鄭甘、盧水叛胡,皆破平之。關中始定,民得安業。
  • 4.    《三國志·卷二十六·魏書二十六·郭淮》:黃初元年,奉使賀文帝踐阼,而道路得疾,故計遠近為稽留。及羣臣歡會,帝正色責之曰:“昔禹會諸侯於塗山,防風后至,便行大戮。今溥天同慶而卿最留遲,何也?”淮對曰:“臣聞五帝先教,導民以德,夏後政衰,始用刑辟。今臣遭唐虞之世,是以自知免於防風之誅也。”帝悦之,擢領雍州刺史,封射陽亭侯,五年為真。安定羌大帥闢蹄反,討破降之。每羌、胡來降,淮輒先使人推向其親理,男女多少,年歲長幼;及見,一二知其款曲,訊問周至,鹹稱神明。
  • 5.    《三國志·卷二十六·魏書二十六·郭淮》:太和二年,蜀相諸葛亮出祁山,遣將軍馬謖至街亭,高祥屯列柳城。張郃擊謖,淮攻祥營,皆破之。又破隴西名羌唐蹄於枹罕,加建威將軍。
  • 6.    《資治通鑑·卷第七十二·魏紀四》:諸葛亮至郿,軍於渭水之南。司馬懿引軍渡渭,背水為壘拒之,謂諸將曰:"亮若出武功,依山而東,誠為可憂;若西上五丈原,諸將無事矣。"亮果屯五丈原。雍州刺史郭淮言於懿曰:"亮必爭北原,宜先據之。"議者多謂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盪民夷,此非國之利也。"懿乃使淮屯北原。塹壘未成,漢兵大至,淮逆擊卻之。亮以前者數出,皆以運糧不繼,使己志不伸,乃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3-09-01]
  • 7.    《三國志·卷二十六·魏書二十六·郭淮》:五年,蜀出滷城。是時,隴右無谷,議欲關中大運,淮以威恩撫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輸調,軍食用足,轉揚武將軍。青龍二年,諸葛亮出斜谷,並田於蘭坑。是時司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爭北原,宜先據之,議者多謂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盪民、夷,此非國之利也。”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塹壘未成,蜀兵大至,淮逆擊之。後數日,亮盛兵西行,諸將皆謂欲攻西圍,淮獨以為此見形於西,欲使官兵重應之,必攻陽遂耳。其夜果攻陽遂,有備不得上。
  • 8.    《三國志·卷二十六·蜀書五·諸葛亮》:(建興)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相持百餘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
  • 9.    《三國志·卷二十六·魏書二十六·郭淮》:正始元年,蜀將姜維出隴西。淮遂進軍,追至疆中,淮退,遂討羌迷當等,按撫柔氐三千餘落,拔徙以實關中。遷左將軍。涼州休屠胡梁元碧等,率種落二千餘家附雍州。淮奏請使居安定之高平,為民保障,其後因置西州都尉。轉拜前將軍,領州如故。
  • 10.    《三國志·卷二十六·魏書二十六·郭淮》:五年,夏侯玄伐蜀,淮督諸軍為前鋒。淮度勢不利,輒拔軍出,故不大敗。還假淮節。
  • 11.    《三國志·卷二十六·魏書二十六·郭淮》:八年,隴西、南安、金城、西平諸羌餓何、燒弋、伐同、蛾遮塞等相結叛亂,攻圍城邑,南招蜀兵,涼州名胡治無戴復叛應之。討蜀護軍夏侯霸督諸軍屯為翅。淮軍始到狄道,議者僉謂宜先討定枹罕,內平惡羌,外折賊謀。淮策維必來攻霸,遂入渢中,轉南迎霸。維果攻為翅,會淮軍至,維遁退。進討叛羌,斬餓何、燒弋,降服者萬餘落。
  • 12.    《三國志·卷二十六·魏書二十六·郭淮》:九年,遮塞等屯河關、白土故城,據河拒軍。淮見形上流,密於下渡兵據白土城,擊,大破之。治無戴圍武威,家屬留在西海。淮進軍趨西海,欲掩取其累重,會無戴折還,與戰於龍夷之北,破走之。姜維出石亭,從疆川,乃西迎治無戴,留陰平太守廖化於成重山築城,斂破羌保質。淮欲分兵取之。諸將以維眾西接強胡,化以據險,分軍兩持,兵勢轉弱,進不能制維,退不能拔化,非計也,不如合而俱西,及胡、蜀未接,決其內外,此伐交之兵也。淮曰:“今往取化,出賊不意,維必狼顧。比維自致,足以定化,且使維疲於奔命。兵不遠西,而胡交自離,此一舉而兩全之策也。”乃別遣夏侯霸等追維於沓中,淮自率諸軍就攻化等。維果馳還救化,皆如淮計。進封都鄉侯。
  • 13.    《三國志·卷二十六·魏書二十六·郭淮》:嘉平元年,遷徵西將軍,都督雍、涼諸軍事。是歲,與雍州刺史陳泰協策,降蜀牙門將軍句安等於翅上。
  • 14.    《三國志·卷二十六·魏書二十六·郭淮》:二年,詔曰:“昔漢川之役,幾至傾覆。淮臨危濟難,功書王府。在關右三十餘年,外徵寇虜,內綏民夷。比歲以來,摧破廖化,禽虜句安,功績顯著,朕甚嘉之。今以淮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持節、都督如故。”進封陽曲侯,邑凡二千七百八十户,分三百户,封一子亭侯。
  • 15.    《三國志·魏書四·高貴鄉公紀》:二年春正月乙丑,鎮東將軍毌丘儉、揚州刺史文欽反。(戊戌)〔戊寅〕,大將軍司馬景王徵之。癸未,車騎將軍郭淮薨。
  • 16.    《三國志·卷二十六·魏書二十六·郭淮》:正元二年薨,追贈大將軍,諡曰貞侯。子統嗣。統官至荊州刺史,薨。子正嗣。鹹熙中,開建五等,以淮着勳前朝,改封汾陽子。
  • 17.    《三國志·卷二十六·魏書二十六·滿田牽郭傳》:二年,詔曰:"昔漢川之役,幾至傾覆。淮臨危濟難,功書王府。在關右三十餘年,外徵寇虜,內綏民夷。比歲以來,摧破廖化,禽虜句安,功績顯著,朕甚嘉之。今以淮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持節、都督如故。......評曰:滿寵立志剛毅,勇而有謀。田豫居身清白,規略明練。牽招秉義壯烈,威績顯著。郭淮方策精詳,垂問秦、雍。而豫位止小州,招終於郡守,未盡其用也。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1-05-08]
  • 18.    《魏書·卷六十四·列傳第五十二·郭祚》:郭祚,字季祐,太原晉陽人,魏車騎郭淮弟亮後也。......從高祖南征,及還,正黃門。車駕幸長安,行經渭橋,過郭淮廟,問祚曰:"是卿祖宗所承邪?"祚曰:"是臣七世伯祖。"高祖曰:"先賢后哲,頓在一門。"祚對曰:"昔臣先人以通儒英博,唯事魏文。微臣虛薄,遭奉明聖,自惟幸甚。"因敕以太牢祭淮廟,令祚自撰祭文。以贊遷洛之規,賜爵東光子。
  • 19.    《世説新語·方正第五》:淮妻,王凌之妹。凌誅,妹當從坐,御史往收。督將及羌、胡渠帥數千人叩頭請淮表留妻,淮不從。妻上道,莫不流涕,人人扼腕,欲劫留之。淮五子叩頭流血請淮,淮不忍視,乃命左右追妻。於是追者數千騎,數日而還。淮以書白司馬宣王曰:“五子哀母,不惜其身;若無其母,是無五子;無五子,亦無淮也。今輒追還,若於法未通,當受罪於主者,覲展在近。”書至,宣王亦宥之。
  • 20.    《三國志·卷二十六·魏書二十六·郭淮》(裴松之注):按《郭氏譜》:淮祖全,大司農;父緼,雁門太守。
  • 21.    《三國志·卷二十六·魏書二十六·郭淮》(裴松之注)引《晉諸公贊》:淮弟配,字仲南,有重名,位至城陽太守。斐秀、賈充皆配女婿。子展,字泰舒。有器度幹用,歷職著績,終於太僕。次弟豫,字泰寧,相國參軍,知名,早卒。女適王衍。配弟鎮,字季南,謁者僕射。鎮子奕,字泰業。山濤啓事稱奕高簡有雅量,歷位雍州刺史、尚書。
  • 22.    《元和姓纂·卷十·京兆郭氏》:西魏右僕射郭嵩(崇),雍州刺史凖八代孫也。生衍,隋左衞大將軍、洪州刺史、武山公。生贇、嗣本、儉。贇,隋武強公,生依宗。依宗生襲慶、襲業。襲業生味邱,申州刺史。味邱生液,駙馬都尉、秘書監。液生岫、峋。襲慶,台州刺史,生味先、味賢。味先生景華。味賢,陳州司户,生雄、孺華。雄,吏部郎中。孺華,校書郎。嗣本,職方郎中、司農卿、懷仁公,生紹宗、齊宗。紹宗,徐州刺史。齊宗,司農郎中、懷州刺史,曾孫(疑闕字)商州刺史。求,校書郎。儉生敬宗、肅宗。敬宗,濮州刺史,曾孫南金,硤州刺史。肅宗孫渙,榮州刺史,生佐殷、曙。佐殷,劍州刺史。曙,兼殿中御史。肅宗少子襲徵,左拾遺。
  • 23.    《北史·卷七十四·列傳第六十二·郭衍》:郭衍,字彥文,自雲太原介休人也。父崇,以舍人從魏孝武帝入關,位侍中。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3-09-01]
  • 24.    《隋唐五代墓誌彙編》洛陽卷第六冊《大唐故濮州刺史太原郭府君墓誌銘並序》:君諱敬宗,字守堅,太原介休人也。丹烏警業,始□分封之祉;□□□國,終承建侯之慶。備諸□史,□略而詳。曾祖崇,(下泐)從魏武帝西入關,授度支、都官、七兵三尚書,大丞相府右長史、大司農,秦、歧二州刺史,侍中,贈尚書右僕射,臨淄貞公。祖衍,□□□國□光祿大夫、左衞大將軍、瀛衞懷蔣四州刺史、洪朔(下泐)軍行軍總管、上柱國、武山郡開國公。大業四年,總□功臣,始□□亞侯,與觀王等一十四家,並令子孫承襲。父儉,隋任右千牛鷹陽郎將。或□華八命,或功參四履。如搏鴻翼□勳,意挺鷹揚之顧。
  • 25.    《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三八》:賈執《姓氏譜》定太原五姓,隋唐定山東八族,其一皆曰郭氏。
  • 26.    《唐郭嗣本與長孫四娘夫婦墓誌考釋》:公諱嗣本,字隆基,太原介休人也!周室建侯,叔享茅土之錫;燕國待士,隗膺碣館之徵。其後,卿相迭興,公侯世及,朱輪接軫,高蓋連陰,鴻伐旌於景鍾,懿跡播於彝鼎,國史家牒,可略言焉!曾祖恃,魏青州刺史、秘書監、彭城侯。祖崇,魏大丞相府長史,度支、七兵、都官三曹尚書,大司農,秦、歧二州刺史,贈尚書右僕射、臨淄貞公。父衍,周柱國,(隨)[隋]懷、瀛、衞、蔣四州刺史,洪、朔二州總管,左武衞大將軍,上柱國,武山郡開國公,並功著一時,聲高千載,紛綸惇史,照哲良書。
  • 27.    《晉書·卷四十五·列傳第十五·郭奕》:奕有寡姊,隨奕之官,姊下僮僕多有奸犯,而為人所糾。奕省按畢,曰:“大丈夫豈當以老姊求名?”遂遣而不問。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3-09-01]
  • 28.    《容齋隨筆·卷十二》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21-06-10]
  • 29.    風起隴西 的全部演職員  .豆瓣[引用日期2022-06-04]
  • 30.    《魏書·卷六十四·列傳第五十二·郭祚》:郭祚,字季祐,太原晉陽人,魏車騎郭淮弟亮後也。祖逸,州別駕,前後以二女妻司徒崔浩,一女妻浩弟上黨太守恬。世祖時,浩親寵用事,拜逸徐州刺史,假榆次侯,終贈光祿大夫。父洪之,坐浩事誅,祚亡竄得免。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2-08-17]
  • 31.    《三國志·卷二十三·魏書二十三·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夏侯淵為劉備所沒,軍喪元帥,將士失色。襲與張郃、郭淮糾攝諸軍事,權宜以郃為督,以一眾心,三軍遂定。
  • 32.    《三國志·卷十七·魏書十七·張樂於張徐傳第十七》:當是時,新失元帥,恐為備所乘,三軍皆失色。淵司馬郭淮乃令眾曰:"張將軍,國家名將,劉備所憚;今日事急,非張將軍不能安也。"遂推郃為軍主。郃出,勒兵安陳,諸將皆受郃節度,眾心乃定。
  • 33.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七年,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遂平二郡。
  • 34.    《三國志·卷三十三·蜀書三·後主傳第三》:八年秋,魏使司馬懿由西城,張郃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欲攻漢中。丞相亮待之於城固、赤阪,大雨道絕,真等皆還。是歲,魏延破魏雍州刺史郭淮於陽谿。
  • 35.    《華陽國志·卷七》:丞相司馬魏延、將軍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後將軍費曜、雍州刺史郭淮於陽溪。
  • 36.    《晉書·卷一·帝紀第一》:乃使帝西屯長安,都督雍、梁二州諸軍事,統車騎將軍張郃、後將軍費曜、徵蜀護軍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討亮。
  • 37.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裴松之注):【漢晉春秋曰:亮圍祁山,招鮮卑軻比能,比能等至故北地石城以應亮。於是魏大司馬曹真有疾,司馬宣王自荊州入朝,魏明帝曰:"西方事重,非君莫可付者。"乃使西屯長安,督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餘眾悉出,西救祁山。郃欲分兵駐雍、郿,宣王曰:"料前軍能獨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遂進。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於上邽。郭淮、費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麥,與宣王遇於上邽之東,斂兵依險,軍不得交,亮引而還。宣王尋亮至於滷城。張郃曰:"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在不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縣軍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從,故尋亮。既至,又登山掘營,不肯戰。賈栩、魏平數請戰,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諸將鹹請戰。五月辛巳,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 38.    《晉書·卷一·帝紀第一》:二年,亮又率眾十餘萬出斜谷,壘於郿之渭水南原。天子憂之,遣徵蜀護軍秦朗督步騎二萬,受帝節度。諸將欲住渭北以待之,帝曰:"百姓積聚皆在渭南,此必爭之地也。"遂引軍而濟,背水為壘。因謂諸將曰:"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亮果上原,將北渡渭,帝遣將軍周當屯陽遂以餌之。數日,亮不動。帝曰:"亮欲爭原而不向陽遂,此意可知也。"遣將軍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備陽遂,與亮會於積石,臨原而戰,亮不得進,還於五丈原。
  • 39.    《三國志·卷三·魏書三·明帝紀第三》(裴松之注):二年……【魏書曰:九月,蜀陰平太守廖惇反,攻守善羌侯宕蕈營。雍州刺史郭淮遣廣魏太守王贇、南安太守遊奕將兵討惇。淮上書:"贇、奕等分兵夾山東西,圍落賊表,破在旦夕。"帝曰:"兵勢惡離。"促詔淮敕奕諸別營非要處者,還令據便地。詔敕未到,奕軍為惇所破;贇為流矢所中死。】
  • 40.    《三國志·卷九·魏書九·諸夏侯曹傳第九》(裴松之注):【魏略曰:霸字仲權。淵為蜀所害,故霸常切齒,欲有報蜀意。黃初中為偏將軍。子午之役,霸召為前鋒,進至興勢圍,安營在曲谷中。蜀人望知其是霸也,指下兵攻之。霸手戰鹿角間,賴救至,然後解。後為右將軍,屯隴西,其養士和戎,並得其歡心。至正始中,代夏侯儒為徵蜀護軍,統屬徵西。時徵西將軍夏侯玄,於霸為從子,而玄於曹爽為外弟。及司馬宣王誅曹爽,遂召玄,玄來東。霸聞曹爽被誅而玄又徵,以為禍必轉相及,心既內恐;又霸先與雍州刺史郭淮不和,而淮代玄為徵西,霸尤不安,故遂奔蜀。】
  • 41.    《三國志·卷二十二·魏書二十二·桓二陳徐衞盧傳第二十二》:嘉平初,代郭淮為雍州刺史,加奮威將軍。蜀大將軍姜維率眾依麴山築二城,使牙門將句安、李歆等守之,聚羌胡質任等寇偪諸郡。徵西將軍郭淮與泰謀所以御之,泰曰:"麴城雖固,去蜀險遠,當須運糧。羌夷患維勞役,必未肯附。今圍而取之,可不血刃而拔其城;雖其有救,山道阻險,非行兵之地也。"淮從泰計,使泰率討蜀護軍徐質、南安太守鄧艾等進兵圍之,斷其運道及城外流水。安等挑戰,不許,將士困窘,分糧聚雪以稽日月。維果來救,出自牛頭山,與泰相對。泰曰:"兵法貴在不戰而屈人。今絕牛頭,維無反道,則我之禽也。"敕諸軍各堅壘勿與戰,遣使白淮,欲自南渡白水,循水而東,使淮趣牛頭,截其還路,可並取維,不惟安等而已。淮善其策,進率諸軍軍洮水。維懼,遁走,安等孤縣,遂皆降。
  • 42.    《三國志·卷二十八·魏書二十八·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嘉平元年,與徵西將軍郭淮拒蜀偏將軍姜維。維退,淮因西擊羌。艾曰:"賊去未遠,或能復還,宜分諸軍以備不虞。"於是留艾屯白水北。三日,維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結營。艾謂諸將曰:"維今卒還,吾軍人少,法當來渡而不作橋。此維使化持吾,令不得還。維必自東襲取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潛軍徑到,維果來渡,而艾先至據城,得以不敗。
  • 43.    《三國志·卷四十四·蜀書十四·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十六年春,禕卒。夏,維率數萬人出石營,經董亭,圍南安,魏雍州刺史陳泰解圍至洛門,維糧盡退還。
  • 44.    《三國志·卷四·魏書四·三少帝紀第四》(裴松之注):五年夏四月,大赦。五月,吳太傅諸葛恪圍合肥新城,詔太尉司馬孚拒之。【漢晉春秋曰:是時姜維亦出圍狄道。司馬景王問虞松曰:"今東西有事,二方皆急,而諸將意沮,若之何?"松曰:"昔周亞夫堅壁昌邑而吳楚自敗,事有似弱而強,或似強而弱,不可不察也。今恪悉其鋭眾,足以肆暴,而坐守新城,欲以致一戰耳。若攻城不拔,請戰不得,師老眾疲,勢將自走,諸將之不徑進,乃公之利也。姜維有重兵而縣軍應恪,投食我麥,非深根之寇也。且謂我併力於東,西方必虛,是以徑進。今若使關中諸軍倍道急赴,出其不意,殆將走矣。"景王曰:"善!"乃使郭淮、陳泰悉關中之眾,解狄道之圍;敕毌丘儉等案兵自守,以新城委吳。姜維聞淮進兵,軍食少,乃退屯隴西界。】
  • 45.    《通典·卷一百七十一·州郡一》:南安(今隴西郡隴西縣。齊王嘉平五年,蜀將姜維來伐,攻隴西、南安,皆不克。)
  • 46.    《晉書·卷十三·志第三》:正元元年正月,鎮東將軍毌丘儉、揚州刺史文欽反,兵俱敗,誅死。二月,李豐及弟翼、後父張緝等謀亂,事泄,悉誅,皇后張氏廢。九月,帝廢為齊王。蜀將姜維攻隴西,車騎將軍郭淮討破之。
  • 47.    《宋書·卷二十三·志第十三·天文一》:正元元年二月,李豐等誅。蜀將姜維攻隴西,車騎將軍郭淮討破之。
  • 48.    《開元佔經·卷十三》:(按魏正始四年十月七日十一月十四日,月犯乘守鉞,兵起。一曰斧鉞用,是月太傅舞陽侯上言:吳將諸葛恪屯據。遣眾軍討恪,恪棄城奔走。投水死者萬計。到五年三月己卯,大將曹爽率眾軍徵蜀,積六月應。又按魏嘉平五年,月暈犯鉞,兵起,一曰光祿夫夫張緝皆誅,九月車騎將軍郭準上言,姜維等攻隴西,斬首萬餘人,積十月應。)
  • 49.    《三國志·卷四十四·蜀書十四·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明年,加督中外軍事。復出隴西,守狄道長李簡舉城降。進圍襄武,與魏將徐質交鋒,斬首破敵,魏軍敗退。維乘勝多所降下,拔河間、狄道、臨洮三縣民還。
  • 50.    《三國志·卷二十八·魏書二十八·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裴松之注):【欽與郭淮書曰:"大將軍昭伯與太傅俱受顧命,登牀把臂,託付天下,此遠近所知。後以勢利,乃絕其祀,及其親黨,皆一時之俊,可為痛心,奈何奈何!公侯恃與大司馬公恩親分著,義貫金石,當此之時,想益毒痛,有不可堪也。王太尉嫌其專朝,潛欲舉兵,事竟不捷,復受誅夷,害及楚王,想甚追恨。太傅既亡,然其子師繼承父業,肆其虐暴,日月滋甚,放主弒後,殘戮忠良,包藏禍心,遂至篡弒。此可忍也,孰不可忍?欽以名義大故,事君有節,忠憤內發,忘寢與食,無所吝顧也。會毌丘子邦自與父書,騰説公侯,盡事主之義,欲奮白髮,同符太公,惟須東問,影響相應,聞問之日,能不慷慨!是以不顧妻孥之痛,即與毌丘鎮東舉義兵三萬餘人,西趨京師,欲扶持王室,掃除奸逆,企踵西望,不得聲問,魯望高子,不足喻急。夫當仁不讓,況救君之難,度道遠艱,故不果期要耳。然同舟共濟,安危勢同,禍痛已連,非言飾所解,自公侯所明也。共事曹氏,積信魏朝,行道之人,皆所知見。然在朝之士,冒利偷生,烈士所恥,公侯所賤,賈豎所不忍為也,況當塗之士邪?軍屯住項,小人以閏月十六日別進兵,就於樂嘉城討師,師之徒眾,尋時崩潰,其所斬截,不復訾原,但當長驅徑至京師,而流言先至,毌丘不復詳之,更謂小人為誤,諸軍便爾瓦解。毌丘還走,追尋釋解,無所及。小人還項,復遇王基等十二軍,追尋毌丘,進兵討之,即時克破,所向全勝,要那後無繼何?孤軍梁昌,進退失所,還據壽春,壽春復走,狼狽躓閡,無復他計,惟當歸命大吳,借兵乞食,繼踵伍員耳。不若僕隸,如何快心,復君之仇,永使曹氏少享血食,此亦大國之所祐念也。想公侯不使程嬰、杵臼擅名於前代,而使大魏獨無鷹揚之士與?今大吳敦崇大義,深見愍悼。然僕於國大分連接,遠同一勢,日欲俱舉,瓜分中國,不願偏取以為己有。公侯必欲共忍帥胸懷,宜廣大勢,恐秦川之卒不可孤舉。今者之計,宜屈己伸人,託命歸漢,東西俱舉爾,乃可克定師黨耳。深思鄙言,若愚計可從,宜使漢軍剋制期要,使六合校考,與周、召同封,以託付兒孫。此亦非小事也,大丈夫寧處其落落,是以遠呈忠心,時望嘉應。"時郭淮已卒,欽未知,故有此書。
  • 51.    三國演義(第70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2-07]
  • 52.    三國演義(第93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2-07]
  • 53.    三國演義(第107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2-07]
  • 54.    三國演義(第108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2-07]
  • 55.    三國演義(第109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2-07]
  • 56.    《三國志·卷四十四·蜀書十四·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裴松之注):【魏略曰:天水太守馬遵將維及諸官屬隨雍州刺史郭淮偶自西至洛門案行,會聞亮已到祁山,淮顧遵曰:"是欲不善!"遂驅東還上邽。遵念所治冀縣界在西偏,又恐吏民樂亂,遂亦隨淮去。】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