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孫承宗

鎖定
孫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繩,號愷陽,保定高陽(今屬河北)人。中國明末大臣、民族英雄。 [60-61]  [63] 
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孫承宗考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又升中允,歷任諭德、洗馬。明熹宗天啓元年(1621年),以左庶子充日講官,進少詹事。天啓二年(1622年),拜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自請督師山海關外。汰逃將,肅軍紀,在關外四年,前後收復大城九,堡四十五,練兵十一萬,拓地四百里,開屯田五千頃,歲入十五萬。天啓五年(1625年),因柳河之役失敗,受魏忠賢黨排擠而求歸。崇禎二年(1629年),在己巳之變中復職,於通州、山海關抵禦後金,復永平等四城,因功加太傅,辭不受。崇禎四年(1631年),再出關整飭松山、錦州軍務。 [60-61]  同年冬,明軍在大淩河之戰中失敗後,他因主張修大淩河城“召釁辱國喪師”而罷官閒住。 [64]  崇禎十一年(1638年),率家人守高陽城抗清,城破被俘,自縊而死。 [60-61] 
孫承宗打造的山海關防務和關寧錦防線在此後的20餘年間,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都未能打破這道壁壘森嚴、佈防嚴密的軍事防線。較長的一段時期內,山海關關門寧靜,狼煙不舉,基本穩定了京師東大門和遼西走廊的軍事形勢。其著作有《高陽集》《督師全書》等。 [61-62] 
全    名
孫承宗
稚繩
愷陽
諡    號
文忠(明朝諡)、忠定(清朝諡)
所處時代
明末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保定高陽
出生日期
1563年1月31日(一説1563年2月17日,一説1564年) [59] 
逝世日期
1638年
逝世地
保定高陽
主要成就
修築關寧錦防線,收復失地四百餘里;京城防禦皇太極
主要作品
《高陽集》
《車營扣答合編》
最高官職
太子少師、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督師
追    贈
太師

孫承宗人物生平

孫承宗早期經歷

孫承宗,字稚繩,生於明嘉靖四十二年正月二十五日(1563年2月17日,另一説生於正月初八日即1563年1月31日) [51-52]  ,相貌奇偉,鬍鬚張開像戟一樣,聲音渾厚。孫承宗曾先後在大理寺右丞姜璧和兵備道房守士等朝廷官員的家中做家庭教師。後來,因房守士升任大同巡撫,孫承宗隨行。大同是當時明朝的邊城重鎮,孫承宗在那裏教書時,對軍事有着濃厚興趣。喜歡和邊關老兵和低級軍官交談,詢問一些關於邊關防務的問題,慢慢的對邊關的軍務有所瞭解。 [1] 
孫承宗像 孫承宗像
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孫承宗中進士第二名,授翰林院編修,而後轉拜中允。 [2]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張差手執木棍,闖進太子住的慈慶宮,打傷守門太監,被抓住後自稱是受鄭貴妃指使,是為梃擊案。朝中大臣懷疑是鄭貴妃想謀害太子,但明神宗與太子都不願深究,以瘋癲奸徒罪將張差處死。大學士吳道南詢問孫承宗這事該怎麼處理,孫承宗説:“這件事關係到東宮,不能放任不理,但是又涉及到後宮,不能追查的太徹底。龐保、劉成以下的小人物要追查到底,龐保、劉成上面的人物牽扯太多,應當適可而止。”吳道南於是按孫承宗所説的去做,將此事平息了下來。 [3] 
同年(1615年),孫承宗主持應天鄉試 [4-5]  因為試題上寫了孫承宗的語錄,而遭到黨人的忌恨,黨人試圖利用官員每三年一次的考核將孫承宗逐出京師,學士劉一燝力保孫承宗,孫承宗得以豁免。 [6]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孫承宗以左庶子充當日講官。 [7] 

孫承宗巡行遼東

天啓元年(1621年),孫承宗官升少詹事。同年,後金進攻遼東瀋陽遼陽先後被攻陷,遼東經略袁應泰自殺。御史方震孺奏請熹宗朱由校以孫承宗代替崔景榮兵部尚書,朝中大臣也認為孫承宗知曉兵事,推舉孫承宗為兵部添設侍郎,主持遼東防務,但明熹宗不想讓孫承宗離開講席,二次上疏都不被同意。天啓二年(1622年)提拔為禮部右侍郎,協助管理詹事府。 [7]  [8] 
天啓二年(1622年)正月,後金進逼廣寧衞王化貞棄城逃跑,熊廷弼跟他一起進入關內。兵部尚書張鶴鳴害怕獲罪,外出巡視邊防。熹宗對東邊的戰局也很着急。一些人再次推薦講官孫承宗主持軍政,熹宗下令會推,在右中允周延儒力主之下,明熹宗於二月十二日任命孫承宗為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辦事。 [55-56]  過了幾天,命令他以閣臣身份掌管兵部事務。孫承宗上疏請求重視武將,並奏上安撫西部、救濟遼陽的難民、檢查京師部隊、增設永平大帥、修築薊鎮的道路、開闢京東地區的屯田等對策。熹宗高興地採納了。這時邊防多次告急,內閣大臣只希望暫時相安無事,而議論卻一天比一天紛擾起來。孫承宗於是參劾熊廷弼、給事中明時舉、御史李達、遼東巡撫方震孺、登萊監軍梁之垣、薊州兵備邵可立等人,諸人皆受處分,而那些仇視他、怨恨孫承宗的人也很多。 [8-9] 
熊廷弼被罷免後,朝廷以王在晉為遼東經略。王在晉上任後打算襲取廣寧,但總督王象乾認為就算能攻取廣寧,但也不容易守住,還不如重守山海關防衞京都。於是王在晉在山海關外八里鋪修築重關,留四萬人馬去守。 [10]  山海關監軍袁崇煥認為王在晉此舉不是好的策略,與王在晉爭辯無果後,上書首輔葉向高 [11]  葉向高卻認為不能憑主觀猜測,於是孫承宗請求親自前往遼東決斷。熹宗非常高興,於六月十五日加封孫承宗為太子太保,並賞賜蟒袍、玉帶、銀幣等。 [12]  [57] 
孫承宗到達山海關後,巡行邊塞,袁崇煥向孫承宗請示道:“在寧遠駐紮五千兵力,以壯十三山的聲勢,然後派遣將領帶兵去救援十三山。寧遠距離十三山只有兩百里,可以輕易佔據錦州,如果不行再退守寧遠,怎麼能放棄十萬難民?”孫承宗於是與總督王象乾商議,王象乾認為駐紮關上的軍隊剛剛打了敗仗,士氣沮喪,不如調動插部護關的軍隊三千人前往寧遠,孫承宗同意後一方面調兵前往寧遠,一方面去救難民,救援失敗,十萬難民只救回六千人。 [13] 
孫承宗對此詢問王在晉:“新城修築好以後,是不是要將舊城的兵馬移四萬人來駐守?”王在晉説:“應該另外設立一支四萬人的軍隊。”孫承宗説:“這樣一來,八里鋪就有八萬兵了,可是一片石西北不派兵駐守嗎?在八里鋪內修築重關,新城後面就是舊城,舊城前面埋的地雷是用來對付敵人的,還是用來對付自己新兵的?新城可以守的話,還用得着舊城嗎?新城要是不能守,四萬守兵倒戈,你是打算開關放敵人進來,還是閉關投降敵人?”王在晉説:“關外有三道關可以進入。”孫承宗説:“如果這樣的話,敵人兵臨城下,士兵像先前那樣逃跑,哪裏還用得上重關?”王在晉説:“準備在山上建三座營寨,防止士兵潰逃。”孫承宗説:“士兵沒有潰敗就修築營寨等待他們,你這是在教士兵逃跑嗎?況且逃跑的士兵可以進來,敵人也可以尾隨他們進來。你現在不為恢復做打算,卻在這閉關自守,把關外防線全部撤離,還天天在朝廷爭鬥,京都以東還有安寧之日嗎?”王在晉無話可説。(《三朝遼事實錄》的説法與此不同,參見“相關爭議”部分)孫承宗於是召集諸將商議關外防守的問題。袁崇煥主張守寧遠,閻鳴泰主張守覺華島,王在晉主張守中前所。 [14]  孫承宗採用袁崇煥的建議,並親自鎮守關門。而後明熹宗在孫承宗的建議下,罷免了王在晉的遼東經略之職。 [15] 

孫承宗督師薊遼

天啓二年(1622年)八月,孫承宗自請為督師,還讓薊、遼等原來的將領監管各處,見機行事時不必受到其他人的限制。孫承宗用閻鳴泰為遼東巡撫,又用鹿善繼、王則古為贊畫,並請求從國庫帶走八十萬錢。熹宗同意,命他以原官督理關城及薊、遼、天津、登、萊各處事務 [58]  ,親自將孫承宗送出宮門,並賜給孫承宗尚方寶劍、坐蟒等,內閣大臣將孫承宗直送到崇文門外。 [16] 
孫承宗上任後,讓江應詔制定軍事編制,讓袁崇煥建造營房,李秉誠訓練火器裝備,鹿善繼、王則古處理軍需物資,沈棨、杜應芳維修甲仗,孫元化修築炮台,宋獻、程侖購買軍馬,萬有孚採伐樹木,祖大壽輔助金冠守覺華島,陳諫助趙率教守前屯,魯之甲拯救難民,楊應乾招募遼人編製成軍隊。 [17] 
孫承宗發現先前關上的士兵沒有紀律,而且有大量的不符合條件的人冒領軍餉,於是孫承宗閲兵後,將河南真定等地不符合條件的士兵全部遣回。將魯之甲所拯救出的難民徵召七千人出來去駐守前屯,楊應乾招募的遼人軍隊去鎮守寧遠,請求朝鮮聲援遼東,又犒賞東江鎮的毛文龍,讓他四面防衞。並傳令給沈有容進據廣鹿島。而後江應詔被彈劾,孫承宗請求讓馬世龍代替,並讓尤世祿、王世欽為南北帥,聽馬世龍調遣。熹宗聽從孫承宗的建議,並賜給馬世龍尚方寶劍。 [18] 
登萊巡撫袁可立與孫承宗同為天啓二年殿試同考官,孫承宗將遼海防務委之於袁可立,十分倚重。他説道:“讀後先大疏,皎皎揭日月,行中天而底裏洞徹,殊令人可味,可展布四體,仰酬國恩”(孫承宗《高陽集·答袁節寰登撫》)。
朝廷有人重山海輕沿海,甚至有人請求裁撤登萊巡撫。但孫承宗認為“恢遼全着,必資於海。”請求“皇上敕該部分部兩鎮汛地,酌給登鎮(沈有容)兵丁,敕登萊撫臣(袁可立)用心料理,仍令節制兩鎮,凡一應兵馬錢糧、徵收調遣、防剿功罪盡歸經理。” [19] 
熹宗經常派東廠的人到關門,然後將邊關的事情上報給朝廷。魏忠賢掌權後派遣自己的黨羽劉朝、胡良輔、紀用等四十五人帶着數萬武器裝備來到關門,供給邊關軍隊,又用白金十萬,蟒、麒麟、獅子、虎、豹等銀幣賞賜將士,賜給孫承宗蟒服白金等,表面上是慰勞軍隊,實際上是窺探軍情。孫承宗出關巡視寧遠,聽到這個消息立刻上書給熹宗,説不能讓宦官監軍,但熹宗卻回覆説這沒什麼。使者到邊關後,孫承宗只用茶水招待。 [20] 
天啓三年(1623年)孫承宗推薦閻鳴泰當遼東巡撫以後,認為他沒有實際才能,所以軍事上的事很多都不跟他商議,閻鳴泰因此感到不高興,朝廷議論後,將閻鳴泰罷免,用張鳳翼接替,但張鳳翼膽小,又主張退守山海關。孫承宗對此感到不高興,出關巡視寧遠,召集眾將開會,多數將領都想退守山海關,馬世龍建議守中後所,袁崇煥等主張守寧遠。孫承宗採用袁崇煥的主張,於是讓祖大壽修建防禦工事,令袁崇煥、滿桂駐守寧遠。 [21] 
孫承宗擔心自己的權利受到限制,上書説督師和總督不能同時設立,請求將自己罷免。熹宗於是終止總督的推選,令遼東巡撫移駐寧遠,張鳳翼覺得這是置自己於死地,與萬有孚等詆譭馬世龍。沒過多久,萬有孚被薊州巡撫嶽和聲彈劾,張鳳翼於是稱馬世龍和袁崇煥陷害,捏造謊話欺瞞朝廷,試圖阻撓出關的計劃。 [22]  給事中解學龍也大力陳説馬世龍的罪過,孫承宗非常生氣,上書説邊關的防守策略,説寧遠、覺華不能放棄,併為馬世龍辯解,又揭發萬有孚與張鳳翼等勾結的罪狀。 [23] 
天啓四年(1624年),寧遠城修復,關外的守備器械也已建造完畢,孫承宗上書請求發軍餉二十四萬,這樣就可以大舉進攻了,但兵部和工部卻橫加阻撓,向熹宗説不能給錢,孫承宗上書催促無果,孫承宗大軍因此沒有出征。 [24] 
孫承宗坐鎮遼東的四年,與天津巡撫李邦華、登萊巡撫袁可立遙相呼應,“關門息警,中朝宴然,不復以邊事為慮矣。”在這樣相對安定的大背景下,按照戰功來衡量,似乎孫承宗有些碌碌無為。然當時的兵部尚書王永光對孫承宗積極防禦的一番作為作過很中肯的評價:“兵家有云,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兩年下來,孫閣老和袁軍門一直沒有發動大戰役的機會,而發動戰略總反攻把後金趕出去的機會又不成熟。但反過來説,孫閣老在無形中為朝廷省下了許多軍費,確保了山海關安然無恙,使明朝有了更多的機會養精蓄鋭,充分顯示了天朝的不戰之威。”首輔孔貞運評價道:“公久歷海上,凡地形險易,軍儲盈縮,將吏能否,虜情向背皆洞若燭照,故登萊終公(袁可立)之任銷鋒卧鼓。”(《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墓誌銘》)這也從另一方面肯定了孫承宗和袁可立積極防禦之功。令人惋惜的是,正當孫、袁二公積數年之力準備大有作為組織大反攻之時,閹黨已全面掌控局勢,逼迫袁可立和孫承宗先後去職。
孫承宗與袁可立是很好的搭檔,但從後來柳河之役的失敗來看,袁可立的離任對孫承宗的軍事行動有很大的影響。從戰爭結果看,袁可立的實戰能力更強,在登萊缺糧少援的弱勢狀態下,竟然能在數月內組合優勢兵力縱橫海上,戰線綿延上千裏,調度兩鎮兵馬多次奇兵突襲,以反間計策反後金女婿劉愛塔,連克金、復、蓋三衞及旅順、紅嘴、望海、永寧等多堡要地,使後金數年間蜷縮一隅無以西窺。袁可立的登萊戰區竟然成為了明清戰爭史上唯一主動出擊叫戰的正面戰場。 [25-26]  袁可立離任不久,孫承宗也因為柳河之敗離職了。

孫承宗罷官歸鄉

而此時魏忠賢企圖攬權,見到孫承宗功勞非常高,想要攀附,於是派劉應坤向孫承宗表明自己的意思。但孫承宗見到劉應坤之後與他一句話也不説,魏忠賢因此記恨孫承宗。魏忠賢迫害朝中大臣,將楊漣趙南星高攀龍等驅逐出京,孫承宗正在巡視薊州一帶,想到上反對奏書皇上未必會親自閲覽,於是以賀壽為由請求入朝面奏,藉機彈劾魏忠賢。魏廣微聽説後,將這個消息告訴了魏忠賢,説孫承宗打算以清君側為由殺掉魏忠賢,魏忠賢於是跑到熹宗牀前,哭着求情,顧秉謙也説沒有聖旨私自離開防守的地方,不合法度。於是熹宗連夜召見兵部尚書,派三人騎快馬阻止孫承宗。魏忠賢又假傳聖旨給九門的宦官,若孫承宗到了齊化門(朝陽門),就將他綁了。孫承宗到達通州後,接到熹宗的旨意,只好返回遼東。魏忠賢又讓黨羽李蕃崔呈秀徐大化上書詆譭孫承宗。孫承宗於是請求罷官。 [27] 
天啓五年(1625年),給事中郭興治請求朝中大臣討論孫承宗的去留問題,很多人都彈劾孫承宗説他冒領軍餉,而吏部尚書崔景榮支持孫承宗,熹宗於是下詔讓孫承宗繼續督師遼東,卻讓孫承宗精兵簡將,減少軍餉。而孫承宗剛剛派遣諸將分別駐守錦州、大小淩河、松山、杏山、石屯等地,擴張二百里,將尤世祿、李秉誠等將罷免,裁剪軍隊一萬七千人,節省開支六十八萬。孫承宗利用自己穩紮穩打的策略逐漸向前推進,努爾哈赤懾於孫承宗的威力,竟然捨棄了新都城遼陽,北遷首都於瀋陽。 [28]  [53] 
這時,有人懷疑孫承宗的堡壘戰術過於勞民傷財,不可久持。兵科給事中李魯生言:“從古征戰未有陳師境上數年不進者,亦未有去敵既遠虛設十餘萬之眾坐食自困者,有之則守戍之眾而非進取之旅也。戰守機宜專決於外,臣何敢遙度。但戰則有戰法,秣馬厲兵,簡卒剋乘,刻期舉事,即有大費,可期永省。守則有守法,遠斥堠,固營壘,高城深池,屯田積穀,以待事會。兵不須眾,馬不須多,庶堪持久。今以十四萬之眾,歲費六百萬,雖言唯敵是求,其實百事不辦,戰固未能,守亦羞稱,虛糜自弊而不虞其後,臣所為中夜彷徨,當食廢著也。樞輔當審時度勢,知彼量己。可戰則用戰法,可守則用守法。” [29]  (《熹宗實錄》卷六十)
同年九月,馬世龍誤信降人降將劉伯漒,派魯之甲、李承先襲取耀州,中計身死,損失四百餘人,是為柳河之役。於是魏忠賢黨羽趁機彈劾馬世龍和孫承宗, [30]  孫承宗於是強烈請求辭官,十月,熹宗同意孫承宗辭官,並給孫承宗加特進光祿大夫,兒子世襲中書舍人,又賞賜蟒服、銀幣等,並派人保護孫承宗回家。而讓兵部尚書高第為遼東經略。沒過多久,喻安性也罷官,熹宗於是不再設立巡撫。 [31] 
天啓六年(1626年),高第上任後,將兩百里守兵全部撤回,退守山海關。而努爾哈赤得知孫承宗辭職後,率軍大舉進攻。袁崇煥抗拒高第的命令,不肯撤出寧遠城,與滿桂、祖大壽等依靠昔日與孫承宗做的軍事準備將後金軍擊退,取得寧遠大捷。而高第卻試圖以寧遠被圍,關門兵只有五萬的理由來彈劾孫承宗,孫承宗告訴户部説:“高第到山海關時領了十一萬七千人的軍餉,現在只給五萬人的軍餉就可以了。”於是高第以妄言被治罪。魏忠賢也想陷害孫承宗,但也失敗。 [32] 
孫承宗督師遼東四年,前後修復九座大城,四十五座堡壘,招練兵馬十一萬,建立十二個車營、五個水營、兩個火器營,八個前鋒後勁營,製造甲冑、軍用器械、弓矢、炮石等打仗用的裝備有幾百萬,開疆擴土四百里,屯田五千頃,年收入十五萬。熹宗記孫承宗大功,讓他的兒子世襲錦衣衞千户。 [33] 

孫承宗再次上任

崇禎元年(1628年),明熹宗朱由校駕崩,其弟明思宗朱由檢即位,王在晉得以入朝為兵部尚書。王在晉對孫承宗痛恨不已,堅持説馬世龍茅元儀迷惑中樞,敗壞了邊關事,又唆使諫官等交口詆譭孫承宗,來阻止他出來做官。極力詆譭孫承宗以及馬世龍,阻攔孫承宗的出仕。 [34] 
崇禎二年(1629年)十一月,後金軍大舉進攻,從大安口直取遵化,快要直逼都城。朝中大臣奏請朱由檢應該召來孫承宗。於是朱由檢下詔仍以孫承宗原來的官職兼任兵部尚書去駐守通州。孫承宗入宮後,朱由檢在平台召見,問孫承宗的退敵策略,孫承宗説:”我聽説袁崇煥駐守薊州,滿桂駐守順義,侯世祿駐守三河,這是防守的好策略。但又聽説尤世威回昌平,侯世祿駐守通州,有些不合時宜。“朱由檢問:”你打算守三河是什麼意思?“孫承宗説:”守三河可以阻止敵人西奔,遏制敵人南下。“朱由檢覺得孫承宗的計策很好,又問:”那又要怎麼保衞京都。“孫承宗説:”在危急的時刻,不能讓守城人忍受飢餓寒冷,整備好軍備,犒勞將士們,鞏固人心。“孫承宗的計策朱由檢都覺得很好,於是對孫承宗説:”你可以不去通州,就在京城總督內外軍務,運籌帷幄。“ [35]  於是孫承宗讓首輔韓爌修築關防,又親自到都城各處巡防,第二天半夜,朱由檢突然傳旨讓孫承宗去守通州。孫承宗於是領二十七名騎兵出東便門,直奔通州,與保定巡撫解經傳、御史方大任、總兵楊國棟固守通州。但不久之後,後金軍繞道直逼京都,孫承宗於是派遣尤岱率領三千騎兵支援,派遣劉國柱率領二千兵馬與尤岱回合,調三千密雲兵駐守東直門,五千保定兵駐守廣寧門,又派人收復馬蘭、三屯二城。 [36] 
同年十二月,袁崇煥因一系列罪行被下獄,將領祖大壽在城外與後金軍作戰時被自家軍隊用炮石砸擊,祖大壽進退兩難,與副將何可綱率領五千人往東潰走。孫承宗得知後,急忙派遣賈登科帶着自己的書信去撫慰祖大壽,又派石柱國撫慰其它將士。祖大壽卻不為所動。但孫承宗也認為袁崇煥有罪,但仍然上書朱由檢,力保祖大壽,説祖大壽不會真的反叛。孫承宗又派人讓祖大壽上奏章説明自己為什麼往東潰逃,祖大壽於是向皇帝朱由檢上書,朱由檢非常高興,不怪罪祖大壽。而遼東將士大多馬世龍部曲,朱由檢命孫承宗移鎮關門,潰逃的將領聽聞孫承宗與馬世龍到來,才安心迴歸。 [37] 
崇禎三年(1630年),後金軍佔據遵化、永平、遷安,又分兵攻取撫寧,撫寧是祖可法在守,後金軍攻取不下,又轉攻山海關,又攻不下,於是後金軍又攻撫寧及昌黎,可還是攻不下。而孫承宗撫慰潰軍,祖大壽等重歸於麾下,又有馬世龍及四方援軍,孫承宗又招募大量死士沿海守衞直達京師。 [38-39] 
京都戒嚴後,全國各地來勤王的士兵多達二十萬,在薊門京畿一帶駐紮。馬世龍於是建議孫承宗先收復遵化,但孫承宗認為遵化在北,容易攻取卻很難守,不如收復灤州。計劃好後,孫承宗於是令東西各營一起進兵。五月,祖大壽、尤世祿等攻克灤州,王維城等攻克遷安,孫承宗佔據永平,謝尚政攻克遵化,後金軍潰敗而走。皇帝朱由檢於是加封孫承宗為太傅,再賜蟒服、金幣等,子孫世襲錦衣衞指揮僉事。
孫承宗手書澄海樓匾額“雄襟萬里” 孫承宗手書澄海樓匾額“雄襟萬里”
崇禎四年(1631年),孫承宗巡視松山、錦州等,上書朱由檢關內外政事,朱由檢全部採納,又加孫承宗太傅,兼領尚書的封路,子孫世襲尚寶司丞,又賞賜蟒服錢幣等。 [40] 
同年七月,因先前高第盡撤寧錦防線,右屯、大淩河等城被毀,孫承宗派人對其進行重新修築,但不久之後後金軍卻突然來圍攻。孫承宗趕赴錦州,派遣吳襄、宋偉前往救援,而遼東巡撫邱禾嘉多次改變出師的日期,導致吳襄、宋偉在長山被後金軍打敗。十月,祖大壽投降,大淩河剛被修好就被損毀。朝中大臣於是責怪孫承宗修復舊城導致失敗,喪師辱國。孫承宗於是以病請辭。而後孫承宗回家鄉高陽居住。 [41] 

孫承宗滿門壯烈

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軍大舉進攻,十一月,進攻高陽。賦閒在家的孫承宗率全城軍民守城,城破被擒,自縊而死(《初學集 [42]  、《明史》及民國版《高陽縣誌》等均持此説)。他的五個兒子,六個孫子,兩個侄子,八個侄孫戰死,孫家百餘人遇難,孫承宗時年七十六歲。朱由檢聞訊後哀傷悲嘆,命有關官員從優撫卹。
弘光元年(1644年)九月十三日,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追贈孫承宗太師諡號文忠”。 [43] 
清朝乾隆年間,撰《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追諡孫承宗“忠定”。 [44] 

孫承宗歷史評價

朱由檢:①漢則孔明,唐則裴度。②舊輔孫承宗前勞難泯,死義更烈。 [45] 
夏允彝:自有遼事,所用人,鮮能有勝任者。當時所望成功,惟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為庶幾;而武臣如劉綎、杜松、滿桂、祖大壽、吳三桂,其最著也。 [46] 
錢謙益:惟公之立人本朝,志在於正朝廷,清宮府,杜私門,破朋黨。譬諸青天白晝,橫目四足,皆仰其清明,而秋霜夏日,善人君子,亦憚其凜烈。小夫壬人,不寒而慄,視以為骨仇血怨,生擠而死排之,固其宜也。 [47] 
張廷玉主編《明史》:承宗以宰相再視師,皆粗有成效矣,奄豎斗筲,後先齮扼,卒屏諸田野,至闔門膏斧釒質,而卹典不加。國是如此,求無危,安可得也。夫攻不足者守有餘,度彼之才,恢復固未易言,令專任之,猶足以慎固封守;而廷論紛呶,亟行翦除。蓋天眷有德,氣運將更,有莫之為而為者夫。 [43] 
汪榮寶:明自用兵以來,督師者如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輩,皆以蓋世之才,能稱其職;而諸將委身許國,效死不屈者亦前後相望。 [48] 
蔡東藩:熊廷弼、孫承宗二人,為明季良將,令久於其位,何患乎滿洲?廷弼可殺,承宗可罷,鎮遼無人,滿軍自乘間而入。明之禍,滿洲之福也。雖曰天命,寧非人事? [49] 

孫承宗人際關係

孫承宗祖輩

曾祖父:孫懷
曾祖母:李氏
祖父:孫逵
祖母:蕭氏 [54] 

孫承宗父母

父親:孫麒
母親:張氏 [54] 

孫承宗子孫

兒子:長子孫銓,山東高苑縣知縣;次子孫鉁,舉人;第三子孫鈐,增廣生;第四子孫鋡,廩生;第五子孫鑰,廩生;第六子孫鈰,生員:第七子孫鎬,生員
從子:孫鉦、孫鋐、孫鍊、孫鍈、孫鉉、孫鏗、孫鏘。
孫子:第一孫孫之沆、第二孫孫之湜、第三孫孫之澋、第四孫孫之淓、第五孫孫之瀗、第六孫孫之滂、第七孫孫之潔、第八孫孫之囗、第九孫孫之浯、第十孫孫之渵、第十一孫孫之汴、第十二孫孫之澧、第十三孫孫之囗。
從孫:孫之涺、孫之湚、孫之澤、孫之沾、孫之渼、孫之囗、孫之淽、孫之囗、孫之泳、孫之淐、孫之渙、孫之澳、孫之潠、孫之瀚。 [43] 

孫承宗主要作品

《高陽集》
孫承宗於崇禎四年歸鄉,在高陽縣居住,將自己所作的詩賦收錄編成《高陽集》。
《車營扣答合編》
孫承宗遺留的軍事著作有《車營扣答合編》。這是他在督師薊遼,經營遼西防務時,籌劃反攻遼東與其屬下討論軍事問題的記錄整理而成的。全書共一百零八個問答,由《車營總説》、《車營百八扣》、《車營百八答》和《車營百八説》等四部分組成,通過問、答、説、圖等對車營編組方法、營陣佈列、行軍作戰、後勤保障等問題,作了詳細的分析和解説。在作戰指導思想上,很重視發揮火器的作用與各兵種的協同動作。如説:“用車在用火”,“用火在疊陣”。所謂“用火”即是發揚火力;所謂疊陣即步、騎、炮重疊配置,彼此協同,長短相補。
戰鬥隊形也要因地制宜,靈活機動地使用方、圓、曲、直、鋭等各種隊形,向人們展示了火器和冷兵器並用時代,步、騎、炮等諸兵種協同作戰的雛形,在軍事思想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但《車營百八答》則多出自贊畫鹿善繼、副總兵官茅元儀等人之手。當時由於保密,未能全部刊行。清同治七年(1868)才匯刻成書,四卷,7萬餘字。

孫承宗人物爭議

孫承宗曾因王在晉在八里鋪修築新城一事去巡視遼東,就薊遼防禦事與王在晉展開了激烈辯論,但辯論過程卻有兩個版本。據《明史》記載,辯論結果是王在晉無言以對(見人物生平部分);但據王在晉自己編寫的《三朝遼事實錄》中所收錄的孫承宗的奏疏,則是孫承宗最終無言以對。 [50] 

孫承宗後世紀念

孫承宗墓碑 孫承宗墓碑
孫承宗墓,在高陽縣西北二里處,現已被毀,現存墓碑是孫承宗十二代孫為其所立,位置在縣城內一小區內。
參考資料
  • 1.    《明史·孫承宗》:為縣學生,授經邊郡。往來飛狐、拒馬間,直走白登,又從紇幹、清波故道南下。喜從材官老兵究問險要厄塞,用是曉暢邊事。
  • 2.    《明史·孫承宗傳》:萬曆三十二年,登進士第二人,授編修,進中允。
  • 3.    《明史·孫承宗傳》:“梃擊”變起,大學士吳道南以諮承宗。對曰:“事關東宮,不可不問;事連貴妃,不可深問。龐保、劉成而下,不可不問也;龐保、劉成而上,不可深問也。”道南如其言,具揭上之,事遂定。
  • 4.    神宗顯皇帝實錄 卷五百三十五 萬歷四十三年 八月 三日 2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2-04]
  • 5.    《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五百三十五》:(萬歷四十三年 八月 三日)是歲欽遣右諭德龔三益左中允楊守勤主考順天【中研院校勘記:右諭德右諭德:廣本抱本脱德以上十六字。】周如磐右中允孫承宗主考應天編修吳宗達給事中劉文炳主考浙江編修黃儒炳給事中吳亮嗣主考江西福建考官簡討來宗道給事中姜性湖廣考官簡討丘士毅給事中姚若水河南考官吏部主事周士顯兵部主事梁之垣山東考官給事中郭尚賓禮部主事徐鏌山西考官吏部員外米助工部主事王道元陝西考官光祿寺少卿周希聖兵部主事潘瀾而主考四川者為禮部員外盧維屏大理寺評事顧起鳳主考廣東者為户部主事包見捷刑部員外陸夢龍主考廣西者為刑部員外郭忠寧中書舍人董承詔主考雲貴者為户部員外楊瞿崍行人王所志工部主事趙明欽行人鍾惺雲
  • 6.    《明史·孫承宗傳》:出典應天鄉試,發策著其語。攖黨人忌,將以大計出諸外,學士劉一燝保持,乃得免。
  • 7.    《明史·孫承宗傳》:熹宗即位,以左庶子充日講官。帝每聽承宗講,輒曰“心開”,故眷注特殷。天啓元年進少詹事。時沈、遼相繼失,舉朝洶洶。御史方震孺請罷兵部尚書崔景榮,以承宗代。廷臣亦皆以承宗知兵,遂推為兵部添設侍郎,主東事。帝不欲承宗離講筵,疏再上不許。二年擢禮部右侍郎,協理詹事府。
  • 8.    白話二十四史·明史·孫承宗傳  .語文備課大師網[引用日期2019-08-15]
  • 9.    《明史·孫承宗傳》:未幾,大清兵逼廣寧,王化貞棄城走,熊廷弼與俱入關。兵部尚書張鶴鳴懼罪,出行邊。帝亦急東事,遂拜承宗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直辦事。越數日,命以閣臣掌部務。承宗上疏曰:“邇年兵多不練,餉多不核。以將用兵,而以文官招練;以將臨陣,而以文官指發;以武略備邊,而日增置文官於幕;以邊任經、撫,而日問戰守於朝;此極弊也。今天下當重將權,擇一沉雄有氣略者,授之節鉞,得自闢置偏裨以下,勿使文吏用小見沾沾陵其上。邊疆小勝小敗,皆不足問,要使守關無闌入,而徐為恢復計。”因列上撫西部、恤遼民、簡京軍、增永平大帥、修薊鎮亭障、開京東屯田數策,帝褒納焉。時邊警屢告,閣部大臣幸旦暮無事,而言路日益紛呶。承宗乃請下廷弼於理,與化貞並讞,用正朝士黨護。又請逮給事中明時舉、御史李達,以懲四川之招兵致寇者。又請詰責遼東巡按方震孺、登萊監軍梁之垣、薊州兵備邵可立,以警在位之骫骳者。諸人以次獲譴,朝右聳然,而側目怨諮者亦眾矣。
  • 10.    《明史·孫承宗傳》:兵部尚書王在晉代廷弼經略遼東,與總督王象乾深相倚結。象乾在薊門久,習知西部種類情性,西部亦愛戴之,然實無他才,惟啖以財物相羈縻,冀得以老解職而已。在晉謀用西部襲廣寧,象乾惎之曰:“得廣寧,不能守也,獲罪滋大。不如重關設險,衞山海以衞京師。”在晉乃請于山海關外八里鋪築重關,用四萬人守之。
  • 11.    《明史·袁崇煥傳》:及在晉議築重城八里鋪,崇煥以為非策,爭不得,奏記首輔葉向高。
  • 12.    《明史·孫承宗傳》:其僚佐袁崇煥、沈棨、孫元化等力爭不能得,奏記於首輔葉向高。向高曰:“是未可臆度也。”承宗請身往決之。帝大喜,加太子太保,賜蟒玉、銀幣。
  • 13.    《明史·袁崇煥傳》:十三山難民十餘萬,久困不能出。大學士孫承宗行邊,崇煥請:“將五千人駐寧遠,以壯十三山勢,別遣驍將救之。寧遠去山二百里,便則進據錦州,否則退守寧遠,奈何委十萬人置度外?”承宗謀於總督王象乾。象乾以關上軍方喪氣,議發插部護關者三千人往,承宗以為然,告在晉。在晉竟不能救,眾遂沒,脱歸者僅六千人而已。
  • 14.    《明史·孫承宗傳》:抵關,詰在晉曰:“新城成,即移舊城四萬人以守乎?”在晉曰:“否,當更設兵。”曰:“如此,則八里內守兵八萬矣。一片石西北不當設兵乎?且築關在八里內,新城背即舊城趾,舊城之品坑地雷為敵人設,抑為新兵設乎?新城可守,安用舊城?如不可守,則四萬新兵倒戈舊城下,將開關延入乎,抑閉關以委敵乎?”曰:“關外有三道關可入也。”曰:“若此,則敵至而兵逃如故也,安用重關?”曰:“將建三寨于山,以待潰卒。”曰:“兵未潰而築寨以待之,是教之潰也。且潰兵可入,敵亦可尾之入。今不為恢復計,畫關而守,將盡撤籓籬,日鬨堂奧,畿東其有寧宇乎?”在晉無以難。承宗乃議守關外。監軍閻鳴泰主覺華島,袁崇煥主寧遠衞,在晉持不可,主守中前所。
  • 15.    《明史·孫承宗傳》:無何,御講筵,承宗面奏在晉不足任,乃改南京兵部尚書,並斥逃臣慎言等,而八里築城之議遂熄。
  • 16.    《明史·孫承宗傳》:在晉既去,承宗自請督師。詔給關防敕書,以原官督山海關及薊、遼、天津、登、萊諸處軍務,便宜行事,不從中制,而以鳴泰為遼東巡撫。承宗乃闢職方主事鹿善繼、王則古為贊畫,請帑金八十萬以行。帝特御門臨遣,賜尚方劍、坐蟒,閣臣送之崇文門外。
  • 17.    《明史·孫承宗傳》:既至關,令總兵江應詔定軍制,僉事崇煥建營舍,廢將李秉誠練火器,贊畫善繼、則古治軍儲,沈棨、杜應芳繕甲仗,司務孫元化築炮台,中書舍人宋獻、羽林經歷程侖主市馬,廣寧道僉事萬有孚主採木,而令遊擊祖大壽佐金冠於覺華,副將陳諫助趙率教於前屯,遊擊魯之甲拯難民,副將李承先練騎卒,參將楊應乾募遼人為軍。
  • 18.    《明史·孫承宗傳》:是時,關上兵名七萬,顧無紀律,冒餉多。承宗大閲,汰逃將數百人,遣還河南、真定疲兵萬餘,以之甲所救難民七千發前屯為兵。應乾所募遼卒出戍寧遠,諮朝鮮使助聲援。犒毛文龍於東江,令復四衞。檄登帥沈有容進據廣鹿島。欲以春防躬詣登、萊商進取,而中朝意方急遼,弗許也。應詔被劾,承宗請用馬世龍代之,以尤世祿、王世欽為南北帥,聽世龍節制,且為世龍請尚方劍。帝皆可之。
  • 19.    程泰.明熹宗大實錄.北京:明,明:《明熹宗大實錄卷之四十二》:“目今文龍累有捷報,既成牽制之功,再得登鎮(沈有容)與覺華為備,則其勢更大。伏乞皇上敕該部分部兩鎮汛地,酌給登鎮(沈有容)兵丁,敕登萊撫臣(袁可立)用心料理,仍令節制兩鎮,凡一應兵馬錢糧、徵收調遣、防剿功罪盡歸經理。 仍查有容果否可用,早為定奪,則權有攸歸人心自定。 得旨,登萊巡撫官(袁可立)料理海上豈可遽裁,袁可立已有旨,著盡心任事。其兩鎮分部事宜,著該部作速奏行。”
  • 20.    《明史·孫承宗傳》:及魏忠賢竊政,遣其黨劉朝、胡良輔、紀用等四十五人齎內庫神炮、甲仗、弓矢之屬數萬至關門,為軍中用,又以白金十萬,蟒、麒麟、獅子、虎、豹諸幣頒賚將士,而賜承宗蟒服、白金慰勞之,實覘軍也。承宗方出關巡寧遠,中路聞之,立疏言:“中使觀兵,自古有戒。”帝温旨報之。使者至,具杯茗而已。
  • 21.    《明史·孫承宗傳》:鳴泰之為巡撫也,承宗薦之。後知其無實,軍事多不與議。鳴泰怏怏求去,承宗亦引疾。言官共留承宗,詆鳴泰,巡關御史潘雲翼復論劾之。帝乃罷鳴泰,而以張鳳翼代。鳳翼怯,復主守關議。承宗不悦,乃復出關巡視。抵寧遠,集將吏議所守。眾多如鳳翼指,獨世龍請守中後所,而崇煥、善繼及副將茅元儀力請守寧遠,承宗然之,議乃定。令大壽興工,崇煥、滿桂守之。
  • 22.    《明史·孫承宗傳》:承宗患主款者撓己權,言督師、總督可勿兼設,請罷己,不可,則弗推總督。並請以遼撫移駐寧遠。帝命止總督推,而鳳翼謂置己死地也,因大恨。與其鄉人云翼、有孚等力毀世龍,以撼承宗。無何,有孚為薊撫嶽和聲所劾,益疑世龍與崇煥構陷,乃共為浮言,撓出關計。
  • 23.    《明史·孫承宗傳》:給事中解學龍遂極論世龍罪。承宗憤,抗疏陳守禦策,言:“拒敵門庭之中,與拒諸門庭外,勢既辨。我促敵二百里外,敵促我二百里中,勢又辨。蓋廣寧,我遠而敵近;寧遠,我近而敵遠。我不進逼敵,敵將進而逼我。今日即不能恢遼左,而寧遠、覺華終不可棄。請敕廷臣雜議主、客之兵可否久戍,本折之餉可否久輸,關外之土地人民可否捐棄,屯築戰守可否興舉,再察敵人情形果否坐待可以消滅。臣不敢為百年久計,只計及五年間究竟何如。倘臣言不當,立斥臣以定大計,無紆迴不決,使全軀保妻子之臣附合眾喙,以殺臣一身而誤天下也。”復為世龍辯,而發有孚等交構狀。
  • 24.    《明史·孫承宗傳》:時寧遠城工竣,關外守具畢備。承宗圖大舉,奏言:“前哨已置連山大淩河,速畀臣餉二十四萬,則功可立奏。”帝命所司給之。兵、工二部相與謀曰:“餉足,渠即妄為,不如許而不與,文移往復稽緩之。”承宗再疏促,具以情告。帝為飭諸曹,而師竟不果出。
  • 25.    彭孫貽.山中聞見錄:彭孫貽,明:山中聞見錄:建州將復州總兵劉愛塔使金應奎輸款於登萊,請以復州內應。巡撫袁可立使總兵沈有容以舟師赴島上,與毛文龍連兵應之。四月,建人聞舟師集渡海,恐金州被襲,盡收沿海兵民赴復州。五月,愛塔復使人期以六月己卯二十夜取復州。愛塔部將備禦王丙貪暴,愛塔揭之,敵縛丙去。丙因發愛塔內應事,建人發兵三萬圍復州,執愛塔去,屠復州,空其城。並驅永寧、蓋州人民北去,棄南衞膏腴地四百里。”(《山中聞見錄》36頁)
  • 26.    程泰.明熹宗實錄.江蘇:影印江蘇國學圖書館,明:程泰.明熹宗實錄.江蘇:影印江蘇國學圖書館,明:蓋州四衞已空其三,沿海四百里之地,彼盡去之而不據,僅遺酉虜千人。”(《明熹宗實錄》卷三十六)
  • 27.    《明史·孫承宗傳》:當是時,忠賢益盜柄。以承宗功高,欲親附之,令應坤等申意。承宗不與交一言,忠賢由是大憾。會忠賢逐楊漣、趙南星、高攀龍等,承宗方西巡薊、昌。念抗疏帝未必親覽,往在講筵,每奏對輒有入,乃請以賀聖壽入朝面奏機宜,欲因是論其罪。魏廣微聞之,奔告忠賢:“承宗擁兵數萬將清君側,兵部侍郎李邦華為內主,公立齏粉矣!”忠賢悸甚,繞御牀哭。帝亦為心動,令內閣擬旨。次輔顧秉謙奮筆曰:“無旨離信地,非祖宗法,違者不宥。”夜啓禁門召兵部尚書入,令三道飛騎止之。又矯旨諭九門守閹,承宗若至齊化門,反接以入。承宗抵通州,聞命而返。忠賢遣人偵之,一襆被置輿中,後車鹿善繼而已,意少解。而其黨李蕃、崔呈秀、徐大化連疏詆之,至比之王敦、李懷光。承宗乃杜門求罷。
  • 28.    《明史·孫承宗傳》:五年四月,給事中郭興治請令廷臣議去留,論冒餉者復踵至,遂下廷臣雜議。吏部尚書崔景榮持之,乃下詔勉留,而以簡將、汰兵、清餉三事責承宗。奏報,承宗方遣諸將分戍錦州、大小淩河、松、杏、右屯諸要害,拓地復二百里,罷大將世欽、世祿,副將李秉誠、孫諫,汰軍萬七千餘人,省度支六十八萬。
  • 29.    程泰.明熹宗實錄.江蘇:江蘇國學圖書館,1940年:《明熹宗實錄》卷六十:從古征戰未有陳師境上數年不進者,亦未有去敵既遠虛設十餘萬之眾坐食自困者,有之則守戍之眾而非進取之旅也。戰守機宜專決於外,臣何敢遙度。但戰則有戰法,秣馬厲兵,簡卒剋乘,刻期舉事,即有大費,可期永省。守則有守法,遠斥堠,固營壘,高城深池,屯田積穀,以待事會。兵不須眾,馬不須多,庶堪持久。今以十四萬之眾,歲費六百萬,雖言唯敵是求,其實百事不辦,戰固未能,守亦羞稱,虛糜自弊而不虞其後,臣所為中夜彷徨,當食廢著也。樞輔當審時度勢,知彼量己。可戰則用戰法,可守則用守法。
  • 30.    《明史·馬世龍傳》:五年九月,世龍誤信降人劉伯漒言、遣前鋒副將魯之甲、參將李承先率師襲取耀州,敗沒。言官交章劾奏,嚴旨切責,令戴罪圖功。時魏忠賢方以清君側疑承宗,其黨攻世龍者並及承宗。
  • 31.    《明史·孫承宗傳》:至九月,遂有柳河之敗,死者四百餘人,語詳《世龍傳》。於是台省劾世龍並及承宗,章疏數十上。承宗求去益力,十月始得請。先已屢加左柱國、少師、太子太師、中極殿大學士,遂加特進光祿大夫,廕子中書舍人,賜蟒服、銀幣,行人護歸。而以兵部尚書高第代為經略。無何,安性亦罷,遂廢巡撫不設。
  • 32.    《明史·孫承宗傳》:初,第力扼承宗,請撤關外以守關內。承宗駁之,第深憾。明年,寧遠被圍,乃疏言關門兵止存五萬,言者益以為承宗罪。承宗告户部曰:“第初蒞關,嘗給十一萬七千人餉,今但給五萬人餉足矣。”第果以妄言引罪。後忠賢遣其黨梁夢環巡關,欲傅致承宗罪,無所得而止。
  • 33.    《明史·孫承宗傳》:承宗在關四年,前後修復大城九、堡四十五,練兵十一萬,立車營十二、水營五、火營二、前鋒後勁營八,造甲冑、器械、弓矢、炮石、渠答、滷楯之具合數百萬,拓地四百里,開屯五千頃,歲入十五萬。後敍寧遠功,廕子錦衣世千户。
  • 34.    《明史·孫承宗傳》:莊烈帝即位,在晉入為兵部尚書,恨承宗不置,極論世龍及元儀熒惑樞輔壞關事,又嗾台省交口詆承宗,以沮其出。
  • 35.    《明史·孫承宗傳》:二年十月,大清兵入大安口,取遵化,將薄都城,廷臣爭請召承宗。詔以原官兼兵部尚書守通州,仍入朝陛見。承宗至,召對平台。帝慰勞畢,問方略。承宗奏:“臣聞袁崇煥駐薊州,滿桂駐順義,侯世祿駐三河,此為得策。又聞尤世威回昌平,世祿駐通州,似未合宜。”帝問:“卿欲守三河,何意?”對曰:“守三河可以沮西奔,遏南下。”帝稱善,曰:“若何為朕保護京師?”承宗言:“當緩急之際,守陴人苦飢寒,非萬全策。請整器械,厚犒勞,以固人心。”所條畫俱稱旨。帝曰:“卿不須往通,其為朕總督京城內外守禦事務,仍參帷幄。”
  • 36.    《明史·孫承宗傳》:趣首輔韓爌草敕下所司鑄關防。承宗出,漏下二十刻矣,即周閲都城,五鼓而畢,復出閲重城。明日夜半,忽傳旨守通州。時烽火遍近郊,承宗從二十七騎出東便門,道亡其三,疾馳抵通,門者幾不納。既入城,與保定巡撫解經傳、御史方大任、總兵楊國棟登陴固守。而大清兵已薄都城,乃急遣遊擊尤岱以騎卒三千赴援。旋遣副將劉國柱督軍二千與岱合,而發密雲兵三千營東直門,保定兵五千營廣寧門。以其間遣將復馬蘭、三屯二城。
  • 37.    《明史·孫承宗傳》:至十二月四日,而有祖大壽之變。大壽,遼東前鋒總兵官也,偕崇煥入衞。見崇煥下吏,懼誅,遂與副將何可綱等率所部萬五千人東潰,遠近大震。承宗聞,急遣都司賈登科齎手書慰諭大壽,而令遊擊石柱國馳撫諸軍。大壽見登科,言:“麾下卒赴援,連戰俱捷,冀得厚賞。城上人羣詈為賊,投石擊死數人。所遣邏卒,指為間諜而殺之。勞而見罪,是以奔還。當出搗朵顏,然後束身歸命。”柱國追及諸軍,其將士持弓刀相向,皆垂涕,言:“督師既戮,又將以大炮擊斃我軍,故至此。”柱國復前追,大壽去已遠,乃返。承宗奏言:“大壽危疑已甚,又不肯受滿桂節制,因訛言激眾東奔,非部下盡欲叛也。當大開生路,曲收眾心。遼將多馬世龍舊部曲,臣謹用便宜,遣世龍馳諭,其將士必解甲歸,大壽不足慮也。”帝喜從之。承宗密札諭大壽急上章自列,且立功贖督師罪,而己當代為剖白。大壽諾之,具列東奔之故,悉如將士言。帝優詔報之,命承宗移鎮關門。諸將聞承宗、世龍至,多自拔來歸者。
  • 38.    《明史·孫承宗傳》:時我大清已拔遵化而守之。是月四日拔永平。八日拔遷安,遂下灤州。分兵攻撫寧,可法等堅守不下。大清兵遂向山海關,離三十里而營,副將官惟賢等力戰。乃還攻撫寧及昌黎,俱不下。當是時,京師道梗,承宗、大壽軍在東,世龍及四方援軍在西。承宗募死士沿海達京師,始知關城尚無恙。
  • 39.    《明史·孫承宗傳》令遊擊祖可法等率騎兵四營西戍撫寧。
  • 40.    《明史·孫承宗傳》:四年正月出關東巡,抵松山、錦州,還入關,復西巡,遍閲三協十二路而返。條上東西邊政八事,帝鹹採納。五月以考滿,詔加太傅兼食尚書俸,廕尚寶司丞,賚蟒服、銀幣、羊酒,復辭太傅不受。
  • 41.    《明史·孫承宗傳》:初,右屯、大淩河二城,承宗已設兵戍守。後高第來代,盡撤之,二城遂被毀。至是,禾嘉巡撫遼東,議復取廣寧、義州、右屯三城。承宗言廣寧道遠,當先據右屯,築城大淩河,以漸而進。兵部尚書梁廷棟主之,遂以七月興工,工甫竣,我大清兵大至,圍數週。承宗聞,馳赴錦州,遣吳襄、宋偉往救。禾嘉屢易師期,偉與襄又不相能,遂大敗於長山。至十月,城中糧盡援絕,守將祖大壽力屈出降,城覆被毀。廷臣追咎築城非策也,交章論禾嘉及承宗,承宗復連疏引疾。十一月得請,賜銀幣乘傳歸。言者追論其喪師辱國,奪官閒住,並奪寧遠世廕。承宗複列上邊計十六事,而極言禾嘉軍謀牴牾之失,帝報聞而已。家居七年,中外屢請召用,不報。
  • 42.    《初學集·卷四十七(下)》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8-07-11]
  • 43.    《明史·卷二百五·列傳一百三十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8-05-28]
  • 44.    清·舒赫德等·《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卷一》
  • 45.    《崇禎長篇》 。
  • 46.    《倖存錄》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5-02-21]
  • 47.    《初學集·卷四十七(下)》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6-02-13]
  • 48.    《清史講義選錄》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5-02-21]
  • 49.    熊廷弼守遼樹績 王化貞棄塞入關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11-19]
  • 50.    《三朝遼事實錄》:大學士孫承宗奏:“臣時執偏見謂經臣議誠然,獨是八里為兩城,而舊城之坑壕空營當在三里之外,而新城之守卒法當四萬。則四萬之退步跟將及之,而一不戒,將城下之備盡為我設,北山南水既無旁出,而賊方擁此四萬於舊城之下,開關延之不可,閉關謝之不可。將城上之備,又為我設,而城中驚潰無問也。經臣曰:于山建山寨三,以為退守計,而三道關俱可入。蓋法雲,置之死地而生。經臣言邊兵善走也,即殺不能止,況大勢散,誰復為殺者。故為兩城以固其心,而實置之死以勵其必死之氣,臣遂無以應。”
  • 51.    孫承宗抗清事略  .知網[引用日期2021-03-05]
  • 52.    孫承宗:死不降清的明朝忠烈  .台海[引用日期2021-03-05]
  • 53.    明朝•茅元儀《督師紀略》:“及公漸東,奴懼,遂毀其宮室而北徙於瀋陽。”
  • 54.    《初學集卷四十七(上)·行狀一》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引用日期2022-03-18]
  • 55.    周文鬱:《邊事小紀》卷一,《遼西復守紀事》:天啓壬戌正月,廣寧陷,遼以西棄不守,朝廷震悚。言者薦講官孫公承宗主兵政,章十數上,及會推旨下,而議論猶不一。宮允周公延儒乃奮然舉筆曰:“此任非此人不可!”於是議始定,奉旨以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攝部事。
  • 56.    《大明熹宗悊皇帝實錄》卷19,天啓二年二月十二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2-10-20]
  • 57.    《大明熹宗悊皇帝實錄》卷23,天啓二年六月十五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2-10-20]
  • 58.    《大明熹宗悊皇帝實錄》卷25,天啓二年八月十七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2-10-20]
  • 59.    孫承宗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2-12-02]
  • 60.    孫承宗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8-19]
  • 61.    孫承宗  .學習強國[引用日期2023-08-19]
  • 62.    孫承宗構築山海關寧遠錦州防線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8-19]
  • 63.    民族英雄孫承宗研討會舉行  .光明日報[引用日期2023-08-31]
  • 64.    《崇禎長編》,崇禎四年十二月初九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1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