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禁軍

鎖定
禁軍,是封建時代直轄屬於帝王,擔任護衞帝王或皇宮、首都警備任務的軍隊。因時代、文化與地域的不同,有其他異名同義的名稱,如禁衞軍、親衞軍、近衞軍、御林軍等不同稱呼。在封建時代式微後,這些名稱往往成為軍事榮譽稱號,授予建立特殊功績的部隊。
進入現代,除某些君主立憲國家仍保有正統禁軍外,其他非名義上由君王統治的國家如民主國家等,與之性質相近的軍隊為“憲兵”或保安部隊。
中文名
禁軍
外文名
The Imperial Army
釋    義
古代稱保衞京城或宮廷的軍隊

目錄

  1. 1 中國禁軍
  2. 先秦
  3. 秦朝
  4. 漢朝
  5. 三國
  1. 隋唐
  2. 宋朝
  3. 元代
  4. 明代
  5. 清代
  1. 2 國外禁軍
  2. 日本
  3. 英國
  4. 俄羅斯

禁軍中國禁軍

禁軍先秦

三代夏、商時期,中央政府並無常備武力。若要進行軍事行動,軍隊一般由貴族組成,特殊情況下也會徵召平民和奴隸。
至周代,方有常備軍設置。《周禮·夏官·司馬》篇曰:“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周天子直轄武力有六軍,號稱天子六師,宗周六師。其餘諸侯國依國家大小擁有一至三軍不等武力。六軍任務為拱衞天子、守備王畿、征伐不臣諸侯與蠻夷,性質相當於禁軍,六軍統率將領則分別委由朝廷大臣(卿士)任之。後世“六軍”一詞亦成為禁軍代稱,如唐白居易作《長恨歌》:“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禁軍秦朝

秦朝以衞尉掌皇宮諸門屯兵,中尉掌京師駐兵。

禁軍漢朝

漢代初期,延襲為南、北二軍。以衞尉率南軍,守衞宮城;中尉統北軍,屯衞帝都。
漢武帝時,於南軍新設兩支天子侍衞禁兵,一曰“建章營騎”,二曰“期門騎”,後改稱“羽林”、“虎賁”。羽林、虎賁皆以中郎將為長官。“建章營騎”以其衞守建章宮,後更名“羽林騎”,取“為國羽翼,如林之盛”之義。漢武帝又取陣亡將士子弟於羽林騎中扶養,別成一支曰“羽林孤兒”。
“期門騎”,取“皇帝微行,期諸殿門”之義,漢平帝時更名為“虎賁騎”,取“若虎賁獸”,“賁”者奔也,如虎奔驅攫獸而噬,言其猛烈。
漢武帝元鼎六年時,於北軍新設八禁兵,各以校尉統領之,曰“中壘”、“屯兵”、“步兵”、“越騎”、“長水”、“胡騎”、“射聲”、“虎賁”。南、北二軍,因南軍常隨侍帝側,故較受重視。
東漢,南軍羽林、虎賁及北軍八校尉,皆延設之,尤以北軍中侯為衞戍宮城之最高武官。漢靈帝時,為討伐西羌黃巾賊中平五年於洛陽西園招募壯丁成立一支戰時赴外出徵的禁軍“西園軍”,以中常侍蹇碩為首統率,設八校尉,八校尉分別為:上軍校尉蹇碩,中軍校尉袁紹下軍校尉鮑鴻典軍校尉曹操助軍左校尉張融,助軍右校尉馮芳左軍校淳于瓊右軍校夏牟,史稱“西園八校尉”,西園軍亦為中國募兵制之始。

禁軍三國

魏文帝曹丕在既有的“虎豹騎”(分屬虎營、豹營的騎兵團)中,選編精鋭組成侍衞隊,稱“武衞軍”。而魏國的虎豹騎最初就是由曾任漢朝禁軍指揮官之一的曹操編組成,長官曆來由曹氏一族的曹純曹真曹休出任;此為曹魏禁軍的由來。
虎豹騎在歷史上最有名的幾次參戰記錄有:
一、官渡之戰陷入膠着時,虎豹騎隨曹操疾行,成功突襲,燒燬袁紹集中於烏巢的糧草;袁紹二子相爭後期,虎豹騎破斬袁譚;北征烏桓時,虎豹騎取下蹋頓首級。
二、馬超聯合西涼雄師與曹操軍團在關中對恃時,由許褚指揮的虎豹騎在潼關之戰陣中斬殺西涼大將成宜李堪
三、赤壁之戰前,劉備率部與民撤往江陵途中,虎豹營一晝夜疾行,追上劉軍旋投入戰鬥,劉備全軍覆沒。

禁軍隋唐

隋朝的禁軍有十二衞左右翊衞左右驍衞左右武衞左右屯衞左右候衞左右御衞)和東宮六率(太子左右衞率、太子左右司御率、太子左右清道率)。
唐朝沿襲隋朝十二衞(其中左右翊衞改稱左右衞﹑左右屯衞改稱左右威衞,左右候衞改稱左右金吾衞、左右御衞改稱左右領軍衞),並增加四衞(左右千牛衞左右監門衞),稱南衙十六衞
唐高祖從太原起義的軍隊中選拔出三萬禁軍,負責皇宮的守衞工作,稱為“元從禁軍”,因駐守在皇城北面,故又稱為北衙唐太宗時,從大户人家挑選健壯青年,擴充禁軍,號飛騎,再從中挑選善騎射者,稱為百騎。武則天時,擴百騎為千騎。唐中宗時,擴千騎為萬騎。唐玄宗時,禁軍擴大為四支,稱為北門四軍。後演變為左右羽林、左右龍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左右神威等十軍。其中如神策軍即戍守各地,任務不限於宿衞。

禁軍宋朝

北宋太祖趙匡胤,即是官拜五代後周禁軍統領,經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由禁軍擁護為開國皇帝。之後趙匡胤再邀集諸多擁護他之高級武官杯酒釋兵權,建立北宋中央集權之東京禁軍。宋太宗再分置多職、互相制約以聽皇帝號令,扼阻前朝唐代藩鎮割據地方之禍。
北宋稱正規軍為禁軍或禁兵。從各地招募,或從廂軍、鄉兵中選拔,由中央政府直接掌握,分隸三衙。除防守京師外,並分番調戍各地,使將不得專其兵。每發一兵,均須樞密院頒發兵符。禁軍士兵實行募兵制,且沿五代朱梁定製,文面刺字,社會地位低於一般人民,一旦入伍,終身服役,直至老疾退役。北宋亦有廂軍、鄉兵蕃兵,但廂軍俸錢只有禁軍的一半,故戰力不高。
宋史·兵志》:“宋之兵制,大概有三:天子之衞兵,以守京師,備征戍,曰禁軍;諸州之鎮兵,以分給役使,曰廂軍;選於户籍或應募,使之團結訓練,以為在所防守,則曰鄉兵。”
北宋的禁軍數目非常大,所養兵員為歷朝之冠。據錢穆國史大綱》説,宋開國之初禁軍有二十萬左右,以後則愈增愈多,至北宋中葉,禁兵增至八十餘萬人。《續資治通鑑·宋仁宗慶曆八年》:“向因夏人阻命,諸路增置禁軍約四十二萬餘人,通三朝舊兵且八九十萬人,其鄉軍義勇、州郡廂軍、諸軍小分剩員等不在此數。”
北宋禁軍分為馬軍、步軍、弓軍三科,分別設置教頭;之上又設置總教頭(總教官)。王安石變法時裁減兵額,置將分領,戰鬥力有所提高。北宋末年,政治腐敗,軍隊缺額極多,京師三衙所統實際僅存三萬人。北宋滅亡後,禁兵主力潰散。
南宋時,各屯駐大軍取代禁兵,成為正規軍,而各地尚存的禁兵,則成為專供雜役、不從事戰鬥的部隊。
北宋軍隊分為禁軍和廂軍兩種。禁軍是北宋的正規軍,主要用途是“天子之衞兵,以守京師,備征戍”。宋初禁軍較少,宋太祖趙匡胤將各地的精鋭之師編為禁軍,仁宗時多達80多萬,大多屯駐北方,只有很少一部分駐紮南方。廂軍是北宋的地方性部隊,取“駐紮城廂”之意。史學家錢穆在《中國曆代政治得失》説:“這些兵,並不要他們上陣打仗,只在地方當雜差。地方政府有什麼力役,就叫他們做。”看來廂軍主要從事工役或雜役,故也稱“役兵”。

禁軍元代

元代中央禁軍稱為宿衞軍,宿衞軍又分皇帝親自掌握的“怯薜軍”和由樞密院統領的侍衞親軍
忽必烈建立元朝後,雖保留四怯薛軍,但因它們長期養尊處優,戰鬥力已嚴重下降。因此,忽必烈抽調各地精鋭,建立前、後、左、右、中五衞親軍,作為中央禁軍,直接隸屬於樞密院,設親軍都指揮使統領,編組為皇帝的護衞軍和京城防守軍。又簽發各族丁壯組成二十一衞親軍,駐守京城附近的“腹裏”地區,這二十一軍還分出一些專職軍隊,諸如專供大朝會用的圍宿軍,大祭祀用的儀仗軍,巡幸護駕的扈從軍,守衞皇帝財富的看守軍,夜間巡邏的巡邏軍,保護漕運的鎮遏軍、修治城隍的工役軍,以及負責征討的由西夏降軍組成的河西唐兀軍和欽察部組成的欽察軍。

禁軍明代

明朝禁軍分為守備京師的京營及衞戍皇城的上直二十六衞親軍。京營不只負責守備京師,明成祖數次出邊征討蒙古殘元勢力時亦以京營為主力,主要分為三大營五軍營(除在京衞所外,每年又分調中都鳳陽、山東、河南、大寧各都司兵16萬人,輪番到京師操練,故名為“五軍”;又五軍營分為中軍、左掖、右掖、左哨、右哨五營,亦謂五軍)、三千營永樂時得邊外三千降兵編成一營,故名為“三千”,全營騎兵部隊。嘉靖中改名神樞營)與神機營(全軍裝備各類火槍及火炮,為當時世界裝備最優良的熱兵器部隊)。平時五軍營負責駐守軍營,三千營負責巡邏哨視,神機營則掌各類槍炮火器。皇帝御駕親征時,則皇帝御營居中,五軍營分佈防守禦營之外,步兵佈防內側,騎兵佈防外側。騎兵之外為神機營佈防,神機營外為堤圍土牆,周長二十里,上面佈置各種竹木枝刺為障護。
上直二十六衞親軍初建時原本只有十二衞,分別為金吾前衞(衞戍皇城南面)、金吾後衞(衞戍皇城北面)、羽林左衞(衞戍皇城東面)、羽林右衞(衞戍皇城西面)、府軍衞(衞戍皇城南面)、府軍左衞(衞戍皇城東面)、府軍右衞(衞戍皇城西面)、府軍前衞(負責皇帝近身侍衞,又稱“帶刀舍人”、“帶刀侍衞”)、府軍後衞(衞戍皇城北面)、虎賁左衞(衞戍皇城東面)、錦衣衞(名錦衣親軍都指揮使司,掌侍衞、儀仗、緝捕、詔獄)、旗手衞(掌皇帝御駕金鼓、旗纛,並隨御駕出入及守衞四門),稱為上十二衞,除府軍前衞、錦衣衞旗手衞外,其餘諸衞俱都巡警京師各門。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靖難成功,本年改稱洪武三十五年,擢升北平燕王三護衞為親軍,巡警京師各門:羽林前衞(原北平“燕山中護衞”,衞戍皇城南面)、金吾左衞(原北平“燕山左護衞”,衞戍皇城東面)、金吾右衞(原北平“燕山右護衞”,衞戍皇城西面)。永樂四年再擢升原北平都指揮使司七衞為親軍,巡警京師各門:燕山左衞( 衞戍皇城東面)、燕山右衞(衞戍皇城西面)、燕山前衞(衞戍皇城南面)、大興左衞(衞戍皇城北面)、濟陽衞(衞戍皇城南面)、濟州衞(衞戍皇城南面)、通州衞(原北平都指揮使司“安吉衞”, 衞戍皇城西面)。宣德八年增設四衞,掌隨駕護衞:騰驤左衞、騰驤右衞(舊為神武前衞)、武驤左衞、武驤右衞。
以上二十六衞俱稱親軍都指揮使司,不屬五軍都督府管轄。

禁軍清代

清朝剛入關時,沿用明制。
在完成了對全國的佔領和控制後,將八旗的主力安置在京城,對皇宮和京師保衞系統進行了重建。將滿洲、蒙古、漢軍八旗按方位均衡地分佈於京城各地:正黃旗鑲黃旗居北,正白旗鑲白旗居東,正紅旗鑲紅旗居西,正藍旗鑲藍旗居南,又按東西分為左、右兩翼,左翼是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右翼是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安置在皇城內,主要從事以往朝代由宦官執掌的職能,兼掌內廷禁地一部分門户的宿衞。
皇宮侍衞專從上三旗子弟中選拔,設領侍衞內大臣統領,掌管皇帝身邊的侍從和守衞,康熙年間增置漢侍衞,從武舉中選拔。
在皇帝身邊日常侍從、值宿的高級侍衞,稱為御前侍衞、御前行走,稍次一級的是乾清門侍衞乾清門行走。這類高級侍從的首領稱為御前大臣。御前大臣在宗室王公中選任,掌翊衞近御併兼管奏章事務。雍正以後,御前大臣常以軍機大臣兼任。御前侍衞、御前行走、乾清門侍衞、乾清門行走員職責是在內廷侍值、稽查官員出入、帶領被引見的官員入殿、扈從皇帝出行,這類高級侍衞都屬於高級武官,而非普通衞士,御前侍衞居武官二品。乾清門侍衞則侍立於皇帝所在的殿外檐下,而非專門守衞乾清門。御前侍衞、乾清門侍衞以外的侍衞親軍中的侍衞,一概稱為大門上侍衞,或三旗侍衞。同時,由各旗子弟組建驍騎營護軍營前鋒營協作承擔宿衞、清蹕、宮門啓閉和皇城夜巡之職;內務府三旗也選拔兵丁編為本府前鋒、護軍、驍騎三營,分掌內廷與御苑的守衞。步軍營掌管京城九門的守衞與治安;巡捕營掌管北京城區外圍的治安。
紫禁城設置九門提督,為鎮守皇城最高司令官;統帥之軍隊紮營於豐台大營(今北京市豐台區)。
清朝晚期,清廷在在內憂外患的壓迫下創建新式禁衞軍:神機營,用西方近代武器裝備,兵員從八旗原有的禁衞軍諸營中選拔。但是由於清王朝的腐敗和種種積重難返的問題,這支新建的禁衞軍與近代化勁旅的要求相去甚遠。

禁軍國外禁軍

禁軍日本

日本戰前成立了近衞師團守衞皇宮,並擔當“禁軍”的角色。
戰後 日軍面臨解散,所以把部分近衞師團改編為禁衞府,但幾個月後隨即被廢止。皇宮的守衞改由皇宮警察負責。戰 後 日本被憲法限制只能保留自衞隊,自衞隊中由警務科相當於憲兵。

禁軍英國

英國的禁軍,可稱為御林軍,為一支在英國君主居住的白金漢宮的守備隊伍。平時負責宮內的保安,只作為宮廷的特色之一,從前負責的防務工作已經交由倫敦警察廳負責。

禁軍俄羅斯

俄羅斯總統普京日前簽署總統令,授予俄軍兩支部隊——岸防第126獨立旅和海軍陸戰隊第155獨立旅——近衞軍稱號。 [1] 
當地時間2022年4月18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一封署名信中稱讚俄羅斯獨立摩托化步兵第64旅的“偉大英雄主義和勇氣”,並因該旅“保衞俄羅斯主權”而授予其“近衞軍”稱號。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