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 名
- 姜維
- 別 名
- 姜伯約
- 字
- 伯約
- 所處時代
- 三國
- 出生地
- 天水冀縣
- 出生日期
- 202年
- 逝世日期
- 264年3月3日
- 主要作品
- 《蒲元別傳》
- 主要成就
- 洮西大破王經,據守劍閣阻擋住鍾會大軍
- 官 職
- 大將軍
- 爵 位
- 當陽亭侯,平襄侯
- 追 封
- 開明王(西魏)
- 陣 營
- 蜀漢
- 家 世
- 天水姜氏
姜維人物生平
編輯姜維早期經歷
姜維幼年喪父,與寡母一起生活,喜好鄭玄的經學。他出仕任本郡上計掾,州里徵召他為州從事。姜維的父親姜冏曾是天水郡功曹,時逢羌、戎叛亂,姜冏挺身護衞郡守,死在戰場,故此姜維受賜官為中郎,天水郡參軍。
[2]
建興六年(228年),蜀漢丞相諸葛亮軍出祁山,當時姜維和功曹梁緒、主簿尹賞、主記梁虔等從天水太守馬遵在各地巡查,馬遵得知蜀漢大軍到來,各縣都響應蜀軍,懷疑姜維等人異心,於是扔下姜維等人,連夜隨郭淮逃往上邽。姜維等人追之不及,回城時城門已閉,於是率領所部前往冀縣,而冀縣也不放姜維入城,姜維不得已,投降諸葛亮。馬謖兵敗街亭,諸葛亮拔西縣千餘家回蜀,導致姜維與母親分開。
[3]
此後,諸葛亮闢姜維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這一年,諸葛亮還曾給蔣琬寫信稱:姜維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是涼州上士,考察姜維的才略,即使是李邵、馬良也不如姜維。於是,讓姜維統領五六千虎步軍。後遷升姜維為中監軍徵西將軍。
[4]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遺命姜維次於魏延斷後,但魏延不願意聽從楊儀調遣,率軍從別道率先撤退,姜維就率軍擊退了試圖追擊的司馬懿。回到成都後,姜維被任命為右監軍輔漢將軍,封平襄侯。
[5]
姜維連結羌胡
延熙十年(247年),姜維遷升為衞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同年,汶山郡平康縣的夷族起事,姜維率兵討平。不久,雍州、涼州等地區的羌胡族人背魏降蜀。姜維率兵出隴右接應,與魏雍州刺史郭淮、討蜀護軍夏侯霸戰於洮西,胡族首領白虎文、治無戴等率部降蜀,姜維將其遷至蜀境。
[11]
延熙十二年(249年),蜀漢朝廷使姜維假節,姜維率軍出西平,不克而還。姜維自以為熟知西方風俗,文武雙全,所以想拉攏羌、胡為蜀漢所用,這樣就可以控制隴西,每當姜維想興兵前往,卻遭費禕制裁,使姜維率領的軍隊不超過萬人。
[12]
延熙十三年(250年),再次率軍攻打西平,俘虜魏將軍郭循。
姜維主持北伐
延熙十七年(254年),蜀漢朝廷加姜維督內外軍事。姜維率軍出隴西,狄道長李簡舉城降。姜維進圍襄武,殺敗魏將徐質,並將其斬首,魏軍敗退。姜維乘勝追擊,先後攻破河間、河關、臨洮等地,拔其縣民還蜀。
[14]
延熙十八年(255年)夏,衞將軍姜維率領車騎將軍夏侯霸、徵西大將軍張翼等諸軍出狄道,於洮西大破魏國雍州刺史王經。魏軍數萬人戰死,王經退保狄道城。姜維進兵,圍攻狄道城。魏國派徵西將軍陳泰前來解圍。姜維設伏不成,退軍駐紮鍾題。
[15-17]
延熙十九年(256年)春,姜維被遷升為大將軍。姜維整頓兵馬,與鎮西將軍胡濟兩路出兵,約定在上邽會合,但胡濟卻沒有來,導致姜維在段谷被魏將鄧艾擊敗,姜維死傷甚多,百姓因此埋怨姜維,而隴西也躁動不安。姜維於是請求自貶為後將軍,行大將軍事。
[18]
延熙二十年(257年),魏徵東大將軍諸葛誕在淮南舉兵反抗司馬氏,姜維趁魏關中空虛率兵出秦川,又率領萬人出駱谷。魏大將軍司馬望與鄧艾據守長城,姜維駐軍於芒水,依山紮營,姜維多次挑戰,但司馬望與鄧艾堅守不出。
姜維以身殉國
景耀六年(263年),姜維聽聞鍾會治兵關中,上表劉禪,派遣張翼、廖化分別駐守陽安關口、陰平橋頭防患於未然。但黃皓聽信鬼神,告訴劉禪敵軍不會到來,而蜀漢羣臣也不知道此事。魏軍五路伐蜀,等到鍾會將向駱谷,鄧艾將入沓中時,劉禪才派廖化支援沓中,張翼與董厥支援陽安關口。姜維被鄧艾所牽制,退駐陰平,鍾會圍攻漢、樂二城,又另派軍進攻關口,蜀將傅僉格鬥至死,而蔣舒卻開城投降。鍾會見關口已經攻下,於是長驅直入,姜維和廖化只好放棄陰平,與張翼、董厥會合,退保劍閣。鍾會寫信勸降姜維,但姜維不作迴應。鍾會進攻,但屢次被姜維擊退。於是,鍾會與諸將商議,準備撤還。
[21]
姜維投降鍾會後,鍾會欲在成都自稱益州牧並起兵,便厚待姜維,暫時還給他印號節蓋,與姜維“出則同車,坐則同席”,將他當做自己的爪牙,讓他統領五萬人作為前鋒。而姜維也試圖利用鍾會的異志,慫恿他殺死魏國伐蜀諸將,然後再伺機殺掉鍾會,恢復蜀漢。於是姜維暗中寫信給劉禪,讓劉禪忍耐幾日屈辱,他將利用鍾會籌劃復國。鍾會一方面陷害鄧艾,一方面準備趁魏國伐蜀諸將為皇太后(明元皇后)發喪之機將其全部殺死,但諸將才到來一半,其謀就被南安太守胡烈所知,在成都發動兵變,姜維(含其妻兒)、鍾會及蜀漢將領張翼、太子劉璿等都被殺害,鄧艾也被田續殺害。
[1]
[42]
姜維主要成就
編輯姜維軍事成就
當初劉備為漢中王,留魏延鎮守漢中,在各個圍戍內留重兵以抵抗外敵,如果敵人來犯漢中,可以將敵人擋在關外,無法進入漢中,興勢之戰,王平抵抗曹爽的進攻,就是用的這個方式。但是姜維認為,這個方法雖然符合《周易》“重門”的意思,可以抵禦的住敵人,卻無法獲得大的戰果。不如放敵軍入陽平關,而蜀軍退守漢、樂二城,重要關口都留重兵把守,再派出一支軍隊打游擊,專門攻打敵軍的薄弱環節。這樣一來,可以拉長敵軍的補給線,又無法就地得到糧草的補充,長久下去,敵軍疲弊,退還的時候,諸城守兵與打游擊的軍隊,一起趁機進攻,這樣就能將敵軍悉數殲滅。於是令漢中都督胡濟守漢壽,監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又於西安、建威、武衞、石門、武城、建昌、臨遠都立圍守,以備強敵。
[23]
景耀六年(263年),鍾會伐蜀,率領大軍圍住漢、樂二城,久攻不下。鍾會無奈,寫信給駐守在漢城的蔣琬之子蔣斌,勸其投降,但遭到拒絕。
[24]
而此時關口守將蔣舒獻關投降,傅僉戰死。鍾會於是隻留輕軍圍漢城,自率大軍長驅直入。
[25]
姜維的軍事佈置因為朝廷用人不當而導致失敗(蔣舒本為武興督,因為在職期間沒什麼表現,所以被派往關口助關中都督傅僉守關
[26]
)。
姜維文學才能
《魏晉文學史》中説姜維在文學上有着獨特的才能,在漢魏晉的文學史上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作品如《蒲元別傳》等。
[27]
姜維人物評價
編輯
姜維畫像(19張)
郤正:姜伯約據上將之重,處羣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餘,側室無妾媵之褻,後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制,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隨手消盡;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貪厲濁,抑情自割也。直謂如是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談,常譽成毀敗,扶高抑下,鹹以姜維投厝無所,身死宗滅,以是貶削,不復料擿,異乎《春秋》褒貶之義矣。如姜維之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也。
郭頒:時蜀官屬皆天下英俊,無出維右。
曹奐:蜀所恃賴,唯維而已。
幹寶:姜維為蜀相,國亡主辱弗之死,而死於鍾會之亂,惜哉。非死之難,處死之難也。是以古之烈士,見危授命,投節如歸,非不愛死也,固知命之不長而懼不得其所也。
左思:庭扣鐘磬,堂撫琴瑟。匪葛匪姜,疇能是恤。
常璩:姜維才非亮匹,志繼洪軌,民嫌其勞,家國亦喪矣。
廖化:“‘兵不戢,必自焚”,伯約之謂也。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詩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後”,之事也。
陳壽: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老子有云:‘治大國者猶烹小鮮’況於區區蕞爾,而可屢擾乎哉。
[29]
傅玄:維為人好立功名,陰養死士,不修布衣之業。”“姜維欲速立其功,勇而無決也。
孫盛:①異哉郤氏之論也。夫士雖百行,操業萬殊,至於忠孝義節,百行之冠冕也。姜維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違君徇利,不可謂忠;捐親苟免,不可謂孝;害加舊邦,不可謂義;敗不死難,不可謂節;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禦侮之任而致敵喪守,於夫智勇,莫可雲也:凡斯六者,維無一焉。實有魏之逋臣,亡國之亂相,而云人之儀表,斯亦惑矣。縱維好書而微自藻潔,豈異夫盜者分財之義,而程、鄭降階之善也。②盛以為古人云,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其將至,其姜維之謂乎。鄧艾之入江油,士眾鮮少,維進不能奮節綿竹之下,退不能總帥五將,擁衞蜀主,思後圖之計,而乃反覆於逆順之間,希違情於難冀之會,以衰弱之國,而屢觀兵於三秦,已滅之邦,冀理外之奇舉,不亦暗哉。
裴松之:①盛之譏維,又為不當。於時鍾會大眾既造劍閣,維與諸將列營守險,會不得進,已議還計,全蜀之功,幾乎立矣。但鄧艾詭道傍入,出於其後,諸葛瞻既敗,成都自潰。維若回軍救內,則會乘其背。當時之勢,焉得兩濟。而責維不能奮節綿竹,擁衞蜀主,非其理也。會欲盡坑魏將以舉大事,授維重兵,使為前驅。若令魏將皆死,兵事在維手,殺會復蜀,不為難矣。夫功成理外,然後為奇,不可以事有差牙,而抑謂不然。設使田單之計,邂逅不會,復可謂之愚闇哉。②郤正此論,取其可稱,不謂維始終行事皆可準則也。所云“一時儀表”,止在好學與儉素耳。本傳及魏略皆雲維本無叛心,以急逼歸蜀。盛相譏貶,惟可責其背母。餘既過苦,又非所以難郄正也。③亮有吞魏之志久矣,不始於此眾人方知也,且於時師出無成,傷缺而反者眾,三郡歸降而不能有。姜維,天水之匹夫耳,獲之則於魏何損。
範縝:比干之心,七竅列角;伯約之膽,其大若拳,此心器之殊也。是知聖人定分,每絕常區,非惟道革羣生,乃亦形超萬有。
陳普:①國小民勞事已非,城狐不斬愈危機。卻屯已可擒鍾會,鄧艾無翎獨解飛。②無德那堪力不任,重關如掌寇戎深。幽冥不繫梟鍾會,猶有區區一片心。
胡三省:①維之智固足以玩弄鍾會於股掌之上,迫於時、制於命,奈之何哉。。姜維之心,始終為漢,千載之下,炳炳如丹,陳壽、孫盛之貶,非也。②屢敗而不止,為亡蜀張本。
羅貫中:天水誇英俊,涼州產異才。系從尚父出,術奉武侯來。大膽應無懼,雄心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漢將有餘哀。
[30]
劍門關平襄侯祠(13張)
黃宗羲:主上以忠臣之後仗我,我所以棲棲不忍去也;今方寸亂矣,吾不能為姜伯約矣。
王鳴盛:①姜維志在復蜀,不成被殺,其赤心則千載如生.維之於蜀,猶張世傑、陸秀夫之於宋耳。②但譏其玩眾黷旅,以致隕斃,壽豈不知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蔡東藩:姜維才不逮諸葛,而欲與魏爭勝,連歲出師,致民勞苦,不可謂非失計。然如後主之昏愚,親小人,遠賢臣,就使維不伐魏,蜀亦寧能久存乎。況維聞魏人窺蜀,即表請遣將守險,而為一黃皓所誤,卒至魏兵三路,長驅直入;是咎在黃皓,於維無尤也。劍閣守險,鍾會屢攻不克,而鄧艾從陰平進兵,直趨涪城,諸葛瞻不依黃崇之議,讓敵深入,猝至戰死,是咎在諸葛瞻,於維亦無尤也。成都雖危,尚堪背城借一,後主寧從譙周,不從北地王諶,面縛出降,坐喪蜀土,是咎在後主,於維更無尤也。至大勢已去,維尚詐降鍾會,意圖規復,乃不幸失敗,一死謝國,維之報主,至矣盡矣。天不祚蜀,何維之足尤乎。
[31]
姜維軼事典故
編輯姜維議諡趙雲
景耀三年(260年)冬天,劉禪下令對已故開國功臣進行追諡,先後追封關羽為壯穆侯,張飛為桓侯,馬超為威侯,黃忠為剛侯,龐統為靖侯。劉禪下詔説:“趙雲當初跟隨先帝,立下了不少功績,多次救我於危難之中,你們商議一下趙雲的諡號。”大將軍姜維等人商議後認為:趙雲當初跟隨先帝南征北戰,戰功顯著;遵行國家的規章制度,應該表彰他的功勞;當陽長坂坡之戰所表現出來的情誼,能夠削金斷石;趙雲忠誠保衞主上,君主念其功勞大加賞賜;趙雲以禮厚待下屬,部下為其效命不計較生死;戰死的將士因為有趙雲這樣的上司可以不朽,生者感激趙雲的恩情都情願以死來報答。按照諡法:温和、德才兼備、有愛並且有智慧稱為“順”,有職業操守,有信譽,處理事情不偏不頗稱為“平”,克敵制勝,平定禍亂稱為“平”,所以應該追諡趙雲為“順平侯”。
[33]
姜維不在當歸
姜維投降諸葛亮的時候,恰逢馬謖兵敗街亭,諸葛亮率領大軍撤退,而姜維母親尚在冀縣,所以與母親分開。後來,姜維母親給姜維寫信,讓姜維回去,姜維回信説:“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
[34]
姜維膽大如斗
劉禪投降鄧艾後,敕令堅守劍閣的姜維投降於鍾會。鍾會問姜維:“你為什麼來遲了?”姜維卻神色嚴正哭着説:“現來已經是太快了。”鍾會對此非常驚訝,
[35]
非常器重姜維,讓姜維繼續統領他原來的軍隊。而姜維卻勸鍾會擁兵造反。鍾會誣陷鄧艾造反,司馬昭派人將鄧艾收押,鍾會進據成都,自稱益州牧。鍾會想讓姜維率領五萬人為先鋒討伐司馬昭,而姜維想先借鍾會之手殺盡魏將,而後再殺鍾會,復興蜀漢。
[36]
姜維人物古蹟
編輯姜維蘆山姜維墓
位於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龍尾山,2007年被列為四川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相傳,姜維固守邊陲,曾在蘆山築城,屯兵設防,抵禦羌人。相傳姜維在成都被曹魏亂軍殺害後,又遭“五馬分屍”剖腹取膽,但見姜維“膽如斗大”,敵軍很是懼怕。姜維的部下冒死從成都將姜維的膽搶回蘆山,葬於城東的龍尾山上。所以姜維墓又稱“膽墓”。墓冢為圓形,四周圍條石加以圍砌,墓前立有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立“漢大將軍平襄侯姜諱維墓”。
[38]
姜維平襄樓
平襄樓位於四川省蘆山縣蘆陽鎮南街漢姜侯祠內。祠祀三國蜀漢名將平襄侯姜維,民國時期鄉人曾在此舉行“慶壇”活動,故又名姜慶樓。初建於北宋現存建築為明正統十年(1445年)重建。為寺觀型木結構建築,樓平面呈方形,建於高0.2米台基上,樓面闊五間14.1米,進深四間10米,樓高24米,建築面積202平方米,一樓一底,三重檐歇山頂,樓周圍有迴廊,斗拱碩大,為柱高的四分之一。
姜維姜維城
劍門關右側的懸崖絕壁之巔,有一灌木叢林。三面石壁凌空,如刀砍斧削,只有一面有條窄路可通往大劍山。這塊叢林平地像一座天然城池,可屯兵數萬.是當年姜維居高臨下,把守劍門屯兵的“營房”。當地羣眾叫此地為“營盤嘴”,又叫“姜維城”。後來歷代兵家鎮守劍門,都在這裏安營紮寨。有城池、戰壕等遺蹟。
姜維故道石刻
相傳為三國時蜀將姜維進兵所開,蜀漢延熙六年汶山平康蠻夷造反夷反,姜維率兵前往討伐。姜維入平康(今黑水縣境內)沿雜谷河而上,越樸頭山由舊時理番縣入黑水大道馬場溝而入平康。樸頭山姜維故道山崖旁有隋開皇九年會州刺史姜項達重治舊道的《通道記》碑文一通,《通道記》記載自三國姜維開鑿樸頭山棧道以來,因年久道路荒廢,會州刺史派人重治舊道事。
[39]
姜維家族成員
編輯姜恪,寶誼子,唐高宗時以戰功官至左相。
姜維影視形象
編輯年份 | 影視類型 | 劇名 | 飾演者 | 圖片 |
---|---|---|---|---|
1985 | 電視劇 | 《諸葛亮》 | 何玉海 | |
1985 | 電視劇 | 《諸葛亮》 | 李嘉豪 | |
1994 | 電視劇 | 《三國演義》 | ||
1996 | 電影 | 《諸葛孔明》 | 王曉東 | |
2006 | 電視劇 | 《神鬼八陣圖》 | ||
2010 | 電視劇 | 《三國》 | ||
2017 | 電視劇 | 《虎嘯龍吟》 |
- 參考資料
-
- 1. 《三國志·姜維傳》:會厚待維等,皆權還其印號節蓋。會與維出則同轝,坐則同席,謂長史杜預曰:“以伯約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勝也。”會既構鄧艾,艾檻車徵,因將維等詣成都,自稱益州牧以叛。欲授維兵五萬人,使為前驅。魏將士憤怒,殺會及維,維妻子皆伏誅。
- 2. 《三國志·姜維傳》:姜維字伯約,天水冀人也。少孤,與母居。好鄭氏學。仕郡上計掾,州闢為從事。以父冏昔為郡功曹,值羌、戎叛亂,身衞郡將,沒於戰場,賜維官中郎,參本郡軍事。
- 3. 《三國志·姜維傳》:建興六年,丞相諸葛亮軍向祁山,時天水太守適出案行,維及功曹梁緒、主簿尹賞、主記梁虔等從行。太守聞蜀軍垂至,而諸縣響應,疑維等皆有異心,於是夜亡保上邽。維等覺太守去,追遲,至城門,城門已閉,不納。維等相率還冀,冀亦不入維。維等乃俱詣諸葛亮。會馬謖敗於街亭,亮拔將西縣千餘家及維等還,故維遂與母相失。
- 4. 《三國志·姜維傳》:亮闢維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時年二十七。亮與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書曰:“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又曰:“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後遷中監軍徵西將軍。
- 5. 《三國志·姜維傳》:十二年,亮卒,維還成都,為右監軍輔漢將軍,統諸軍,進封平襄侯。
- 6. 姜維半身像 .歷代名人圖[引用日期2014-04-01]
- 7. 《三國志·姜維傳》:延熙元年,隨大將軍蔣琬住漢中。琬既遷大司馬,以維為司馬,數率偏軍西入。
- 8. 《三國志·郭淮傳》:正始元年,蜀將羌維出隴西。淮遂進軍,追至強中,維退,
- 9. 《三國志·姜維傳》:六年,遷鎮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
- 10. 《華陽國志》:維出隴西,與魏將郭淮、夏侯霸戰,克之。
- 11. 《三國志·姜維傳》:十年,遷衞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是歲,汶山平康夷反,維率眾討定之。又出隴西、南安、金城界,與魏大將軍郭淮、夏侯霸等戰於洮西。胡王治無戴等舉部落降,維將還安處之。
- 12. 《三國志·姜維傳》:十二年,假維節,復出西平,不克而還。維自以練西方風俗,兼負其才武,欲誘諸羌、胡以為羽翼,謂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
- 13. 《三國志·姜維傳》“十六年春,禕卒。夏,維率數萬人出石營,經董亭,圍南安,魏雍州刺史陳泰解圍至洛門,維糧盡退還。
- 14. 《三國志·姜維傳》:明年,加督中外軍事。復出隴西,守狄道長李簡舉城降。進圍襄武,與魏將徐質交鋒,斬首破敵,魏軍敗退。維乘勝多所降下,拔(河間)〔河關〕、狄道、臨洮三縣民還。
- 15. 《三國志·姜維傳》:十八年,復與車騎將軍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經眾死者數萬人。經退保狄道城,維圍之。魏徵西將軍陳泰進兵解圍,維卻住鍾題。
- 16. 《三國志·後主傳》:十八年春,姜維還成都。夏,復率諸軍出狄道,與魏雍州刺史王經戰於洮西,大破之。經退保狄道城,維卻住鍾題。
- 17. 《華陽國志·卷七》:十八年春,衞將軍維複議出征,徵西大將軍張翼廷爭,以國小不宜黷武,維不聽。夏,率車騎將軍夏侯霸及翼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經眾死數萬。
- 18. 《三國志·姜維傳》:十九年春,就遷維為大將軍。更整勒戎馬,與鎮西大將軍胡濟期會上邽,濟失誓不至,故維為魏大將鄧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離,死者甚眾。眾庶由是怨讟,而隴已西亦騷動不寧,維謝過引負,求自貶削。為後將軍,行大將軍事。
- 19. 《三國志·姜維傳》:景耀元年,維聞誕破敗,乃還成都。復拜大將軍。
- 20. 《三國志·姜維傳》:五年,維率眾出漢、侯和,為鄧艾所破,還住沓中。維本羈旅託國,累年攻戰,功績不立,而宦官黃皓等弄權於內,右大將軍閻宇與皓協比,而皓陰欲廢維樹宇。維亦疑之。故自危懼,不復還成都。
- 21. 《三國志·姜維傳》:六年,維表後主:“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謂敵終不自致,啓後主寢其事,而羣臣不知。及鍾會將向駱谷,鄧艾將入沓中,然後乃遣右車騎廖化詣沓中為維援,左車騎張翼、輔國大將軍董厥等詣陽安關口以為諸圍外助。比至陰平,聞魏將諸葛緒向建威,故住待之。月餘,維為鄧艾所摧,還住陰平。鍾會攻圍漢、樂二城,遣別將進攻關口,蔣舒開城出降,傅僉格鬥而死。會攻樂城,不能克,聞關口已下,長驅而前。翼、厥甫至漢壽,維、化亦舍陰平而退,適與翼、厥合,皆退保劍閣以拒會。會與維書曰:“公侯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每惟疇昔,嘗同大化,吳札、鄭喬,能喻斯好。”維不答書,列營守險。會不能克,糧運縣遠,將議還歸。
- 22. 《三國志·姜維傳》:而鄧艾自陰平由景谷道傍入,遂破諸葛瞻於綿竹。後主請降於艾,艾前據成都。維等初聞瞻破,或聞後主欲固守成都,或聞欲東入吳,或聞欲南入建寧,於是引軍由廣漢、郪道以審虛實。尋被後主敕令,乃投戈放甲,詣會於涪軍前,將士鹹怒,拔刀砍石。
- 23. 《三國志·姜維傳》:初,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及興勢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維建議,以為錯守諸圍,雖合周易“重門”之義,然適可禦敵,不獲大利。不若使聞敵至,諸圍皆斂兵聚谷,退就漢、樂二城,使敵不得入平,且重關鎮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遊軍並進以伺其虛。敵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里縣糧,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後諸城並出,與遊軍併力搏之,此殄敵之術也。於是令督漢中胡濟卻住漢壽,監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又於西安、建威、武衞、石門、武城、建昌、臨遠皆立圍守。
- 24. 《三國志·蔣琬傳》:魏大將軍鍾會至漢城,與斌書曰:“巴蜀賢智文武之士多矣。至於足下、諸葛思遠,譬諸草木,吾氣類也。桑梓之敬,古今所敦。西到,欲奉瞻尊大君公侯墓,當灑掃墳塋,奉祠致敬。原告其所在!”斌答書曰:“知惟臭味意眷之隆,雅託通流,未拒來謂也。亡考昔遭疾疢,亡於涪縣,卜雲其吉,遂安厝之。知君西邁,乃欲屈駕脩敬墳墓。視予猶父,顏子之仁也,聞命感愴,以增情思。”會得斌書報,嘉嘆意義。
- 25. 《三國志·姜維傳》:鍾會攻圍漢、樂二城,遣別將進攻關口,蔣舒開城出降,傅僉格鬥而死。會攻樂城,不能克,聞關口已下,長驅而前。
- 26. 《蜀記》:蔣舒為武興督,在事無稱。蜀命人代之,因留舒助漢中守。舒恨,故開城出降。
- 27. 《魏晉文學史》:如姜維《蒲元別傳》,上承劉向,下啓魏晉,於志人小説領域別開生面。
- 28. 三國志 魏書 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1-22]
- 29. 三國志 蜀書 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1-22]
- 30. 第一百一十九回 假投降巧計成虛話 再受禪依樣畫葫蘆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11-20]
- 31. 失蜀土漢宗絕祀 篡魏祚晉室開基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11-25]
- 32. 姜維畫像 .歷代名人圖[引用日期2014-04-01]
- 33. 三國志·卷三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8-06]
- 34. 《孫盛雜記》:初,姜維詣亮,與母相失,復得母書,令求當歸。維曰:“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
- 35. 《幹寶晉紀》:會謂維曰;“來何遲也?”維正色流涕曰:“今日見此為速矣!”會甚奇之。
- 36. 《華陽國志》:維教會誅北來諸將,既死,徐欲殺會,盡坑魏兵,還復蜀祚。
- 37. 《世語》:維死時見剖,膽如斗大。
- 38. 蘆山姜維墓 .博雅旅遊網[引用日期2020-03-06]
- 39. 《通道記》:自蜀相姜維嘗於此行,爾來三百餘年更不修理。山則松草蔓蔓,江則訟漚出岸,猿怯高拔,鳥嗟地險,公私往還,並由山上,人疲鳥乏,筋力頓盡。
- 40. 《大唐敕修烈山四嶽天水郡姜姓古譜總世系》_:維字伯約,初仕魏中郎將,後歸蜀漢封大將軍平襄侯,夫人柳氏。
- 41. 《三國志·廖立傳》:後監軍姜維率偏軍經汶山,詣立,稱立意氣不衰,言論自若。
- 42. 常璩:《華陽國志》卷七:明年春正月,會構艾,檻車見徵。會圖異計,奇維雄勇,還其節蓋本兵,謂長史杜預曰:“姜伯約比中州名士,夏侯太初、諸葛公休不如也。”鄧艾亦謂蜀人曰:“姜維,雄兒也!”會、維出則同車,坐則同席。將至成都,自稱益州牧以叛。恃維為爪牙,欲遣維為前將軍伐中國。維既失策,又知會志廣,教會誅北來諸將;諸將既死,徐欲殺會,盡坑魏兵,還復蜀祚。密書通後主曰:“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魏太后崩,會命諸將發喪,因欲誅之。諸將半入,而南安太守胡烈等知其謀,燒成都東門以襲殺會及維、張翼、後主太子璿等。軍眾抄掠,數日乃定。
- 43. 【歷史沿革】若爾蓋縣地情 .四川省情網[引用日期2022-11-30]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