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身材魁梧,皮膚白皙,眉目疏朗,鬍鬚長美。憑藉門蔭入仕,選為郎官,歷任侍中、奉車都尉、光祿大夫。忠誠勤懇,持心公正,勤勞國家。漢武帝臨終時,授大將軍、大司馬,受命託孤。漢昭帝繼位,解除上官桀擁立劉旦陰謀,冊封博陸侯。漢昭帝去世,擁護並廢立昌邑王劉賀,擁立漢宣帝即位,掌權攝政,權傾朝野,女兒為漢宣帝第二任皇后。
漢宣帝地節二年(前68年4月21日),去世,諡號宣成
[2]
,陪葬於漢武帝茂陵,葬禮按照相國蕭何故事,名列“麒麟閣十一功臣”首位。兩年後,霍氏圖謀造反,毒害許平君皇后母子事發,全族坐罪處死。
[32]
- 逝世日期
- 前68年4月21日
- 主要成就
- 輔佐幼主,實現“昭宣中興”
- 官 職
- 大司馬、大將軍
- 爵 位
- 博陸侯
- 諡 號
- 宣成
霍光人物生平
編輯霍光早年時期
霍光的父親名叫霍仲孺,公元前141年前後,以縣中小吏身份被派到平陽侯家服役。霍仲孺和平陽侯府中侍女衞媪之女衞少兒私通生下霍去病。霍仲孺在平陽侯家任務完畢返回家中,另娶妻子生下霍光,和衞少兒不再來往。
[1]
霍去病此次出征凱旋時,再次拜訪霍仲孺,並將異母弟弟霍光一起帶到長安照顧。霍光當時年僅十多歲,在霍去病的幫助下,先任郎官,隨後遷任各曹官、侍中等。
[3]
霍光武帝託孤
此前的後元元年(前88年),霍光曾經同上官桀、金日磾共同挫敗侍中僕射莽何羅與弟重合侯的叛亂陰謀。漢武帝遺詔中以此理由,封他們三人為列侯。但當時也有人提出異議,認為漢武帝根本沒有留下分封三人的遺詔。
霍光輔佐昭帝
霍光與同為輔政大臣的金日磾和上官安都有聯姻關係。金日磾次子金賞的妻子是他女兒。另外一位輔政大臣上官桀的兒子上官安所娶的則是霍光長女,有一女上官氏。上官安打算讓時年僅六歲的上官氏做皇后,遭到霍光反對,於是轉而走蓋長公主的門路,成功實現目的。上官家族為了回報蓋長公主,想將其情夫丁外人封列侯和光祿大夫,也被霍光駁回。霍光此前又曾多次阻止上官家族其他親戚封官。雙方因而結怨,成為政敵。
[6]
上官桀父子聯合蓋長公主、燕王劉旦以及輔政大臣桑弘羊等共同結成反對霍光的同盟,假託燕王名義趁霍光休假的時候向漢昭帝上書誣陷霍光有不臣之心,並內外接應,做好準備打算一舉擒殺霍光。
[7]
時年僅十四歲的昭帝識破了他們的陰謀,不予理睬,並安撫霍光,且下令追查上書人的來歷。後來漢昭帝還下令如有人上書毀謗霍光者必追究到底。
上官桀等人見無法從昭帝處下手,便決定發動政變殺霍光,廢黜昭帝,立燕王為帝。但計劃泄漏,霍光族滅上官桀父子和桑弘羊,鄂邑長公主和燕王劉旦自殺。此後霍光成為朝政實際上的決策者。
在昭帝時期,霍光得到漢昭帝的全面信任,因而得以獨攬大權,他採取休養生息的措施,多次大赦天下,鼓勵農業,使得漢朝國力得到一定的恢復。對外也緩和了同匈奴的關係,恢復和親政策。
霍光廢立劉賀
霍光擁立宣帝
漢宣帝即位初,霍光表示歸政於帝。漢宣帝沒有接受,朝廷事務的決策仍先經過霍光過問再稟報皇帝。漢宣帝對霍光表面上很信任,但內心十分忌憚,與之同車時“若有芒刺在背”。霍光本人功高震主,為後來的全家族滅埋下了禍根。
[11]
漢宣帝即位後,沒有依照羣臣提議立霍光之女霍成君為皇后,而是委婉的以尋故劍的名義,表示要立自己的元配妻子許平君為皇后。霍光沒有反對,但以許皇后父親許廣漢受過宮刑的緣故,反對漢宣帝依照漢朝慣例封后父為列侯。霍光的繼室對女兒沒有成為皇后不滿,趁許皇后生產的機會買通醫生淳于衍,毒死了許皇后。許皇后死後,漢宣帝追究醫生責任,淳于衍下獄受審,害怕而向霍光坦白了此事。霍光驚駭之餘,想要追究顯的責任,但最終還是礙於夫妻情分替她掩蓋了過去。霍成君最終被立為皇后。
[12]
霍光身後哀榮
霍光死後,漢宣帝與上官太后一同到場治喪,將之與蕭何相比,以皇帝級別的葬儀葬於茂陵。其葬禮上,有玉衣,梓宮、便房、黃腸題湊等葬具,以緼輬車,黃屋送葬,諡號“宣成”
[2]
。霍光遺孀顯猶嫌不夠氣派,將霍光生前自己安排的墳墓規格擴大。
地節四年(前66年)七月,霍家謀反事情敗露,霍禹被腰斬,霍雲、霍山自殺,霍家一族遭到滿門抄斬。至此,霍光妻子顯及兒子,侄子,女婿等家人除女婿金賞因告發謀反一事被赦免外,全部被殺或者自殺,女兒霍成君也被廢處昭台宮,十二年後自殺,長安城中有數千家人家被牽連族滅。霍家族滅以後,霍光之墓未被株連,依舊陪葬茂陵。
[13-14]
甘露三年(前51年),漢宣帝接受南匈奴歸降,回憶往昔輔佐有功之臣,乃令人畫十一名功臣圖像於麒麟閣以示紀念和表揚,列霍光為第一。因其死後家族謀反,滿門抄斬,故不名霍光全名,只尊稱為“大司馬、大將軍、博陸候,姓霍氏”。
[15-16]
霍光人物評價
編輯劉詢:故大司馬、大將軍、博陸侯宿衞孝武皇帝三十有餘年,輔孝昭皇帝十有餘年,遭大難,躬秉誼,率三公、九卿、大夫定萬世冊,以安社稷,天下蒸庶鹹以康寧。功德茂盛,朕甚嘉之。復其後世,疇其爵邑,世世無有所與,功如蕭相國。博陸宣成侯光宿衞忠正,勤勞國家。
[18]
嚴延年:霍光擅廢立,亡人臣禮,不道。
[19]
班固:霍光受襁褓之託,任漢室之寄,匡國家,安社稷,擁昭,立宣,雖周公、阿衡何以加此!然霍光不學亡術,闇於大理;陰妻邪謀,立女為後,湛溺盈溢之慾,以增顛覆之禍,死才三年,宗族誅夷,哀哉!
[18]
獨孤及:漢興,蕭何、張良、霍去病、霍光以文武大略,佐漢致太平,一名不盡其善,乃有文終、文成、景桓、宣成之諡。
[21]
司馬光:霍光之輔漢室,可謂忠矣;然卒不能庇其宗,何也?夫威福者,人君之器也。人臣執之,久而不歸,鮮不及矣。以孝昭之明,十四而知上官桀之詐,固可以親政矣,況孝宣十九即位,聰明剛毅,知民疾苦,而光久專大柄,不知避去,多置親黨,充塞朝廷,使人主蓄憤於上,吏民積怨於下,切齒側目,待時而發,其得免於身幸矣,況子孫以驕侈趣之哉!雖然,向使孝宣專以祿秩賞賜富其子孫,使之食大縣,奉朝請,亦足以報盛德矣;乃復任之以政,授之以兵,及事叢釁積,更加裁奪,遂至怨懼以生邪謀,豈徒霍氏之自禍哉?亦孝宣醖釀以成之也。昔椒作亂於楚,莊王滅其族而赦箴尹克黃,以為子文無後,何以勸善。夫以顯、禹、雲、山之罪,雖應夷滅,而光之忠勳不可不祀;遂使家無噍類,孝宣亦少恩哉!
[22]
蘇軾:古之人,惟漢武帝號知人。蓋其平生所用文武將帥、郡國邊鄙之臣,左右侍從、陰陽律歷博學之士,以至錢穀小吏、治刑獄、使絕域者,莫不獲盡其才,而各當其處。然此猶有所試,其功效著見,天下之所共知而信者。至於霍光,先無尺寸之功,而才氣術數,又非有以大過於羣臣。而武帝擢之於稠人之中,付以天下後世之事。而霍光又有忘身一心,以輔幼主。處於廢立之際,其舉措甚閒而不亂。此其故何也?夫欲有所立於天下,擊搏進取以求非常之功者,則必有卓然可見之才,而後可以有望於其成。至於捍社稷、托幼子,此其難者不在乎才,而在乎節,不在乎節,而在乎氣。天下固有能辦其事者矣,然才高而位重,則有僥倖之心,以一時之功,而易萬世之患,故曰“不在乎才,而在乎節”。古之人有失之者,司馬仲達是也。天下亦有忠義之士,可託以死生之間,而不忍負者矣。然狷介廉潔,不為不義,則輕死而無謀,能殺其身,而不能全其國,故曰“不在乎節,而在乎氣。”古之人有失之者,晉荀息是也。夫霍光者,才不足而節氣有餘,此武帝之所為取也。
[23]
李呂:官安胥飲貴仍驕,父子同誅韙孝昭。博陸時方專國柄,濟陰早已被弓弨。老妻安得謀靈嫗,劣女剛將冠內貂。白雲副封奇禍作,後車傾覆更蕭條。
[24]
陳普:幾度咸陽累積屍,盡緣丘冢似焉支。覆車愁殺張車騎,印綬臨身必十辭。
[25]
孫承恩:子孟忠實,顧命是承。光輔幼帝,贊治太平。屹然如山,不震不側。廢昏立明,功着漢室。
[26]
丁耀亢:霍光受襁褓之託,擁昭立宣,周公何以加焉。然不學無術,暗於大理,陰妻邪謀,遂至顛覆,哀哉!
[27]
蔡東藩:①光忠厚有餘,而才智不足,誠哉其不學無術乎!
[28]
②伊尹能使太甲之悔過,而霍光徒毅然廢立,專制成事,其不如伊尹多矣!然以後世之莽操視之,則光猶有古大臣風,與跋扈者實屬不同。善善從長,光其猶為社稷臣乎?
[29]
霍光軼事典故
編輯主詞條:汗流浹背
霍光輔佐八歲即位的漢昭帝執政,威勢很重。霍光身邊有個叫楊敞的人,行事謹小慎微,頗受霍光賞識,升至丞相職位,封為安平候。其實,楊敞為人懦弱無能,膽小怕事,根本不是當丞相的材料。漢昭帝駕崩後,霍光與眾臣商議,選了漢武帝的孫子昌邑王劉賀作繼承人。誰知劉賀繼位後,經常宴飲歌舞,尋歡作樂。霍光聽説後,憂心忡忡,與車騎將軍張安世、大司馬田延年秘密商議,打算廢掉劉賀,另立賢君。計議商定後,霍光派田延年告訴楊敞、以便共同行事。楊敞一聽,頓時嚇得汗流浹背,驚恐萬分,只是含含糊糊,不置可否。楊敞的妻子,是太史公司馬遷的女兒,頗有膽識。她見丈夫猶豫不決的樣子,暗暗着急,趁田延年更衣走開時,上前勸丈夫説;“國家大事,豈能猶豫不決。大將軍已有成議,你也應當速戰速決,否則必然大難臨頭。”楊敞在房裏來回踱步,卻拿不定主意。正巧此時田延年回來,司馬伕人迴避不及,索性大大方方地與田延年相見,告知田延年,她丈夫願意聽從大將軍的吩咐。田延年聽了後高興地告辭走了。田延年回報霍光,霍光十分滿意,馬上安排楊敞領眾臣上表,奏請皇太后。第二天,楊敞與羣臣遏見皇太后,陳述昌邑王不堪繼承王位的原因。太后立即下詔廢去劉賀,另立漢武帝的曾孫劉詢為君,史稱漢宣帝。
[30]
霍光家族成員
編輯關係 | 姓名 | 封號 | 備註 |
---|---|---|---|
父親 | - | - | |
妻子 | - | - | |
兄長 | 冠軍侯 | - | |
子 | 博陸侯 | - | |
女 | 霍氏 | 敬夫人 | |
霍氏 | |||
霍氏 | 霍光中女,嫁騎都尉、光祿大夫趙平。 | ||
霍氏 | 嫁光祿勳範明友。 | ||
霍氏 | 嫁安定太守任勝 | ||
霍氏 | 嫁金賞,霍氏有事萌牙,上書去妻。上亦自哀之,金賞獨得不坐。 | ||
霍皇后 | 漢宣帝第二任皇后 |
霍光人物爭議
編輯霍光後世紀念
編輯主詞條:霍光墓
其墓形圓,上小底大,高19.92米,東寬61米,西寬63.5米,南長66.8米,北長為61.5米,封土79860立方米,佔地面積3993.3平方米。
霍光墓是漢武帝劉徹茂陵的陪葬墓,西距茂陵約4公里多,靠近坡沿,與茂陵東西遙遙相對。
霍光影視形象
編輯年份 | 影視類型 | 劇名 | 飾演者 |
---|---|---|---|
2001 | 電視劇 | 《漢武大帝》 | 張雷 |
2004 | 電視劇 | 《烏龍闖情關》 | |
2014 | 電視劇 | 《大漢情緣之雲中歌》 |
- 參考資料
-
- 1. 《漢書·卷六十八·霍光金日磾傳第三十八》:霍光字子孟,票騎將軍去病弟也。父中孺,河東平陽人也,以縣吏給事平陽侯家,與侍者衞少皃私通而生去病。中孺吏畢歸家,娶婦生光,因絕不相聞。
- 2. 《晉書》:晉文帝表讓曰:臣亡父不敢受丞相九命之禮,亡兄不敢受相國之位,誠以太祖常所階歷也。今諡與二祖同,必所祗懼。昔者,蕭何、張良、霍光鹹有匡佐之功,何諡文終,良諡文成,光諡宣成。必以文武為諡,請依何等就加。
- 3. 《漢書·霍光金日磾傳第三十八》:去病大為中孺買田宅、奴婢而去。還,復過焉,乃將光西至長安,時年十餘歲,任光為郎,稍遷諸曹、侍中。
- 4. 《漢書·霍光金日磾傳第三十八》:“去病死後,光為奉車都尉、光祿大夫,出則奉車,入侍左右,出入禁闥二十餘年,小心謹慎,未嘗有過,甚見親信。”
- 5. 《漢書·昭帝本紀第八》:“二年春正月,大將軍光、左將軍桀皆以前捕斬反虜重合侯馬通功封,光為博陸侯,桀為安陽侯。”
- 6. 《漢書·霍光金日磾傳第三十八》:“光與左將軍桀結婚相親,光長女為桀子安妻。有女年與帝相配,桀因帝姊鄂邑蓋主內安女後宮為婕妤,數月立為皇后。……桀父子既尊盛,而德長公主。公主……近幸河間丁外人。桀、安欲為外人求封,……光不許。……長主大以是怨光。而桀、安……亦慚。……繇是與光爭權。”
- 7. 《漢書·霍光金日磾傳第三十八》:“燕王旦……常懷怨望。及御史大夫桑弘羊……亦怨恨光。於是蓋主、上官桀、安及弘羊皆與燕王旦通謀,詐令人為燕王上書……候司光出沐日奏之。桀欲從中下其事,桑弘羊當與諸大臣共執退光。”
- 8. 《漢書·武三子傳第七十五》:“賀不用其言,卒至於廢。”
- 9. 劉病已登基後為方便避諱,改名劉詢。
- 10. 《漢書·宣帝本紀第九》:“秋七月,光奏議曰:“……孝武皇帝曾孫病已……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奏可。……庚申,入未央宮……羣臣奉上璽、綬,即皇帝位,謁高廟。”
- 11. 《漢書·霍光金日磾傳第三十八》:“光自後元秉持萬機,及上即位,乃歸政。上廉讓不受,諸事皆先關白光,然後奏御天子。光每朝見,上虛己斂容,禮下之已甚。”
- 12. 霍光原配為東閭氏,顯為其陪嫁侍女,姓不詳,東閭氏去世之後,霍光以顯為妻子,令之主管家務。
- 13. 《漢書·霍光金日磾傳第三十八》:“書報聞,會事發覺,雲、山、明友自殺,顯、禹、廣漢等捕得。禹要斬,顯及諸女昆弟皆棄市。唯獨霍後廢處昭台宮,與霍氏相連坐誅滅者數千家。”
- 14. 《漢書·霍光金日磾傳第三十八》:“及光身死而宗族竟誅,故俗傳之曰:“威震主者不畜,霍氏之禍萌於驂乘。””
- 15. 麒麟閣在未央宮中,因漢武帝元狩年間打獵獲得麒麟而命名。後世往往將麒麟閣十一功臣和雲台二十八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並提,以為人臣榮耀之最。
- 16. 《資治通鑑·【漢紀十九】·中宗孝宣皇帝下·甘露三年》:“上以戎狄賓服,思股肱之美,乃圖畫其人於麒麟閣,法其容貌,署其官爵、姓名。唯霍光不名,曰“大司馬、大將軍、博陸候,姓霍氏”。其次張安世、韓增、趙充國、魏相、丙吉、杜延年、劉德、梁丘賀、蕭望之、蘇武。凡十一人,皆有功德,知名當世,是以表而揚之,明著中興輔佐,列於方叔、召虎、仲山甫焉。 ”
- 17. 《漢書·霍光金日磾傳第三十八》:“至成帝時,為光置守冢百家,吏卒奉詞焉。元始二年,封光從父昆弟曾孫陽為博陸侯,千户。”
- 18. 《漢書·卷六十八·霍光金日磾傳第三十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1-09]
- 19. 《漢書·卷九十·酷吏傳第六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05]
- 20. 《三國志·卷三十八·蜀書八·許麋孫簡伊秦傳第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7-08-10]
- 21. 《新唐書·列傳第六十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1-09]
- 22. 霍光之輔漢室 資治通鑑●卷第二十五【漢紀十七】
- 23. 霍光論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11-18]
- 24. 吊霍光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11-18]
- 25. 陳普詩選 .古詩文網 [引用日期2014-11-18]
- 26. 《文簡集·卷三十八》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6-12-06]
- 27. 《天史》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5-10-27]
- 28. 《六齡幼女竟主中宮 廿載使臣重還故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1-18]
- 29. 《迎外藩新主入都 廢昏君太后登殿》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1-18]
- 30. 《史記·陳丞相世家》:“勃又謝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對。”
- 31. 竹書紀年稱伊尹篡位,流放太甲七年,後被太甲殺死。但20世紀的考古學所挖出來的甲骨文記載證明,商王室一直祭祀伊尹直到商朝滅亡,這不可能是對一個篡位臣子的禮遇,所以竹書紀年的説法應該是假的,但竹書紀年已經對伊尹的名聲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 32. 概述圖片取自《歷代名臣像》。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