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司馬師

(三國時期曹魏權臣)

鎖定
司馬師(208年~255年3月23日),字子元,河內温縣(今河南省温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晉宣帝司馬懿與宣穆皇后張春華的長子,晉文帝司馬昭的同母兄,晉武帝司馬炎的伯父。
司馬師為人沉着堅強,有雄才大略。少流美譽,雅有風采。與父親司馬懿策劃高平陵政變誅殺權臣曹爽。在司馬懿死後接管其軍政勢力,獨攬朝廷大權。內政上,司馬師制定了選拔官吏的法規,命百官推薦賢才,整頓綱紀,使其各有職掌,朝野肅然。軍事上,司馬師也曾用計於新城之戰中擊潰吳國諸葛恪的大軍。
嘉平六年(254年),司馬師廢魏帝曹芳,改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次年,親自率兵平定毌丘儉文欽之亂。回師途中病死,時年四十八歲,諡號“忠武”。後被追尊為晉景王。西晉建立後,被追尊為景皇帝,廟號世宗。
全    名
司馬師 [30] 
別    名
晉景帝 [13] 
晉世宗 [13] 
司馬景王 [13] 
舞陽忠武侯 [36] 
子元
諡    號
忠武→景王→景皇帝 [30-33] 
廟    號
世宗 [31] 
所處時代
三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河內温縣
出生日期
208年
逝世日期
255年3月23日
逝世地
許昌 [29] 
陵    墓
峻平陵 [31] 
主要成就
新城之戰擊潰諸葛恪,平定毌丘儉文欽之亂
官    職
大將軍
爵    位
長平鄉侯 [35] 

司馬師人物生平

司馬師早年經歷

司馬師出生於建安十三年(208年)。與夏侯玄何晏齊名, [1]  與名士多有交往。 [22] 
司馬師早年迎娶夏侯尚之女 [38]  、夏侯玄胞妹夏侯徽,與其共育有五女 [37]  。夏侯徽很有見識和器度,常常從旁策劃協助司馬師。據《晉書》記載,夏侯徽知道司馬師不是曹魏的忠臣,司馬師也對出身夏侯家族的妻子非常顧忌。
青龍二年(234年),司馬師毒殺夏侯徽。 [2] 
曹魏景初年間(237年三月-239年),司馬師擔任散騎常侍,多次升遷後擔任中護軍。他設置選用人才的法規,推舉人才不超越其功勞,官吏無從徇私。後來司馬師母親張春華去世 [39]  (247年),司馬師為她守喪,獲得孝子之名。 [3] 

司馬師睿略已宣

嘉平元年(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殺權臣曹爽。事變前夜,司馬懿將計劃告訴司馬師與司馬昭,司馬昭擔心的整晚都睡不着,司馬師卻像平常一樣安睡。次日清晨,司馬師親自率兵屯司馬門,控制京都。鎮靜內外,置陣甚整。司馬懿頗為感嘆:“我的這個兒子,竟然這麼厲害。” [4]  大功告成後,司馬懿代替曹爽成為曹魏軍政大權執掌者。司馬師因功被封為長平鄉侯,食邑千户。不久,司馬師被加封為衞將軍 [24] 
當初,司馬師私下裏養了死士三千人。平時死士們散在民間,到了事變之日聚集起來,發揮了關鍵作用。而大家都不知道死士們是哪裏來的。 [23] 

司馬師淮南一叛

司馬師像 司馬師像 [5]
嘉平三年(251年),王凌反叛,司馬師攜帶着養子司馬攸,跟隨司馬懿出征王凌 [6] 
平定王凌之後,司馬懿去世,司馬師成為撫軍大將軍,執掌魏國軍政大權。

司馬師東興之戰

嘉平四年(252年),司馬師升為大將軍。 [7]  十月,吳大帝孫權病亡。魏國意欲攻取東吳新建的堤壩。 [27]  當時王昶毌丘儉胡遵都獻計伐吳,因着諸將的戰略都不同,司馬師最終決定分三路進攻。十二月,魏國發兵攻打東興。司馬師任命司馬昭作為都督,統領徵東將軍胡遵、鎮東將軍諸葛誕伐吳。卻被諸葛恪所擊敗。 [26]  魏軍死傷者眾,吳軍繳獲魏軍資材器物堆積如山。 [28] 
朝臣眾議要把諸葛誕等參戰的武將下貶職位,司馬師把戰敗歸咎於自己,並説到:“我不聽公休,以至於此。此我過也,諸將何罪?”司馬昭因為是都督,罰的最重被削去爵位,其他武將都沒有過大的懲罰,只是將防區對調。 [25] 

司馬師新城之戰

嘉平五年(253年)五月,吳國太傅諸葛恪派遣二十萬大軍包圍合肥新城,朝廷紛紛議論,擔心分兵攻打淮泗,並有守住各個水口的打算。司馬師説道:“諸葛恪剛得到吳國的權力,欲使用一時的權利,合兵於合肥新城,希望再次成功,沒有空餘時間攻擊青州徐州。況且水路口岸不單隻一個,多防的地方則用多兵,少防的地方則不足以抵禦。”諸葛恪把兵力全都集中在合肥新城,就如司馬師所料,並派司馬孚督諸軍二十萬防禦,鎮東將軍毌丘儉與揚州刺史文欽等請戰。司馬師説:“諸葛恪軍隊輕裝深入,投兵於絕境,兵力的鋒芒難以抵禦。況且新城小而堅固,攻擊也未能馬上攻克下來。”命令諸將以高壘來對待,諸葛恪相持數月,攻城兵力力竭,死傷過半。司馬師命文欽督遣精鋭部隊會合,要其斷諸葛恪的退路,毌丘儉等將斷後。諸葛恪懼怕而遁逃,文欽上前大敗敵軍,斬首萬餘人。 [8] 

司馬師擅行廢立

嘉平六年(254年)二月,魏帝曹芳與中書令李豐、光祿大夫張緝等人打算髮動政變,廢除司馬師,改立太常夏侯玄為大將軍。但計劃泄露,三人被司馬師誅殺,夷滅三族。三月廢張緝之女張皇后。魏國一時陷於混亂。 [9] 
同年,司馬師對曹芳有所猜疑,廢曹芳為齊王。司馬師本打算立彭城王曹據為帝,但郭太后要求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司馬師爭執不過,於是遵從太后命令,派使者迎立曹髦到洛陽登基,司馬師和司馬昭兄弟繼續掌握大權。 [10] 

司馬師淮南二叛

司馬師 司馬師
正元二年(255年),鎮東將軍毌丘儉及揚州刺史文欽因司馬師擅行廢立而舉兵反叛,並各送了四個兒子去東吳作人質,向孫亮討好,卻並未得到東吳的大力支援。春一月,毌丘儉、文欽渡過淮河由壽春向西進發,沒有辦法搗洛陽佔許昌,走到了項縣就停住了。司馬師吩咐監軍王基帶領前鋒部隊紮在“南頓”,對毌丘儉、文欽監視,另派諸葛誕帶領豫州的兵,進攻壽春;派胡遵帶領青州、徐州的兵,斜出譙縣與今日的商丘之間,斷絕毌丘儉、文欽從項縣迴歸壽春的路。司馬師自己親率主力,屯聚在汝陽。又叫鄧艾帶一萬多名“泰山諸軍”部隊到樂嘉縣,做出不堪一擊的樣子,引誘毌丘儉、文欽出擊。毌丘儉果然叫文欽來打鄧艾,司馬師就指揮大股騎兵從後面襲擊文欽,文欽大敗。毌丘儉在項縣城裏聽到消息,慌忙棄城而走。毌丘儉走到慎縣躲在河旁的草叢裏,被老百姓射死。文欽則逃往東吳。毌丘氏與文氏兩家的人,凡是留在魏國的,都一齊被斬殺。 [11] 

司馬師受驚病逝

當初,司馬師眼睛上有瘤疾,剛讓醫生做完割除手術。淮南二叛中,文欽之子文鴦帶兵襲營,司馬師受驚過度致使眼睛震出眼眶。為安定六軍之心,他矇住被子強忍住疼痛,屬下都不知道他的傷情。疾篤時,讓司馬昭統帥諸軍。
正元二年閏正月辛亥日 [29]  (255年3月23日 [12]  )司馬師痛死於許昌,終年四十八歲。 [12]  二月,曹髦素服臨吊,諡號忠武。
鹹熙元年(264年),司馬昭受封晉王,追尊司馬師為景王 [33] 
泰始元年十二月丙寅日 [34]  (266年2月8日),司馬炎稱帝,追尊司馬師為景皇帝 [31]  ,葬於峻平陵 [31]  ,廟號世宗。 [13] 

司馬師人物評價

何晏:惟幾也能成天下之務,司馬子元是也。
司馬懿:此子竟可也。
司馬師 司馬師
毌丘儉:師為大臣,當除國難,又為人子,當卒父業。哀聲未絕而便罷息,為臣不忠,為子不孝。 [14] 
文欽:司馬師滔天作逆,廢害二主,辛、癸、高、莽,惡不足喻。
張悌:司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煩苛而布其平惠,為之謀主而救其疾,民心歸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擾,曹髦之死,四方不動,摧堅敵如折枯,蕩異同如反掌,任賢使能,各盡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其威武張矣,本根固矣,羣情服矣,奸計立矣。 [15] 
孫盛:初,夏侯玄何晏等名盛於時,司馬景王亦預焉。
曹毗:景皇承運,纂隆洪緒。皇維重抗,天暉再舉。蠢矣二寇,擾我揚楚。乃整元戎,以膏齊斧。亹亹神算,赫赫王旅。鯨鯢既平,功冠帝宇。 [16] 
虞世南:少有名節,見重當時。王佐之才,著於往日,及誅爽之際,智略已宣,欽、儉稱兵,全軍獨克,此足以見其英圖矣。雖道盛三分,而終身北面,威名震主,而臣節不虧,侯服歸全,於斯為美。
房玄齡:①世宗以睿略創基,太祖以雄才成務。事殷之跡空存,翦商之志彌遠,三分天下,功業在焉。及逾劍銷氛,浮淮靜亂,桐宮胥怨,或所不堪。若乃體以名臣,格之端揆,周公流連於此歲,魏武得意於茲日。軒懸之樂,大啓南陽,師摯之圖,於焉北面。壯矣哉,包舉天人者也!為帝之主,不亦難乎。 [17]  ②世宗繼文,邦權未分。三千之士,其從如雲。 [17] 
胡三省王莽、司馬師、蕭鸞同是心也。國之奸賊,必有羽翼,有天下者,其戒之哉! [18] 
王夫之:所惡於強臣者,唯其很耳。戇者,很之徒也。無所忌而函之心,乃可無所忌而矢諸口,遂以無所忌而見之事。司馬師、高澄、朱温、李茂貞唯其言之無忌者,有以震懾乎人心,而天下且詫之曰:‘此英雄之無隱也。’
趙翼:司馬氏當魏室未衰,乘機竊權,廢一帝、弒一帝而奪其位,比之於操,其功罪不可同日語矣! [19] 
蔡東藩:有曹操之廢伏後,乃有司馬師之廢張後。操廢后而止,至廢帝一事,留待其子曹丕;而師獨以一身兼之,既廢張後,復廢魏主芳,亂賊效尤,比前為甚。無怪後事之愈出愈兇。然使前無曹操父子,後亦必無司馬師兄弟;天鑑不遠,加倍相償,世人慾為子孫計,亦何勿稍留餘地乎? [20] 

司馬師軼事典故

司馬師性格為人

司馬師剛毅隱忍,理智冷酷,御下嚴格,做事鐵腕而果決。面對高平陵之變時他鎮定自若,親自率兵控制京師。清洗政敵時,果於殺戮,對舊友也毫不手軟。被襲擊時為了安定軍心,強忍劇痛,把被單咬的粉碎也不發出聲響,使屬下都不知道他的傷情。

司馬師軍政能力

司馬師有雄才大略,與夏侯玄何晏齊名。但司馬師不論帶兵作戰或政治能力皆遠勝上述二人。他制定選拔官吏的法規,命百官推薦賢才,整頓綱紀,使其各有職掌,朝野肅然。軍事上,司馬師也曾用計於新城之戰擊潰吳國諸葛恪的大軍。並指揮平定“淮南三叛”中的毌丘儉文欽之亂。

司馬師家族成員

關係
爵位
姓名
父親
晉宣帝
司馬懿
母親
宣穆皇后
張春華
弟弟
晉文帝
司馬昭
平原王
司馬乾
汝南文成王
司馬亮
琅邪武王
司馬伷
清惠亭侯
司馬京
扶風武王
司馬駿
梁孝王
司馬肜
趙王
司馬倫
---
夏侯徽(元配)
---
吳氏(繼室,被黜)
---
羊徽瑜(繼室)
子女
---
司馬師共有五女,皆夏侯徽所生(其一為甄德妻) [21] 
齊獻王
司馬攸(養子)

司馬師史籍記載

《晉書·帝紀第二·景帝文帝紀》 [2] 

司馬師藝術形象

司馬師文學形象

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中,司馬師在第九十四回出場 [40]  ,書中形容他與弟弟司馬昭“素有大志,通曉兵書” [40]  。司馬師早年隨父親司馬懿在隴西抵禦諸葛亮,為司馬懿出謀劃策 [40]  ,又追隨司馬懿討平遼東公孫淵叛亂 [41]  。後來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謀誅曹爽,司馬師出力甚多 [42]  。司馬懿去世後,司馬師接替父親掌握朝政大權,率軍擊敗吳國太尉諸葛恪的軍隊 [43]  ;司馬師大權獨攬後,廢黜魏帝曹芳毌丘儉文欽在淮南起兵討伐司馬師,司馬師率軍平定淮南叛亂,回軍途中因為目疾去世,死前遺命傳位其弟司馬昭 [44-45] 

司馬師遊戲形象

在遊戲《真三國無雙》中,司馬師為勢力“晉”的人物,司馬懿的長子。司馬昭的哥哥,曾與父親多次抵禦諸葛亮的進攻。司馬懿死後,司馬師與司馬昭主宰了魏國的朝政。後在魏都城閒逛時被刺客暗算從此臉上有了刀疤(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前期的司馬師沒有眼罩,在臉上受傷後才戴上以掩飾傷疤)。在平定了毌丘儉和文欽的叛亂後因臉傷惡化病逝。

司馬師影視形象

年份
影視類型
劇名/片名
飾演者
1996年
電視劇
潘引來(青年)
雷鐵流(中年)
1996年
電影
戈女
2010年
電視劇
三國
趙大成
2017年
電視劇
2017年
電視劇
參考資料
  • 1.    《晉書》:景皇帝諱師,字子元,宣帝長子也。雅有風彩,沈毅多大略。少流美譽,與夏侯玄、何晏齊名。晏常稱曰:“惟幾也能成天下之務,司馬子元是也。”
  • 2.    晉書·列傳第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8-08-26]
  • 3.    《晉書》:魏景初中,拜散騎常侍,累遷中護軍。為選用之法,舉不越功,吏無私焉。宣穆皇后崩,居喪以至孝聞。
  • 4.    《晉書》:宣帝之將誅曹爽,深謀秘策,獨與帝潛畫,文帝弗之知也。將發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覘之,帝寢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會兵司馬門,鎮靜內外,置陣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
  • 5.    像取自清光緒庚寅冬月廣百宋齋校印《圖像三國志》  .歷代名人圖[引用日期2013-08-20]
  • 6.    《晉書·卷三十八·列傳第八》:景帝無子,命攸為嗣。從徵王凌,封長樂亭侯。
  • 7.    《晉書》:及宣帝薨,議者鹹雲“伊尹既卒,伊陟嗣事”,天子命帝以撫軍大將軍輔政。魏嘉平四年春正月,遷大將軍,加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命百官舉賢才,明少長,恤窮獨,理廢滯。諸葛誕、毌丘儉、王昶、陳泰、胡遵都督四方,王基、州泰、鄧艾、石苞典州郡,盧毓、李豐掌選舉,傅嘏、虞松參計謀,鍾會、夏侯玄、王肅、陳本、孟康、趙酆、張緝預朝議,四海傾注,朝野肅然。或有請改易制度者,帝曰:“‘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詩人之美也。三祖典制,所宜遵奉;自非軍事,不得妄有改革。”
  • 8.    《晉書》:五年夏五月,吳太傅諸葛恪圍新城,朝議慮其分兵以寇淮泗,欲戍諸水口。帝曰:“諸葛恪新得政於吳,欲徼一時之利,並兵合肥,以冀萬一,不暇復為青徐患也。且水口非一,多戍則用兵眾,少戍則不足以禦寇。”恪果併力合肥,卒如所度。帝於是使鎮東將軍毌丘儉、揚州刺史文欽等距之。儉、欽請戰,帝曰:“恪卷甲深入,投兵死地,其鋒未易當。且新城小而固,攻之未可拔。”遂命諸將高壘以弊之。相持數月,恪攻城力屈,死傷太半。帝乃敕欽督鋭卒趨合榆,要其歸路,儉帥諸將以為後繼。恪懼而遁,欽逆擊,大破之,斬首萬餘級。
  • 9.    《晉書》:正元元年春正月,天子與中書令李豐、後父光祿大夫張緝、黃門監蘇鑠、永寧署令樂敦、冗從僕射劉寶賢等謀以太常夏侯玄代帝輔政。帝密知之,使舍人王羨以車迎豐。豐見迫,隨羨而至,帝數之。豐知禍及,因肆惡言。帝怒,遣勇士以刀鐶築殺之。逮捕玄、緝等,皆夷三族。三月,乃諷天子廢皇后張氏。
  • 10.    《晉書》:帝泣曰:“先臣受歷世殊遇,先帝臨崩,託以遣詔。臣復忝重任,不能獻可替否。羣公卿士,遠翟舊典,為社稷深計,寧負聖躬,使宗廟血食。”於是使使者持節衞送,舍河內之重門,誅郭懷、袁信等。是日,與羣臣議所立。帝曰:“方今宇宙未清,二虜爭衡,四海之主,惟在賢哲。彭城王據,太祖之子,以賢,則仁聖明允;以年,則皇室之長。天位至重,不得其才,不足以寧濟六合。”乃興羣公奏太后。太后以彭城王先帝諸父,於昭穆之序為不次,則烈祖之世永無承嗣。東海定王,明帝之弟,欲立其子高貴鄉公髦。帝固爭不獲,乃從太后令,遣使迎高貴鄉公於元城而立之,改元曰正元。
  • 11.    《晉書》:鎮東大將軍毌丘儉、揚州刺史文欽舉兵作亂,矯太后令移檄郡國,為壇盟於西門之外,各遣子四人質於吳以請救。二月,儉、欽帥眾六萬,渡淮而西。帝會公卿謀征討計,朝議多謂可遣諸將擊之,王肅及尚書傅嘏、中書侍郎鍾會勸帝自行。戊午,帝統中軍步騎十餘萬以徵之。倍道兼行,召三方兵,大會於陳許之郊。甲申,次於隱橋,儉將史招、李績相次來降。儉、欽移入項城,帝遣荊州刺史王基進據南頓以逼儉。帝深壁高壘,以待東軍之集。諸將請進軍攻其城,帝曰:“諸君得其一,未知其二。淮南將士本無反志。且儉、欽欲蹈縱橫之跡,習儀秦之説,謂遠近必應。而事起之日,淮北不從,史招、李績前後瓦解。內乖外叛,自知必敗,困獸思鬥,速戰更合其志。雖雲必克,傷人亦多。且儉等欺誑將士,詭變萬端,小與持久,詐情自露,此不戰而克之也。”乃遣諸葛誕督豫州諸軍自安風向壽春,徵東將軍胡遵督青、徐諸軍出譙宋之間,絕其歸路。帝屯汝陽,遣競州刺史鄧艾督太山諸軍進屯樂嘉,示弱以誘之。欽進軍將攻艾,帝潛軍銜枚,輕造樂嘉,與欽相遇。欽子鴦,年十八,勇冠三軍,謂欽曰:“及其未定,請登城鼓譟,擊之可破也。”既謀而行,三噪而欽不能應,鴦退,相與引而東。帝謂諸將曰:“欽走矣。”命發鋭軍以追之。諸將皆曰:“欽舊將,鴦少而鋭,引軍內入,未有失利,必不走也。”帝曰:“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鴦三鼓,欽不應,其勢已屈,不走何待?”欽將遁,鴦曰:“不先折其勢,不得去也。”乃與驍騎十餘摧鋒陷陣,所向皆披靡,遂引去。帝遣左長史司馬璉督驍騎八千翼而追之,使將軍樂林等督步兵繼其後。比至沙陽,頻陷欽陣,弩矢雨下,欽蒙盾而馳。大破其軍。眾皆投戈而降,欽父子與麾下走保項。儉聞欽敗,棄眾宵遁淮南。安風津都尉追儉,斬之,傳首京都。欽遂奔吳,淮南平。
  • 12.    《晉書》:初,帝目有瘤疾,使醫割之。鴦之來攻也,驚而目出。懼六軍之恐,蒙之以被,痛甚,齧被敗而左右莫知焉。閏月疾篤,使文帝總統諸軍。辛亥,崩於許昌,時年四十八。
  • 13.    《晉書》:二月,帝之喪至自許昌,天子素服臨吊,詔曰:“公有濟世寧國之勳,克定禍亂之功,重之以死王事,宜加殊禮。其令公卿議制。”有司議以為忠安社稷,功濟宇內,宜依霍光故事,追加大司馬之號以冠大將軍,增邑五萬户,諡曰武公。文帝表讓曰:“臣亡父不敢受丞相相國九命之禮,亡兄不敢受相國之位,誠以太祖常所階歷也。今諡與二祖同,必所祗懼。昔蕭何、張良、霍光鹹有匡佐之功,何諡文終,良諡文成,光諡宣成。必以文武為諡,請依何等就加。”詔許之,諡曰忠武。晉國既建,追尊曰景王。武帝受禪,上尊號曰景皇帝,陵曰峻平,廟稱世宗。
  • 14.    《三國志·魏書·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10-28]
  • 15.    《三國志·卷四十八·吳書三·三嗣主傳第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6-12-06]
  • 16.    《宋書·卷二十·志第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7-22]
  • 17.    《晉書·帝紀第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10-28]
  • 18.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6-13]
  • 19.    《廿二史札記:魏晉禪代不同》
  • 20.    後漢演義:司馬師擅權行廢立 毌丘儉失策致敗亡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1-08]
  • 21.    《晉書·列傳第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7-23]
  • 22.    《魏氏春秋》:初,夏侯玄,何晏名盛於時,司馬景王亦預焉。晏嘗曰:“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夏侯太初是也;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司馬子元是也;惟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吾聞其語,未見其人。”
  • 23.    《晉書》:初,帝陰養死士三千,散在人間,至是一朝而集,眾莫知所出也。
  • 24.    《晉書》:事平,以功封長平鄉侯,食邑千户,尋加衞將軍。
  • 25.    《資治通鑑》:王昶、毌丘儉聞東軍敗,各燒屯走。朝議欲貶黜諸將,大將軍師曰:“我不聽公休,以至於此。此我過也,諸將何罪!”悉宥之。師弟安東將軍昭時為監軍,唯削昭爵而已。以諸葛誕為鎮南將軍,都督豫州;毌丘儉為鎮東將軍,都督揚州。
  • 26.    《晉書·文帝紀》:尋進號都督,統徵東將軍胡遵、鎮東將軍諸葛誕伐吳,戰於東關。二軍敗績,坐失侯。
  • 27.    《資治通鑑》:鎮東將軍諸葛誕言於大將軍師曰:“今因吳內侵,使文舒逼江陵,仲恭向武昌,以羈足之上流;然後簡精卒攻其兩城,比救至,可大獲也。”是時徵南大將軍王昶、徵東將軍胡遵、鎮南將軍丘儉等各獻徵吳之計。朝廷以三徵計異,詔問尚書傅嘏。嘏對曰:“議者 欲泛舟徑濟,橫行江表;或欲四道並進,攻其城壘;或欲大佃疆埸,觀釁而動;誠皆取賊之常計也。然自治兵以來,出入三載,非掩襲之軍也。賊之為寇,幾六十年矣,君臣相保,吉凶共患,又喪其元帥,上下憂危,設令列船津要,堅城據險,橫行之計,其殆難捷。今邊壤之守,與賊相遠,賊設羅落,又特重密,間諜不行,耳目無聞。夫軍無耳目,校察未詳,而舉大眾以臨巨險,此為希幸徼功,先戰而後求勝,非全軍之長策也。唯有進軍大佃,最差完牢;可詔昶、遵等擇地居險,審所錯置,及令三方一時前守。奪其肥壤,使還土,一也;兵也民表,寇鈔不犯,二也;招懷近路,降附日至,三也;羅落遠設,間構不來,四也;賊退其守,羅落必淺,佃作易立,五也;坐食積穀,士不遠輸,六也;釁隙時聞,討襲速決,七也;凡此七者,軍事之急務也。不據則賊擅便資,據之則利歸於國,不可不察也。夫屯壘相逼,形勢已交,智勇得陳,巧拙得用,策之而知得失之計,角之而知有餘不足,虜之情偽,將焉所逃!夫以小敵大,則役煩力竭;以貧敵富,則斂重財匱。故曰:‘敵逸能勞之,飽能飢之’,此之謂也。”司馬師不從。
  • 28.    《資治通鑑》:魏軍驚擾散走,爭渡浮橋,橋壞絕,自投於水,更相蹈藉。前部督韓綜、樂安太守桓嘉等皆沒,死者數萬。綜故吳叛將,數為吳害,吳大帝常切齒恨之,諸葛恪命送其首以白大帝廟。獲車乘、牛馬、騾驢各以千數,資器山積,振旅而歸。
  • 29.    《晉書》:(正元二年)閏月疾篤,使文帝總統諸軍。辛亥,崩於許昌,時年四十八。
  • 30.    《晉書》:景皇帝諱師,字子元,宣帝長子也。
  • 31.    《晉書》:武帝受禪,上尊號曰景皇帝,陵曰峻平,廟稱世宗。
  • 32.    《晉書》:(正元二年)二月,帝之喪至自許昌,天子素服臨吊,詔曰:"公有濟世寧國之勳,克定禍亂之功,重之以死王事,宜加殊禮。其令公卿議制。"有司議以為忠安社稷,功濟宇內,宜依霍光故事,追加大司馬之號以冠大將軍,增邑五萬户,諡曰武公。文帝表讓曰:"臣亡父不敢受丞相相國九命之禮,亡兄不敢受相國之位,誠以太祖常所階歷也。今諡與二祖同,必所祗懼。昔蕭何、張良、霍光鹹有匡佐之功,何諡文終,良諡文成,光諡宣成。必以文武為諡,請依何等就加。"詔許之,諡曰忠武。
  • 33.    《晉書》:晉國既建,追尊曰景王。
  • 34.    《資治通鑑》:(泰始元年十二月)丙寅,王即皇帝位,大赦,改元。
  • 35.    《晉書》:事平,以功封長平鄉侯,食邑千户,尋加衞將軍。
  • 36.    《晉書》:(鹹熙元年)三月己卯,進帝爵為王,增封並前二十郡。夏五月癸未,天子追加舞陽宣文侯為晉宣王,舞陽忠武侯為晉景王。
  • 37.    《晉書》:後無男,生五女。
  • 38.    《晉書》:景懷夏侯皇后,諱徽,字媛容,沛國譙人也。父尚,魏徵南大將軍。母曹氏,魏德陽鄉主。
  • 39.    《晉書》:魏正始八年崩,時年五十九,葬洛陽高原陵,追贈廣平縣君。
  • 40.    三國演義·第九十四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14]
  • 41.    三國演義·第一百十六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14]
  • 42.    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七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14]
  • 43.    三國演義·第一百十八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14]
  • 44.    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九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14]
  • 45.    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14]
  • 46.    中國曆代名人圖像細覽  .歷代名人圖[引用日期2024-03-1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