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大將軍

鎖定
上大將軍,官名,此職最早見於三國吳國,乃孫權於黃龍元年置。“上大將軍”之職並非漢制,而是其獨創。“吳於大將軍之上覆置上大將軍”。
中文名
上大將軍
見    於
三國吳國
創建者
孫權
職    位
將軍
作    用
凸顯身份地位的尊貴

上大將軍詞語簡介

這是為了表彰陸遜的功績並進一步提高他的官職而新設的。上大將軍位在三公之上,除陸遜外,呂岱施績曾任此職(赤烏九年二月,呂岱以鎮南將軍遷上大將軍。永安元年,施績驃騎將軍遷上大將軍)。後世亦有相似之例,如北周亦設此職,或唐高祖李淵李世民平定天下,立下殊功,故封其為“天策上將”。
漢末三國時期: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太傅大司馬、大將軍為上公,位在三公之上。其中太傅和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一般為虛職,大司馬和大將軍掌實權。吳設丞相、大司馬(另有左、右大司馬)、上大將軍,其中上大將軍位在大將軍之上,大司馬之下。
吳國將軍名號:上大將軍(陸遜呂岱施績)、大將軍(諸葛瑾諸葛恪孫峻孫綝丁奉孫震

上大將軍史書記載

文獻通考》卷五十九·職官考十三:“魏黃初中,又有上大將軍,以曹真為之(吳亦以陸遜為上大將軍,諸葛恪為大將軍)。”

上大將軍吳志三公宰輔表

三公宰輔年表
黃龍元年(公元229年):
上大將軍:陸遜。《三國志·陸遜傳》:“黃龍元年,拜上大將軍、右都護。” [1] 
大將軍:諸葛謹。《三國志·諸葛瑾傳》:“權稱尊號,拜大將軍、左都護” [2] 
赤烏七年(公元244年):
丞相:陸遜。《三國志·陸遜傳》:“赤烏七年,代顧雍為丞相” [1] 
赤烏九年(公元246年):
上大將軍:呂岱。《三國志·呂岱傳》:“及陸遜卒,諸葛恪代遜。權乃分武昌為兩部,岱督右部,自武昌上至蒲圻,遷上大將軍。” [4] 
大將軍:諸葛恪。《三國志·諸葛恪傳》:“會遜卒,恪遷大將軍,假節,駐武昌,代遜領荊州事。” [3] 
左大司馬:朱然。《三國志·朱然傳》:“赤烏九年,遷左大司馬。” [5] 
右大司馬:全琮。《三國志·全琮傳》:“赤烏九年,遷右大司馬。” [4] 
建興元年(公元252年):
大司馬:呂岱。《三國志·呂岱傳》:“孫亮即位,拜大司馬。” [4] 
太平元年(公元256年):
大司馬:滕胤。《三國志·孫綝傳》:“及峻死,為侍中武衞將軍,領中外諸軍事,代知朝政。呂據聞之大恐,與諸督將連名,共表薦滕胤為丞相,綝更以胤為大司馬,代呂岱駐武昌。” [3] 
大將軍:孫綝。《三國志·孫綝傳》:“綝遷大將軍,假節,封永寧侯,負貴倨傲,多行無禮。” [3] 
永安元年(公元258年):
上大將軍:施績。《三國志·施績傳》:“永安初,遷上大將軍” [5] 
大將軍:丁奉。《三國志·丁奉傳》:“因會請綝,奉與張布目左右斬之,遷大將軍,加左右都護。” [6] 
鳳皇二年(273年):
大司馬:陸抗。《三國志·陸抗傳》:“二年春,就拜大司馬、荊州牧。”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