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辛棄疾

(南宋官員、將領、文學家)

鎖定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坦夫,後改字幼安,中年後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人。南宋官員、將領、文學家,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1]  [67] 
辛棄疾早年與党懷英齊名北方,號稱“辛黨”。青年時參與耿京起義,並擒殺叛徒張安國,迴歸南宋,獻《美芹十論》《九議》等,條陳戰守之策,但不被朝廷採納。先後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為守臣,曾平定荊南茶商賴文政起事,又力排眾議,創制飛虎軍,以穩定湖湘地區。由於他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故而屢遭劾奏,數次起落,最終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後,宰臣韓侂冑接連起用辛棄疾知紹興、鎮江二府,並徵他入朝任樞密都承旨等官,均被辛棄疾推辭。 [65]  [67]  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抱憾病逝,享年六十八歲。後贈少師諡號“忠敏”。 [18]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但他始終沒有動搖恢復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作之中。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 [4]  [68]  有《稼軒長短句》等傳世。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66] 
概述圖參考來源 [69] 
全    名
辛棄疾
別    名
辛忠敏
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
稼軒
諡    號
忠敏
所處時代
南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
出生日期
1140年5月28日
逝世日期
1207年10月3日
主要成就
豪放派代表,開拓詞境
討平起義,創設飛虎軍
主要作品
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展開
最高官職
樞密都承旨,守龍圖閣待制等→少師(贈)

辛棄疾人物生平

辛棄疾早年經歷

青年辛棄疾塑像 青年辛棄疾塑像
辛棄疾生於宋高宗紹興十年(金熙宗天眷三年)五月十一日(1140年5月28日)卯時,祖上為狄道人,自始祖辛維葉時遷居濟南歷城。出生時,北方就已淪陷於金人之手。 [1]  他的祖父辛贊靖康之變、宋室南渡後“累於族眾”,無法南下,遂仕於金朝。儘管如此,辛贊卻一直希望有機會能夠拿起武器和金人決一死戰,他常常帶着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同時,辛棄疾也“兩隨計吏抵燕山,諦觀形勢”,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金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辛贊對辛棄疾寄以殷切的期望,曾兩次讓辛棄疾至金都燕京參加進士科考試,藉機偵察金人形勢,以圖恢復。 [50]  這一切使辛棄疾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養成了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
辛棄疾少年時,又曾與奉符人党懷英一同受學於劉瞻(《宋史》作蔡伯堅),並稱“辛黨”。 [2]  [5] 

辛棄疾反金歸宋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欲滅亡南宋,統一江南。這時金朝統治下的中原地區,賦役繁重,人民不堪徵調,紛紛起義反抗。二十一歲的辛棄疾毅然“鳩眾二千” [55]  ,參加了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並擔任掌書記,負責起草書檄文告,參與機密。 [6]  [29] 
連環畫中的辛棄疾
連環畫中的辛棄疾(2張)
根據其時形勢,為取得南宋朝廷的支持,與南宋軍隊配合作戰,辛棄疾力勸耿京“決策南向”,接受南宋朝廷的領導。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正月,耿京命辛棄疾和賈瑞等人奉表南歸,宋高宗在建康(今江蘇南京)接見了他們,任命耿京為天平軍節度使,辛棄疾為右承務郎、天平軍掌書記,並讓他們回山東向耿京傳達南宋朝廷的旨意。但就在辛棄疾與朝廷接洽成功,準備返回軍中的時候,義軍內部卻發生了重大變故。叛徒張安國、邵進等謀害耿京,帶領一部分人投降了金朝。辛棄疾等人行至海州(今江蘇東海附近),聞訊,即約海州統制王世隆等五十人馳赴金營,其時張安國正與金將酣飲,辛棄疾等人出其不意襲進金營,抓獲張安國,在五萬金兵中帶着張安國,擺脱追敵,急馳而歸,獻俘行在,後張安國在臨安被斬首示眾。辛棄疾這一機智勇敢的行動,在南宋朝野引起極大的震動,正如洪邁所云:“壯聲英慨,儒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 [2]  [6]  [50]  辛棄疾後來回憶這段少年時的壯舉,感慨道:“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䩮,漢箭朝飛金僕姑。” [56] 

辛棄疾步入仕途

在起義軍中的表現,以及驚人的勇敢和果斷,使辛棄疾名重一時 [3] 宋高宗任命作為“歸正人”的他為江陰籤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時他二十三歲。 [7]  [34] 
不久,宋孝宗即位,孝宗也一度表現出想要恢復失地、報仇雪恥的鋭氣,重用主戰派人士張浚,進行宋室南渡以來的第一次主動北伐(參見詞條“隆興北伐”),在取得一系列勝利後,由於主將之間的嫉功害能,導致符離大敗,隨後金宋簽訂“隆興和議”。在此情況下,主和派勢力又佔了上風,但二十六歲的辛棄疾不為所動,向宋孝宗上《美芹十論》(又稱《御戎十論》),客觀地分析了宋金雙方的形勢,提出了周密詳盡的恢復大計和克敵制勝的戰略戰術。以後,他又向右丞相虞允文上了《九議》,再次陳述他的抗金方略。辛棄疾希望以此喚起宋廷君臣的抗金熱情,堅定他們抗戰必勝的信念。但是,在逐漸偏安成風的情況下,他的滿腔熱忱並未引起統治者的重視,經過深思熟慮的恢復中原大計如石沉大海,這使辛棄疾陷入極度的悲憤和苦悶中。 [50] 

辛棄疾人生起落

辛棄疾畫像
辛棄疾畫像(4張)
朝廷雖對北伐反應冷淡,但對辛棄疾在建議書中所表現出的實際才幹頗有感興趣。從乾道四年(1168年)年始,辛棄疾先後擔任過建康府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刑等職,在平定了賴文政領導的茶商軍之後,又知江陵府兼荊湖北路安撫使,成為封疆大吏,後歷江西、湖南安撫使等職。頻頻的調動與升遷並沒有使辛棄疾感到滿足,他日夜渴望的是馳騁沙場,收復失地。但辛棄疾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着北伐的熱情,卻使他難以在官場上立足。另外,“歸正人”的尷尬身份也阻攔了他仕途的發展。 [2]  [31]  後來,辛棄疾因在地方上大刀闊斧地整頓、創置“飛虎軍”等事,妨礙了權貴們的利益,淳熙八年(1181年)十一月被交章彈劾,以“用錢如泥沙,殺人如草芥”等罪名(台臣王藺語),罷去所有職務。 [50] 
早在淳熙七年(1180年)再知隆興府(今江西南昌)兼江西安撫使時,辛棄疾便擬在上饒建園林式的莊園,安置家人定居。淳熙八年(1181年)春,開工興建帶湖新居和莊園。他根據帶湖四周的地形地勢,親自設計了“高處建舍,低處闢田”的莊園格局,並對家人説:“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因此,他把帶湖莊園取名為“稼軒”,並以此自號“稼軒居士”。他也意識到自己“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所以早已做好了歸隱的準備。在被罷官時,帶湖新居正好落成,辛棄疾回到上饒,開始了他中年以後的閒居生活。此後二十年間,他大部分時間都在鄉閒居。 [8] 
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辛棄疾的好友陳亮從故鄉浙江永康專程拜訪辛棄疾,兩人於鉛山長歌互答,稱第二次鵝湖之會(即辛陳之晤)。鵝湖之會後,辛棄疾又陸續出山兩次做官。在此期間,他還與鄭汝諧、楊民瞻、韓元吉等交往,或慷慨激昂,極論世事,或長歌相答,情意深長。同時,他還與朱熹建立了較深的友誼。 [50] 
紹熙三年(1192年)至紹熙五年(1194年),辛棄疾出任福建提刑、福州知州、福建安撫使等職,其間一度歸朝任太府卿,又被劾罷官奉祠。 [50]  同年夏,辛棄疾回到上饒,住在瓢泉,動工建新居,經營瓢泉莊園,決意“便此地、結吾廬,待學淵明,更手種、門前五柳”。
慶元二年(1196年)夏,帶湖莊園失火,辛棄疾舉家移居鉛山(今江西鉛山東南)期思瓢泉。 [50]  辛棄疾在瓢泉過着遊山逛水、飲酒賦詩、閒雲野鶴的村居生活。瓢泉田園的恬靜和期思村民的質樸使辛棄疾深為所動,靈感翻飛而歌之,寫下了大量描寫瓢泉四時風光、世情民俗和園林風物、遣興抒懷的詩詞。
慶元四年(1198年),辛棄疾被授予主管衝佑觀之職。 [2]  [9] 

辛棄疾壯志未酬

辛棄疾畫像 辛棄疾畫像
嘉泰三年(1203年),主張北伐的韓侂冑起用主戰派人士,已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任為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次年(1204年)差知鎮江府 [50]  年邁的辛棄疾精神為之一振。
嘉泰四年(1204年),他晉見宋寧宗,認為金國“必亂必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被加為寶謨閣待制、提舉佑神觀,並奉朝請。不久後,出知鎮江府,獲賜金帶。 [10] 
辛棄疾知鎮江府時,曾登臨北固亭,感嘆對自己報國無門的失望,憑高望遠,撫今追昔,於是寫下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篇傳唱千古之作。開禧元年(1205年)三月,在一些諫官的攻擊下,辛棄疾被降為朝散大夫、提舉衝佑觀,又被差知紹興府、兩浙東路安撫使,但他推辭不就職。之後,他還被進拜為寶文閣待制,又進為龍圖閣待制、知江陵府。朝廷令辛棄疾趕赴行在奏事,試兵部侍郎,但辛棄疾再次辭免,回到鉛山。 [11]  [50] 
一連串的打擊使辛棄疾心力交瘁。 [50]  開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棄疾為樞密都承旨,令他速到臨安(今浙江杭州)府赴任。但詔令到鉛山時,辛棄疾已病重卧牀不起,只得上奏請辭。同年九月初十(10月3日),辛棄疾逝世,享年六十八歲。 [29]  據説他臨終時還大呼“殺賊!殺賊!”(《康熙濟南府志·人物誌》)。身故之後,家無餘財,僅留下生平詩詞、奏議、雜著、書集。 [16] 
朝廷聞訊後,賜對衣、金帶,視其以守龍圖閣待制之職致仕,特贈四官。紹定六年(1233年),追贈光祿大夫德祐元年(1275年),經謝枋得申請,宋恭帝追贈辛棄疾為少師諡號“忠敏”。 [2]  [13] 

辛棄疾主要影響

辛棄疾文學

辛詞現存六百多首,是兩宋存詞最多的作家。其詞多以國家、民族的現實問題為題材,抒發慷慨激昂的愛國之情。辛詞以其內容上的愛國思想,藝術上有創新精神,在文學史上產生了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以詞唱和的陳亮、劉過等,或稍後的劉克莊劉辰翁等,都與他的創作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葉以後聲勢浩大的愛國詞派。後世每當國家、民族危急之時,不少作家從辛詞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10] 
辛棄疾各類雕像形象
辛棄疾各類雕像形象(5張)
辛棄疾詞具有強烈的愛國思想和戰鬥精神。辛詞的愛國思想與戰鬥精神首先表現在他對被分裂的北方的懷念和對抗金斗爭的讚揚上。他詞裏不但經常出現“西北有神州”“西北是長安”等句子,還強烈表現他不能忍受南北分裂的局面。他在《賀新郎·用前韻送杜叔高》詞中説:“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銷殘戰骨,嘆夷甫諸人清絕。夜半狂歌悲風起,聽錚錚陣馬檐間鐵,南共北,正分裂。”比較突出地表現這種思想。他青年時期曾直接參加北方人民的抗金斗爭後來在詞裏還經常想起這種“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燕兵夜娖銀胡䩮,漢箭朝飛金僕姑”(《鷓鴣天·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的戰鬥生活。而且每每以“整頓乾坤”的豪情壯志鼓勵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如韓元吉、陳亮等。在歷史人物方面,他稱讚為中國開創長期統一局面的“西都人物”,鄙薄苟安江左的“王謝諸郎”,讚揚廉頗李廣鄧禹馬援等為國立功的英雄,鄙薄因人成事的李蔡,清談誤國的王衍,同樣是這種思想精神的表現。其次表現在他對南宋苟安局面的強烈反感上。他譏南宋小朝廷是“剩水殘山無態度”(《賀新郎·把酒長亭説》),是“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諷刺那些小朝廷里人物是“江左沉酣求名者”(《賀新郎·甚矣吾衰矣》),是“學人言語得人憐”的秦吉了(《千年調·庶庵小閣名曰卮言作此詞以嘲之》)。甚至還罵他們為瑟縮在堆的凍芋與寒瓜,比他們為透過一線壁縫所看到的在陽光裏飛舞的灰塵。這不但揭露南宋統治集團的腐朽本質,對歷史上一切沒落的統治階級説,都有它的典型意義。他在隱居帶湖、瓢泉時熱愛陶淵明的詩,但他並不像一些封建文人那樣稱許他為司馬氏一姓守節,而特別看重他和當時沒落王朝士大夫不合作的倔強性格。他的《水調歌頭·九日遊雲洞》詞:“今日復何日,黃菊為誰開?淵明漫愛重九,胸次正崔巍。”他的《賀新郎·題傅巖叟悠然閣》詞:“晚歲悽其無諸葛,惟有黃花入手,更風雨東籬依舊。陡頓南山高如許,是先生拄杖歸來後。”這是陶淵明“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與子儼等疏》)這一面性格的誇張,同時更好地顯現了作者的精神面貌。第三表現在他志業、才能上的自負和懷才不遇、有志無成的不平上。辛棄疾是在對敵鬥爭中鍛煉出來的人物,他自寫青年時的氣概是“橫槊氣憑陵”(《念奴嬌·雙陸和陳仁和韻》),是“橫空直把曹吞劉攫”(《賀新郎·韓仲止判院山中見訪》)。他晚年寫的《生查子·題京口郡治塵表亭》詞更羨慕夏禹的“悠悠萬世功,兀兀當年苦”。可是由於他的志業、才能在南歸後一直不能實現和發揮,這就不能不在詞裏表現他的憤慨和不平。他和湯朝美的兩首《水調歌頭》詞:“笑吾廬,門掩草,徑封苔。未應兩手無用,要把蟹鰲杯。”“短燈繁,長劍鐵,欲生苔。雕弓掛壁無用,照影落清杯。”正是這種思想感情的表現。而象“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鷓鴣天·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覺新來懶上樓”(《鷓鴣天·鵝湖歸病起作》)等詞句,雖然對現實政治流露了消極情緒,依然含藴着作者滿腹的牢騷,反映封建社會一些有志之士在飽受打擊後的精神狀態。 [35] 
辛棄疾的作品表現了中國封建社會一些要求振作有為而受到挫折的人的共同感受,同時形成他在詞史上的傑出地位。辛棄疾的思想感情在當時統治集團裏既不容易得到理解,在面對祖國雄偉的江山和歷史上英雄人物時,就不能不激發他的豪情壯志。因此他的登臨懷古之作特別擅長,從《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和《水龍吟·過南劍雙溪樓》兩首詞中可見他這方面成就的一斑。 [35] 
辛棄疾在上饒、鉛山隱居時期,寫了不少流連詩酒、嘯傲溪山,表示與世相忘的作品,如《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其中有部分描寫農村景物和農民生活的小詞,如《清平樂·村居》。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 [35] 
辛棄疾的獨特成就是他創造了一種恢宏蒼茫和闊大的詞境,如《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與辛詞雄渾蒼茫的意境相對應的是其意象的壯觀飛動與充滿生命的活力。這方面最成功、最得心應手的是他筆下的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如《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同時他的婉約詞也寫得獨到精緻、典雅嫵媚。如《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 [12] 
在辛棄疾的詞中,如“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賀新郎》),“夜半狂歌悲風起,聽錚錚、陣馬檐間鐵。南共北,正分裂”(《賀新郎》),乃至“恨之極,恨極銷磨不得。萇弘事、人道後來,其血三年化為碧”(《蘭陵王》),都是激憤不能自已的悲怨心聲,如“天風海雨”,以極強烈的力度震撼着讀者的心靈。辛棄疾也信奉老莊,在詞中作曠達語,但他並不能把衝動的感情由此化為平靜,而是從低沉甚至絕望的方向上宣泄內心的悲憤,如“元龍老矣,不妨高卧,冰壺涼簟。千古興亡,百年悲笑,一時登覽”(《水龍吟》),“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餘幾。白髮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賀新郎》),“身世酒杯中,萬事皆空。古來三五個英雄,雨打風吹何處是,漢殿秦宮”(《浪淘沙》),這些表面看來似曠達又似頹廢的句子,卻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極高期望破滅成為絕望時無法銷磨的痛苦。
而他的英雄的豪壯與絕望交織紐結,大起大落,反差強烈,更形成瀑布般的衝擊力量。如《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從開頭起,一路寫想象中練兵、殺敵的場景與氣氛,痛快淋漓,雄壯無比。但在“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之後,突然接上末句“可憐白髮生”,點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夢想,事實是白髮無情,壯志成空,猶如一瓢冰水潑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驚慄震動。 [12] 
辛棄疾《南鄉子》詞意圖 辛棄疾《南鄉子》詞意圖
在意象的使用上,辛棄疾也自有特點。他一般很少採用傳統詞作中常見的蘭柳花草及紅粉佳人為點綴:與所要表達的悲涼雄壯的情感基調相吻合,在他的筆下所描繪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種奔騰聳峙、不可一世的氣派。如“峽束蒼江對起,過危樓、欲飛還斂”(《水龍吟》),“誰信天峯飛墮地,傍湖千丈開青壁”(《滿江紅》):他所採摭的歷史人物,也多屬於奇偉英豪、宕放不羈,或慷慨悲涼的類型,如“射虎山橫一騎,裂石響驚弦”的李廣(《八聲甘州》),“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劉裕(《永遇樂》),“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的孫權(《南鄉子》)等等。這種自然和歷史素材的選用,都與詞中的感情力量成為恰好的配合,令人為之感奮。 [12] 
辛棄疾以文為詞,到了辛棄疾手中,詞的語言更加自由解放,變化無端,不復有規矩存在。在辛詞中,有非常通俗稚拙的民間語言,如“些底事,誤人那。不成真個不思家”(《鷓鴣天》),“近來愁似天來大,誰解相憐?誰解相憐,又把愁來做個天”(《醜奴兒》),也有夾雜許多虛詞語助的文言句式,如“不知雲者為雨,雨者云乎”(《漢宮春》),“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賀新郎》):有語氣活躍的對話、自問自答乃至呼喝,如“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南鄉子》),“杯,汝來前!”(《沁園春》)也有相當嚴整的對句,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破陣子》)等。概括起來説,辛詞在語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鬆散,語義流動連貫,句子往往寫得比較長。文人詞較多使用的以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躍地連接句子構成整體意境的方式,在辛詞中完全被打破了。但並不是説,辛棄疾的所謂“以文為詞”不再有音樂性的節奏。在大量使用散文句式、注意保持生動的語氣的同時,他仍然能夠用各種手段造成變化的節奏。如《水龍吟》中“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把吳鈎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意義聯貫而下,在詞中是很長的句子,但卻是頓挫鮮明,鏗鏘有力,決不是把一段文章套在詞的形式中而已。 [12] 
此外,其描寫農村景物和反映農家生活的作品,如《清平樂·村居》《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玉樓春·三三兩兩誰家女》等,都富有生活氣息,給人以清新之感。其抒情小詞,如《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青玉案·元夕》等,寫得含蓄藴藉,言短意長。辛詞繼承了蘇軾豪放詞風和南宋初期愛國詞人的戰鬥傳統,進一步開拓了詞的境界,擴大了詞的題材,幾乎達到無事無意不可入詞的地步,又創造性地融匯了詩歌、散文、辭賦等各種文學形式的優點,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形成了辛詞的獨特風格。 [12] 
辛詞以豪放為主,但又不拘一格,沉鬱、明快、激勵、嫵媚,兼而有之。他善於運用比興手法和奇特想象,對自然界的山、水、風、月、草、木都賦予情感和性格,並有所寄託。他還善於吸收民間口語入詞,尤其善於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別出新意。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議論過多而顯得晦澀、呆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説:“其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於倚聲家為變調,而異軍突起,能於剪紅刻翠之外,屹然別立一宗。”吳衡照蓮子居詞話》説:辛稼軒別開天地,橫絕古今,論、孟、詩小序、左氏春秋、南華、離騷、史、漢、世説、選學、李、杜詩,拉雜運用,彌見其筆力之峭。” [4]  [12] 
辛棄疾的詩,據辛啓泰所輯《稼軒集抄存》收詩111首。鄧廣銘輯校《辛稼軒詩文抄存》清除誤收,增補遺漏,得詩124首。其後,孔凡禮的《辛稼軒詩詞補輯》又新補詩19首。現存辛詩,共133首。辛詩從各個不同的側面,反映了作者的生活和思想情感,可與其詞相證,其中《送別湖南部曲》,自寫政治遭遇,可與《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對讀;“有時思到難思處,拍碎欄干人不知”(《鶴鳴亭絕句》),感嘆英雄失意,也與《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合拍,而“竹杖芒鞋看瀑回,暮年筋力倦崔嵬”《同杜叔高祝彥集觀天保庵瀑布主人留飲兩日且約牡丹之飲》,與《鷓鴣天·鵝湖歸病起作》合拍。正是置閒期間所反覆詠吟的歌詞題材。“剩喜風情筋力在,尚能詩似鮑參軍”(《和任師見寄之韻》),辛棄疾以鮑照自許。他的詩風格俊逸,在當時“江西”“江湖”兩派之外,自有掉臂遊行之致。而且,他的某些抗戰詩,悲壯雄邁,也未必在其抗戰詞之下,但是,辛棄疾畢竟是以詞之餘作詩,其詩作成就,自然無法與詞相比擬。 [4]  [26] 
除去詩詞方面的成就之外,辛棄疾的文筆勢磅礴,充滿豪情,頗為值得稱道。辛棄疾的文,據鄧廣銘所輯,計17篇其中除幾篇啓札祭文外,多為奏疏。這類奏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當時所存在的尖鋭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較為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現實;並系統地陳述了辛棄疾對於抗金、恢復事業的見解及謀略,充分體現了他經綸天下的“英雄之オ”和“剛大之氣”。辛棄疾曾明確宣稱:“論天下之事者主乎氣。”(《九議》其二)辛棄疾其文,猶如其人,世充滿着虎虎生氣。所謂“筆勢浩落,智略輻輳,有權書衡論之風”(《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八),正體現了辛文的特色。後人視他為南宋時期政論文的大手筆,只是為詞名所掩,不為人熟知。 [4] 

辛棄疾書法

辛棄疾手跡《去國帖》 辛棄疾手跡《去國帖》
辛棄疾有《去國帖》,今藏故宮博物院。紙本,行書十行,為酬應類信札。末署“宣教郎新除秘閣修撰權江南西路提點刑獄公事辛棄疾札子”。中鋒用筆,點畫規矩,書寫流暢自如,於圓潤爽麗中不失挺拔方正之氣象。
《去國帖》曾經過元人趙孟頫,明人黃琳、項元沛及清人永瑆等鑑藏,《書畫鑑影》著錄。 [23] 

辛棄疾軍事

軍事活動
辛棄疾不僅是詞中高手,同時還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將帥之才,為將,可衝鋒陷陣,有萬軍之中勇擒張安國之壯舉;為帥,可指揮若定,有一月平定茶商軍之功績。後力排眾議,創制飛虎軍,以穩定湖湘地區。
軍事思想
辛棄疾的軍事理論主要體現在《美芹十論》中。《美芹十論》又名《御戎十論》,是辛棄疾的一篇軍事政論文。該書從第一論以至於第十論,無一不是精闢之論,有着很高的研究價值。同時,這也是一部很好的軍事論著,陳述抗金救國、收復失地、統一中國的大計。 [28] 
辛棄疾身處南宋王朝偏安江左、積弱已久、怯戰求和的時代。面對朝廷內外一些人的懼戰之聲,他從宋金雙方的政治、經濟、軍事、地理諸方面進行考察,指出“短長易勢”的可能性,以卻疑去駭,增強軍民的必勝信心。他詳論了預有準備、重點設防的備戰方案與力爭主動、出奇制勝的作戰原則。強調“惟預備乃為無患”“兵不預謀不可以制勝”,反對無準備的浪戰。論述了“藏戰於守”“聚則勢雄,分則氣沮”之理。贊成厚集兵力於主要戰場、積極抗擊、聲東擊西、出敵不意的戰法。在軍隊建設上,他提出寓兵於農、組訓民兵的自強自立之策,以補宋朝常備軍量少質差之不足,並根據各地情形區別對待,做到既能守衞鄉土,又能不廢農事。還提出延請“識虛實兵務者”充實作戰決策機構、廣開才路的建策。有關軍務大事,主張廣集羣議,擇善而定。為彌補武將多勇寡謀的弱點,建議每軍置參謀,“陪計議,觀形勢”,為之謀劃,以利戰守等。 [70] 
辛棄疾的兵論説理透徹,論據充足,多為朝野抗金志士所首肯。可惜沒有得到宋朝廷的充分重視,失去了對抗金斗爭發揮積極指導作用的機會。 [70] 

辛棄疾歷史評價

蔡光:“子之詩則未也;當以詞名家。”(《懷古錄》引) [13] 
朱熹:“辛幼安亦是一帥才,但方其縱恣時,更無一人敢道他,略不警策之。及至如今一坐坐了,又更不問着,便如終廢。此人做帥,亦有勝他人處,但當明賞罰而用耳。”(《朱子語類》) [25] 
陸游:“大材小用古所嘆,管仲蕭何流亞。天山掛斾或少須,先挽銀河洗嵩華。”(《送辛幼安殿撰造朝》) [48] 
陳亮:“眼光有梭,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負,足以荷載四國之重。出其毫末,翻然震動,不知須鬢之既斑,庶幾膽力無恐。呼而來,麾而去,無所逃天地之間;撓弗濁,澄弗清,豈自為將相之種。故曰:真鼠枉用,真虎可以不用,而用也者所以為天寵也。”(《辛疾棄畫像贊》) [47] 
範開:“公一世之豪,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方將斂藏其用以事清曠,果何意於歌詞哉,直陶寫之具耳。”(《稼軒詞序》) [26]  [27] 
劉宰:“命世大才,濟時遠略。挺特中流之砥柱,清明寒露之玉壺。十載倦遊,飽看帶湖之風月;一麾出鎮,迥臨越嶠之煙霞。上方為克復神州之圖,公雅有誓清中原之志。”(《上安撫辛待制》) [14] 
辛棄疾隱居生活 辛棄疾隱居生活 [15]
劉克莊:“□建炎省方畫淮而守者百三十餘年矣,其間北方驍勇自拔而歸,如李侯顯忠(李顯忠)、魏侯勝(魏勝),士大夫如王公仲衡(王希呂)、辛公幼安,皆著節本朝,為名卿將。辛公文墨議論尤英偉磊落。乾道紹熙奏篇及所進美芹十論、上虞雍公九議,筆勢浩蕩,智略輻湊,有權書衡論之風。……公所作,大聲鞺鞳,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自有蒼生以來所無。其穠纖綿密者,亦不在小晏(晏幾道)、秦郎(秦觀)之下。”(《辛稼軒集序》) [27] 
徐元傑:“摩空節氣,貫日忠誠。紳綬動色,草木知名。陽春白雪,世所共珍。秋水瓢泉,清哉斯人。”(《稼軒辛公贊》) [49] 
周輝:“《稼軒樂府》,辛幼安酒邊遊戲之作也。詞與音葉,好事者爭傳之。”(《清波別志》) [24] 
汪莘:“唐宋以來,詞人多矣。其詞主於淫,謂不淫非詞也。餘謂詞何必淫,亦順宮意如何爾。餘於詞,所喜愛三人焉。蓋至於東坡而一變,其豪妙之氣,隱隱然流出言外,天然絕世,不假振作。二變而為宋希真,多塵外之想,雖雜以微塵,而清氣自不可沒。三變而為辛稼軒,乃寫其胸中事,尤好稱淵明。此詞之三変也。”(《海日樓叢鈔》引筆記) [24] 
岳珂:“稼軒以詞名,有所作輒數十易稿,累月宋竟,其刻意如此。”(《桯史》) [24] 
劉克莊:“長短句眆於唐,盛於本朝。餘嘗評之:譽卿有教坊丁大使意態。美成頗偷古句,温、李諸人困於掲撦。近歲放翁、稼軒一掃纖豔,不事斧鑿,高則高矣,但時時掉書袋,要是一解。”(《題劉叔安感秋八首》) [24] 
元好問:“坡以來,山谷、晁無咎陳去非、辛幼安諸公,俱以歌詞取稱,吟詠性情,留連光景,清壯頓挫,能起人妙思。亦有語意拙直不自緣飾、因病成妍者,皆自坡發之。”(《新軒樂府引》) [53] 
謝枋得:“以此比來,忠義第一人,生不得行其志,沒無一人明其心。全軀保妻子之臣,乘時抵瞞之輩,乃苟富貴者,資天下之疑,此朝廷一大過,天地間一大冤,志士仁人所深悲至痛也。公精忠大義,不在張忠獻、嶽武穆下。一少年書生,不忘本朝,痛二聖之不歸,閔八陵之不祀,哀中原子民之不行王化,結豪傑,志斬虜馘,挈中原還君父,公之志亦大矣。耿京死,公家比者無位,猶能擒張安國,歸之京師,有人心天理者,聞此事莫不流涕。使公生於藝祖、太宗時,必旬日取宰相。入仕五十年,在朝不過老從官,在外不過江南一連帥。公沒,西北忠義始絕望,大讎必不復,大恥必不雪,國勢遠在東晉下。五十年為宰相者,皆不明君臣之大義,無責焉耳。”(《宋辛稼軒先生墓記》) [16]  [39] 
劉辰翁:“自辛稼軒前,用一語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軒,橫豎爛熳,乃如禪宗棒喝,頭頭皆是:又如悲笳萬鼓,平生不平事並巵酒,但覺賓主酣暢,談不暇顧。詞至此亦足矣。”(《辛稼軒詞序》) [15] 
王惲:“幽思耿秋堂,芸香風度。客至忘言孰賓主。一篇雅唱似與朱經細語。恍疑南澗坐揮談麈霽月光風,竹君梅侶。中有新亭舊如雨。力扶王略,志在中原舉。丈夫心事了,驚千古。”(《感皇恩·與客讀辛殿撰樂府全集》) [24] 
王博文:“樂府始於漢,著於唐,盛於宋。大概以情致為主,秦、晁、賀、晏雖得其體,然哇淫靡曼之聲勝。東坡、稼軒矯之以雄詞英氣天下之趨向始明。”(《天籟集序》) [24] 
趙文:“近世辛幼安跌蕩磊落,猶有中原豪傑之氣,而江南言詞者宗美成州言詞者宗元遺山,詞之優劣未暇論,而風氣之異,遂為南北強弱之佔,可感已。《玉樹後庭花》盛,陳亡;《花間》麗情盛,唐亡;清真盛,宋亡,可畏哉。”(《吳山房樂府序》) [24] 
張炎:“辛稼軒、劉改之作豪氣詞,非雅詞也。於文章餘暇,戲弄筆墨,為長短句之詩耳。”(《詞源》) [54] 
袁桷:妖雛殂江,八方沸騰。手提模糊,仗義南興。閩越荊湘,是鎮是繩。智名勇功,蔑如浮雲。䜛屢尼之,耳若不聞。聲裂金石,湛厥心君。運有南北,孰言一之。時有未完,矢詞窒之。卒全其歸,莫能躓之。帶湖維居,喬木鬱新。目光背甲,佩兮振振。審象式瞻,宛其不泯。(《辛稼軒畫像贊》) [17] 
脱脱:“古之君子,出處不齊,同歸於是而已。辛棄疾知大義而歸宋。”(《宋史》) [18] 
楊慎:“宋人如秦少游、辛稼軒,詞極工矣,而詩殊不強人意。疑若獨藝然者,豈非異曲分派之説乎。”(《詞品序》) [52] 
俞彥:“唐詩三變愈下,宋詞殊不然。歐、蘇、秦、黃足當高、岑、王、李;南渡以後,矯矯陡健,即不得稱中宋、晚宋也。惟辛稼軒自度粱肉不勝前哲,特出奇險為珍錯供,與劉後村輩俱曹洞旁出,學者正可欽佩,不必反唇並捧心也。”(《爰園詞話》) [24] 
愛新覺羅·玄燁:“君子觀棄疾之事,不可謂宋無人矣,特患高宗不能駕馭之耳。使其得周宣王、漢光武,其功業悉止是哉!”(《御批通鑑綱目》) [19] 
愛新覺羅·永瑢紀昀等:“其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於倚聲家為變調;而異軍特起,能於翦紅刻翠之外,屹然別立一宗,迄今不廢。觀其才氣俊邁,雖似乎奮筆而成,然……則未始不由苦思得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15] 
賙濟:“稼軒不平之鳴,隨處輒發,有英雄語,無學問語,故往往鋒穎太露。然其才情富豔,思力果鋭,南北兩朝,實無其匹,無怪流傳之廣且久也。世以蘇、辛並稱,蘇之自在處,辛偶能到。辛之當行處,蘇必不能到。二公之詞,不可同日語也。後人以粗豪學稼軒,非徒無其才,並無其情。稼軒固之大才,然情之處,後人萬不能及。”(《介存齋論詞雜著》) [51] 
李慈銘:“稼軒以附會開禧用兵,稍損名節,然其拔賊自歸,固無日不枕戈思效,即此四十六字,滿腔忠憤,幡際天地間,如聞三呼渡河聲矣。”(《越縵堂讀書記》) [20] 
陳廷焯:“稼軒有吞吐八荒之概而機會不來,正則為郭、李,為嶽、韓,變則為桓温之流亞。” [39]  [51]  (《白雨齋詞話》)
江順詒:“稼軒仙才,亦霸才也。”(《詞學集成·附錄》) [24] 
錢基博:“撫時感事,慨當以慷,其源出於蘇軾,而異軍突起。蘇軾抗首高歌,以詩之歌行為詞;棄疾則橫放傑出,直以文之議論為詞。蘇軾之詞,雄矯而臻渾成,其筆圓;棄疾之詞,恣肆而為槎丫,其勢橫。詞之棄疾學蘇,猶詩之昌黎學杜也。周邦彥隱栝唐詩入詞,棄疾則隱栝經子語、史語、文語入詞,縱橫跳蕩,如勒新駒,如捕長蛇,不可捉摸。” [57]  (《中國文學史》)
陳振主編):“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可是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然而,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中國通史》) [50] 
胡適:“(辛棄疾)是詞中第一大家。他的才氣縱橫,見解超脱,情感濃摯。……他那濃厚的情感和奔放的才氣,往往使人不覺得他在那裏掉書袋。”(《詞選》) [24] 
鄧廣銘:“胸懷中燃燒着炎炎的烈火轟雷,表面上卻必須裝扮成一個淡泊冷靜、不關心時事和世局的人。”(《辛棄疾傳》)

辛棄疾軼事典故

辛棄疾義斬義端

金帝完顏亮遷都燕京之後,一些長期受奴役和壓迫的漢人忍無可忍,扛起了反金大旗,其中聲勢最浩大的是山東境內的耿京起義。為了響應義軍的反金義舉,時年二十二歲的辛棄疾也乘機拉起了兩千人的隊伍投奔耿京,被任命為掌管文書和帥印的掌書記。在此年中發生的一件事,令耿京對辛棄疾從此刮目相看。
當初和辛棄疾一塊兒來投奔義軍的還有一位叫義端的和尚。義端本身就是個守不了清規戒律的花和尚,因為受不了在義軍裏當差的苦頭,竟盜走了經由辛棄疾保管的帥印,準備去金營裏邀功。義端本身也是一小股義軍的首領,是被辛棄疾説服一起投奔耿京帳下的,耿京盛怒之下,只得拿辛棄疾問罪。辛棄疾理屈詞窮,自知交友不慎,羞愧難當,當場向耿京立下了軍令狀,追回帥印。
當晚,辛棄疾帶了一小隊人馬埋伏在了去往金營必經的路上,果然,天快亮了的時候,義端真的騎馬來到,辛棄疾不由分説,一刀將義端砍下馬來。義端見是辛棄疾,當即求饒説:“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頭青兕,您力大能拔山,將來定有大造化。您饒了我的小命吧!”辛棄疾不由分説,手起刀落,義端身首異處。 [21] 

辛棄疾名士相會

據宋人趙溍養痾漫筆》著,陳亮最初聽聞辛棄疾之名時,前往拜訪。將要到他家門口時,碰到一座小橋,陳亮三次試圖策馬躍過,但馬卻三次退卻。陳亮大怒,揮劍斬下馬的首級,把馬推倒在地,徒步進門。辛棄疾倚樓相望,大感驚異。派人詢問詳情,而陳亮已經到了門外,於是結為好友。 [44] 
在辛棄疾出帥淮軍時,陳亮正處於窮困潦倒的絕境。他前往治所拜訪辛棄疾,與他談論天下大事。酒酣之際,辛棄疾暢談宋金之間的利害,“南(宋)之可以並北(金)者,如此。北之可以並南者,如此”;還提及錢塘(臨安)並非帝王所居之地,如果敵人“斷牛頭之山,天下無援兵;決西湖之水,(臨安)滿城皆魚鱉”。飲畢,辛棄疾邀請陳亮住在自己的屋子裏。陳亮半輾轉反側,思量道:“辛棄疾平素慎重寡言,醒來後一定會後悔自己的失言,將要殺我滅口。”於是盜走他的駿馬逃走。一個多月後,陳亮主動致信辛棄疾,求借十萬緡以接濟,辛棄疾也如數相借。 [44] 
淳熙五年(1178年),辛棄疾在與陳亮臨安相會。 [22]  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陳亮自浙江東陽來江西上饒北郊帶湖訪問作者。辛棄疾和陳亮縱談天下大事,極為投契。陳亮在帶湖住了十天,又同遊鵝湖(今江西鉛山東北)。後來,陳亮因朱熹失約未來紫溪(地名,在江西鉛山縣南),匆匆別去。辛棄疾思念陳亮,曾先寫《賀新郎》一首寄給陳亮。陳亮很快就和了一首《賀新郎·寄辛幼安和見懷韻》。辛棄疾見到陳亮的和詞以後,再次回憶他們相會時的情景,寫下《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發出“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吶喊。 [45] 

辛棄疾哭祭朱熹

辛棄疾曾經與理學家朱熹共遊武夷山,朱熹寫下“克己復禮”“夙興夜寐”八個字,分別懸掛在辛棄疾兩間齋室的門上。朱熹病逝時,他的學説已被宣佈為“偽學”。在當權者韓侂冑一派的壓力下,許多朱熹的門人弟子不敢前往弔唁,而辛棄疾卻不畏禁令,前往哭祭,並留下了一句留傳千古的悼詞:“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 [41] 

辛棄疾人際關係

辛棄疾親屬
關係
姓名
簡介
始祖
辛維葉
官至大理評事,自狄道遷居濟南。
高祖
辛師古
官至儒林郎
曾祖
辛寂
官至賓州司户參軍
祖父
金國官知開封府,封隴西郡開國男。贈朝請大夫
父親
辛文鬱
母親
孫氏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隨辛棄疾南渡,定居江南,受封令人
妻子
趙氏
江陰趙氏,辛棄疾原配,知南安軍趙修之之女,卒於江陰,贈碩人。 [43] 
辛棄疾之繼配,為南投宋廷的原金國新息縣令範邦彥之女,範如山之妹,封令人,於慶元二年(1196年)早辛棄疾病逝,贈碩人 [43] 
林氏
辛棄疾在範氏去世後三娶之妻。 [43] 
整整
整整善吹笛。辛棄疾在上饒時,有個大夫治好了他的妻子範氏的病,為了答謝大夫,辛棄疾就把整整贈送給他,並作《好事近·醫者索酬勞》一詞。 [59] 
錢錢
本姓錢,善寫書信,常與田田幫辛棄疾代回書信,辛棄疾有《臨江仙·侍者阿錢將行,賦錢字以贈之》詞。 [64] 
田田
本姓田,善寫書信,常與錢錢幫辛棄疾代回書信。 [64] 
香香
辛棄疾《鷓鴣天·困不成眠奈夜何》詞中有“嬌痴卻妒香香睡”句。 [60] 
卿卿
辛棄疾有詞《西江月·題可卿影像》。 [61] 
飛卿
長子
辛稹
字兆祥,生有三子:辛奇、辛章、辛童,一女,贅豐城縣進士李邇。 [2]  [42] 
次子
辛秬
字廣潤,曾任崇仁縣尉,娶妻熊氏,生一女,過繼一子辛立中。再娶李氏,生四子。 [2]  [42] 
早夭子
辛㔶
又名鐵柱,早逝,辛棄疾有詞《清平樂·為兒鐵柱作》。 [2]  [63]  [42] 
三子
辛稏
字望農,曾任直秘閣、潼川提刑等。原配熊氏,去世後贈碩人。續娶辛棄疾之妻範氏之外甥女、韓居仁之女韓氏,生四子辛鞬、辛律、辛棣、辛肅,皆官於朝。 [2]  [42] 
四子
辛穮
字子尚,官至迪功郎、潭州衝縣尉。娶妻聶氏,生一子辛健。 [2]  [42] 
五子
辛穰
字康功,官至承務郎。娶妻祝氏,生一子辛肇。 [2]  [42] 
六子
辛穟
字君實,官至承務郎,娶妻黃氏,再娶王氏,三娶丁氏。生一子辛庸。 [2]  [42] 
七子
辛秸
字賓夫,早逝。娶妻林氏,有一子辛韋。 [2]  [42] 
八子
辛褎
字仲舉,黃樸榜(1229年)及第,官至從仕郎,平江府司户。生一子辛逮。 [2]  [42] 
長女
辛𥠺
嫁朝散郎範炎 [2]  [42] 
次女
辛𥣖
嫁文士陳成父 [2]  [42] 
孫子
辛康弼
辛秬之子,字仲安,淳熙二年(1175年)生。
辛鞬
(1209-1275)字仲武,辛稏長子,娶紹興名御史魏矼之孫女,一生沉浮州縣佐吏,晚年官至朝奉郎,雖得知英州、辰州、南雄州,但未能到任。 [40] 
辛律
均為辛稏之子。
辛棣
辛肅
辛健
辛穮之子。
辛肇
辛穰之子,字仲初,嘉定癸未年生,早卒。
辛庸
字仲登,黃樸榜(1229年)進士,官至從仕郎,平江司户。娶妻劉氏,生一子辛徽。
辛韋
辛秸之子,早卒。
辛逮
(1222-1270),辛褎之子。
曾孫
辛德燗
辛康弼之子,嘉泰四年生。
辛衍
辛鞬之子,弱冠而卒。
辛衝
辛鞬之子,衡州軍事判官。
辛徽
辛庸之子,字慶美。官至通仕郎、餘姚教喻。娶三衢魏中丞的孫女,生一子辛壽南。
玄孫
辛紹賢
辛德燗之子,字英奇,淳祐四年(1244年)生。
辛壽翁
辛鞬之孫。
辛關郎
辛進弟
辛壽南
辛徽之子。 [2]  [42] 

辛棄疾主要作品

辛棄疾現存詞600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其詩集《稼軒集》已佚。清人辛啓泰輯有《稼軒集抄存》,近人鄧廣銘增輯為《辛稼軒詩文抄存》。《全宋詩》錄有其詩。
辛棄疾部分詞作
---
表格主要參考資料 [30]  [58] 

辛棄疾後世紀念

辛棄疾紀念館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風閘村南,佔地總面積31畝,由紀念館和辛家墳兩部分組成,總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建有石坊、六角碑亭、辛棄疾塑像、辛棄疾紀念祠、稼軒詞書法藝術刻石碑廊等景觀以及文物、書畫、民俗、圖片與“一代詞宗”“義膽忠魂”6個展室。 [32] 
辛棄疾之墓 辛棄疾之墓
辛棄疾墓位於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瓜山虎頭門陽原山腰,坐北朝南。立於紹定年間(1228年-1233年),其側驛路旁有稼軒先生神道金字碑。原碑毀墓殘。清代辛氏後裔於墓前又立新碑,今亦斑駁陸離,字跡模糊,碑文上行是“皇清乾隆癸卯年季春月重修”。中間是“顯故考率公稼軒府君之墓”。下行多有闕字,據考為辛棄疾之仲子辛櫃的後裔所立。
1959年,辛棄疾墓被列為江西省重點保護文物。1971年和1981年又先後兩次修整。墓系麻石砌就,分四層,頂堆黃土,兩連圍以墳櫃。墓高2.5米,直徑2.5米,佔51.5平方米。墓道較短,有郭沫若撰並書之輓聯:“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 [33] 

辛棄疾影視形象

年份
影視類型
劇名
飾演者
1993年
電影
劉燕軍、畢丹 [37-38] 
2020年
電影
謝苗 [36] 

辛棄疾史料索引

史料索引
宋史·卷四百一·辛棄疾傳》 [18]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卷二十》 [46] 
---
參考資料
  • 1.    侯外廬 等.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Ⅲ.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1317-1318
  • 2.    鄧廣銘.辛棄疾傳 辛稼軒年譜.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115-260
  • 3.    洪邁《稼軒記》:“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
  • 4.    周揚 等.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第Ⅱ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1093-1097
  • 5.    《宋史·卷四百一·列傳第一百六十·辛棄疾》:辛棄疾,字幼安,齊之歷城人。少師蔡伯堅,與黨懷英同學,號“辛黨”。始筮仕,決以蓍,懷英遇《坎》,因留事金,棄疾得《離》,遂決意南歸。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3-10-17]
  • 6.    《宋史·卷四百一·列傳第一百六十·辛棄疾》:金主亮死,中原豪傑並起。耿京聚兵山東,稱天平節度使,節制山東、河北忠義軍馬,棄疾為掌書記,即勸京決策南向。僧義端者,喜談兵,棄疾間與之遊。及在京軍中,義端亦聚眾千餘,説下之,使隸京。義端一夕竊印以逃,京大怒,欲殺棄疾。棄疾曰:“丐我三日期,不獲,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虛實奔告金帥,急追獲之。義端曰:“我識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殺人,幸勿殺我。”棄疾斬其首歸報,京益壯之。
  • 7.    《宋史·卷四百一·列傳第一百六十·辛棄疾》:紹興三十二年,京令棄疾奉表歸宋,高宗勞師建康,召見,嘉納之,授承務郎、天平節度掌書記,並以節使印告召京。會張安國、邵進已殺京降金,棄疾還至海州,與眾謀曰:“我緣主帥來歸朝,不期事變,何以覆命?”乃約統制王世隆及忠義人馬全福等徑趨金營,安國方與金將酣飲,即眾中縛之以歸,金將追之不及。獻俘行在,斬安國於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陰僉判棄疾時年二十三。
  • 8.    《宋史·卷四百一·列傳第一百六十·辛棄疾》: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對延和殿。時虞允文當國,帝鋭意恢復,棄疾因論南北形勢及三國、晉、漢人才,持論勁直,不為迎合。作《九議》並《應問》三篇、《美芹十論》獻於朝,言逆順之理,消長之勢,技之長短,地之要害,甚備。以講和方定,議不行。遷司農寺主簿,出知滁州安徽省東部城市。州罹兵燼,井邑凋殘,棄疾寬徵薄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乃創奠枕樓、繁雄館。闢江東安撫司參議官。留守葉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薦棄疾慷慨有大略。召見,遷倉部郎官、提點江西刑獄。平劇盜賴文政有功,加秘閣修撰。調京西轉運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
  • 9.    《宋史·卷四百一·列傳第一百六十·辛棄疾》:慶元元年落職,四年,復主管衝佑觀。
  • 10.    《宋史·卷四百一·列傳第一百六十·辛棄疾》:久之,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四年,寧宗召見,言鹽法,加寶謨閣待制、提舉佑神觀,奉朝請。尋差知鎮江府,賜金帶。
  • 11.    《宋史·卷四百一·列傳第一百六十·辛棄疾》:坐繆舉,降朝散大夫、提舉衝佑觀,差知紹興府、兩浙東路安撫使,辭免。進寶文閣待制,又進龍圖閣、知江陵府。令赴行在奏事,試兵部侍郎,辭免。
  • 12.    朱麗霞.豪邁與婉媚的交融——談辛棄疾詞的藝術成就[J].南昌高專學報,2000(3):27-30
  • 13.    《宋史·卷四百一·列傳第一百六十·辛棄疾》:棄疾嘗同朱熹遊武夷山,賦《九曲棹歌》,熹書“克己復禮”、“夙興夜寐”,題其二齋室。熹歿,偽學禁方嚴,門生故舊至無送葬者。棄疾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棄疾雅善長短句,悲壯激烈,有《稼軒集》行世。紹定六年,贈光祿大夫。鹹淳間,史館校勘謝枋得過棄疾墓旁僧舍,有疾聲大呼於堂上,若嗚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絕聲。枋得秉燭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聲始息。德祐初,枋得請於朝,加贈少師,諡忠敏。
  • 14.    《漫塘集·卷十四》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9-13]
  • 15.    辛棄疾 著;徐漢明 編.辛棄疾全集:四川文藝出版社,1994-08:396-398
  • 16.    鄧廣銘 著.辛棄疾傳 辛稼軒年譜 新版: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03:282
  • 17.    《清容居士集·卷十七》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9-13]
  • 18.    《宋史·卷四百一·列傳第一百六十》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6-07-30]
  • 19.    御批續資治通鑑綱目 5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9-13]
  • 20.    李慈銘 著.近世文化書系 越縵堂讀書記 5: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02:822
  • 21.    趙曉嵐.金戈鐵馬辛棄疾: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5月
  • 22.    陳思《稼軒年譜》:“淳熙五年為大理少卿,與陳亮有臨安之聚。”
  • 23.    辛棄疾行楷書去國帖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2-09-03]
  • 24.    吳熊和.唐宋詞彙評·兩宋卷(三).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2331-2345
  • 25.    《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二·本朝六》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2-09-13]
  • 26.    徐曉剛.淺談南宋詞人辛棄疾的軍事才能[D].信陽師範學院,2009
  • 27.    辛棄疾 著.中國古典文學叢書  稼軒詞編年箋註  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07:655-657
  • 28.    傅秋爽.《美芹十論》與辛棄疾的政治軍事才能[J].河北學刊,1993(4)
  • 29.    楊忠.辛棄疾詞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1-6
  • 30.    東籬子編譯.辛棄疾詞全鑑.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有限公司,2020:1-4
  • 31.    李佳佳.“歸正人”對於辛棄疾南歸後詞作的影響[J].金田,2014(5):94
  • 32.    辛棄疾紀念館今天覆館開放  .澎湃網.2020-05-09[引用日期2021-05-18]
  • 33.    江西辛棄疾墓荒草叢生 當地欲造旅遊項目搶救保護  .中新網.2012-06-19[引用日期2021-05-18]
  • 34.    《宋史·卷四百一·列傳第一百六十·辛棄疾》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1-05-29]
  • 35.    遊國恩 等.中國文學史(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4:134-139
  • 36.    電影《辛棄疾1162》(愛奇藝版/2020)片尾字幕1小時46分12秒  .愛奇藝視頻[引用日期2021-11-19]
  • 37.    CCTV.com-《辛棄疾鐵血傳奇》  .央視網[引用日期2021-12-04]
  • 38.    辛棄疾鐵血傳奇  .時光網[引用日期2021-12-04]
  • 39.    辛棄疾的經濟問題:下崗18年卻生活豪奢(3)  .中國作家網[引用日期2021-12-09]
  • 40.    辛更儒.《有宋南雄太守朝奉辛公壙志》考釋.[J].中國典籍與文化,2008(03):23-29
  • 41.    《宋史·卷四百一·列傳第一百六十》:棄疾嘗同朱熹遊武夷山,賦《九曲棹歌》,熹書“克己復禮”、“夙興夜寐”,題其二齋室。熹歿,偽學禁方嚴,門生故舊至無送葬者。棄疾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
  • 42.    辛更儒.辛棄疾子女新考.[J].中國韻文學刊第24卷第1期,2010(03):105-111
  • 43.    辛更儒.辛棄疾家室再考.[J].文學遺產,2007(06):79-85
  • 44.    宋·趙溍《養痾漫筆》(不分卷):陳同甫,名亮,號龍川。始聞辛稼軒名,訪之。將至門,遇小橋,三躍而馬三卻。同甫怒拔劍揮馬首,推馬仆地,徒步而進。稼軒適倚樓,望見之,大驚異。遣人詢之,則已及門,遂定交。稼軒帥淮時,同甫與時落落,家甚貧。訪稼軒於治所,相與談天下事。酒酣,稼軒言南北之利害,南之可以並北者,如此。北之可以並南者,如此。且言錢塘非帝王居,斷牛頭之山,天下無援兵;決西湖之水,滿城皆魚鱉。飲罷,宿同甫於齋中。同甫夜思稼軒沈重寡言,醒必思其誤,將殺我以滅口,遂盜其駿馬而逃。月餘,同甫致書稼軒,假十萬緡以濟貧,稼軒如數與之。
  • 45.    周汝昌.唐宋詞鑑賞辭典(南宋·遼·金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1531-1534
  • 46.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卷二十·乙集·邊防三》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9-05]
  • 47.    《龍川集·卷十》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9-13]
  • 48.    《陸游詩全集·卷四》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9-13]
  • 49.    《楳埜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9-13]
  • 50.    白壽彝 總主編;陳振 主編.中國通史 12 第7卷 中古時代 五代遼宋夏金時期 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496-1499
  • 51.    辛棄疾 著;徐漢明 編.辛棄疾全集:四川文藝出版社,1994-08:453
  • 52.    《詞品》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9-13]
  • 53.    《元遺山集·卷第三十五》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9-13]
  • 54.    《詞源》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9-13]
  • 55.    《稼軒先生年譜》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11-07]
  • 56.    《全宋詞·辛棄疾》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11-07]
  • 57.    錢基博 著.中國文學史 全2冊:東方出版中心,2008-01:576
  • 58.    《全宋詞·辛棄疾》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2-12-08]
  • 59.    辛棄疾 撰 鄧廣銘 箋註.稼軒詞編年箋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237
  • 60.    詩詞 辛棄疾 鷓鴣天  .搜韻[引用日期2023-04-13]
  • 61.    詩詞 辛棄疾 西江月 其一 題可卿影像  .搜韻[引用日期2023-04-13]
  • 62.    詩詞 辛棄疾 滿江紅 稼軒居士花下與鄭使君惜別醉賦,侍者飛卿奉命書  .搜韻[引用日期2023-04-13]
  • 63.    詩詞 辛棄疾 清平樂 其二 為兒鐵柱作  .搜韻[引用日期2023-04-13]
  • 64.    辛棄疾 撰 鄧廣銘 箋註.稼軒詞編年箋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03
  • 65.    辛棄疾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6-01]
  • 66.    辛棄疾  .學習強國[引用日期2023-06-01]
  • 67.    夏徵農.大辭海:中國古代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807
  • 68.    夏徵農.大辭海:中國文學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12-01:108
  • 69.    辛棄疾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6-26]
  • 70.    辛棄疾軍事思想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6-2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