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晃(?~227年),字公明,河東郡楊縣(今山西省洪洞縣)人。三國時期曹魏大臣、名將。
徐晃早年跟隨楊奉征戰,並説服楊奉護送漢獻帝東歸洛陽,受封都亭侯。後歸順曹操,參與徐州之戰、官渡之戰、攻打冀州、白狼山之戰、南郡之戰、渭南之戰、涼州之戰、漢中之戰等重大戰役,皆立有功勳。在樊城之戰中,徐晃率軍擊退關羽,又緊隨關羽展開追殺,並趁機連破關羽十重圍塹,徹底解除了樊城之圍。因治軍嚴整被魏武帝曹操稱讚“有周亞夫之風”。曹魏建立,徐晃被加封為右將軍。其後,徐晃跟隨夏侯尚擊敗蜀將劉封並奪取上庸。
徐晃人物生平
編輯徐晃早年經歷
初平三年(192年),王允和呂布誅殺董卓。董卓部將李傕、郭汜等攻破長安城,殺王允等人,後又自相火併,在長安大肆屠殺。徐晃説服楊奉護送漢獻帝東入洛陽。漢獻帝渡河至安邑(今山西夏縣北),封賞保駕有功人員,徐晃封為都亭侯。
[1]
徐晃隨曹征戰
建安元年(196年)十月,曹操保護着漢獻帝要遷都許縣的時候,楊奉在韓暹的挑撥下又改變了歸附曹操的主意,而是跟韓暹一起出兵去劫駕。
[62]
楊奉在梁(今開封)被曹軍殺得大敗。徐晃則趁機投奔了曹操。
[3]
從此,他便成為曹操的一名忠實戰將,跟隨曹操轉戰南北,為曹魏的創建屢立功勳。曹操分兵給徐晃,派其攻打卷、原武兩地,破之,被拜為裨將軍。又隨曹操攻呂布,降呂布將領趙庶、李鄒等。後與史渙在河內斬殺眭固。
[4]
徐晃官渡顯威
後與曹洪擊濦人祝臂,破之。九月,曹操出兵與袁紹作戰,不勝而還,堅壁自守。時袁紹數千車糧草至官渡。謀士荀攸對曹操説:“袁紹的運糧車旦夕間就到了,其押運糧草的將領韓猛勇猛但輕敵,出擊可以將他打敗”。曹操問:“誰可以擔當這個重任?”荀攸説:“徐晃可以。”於是曹操派徐晃和史渙帶着幾千騎兵共同攻打韓猛,在故市(今鄭州西北)截燒其輜重。此戰,徐晃功勞最大,被封為都亭侯。
[11]
徐晃深長見解
徐晃勸告曹操説:“如今袁譚、袁尚還沒有被擊敗,沒有攻下的城池都等待消息,如果今日滅了易陽,明日那些城池都會死命防守,河北就沒有平定的那一天了。請求您招降易陽來給各城看,那樣他們都會望風歸順。”曹操採納他的意見,封韓範為關內侯。接着,又收降了涉縣(今河北涉縣西北)長梁岐,同樣賜爵關內侯。
[12]
旋即,徐晃又攻毛城(今河北涉縣東南),設伏兵大敗袁軍,破三屯。之後,隨曹操在南皮(今河北南皮)大破袁譚,袁譚被曹軍所殺。徐晃又平定平原叛賊。
建安十二年(207年),徐晃隨曹操北征烏桓,在白狼山之戰中,受張遼的指揮
[13-18]
,大敗敵軍,蹋頓及名王以下10餘人被殺,曹操最終討平烏桓,徹底剷除袁氏殘餘。徐晃因從徵有功,而被拜為橫野將軍。
[19]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曹操在基本統一北方後,親統大軍十餘萬南征荊州,欲吞併江南、統一天下。徐晃隨曹操出征荊州,荊州牧劉琮舉州投降。徐晃別屯於樊城。後來,曹操在赤壁之戰中為孫劉聯軍所敗。次年,徐晃討平了中廬、臨沮、宜城等地的敵人。與滿寵在漢津征討關羽後,徐晃又到江陵與行徵南將軍曹仁匯合,與曹仁在江陵共擊吳將周瑜。
[20]
徐晃向西征討
七月,曹操至潼關後,遇到關中馬超阻擊,不得前進。曹操問計于徐晃,徐晃説:“您已帶大兵到此,而敵人不再分兵守衞蒲阪,可知他們缺乏謀略。請給我一支精兵,渡過蒲坂津,作為大軍的先導,截斷敵人的後路,就可擒住他們了。”曹操至同意此舉,並派徐晃、朱靈率四千精兵從蒲坂津(今山西永濟、陝西大荔朝邑之間黃河渡口)乘虛渡過黃河。陣地尚未建成,賊人梁興夜間率步騎五千餘人攻徐晃,徐晃將其擊走,隨即建立了橋頭陣地。
建安二十年(215年)七月,徐晃隨曹操征討張魯,徐晃因功升為平寇將軍。不久,解將軍張順之圍,擊陳福等三十餘屯,皆破之。同月,曹操回鄴,任夏侯淵為都護將軍,率徐晃與張郃駐守陽平關(今陝西勉縣西),以拒劉備,自己返回鄴城。
[22]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劉備進攻漢中(治南鄭,今陝西漢中)。四月,蜀軍進至陽平關。夏侯淵、張郃、徐晃等率軍阻擊。劉備派部將陳式等十餘營襲擊馬鳴閣(今四川廣元北),企圖切斷曹軍後方通道,被徐晃擊敗,蜀軍自投山谷,死者甚多。曹操聽説後,非常高興,給了徐晃指揮軍隊的符節,並下令説:“這一條閣道是漢中的咽喉險要之地,劉備想斷絕內外聯繫,奪取漢中。將軍這一舉粉碎了劉備的計劃,真是妙計中的妙計啊!”
徐晃解圍樊城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六月,劉備繼取漢中後,派孟達、劉封攻佔漢中郡東部的房陵、上庸等地,勢力有所擴展。魏軍主力正在從漢中返回中原的途中
[24]
。鎮守荊州的蜀前將軍關羽,抓住戰機,留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太守糜芳守江陵,將軍傅士仁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自率主力北攻荊襄(魏荊州治新野,今河南新野;襄陽郡治襄陽,今湖北襄樊)。
當時,徵南將軍曹仁駐紮在樊城(今湖北襄樊),將軍呂常駐紮襄陽,左將軍于禁及立義將軍龐德駐紮在樊城北。徐晃(時為平寇將軍)駐紮宛(今河南南陽市),協助曹仁征討關羽。八月,大雨連下十餘日,漢水暴漲,漢水流域發生了“漢水溢流,害民人”的自然災害。于禁七軍均被洪水淹沒(水淹七軍)。
[25-30]
關羽趁機率領水軍猛攻,于禁被迫投降,龐德力戰被俘殺。關羽乘勝圍攻樊城,並以一部兵力包圍襄陽。此際,魏荊州刺史胡修、南鄉(治南鄉,今河南淅川東南)太守傅方,均降於關羽,陸渾(今河南嵩縣東北)人孫狼等,亦殺官起兵,響應關羽,關羽聲勢一時“威震華夏”。
曹操採納了司馬懿利用矛盾破壞孫、劉聯盟,以坐收漁翁之利的策略,派使者去見孫權。同時指令徐晃率軍援救曹仁。
徐晃所部多為新兵,難以與關羽爭鋒,於是進至陽陵坡駐紮(樊城北),曹操派將軍徐商、呂建傳令:“要等到兵馬集結後,一起出擊。”當時關羽前部屯偃城,徐晃佯築長塹,示以將切斷蜀軍後路。蜀軍懼被圍,燒營撤走,徐晃軍進據偃城,兩面連營,漸向圍城蜀軍逼近,徐晃軍營距關羽所圍僅三丈。
[32]
曹操使者返回洛陽,帶來孫權密信,説即派兵西上襲擊關羽,但請保密,以防關羽得知有備。曹操採納董昭意見,故意泄漏信中內容。曹操令徐晃用箭將孫權密信內容,分別射入樊城及關羽營中。被圍魏軍得信後,士氣倍增,防守更堅;關羽得信後,則進退兩難。
關羽軍主力屯圍頭,一部屯四冢。
[33]
徐晃實施聲東擊西之計,揚言應當攻圍頭屯,卻暗中攻向四冢。關羽得知四冢快要失守了,便親自率步騎五千出營作戰。戰前,由於關羽和徐晃是同鄉而且關係很好,兩人隔着遙遠對話,但説平生,不及軍事,不久徐晃下馬宣軍令:“得關雲長首級的人,賞金千斤。”關羽驚怖,説:“你説的這是什麼話?”徐晃回答:“這是國家之事。”
[34]
隨後兩軍混戰,關羽被徐晃擊敗。當關羽退走營寨時,徐晃率軍窮追不捨,尾隨關羽敗兵,實行追殺,並緊隨其後衝入關羽營寨。當時關羽營寨,外圍深壕及鹿角十重,障礙設施極為嚴密,若從營外強攻極為困難。現徐晃趁着關羽的大營陷於混亂之機,衝入關羽的營內,一舉擊破關羽的大營
[35]
,殺降蜀之胡修、傅方。
[36]
樊城的危機也因此解除。
關羽軍退至漢水以南,蜀軍的舟船仍然佔據着沔水。魏軍去襄陽的水路,依然是隔絕不通的。
此戰,對於鞏固曹操的南部疆土,穩定後方都起了重大作用,不僅挫敗關羽的強大攻勢,更重要的是破壞孫、劉聯盟,改變了當時的戰略格局,使曹操掌握了戰略主動權。樊城、襄陽城危之時,曹操將名將張遼和諸將皆調回,以援曹仁,然張遼等未至,徐晃已解二城之圍。曹操稱讚,他的功勞可比孫武的破楚入郢之戰。
曹操在一篇令中説:“敵人圍塹鹿角十重,將軍致戰全勝,遂陷賊圍,多斬首虜。我用兵三十餘年,以及所聽説過的古代善於用兵的人,沒有能夠這樣長驅直入敵圍的。況且樊、襄陽之圍,勝過以前的莒、即墨之圍,所以將軍之功,勝過孫武、田穰苴。”(注:成語“長驅直入”即由此而來。)
[37]
但蜀漢謀臣廖立則認為,當時的關羽犯了“怙恃勇名,作軍無法,直以意突”的錯誤,這才導致了徐晃的長驅直入。
[58]
徐晃凱旋摩陂之時,曹操親自出營七里迎接徐晃,並設宴慶賀,慰勞徐晃。曹操舉卮([zhī],古代一種盛酒器。圓形。容量四升)對徐晃説:“襄陽、樊城得以保全,是將軍你的功勞啊!”
徐晃治軍嚴謹,令行禁止,當時諸軍雲集於摩陂,曹操案行諸營,不少士兵出陣圍觀,唯有徐晃部下軍營整齊,將士駐陣不動。曹操嘆到:“徐將軍可謂有周亞夫之風啊!”
[38]
徐晃功成名就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即魏王位,封徐晃為右將軍,進封逯鄉侯。十月曹丕稱帝,史稱魏文帝。徐晃被進封為楊縣侯,受徵南將軍夏侯尚所督
[59]
,進攻上庸(湖北竹山西南)擊破蜀將劉封。劉封逃回成都後,被劉備賜死。因徐晃鎮守陽平,遷封為陽平侯。
[39]
後孫權派部將陳邵把守襄陽,徐晃與曹仁共擊陳邵,攻克了襄陽。
黃初三年(222年)九月,魏文帝曹丕率軍首徵東吳。魏文帝命徵東大將軍曹休、前將軍張遼、鎮東將軍臧霸出洞口,大將軍曹仁出濡須,上軍大將軍曹真、徵南大將軍夏侯尚、左將軍張郃、右將軍徐晃圍攻南郡。吳建威將軍呂範督五軍,以舟軍拒曹休等,左將軍諸葛瑾、平北將軍潘璋、將軍楊粲救南郡,裨將軍朱桓以濡須督拒曹仁。但是,徐晃與夏侯尚等人最終未能攻克朱然駐守的江陵,只好放棄攻勢而退軍。
[40-41]
太和元年(227年),徐晃去世,諡號壯侯,子徐蓋繼嗣。
[43]
正始四年(243年),徐晃從祀於魏太祖曹操的廟庭。
[44]
徐晃人物評價
編輯曹操:①“賊圍塹鹿角十重,將軍致戰全勝,遂陷賊圍,多斬首虜。吾用兵三十餘年,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長驅徑入敵圍者也。且樊、襄陽之在圍,過於莒、即墨,將軍之功,逾孫武、穰苴。”②“徐將軍可謂有周亞夫之風矣。”
[45]
陳壽:①“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②“性儉約畏慎,將軍常遠斥候,先為不可勝,然後戰,追奔爭利,士不暇食。
[45]
魚豢:徐晃性嚴,驅使將士不得閒息,於是軍中為之語曰:“不得餉,屬徐晃。”晃聞此語,笑曰:“我搥跛汝鎢錥邪?”
[46]
温庭筠:“石苞羈賤,早遇何曾;魏武尊高,猥知徐晃。其後鹹成啞,訖立鴻勳。簡冊增輝,尊彝動彩。”
韓儀:“徐晃沉詳,幼而特立。既克紹於門風,爰委用於舊土。未行真命,且假劇權。士心鹹感於惠和,封部果臻於寧肅。”
範攄:“夫徐晃持刑,而行陣齊整;慕容貸法,而兵士傾心。寬猛相濟,故無不均。”
《十七史百將傳》:“孫子曰:‘拔人之城而非攻。’晃飛矢城中而降韓範。又曰:‘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晃因賊不守蒲阪津而潛軍以渡。又曰:‘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晃揚聲攻圍頭而密攻四冢。又曰:‘軍擾者,將不重也。’晃軍營整齊,雖太祖案行而將士不動是也。”
葉適:“以理勢而言,非徑入敵圍,固不能解圍全城。非於圍上破走救者,固不能得城全勝。然古今自非,見救至逆遁,則皆畏敵不敢救,少有如關羽及晃之真以勇力相遇而決勝者。客主單復之殊,陸抗能知之。此羽之所以終屈,而觀者之所當思也。”
[48]
郝經:“張遼、徐晃諸將壯猛有謀,亦關張之亞匹;然失身於操,終為勇而無義。”
[49]
黃道周:“徐晃為將,處事精當。飛矢城中,既降不妄。受降招降,信義是望。超、遂反時,蒲城一障。守即不知,攻則有狀。渡而擊之,一時掃蕩。羽屯圍頭,四冢依杖。晃破四冢,圍頭引向。為將若茲,方據其上。”
[50]
王歆:“救樊之役,長驅入圍,中原平靖,徐晃之能可蓋霄壤。晃所部新軍,而能一戰成功,羽非上智,可知之矣。史載晃從楊奉時,已封都亭候,及後破袁紹運車,復封都亭侯,是晃前屬太祖,非歸也,或被禽而降者也。尾章首句無主語,不合乎文法,必有缺漏。”
何焯:“徐晃之解樊圍,一時奇功。”
[51]
毛宗崗:“徐晃聲東擊西,此沒彼現,只一員正將,兩員副將,寫來似有千軍萬馬之勢,可謂用兵之能者矣。晃之戰沔水,與張遼之戰合淝,彷彿相類。兩人皆有大將才,故關公與之友善。然遼能救公於患難之中,晃獨窮公於患難之際,則晃之為人殆遜於遼雲。”
[52]
徐晃家族人員
編輯兒子:徐蓋。
孫子:徐霸。
徐晃墓址
編輯徐晃藝術形象
編輯徐晃文學形象
遊戲中徐晃形象(15張)
後來楊奉與曹操交戰時,徐晃和許褚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曹操欣賞徐晃武藝,派遣滿寵擔任説客,秘密潛伏至徐晃帳中,一番遊説後,成功將徐晃納入麾下。
加入曹操軍後,倍受曹操信賴,也與曾短暫投降曹營的關羽關係良好。在第二十五回,徐晃與袁紹手下大將顏良交戰,被顏良二十合打敗
[54]
,程昱建議讓關羽去應對顏良,顏良最終被關羽所殺
[54]
。之後在官渡、赤壁、渭水等戰役中均有活躍表現。
劉備就任漢中王後,關羽發起襄樊之戰,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守將曹仁被圍困在城中。在第七十六回,曹操派遣徐晃為援軍前往救援,徐晃先與關羽交戰八十餘合不分勝負
[55]
,之後與曹仁兩面夾攻關羽,使關羽敗退,解了樊城之圍
[55]
。
對於徐晃的公私分明,書中這樣描述:...言未畢,忽報徐晃兵至。公令備馬。平諫曰:“父體未痊,不可與敵。”公曰:“徐晃與吾有舊,深知其能;若彼不退,吾先斬之,以警魏將。”遂披掛提刀上馬,奮然而出。魏軍見之,無不驚懼。公勒馬問曰:“徐公明安在?”魏營門旗開處,徐晃出馬,欠身而言曰:“自別君侯,倏忽數載,不想君侯鬚髮已蒼白矣!憶昔壯年相從,多蒙教誨,感謝不忘。今君侯英風震於華夏,使故人聞之,不勝歎羨!茲幸得一見,深慰渴懷。”公曰:“吾與公明交契深厚,非比他人;今何故數窮吾兒耶?”晃回顧眾將,厲聲大叫曰:“若取得雲長首級者,重賞千金!”公驚曰:“公明何出此言?”晃曰:“今日乃國家之事,某不敢以私廢公。”言訖,揮大斧直取關公...,用關羽襯托徐晃的為公不計私情,為國不懼怨謗。
[56]
徐晃影視形象
年份 | 影視類型 | 電視劇/電影 | 飾演者 |
---|---|---|---|
1992 | 電視劇 | 《關公》 | 楊光華 |
1994 | 電視劇 | 《三國演義》 | |
謝東 | |||
崔向榮 | |||
1996 | 電視劇 | 《三國英雄傳之關公》 | 管謹宗 |
1999 | 電視劇 | 《曹操》 | 蔡東田 |
2002 | 電視劇 | 《洛神》 | |
2004 | 電視劇 | 《武聖關公》 | 朱曉春 |
2010 | 電視劇 | 《三國》 | 陳威 |
2013 | 電視劇 | 《曹操》 | 不詳 |
2013 | 電視劇 | 《新洛神》 | 不詳 |
2015 | 電視劇 | 《武神趙子龍》 | 馬永康 |
2017 | 電視劇 | 《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 | 衞羽 |
- 參考資料
-
- 1. 《三國志》:徐晃字公明,河東楊人也。為郡吏,從車騎將軍楊奉討賊有功,拜騎都尉。李傕、郭汜之亂長安也,晃説奉,令與天子還洛陽,奉從其計。天子渡河至安邑,封晃都亭侯。
- 2. 題跋像取自清光緒庚寅冬月廣百宋齋校印《圖像三國志》。
- 3. 《三國志》:及到洛陽,韓暹、董承日爭鬥,晃説奉令歸太祖;奉欲從之,後悔。太祖討奉於梁,晃遂歸太祖。
- 4. 《三國志》:太祖授晃兵,使擊卷、卷音墟權反。原武賊,破之,拜裨將軍。從徵呂布,別降布將趙庶、李鄒等。與史渙斬眭固於河內。
- 5. 《三國志·武帝紀》: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斬良。
- 6. 《三國志·關羽傳》: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
- 7. 《三國志》:從破劉備,又從破顏良,拔白馬。
- 8. 《三國志·武帝紀》:公勒兵駐營南阪下,使登壘望之,曰;"可五六百騎。"有頃,復白:"騎稍多,步兵不可勝數。"公曰:"勿復白。"乃令騎解鞍放馬。是時,白馬輜重就道。諸將以為敵騎多,不如還保營。荀攸曰:"此所以餌敵,如何去之!"紹騎將文丑與劉備將五六千騎前後至。諸將復白:"可上馬。"公曰:"未也。"有頃,騎至稍多,或分趣輜重。公曰:"可矣。"乃皆上馬。時騎不滿六百,遂縱兵擊,大破之,斬醜。
- 9.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07-14]
- 10. 《三國志》:進至延津,破文丑,拜偏將軍。
- 11. 《三國志》:與曹洪擊氵隱強賊祝臂,破之,又與史渙擊袁紹運車於故市,功最多,封都亭侯。
- 12. 《三國志》:太祖既圍鄴,破邯鄲,易陽令韓範偽以城降而拒守,太祖遣晃攻之。晃至,飛矢城中,為陳成敗。範悔,晃輒降之。既而言於太祖曰:“二袁未破,諸城未下者傾耳而聽,今日滅易陽,明日皆以死守,恐河北無定時也。願公降易陽以示諸城,則莫不望風。”太祖善之。
- 13. 《三國志·武帝紀》:八月,登白狼山,卒與虜遇,眾甚盛。公車重在後,被甲者少,左右皆懼。
- 14. 《三國志·張遼傳》:從徵袁尚於柳城,卒與虜遇,遼勸太祖戰,氣甚奮,太祖壯之,自以所持麾授遼。遂擊,大破之,斬單于蹋頓。
- 15. 《太平御覽·兵部二十七》之《魏武軍令》:麾前則前,麾後則後,麾左則左,麾右則右。不聞令而擅前後左右者斬。
- 16. 《太平御覽·兵部二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10-02]
- 17. 《淮南子·主術訓》:軍之持麾者,妄指則亂矣。
- 18. 《淮南子·主術訓》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5-17]
- 19. 《三國志》:別討毛城,設伏兵掩擊,破三屯。從破袁譚於南皮,討平原叛賊,克之。從徵蹋頓,拜橫野將軍。
- 20. 《三國志》:從徵荊州,別屯樊,討中廬、臨沮、宜城賊。又與滿寵討關羽於漢津,與曹仁擊周瑜於江陵。
- 21. 《三國志》:十五年,討太原反者,圍大陵,拔之,斬賊帥商曜。韓遂、馬超等反關右,遣晃屯汾陰以撫河東,賜牛酒,令上先人墓。太祖至潼關,恐不得渡,召問晃。晃曰:“公盛兵於此,而賊不復別守蒲阪,知其無謀也。今假臣精兵①渡蒲坂津,為軍先置,以截其裏,賊可擒也。”太祖曰:“善。”使晃以步騎四千人渡津。作塹柵未成,賊梁興夜將步騎五千餘人攻晃,晃擊走之,太祖軍得渡。遂破超等,使晃與夏侯淵平隃麋、汧諸氐,與太祖會安定。太祖還鄴,使晃與夏侯淵平鄜、夏陽餘賊,斬梁興,降三千餘户。
- 22. 《三國志》:從徵張魯。別遣晃討攻櫝、仇夷諸山氐,皆降之。遷平寇將軍。解將軍張順圍。擊賊陳福等三十餘屯,皆破之。
- 23. 《三國志》:太祖還鄴,留晃與夏侯淵拒劉備於陽平。備遣陳式等十餘營絕馬鳴閣道,晃別徵破之,賊自投山谷,多死者。太祖聞,甚喜,假晃節,令曰:“此閣道,漢中之險要咽喉也。劉備欲斷絕外內,以取漢中。將軍一舉,克奪賊計,善之善者也。”太祖遂自至陽平,引出漢中諸軍。
- 24. 《三國志·武帝紀》:三月,王自長安出斜谷,軍遮要以臨漢中,遂至陽平。備因險拒守。……冬十月,軍還洛陽。孫權遣使上書,以討關羽自效。王自洛陽南征羽,未至,晃攻羽,破之。
- 25. 《後漢書·志第十五·五行三》:二十四年八月,漢水溢流,害民人。(《後漢書·志第十五·五行三》是專門記錄洪水等自然災害的)
- 26. 《魏書》:樊城之敗,水災暴至,非戰之咎。
- 27. 《三國志·于禁傳》: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
- 28. 《三國志·龐德傳》:會天霖雨十餘日,漢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與諸將避水上堤。
- 29. 《三國志·關羽傳》: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
- 30. 《華陽國志·卷六》:魏王遣左將軍于禁督七軍三萬人救樊,漢水暴長,皆為羽所獲。
- 31. 《三國志 魏書十四》:關羽圍樊、襄陽。太祖以漢帝在許,近賊,欲徙都。司馬宣王及濟説太祖曰:“于禁等為水所沒,非戰攻之失,於國家大計未足有損。劉備、孫權,外親內疏,關羽得志,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太祖如其言。
- 32. 《三國志》:復遣晃助曹仁討關羽,屯宛。會漢水暴隘,于禁等沒。羽圍仁於樊,又圍將軍呂常於襄陽。晃所將多新卒,以羽難與爭鋒,遂前至陽陵陂屯。太祖復還,遣將軍徐商、呂建等詣晃,令曰:“須兵馬集至,乃俱前。”賊屯偃城。晃到,詭道作都塹,示欲截其後,賊燒屯走。晃得偃城,兩面連營,稍前,去賊圍三丈所。
- 33. 《三國志》:賊圍頭有屯,又別屯四冢。
- 34. 《蜀記》:羽與晃宿相愛,遙共語,但説平生,不及軍事。須臾,晃下馬宣令:“得關雲長頭,賞金千斤。”羽驚怖,謂晃曰:“大兄,是何言邪!”晃曰:“此國之事耳。”
- 35. 《三國志》:晃揚聲當攻圍頭屯,而密攻四冢。羽見四冢欲壞,自將步騎五千出戰,晃擊之,退走。遂追陷與俱入圍,破之,或自投沔水死。
- 36. 《資治通鑑 卷六十八》:羽圍塹鹿角十重,晃追羽,與俱入圍中,破之,傅方、胡修皆死。
- 37. 《三國志》:太祖令曰:“賊圍塹鹿角十重,將軍致戰全勝,遂陷賊圍,多斬首虜。吾用兵三十餘年,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長驅徑入敵圍者也。且樊、襄陽之在圍,過於莒、即墨,將軍之功,逾孫武、穰苴。”
- 38. 《三國志》:晃振旅還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會。太祖舉卮酒勸晃,且勞之曰:“全樊、襄陽,將軍之功也。”時諸軍皆集,太祖案行諸營,士卒鹹離陳觀,而晃軍營整齊,將士駐陳不動。太祖嘆曰:“徐將軍可謂有周亞夫之風矣。”
- 39. 《三國志》:文帝即王位,以晃為右將軍,進封逯鄉侯。及踐阼,進封楊侯。與夏侯尚討劉備於上庸,破之。以晃鎮陽平,徙封陽平侯。
- 40. 《三國志·朱然傳》:尚等不能克,乃徹攻退還。
- 41. 《三國志 吳書 朱治朱然呂範朱桓傳第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8-11-05]
- 42. 《三國志》:明帝即位,拒吳將諸葛瑾於襄陽。增邑二百,並前三千一百户。病篤,遺令斂以時服。
- 43. 《三國志》:太和元年薨,諡曰壯侯。子蓋嗣。蓋薨,子霸嗣。明帝分晃户,封晃子孫二人列侯。
- 44. 《三國志》:七月,詔祀故大司馬曹真、曹休、徵南大將軍夏侯尚、太常桓階、司空陳羣、太傅鍾繇、車騎將軍張郃、左將軍徐晃、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太尉華歆、司徒王朗、驃騎將軍曹洪、徵西將軍夏侯淵、後將軍朱靈、文聘、執金吾臧霸、破虜將軍李典、立義將軍龐德、武猛校尉典韋於太祖廟庭。
- 45. 《三國志·魏書·張樂於張徐傳第十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08-25]
- 46. 《太平御覽》卷750引《魏略》
- 47. 洪邁.《容齋隨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 48. 葉適.《習學記言》.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 49. 《續後漢書》卷三十四《魏臣·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朱靈李典傳》
- 50. 黃道周·《廣名將傳》
- 51. 盧弼.《三國志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 52. 匯評三國志演義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03-14]
- 53. 李傕郭汜大交兵 楊奉董承雙救駕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10-29]
- 54. 《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 .古典名著閲讀[引用日期2019-12-27]
- 55. 《三國演義》第七十六回 .古典名著閲讀[引用日期2019-12-27]
- 56. 徐公明大戰沔水 關雲長敗走麥城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10-29]
- 57. 《三國志·趙儼傳》:羽軍既退,舟船猶據沔水,襄陽隔絕不通。而孫權襲取羽輜重,羽聞之,即走南還。
- 58. 《三國志 蜀書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1-06-09]
- 59. 《三國志·夏侯尚傳》:遷徵南將軍,領荊州刺史,假節,都督南方諸軍事。尚奏:“劉備別軍在上庸,山道險難,彼不我虞,若以奇兵潛行,出其不意,則獨克之勢也。”遂勒諸軍擊破上庸。
- 60. 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 第1集 43分50秒 .優酷網[引用日期2022-03-14]
- 61. 《三國志·武帝紀》:(建安元年)秋七月,楊奉、韓暹以天子還洛陽,奉別屯梁。
- 62. 《三國志·武帝紀》:天子之東也,奉自梁欲要之,不及。(建安元年)冬十月,公徵奉,奉南奔袁術,遂攻其梁屯,拔之。
- 63. 《三國志》:徐晃字公明,河東楊人也。
- 64. 《三國志》:太和元年薨,諡曰壯侯。
- 65. 鄭天挺,吳澤,楊志玖主編;翁獨健,蔡美彪,李學勤等副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 下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第2480頁
- 66. 陳高春主編.中國古代軍事文化大辭典.北京:長征出版社.1992.第589頁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