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魯

(漢末割據軍閥、五斗米道第三代天師)

鎖定
張魯(?-216年、245年 [1-2]  ),字公祺 [3]  (《後漢書》作公旗)。祖籍沛國豐縣(今江蘇省豐縣)。東漢末年割據漢中一帶的軍閥,據傳是西漢留侯張良的十世孫、天師道教祖張道陵之孫 [49] 
張魯為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師(稱系師),於東漢末年相繼襲殺漢中太守蘇固別部司馬張修後割據漢中,並在此傳播五斗米道,並自稱“師君”。他雄據漢中近三十年,後投降曹操,官拜鎮南將軍,封閬中侯,食邑萬户。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張魯去世,諡號為原。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追封“正一系師太清昭化廣德真君”。有觀點認為張魯是《老子想爾注》的作者。
全    名
張魯
別    名
張鎮南
米賊
公祺(一説字公旗)
諡    號
[13] 
所處時代
東漢末年
民族族羣
漢族
逝世日期
216年,一作245年
主要成就
雄踞漢中,保留天師一脈傳承
主要作品
《大道家令戒》《老子想爾注》
籍    貫
沛國豐縣
官    職
鎮南將軍
爵    位
閬中侯
追    封
正一系師太清昭化廣德真君
藏    處
鄴城東
信    仰
五斗米道

張魯人物生平

張魯雄踞漢中

三國志11張魯 三國志11張魯
張魯是張道陵之孫,五斗米道系師。在張道陵死後,張魯父張衡繼行其道。張衡死,張魯繼為首領。 [4]  其母好養生,“有少容”,“兼挾鬼道”,往來於益州牧劉焉家。張魯通過其母與劉焉家的關係,得到信任。 [5]  [51] 
初平二年(191年),劉焉任命張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修帶兵同擊漢中太守蘇固。張修殺蘇固後,張魯在劉焉授意下,截斷斜谷道,屢次殺害朝廷使者。劉焉還上書説“米賊斷道,不得復通”。張魯佔據漢中後又殺張修,奪其兵眾。 [5]  [51]  [52]  [54] 
興平元年(194年),劉焉死,其子劉璋代立。當時張魯驕縱於漢中,沒有尊奉順從劉璋,巴夷杜濩樸胡袁約皆依附張魯,劉璋憤怒,以張魯不順從他的調遣為由,盡殺張魯母親及家室;張魯也煽動杜濩等人,張魯、劉璋於是成為仇敵。劉璋遣和德中郎將龐羲與李思等人攻打張魯,多次為張魯所破。張魯的部曲多在巴地,巴夷也陸續叛投張魯,劉璋於是以龐羲為巴郡太守,抵禦張魯。張魯襲取之; [6]  [55]  [56]  [70]  於是割據於漢中,以五斗米教教化人民,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權。 [7] 
當時,張魯會派人出使漢朝,但態度也很傲慢。曹操把持的東漢政權無暇顧及漢中,遂拜張魯為鎮民中郎將(一作鎮夷中郎將),領漢寧郡太守。張魯統治巴、漢近三十年。 [11]  [55]  [57] 

張魯降曹北遷

張魯(葉雄三國人物譜) 張魯(葉雄三國人物譜)
後來,有人在地下挖到了玉印,眾人都想要尊張魯為漢寧王。張魯的功曹閻圃勸諫道:“漢川的百姓,户口超過十萬,財富很多而且土地肥沃,四面地勢險固;上可以匡扶天子,那就成為齊桓公晉文公之流,其次也是竇融之類的人,可以不失富貴。現在承製設置官署,勢力足以決斷事務,不用稱王。希望您暫且不稱王,不要先招來禍患。”張魯聽從了閻圃的意見。 [11]  [58]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派鍾繇夏侯淵經過關中討伐張魯,關中諸將懷疑鍾繇要來襲擊自己,於是韓遂馬超等皆起兵反曹操。 [59]  當時關西有數萬家百姓從子午谷奔往漢中。 [60]  (《後漢書》則記載閻圃勸阻稱王在關西百姓投奔張魯後。 [58] 
益州的劉璋得知鍾繇向漢中,心懷恐懼,於是聽從張松的建議,請劉備入蜀討伐張魯,欲圖搶先一步佔據漢中。 [61]  一同入蜀的孫權部將呂岱督郎將尹異等率兩千人西進,欲圖誘導張魯到漢興寋城。張魯嫌疑斷道,呂岱的計劃以失敗告終。 [62] 
建安十七年(212年),張魯派大將楊昂協助馬超攻涼州刺史韋康、漢陽太守於冀縣。韋康與太守投降後,楊昂又受馬超指使殺死二人。 [63] 
後來,劉備自葭萌南下攻打劉璋,留中郎將霍峻守葭萌城。張魯派楊帛引誘霍峻,假意請求共同守城,但沒有成功。 [71-72] 
建安十九年(214年),馬超被韋康舊部趙衢等人驅逐,來到漢中依附張魯。張魯又派兵幫助馬超圍攻祁山,但最終不克而還。 [64-65]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親率大軍西征漢中,於七月抵達陽平關。張魯想要投降曹操,其弟張衞不聽,張魯於是派張衞與楊昂率數萬人馬堅守陽平關,橫山築城十餘里。曹操大破張衞軍,斬殺楊任,張衞連夜逃走。張魯聞訊,想磕頭稱降。閻圃又獻計説:“如今您被迫前去,肯定得不到曹公的重用,不如先依靠巴中的杜濩樸胡等抵抗一陣,然後再向曹公獻禮稱臣,這樣才會得到曹公的重用。”張魯於是率軍前往巴中。臨行前,左右的人想將倉庫裏的寶物全部焚燬,張魯説:“我已有歸順朝廷的意願,一直未嘗如願。今天我們離開,不過是避開鋒芒,並沒有別的意圖。寶貨倉庫,應歸國家所有。”於是將寶物都妥善藏好才離去。 [12]  [48]  [66] 
曹操進入南鄭後,盡得張魯府庫的珍寶; [66]  對張魯的行為深加讚許,又因張魯早有歸順之意,所以派人前去慰問。十一月,張魯自巴中率餘眾投降,他帶着全家謁見曹操,曹操任命他為鎮南將軍,以客禮相待,封張魯為閬中侯(一作“襄平侯”),食邑一萬户。曹操將他和家屬帶回鄴城,封張魯的五個兒子及閻圃等人為列侯。讓自己的兒子曹宇娶張魯女兒為妻。後世道教徒稱張魯為“張鎮南”。 [12]  [48]  [67]  [69] 
之前馬超入蜀投降劉備時,他的兒子馬秋留在了張魯處。曹操將馬秋交給張魯處置,張魯便親手將他殺死。 [73] 

張魯去世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張魯去世,諡號原侯, [13]  葬於鄴城(今河北臨漳)東。 [14]  另有其卒於245年的記載。 [1]  《真誥》又稱張魯曾在259年復生,大笑而亡。 [2] 
元成宗時,下詔稱:“為道之大,原出於天而成之在人,有漢天師之緒遠矣,匪其子孫善繼善成,不怠益大,孰濟登茲,是以代有異人,出禪治化,系師景行焯靈,昭於簡冊,妙於自拔,功成不居。經不云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元廷追封張魯為“正一系師太清昭化廣德真君”。

張魯主要影響

張魯治理漢中

三國智原畫-張魯 三國智原畫-張魯
據史料記載,張魯在漢中因襲張修教法,並“增飾之”。他自稱“師君”,來學道者,初稱“鬼卒”,受本道已信,則號稱“祭酒”,各領部眾;領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張魯不置長吏,以祭酒管理地方政務。繼承其祖的教法,教民誠信不欺詐,令病人自首其過;對犯法者寬宥三次,如果再犯,然後才加懲處;若為小過,則當修道路百步以贖罪。又依照《月令》,春夏兩季萬物生長之時禁止屠殺,又禁酗酒。他還創立義舍,置義米肉於內,免費供行路人量腹取食,並宣稱,取得過多,將得罪鬼神而患病。 [9]  [53] 
東漢末年,羣雄蜂起,關中韓遂馬超起兵抗曹,不少人逃往相對安定的漢中地區,如關西民從子午谷逃奔漢中的就有數萬家。 [8] 
張魯還得到巴夷少數民族首領杜濩樸胡袁約等人的支持。他採取寬惠的政策統治漢中,“民夷便樂之”。“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五斗米道憑藉政權的力量擴大了影響。五斗米道信徒入道,只需交五斗米。張魯在漢中二十多年,信徒眾多,成為漢末一支頗有實力的割據勢力。 [9]  [10] 

張魯傳播五斗米道

張魯投降曹操後,大量徒眾北遷,《三國志·張既傳》載,張魯降後,“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户以實長安及三輔。”張魯及大批漢中教民北遷到三輔(長安、洛陽、鄴城)之後,他們利用曹魏政權寬待張魯家族之機,或明或暗地向社會下層和上層傳播五斗米道。經歷曹魏和西晉,至東晉時,五斗米道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使五斗米道的勢力發展至北方和中原地區。

張魯軼事典故

  • 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
張魯拒絕結好劉備之事,最早見左中郎將李伏的上表(詳見詞條《禪代合符讖表》)。李伏上表勸魏王曹丕即帝位時,提到“(張魯)後密與臣議策質,國人不協,或欲西通,魯即怒曰:‘寧為魏公奴,不為劉備上客也。’” [68] 
後來,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記載,張魯在逃亡巴中時。劉備接受黃權的意見,以黃權為護軍,率部準備迎接,而閻圃勸張魯北降曹操:“協助以成大事,應該附託曹操;如果不這樣,就西結劉備來歸附。”張魯憤怒地説道:“我寧願為曹公的附屬,也不為劉備的座上客!”於是投降曹操。 [15] 

張魯歷史評價

劉備:①“魯自守之賊,不足慮也。” [16]  ②“張魯虛偽,未必盡忠於操。” [17] 
張魯 張魯
孫權:“米賊張魯居王巴、漢,為曹操耳目,規圖益州。” [16] 
《南鄭城碑》:“位尊上將,體及人臣,五子十室,榮並爵均,童年嬰稚,抱拜王人,命婚帝族,或尚或嬪。”
陳壽:“燕、繡、魯舍羣盜,列功臣,去危亡,保宗祀,則於彼為愈焉。” [18] 
裴松之:“張魯雖有善心,要為敗而後降,今乃寵以萬户,五子皆封侯,過矣。”
郝經:“燕、繡以劇盜,魯以妖賊,力屈而降,不鏖遺民,有足嘉者。”
王夫之:“張魯妖矣,而卒以免於死亡,非其德之堪也;聽閻圃之諫,拒羣下之請,不稱漢寧王,衞身之智,足以保身,宜矣。嗚呼!亂世之王公,輕於平世之守令;亂世之將相,賤於平世之尉丞;顧影而自笑,夢覺而自驚,人指之而嗤其項背,鬼瞰之而奪其精魂,然而汲汲焉上下相蒙以相尊,愚矣哉!陳嬰、周市之所弗為,張魯能弗為,張魯之所不為,而呂光、杜伏威、劉豫、明玉珍汲汲焉相尊以益其驕,駢首就戮而悔之無及,以死亡易一日之虛尊,且自矜也,人之愚未有如是之甚者也。” [19] 
呂思勉:“張魯後來雖割據漢中,只是設立鬼卒等,閉關自守,實行其神權政治而已,於大局亦無甚關係。” [20] 
毛澤東:“漢中有個張魯,他搞過吃飯不要錢,凡是過路人,在飯鋪吃飯吃肉都不要錢。他搞了三十年,人們都高興那個制度,這有種社會主義的作風,我們的社會主義由來已久了。”
劍橋中國秦漢史》:“張魯的目的不是要取代帝國的權力制度,而是要改良它。他設法當了這個龐大的政治和宗教會社的頭目,直到公元215年他與曹操合流才使運動草草收場,他被曹操加官進爵,並且與曹氏聯了姻。” [21] 

張魯人際關係

張魯先祖

張良,字子房,西漢著名謀臣,封留侯,卒諡文成。

張魯祖輩

祖父:張道陵,字輔漢,又名張陵,五斗米道的祖師,正一真人。
祖母:雍氏,一雲孫氏,名不詳,張道陵之妻,同隱龍虎山修道,章帝元和二年俱到蜀居陽平化。 [22] 

張魯父母

父:張衡,字靈真,五斗米道嗣師。
母:盧氏(張魯母、盧夫人),名不詳,因張魯不聽劉璋之命而與子張徵一起被劉璋所殺。 [22] 

張魯姑輩

張文姬,張道陵長女,張衡、張權之姐,適陳郡袁公之子家豪,好道,久之白日抱五兒昇天。 [22] 
張文光。張道陵次女,為陵王妃,以得封犯父諱,不食數月,白日昇天。一雲入門三日,於殿上白日昇天。 [22] 
張賢,一雲名賢姬,張道陵第三女,為燕王妃,好道,集真人之法,久之白日昇天。 [22] 
張芝,一雲名芳芝,張道陵第四女,適魏公第二子,夫故犯父諱,遂鬱鬱不樂於家,白日飛昇。 [23] 

張魯平輩

張衞,字公則,張魯之弟、張愧之兄,隨張魯降曹後為昭義將軍。 [24] 
張玉蘭,張衡之女,現存的龍虎山正一觀景區中的仙都睡美景觀,傳説就是她的化身。 [25-26] 
張愧,字公仁,一作張傀。張魯、張衞之弟,隨張魯一起投降曹操,任南郡太守。 [27] 
張徵,張魯之弟,因張魯不聽劉璋之命而與母親盧氏一起被劉璋所殺。其名僅見於《張氏全譜》。 [28] 

張魯子女

張魯有几子各有説法,最多的是裴啓《語林》中所言十子 [29]  ,而《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所載的《大道家令戒》 [30]  則為七子,其中有五子被封侯。趙道一所撰《歷世真仙體道通鑑》中則有明載七子之名 [31]  。三國志中則只言張魯投降時已有五子 [32] 
張富,字元微 [33-34]  ,長子,闢丞相掾給事,黃門侍郎,歷漢中太守,封昌亭侯。久之,得道,尸解而去。《歷世真仙體道通鑑》中作張滋。
張廣,字嗣宗 [35]  ,《太平御覽》引《魏志》所載為次子,《張氏全譜》作張旅歷。
張永,字齡宗 [34]  [36]  ,三子(一云為次子),或與張廣為同一人。歷任奉車都尉、議郎,封樓亭侯,得道尸解。《事林廣記》、《張氏全譜》中作張永曆。 [37] 
張盛,字元宗 [34]  [38]  ,四子(一云為第三子),魏初至鄱陽入龍虎山傳揚道教,四方學道者日眾。道教歷代天師均在江西龍虎山傳教即自張盛始。《事林廣記》、《張氏全譜》中作張盛歷。 [37] 
張溢,字立宗 [34]  [39]  ,五子(一雲第四子),仕歷牙門將軍、駙馬都尉、討寇將軍及漢中、南鄭太守,分閬中侯。久之,得道尸解,《事林廣記》、《張氏全譜》作張溢歷。 [37] 
張巨,字儒宗 [34]  [40]  ,六子(一雲第五子),仕歷侍御史、安南正參、義陽太守。久之,得道尸解,《事林廣記》、《張氏全譜》作張巨歷。 [37] 
張夢得,字文宗,七子,歷諫議大夫、宗正,得道尸解。 [41] 
其他三子,名不詳。
張琪瑛,張魯之女,後來嫁給曹操之子曹宇。一説因眷戀馬超,未嫁入曹家,於漢中一帶繼續傳承父親的遺志,通稱為張魯女,現存有張魯女墓 [42] 
另有九女,未詳。 [43] 

張魯孫輩

張昭成,字道融,張盛之長子也。學道不懈,每端坐室中,出神數百里外,能馴虎豹,年一百十九歲卒,而屍温温如生。既葬,冢上生菌數千。一日,居人見鶴穿墓而出,有彩雲盛之。後開墓視之,唯冠履在焉(一雲:晉初得道,至成帝鹹康年中仙去)。

張魯人物爭議

三國志12的張魯 三國志12的張魯
老子想爾注》是老子《道德經》的註釋本,道教早期教派五斗米道的經典。關於作者,歷來有不同説法,一説是張道陵著,另一説認為該書作者是張道陵之孫張魯。
一説是張道陵著,如唐玄宗御製的《道德真經疏外傳》、五代道士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以及中唐僧人法琳《辨正論》等,都認為張道陵曾注《道德經》,是《想爾注》的作者,所世道書多沿此説。另一説認為該書作者是張道陵之孫張魯。如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中認為《想爾注》作者可能是張魯,也可能是漢末荊州牧劉表,不能確定。而明代《正統道藏》中《傳授經戒儀注訣》明確認為,《想爾注》是張魯託名想爾而作的。元代列大彬《茅山志》卷九《道山冊》引用陶弘景《登真隱訣》,説明的有關張魯所注的五千文本的具體情況,正好與今敦煌《想爾注》殘卷情形完全相合,由此可證,《想爾注》確是張魯所著。

張魯史料記載

《三國志·卷八·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 [50] 

張魯藝術形象

張魯文學形象

央視三國的張魯 央視三國的張魯
在小説《三國演義》中,張魯為漢寧郡太守,繼父祖之後傳播五斗米教。劉璋殺張魯之母,二人因此結仇,多次交戰。 [44]  劉備攻益州時,劉璋向張魯求援。 [45]  張魯派馬超前往,但馬超投降劉備。 [46]  張魯後見曹操自封魏王,想要自立為漢寧王,為謀士閻圃勸免。後曹操討漢中,張魯敗,眾人勸其燒糧倉,張魯認為這是國家之物,未聽從,為曹操所稱讚。不久投降曹操,任鎮南將軍。 [47] 

張魯影視形象

年份
影視類型
劇名
飾演者
1994年
電視劇
2010年
電視劇
三國
李大光
2016
電視劇
參考資料
  • 1.    《猶龍傳·卷五》:系師魯,字公期,嗣師子也,大魏特節鎮南將軍,涼、益二州刺史。後隱修遺訓,以正始六年八月亦於陽平化昇天。
  • 2.    《真誥·卷四·運象篇》:按張系師為鎮南將軍,建安二十一年亡,葬鄴東。後四十四年,至魏甘露四年,遇水棺開,見屍如生,出著牀上,因舉塵尾覆面,大笑吒,又亡,仍更殯葬。其外書事邊,略如此。未審夜解當用何法。依如許掾,似非劍杖也。
  • 3.    《三國志·卷八·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張魯字公祺,沛國豐人也。
  • 4.    《三國志·卷八·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祖父陵,客蜀,學道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號米賊。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魯復行之。
  • 5.    《後漢書·卷七十五·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沛人張魯,母有姿色,兼挾鬼道,往來焉家,遂任魯以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脩將兵掩殺漢中太守蘇固,斷絕斜谷,殺使者。魯既得漢中,遂復殺張脩而並其眾。
  • 6.    《後漢書·卷七十五·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而遣其將龐羲等攻魯,數為所破。魯部曲多在巴土,故以羲為巴郡太守。魯因襲取之,遂雄於巴漢。
  • 7.    張魯  .查字典[引用日期2013-12-06]
  • 8.    《後漢書·卷七十五·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韓遂、馬超之亂,關西民奔魯者數萬家。
  • 9.    《三國志·卷八·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魯遂據漢中,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其來學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號“祭酒”。各領部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皆教以誠信不欺詐,有病自首其過,大都與黃巾相似。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縣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過多,鬼道輒病之。犯法者,三原,然後乃行刑。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民夷便樂之。雄據巴、漢垂三十年。
  • 10.    《三國志·卷八·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裴松之注引《典略》:及魯在漢中,因其民信行脩業,遂增飾之。教使作義舍,以米肉置其中以止行人;又教使自隱,有小過者,當治道百步,則罪除;又依月令,春夏禁殺;又禁酒。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
  • 11.    《三國志·卷八·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漢末,力不能徵,遂就寵魯為鎮民中郎將,領漢寧太守,通貢獻而已。民有地中得玉印者,羣下欲尊魯為漢寧王。魯功曹巴西閻圃諫魯曰:“漢川之民,户出十萬,財富土沃,四面險固;上匡天子,則為桓、文,次及竇融,不失富貴。今承製署置,勢足斬斷,不煩於王。願且不稱,勿為禍先。”魯從之。
  • 12.    《後漢書·卷七十五·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魯自在漢川垂三十年,聞曹操徵之,至陽平,欲舉漢中降。其弟衞不聽,率眾數萬,拒關固守。操破衞,斬之。魯聞陽平已陷,將稽顙歸降。閻圃説曰:“今以急往,其功為輕,不如且依巴中,然後委質,功必多也。”於是乃奔南山。左右欲悉焚寶貨倉庫。魯曰:“本欲歸命國家,其意未遂。今日之走,以避鋒鋭,非有惡意。”遂封藏而去。操入南鄭,甚嘉之。又以魯本有善意,遣人尉安之。魯即與家屬出逆,拜鎮南將軍,封閬中侯,邑萬户,將還中國,待以客禮。封魯五子及閻圃等皆為列侯。
  • 13.    《三國志·卷八·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魯薨,諡之曰原侯。
  • 14.    《後漢書·卷七十五·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4-21]
  • 15.    《華陽國志·卷二》:二十年,魏武帝西征魯,魯走巴中。先主將迎之,而魯功曹巴西閻圃説魯北降歸魏武:“贊以大事,宜附託;不然,西結劉備以歸之。”魯勃然曰:“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遂委質魏武。
  • 16.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2-31]
  • 17.    《漢晉春秋》:益州民富強,土地險阻,劉璋雖弱,足以自守。張魯虛偽,未必盡忠於操。今暴師於蜀、漢,轉運於萬里,欲使戰克攻取,舉不失利,此吳起不能定其規,孫武不能善其事也。
  • 18.    《三國志·卷八·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1-09-16]
  • 19.    《讀通鑑論》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6-22]
  • 20.    中國通史:後漢的盛衰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7-06]
  • 21.    後漢時期哲學的衰頹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09-03]
  • 22.    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鑑》、《事林廣記》
  • 23.    引自《歷世真仙體道通鑑》
  • 24.    《漢天師世家·卷之二》:弟衞,字公則,為昭義將軍,棄官學道,白日衝舉。
  • 25.    《太平廣記》引《傳仙錄》:張玉蘭者,天師之孫,靈真之女也。幼而潔素,不茹葷血。年十七歲,夢赤光自天而下,光中金字篆文,繚繞數十尺,隨光入其口中,覺不自安,因遂有孕。母氏責之,終不言所夢,唯侍婢知之。一旦謂侍婢曰:“吾不能忍恥而生,死而剖腹,以明我心。”其夕無疾而終。侍婢以白其事,母不欲違,冀雪其疑。忽有一物如蓮花,自疈其腹而出。開其中,得素書《本際經》十卷,素長二丈許。幅六七寸。文明甚妙,將非人功。玉蘭死旬月,常有異香。乃傳寫其經而葬玉蘭。百餘日,大風雷雨,天地晦瞑,失經,其玉蘭所在墳壙自開,棺蓋飛在巨木之上,視之,空棺而已。今墓在益州,温江縣女郎觀是也。三月九日是玉蘭飛昇之日,至今鄉里常設齋祭之。靈真即天師之子,名衡,號曰嗣師。自漢靈帝光和二年己未正月二十三日,於陽平化白日昇天。玉蘭產經得道,當在靈真上升之後,三國紛兢之時也。
  • 26.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後集·卷二·張玉蘭傳》:張玉蘭,張衡之女也。幼而潔素,不食葷血。年十七歲,夢朱光入口,因而有孕。父母責之,終不肯言,惟侍婢知之。一日謂侍婢曰:我死爾,當剖腹以明我心。其夕遂歿。父母不違其言,剖腹得一物,如蓮花初開,其中有白素金書十卷,乃本際經也。十餘日間,有大風雨晦冥,遂失其經。《成都記》雲:天師雲孫女無夫而孕,父疑之,欲殺焉。既產,有異光,乃一軸書,則本際經也。父以為神,乃擲其刀。其後於敦信村登仙,即女郎觀也。今有聖女台、拋刀池、洗經池存焉。一雲得素金書本際經十卷,素長二尺許,幅六七寸,文明甚妙,將非人工。乃傳寫其經而葬玉蘭。百餘日,大風雷雨,失經及玉蘭。墳壙自開,空棺而已。
  • 27.    《漢天師世家·卷之二》:弟傀,字公仁,封為南郡太守,加附馬都尉,棄官學道,白日衝舉。
  • 28.    《張氏全譜》所載,但其名不見其他書所載,疑為與張魯母同被劉璋所殺之弟。
  • 29.    《語林》:魏張魯有十子,時人語曰:“張氏十龍,儒雅温恭。”
  • 30.    此文傳言為張魯降曹時所寫,但已不可考。
  • 31.    但亦有附會《大道家令戒》之嫌。
  • 32.    由於三國志中對於張魯降魏之後的事蹟沒有記載所以之後張魯是否還有兒子出生無從考證。
  • 33.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張滋[《漢書》名富],字元微,系師長子也。闢丞相掾給事,黃門侍郎,歷漢中太守,封昌亭侯。久之,得道,尸解而去。四弟:曰永、曰盛、曰溢、曰巨。
  • 34.    《事林廣記·續集·卷之一 ○道教類·天師世系·第四代》:滋,系師長子也,闢丞相掾給事、黃門侍郎、漢中太守,封昌亭侯,有弟四人,曰:永,歷奉車都尉、議郎,封樓亭侯;曰:盛,歷奉車都尉、散騎侍郎,封都亭侯,始居龍虎山。曰:溢,歷牙門將軍、駙馬都尉、討寇將軍、南鄭太守,封閬中侯。曰:巨,歷侍御史、安南正參、義陽太守,後皆得道相継尸解。
  • 35.    《太平御覽卷五百一十八 ◎宗親部八》引《魏志》:張廣字嗣宗,魯第二子也。魯雅為魏武所寵,諸子未勝纓,並遣中使,拜授官爵。南鄭城碑曰:"位尊上將,體極人臣。五子十室,榮並爵均。童年嬰稚,抱拜王人。命婚帝族,或尚或嬪。"
  • 36.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永,字齡宗,歷奉車都尉議郎,封樓亭侯,得道尸解。
  • 37.    當為斷句之誤,歷指其歷任之職務。
  • 38.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盛,字元宗,歷奉車都尉散騎侍郎,封都亭侯。嘗喟然嘆曰:“吾先世教法,常以長子傳授,而諸兄皆不娶,可使至此,遂無傳乎?”西晉永嘉中,夜望大江之東,有瑞氣徹天,謂其妻曰:“是可成吾丹矣。”乃棄官,南遊至鄱陽郡,望之曰:“近矣。”即山行五日,至一處山嶺,秀麗登無,喜曰:“吾得之矣。”山頂有真人丹穴井灶存焉,乃昔日煉丹修養之地。遂就其井穴左右結廬,居一年,盧氏來尋之,遂與同居此山,得一子[一雲:盧氏攜一子自蜀來,處之山下]。居九年,丹成。一日,尸解而去。人呼其為龍虎子孫,多居山之東北。
  • 39.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溢,字立宗,仕歷牙門將軍,駙馬都尉,討寇將軍,漢中、南鄭太守,閬中侯。久之,得道尸解。
  • 40.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巨,字儒宗,仕歷侍御史、安南正參、義陽太守。久之,得道尸解。
  • 41.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殷誠安點校雲:第四弟盛,第五弟溢,第六弟巨,第七弟夢得,字文宗,歷諫議大夫,宗正得道尸解。
  • 42.    陝西省勉縣温泉鎮光明村存有的《張魯女墓碑》雲:漢五斗米教首張魯之女琪瑛之墓,生於漢建安元年七月十二日,卒於漢建安二十二年三月二十日,享年二十二歲。
  • 43.    《太平御覽卷五百一十八 ◎宗親部八》引《魏志》:南鄭城碑曰:"位尊上將,體極人臣。五子十室,榮並爵均。童年嬰稚,抱拜王人。命婚帝族,或尚或嬪。"(室即指未出嫁的女兒)
  • 44.    許諸裸衣鬥馬超 曹操抹書問韓遂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9-14]
  • 45.    孔明定計捉張任 楊阜借兵破馬超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9-14]
  • 46.    馬超大戰葭萌關 劉備自領益州牧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9-14]
  • 47.    曹操平定漢中地 張遼威震逍遙津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9-14]
  • 48.    《三國志 卷八 魏書八 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魯聞陽平已陷,將稽顙歸降,圃又曰:"今以迫往,功必輕;不如依杜濩、赴樸胡相拒,然後委質,功必多。"於是乃奔南山入巴中。左右欲悉燒寶貨倉庫,魯曰:"本欲歸命國家,而意未達。今之走,避鋭鋒,非有惡意。寶貨倉庫,國家之有。"遂封藏而去。太祖入南鄭,甚嘉之。又以魯本有善意,遣人慰喻。魯盡將家出,太祖逆拜魯鎮南將軍,待以客禮,封閬中侯,邑萬户。封魯五子及閻圃等皆為列侯。為子彭祖取魯女。
  • 49.    遼寧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編. 中國古代史歷史名詞解釋 上[M].遼寧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 1983.07:259
  • 50.    卷八 魏書八 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1-17]
  • 51.    《三國志 卷三十一 蜀書一 劉二牧傳第一》:張魯母始以鬼道,又有少容,常往來焉家,故焉遣魯為督義司馬,住漢中,斷絕谷閣,殺害漢使。焉上書言米賊斷道,不得復通。
  • 52.    《華陽國志 卷二》:初平中,以魯為督義司馬,住漢中,斷穀道。魯既至,行寬惠,以鬼道教。立義舍,置義米、義肉其中,行者取之,量腹而已,不得過。過多雲鬼病之。其市肆賈平亦然。犯法者三原而後行刑。學道未信者謂之“鬼卒”,後乃為“祭酒”。巴、漢夷民多便之。其供道限出五斗米,故世謂之“米道”。扶風蘇固為漢中太守,魯遣其黨張修攻固。成固人陳調素遊俠,學斃蕤,固以為門下掾。説固守捍禦寇之術,固不能用,逾牆走,投南鄭趙嵩,嵩將俱逃。賊盛,固遣嵩求隱避處。嵩未還,固又令鈴下偵賊。賊得鈐下,遂得殺固。嵩痛憤,杖劍直入。調亦聚其賓客百餘人攻修,戰死。魯遂有漢中。數害漢使,焉上書言“米賊斷道”。
  • 53.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八·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典略》曰:熹平中,妖賊大起,三輔有駱曜。光和中,東方有張角,漢中有張脩。駱曜教民緬匿法,角為太平道,脩為五斗米道。太平道者,師持九節杖為符祝,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得病或日淺而愈者,則雲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則為不信道。脩法略與角同,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思過。又使人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號為奸令。為鬼吏,主為病者請禱。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名,説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為常,故號曰五斗米師。實無益於治病,但為淫妄,然小人昏愚,競共事之。后角被誅,脩亦亡。及魯在漢中,因其民信行脩業,遂增飾之。教使作義舍,以米肉置其中以止行人;又教使自隱,有小過者,當治道百步,則罪除;又依月令,春夏禁殺;又禁酒。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
  • 54.    《三國志·卷八·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益州牧劉焉以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脩將兵擊漢中太守蘇固,魯遂襲脩殺之,奪其眾。
  • 55.    《華陽國志 卷二》:至劉焉子璋為牧時,魯益驕恣,璋怒。建安五年,殺魯母、弟。魯説巴夷杜濩、樸胡、袁約等叛為讎敵。魯時使使漢朝,亦慢驕。帝室以亂,不能徵,就拜鎮民中郎將,漢寧太守。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璋數遣龐羲、李思等討之,不能克。而巴夷日叛,乃以羲為巴西太守;又遣楊懷、高沛守關頭。
  • 56.    《華陽國志 卷五》:璋字季玉,既襲位,懦弱少斷。張魯稍驕於漢中,巴夷杜濩、樸胡、袁約等叛詣魯。璋怒,殺魯母、弟,遣和德中郎將龐羲討魯,不克。巴人日叛,乃以羲為巴郡太守,屯閬中御魯。
  • 57.    《後漢書·卷七十五·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朝廷不能討,遂就拜魯鎮夷中郎將,領漢寧太守,通其貢獻。
  • 58.    《後漢書·卷七十五·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韓遂、馬超之亂,關西民奔魯者數萬家。時人有地中得玉印者,羣下欲尊魯為漢寧王。魯功曹閻圃諫曰:“漢川之民,户出十萬,四面險固,財富土沃,上匡天子,則為桓文,次方竇融,不失富貴。今承製署置,埶足斬斷。遽稱王號,必為禍先。”魯從之。
  • 59.    《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十六年……張魯據漢中,三月,遣鍾繇討之。公使淵等出河東與繇會。是時關中諸將疑繇欲自襲,馬超遂與韓遂、楊秋、李堪、成宜等叛。
  • 60.    《三國志·卷八·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韓遂、馬超之亂,關西民從子午谷奔之者數萬家。
  • 61.    《三國志 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十六年,益州牧劉璋遙聞曹公將遣鍾繇等向漢中討張魯,內懷恐懼。別駕從事蜀郡張松説璋曰:"曹公兵強無敵於天下,若因張魯之資以取蜀土,誰能御之者乎?"璋曰:"吾固憂之而未有計。"松曰:"劉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讎也,善用兵,若使之討魯,魯必破。魯破,則益州強,曹公雖來,無能為也。"璋然之,遣法正將四千人迎先主,前後賂遺以巨億計。正因陳益州可取之策。先主留諸葛亮、關羽等據荊州,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至涪,璋自出迎,相見甚歡。張松令法正白先主,及謀臣龐統進説,便可於會所襲璋。先主曰:"此大事也,不可倉卒。"璋推先主行大司馬,領司隸校尉;先主亦推璋行鎮西大將軍,領益州牧。璋增先主兵,使擊張魯,又令督白水軍。先主並軍三萬餘人,車甲器械資貨甚盛。是歲,璋還成都。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討魯,厚樹恩德,以收眾心。
  • 62.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六十 吳書十五 賀全呂周鍾離傳第十五》:【吳書曰:建安十六年,岱督郎將尹異等,以兵二千人西誘漢中賊帥張魯到漢興寋城,魯嫌疑斷道,事計不立,權遂召岱還。】
  • 63.    《三國志 卷二十五 魏書二十五 辛毗楊阜高堂隆傳第二十五》:超率諸戎渠帥以擊隴上郡縣,隴上郡縣皆應之,惟冀城奉州郡以固守。超盡兼隴右之眾,而張魯又遣大將楊昂以助之,凡萬餘人,攻城。阜率國士大夫及宗族子弟勝兵者千餘人,使從弟嶽於城上作偃月營,與超接戰,自正月至八月拒守而救兵不至。州遣別駕閻温循水潛出求救,為超所殺,於是刺史、太守失色,始有降超之計。阜流涕諫曰:"阜等率父兄子弟以義相勵,有死無二;田單之守,不固於此也。棄垂成之功,陷不義之名,阜以死守之。"遂號哭。刺史、太守卒遣人請和,開城門迎超。超入,拘嶽於冀,使楊昂殺刺史、太守。
  • 64.    《三國志 卷九 魏書九 諸夏侯曹傳第九》:十九年,趙衢、尹奉等謀討超,姜敍起兵滷城以應之。衢等譎説超,使出擊敍,於後盡殺超妻子。超奔漢中,還圍祁山。敍等急求救,諸將議者欲須太祖節度。淵曰:"公在鄴,反覆四千裏,比報,敍等必敗,非攻急也。"遂行,使張郃督步騎五千在前,從陳倉狹道入,淵自督糧在後。郃至渭水上,超將氐羌數千逆郃。未戰,超走,郃進軍收超軍器械。
  • 65.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二十五 魏書二十五 辛毗楊阜高堂隆傳第二十五》:【列女傳曰:……超奔漢中,從張魯得兵還。異復與昂保祁山,為超所圍,三十日救兵到,乃解。】
  • 66.    《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秋七月,公至陽平。張魯使弟衞與將楊昂等據陽平關,橫山築城十餘裏,攻之不能拔,乃引軍還。賊見大軍退,其守備解散。公乃密遣解忄剽、高祚等乘險夜襲,大破之,斬其將楊任,進攻衞,衞等夜遁,魯潰奔巴中。公軍入南鄭,盡得魯府庫珍寶。
  • 67.    《華陽國志 卷二》:武帝拜魯鎮南將軍,封襄平侯,又封其五子皆列侯。
  • 68.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二 魏書二 文帝紀第二》:【獻帝傳載禪代眾事曰:左中郎將李伏表魏王曰:"昔先王初建魏國,在境外者聞之未審,皆以為拜王。武都李庶、姜合羈旅漢中,謂臣曰:'必為魏公,未便王也。定天下者,魏公子桓,神之所命,當合符讖,以應天人之位。'臣以合辭語鎮南將軍張魯,魯亦問合知書所出?合曰:'孔子玉版也。天子歷數,雖百世可知。'是後月餘,有亡人來,寫得冊文,卒如合辭。合長於內學,關右知名。魯雖有懷國之心,沈溺異道變化,不果寤合之言。後密與臣議策質,國人不協,或欲西通,魯即怒曰:'寧為魏公奴,不為劉備上客也。'言發惻痛,誠有由然。合先迎王師,往歲病亡於鄴。自臣在朝,每為所親宣説此意,時未有宜,弗敢顯言。殿下即位初年,禎祥眾瑞,日月而至,有命自天,昭然著見。然聖德洞達,符表豫明,實乾坤挺慶,萬國作孚。臣每慶賀,欲言合驗;事君盡禮,人以為諂。況臣名行穢賤,入朝日淺,言為罪尤,自抑而已。今洪澤被四表,靈恩格天地,海內翕習,殊方歸服,兆應並集,以揚休命,始終允臧。臣不勝喜舞,謹具表通。"王令曰:"以示外。薄德之人,何能致此,未敢當也;斯誠先王至德通於神明,固非人力也。"
  • 69.    《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十一月,魯自巴中將其餘眾降。封魯及五子皆為列侯。
  • 70.    《三國志 卷三十一 蜀書一 劉二牧傳第一》:璋,字季玉,既襲焉位,而張魯稍驕恣,不承順璋,璋殺魯母及弟,遂為讎敵。璋累遣龐羲等攻魯,數為所破。魯部曲多在巴西,故以羲為巴西太守,領兵御魯。
  • 71.    《華陽國志 卷二》:建安十八年,劉先主自葭萌南攻州牧劉璋,留中郎將南郡霍峻守葭萌城。張魯遣將楊帛誘峻,求共城守。峻曰:“小人頭可得,城不可得也!”帛退。
  • 72.    《三國志 卷四十一 蜀書十一 霍王向張楊費傳第十一》:先主自葭萌南還襲劉璋,留峻守葭萌城。張魯遣將楊帛誘峻,求共守城,峻曰:"小人頭可得,城不可得。"帛乃退去。
  • 73.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三十六 蜀書六 關張馬黃趙傳第六》:【典略曰:初超之入蜀,其庶妻董及子秋,留依張魯。魯敗,曹公得之,以董賜閻圃,以秋付魯,魯自手殺之。】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