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楊

(東漢末年羣雄之一)

鎖定
張楊(?-198年至199年),一作張陽 [23]  ,字稚叔,雲中(今山西原平縣西南)人, [20]  中國漢末羣雄之一。 [21] 
張楊初為幷州武猛從事,為何進募兵,得眾數千。初平二年(191年),張楊歸袁紹,與匈奴南單于合兵討董卓,後被南單于劫持降董卓,被董卓任命為建義將軍、河內太守。興平二年(195年),漢獻帝逃到河東,張楊前往護駕,被拜為安國將軍,封晉陽侯,假節,開府如三公。 [8]  [26] 
建安元年(196年),張楊使董承繕修雒陽宮,名殿曰“楊安”,以示己功,後拜大司馬,出屯野王(今河南沁陽)。 [22]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呂布於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張楊與呂布親善,出兵遙應呂布。此年或次年,張楊被其部將楊醜所殺。 [17]  [22] 
全    名
張楊
別    名
張陽
稚叔
所處時代
東漢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幷州雲中(今山西原平縣西南)
逝世日期
198年 至 199年
主要成就
迎漢獻帝東歸
官    職
河內太守、安國將軍、大司馬
爵    位
晉陽侯

張楊人物生平

張楊給事幷州

張楊(《後漢紀》作張陽 [23]  ),字稚叔,幷州雲中郡人。早年時,因為武勇過人被任命為武猛從事(為州刺史屬官,掌領兵事)。 [1] 
漢靈帝末年,天下大亂,當時的幷州刺史張懿被胡人攻殺。於是,丁原繼任幷州刺史。 [2]  漢靈帝以所寵小黃門蹇碩為西園上軍校尉,蹇碩在京都統領軍隊,想要統率四方,於是大肆徵召天下豪傑用為自己的偏將,當時袁紹曹操都被徵為校尉跟隨蹇碩,而丁原則派遣張楊率領士兵去蹇碩那裏去,蹇碩讓張楊暫行軍司馬。 [3] 

張楊虎踞河內

三國志遊戲中的張楊 三國志遊戲中的張楊
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駕崩,蹇碩被大將軍何進所殺,何進派遣張楊回幷州召集兵馬,留在上黨,並平定了上黨的山賊之亂。但何進不久之後就被宦官張讓等誅殺,董卓趁機進京,掌握朝中大權,無惡不作。於是張楊率兵進攻上黨太守於壺關,但未能攻下,於是張楊率所領寇略諸縣,隊伍發展到幾千人。 [4] 
初平元年(190年),張楊率軍加入以袁紹為首的討董聯盟軍。
公孫瓚表袁紹罪狀》稱張楊被與袁紹一同舉兵的虎牙都尉劉勳降服; [47-48]  袁紹建安元年《上書自訟》稱“黑山、張楊蹈藉冀城。臣乃旋師,奉辭伐畔。金鼓未震,狡敵知亡,故韓馥懷懼,謝咎歸土,張楊、黑山同時乞降。” [49] 
張楊於河內與袁紹軍會合,後與匈奴單于於夫羅屯於漳水,於夫羅想要叛變,但是袁紹和張楊都不肯相從,於是於夫羅挾持張楊奔走,袁紹派遣大將麴義進行追擊,在鄴城南部大破於夫羅軍。於夫羅挾持張楊逃到黎陽,攻破度遼將軍耿祉軍,張楊得以東山再起,於是董卓詔封張楊為建義將軍、河內太守。 [4] 
初平三年(192年),曹操遣從事王必從兗州出使長安朝見漢獻帝,途徑河內時被張楊攔阻,董昭告訴張楊“袁紹、曹操雖是同盟關係,但看情況,是不可能長期聯合下去的。曹操眼下雖然弱小,但卻不愧是一個英雄,應當找機會同他結交。何況現在機會就擺在眼前,應當加以利用,幫助曹操同朝廷接上關係,並上表推薦他。如果事情辦好了,曹操是不會忘記您的好處的。”張楊聽後覺得有理,就立刻照辦了。曹操得知情況後,對張楊果然十分感謝,特地給張楊送去犬馬金帛,張楊也派使者拜見曹操。 [5] 

張楊接納呂布

呂布李傕擊敗,逃出長安後,投奔南陽袁術,袁術厭惡呂布反覆,拒絕接納,呂布轉投袁紹。後來,袁紹與呂布不和,並遣人暗殺呂布,呂布走奔河內,依附張楊。 [24] 
當時張楊和他的部下都收到了李傕、郭汜對呂布的懸賞通緝,以求共剿呂布。呂布聽聞此事,對張楊説:“我呂布,是足下州里之人,您殺害我對您不合適,不如把我活捉送給郭汜、李傕,能得到郭汜、李傕賜予的高官厚祿。”張楊於是表面答應上李傕、郭汜,實則保護呂布。李傕等人以之為患,於是下詔大封,以呂布為潁川太守。 [25] 
《後漢書》則稱張楊接納過呂布兩次,此書記載:呂布被趕出長安後,先投奔南陽袁術,並放縱兵馬在此地抄略,袁術深以為患,呂布感到不安,就去河內投奔了張楊。當時李傕等人懸賞捉拿呂布,張楊部下都想殺掉呂布。呂布聽説後,對張楊説:“我和你是同州人,你若殺了我,立下的功勞未必多,不如把我活着獻給李傕,這樣李傕會給你豐厚的封爵和恩寵。”張楊認為有道理。不久後,呂布成功逃走,投奔了袁紹。 [6]  興平元年(194年),袁紹暗使人殺掉呂布,呂布從袁紹處逃出,再次投奔了張楊。 [7] 

張楊救援獻帝

興平二年(195年),漢獻帝因為李傕、郭汜作亂而流亡至河東。當時百官飢餓,張楊使數千人揹着米前往河東,獻帝於是居住在安邑縣。不久後,張楊親自率兵前往安邑救援。與董承等人共謀護送乘輿回到雒陽,獻帝拜張楊為安國將軍,假節、開府,封晉陽侯。 [8]  [26] 
建安元年(196年)二月,董承、張楊依舊打算迎接獻帝回雒陽楊奉李樂則不願,因此護駕諸將錯亂,互相猜忌。張楊回到野王,其餘諸將爭權,韓暹攻打董承,董承逃到野王依附張楊,張楊令董承先修繕雒陽宮室。 [9]  [27-29] 
五月,楊奉韓暹等人奉詔護送漢獻帝回舊京。到六月時,糧食匱乏,張楊攜帶糧食在路上迎接乘輿,賑給百官。 [30-31] 
七月,獻帝回到東都雒陽,居住在已故的中常侍趙忠家中,又令張楊修建宮殿,張楊以自己護駕有功,於是將殿命名為“楊安殿”(《後漢紀》作陽安殿 [34]  )。八月八日,劉協進入南宮楊安殿。張楊對諸將説:“天子應該是和天下人一起的,現在天子有各位公卿大臣的輔佐,我可以在外捍衞大漢朝,怎麼可以留在京都呢?”於是張楊又回到了野王。同月十日,獻帝拜張楊為大司馬、假節鉞。 [10]  [32-34] 
後值韓暹擅權弄國,董承秘密召兗州牧曹操入宮勤王。曹操入宮後彈劾韓暹與張楊之罪,漢獻帝因韓暹張楊有護駕之功,讓所有人不要再提這件事。 [11]  [35] 

張楊遭叛被殺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圍呂布於下邳,張楊與呂布的關係向來比較好,想要去救援,卻無能為力,於是率軍前往東市,遙與呂布成掎角之勢。 [12] 
張楊部下楊醜,將張楊暗殺,欲投靠曹操。眭固又殺了楊醜,帶領張楊部下屯軍射犬,以其眾屬袁紹。曹操見形勢不利,親自征討河內,並派遣史渙曹仁急攻眭固。眭固留張楊手下長史薛洪、河內太守繆尚守射犬,自領親兵出奔袁紹,於犬城被史渙等截擊被斬,曹操再圍射犬,薛洪、繆尚皆降。曹操因此吞併河內 [12]  [36] 

張楊人物評價

王粲:“楊性仁和,無威刑。下人謀反,發覺,對之涕泣,輒原不問。” [13] 
陳壽:“張楊授首於臣下,擁據州郡,曾匹夫之不若,固無可論者也。” [14] 
常璩:“漢末大亂,雄桀並起。若董卓、呂布、二袁、韓、馬、張楊、劉表之徒,兼州連郡,眾逾萬計,叱吒之間,皆自謂漢祖可踵,桓、文易邁。” [15] 
郝經:①“張楊有奉迎之功,據河山之郡而無雄才,卒墮匹夫之手,智不足稱也。”②“楊雖有功,承實不智,遂敢首禍。”

張楊卒年爭議

范曄《後漢書·董卓列傳》和陳壽《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均記載張楊死於建安四年(199年),在曹操擊殺呂布後。 [17-18] 
《後漢書·孝獻帝紀》則記載:“建安三年(198年)冬十一月,盜殺大司馬張楊。”在曹操擊殺呂布之前。 [16]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採用“建安三年冬十一月”的説法。 [37] 
另外,《三國志·武帝紀》所載建安十八年(213年)詔書稱:“回戈東征,呂布就戮,乘轅將返,張楊殂斃”,也表示張楊死在呂布之後。 [38] 

張楊軼事典故

張楊寇略上黨諸縣時,企圖搶奪郡中“舊族冠冕”陳、馮兩家的婦女、財產,就派兵包圍兩家堡壘。當時河內人常林避難在上黨,率領宗族出力,堅守堡壘六十多日,才使兩家得以免難。 [4]  [46] 

張楊史料記載

張楊本傳
《三國志·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 [39] 
有提及張楊的史書
《三國志·魏書七·呂布臧洪傳》 [40] 
《三國志·魏書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 [41] 
《資治通鑑·卷六十·漢紀五十二》 [43] 
《資治通鑑·卷六十一·漢紀五十三》 [44] 
《資治通鑑·卷六十二·漢紀五十四》 [42] 
《英雄記》 [45] 

張楊文學形象

在小説《三國演義》中,張楊生平與正史大體相當,本為上黨太守,參與討伐董卓的聯軍,為十八路諸侯的第十五鎮,虎牢關之戰時,其部將穆順曾出陣挑戰呂布,反被呂布所殺。後為河內太守,李傕、郭汜之亂後,獻帝東歸,張楊奉上粟帛。曹操討伐呂布時,張楊出兵東市,欲救呂布,被部將楊醜所殺。 [19] 
《三國志通俗演義》嘉靖壬午本稱張楊“隨機應變,臨事勇為”。 [50] 
參考資料
  • 1.    《三國志·張楊傳》:“張楊字稚叔,雲中人也。以武勇給幷州,為武猛從事。”
  • 2.    《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三月,休屠各胡攻殺幷州刺史張懿,遂與南匈奴左部胡合,殺其單于。
  • 3.    《三國志·張楊傳》:“靈帝末,天下亂,帝以所寵小黃門蹇碩為西園上軍校尉,軍京都,欲以御四方,徵天下豪傑以為偏裨。太祖及袁紹等皆為校尉,屬之。幷州刺史丁原遣楊將兵詣碩,為假司馬。”
  • 4.    《三國志·張楊傳》:“靈帝崩,碩為何進所殺。楊復為進所遣,歸本州募兵,得千餘人,因留上黨,擊山賊。進敗,董卓作亂。楊遂以所將攻上黨太守於壺關,不下,略諸縣,眾至數千人。山東兵起,欲誅卓。袁紹至河內,楊與紹合,復與匈奴單于於夫羅屯漳水。單于欲叛,紹、楊不從。單于執楊與俱去,紹使將麴義追擊於鄴南,破之。單于執楊至黎陽,攻破度遼將軍耿祉軍,眾復振。卓以楊為建義將軍、河內太守。”
  • 5.    《三國志·董昭傳》:“時太祖領兗州,遣使詣楊,欲令假塗西至長安,楊不聽。昭説楊曰:“袁、曹雖為一家,勢不久羣。曹今雖弱,然實天下之英雄也,當故結之。況今有緣,宜通其上事,並表薦之;若事有成,永為深分。”楊於是通太祖上事,表薦太祖。昭為太祖作書與長安諸將李傕、郭汜等,各隨輕重致殷勤。楊亦遣使詣太祖。”
  • 6.    《後漢書 卷七十五 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乃將數百騎,以卓頭繫馬鞍,走出武關,奔南陽。袁術待之甚厚。布自恃殺卓,有德袁氏,遂恣兵鈔掠。術患之。布不安,復去從張楊於河內。時李傕等購募求布急,楊下諸將皆欲圖之。布懼,謂楊曰:“與卿州里,今見殺,其功未必多。不如生賣布,可大得傕等爵寵。”楊以為然。有頃,布得走投袁紹。
  • 7.    《後漢書 卷七十五 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紹聞,懼為患,募遣追之,皆莫敢逼,遂歸張楊。”
  • 8.    《後漢書·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既到大陽,止於人家,然後幸李樂營。百官飢餓,河內太守張楊使數千人負米貢餉。帝乃御牛車,因都安邑。河東太守王邑奉獻綿帛,悉賦公卿以下。封邑為列侯,拜胡才徵東將軍,張楊為安國將軍,皆假節、開府。
  • 9.    《三國志·張楊轉》:“楊欲迎天子還洛,諸將不聽;楊還野王”
  • 10.    《後漢書·董卓傳》:“七月,帝還至洛陽,幸楊安殿。張楊以為己功,故因以“楊”名殿。乃謂諸將曰:“天子當與天下共之,朝廷自有公卿大臣,楊當出扞外難,何事京師?”遂還野王。楊奉亦出屯梁。乃以張楊為大司馬,楊奉為車騎將軍,韓暹為大將軍,領司隸校尉,皆假節鉞。”
  • 11.    《後漢書·卷七十二·董卓列傳第六十二》:“暹矜功盜睢,幹亂政事,董承患之,潛召兗州牧曹操。操乃詣闕貢獻,稟公卿以下,因奏韓暹、張楊之罪。暹懼誅,單騎奔楊奉。帝以暹、楊有翼車駕之功,詔一切勿問。”
  • 12.    《三國志·張楊傳》:“楊素與呂布善。太祖之圍布,楊欲救之,不能。乃出兵東市,遙為之勢。其將楊醜,殺楊以應太祖。楊將眭固殺醜,將其觽,欲北合袁紹。太祖遣史渙邀擊,破之於犬城,斬固,盡收其觽也。”
  • 13.    《英雄記》:“楊性仁和,無威刑。下人謀反,發覺,對之涕泣,輒原不問。”
  • 14.    《三國志·張楊傳》:“張楊授首於臣下,擁據州郡,曾匹夫之不若,固無可論者也。
  • 15.    《華陽國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3-20]
  • 16.    《後漢書·孝獻帝紀》:“(建安三年)冬十一月,盜殺大司馬張楊。十二月癸酉,曹操擊呂布于徐州,斬之。”
  • 17.    《後漢書·董卓列傳》:“(建安)四年,張楊為將楊醜所殺。”
  • 18.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月餘,布將宋憲、魏續等執陳宮,舉城降,生禽布、宮,皆殺之……(建安)四年春二月,公還至昌邑。張楊將楊醜殺楊。”
  • 19.    《三國演義·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破關兵三英戰呂布》操曰:“董卓屯兵虎牢,截俺諸侯中路,今可勒兵一半迎敵。”紹乃分王匡、喬瑁、鮑信、袁遺、孫融、張楊、陶謙、公孫瓚八路諸侯,往虎牢關迎敵。
  • 20.    胡守為,楊廷福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魏晉南北朝史[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2.第404頁
  • 21.    李永貴總主編;孫順通,卞金星,裴建宗副總主編.孟津文化大觀,政治[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4.12.第50頁
  • 22.    胡守為,楊廷福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魏晉南北朝史[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2.第404頁
  • 23.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八》:乙卯,建義將軍張陽自野王來,與董承謀迎乘輿還洛陽。安國將軍,封晉陽侯,假節,開府如三公。
  • 24.    《三國志 卷七 魏書七 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布自殺卓後,畏惡涼州人,涼州人皆怨。由是李傕等遂相結還攻長安城。布不能拒,傕等遂入長安。卓死後六旬,布亦敗。將數百騎出武關,欲詣袁術。布自以殺卓為術報讎,欲以德之。術惡其反覆,拒而不受。詣袁紹,紹與布擊張燕於常山。燕精兵萬餘,騎數千。布有良馬曰赤兔。一常與其親近成廉、魏越等陷鋒突陳,遂破燕軍。而求益兵眾,將士鈔掠,紹患忌之。布覺其意,從紹求去。紹恐還為己害,遣壯士夜掩殺布,不獲。事露,布走河內,與張楊合。
  • 25.    《三國志 卷七 魏書七 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裴松之注引《英雄記》:楊及部曲諸將,皆受傕、汜購募,共圖布。布聞之,謂楊曰:"布,卿州里也。卿殺布,於卿弱。不如賣布,可極得汜、傕爵寵。"楊於是外許汜、傕,內實保護布。汜、傕患之,更下大封詔書,以布為潁川太守。
  • 26.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八》:是時蝗蟲大起,歲旱無穀。後宮食煮棗菜,諸將不相能率,上下亂,糧食盡。於是安東將軍楊奉、衞將軍董承、徵東將軍韓暹謀以乘輿還洛陽。乙卯,建義將軍張陽自野王來,與董承謀迎乘輿還洛陽。安國將軍,封晉陽侯,假節,開府如三公。
  • 27.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九》:建安元年春二月,執金吾伏完為輔國將軍,開府如三公。是時董承、張陽欲天子還洛陽,楊奉、李樂不欲。尚書上官洪言還洛之議,李樂輔洪。由是諸將錯亂,更相疑貳。董承奔野王,韓暹屯聞喜。胡才、楊奉之塢鄉,欲攻韓暹,上使人喻止之。
  • 28.    《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第九》:二月,韓暹攻衞將軍董承。
  • 29.    《後漢書·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建安元年春,諸將爭權,韓暹遂攻董承,承奔張楊,楊乃使承先繕修洛宮。
  • 30.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九》:夏五月丙寅,遣使至楊奉、李樂、韓暹營,求送至洛陽,奉等從詔。六月乙未,車駕幸聞喜。楊奉、胡才悔令乘輿去,乃與李樂議,欲還大駕,詐言「當遊澠池東,以避匈奴」,上不從。庚子,車駕從北道出,傍山而東,無匈奴寇。李樂媿其言,懼而辭還。 是時糧食乏盡,張陽自野王迎乘輿,賑給百官。
  • 31.    《三國志 卷八 魏書八 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建安元年,楊奉、董承、韓暹挾天子還舊京,糧乏。楊以糧迎道路,遂至洛陽。
  • 32.    《三國志 卷八 魏書八 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謂諸將曰:"天子當與天下共之,幸有公卿大臣,楊當捍外難,何事京都?"遂還野王。即拜為大司馬。
  • 33.    《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第九》:秋七月甲子,車駕至洛陽,幸故中常侍趙忠宅。丁丑,郊祀上帝,大赦天下。己卯,謁太廟。八月辛丑,幸南宮楊安殿。癸卯,安國將軍張楊為大司馬,韓暹為將軍,楊奉為車騎將軍。
  • 34.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九》:丙辰,行至洛陽,幸故常侍趙忠宅。張陽治繕宮殿。丁丑,大赦天下。是月,孫策入會稽,太守王朗與策戰,敗績。八月辛丑,天子入南宮陽安殿。陽以為己功,故因以名。陽謂諸將曰:「天子當與天下共之,辜有公卿大臣,陽當扞外難,何事京都?」遂還野王。楊奉亦屯梁。癸卯,張陽為大司馬,楊奉為車騎將軍、韓暹為大將軍,領司隸校尉,皆假節鉞。
  • 35.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九》:辛卯,操詣關貢獻,廩公卿以下。操陳韓暹、張陽之罪。暹怖,單騎奔走。上以暹、陽有翼駕還洛之功,一切勿罪。
  • 36.    《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四年春二月,公還至昌邑。張楊將楊醜殺楊,眭固又殺醜,以其眾屬袁紹,屯射犬。夏四月,進軍臨河,使史渙、曹仁渡河擊之。固使楊故長史薛洪、河內太守繆尚留守,自將兵北迎紹求救,與渙、仁相遇犬城。交戰,大破之,斬固。公遂濟河,圍射犬。洪、尚率眾降,封為列侯,還軍敖倉。
  • 37.    卷六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8-22]
  • 38.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三國志(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8-22]
  • 39.    卷八 魏書八 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三國志(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8-22]
  • 40.    卷七 魏書七 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三國志(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8-22]
  • 41.    卷十四 魏書十四 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三國志(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8-22]
  • 42.    卷六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8-22]
  • 43.    資治通鑑卷六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8-22]
  • 44.    資治通鑑卷六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8-22]
  • 45.    漢末英雄記-兩漢魏晉南北朝筆記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8-22]
  • 46.    《三國志 卷二十三 魏書二十三 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常林字伯槐,河內温人也……林乃避地上黨,耕種山阿。當時旱蝗,林獨豐收,盡呼比鄰,升斗分之。依故河間太守陳延壁。陳、馮二姓,舊族冠冕。張楊利其婦女,貪其資貨。林率其宗族,為之策謀。見圍六十餘日,卒全堡壁。
  • 47.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八 魏書八 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典略載瓚表紹罪狀曰:"……紹與故虎牙都尉劉勳首共造兵,勳仍有效,又降伏張楊,而以小忿枉害於勳,信用讒慝,殺害有功,紹罪七也。紹又上故上谷太守高焉、故甘陵相姚貢,橫責其錢,錢不備畢,二人並命,紹罪八也。春秋之義,子以母貴。紹母親為婢使,紹實微賤,不可以為人後,以義不宜,乃據豐隆之重任,忝污王爵,損辱袁宗,紹罪九也。又長沙太守孫堅,前領豫州刺史,驅走董卓,掃除陵廟,其功莫大;紹令周昂盜居其位,斷絕堅糧,令不得入,使卓不被誅,紹罪十也。臣又每得後將軍袁術書,雲紹非術類也。紹之罪戾,雖南山之竹不能載。昔姬周政弱,王道陵遲,天子遷都,諸侯背叛,於是齊桓立柯亭之盟,晉文為踐土之會,伐荊楚以致菁茅,誅曹、衞以彰無禮。臣雖闒茸,名非先賢,蒙被朝恩,當此重任,職在鈇鉞,奉辭伐罪,輒與諸將州郡兵討紹等。若事克捷,罪人斯得,庶續桓、文忠誠之效,攻戰形狀,前後續上。"遂舉兵與紹對戰,紹不勝。】
  • 48.    《後漢書 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瓚因此怒紹,遂出軍屯槃河,將以報紹。乃上疏曰:“……紹與故虎牙都尉劉勳,首共造兵,勳降服張楊,累有功效,而以小忿枉加酷害。信用讒慝,濟其無道,紹罪七也。”
  • 49.    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後漢書(唐)李賢等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9-28]
  • 50.    曹操起兵伐董卓-三國志通俗演義嘉靖壬午本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9-2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