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陸抗

(三國時期吳國名將)

鎖定
陸抗(226年—274年),字幼節,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
赤烏八年(245年),陸抗襲封江陵縣侯,起家建武校尉,統領父親陸遜五千部眾。 [5]  赤烏九年(246年),遷立節中郎將,把守柴桑。建興元年(252年),拜奮威將軍。太平二年(257年),拜柴桑督,後因功遷徵北將軍 [6]  。永安二年(259年),遷鎮軍將軍,鎮守西陵。末帝孫皓即位後,擔任鎮軍大將軍、都督西陵、信陵、夷道、樂鄉、公安諸軍事,駐防於樂鄉(今湖北江陵西南),遙領益州牧 [6]  。鳳凰元年(272年),擊退晉將羊祜進攻,攻殺叛將步闡,加拜都護,累遷大司馬荊州牧
鳳凰三年(274年),陸抗去世,終年四十九歲。陸抗與父親陸遜皆是吳國的中流砥柱,並稱“遜抗 [1]  ”,是吳國最後的名將 [2] 
陸抗概述圖片來自歷代名人圖 [3] 
全    名
陸抗
幼節
所處時代
三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吳郡吳縣(吳郡吳縣為其祖籍。出生地未知。)
出生日期
226年
逝世日期
274年
主要成就
西陵之戰大破晉軍;維護吳國穩定
官    職
鎮軍大將軍、大司馬、荊州牧
爵    位
江陵侯

陸抗人物生平

陸抗清白忠勤

陸抗半身像 陸抗半身像 [4]
赤烏八年(245年),陸抗20歲時,其父陸遜去世。孫權任命他為建武校尉,領其父陸遜部眾五千人,駐守武昌。陸遜生前因南魯黨爭為孫權責讓,並被楊竺指控罪狀二十條。陸抗葬父,還都謝恩時,孫權拿出以前楊竺告發其父的20條罪狀,與陸抗核實。陸抗逐條對答,為父辯白,令孫權消除了對陸遜的憤怒。
赤烏九年(246年),孫權遷陸抗為立節中郎將,與諸葛恪互換防區,屯守柴桑。陸抗臨走時,其駐地完好無損,諸葛恪到後,儼然若新。而諸葛恪的柴桑駐地卻頗有毀壞,諸葛恪深為慚愧。
太元元年(251年),陸抗還都治病時,孫權召見他,流着淚對他説:“我過去聽用讒言,對你父親在君臣大義上不篤厚,因此虧待了你。我前後責問的材料,一把火燒滅乾淨,不要讓人再見到。”
建興元年(252年),孫權去世,孫亮繼位,拜陸抗為奮威將軍 [5] 
建興二年(253年),當時執政的權臣諸葛恪被殺,其姻親都受牽連,陸抗因此跟諸葛恪的外甥女離婚。

陸抗都督一方

太平二年(257年),魏將諸葛誕壽春叛魏降吳。吳主孫亮拜陸抗為柴桑督,去壽春接援,敗魏牙門將偏將軍,升為徵北將軍。
永安二年(259年),拜鎮軍將軍,鎮守西陵(今湖北宜昌西北),負責從關羽瀨白帝城段的防務。翌年,假節。 [6] 
永安六年(263年),曹魏發兵攻打蜀漢,吳主孫休丁奉留平施績等諸軍分向壽春、沔中以救援蜀漢。不久後,蜀主劉禪降魏,陸抗將此事上報孫休,孫休便令丁奉等人回軍。 [28-30] 
永安七年(264年),孫休命撫軍將軍步協率軍西入益州攻打永安,被故蜀漢巴東太守羅憲擊敗。孫休大怒,又遣陸抗率三萬人出征,與步協及徵西將軍留平、建平太守盛曼共圍永安城。諸軍從二月圍攻到七月,不能攻克,而曹魏命胡烈進逼西陵以救羅憲,陸抗等人只得引軍退還。 [31-32] 
元興元年(264年),孫皓繼位,加陸抗為鎮軍大將軍,領益州牧。
建衡二年(270年)四月,左大司馬施績去世 [33]  ,之後陸抗都督信陵、西陵、夷道、樂鄉、公安諸軍事,駐守樂鄉(今湖北江陵西南)。 [6] 
《世説新語》載陸抗都督江陵時,賀邵時任吳郡太守,足不出户,吳郡豪門都很輕視他,在官府大門寫上“會稽雞,不能啼”侮辱他。賀邵於是在句下補上一句:“不可啼,殺吳兒。”於是到陸氏、顧氏的莊園,發覺他們“役使官兵”,連國家軍隊都聽他們指揮。也窩藏逃犯,違法犯紀。賀邵一一舉發,呈報給朝廷,很多豪門因此獲罪下獄。陸抗向皇帝孫皓上表請求,不多久,獲罪的人就又都釋放了。 [7] 

陸抗西陵破晉

陸抗 陸抗
鳳凰元年(272年)八月,孫皓召昭武將軍、西陵督步闡。步闡數代為西陵鎮將,倉卒被召,以為失職,且懼怕遭人諂害,遂於九月舉城降晉,送侄步璣赴洛陽為質,晉武帝詔命步闡為都督西陵諸軍事、衞將軍。
十月陸抗聞訊,急遣將軍左奕吾彥蔡貢等部進圍西陵。晉武帝則命荊州刺史楊肇到西陵接應步闡,命車騎將軍羊祜率步兵5萬進攻江陵(今屬湖北),令巴東監軍徐胤率水軍進攻建平(郡治秭歸,今屬湖北)以救援步闡。
陸抗為避免腹背受敵,命吳西陵各軍自赤溪至故市(今湖北宜昌)構築高牆,內用以圍困步闡,外則抵禦晉援軍,卻不急於攻打西陵城。吳軍晝夜築圍,異常辛苦,諸將都説:“現在以三軍精鋭,急速進攻步闡,等到晉軍救援前來,步闡一定已被攻克。何必勞累修築圍牆,讓士兵和百姓困苦不堪呢?”陸抗回答説:“這座城池城牆堅固地勢險要,城內糧草充裕,而且所修繕的防禦工事和配置的防禦器械,都是我以前詳細規劃安排的。現在我們反過來去攻打,既不能很快攻克,且北方救兵一定要趕來,敵人來後我們沒有防備,則裏外受敵,以什麼抵抗他們呢?”諸將都想急於攻打步闡,陸抗總是不答允。宜都太守雷譚要求極為懇切,陸抗為了使眾將信服,便聽任他們去攻打一次。進攻果然不利,防禦圍牆由是得以完工。此時陸抗坐鎮樂鄉(今湖北松滋東北),欲親赴西陵督戰。吳諸將聞羊祜率五萬晉軍進至江陵,皆請陸抗至江陵督戰。陸抗則以為:“江陵城池堅固兵力充足,沒有什麼擔憂的。假如敵人攻佔江陵,也一定防守不住,我們所受損失很小。但如果讓西陵與敵人聯結起來,則南山諸族夷人都將騷動擾亂,則我憂慮的事情,就不是一下子説得清楚的。我寧願放棄江陵而奔赴西陵,何況江陵十分牢固!”遂奔赴西陵。 [8] 
當初,江陵平坦廣寬,道路通暢。陸抗任命江陵督張鹹作大堰以阻水,用以水淹敵軍。羊祜卻乘機欲用船運糧草往江陵,並揚言要破壞堰壩,以救步闡。陸抗命江陵督張鹹毀壞堰壩,阻斷晉軍水上糧道,而諸將卻不解,以至屢諫不聽。羊祜聞堰壩已毀,只得改用車運糧,延時費力,致主力不能速進。
十一月,晉楊肇率援軍到西陵,巴東監軍徐胤率水軍至建平。陸抗分令張鹹固守其江陵,派公安督孫遵於長江南岸機動,防備羊祜軍南渡;水軍督留慮、鎮西將軍朱琬攔截晉徐胤水軍順流東下;自率大軍憑據長圍與楊肇對峙,以待戰機。時吳將朱喬、都督俞贊叛逃。陸抗説:“俞贊是我軍中的老辦事人員,知道我方虛實底細的人,我常擔心夷兵素不精練,如果敵人攻圍,必定先從夷兵防守處下手。”於是連夜調整部署,把該地防軍全部換上了善戰精兵。次日,楊肇果集中攻擊原吳兵防區弱處,陸抗即命吳軍反擊,矢石雨下,晉軍大敗。
十二月,楊肇計窮,乘夜逃走,陸抗本欲率眾追擊,因慮步闡出城襲擊,遂擂鼓,佯作追擊。楊肇大懼,丟棄鎧甲潰逃,陸抗派輕兵追之,晉軍慘敗。羊祜各軍亦各自撤兵。陸抗轉兵攻克西陵,俘殺步闡及其部屬數十人,皆誅三族,其餘脅從者數萬皆赦之。
此戰,陸抗指揮若定,先打破晉軍分進合擊之勢,用次要兵力牽制晉軍主力,用主力圍城打援,終於擊敗晉軍,攻克西陵。陸抗入城後,修治城圍,然後東還樂鄉。陸抗雖立大功,卻“貌無矜色,謙沖如常,故得將士歡心”。因功加拜都護。 [9] 

陸抗陸羊之交

陸抗 陸抗
這時吳國國勢雖已衰退,但仍有一定的實力,特別是荊州尚有陸抗這樣的優秀將領主持軍事。於是對吳軍採取懷柔政策,每次兩軍交戰,羊祜都預先與對方商定交戰的時間,從不搞突然襲擊。對於主張偷襲的部將,羊祜用酒將他們灌醉,不許他們再説。羊祜的部隊進入吳國境內,收割田裏稻穀以充軍糧,但每次都要根據收割數量用絹償還。羊祜常會集部隊在江沔一帶遊獵,但範圍往往只限於西晉境內。如有禽獸先被吳國人所傷而後被晉兵獲得,羊祜命令一律送還。於是一時晉、吳兩國和睦相處,相安無事。
一次陸抗生病,羊祜派人送藥給他,並説:“這是我最近自己配製的藥,還未服,聽説您病了,就先送給您吃。”吳將怕其中有詐,勸陸抗勿服,陸抗不疑,並説:“羊祜豈鴆人者”!仰而服下。
對於羊祜的這些作法,陸抗心中很清楚,所以常告誡將士們説:“彼專為德,我專為暴,是不戰而自服也。各保分界而已,無求細利”。吳主孫皓聽到陸抗在邊境的做法,很不理解;就派人斥責他。陸抗回答:“一邑一鄉,不可以無信義,況大國乎!臣不如此,正是彰其德,於祜無傷也”。孫皓無言以對。 [10-11] 

陸抗盡忠職守

孫皓稱帝后,荒淫殘暴,胡作非為。陸抗雖遠駐西陵,但是聽説朝政混亂,深為憂慮,曾多次上書。
建衡二年(270年),駐樂鄉(今湖北江陵西南)後,便上書説:“為臣聽説君主德行相等,而民眾多者勝過民眾少者,國力相等,則安定之國制服混亂之國,這大概是六國所以被強秦兼併,西楚所以為漢高祖打敗的原因吧。如今敵國跨據四方,並非只有關右之地;割據九州,豈只鴻溝以西的土地而已。我國外無盟國可援,內無西楚那樣強大,政務缺乏生氣,百姓不得安定,而議論國事者所依恃的條件,只不過大江高山,圍隔着我國的疆域,這不過是守衞國家最次的條件,不是明智之人首要考慮的事情。臣下常常追憶戰國各國存亡的跡象,近觀劉漢王朝滅亡的徵兆,考證典籍,應驗實事,深夜撫枕不能入睡,面對飯菜忘記進餐。從前匈奴未被破滅,霍去病辭卻皇上為他所造府第;漢朝治國之道未得完美,賈誼為之悲哀哭泣。況且我為王室血緣所出,世代蒙受光榮的恩寵,個人的身名安危,與國家休慼相關,生死離合,義無苟且,早晚憂慮,想到這些就十分心痛。奉事君上的道義在於犯顏直諫而不欺瞞,身為臣下的節操不在屈膝卑躬而殉節,謹陳當今急務十七條如左。”十七條失去原本,故此不作記載。 [12] 
當時宦官何定把持大權,干預朝政。陸抗上書説:“為臣聽説創建國家、繼承家業,不用小人,聽小人譖讒,用奸邪之才,《堯典》對此作過告誡,因此詩人為此寫詩怨刺,仲尼為此而嘆息。春秋以來,降至秦漢,朝代滅亡之徵兆,沒有一個不是由此而起。小人不明治國之道理,見識淺陋,即使他們竭盡心力保全名節,也不能勝任,更何況這類人向來頗存奸邪之心,愛憎情感變化無常!如果害怕失去他們,則此類無所不至。如今委他們以朝廷重任,借他們以專制權威,還希望出現和樂的盛世之音,清明純正的社會風氣,這是絕不可能之事。如今任職官吏,特殊才能者雖少,然而他們或是王室貴族的後代,自小受到道德教化的浸染,或是清苦自立之人,其資質才能值得任用,自然可以根據他們的才幹授官任職,以此抑制、黜退小人,然後社會風氣才可純淨,朝中政務不致沾污。”但不為吳主孫皓採納。 [13] 
陸抗 陸抗
孫皓用諸將之策,多次令吳軍入侵晉國邊界,使百姓疲弊。陸抗認為有弊無利,便於鳳凰元年(272年)上書説:“為臣聽説《周易》重視順應時勢,《左傳》讚美伺機進擊,所以夏桀罪孽甚多商湯王才出兵討伐,商紂荒淫暴虐周武王才授鉞出征。如果時機不到,則商湯王寧肯被囚禁於玉台作憂傷的思慮,周武王寧願在孟津撤軍而不作輕妄舉動。如今我們不致力於富國強兵,勤勉農耕廣積糧食,讓文武人才得以施展運用,百官衙門公署不得翫忽職守,使黜陟分明以激勵各級官吏,使刑罰得當以表明勸懲獎抑,以道德教育各級官吏,用仁義安撫全國百姓,然後順承天命,利用時機,席捲天下。如果聽任諸將捨身求名,窮兵黷武,功輒耗費數以萬計的國家錢財,使士卒困苦憔憊,敵人並沒有因此衰敗,而我們自己卻已睏乏不堪!如今只去爭取帝王的資格,而被小小利益遮障雙眼,這是臣子的奸惡,不是為國之良策。過去齊、魯兩國交戰三次,魯國勝了兩次而很快就滅亡了,這是什麼原因?因為兩國大小實力強弱不同。何況如今用兵征戰所獲得的戰果,還不能補償所遭受的損失。況且依仗兵力沒有人民的支持,這是古代已有的明鑑,實在應暫停出兵征戰的計劃,來積蓄軍民的力量,靜待時機,就不會有什麼悔恨的事發生。”但孫皓依舊不採納。
後陸抗聞武昌左部督薛瑩徵被捕下獄。陸抗上書説:“才德出眾者,國家之瑰寶,社稷之財富,各種政務有了他們才有條理秩序,四方人才有了他們才能教化成德。已故大司農樓玄、散騎中常侍王蕃、少府李勖,都是當世優異人才,一代顯著人士,他們起初蒙受主上恩寵,從容任官行職,而後來不久即被誅殺,有的被滅族絕嗣,有的被棄荒遠之地。《周禮》上有赦免賢人之刑法,《春秋》裏有寬恕善人的義理。《尚書》有言:‘與其殺害無辜,寧可違犯成法’。王蕃等罪名尚未被確定,即被處以死罪,他們心懷忠義,卻身遭極刑,豈不令人心痛!且受刑死去,本已無知覺,竟然還要將其焚屍揚灰,拋屍流水,露屍水邊,恐怕這並非先王之正典,或許為甫侯立法時所要戒免。因此百姓哀痛驚懼,士民同悲。王蕃、李勖已死,後悔已來不及,我誠懇地希望陛下赦免樓玄出獄。而近聞薛瑩又遭逮捕。薛瑩的父親薛綜曾為先帝獻策,輔佐過文皇帝,到薛瑩繼承父業,注意品行的修養,如今坐罪,實屬可以寬恕。為臣擔心有關主管官員不知事情詳情,如再將他殺害,更加失去百姓的期望,乞求主上施恩,原諒赦免薛瑩的罪過,哀憐眾犯,清澄法綱,則是天下的幸事。” [14] 
陸抗雖多次上疏陳言,以匡不逮。但均不為孫皓採用,陸抗鞭長莫及,也只好恪盡職守,慎保邊圉。 [15] 
鳳凰二年(273年)三月,拜大司馬、荊州牧。
鳳凰三年(274年),晉武帝復任王濬益州刺史,命其在巴蜀大量建造戰船,訓練水軍。使吳國受到嚴重威脅。一些大臣深感憂慮。
七月,陸抗病重。陳西陵利害,勸施仁治,重守西陵,以應急變。孫皓對此依舊置之不理。 [16] 

陸抗去世

同年秋,陸抗病逝,子陸晏嗣。陸晏與陸景、陸玄、陸機、陸雲分領陸抗之兵。後陸晏、陸景在晉滅吳之戰中堅守城池,城破遇害 [26]  。陸機、陸雲皆為西晉著名的文學家。
陸抗死後,吳國再無良將。天紀三年(279年)十一月,晉軍伐吳,晉龍驤將軍王濬率水陸大軍沿江而下,其作戰方略與陸抗所憂慮的完全一樣。 [17] 

陸抗人物評價

陸凱:姚信、樓玄、賀邵、張悌、郭逴、薛瑩、滕脩及族弟喜、抗,或清白忠勤,或姿才卓茂,皆社稷之楨幹,國家之良輔。 [19] 
陳壽:貞亮籌幹,鹹有父風,奕世載美,具體而微,可謂克構者哉! [18] 
吾彥:道德名望,抗不及喜;立功立事,喜不及抗。 [20] 
陸機:大司馬陸公以文武熙朝,賢諸葛之言而割情慾之歡,感陸公之規而除刑政之煩,陸公以偏師三萬,北據東坑,深溝高壘,案甲養威。反虜踠跡待戮,而不敢北闚生路,強寇敗績宵遁,喪師大半,分命鋭師五千,西御水軍,東西同捷,獻俘萬計。信哉賢人之謀,豈欺我哉!自是烽燧罕警,封域寡虞。陸公沒而潛謀兆,吳釁深而六師駭。
陸雲:烈祖丞相邵侯、顯考大司馬武侯,明德睿哲,沉雄特秀,固上天所以繼跡,前其惠成顧者也。”“武侯以光遠之度,襲重規之範,宣朗之明,照曾暉之景。故寅亮樞極,則萬物淳曜,緝熙有邦,而宇內恪居。及至中葉,亂曰虎臣,綏援既集,而大難時弭;德濟封域之內,威揚函夏之表,遂仍世作宰,焜耀祖業,車實襲軌,裘不改帶,元勳昺於光國,洪烈著於隆家,考德計功,比之前代,未有茂於此者也。 [21] 
習鑿齒:抗見國小主暴,而晉德彌昌,人積兼己之善,而己無固本之規,百姓懷嚴敵之德,闔境有棄主之慮,思所以鎮定民心,緝寧外內,奮其危弱,抗權上國者,莫若親行斯道,以侔其勝。使彼德靡加吾,而此善流聞,歸重邦國,弘明遠風,折衝於枕蓆之上,校勝於帷幄之內,傾敵而不以甲兵之力,保國而不浚溝池之固,信義感於寇仇,丹懷體於先日。豈設狙詐以危賢,徇己身之私名,貪外物之重我,闇服之而不備者哉!
張預:孫子曰:“城有所不攻。”抗違眾議而不攻西陵。又曰:“上兵伐謀。”抗決堰以破羊祜之策。又曰:“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抗以舊將易吏兵是也。
何充:所謂陸抗存則吳存,抗亡則吳亡者。
呂祖謙:後世不察權以計謀自立,而區區欲效權之畫江為守,是不察夫形勢甲兵之最弱也。古人惟陸抗知此。抗言於孫晧曰:‘長江峻川,限制封域,乃守國之常事,非智者之所先。’審抗此言,則當時之形勢為不足言,而所謂智者所先,則有道也。抗可謂善論孫氏形勢者矣。
葉適:陸抗討步闡,軍營更築嚴圍,自赤溪至故市。內以圍闡,外以拒冦。晝夜催切,如敵已至。于徐晃解樊圍事,已互見之。蓋智勇相遇,各盡其力,不恃敵之不敢救。一旦遁退如諸葛恪,自取喪敗也。抗又言:“德均則眾勝寡,力侔則安制危。庶政陵遲,黎民未乂,而議者徒以長川峻山限帶封域,此乃書傳之末事,非智者之所先也。”善哉,與司馬侯、吳起合矣。陸氏信才父子也。
謝希孟自抗、遜、機、雲以後,天地英靈之氣,不鍾於男子,而鍾於婦人 [27] 
陳元靚:謇謇直氣,英英孫子。江漢得心,峴山傳美。平東自代,慱物誠志。伐吳之籌,寢疾已。 [22] 
《陸氏祖德頌》:長子抗才亦宰輔,都督荊襄鎮羊佑。興吳事業父子謀,赫赫威名震千古。

陸抗後世地位

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吳大司馬荊州牧陸抗”。 [23]  同時代被列入廟享名單的只有太尉槐裏侯皇甫嵩,魏徵東將軍晉陽侯張遼,蜀前將軍漢壽亭侯關羽,吳偏將軍南郡太守周瑜、丞相婁侯陸遜,晉徵南大將軍南城侯羊祜、魏太尉鄧艾,蜀車騎將軍西鄉侯張飛,吳武威將軍南郡太守孱陵侯呂蒙、大司馬荊州牧陸抗,晉鎮南大將軍當陽侯杜預而已。
及至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陸抗。 [24]  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陸抗亦位列其中。

陸抗家庭成員

陸抗長輩

父親:陸遜,東吳丞相、都護、荊州牧
母親:孫氏,長沙桓王孫策的女兒

陸抗同輩

兄:陸延,早夭

陸抗配偶

張氏,張承諸葛瑾女之女,張妃妹,陸景生母。

陸抗兒子

序列
人物
生卒年
簡介
長子
?- 280年
裨將軍、夷道監。其父死後,統領父兵 [17] 
280年,晉軍伐吳,克夷道被殺 [25]  [25] 
次子
250年 - 280年
尚公主,拜騎都尉,封毗陵侯。其父死後,統領父兵,拜偏將軍、中夏督
與兄一起為王濬別軍所殺(280年) [26] 
三子
生卒年不詳
其父死後,統領父兵,領其兵。其後生平無載
四子
261年-303年
其父死後,統領父兵。任大將軍司馬穎右司馬。在八王之亂被誣謀反,夷三族
五子
262年-303年
西晉清河內史,在八王之亂被殺
六子
?- 303年
西晉平東祭酒,在八王之亂被殺

陸抗女兒

人物
簡介
陸氏
顧謙之妻
陸氏
幼女,夭折

陸抗史籍記載

《三國志 卷五十八 吳書十三》 [18] 
參考資料
  • 1.    《新華字典》:遜抗,三國 吳 名將 陸遜 與其子 陸抗 的並稱。 宋 樓鑰 《送張定叟尚書鎮襄陽》詩:“公固論形勢,袞袞到 遜抗 。‘’
  • 2.    東吳最後的名將陸抗  .松江報[引用日期2014-02-12]
  • 3.    陸抗畫像  .歷代名人圖[引用日期2013-09-13]
  • 4.    陸抗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歷代名人圖[引用日期2013-09-01]
  • 5.    《三國志》:抗字幼節,孫策外孫也。遜卒時,年二十,拜建武校尉,領遜眾五千人,送葬東還,詣都謝恩。孫權以楊竺所白遜二十事問抗,禁絕賓客,中使臨詰,抗無所顧問,事事條答,權意漸解。赤烏九年,遷立節中郎將,與諸葛恪換屯柴桑。抗臨去,皆更繕完城圍,葺其牆屋,居廬桑果,不得妄敗。恪入屯,儼然若新。而恪柴桑故屯,頗有毀壞,深以為慚。太元元年,就都治病。病差當還,權涕泣與別,謂曰:“吾前聽用讒言,與汝父大義不篤,以此負汝。前後所問,一焚滅之,莫令人見也。”建興元年,拜奮威將軍。
  • 6.    《三國志》:太平二年,魏將諸葛誕舉壽春降,拜抗為柴桑督,赴壽春,破魏牙門將偏將軍,遷徵北將軍。永安二年,拜鎮軍將軍,都督西陵,自關羽至白帝。三年,假節。孫皓即位,加鎮軍大將軍,領益州牧。建衡二年,大司馬施績卒,拜抗都督信陵、西陵、夷道、樂鄉,公安諸軍事,治樂鄉。
  • 7.    《世説新語·政事第三》:“賀太傅作吳郡,初不出門。吳中諸強族輕之,乃題府門雲“會稽雞,不能啼”賀聞,故出行,至門反顧,索筆足之曰“不可啼,殺吳兒”於是至諸屯邸,檢校諸顧、陸役使官兵及藏逋亡,悉以事言上,罪者甚眾。陸抗時為江陵都督,故下請孫皓,然後得釋。”
  • 8.    《三國志》:鳳皇元年,西陵督步闡據城以叛,遣使降晉。抗聞之,日部分諸軍,令將軍左奕、吾彥、蔡貢等徑赴西陵,敕軍營更築嚴圍,自赤溪至故市,內以圍闡,外以禦寇,晝夜催切,如敵以至,眾甚苦之。諸將鹹諫曰:“今及三軍之鋭,亟以攻闡,比晉救至,闡必可拔。何事於圍,而以弊士民之力乎?”抗曰:“此城處勢既固,糧谷又足,且所繕修備禦之具,皆抗所宿規。今反身攻之,既非可卒克,且北救必至,至而無備,表裏受難,何以御之?”諸將鹹欲攻闡,抗每不許。宜都太守雷譚言至懇切,抗欲服眾,聽令一攻。攻果無利,圍備始合。晉車騎將軍羊祜率師向江陵,諸將鹹以抗不宜上,抗曰:“江陵城固兵足,無所憂患。假令敵沒江陵,必不能守,所損者小。如使西陵槃結,則南山羣夷皆當擾動,則所憂慮,難可竟言也。吾寧棄江陵而赴西陵,況江陵牢固乎?”
  • 9.    《三國志》:初,江陵平衍,道路通利,抗敕江陵督張鹹作大堰遏水,漸漬平中,以絕寇叛。祜欲因所遏水,浮船運糧,揚聲將破堰以通步車。抗聞,使鹹亟破之。諸將皆惑,屢諫不聽。祜至當陽,聞堰敗,乃改船以車運,大費損功力。晉巴東監軍徐胤率水軍詣建平,荊州刺史楊肇至西陵。抗令張鹹固守其城;公安督孫遵巡南岸御祜;水軍督留慮、鎮西將軍朱琬拒胤;身率三軍,憑圍對肇。將軍朱喬、營都督俞贊亡詣肇。抗曰:“贊軍中舊吏,知吾虛實者,吾常慮夷兵素不簡練,若敵攻圍,必先此處。”即夜易夷民,皆以舊將充之。明日,肇果攻故夷兵處,抗命旋軍擊之,矢石雨下,肇眾傷死者相屬。肇至經月,計屈夜遁。抗欲追之,而慮闡畜力項領,伺視間隙,兵不足分,於是但鳴鼓戒眾,若將追者。肇眾兇懼,悉解甲挺走,抗使輕兵躡之,肇大破敗,祜等皆引軍還。抗遂陷西陵城,誅夷闡族及其大將吏,自此以下,所請赦者數萬口。脩治城圍,東還樂鄉,貌無矜色,謙沖如常,故得將士歡心。
  • 10.    《晉陽秋》:抗與羊祜推僑、札之好。抗嘗遺祜酒,祜飲之不疑。抗有疾,祜饋之藥,抗亦推心服之。於時以為華元、子反覆見於今。
  • 11.    《漢晉春秋》:羊祜既歸,增脩德信,以懷吳人。陸抗每告其邊戍曰:“彼專為德,我專為暴,是不戰而自服也。各保分界,無求細益而已。”於是吳、晉之間,餘糧棲畝而不犯,牛馬逸而入境,可宣告而取也。沔上獵,吳獲晉人先傷者,皆送而相還。抗嘗疾,求藥於祜,祜以成合與之,曰:“此上藥也,近始自作,未及服,以君疾急,故相致。”抗得而服之,諸將或諫,抗不答。孫皓聞二境交和,以詰於抗,抗曰:“夫一邑一鄉,不可以無信義之人,而況大國乎?臣不如是,正足以彰其德耳,於祜無傷也。”或以祜、抗為失臣節,兩譏之。
  • 12.    《三國志》:抗聞都下政令多闕,憂深慮遠,乃上疏曰:“臣聞德均則眾者勝寡,力侔則安者制危,蓋六國所以兼併於強秦,西楚所以北面於漢高也。今敵跨制九服,非徒關右之地;割據九州,豈但鴻溝以西而已。國家外無連國之援,內非西楚之強,庶政陵遲,黎民未乂,而議者所恃,徒以長川峻山,限帶封域,此乃守國之末事,非智者之所先也。臣每遠惟戰國存亡之符,近覽劉氏傾覆之釁,考之典籍,驗之行事,中夜撫枕,臨餐忘食。昔匈奴未滅,去病辭館;漢道未純,賈生哀泣。況臣王室之出,世荷光寵,身名否泰,與國同戚,死生契闊,義無苟且,夙夜憂怛,念至情慘。夫事君之義犯而勿欺,人臣之節匪躬是殉,謹陳時宜十七條如左。”十七條失本,故不載。
  • 13.    《三國志》:聞時何定弄權,閹官預政;抗上疏曰:“臣聞開國承家,小人勿用,靖譖庸回,唐書攸戒,是以雅人所以怨刺,仲尼所以嘆息也。春秋已來,爰及秦、漢,傾覆之釁,未有不由斯者也。小人不明理道,所見既淺,雖使竭情盡節,猶不足任,況其奸心素篤,而憎愛移易哉?苟患失之,無所不至。今委以聰明之任,假以專制之威,而冀雍熙之聲作,肅清之化立,不可得也。方今見吏,殊才雖少,然或冠冕之胄,少漸道教,或清苦自立,資能足用,自可隨才授職,抑黜羣小,然後俗化可清,庶政無穢也。”
  • 14.    《三國志》:加拜都護。聞武昌左部督薛瑩徵下獄,抗上疏曰:“夫俊乂者,國家之良寶,社稷之貴資,庶政所以倫敍,四門所以穆清也。故大司農樓玄、散騎中常侍王蕃、少府李勖,皆當世秀穎,一時顯器,既蒙初寵,從容列位,而並旋受誅殛,或圮族替祀,或投棄荒裔。蓋周禮有赦賢之闢,春秋有宥善之義,書曰:‘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而蕃等罪名未定,大辟以加,心經忠義,身被極刑,豈不痛哉!且已死之刑,固無所識,至乃焚爍流漂,棄之水濱,懼非先王之正典,或甫侯之所戒也。是以百姓哀聳,士民同戚。蕃、勖永已,悔亦靡及,誠望陛下赦召玄出,而頃聞薛瑩卒見逮錄。瑩父綜納言先帝,傅弼文皇,及瑩承基,內厲名行,今之所坐,罪在可宥。臣懼有司未詳其事,如復誅戮,益失民望,乞垂天恩,原赦瑩罪,哀矜庶獄,清澄刑網,則天下幸甚!”
  • 15.    《三國志》:時師旅仍動,百姓疲弊,抗上疏曰:“臣聞易貴隨時,傳美觀釁,故有夏多罪而殷湯用師,紂作淫虐而周武授鉞。苟無其時,玉台有憂傷之慮,孟津有反旆之軍。今不務富國強兵,力農畜谷,使文武之才效展其用,百揆之署無曠厥職,明黜陟以厲庶尹,審刑罰以示勸沮,訓諸司以德,而撫百姓以仁,然後順天乘運,席捲宇內,而聽諸將徇名,窮兵黷武,動費萬計,士卒雕瘁,寇不為衰,而我已大病矣!今爭帝王之資,而昧十百之利,此人臣之奸便,非國家之良策也。昔齊魯三戰,魯人再克而亡不旋踵。何則?大小之勢異也。況今師所克獲,不補所喪哉?且阻兵無眾,古之明鑑,誠宜蹔息進取小規,以畜士民之力,觀釁伺隙,庶無悔吝。”
  • 16.    《三國志》:二年春,就拜大司馬、荊州牧。三年夏,疾病,上疏曰:“西陵、建平,國之蕃表,既處下流,受敵二境。若敵泛舟順流,舳艫千里,星奔電邁,俄然行至,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縣也。此乃社稷安危之機,非徒封疆侵陵小害也。臣父遜昔在西垂陳言,以為西陵國之西門,雖雲易守,亦復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則荊州非吳有也。如其有虞,當傾國爭之。臣往在西陵,得涉遜跡,前乞精兵三萬,而(至)者循常,未肯差赴。自步闡以後,益更損耗。今臣所統千里,受敵四處,外御強對,內懷百蠻,而上下見兵財有數萬,羸弊日久,難以待變。臣愚以為諸王幼衝,未統國事,可且立傅相,輔導賢姿,無用兵馬,以妨要務。又黃門豎宦,開立佔募,兵民怨役,逋逃入佔。乞特詔簡閲,一切料出,以補疆埸受敵常處,使臣所部足滿八萬,省息眾務,信其賞罰,雖韓、白復生,無所展巧。若兵不增,此制不改,而欲克諧大事此臣之所深戚也。若臣死之後,乞以西方為屬。原陛下思覽臣言,則臣死且不朽。”
  • 17.    《三國志》:秋遂卒,子晏嗣。晏及弟景、玄、機、雲、分領抗兵。晏為裨將軍、夷道監。天紀四年,晉軍伐吳,龍驤將軍王濬順流東下,所至輒克,終如抗慮。景字士仁,以尚公主拜騎都尉,封毗陵侯,既領抗兵,拜偏將軍、中夏督,澡身好學,著書數十篇也。二月壬戌,晏為王濬別軍所殺。癸亥,景亦遇害,時年三十一。景妻,孫皓適妹,與景俱張承外孫也。
  • 18.    三國志 吳書十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10-19]
  • 19.    《三國志 吳書十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1-22]
  • 20.    《晉書·卷五十七·列傳第二十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9-04]
  • 21.    (明)張溥著,殷孟倫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
  • 22.    事林廣記後集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3-01-22]
  • 23.    《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吉禮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11-07]
  • 24.    《宋史·卷一零五·志第五十八·禮八·吉禮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1-27]
  • 25.    《陸氏祖德頌》:長子抗才亦宰輔,都督荊襄鎮羊佑。興吳事業父子謀,赫赫威名震千古。 龍駒九子晏景玄,庭化逸躭才比肩。中間特出機雲異,百代文宗冠世賢。
  • 26.    《會稽典錄》:晉徵吳,(虞)忠與夷道監陸晏、晏弟中夏督景堅守不下,城潰被害。
  • 27.    本事詞·卷下 南宋遼金元  .搜韻[引用日期2023-03-11]
  • 28.    《建康實錄 卷三》:九月蜀以魏見伐來告詔大將軍丁奉督徵西將軍留平將軍丁封施績等諸軍分向夀陽南郡沔中救蜀帝……大將軍陸抗上表言成都不守蜀主劉禪降帝聞深憶張悌之言不樂詔丁奉等還軍
  • 29.    《三國志 卷六十五 吳書二十 王樓賀韋華傳第二十》:蜀為魏所並,核詣宮門發表曰:"間聞賊眾蟻聚向西境,西境艱險,謂當無虞。定聞陸抗表至,成都不守,臣主播越,社稷傾覆。昔衞為翟所滅而桓公存之,今道里長遠,不可救振,失委附之土,棄貢獻之國,臣以草芥,竊懷不寧。陛下聖仁,恩澤遠撫,卒聞如此,必垂哀悼。臣不勝忡悵之情,謹拜表以聞。"
  • 30.    《三國志 卷四十八 吳書三 三嗣主傳第三》:冬十月,蜀以魏見伐來告。癸未,建業石頭小城火,燒西南百八十丈。甲申,使大將軍丁奉督諸軍向魏壽春,將軍留平別詣施績於南郡,議兵所向,將軍丁封、孫異如沔中,皆救蜀。蜀主劉禪降魏問至,然後罷。
  • 31.    《三國志 卷四十一 蜀書十一 霍王向張楊費傳第十一》裴松之注《襄陽記》:吳聞鍾、鄧敗,百城無主,有兼蜀之志,而巴東固守,兵不得過,使步協率眾而西。憲臨江拒射,不能御,遣參軍楊宗突圍北出,告急安東將軍陳騫,又送文武印綬、任子詣晉王。協攻城,憲出與戰,大破其軍。孫休怒,復遣陸抗等帥眾三萬人增憲之圍。被攻凡六月日而救援不到,城中疾病大半。或説憲奔走之計,憲曰:"夫為人主,百姓所仰,危不能安,急而棄之,君子不為也,畢命於此矣。"陳騫言於晉王,遣荊州刺史胡烈救憲,抗等引退。
  • 32.    《三國志 卷四十八 吳書三 三嗣主傳第三》:七年春正月,大赦。二月,鎮軍將軍陸抗、撫軍將軍步協、徵西將軍留平、建平太守盛曼率眾圍蜀巴東守將羅憲……秋七月,海賊破海鹽,殺司鹽校尉駱秀。使中書郎劉川發兵廬陵。豫章民張節等為亂,眾萬餘人。魏使將軍胡烈步騎二萬侵西陵,以救羅憲,陸抗等引軍退。
  • 33.    《三國志 卷四十八 吳書三 三嗣主傳第三》:夏四月,左大司馬施績卒。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