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狼山之戰

鎖定
東漢末年(公元207年),曹操為消滅北方烏桓勢力和袁氏殘餘勢力而進行的一場戰爭。在曹操的主力軍隊尚未到達白狼山戰場之前 [1]  ,臨時持麾的張遼就已經指揮先鋒部隊擊破了烏桓軍隊並斬殺烏桓單于蹋頓 [2-6]  ,因此,白狼山之戰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
戰役的結果曹操方面取勝,基本統一了中國北方;烏桓的領地則被摧毀,之後烏桓的勢力被逐漸削弱,該部落的人口融入漢人或鮮卑部落,最終淡出歷史舞台。
名    稱
白狼山之戰
發生時間
207年
地    點
白狼山柳城
參戰方
曹操軍;烏桓、袁氏餘部
結    果
曹軍大勝
傷亡情況
斬蹋頓及名王,降者二十餘萬
主要指揮官
曹操
張遼
蹋頓
袁尚
影    響
夷狄懾服,威振朔土

白狼山之戰戰役背景

東漢末年,北方遊牧民族烏桓逐漸強大起來,併入居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內。當時喀左屬右北平郡(今凌源),遼東、遼西和右北平三郡的烏桓形成了強大的部落聯盟,並以柳城(今朝陽袁台子),為政治中心佔據今遼西地區,史稱“三郡烏桓”。蹋頓最為強大,為三郡首領。此時正值中原羣雄逐鹿之時,稱雄北方的的袁紹聯合烏桓滅了公孫瓚。199年(建安四年),袁紹佔領幽州後,為了酬答烏桓,曾假借漢獻帝的的名義封烏桓眾首領為單于,還與烏桓聯姻,袁紹將宗人的女兒嫁給烏桓首領為妻,鞏固了聯盟。 [7] 
袁紹在官渡之戰中敗於曹操後不久死去,烏桓繼續支持袁氏。後袁紹長子袁譚和少子袁尚為爭奪繼承權而互鬥,曹操從中取利。不久袁譚在與曹操作戰時被殺,袁尚投奔幽州的二哥袁熙。袁氏兄弟在幽州又遭變兵攻打,北逃烏桓求援,希望藉助烏桓的實力,“復圖中國” [8]  。此時烏桓在蹋頓領導下聯合,蹋頓的強大勢力使人傳言他要仿效匈奴冒頓單于和鮮卑檀石槐在北方遊牧部落中建立霸權 [9]  。袁氏兄弟及大量追隨者到來後,蹋頓得以指揮烏桓和漢族人口多達30餘萬 [10]  ,史稱蹋頓“以雄百蠻” [11] 
烏桓以為袁尚收回故地為由,數次襲擊邊境,劫走幽州百姓十萬户。因此曹操決心遠征蹋頓,為統一北方除掉後患。 [12] 

白狼山之戰戰役前奏

早在206年(建安十一年),曹操讓董昭修建了兩條漕運:一是“平虜渠”,由今河北省饒陽縣滄州市。一是“泉州渠”,在今天津市寶坻、武清二縣境。這樣做是為了便於運糧北上。 [13]  在北上之前,曹軍很多將領提出了異議,他們認為:“袁尚已成流寇,夷狄貪婪無親,豈能為袁尚所用!一旦我們深入征伐之,劉備必定説服劉表襲擊許都。若此事發生,後悔都沒用了。” [14]  領軍史渙以為道遠深入,非完計也,欲與韓浩共諫,被韓浩勸阻。
針對這種言論,曹操的謀臣郭嘉做了精闢的分析,他説:“烏桓恃其邊遠,肯定不會做準備,我們應該出其不意,這樣即使孤軍深入也一定能擊敗他們。況且袁氏與烏桓關係非同一般,而河北百姓對袁家還有一些感情,一旦北方未定而南征,袁氏兄弟和烏桓會為患,新安定的北方各州也將丟失。荊州牧劉表不會被劉備説服襲擊許都的,他除了坐談以外無所作為,知道自己的才能不足以駕馭劉備,並不信任,若予以重任則擔心不能制住劉備,如僅予以輕任,則劉備不願為之所用。”曹操採納了郭嘉的建議,決定北征烏桓。 [14] 
207年(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率領大軍抵達無終(今天津市薊縣),兵臨塞口,準備出濱海道,過碣石,進攻柳城。從曹操此次北上帶到無終的將領來看,除了本地人,就是一些驍勇的“騎將”,可見曹操是做好大規模騎兵作戰的準備,他們分別是:張遼徐晃張郃張繡、鮮于輔、閻柔、曹純;另外有牽招、郭嘉等人。可眼看大軍就要啓程進軍遼西,天公卻不做美,夏秋季節大雨連綿,“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船”,“傍海道不通”,進軍時間不得不一拖再拖,一直到了秋七月。此時的烏桓也已經有了準備,“遮守蹊要,軍不得進”。這樣看來似乎只有退軍這一條路了。如果此時退兵,那麼將前功盡棄,任由二袁養成氣力,將來烏桓騎兵一定會時常騷擾幽州,那時曹操的背後就永無寧日。曹操當然不會輕易的離去,他在徐無山(今河北玉田東北二十里)請出了當地的嚮導----田疇 [15] 

白狼山之戰戰役經過

白狼山之戰行軍

烏桓軍的大本營在柳城,由無終發起的攻擊線穿過渤海沿岸的平原地帶。但七月,雨季降臨,大雨在低地氾濫,道路泥濘,使得這片地區不能通過了。烏桓也料到了這條進攻線路,扼住河口,曹操軍一時不能前進。
曹操就戰況求助於熟悉當地且早先和烏桓有過爭執的田疇。田疇告訴曹操一條通往西漢廢棄的前沿領地的廢棄道路。從那裏軍隊可以行經無防守的地帶,在烏桓最想不到的地方予以攻擊,若如此做,“一仗也不用打就能得到蹋頓的首級”。曹操大喜過望,採納計劃,回師無終,命部下在水邊的路上樹立標誌,寫上:“中夏時節,道路不通。我們等秋冬了再進軍。”敵軍哨兵看到標誌,相信曹操真的撤軍了。如田疇所料,烏桓人大為失算,以為任何不能穿越平原地帶的軍隊都會撤回。 [16-17] 
七月,郭嘉建議“兵貴神速”,要曹操丟下輜重,迫使軍隊輕裝前進,以免拖後腿和警醒敵軍,曹操謹記在心。臨走前,曹操又命人在濱海道旁立個牌子,上書:“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復進軍”,表面是通令全軍的路標,其實是為了麻痹敵人。烏桓人看到,信以為真,“誠以為大軍去也”,不做準備。可他們無論如何沒想到曹操會出盧龍塞。在田疇帶路下,曹操率軍輕裝創造了被認為其戎馬生涯中最值得紀念的軍事冒險之一。他們攀越徐無山,經盧龍塞退出中國邊境進入灤河上谷,在這片艱難的地區進軍五百餘里,在平岡轉而東向,穿越鮮卑的牧地,再次進入東漢邊境的山脈。這時曹操軍已經包抄了蹋頓的防守營寨,正沿到海的方向直線前進,即將把敵軍的領地一分為二。但即使是到了平岡,離柳城還是有百餘公里的距離。 [18] 

白狼山之戰決戰

八月,曹軍一直急行軍到距離柳城不足“二百里”的白狼山附近,袁尚袁熙與蹋頓單于、遼西單于樓班右北平單于能臣抵之才倉皇集結“數萬騎”向西迎敵。兩軍在白狼山遭遇。這是場遭遇戰,其實也是場決戰。如果曹操戰敗,那麼全部曹軍勢必全軍覆沒於遼西,因為他們沒有退路。如果烏桓戰敗,那麼他們的柳城勢必失守。當時烏桓的優勢是以逸待勞,兵馬“盛眾”,但他們面對曹軍的到來卻措手不及,而且和其他遊牧民族一樣,他們單兵能力強,但整體作戰弱。曹操的優勢是出其不意,手下都是勇冠三軍的猛將和精鋭騎兵(包括一些“虎豹騎”),不過他們經過十幾天的山路和急行軍,體力已經大打折扣,更何況他們的重裝主力步兵還在後面,難以及時趕到,面對多於自己的烏桓軍,很多曹軍將士們也都感到恐懼和發怵,希望等待後續部隊 [1]  。雖然,曹軍“左右皆懼”,眾人請求緩戰,但是,張遼力勸曹操要趁着敵陣不整而急速出戰。敵陣不整的戰機會稍縱即逝,張遼勸戰的語氣也就非常奮發。曹操在白狼山上觀敵陣時,看到烏桓軍軍陣不整,又看到張遼的勸戰急攻,壯之。終於,曹操採納了張遼的建議,下定決心,選擇急戰,於是,“自以所持麾授遼”。根據《淮南子·主術訓》的“軍之持麾者,妄則亂矣”,説明,“持麾”的作用在於“”,張遼負責臨陣指揮。 [3-4]  根據《魏武軍令》的“麾前則前,麾後則後,麾左則左,麾右則右。不聞令而擅前後左右者斬。”因此,曹軍各部的進攻方向、進攻時機皆由張遼決定。 [5-6] 
張遼臨時獲得了曹操用來指揮部眾的麾旗,於是,離開了陡峭的山坡,來到了山谷之中,指揮先鋒部隊衝向敵陣,曹軍的精鋭騎兵與烏桓騎兵在白狼山下一場血戰。徐晃、張郃、鮮于輔、閻柔、曹純奮勇爭先,數萬騎兵的大混戰,可以想象戰鬥的慘烈。烏桓原本“眾甚盛”,但看曹軍如此勇猛,其陣行開始崩潰,混戰中,蹋頓當陣為張遼斬殺 [19]  ,一説為曹純部虎豹騎俘獲後斬首 [20] 烏桓羣龍無首,最後終於被殺得七零八落,“死者被野”,三郡烏桓的主力騎兵在這場決戰中開始全面崩潰。此戰中,曹操大獲全勝,斬蹋頓及名王以下十餘人,俘虜二十餘萬人。 [21] 
此後,曹操收烏桓精鋭,之後率其征討四方,號稱“天下名騎”,邊民也因此得以安居生息 [11] 

白狼山之戰戰役結果

白狼山之戰後,曹操“屠柳城”。他沒有進一步追擊逃亡到遼東的二袁,而是坐等二袁的首級。果然,沒多久公孫康就把二袁的首級送來了 [22]  。在小説《三國演義》裏是郭嘉的計謀,名為“遺計定遼東” [23] 
此戰後,郭嘉病逝,當時環境惡劣,“寒且旱”,連曹操自己也説:“這次贏得困難,贏得僥倖!”郭嘉英年早逝很可能是因為水土不服,這也成為曹操志滿意得之際美中不足的原因。緊接着,曹操收編三郡烏桓騎兵加入自己的軍隊,“由是三郡烏丸為天下名騎”。大大發展了曹軍的騎兵部隊。建安十二年九月,曹操從柳城班師,此時濱海道可行,曹操途經碣石,策馬上山,遙望渤海,回想自己功蓋寰宇,意氣風發,於是留下名篇《觀滄海 [24] 

白狼山之戰戰役評價

帝王本紀通常收錄國家級重大影響的大事 [30-32]  ,不收錄將領們擔任前鋒的小事 [33]  [34]  [35]  。但鑑於白馬之戰、白狼山之戰的前鋒軍隊直接破敵 [36-37]  的重要性,不屬於將領們擔任前鋒的小事 [33]  [34]  [35]  ,而屬於國家級重大影響的大事 [30-32]  ,所以,這2次戰役的前鋒皆被收錄在了曹操時期國家大事的帝王本紀——《三國志·武帝紀》 [29] 
白狼山之戰中,曹操用兵神速,出敵不意,以少勝多,最終討平烏桓,並徹底剷除袁氏殘餘,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作《神武賦》讚美曹操北征烏桓時軍容之盛,克滅烏桓的功業,辭曰:“旆既軼乎白狼,殿未出乎盧龍。威凌天地,勢括十衝,單鼓未伐,虜已潰崩。克俊馘首,梟其魁雄。” [25] 
在213年(建安十八年),曹操進爵魏公時,漢獻帝在詔書裏褒獎曹操平烏桓的功績時説“烏丸三種,崇亂二世,袁尚因之,逼據塞北,束馬縣車,一徵而滅,此又君之功也。” [26] 
曹魏文人繆襲曾作《屠柳城》,言曹公越北塞,歷白檀,破三郡烏桓於柳城也。曰:“屠柳城,功誠難。越度隴塞,路漫漫。北逾岡平,但聞悲風正酸。蹋頓授首,遂登白狼山。神武執海外,永無北顧患。”
晉朝史學家陳壽在《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第三十》中評價到:“太祖潛師北伐,出其不意,一戰而定之,夷狄懾服,威振朔土。” [11] 
唐朝的昭文館大學士徐彥伯在巡視長城時,曾作《登長城賦》,將此戰的臨陣指揮者張遼與漠北之戰的衞青霍去病相提並論,遂寫道:“衞青開幕,張遼闢土,校尉嫖姚,將軍捕虜。” [27] 
南宋思想家葉適在《習學記言》中稱讚説:“以漢高滅秦、項之威,而匈奴項領,受圍平城。光武百戰百克,遂定海內,而盧芳連胡擾邊,終其身不能屈。烏丸蹋頓之暴,不減前世。曹操親伐,一戰斬之,徙其部落,遂為名騎,所向有功,何其壯也。” [28] 
參考資料
  • 1.    《三國志·武帝紀》:八月,登白狼山,卒與虜遇,眾甚盛。公車重在後,被甲者少,左右皆懼。
  • 2.    《三國志·張遼傳》:從徵袁尚於柳城,卒與虜遇,遼勸太祖戰,氣甚奮,太祖壯之,自以所持麾授遼。遂擊,大破之,斬單于蹋頓。
  • 3.    《淮南子·主術訓》:軍之持麾者,妄指則亂矣。
  • 4.    《淮南子·主術訓》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10-21]
  • 5.    《太平御覽·兵部二十七》引《魏武軍令》:麾前則前,麾後則後,麾左則左,麾右則右。不聞令而擅前後左右者斬。
  • 6.    《太平御覽·兵部二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8-22]
  • 7.    《後漢書》:獻定初平中,丘力居死,子樓班年少,從子蹋頓有武略,代立,總攝三部,眾皆從其號令。建安初,冀州牧袁紹與前將軍公孫瓚相持不決,蹋頓遣使詣紹求和親,遂遣兵助擊瓚,破之。紹矯制賜蹋頓、難樓、蘇僕延、烏延等,皆以單于印綬。後難樓、蘇僕延率其部眾奉樓班為單于,蹋頓為王,然蹋頓猶秉計策。
  • 8.    《後漢書》:及紹子尚敗,奔蹋頓。時,幽、冀吏人奔烏桓者十萬餘户,尚欲憑其兵力,復圖中國。
  • 9.    《三國志·烏丸傳》:蹋頓又驍武,邊長老皆比之冒頓,恃其阻遠,敢受亡命,以雄百蠻。
  • 10.    de Crespigny (1984), p. 407
  • 11.    《三國志 魏書 烏丸鮮卑東夷傳第三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06-29]
  • 12.    《官渡之戰與曹操統一北方》  .三國在線[引用日期2013-07-19]
  • 13.    《三國志·武帝紀》:公將徵之,鑿渠,自呼入泒水,名平虜渠;又從泃河口,鑿入潞河,名泉州渠,以通海。
  • 14.    《資治通鑑》:曹操將擊烏桓,諸將皆曰:“袁尚亡虜耳,夷狄貪而無親,豈能為尚用!今深入徵之,劉備必説劉表以襲許,萬一為變,事不可悔。”郭嘉曰:“公雖威震天下,胡恃其遠,必不設備,因其無備,卒然擊之,可破滅也。且袁紹有恩於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烏桓之資,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動,民夷俱應,以生蹋頓之心,成凱覦之計,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談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備,重任之則恐不能制,輕任之則備不為用,雖虛國遠征,公無憂矣。”操從之。
  • 15.    《資治通鑑》:曹操初,袁紹數遣使召田疇於無終,又即綬將軍印,使安輯所統,疇皆拒之。及曹操定冀州,河間邢顒謂疇曰:“黃巾起來,二十餘年,海內鼎沸,百姓流離。今聞曹公法令嚴。民厭亂矣,亂極則平,請以身先。”遂裝還鄉里。疇曰:“邢顒,天民之先覺者也。”操以顒為冀州從事。疇忿烏桓多殺其本郡冠蓋,意欲討之而力未能。操遣使闢疇,疇戒其門下趣治嚴。門人曰:“昔袁公慕君,禮命五至,君義不屈。今曹公使一來而君若恐弗及者,何也?”疇笑曰:“此非君所識也。”遂隨使者到軍,拜為蓚令,隨軍次無終。
  • 16.    《資治通鑑》:夏水時方夏水雨,而濱海洿下,濘滯不通,虜亦遮守蹊要,軍不得進。操患之,以問田疇。疇曰:“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船,為難久矣。舊北平郡治在平岡,道出盧龍,達於柳城。自建武以來,陷壞斷絕,垂二百載,而尚有微徑可從。今虜將以大軍當由無終,不得進而退,懈弛無備。若嘿回軍,從盧龍口越白檀之險,出空虛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備,蹋頓可不戰而禽也。”操曰:“善!”乃引軍還,而署大木表於水側路傍曰:“方今夏暑,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復進軍”。虜候騎見之,誠以為大軍去也。
  • 17.    《資治通鑑 卷第六十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06-29]
  • 18.    《三國志·武帝紀》:夏五用,至無終。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田疇請為鄉導,公從之。引軍出盧龍塞,塞外道絕不通,乃塹山堙谷五百餘裏,經白檀,歷平岡,涉鮮卑庭,東指柳城。
  • 19.    《三國志 魏書 張樂於張徐傳第十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8-09-23]
  • 20.    《三國志·曹純傳》:及北征三郡,純部騎獲單于蹹頓。
  • 21.    《三國志·武帝紀》:使張遼為先鋒,虜眾大崩,斬蹋頓及名王已下,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
  • 22.    《後漢書》:會曹操平河北,閻柔率鮮卑、烏桓歸附,操即以柔為校尉。建安十二年,曹操自徵烏桓,大破蹋頓於柳城,斬之,首虜二十餘萬人。袁尚與樓班、烏延等皆走遼東,遼東太守公孫康並斬送之。其餘眾萬餘落,悉徙居中國雲。
  • 23.    《曹丕乘亂納甄氏 郭嘉遺計定遼東》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7-19]
  • 24.    《觀滄海》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13-07-19]
  • 25.    東漢·陳琳《神武賦(並序)》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3-07-15]
  • 26.    《三國志 魏書 武帝紀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7-02]
  • 27.    《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七》  .詩詞名句網[引用日期2019-09-28]
  • 28.    《三國志集解》引自《習學記言》
  • 29.    《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01]
  • 30.    《三國志·文帝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04]
  • 31.    《三國志·明帝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04]
  • 32.    《三國志·三少帝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04]
  • 33.    《三國志·郭淮傳》:淮督諸軍為前鋒。《三國志·三少帝紀》:五年春二月,詔大將軍曹爽率眾徵蜀。夏四月朔,日有蝕之。五月癸巳,講尚書經通,使太常以太牢祀孔子於辟雍,以顏淵配;賜太傅、大將軍及侍講者各有差。丙午,大將軍曹爽引軍還。
  • 34.    《三國志·樂進傳》:從擊袁譚於南皮,先登,入譚東門。《三國志·武帝紀》:十年春正月,攻譚,破之,斬譚。
  • 35.    《三國志·毌丘儉傳》:使監軍王基督前鋒諸軍據南頓以待之。《三國志·三少帝紀》:二年春正月乙丑,鎮東將軍毌丘儉、揚州刺史文欽反。戊寅,大將軍司馬景王徵之。癸未,車騎將軍郭淮薨。閏月己亥,破欽於樂嘉。欽遁走,遂奔吳。
  • 36.    《三國志·武帝紀》: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斬良。
  • 37.    《三國志·武帝紀》:使張遼為前鋒,虜眾大崩。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