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盧龍塞

鎖定
位於遷西縣寬城縣接壤處。是燕山山脈東段的隘口,現名喜峯口。清末隸屬於直隸省永平府,因府治在盧龍,因此得名。幾千年歷史以來均為軍事要塞,兵家必爭之地。
中文名
盧龍塞
地理位置
遷西縣寬城縣接壤處
牆    高
五丈
三丈

盧龍塞簡介

盧龍塞 盧龍塞
盧龍塞:即今河北喜峯口。盧龍塞位於徐無山麓的最東面,坐落於兩山之間。左側是梅山,右側是雲山,在河北遷安縣西北。

盧龍塞地理特點

盧龍塞是依山修築的城池,有三道城牆構成一個“日”字形的防禦體系。外圍主城牆高五丈,寬三丈,長一百丈,由石塊從裏到外整體碼堆而成,中心豎有一兩丈高城樓,叫望日樓。在主城牆兩端,依着山勢修建了輔牆,城牆上也各有一樓。矗立在梅山上的叫梅樓,修建在雲山上的叫雲樓。由兩邊輔牆開始,向更遠的山上延伸。大漢國修建了一道大約兩百多里的城牆,用以防止胡族入侵。由主城牆向後一百步,在兩山之間,再築了一座高大城樓,城牆高寬皆與主城牆一樣,長五十丈。上有一樓名盧龍。兩邊以石牆與主城牆相連。兩側是兩列士兵營房。再往後,相距一百步,就是面對官道的新月樓。這道城牆高四丈,寬兩丈,長八十步,上有一樓叫新月樓。這裏兩側都是堆積糧草的庫房,馬棚和治療傷兵的木屋。

盧龍塞史料記載

《水經注》濡水東南徑盧龍塞,塞道自無終縣東出度濡水,向林蘭陘,即今喜峯口,東至青陘,即今冷口,盧龍之險,峻阪縈折,故有九崢之名。 [1] 
《三國魏志武帝紀》建安十一年徵烏桓,出盧龍塞。
《晉書載記》永和十年,慕容儶治盧龍道,焚刊水石,今通方軌,刻石嶺上,以紀事功。
《寰宇記》盧龍道,亦謂之盧龍塞。
《唐書地理志》懷戎縣東南九十里有居庸塞,東連盧龍碣石,西屬太行,實天下之險。
《方輿紀要》後人亦謂之長塹,後魏孝昌初杜洛周反於上谷,幽州剌史常景討之,自盧龍塞至軍都關,皆置兵守險,高齊天保四年,自將伐契丹,至平安,從西趙趣長塹。隋開皇三年,幽州總管陰壽出盧龍塞,擊高保寧於營州。宋宣和五年,遼蕭幹出盧朧塞,攻破景州。
《承德府志》府治東南二百五十里有烏龍山,塞之得名,蓋由此。《清高宗灤水考》盧龍塞,即今之淵家口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