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公孫瓚

(東漢末年羣雄之一)

鎖定
公孫瓚(?—199年),字伯圭 [1]  (一作伯珪),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人,東漢末年武將、軍閥,漢末羣雄之一。
公孫瓚出身貴族。因母地位卑賤,只當了郡中小吏。因其相貌俊美,且聲音洪亮、機智善辯,得到郡太守賞識。 [91]  後逐步做到中郎將,以強硬的態度對抗北方遊牧民族,作戰勇猛,威震邊疆。公孫瓚好戰,與主張以懷柔政策對待胡人的上司劉虞不和,二人矛盾逐漸激化。初平四年(193年),公孫瓚擊殺劉虞,並挾持朝廷使者,得到了總督北方四州的授權,成為北方最強大的諸侯之一。
公孫瓚與袁紹多次相爭,初期佔據優勢,但在龍湊之戰後鋭氣頓減,採取自保戰略,漸失部下信任,被袁紹擊敗。最終被困高樓,引火自焚。
概述內圖片來源:葉雄《三國演義人物譜》
全    名
公孫瓚 [42] 
別    名
白馬將軍
公孫伯圭
伯圭(一説字伯珪)
所處時代
東漢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
逝世日期
199年
主要成就
驅叛胡於塞表,破黃巾於孟津
爵    位
薊侯→易侯 [44] 

公孫瓚人物生平

公孫瓚早年經歷

三國殺 公孫瓚原畫 三國殺 公孫瓚原畫
公孫瓚是貴族子弟,但因母親出身低微,只能任書佐。公孫瓚長相英俊,聲音洪亮,能言善辯,做事情講究策略,機靈聰慧,每次向太守彙報工作時,都不一點點説,而是經常把多件事一起彙報,從沒有忘誤之事。太守侯氏非常賞識公孫瓚,並將女兒嫁給了他。公孫瓚得到岳父幫助,與劉備劉德然共同師事於涿郡人盧植,在緱氏山中學習經典。 [2]  [91-92]  他亦曾拜於劉寬門下作門生 [1]  ,與王邑 [3] 傅燮 [4] 魏傑 [5]  (《後漢書》 [6]  、《續漢書》 [7]  等有載)等人為同門。
公孫瓚後來回到郡中做事,被舉為上計吏 [10]  太守劉其 [8]  (一作劉基 [9]  )因事被押到洛陽,交付給廷尉治罪。按照法律,官員犯法,屬下官吏不得親近。公孫瓚於是改換衣服,假稱自己是伺候的吏卒,隨身護送,跟隨檻車走到洛陽。最終劉其被髮配到交州日南,公孫瓚又準備豬肉、醇酒,在北芒上祭奠先人,先把酒灑向地面,祝禱:“過去為人子,今日為人臣。我將要前往日南郡,日南郡多瘴癘,恐怕不能活着回來,謹向祖宗墳塋告別。”慷慨悲泣一番,再拜離去,旁觀者莫不嘆息。發配途中,劉其得到朝廷赦免,於是返還。 [10]  [83] 
公孫瓚歸來後被舉孝廉,任為遼東屬國長史。有一次公孫瓚跟隨數十名騎兵外出巡邏關塞,看到數百名鮮卑騎兵,公孫瓚就退到空亭對隨行隊伍説:“如今不主動進攻,我們都要死於此地。”於是手執長矛策馬帶隊衝入鮮卑隊伍,殺傷數十人,雖倖免於死,自己也損失過半。鮮卑人以此為戒,再不敢輕易越進關塞。公孫瓚升遷為涿縣縣令。 [11] 

公孫瓚威震塞外

中平年間,邊章韓遂叛亂,車騎將軍張温為討伐邊章等,請朝廷從幽州(今北京城西南)徵發三千烏桓精鋭騎兵。漁陽人張純請求統率這支兵馬,朝廷不從,將三千騎兵交由公孫瓚指揮,並給予公孫瓚都督行事的符節,張純深感不滿。因朝廷剋扣軍糧、拖欠軍餉,公孫瓚到薊中時,三千騎兵全部叛歸本國。 [12]  [46]  [75]  [76] 
中平四年(187年),張純對同郡的張舉説:“如今烏桓叛還,皆願起兵作亂。涼州賊起兵,朝廷也不能平定;洛陽中又有人生出長着兩個頭的孩子,這是漢朝氣數衰盡,天下將出現兩位君主的跡象啊。你如果與我共率烏桓之眾起兵,或許能成就一番大業!”於是,張純、張舉與丘力居等人聯盟,成為諸郡烏桓的元帥;攻打薊縣,燔燒城郭,虜略百姓,殺護烏桓校尉公綦稠、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陽終等,部眾到達了十多萬,屯肥如。張舉自稱天子,張純自稱彌天將軍安定王,並移書州郡,聲稱自己將取代漢朝,讓天子退位,公卿來迎。 [75]  [76]  [77-79]  公孫瓚率麾下軍隊討伐張純,立下戰功,升遷為騎都尉。張純又與丘力居等侵犯漁陽、河間、渤海,深入平原,多所殺掠。 [12]  [13] 
中平五年(188年)九月,朝廷遣中郎將孟益率公孫瓚討伐張純等; [80]  同年冬,公孫瓚與張純等戰於遼東屬國石門,張純等大敗,敵軍拋棄妻小逃走,公孫瓚軍奪回了之前被俘虜的男女。公孫瓚繼續追擊,由於太深入,反被丘力居圍困於遼西管子城二百餘日,公孫瓚軍糧食殆盡,於是殺戰馬吃,戰馬吃完後,又將弩、盾煮熟充飢。公孫瓚軍力戰不敵,於是與士卒們訣別,各自分散回家,當時天降雨雪,不少人在飢寒中死亡;丘力居軍也飽受飢困,遠走柳城。屬國烏桓首領貪至王率眾歸降公孫瓚。公孫瓚升遷降虜校尉、中郎將,封都亭侯,又兼領屬國長史,進屯屬國,統領兵馬,守護邊境。此後的五六年間,與北方遊牧民族爭戰不斷。公孫瓚每次一聽到敵人來襲,公孫瓚馬上聲疾色厲,作戰時像是打自己的仇人似的,甚至一直打到夜深。從此烏桓都害怕公孫瓚的勇猛,不敢再來進犯。公孫瓚常與身邊數十個善於騎射的人都騎白馬,相互間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 [12]  [13]  [82]  [93] 
當時,丘力居寇略青、徐、幽、冀,四州被其害,公孫瓚無法抵禦。 [14]  朝中認為宗正劉虞曾任幽州刺史,對當地士民有恩信,又為遊牧民族所附,如果讓他去鎮撫,幽州可以不勞而定;於是,朝廷派劉虞擔任幽州牧。劉虞到任後,罷省屯兵,廣施恩信,派遣使臣到遊牧民族中曉以利害,告訴烏桓峭王等朝廷聖德仁厚,允許叛軍投降,給予出路。劉虞又懸購張舉、張純的人頭。丘力居等聽説劉虞到了,紛紛派遣使者前來溝通歸附之事。張純捨棄妻小,與張舉逃出塞外,其他餘眾或降或散。公孫瓚擔心劉虞立功,暗中派人在途中暗殺這些使者。遊牧民族明白此事後,便繞道到劉虞處。劉虞上報朝廷撤掉駐防軍隊,只留下公孫瓚統萬餘步兵、騎兵屯駐右北平。 [15]  [81] 
中平六年(189年)三月,逃入鮮卑的張純被門客王政殺死,王政把張純的首級送給劉虞,因功被封為列侯。劉虞也因安撫遊牧民族有功而被授予太尉之職,封為容丘侯。董卓入洛陽,又遣使拜劉虞為大司馬,封襄賁侯。 [16]  [81] 

公孫瓚結怨劉虞

公孫瓚 公孫瓚
最初,公孫瓚和劉虞一起討伐烏丸的時候,公孫瓚受劉虞節度。但因為公孫瓚自持兵力強大,便放縱自己的部隊,多次掠奪百姓,而劉虞則對百姓十分仁愛。因此兩人關係逐漸惡化。 [18] 
初平二年(191年),劉虞遣田疇等人去長安拜見漢獻帝劉協,劉協想東歸舊京,趁機派劉虞之子劉和逃出長安,偷偷出武關去找劉虞,讓劉虞率兵前來相迎。劉和途經袁術的駐地南陽,將此事告知了袁術。袁術扣留了劉和,讓劉和給劉虞寫信,答應等劉虞率兵前來為袁術後援,一起赴長安。公孫瓚知道袁術會叛變而制止劉虞,劉虞不聽,派數千騎兵去南陽,結果袁術並未派他們出征。公孫瓚擔心自己與袁術結怨,就派從弟公孫越率千餘騎兵到袁術處相結好,而暗地又讓袁術扣留劉和並奪佔劉和兵馬。因此,公孫瓚與劉虞的矛盾越來越深。後來劉和逃出南陽北上,又被袁紹扣留。 [19]  [56] 
袁紹為奪取冀州,密請公孫瓚攻擊冀州牧韓馥。公孫瓚於是攻打安平,擊破韓馥,之後引兵入冀州,打着討伐董卓的旗號襲擊韓馥,韓馥心不自安。袁紹趁機派荀諶等人勸説韓馥把冀州讓給自己。 [54-55] 

公孫瓚爭奪冀州

初平二年(191年),青州黃巾軍攻打渤海(今河北南皮東北),聚眾三十萬,欲與黑山軍會合,公孫瓚率步騎兩萬人在東光南大破青州黃巾,斬首三萬餘。青州黃巾軍棄輜重,奔走渡河。公孫瓚等他們過到一半時出擊,再次大敗黃巾軍,死者數萬,俘虜七萬餘人,車甲財物無數,於是公孫瓚威名大震。 [17]  戰後,公孫瓚被拜為奮武將軍,封薊侯。 [45]  (一説董卓入洛陽時就封公孫瓚為奮武將軍、薊侯。 [16] 
當時,孫堅奉袁術之命屯陽城,袁紹派周昂攻打陽城,袁術遣公孫越助孫堅攻周昂,結果公孫越被流矢射中而死。公孫瓚得知後怒道:“我弟之死,禍起於袁紹。”於是出兵駐紮在磐河(今河北境內)準備報復袁紹 [20] 
公孫瓚細數袁紹十條罪狀,上表朝廷:“臣聞自伏羲以來,君臣之道顯明,張揚禮儀來引導人們,設置刑罰以禁止強暴。如今行車騎將軍袁紹,憑藉先人得享高官厚祿。而他本性淫亂,行為浮薄。之前袁紹任司隸校尉,正值國家多難,太后攝政,何氏掌權。袁紹不能選拔賢才,而專做奸邪諂媚之事,招引不軌之徒,貽誤國家,致使丁原火燒孟津,董卓作亂。這是他的第一條罪狀。董卓入京後劫持君主,袁紹不能出謀獻策,來幫助主上,卻丟棄符節,奔竄逃亡。辱沒了他的職務,背叛了他的君主,這是他的第二條罪狀。袁紹為渤海太守時,悄悄準備兵馬,即將攻打董卓,卻不把此事告訴自己的父兄,致使太傅(袁隗)一門、太僕(袁基)母子一刻之間遇害,不仁不孝,這是他的第三條罪狀。袁紹起兵以後,歷時二年,不體恤國難,四處搜刮財物。大力儲存糧食,專做不急之事,割剝富室,收考責錢,百姓無不為之悲嘆,這是他的第四條罪狀。逼迫韓馥,非法奪取冀州,更假造天子詔命,私刻金印玉璽,每次下發文書,總用黑綢袋子密封,上面寫‘詔書一封,邟鄉侯印’。過去王莽篡奪行為,也是逐漸發展而達到目的。觀察袁紹的打算,一定將引出大亂,這是他的第五條罪狀。袁紹讓崔鉅業夜觀星象,察看吉凶,贈送他錢財,和他一起吃喝,選定日期,攻略郡縣,這豈是一個大臣應當做的?這是他的第六條罪狀。袁紹與已故的虎牙都尉劉勳共同起兵,劉勳使張楊降服,屢次立功,而袁紹因為一點兒小仇就冤枉迫害劉勳。任用奸佞小人,幫助他為非作歹,而殺害有功之人,這是他的第七條罪狀。已故的上谷太守高焉、甘陵相姚貢,袁紹曾貪婪地向他們要錢,錢沒有備齊,二人一齊斃命,這是他的第八條罪狀。依照《春秋》之義,子隨母貴。袁紹之母身為婢女,地位實在低賤,於義不可以成為他人的嗣子,他卻身居高位,安享厚福,玷污王爵,辱沒祖宗,這是他的第九條罪狀。長沙太守孫堅,之前領豫州刺史,能夠驅逐董卓,打掃皇陵宗廟,忠心輔助王室,功勞很大。袁紹派遣小將非法佔據他的位置,斷絕他的糧食供應,使孫堅不能深入,董卓長期不能伏法,這是他的第十條罪狀。臣每見後將軍袁術書,都認為袁紹與袁術不是同類人。袁紹的罪惡,雖南山之竹也不足以盡數記錄。過去周朝衰落,王道淪喪,天子遷徙,諸侯背叛,所以齊桓公設立柯亭之盟,晉文公召集踐土之會,討伐荊楚使其向天子納貢,攻擊曹、衞以昭示他們無禮。臣雖微賤,名聲不比先賢,但蒙受皇恩,肩負重任,身負軍職,奉命討伐罪人,斗膽與諸將和各州郡共討袁紹等人。如果大功告成,罪人都被擒獲,或許能夠續接齊桓、晉文忠誠的業績。” [53]  [85] 
公孫瓚舉兵攻擊冀州,屯兵廣宗。袁紹非常驚恐,把渤海郡太守印交給了公孫瓚堂弟公孫範,派他到郡裏,打算以此與公孫瓚結援。公孫範於是背叛袁紹,以渤海兵力協助公孫瓚;公孫瓚自破青、徐黃巾軍後,兵勢日益強盛,進駐界橋(故址在今河北威縣境內)。任命嚴綱為冀州刺史,田楷為青州刺史,單經為兗州(今山東金鄉縣西北)刺史,並設置郡守、縣令,冀州長吏皆望風響應。 [20]  [47]  [57] 

公孫瓚大戰袁紹

主詞條:界橋之戰
初平二年(191年),袁紹屯軍廣川縣(今河北棗強縣東北),與公孫瓚戰於界橋南二十里處。公孫瓚以兩萬步兵,排列成方陣,左、右兩翼各自配備騎兵五千多人。袁紹命其將麴義領精兵八百在前,布強弩千張於兩翼。公孫瓚輕視袁紹兵少,縱騎兵出戰。麴義命士兵伏於楯下不動,等公孫瓚軍到十步前,一時同發,公孫瓚大敗。袁紹軍陣斬嚴綱。麴義追公孫瓚到界橋,公孫瓚率兵還擊,再次被打敗。 [21-22]  [57]  (《後漢書·袁紹傳》記載此戰在初平二年; [48]  《後漢書·獻帝紀》則記載在初平三年。 [49] 
袁紹派部將崔鉅業率兵攻打公孫瓚的故安縣,不下,在引軍南歸時,在巨馬水被公孫瓚大軍追上,大敗,七八千人陣亡。 [23]  公孫瓚趁勝攻克郡縣,到達平原,派自己所設的青州刺史田楷佔據齊國。田楷與袁紹在青州交戰長達兩年,雙方糧食耗盡,士卒疲睏,於是交替抄掠百姓,野外連青草都沒有了。 [64] 
初平三年(192年),公孫瓚又派兵到龍湊挑戰,結果又被袁紹擊敗,公孫瓚退回幽州,不再出兵。 [24]  [51]  公孫瓚與公孫範退還薊縣(今北京大興區),在縣城東南另築小城自守,與劉虞臨近,漸漸結下仇恨。 [58] 
當初,公孫瓚、袁紹皆與兗州刺史劉岱關係友好,袁紹讓妻小居住在劉岱的居所,公孫瓚也派從事範方率騎兵幫助劉岱;公孫瓚擊破袁紹時,曾派人去見劉岱,請他與袁紹斷絕,並把袁紹的妻小送過來,還告訴範方:“如果劉岱不把袁紹家小送來,你就帶着騎兵回來。等我平定袁紹,就對劉岱用兵。”劉岱聽從程昱的建議,拒絕公孫瓚的要求,範方便帶着騎兵回去,還未到達,公孫瓚已被袁紹擊敗。 [50] 
初平四年(193年),太僕趙岐來到關東,勸説公孫瓚、袁紹罷兵,公孫瓚寫信給袁紹説:“趙太僕以周公、召公之德,奉詔命前來宣示皇恩,勸雙方和睦,我猶如撥雲見日,欣喜若狂!過去賈復、寇恂二人相互危害,幸有世祖為二人排解糾紛,此後二人並駕齊驅,消除誤會,當時人為此而讚美。我身處邊郡鄙陋之地,幸得以與將軍共處,此乃將軍眷顧之恩,也是公孫瓚之願。”袁紹於是引軍南還。 [52] 

公孫瓚攻滅劉虞

當初,公孫瓚屢戰屢敗,依舊不停對袁紹發動戰爭,劉虞認為公孫瓚窮兵贖武,又擔心他成功後無法控制,因此不准他出兵,還對他的稟假進行限制。公孫瓚聞此事卻大怒,多次違反節度,繼而變本加厲掠奪百姓,劉虞準備賞賜給外族的物品,多次被公孫瓚搶奪,劉虞無法制止,於是上報朝廷訴説公孫瓚掠奪百姓的罪行,公孫瓚也上表告發劉虞辦事不利,兩人相互指責,朝廷也無力處理。公孫瓚築城後,劉虞幾次邀請公孫瓚前來,公孫瓚都稱病不去。劉虞於是密謀討伐公孫瓚,將此事告訴東曹掾魏攸,魏攸説:“如今天下人把您當作希望,謀臣爪牙不能缺少。公孫瓚的文武才幹都足堪使用,雖有小過,還是應該容忍。”劉虞聽從了魏攸的建議;不久後魏攸去世,劉虞又打算出兵討伐。 [18]  [59] 
初平四年(193年)冬,劉虞率兵十萬攻打公孫瓚,並把出言勸阻的程緒處死以明決心,下令:“不要傷害其他人,只要殺死伯圭一人。”劉虞的從事公孫紀與公孫瓚同姓,過去常受公孫瓚厚待,於是把這件事告訴給公孫瓚。當時,公孫瓚的部曲放散在外,公孫瓚倉卒欲從東城逃走,劉虞的士兵不習戰,又下軍令不準騷擾百姓,不許損害民居,導致久攻不下。公孫瓚於是招募精兵數百人,順着風勢放火,劉虞的軍隊全部去救火,公孫瓚軍趁勢殺入劉虞兵營,劉虞大敗。劉虞與他的部下往北逃到居庸縣(今北京延慶東),又打算召烏桓、鮮卑來救援自己。公孫瓚引兵圍困居庸城,三天就攻破了城池,活捉劉虞及其妻子兒女回到薊縣,仍然讓他領州文書。當時董卓已死,朝廷派使者段訓給劉虞增加封地,令其督統六州;升遷公孫瓚為前將軍,封易侯,假節督幽、並、青、冀四州。公孫瓚趁機誣陷劉虞與袁紹謀取稱帝,脅迫段訓斬劉虞及其妻子兒女於薊市。故常山相孫瑾、掾張逸張瓚等忠義憤發,相繼前來看望劉虞,大罵公孫瓚,結果都被殺害。公孫瓚將劉虞的首級送到京師,被劉虞的舊部下尾敦在路上劫走並安葬。公孫瓚又上表段訓為幽州刺史。 [60-61]  [84] 

公孫瓚掌控幽州

公孫瓚殺了劉虞之後,得到了整個幽州,日益驕矜,不恤百姓,記過忘善,睚眥必報。 [25]  公孫瓚對待幽州有才能的名門子弟,必將其打壓在窮苦之地。有人問原因,公孫瓚説:“如今這些衣冠子弟、善士富貴了,他們都會認為是自己應得的,而不會記得別人的好處。”公孫瓚寵幸驕縱的大多都是庸才,如算卦的劉緯台、布販子李移子、商人樂何當三人,公孫瓚和他們結為兄弟,自己做老大,稱他們三個為老二、老三、老四。他們因公孫瓚的緣故,富皆巨億,有時公孫瓚還讓自己的兒子娶他們的女兒,還常把他們比作曲周侯酈商、潁陰侯灌嬰之類。 [63] 
田疇回到幽州後,在劉虞墳墓前拜謁祭掃,又發出章表,哭泣着離去了。公孫瓚知道了大怒,懸賞捕獲田疇,對他説:“你為什麼獨自到劉虞的墓前去哭,卻不來給我送報告章表?”田疇回答説:“漢朝王室衰敗,人人懷有異心,只有劉公沒有失掉忠信的節操。報告表章中所説的,對將軍沒有什麼好話,恐怕不是您所樂意知道的,所以沒有送上。況且將軍正在興辦大事以滿足自己的欲求,既已殺死了沒有罪的主君,又與堅守忠義的臣子為仇,果真做了這件事,那麼燕、趙地區的士人將都只會投東海而死,哪還有人忍心跟從將軍您呢?”公孫瓚因為田疇理直氣壯地回答,沒有殺他,但他還是把他關在軍下,禁止他與故人來往。有人對公孫瓚説:“田疇是個義士,您不能禮待他,還把他關了起來,恐怕會失去眾心。”公孫瓚才放走了田疇。 [62] 

公孫瓚連戰連敗

劉虞的從事漁陽鮮于輔齊周、騎都尉鮮于銀等率幽州兵馬想為劉虞報仇,因燕國(今北京大興)人閻柔素有恩義,他們便推舉閻柔為烏丸司馬。閻柔招集鮮卑、烏丸等兵馬,共得漢兵、胡兵數萬人,與公孫瓚所置漁陽太守鄒丹戰於潞河(今朝白河)之北,大敗公孫瓚軍,斬殺鄒丹。烏桓峭王率其部落的人及鮮卑騎兵七千餘騎,隨鮮于輔迎接劉虞之子劉和與袁紹將麴義,合兵共十萬攻打公孫瓚。 [26]  [65] 
興平二年(195年),諸軍大破公孫瓚於鮑丘,斬首二萬餘。公孫瓚屢戰屢敗,於是逃回易縣(故址在今河北雄縣西北)堅守,開置屯田。兩軍相持一年有餘,麴義軍糧盡,士卒飢困,餘眾數千人退走。公孫瓚乘勢出擊,擊敗麴義,盡得其車重。 [26] 
當時大旱,蝗災氾濫,糧谷昂貴,人相食。公孫瓚自恃才力,不恤百姓,欺壓人民,民怨更加沸騰。於是代郡、廣陽、上谷、右北平紛紛殺死公孫瓚任命的長官,他們和鮮于輔聯合起來,與公孫瓚為敵。此前有童謠“燕南垂,趙北際,中央不合大如礪,惟有此中可避世”,公孫瓚認為這説的是易縣,於是他修築易京固守。公孫瓚先挖了十層圍塹,然後在圍塹中築京,都有五六丈高,又在上面蓋起高樓。公孫瓚在塹的正中特別蓋了一座十丈高的京,供自己居住,並在裏面囤積了三百萬斛谷。公孫瓚的部下也家家都蓋高樓,高樓上千。公孫瓚居住在高樓中,以鐵為門,斥去左右,令男人七歲以上不得進入,只與妻妾住在裏面。公孫瓚又讓婦人習為大聲,使聲音能傳出數百步,用來傳達命令。又疏遠賓客,致使身邊沒有一個親信,謀臣猛將都漸漸疏遠了。從此以後,很少出來打仗。公孫瓚説:“以前我驅叛胡於塞表,掃黃巾於孟津,那時自以為天下可以指麾而定。至於今日,兵革方才開始,以此來看,天下非我所能決定,不如休兵,種田畜谷,以此度過荒年。兵法説‘百樓不攻’。現在我有高樓千座,積穀三百萬斛,等軍糧吃完之時,就足矣知道天下大勢了。” [27]  [66] 

公孫瓚兵敗自焚

三國志12的公孫瓚 三國志12的公孫瓚
建安三年(198年),袁紹傳書給公孫瓚,想跟他釋和,公孫瓚沒有答覆,反而增強守備,對關靖説:“當今四方虎爭,沒人能坐在我的城下與我相守經年,這點非常明顯,袁本初又能拿我怎麼樣!”袁紹於是大興兵攻打公孫瓚。先是公孫瓚一別將被圍,公孫瓚不肯相救,説:“救一人,那以後眾人都會只等救兵而不肯力戰。現在我不去救他們,他之後被圍困的將士就會自我勉勵。”等到袁紹來攻時,公孫瓚的界橋別營自度不能自救,而公孫瓚又必不肯相救,眾人或降或逃。袁紹直接攻到了城門前,公孫瓚派他的兒子公孫續向黑山(今河南浚縣西北)軍求救,又想親自率兵衝出重圍,佔據西南山,仰仗黑山軍,切斷袁紹軍的後路。長吏關靖勸諫他説:“現在您的將士都各懷叛離之心,已無力再戰,他們之所以能固守是顧惜他們的故鄉老少,而把將軍您當成主心骨,將軍如能持久堅守,袁紹自然會退兵,四方軍隊一定又可以會合了。若將軍現在棄易京而走,軍隊會失去後鎮,易京覆滅指日可待。將軍失去根基,流落荒野,怎麼成就事業呢?”公孫瓚於是決定不離開易京,等待其子搬來救兵,內外夾攻袁紹。 [67-68] 
建安四年(199年)三月,黑山帥張燕與公孫續率兵十萬,分三路相救公孫瓚。援兵還沒到,公孫瓚夢到薊縣崩塌,認為必敗,寫信給公孫續,説:“袁氏之攻,猶如神鬼,地下聞其鼓角,樓上見其衝梯。時間緊急,感情無依。你要拼命求告張燕,飛奔前去告急。父子天然之情,無須言語也會有所感應。請火速帶五千鐵騎到北邊的低濕地帶,點火為號,我會從城內殺出,振奮神威,在那裏決一死戰。不然,我死之後,天下雖大,你也沒有立足之地了!”公孫瓚讓行人文則出城送信,結果袁紹劫得了這封信,讓陳琳在上面加了一句“聽説周朝末年,殭屍流血,我不以為然,豈料今日我身當其衝!”袁紹將計就計,舉起火把。公孫瓚以為救兵到了,率兵出擊。袁紹設伏兵襲擊公孫瓚,公孫瓚大敗,又回到城內堅守。袁紹於是掘地道到城樓下,毀壞其望樓,漸漸到達中央的土丘。公孫瓚自料必敗無疑,於是縊殺自己的姐妹妻小,之後引火自焚。袁紹的士兵登台斬下了公孫瓚的首級。 [28]  [69-70] 
公孫瓚死後,關靖嘆道:“之前我若不阻止將軍行動,未必不能成功。我聽説君子使他人陷入危難,必當患難與共,豈可以獨自存活呢!”於是策馬奔入袁紹軍而死。袁紹將關靖和公孫瓚的首級都送往許都。 [29]  [72]  公孫瓚部將田楷,之前被袁紹之子袁譚擊敗而退還,最終在與袁紹交戰時身亡;公孫續後來被屠各殺死。 [64]  [71] 

公孫瓚個人作品

《全後漢文》錄公孫瓚所作《表袁紹罪狀》、《與袁紹書》、《遣行人文則齎書告子續》。 [73] 

公孫瓚人物評價

魏攸:“瓚,文武才力足恃,雖有小惡,固宜容忍。” [30] 
袁紹:“超然自逸,矜其威詐。” [30] 
程昱:“夫公孫瓚,非袁紹之敵也。今雖壞紹軍,然終為紹所禽。” [31] 
陳壽:①“瓚遂驕矜,記過忘善,多所賊害。”②“公孫瓚保京,坐待夷滅。” [32] 
范曄:“①瓚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記過忘善,睚眥必報,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自帝室王公之胃,皆生長脂腴,不知稼穡,其能厲行飭身,卓然不羣者,或未聞焉。劉虞守道慕名,以忠厚自牧。美哉乎,季漢之名宗子也!若虞、瓚無間,同情共力,糾人完聚,稸保燕、薊之饒,繕兵昭武,以臨羣雄之隙,舍諸天運,徵乎人文,則古之休烈,何遠之有!” [18]  “②伯珪疏獷,武才趫猛。虞好無終,紹勢難並。” [18] 
乞伏曇達:“昔伯珪憑險,卒有滅宗之禍;韓約肆暴,終受覆族之誅。” [33] 
王勃:“區區公路,欲據列郡之尊;瑣瑣伯珪,謂保易京之業。瓚既窘斃,術亦憂終。”
洪邁:“公孫瓚築京於易,以為足以待天下之變,不知衞梯舞於樓上,城豈可保耶?” [34] 
郝經:“瓚挾勁氣,輒害宗子。百樓雖多,雲胡不死。”
王夫之:“頑悍而樂殺者公孫瓚,而猶據土以自全。” [35] 
柳從辰:“卓雖受誅,豪傑並起,跨州連郡如劉虞、公孫瓚、陶謙、袁紹、劉表、劉焉、袁術、呂布者,皆嘗雄視一時,其權力猶足匡正帝室。” [36] 
蔡東藩:“公孫瓚之致死,其失與袁術相同。術死於侈,瓚亦未嘗不由侈而死。觀其建築層樓,重門固守,婦女傳宣,將士解散,彼且詡詡然自誇得計。一則曰吾有積穀三百萬斛,食盡此谷,再覘時變。再則曰當今四方虎爭,無一能坐吾城下。誰知紹兵驟至,全城被圍,鼓角鳴於地中,柱火焚於樓下,有欲免一死而不可得者,較諸袁術之結局,其慘尤甚!” [74] 

公孫瓚親屬成員

輩分
關係
簡介
平輩
妻子
侯氏,涿郡太守侯某女 [37] 
從弟
公孫越,被公孫瓚派往助袁術與孫堅一同攻打周昂,為流矢所中而死。
公孫範,以勃海兵助公孫瓚。在界橋之戰中與公孫瓚一同敗走。
結義兄弟
卜數師劉緯台、販繒李移子、賈人樂何當。
後輩
兒子
公孫續,被公孫瓚派往黑山求張燕來救已遲,後為屠各所殺,餘佚名。

公孫瓚軼事典故

公孫瓚白馬義從

公孫瓚是在和北方遊牧民族的作戰中以勇猛豪邁而成名的。
《英雄記》曰:“瓚每與虜戰,常乘白馬,追不虛發,數獲戎捷,虜相告雲‘當避白馬’。因虜所忌,簡其白馬數千匹,選騎射之士,號為白馬義從;一曰胡夷健者常乘白馬,瓚有健騎數千,多乘白馬,故以號焉。” [57] 
《後漢書》曰:“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白馬義從後擴充成相當規模的部隊,一時威震塞外,烏桓“乃畫作瓚形,馳馬射之,中者輒呼萬歲,虜自此之後,遂遠竄塞外。” [44] 
可惜,界橋之戰公孫瓚碰上了他一生的剋星麴義,白馬義從就此一蹶不振。“…瓚見其兵少,便放騎欲陵蹈之。義兵皆伏盾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衝突,強弩雨發,所中必倒,臨陳斬瓚所署冀州刺史嚴綱甲首千餘級。瓚軍敗績,步騎奔走,不復還營。”這是一個典型的用弓弩擊破騎兵的戰例。

公孫瓚解救鄒靖

公孫瓚早年與破虜校尉鄒靖一同追擊胡人,鄒靖被胡人所圍困,被公孫瓚所救。 [38] 

公孫瓚人物爭議

公孫瓚字伯圭,出自《劉寬碑陰》 [1]  ,而《三國志》等史籍文獻多作伯珪 [32]  。公孫瓚為劉寬門生,參與了劉寬的葬禮,碑陰為當時人甚至本人簽名,故當從碑。其名與字的對應當是取自“圭瓚”一詞。

公孫瓚史料記載

《三國志·卷八·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 [43] 
《後漢書·卷七十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 [44] 

公孫瓚藝術形象

公孫瓚文學形象

在小説《三國演義》中,公孫瓚猶如劉備恩人一般的存在。因與劉備有學友之誼,在討伐漁陽張舉、張純之亂時就起用了劉備,後使其駐守平原。 [86] 
討伐董卓時,公孫瓚也參與其中,為十八路諸侯中第十四鎮;並接納劉備成為部將,同往會盟。汜水關之戰中,公孫瓚於袁紹面前引薦劉備,稱其為漢室之胄,袁紹乃賜座予劉備;虎牢關之戰中,公孫瓚部隊被指示前往參戰,在關東聯軍折損數將後,公孫瓚揮槊親戰呂布。戰不數合,公孫瓚敗走。而後,麾下劉備、關羽、張飛三人與呂布於關前大戰,最後逼退了呂布。 [87] 
關東聯軍因諸侯產生嫌隙而解散後,公孫瓚與袁紹圖謀合作奪取冀州,不料由袁紹捷足先登。公孫瓚派遣其弟公孫越至袁紹處求取冀州土地,袁紹反悔不與,甚至在其回程中派遣部將假借董卓名義,將之殺害;公孫瓚得知後勃然大怒,遣軍進攻袁紹,對峙於磐河。
序戰中,袁紹部將文丑策馬挺槍殺上公孫瓚陣地,公孫瓚就橋邊與文丑交鋒。戰不到十餘合,瓚抵擋不住,敗陣而走。文丑乘勢追趕,連敗公孫瓚四員健將,幸得趙雲相救。再戰,麴義一馬當先斬殺公孫瓚部將嚴綱,瓚軍士氣低落而大敗;而後趙雲出現,加上劉備率領援軍適時到來,戰況隨之扭轉。兩軍在長期對峙後,接受了董卓的調停而撤兵。 [88] 
董卓被王允與呂布暗殺後,在徐州又爆發曹操為報父仇而興兵的復仇戰,徐州牧陶謙聽從麾下謀士糜竺的建議,請求孔融為援軍,而孔融也推薦平原相劉備,於是劉備以此為契機,向公孫瓚借取趙雲與數千兵馬前往救援徐州。曹操因為長時間于徐州征戰,導致後防空虛,被呂布陳宮張邈等人奪取根據地,不得已而撤退,完成了救援使命的趙雲也帶着兵馬返回了公孫瓚處。 [89] 
此後隨着劉備長期轉戰徐州,幾乎沒有與公孫瓚有任何聯繫。最終由曹操麾下的滿寵告知劉備,公孫瓚已敗於袁紹之手,死於易京的消息。 [90] 

公孫瓚影視形象

年份
電視劇/電影
飾演者
1994
1996
管謹宗
2004
賀琳
2010
三國
王寶剛
2015
2017 [40] 
徐慕白 [39] 
2021
楊皓宇 [41] 
參考資料
  • 1.    《隸釋・隸續》引《劉寬碑陰門生名》:涿令遼西令支公孫瓚伯圭千。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7-10-27]
  • 2.    《後漢書》:公孫瓚字伯珪,遼西令支人也。家世二千石。瓚以母賤,遂為郡小吏。為人美姿貌,大音聲,言事辯慧。太守奇其才,以女妻之。後從涿郡盧植學於緱氏山中,略見書傳。
  • 3.    《隸釋・隸續》引《劉寬碑陰門生名》:離石長北地泥陽王邑文都。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7-10-27]
  • 4.    《隸釋・隸續》引《劉寬碑陰門生名》:議郎北地靈州傅燮南容□(闕文)百。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7-10-27]
  • 5.    《隸釋・隸續》引《劉寬碑陰門生名》:皮氏長右扶風杜陽魏傑齊卿五百。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7-10-27]
  • 6.    《後漢書·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又渤海公族進階、扶風魏齊卿,並危言深論,不隱豪強。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0-27]
  • 7.    《後漢書·蓋勳傳》引《續漢書》:是時,漢陽叛人王國,眾十餘萬,攻陳倉,三輔震動。勳領郡兵五千人,自請滿萬人,因表用處士扶風士孫瑞為鷹鷂都尉,杜陽魏傑為破敵都尉,京兆杜楷為威虜都尉,弘農楊儒為鳥擊都尉,長陵第五俊為清寇都尉。凡五都尉,皆素有名,悉領屬勳。每有密事,靈帝手詔問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0-27]
  • 8.    《太平御覽·卷五百二十六》引《漢末英雄記》:公孫瓚,字伯珪,舉上計吏。郡太守劉其以事犯法,檻車徵。伯珪褠衣平幘,御車到洛陽。其當徙日南,伯珪具豚酒於北芒上祭,辭先人,舉觴祝曰:"昔為人子,今為人臣,當詣日南。日南多瘴氣,恐或不還,與先人辭於此。"再拜,慷慨而起。其時州里人在京師者,送行見之,及觀者莫不歔欷。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0-27]
  • 9.    《太平御覽·卷四百二十二》引《漢末英雄記》:公孫瓚,字伯珪,為上計吏部。太守劉基為事被徵,伯珪御重到洛陽,身執徒養。基將徙日南,伯珪具豚米,於北邙上祭先人,觴醊祝曰:"昔為人子,今為人臣,當詣日南。日南多障氣,恐或不還,與先人辭於此。"再拜,慷慨而起,觀者莫不歔欷。劉在道得赦,俱還。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0-27]
  • 10.    《後漢書》:舉上計吏。太守劉君坐事檻車徵,官法不聽吏下親近,瓚乃改容服,詐稱侍卒,身執徒養,御車到洛陽。太守當徙日南,瓚具豚酒於北芒上,祭辭先人,酹觴祝曰:“昔為人子,今為人臣,當詣日南。日南多瘴氣,恐或不還,便當長辭墳塋。”慷慨悲泣,再拜而去,觀者莫不嘆息。既行,於道得赦。
  • 11.    《三國志》:瓚以孝廉為郎,除遼東屬國長史。嘗從數十騎出行塞,見鮮卑數百騎,瓚乃退入空亭中,約其從騎曰:“今不衝之,則死盡矣。”瓚乃自持矛,兩頭施刃,馳出刺胡,殺傷數十人,亦亡其從騎半,遂得免。鮮卑懲艾,後不敢復入塞。遷為涿令。
  • 12.    《三國志》:光和中,涼州賊起,發幽州突騎三千人,假瓚都督行事傳,使將之。軍到薊中,漁陽張純誘遼西烏丸丘力居等叛,劫略薊中,自號將軍,略吏民攻右北平、遼西屬國諸城,所至殘破。瓚將所領,追討純等有功,遷騎都尉。屬國烏丸貪至王率種人詣瓚降。遷中郎將,封都亭侯,進屯屬國,與胡相攻擊五六年。
  • 13.    《後漢書》:中平中,以瓚督烏桓突騎,車騎將軍張温討涼州賊。會烏桓反畔,與賊張純等攻擊薊中,瓚率所領追討純等有功,遷騎都尉。張純復與叛胡丘力居等寇漁陽、河間、勃海,入平原,多所殺略。瓚追擊戰於屬國石門,虜遂大敗,棄妻子逾塞走,悉得其所略男女。瓚深入無繼,反為丘力居等所圍於遼西管子城,二百餘日,糧盡食馬,馬盡煮弩楯,力戰不敵,乃與士卒辭訣,各分散還。時多雨雪,隊坑死者十五六,虜亦飢困,遠走柳城。詔拜瓚降虜校尉,封都亭侯,復兼領屬國長史。職統戎馬,連接邊寇。每聞有警,瓚輒厲色憤怒,如赴仇敵,望塵奔逐,或繼之以夜戰。虜識瓚聲,憚其勇,莫敢抗犯。 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乃畫作瓚形,馳騎射之,中者鹹稱萬歲。虜自此之後,遂遠竄塞外。
  • 14.    《三國志》:丘力居等鈔略青、徐、幽、冀,四州被其害,瓚不能御。
  • 15.    《三國志》:虞到,遣使至胡中,告以利害,責使送純首。丘力居等聞虞至,喜,各遣譯自歸。瓚害虞有功,乃陰使人徼殺胡使。胡知其情,間行詣虞。朝議以宗正東海劉伯安既有德義,昔為幽州刺史,恩信流著,戎狄附之,若使鎮撫,可不勞眾而定,乃以劉虞為幽州牧。虞上罷諸屯兵,但留瓚將步騎萬人屯右北平。
  • 16.    《三國志》:純乃棄妻子,逃入鮮卑,為其客王政所殺,送首詣虞。封政為列侯。虞以功即拜太尉,封襄賁侯。會董卓至洛陽,遷虞大司馬,瓚奮武將軍,封薊侯。
  • 17.    《後漢書》:初平二年,青、徐黃巾三十萬眾入勃海界,欲與黑山合。瓚率步騎二萬人,逆擊於東光南,大破之,斬首三萬餘級。賊棄其車重數萬兩,奔走度河。瓚因其半濟薄之,賊復大破,死者數萬,流血丹水,收得生口七萬餘人,車甲財物不可勝算,威名大震。
  • 18.    《後漢書·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6-16]
  • 19.    《三國志》:虞子和為侍中,在長安。天子思東歸,使和偽逃卓,潛出武關詣虞,令將兵來迎。和道經袁術,為説天子意。術利虞為援,留和不遣,許兵至俱西,令和為書與虞。虞得和書,乃遣數千騎詣和。瓚知術有異志,不欲遣兵,止虞,虞不可。關東義兵起,卓遂劫帝西遷,徵虞為太傅,道路隔塞,信命不得至。袁紹、韓馥議,以為少帝制於奸臣,天下無所歸心。虞,宗室知名,民之望也,遂推虞為帝。遣使詣虞,虞終不肯受。紹等復勸虞領尚書事,承製封拜,虞又不聽,然猶與紹等連和。
  • 20.    《三國志》:是時,術遣孫堅屯陽城拒卓,紹使周昂奪其處。術遣越與堅攻昂,不勝,越為流矢所中死。瓚怒曰:“餘弟死,禍起於紹。”遂出軍屯磐河,將以報紹。紹懼,以所佩勃海太守印綬授瓚從弟範,遣之郡,欲以結援。範遂以勃海兵助瓚,破青、徐黃巾,兵益盛;進軍界橋。以嚴綱為冀州,田楷為青州,單經為兗州,置諸郡縣。
  • 21.    《後漢書》:公孫瓚大破黃巾,還屯涅盤河,威震河北,冀州諸城無不望風響應。紹乃自擊之。瓚兵三萬,列為方陣,分突騎萬匹,翼軍左右,其鋒甚鋭。紹先令麴義領精兵八百,強弩千張,以為前登。瓚輕其兵少,縱騎騰之,義兵伏楯下,一時同發,瓚軍大敗,斬其所置冀州刺史嚴綱,獲甲首千餘級。麴義追至界橋,瓚斂兵還戰,義復破之,遂到瓚營,拔其牙門,餘眾皆走。紹在後十數里,聞瓚已破,發鞍息馬,唯衞帳下強弩數十張,大戟士百許人。瓚散兵二千餘騎卒至,圍紹數重,射矢雨下。田豐扶紹,使卻入空垣。紹脱兜鍪抵地,曰:“大丈夫當前鬥死,而反逃垣牆間邪?”促使諸弩競發,多傷瓚騎。眾不知是紹,頗稍引卻。會麴義來迎,騎乃散退。
  • 22.    《英雄記》:紹自往徵瓚,合戰於界橋南二十里。瓚步兵二萬餘人為方陣,騎為兩翼,左右各五千餘匹,白馬義從為中堅,亦分作兩校,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鎧甲,光照天地。紹令麴義以八百兵為先登,強弩千張夾承之,紹自以步兵數萬結陣於後。義久在涼州,曉習羌鬥,兵皆驍鋭。瓚見其兵少,便放騎欲陵蹈之。義兵皆伏楯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衝突,強弩雷發,所中必倒,臨陣斬瓚所署冀州刺史嚴綱甲首千餘級。瓚軍敗績,步騎奔走,不復還營。義追至界橋;瓚殿兵還戰橋上,義復破之,遂到瓚營,拔其牙門,營中餘眾皆復散走。
  • 23.    《後漢書》:紹遣將崔鉅業將兵數萬攻圍故安,不下,退軍南還。瓚將步騎三萬人追擊於巨馬水,大破其眾,死者七八千人。
  • 24.    《三國志》:公孫瓚復遣兵擊袁紹,至龍湊,紹擊破之。瓚遂幽州,不敢復出。
  • 25.    《後漢書》:是歲,瓚破禽劉虞,盡有幽州之地,猛志益盛。前此有童謠言:“燕南垂,趙北際,中央不合大如礪,唯有此中可避世。”瓚自以為易地當之,遂徙鎮焉。乃盛修營壘,樓觀數十,臨易河,通遼海。
  • 26.    《後漢書》:劉虞從事漁陽鮮于輔等,合率州兵,欲共報瓚。輔以燕國閻柔素有恩信,推為烏桓司馬。柔招誘胡漢數萬人,與瓚所置漁陽太守鄒丹戰於潞北,斬丹等四千餘級。烏桓峭王感虞恩德,率種人及鮮卑七千餘騎,共輔南迎虞子和,與袁紹將麴義合兵十萬,共攻瓚。興平二年,破瓚於鮑丘,斬首二萬餘級。瓚遂保易京,開置屯田,稍得自支。相持歲餘,麴義軍糧盡,士卒飢困,餘眾數千人退走。瓚徼破之,盡得其車重。
  • 27.    《後漢書》:是時,旱、蝗,谷貴,民相食。瓚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記過忘善,睚眥必報,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常言“衣冠皆自以職分富貴,不謝人惠。”故所寵愛,類多商販庸兒。所在侵暴,自姓怨之。於是代郡、廣陽、上谷、右北平各殺瓚所置長吏,復與輔、和兵合。瓚慮有非常,乃居於高京,以鐵為門。斥去左右,男人七歲以上不得入易門。專侍姬妾,其文簿書記皆汲而上之。令婦人習為大言聲,使聞數百步,以傳宣教令。疏遠賓客,無所親信,故謀臣猛將,稍有乖散。自此之後,希復攻戰。或問其故。瓚曰:“我昔驅畔胡於塞表,埽黃巾於孟津,當此之時,謂天下指麾可定。至於今日,兵革方始,觀此非我所決,不如休兵力耕,以救凶年。兵法百樓不攻。今吾諸營樓樐千里,積穀三百萬斛,食此足以待天下之變。
  • 28.    《三國志》:建安四年,紹悉軍圍之。瓚遣子求救於黑山賊,復欲自將突騎直出,傍西南山,擁黑山之眾,陸梁冀州,橫斷紹後。長史關靖説瓚曰:“今將軍將士,皆已土崩瓦解,其所以能相守持者,顧戀其居處老小,以將軍為主耳。將軍堅守曠日,袁紹要當自退;自退之後,四方之眾必復可合也。若將軍今舍之而去,軍無鎮重,易京之危,可立待也。將軍失本,孤在草野,何所成邪!”瓚遂止不出。救至,欲內外擊紹。遣人與子書,刻期兵至,舉火為應。紹侯者得其書,如期舉火。瓚以為救兵至,遂出欲戰。紹設伏擊,大破之,復還守。紹為地道,突壞其樓,稍至中京。瓚自知必敗,盡殺其妻子,乃自殺。
  • 29.    《三國志·魏書·公孫瓚傳》引《魏略》:(鮮于)輔從太祖(曹操)於官渡。袁紹破走,太祖喜,顧謂輔曰:"如前歲本初送公孫瓚頭來,孤自視忽然耳,而今克之。此既天意,亦二三子之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1-05]
  • 30.    《後漢書·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1-23]
  • 31.    三國志·魏書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7-14]
  • 32.    《三國志·魏書·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10-19]
  • 33.    《晉書·卷一百二十五·載記第二十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2-21]
  • 34.    《容齋隨筆》卷十四
  • 35.    《讀通鑑論》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4-29]
  • 36.    盧弼.三國志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 37.    《三國志卷八·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公孫瓚)有姿儀,大音聲,侯太守器之,以女妻焉,遣詣涿郡盧植讀經。
  • 38.    《太平御覽·卷八百七十》引《漢末英雄記》:公孫瓚與破虜校尉鄒靖俱追胡,靖為所圍。瓚回師奔救,胡即破散,解靖之圍。乘勝窮追,日入之後,把炬逐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0-27]
  • 39.    電視劇《少兒也三國》第01集片尾字幕13分50秒到15分00秒  .優酷[引用日期2021-08-11]
  • 40.    《少兒也三國》看片會在深舉辦 打造閤家觀影新三國  .央廣網.2017-09-18[引用日期2021-08-11]
  • 41.    真·三國無雙(粵語)-電影-愛奇藝 片尾演職員表第114分57秒  .愛奇藝[引用日期2022-09-12]
  • 42.    《三國志》:公孫瓚字伯珪,遼西令支人也。
  • 43.    卷八 魏書八 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1-22]
  • 44.    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1-22]
  • 45.    《後漢書·卷七十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賊棄其車重數萬兩,奔走度河。瓚因其半濟薄之,賊復大破,死者數萬,流血丹水,收得生口七萬餘人,車甲財物不可勝算,威名大震。拜奮武將軍,封薊侯。
  • 46.    《後漢書·卷七十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中平初,黃巾作亂,攻破冀州諸郡,拜虞甘陵相,綏撫荒餘,以蔬儉率下。遷宗正。後車騎將軍張温討賊邊章等,發幽州烏桓三千突騎,而牢稟逋懸,皆畔還本國。
  • 47.    《後漢書·卷七十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遂舉兵攻紹,於是冀州諸城悉畔從瓚。紹懼,乃以所佩勃海太守印綬授瓚從弟範,遣之郡,欲以相結。而範遂背紹,領勃海兵以助瓚。瓚乃自署其將帥為青、冀、兗三州刺史,又悉置郡縣守令,與紹大戰於界橋。
  • 48.    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1-22]
  • 49.    《後漢書 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三年春正月丁丑,大赦天下。袁術遣將孫堅攻劉表於襄陽,堅戰歿。袁紹及公孫瓚戰於界橋,瓚軍大敗。
  • 50.    《三國志 卷十四 魏書十四 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初平中,兗州刺史劉岱闢昱,昱不應。是時岱與袁紹、公孫瓚和親,紹令妻子居岱所,瓚亦遣從事範方將騎助岱。後紹與瓚有隙。瓚擊破紹軍,乃遣使語岱,令遣紹妻子,使與紹絕。別敕範方:"若岱不遣紹家,將騎還。吾定紹,將加兵於岱。"岱議連日不決,別駕王彧白岱:"程昱有謀,能斷大事。"岱乃召見昱,問計,昱曰:"若棄紹近援而求瓚遠助,此假人於越以救溺子之説也。夫公孫瓚,非袁紹之敵也。今雖壞紹軍,然終為紹所禽。夫趣一朝之權而不慮遠計,將軍終敗。"岱從之。範方將其騎歸,未至,瓚大為紹所破。
  • 51.    《後漢書 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三年,瓚又遣兵至龍湊挑戰,紹復擊破之。瓚遂還幽州,不敢復出。
  • 52.    《後漢書 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四年初,天子遣太僕趙岐和解關東,使各罷兵。瓚因此以書譬紹曰:“趙太僕以周、邵之德,銜命來徵,宣揚朝恩,示以和睦,曠若開雲見日,何喜如之!昔賈復、寇恂爭相危害,遇世祖解紛,遂同輿並出。釁難既釋,時人美之。自惟邊鄙,得與將軍共同斯好,此誠將軍之眷,而瓚之願也。”紹於是引軍南還。
  • 53.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八·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典略載瓚表紹罪狀曰:"臣聞皇、羲以來,始有君臣上下之事,張化以導民,刑罰以禁暴。今行車騎將軍袁紹,託其先軌,寇竊人爵,既性暴亂,厥行淫穢。昔為司隸校尉,會值國家喪禍之際,太后承攝,何氏輔政,紹專為邪媚,不能舉直,至令丁原焚燒孟津,招來董卓,造為亂根,紹罪一也。卓既入雒而主見質,紹不能權譎以濟君父,而棄置節傳,迸竄逃亡,忝辱爵命,背上不忠,紹罪二也。紹為勃海太守,默選戎馬,當攻董卓,不告父兄,至使太傅門户,太僕母子,一旦而斃,不仁不孝,紹罪三也。紹既興兵,涉歷二年,不恤國難,廣自封殖,乃多以資糧專為不急,割剝富室,收考責錢,百姓吁嗟,莫不痛怨,紹罪四也。韓馥之迫,竊其虛位,矯命詔恩,刻金印玉璽,每下文書,皂囊施檢,文曰'詔書一封,邟鄉侯印'。邟,口浪反。昔新室之亂,漸以即真,今紹所施,擬而方之,紹罪五也。紹令崔鉅業候視星日,財貨賂遺,與共飲食,剋期會合,攻鈔郡縣,此豈大臣所當宜為?紹罪六也。紹與故虎牙都尉劉勳首共造兵,勳仍有效,又降伏張楊,而以小忿枉害於勳,信用讒慝,殺害有功,紹罪七也。紹又上故上谷太守高焉、故甘陵相姚貢,橫責其錢,錢不備畢,二人並命,紹罪八也。春秋之義,子以母貴。紹母親為婢使,紹實微賤,不可以為人後,以義不宜,乃據豐隆之重任,忝污王爵,損辱袁宗,紹罪九也。又長沙太守孫堅,前領豫州刺史,驅走董卓,掃除陵廟,其功莫大;紹令周昂盜居其位,斷絕堅糧,令不得入,使卓不被誅,紹罪十也。臣又每得後將軍袁術書,雲紹非術類也。紹之罪戾,雖南山之竹不能載。昔姬周政弱,王道陵遲,天子遷都,諸侯背叛,於是齊桓立柯亭之盟,晉文為踐土之會,伐荊楚以致菁茅,誅曹、衞以彰無禮。臣雖闒茸,名非先賢,蒙被朝恩,當此重任,職在鈇鉞,奉辭伐罪,輒與諸將州郡兵討紹等。若事克捷,罪人斯得,庶續桓、文忠誠之效,攻戰形狀,前後續上。"遂舉兵與紹對戰,紹不勝。】
  • 54.    《後漢書 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明年,馥將麴義反畔,馥與戰失利。紹既恨馥,乃與義相結。紹客逢紀謂紹曰:“夫舉大事,非據一州,無以自立。今冀部強實,而韓馥庸才,可密要公孫瓚將兵南下,馥聞必駭懼。並遣辯士為陳禍福,馥迫於倉卒,必可因據其位。”紹然之,益親紀,即以書與瓚。瓚遂引兵而至,外託討董卓,而陰謀襲馥。紹乃使外甥陳留高幹及潁川荀諶等説馥曰:“公孫瓚乘勝來南,而諸郡應之。袁車騎引軍東向,其意未可量也。竊為將軍危之。”馥懼,曰:“然則為之奈何?”諶曰:“君自料寬仁容眾,為天下所附,孰與袁氏?”馥曰:“不如也。”“臨危吐決,智勇邁於人,又孰與袁氏?”馥曰:“不如也。”“世布恩德,天下家受其惠,又孰與袁氏?”馥曰:“不如也。”諶曰:“勃海雖郡,其實州也。今將軍資三不如之勢,久處其上,袁氏一時之傑,必不為將軍下也。且公孫提燕、代之卒,其鋒不可當。夫冀州天下之重資,若兩軍併力,兵交城下,危亡可立而待也。夫袁氏將軍之舊,且為同盟。當今之計,莫若舉冀州以讓袁氏,必厚德將軍,公孫瓚不能復與之爭矣。是將軍有讓賢之名,而身安於太山也。願勿有疑。”
  • 55.    《三國志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後馥軍安平,為公孫瓚所敗。瓚遂引兵入冀州,以討卓為名,內欲襲馥。馥懷不自安。【英雄記曰:逢紀説紹曰:"將軍舉大事而仰人資給,不據一州,無以自全。"紹答雲:"冀州兵強,吾士飢乏,設不能辦,無所容立。"紀曰:"可與公孫瓚相聞,導使來南,擊取冀州。公孫必至而馥懼矣,因使説利害,為陳禍福,馥必遜讓。於此之際,可據其位。"紹從其言而瓚果來。】會卓西入關,紹還軍延津,因馥惶遽,使陳留高幹、潁川荀諶等説馥曰:"公孫瓚乘勝來向南,而諸郡應之,袁車騎引軍東向,此其意不可知,竊為將軍危之。"馥曰:"為之奈何?"諶曰:"公孫提燕、代之卒,其鋒不可當。袁氏一時之傑,必不為將軍下。夫冀州,天下之重資也,若兩雄併力,兵交於城下,危亡可立而待也。夫袁氏,將軍之舊,且同盟也,當今為將軍計,莫若舉冀州以讓袁氏。袁氏得冀州,則瓚不能與之爭,必厚德將軍。冀州入於親交,是將軍有讓賢之名,而身安於泰山也。願將軍勿疑!"馥素恇怯,因然其計。
  • 56.    《後漢書 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初平二年……於是選掾右北平田疇、從事鮮于銀蒙險閒行,奉使長安。獻帝既思東歸,見疇等大悦。時虞子和為侍中,因此遣和潛從武關出,告虞將兵來迎。道由南陽,後將軍袁術聞其狀,遂質和,使報虞遣兵俱西。虞乃使數千騎就和奉迎天子,而術竟不遣之。初,公孫瓚知術詐,固止虞遣兵,虞不從,瓚乃陰勸術執和,使奪其兵,自是與瓚仇怨益深。和尋得逃術還北,復為袁紹所留。
  • 57.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英雄記曰:公孫瓚擊青州黃巾賊,大破之,還屯廣宗,改易守令,冀州長吏無不望風響應,開門受之。紹自往徵瓚,合戰於界橋南二十里。瓚步兵三萬餘人為方陳,騎為兩翼,左右各五千餘匹,白馬義從為中堅,亦分作兩校,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鎧甲,光照天地。紹令麴義以八百兵為先登,強弩千張夾承之,紹自以步兵數萬結陳於後。義久在涼州,曉習羌鬥,兵皆驍鋭。瓚見其兵少,便放騎欲陵蹈之。義兵皆伏楯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衝突,強弩雷發,所中必倒,臨陳斬瓚所署冀州刺史嚴綱,獲甲首千餘級。瓚軍敗績,步騎奔走,不復還營。義追至界橋;瓚殿兵還戰橋上,義復破之,遂到瓚營,拔其牙門,營中餘眾皆復散走。紹在後,未到橋十數里,下馬發鞍,見瓚已破,不為設備,惟帳下強弩數十張,大戟士百餘人自隨。瓚部迸騎二千餘匹卒至,便圍紹數重,弓矢雨下。別駕從事田豐扶紹欲卻入空垣,紹以兜鍪撲地曰:"大丈夫當前鬥死,而入牆間,豈可得活乎?"強弩乃亂髮,多所殺傷。瓚騎不知是紹,亦稍引卻;會麴義來迎,乃散去。瓚每與虜戰,常乘白馬,追不虛發,數獲戎捷,虜相告雲"當避白馬"。因虜所忌,簡其白馬數千匹,選騎射之士,號為白馬義從;一曰胡夷健者常乘白馬,瓚有健騎數千,多乘白馬,故以號焉。】
  • 58.    《三國志·卷八·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瓚軍敗走勃海,與範俱還薊,於大城東南筑小城,與虞相近,稍相恨望。
  • 59.    《後漢書 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瓚既累為紹所敗,而猶攻之不已,虞患其黷武,且慮得志不可複製,固不許行,而稍節其稟假。瓚怒,屢違節度,又復侵犯百姓。虞所賚賞典當胡夷,瓚數抄奪之。積不能禁,乃遣驛使奉章陳其暴掠之罪,瓚亦上虞稟糧不周,二奏交馳,互相非毀,朝廷依違而已。瓚乃築京於薊城以備虞。虞數請瓚,輒稱病不應。虞乃密謀討之,以告東曹掾右北平魏攸。攸曰:“今天下引領,以公為歸,謀臣爪牙,不可無也。瓚文武才力足恃,雖有小惡,固宜容忍。”虞乃止。頃之攸卒,而積忿不已。
  • 60.    《後漢書·卷七十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四年冬,遂自率諸屯兵眾合十萬人以攻瓚。將行,從事代郡程緒免冑而前曰:“公孫瓚雖有過惡,而罪名未正。明公不先告曉使得改行,而兵起蕭牆,非國之利。加勝敗難保,不如駐兵,以武臨之,瓚必悔禍謝罪,所謂不戰而服人者也。”虞以緒臨事沮議,遂斬之以徇。戒軍士曰:“無傷餘人,殺一伯圭而已。”時州從事公孫紀者,瓚以同姓厚待遇之。紀知虞謀而夜告瓚。瓚時部曲放散在外,倉卒自懼不免,乃掘東城欲走。虞兵不習戰,又愛人廬舍,來不聽焚燒,急攻圍不下。瓚乃簡募鋭士數百人,因風縱火,直衝突之。虞遂大敗,與官屬北奔居庸縣。瓚追攻之,三日城陷,遂執虞並妻子還薊,猶使領州文書。會天子遣使者段訓增虞封邑,督六州事;拜瓚前將軍,封易侯,假節督幽、並、青、冀。瓚乃誣虞前與袁紹等欲稱尊號,脅訓斬虞於薊市。先坐而咒曰:“若虞應為天子者,天當風雨以相救。”時旱埶炎盛,遂斬焉。傳首京師,故吏尾敦於路劫虞首歸葬之。瓚乃上訓為幽州刺史。虞以恩厚得眾,懷被北州,百姓流舊,莫不痛惜焉。
  • 61.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八·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虞懼瓚為變,遂舉兵襲瓚。虞為瓚所敗,出奔居庸。瓚攻拔居庸,生獲虞,執虞還薊。會卓死,天子遣使者段訓增虞邑,督六州;瓚遷前將軍,封易侯。瓚誣虞欲稱尊號,脅訓斬虞。【《魏氏春秋》曰:初,劉虞和輯戎狄,瓚以胡夷難御,當因不賓而討之,今加財賞,必益輕漢,效一時之名,非久長深慮。故虞所賞賜,瓚輒鈔奪。虞數請會,稱疾不往。至是戰敗,虞欲討之,告東曹掾右北平人魏攸。攸曰:"今天下引領,以公為歸,謀臣爪牙,不可無也。瓚,文武才力足恃,雖有小惡,固宜容忍。"乃止。後一年,攸病死。虞又與官屬議,密令眾襲瓚。瓚部曲放散在外,自懼敗,掘東城門欲走。虞兵無部伍,不習戰,又愛民屋,敕令勿燒。故瓚得放火,因以精鋭衝突。虞眾大潰,奔居庸城。瓚攻及家屬以還,殺害州府,衣冠善士殆盡。典略曰:瓚曝虞於市而祝曰:"若應為天子者,天當降雨救之。"時盛暑,竟日不雨,遂殺虞。英雄記曰:虞之見殺,故常山相孫瑾、掾張逸、張瓚等忠義憤發,相與就虞,罵瓚極口,然後同死。】瓚上訓為幽州刺史。瓚遂驕矜,記過忘善,多所賊害。
  • 62.    《三國志 卷十一 魏書十一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報,馳還,未至,虞已為公孫瓚所害。疇至,謁祭虞墓,陳發章表,哭泣而去。瓚聞之大怒,購求獲疇,謂曰:"汝何自哭劉虞墓,而不送章報於我也?"疇答曰:"漢室衰穨,人懷異心,唯劉公不失忠節。章報所言,於將軍未美,恐非所樂聞,故不進也。且將軍方舉大事以求所欲,既滅無罪之君,又讎守義之臣,誠行此事,則燕、趙之士將皆蹈東海而死耳,豈忍有從將軍者乎!"瓚壯其對,釋不誅也。拘之軍下,禁其故人莫得與通。或説瓚曰:"田疇義士,君弗能禮,而又囚之,恐失眾心。"瓚乃縱遣疇。
  • 63.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八·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英雄記》曰:瓚統內外,衣冠子弟有材秀者,必抑使困在窮苦之地。問或其故,答曰:"今取衣冠家子弟及善士富貴之,皆自以為職當得之,不謝人善也。"所寵遇驕恣者,類多庸兒,若故卜數師劉緯台、販繒李移子、賈人樂何當等三人,與之定兄弟之誓,自號為伯,謂三人者為仲叔季,富皆巨億,或取其女以配己子,常稱古者曲周、灌嬰之屬以譬也。】
  • 64.    《後漢書·卷七十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乘勝而南,攻下郡縣,遂至平原,乃遣其青州刺史田揩據有齊地。紹復遣兵數萬與揩連戰二年,糧食並盡,士卒疲睏,互掠百姓,野無青草。紹乃遣子譚為青州刺史,揩與戰,敗退還。
  • 65.    《三國志 卷八 魏書八 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虞從事漁陽鮮于輔、齊周、騎都尉鮮于銀等,率州兵欲報瓚,以燕國閻柔素有恩信,共推柔為烏丸司馬。柔招誘烏丸、鮮卑,得胡、漢數萬人,與瓚所置漁陽太守鄒丹戰於潞北,大破之,斬丹。袁紹又遣麴義及虞子和,將兵與輔合擊瓚。瓚軍數敗,乃走還易京固守。
  • 66.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八 魏書八 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英雄記》曰:先是有童謠曰:"燕南垂,趙北際,中央不合大如礪,惟有此中可避世。"瓚以易當之,乃築京固守。瓚別將有為敵所圍,義不救也。其言曰:"救一人,使後將恃救不力戰;今不救此,後將當念在自勉。"是以袁紹始北擊之時,瓚南界上別營自度守則不能自固,又知必不見救,是以或自殺其將帥,或為紹兵所破,遂令紹軍徑至其門。臣松之以為童謠之言,無不皆驗;至如此記,似若無徵。謠言之作,蓋令瓚終始保易,無事遠略。而瓚因破黃巾之威,意志張遠,遂置三州刺史,圖滅袁氏,所以致敗也。】為圍塹十重,於塹裏築京,皆高五六丈,為樓其上;中塹為京,特高十丈,自居焉,積穀三百萬斛。【《英雄記》曰:瓚諸將家家各作高樓,樓以千計。瓚作鐵門,居樓上,屏去左右,婢妾侍側,汲上文書。】瓚曰:"昔謂天下事可指麾而定,今日視之,非我所決,不如休兵,力田畜谷。兵法,百樓不攻。今吾樓櫓千重,食盡此谷,足知天下之事矣。"欲以此弊紹。紹遣將攻之,連年不能拔。
  • 67.    《後漢書·卷七十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建安三年,袁紹復大攻瓚。瓚遣子續請救於黑山諸帥,而欲自將突騎直出,傍西山以斷紹後。長史關靖諫曰:“今將軍將士,莫不懷瓦解之心,所以猶能相守者,顧戀其老小,而恃將軍為主故耳。堅守曠日,或可使紹自退。若舍之而出,後無鎮重,易京之危,可立待也。”瓚乃止。紹漸相攻逼,瓚眾日蹙,乃卻,築三重營以自固。
  • 68.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八 魏書八 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漢晉春秋》曰:袁紹與瓚書曰……瓚不答,而增戎備。謂關靖曰:"當今四方虎爭,無有能坐吾城下相守經年者明矣。袁本初其若我何!"】建安四年,紹悉軍圍之。瓚遣子求救於黑山賊,復欲自將突騎直出,傍西南山,擁黑山之眾,陸梁冀州,橫斷紹後。長史關靖説瓚曰:"今將軍將士,皆已土崩瓦解,其所以能相守持者,顧戀其居處老小,以將軍為主耳。將軍堅守曠日,袁紹要當自退;自退之後,四方之眾必復可合也。若將軍今舍之而去,軍無鎮重,易京之危,可立待也。將軍失本,孤在草野,何所成邪!"瓚遂止不出。【英雄記曰:關靖字士起,太原人。本酷吏也,諂而無大謀,特為瓚所信幸。】
  • 69.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八 魏書八 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典略曰:瓚遣行人文則齎書告子續曰:"袁氏之攻,似若神鬼,鼓角鳴於地中,梯衝舞吾樓上。日窮月蹴,無所聊賴。汝當碎首於張燕,速致輕騎,到者當起烽火於北,吾當從內出。不然,吾亡之後,天下雖廣,汝欲求安足之地,其可得乎!"獻帝春秋曰:瓚夢薊城崩,知必敗,乃遣間使與續書。紹候者得之,使陳琳更其書曰:"蓋聞在昔衰周之世,殭屍流血,以為不然,豈意今日身當其衝!"其餘語與典略所載同。】
  • 70.    《後漢書·卷七十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四年春,黑山賊帥張燕與續率兵十萬,三道來救瓚。未及至,瓚乃密使行人齎書告續曰:“昔週末喪亂,殭屍蔽地,以意而推,猶為否也。不圖今日親當其鋒。袁氏之攻,狀若鬼神,梯衝舞吾樓上,鼓角鳴於地中,日窮月急,不遑啓處。鳥厄歸人,滀水陵高,汝當碎首於張燕,馳驟以告急。父子天性,不言而動。且厲五千鐵騎於北隰之中,起火為應,吾當自內出,奮揚威武,決命於斯。不然,吾亡之後,天下雖廣,不容汝足矣。”紹候得其書,如期舉火,瓚以為救至,遂便出戰。紹設伏,瓚遂大敗,復還保中小城。自計必無全,乃悉縊其姊妹妻子,然後引火自焚。紹兵趣登台斬之。
  • 71.    《後漢書·卷七十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關靖見瓚敗,嘆恨曰:“前若不止將軍自行,未必不濟。吾聞君子陷人於危,必同其難,豈可以獨生乎!”乃策馬赴紹軍而死。續為屠各所殺。田揩與袁紹戰死。
  • 72.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八 魏書八 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瓚自知必敗,盡殺其妻子,乃自殺。【漢晉春秋曰:關靖曰:"吾聞君子陷人於危,必同其難,豈可獨生乎!"乃策馬赴紹軍而死。紹悉送其首於許。】
  • 73.    全後漢文卷八十五  .全後漢文(清)嚴可均輯[引用日期2023-12-12]
  • 74.    第七十八回 穿地道焚死公孫瓚 害國戚勒斃董貴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2-12]
  • 75.    《後漢孝靈皇帝紀下卷第二十五》:初,發幽州烏桓以討涼州。故中山相張純請將之,不聽,使涿令公孫瓚。純忿不得將,因説故太山太守張舉曰:「烏桓數被徵發,死亡略盡,今不堪命,皆願作亂。國家作事如此,漢祚衰亡之徵,天下反覆,率監子故。若英雄起,則莫能禦。吾今欲率烏桓奉子為君,何如?」舉曰:「漢祚終訖,故當有代之者,吾安可以若是!」純曰:「王者網漏鹿走,則智多者得之,子勿憂也。」遂共率烏桓作亂,故人喜悦歸純,日十餘萬。
  • 76.    《資治通鑑 卷五十八》:中平四年……初,張温發幽州烏桓突騎三千以討涼州,故中山相漁陽張純請將之,温不聽,而使涿令遼西公孫瓚將之。軍到薊中,烏桓以牢稟逋縣,多叛還本國。張純忿不得將,乃與同郡故泰山太守張舉及烏桓大人丘力居等連盟,劫略薊中,殺護烏桓校尉公綦稠、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陽終等,眾至十餘萬,屯肥如。舉稱天子,純稱彌天將軍、安定王,移收州郡,雲舉當代漢,告天子避位,敕公卿奉迎。
  • 77.    《後漢書 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中平四年,前中山太守張純畔,入丘力居眾中,自號彌天安定王,遂為諸郡烏桓元帥,寇掠青、徐、幽、冀四州。
  • 78.    《後漢書·卷七十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前中山相張純私謂前太山太守張舉曰:“今烏桓既畔,皆願為亂,涼州賊起,朝廷不能禁。又洛陽人妻生子兩頭,此漢祚衰盡,天下有兩主之徵也。子若與吾共率烏桓之眾以起兵,庶幾可定大業。”舉因然之。四年,純等遂與烏桓大人共連盟,攻薊下,燔燒城郭,虜略百姓,殺護烏桓校尉箕稠、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陽終等,眾至十餘萬,屯肥如。舉稱“天子”,純稱“彌天將軍安定王”,移書州郡,雲舉當代漢,告天子避位,來公卿奉迎。
  • 79.    《後漢書 卷八 孝靈帝紀第八》:漁陽人張純與同郡張舉舉兵叛,攻殺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楊終、護烏桓校尉公綦稠等。舉兵自稱天子,寇幽、冀二州。
  • 80.    《後漢書 卷八 孝靈帝紀第八》:五年……九月,南單于叛,與白波賊寇河東。遣中郎將孟益率騎都尉公孫瓚討漁陽賊張純等。
  • 81.    《後漢書·卷七十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朝廷以虞威信素著,恩積北方,明年,復拜幽州牧。虞到薊,罷省屯兵,務廣恩信。遣使告峭王等以朝恩寬弘,開許善路。又設賞購舉、純。舉、純走出塞,餘皆降散。純為其客王政所殺,送首詣虞。靈帝遣使者就拜太尉,封容丘侯。及董卓秉政,遣使者授虞大司馬,進封襄賁侯。
  • 82.    《後漢書 卷八 孝靈帝紀第八》:十一月,涼州賊王國圍陳倉,右將軍皇甫嵩救之。遣下軍校尉鮑鴻討葛陂黃巾。巴郡板楯蠻叛,遣上軍別部司馬趙瑾討平之。公孫瓚與張純戰於石門,大破之。
  • 83.    《三國志 卷八 魏書八 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後復為郡吏。劉太守坐事徵詣廷尉,瓚為御車,身執徒養。及劉徙日南,瓚具米肉,於北芒上祭先人,舉觴祝曰:"昔為人子,今為人臣,當詣日南。日南瘴氣,或恐不還,與先人辭於此。"再拜慷慨而起,時見者莫不歔欷。劉道得赦還。
  • 84.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七》:初,公瓚孫與劉虞有隙,虞懼其變,遣兵襲之,戒行人曰:「無傷餘人,殺一伯珪而已。」瓚放火燒虞營,虞兵悉還救火,虞懼,奔居庸,欲召烏桓、鮮卑以自救。瓚引兵圍之,生執虞而歸。是時朝廷遣使者殷訓增虞封邑,督六州事,以瓚為前將軍,封易侯。瓚誣虞欲稱尊號,脅訓誅之。
  • 85.    《後漢書·卷七十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瓚因此怒紹,遂出軍屯槃河,將以報紹。乃上疏曰:「臣聞皇羲已來,君臣道著,張禮以導人,設刑以禁暴。今車騎將軍袁紹,託承先軌,爵任崇厚,而性本淫亂,情行浮薄。昔為司隸,值國多難,太后承攝,何氏輔朝。紹不能舉直措枉,而專為邪媚,招來不軌,疑誤社稷,至令丁原焚燒孟津,董卓造為亂始。紹罪一也。卓既無禮,帝主見質。紹不能開設權謀,以濟君父,而棄置節傳,迸竄逃亡。忝辱爵命,背違人主,紹罪二也。紹為勃海,當攻董卓,而默選戎馬,不告父兄,至使太傅一門,纍然同斃。不仁不孝,紹罪三也。紹既興兵,涉歷二載,不恤國難,廣自封植。乃多引資糧,專為不急,割刻無方,考責百姓,其為痛怨,莫不諮嗟。紹罪四也。逼迫韓馥,竊奪其州,矯刻金玉,以為印璽,每有所下,輒皂囊施檢,文稱詔書。昔亡新僭侈,漸以即真。觀紹所擬,將必階亂。紹罪五也。紹令星工伺望祥妖,賂遺財貨,與共飲食,剋會期日,攻鈔郡縣。此豈大臣所當施為?紹罪六也。紹與故虎牙都尉劉勳,首共造兵,勳降服張楊,累有功效,而以小忿枉加酷害。信用讒慝,濟其無道,紹罪七也。故上谷太守高焉,故甘陵相姚貢,紹以貪惏,橫責其錢,錢不備畢,二人並命。紹罪八也。春秋之義,子以母貴。紹母親為傅婢,地實微賤,據職高重,享福豐隆。有苟進之志,無虛退之心,紹罪九也。又長沙太守孫堅,前領豫州刺史,遂能驅走董卓,埽除陵廟,忠勤王室,其功莫大。紹遣小將盜居其位,斷絕堅糧,不得深入,使董卓久不服誅。紹罪十也。昔姬周政弱,王道陵遲,天子遷徙,諸侯背畔,故齊桓立柯(會)〔亭〕之盟,晉文為踐土之會,伐荊楚以致菁茅,誅曹、衞以章無禮。臣雖闒茸,名非先賢,蒙被朝恩,負荷重任,職在鈇鉞,奉辭伐罪,輒與諸將州郡共討紹等。若大事克捷,罪人斯得,庶續桓文忠誠之效。」
  • 86.    三國演義(第2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2-12]
  • 87.    三國演義(第5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2-12]
  • 88.    三國演義(第7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2-12]
  • 89.    三國演義(第11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2-12]
  • 90.    三國演義(第21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2-12]
  • 91.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八 魏書八 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公孫瓚字伯珪,遼西令支人也。【令音郎定反。支音其兒反。】為郡門下書佐。有姿儀,大音聲,侯太守器之,以女妻焉,【典略曰:瓚性辯慧,每白事不肯稍入,常總説數曹事,無有忘誤,太守奇其才。】遣詣涿郡盧植讀經。後復為郡吏。
  • 92.    《三國志 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年十五,母使行學,與同宗劉德然、遼西公孫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盧植。
  • 93.    《太平御覽 卷三百五十七 兵部八十八》引《英雄記》曰:公孫伯圭追討叛胡丘力居等於管子城。伯圭力戰兵乏,食馬盡,煮弩盾啖食之。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