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田疇

(東漢末年隱士、學者)

鎖定
田疇(169年或170年-214年或216年), [11]  [13]  字子泰,東漢右北平郡無終人。 [11]  東漢末年隱士。 [12] 
田疇好文習武。漢初平年間,其受劉虞派遣去長安,呈送指控公孫贊奏章,獻帝大悦,封為騎都尉,田疇不受。攜詔返回時,劉虞已被公孫所殺,田疇到劉墓祭拜,被公孫所提,不久釋放。田疇回故鄉後率家族及隨從數百人隱居徐無山,致力農桑,數年間增至5000家。制定法條,興建學校,一時民風良好,烏桓、鮮卑紛紛與其結交。 [11] 
漢建安二十年(207年),曹操北征烏桓,田疇請為嚮導。上徐無山、出盧龍、過平岡、登白狼堆、至柳城,曹軍大勝,封田疇為亭侯,堅辭不受。曹念田功,四次封賞,終不受,乃拜為議郎。建安二十一年(216年),田疇去世。 [11] 
(概述圖片來源) [1] 
子泰
所處時代
東漢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右北平無終
出生日期
169年 至 170年
逝世日期
214年 至 216年
主要成就
協助曹操攻滅烏桓
本    名
田疇
官    職
議郎

田疇人物生平

田疇早年經歷

田疇年少時喜好讀書,善於擊劍。初平元年(190年),關東義兵興起,董卓漢獻帝遷至長安。幽州牧劉虞嘆息説:“賊臣叛亂,朝廷流亡失所,四海傾覆,誰也沒有堅定的信念。我身為皇家宗室的遺老,自然不能與眾人相同。現在我想請一使臣前去朝廷盡我作為忠臣的禮節,怎樣才能得到不負使命的人士呢?”眾人議論,都説:“田疇雖然年輕,但很多人稱他是個奇人。”田疇這時才二十二歲。 [2] 

田疇受命出使

初平二年(191年),劉虞隨即禮貌周全地請來田疇相見,對他十分滿意,於是讓他擔任從事,為他置辦車馬。將要出發時,田疇説:“現在道路阻塞斷絕,賊寇縱橫,我如果自稱官員奉命出使,將會被眾人指名道姓,多有不便。我願以個人身份前往,期望能夠順利到達。”劉虞聽從了他的意見。田疇於是回到家裏,自己挑選了家人和慕名而來願作隨從的勇壯少年共二十多人,騎馬一同前往,劉虞親自出來祭祀路神,為田疇送行。上路以後,田疇就前去居庸關,出了邊塞,沿着陰山,直接奔赴朔方郡,順着小路走去,終於到了長安,完成了使命。朝廷下詔任命田疇為騎都尉。田疇認為天子流亡在外剛剛歸還,尚未安定,自己不可以承受這樣的榮寵,堅持辭讓不受。朝廷尊重他的心意。三公府同時徵召,田疇都沒有接受。

田疇謁祭劉虞

初平四年(193年),劉虞與公孫瓚相互攻伐,田疇得到報告後,快馬加鞭返回,還沒到達,劉虞已被公孫瓚殺害。田疇回來後,到劉虞墳墓前拜謁祭掃,又發出章表,哭泣着離去了。
公孫瓚知道了大怒,懸賞通緝,捕獲了田疇,對他説:“你為什麼獨自到劉虞的墓前去哭,卻不來給我送報告章表?”田疇回答説:“漢朝王室衰敗,人人懷有異心,只有劉公沒有失掉忠信的節操。報告表章中所説的,對將軍沒有什麼好話,恐怕不是您所樂意知道的,所以沒有送上。況且將軍正在興辦大事以滿足自己的欲求,既已殺死了沒有罪的主君,又與堅守忠義的臣子為仇,果真做了這件事,那麼燕、趙地區的士人將都只會投東海而死,哪還有人忍心跟從將軍您呢?”公孫瓚因為田疇理直氣壯的回答,給他鬆綁,不敢加害。 [3] 

田疇領族隱居

三國志12的田疇 三國志12的田疇
公孫瓚把田疇拘留在軍營中,禁止他的朋友與他往來。有人勸説公孫瓚説:“田疇是個義士,您不能禮貌待他,反而把他關了起來,恐怕會失去眾人的心。”公孫瓚於是釋放並送走了田疇。田疇得以北歸,率領所有宗族裏的和從別處前來依附的共幾百人,掃地盟誓説:“您的仇不報,我就不再立於人世!”隨即進入徐無山中,營造了一塊地處深遠險峻又很平敞的空地居住,親自耕種糧食用來供養父母。百姓都來歸附,幾年間達到五千多户。
田疇對父輩老者們説:“諸位不認為我田疇不賢,從遠處來投靠,人多就形成了城鎮,但還沒有統一,恐怕不是長久安定的作法,希望推舉擇定賢能或年紀大的人做首領。”大家都説“好”,一起推舉了田疇。田疇説:“現在我們來到這裏,不是隻圖眼前的安定而已,而是要圖謀大事,報仇雪恥。我私下擔心還沒有實現我們的大志,而那些輕佻浮薄的人自己先互相侵擾欺侮,苟且快樂一時,卻沒有深謀遠慮。田疇我有一條不成熟的計劃,希望和諸位一同施行,可以嗎?”眾人都説:“可以。”田疇就為大家制定了有關殺傷、盜竊、訴訟的法律,規定犯法重的人治死罪,其次的也要抵罪,共有二十多條。又制定了婚喪嫁娶的禮儀,興辦學校講授知識的規劃,向眾人頒佈。眾人都熟習了,到了路不拾遺的程度。北方邊境地區百姓紛紛聚攏,服從他的威信,烏丸鮮卑也都各自派遣使者來送貢物,田疇都接納、撫慰了他們,使他們不再進行侵擾。
袁紹幾次派遣使者前來招請,又立即授予將軍印,以便安撫田疇統治下的百姓,田疇都拒絕了,沒有接受。袁紹死後,他的兒子袁尚又來徵召,田疇始終未去。 [4] 

田疇助徵烏丸

田疇時常因為烏桓殘殺當地士大夫而痛恨,有討伐他們的心思,但實力不夠。
三國智原畫-田疇 三國智原畫-田疇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烏桓,還沒到時,先派遣使者徵召田疇,又命令田疇告知他的旨意。田疇戒令門客趕快整理行裝,收拾行李。門客對他説:“過去袁公傾慕您,禮物和命令來了多次,您一點也不屈服;現在曹公使者第一次來,您就像恐怕來不及一樣,這是為什麼?”田疇笑着回答説:“這就不是您所明白的了。”於是跟隨使者到了曹操軍中,任司空户曹掾,準備引見諮議。第二天曹操布詔令説:“田子泰不是我所應該任命為吏的人。”就舉薦為茂才,任為..縣縣令。田疇沒去上任,隨着軍隊到無終縣。當時正當夏季降水,海濱低窪地區,泥濘不能通行,賊兵又把守險要路段,曹軍不能前進。曹操很憂慮,拿這事詢問田疇。田疇説:“這條道路在夏季常常積水,淺處不能通行車馬,深處又載不動船隻,形成這種災難已經很久了。原先的北平郡治在平崗縣,從盧龍塞直通柳城;從漢光武帝建武年間以來,破敗斷絕近二百年了,但還有隱蔽的小路可以找到。現在賊方將領大隊軍馬正在通向無終的路上,不能前進,正在後退,鬆懈沒有準備。如果我們率軍悄悄返回,從盧龍口越過白檀的險要,從空曠地區走出,路又近又好走,乘其不備去攻打,蹋頓的首級就可以不用戰鬥而俘獲了。”
曹操説:“好。”就帶領軍隊返回,而在水邊路旁豎起大木頭,寫上:“現在正是暑熱夏季,道路不通,姑且等到秋冬兩季再進軍。”賊軍騎兵偵探看到了,真的以為曹軍已經走了。曹操命令田疇帶領他的部下作嚮導,走上徐無山,過了盧龍,經過平崗,登上白狼城,離柳城二百多里時,賊軍這才警覺起來,單于親自上陣,曹操與他交戰,終於大獲全勝,追趕敗兵到了柳城。曹軍返回,進入關內,論功行賞,封田疇為亭侯,封邑五百户。 [5] 

田疇堅守本心

田疇自己認為當初為了主君死難,率領眾人逃遁,報仇的志向還沒有實現,反而靠它獲取利祿,這不是自己本來的意思,堅持推讓。曹操知道他心意至誠,答應了而沒有勉強他。
遼東斬了袁尚的首級送來,曹操下令:“三軍有誰敢為袁尚而哭的,斬首。”田疇因為曾被袁尚所徵召,就前往弔唁祭奠。曹操也不追究。 [6] 
田疇率領他的家屬及族人三百多户全部到鄴縣居住。曹操賜給田疇車馬糧谷絲帛,他又都分送給了族人和舊友。田疇隨從曹操征討荊州回來,曹操追念他的功勞很大,後悔上次聽從了田疇的辭讓,説:“這是成全了你一個人的志向,而損害了國家的法律制度啊。”於是就又用上次的爵位賜封田疇。田疇上疏陳述自己的誠意,以死來發誓。曹操沒有聽從,想把他招來授官,再三再四,田疇終究沒有接受。
有司彈劾田疇偏狹固執,有違正道,只知固守小節,應該罷免官職,施加刑罰。曹操尊重田疇的行事,猶豫不決了好長時間,終於把此事交給世子曹丕與大臣們廣泛討論。曹丕認為田疇和過去楚國令尹子文辭讓俸祿、申包胥逃避封賞是相同的,應該不要勉強他,而成全他的志節。尚書令荀彧司隸校尉鍾繇也認為可以聽從他自己的意願,曹操還想給田疇封侯。
因田疇平素與夏侯惇友善,曹操對夏侯惇説:“你且去用你們的情誼勸喻他,一切都從你嘴裏説出,不要告訴他是我的意思。”夏侯惇到田疇那裏住宿,就像曹操所説的那樣去做。田疇揣測到了他的意旨,有關受封的事什麼話也不再説。夏侯惇臨離去時撫摸着田疇的後背説:“田君,主上的心意這麼誠懇周到,你連這都不能顧及嗎?”田疇回答説:“這話説得太過分了!田疇,不過是個揹負信義逃竄的人,蒙受恩惠得以全活,實在是太幸運了。怎可以賣盧龍要塞來換取利祿賞賜呢?即使整個國家獨加恩寵給我田疇,田疇難道就不問心有愧嗎?將軍素來是知道田疇的,還要這樣做,如果一定不得已的話,我希望就在這裏自刎,獻出我的生命。”話沒説完,就痛哭流涕。
夏侯惇把這情形都報告了曹操。曹操喟然嘆息,知道不可以勉強了,這才任田疇為議郎。田疇在四十六歲的時候死去,其子亦早死。曹丕受禪讓即位後,敬重田疇的德行信義,賜給田疇的侄孫子田續爵位為關內侯,作為對田疇後代的尊奉。 [7] 

田疇人物評價

曹操:文雅優備,忠武又著,和於撫下,慎於事上,量時度理,進退合義。幽州始擾,胡、漢交萃,蕩析離居,靡所依懷。疇率宗人避難於無終山,北拒盧龍,南守要害,清靜隱約,耕而後食,人民化從,鹹共資奉。及袁紹父子威力加於朔野,遠結烏丸,與為首尾,前後召疇,終不陷撓。後臣奉命,軍次易縣,疇長驅自到,陳討胡之勢,猶廣武之建燕策,薛公之度淮南。又使部曲持臣露布,出誘胡眾,漢民或因亡來,烏丸聞之震盪。王旅出塞,塗由山中九百餘里,疇帥兵五百,啓導山谷,遂滅烏丸,蕩平塞表。疇文武有效,節義可嘉,誠應寵賞,以旌其美。蓚令田疇,至節高尚,遭值州里戎夏交亂,引身深山,研精味道,百姓從之,以成都邑。袁賊之盛,命召不屈。慷慨守志,以徼真主。及孤奉詔徵定河北,遂服幽都,將定胡寇,時加禮命。疇即受署,陳建攻胡蹊路所由,率齊山民,一時向化,開塞導送,供承使役,路近而便,令虜不意。斬蹋頓於白狼,遂長驅於柳城,疇有力焉。 [8] 
鍾繇:疇雖不合大義,有益推讓之風,宜如世子議。
陳壽:田疇好讀書,善擊劍。”“田疇抗節,王脩忠貞,足以矯俗;管寧淵雅高尚,確然不拔;張臶胡昭闔門守靜,不營當世:故並錄焉。 [8] 
《世語》:是時,當世俊士散騎常侍夏侯玄、尚書諸葛誕鄧颺之徒,共相題表,以玄、疇四人為四聰
裴松之:田疇不應袁紹父子之命,以其非正也。故盡規魏祖,建盧龍之策。致使袁尚奔迸,授首遼東,皆疇之由也。既以明其為賊,胡為復弔祭其首乎?若以嘗被辟命,義在其中,則不應為人設謀,使其至此也。疇此舉止,良為進退無當,與王修袁譚,貌同而心異也。
王嘉:田疇事死如生,守以直節,精誠之至,通於神明。 [9] 
張之洞:若強中御外之策,惟有以忠義號召合天下之心,以朝廷威靈合九州之力,乃天經地義之道,古今中外不易之理。昔盜蹠才武擁眾,而不能據一邑;田疇德望服人,而不能拒烏桓;祖逖智勇善戰,在中原不能自立,南依於晉,而遂足以御石勒;宋棄汴京而南渡,中原數千裏之遺民,人人可以自主矣,然兩河結寨,陝州嬰城莫能自保,宋用韓、嶽為大將,而成破金之功;八字軍亦太行民寨義勇也,先以不能戰為人欺,劉錡用之,而有順昌之捷;趙宗印起義兵於關中,連戰破敵,王師敗於富平,其眾遂散。迨宋用吳玠吳璘為將,而後保全蜀之險。蓋惟國權能禦敵國,民權斷不能禦敵國,勢固然也。 [10] 

田疇史料記載

三國志 ·魏書·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 [8] 
拾遺記·卷七》 [9] 
參考資料
  • 1.    田疇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歷代名人圖[引用日期2014-04-19]
  • 2.    《三國志》:田疇字子泰,右北平無終人也。好讀書,善擊劍。初平元年,義兵起,董卓遷帝於長安。幽州牧劉虞嘆曰:“賊臣作亂,朝廷播蕩,四海俄然,莫有固志。身備宗室遺老,不得自同於眾。今欲奉使展效臣節,安得不辱命之士乎?”眾議鹹曰:“田疇雖年少,多稱其奇。”疇時年二十二矣。
  • 3.    《三國志》:虞乃備禮請與相見,大悦之,遂署為從事,具其車騎。將行,疇曰:“今道路阻絕,寇虜縱橫,稱官奉使,為眾所指名。願以私行,期於得達而已。”虞從之。疇乃歸,自選其家客與年少之勇壯慕從者二十騎俱往。虞自出祖而遣之。既取道,疇乃更上西關,出塞,傍北山,直趣朔方,循間徑去,遂至長安致命。詔拜騎都尉。疇以為天子方蒙塵未安,不可以荷佩榮寵,固辭不受。朝廷高其義。三府並闢,皆不就。得報,馳還,未至,虞已為公孫瓚所害。疇至,謁祭虞墓,陳發章表,哭泣而去。瓚聞之大怒,購求獲疇,謂曰:“汝何自哭劉虞墓,而不送章報於我也?”疇答曰:“漢室衰頹,人懷異心,唯劉公不失忠節。章報所言,於將軍未美,恐非所樂聞,故不進也。且將軍方舉大事以求所欲,既滅無罪之君,又讎守義之臣,誠行此事,則燕、趙之士將皆蹈東海而死耳,豈忍有從將軍者乎!”瓚壯其對,釋不誅也。
  • 4.    《三國志》:拘之軍下,禁其故人莫得與通。或説瓚曰:“田疇義士,君弗能禮,而又囚之,恐失眾心。”瓚乃縱遣疇。疇得北歸,率舉宗族他附從數百人,掃地而盟曰:“君仇不報,吾不可以立於世!”遂入徐無山中,營深險平敞地而居,躬耕以養父母。百姓歸之,數年間至五千餘家。疇謂其父老曰:“諸君不以疇不肖,遠來相就。眾成都邑,而莫相統一,恐非久安之道,願推擇其賢長者以為之主。”皆曰:“善。”同僉推疇。疇曰:“今來在此,非苟安而已,將圖大事,復怨雪恥。竊恐未得其志,而輕薄之徒自相侵侮,偷快一時,無深計遠慮。疇有愚計,願與諸君共施之,可乎?”皆曰:“可。”疇乃為約束相殺傷、犯盜、諍訟之法,法重者至死,其次抵罪,二十餘條。又製為婚姻嫁娶之禮,興舉學校講授之業,班行其眾,眾皆便之,至道不拾遺。北邊翕然服其威信,烏丸、鮮卑並各遣譯使致貢遺,疇悉撫納,令不為寇。袁紹數遣使招命,又即授將軍印,因安輯所統,疇皆拒不受。紹死,其子尚又闢焉,疇終不行。
  • 5.    《三國志》:疇常忿烏丸昔多賊殺其郡冠蓋,有欲討之意而力未能。建安十二年,太祖北征烏丸,未至,先遣使闢疇,又命田豫喻指。疇戒其門下趣治嚴。門人謂曰:“昔袁公慕君,禮命五至,君義不屈;今曹公使一來而君若恐弗及者,何也?”疇笑而應之曰:“此非君所識也。”遂隨使者到軍,署司空户曹掾,引見諮議。明日出令曰:“田子泰非吾所宜吏者。”即舉茂才,拜為蓚令,不之官,隨軍次無終。時方夏水雨,而濱海洿下,濘滯不通,虜亦遮守蹊要,軍不得進。太祖患之,以問疇。疇曰:“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船,為難久矣。舊北平郡治在平岡,道出盧龍,達於柳城;自建武以來,陷壞斷絕,垂二百載,而尚有微徑可從。今虜將以大軍當由無終,不得進而退,懈弛無備。若嘿回軍,從盧龍口越白檀之險,出空虛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備,蹋頓之首可不戰而禽也。”太祖曰:“善。”乃引軍還,而署大木表於水側路傍曰:“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復進軍。”虜候騎見之,誠以為大軍去也。太祖令疇將其眾為鄉導,上徐無山,出盧龍,歷平岡,登白狼堆,去柳城二百餘裏,虜乃驚覺。單于身自臨陳,太祖與交戰,遂大斬獲,追奔逐北,至柳城。軍還入塞,論功行封,封疇亭侯,邑五百户。
  • 6.    《三國志》:疇自以始為居難,率眾循逃,志義不立,反以為利,非本意也,固讓。太祖知其至心,許而不奪。遼東斬送袁尚首,令“三軍敢有哭之者斬”。疇以嘗為尚所闢,乃往弔祭。太祖亦不問。
  • 7.    《三國志》:疇盡將其家屬及宗人三百餘家居鄴。太祖賜疇車馬谷帛,皆散之宗族和知。從徵荊州還,太祖追念疇功殊美,恨前聽疇之讓,曰:“是成一人之志,而虧王法大制也。”於是乃復以前爵封疇。疇上疏陳誠,以死自誓。太祖不聽,欲引拜之,至於數四,終不受。有司劾疇狷介違道,苟立小節,宜免官加刑。太祖重其事,依違者久之。乃下世子及大臣博議,世子以疇同於子文辭祿,申胥逃賞,宜勿奪以優其節。尚書令荀彧、司隸校尉鍾繇亦以為可聽。太祖猶欲侯之。疇素與夏侯惇善,太祖語惇曰:“且往以情喻之,自從君所言,無告吾意也。”惇就疇宿,如太祖所戒。疇揣知其指,不復發言。惇臨去,乃拊疇背曰:“田君,主意殷勤,曾不能顧乎!”疇答曰:“是何言之過也!疇,負義逃竄之人耳,蒙恩全活,為幸多矣。豈可賣盧龍之塞,以易賞祿哉?縱國私疇,疇獨不愧於心乎?將軍雅知疇者,猶復如此,若必不得已,請原效死刎首於前。”言未卒,涕泣橫流。惇具答太祖。太祖喟然知不可屈,乃拜為議郎。年四十六卒。子又早死。文帝踐阼,高疇德義,賜疇從孫續爵關內侯,以奉其嗣。
  • 8.    《三國志 ·魏書·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3-30]
  • 9.    《拾遺記·卷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03-30]
  • 10.    《勸學篇:正學第六》  .古典文學網[引用日期2015-04-25]
  • 11.    田疇  .天津市薊州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10-08]
  • 12.    楊世洪主編. 遂寧縣誌校注 乾隆52年本 下[M]. 成都:巴蜀書社, 2019.03.第433頁
  • 13.    張作耀,蔣福亞,邱遠猷等主編.中國歷史辭典 第一冊.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0.第406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