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董昭

(三國時期曹魏重臣)

鎖定
董昭(156年-236年7月4日),字公仁,濟陰定陶(今山東菏澤定陶區)人。三國時期曹魏謀士、重臣、開國元勳。
董昭年輕時被舉為孝廉,後擔任袁紹帳下參軍。多有戰功,但是袁紹聽信讒言,董昭不得已離開袁紹投奔張楊。張楊率軍迎接漢獻帝時,董昭隨行,並拜為議郎。後與曹操在洛陽相見,又建議曹操將漢獻帝迎接到許縣。董昭自此成為曹操的謀士。
建安年間(198年)歷任河南尹冀州牧徐州牧、魏郡太守等職,多有功勞,深受曹操器重。曹操受封魏公、魏王的謀劃都是出自董昭之手。曹丕繼魏王位後,董昭任將作大匠曹丕稱帝后,升任大鴻臚。此後先後擔任侍中太常光祿大夫太僕等重要職位。魏明帝曹叡即位後轉任衞尉太和六年(232年)升任司徒
青龍四年五月乙卯日(236年7月4日 [27]  ),去世 [35]  ,時年八十一,諡號定侯。 [1]  [26] 
全    名
董昭
別    名
樂平定侯 [35] 
公仁
諡    號
定侯
所處時代
漢末三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濟陰定陶(今山東定陶
出生日期
156年
逝世日期
236年7月4日
主要成就
曹魏開國元勳
主要作品
《上明帝表》《陳末流之弊疏》
最高官職
司徒
爵    位
樂平侯

董昭人物生平

董昭初從袁氏

董昭年輕時被舉為孝廉,就任癭陶縣長、柏人縣令。袁紹任命他為參軍
初平三年(192年),袁紹在界橋迎戰公孫瓚;而鉅鹿太守李邵和郡中仕宦認為公孫瓚兵力強盛,都想要歸屬於他。於是袁紹讓董昭兼任鉅鹿太守。袁紹問:“你用什麼辦法制御他們?”董昭回答説:“憑我一個人的微力,不能消彌眾人的預謀,我想假作應合同意的樣子,引誘他們説出實情,然後再根據具體情況臨時權變來制馭他們。計策只能臨時想出,現在沒法預先談論。” [2] 
當時鉅鹿郡裏的大姓人家孫伉等幾十人是主要的策劃者,鼓動官吏和百姓。董昭到了郡裏,偽造了一份袁紹的檄文告訴全郡説:“得到賊人的偵察兵安平人張吉的口供,他們會來進攻鉅鹿,賊方原孝廉孫伉等人作為內應,此檄文傳到郡中,即將孫伉等逮捕軍法從事,只懲罰他們本人,妻兒不予連坐。”董昭依照檄文的控訴、命令,將孫伉等人立即斬首。全郡人驚惶恐慌,董昭挨個予以安慰,於是全都安定下來。事情結束後,董昭向袁紹彙報,袁紹十分讚許。 [2] 
恰逢魏郡太守慄攀被士兵所害,袁紹就讓董昭兼任魏郡太守。當時全郡境內秩序大亂,賊人數以萬計,他們派使者相互往來,進行買賣貿易。董昭十分重視這種情況,找機會在他們中間進行離間,乘他們力量虛弱時發兵征討,打得賊方大敗。兩天內三傳捷報。 [3] 

董昭助曹迎帝

初平四年(193年),因董昭的弟弟董訪張邈軍中,而張邈與袁紹有矛盾,袁紹聽信讒言想要治董昭的罪。於是,董昭要求去覲見漢獻帝,藉機脱離袁紹,半路上卻被張楊留在了河內,通過張楊將印和綬帶送還朝廷,被授官為騎都尉 [4] 
這時,曹操統領兗州,想借道去朝見漢獻帝,張楊起初不肯,董昭勸告説:“袁、曹現在雖然還是一家,但其趨勢是不會長久聯合下去的。曹操現在雖然弱些,但實在是天下的一位英雄,您應當有意和他結交。況且現在正有機緣,應該幫助他與朝廷聯繫,並且上表薦舉他;如果這件事能夠成功,那將永遠是一種很深的情分。”張楊這才向朝廷通報曹操的情況,又上表薦舉。董昭又替曹操寫信給長安的各個將領如李傕郭汜等人,根據他們的地位輕重不同分別表示殷勤友好。張楊也派遣使臣去見太祖。曹操贈給張楊犬馬金帛,從此與西部地區有了往來。
興平二年(195年),漢獻帝東歸,到達安邑。董昭隨張楊前往迎接,被拜為議郎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在許縣平定了黃巾軍,派遣使臣到河東去。這時漢獻帝回到洛陽,韓暹楊奉董承及張楊相互間意見對立不和。董昭因為楊奉兵馬最強而缺乏外部援助,以曹操名義寫信給楊奉説:“我對將軍早已聞名,傾慕您的大義,所以推心置腹,赤誠相見。現在將軍您將天子從艱難中解救出來,歸還舊都,輔佐天子的功勞,當代沒有人能和您相比,是多麼的美善啊!現今羣兇擾亂中原,四海不得安寧,天子朝廷至尊至重,我們的責任就在於維護和輔佐;必須依靠眾位賢士來重建王朝秩序,這委實不是一個人能夠獨力建立的。心腹與四肢相互依賴,互為支持,缺一不可。將軍您應當作為京城內的主要力量,我作外部的援軍。現在我有軍糧,您有軍隊,互通有無,足以互相接濟,同生死,共患難。”楊奉接到信後十分喜悦,對各位將軍説:“兗州的軍隊駐紮許縣,近在眼前,他們有兵有糧,國家應當依靠仰仗他們。”於是眾人一同上表薦舉太祖為鎮東將軍,繼承他父親的爵位為費亭侯,董昭調任符節令 [5] 
曹操到洛陽朝見漢獻帝,帶着董昭,二人坐在一起。曹操問:“如今我來這裏,應當採取什麼計策?”董昭説:“將軍起義兵,誅殺暴亂之徒,入京朝拜天子,輔佐王室,這是可以媲美春秋諸侯五霸的功績。但下面的各個將領,人心各異,未必肯服從您。現今您留在這裏匡弼天子,情勢對您不利,只有轉移聖駕到許縣了。當然朝廷流亡遷徒之後剛剛回到舊時京城,無論遠近都在企望,希圖在一個早上安定下來。現在又一次遷移聖駕,不能讓眾人滿意。做非同尋常的大事,就得有超越常規的舉措,希望將軍籌劃怎樣做利多弊少。” [6] 
曹操説:“這正是我的本意。但楊奉離得很近,就在梁縣,聽説他的隊伍精良,能夠讓他不成為我的隱患嗎?”董昭説:“楊奉缺少袒護援助,將會獨自歸順。鎮東、費亭的事情,都是楊奉所確定,又聽説他寫信命令約束自己的士兵,足以看出他的誠信之心。應該時常派遣使者送上優厚的饋贈,答謝他的好意,以便安定他的心意。就説‘京城缺乏糧食,想將聖駕暫時移至魯陽,魯陽離許縣較近,轉相運輸較為容易,就可以沒有糧食嚴重缺乏的憂慮了’。楊奉為人勇猛而缺少思慮,一定不會懷疑我們,等到雙方使者有了往來,那時足以確定計策了。楊奉哪裏能成為隱患!”曹操説:“好。”立即派遣使者到了楊奉那裏,然後即將漢獻帝遷移到許縣。楊奉感到不滿,與韓暹等到定陵劫掠騷擾。太祖不予迴應,秘密地攻擊楊奉的梁縣軍營,降的降、殺的殺,即時平定。楊奉、韓暹失去兵眾,向東投降袁術 [7] 

董昭累有功勞

建安三年(198年),董昭升任河南尹
建安四年(199年),張楊被其部將楊醜所殺,張楊部將眭固又殺楊醜,屯兵射犬,聯合袁紹。眭固讓張楊的長史薛洪與河內太守繆尚守住城池,自己出城向袁紹求救。曹操親征河內,命史渙、曹仁截殺眭固,又包圍射犬,令董昭單身入城,勸諭薛洪、繆尚等人,當日,薛洪、繆尚率眾投降曹操。曹操讓董昭出任冀州牧 [8]  [47] 
同年,曹操派劉備去征討袁術,董昭勸諫説:“劉備英勇而志向遠大,關羽張飛作他的輔佐,恐怕劉備的心思還真不好説啊!”曹操説:“我已經答應他了。”劉備到了下邳,殺了徐州刺史車胄,宣告反叛。曹操親自征討劉備,調董昭任徐州牧。 [9] 
建安五年(200年),袁紹將顏良進攻東郡,董昭改任魏郡太守,隨曹操征討顏良。 [10]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進兵圍困鄴城。袁紹的同族袁春卿是魏郡太守,正在城裏,他的父親袁元長住在揚州,曹操派人把他接了來。
董昭寫信給袁春卿説:“聽説孝敬父母的人不離開雙親去謀取利益,仁慈的人不忘記君上去徇私情,有志之士不趁動亂之機僥倖取利,明智的人不行詭異之道而給自己招致危難。您的父親過去因逃避國內動亂,向南游到百越,並非有意疏遠骨肉之親,在吳會樂而不返,明智的人深深懂得這一點,也許只有這樣做才是正確的。曹公哀憐他堅守自己的志向,清廉恭敬,離羣索居,沒有伴侶,所以特意派遣使者前往江東,有時是迎接,有時是陪送,現在馬上就要到了。即使您現在處在最平安的地方,依從的是有德重義的主人,又佔據有泰山一樣堅固的地盤,過的是仙人一樣的日子,從道義上説,都還應該背棄那邊,面向這裏,捨棄百姓,奔向父親。並且過去邾儀父與魯隱公盟誓,魯國人讚美這事,卻沒有記載他的爵位,可見王室所沒有任命的,爵位之尊就不能實現,是《春秋》的義旨。何況您今天所依託的是一個危難動亂的地方,所接受的是一些假造不實的命令呢?假若你與那些作惡的人為伍,而對父親卻不加體恤,那就不可以談論什麼盡孝了。忘記了祖宗所居住的本朝,安於不是正統的奸邪的職位,實在難説是盡忠,忠與孝都被廢棄,更難以説得上是明智。再説過去曾被曹公所尊敬地徵召,現在卻親近族人而疏遠生父,以所寄託之處為內而以王室為外,留戀不正當的利祿而背叛知己,不去追求福祚而卻走近危亡,放棄明正大義而接受奇恥大辱,不是很可惜嗎?如果能夠幡然悔悟,改變立場,奉戴天子,侍養老父,委身於曹公,那就能忠孝不失,榮耀的名聲顯揚天下了。您應留心計議,儘早決定妥善的謀劃。”鄴城攻克後,董昭被任為諫議大夫 [11]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遠征烏桓,運糧困難,在董昭的建議下開鑿了平虜渠泉州渠入海通運,解決了運糧問題。曹操上表封董昭為千秋亭侯,轉拜司空軍祭酒。 [12] 
後來董昭提出建議:“應該探究古代的制度建置分封五等爵位。”曹操説:“建設五等爵位的是聖人,又不是做大臣的所能制定的,我怎麼能擔當得起呢?”董昭説:“自古以來,大臣輔佐天下的,誰也沒有建立過像今天您這樣的功績。即使有您這樣的功績的,也沒有長久居於臣子的地位的。現今明公您為自己德行上尚有缺陷,未達到盡善之境而感覺羞愧,為能保守名譽節操,沒有更大的責任而快樂,德行的美好超過了伊尹周公,達到了至善至美的極致。然而太甲、周成王那樣的君主未必可以再次遇到,現在百姓難於教化,更甚於殷代、周代,處在大臣的地位上,讓別人在大事上懷疑自己,實在是不可以不重新加以思慮啊。明公您雖然威信德行超越前代,又深明法度,然而如果不能在此時奠定根基,為子孫萬世考慮,還是沒有做到家啊。奠定基礎的根本在於地和人,應該在這兩方面逐漸有所建立,以便自我保障和護衞。明公您忠誠的節操已經脱穎顯露出來,天子的威儀也顯現在容顏上,當年耿弇在牀下對光武帝説的‘天下無比重要,不可被他姓之人得到’的話,朱英春申君説的‘處在不可預期的時代,奉事不可期望的主人,怎麼可以沒有出於意外的人呢’的話,卻無法聽到。董昭我受您的恩惠非比尋常,所以不敢不如實講出。” [13] 

董昭勸進魏公

建安十七年(212年),董昭與諸位列侯、將領商議請曹操進爵國公,受九錫、備物,以彰其功;於是寫信給荀彧説:“昔日周公、呂望處於姬氏強盛之時,憑藉文王、武王的基業,輔佐年幼的成王,像他們這樣的功勳,猶然受封上爵,賜土封國。周朝末年的田單,驅率強大的齊國士眾,對弱小的燕國展開報復,收復七十座城池,迎回齊襄王;襄王重賞田單,使他東有封地夜邑的賦税,西有淄水上游觀之樂。過去記錄功勞,都有這麼重的封賞。如今曹公在海內傾覆、宗廟焚滅之際,親着甲冑,周旋征伐,櫛風沐雨,將近三十年,剷除逆賊,為百姓除害,使漢室復存、奉祀制度重建。拿他對比過去的幾位,就如同泰山與小山丘,兩者能同日而論嗎?如今曹公只與諸將功臣一樣,只有一個縣的食邑,這豈是天下所望呢?”荀彧反對曹操進位國公,後被留在軍中,去世於壽春。 [38-39] 
建安十八年(213年),董昭與中軍師荀攸等人勸曹操進位魏公,同年,魏國建立。 [40] 
曹操接受魏公,後又接受魏王的稱號,都是因為董昭的建議。 [13] 

董昭計攻關羽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八月,漢水流域因為天降暴雨而發生了“漢水溢流,害民人”的自然災害 [14] 關羽趁機乘大船進攻,擒于禁,斬龐德,包圍樊城 [15-19]  孫權派遣使者來告訴曹操説:“我想要派兵向西攻打奪取關羽的地盤,江陵公安兩縣十分重要,關羽失掉了這兩座城池,一定會自動奔逃,對樊城的包圍就會雖不直接去救而自行解除。請對這個計劃保密,不能泄露而讓關羽有所準備。”
曹操詢問眾臣該怎樣對待孫權的要求,大家都説應當保密。董昭説:“軍事上的事情注重權變,要求它合乎時宜。應該表面上答應孫權,為他保密,但實際上要把它泄露出去。關羽聽説孫權出兵西上,如果退兵保護自己,樊城的包圍就會很快解除,我們很方便地獲得利益,還可以使孫權、關羽兩支賊軍像兩匹馬一樣互相對峙攻擊,我們坐等他們的睏乏疲憊。如果我們保密而不使它泄露,讓孫權的計劃實現,那不是上策。另外,圍城中的將官如果不知道外有救兵,想到糧食越來越少,會產生恐懼情緒,倘若有了其他的想法,造成的危難將不會小,所以還是露出這個消息對我們有利。並且關羽為人強橫兇暴,自己倚仗江陵、公安二城防守堅固,必定不會立即退兵。”曹操説:“很好。”於是命令前去救助曹仁的大將徐晃把孫權的來信射到圍城裏和關羽的軍營中,圍城中的人知道了這個消息,鬥志倍增。而關羽果然猶豫不決。等到孫權軍隊到了江陵、公安,得到了關羽的這兩座城池,關羽慘遭失敗。 [20] 

董昭魏室元勳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繼承王位,董昭被任命為將作大匠。同年,董昭與魏國公卿共勸曹丕即帝位。(即《魏公卿上尊號奏》上的“督軍御史將作大匠千秋亭侯臣照”) [41-42]  曹丕稱帝后,董昭升為大鴻臚,位列九卿,進封右鄉侯。
黃初二年(221年),董昭升任侍中,並分出封邑賜其弟董訪關內侯 [21] 
黃初三年(222年),徵東大將軍曹休面對長江駐軍在洞浦口,上表自薦:“願率領精鋭部隊像猛虎一樣撲向江南,打敗敵人,獲取資財,此事必定勝利告捷;如果臣下死於敵手,不必顧念臣下。”曹丕擔心曹休隨即渡江,派驛馬傳送詔書命令他停止行動。這時董昭正在旁邊侍奉,勸諫説:“我私下裏窺見陛下臉上有憂慮的神色,難道只是因為曹休將要過江的緣故嗎?現在渡江,從人之常情上説,都認為很難,即使曹休有這個願望,從形勢看,他不能獨自實行,還應當有各個將領協同。但臧霸等人既有財富又享受着尊貴,不再有其他願望,只想要平安到老,保守利祿福祚不失而已,怎麼肯在危險的時刻自己投身必死之地,以謀求僥倖成功呢?假如臧霸等人不向前推進,曹休自然會沮喪停止。臣下恐怕陛下即使有命令他渡江的詔書,他也許還要沉吟猶豫,未必就一定聽從命令呢!” [22] 
不久,暴風吹送吳軍的船隻到了曹休等人的軍營下,被曹軍斬首一部分,捕獲一部分,吳軍隨即四散奔逃。曹丕下詔命令各路軍隊趕快渡江。部隊還沒按時進軍,孫吳救助的船隻就到了。 [22]  曹丕大駕到達南陽郡宛城徵南大將軍夏侯尚等人攻打江陵,沒有成功。
當時長江水淺,江面狹窄,夏侯尚想要乘船率領步兵騎兵進入江中陸地駐紮,製作浮橋,橋南北可以往來,計議的人多數認為這樣就一定能攻克江陵城。董昭上疏説:“武皇帝智慧勇敢都超過常人,而他用兵時都十分重視敵人,不敢像這樣輕敵。現在把軍隊駐紮在洲渚中,已經很深入了;乘浮橋渡水,是非常危險的;只從一條道路行進,是十分狹窄的。這三種情況都屬於兵家所忌諱的,而現在竟然都實行了。如果賊兵頻繁攻擊浮橋,我們防守上有一點疏漏,那麼,洲渚中的精鋭力量,就將不再為魏國所有,而將轉化為吳國的了。臣私下為這種情勢憂慮,廢寢忘食,而那些計議此事的人卻怡然自得,不以為憂慮,不是太糊塗了嗎?再加上江水向來是要漲的,一旦江水暴漲,用什麼來防禦?破不了賊兵,自己先完蛋了。為什麼憑藉危險的地勢,卻不害怕?事情將會十分危險了,希望陛下考察這些情形!”曹丕明白了董昭的話,立即命令夏侯尚等人急速撤出。吳軍分兩路向前挺進,魏軍成一路退卻,不時潰散,將軍石建、高遷僅以身免。魏軍退出十來天,江水暴漲。曹丕稱讚董昭有張良陳平那樣的見識。 [23] 
黃初五年(224年),董昭改封成都鄉侯,拜太常。同年,董昭改任光祿大夫給事中,隨曹丕東征。

董昭位列三公

黃初七年(226年),董昭回朝,拜太僕。同年,曹叡繼位,董昭進封樂平侯,食邑一千户,轉任衞尉 [24] 
太和四年(230年),董昭開始代理司徒的工作。
太和六年(232年),董昭被正式任命為司徒,董昭上疏,陳述末流的弊病説:“凡是佔有天下的人,沒有人不崇尚敦厚朴實忠誠守信的人士,而對那些虛偽不實的人深惡痛絕。近年的事例:魏諷在建安末年被誅殺,曹偉在黃初初年被斬首。我恭敬地注意到聖上前後所頒佈的詔令,對浮華虛偽深惡痛絕,想要擊破不正當的結黨,常常使用切齒的言辭;然而那些執法的官吏都畏懼那些人的權勢,沒有人能對他們揭發糾查,這樣就使得對風俗的敗壞侵犯越來越嚴重。我看到當今少年不再以學問為做人的根本,轉而把四處交遊作為他們的職業;國中傑出的人士不把孝悌和清廉的修養當作首務,竟然把追逐權勢、惟利是圖當作第一位的事情。他們羣相糾結,合成團體,互相吹捧讚賞,以毀謗和貶低來懲罰和羞辱,以袒護讚譽為封爵賞賜,誰依附他們,他們就對誰讚歎不已,誰不依附他們,就成了缺點和罪過。聽説還有人讓家奴門客書記和有職位的家屬冒用他的名字,出入往來官府禁地,交換流通書信公文,偵探察問。所有這些事情,都是國法所不允許,刑罰所不能赦免的,即使是魏諷、曹偉的罪行,也不會超過這些了。”曹叡於是發出嚴厲的詔令,斥責、罷免了諸葛誕鄧颺等人。 [25] 
青龍四年五月乙卯日(236年7月4日 [27]  ),董昭去世,享年81歲,諡定侯。 [26-27] 

董昭個人作品

全三國文》載有《上明帝表》、《諫屯渚中作浮橋疏》、《陳末流之弊疏》、《作曹公書與楊奉》、《與袁春卿書》、《議丞相進爵九錫與荀彧書》、《偽作袁紹檄告郡》。 [31] 

董昭人物評價

曹丕:君論此事,何其審也,正使張、陳當之,何以復加。 [29] 
陳壽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蔣濟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雖清治德業,殊於荀攸,而籌畫所料,是其倫也。 [29] 
郝經:危哉,昭烈防不出數子之彀,操之遣拒袁術也,昱嘉昭皆以為不可遣,毒手莫施幸而颺去,料敵制勝卒使昭烈不得中原尺土。嗚呼,數子何讎漢之深也。當時之時,魏有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蔣濟、司馬懿為之謀,吳有張昭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運其籌。
胡三省:昭人品不足稱,其謀略妙,不下二荀。 [30] 
姜宸英:蘇則稱昭為佞人,誠然。 [44] 
何焯: 昭自顧才謀非荀、郭之儔,遂首為讒邪,以媚於操。時操勢已成,故不為耿苞耳。 [44] 
王鳴盛:諸人皆魏之謀主也,運籌決勝,功績卓然。 [30] 

董昭軼事典故

董昭靜候賈琮

董昭任癭陶縣長時(癭陶縣在冀州鉅鹿郡 [37]  ),冀州郡縣苟捐重斂,朝廷為解決此事,任命為人清正的賈琮為冀州刺史。賈琮上任後,諸郡縣大驚,有過失的官員全部解下印綬辭官而走,只有董昭和觀津縣長黃就仍在任上等待賈琮。 [36] 

董昭膝非佞人枕

董昭遊戲形象
董昭遊戲形象(3張)
朝廷徵拜蘇則為侍中,與董昭是同僚。有一次,董昭枕着蘇則的膝蓋睡覺,蘇則把他的頭推下去,説:“蘇則的膝蓋,不是佞人的枕頭。” [28] 

董昭董衞尉啼面

《語林》稱:董昭在魏武帝曹操時為重臣,後在文帝曹丕、明帝曹叡時失勢,擔任衞尉。董昭於是特別關照侏儒,等到正朝大會時,侏儒在會上作董衞尉啼面,述説董昭在曹操時期做的事情,滿座大笑,唯獨曹叡悵然不悦。本月內,董昭便被拜為司徒。 [45-46] 

董昭親屬成員

董昭弟弟

董訪,擔任侍中,封關內侯;

董昭兒子

董胄,歷任郡守、九卿。 [32] 

董昭侄女

董氏,董昭弟弟的女兒,嫁司馬芝 [43] 

董昭史料記載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 [29] 

董昭藝術形象

在小説《三國演義》中,董昭形象與正史相似。原為袁紹、張楊的從事,後朝見漢獻帝,被拜為議郎,因擅長養生之道而引起曹操的注意。董昭建議曹操將漢獻帝遷往許昌,從此成為曹操的謀士,深受曹操信賴。 [33]  後來,在董昭的建議下,曹操加九錫,成為魏公。 [34]  董昭在魏官至司徒。
參考資料
  • 1.    《諡法考》曰:大慮靜民曰定。純行不爽曰定。安民大慮曰定。安民法古曰定。
  • 2.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董昭字公仁,濟陰定陶人也。舉孝廉,除癭陶長、柏人令,袁紹以為參軍事。紹逆公孫瓚於界橋,鉅鹿太守李邵及郡冠蓋,以瓚兵強,皆欲屬瓚。紹聞之,使昭領鉅鹿。問:“御以何術?”對曰:“一人之微,不能消眾謀,欲誘致其心,唱與同議,及得其情,乃當權以制之耳。計在臨時,未可得言。”財郡右姓孫伉等數十人專謀主,驚動吏民。昭至郡,偽作紹檄告郡雲:“得賊羅候安平張吉辭,當攻鉅鹿,賊故孝廉孫伉等為應,檄到收行軍法,惡止其身,妻子勿坐。”昭案檄告令,皆即斬之。一郡惶恐,乃以次安慰,遂皆平集。事訖白紹,紹稱善。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3-10-13]
  • 3.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會魏郡太守賈攀為兵所害,紹以昭領魏郡太守。時郡界大亂,賊以萬數,遣使往來,交易市買。昭厚待之,因用為間,乘虛掩討,輒大克破。二日之中,羽檄三至。
  • 4.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昭弟訪,在張邈軍中。邈與紹有隙,紹受讒將致罪於昭。昭欲詣漢獻帝,至河內,為張楊所留。因楊上還印緩,拜騎都尉。
  • 5.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時太祖領兗州,遣使詣楊,欲令假塗西至長安,楊不聽。昭説楊曰:“袁、曹雖為一家,勢不久羣。曹今雖弱,然實天下之英雄也,當故結之。況今有緣,直通其上事,並表薦之;若事有成,永為深分。”楊於是通太祖上事,表薦太祖。昭為太祖作書與長安諸將李傕、郭汜等,各隨輕重致殷勤。楊亦遣使詣太祖。太祖遺楊犬馬金帛,遂與西方往來。天子在安邑,昭從河內往,詔拜議郎。 建安元年,太祖定黃巾於許,遣使詣河東。會天子還洛陽,韓暹、楊奉、董承及楊各違戾不和。昭以奉兵馬最強而少黨援,作太祖書與奉曰:“吾與將軍聞名慕義,便推赤心。今將軍拔萬乘之艱難,反之舊都,冀佐之功,超世無疇,何其休哉!方今羣兇猾夏,四海未寧,神器至重,事在維輔;必須眾賢以清王軌,誠非一人所獨建。心腹四支,實相恃賴,一物不備,則有闕焉。將軍當為內主,吾為外援。今吾有糧,將軍有兵,有無相通,足以相濟,死生契闊,相與共之。”奉得書喜悦,語諸將軍曰:“兗州諸軍近在許耳,有兵有糧,國家所當依仰也。”遂共表太祖為鎮東將軍,襲父爵費亭侯,昭遷符節令。
  • 6.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太祖朝天子於洛陽,引昭並坐,問曰:“今孤來此,當施何計?”昭曰:“將軍興義兵以誅暴亂,入朝天子,輔翼王室,此五伯之功也。此下諸將,人殊意異,未必服從,今留匡弼,事勢不便,惟有移駕幸許耳。然朝廷播越,新還舊京,遠近跂望,冀一朝獲安。今復徙駕,不厭眾心。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願將軍算其多者。”
  • 7.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太祖曰:“此孤本志也。楊奉近在梁耳,聞其兵精,得無為孤累乎?”昭曰:“奉少黨援,將獨委質。鎮東、費亭之事,皆奉所定,又聞書命申束,足以見信。宜時遣使厚遺答謝,以安其意。説‘京都無糧,欲車駕暫幸魯陽,魯陽近許,轉運稍易,可無縣乏之憂。’奉為人勇而寡慮,必不見疑,比使往來,足以定計。奉何能為累!”太祖曰:“善。”即遣使詣奉。徙大駕至許。奉由是失望,與韓暹等到定陵鈔暴。太祖不應,密往攻其梁營,降誅即定。奉、暹失眾,東降袁術。
  • 8.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三年,昭遷河南尹。時張楊為其將楊醜所殺,楊長史薛洪、河內太守繆尚城守待紹救。太祖令昭單身入城,告喻洪、尚等,即日舉眾降。以昭為冀州牧。
  • 9.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三國志》:太祖令劉備拒袁術,昭曰:“備勇而志大,關羽、張飛為之羽冀,恐備之心未可得論也!”太祖曰:“吾已許之矣。”備到下邳,殺徐州刺史車胃,反。太祖自徵備,徙昭為徐州牧。
  • 10.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袁紹遣將顏良攻東郡,又徙昭為魏郡太守,從討良。
  • 11.    《三國志 卷十四》:良死後,進圍鄴城。袁紹同族春卿為魏太守,在城中,其父元長在揚州,太祖遣人迎之。昭書與春卿曰:“蓋聞孝者不背親以要利,仁者不忘君以徇私,志士不探亂以?徽?幸,智者不詭道以自危。足下大君,昔避內難,南遊百越,非疏骨肉,樂被吳會,智者深識,獨或宜然。曹公愍其守志清恪,離羣寡儔,故特遣使江東,或迎或送,今將至矣。就令足下處偏平之地,依德義之主,居有泰山之固,身為喬橋之偶,以義言之,猶宜背被向此,舍民趣父也。旦邾儀父始與隱公盟,魯人嘉之,而不書爵。 然則王所未命,爵尊不成,《春秋》之義也。況足下今日之所託者乃危亂之國,所受者乃矯誣之命乎?苟不逞之與羣,而厥父之不恤,不可以言孝。忘祖宗所居之本朝,安非正之奸職,難可以言忠。忠孝並替,難以言智。又足下昔日為曹公所禮闢,夫戚族人而疏所生,內所寓而外王室,懷邪祿而叛知己,遠福祿而近危亡,棄明義而收大恥,不亦可惜邪!若能翻然易節,奉帝養父,委身曹公,忠孝不墜,榮名彰矣。宜深留計,早決良圖。”鄴既定,以昭為諫議大夫。
  • 12.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後袁尚依烏丸蹋頓,太祖將徵之。患軍糧難致,鑿平虜、泉州二渠入海通運,昭所建也。太祖表封千秋亭侯,轉拜司空軍祭酒。
  • 13.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後昭建議:“宜修古建封五等。”太祖曰:“建設五等者,聖人也,又非人臣所制,吾何以堪之?”昭曰:“自古以來,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處人臣之勢者也。今明公恥有慚德而未盡善,樂保名節而無大責,德美過於伊、周,此至德之所極也。然太甲、成王未必可遭,今民難化,甚於殷、周,處大臣之勢,使人以大事疑己,誠不可不重慮也。明公雖邁威德,明法術,而不定其基,為萬世計猶未至也。定基之本,在地與人,宣稍建立,以自藩衞。明公忠節穎露,天威在顏,耿弇牀下之言,朱英無妄之論,不得過耳。昭受恩非凡,不敢不陳。”後太祖遂受魏公、魏王之號,皆昭所創。
  • 14.    《後漢書·志第十五·五行三》:二十四年八月,漢水溢流,害民人。(《後漢書·志第十五·五行三》是專門記錄洪水等自然災害的)
  • 15.    《襄陽縣誌》:二十四年八月漢水溢,害稼。
  • 16.    《三國志·關羽傳》: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
  • 17.    《三國志·于禁傳》: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龐德不屈節而死。
  • 18.    《三國志·龐德傳》:會天霖雨十餘日,漢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與諸將避水上堤。羽乘船攻之,以大船四面射堤上。
  • 19.    《華陽國志·卷六·劉先主志》:魏王遣左將軍于禁督七軍三萬人救樊,漢水暴長,皆為羽所獲。
  • 20.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及關羽圍曹仁於樊,孫權遣使辭以“遣兵西上,欲掩取羽。江陵、公安累重,羽失二城,必自奔走,樊軍之圍,不救自解。乞密不漏,令羽有備。”太祖詰羣臣,羣臣鹹言宜當密之。昭曰:“軍事尚權,期於合宜。宜應權以密,而內露之。羽聞權上,若還自護,圍則速解,便獲其利。可使兩賊相對銜持,坐待其弊。秘而不露,使權得志,非計之上。又,圍中將吏不知有救,計糧怖懼,儻有他意,為難不小。露之為便。且羽為人強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太祖曰:“善。”即敕救將徐晃以權書射著圍裏及羽屯中,圍裏聞之,志氣百倍。羽果猶豫。權軍至,得其二城,羽乃破敗。
  • 21.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文帝即王位,拜昭將作大匠。及踐阼,遷大鴻臚,進封右鄉侯。二年,分邑百户,賜昭弟訪爵關內侯,徙昭為侍中。
  • 22.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三年,徵東大將軍曹休臨江在洞浦口,自表:“願將鋭卒虎步江南,因敵取資,事必克捷;若其無臣,不須為念”。帝恐休便度江,驛馬詔止。時昭侍側,因曰:“竊見陛下有憂色,獨以休濟江故乎?今者渡江,人情所難,就休有此志,勢不獨行,當須諸將。臧霸等既富且貴,無復他望,但欲終其天年,保守祿祚而已,何肯乘危自投死地,以求僥倖?苟霸等不進,休意自沮。臣恐陛下雖有敕渡之詔,猶必沉吟,未便從命也。”是後無幾,暴風吹賊船,悉詣休等營下,斬首獲生,賊遂進散。詔敕諸軍促渡。軍未時進,賊救船遂至。
  • 23.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大駕幸宛,徵南大將軍夏侯尚等攻江陵,未拔。時江水淺狹,尚欲乘船將步騎入渚中安屯,作浮橋,南北往來,議者多以為城必可拔。昭上疏曰:“武皇帝智勇過人,而用兵畏敵,不敢輕之若此也。夫兵好進惡退,常然之數。平地無險,猶尚艱難,就當深入,還道宜利,兵有進退,不可如意。今屯渚中,至深也;浮橋而濟,至危也;一道而行,至狹也:三者兵家所忌,而今行之。賊頻攻橋,誤有漏失,渚中精鋭,非魏之有,將轉化為吳矣。臣私戚之,忘寢與食,而議者怡然不以為憂,豈不惑哉!加江水向長,一旦暴增,何以防禦?就不破賊,尚當自完。奈何乘危,不以為懼?事將危矣,惟陛下察之!”帝悟昭言,即詔尚等促出。賊兩頭並前,官兵一道引去,不時得泄,將軍石建、高遷僅得自免。軍出旬日,江水暴長。帝曰:“君論此事,何其審也!正使張、陳當之,何以復加。”
  • 24.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五年,徙封成都鄉侯,拜太常。其年,徙光祿大夫、給事中。從大駕東征,七年還,拜太僕。明帝即位,進爵樂平侯,邑千户,轉衞尉。分邑百户,賜一子爵關內侯。
  • 25.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太和四年,行司徒事,六年,拜真。昭上疏陳末流之弊曰:“凡有天下者,莫不貴尚敦樸忠信之士,深疾虛偽不真之人者,以其毀教亂治,敗俗傷化也。近魏諷則伏誅建安之末,曹偉則斬戮黃初之始。伏惟前後聖詔,深疾浮偽,欲以破散邪黨,常用切齒;而執法之吏皆畏其權勢,莫能糾擿,毀壞風俗,侵欲滋甚。竊見當今年少,不復以學問為本,專更以交遊為業;國士不以孝悌清修為首,乃以趨勢遊利為先。台黨連羣,互相褒嘆,以毀訾為罰戮,用黨譽為爵賞,附己者則嘆之盈言,不附者則為作瑕釁。至乃相謂:‘今世何憂不度邪,但求人道不勤,羅之不博耳;又何患其不知己矣,但當吞之以藥而柔調耳。’又聞或有使奴客名作在職家人,冒之出入,往來禁奧,交通書疏,有所探問。凡此諸事,皆法之所不取,刑之所不赦,雖諷、偉之罪,無以加也。”帝於是發切詔,斥免諸葛誕、鄧颺等。
  • 26.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昭年八十一薨,諡曰定侯。
  • 27.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四年...五月乙卯,司徒董昭薨。
  • 28.    《三國志·卷十六》:徵拜侍中,與董昭同察。昭嘗枕則膝卧,則推下之,曰:“蘇則之膝,非佞人之枕也。”
  • 29.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6-14]
  • 30.    盧弼.《三國志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 31.    《全三國文·卷二十五》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3-10-21]
  • 32.    《三國志·卷十四》:子胄嗣。胄歷位郡守、九卿。
  • 33.    《曹孟德移駕幸許都 呂奉先乘夜襲徐郡》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0-21]
  • 34.    《甘寧百騎劫魏營 左慈擲杯戲曹操》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0-21]
  • 35.    《資治通鑑》:《青龍四年》五月,乙卯,樂平定侯董昭卒。
  • 36.    《後漢書·卷三十一·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詔書沙汰刺史、二千石,更選清能吏,乃以琮為冀州刺史。舊典,傳車驂駕,垂赤帷裳,迎於州界。及琮之部,升車言曰:“刺史當遠視廣聽,糾察美惡,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乃命御者褰之。百城聞風,自然竦震。其諸臧過者,望風解印綬去,唯癭陶長濟陰董昭、觀津長梁國黃就當官待琮,於是州界翕然。
  • 37.    《後漢書·志第二十·郡國二》:鉅鹿郡 秦置。建武十三年省廣平國,以其縣屬。雒陽北千一百里。十五城,户十萬九千五百一十七,口六十萬二千九十六。廮陶有薄落亭。
  • 38.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獻帝春秋曰:昭與列侯諸將議,以丞相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勳;書與荀彧曰:"昔周旦、呂望,當姬氏之盛,因二聖之業,輔翼成王之幼,功勳若彼,猶受上爵,錫土開宇。末世田單,驅強齊之眾,報弱燕之怨,收城七十,迎復襄王;襄王加賞於單,使東有掖邑之封,西有菑上之虞。前世錄功,濃厚如此。今曹公遭海內傾覆,宗廟焚滅,躬擐甲冑,周旋征伐,櫛風沐雨,且三十年,芟夷羣兇,為百姓除害,使漢室復存,劉氏奉祀。方之曩者數公,若太山之與丘垤,豈同日而論乎?今徒與列將功臣,並侯一縣,此豈天下所望哉!"】
  • 39.    《三國志·卷十·魏書十·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十七年,董昭等謂太祖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勳,密以諮彧。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會徵孫權,表請彧勞軍於譙,因輒留彧,以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太祖軍至濡須,彧疾留壽春,以憂薨,時年五十。諡曰敬侯。明年,太祖遂為魏公矣。
  • 40.    《三國志·卷一·魏書一·武帝紀第一》裴松之注引《魏書》:公令曰:"夫受九錫,廣開土宇,周公其人也。漢之異姓八王者,與高祖俱起布衣,創定王業,其功至大,吾何可比之?"前後三讓。於是中軍師陵樹亭侯荀攸、前軍師東武亭侯鍾繇、左軍師涼茂、右軍師毛玠、平虜將軍華鄉侯劉勳、建武將軍清苑亭侯劉若、伏波將軍高安侯夏侯惇、揚武將軍都亭侯王忠、奮威將軍樂鄉侯劉展、建忠將軍昌鄉亭侯鮮于輔、奮武將軍安國亭侯程昱、太中大夫都鄉侯賈詡、軍師祭酒千秋亭侯董昭、都亭侯薛洪、南鄉亭侯董蒙、關內侯王粲、傅巽、祭酒王選、袁渙、王朗、張承、任藩、杜襲、中護軍國明亭侯曹洪、中領軍萬歲亭侯韓浩、行驍騎將軍安平亭侯曹仁、領護軍將軍王圖、長史萬潛、謝奐、袁霸等勸進曰……
  • 41.    《隸釋》卷十九《魏公卿上尊號奏》:相國安樂鄉侯臣歆、太尉都亭侯臣詡、御史大夫安陵亭侯臣朗、使持節行都督督軍車騎將軍臣仁、輔國將軍清苑鄉侯臣若、虎牙將軍南昌亭侯臣輔、輕車將軍都亭侯臣忠、冠軍將軍好時鄉侯臣秋、渡遼將軍都亭侯臣柔、衞將軍國明亭侯臣洪、使持節行都督督軍鎮西將軍東鄉侯臣真、使持節行都督督軍領揚州刺史徵東將軍安陽鄉侯臣休、使持節行都督督軍徵南將軍平陵亭侯臣尚、使持節行都督督軍徐州刺史鎮東將軍武安鄉侯臣霸、使持節左將軍中鄉侯臣部、使持節右將軍建鄉侯臣晃、使持節前將軍都鄉侯臣遼、使持節後將軍華鄉侯臣靈、匈奴南單于臣泉、奉常臣貞、郎中令臣洽、衞尉安國亭侯臣昱、太僕臣夔、大理東武亭侯臣繇、大農臣霸、少府臣林、督軍御史將作大匠千秋亭侯臣照、中領軍中陽鄉侯臣林、中護軍臣陟、屯騎校尉都亭侯臣祖、長水校尉關內侯臣淩、步兵校尉關內侯臣福、射聲校尉關內侯臣質、振威將軍鄉亭侯臣題、徵虜將軍都亭侯臣觸、振武將軍尉猛亭侯臣當、忠義將軍樂鄉亭侯臣生、建節將軍平樂亭侯臣圃、安眾將軍元就亭侯臣神、翼衞將軍都亭侯臣衢、討夷將軍成遷亭侯臣慎、懷遠將軍關內侯臣異、綏邊將軍常樂亭侯臣俊、安夷將軍高梁亭侯臣口、奮武將軍長安亭侯臣豐、武衞將軍安昌亭侯臣褚等稽首言……
  • 42.    《三國志集解》:王昶《金石萃編》雲:碑前段所列諸臣銜名,微有剝落,然證之隸釋,尚可全讀……臣照即董昭
  • 43.    《三國志·卷十二·魏書十二·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會內官欲以事託芝,不敢發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猶憚芝,不為通。
  • 44.    盧弼《三國志集解》:◎姜宸英曰:蘇則稱昭為佞人,誠然。◎何焯曰: 昭自顧才謀非荀、郭之儔,遂首為讒邪,以媚於操。時操勢已成,故不為耿苞耳。
  • 45.    《太平御覽·卷四百八十八·人事部一百二十九》:《語林》曰:董昭為魏武帝重臣,後失勢文、明世,入為衞尉,昭乃厚加意於侏儒。正朝大會,侏儒作董衞尉啼,面言昔太祖時事,舉坐大笑。明帝悵然不怡。月中為司徒。
  • 46.    《太平預覽·卷四百八十八·人事部一百二十九》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3-07-31]
  • 47.    《三國志·卷一·魏書一·武帝紀第一》:四年春二月,公還至昌邑。張楊將楊醜殺楊,眭固又殺醜,以其眾屬袁紹,屯射犬。夏四月,進軍臨河,使史渙、曹仁渡河擊之。固使楊故長史薛洪、河內太守繆尚留守,自將兵北迎紹求救,與渙、仁相遇犬城。交戰,大破之,斬固。公遂濟河,圍射犬。洪、尚率眾降,封為列侯,還軍敖倉。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