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于禁

(三國時期曹魏名將)

鎖定
于禁(?-221年),字文則,泰山郡鉅平縣(今山東泰安寧陽縣磁窯鎮西太平村 [55]  )人。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將。
先屬鮑信曹操的恩人),後屬曹操。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敢於攻擊不守軍紀的青州兵,為了維護軍法不惜殺掉自己的故友,受到曹操稱讚“勝過古代名將”。關羽圍攻襄樊時,親率七軍前往救援。全軍覆沒,被收押在南郡。黃初二年(221年)輾轉返還魏國,最終官拜安遠將軍。被曹丕羞辱,慚恚而死,諡號為厲。
于禁帶軍嚴肅莊重,戰鬥中所繳獲的財物從不私藏,因此深得曹操器重,是曹操所有的將領中唯一的假節鉞之人。但于禁常以軍法處理下屬,不得士卒眾心。 [1]  後世將於禁稱為曹魏“五子良將”之一。
全    名
于禁 [60] 
文則
諡    號
所處時代
漢末三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泰山鉅平
逝世日期
221年
主要成就
討伐黃巾餘黨、於張繡叛亂中堅守營壘
官    職
左將軍 [61-62]  、安遠將軍
爵    位
益壽亭侯

于禁人物生平

于禁轉戰沙場

KOEI《三國志11》于禁 KOEI《三國志11》于禁
于禁,是泰山鉅平人。漢末黃巾起義爆發時,于禁由泰山郡同鄉鮑信所招募,參與討伐黃巾軍 [2] 
初平三年(192年),鮑信迎曹操領兗州牧,于禁與其黨俱封為都伯。同年,鮑信為救曹操而死,于禁又隸屬兗州軍將領王朗。王朗很欣賞于禁,便向曹操推薦于禁之才可任大將。曹操召見於禁,拜軍司馬。
初平四年(193年),曹操讓于禁統兵到徐州,攻打廣威。在攻克廣威之後,于禁被拜為陷陳都尉。 [4] 
興平元年(194年)到興平二年(195年),于禁隨同曹操到濮陽討伐呂布,于禁別率兵在城南攻破了呂布兩座營寨,又率兵在須昌打敗了高雅。又隨從曹操攻打壽張、定陶、離狐,在雍丘包圍了張超,佔領了四座城池。 [5] 
建安元年(196年),于禁隨曹操討伐黃巾軍劉闢黃邵等部,屯紮在版梁。黃邵等乘夜襲擊曹操營寨,于禁領部下迎擊,打敗了黃巾軍,斬殺黃邵等,迫使黃巾軍全部投降。 [6] 

于禁久經善戰

建安二年(197年),于禁隨曹操至宛城,張繡投降。旋即張繡復叛,曹操的陣營被張繡軍隊忽然襲擊,應付來不及,便各自退兵,非常混亂。唯獨于禁約束部下,且戰且退。一些士卒雖然戰死了,于禁也不允許散亂。還沒有退回曹軍大本營,于禁路上發現十多個衣衫不整的傷兵,一問之下,原來是原本的青州兵在打家劫舍。青州兵原是黃巾賊,後來投降了曹操,仍稱青州兵。曹操對他們很寬容,因此他們經常放肆,乘機搶劫。于禁一聽,便追討這些也是自己人的青州兵。有些青州兵不敵,逃回曹營打小報告,誣告于禁也造反。有人勸于禁首先向曹操處報備,但于禁説:“如今賊兵就在後面追來,我首先抗敵,至於曹公,他是明智的人,正是謠言止於智者,怕什麼?”於是,于禁先築好了濠溝以防敵人進攻,然後才令人通知曹操及向他解釋。曹操聽了,認為于禁的做法很對,當眾説:“當時敵人來攻,相當混亂,于禁能在混亂中整頓軍隊,追討搶掠的惡行,安營築寨地堅守,真是好將領的榜樣。”於是錄于禁前後功,封為益壽亭侯。 [8-9] 
同年,于禁隨曹操討伐侵略陳國的袁術,圍其部將橋蕤等於苦縣,斬橋蕤等四將。 [7]  [63] 
建安三年(198年),復從曹操破張繡於穰,擒呂布於下邳。
建安四年(199年),史渙、于禁、樂進、徐晃、曹仁等人攻破眭固於射犬,破斬之。 [10-12] 

于禁官渡鏖戰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曹操當初與袁紹作戰時,袁紹兵盛,于禁願意擔任先登。曹操稱讚于禁,於是遣步卒二千人由於禁統領,守延津以拒袁紹,曹操引軍還官渡。 [13] 
劉備在徐州殺刺史車胄以反曹,曹操親自率軍前往攻打。袁紹軍去攻打延津,于禁堅守延津,使袁紹的軍隊不能攻下延津。 [18]  (《三國志·袁紹傳》、《後漢書·袁紹傳》等書則記載田豐建議袁紹立刻進攻曹操的後方,袁紹則因為兒子生病而否定了田豐的計劃。 [14-17]  [64] 
後來,于禁與樂進等將領率步騎五千渡河,攻擊袁紹別營,從延津西南緣河至汲、獲嘉二縣,焚燒保聚三十餘屯,斬首數千,俘獲數千,招降袁紹將何茂王摩等二十餘人。 [19] 
再後來,曹操又使于禁單獨領兵進駐原武,攻擊袁紹在杜氏津的營寨,破之。遷裨將軍,後從還官渡。曹操與袁紹連營,起土山相對。袁紹命令士兵向曹操的營中射箭,曹操的士卒多死傷,士兵懼怕。于禁督守土山,力戰激勵士氣。官渡之戰後,于禁遷偏將軍。 [20] 

于禁博望遇險

建安七年(202年),劉表派劉備北伐襲擊許都,一直打到了葉縣,已逼近許縣,曹操調動大將夏侯惇、于禁、李典抵抗劉備,駐軍博望的劉備和夏侯惇對峙許久,在一天早晨燒掉營地撤退了,夏侯惇率領部隊追擊劉備,李典説:“敵人無故撤退,懷疑肯定有埋伏。南邊的道路狹窄,草木又濃密,不能追擊。”夏侯惇不採納他的意見,和于禁一同帶兵去追擊,李典留守。夏侯惇、于禁果然中了劉備的埋伏,被劉備所破。早有預料的李典及時帶兵接應趕到,劉備望見李典的救兵到了,自覺強攻無益,於是撤退,曹軍成功保衞了許都。 [21-22] 

于禁殺死昌豨

建安十一年(206年),昌豨投降曹操後再次反叛,曹操派遣于禁征討。于禁急攻昌豨,但是未能攻克昌豨的據點。於是,曹操又派夏侯淵領兵與于禁一同作戰。夏侯淵攻下了昌豨的十餘座據點。但由於昌豨與于禁是舊交,便向于禁投降。 [23] 
在昌豨投降後,諸將皆以為昌豨已降,應當讓曹操處置,但于禁説:“你們難道不知道曹公經常説的命令嗎!在大軍包圍後才投降的人,不能赦免他的罪。遵行和執行法令,是事奉君上的氣節。昌豨雖然是我的舊朋友,但我豈可以因此而失節!”自臨與昌豨決別,隕涕而斬之。當時曹操軍在淳于,聞而嘆曰:“昌豨不向我投降,而投奔于禁,是命運啊!”更加器重於禁,東海平定以後,曹操上表漢獻帝表功于禁、樂進、張遼三人,于禁因此拜為虎威將軍。 [24]  [65]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戰時期,曹操以趙儼為都督護軍,督護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支軍隊。 [25] 

于禁天柱立功

水淹七軍 水淹七軍
建安十四年(209年),于禁與臧霸等人討伐梅成張遼督領張郃牛蓋等人討伐陳蘭。于禁的部隊率先到達,梅成舉眾三千餘人偽降,于禁中計,引軍便還。旋即,梅成復叛,並帶領他的部下都去投向陳蘭。陳蘭、梅成二人經過商議,又率軍轉移到了潛山縣的天柱山,堅壁清野,佔據了地利。為了杜絕江淮地區的後患,張遼不得不強攻天柱山,此山脈高峻約有二十餘里,道路險狹,易守難攻,因此,張遼等人與陳蘭等人相持不下,又因為運輸非常困難,張遼等人的軍糧並不寬裕。于禁率軍向張遼等人押運糧草,前後相接。於是,張遼不再擔憂糧草,繼續率軍強攻,贏得了天柱山之戰,並斬殺陳蘭、梅成。張遼因此戰的勝利而獲得了假節。于禁也因協助張遼而增加食邑二百户,連同以前的共計一千二百户。 [26-27] 

于禁威嚴毅重

當時,于禁與張遼、樂進、張郃、徐晃俱為名將,曹操每次征伐,不是用為行軍前鋒,就是用為後拒。 [28]  而於禁持軍嚴整,繳獲來的財物從來不會私藏,因此曹操對於禁的賞賜非常重。然而,他常常以嚴厲的軍法來統御將士,所以,于禁難以得到將士們的擁戴。 [1]  曹操常常惱恨朱靈,想要奪取他的兵權,因為于禁有威嚴,便遣于禁引數十騎,帶着曹操的命令,前往朱靈營讓讓朱靈交出了兵權。朱靈及其部眾無人敢動。曹操就讓朱靈為于禁部下,眾皆震服,其見憚如此。 [29]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被冊封為魏王,對部下的任免更加隆重。同年八月,曹操以鍾繇為相國,始置奉常、宗正官。于禁也在後來遷為左將軍假節鉞 [30] 

于禁晚景淒涼

三國志12的于禁 三國志12的于禁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圍攻呂常於襄陽、圍攻曹仁於樊城。曹仁命令龐德屯駐樊北 [32]  ,又向曹操請求援軍。曹操準備讓曹植帶兵解救曹仁。但在命令到達曹植那裏時,曹植卻喝得酩酊大醉而不能受命。於是,曹操反悔,不再以曹植督領援軍。 [33-34] 
時任左將軍 [61]  [62]  的于禁督領七軍,共三萬人 [35]  ,去樊城協助曹仁。 [36]  曹仁令于禁、立義將軍龐德等屯駐在樊城北部, [31]  時值秋季,漢水暴漲,平地水丈,于禁等七軍皆被淹沒。于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關羽乘坐大船攻擊于禁,于禁舉軍投降。 [37]  于禁的軍司馬東里袞、護軍浩周皆在軍沒後被關羽生擒。 [66]  龐德則寧死不屈,被關羽所殺。 [38-39]  關羽將於禁關押在荊州江陵。 [62]  曹操得知于禁兵敗後,哀嘆良久,説:“于禁與我相知已有三十年,怎麼面臨險境,反不如龐德!” [3] 
當初,于禁的老朋友——昌豨在投降曹軍時,諸將認為應該把昌豨送往曹操處。于禁斥責諸將:“豨雖舊友,禁可失節乎?”于禁便斬殺了昌豨。如今,于禁卻向關羽投降。經過兩件事的對比,于禁被裴松之評價為:“圍而後降,法雖不赦;囚而送之,未為違命。禁曾不為舊交希冀萬一,而肆其好殺之心,以戾眾人之議,所以卒為降虜,死加惡諡,宜哉!” [40] 
呂蒙攻破江陵後,于禁從荊州獲釋而到了東吳,有次和孫權同騎馬出行。虞翻見二人並排十分不滿,大罵于禁只是俘虜,沒有資格與孫權並排;更手持馬鞭要鞭撻于禁,孫權立刻喝止。隨後孫權在樓船與羣臣宴飲,于禁聽到演樂曲時傷心流淚,虞翻又指責于禁是在裝可憐,孫權則不滿虞翻的所作所為。 [41] 
曹丕即位,孫權稱臣。黃初二年(221年),孫權便想遣返于禁等人回魏,虞翻又上諫言道:“于禁帶領數萬之眾而敗,身為降虜又不能以死謝罪,北方的軍政習慣,得到于禁後一定不會再用,將他還給魏國雖然對我們沒有損失,但是依舊如同放盜歸山,不如將他斬殺以告令三軍身為人臣而有二心者的下場。”孫權不聽,依舊致書曹丕將於禁遣返,當時吳國羣臣一起為于禁送行,虞翻又對於禁説:“你別以為我吳國沒有能人,只是我的謀劃不被採用罷了。”于禁雖然被虞翻厭惡,但于禁仍然非常讚歎虞翻 [58] 
于禁雖然已被孫權遣返魏國,但是魏國那邊卻遲遲等不到于禁的歸來,於是曹丕詢問司馬孚,司馬孚則表示“于禁雖然沒到我們還是應該寬待孫權,但是也要畜養士馬,以觀其變。不可對孫權多加猜疑責備,恐傷了懷遠之義。且自孫策到孫權魏國與吳國強弱之分明顯,並不會因為一個于禁而左右強弱的結果,于禁沒到肯定是因為其他原因。” [59] 
後來于禁回到魏國時已經鬚髮皆白,面容憔悴,他哭泣着向曹丕磕頭。曹丕以春秋時期荀林父、孟明視的舊事來安慰他,並下詔説“當年春秋時期晉國的荀林父戰敗於鄴,秦國的孟明視全軍覆沒於崤山之時,秦國與晉國都不曾讓人替代他們,並將他們官復原職,所以後來晉國獲得了狄土,秦國霸佔了西戎,這些以前的區區小國都能如此,何況現在我這萬乘之尊呢,樊城之敗只是因水災暴至,並非于禁等人之過,現將於禁等人官復原職。”之後曹丕又任命于禁為安遠將軍, [42]  下詔書對於禁説“當年漢高祖劉邦脱下自己的衣服給韓信穿,漢光武帝劉秀解下自己所佩戴的綬帶給李忠佩戴,這些都是當時君主對臣下的功勞及辛勤之心表現得珍惜與敬重的極致表現,現在我要將自己任魏王時佩戴的朱韍和遠遊冠賜予將軍。” [56-57]  並打算讓于禁出使吳國,不過曹丕還是先讓于禁北去鄴城拜謁曹操的陵墓,但是曹丕卻早先命人在陵墓的牆壁上畫了關羽戰克、龐德憤怒、于禁降服之狀,于禁見到後,又羞又惱不久得病去世,他的兒子於圭繼承了他益壽亭侯爵位,于禁也在之後被追諡為厲侯。 [43-44] 

于禁人物評價

陳壽三國志》:①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于禁最號毅重,然弗克其終。②禁持軍嚴整,得賊財物,無所私入,由是賞賜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眾心。 [40] 
王沈魏書》:樊城之敗,水災暴至,非戰之咎。 [40] 
曹操:①淯水之難,吾其急也,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將,何以加之!②武力既弘,計略周備, 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徵,統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 [40] 
虞翻:禁敗數萬眾,身為降虜,又不能死。北習軍政,得禁必不如所規。還之雖無所損,猶為放盜,不如斬以令三軍,示為人臣有二心者。 [45] 
司馬懿:禁等為水所沒,非戰守之所失。 [46] 
司馬孚:自孫策至權,奕世相繼,惟強與弱,不在一禁。 [59] 
蔣濟:于禁等為水所沒,非戰攻之失。 [47] 
裴松之:圍而後降,法雖不赦;囚而送之,未為違命。禁曾不為舊交希冀萬一,而肆其好殺之心,以戾眾人之議,所以卒為降虜,死加惡諡,宜哉! [40] 
陳叔寶:李陵矢竭,不免請降,于禁水漲,猶且生獲,固知用兵上術,世罕其人。 [48] 
孔平仲:將軍疇昔負朋友,若此昌豨猶得生。循環報復雖天意,壯士所惜唯功名。曹瞞相知三十年,臨危不及龐明賢。歸來頭白已憔悴,泣涕頓首尤可憐。高陵畫像何詭譎?乃令慚痛入九泉。淯水之師勇冠世,英雄成敗皆偶然。 [49] 
郝經:張遼、徐晃諸將壯猛有謀,亦關張之亞匹;然失身於操,終為勇而無義。 [50] 
李贄:于禁最識大體,只為國家爭勝負,不為一身辨曲直,真良將也。 [51] 
王歆:世無百戰百勝將軍,禁逢霖雨,敗於關某,不為恥也。然雖比類荀林父、孟明視,雖敗而國家不替,然未聞其腆顏降敵也。使二子降楚歸晉,吾恐不得死所也。禁為國家宿將,以威懾眾,能治亂伍,亦當時之傑,惜乎為德不終。既為羽禽,復為吳得,送詣文帝,如此輾轉,禁未羞死,獨登高陵而突然慚恚發病乎?文帝所為亦過矣,非帝王之行,亦非君子之行,然大有為王仲宣作驢鳴之味,是名士行,真大快事也。

于禁相關爭議

《晉書·司馬孚傳》記載,于禁曾擔任“前將軍”(時間在於禁回到魏國之前)。 [59] 
但根據《三國志·滿寵傳》、《三國志·吳主傳》及《華陽國志》記載,在襄樊之戰時,于禁仍然擔任左將軍。 [61]  [62]  [35] 
“前將軍于禁”只是《晉書》孤證,真實度有待考證。 [59] 

于禁家庭成員

關係
姓名
備註
兒子
在於禁死後嗣封益壽亭侯的爵位。 [44] 

于禁史料記載

《三國志·卷十七·魏書十七·張樂於張徐傳第十七》 [40]  [70] 

于禁藝術形象

于禁文學形象

于禁畫像
于禁畫像(8張)
在小説《三國演義》中,于禁於曹操招賢之時前來投奔。曹操起兵為父復仇,于禁與夏侯惇典韋同為先鋒。 [67]  宛城之戰中果斷斬殺企圖叛亂的青州軍,因而得到曹操賞識。 [68]  隨曹操參與官渡之戰,後隨夏侯惇一同討伐劉備,聽從李典建議,提醒夏侯惇防備火攻,但為時已晚,曹軍敗績。 [69] 
赤壁之戰中,曹操中了周瑜的反間計從而誤斬了水軍都督蔡瑁、張允,于禁和毛玠因而代替二人成為水軍都督。 [52]  赤壁兵敗之後,于禁隨曹操征討馬超、韓遂,於陣前不敵馬超而敗北。關羽率軍攻樊城時,于禁、龐德奉命前往援救鎮守樊城的曹仁,于禁因恐龐德與己爭功而屢次牽制龐德,並拒絕龐德的建議於低地紮營,終被關羽以水攻大敗。戰後于禁被俘,向關羽乞降,被押解往荊州。 [53]  呂蒙攻陷荊州後於禁被送往吳國,孫權降魏後將其釋放返魏,奉命守護曹操陵墓。曹丕遣人將於禁戰敗乞降等事畫於陵壁,于禁看後慚愧發病而死。 [54] 

于禁影視形象

于禁歷任飾演者
年份
影視類型
劇名
飾演者
1994年
電視劇
薛勇(《羣雄逐鹿》)
畢力格(《赤壁鏖戰》)
齊克建(《三足鼎立》)
1999年
電視劇
曹操
蔡明
2004年
電視劇
張鴻斌
2010年
電視劇
三國
2013年
電視劇
曹操
吳壕
參考資料
  • 1.    《三國志》:而禁持軍嚴整,得賊財物,無所私入,由是賞賜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眾心。
  • 2.    《三國志》:于禁字文則,泰山鉅平人也。黃巾起,鮑信招合徒眾,禁附從焉。
  • 3.    《三國志》:太祖聞之,哀嘆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
  • 4.    《三國志》:及太祖領兗州,禁與其黨俱詣為都伯。屬將軍王朗。朗異之,薦禁才任大將軍。太祖召見與語,拜軍司馬,使將兵詣徐州,攻廣威,拔之,拜陷陳都尉。
  • 5.    《三國志》:從討呂布於濮陽,別破布二營於城南,又別將破高雅於須昌。從攻壽張、定陶、離狐,圍張超於雍丘,皆拔之。
  • 6.    《三國志》:從徵黃巾劉闢、黃邵等,屯版梁,邵等夜襲太祖營,禁帥麾下擊破之,斬(闢)邵等,盡降其眾。遷平虜校尉。
  • 7.    《三國志》:從圍橋蕤於苦,斬蕤等四將。
  • 8.    《三國志》:從至宛,降張繡。繡復叛,太祖與戰不利,軍敗,還舞陰。是時軍亂,各間行求太祖,禁獨勒所將數百人,且戰且引,雖有死傷不相離。虜追稍緩,禁徐整行隊,鳴鼓而還。未至太祖所,道見十餘人被創裸走,禁問其故,曰:“為青州兵所劫。”初,黃巾降,號青州兵,太祖寬之,故敢因緣為略。禁怒,令其眾曰:“青州兵同屬曹公,而還為賊乎!”乃討之,數之以罪。青州兵遽走詣太祖自訴。禁既至,先立營壘,不時謁太祖。或謂禁:“青州兵已訴君矣,宜促詣公辨之。”禁曰:“今賊在後,追至無時,不先為備,何以待敵?且公聰明,譖訴何緣!”徐鑿塹安營訖,乃入謁,具陳其狀。太祖悦,謂禁曰:“淯水之難,吾其急也,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將,何以加之!”於是錄禁前後功,封益壽亭侯。
  • 9.    三國志 卷八 魏書八 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7-14]
  • 10.    《三國志》:復從攻張繡於穰,禽呂布於下邳,別與史渙、曹仁攻眭固於射犬,破斬之。
  • 11.    《三國志·武帝紀》:使史渙、曹仁渡河擊之。固使楊故長史薛洪、河內太守繆尚留守,自將兵北迎紹求救,與渙、仁相遇犬城。交戰,大破之,斬固。
  • 12.    《三國志·張楊傳》:楊將眭固殺醜,將其觽,欲北合袁紹。太祖遣史渙邀擊,破之於犬城,斬固,盡收其觽也。
  • 13.    《三國志》:太祖初征袁紹,紹兵盛,禁原為先登。太祖壯之,乃遣步卒二千人,使禁將,守延津以拒紹,太祖引軍還官渡。
  • 14.    《三國志·卷七十四上·列傳第六十四上》:五年,左將軍劉備殺徐州刺史車胄,據沛以背曹操。操懼,乃自將徵備。田豐説紹曰:"與公爭天下者,曹操也。操今東擊劉備,兵連未可卒解,今舉軍而襲其後,可一往而定。兵以幾動,斯其時也。"紹辭以子疾,未得行。豐舉杖擊地曰:"嗟乎,事去矣!夫遭難遇之幾,而以嬰兒病失其會,惜哉!"紹聞而怒之,從此遂疏焉。
  • 15.    《後漢書·卷七十四上·列傳第六十四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7-13]
  • 16.    《傅子》:太祖欲速徵劉備,議者懼軍出,袁紹擊其後,進不得戰而退失所據。語在武紀。太祖疑,以問嘉。嘉勸太祖曰:"紹性遲而多疑,來必不速。備新起,眾心未附,急擊之必敗。此存亡之機,不可失也。"太祖曰:"善。"遂東征備。備敗奔紹,紹果不出。
  • 17.    《三國志·武帝紀》: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謀泄,皆伏誅。公將自東征備,諸將皆曰:"與公爭天下者,袁紹也。今紹方來而棄之東,紹乘人後,若何?"公曰:"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郭嘉亦勸公,遂東擊備,破之,生禽其將夏侯博。備走奔紹,獲其妻子。備將關羽屯下邳,復進攻之,羽降。昌豨叛為備,又攻破之。公還官渡,紹卒不出。
  • 18.    《三國志》:劉備以徐州叛,太祖東征之。紹攻禁,禁堅守,紹不能拔。
  • 19.    《三國志》:復與樂進等將步騎五千,擊紹別營,從延津西南緣河至汲、獲嘉二縣,焚燒保聚三十餘屯,斬首獲生各數千,降紹將何茂、王摩等二十餘人。
  • 20.    《三國志》:太祖復使禁別將屯原武,擊紹別營於杜氏津,破之。遷裨將軍,後從還官渡。太祖與紹連營,起土山相對。紹射營中,士卒多死傷,軍中懼。禁督守土山,力戰,氣益奮。紹破,遷偏將軍。
  • 21.    《三國志·李典傳》:劉表使劉備北侵,至葉,太祖遣典從夏侯惇拒之。備一旦燒屯去,惇率諸軍追擊之,典曰:“賊無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狹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聽,與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賊伏裏,戰不利,典往救,備望見救至,乃散退。
  • 22.    《三國志·先主傳》: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
  • 23.    《三國志·夏侯淵傳》:昌豨反,遣于禁擊之,未拔。復遣淵與禁併力,遂擊豨,降其十餘屯,豨詣禁降。
  • 24.    《三國志》:冀州平。昌豨復叛,遣禁徵之。禁急進攻豨;豨與禁有舊,詣禁降。諸將皆以為豨已降,當送詣太祖,禁曰:“諸君不知公常令乎!圍而後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節也。豨雖舊友,禁可失節乎!”自臨與豨決,隕涕而斬之。是時太祖軍淳于,聞而嘆曰:“豨降不詣吾而歸禁,豈非命耶!”益重禁。東海平,拜禁虎威將軍。
  • 25.    《三國志·趙儼傳》:太祖徵荊州,以儼領章陵太守,徙都督護軍,護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軍。
  • 26.    《三國志》:後與臧霸等攻梅成,張遼、張郃等討陳蘭。禁到,成舉眾三千餘人降。既降復叛,其眾奔蘭。遼等與蘭相持,軍食少,禁運糧前後相屬,遼遂斬蘭、成。增邑二百户,並前千二百户。
  • 27.    《三國志·張遼傳》:陳蘭、梅成以氐六縣叛,太祖遣于禁、臧霸等討成,遼督張郃、牛蓋等討蘭。成偽降禁,禁還。成遂將其眾就蘭,轉入灊山。灊中有天柱山,高峻二十餘裏,道險狹,步徑裁通,蘭等壁其上。遼欲進,諸將曰:“兵少道險,難用深入。”遼曰:“此所謂一與一,勇者得前耳。”遂進到山下安營,攻之,斬蘭、成首,盡虜其眾。太祖論諸將功,曰:“登天山,履峻險,以取蘭、成,蕩寇功也。”增邑,假節。
  • 28.    《三國志》:是時,禁與張遼、樂進、張郃、徐晃俱為名將,太祖每征伐,鹹遞行為軍鋒,還為後拒。
  • 29.    《三國志》:太祖常恨朱靈,欲奪其營。以禁有威重,遣禁將數十騎,齎令書,徑詣靈營奪其軍,靈及其部眾莫敢動;乃以靈為禁部下督,眾皆震服,其見憚如此。
  • 30.    《三國志》:遷左將軍,假節鉞,分邑五百户,封一子列侯。
  • 31.    《資治通鑑》:仁使左將軍于禁、立義將軍龐德等屯樊北。
  • 32.    《三國志·龐德傳》:仁使德屯樊北十里。
  • 33.    《三國志·曹植傳》:二十四年,曹仁為關羽所圍。太祖以植為南中郎將,行徵虜將軍。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於是悔而罷之。
  • 34.    《三國志·魏書·任城陳蕭王傳第十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07-13]
  • 35.    《華陽國志·卷六·劉先主志》:魏王遣左將軍于禁督七軍三萬人救樊,漢水暴長,皆為羽所獲。
  • 36.    《三國志》: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長安,使曹仁討關羽於樊,又遣禁助仁。
  • 37.    《三國志·于禁傳》: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龐德不屈節而死。
  • 38.    《三國志·龐德傳》:會天霖雨十餘日,漢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與諸將避水上堤。羽乘船攻之,以大船四面射堤上。德被甲持弓,箭不虛發。
  • 39.    《三國志·關羽傳》: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
  • 40.    《三國志·魏書·張樂於張徐傳第十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08-25]
  • 41.    《三國志·虞翻傳》:魏將於禁為羽所獲,系在城中,權至釋之,請與相見。他日,權乘馬出,引禁並行,翻呵禁曰:“爾降虜,何敢與吾君齊馬首乎!”欲抗鞭擊禁,權呵止之。後權於樓船會羣臣飲,禁聞樂流涕,翻又曰:“汝欲以偽求免邪?”權悵然不平。
  • 42.    《魏書》:“昔荀林父敗績於邲,孟明喪師於餚,秦、晉不替,使復其位。其後晉獲狄土,秦霸西戎,區區小國,猶尚若斯,而況萬乘乎?樊城之敗,水災暴至,非戰之咎,其復禁等官。”
  • 43.    《資治通鑑·卷六十九》:(黃初二年),于禁鬚髮皓白,形容憔悴,見帝,泣涕頓首。帝慰喻以荀林父、孟明視故事,拜安遠將軍,令北詣鄴謁高陵。帝使豫於陵屋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禁降服之狀。禁見,慚恚發病死。
  • 44.    《三國志》:會孫權禽羽,獲其眾,禁覆在吳。文帝踐阼,權稱籓,遣禁還。帝引見禁,鬚髮皓白,形容憔悴,泣涕頓首。帝慰諭以荀林父、孟明視故事,拜為安遠將軍。欲遣使吳,先令北詣鄴謁高陵。帝使豫於陵屋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禁降服之狀。禁見,慚恚發病薨。子圭嗣封益壽亭侯。諡禁曰厲侯。
  • 45.    《三國志·吳書·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10-14]
  • 46.    國學原典·史部·二十四史系列·晉書·卷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02-11]
  • 47.    《三國志·魏書·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11-23]
  • 48.    《陳書·卷九·列傳第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23]
  • 49.    《於將軍》:長安遣兵百勝強,意氣何有漢中王?七軍之心俱猛鷙,虎兜插翼將翱翔。睥睨荊益可席捲,白帝城高如堵牆。秣馬蓐食朝欲戰,雷聲殷殷山之陽。沉陰苦雨十餘日,漢水溢出高騰驤。倉黃不暇恰步伍,攀緣蹙踏半死傷。計窮豈不欲奔走?四望如海皆茫茫。鼉鳴魚躍尚恐懼,萬一敵至誰敢當?邀看大船載旗鼓,聞説乃是關雲長。蒙衝直繞長緹下,勁弩強弓無敵者。雖有鐵騎何所施?排空白浪如奔馬。將軍拱手就縶縛,咋舌無聲面深赭。捷書一日到錦城,隻輪不返截西行。將軍疇昔負朋友,若此昌豨猶得生。循環報復雖天意,壯士所惜唯功名。曹瞞相知三十年,臨危不及龐明賢。歸來頭白已憔悴,泣涕頓首尤可憐。高陵畫像何詭譎?乃令慚痛入九泉。淯水之師勇冠世,英雄成敗皆偶然。
  • 50.    《續後漢書》卷三十四《魏臣·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朱靈李典傳》
  • 51.    呂奉先射戟轅門 曹孟德敗師淯水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8-27]
  • 52.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羣英會蔣幹中計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3-02]
  • 53.    龐令明抬櫬決死戰 關雲長放水淹七軍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3-02]
  • 54.    兄逼弟曹植賦詩 侄陷叔劉封伏法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3-02]
  • 55.    張慶柱著. 三國演義人物譜 2 曹魏政權[M]. 2016 667頁
  • 56.    卷六百九十一 ◎服章部八-太平御覽(宋)李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7-15]
  • 57.    卷六百八十五 ◎服章部二-太平御覽(宋)李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7-15]
  • 58.    卷五十七 吳書十二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三國志(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7-15]
  • 59.    卷三十七 列傳第七·司馬孚傳-晉書(唐)房玄齡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7-15]
  • 60.    《三國志》:于禁字文則,泰山鉅平人也。
  • 61.    《三國志 卷二十六 魏書二十六 滿田牽郭傳第二十六》:關羽圍襄陽,寵助徵南將軍曹仁屯樊城拒之,而左將軍于禁等軍以霖雨水長為羽所沒。
  • 62.    《三國志 卷四十七 吳書二 吳主傳第二》:二十四年,關羽圍曹仁於襄陽,曹公遣左將軍于禁救之。會漢水暴起,羽以舟兵盡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惟城未拔。
  • 63.    《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二年……秋九月,術侵陳,公東征之。術聞公自來,棄軍走,留其將橋蕤、李豐、梁綱、樂就;公到,擊破蕤等,皆斬之。術走渡淮。
  • 64.    《三國志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建安五年,太祖自東征備。田豐説紹襲太祖後,紹辭以子疾,不許,豐舉杖擊地曰:"夫遭難遇之機,而以嬰兒之病失其會,惜哉!"太祖至,擊破備;備奔紹。
  • 65.    《三國志 卷十七 魏書十七 張樂於張徐傳第十七》:建安十一年,太祖表漢帝,稱進及於禁、張遼曰:"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徵,統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於是禁為虎威;進,折衝;遼,蕩寇將軍。
  • 66.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四十七 吳書二 吳主傳第二》:【魏略曰:浩周字孔異,上黨人。建安中仕為蕭令,至徐州刺史。後領護于禁軍,軍沒,為關羽所得……初東里袞為于禁軍司馬,前與周俱沒,又俱還到,有詔皆見之。】
  • 67.    三國演義(第10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1-27]
  • 68.    三國演義(第16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1-27]
  • 69.    三國演義(第39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1-27]
  • 70.    卷十七 魏書十七 張樂於張徐傳第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1-2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