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允

(東漢末年名臣)

鎖定
王允(137年-192年7月4日 [37]  ),中國東漢末年大臣。字子師,太原祁縣(今屬山西)人。 [25] 
王允年少時習經傳,練騎射。初為郡吏,捕殺為全縣巨害的宦官黨羽。光和七年(184年),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軍,得宦官張讓黃巾軍聯繫的書信,張讓因此受責於漢靈帝,懷恨在心,便兩次陷害王允下獄。后王允得大將軍何進、太尉袁隗、司徒楊賜一再上書求免獲赦。被赦後,改名換姓,隱於民間。漢獻帝即位後,徵拜為太僕,遷尚書令,兼代楊彪為司徒。董卓專權,封王允為温侯。王允潛結董卓部將呂布,使為內應,誅殺董卓。後欲解散董卓的涼州兵舊部,致使董卓舊部人人自危,董卓部將李傕郭汜乃合謀為亂,攻進長安,王允被殺。 [26] 
董卓和王允短期內相繼垮台,不僅重創了涼州軍閥,而且其波及範圍遠不止關中,甚至給文士集團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27-28] 
全    名
王允
子師
所處時代
東漢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太原祁縣
出生日期
137年
逝世日期
192年7月4日
主要成就
剷除董卓
保護典籍
最高官職
司徒、錄尚書事

王允人物生平

王允望族世家

王氏家族是山西的名門望族,世代擔任州郡的重要官職,在當地影響很大,威望頗高。同郡的郭泰看到王允後覺得他很奇特,説:“王生進步一日千里,是王佐之才。”便與之結為好友。 [1] 

王允秉公為官

王允十九歲時被推舉為郡吏。當時晉陽地區有一名叫趙津的小黃門,貪橫跋扈,是晉陽縣百姓的大患。王允下令將趙津逮捕處死。趙津的兄弟諂媚宦官,藉以誣訴,漢桓帝震怒,郡太守因此受徵入京,下獄而死。王允把太守的遺體送回平原,整整三年,然後回家,再次出仕。與王允同郡中有一個名叫路佛的人,少時既無名聲,也無德行,太守王球卻召他為吏,王允毫不客氣地與王球爭辯,王球惱羞成怒,利用手中權力,立即將王允捉拿起來,投入牢中,準備隨時殺掉。刺史鄧盛很早就聽説過王允的事蹟,當他得知王球要殺掉王允的消息後,立即馳馬傳令,闢王允為別駕從事。在鄧盛的提拔和宣揚下,王允的名聲越來越大,為他日後步入朝廷做官奠定了基礎,而路佛也因此被廢棄了。 [2] 
另一説,王允擔任郡主簿時,太守劉偉受趙津指使,召中都路拂為五官掾。王允認為路拂性格狡猾不良,於是多次將劉偉下的命令封還,結果捱了數十鞭杖,王允始終不肯屈饒。路拂因此被廢棄,而王允名聲震動遠近。路拂家財萬貫,有賓客數百人,他非常怨恨王允,經常想害王允。王允身邊不過幾個人,但每次與路拂相遇,王允都坐在車中,按劍斥責路拂,路拂不敢當。 [61] 
王允少時好大節,有志為國建功立業,經常誦讀經傳,在早晚時練習馳馬射箭。後來,王允被朝廷三公同時徵召,以司徒高第徵為侍御史。從地方州郡遷到中央朝廷,這是王允人生道路的重大轉折,也為他實現忠心為國的政治抱負提供了廣泛的政治舞台。 [3] 
中平元年(184年),全國各地便爆發了聲勢浩大的黃巾軍農民起義。為了迅速鎮壓起義,東漢政府特別選拜王允為豫州刺史。王允徵辟荀爽孔融等名士擔任從事,並上書請求解除黨禁。在討伐黃巾過程中,王允率兵大破黃巾軍的別帥,之後,和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儁共同受降數十萬黃巾起義軍。 [3] 
在受降過程中,細心的王允從農民軍中搜查到一封中常侍張讓的賓客所寫的書信,信中涉及一些與黃巾軍有關的內容。張讓是當朝掌權的大宦官,權勢很大,極受皇帝寵愛。王允也不計較利害關係,便把其中的具體細節全部揭發出來,並且寫成奏摺上奏皇帝。漢靈帝指責張讓,張讓叩頭謝罪,但始終沒有被治罪。 [3]  [62] 
張讓脱罪後,對王允心懷怨恨,一心想伺機打擊報復王允。第二年,朝廷下詔將王允逮捕下獄治罪。 [3]  不久,正好趕上朝廷大赦,王允免罪釋放,還復刺史原職。可沒過多久,王允又受徵入朝,被捕治罪。 [4]  [62] 

王允堅強不屈

司徒楊賜素知王允的為人和品性,知道張讓是有意想置王允於死地,為了替王允開罪,讓他免受痛苦和屈辱,楊賜派手下人勸告王允説:“您因為張讓的事,一月(一作一百多日)之間再次徵召,兇禍不可估量,您應當深思熟慮。”王允手下有的從事好氣決勇,他們流着眼淚奉藥與王允。王允厲聲説:“我為人臣,皇上賜罪於我,我應當服極刑以謝天下,豈能飲藥求死呢?”説完,便把酒潑倒在地上,起身走入囚車。王允到了廷尉那裏,左右的人都催促處理其事,朝臣沒有不嘆息的。 [4]  [62] 
大將軍何進、太尉袁隗、司徒楊賜聯名向皇帝上書,説:“人君內視反聽,則忠臣就竭誠以事;寬待賢者,誇耀他的才能,義士就更加嚴格要求自己。所以孝文皇帝採納了馮唐的意見,晉悼公原宥了魏絳的罪過。王允是按特選任用的。他誅除叛逆,撫慰歸順,不到一個月,豫州境內掃清。正要列舉他的功勳,報請朝廷加爵賞賜,卻因奉事不當,應處極刑。責斥輕,處罰重,有失眾望。臣等位在宰相,不敢默不作聲。臣等實在認為王允應該蒙三槐之聽訟,以明忠貞之心。”於是,王允被判為減死罪一等。這年冬天,又逢朝廷大赦,唯獨王允不在赦免之列。三公要員繼續上書替王允主持公道。等到第二年,王允才被免罪釋放。當時,朝中宦官當權,張讓閹黨憑藉權勢橫行霸道,偶有小怨小忿,都會被他們害死。王允擔心會遭宦官迫害,只得改名換姓,離開都城洛陽,輾轉於河內、陳留之間。 [4]  [62] 
王允像 王允像 [5]
中平六年(189年),靈帝駕崩,王允急忙趕赴洛陽弔喪。此時,朝廷局勢極度混亂,以何進為首的外戚勢力大增,閹黨張讓失去了對中央政權的控制權,面臨覆滅的危險。大將軍何進欲圖誅殺宦官,於是召王允前來一同商量,任命他為從事中郎,又轉任河南尹。 [21]  何進被殺後,袁術等人立即領兵入宮,討伐張讓。張讓、段珪等人挾持少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半夜出逃。當時,朝中公卿大夫被急變的局勢嚇得不知所措,他們都不敢護衞少帝。王允立即派遣河南中部掾閔貢帶着一部分士兵跟隨尚書盧植一起保護少帝。事後,閔貢又奉迎少帝回宮。 [38] 
永漢元年(189年),董卓廢掉少帝,獻帝劉協繼位,王允被拜為太僕,不久遷任尚書令。
初平元年(190年),王允替代楊彪擔任司徒職務,同時兼任尚書令。 [21] 
王允擔任司徒,可謂是受命於危難之秋。獻帝登極後,外戚、宦官鬥爭仍在繼續,黃巾軍起義風起雲湧,如火如荼,各地割據豪強也趁機發難,借討宦官為名,紛紛問鼎中央政權,整個東漢政權危機四伏,動盪不安。面對如此國將不國的尷尬局勢,王允毅然承擔起恢復和革新東漢政權和社會的重任,沒有絲毫退縮和畏懼。為了穩定政局,消除混亂,王允和朝中其他忠臣良將一道出謀劃策,重新樹立皇帝的絕對權威。

王允隱忍不發

王允 王允
董卓在進駐洛陽過程中,迎立少帝,挾天子以令諸侯。進駐洛陽後,董卓又多次赤裸裸地表現出對權力的貪婪慾望。他廢舊立新,毒殺太后,廣植黨羽,培養親信,統收兵權,控制朝廷。從董卓的種種倒行逆施中,王允已經敏鋭地意識到他將成為威脅東漢政權的最大隱患,必須採取必要措施遏制和除掉董卓。可是,董卓手中掌握有強大的軍事力量,黨羽眾多,而且董卓本人兇殘毒辣,如果主動出擊,只能是以卵擊石。於是,王允表面上一味聽任,甚至順從董卓,讓他放鬆對自己的戒備,實際上卻在細心計劃,周密佈置。董卓進入洛陽後,為了站穩腳跟和擴大勢力,曾極力拉攏朝中有影響的官員。王允不動聲色,順勢歸順,儘量迎合。有時,王允不惜矯情曲意,偏違原則,來換取董卓的信任。董卓遷都長安時,王允把重要的蘭台、石室圖書秘緯收集起來帶到關中。到了長安,都分類條上。又收集漢朝舊事,應當施用的都一一奏上。經籍得以保全,王允有很大的功勞。當時董卓還在洛陽,朝政大小,都託王允處理,王允惟命是從,董卓也信任王允,不生絲毫疑心。王允藉此時機,親自主持一些恢復王室和發展社會經濟的具體事務。當時天子、朝臣及內外,沒有人不依靠王允的。 [6] 
蓋勳是當時朝廷的正義之土,自從董卓亂政以來,蓋勳不畏強暴,一直與他進行尖鋭的鬥爭。一次,董卓問王允:“不知誰最適合擔任司隸校尉?”王允回答説:“只有蓋勳最合條件。”雖然明知董卓與蓋勳之間矛盾很深,但是,出於正義,王允毅然推舉了蓋勳。 [24] 
在與董卓表面敷衍的同時,王允暗中積極組織和籌備反董卓的鬥爭。王允首先與司隸校尉黃琬、尚書鄭泰等人共同商議誅殺董卓的計策。為了控制一定武裝力量,王允等人極力向皇上推薦、保舉護羌校尉楊瓚行使左將軍的權力;同時還舉薦執金吾士孫瑞擔任南陽太守,並且讓他們借討伐袁術為名,帶領兵馬出道武關,實則為多路夾擊董卓做準備。董卓心中懷疑,於是把他們留住。王允聽説後,便順從董卓的意思,引士孫瑞為僕射,楊瓚為尚書。 [6] 

王允剷除董卓

初平二年(191年)十二月,董卓為跟隨獻帝入關的人封侯賜爵,王允被封為温侯,食邑五千户。王允本來想拒絕,士孫瑞對他説:“保持謙遜儉樸,也要取決於合適的時候。天子裂土封爵,是為酬賞有功之臣。您與董太師並位一同受封,而獨自堅守高節,這豈是韜光養晦、不露鋒芒的方法呢?在下實在認為不妥。”王允一聽有道理,便受封二千户。 [7]  [29] 
初平三年(192年)春天,天下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連續下了兩個多月的雨。王允和士孫瑞、楊瓚等人借登台祭祀乞神降雨之機,緊急商議謀殺董卓的行動方案。士孫瑞嚴肅地對他們説:“自從去年歲末以來,太陽陰晦不照,淫雨連綿不斷,這種暗無天日的日子應該有個盡頭。現在我們時機已基本成熟,如果不把握天機,先發制人,恐怕以後後患無窮啊!請你們認真考慮考慮。”王允很贊同士孫瑞的意見,決定伺機儘早行動,以圖董卓。 [7]  可是,董卓爪牙密佈,戒備森嚴,而且他本人力大無比,兇殘毒辣,如果不採取萬全之策,一旦失手,恐怕後果難以設想。王允認為,可以安插內應,裏應外合,殺他個措手不及。當時董卓的心腹呂布與王允同是幷州人,王允在之前就厚待接納呂布。董卓曾因少許失意,直接用手戟扔向呂布;呂布又與董卓的侍婢私通,擔心事情被董卓知曉,心不自安。於是,呂布主動去拜訪王允,陳述董卓差點殺了自己的事,王允藉機把誅殺董卓的計劃全部告訴呂布,並委他作內應。呂布礙於自己是董卓的義子,對王允説:“奈何我與他是父子!”王允説:“你姓呂,與他本來就沒有骨肉親情,如今你保全自己的性命還來不及,還説什麼父子!董卓向你投擲手戟的時候,他對你還有父子之情嗎?”呂布被王允説服,於是決定助他誅殺董卓。 [59-60] 
這年四月二十三日辛巳,天子大病初癒。朝廷百官在未央宮集合,恭祝天子龍體安康。王允決定趁此機會行動,令士孫瑞書寫詔書交給呂布,呂布懷着詔書,派同郡騎都尉李肅等人帶領十多名心腹親兵,穿上宮廷侍衞的服裝,潛伏在宮殿側門兩邊。當董卓大搖大擺地出現在側門外時,立即遭到潛伏在門後的李肅等人的突然襲擊。董卓急呼呂布,呂布手捧聖旨,大呼:“奉旨殺賊!”董卓在絕望中被呂布所殺,董卓的主簿田景等三人撲向董卓屍體,也被呂布斬殺,在場的其餘人再也不敢動了。王允又遣皇甫嵩攻打郿塢,誅殺董卓三族。 [30-33] 
董卓被殺,朝廷上下一片歡騰。董卓被殺後,王允“錄尚書事,總朝政,遣使張種撫慰山東”。 [7] 

王允居功自傲

作為誅殺國賊的首要功臣,王允自然少不了朝廷的嘉賞和廣大人民的稱讚。於是,王允態度開始發生改變,似乎有些飄飄然起來,他便對任何人、任何事情都無所謂,毫不在乎,甚至居功自傲。“及在際會,每乏温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羣下不甚附之。”每當羣臣集會,王允很少像以前那樣和大家推心置腹,共同商討權宜之計,而是正襟危坐,面無和悦之色。慢慢地,羣臣也不再像以前那樣推崇和擁護他了。 [8] 
動畫版《三國演義》中的王允 動畫版《三國演義》中的王允
當朝文學家蔡邕曾是董卓的舊臣,當聽到董卓被殺的消息時,蔡邕在座上不禁臉色大變,不由自主地發出一聲嘆息。王允勃然大怒,嚴厲指責蔡邕:“董卓是國家的罪人,殺害主上的殘臣,為天地所不佑,人神所共疾。你身為天子臣民,應該從大局考慮,從國家出發,共同聲討國賊,不想你念及他對你的一點私人恩惠,竟然為他感到痛惜,這難道不是與董卓同一鼻孔出氣嗎?”説完,便不容分辯,立即將蔡邕押至廷尉處問罪。蔡邕有口難辯,但作為文學家和史官,他為了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事業,繼續寫成漢史,便陳辭謝罪,自己願意承受刺劍削足的酷刑以保全餘生。士大夫們都十分同情憐憫蔡邕的遭遇,設法營救蔡邕,可毫無結果,太尉馬日磾專程前往王允住處,替蔡邕説情:“伯喈(蔡邕字)是難得的曠世奇才,學問淵博,見多識廣,特別是對本朝故事瞭解頗多,應當給他機會,讓他繼續寫成史書,成為一代大典;況且伯喈以忠孝聞名於士大夫之中,現在以莫須有之名給他判罪,恐怕有失眾望,不服人心吧!”王允根本不聽勸告,反駁馬日磾説:“先前漢武帝不殺司馬遷,讓他寫成謗書,流傳後世,現在國事衰敗,社會上缺乏時代精神,不能讓佞臣拿着筆在幼主的身邊,因為這既對神聖的道德教化毫無益處,而且還使我們這些人遭到批評和指責!”馬日磾無奈,只得退出,感慨地對別人説:“王公這種做法恐怕不行吧!善待人才,這是一個國家得以維持和發展的命脈,而讓國家經典得以流傳,則是重視國家制度和創作的保障。如今,這樣不重視賢才,切斷國家的命脈,阻礙國家經典的流傳,難道能維持久遠嗎?”當時多數名士都為蔡邕説話,王允這才後悔,打算停手,但蔡邕已經死在了獄中。 [57-58] 
董卓死後,王允在如何安排和處理他的舊部時,反覆無常,態度極不慎重,而這正是王允最後走向滅亡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原因。他先是想全部赦免董卓的部下,呂布也多次相勸,可繼而王允又對羣臣解釋説:“本來,他們是沒有罪的,只是身不由己,跟隨董卓,所以不得已聽從董卓差遣,犯了錯誤。現在如果給他們突然加上惡逆的罪名,而且特定赦免他們,恐怕反而使他們猜疑恐懼,心理承受不了,所以,赦免他們無罪不是使他們安心之上策,還不如讓他們承受懲罰。”呂布又想把董卓的財物賞賜公卿、將校,王允又不準。王允平日看不起呂布,以劍客對待他。呂布也認為自己有功勞,自吹自擂,既不得意,漸漸與王允不和了。 [9] 
涼州兵是董卓的嫡系部隊,戰鬥力強,而且對董卓最忠心。董卓死後,如何處置涼州兵,是關係王允本人和東漢政權的大事。王允企圖削奪涼州兵將領的兵權,取締全部涼州兵,並且計劃利用關東兵去控制他們。可是後來有人對王允説:“涼州兵素來害怕袁紹,畏懼關東兵,而今,如果選擇解兵,涼州兵人人都會擔心性命不保,可以任命皇甫嵩(字義真)為將軍,去擔任涼州兵的統帥,並讓他長期留在陝縣,以便安撫軍心。”王允堅決反對:“這樣絕對不行,關東兵是反董卓的義兵,與我們是同一條路線,現在董卓已死,如果繼續把他們屯駐在險惡之地,雖然安撫了涼州兵,但是關東兵將領會疑心我們不重視他們。” [10] 

王允身死人手

百姓聽到王允想解散涼州兵的風聲後,便到處傳言,説王允要殺掉所有涼州人,一時之間,整個涼州人心惶惶,一片驚慌。身在關中的涼州兵將領全都擁兵自守,並且互相傳告:“丁彥思、蔡邕只不過受了董卓的一點厚遇而已,王允便把他們殺了。對於我們,不僅沒有絲毫赦免的意思,反而想剝奪我們的兵權。今天奪了兵權,明天我們也要變成魚肉了。” [11] 
當初,董卓的女婿中郎將牛輔屯在陝縣,又令手下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率領步騎數萬出兵關東,擊破朱儁。 [39]  李傕等人在得知董卓被殺後,遷怒於幷州人,把軍中的數百名幷州人全部處死。等他們回到陝縣後,發現牛輔已死,決定散夥,於是先派人前往長安請求大赦。王允認為誅殺董卓後已經大赦過了,這一年內不能再赦,因此不許。陝縣諸將恐慌,武威人賈詡建議反攻長安,李傕深以為然,又對諸將説道:“朝廷不肯赦免,我們當被處死,那還不如與他們拼死一戰。如果攻打長安,事成則可以得到天下;不成,則搶奪三輔的婦女財物,西行隴上,回到故鄉作賊,起碼還能多活幾年。”諸將贊同李傕的方案,於是共結盟,率領數千兵馬,西攻長安。 [40-41] 
王允聽説李傕起兵後,令涼州大人胡軫楊整修前往東邊勸解,兩人表面前去,實際卻召兵而回。王允又派董卓舊部將領徐榮與胡軫在新豐迎擊李傕、郭汜。結果徐榮戰死,胡軫率眾投降。李傕沿途收集部隊,到達長安時已有十多萬人,又與董卓的舊部樊稠李蒙等人會合,一同攻打長安,圍城八日。 [42] 
六月一日,呂布軍中的蜀兵反叛,引李傕軍入城,漢軍崩潰,呂布戰敗出逃,在青鎖門停住,招呼王允一同逃走。王允斷然拒絕,對呂布説:“如果天子祖先在天有靈,能賜福社稷,保佑我們的國家平安無事,我就心滿意足了。如果這一願不能實現,我願意獻出自己的生命,以死來報效朝廷。皇上年紀幼小,少不更事,只能靠我們來輔助他。國家遭受如此災難,如果棄下皇上,只顧自己逃命,我實在是不忍心。請你出城以後,多多鼓勵關東豪傑,要常常念及皇上!”説完,便扶着漢獻帝逃到宣平城樓。 [11]  [42]  [43] 
王允問李傕等人:“臣子不能作威作福,你們卻縱兵胡為,是想要幹什麼?”李傕回答:“董卓忠於陛下,而無故被呂布殺害。臣等為董卓報仇,不敢作逆。等事情結束後,我們自會前往廷尉處受罰。”(一説是漢獻帝問李傕 [44]  ,另一説王允問後李傕並未回覆 [42]  )於是大赦天下,拜李傕為揚武將軍,郭汜為揚烈將軍,樊稠等人皆為中郎將。李傕等人圍住門樓,共表請王允出來,又問:“太師何罪?”王允無奈,只得下樓。 [12]  [42]  [43] 
起先,王允提拔同郡人宋翼為左馮翊、王宏為右扶風。當時三輔地區兵多糧廣,李傕等想殺掉王允,害怕二郡為患。於是先徵召宋翼、王宏。等二人都到長安後,李傕於是逮捕王允及宋翼、王宏,把他們都處以極刑。王允時年五十六歲,他的長子侍中王蓋、次子王景、王定及宗族十餘人都被殺害,只有兄子王晨、王凌翻牆逃脱,回到鄉里。 [13]  [45] 
王允死後,漢獻帝激憤痛哭,百姓情緒低落。 [14]  王允的屍體被陳於市頭 [48]  ,沒有人敢靠近。王允的故吏平陵令趙戩主動棄官,為王允收屍下葬。 [49] 
遷都許縣後,漢獻帝思念王允的忠貞氣節,便改用隆重的殯禮重新安葬王允,還特意派虎賁中郎將奉旨祭悼,賜予東園秘器,送回原郡。後來,又封王允的孫子王黑為安樂亭侯,食邑三百户。 [14] 

王允主要影響

王允剷除董卓

王允的最大功績是剷除董卓,平定董卓之亂。董卓禍國殃民的行徑,激起了天下人們的極度痛恨,剷除董卓,不僅順應時代潮流,而且合乎天下民心。它的意義不僅僅只在於謀殺董卓一名國奸臣,而且還深刻影響着東漢末年的歷史進程。司徒王允,用自己對朝廷的赤誠和一身正氣贏得了剷除董卓鬥爭的勝利和世人的稱讚。

王允保護典籍

王允的坎坷一生中,另有一件事情也值得提及:即他對漢代圖書、檔案等文化典籍的收集和保護。董卓遷都長安時,王允特意把蘭台、石室兩個藏書館所藏的圖書和檔案全部收集整理,用箱子運往長安。“諸藏典策文章,寬共部散,其縑帛圖書,大則連為惟蓋,小乃製為滕囊。”(《文獻通考》卷一百七十四·經籍考一)後來,王允收集了漢朝其他書籍,一律上奏珍藏,“經籍具存,王允有力焉”。 [50] 

王允歷史評價

郭泰:“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 [1] 
何進袁隗楊賜:“夫內視反聽,則忠臣謁誠;寬賢矜能,則義士厲節。是以孝文納馮唐之説,晉悼宥魏絳之罪。允以特選受命,誅逆撫順,曾未期月,州境澄清。方欲列其庸勳,請加爵賞,而以奉事不當,當肆大戮。責輕罰重,有虧眾望。臣等備位宰相,不敢寢默。誠以允宜蒙三槐之聽,以昭忠貞之心。” [51] 
馬日磾:“王公其不長世乎?善人,國之紀也;製作,國之典也。滅紀廢典,其能久乎!” [52] 
華嶠:“夫士以正立,以謀濟,以義成,若王允之推董卓而分其權,伺其間而弊其罪。當此之時,天下之難解矣,本之皆主於忠義也,故推卓不為失正,分權不為不義,伺間不為狙詐,是以謀濟義成,而歸於正也。” [46-47] 
范曄:①“士雖以正立,亦以謀濟。若王允之推董卓而引其權,伺其間而敝其罪,當此之時,天下懸解矣。而終不以猜忤為釁者,知其本於忠義之誠也。故推卓不為失正,分權不為苟冒,伺間不為狙詐。及其謀濟意從,則歸成於正也。”②“子師圖難,晦心傾節。功全元醜,身殘餘孽。時有隆夷,事亦工拙。” [15] 
呂祖謙:“苟得為之,孔孟之所屑為也。王允、謝安之於漢晉是也。”
陳普:“事成一讓一矜功,一吉分明對一兇。青瑣門前招不去,相期猶不負林宗。”
羅貫中:“王允運機籌,奸臣董卓休。心懷家國恨,眉鎖廟堂憂。英氣連霄漢,忠誠貫鬥牛。至今魂與魄,猶繞鳳凰樓。”
宋賢:“屈膝家妓為漢君,宣平樓下毀奸臣。可憐定國安邦志,血污鋒芒哭萬民。”
王夫之:“王允非定亂之人也,馬日磾、趙岐,則手授天下於羣雄者也,漢之終亡,終於此也。” [16] 
鍾敬伯:“王司徒身為社稷計,生除國賊,死纖國難,忠義激烈,可謂生為漢臣,死為漢鬼者矣。” [17] 
李光地:“自古守節秉義,而才不足以濟者,豈少乎,漢李固、王允,晉周顗、王導之徒是也。”
錢大昭:“自王允有一歲不可再赦之議,且欲盡誅涼州人,於是李傕等遂蟻聚蜂屯,至於敗壞不可收拾。卒之允既誅死,漢遂以亡。故吾謂漢室之亡,不亡於賈詡,而亡於王允之一言也。允雖有誅卓之功,實為漢室之一大罪人矣。” [18] 

王允親屬成員

關係
姓名
備註
兄長
字長文。 [20]  《謝承書》記載王子師是王長文之弟,《後漢書》記載王宏字長文。 [34] 
兒子
王允長子,侍中,與王允同被誅殺
王景
王允次子。與王允同被誅殺
王定
與王允同被誅殺
侄兒
王晨
王允兄長之子,王允被誅時逃回家鄉。
王晨弟,與王晨一同逃回家鄉。後被曹操賞識,最終在曹魏官至太尉,但是在後來圖謀推翻司馬懿失敗,最終自殺。被誅滅三族。
孫子
安樂亭侯

王允軼事典故

王允為尚書令時,上奏漢獻帝:“太史令王立,説《孝經》六隱事,朝廷實行,能消除災邪,有益於聖體。”獻帝下詔:“朕聽説王者應該修德,卻未曾聞孔子制《孝經》,憑此能驅除災邪。”王允固請:“王立學識深厚,這是聖人的秘密神奧,實行也沒有損失。”獻帝這才同意。常在吉日,王允與王立入宮,為獻帝講誦孝經一章,以丈二竹蓆,畫九宮其上,隨日時出入。王允遇害後,王立便不再入宮講誦。 [35-36] 

王允史料記載

《後漢書·卷六十六·陳王列傳第五十六》 [55]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七》 [56] 

王允藝術形象

王允文學形象

王允畫像
王允畫像(2張)
在小説《三國演義》中,王允是漢朝的忠臣。董卓弄權時,王允將七寶刀借給曹操,助他行刺董卓。 [63]  小説中,王允有一義女,名叫貂蟬。王允為誅殺董卓,無奈用貂蟬離間呂布、董卓二人,導致呂布最終刺殺了董卓。這也成為三十六計美人計連環計的典型案例。 [64]  董卓死後,王允不肯赦免李傕、郭汜、張濟、樊稠四將,四將便率兵反攻長安。王允拒絕離去,並請呂布勸説關東諸將效忠國家,最終為李傕、郭汜所害。 [65] 

王允影視形象

影視類型
出品年份
劇名
飾演者
電影
1958年
貂蟬
2021年
秦沛 [22] 
電視劇
1976年
1987年
貂蟬
1988年
貂蟬
1994年
1996年
曹健
1999年
曹操
彭乙
2001年
傅彪 [54] 
2003年
貂蟬
樊志起
2003年
鄭坤範
2004年
鄢覆成
2010年
三國
2013年
曹操
李曉文
2015年
2017年
李東陽 [23] 
2018年
《小戲骨放開那三國》
羅自豪 [19] 
參考資料
  • 1.    《後漢書 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王允字子師,太原祁人也。世仕州郡為冠蓋。同郡郭林宗嘗見允而奇之,曰:“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遂與定交。
  • 2.    《後漢書 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年十九,為郡吏,時,小黃門晉陽趙津貪橫放恣,為一縣巨患,允討捕殺之。而津兄弟諂事宦官,因緣譖訴,桓帝震怒,徵太守劉質,遂下獄死。允送喪還平原,終畢三年,然後歸家。復還仕,郡人有路佛者,少無名行,而太守王球召以補吏,允犯顏固爭,球怒,收允欲殺之。剌史鄧盛聞而馳傳闢為別駕從事。允由是知名,而路佛以之廢棄。
  • 3.    《後漢書 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允少好大節,有志於立功,常習誦經傳,朝夕試馳射。三公並闢,以司徒高第為侍御史。中平元年,黃巾賊起,特選拜豫州刺史。闢荀爽、孔融等為從事,上除禁黨。討擊黃巾別帥,大破之,與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儁等受降數十萬。於賊中得中常侍張讓賓客書疏,與黃巾交通,允具發其奸,以狀聞。靈帝責怒讓,讓叩頭陳謝,竟不能罪之。而讓懷協忿怨,以事中允。明年,遂傳下獄。
  • 4.    《後漢書 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會赦,還復刺史。旬日間,復以他罪被捕。司徒楊賜以允素高,不欲使更楚辱,乃遣客謝之曰:“君以張讓之事,故一月再徵。兇慝難量,幸為深計。”又諸從事好氣決者,共流涕奉藥而進之。允厲聲曰:“吾為人臣,獲罪於君,當伏大辟以謝天下,豈有乳藥求死乎!”投杯而起,出就檻車。既至廷尉,左右皆促其事,朝臣莫不嘆息。大將軍何進、大尉袁隗、司徒楊賜共上疏請之曰:“夫內視反聽,則忠臣謁誠;寬賢矜能,則義士厲節。是以孝文納馮唐之説,晉悼宥魏絳之罪。允以特選受命,誅逆撫順,曾未期月,州境澄清。方欲列其庸勳,請加爵賞,而以奉事不當,當肆大戮。責輕罰重,有虧眾望。臣等備位宰相,不敢寢默。誠以允宜蒙三槐之聽,以昭忠貞之心。”書奏,得以減死論。是冬大赦,而允獨不在宥,三公鹹復為言。至明年,乃得解釋。是時,宦者橫暴,睚眥觸死。允懼不免,乃變易名姓,轉側河內、陳留間。
  • 5.    王允題跋版像取自清光緒庚寅冬月廣百宋齋校印《圖像三國志》。
  • 6.    《後漢書 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及董卓遷都關中,允悉收斂蘭台、石室圖書秘緯要者以從。既至長安,皆分別條上。又集漢朝舊事所當施用者,一皆奏之。經籍具存,允有力焉。時董卓尚留洛陽,朝政大小,悉委之於允。允矯情屈意,每相承附,卓亦推心,不生乖疑,故得扶持王室於危亂之中,臣主內外,莫不倚恃焉。 允見卓禍毒方深,篡逆已兆,密與司隸校尉黃琬、尚書鄭公業等謀共誅之。乃上護羌校尉楊瓚行左將軍事,執金吾士孫瑞為南陽太守,並將兵出武關道,以討袁術為名,實欲分路徵卓,而後拔天子還洛陽。卓疑而留之,允乃引內瑞為僕射,瓚為尚書。
  • 7.    《後漢書 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二年,卓還長安,錄入關之功,封允為温侯,食邑五千户。固讓不受。士孫瑞説允曰:“夫執謙守約,存乎其時。公與董太師並位俱封,而獨崇高節,豈和光之道邪?”允納其言,乃受二千户。 三年春,連雨六十餘日,允與士孫瑞、楊瓚登台請霽,復結前謀。瑞曰:“自歲末以來,太陽不照,霖雨積時,月犯執法,彗孛仍見,晝陰夜陽,霧氣交侵,此期應促盡,內發者勝。幾不可後,公其圖之。”允然其言,乃潛結卓將呂布,使為內應。會卓入賀,呂布因刺殺之。語在《卓傳》。
  • 8.    《後漢書 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允性剛稜疾惡,初懼董卓豺狼,故折節圖之。卓既殲滅,自謂無復患難,及在際會,每乏温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羣下不甚附之。
  • 9.    《後漢書 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允初議赦卓部曲,呂布亦數勸之。既而疑曰;“此輩無罪,從其主耳。今若名為惡逆而特赦之,適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呂布又欲以卓財物班賜公卿、將校,允又不從。而素輕布,以劍客遇之。布亦負有功勞,多自誇伐,既失意望,漸不相平。
  • 10.    《後漢書 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董卓將校及在位者多涼州人,允議罷其軍。或説允曰:“涼州人素憚袁氏而畏關東。今若一旦解兵,則必人人自危。可以皇甫義真為將軍,就領其眾,因使留陝以安撫之,而徐與關東通謀,以觀其變。”允曰:“不然。關東舉義兵者,皆吾徒耳。今若距險屯陝,雖安涼州,而疑關東之心,甚不可也。”
  • 11.    《後漢書 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時,百姓訛言,當悉誅涼州人,遂轉相恐動。其在關中者,皆擁兵自守。更相謂曰:“丁彥思、蔡伯喈但以董公親厚,並尚從坐,今既不赦我曹,而欲解兵,今日解兵,明日當復為魚肉矣。”卓部曲將李傕、郭汜等先將兵在關東,因不自安,遂合謀為亂,攻圍長安。城陷,呂布奔走。布駐馬青瑣門外,招允曰:“公可以去乎?”允曰:“若蒙社稷之靈,上安國家,吾之願也。如其不獲,則奉身以死之。朝廷幼少,恃我而已,臨難苟免,吾不忍也。怒力謝關東諸公,勤以國家為念。”
  • 12.    後漢書·卷七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4-14]
  • 13.    《後漢書 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初,允以同郡宋翼為左馮翊,王宏為右扶風。是時三輔民庶熾盛,兵谷富實,李傕等欲即殺允,懼二郡為患,乃先徵翼、宏。宏遣使謂翼曰:“郭汜、李傕以我二人在外,故未危王公。今日就徵,明日俱族。計將安出?”翼曰:“雖禍福難量,然王命所不得避也。”宏曰:“義兵鼎沸,在於董卓,況其黨與乎!若舉兵共討君側惡人,山東必應之,此轉福為福之計也。”翼不從。宏不能獨立,遂俱就徵,下廷尉。傕乃收允及翼、宏,並殺之。允時年五十六。長子侍中蓋、次子景、定及宗族十餘人皆見誅害,唯兄子晨、陵得脱歸鄉里。
  • 14.    《後漢書 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允時年五十六。長子侍中蓋、次子景、定及宗族十餘人皆見誅害,唯兄子晨、陵得脱歸鄉里。天子感慟,百姓喪氣,莫敢收允屍者,唯故吏平陵令趙戩棄官營喪。
  • 15.    《後漢書·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  .國學網
  • 16.    《讀通鑑論·卷十·獻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2-04]
  • 17.    匯評三國演義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03-06]
  • 18.    盧弼.《三國志集解》:中華書局,1982年
  • 19.    電視劇-小戲骨放開那三國 第02集-騰訊視頻-片尾21分57秒  .騰訊視頻[引用日期2021-02-07]
  • 20.    後漢書·卷六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5-08]
  • 21.    《後漢書 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及帝崩,乃奔喪京師。時,大將軍何進欲誅宦官,召允與謀事,請為從事中郎,轉河南尹。獻帝即位,拜太僕,再遷守尚書令。 初平元年,代楊彪為司徒,守尚書令如故。
  • 22.    真·三國無雙 的全部演職員  .豆瓣[引用日期2022-03-28]
  • 23.    少兒也三國 第二季:三讓徐州 片尾演職員表第20分53秒  .優酷[引用日期2022-09-12]
  • 24.    《後漢書 卷五十八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自公卿以下,莫不卑下於卓,唯勳長揖爭禮,見者皆為失色。卓問司徒王允曰:"欲得快司隸校尉。誰可作者?"允曰:"唯有蓋京兆耳。"
  • 25.    王允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5-31]
  • 26.    黃邦和,皮明庥主編.中外歷史人物詞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11.第17頁
  • 27.    羅三洋作.三國三十案,30個案件解構三國[M].陝西人民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2021.09.第80頁
  • 28.    奉練文著.新史記,東漢帝國衰落史[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8.06.第176頁
  • 29.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六》:十二月,錄從入關者功,封侯賜爵各有差。司徒王允為温侯,食邑五千户,固讓不受。尚書僕射士孫瑞説允曰:「天子裂土班爵,所以庸勳也。與董太師並位俱封,而獨勵高節,愚竊不安也。」允納其言,乃受二千户。
  • 30.    《三國志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三年四月,司徒王允、尚書僕射士孫瑞、卓將呂布共謀誅卓。是時,天子有疾新愈,大會未央殿。布使同郡騎都尉李肅等,將親兵十餘人,偽著衞士服守掖門。布懷詔書。卓至,肅等格卓。卓驚呼布所在。布曰"有詔",遂殺卓,夷三族。主簿田景前趨卓屍,布又殺之;凡所殺三人,餘莫敢動。
  • 31.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七》:夏四月辛巳,帝有疾,既瘳,大會羣臣於未央殿。卓置衞,自其營至於掖門。士孫瑞使騎都尉李順將呂布親兵十人,偽著衞士服於掖門。卓將出,馬敗不進,卓怪之,欲還。布勸之,遂行。入門,衞士以戟刺之。卓衣內有鎧,不入,傷臂墜車,大呼曰:「呂布何在!」對曰:「在此。」布曰:「有詔。」趣兵斬之。卓罵曰:「庸狗,敢如是邪!」遂斬之。
  • 32.    《後漢書 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三年四月,帝疾新愈,大會未央殿。卓朝服升車,既而馬驚墯泥,還入更衣。其少妻止之,卓不從,遂行。乃陳兵夾道,自壘及宮,左步右騎,屯衞周市,令呂布等捍衞前後。王允乃與士孫瑞密表其事,使瑞自書詔以授布,令騎都尉李肅與布同心勇士十餘人,偽著衞士服於北掖門內以待卓。卓將至,馬驚不行,怪懼欲還。呂布勸令進,遂入門。肅以戟刺之,卓衷甲不入,傷臂墯車,顧大呼曰:“呂布何在?”布曰:“有詔討賊臣。”卓大罵曰:“庸狗敢如是邪!”布應聲持矛刺卓,趣兵斬之。主簿田儀及卓倉頭前赴其屍,布又殺之。
  • 33.    《後漢書 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使皇甫嵩攻卓弟旻於郿塢,殺其母妻男女,盡滅其族。
  • 34.    《後漢書 卷六十八 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李賢注引《謝承書》:太原郭長信、王長文、長文弟子師、韓文布、李子政、曹子元、定襄周康子、西河王季然、雲中丘季智名靈舉。子師位至司徒,季然北地太守,其餘多典州郡者。 《後漢書 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王宏字長文,少有氣力,不拘細行。
  • 35.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六》:尚書令王允奏曰:「太史王立説孝經六隱事,令朝廷行之,消卻災邪,有益聖躬。」詔曰:「聞王者當脩德爾,不聞孔子制孝經,有此而卻邪者也。」允固奏請曰:「立學深厚,此聖人秘奧,行之無損。」帝乃從之。常以良日,王允與王立入,為帝誦孝經一章,以丈二竹簞畫九宮其上,隨日時而去入焉。及允被害,乃不復行也。
  • 36.    《藝文類聚 卷六十九 服飾部上》引《漢獻帝傳》曰:尚書令王允奏曰:太史令王立,説孝經六隱事,能消卻奸邪,常以良日,允與立入,為帝誦孝經一章,以丈二竹簟,畫九宮其上,隨日時而出入焉,及允被害,乃不復行也。
  • 37.    《資治通鑑》:(初平三年六月)甲子,殺司徒王允,皆滅其族。
  • 38.    《後漢書 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張讓、段圭等困迫,遂將帝與陳留王數十人步出谷門,奔小平津。公卿並出平樂觀,無得從者,唯尚書盧植夜馳河上,王允遣河南中部掾閔貢隨植後。貢至,手劍斬數人,餘皆投河而死。
  • 39.    《後漢書·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初,卓以牛輔子婿,素所親信,使以兵屯陝。輔分遣其校尉李傕、郭汜、張濟將步騎數萬,擊破河南尹朱儁於中牟。
  • 40.    《後漢書·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傕、汜等以王允、呂布殺董卓,故忿怒幷州人,幷州人其在軍者男女數百人,皆誅殺也。牛輔既敗,眾無所依,欲各散去。傕等恐,乃先遣使詣長安,求乞赦免。王允以為一歲不可再赦,不許之。傕等益懷憂懼,不知所為。武威人賈詡時在傕軍,説之曰:“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諸君若棄軍單行,則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相率而西,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事濟,奉國家以正天下;若其不合,走未後也。”傕等然之,各相謂曰:“京師不赦我,我當以死決之。若攻長安克,則得天下矣;不克,則鈔三輔婦女財物,西歸鄉里,尚可延命。”眾以為然,於是共結盟,率軍數千,晨夜西行。
  • 41.    《太平御覽 卷六百五十二 刑法部十八》引謝承《後漢書》曰:董卓死,陝中諸將後共相要,遣使詣長安相聞,求乞大赦。尚書令王允等以為煞卓時己赦,今復求,一歲不可再赦。李傕等曰:"京師不赦我,我當死,不若決之。若攻長安,克之則可大得天下;不克則盡鈔取三輔婦女財物西上隴,歸鄉里作賊,延命尚可數年。"於是帥兵西向長安。
  • 42.    李賢注《後漢書·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王允聞之,乃遣卓故將胡軫、徐榮擊之於新豐。【《九州春秋》曰:胡文才、楊整修皆涼州人,王允素所不善也。及李傕之叛,乃召文才、整修,使東曉喻之。不假借以温顏,謂曰:‘關東鼠子欲何為乎?卿往曉之。’於是二人往,實召兵而還。】榮戰死,軫以眾降。傕隨道收兵,比至長安,已十餘萬,與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等合,【《袁宏紀》曰:蒙後為傕所殺。】圍長安。城峻不可攻,守之八日,呂布軍有叟兵內反,【叟兵即蜀兵也。漢代謂蜀為叟。】引傕眾得入。城潰,放兵虜掠,死者萬餘人。殺衞尉種拂等。呂布戰敗出奔。王允奉天子保宣平城門樓上。【《三輔黃圖》曰:長安城東面北頭門號宣平門。】於是大赦天下。李傕、郭汜、樊稠等皆為將軍。【《袁山松書》曰:允謂傕等曰:‘臣無作威作福,將軍乃放縱,欲何為乎?’傕等不應。自拜署傕為揚武將軍,汜為揚烈將軍,樊稠等皆為中郎將也。】遂圍門樓,共表請司徒王允出,問“太師何罪”?允窮蹙乃下,後數日見殺。
  • 43.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七》:六月戊午,長安城陷,呂布與戰不勝。傕等入城內,殺太常種弗、太僕魯猷、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順,死者數十人。司徒王允挾乘輿上宣平城門,允謂傕等曰:「臣無作威作福,而乃放兵縱橫,欲何為乎?」傕曰:「董卓忠於陛下,而無辜為呂布所殺,欲為卓報布,不敢為逆爾。請事竟,詣廷尉受罪。」己未,大赦天下。拜李傕為揚武將軍,郭汜為揚烈將軍,樊稠等皆為中郎將。
  • 44.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張璠漢紀曰:布兵敗,駐馬青瑣門外,謂允曰:"公可以去。"允曰:"安國家,吾之上願也,若不獲,則奉身以死。朝廷幼主恃我而已,臨難苟免,吾不為也。努力謝關東諸公,以國家為念。"傕、汜入長安城,屯南宮掖門,殺太僕魯馗、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頎。吏民死者不可勝數。司徒王允挾天子上宣平城門避兵,傕等於城門下拜,伏地叩頭。帝謂傕等曰:"卿無作威福,而乃放兵縱橫,欲何為乎?"傕等曰:"董卓忠於陛下,而無故為呂布所殺。臣等為卓報讎,弗敢為逆也。請事竟,詣廷尉受罪。"允窮逼出見傕。】
  • 45.    《三國志 卷二十八 魏書二十八 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王凌字彥雲,太原祁人也。叔父允,為漢司徒,誅董卓。卓將李傕、郭汜等為卓報仇,入長安,殺允,盡害其家。凌及兄晨,時年皆少,逾城得脱,亡命歸鄉里。
  • 46.    華嶠漢後書卷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8-12]
  • 47.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三國志(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8-12]
  • 48.    《三國志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傕等放兵略長安老少,殺之悉盡,死者狼籍。誅殺卓者,屍王允於市。
  • 49.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典略曰:趙戩,字叔茂,京兆長陵人也。質而好學,言稱詩書,愛恤於人,不論疏密。闢公府,入為尚書選部郎。董卓欲以所私並充台閣,戩拒不聽。卓怒,召戩欲殺之,觀者皆為戩懼,而戩自若。及見卓,引辭正色,陳説是非,卓雖兇戾,屈而謝之,遷平陵令。故將王允被害,莫敢近者,戩棄官收斂之。】
  • 50.    《後漢書·卷六十六·陳王列傳第五十六》:初平元年,代楊彪為司徒,守尚書令如故。及董卓遷都關中,允悉收斂蘭台、石室圖書秘緯要者以從。既至長安,皆分別條上。又集漢朝舊事所當施用者,一皆奏之。經籍具存,允有力焉。時董卓尚留洛陽,朝政大小,悉委之於允。允矯情屈意,每相承附,卓亦推心,不生乖疑,故得扶持王室於危亂之中,臣主內外,莫不倚恃焉。
  • 51.    《後漢書·王允傳》:夫內視反聽,則忠臣竭誠;寬賢矜能,則義士萬節。是以孝文納馮唐之説,晉悼宥魏絳之罪。允以特選受命,誅逆撫順,曾未期月,州境澄清。方欲列其庸勳,請加爵賞,而以奉事不當,當肆大戮。責輕罰重,有虧眾望。臣等備位宰相,不敢寢默。誠以允宜蒙三槐之聽,以昭忠貞之心。
  • 52.    《後漢書·蔡邕列傳下》: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長世乎?善人,國之紀也;製作,國之典也。滅紀廢典,其能久乎!”
  • 53.    貂蟬 貂蟬 (1958)  .豆瓣[引用日期2023-12-27]
  • 54.    電視劇《呂布與貂蟬》主要演員名單  .新浪網.2001-08-03[引用日期2023-12-27]
  • 55.    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1-23]
  • 56.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1-23]
  • 57.    《後漢書 卷六十下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及卓被誅,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嘆,有動於色。允勃然叱之曰:“董卓國之大賊,幾傾漢室。君為王臣,所宜同忿,而懷其私遇,以忘大節!今天誅有罪,而反相傷痛,豈不共為逆哉?”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陳辭謝,乞黥首刖足,繼成漢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太尉馬日磾馳往謂允曰:“伯喈曠世逸才,多識漢事,當續成後史,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無名,誅之無乃失人望乎?”允曰:“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於後世。方今國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既無益聖德,復使吾黨蒙其訕議。”日磾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長世乎?善人,國之紀也;製作,國之典也。滅紀廢典,其能久乎!”邕遂死獄中。允悔,欲止而不及。時年六十一。搢紳諸儒莫不流涕。北海鄭玄聞而嘆曰:“漢世之事,誰與正之!”兗州、陳留閒皆畫像而頌焉。
  • 58.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謝承後漢書曰:蔡邕在王允坐,聞卓死,有嘆惜之音。允責邕曰:"卓,國之大賊,殺主殘臣,天地所不祐,人神所同疾。君為王臣,世受漢恩,國主危難,曾不倒戈,卓受天誅,而更嗟痛乎?"便使收付廷尉。邕謝允曰:"雖以不忠,猶識大義,古今安危,耳所厭聞,口所常玩,豈當背國而向卓也?狂瞽之詞,謬出患入,願黥首為刑以繼漢史。"公卿惜邕才,鹹共諫允。允曰:"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於後世。方今國祚中衰,戎馬在郊,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後令吾徒並受謗議。"遂殺邕。臣松之以為蔡邕雖為卓所親任,情必不黨。寧不知卓之姦凶,為天下所毒,聞其死亡,理無嘆惜。縱復令然,不應反言於王允之坐。斯殆謝承之妄記也。史遷紀傳,博有奇功於世,而云王允謂孝武應早殺遷,此非識者之言。但遷為不隱孝武之失,直書其事耳,何謗之有乎?王允之忠正,可謂內省不疚者矣,既無懼於謗,且欲殺邕,當論邕應死與不,豈可慮其謗己而枉戮善人哉!此皆誣罔不通之甚者。張璠漢紀曰:初,蔡邕以言事見徙,名聞天下,義動志士。及還,內寵惡之。邕恐,乃亡命海濱,往來依太山羊氏,積十年。卓為太尉,闢為掾,以高第為侍御史治書,三日中遂至尚書。後遷巴東太守,卓上留拜侍中,至長安為左中郎將。卓重其才,厚遇之。每有朝廷事,常令邕具草。及允將殺邕,時名士多為之言,允悔欲止,而邕已死。】
  • 59.    《三國志 卷七 魏書七 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卓自以遇人無禮,恐人謀己,行止常以布自衞。然卓性剛而褊,忿不思難,嘗小失意,拔手戟擲布。布拳捷避之,為卓顧謝,卓意亦解。由是陰怨卓。卓常使布守中閤,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不自安。先是,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壯健,厚接納之。後布詣允,陳卓幾見殺狀。時允與僕射士孫瑞密謀誅卓,是以告布使為內應。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呂,本非骨肉。今憂死不暇,何謂父子?"布遂許之,手刃刺卓。語在卓傳。
  • 60.    《後漢書 卷七十五 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卓自知兇恣,每懷猜畏,行止常以布自衞。嘗小失卓意,卓拔手戟擲之。布拳捷得免,而改容顧謝,卓意亦解。布由是陰怨於卓。卓又使布守中合,而私與傅婢情通,益不自安。因往見司徒王允,自陳卓幾見殺之狀。時允與尚書僕射士孫瑞密謀誅卓,因以告布,使為內應。布曰:“如父子何?”曰:“君自姓呂,本非骨肉。今憂死不暇,何謂父子?擲戟之時,豈有父子情也?”布遂許之,乃於門刺殺卓,事已見卓傳。
  • 61.    《後漢紀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七》:仕為郡主薄。太守劉偉受宦者趙津請託,召中都路拂為五官掾。允以拂狡猾不良,封還偉教,至於四五,坐鞭杖數十,終不屈撓。拂由是廢棄,而允名震遠近。拂富於財,賓客數百,深怨允,常欲害之。允從者不過數人,每與拂遇,允常坐車中,按劍叱之,拂輒不敢當。闢司徒府,稍遷豫州刺史。
  • 62.    《後漢紀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七》:黃巾賊別黨起於豫州,允擊,大破之。於是賊中得中常侍張讓書,允具以聞靈帝。帝深切責讓,讓辭謝,僅而得免。讓由是怨允,譖之於靈帝,詔徵允治罪。道遇赦,還官。後百餘日,復見徵。太尉楊賜與允書曰:「若以張讓事,百日再徵,宜深思之。」允故吏流涕進藥,允棄而不飲。會大將軍何進請允,得減死一等。遂變名姓,隱遁山藪。後何進表允為從事中郎,遷河南尹、太僕。
  • 63.    三國演義(第4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4-01-23]
  • 64.    三國演義(第8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4-01-23]
  • 65.    三國演義(第9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4-01-2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