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儼

(三國時期曹魏名臣)

鎖定
趙儼(171~245年),字伯然,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市)。東漢末年潁川“四大名士”之一,三國時期魏國名臣。
熟讀經史,精明強幹。建安二年,投靠大將軍曹操之後,起家朗陵縣令,歷任司空府掾、司空主薄、都督護軍、扶風太守等職。魏文帝曹丕繼位後,歷任魏國侍中駙馬都尉、河東太守典農中郎將度支尚書,封宜土亭侯。魏明帝曹睿時期,歷任大司農驃騎將軍、大司空等職。
正始六年,去世,時年七十五,諡號為穆。
本    名
趙儼
伯然
所處時代
漢末三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潁川陽翟
出生日期
171年
逝世日期
245年
主要成就
曹魏開國功臣、四朝元老
官    位
都督護軍、驃騎將軍、司空
封    爵
關內侯,都鄉侯
諡    號
穆侯

趙儼人物生平

趙儼尋找明主

趙儼出生於東漢靈帝建寧年間。自小熟讀經史,養成了敏鋭的觀察分析能力和精明練達的性格。年屆弱冠,就稱譽鄉里。與陽翟辛毗、許昌陳羣、定陵杜襲並稱潁川四大名士。 [1]  當時的各路羣雄,為了壯大自己的力量,競相招攬天下英才,而這些賢達學士,為展示自己的雄才大略,實現安邦定國的夙願,也以謹慎的態度來抉擇自己滿意的投靠對象。趙儼看到當時各路軍閥混戰不休,一時找不到自己可以投靠的對象,為避戰亂,舉家遷到荊州。在此結識了客居在那裏的杜襲和同鄉繁欽,三人一見如故,成為莫逆之交
當時割據荊州的劉表,素聞趙儼、杜襲、繁欽之名,刻意對他們進行籠絡,並以貴賓之禮對待他們三人,多次請他們入仕。趙儼通過觀察,認為劉表目光短淺,雖然顯赫一時,但終難成就大事,堅辭不就,同時勸説在劉表面前炫耀文才的繁欽遠離劉表,以免抱憾終生。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曹操漢獻帝許昌,並接受棗祗的建議實施屯田制以後,趙儼就對繁欽説:“曹鎮東(曹操當時為鎮東大將軍)應時順世,必能匡濟華夏,我知道我的去處了。”於是就同杜襲、繁欽等人一起舉家北還。 [2] 

趙儼恩威並重

公元197年(建安二年),趙儼二十七歲,帶着老弱家小投奔曹操,曹操上表漢獻帝,任命趙儼為朗陵(今河南確山南)長。在朗陵,縣內有許多強橫狡詐不守法紀之徒,為非作歹,猖獗一時。趙儼就把歹徒頭目抓起來關進監獄,立案審查後,定為死罪。趙儼又上表郡守,請求把這些人都放了,以此恩威並著。 [3]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曹操同袁紹官渡(今河南中牟附近),展開了一場大決戰。袁紹擁有河北的青、冀、幽、並四州,精兵十餘萬;而曹操僅有兗豫二州,軍隊只有三萬。雙方力量對比懸殊很大,袁紹又派使者引誘招降豫州各郡,各郡大都聽從他的調遣。
只有陽安郡不為所動,但都尉李通又急於向老百姓徵收税款。趙儼面見李通説:“今天下動盪不安,各郡先後反叛,有心歸附朝廷的地方再徵收户税綿絹,恐怕會引起民怨。況且遠近都有憂患,這些都不能忽視呀。”李通説:“袁紹和大將軍曹操相持不下,軍情緊急,左右郡縣又紛紛背叛。假如我們再不徵收户税綿絹運往朝廷,那些愛探聽消息的人一定會説我們是見風使舵,別有企圖。”趙儼説:“事情也正如您考慮的那樣,然而還是應當權衡利弊,暫緩徵税,我願幫您解決這個難題。”於是就給荀彧去信説:“現在陽安郡應該把徵收的綿絹送往朝廷,但是道艱路險,必招致敵寇的襲擾,眼下百姓窮困,周圍鄰近的郡縣一同反叛,我們陽安郡也面臨傾覆,易如反掌。這可是關係一方安危存亡的緊要關頭啊。況且本郡百姓執守忠節,雖處險境依然不生二心,對微小的善事也一定要有所獎賞,那麼心懷忠心的人就會再接再厲,肝腦塗地。善於治理國家的人,一定要藏富於民安撫於民。我們覺得朝廷應該憐惜撫慰本郡的百姓,將已經收的綿絹全部退還給他們。”荀彧答説:“我即刻將此事上報曹操,公文下發你郡。將綿絹全數退還百姓。”陽安郡的吏民聽到這個消息,上上下下,歡天喜地,人心安定,更是執守忠節。以後趙儼入朝任司空掾屬主簿。
而後趙儼又協助李通率領陽安郡軍民,平息了流竄於淮河與汝河之間的流寇,使陽安成為屏護許昌的堅固堡壘,免去了曹操同袁紹決戰的後顧之憂 [4] 

趙儼調和諸將

當時張遼樂進于禁分別屯駐於長社、陽翟和潁陰,他們彼此之間由於功高位顯而互不服氣,多次共事都不願互相協助。曹操就任命趙儼為參軍,參與張遼、樂進、于禁三軍軍事。趙儼運用規勸、疏導的方法消除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終於使三位大將消除積怨,保證了軍隊的團結。因趙儼治軍有方,從此經常被任命為都督護軍,統率協調曹操的高級將領出外征伐。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征討荊州,派趙儼兼任章陵太守,並提升他為都督護軍,監領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路人馬。後又擔任丞相主簿,調任扶風太守。
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曹操擊破關中十一路聯軍後,把原來在韓遂馬超手下當兵的五千多人,交給平難將軍殷署等人統領,任命趙儼為關中護軍,統率各軍。其間羌兵多有侵擾,趙儼率殷署等一直追到新平,大破羌人。 [5] 
有個被招募來屯田的外地農民呂並自稱將軍,聚集黨羽搶佔了陳倉,趙儼又率領殷署等對他們發起進攻,賊寇被消滅了。
當時朝廷下書傳令給趙儼,命他派一千二百名士兵前往漢中協助駐守,趙儼便讓殷署負責監督護送。被選中的士兵不忍和自己的妻子老小分離,個個愁容滿面。殷署帶兵出發剛走了一天,趙儼擔心士兵有變,就親自追到斜谷口,挨個慰勞士兵,又再三叮囑告誡殷署,然後才返回,借宿雍州刺史張既的家裏。殷署帶兵又往前走了四十里,士兵果然叛亂,殷署一時間也不知去向,吉凶未卜。而跟隨趙儼一起來的一百五十名步兵、騎兵,又都和叛亂士兵同在一個軍營裏共過事,有的還是姻親。得知消息後,個個驚慌失措,披上鎧甲,拿起兵器,一時間亂哄哄的。趙儼打算追上去平定叛亂,但張既等認為:“如今本營士兵也不安穩,你一個人去無濟於事,還是探聽一下消息再説。”趙儼説:“我雖然也懷疑本營的士兵和叛亂者同謀,一聽説出發的士兵叛亂,也會跟着叛亂。可還有些士兵不願叛亂卻又舉棋不定,應該趁他們猶豫之時,趕快去安撫。況且作為主帥,既然不能平定叛亂,就是身受禍難,也是命該如此呀!”於是毅然前往。走了三十里後,趙儼讓士兵放馬休息,然後招集所有隨從,向他們論説成敗,曉以利害,誠懇地安慰鼓勵他們。士兵們異口同聲、慷慨激昂地説:“生死都願跟隨護軍,決無二心!”趙儼帶兵繼續前進,來到先行的各營,讓主將各自召集檢束部屬,將聚集叛亂的八百餘人,分散在原野裏,只把其中帶頭鬧事者抓起來治罪,其餘一概不問。各郡縣聽到這個消息,也把收容的逃兵給放了,於是這些人也都相繼回營歸降。趙儼向朝廷密告:“速請派大將前來我營,再請派朝廷舊兵鎮守關中。” [6] 
曹操接到報告,派將軍劉柱帶領二千人前來支援趙儼,等他們一到營地就把原來的士兵發往漢中。不料走漏了消息,各營士兵膽顫心驚,怎麼安撫也不成。趙儼就對眾將士説:“咱們這裏朝廷的舊兵本來就少,東面的援兵又未及時趕到,因此各營不少士兵正在圖謀叛亂,若真發生叛亂,結果不堪設想。應該乘他們猶豫不決之際,及早解決。”於是當眾宣佈要留下一千名温良厚道的新兵鎮守至中,其餘全部派到漢中。趙儼又去見有關的主管官員,把各營士兵的花名冊按姓名籍貫等重新分類排列,使他們有所區別。批准留下的士兵放了心,便一心一意聽從趙儼的指揮,那些應該前往漢中的士兵也不敢輕舉妄動,趙儼在一天之內便把他們全部送上路,又將留下的一千多人,散佈在各營中。等朝廷援兵十天後從東面趕來,趙儼才又脅迫催逼把留下來的一千士兵也一起送往漢中,加起來共有萬餘人。 [7] 

趙儼挽救危局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漢水流域因為天降暴雨而發生了“漢水溢流,害民人”的自然災害。 [8]  蜀將關羽趁機乘船進攻,擒于禁,斬龐德,將曹仁圍困在樊城。 [9-11]  趙儼以議郎的身份南行去參予曹仁的軍事行動,和平寇將軍徐晃領兵一同前往。到達樊城後,關羽把曹仁圍困得更加嚴密,北路援軍也尚未趕到。徐晃率領的人馬不足以解樊城之圍,而眾將又催促徐晃趕快出兵救援。趙儼就對眾將説:“如今敵寇把樊城圍困得異常堅固,比積水還要嚴密,我軍步卒勢單力薄,而曹仁又被隔斷不能同力破敵,倉促出兵救援對內外都不利。目前不如命前軍進逼包圍圈,暗地裏派間諜通報曹仁,讓他知道城外救兵已到,以此來激勵將士。算來北路援軍不過十天也會趕到,城內兵將在這段時間內足以據城堅守。然後裏應外合,發起攻擊,敵寇一定會被打敗。如有救援遲緩的責難,我願擔當責任。”眾將都很贊成,於是一面挖地道,一面用弓箭把書信射入城中通報曹仁,幾次互通消息後,北路援軍也趕到了城下,各軍合兵一處,大戰關羽。 [12] 
關羽的兵馬被打退後,蜀軍的舟船仍佔據着沔水樊城與襄陽的水路被隔斷不能通行,而孫權乘機襲取了關羽的輜重。關羽聽到消息後,當即從南路返回。曹仁召集眾將商議軍情,大家都説:“如今關羽處境危急,一定會驚慌失措,乘勝追擊定能將他活捉。”趙儼説:“孫權趁關羽處境困難,想要偷偷斷了他的後路,又顧慮關羽回兵救援,怕我軍乘他們兩軍疲憊之機採取行動,因此和我們合作,願為我們效力,而實際上暫在一旁隨機應變,以觀勝敗。如今關羽已成為孤軍,更應留下他作為孫權的心腹之患。如果窮追不捨,孫權就會改變想法,怕關羽被打破後我軍將攻擊東吳,他就會為我軍制造麻煩。我想魏王此時也一定在為此而深謀遠慮。”曹仁於是暫緩追擊。曹操聽説關羽敗走,惟恐眾將追趕,果然急忙派人傳令給曹仁,就像趙儼所策劃的那樣。 [13] 

趙儼魏室元勳

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後,曹丕繼承王位後,趙儼官居侍中。不久,曹丕任命他為駙馬都尉,兼任河東太守、典農中郎將
公元222年(黃初三年),趙儼受封為關內侯。孫權侵犯邊境,徵東大將軍曹休統率五州大軍防禦抵抗,徵召趙儼為軍師。孫權退兵後,大軍返回,趙儼被封為宜土亭侯,轉為度支中郎將,升尚書
公元225年(黃初六年),趙儼跟隨曹丕征伐東吳,到達廣陵後,重新留任徵東軍師。
公元226年(黃初七年),曹丕駕崩後,曹叡即位,晉封趙儼為都鄉侯,食邑六百户,並授權讓他去監督荊州的各項軍事行動,假節。正碰上趙儼患病,未能成行,便重又擔任尚書,監督豫州的軍事行動,後又轉任大司馬軍師,入朝擔任大司農。齊王曹芳即位,授權趙儼督監雍州、涼州的軍事行動,假節後轉任徵蜀將軍,又擔任徵西將軍,都督指揮雍、涼各軍。
公元243年(正始四年),趙儼因年老多病請求返回京師。於是被徵召為驃騎將軍,升任司空
公元245年(正始六年),趙儼去世,享年七十五歲,諡號穆侯,其子趙亭繼承爵位。司馬師兄弟參加葬禮,座上的客人有數百人,而夏侯玄晚到,所有客人都越席來迎接他,司馬師因此而厭惡夏侯玄。後來夏侯玄與皇帝曹芳密謀誅殺司馬師,事情泄露,司馬師對殺不殺夏侯玄,猶豫不決,問叔父司馬孚自己的才能能否與制止夏侯玄。
司馬孚説:“以前趙儼埋葬兒子時,你早到,一半的客人迎接你,夏侯玄晚到,所有的客人都來迎接他。以此類推,恐怕你不如他。”司馬昭流淚請求司馬師赦免夏侯玄,司馬師説:“你忘了趙司空葬禮上的事嗎?”於是誅滅夏侯玄三族。

趙儼軼事典故

趙儼秉公結友

有一次,李通妻子的伯父在汝南郡所轄的朗陵縣犯了法。剛正不阿的朗陵長趙儼,為了嚴肅國法,不負眾望,不因罪犯是自己頂頭上司的親戚而寬容,而是公事公辦,堅決把罪犯抓了起來,並依法判了“大辟”,即斬首。
當李通的妻子得知自己的伯父因為犯法被捕並將受戮後,頓時大驚失色,捶胸頓足,哭哭啼啼要李通想辦法營救。她深知,雖然逮捕判刑的權力在縣裏,但生殺大權卻由郡裏掌握,只要李通不批准,她的伯父就不會被殺掉,因此,聲淚俱下,苦苦哀求李通出面説情。但是,不管妻子怎樣嚎哭哀求,李通一點也不動心,就是不答應。
不久,李通妻子伯父的案子經郡裏批准,終於按趙儼的判決,依法斬首了罪犯。李通的妻子得知消息後,哭得死去活來,不僅斥責丈夫無情無義,而且對朗陵長趙儼恨得咬牙切齒。可是,李通則不然,不僅沒有因此而怨恨趙儼,反而十分敬佩趙儼,誇獎他忠於職守,執法不阿。並誠心誠意地專程前去找趙儼,和趙儼結成了親密的朋友。 [14] 

趙儼堅守大義

曹操和袁紹在官渡相拒時,當時許多人寫信給袁紹,互通款曲。就連李通也曾有派遣使者給袁紹的打算,趙儼對李通説袁紹一定會失敗,李通才停止。等到袁紹戰敗後,曹操派人搜查袁紹的軍營,唯獨不見李通的書信,私下知道一定是趙儼為他畫策,於是説:“這一定是趙伯然的功勞。” [15] 

趙儼語殊不易

四徵有配置專門的官廚財籍,遷轉之際,沒有不帶着的。而趙儼什麼都不帶就上車,走到霸上的時候,忘了攜帶以前常服用的藥物。雍州官府得知消息後,派人追送雜藥材數箱,趙儼笑着説::人們常説‘語殊不易’,我偶然問起所服的藥而已,哪用得着親自送來?”於是不取藥物。 [16] 

趙儼徵活人妻

當時朝廷曾經下令,要求各郡徵集寡婦,分派到婦女少的地區,婚配生育。由於杜畿在河東只徵集那些真正的寡婦,所以每年都送得很少。後來,杜畿升官到朝廷,趙儼繼任河東太守,送的寡婦一下子就多了起來,魏文帝曹丕責問杜畿:“以前你送得那麼少,我還以為河東沒有寡婦。現在為什麼又多了起來?”杜畿正顏厲色回答道:“我以前徵集的寡婦,都是死人妻。現在趙儼徵集的,都是活人妻!”曹丕和周圍的人一聽,臉色都變了。 [17] 

趙儼歷史評價

陳壽:“和洽清和幹理,常林素業純固,楊俊人倫行義,杜襲温粹識統,趙儼剛毅有度,裴潛平恆貞幹,皆一世之美士也。”“初,儼與同郡辛毗、陳羣、杜襲並知名,號曰‘辛、陳、杜、趙’雲。” [18] 
孫盛:“盛聞為國以禮,民非信不立。周成不棄桐葉之言,晉文不違伐原之誓,故能隆刑措之道,建一匡之功。儼既詐留千人,使效心力,始雖權也。宜以信終。兵威既集,而又逼徙。信義喪矣,何以臨民?”
胡三省:“趙儼之計,此戰國策士所謂‘兩利而俱存之’之計也。解嚴,解所嚴兵,不復追羽也。是後陸遜劉備於峽中,收兵而還,不復追備,計亦如此。” [19] 
劉鹹炘:“此諸人皆揚歷中外,而和、杜、趙、裴又皆自荊州歸曹氏。” [15] 

趙儼親屬成員

趙亭:繼承趙儼的爵位。

趙儼史籍記載

三國志 魏書 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 [18] 
參考資料
  • 1.    《三國志》:初,儼與同郡辛毗、陳羣、杜襲並知名,號曰辛、陳、杜、趙雲。
  • 2.    《三國志》:趙儼字伯然,潁川陽翟人也。避亂荊州,與杜襲、繁欽通財同計,合為一家。太祖始迎獻帝都許,儼謂欽曰:「曹鎮東應期命世,必能匡濟華夏,吾知歸矣。」
  • 3.    《三國志》:建安二年,年二十七,遂扶持老弱詣太祖,太祖以儼為朗陵長。縣多豪猾,無所畏忌。儼取其尤甚者,收縛案驗,皆得死罪。儼既囚之,乃表府解放,自是威恩並著。
  • 4.    《三國志》:時袁紹舉兵南侵,遣使招誘豫州諸郡,諸郡多受其命。惟陽安郡不動,而都尉李通急錄户調。儼見通曰:「方今天下未集,諸郡並叛,懷附者復收其綿絹,小人樂亂,能無遺恨!且遠近多虞,不可不詳也。」通曰:「紹與大將軍相持甚急,左右郡縣背叛乃爾。若綿絹不調送,觀聽者必謂我顧望,有所須待也。」儼曰:「誠亦如君慮;然當權其輕重,小緩調,當為君釋此患。」乃書與荀彧曰:「今陽安郡當送綿絹,道路艱阻,必致寇害。百姓困窮,鄰城並叛,易用傾蕩,乃一方安危之機也。且此郡人執守忠節,在險不貳。微善必賞,則為義者勸。善為國者,藏之於民。以為國家宜垂慰撫,所斂綿絹,皆俾還之。」彧報曰:「輒白曹公,公文下郡,綿絹悉以還民。」上下歡喜,郡內遂安。入為司空掾屬主簿。
  • 5.    《三國志》:時于禁屯潁陰,樂進屯陽翟,張遼屯長社,諸將任氣,多共不協;使儼並參三軍,每事訓喻,遂相親睦。太祖徵荊州,以儼領章陵太守,徙都督護軍,護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軍。復為丞相主簿,遷扶風太守。太祖徙出故韓遂、馬超等兵五千餘人,使平難將軍殷署等督領,以儼為關中護軍,盡統諸軍。羌虜數來寇害,儼率署等追到新平,大破之。屯田客呂並自稱將軍,聚黨據陳倉,儼復率署等攻之,賊即破滅。
  • 6.    《三國志》:時被書差千二百兵往助漢中守,署督送之。行者卒與室家別,皆有憂色。署發後一日,儼慮其有變,乃自追至斜谷口,人人慰勞,又深戒署。還宿雍州刺史張既舍。署軍復前四十里,兵果叛亂,未知署吉凶。而儼自隨步騎百五十人,皆與叛者同部曲,或婚姻,得此問,各驚,被甲持兵,不復自安。儼欲還,既等以為「今本營黨已擾亂,一身赴之無益,可須定問」。儼曰:「雖疑本營與叛者同謀,要當聞行者變,乃發之。又有欲善不能自定,宜及猶豫,促撫寧之。且為之元帥,既不能安輯,身受禍難,命也。」遂去。行三十里止,放馬息,盡呼所從人,喻以成敗,慰勵懇切。皆慷慨曰:「死生當隨護軍,不敢有二。」前到諸營,各召料簡諸奸結叛者八百餘人,散在原野,惟取其造謀魁率治之,餘一不問。郡縣所收送,皆放遣,乃即相率還降。儼密白:「宜遣將詣大營,請舊兵鎮守關中。」
  • 7.    《三國志》:太祖遣將軍劉柱將二千人,當須到乃發遣,而事露,諸營大駭,不可安喻。儼謂諸將曰:「舊兵既少,東兵未到,是以諸營圖為邪謀。若或成變,為難不測。因其狐疑,當令早決。」遂宣言當差留新兵之温厚者千人鎮守關中,其餘悉遣東。便見主者,內諸營兵名籍,案累重,立差別之。留者意定,與儼同心。其當去者亦不敢動,儼一日盡遣上道,因使所留千人,分佈羅落之。東兵尋至,乃復脅喻,並徙千人,令相及共東,凡所全致二萬餘口。
  • 8.    《後漢書·志第十五·五行三》:二十四年八月,漢水溢流,害民人。(《後漢書·志第十五·五行三》是專門記錄洪水等自然災害的)
  • 9.    《三國志·關羽傳》: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
  • 10.    《三國志·于禁傳》: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龐德不屈節而死。
  • 11.    《三國志·龐德傳》:會天霖雨十餘日,漢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與諸將避水上堤。羽乘船攻之,以大船四面射堤上。
  • 12.    《三國志》:關羽圍徵南將軍曹仁於樊。儼以議郎參仁軍事南行,(遷)平寇將軍徐晃俱前。既到,羽圍仁遂堅,餘救兵未到。晃所督不足解圍,而諸將呵責晃促救。儼謂諸將曰:「今賊圍素固,水潦猶盛。我徒卒單少,而仁隔絕不得同力,此舉適所以弊內外耳。當今不若前軍逼圍,遣諜通仁,使知外救,以勵將士。計北軍不過十日,尚足堅守。然後表裏俱發,破賊必矣。如有緩救之戮,餘為諸軍當之。」諸將皆喜,便作地道,箭飛書與仁,消息數通,北軍亦至,並勢大戰。
  • 13.    《三國志》:羽軍既退,舟船猶據沔水,襄陽隔絕不通,而孫權襲取羽輜重,羽聞之,即走南還。仁會諸將議,鹹曰:「今因羽危懼,必可追禽也。」儼曰:「權邀羽連兵之難,欲掩制其後,顧羽還救,恐我承其兩疲,故順辭求效,乘釁因變,以觀利鈍耳。今羽已孤迸,更宜存之以為權害。若深入追北,權則改虞於彼,將生患於我矣。王必以此為深慮。」仁乃解嚴。太祖聞羽走,恐諸將追之,果疾敕仁,如儼所策。
  • 14.    《三國志》:建安初,通舉眾詣太祖於許。拜通振威中郎將,屯汝南西界。太祖討張繡,劉表遣兵以助繡,太祖軍不利。通將兵夜詣太祖,太祖得以復戰,通為先登,大破繡軍。拜裨將軍,封建功侯。分汝南二縣,以通為陽安都尉。通妻伯父犯法,朗陵長趙儼收治,致之大辟。是時殺生之柄,決於牧守,通妻子號泣以請其命。通曰:“方與曹公戮力,義不以私廢公。”嘉儼執憲不阿,與為親交。
  • 15.    《魏略》:太祖北拒袁紹,時遠近無不私遺箋記,通意於紹者。儼與領陽安太守李通同治,通亦欲遣使。儼為陳紹必敗意,通乃止。及紹破走,太祖使人搜閲紹記室,惟不見通書疏,陰知儼必為之計,乃曰:「此必趙伯然也。」
  • 16.    《魏略》:舊故四徵有官廚財籍,遷轉之際,無不因緣。而儼叉手上車,發到霸上,忘持其常所服藥。雍州聞之,乃追送雜藥材數箱,儼笑曰:「人言語殊不易,我偶問所服藥耳,何用是為邪?」遂不取。
  • 17.    《三國志·魏書十六·杜畿傳》注引《魏略》:初畿在郡,被書錄寡婦。是時他郡或有已自相配嫁,依書皆錄奪,啼哭道路。畿但取寡者,故所送少;及趙儼代畿而所送多。文帝問畿:“前君所送何少,今何多也?”畿對曰:“臣前所錄皆亡者妻,今儼送生人婦也。”帝及左右顧而失色。
  • 18.    三國志 魏書 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國學網  .國學原典[引用日期2013-09-19]
  • 19.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卷第六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1-2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