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潘鎮

鎖定
張潘鎮,隸屬於河南省許昌市建安區,地處建安區東南部,東與鄢陵縣大馬鄉、只樂鄉相鄰,南與漯河市臨潁縣窩城鄉交界,西接將官池鎮,北靠五女店鎮 [3]  區域面積63.17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户籍人口53821人。 [2] 
明、清及民國元年(1912年),分屬張潘、毓秀、古城3個保。民國三十年(1941年),分屬伍節鎮、張潘鎮。1951年,屬二區(五女店區)。1984年,改名張潘鄉。1999年12月,撤鄉建鎮。 [3]  截至2020年6月,張潘鎮下轄4個社區和24個行政村。 [4] 
2018年,張潘鎮有工業企業109個,其中規模以上1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05個。 [2] 
中文名
張潘鎮
外文名
Zhangpan
別    名
漢魏許都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河南省許昌市建安區
地理位置
建安區東南部
面    積
63.17 km²
下轄地區
4個社區和24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張三村張潘街西段
電話區號
(+86)0374
郵政編碼
461103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
豫K
人    口
53821人(2018年户籍人口)

張潘鎮歷史沿革

明、清及民國元年(1912年),分屬張潘、毓秀、古城3個保。
民國三十年(1941年),分屬伍節鎮、張潘鎮。
1951年,屬二區(五女店區)。
1958年,屬五女店公社。
1965年,成立張潘公社。
1984年,改名張潘鄉。
1999年12月,撤鄉建鎮。 [3] 

張潘鎮行政區劃

2011年末,張潘鎮轄張三、張一、張二、張四、段莊、古城、焦莊、門道張、寨張、孟莊、無相寺、盆李南、盆李北、城角徐、師莊、七級韓、校尉張、坡張、謝莊、鐵爐、花溝、後汪、前汪、柳林董、趙莊、水田、陶莊、楊寺28個村民委員會,下設198個村民小組。 [3] 
截至2020年6月,張潘鎮下轄4個社區和24個行政村。 [4]  鎮人民政府駐張三村。 [3] 
張一社區
柳林董村
鐵爐村
焦莊村
張三社區
前汪村
七級韓村
城角徐村
張四社區
後汪村
師莊村
盆李北村
寨張社區
花溝村
無相寺村
盆李南村
張二村
謝莊村
古城村
楊寺村
孟莊村
坡張村
段莊村
陶莊村
東趙莊村
校尉張村
門道張村
水田村

張潘鎮地理環境

張潘鎮位置境域

張潘鎮地處建安區東南部,東與鄢陵縣大馬鄉、只樂鄉相鄰,南與漯河市臨潁縣窩城鄉交界,西接將官池鎮,北靠五女店鎮 [3]  區域面積63.17平方千米。 [2] 

張潘鎮地形地貌

張潘鎮地勢西高東低。地形以平原為主。境內最高點位於鎮域中南部與古城村,海拔63米;最低點位於東南部水田村,海拔58米。 [3] 

張潘鎮水文

張潘鎮境內河道屬淮河流域沙潁河水系,流域面積39.6平方千米。主要河流有小黑河、小洪河、新溝河、老溟河、張潘溝。其中新溝河自後汪村入境至趙莊村出境,境內長6.5千米;老溟河自焦莊村入境至水田村出境,境內長5.5千米;張潘溝自花溝村入境至水田村出境,境內長12.9千米。 [3] 

張潘鎮人口

2011年末,張潘鎮轄區總人口51400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900人,城鎮化率7.6%,另有流動人口3300人。總人口中,男性26100人,佔50.8%;女性25300人,佔49.2%。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50100人,佔97.5%;回族1300人,佔2.5%;2011年,人口出生率7.9‰,人口死亡率4‰,人口自然增長率3.9‰。 [3] 
2017年,張潘鎮常住人口40958人。 [1] 
截至2018年末,張潘鎮户籍人口53821人。 [2] 

張潘鎮經濟

張潘鎮綜述

2011年,張潘鎮財政總收入1510萬元,其中國税548萬元,地税833萬元。人均財政收入29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050元。 [3] 
2018年,張潘鎮有工業企業109個,其中規模以上1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05個。 [2] 

張潘鎮農業

張潘鎮有農業耕地面積6.2萬畝,人均1.2畝。2011年,農業總產值3.7億元,比上年增長5%;糧食作物以小麥、大豆、玉米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4.5萬噸,其中小麥2.5萬噸,大豆0.2萬噸,玉米1.8萬噸。主要經濟作物有小辣椒、煙葉、花卉、小雜果、湖桑、中藥材、食用菌等。 [3] 
張潘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存欄2.7萬頭,出欄6.4萬頭;家禽存欄22萬羽,上市家禽38萬羽。2011年,畜牧業總產值2.2億元。 [3] 

張潘鎮工業

張潘鎮工業以精細化工及農機制造兩大支柱產業為主,2011年,工業生產總值達31億元,比上年增長2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2家,實現工業增加值7.6億元,比上年增長22%。 [3] 

張潘鎮商業

2011年末,張潘鎮有商業網點1625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8.3億元,比上年增長20%;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4.6億元,比上年增長21%。 [3] 

張潘鎮金融

2011年末,張潘鎮有農業銀行、河南農村信用社開設的金融網點3家,各類存款餘額1.9億元,各項貸款餘額4000萬元。 [3] 

張潘鎮社會事業

張潘鎮教育事業

2011年末,張潘鎮有幼兒園10所,在園幼兒800人,專任教師40人;小學11所,在校生1650人,專任教師185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1250人,專任教師95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主要學校有張潘鎮第一中學、張潘鎮第二中學。 [3] 
2011年,張潘鎮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60萬元。 [3] 

張潘鎮文體事業

2011年末,張潘鎮有村文化站29個,總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各類圖書室35個,建築面積2800平方米,藏書10萬餘冊。文化行業從業人員40人。主要文化藝術團體有盆李、水田、張潘、前汪、城角徐、韓莊、謝莊等村的戲曲演唱隊。 [3] 
2011年末,張潘鎮有學校體育場9個,46%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 [3] 

張潘鎮醫療衞生

2011年末,張潘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衞生機構30個,包括張潘鎮衞生院1個、張潘鎮計劃生育指導站1個,村衞生室28個。病牀230張,專業衞生人員153名,其中執業醫生31人,註冊護士7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35000人次。 [3] 
2011年,張潘鎮農村衞生廁所普及率100%,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6.5%。 [3] 

張潘鎮社會保障

2011年末,張潘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户數15户,人數15人,支出3.1萬元,比上年增長13%;月人均170元,比上年增長13%。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824户,人數1325人,支出138.3萬元,比上年增長40%;月人均87元,比上年增長40%。敬老院2家,牀位70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70人。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48000人,參保率93%。 [3] 

張潘鎮基礎設施

  • 郵政電信
2011年末,張潘鎮有郵政所1個,代辦所5個,投遞單程總長度70千米。電信服務網點11個,固定電話用户2958户;移動電話用户18309户;寬帶接入用户1300户。 [3] 
  • 供電
2011年末,張潘鎮有變電站、供電站1個、供電所1個。 [3] 
  • 園林綠化
2011年末,張潘鎮鎮區有花壇15個,綠化面積3000平方米。 [3] 

張潘鎮交通運輸

張潘鎮境內有日(照)南(陽)高速公路、許亳高速公路過境,其中日南高速境內長8.8千米,雙向6車道;許亳高速境內長3.5千米,雙向6車道。237省道,境內長13.9千米,向西通往許昌市區,向東通往鄢陵縣只樂鄉。縣道張古路縱貫,境內長5千米,南從張潘鎮為起點,向北通往許昌縣五女店鎮。有張潘客運站,日發客車60班次,發送旅客1200人次。 [3] 
2011年末,張潘鎮鎮區內構成六縱四橫道路主骨架。2011年末,鎮區開通公交汽車線路1條,年運營總里程達150萬千米,公交運營車輛20輛,萬人擁有量為4台,年客運量130萬人次;出租車50輛,萬人擁有量10台,年客運量100萬人。 [3] 

張潘鎮歷史文化

張潘鎮地名由來

相傳境內張四村西有漢獻帝張、潘二妃墓冢,故名,是三國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3] 

張潘鎮文物古蹟

張潘鎮境內三國文化勝蹟星羅棋佈,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聞名遐邇的人文景觀。境內的名勝古蹟從類別上分,有古城址、古墓葬、古廟寺、古建築和古石刻。現存的有:漢魏故城遺址、毓秀台漢張公祠愍帝陵徐晃墓、郄慮墓、張潘二妃墓、漢墓羣、三姓柏、鄧艾廟、地震碑、關羽辭曹歸劉碑,分別為省、市、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在張潘漢魏故城皇宮遺址區出土了一件深浮雕四神柱礎,上雕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圖像,據考為許都宮殿建築構件,屬國家一級文物。
  • 漢魏故城遺址
漢魏許都故城遺址
漢魏許都故城遺址(5張)
漢魏故城遺址位於許昌市建安區的張潘鎮古城村,距許昌市18公里。據民國廿二年《許昌縣誌》記載:“許昌古城(即漢魏故城)在城東30裏,圍九里一百二十九步。相傳曹操所築,今存遺址。”至今城垣輪廓依稀可辨,夯地土層清晰可見,漢磚瓦塊俯拾皆是。據考,當時城內建築除街道、民宅、官署外,著名建築有許昌宮、景福殿、承光殿、永始台、丞相府等。三國魏人卞蘭作的《許昌宮賦》和韋誕、何晏作的《景福殿賦》流傳至今。1986年,該遺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毓秀台
毓秀台
毓秀台(3張)
毓秀台張潘鎮漢魏故城西南隅,建於建安三年(198年),是曹操為漢獻帝祭天所築,高約15米,面積為4000平方米,有台階99級,是用青磚鋪就的祭祀廣場。每年秋分時節,漢獻帝都要率文武百官前來祭天,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昔日的毓秀台掩映在林蔭之中,綠意擁簇,高接雲天。台下佈列着數十座豪華的宮殿式古建築。是漢獻帝祭祀前暫時休息的地方。毓秀台比同為皇家祭天場所的北京天壇早建千餘年。
  • 漢張公祠
漢張公祠亦稱張公廟,清代又塑包公像於殿內,故又稱包公寨,位於許昌縣張潘古城西北部,距許昌市18公里。距漢魏故城遺址毓秀台1.5公里,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漢魏故城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傳,當年劉備關羽張飛兄弟三人來許拜見獻帝時,張飛在此居住,後人稱張公祠或張公寨。《嘉靖許州志》記載:“張公祠始建於漢魏,重修於嘉靖7年(1528年)。”祠廟建於8米的高台上、坐北向南佔地20餘畝。原有殿、堂、樓、閣、亭、台、庵50餘間,廟中奉祀劉備、關羽和張飛。廟前有三姓柏,一樹松、柏、檜三個品種,像徵着桃園三兄弟。山門內東西牆壁上各嵌有一塊青石,東雨石,西風石,二石有預測陰晴風雨的功能。廟門建築奇巧,是寨,又是洞門,還是山門,上是門樓又是戲樓。張公殿前立有明、清兩通地震碑。五是祠內漢磚幾千塊,磚的圖案沒有一塊是相同的。另還有張飛井和三義殿等遺蹟。
  • 愍帝陵
愍帝陵
愍帝陵(2張)
愍帝陵位於許昌市東14公里的張潘鎮,東望張潘漢魏故城遺址,為東漢獻帝衣冠冢。陵稱“愍”而不稱“獻”是昭烈帝所諡。獻帝禪位給魏王曹丕,丕稱帝后,封獻帝為山陽公(今河南修武縣)。獻帝死後,葬於封地。因曾居許二十五年,後人為表紀念而建陵,陵高15米,面積10000平方米,今僅存一長方形土台。
參考資料
  • 1.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18(鄉鎮卷 )[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9.05:第305頁.
  • 2.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19(鄉鎮卷 )[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0.05:第313頁.
  •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黃樹賢總主編;張克強本卷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大典·河南省卷[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7年3月:1819-1820.
  • 4.    2020年行政區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引用日期2021-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