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聲東擊西

(漢語成語)

鎖定
聲東擊西,是漢語的一則成語 ,出自漢·劉安淮南子·兵略訓》和唐·杜佑通典·兵六》。 [1] 
這則成語是使對方產生錯覺以出奇制勝的一種戰術,一種策略思想。意為表面上聲稱攻打東邊,實際上卻攻打西邊。軍事上是迷惑敵人、出奇制勝的一種謀略。其本身結構是聯合式,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賓語、定語等。 [1] 
中文名
聲東擊西
拼    音
shēng dōng jī xī
近義詞
出其不意出奇制勝
反義詞
無的放矢
出    處
《淮南子·兵略訓》《通典·兵六》
語法功能
作謂語、賓語、定語等

聲東擊西成語出處

漢·劉安《淮南子·兵略訓》:“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剛,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強,為之以歙而應之以張,將欲西而示之以東。”
唐·杜佑《通典·兵六》:“聲言擊東,其實擊西。”
後人根據《淮南子·兵略訓》的內容提煉出“聲東擊西”之意,再根據《通典·兵六》的文字提煉出“聲東擊西”之語。 [1] 

聲東擊西成語故事

楚漢爭霸時期,漢王劉邦曾率軍攻打楚都彭城,結果被項羽的軍隊殺得大敗,潰逃到了滎陽地區。這時,許多已經歸順了劉邦的將士見勢不妙,紛紛投降了項羽。劉邦的降將魏王豹一看苗頭不對,也離開漢營,回到了他的封地河南。魏王豹一到河南,馬上封鎖了黃河西岸的臨晉關,切斷了漢軍的退路,去與項羽謀和。
這樣一來漢軍腹背受敵,形勢十分危急。於是劉邦派部將説服魏王豹,動員他重新投靠漢王。可魏王豹一意孤行,堅決不允。劉邦惱怒萬分,就派大將韓信去征討魏王豹。魏王豹聞訊,立即命柏直為將,率重兵嚴密防守在黃河西岸的蒲坂一帶,以阻止漢軍渡河。
韓信率領漢軍來到了黃河西岸,他見蒲坂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而且對岸又有重兵把守,知道從這裏強攻是難以取勝的。於是韓信決定運用兵法上“聲東擊西”的戰術,準備巧渡黃河天險。為了迷惑柏直,韓信就命少量兵馬在蒲坂對岸紮下營寨,並讓他們日操練巡行,做出漢軍要從這裏強渡黃河的姿態,卻暗中調兵遣,把漢軍主力轉移到夏陽河口,準備從夏陽偷渡黃河,進攻魏王豹。果然,柏直中了韓信的計,以為漢軍真要從蒲坂渡河了,就向魏王豹報喜,説蒲坂防守得很嚴密,可謂堅如磐石,漢軍休想過黃河一步,魏王豹現在可以高枕無憂了。
韓信率精鋭人馬趕到夏陽後,立即命士兵砍樹,做了大量木桶,然後三三兩兩捆在一起,再拴上木排,便製成了渡河用的木筏,乘着它們神不知鬼不覺地渡過了黃河。漢軍一上岸,就直取魏王豹的老巢安邑。
魏王豹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經為時已晚。他慌忙召集起隊伍,領兵迎戰。可魏王豹的烏合之眾根本不是漢軍的對手,結果讓漢軍殺得慘敗,魏王豹自己也被韓信活捉了。 [2] 

聲東擊西成語寓意

聲東擊西在戰術上的關鍵在轉移目標,講的是出奇制勝,以假象迷惑對手,造成對方的錯覺,偽裝攻擊的真實目標,用靈活機動的行動,忽東忽西,即打即離。不攻而示之以攻,欲攻而示之以不攻;形似必然而不然,形似不然而必然;似可為而不為,似不可為而為之。這是用兵打仗中常用的一種作戰謀略。其主要思想是讓對手順情而推理,己方卻因勢而用計,出其不意地奪取勝利。 [3]  [5] 

聲東擊西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聲東擊西用於軍事等方面,為兵法上的“三十六計”之一。作為成語,比喻虛張聲勢,使人產生錯覺,實則集主力擊於不備之處。這則成語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賓語、定語等。 [1] 
運用示例
宋·張綱《華陽集》卷十五:“況虜情難測,左實右偽,聲東擊西。” [4] 
元·脱脱等《宋史·高敏傳》:“兵家之事,聲東擊西。” [1]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一回:“蜀人或聲東擊西,指南攻北,吾兵必須分頭守把。” [1] 
參考資料
  • 1.    聲東擊西的解釋|聲東擊西的意思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1-08-22]
  • 2.    崔鍾雷.成語典故大全.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18:271-272
  • 3.    鏡泊, 明翔.聲東擊西——出其不意的制勝之道[J].科學決策,2006(6):60
  • 4.    李一華 呂德申.漢語成語詞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5:742
  • 5.    陳忠梅主編.中華典故(一).瀋陽:遼海出版社,2013: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