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 名
- 曹真 [31]
- 別 名
-
秦真
邵陵元侯 [32] - 字
- 子丹
- 諡 號
- 元侯 [33]
- 所處時代
- 漢末三國
- 民族族羣
- 漢族
- 出生地
- 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
- 逝世日期
- 231年
- 主要成就
-
大敗羌胡聯軍
平定河西
大破吳國孫盛
擊退蜀漢諸葛亮 - 官 職
- 大將軍、大司馬
- 爵 位
- 東鄉侯→邵陵侯
曹真人物生平
編輯曹真早年經歷
曹真,字子丹,魏武帝曹操的養子。據《三國志》記載,曹操起兵討伐董卓時,曹真之父秦邵為曹操招募兵馬,後為豫州牧黃琬所殺害,曹操哀曹真少孤,於是收養喪父的曹真。
[1]
但另據裴松之注引《魏略》的記載,曹真本姓秦,其父秦邵素來與曹操相善。
[2]
興平末年,袁術部曲與曹操在豫州交戰,曹操一次外出時偵察時,遭遇袁術部曲追殺,幸得曹真之父冒名頂替,袁術部曲誤以為他就是曹操,遂殺之而去,使曹操躲過一劫。由此曹操想到秦邵恩德,因此曹操收養曹真,變易其姓,才轉姓曹。
[2]
兩種説法莫衷一是。
曹真漢中之戰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劉備率領諸將起兵攻漢中。曹真以偏將軍率領所部,與都護將軍曹洪、騎都尉曹休、雍州刺史張既等擊破劉備別將吳蘭於下辨,被拜為中堅將軍。九月,隨曹操親征至長安,被授予中領軍一職。
[3]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南渡沔水,於定軍山斬殺曹軍統帥夏侯淵。曹操十分憂慮漢中戰事,遂任命曹真為徵蜀護軍,後督徐晃等於陽平關,擊破劉備別將高翔。曹操從長安率軍進入漢中,但其後卻無法擊破劉備,遂決定放棄漢中。曹操命令各路軍隊陸續退出漢中,又令曹真到武都去迎接曹洪所部回屯陳倉。
[4]
曹真鎮守河西
曹真畫像(4張)
黃初二年(221年)十一月辛未,治元多、盧水、封賞等諸胡組成聯軍在河西作亂,時任鎮西將軍曹真率領眾將進討諸胡聯軍,大獲全勝,平定河西,據《魏書》記載,此戰“斬首五萬餘級,獲生口十萬,羊一百一十一萬口,牛八萬”,破胡告檄傳到洛陽後,曹丕非常高興,大笑説:“我在帷幕之內運籌帷幄,諸將在萬里之外奮勇作戰,其相應若合符節。前後戰克獲虜,沒有如此之多的
[6]
。”
[7]
此戰重新打通了西域和中原王朝往來的道路,次年二月,鄯善、龜茲、于闐王各遣使奉獻,曹魏恢復了漢朝在西域的統治。
曹真南下敗吳
黃初三年(222年),曹丕兵分三路,南征孫權,命曹真與徵南大將軍夏侯尚、左將軍張郃、右將軍徐晃率領中路大軍攻打南郡江陵縣。曹真先是擊破吳將孫盛,又與夏侯尚擊退了前來增援的諸葛瑾,奪據江陵中洲,徹底包圍江陵城。曹真命令士兵堆土山、挖地道,在城邊立起樓櫓,向城中放箭。但吳軍守將朱然指揮得當,曾攻破兩個營壘。大軍圍城六個月,吳軍糧谷將盡,城破在望,但疫疾大起,孫權重新遣使納貢,
[8]
魏軍撤退。
[9]
之後曹真又轉為中軍大將軍,加給事中。
[10]
曹真受詔輔政
曹真力挫諸葛
太和二年(228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皆投降蜀漢。曹叡於是親征至長安,遣曹真為督諸軍駐於郿,曹真派右將軍張郃進軍援救,於街亭之戰中大破馬謖。
[12]
同時,曹真在箕谷擊敗趙雲、鄧芝的偏師。
[13]
增援部隊開進隴右,諸葛亮為避免遭受夾擊,於是退兵。起初,安定人楊條等劫持官吏據守月支城響應諸葛亮,曹真軍至安定,楊條對其眾説:“大將軍親自來了,我願意儘早出降。”遂自縛出降。於是陸續收復三郡。
[14]
翌年春天,諸葛亮果然攻打陳倉,郝昭早已有備而戰,諸葛亮不能攻克,同時蜀漢軍隊兵糧不足,致使諸葛亮無功而還。曹真因功被增加食邑,並前二千九百户。
[15]
曹真位極人臣
太和四年(230年),曹真入朝,接替曹休,遷為大司馬,賜劍履上殿,入朝不趨。曹真上表認為蜀漢多次犯境,建議數路大軍攻伐蜀漢。曹叡採納,但司空陳羣反對從斜谷進軍的計劃,曹真再次上書要求從子午道進攻漢中,陳羣有陳述不能出兵的理由,且認為大規模征戰軍事用度花費甚巨。曹叡下詔將陳羣的意見提供給曹真參考,但曹真卻據此詔書隨即出發,改從子午道入;另遣大將軍司馬懿經漢水進軍,郭淮、費曜等部或從斜谷入、或從武威入。後因漢中艱險,會逢雨季,棧道遭雨水沖刷斷絕,曹真用了一個月,才走了一半路程,朝中大臣華歆、楊阜、王肅等都上疏勸魏明帝下詔撤軍,至九月,曹真只得受詔撤退。
[16]
太和五年(231年),曹真去世,獲諡為元侯,由長子曹爽繼承爵位。魏明帝曹叡追思曹真之功,下詔説:“大司馬一生忠孝節義,輔佐二祖,對內,不因自己是皇親而邀寵;對外,也不鄙視貧寒之士,真可謂是守成業、忠職守、道德高尚的人啊!分封曹真的五個兒子羲、訓、則、彥、皚為列侯。”
[17]
曹真年輕時與同宗曹遵、同鄉朱贊一同仕於曹操。曹遵、朱贊早亡,曹真同情他們,上表將自己的食邑分封給他們的兒子,得到准許。
[18]
曹真每次征伐,都能與將士同甘共苦,軍費不足,就用自己家的錢財賞賜,所以士兵都願為他效力。
正始四年(243年),七月,魏帝曹芳下詔在太祖曹操的宗廟祭祀曹真與曹休、夏侯尚、桓階、陳羣、鍾繇、張郃、徐晃、張遼、樂進、華歆、王朗、曹洪、夏侯淵、朱靈、文聘、臧霸、李典、龐德、典韋等二十位對魏朝功勳卓著的大臣
[19]
。
曹真人物評價
編輯楊條:大將軍自來,吾原早降耳。
[20]
桓範:曹子丹佳人!
[20]
蔣濟:曹真之勳,不可以不祀。
[21]
陳壽:夏侯、曹氏,世為婚姻。故惇、淵、仁、洪、休、尚、真等並以親舊肺腑,貴重於時,左右勳業,鹹有效勞。
[20]
曹真軼事典故
編輯曹真驚帆馬
曹真屠几上肉
魏文帝黃初五年(224年),振威將軍吳質入朝,文帝詔曹真與特進以下的大臣都到吳質家中宴飲。吳質酒酣後,召來伶人,讓他們表演説肥瘦(曹真肥而朱鑠瘦,也就是暗有調侃二人之意),曹真認為自己是宗室重臣,恥於被戲弄,怒責吳質。曹洪、王忠也出來勸説。吳質大怒按劍怒責曹真,朱鑠站起來勸説吳質,也被吳質斥責回到座上。朱鑠本來性子就急,越想越氣,拔出劍怒斬在地上,於是眾人不歡而散。
[23-24]
曹真親屬成員
編輯曹真父母
養父:魏武帝曹操
母親:曹氏
曹真兄弟姐妹
曹真後代
曹真爭議考辨
編輯- 父親之謎、姓氏爭議
《魏略》記載:其父名伯南,與曹操相善。為保護曹操而被袁術所殺,曹操遂變其姓為“曹”。
按:《魏略》中記載“真,本姓秦……或雲其父伯南夙與太祖善”,此句有歧義,有人認為曹真之父名叫“伯南”,而有人則推斷此句應斷為“其 父伯 南”,也就是曹真的“父伯”(伯父)名叫“南”。
《魏略》原本想表達的意思是:曹真的父親名叫伯南。因為緊隨其後的文字即提到“袁術部黨與太祖攻劫,太祖出,為寇所追,走入秦氏,伯南開門受之”。如果曹真的伯父叫“南”的話,這裏不會仍然寫“伯南開門受之”而應該是“南開門受之”了。
[20]
另外,古人一般將伯父寫作從父的。如《三國志.周瑜傳》:瑜從父尚為丹楊太守,瑜往省之……。所以假如秦某是曹真的伯父,則應該寫作“從父南”而不是“父伯南”,即為“真本姓秦……或雲其從父南夙與太祖善”。
綜上可以推斷《魏略》所載保護曹操的人是“伯南”,而不是“南”;之前的文字意思是“曹真的父親叫伯南”,而並非某人所推斷的“曹真的伯父名叫南”。更加上當時雙字名甚少,伯南應為字號,與陳壽三國志所述“真父邵募徒眾,為州郡所殺。”且名邵字南符合古人取字規則(如蜀漢李邵字永南,宗俱碑亦有一名李邵字伯南
[26]
),相結合則得出最終結論:曹真之父姓秦名邵,字伯南。
曹操賜姓秦真為曹的時間,按《古今圖書集成》記載為建安二十年(215年)。
[28]
然按《三國志》載,真父被黃琬殺害,而《魏略》言真父死於袁術部黨。疑二書所載有一為誤。
曹真史籍記載
編輯曹真藝術形象
編輯曹真文學形象
在小説《三國演義》中,為了強調司馬懿與諸葛亮兩名英傑對壘的激烈,而將曹真成功擊退諸葛亮兩次北伐的功績轉記予司馬懿,曹真的實力被大大弱化,面對諸葛亮屢戰屢敗,最後更在徵蜀失敗後因為諸葛亮的信活活氣死。不過,曹真在演義中也有當諸葛亮以離間計製造司馬懿謀叛消息時加以識破,以及卧病時主動將都督印讓與司馬懿的描述,仍表現出相當的才智與氣量。在蜀將魏延的評價中,曹真也是個“頗識兵法”的人物。
曹真影視形象
年份 | 影視類型 | 劇名 | 飾演者 | 形象 |
---|---|---|---|---|
1994年 | 電視劇 | 《三國演義》 | ||
2010年 | 電視劇 | 《三國》 | ||
2012年 | 電影 | 《銅雀台》 | ||
2013年 | 電視劇 | 《新洛神》 | ||
2017年 | 電視劇 | |||
2017年 | 電視劇 |
- 參考資料
-
- 1. 《三國志》:曹真字子丹 ,太祖族子也。太祖起兵,真父邵募徒眾,為州郡所殺。太祖哀真少孤,收養與諸子同,使與文帝共止。常獵,為虎所逐。顧射虎,應聲而倒。太祖壯其鷙勇,使將虎豹騎。討靈丘賊,拔之,封靈壽亭侯。
- 2. 《魏略》:真本姓秦,養曹氏。或雲其父伯南夙與太祖善。興平末,袁術部黨與太祖攻劫,太祖出,為寇所追,走入秦氏,伯南開門受之。寇問太祖所在,答雲“我是也。”遂害之。由此,太祖思其功,故變其姓。
- 3. 《三國志》:以偏將軍將兵擊劉備別將於辯,破之,拜中堅將軍。從至長安,領中領軍。
- 4. 《三國志》:是時,夏侯淵歿於陽平,太祖憂之。以真為徵蜀護軍,督徐晃等破劉備別將高詳於陽平。太祖自至漢中,拔出諸軍,使真至武都迎曹洪等還屯陳倉。
- 5. 《三國志》:文帝即王位,以真為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雍、涼州諸軍事。錄前後功,進封東鄉侯。張進等反於酒泉,真遣費曜討破之。斬進等。黃初三年還京都,以真為上軍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假節鉞。
- 6. 《魏書》:十一月辛未,鎮西將軍曹真命眾將及州郡兵討破叛胡治元多、盧水、封賞等,斬首五萬餘級,獲生口十萬,羊一百一十一萬口,牛八萬,河西遂平。帝初聞胡決水灌顯美,謂左右諸將曰:“昔隗囂灌略陽,而光武因其疲弊,進兵滅之。今胡決水灌顯美,其事正相似,破胡事今至不久。”旬日,破胡告檄到,上大笑曰:“吾策之於帷幕之內,諸將奮擊於萬里之外,其相應若合符節。前後戰克獲虜,未有如此也。”
- 7. 《三國志·魏書·文帝紀第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5-13]
- 8. 《全三國文》:孫權重遣使稱臣,奉貢明珠百筐,黃金千鎰,馴象二頭,或牝或牡,擾禽鸚鵡,其他珍玩盈舟溢航,千類萬品。
- 9. 《資治通鑑·卷七十》:會天大疫,帝悉召諸軍還。
- 10. 《三國志》:與夏侯尚等徵孫權,擊牛渚屯,破之。轉拜中軍大將軍,加給事中。
- 11. 《三國志》:七年,文帝寢疾,真與陳羣、司馬宣王等受遺詔輔政。明帝即位,進封邵陵侯,遷大將軍。
- 12.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遣大將軍曹真都督關右,並進兵。右將軍張郃擊亮於街亭,大破之。
- 13. 《漢晉春秋》:亮曰:“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則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
- 14. 《三國志》:諸葛亮圍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應亮。帝遣真督諸軍軍郿,遣張郃擊亮將馬謖,大破之。安定民楊條等略吏民保月支城,真進軍圍之條謂其眾曰:“大將軍自來,吾願早降耳。”遂自縛出,三郡皆平。
- 15. 《三國志》:真以亮懲於祁山,後出必從陳倉。乃使將軍郝昭、王生守陳倉,治其城。亮果圍陳倉,已有備而不能克。增邑,並前二千九百户。
- 16. 《三國志》:四年,朝洛陽,遷大司馬,賜劍履上殿,入朝不趨。真以“蜀連出侵邊境,宜遂伐之,數道併入,可大克也。”帝從其計。真當發西討,帝親臨送。真以八月髮長安,從子午道南入。司馬宣王溯漢水,當會南鄭。諸軍或從斜谷道,或從武威入。會大霖雨三十餘日,或棧道斷絕,詔真還軍。
- 17. 《三國志》:真病還洛陽,帝自幸其第省疾。真薨,諡曰元侯,子爽嗣。帝追思真功,詔曰:“大司馬蹈履忠節,佐命二祖,內不恃親戚之寵,外不驕白屋之士,可謂能封盈守位,勞謙其德者也。其悉封真五子羲、訓、則、彥、皚皆為列侯。”初,文帝分真邑二百户,封真弟彬為列侯。
- 18. 《三國志》:真少與宗人曹遵、鄉人朱贊並事太祖。遵,贊早亡。真愍之,乞分所食邑封遵、贊子。詔曰:“大司馬有叔向撫孤之仁。篤晏平久要之分。君子成人之美,聽分真邑賜遵、贊子爵關內侯,各百户。”真每徵行,與將士同勞苦,軍賞不足,輒以家財班賜,士卒皆願為用。
- 19. 《三國志》:七月,詔祀故大司馬曹真、曹休、徵南大將軍夏侯尚、太常桓階、司空陳羣、太傅鍾繇、車騎將軍張郃、左將軍徐晃、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太尉華歆、司徒王朗、驃騎將軍曹洪、徵西將軍夏侯淵、後將軍朱靈、文聘、執金吾臧霸、破虜將軍李典、立義將軍龐德、武猛校尉典韋於太祖廟庭。
- 20. 《三國志 魏書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11-11]
- 21. 《晉書 帝紀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7-30]
- 22. 崔豹 《古今注·雜記》:“驚帆。 曹真 有駃馬,名為驚帆,言其馳驟如烈風之舉帆疾也。”
- 23. 《魏略》:質黃初五年朝京師,詔上將軍及特進以下皆會質所,大官給供具。酒酣,質欲盡歡。時上將軍曹真性肥,中領軍朱鑠性瘦,質召優,使説肥瘦。真負貴,恥見戲,怒謂質曰:“卿欲以部曲將遇我邪?”驃騎將軍曹洪、輕車將軍王忠言:“將軍必欲使上將軍服肥,即自宜為瘦。”真愈恚,拔刀瞋目,言:“俳敢輕脱,吾斬爾。”遂罵坐。質案劍曰:“曹子丹,汝非屠几上肉,吳質吞爾不搖喉,咀爾不搖牙,何敢恃勢驕邪?”鑠因起曰:“陛下使吾等來樂卿耳,乃至此邪!”質顧叱之曰:“朱鑠,敢壞坐!”諸將軍皆還坐。鑠性急,愈恚,還拔劍斬地。遂便罷也。
- 24. 《三國志》:嘉平中,紹功臣世,封真族孫熙為新昌亭侯,邑三百户,以奉真後。
- 25. 《三國志·魏書九·諸夏侯曹傳第九》:(曹魏齊王曹芳)嘉平中,紹功臣世,封真族孫熙為新昌亭侯,邑三百户,以奉真後。
- 26. 《宗俱碑陰》:梁國睢陽李邵字伯南。
- 27. 《隋書·卷六六·列傳第三一·鮑宏》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6-16]
- 28. 《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氏族典·第一卷》:獻帝建安二十年,曹操改秦真姓曹氏。
- 29. 三國志·卷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2-20]
- 30. 《晉書·卷三十一·列傳第一》:景懷夏侯皇后,諱徽,字媛容,沛國譙人也。父尚,魏徵南大將軍。母曹氏,魏德陽鄉主。
- 31. 《三國志》:曹真字子丹,太祖族子也。
- 32. 《資治通鑑》:(太和五年)三月,邵陵元侯曹真卒。
- 33. 《三國志》:真薨,諡曰元侯。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