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逝世日期
- 232年12月27日
- 主要成就
- 詩歌史上第一位大力寫作五言詩的詩人;完成了樂府民歌到文人詩的轉變
- 主要作品
- 《七步詩》《白馬篇》《洛神賦》《七哀詩》《飛龍篇》
- 籍 貫
- 沛國譙縣
- 爵 位
- 臨淄侯→安鄉侯→陳王
- 諡 號
- 思
曹植人物生平
編輯曹植少年才情
曹植(2張)
建安十一年(206年)八月,15歲的曹植第一次隨父東征海賊管承到達淳于(今安丘東北)。
建安十二年(207年)一月,回師鄴城,他在《求自試表》中所説“東臨滄海”即指此事。九月,16歲的曹植隨父北征柳城(今遼寧朝陽),他在《求自試表》中説“北出玄塞”即指此行,《白馬篇》就是曹植對此期間隨父征戰的寫照。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17歲的曹植隨父南征劉表至新野,後又隨父與孫權戰於赤壁。
建安十四年(209年),曹植隨父征戰第一次回到家鄉亳州。
[2]
曹植立嗣之爭
建安十九年(214年),轉封臨菑侯。
[40]
七月,曹操攻孫權,讓曹植留守鄴城,臨行前告誡曹植説:“當年我擔任頓邱令的時候二十三歲,回想起那時候的所作所為,至今都不曾後悔。如今你也是二十三歲,怎能不發奮圖強呢!”曹植既因為有才而受寵,丁儀、丁廙、楊修等人便都來輔佐他。曹操有些猶疑,好幾次幾乎要立曹植為太子。然而,曹植文人氣、才子氣太濃,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飾約束自己,飲起酒來毫無節制。而曹丕一面運用計謀,一面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得到了許多支持,曹操便立曹丕為繼承人。
[42]
曹植洛水感懷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洛陽,曹丕繼王位,曹植時年29歲,作《上慶文帝受禪表》、《魏德論》。同年,曹丕稱帝。曹植、蘇則聽説曹丕廢漢自立,都穿上喪服為漢朝悲哀哭泣。曹丕憤怒説道:“我順應天命當了皇帝,卻聽説有人哭,為什麼呢?”
[5]
此後,嚴加防範。後來,曹丕礙於母后卞氏的壓力,只好將曹植數次徙封。曹植的生活從此發生了變化。他從一個過着優遊宴樂生活的貴族王子,變成處處受限制和打擊的對象。
黃初三年(222年)四月,31歲的曹植被封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也就是在這次被封王之後回鄄城的途中,他寫下了著名的《洛神賦》。在《洛神賦》中,詩人描摹了一位美麗多情的女神形象,把她作為自己美好理想的象徵,寄託了自己對美好理想的傾心仰慕和熱愛;又虛構了向洛神求愛的故事,象徵了自己對美好理想夢寐不輟的熱烈追求;最後通過戀愛失敗的描寫,以此表現自己對理想的追求歸於破滅。
[1]
曹植憂生之嗟
黃初四年(223年),32歲的曹植徙封雍丘王。
黃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繼位,即魏明帝。壯心不已的曹植急切地渴望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他曾多次慷慨激昂地上書曹叡,要求給予政治上的任用,拳拳之心可以使鐵石心腸之人動容。但過於冷靜理智的曹叡卻心如古井,不起微瀾,對於曹植的種種表白和要求,只是口頭上給予嘉許而已。曹叡對他仍嚴加防範和限制,處境並沒有根本好轉。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遷封過多次,最後的封地在陳郡。
太和三年(229年),38歲的曹植徙封東阿,其間潛心著作,研究儒典。
曹植政治思想
編輯三曹非常重視網羅民間隱士,試圖把散落在民間的隱士人才都聚集起來。三曹一方面批評動搖隱士所信仰的荒誕無稽,讓眾人退出山林入世治國。另一方面又歌頌其情操,把隱士視為同道中人,意在招隱求賢、讓眾人入世治國輔君濟世。曹丕的《大牆上蒿行》開頭即以人生短暫發問:”今我隱約欲何為?”接着以入世的物質享受誘發隱士們出山,為其建功立業。此詩受到曹植《七啓》勸隱士出山,建功立業的影響。這一方面説明三曹欲有所作為,另一方面也説明存在着大量的隱士不為朝廷所用。
曹植的《七啓》中假託一個“鏡機子”對另一個“玄微子”論述飲食、容飾、羽獵、宮館、聲色、友朋、王道等七個方面的妙處。此賦以招隱求賢、輔君濟世為主旨,大約作於建安十五年(210年)發佈《求賢令》後。令文有“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作者即據此興感抒論。規摹漢代枚乘《七發》大賦體制,假設鏡機子與隱者玄微子問答聯級成文,批評“耽虛好靜”“飛遁離俗”“隱居大荒”的行為,借鏡機子分類鋪敍餚饌、容飾、羽獵、宮館、聲色之妙及遊俠、俊公子之奇節異行,最後以讚頌“聖宰”(即曹操)之“翼帝霸世”“舉不遺才”“國富民康”、建“霸道之至隆”的功績,説服玄微子“從子而歸”,表達了”君子不遁俗而遺名,智士不背世而滅勳”的積極用世、建功立業的政治態度和理想抱負。篇制宏大,鋪陳誇飾,辭采瑰麗,氣勢慷慨,變《七發》散體筆勢為駢儷整飭的精描細繪,而流暢生動過之。
曹植文藝成就
編輯曹植的創作以220年(建安二十五年)為界,分前後兩期。前期詩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負,洋溢着樂觀、浪漫的情調,對前途充滿信心;後期的詩歌則主要表達由理想和現實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憤。他的詩歌,既體現了《詩經》“哀而不傷”的莊雅,又藴含着《楚辭》窈窕深邃的奇譎;既繼承了漢樂府反映現實的筆力,又保留了《古詩十九首》温麗悲遠的情調。曹植的詩又有自己鮮明獨特的風格,完成了樂府民歌向文人詩的轉變。
曹植的作品收錄在《曹子建集》中。《曹子建集》共10卷,收錄了曹植的詩文辭賦。其中收錄較完整的詩歌有80餘首,一半以上為樂府詩體。其代表作有《七哀詩》《白馬篇》《贈白馬王彪》《門有萬里客》等。其中《洛神賦》寫洛川女神的仙姿美態,是文苑奇葩。
曹植賦
神龜賦(並序) |
曹植詩
雜詩(六首) | 公宴詩 | ||
送應氏(二首) | 閨情(二首) | 應詔 | |
曹植樂府
昇天行(二首) | 妾薄命(二首) | ||
曹植書法
曹植畫論
曹植著有《畫贊序》,是中國畫論史上流傳下來的第一篇專題論畫的文章。它可以同漢代的《毛詩序》相提並論。《毛詩序》是中國歷史上第一篇專談詩歌的文章,闡述詩歌的倫理教化作用;《畫贊序》則主張繪畫在"教化"方面應具有的功用。這當然是儒家思想。但曹植在這裏明確了繪畫藝術的社會價值和意義,肯定了繪畫藝術的地位,則是很重要的。
[8]
曹植明確提出畫能“存乎鑑戒”。而且這種“鑑戒”還不是圖解式的進行,而是通過繪畫藝術形象引起觀畫者的感情共鳴產生的。他談到繪畫引起觀畫者的感情反應,有“仰載”“悲惋”“切齒”“忘食”“抗首”“嘆息”“側目”“嘉貴”等等。這是不同的人物畫像所引起的不同的如此豐富多樣的感情反應,這就接觸到了繪畫藝術的特徵。這是中國繪畫史上第一次接觸這一問題。它與曹丕《典論·論文》第一次講文章要有作者的性情是一致的。兩者在理論上可説都是開啓以後那個文藝自覺時代的先聲。
曹植歷史評價
編輯曹植魏晉南北朝
陳琳:君侯高世之才,秉青萍干將之器,拂鐘無聲,應機立斷,此乃天然異稟,非鑽仰者所庶幾也。音義既遠,清辭妙句,焱絕煥炳,譬猶飛免流星,超山越海,龍驥所不敢追,況於駑馬可得齊足!
[9]
陳壽:陳思文才富豔,足以自通後葉,然不能克讓遠防,終致攜隙。
[10]
劉勰:魏武以相王之尊,雅愛詩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辭賦;陳思以公子之豪,下筆琳琅;並體貌英逸,故俊才雲蒸。
[11]
鍾嶸:其源出於國風。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羣。嗟乎!陳思之於文章也,譬人倫之有周孔,鱗羽之有龍鳳,音樂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俾爾懷鉛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映餘暉以自燭。故孔氏之門如用詩,則公幹升堂,思王入室,景陽潘陸,自可坐於廊廡之間矣。
[12]
顏延之:至於五言流靡,則劉禎、張華;四言側密,則張衡、王粲。若夫陳思王,可謂兼之矣。
沈約:若夫平子豔發,文以情變,絕唱高蹤,久無嗣響。至於建安,曹氏基命,二祖陳王,鹹蓄盛藻,甫乃以情緯文,以文被質。自漢至魏,四百餘年,辭人才子,文體三變。相如巧為形似之言,班固長於情理之説,子建、仲宣以氣質為體,並標能擅美,獨映當時。
[13]
魏收:曹植信魏世之英,陸機則晉朝之秀,雖同時並列,分途爭遠。
[14]
謝靈運: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
[15]
曹植隋唐
王通:陳思王可謂達理者也。以天下讓,時人莫之知也。
[16]
房玄齡:逮乎當塗基命,文宗蔚起,三祖葉其高韻,七子分其麗則,《翰林》總其菁華,《典論》詳其藻絢,彬蔚之美,競爽當年。獨彼陳王,思風遒舉,備乎典奧,懸諸日月。
[17]
駱賓王:①河朔詞人,王、劉為稱首;洛陽才子,潘、左為先覺。若乃子建之牢籠羣彥,士衡之籍甚當時,並文苑之羽儀,詩人之龜鏡。②文昌隱隱皇城裏,由來奕奕多才子。潘陸詞鋒駱驛飛,張曹翰苑縱橫起。
李白:曹植為建安之雄才,惟堪捧駕。天下豪俊,翕然趨風,白之不敏,竊慕高論。
杜甫:①曹植休前輩,張芝更後身。②子建文筆壯,河間經術存。③賦料楊雄敵,詩看子建親。
崔佑甫:曹、劉之氣奮以舉,潘、陸之詞縟而麗。過此以往,未之或知。
[18]
曹植兩宋
歐陽修:蓋詩者,樂之苗裔與。漢之蘇、李,魏之曹、劉,得其正始。
[19]
張戒:子建詩,微婉之情,灑落之韻,抑揚頓挫之氣,固不可以優劣論也。古今詩人推陳王及古詩第一,此乃不易之論。
葉適:自魏至隋唐,曹植、陸機為文士之冠。植波瀾闊而工不逮機。植猶有漢餘體,機則格卑氣弱,雖杼軸自成,遂與古人隔絕,至使筆墨道度數百年,可嘆也!
[20]
劉克莊:曹植以蓋代之才,它人猶愛之,況於父乎。使其少加智巧,奪嫡猶反手爾。植素無此念,深自斂退,雖丁儀等坐誅,辭不連植。黃初之世,數有貶削,方且作詩責躬,上表求自試。兄不見察,而不敢廢恭順之義,卒以此自全,可謂仁且智矣。文中子曰:至哉思王,以天下讓。真篤論也。
[21]
曹植明清
李夢陽:嗟乎植!其音宛,其情危,其言憤切而有餘悲,殆處危疑之際者乎!
胡應麟:三曹,魏武太質,子桓樂府詩十餘篇佳,餘皆非陳思比。
王夫之:曹子建鋪排整飾,立階級以賺人升堂,用此致諸趨赴之客,容易成名,伸紙揮毫,雷同一律。子桓精思逸韻,以絕人攀躋,故人不樂從,反為所掩。子建以是壓倒阿兄,奪其名譽。實則子桓天才駿發,豈子建所能壓倒耶?曹子建之於子桓,有仙凡之隔,而人稱子建,不知有子桓,俗論大抵如此。
[27]
馮班:千古詩人,唯子美可配陳思王。
李光地:魏之人物,惟曹子建耳,仲達輩不足道也。江東人物,惟周公瑾,次魯子敬,餘不足道也。
曹植近代
曹植軼事典故
編輯曹植七步成詩
曹植“七步成詩”廣為流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見於《三國演義》),然而這首詩不見於陳壽的《三國志》,最早見於南朝劉義慶的《世説新語·文學》,《世説新語》記載着魏文帝曹丕妒忌曹植的才學,命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否則將被處死,而且對詩有嚴格要求:詩的主題必須為兄弟之情,但是全詩又不可包含兄弟二字,曹植在不到七步之內便吟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此詩是否為曹植所著作,至現今仍有爭議。
曹植洛神悲歌
對於《文選》中的謬注,清人朱乾在《樂府正義》中鞭撻説,這篇原是曹植借“宓犧氏之女,溺死洛水為神”的傳説抒發自己懷才不遇心境的《感鄄賦》。鄄者,實為封地也。好事者利用“鄄”與“甄”通,附會出《洛神賦》隱寓曹植與魏文帝曹丕之妻甄氏的叔嫂戀事,不獨污前人之行,亦且污後人之口。近有學者考證出《洛神賦》的主旨是曹植悼念懷戀其亡妻崔氏女,洛神形象是崔氏女的化身。然而兩者説法皆有不妥之處,故此隱喻君臣大義説較為流行。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曆代文學作品選》雲:“本篇或系假託洛神寄寓對君主的思慕,反映衷情不能相通的苦悶。”
曹植梵唄泰斗
中國本土梵唄之起源,相傳為曹魏陳思王曹植游魚山(在今山東省東阿縣境)時,聞空中天樂梵唄之聲,美妙絕倫,意境深遠,感悟甚深,於是將其音節記錄下來,結合《太子瑞應本起經》,撰文制音,作成了《太子頌》和《菩薩子頌》,遂成合漢曲梵音而製作梵唄之始。
梁《高僧傳》卷十三:陳思王曹植,深愛聲律,屬音經音,既通般遮之瑞響,又感魚山之神制,於是刪治瑞應本起,以為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餘,在契則四十有二。(四十二契當指四十二個曲章)
《法華玄贊》卷四:陳思王登魚山,聞巖岫誦經,清婉道亮,遠俗流響,遂擬其聲,而制梵唄。
《法苑珠林·唄讚篇》卷三十六:魏時陳思王曹植……每讀佛經輒流連嗟玩,以為至道之宗極也。遂制轉贊七聲,升降曲折之響,世人諷誦,鹹憲章焉。嘗游魚山,忽聞空中梵天之響,清雅哀婉,其聲動心,獨聽良久,而侍御皆聞。植深感神理,彌寤法應,乃摹其聲節,寫為梵唄。纂文制音,傳為後式。梵聲顯世,始於此焉。其所傳唄,凡有六契。
由於曹植創制梵唄,意義深遠,貢獻巨大,所以近人釋永悟有詞《東阿王贊》贊其功德:東阿王植公,降生曹魏王宮,雲高天籟連竺中,魚山接長空。瑞應本起得刪治,七步詩八斗雄,和平妙音世界同,梵唄源真宗。
[35]
曹植親屬成員
編輯曹植父母
曹植妻妾
- 某氏,東阿王妃、陳王妃。曹植曾上《謝妻改封表》。
曹植兒子
- 曹苗,高陽鄉公。其生平事蹟,史書缺載,因此少有人知道,其名字出現在曹植的作品《封二子為公謝恩章》。
曹植女兒
- 曹金瓠。曹植長女,不過出生約190天就夭折,因此少有人知道,其名字出現在曹植的作品《金瓠哀辭》。
- 曹行女。曹植幼女,比金瓠晚兩年出生,約7、8個月就夭折,因此少有人知道,其名字出現在曹植的作品《行女哀辭》。
曹植後裔
曹植後世紀念
編輯曹植墓碑原立於後七步村陳思王陵祠內,此地現為學校。碑體高3.44米,寬0.76米,厚0.22米。碑題名為“通許縣創建陳思王陵祠記”,為明代萬曆八年(1580年)通許知縣王喬英撰文書丹,縣丞上好仁,典史範世麟立石,碑文正書36行。碑文記載了墓的位置,贊“子建詩才擅七步之雄,文章冠三國之彥”。
[45]
曹植影視形象
編輯年份 | 影視類型 | 電視劇/電影 | 飾演者 |
---|---|---|---|
1955 | 京劇電影 | 《洛神》 | |
1957 | 粵劇電影 | 《洛神》 | |
1966 | 潮劇電影 | 《洛神》 | |
1975 | 電視劇 | 《洛神》 | |
1983 | 歌仔戲 | 《洛神》 | |
1987 | 歌仔戲 | 《金縷歌》 | |
1994 | 電視劇 | 《三國演義》 | |
1994 | 歌仔戲 | 《新洛神》 | |
1996 | 電視劇 | 《三國英雄傳之關公》 | |
1966 | 越劇 | 《曹植與甄洛》 | |
1999 | 電視劇 | 《曹操》 | |
2002 | 電視劇 | 《洛神》 | |
2010 | 電視劇 | 《三國》 | |
2011 | 電影 | 《鍾繇》 | |
2013 | 歌舞劇 | 《水月洛神》 | |
2013 | 電視劇 | 《新洛神》 | |
2017 | 電視劇 | 《軍師聯盟》 | |
2018 | 電視劇 | 《三國機密》 | |
- 參考資料
-
- 1. 夏日新 .風流才子——中國古代美男掃描 .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1-1
- 2. 曹植一生足跡尋蹤 .中國新聞網.2010-01-13[引用日期2013-12-11]
- 3. 《三國志》:陳思王植字子建。年十歲餘,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柰何倩人?”時鄴銅爵台新城,太祖悉將諸子登台,使各為賦。植援筆立成,可觀,太祖甚異之。
- 4. 《三國志》:二十四年,曹仁為關羽所圍。太祖以植為南中郎將,行徵虜將軍。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於是悔而罷之。
- 5. 《三國志·魏書·蘇則傳》:初,則及臨菑侯植聞魏氏代漢,皆發服悲哭,文帝聞植如此,而不聞則也。帝在洛陽,常從容言曰:"吾應天而禪,而聞有哭者,何也?"則謂為見問,鬚髯悉張,欲正論以對。侍中傅巽掐。則曰:"不謂卿也。"於是乃止。
- 6. 《三國志 魏書十九》:六年,帝東征,還過雍丘,幸植宮,增户五百。
- 7. 《三國志》:其年冬,詔諸王朝六年正月。其二月,以陳四縣封植為陳王,邑三千五百户。植每欲求別見獨談,論及時政,幸冀試用,終不能得。既還,悵然絕望。時法制,待籓國既自峻迫,寮屬皆賈豎下才,兵人給其殘老,大數不過二百人。又植以前過,事事復減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無歡,遂發疾薨,時年四十一。
- 8. 曹植《畫贊序》所藴含的理論價值 .知網空間[引用日期2013-12-11]
- 9. 夏傳才主編;杜志勇校注.建安文學全書 孔融陳琳合集校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06:144-146
- 10. 三國志·魏書十九 .國學網.2013-04-28[引用日期2013-12-20]
- 11. 文心雕龍·時序第四十五 .國學網.2013-04-08[引用日期2013-12-11]
- 12. 詩品 .國學網.2013-04-08[引用日期2013-12-20]
- 13. 宋書·列傳第二十七 .國學網.2013-04-08[引用日期2013-12-11]
- 14. 《魏書·卷八十五·列傳文苑第七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9-29]
- 15. 《釋常談》:文章多謂之八斗之才。謝靈運嘗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 16. 王通·《文中子·事君篇》
- 17. 晉書·列傳第六十二 .國學網.2013-04-08[引用日期2013-12-11]
- 18. 崔佑甫·《穆氏四子講藝錄》
- 19. 歐陽修·《書梅聖俞稿後》
- 20. 葉適·《習學記言》
- 21. 劉克莊·《後村詩話》
- 22. 《題來將軍括蒼送行卷》
- 23. 兄逼弟曹植賦詩 侄陷叔劉封伏法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8-28]
- 24. 藝苑卮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1-12]
- 25. 王世懋《藝圃擷餘》
- 26. 徐世溥·《榆溪詩話》
- 27. 王夫之·《姜齋詩話》
- 28. 王士禎·《帶經堂詩話》
- 29. 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
- 30. 丁晏·《陳思王詩鈔原序》
- 31. 成書倬·《多歲堂詩話》
- 32. 王闓運·《湘綺樓説詩》
- 33. 黃節·《曹子建詩注》
- 34. 《中國文學史大綱》
- 35. 【藝術】梵唄·魚山梵唄·梵唄寺 .鳳凰網.2007-04-01[引用日期2013-12-20]
- 36. 《三國志》:魏國初建,拜尚書。時未立太子,臨菑侯植有才而愛。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訪於外。唯琰露板答曰:“蓋聞春秋之義,立子以長,加五官將仁孝聰明,宜承正統。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也。
- 37. 《水月洛神》再來京 90後洛神熒屏秀舞 .新浪.2013-04-18[引用日期2014-07-21]
- 38. 《三國志·卷十九》:時鄴銅爵台新城,太祖悉將諸子登台,使各為賦。植援筆立成,可觀,太祖甚異之。
- 39. 《三國志·卷十九》: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
- 40. 《三國志·卷十九》:十九年,徙封臨菑侯。
- 41. 三國志·卷一 魏書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4-17]
- 42. 《三國志·卷十九》:太祖徵孫權,使植留守鄴,戒之曰:"吾昔為頓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時所行,無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與!"植既以才見異,而丁儀、丁廙、楊脩等為之羽翼。太祖狐疑,幾為太子者數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勵,飲酒不節。文帝御之以術,矯情自飾,宮人左右,併為之説,故遂定為嗣。
- 43. 《三國志·卷十九》:二十二年,增置邑五千,並前萬户。
- 44. 《三國志·卷十九》:植嘗乘車行馳道中,開司馬門出。太祖大怒,公車令坐死。由是重諸侯科禁,而植寵日衰。
- 45. 曹植墓 .開封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12-10]
- 46. 曹植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08]
- 47. (中國)陳朗,孟慶躍,六朝文選注,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9.07,第34頁
- 48. 李澤厚,魯信名譽主編.美學百科全書.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第43頁
- 49. 《三國志》:陳思王植字子建。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