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魏收

鎖定
魏收(507年572年),字伯起,小名佛助,鉅鹿下曲陽縣(今河北省晉州市)人 [1] 南北朝時期北魏東魏北齊大臣,文學家、史學家,北魏驃騎大將軍魏子建之子。 [13]  [25] 
魏收初仕北魏,拜太常博士,曾與王昕出使南梁,得南朝君臣禮遇。北齊文宣帝高洋取代東魏之前,令魏收與崔季舒等同掌樞密。東魏建立後,魏收被拜為散騎常侍中書侍郎。北齊天保元年(550年),魏收出任中書令,兼著作郎。天保二年(551年),魏收受命撰寫北魏國史。後遷官特進尚書右僕射,掌管詔誥,總議監五禮事,參與修定律令,天保八年(557年),加太子少傅 [14]  武平三年(572年),魏收去世,享年六十六歲。追贈司空尚書左僕射,諡號“文貞”。 [13] 
魏收工詩善賦,文才顯著於北方,與温子升邢邵並稱“北地三才子”,温子升去世後,魏收和邢邵成為北齊文壇兩大派別的領袖,並稱“大邢小魏”。 [13]  在史學方面,魏收曾受命聯合房延祐、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乾等博總斟酌,撰成《魏書》一百三十篇,書成之後,受到眾人質疑,被指稱為“穢史”。 [19]  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魏書》是後世研究北魏歷史的重要著作。魏收的其餘作品被後人輯為《魏特進集》。 [25] 
全    名
魏收
別    名
驚蛺蝶
魏特進
佛助
伯起
諡    號
文貞
所處時代
南北朝(北魏→東魏北齊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日期
507年
逝世日期
572年
主要成就
修撰《魏書》
主要作品
魏特進集
魏書
最高官職
開府、中書監、尚書右僕射等→司空、尚書左僕射
祖    籍
鉅鹿郡下曲陽縣(今河北省晉州市) [1] 

魏收人物生平

魏收年少成名

魏收的先祖是漢朝初年的高良侯魏無知,他的祖父魏悦是魏無知的六世孫,父親是魏子建 [1] 
魏收最初出仕時,被任命為太學博士。武泰元年四月十三日(528年5月7日),北魏爆發了河陰之變爾朱榮大肆捕殺朝臣,因為到了傍晚光線昏暗,魏收才僥倖免於一死。 [20]  吏部尚書李神俊器重他的才學,奏請朝廷授他為司徒記室參軍。節閔帝元恭即位後,讓魏收起草封禪書,他提筆一揮而就,也沒有打草稿。這時,黃門郎賈思同在旁邊,對節閔帝説:“即便有七步成詩的才華,也不能超過魏收。”魏收升遷散騎侍郎,不久,受命掌管天子的起居注,並參與國史的編纂。很快後,又兼任中書侍郎。此時魏收二十六歲。 [3] 
太昌元年四月二十五日(532年6月13日),勃海王高歡擁立平陽王元修為帝,是為北魏孝武帝。孝武帝即位後,封高歡為大丞相,天柱大將軍,太師,世襲定州刺史,又下詔命魏收擔任原來的官職 [4]  [48]  ,但高歡堅持不想要天柱大將軍的職務,孝武帝知道後,命令魏收起草詔書,同意了高歡的請求。孝武帝想要再加封高歡為相國,於是問魏收,相國的品秩到底有多高。魏收據實回答,然後孝武帝一聽便作罷了。魏收沒有揣測出孝武帝和高歡的心思,心裏很不安穩,請求辭去自己的官職,孝武帝同意了。 [27]  過了很久,孝武帝讓魏收給自己的侄子廣平王元贊擔任開府從事中郎,魏收不敢推辭,作《庭竹賦》抒發自己的心情。不久,他被任命為中書舍人 [28] 
魏收與濟陰的温子升、河間的邢子才齊名,世人稱他們為“三才子”。這時,孝武帝對魏收產生猜疑,他便以生病為由,辭去了官職。 [5] 

魏收出使南梁

魏收擔任通直散騎常侍的職位,作為王昕的副手出使南梁。王昕的文辭風流秀逸,魏收的文辭也詞藻華麗,南梁皇帝蕭衍及其朝臣對他們倆都很敬服。之前,南梁和北魏剛剛通好時,北魏首次派李諧盧元明出使南梁。二人的才能器識,也都被南梁佩服。蕭衍稱讚道:“盧元明、李諧著名於當世;王昕、魏收的名氣繼而興起,不知道以後來出使的北魏使者又是什麼樣的?” [29] 
魏收在梁朝館舍時,買來吳地婢女供自己姦淫取樂;魏收的部下也有買婢女的,他也把這些婢女叫過來,全都姦淫了個遍。魏收的行為導致了梁朝的館司獲罪。人們稱讚魏收的才華,卻非常鄙視他的行為。魏收在回國途中寫下《聘遊賦》,辭藻極為工整華麗。回國之後,尚書右僕射高隆之向他和王昕索取從南梁帶來的貨物,二人沒有送給他,高隆之便讓御史中尉高仲密將王昕、魏收拘禁在御史台,過了很久才將他們放還。 [30] 

魏收追隨高歡

司馬子如向朝廷推薦魏收。魏收被高歡召至晉陽,擔任中外府主簿。某天,高歡對高季式説:“我的前任主簿孫搴,他飲酒過量去世了。但現任主簿魏收寫出來的那些東西,我是越看越不滿意。所以你能不能給我推薦一個比較嚴謹縝密的人呢?”高季式向高歡推薦了陳元康,並且極力誇讚他。高歡把陳元康召過來一見,果然十分滿意,當場授予他大丞相功曹一職,不僅允許他掌管國家機密,又讓他做了大行台都官郎。於是魏收不斷受到嫌棄和斥責,並遭到鞭打,很久都不得志。後來,適逢司馬子如奉命來到晉陽找高歡,司馬子如在宴會上同高歡開玩笑説:“魏收是天子的中書郎,希望大王您能給他一點好臉色。”魏收因此而轉為了府屬的官員。然而高歡對他並不優待。 [6]  [38] 
魏收本來自恃有文才,覺得自己某一天必定能脱穎而出,被眾人所知曉,不料一直官位不高,自己功成名就,榮華富貴的願望難以實現。於是,魏收便請求撰修國史。崔暹在高歡之子高澄面前替他説項:“修國史事關重大,你們父子二人建立的豐功偉業,都需要記載下來。”高澄便啓奏朝廷,任命魏收為兼散騎常侍,修撰國史。 [6] 
武定二年(544年),魏收升遷正常侍,領兼中書侍郎,仍然修撰國史。孝靜帝元善見宴請百官時,問他們什麼叫“人日”,眾人一時之間沒想出來。魏收想了想,説:“晉代議郎董勳《答問禮俗》説過,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此時邢邵也在旁邊,因為此次落後於魏收而有一些羞愧。自從東魏、南梁兩國和好之後,雙方書信上經常有“想彼境內寧靜,此率土安和”的字眼。南梁派出的使者到了東魏,他們的書信中不僅用了“彼”字,而且還保留着“此”字,目的是想對東魏顯示自己的親近之意。魏收替朝廷給南梁寫回覆信的時候,在裏面寫“想境內清晏,今萬國安和”,後來南梁回信的時候,採用了這句話。 [52] 
後來,高歡回到朝廷,孝靜帝任命他為相國,但高歡堅決辭讓,還讓魏收代他寫奏章回復孝靜帝。這時高澄在旁邊,高歡便指着魏收説:“這個人應當又是一個崔光。”武定四年(546年),高歡在西門豹祠宴請羣臣,對司馬子如説:“魏收擔任史官,負責撰寫我的善惡之事。聽説北伐的時候,權貴們常常給史官送吃的東西,司馬僕射你是否也曾經宴請過史官呢?”兩人一起大笑。高歡對魏收説:“你不要看到陳元康這些人在我面前奔走,我就會認為他們很勤勞。我今後的名譽地位在你手裏,不要認為我不知道。”不久,高歡封魏收為兼著作郎。 [31] 

魏收寫信勸降

武定五年正月十三日(547年2月18日),侯景背叛東魏,投靠南梁,帶兵攻擊東魏南部的邊境。高澄當時在晉陽,於是命魏收寫下五十多頁檄文。魏收不到一天寫完了。朝廷又要給南梁送檄書,讓南梁朝廷轉交給侯景。這次又讓魏收來寫,他剛入夜時執筆起草,三更寫完,一共寫了七張紙。高澄讚賞了他。東魏孝靜帝曾在秋季舉行射箭,讓羣臣賦詩。魏收的詩的最後一句是:“尺書徵建業,折簡召長安。”高澄對周圍的人説:“朝廷現在有魏收,是國家的光彩。無論是高雅還是通俗的文章,他都能寫出來。我讓邢子才温子升寫作,但是感覺才情詞氣趕不上魏收。我有時心有所思,但經常會忘記,所以就沒有説出來。等想起來又説出來之後,卻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整表達出來。於是我讓魏收呈上他起草的文章,他會把我的想法説得很詳細。”於是高澄又命令魏收兼任主客令,接待梁朝的使者謝王廷、徐陵。侯景投降南梁後,梁朝的鄱陽王蕭範當時在擔任合州刺史。高澄命令魏收寫信勸諭蕭範。蕭範收到書信後,率領部隊西上,讓崔聖念佔據了這座城池。高澄對魏收説:“今天你立了功勞,但遺憾的是尺書徵建業還沒有實現啊!” [34]  [49] 

魏收編寫魏書

武定七年(549年)四月,高澄遇害身亡,高澄之弟高洋到晉陽,命魏收與黃門郎崔季舒、高德正、吏部郎中尉瑾在北邊的相王府參與機密大事。魏收又轉任秘書監,兼著作郎,又任定州大中正。這時,高洋即將接受禪讓稱帝,楊愔把魏收置於館舍內,命他撰寫禪讓的詔書典冊,派徐之才替他看門。 [23]  高洋即位,北齊建立,是為文宣帝。天保元年(550年),魏收擔任中書令,仍然兼任著作郎,封為富平縣子。 [24] 
天保二年(551年),朝廷命魏收撰寫《魏史》。天保四年(553年),朝廷任命魏收為魏尹,還給予他優厚的俸祿,讓他專門在史館著書,不參與其他事務。當初,文宣帝讓羣臣各自陳述自己的志向,魏收説:“我願在東觀秉筆直書,早日寫出《魏書》。”所以,文宣帝命他專任其職,又下詔命平原王高隆之負責監修史書,但高隆之只是掛個名而已。文宣帝對魏收説:“好好地直筆寫史,我不會像拓跋燾那樣誅殺史官。” [7]  但魏收在選拔協助自己的史官時,因為怕他們在學術上超過自己,因而只選取那些能夠依附自己的人。 [37]  其中,像房延祐、辛元植、眭仲讓這些人,雖然是朝廷命官,但並不是寫史的人才;刁柔、裴昂之的確因儒學而得到天子的知遇,但他們卻難以編撰史書,所以只能在寫史時全部依賴魏收;高孝幹靠着歪門邪道獲得官職。參與修史的這些人,他們的祖宗、親戚大多數都被收錄入史書,並在史書中被過度粉飾溢美。 [53] 

魏收受寵於帝

天保八年(557年)夏天,魏收出任太子少傅,繼續監修國史,參與修改律令。三台建成後,文宣帝説:“三台建成了,朕認為應該讓文人們寫一些詞賦來進行歌頌。”楊愔把這個消息先透露給了魏收,於是魏收寫了《皇居新殿台賦》呈上,其內容宏麗壯闊。這一次包括邢邵在內的文人都沒比過魏收。但魏收是在上交自己的賦作的前幾天,才遲遲通知了邢邵寫賦這件事,所以邢邵後來對着別人抱怨道:“魏收真是個小人,故意不早點通知我們這個消息。” [56] 
文宣帝喝醉了之後,不止一次地説:“太子高殷雖是朕的兒子,性格卻非常懦弱。可是保護國家社稷才是至關重要的事情,為了不讓江山落於外人之手,朕就應當傳位於常山王。”魏收已經是高殷的太子少傅了,所以他在楊愔面前幫高殷講話:“太子是國之根本,陛下可不能動搖他的地位。陛下每次喝了三杯酒之後,就説想傳位於常山王,容易讓臣子產生疑慮和二心。若陛下真這麼想,應早下決斷。但我認為換太子這種事可不是鬧着玩的,恐怕會讓國家不安。”楊愔把魏收的話轉達給了文宣帝,於是文宣帝放棄了換掉高殷的想法。 [41] 
魏收後來很是得文宣帝的聖心,每次文宣帝擺設喜慶酒宴,魏收跟着他參加。皇太子高殷納鄭良娣為妾時,有司準備了很完整的牛、羊、豬三牲祭品。文宣帝開懷暢飲之後,卻突然站起來,把完整的牛、羊、豬都弄爛了,然後問魏收:“理解我的意思嗎?”魏收説:“臣很愚笨。臣認為鄭良娣只不過是太子的一個妾而已,按理説,她還不配享受牛、羊、豬三牲祭品。您是因為這個原因,才將它們統統搗毀。”文宣帝聽後大笑,握着魏收的手説:“你瞭解我的意思。”安德王高延宗娶趙郡李祖收的女兒李氏為王妃,文宣帝到李宅赴宴,李氏的母親宋氏拿出兩個石榴放到文宣帝面前。文宣帝問別人是什麼意思,他們説不知道,所以文宣帝隨手就把石榴扔了。魏收説:“石榴裏面有很多籽,現在安德王新婚,我猜李氏的母親是想讓他們夫妻子孫眾多。”文宣帝大喜,説:“今後這種喜事得叫你過來。”然後文宣帝賞給他兩匹錦緞。 [57] 
天保十年(559年),朝廷任命魏收為儀同三司。某天,文宣帝在筵席上喝醉了,口齒不清地説想任命魏收為中書監,讓中書郎李愔在大樹下起草了任命魏收的詔書,李愔説魏收是卓越的人才,自己難以起草這份任命詔書,過了很久也沒有把詔書寫完。等到文宣帝從酒醉中清醒過來後,忘記了自己剛才説過要封魏收為中書監。李愔也沒詢問文宣帝是否要繼續任命魏收,於是這件事就被擱淺了。 [58] 
天保十年十月初十(559年11月25日),文宣帝在晉陽駕崩,朝廷召魏收和中山太守陽休之參與議定喪葬之禮,並讓魏收負責起草詔誥。魏收繼續出任侍中,又升遷太常卿。文宣帝的諡號,以及廟號、陵墓的名稱,是由魏收提議的。 [59] 

魏收效力高演

常山王高演留在宮中主事期間,命令魏收在宮中撰寫詔誥文書,連續幾天不讓他出門。魏收轉為中書監。皇建元年(560年),高演即位為帝,是為孝昭帝。魏收被封為侍中、右光祿大夫,繼續做儀同,監修國史。之前魏收做為王昕的副使,跟隨他出使南梁時,他們兩人的關係就不太友好。但王昕的弟弟王晞與孝昭帝的關係很友好。孝昭帝命令陽休之兼任中書,在晉陽執掌詔誥,卻把魏收留在了在鄴城。魏收就認為這大概是王晞給自己使了絆子,所以他心中很是忿忿不平,然後對太子舍人盧詢祖説:“哪怕陛下是讓你去執掌詔誥呢,我都不會有什麼意見的。”孝昭君又封祖珽為著作郎,想讓他代替魏收。司空主簿李翥是位文詞之士,聽説了關於魏收的這兩條消息後,忍不住八卦了起來:“現如今,朝廷的詔誥全由陽休之來寫,著作又讓祖珽來寫,所以這兩個差事都和魏收沒關係了,恐怕魏收要着急到疽發背了。”孝昭帝讓大家議論二王三恪,魏收依據王肅杜預的觀點,把元、司馬氏作為“二王”,再連同曹魏,就成了“三恪”。孝昭帝又讓諸位禮學之官討論,他們都贊同鄭玄的五代之議。但是因為孝昭帝的皇后姓元,就是説“恪”的範圍不能太廣,經過討論後,孝昭帝採用了魏收的主張。魏收拜太子少傅,解除侍中之職。 [60] 

魏收晚節有損

太寧元年(561年),長廣王高湛即位為帝,是為武成帝。朝廷加封魏收為開府。河清二年(563年),魏收兼任右僕射。這時,武成帝終日沉湎於酒鄉,就把朝中大事都委託給侍中高元海。但是,高元海凡俗平庸,不堪大任。因為魏收的才名震動世俗,都官尚書畢義雲善於處理繁瑣的事務,所以高元海便虛心依賴他們。但魏收畏禍,只想保全自己,不能匡救時弊,所以被人們譏諷。武成帝在華林另外建造玄洲苑,苑內極盡山水台閣的壯麗,然後武成帝下詔命在台閣中畫上魏收的像。 [36] 
魏收偷偷聯繫了出使陳朝的使者封孝琰,然後私自使用公文讓自己的門客與封孝琰一同出行,正好封孝琰他們遇上了一艘外國來的崑崙船,於是魏收趁機得到了很多奇珍異寶、動物毛皮以及成堆的美玉。結果這件事情不小心敗露了,依照北齊法律,朝廷本應當判處魏收流刑,但魏收花錢給自己贖免了罪名。而封孝琰卻被抓入南都獄中,被鞭打二百下,開除官籍。河清三年(564年),魏收被朝廷起用,被任命為清都尹。武成帝派遣黃門郎元文遙對魏收説:“你是老臣,侍奉我們高家的時間最久,之前你犯下的那些罪過,按照情理,朕也可以寬恕你。前些日子朕重新起用你為清都尹,其實這個職位倒不能算是個好差事,但這次是朕剛要重新起用你,所以只能先暫時給你這個職位。朕哪能只用了你的才氣,而忘記提拔你。等到十月份的時候,朕就會把開府的官職歸還給你。”天統元年(565年),魏收被封為左光祿大夫。天統二年(566年),魏收行齊州刺史事。不久後,魏收擔任齊州刺史。 [61]  [69] 
天統四年十二月(569年1月),做了四年太上皇的武成帝駕崩,還沒有發喪的時候,朝廷的大臣們認為後主高緯早就即位為帝,所以他們猜測魏收手裏是不是有武成帝別的敕令,於是請了魏收過來詢問,魏收認為武成帝對自己比較好,便回答了他們。接下來,魏收負責詔書文誥,被朝廷封為尚書右僕射,又負責監修五禮,官位至特進。 [62] 
後來,魏收向朝廷申請,説自己想邀請趙彥深和士開徐之才共同監修五禮。魏收先把這事悄悄告訴了和士開,和士開聽了有點震驚,然後對魏收説自己不學無術,根本不懂五禮。魏收卻對和士開説:“如今天下之事,可都是您來決定的。監修五禮若是沒有您,那就沒法進行啊。”和士開聽了之後,對魏收表示感激,並認為他説的很對。 [51] 
武平三年(572年),魏收去世,朝廷追贈他為司空、尚書左僕射,諡號文貞。在北齊滅亡之後,魏收的墳墓被仇家挖掘,遺骨被丟出墳墓外面。 [11] 

魏收主要影響

魏收史學

參見:魏書
魏收在前人蒐集的史料的基礎上,與通直常侍房延、司空司馬辛元植、國子博士刁柔、裴昂之、尚書郎高孝幹一起寫成《魏書》。他們先是辨析酌定名稱,逐條甄別選擇,又蒐集博採亡佚的史料,連綴補續缺漏未寫的史料,然後上表奏聞朝廷。 [8] 
中華書局版《魏書》 中華書局版《魏書》
《魏書》記載了鮮卑拓跋部早期至公元550年東魏被北齊取代這一階段的歷史。共一百二十四卷,本紀十二卷,列傳九十二卷,志二十卷,因有些紀、列傳和志篇幅過長,又分為上、下、或上、中、下三卷,實共一百三十卷。全書共分十二帙,其中有三十五例,二十五序,九十四論,前後還有二表一啓,都是由魏收獨創。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情況,書中都有較詳盡的描述。其二十卷志尤有價值,從東漢初班固修《漢書》到唐初修《五代史志》近六百年間,《魏書》以外的各紀傳體史書中或根本沒有書志部分,或雖有書志,但缺少刑法、食貨等重要內容,《魏書》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官氏志》針對北魏政權的特殊情況記錄北魏官制,兼及拓跋部所屬各部原有姓氏與所改的漢姓;《刑罰志》記載北魏政權司法制度,對於北魏各族人民對統治者的反抗鬥爭做了如實記載,據不完全統計,見於《魏書》的各族人民起義達一百三十餘次之多;《食貨志》對於北魏的均田制有詳細記述,為後人研究北魏的土地制度,提供了可貴的材料;《釋老志》記載了佛道兩教在中原地區的傳播及其變革,對於佛教發展的記述尤詳,可看作是一部中國佛教簡史。除此之外,《魏書》中的“西域撰述”具有歷史和時代特色的幾方面內容,具體而生動地展現了一幅當時西域歷史與人文景觀的畫卷,對前代正史“西域撰述”有繼承,也有發展,極其深刻地影響了唐修正史“西域撰述”的內容。《魏書》歷來為人所詬病處在於其矯飾之過,但作為研究北魏歷史的重要著作,仍有其不容忽視的價值。且其文“婉而有則,繁而不蕪,持論序言,鈎深致遠”,某些傳記敍寫生動,文學意味濃厚。 [25]  [44] 

魏收文學

魏收年輩小於温子升、邢邵,而文譽齊名,世稱“北地三才”。温子升死後,魏收與邢邵併為北齊文壇兩大派的領袖,魏收仰慕任昉,而邢邵讚賞沈約,互相譏訐,各為朋黨,史稱“見邢、魏之臧否,即是任、沈之優劣”。 [25] 
魏收所作文章多為詔策誥令,東魏武定二年(544年)以後,國家大事的詔命,軍國文詞,皆由魏收所作。魏收在寫作時模仿任昉,所以辭藻壯麗。比如北齊文宣帝遊覽東山時,魏收奉敕作詔,被稱為“宣揚威德,詞理宏壯”。魏收另有《枕中篇》,文辭駢儷,情意懇切,其內容是告誡子侄“驕奢仍作,危亡旋至”,“宜諦其言,宜端其行”,從中可見魏收的處世哲學,《枕中篇》和《上魏書十志啓》《為侯景叛移梁朝文》都是魏收的駢體文代表作。魏收曾自詡能作賦,據《北齊書》記載,其賦作有《南狩賦》《聘遊賦》《皇居新殿台賦》《懷離賦》《庭竹賦》等。講究藻飾之美,是魏收賦作的主要藝術特色。魏收的《南狩賦》“富言淫麗”;《聘遊賦》“辭甚美盛”;《皇居新殿台賦》“文甚壯麗”,堪與邢邵的《新宮賦》相媲美。 [25]  [43] 
魏收也有很多碑誌創作,據《酉陽雜俎》記載,庾信曾説過:“近得魏收數卷碑,製作富逸,特是高才也。”可見魏收所寫的碑誌數量不少,富逸華麗是其主要的藝術特點。 [43] 
魏收也能作詩。《七月七日登舜山》這首詩是魏收為數不多的表現北朝士人豪邁剛健及北朝文學貞剛之氣的詩作。受南朝詩風的影響,魏收模擬南朝詩歌形式的創作頗多,有部分詩作即使放在同時期的南朝詩歌中也未必能夠看出這是北人所作。 如《挾琴歌》以“流水聯”作結,“緣情綺靡,漸入唐調”,其中那句“春風宛轉入曲房,兼送小苑百花香”在意境營造、用詞的細膩方面,完全就是模擬南朝齊梁宮體詩風的特徵。 再例如《喜雨詩》《庭柏詩》《晦日泛舟應詔詩》等,清詞麗句,頗有齊梁風味。有的詩例如《月下秋宴》是五言八句,連用建安“鄴下之遊”等五個典故,稍顯滯澀,與追求以學問入詩、“動輒用事”的任昉相近。《美女篇》《永世樂》等則浮豔淫靡,與南朝宮體詩為同一格調。只是魏收在學習南朝詩歌寫作時注重了形式而忽略了內容,使得其詩作雕文琢字、堆砌辭藻的弊病十分突出,詩歌創作流向了浮靡空洞,逐漸擺脱了北朝那種“詞義貞剛、重乎氣質”的風格。 [25]  [42] 

魏收藏書

魏收擁有豐富藏書,時人樊遜將其列為“多書之家”之一,晚輩盧思道“因就魏收借異書,數年之間,才學兼著”。這些書籍曾助釐正國家藏書,他也因之而才高學博。魏收肯將所藏借與他人,育出才俊,也堪稱傳播典籍與文化的有功者。 [26] 

魏收歷史評價

賈思同:雖七步之才,無以過此。 [13] 
司馬子如:魏收天子中書郎,一國大才,願大王藉以顏色。 [13] 
李庶:霸朝便有二魏。 [13] 
崔進:國史事重,公家父子霸王功業,皆須具載,非收不可。 [13] 
高歡:此人當復為崔光 [13] 
  • 魏收恃才無宜適,須出其短。 [13] 
  • 在朝今有魏收,便是國之光采。雅俗文墨,通達縱橫,我亦使子才、子升時有所作,至於詞氣,並不及之。吾或意有所懷,忘而不語,語而不盡,意有未及,收呈草皆以周悉,此亦難有。 [13] 
  • 定一州,卿有其力,猶恨“尺書建鄴”未效耳。 [13] 
陸操:魏收《魏書》可謂博物宏才,有大功於魏室。 [13] 
楊愔:此謂不刊之書,傳之萬古。但恨論及諸家枝葉親姻,過為繁碎,與舊史體例不同耳。 [13] 
邢邵:江南任昉,文體本疏,魏收非直模擬,亦大偷竊。 [13] 
邢子才:佛助寮人之偉。 [13] 
高洋:爾才不及魏收。 [13] 
高湛:卿舊人,事我家最久,前者之罪,情在可恕。 [13] 
崔巖:愚魏衰收。 [13] 
崔甗:收輕薄徒耳。 [68] 
李百藥:收碩學大才,然性褊,不能達命體道。見當途貴遊,每以色相悦。然提獎後輩,以名行為先,浮華輕險之徒,雖有才能,弗重也。 [13]  [15] 
  • 爾朱榮於魏為賊,收以高氏出自爾朱,且納榮子金,故減其惡而增其善。 [64] 
  • 伯起少頗疏放,不拘行檢,及折節讀書,鬱為偉器。學博今古,才極從橫,體物之旨,尤為富贍,足以入相如之室,遊尼父之門。勒成魏籍,追從班、馬,婉而有則,繁而不蕪,持論序言,鈎深致遠。但意存實錄,好抵陰私,到於親故之家,一無所説,不平之議,見於斯矣。王松年、李庶等並論正家門,未為謗議,遂憑附時宰,鼓動淫刑,庶因鞭撻而終,此公之失德。 [14] 
陳振孫:收既以史招怨,齊亡之歲,竟遭發冢棄骨之禍。 [15] 
  • 爾朱榮河陰之殺朝士,魏書謂:“責百官以明帝被害之故。”北史謂:“榮妄言高陽王雍欲反,故殺之。”
  • 魏書多曲筆,魏收仕於北齊,修史正在齊文宣時(高洋),故凡涉齊神武(高歡)在魏朝時事,必曲為迴護。
  • 孝武西遷為西魏,神武立孝靜帝為東魏,則於西魏之君臣率多貶詞。孝武之殂,則書“宇文黑獺(即宇文泰)既害出帝(即孝武帝),乃以南陽王寶炬(即文帝)僭尊號。” [65] 
  • 收之書趨附避諱,是非不公,真所謂穢史也。 [70] 

魏收軼事典故

魏收折節讀書

魏收曾隨父親奔赴邊疆,喜歡騎馬射箭,並想靠武藝建功立業。滎陽人鄭伯調侃他説:“魏郎,你使用過的兵器有多少?”他很慚愧,便下苦功夫讀書,積年累月磨平了牀板,因此以文采揚名。 [2] 

魏收借賦諷諫

北魏孝武帝曾調集大批士卒到嵩山南麓狩獵,前後共十六天。當時,天氣寒冷,朝野一片埋怨哀嘆的聲音。孝武帝與近臣們以及各位嬪妃都奇裝異服,行為輕薄癲狂,大多不合禮度。魏收想勸諫但心裏又害怕,想沉默不發卻又不能自抑,便呈上自己寫的《南狩賦》以作諷喻,文章的辭采雖過於華麗,但終屬高雅宏正之作。於是孝武帝親手寫詔,對魏收的文章大加褒獎和讚美。 [16] 

魏收侮辱堂叔

魏收的堂叔魏季景,很有文化學問,做官也很出名,他的聲望遠勝過魏收。然而,魏收對堂叔卻經常欺侮怠慢。魏季景與魏收剛到幷州時,遇到已故大司農李諧的兒子李庶,他對魏收説:“現在的朝堂上,有你們兩個姓魏的人。”魏收很輕蔑地説:“你拿我和我的堂叔做比較,就像是把你自己與邪輸相比較一樣。”邪輸,是已故尚書令陳留公繼伯的兒子,因愚笨痴傻而出名,邪輸喜歡在市場上用很高的價錢買東西,商販們都嘲笑他是個傻子。魏收把博學多才的堂叔魏季景與這個傻子劃等號,他一直對堂叔出言不遜。 [35] 

魏收魏收驚蛺蝶

魏收之前在洛陽的時候,行為舉止非常輕薄,所以人們稱他為“魏收驚蛺蝶”。高澄到東山遊覽,説:“魏收這個人自恃才能,便以為自己幹什麼事都可以,我們必須要找出他的短處來。”高澄把這句話説了好多遍。魏收忽然大聲地説:“楊愔理屈詞窮,已被我難倒。” [32] 
楊愔從容説道:“我綽綽有餘,像山一樣屹立不動。但如果我遇到某個姓魏的人,恐怕就會翩翩消失。”翩翩者,即為蝴蝶。高澄聽出了楊愔這句話的內涵,大笑着稱讚楊愔説得很好。高澄又對楊愔説:“你這句話也太含蓄了,你應該直接明瞭地斥責魏收。”楊愔説道:“魏收曾經在幷州寫了一首詩,還跟別人説:‘就是動手暴打我的堂叔魏季景,逼迫他拿出六百斛米,他魏季景也不可能看懂我寫的詩。’魏收對他堂叔的所作所為,很多人都知道,這可不是我隨便亂説的。”高澄大笑着説:“我之前也聽説過這件事。”眾人聽到楊愔這麼説,也都笑了。魏收面露尷尬,支支吾吾地替自己申辯,卻根本無法否認這件事。 [33] 

魏收爭執邢邵

最初,魏收的名聲比不上温子升,邢邵,等到邢邵被朝廷疏遠,温子升被殺,魏收才得到重用,並獨步一時。魏收與邢邵互相詆譭,兩人各樹朋黨。不過一開始的時候,邢邵倒是頗為欣賞魏收,還對比自己小了十歲的魏收讚不絕口:“魏收,是同僚中的偉人。”但魏收被重用後卻經常貶損邢邵的文章,於是邢邵回擊道:“江南的任昉,文體粗疏。魏收不是在刻意模仿任昉的文章,就是在公然偷竊任昉的文章。”魏收説:“你經常在沈約的文集中作賊,為什麼説我偷竊任昉的文章?”任昉沈約都享有很高的聲譽,邢邵、魏收對他們的文章各有偏愛。魏收認為温子升從不寫賦,邢邵的賦作也只有一兩篇,寫賦這一項反倒是自己的長處,所以常常誇耀自己:“必須是寫賦的人,才能算才士。” [39-40] 

魏收吾為魏公藏拙

魏收的文學在北朝頗為出眾,魏收便把自己的文集託南朝使臣徐陵帶往南朝,期望能夠在江東得以流傳。結果徐陵渡過長江時,把魏收的文集扔進江水裏。隨從問起原因,徐陵回答道:“我這是在為魏公藏拙(掩藏拙劣)”。 [17] 

魏收被比賈充

魏收為了取悦於文宣帝,經常跑去東山,和一羣優伶們在文宣帝面前扮演猴子,表演和狗打鬥,因此文宣帝越來越寵愛狎暱魏收。魏收的表兄崔巖忍不住譏諷他:“愚魏衰收。”然後魏收貶損表兄的相貌:“顏巖腥瘦。這是誰生出來的人,竟然是個山羊下巴豬狗臉,頭圓鼻子扁,張口朝天。”魏收娶了他舅父崔孝暐的女兒,但她沒有生下兒子。魏收家裏還有兩個女人,是太常劉芳的孫女和中書郎崔肇師的女兒,因為她們的丈夫家裏犯罪了,所以文宣帝把這兩個女人都賞給了魏收。人們把魏收比做晉代的賈充,擁有左右兩個夫人。然而,她們倆還是沒有如魏收所願生下兒子。 [63] 

魏收高洋庇護

魏收非常得文宣帝高洋的歡心,而高洋也處處維護魏收。魏收與邢邵都認為自己比對方的名氣大,為此二人再度發生爭執。高洋主動替魏收出頭,嚴厲貶斥邢邵:“你的才能根本比不上魏收。”於是魏收越發洋洋得意,説:“以前,大家認為温子昇、邢邵並列。現在,是邢邵、魏收並列。”但魏收非常討厭邢邵,所以他並不認為邢邵能跟自己相比。 [66] 

魏收崔甗討好

崔甗一直與魏收關係不好。等到魏收編撰國史以後,崔甗不想讓他寫自己的壞話,便開始主動巴結奉承魏收,説:“漢朝有班固,現在有魏收。”魏收聽完就笑了,但他並不打算跟崔甗和解。 [67] 

魏收國史風波

魏收性格急躁,不能公平待人。過去同他有冤仇的,魏收多會隱去人家的善政美德,不載入史冊。他寫史時常洋洋自得地説:“你是個什麼樣的小東西,敢同我魏收作對!我的史筆要抬舉你能讓你上天,要貶低你,則能讓你的名聲入地。” [22] 
以前,魏收出任太常少卿時,在修撰國史的過程中得到陽休之的幫助。魏收因而感謝陽休之:“我無法酬謝你的恩德,以後一定為你寫一篇好的傳記。”陽休之的父親陽固,在擔任北平太守期間十分貪婪暴虐,被中尉李平彈劾而獲罪,這件事情被明確記載在《魏起居注》裏。但魏收在給陽固寫傳時,卻説:“陽固做北平太守的時候,很有政績,只是因公事坐罪,才被免除官職。” [54-55] 
因為當時的人們都認為魏收撰述史書不公平,文宣帝便命魏收在尚書省與他們一起共同討論。前後投訴史書問題的有一百多人:有人説書中遺漏了他們家的世系職位;有的説他的家人沒有被記載入史;有的説書中有隨意詆譭的地方。魏收根據情況一一解答。范陽盧斐的父親盧同的傳略附在他的族祖盧玄的傳後,頓丘的李庶家的事傳裏稱他本來是梁國蒙地人。盧斐、李庶對魏收頗有譏諷,説他寫的史書不夠真實。魏收性情急躁,非常氣憤,然後啓奏朝廷説他們誣告自己,想對自己加以迫害。起初,文宣帝聽了魏收的告狀後也非常憤怒,親自斥責盧、李二人。但是盧斐對文宣帝説:“我的父親在北魏做官時位至儀同三司,功業顯著天下聞名,因為與魏收關係不密切,所以魏收一開始的時候還不想給他立傳。然而博陵人崔綽,僅僅只是某個郡的功曹而已,根本沒有什麼突出的個人事蹟,就因為他是魏收的親戚,魏收便要給他立傳,還想把他放在崔氏傳首。”魏收説:“崔綽雖然沒有官位,道德節操卻非常值得稱讚,所以我為他立傳。”文宣帝聽着很不對勁,於是反問魏收:“你怎麼知道那個崔綽一定是好人?”魏收説:“以前高允曾經為崔綽寫過一篇贊,稱頌他有道德。”文宣帝説:“高允是一位才士。一般來説才士給別人寫贊,只會在裏面稱頌那個人的品德。就像你替人寫文章一樣,也只會誇讚那個人好的地方。但是你這麼寫就完全符合事實的真相嗎?”魏收無言以對,嚇得渾身打顫。但是文宣帝看中魏收的才學,所以不想加罪於他,太原的王松年也批評了魏收,結果和盧斐、李庶一起獲罪,都被文宣帝鞭打了一頓,流配在街巷市坊,盧思道也被處罰。李庶慘死在臨漳監獄中,其兄長李嶽悲痛欲絕,甚至終生不敢經過臨漳縣門。然而,終因眾口鑠金,議論紛紛,北齊朝廷下令《魏書》停止傳播發行,讓羣臣們共同商議,不真實的地方可以陳述籲請。人們紛紛稱《魏書》為“穢史”,投遞訴狀的人一個接一個,魏收應接不暇,無法抗拒。這時,左僕射楊愔右僕射高德正二人權傾朝野,與魏收關係密切。魏收也為他們家裏的人作過傳,這兩個人不願説《魏書》不真實,便堵塞言路。終文宣帝一世,不再議論這件事。 [9]  [71] 
爾朱榮對北魏來説是亂臣賊子,魏收因為高氏出自爾朱,並且收了爾朱榮兒子的金錢,所以在《魏書》中減輕了他的罪惡,還在書裏寫:“如果修道義之風,像韓信,彭越,伊尹,霍光這些人,也無法和爾朱榮相比。” [21] 
孝昭帝高演在《魏書》發行之前,命魏收研討審查。魏收奉詔後,對《魏書》進行了一些糾錯。魏收認為《魏書》的書稿被藏之於秘閣,外人是無法看見的。於是,朝廷命人送了一本《魏書》交付並省,還有一本放在鄴城,任憑人們翻閲。 [10] 
一直等到武成帝時期,魏收總算為盧斐的父親盧同寫了傳記,然後把崔綽簡單地附在崔氏傳記的後面,而不是之前的傳首。楊愔的家傳中原來有“有魏以來,一門而已”,後來刪去了這句錯誤的話。《魏書》原先還説楊氏是“弘農華陰人”,後來糾正為“自雲弘農華陰”,和王慧龍的“自雲太原人”相一致,這是《魏書》所犯的錯誤。 [50] 

魏收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簡介
祖父
魏悦
北魏濟陰太守。
父親
北魏官吏,左光祿大夫散騎常侍驃騎大將軍。贈儀同三司、定州刺史,諡曰文靜。
配偶
崔氏
魏收之舅崔孝暐的女兒,崔昂之妹。有一女,無子。
妾室
劉氏
北魏太常劉芳的孫女。
崔氏
北齊中書郎崔肇師之女。
弟弟
魏祚
魏子建之子
養子(侄子)
北齊時任尚書膳部郎中隋文帝時官至温縣令。
表格參考資料 [14] 

魏收主要作品

據《北齊書》本傳記載,魏收原有文集70卷(《隋書·經籍志》著錄為68卷) [12]  ,今已佚。今存明人張溥魏特進集》輯本,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存詩16首,逯欽立輯入《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駱玉明陳尚君《<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補遺》據《北齊書·魏收傳》輯得《答崔巖以雙聲嘲》1首。文14篇,另有6篇僅存題目,清代嚴可均輯入《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 [25] 
魏收所著《魏書》共一百二十四卷,本紀十二卷,列傳九十二卷,志二十卷,在流傳過程中亡佚甚多,本紀缺二卷,列傳缺二十二卷,此外又有三卷殘缺不全,分別由後人取魏澹後魏書》、李延壽北史》、《高氏小史》等補足。中華書局在1974年出版了《魏書》的點校本 [25] 

魏收後世紀念

據《元和郡縣誌》記載,魏收墓在唐代鼓城縣(今晉州市)縣北七里。相邱村因為魏收墓所在地而得名,“邱”就是墳的封土 [18] 

魏收史料索引

李百藥《北齊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二十九》 [13] 
李延壽《北史·卷五十六·列傳第四十四》 [14] 
司馬光《資治通鑑·梁紀十三》《資治通鑑·梁紀二十一》《資治通鑑·陳紀一》 [45-47] 
參考資料
  • 1.    《北史·列傳第四十四·魏收傳》:魏收,字伯起,小字佛助,鉅鹿下曲陽人也。自序漢初魏無知封高良侯,子均。均子恢。恢子彥。彥子歆,字子胡,幼孤,有志操,博洽經史,位終本郡太守。子悦,字處德,性沉厚,有度量,宣城公趙國李孝伯見而重之,以女妻焉。位濟陰太守,以善政稱。......永熙二年春,卒於洛陽孝義里舍,時年六十。又贈儀同三司、定州刺史,諡曰文靜。
  • 2.    《北史·列傳第四十四·魏收傳》:年十五,頗已屬文。及隨父赴邊,好習騎射,欲以武藝自達。滎陽鄭伯調之曰:“魏郎弄戟多少?”收慚,遂折節讀書。夏月,坐板牀,隨樹陰諷誦。積年,牀板為之鋭減,而精力不輟。以文華顯。
  • 3.    《北史·列傳第四十四·魏收傳》:初除太學博士。及爾朱榮於河陰濫害朝士,收亦在圍中,以日晏獲免。吏部尚書李神雋重收才學,奏授司徒記室參軍。永安三年,除北主客郎中。節閔帝立,妙簡近侍,詔試收為封禪書。收下筆便就,不立藁草,文將千言,所改無幾。時黃門郎賈思同侍立,深奇之,白帝曰:“雖七步之才,無以過此。”遷散騎侍郎,尋敕典起居注,並修國史,俄兼中書侍郎,時年二十六。
  • 4.    《北史·列傳第四十四·魏收傳》:孝武初,又詔收攝本職。
  • 5.    《北史·列傳第四十四·魏收傳》:尋兼中書舍人。與濟陰温子升、河間邢子才齊譽,世號“三才”。時孝武內有間隙,收遂以疾固辭而免。
  • 6.    《北史·列傳第四十四·魏收傳》:司馬子如薦收,召赴晉陽,以為中外府主簿......頻被嫌責,加以箠楚,久不得志。會司馬子如奉使霸朝,收假其餘光。子如因宴戲言於神武曰:“魏收,天子中書郎,一國大才,願大王借與顏色。”由此轉府屬,然未甚優禮......收本以文才,必望穎脱見知,位既不遂,求修國史。崔暹為言於文襄曰:“國史事重,公家父子霸王功業,皆須具載,非收不可。”文襄乃啓收兼散騎常侍,修國史。
  • 7.    《北史·列傳第四十四·魏收傳》:文襄崩,文宣如晉陽,令與黃門郎崔季舒、高德正、吏部郎中尉瑾於北第參掌機密。轉秘書監,兼著作郎,又除定州大中正。時齊將受禪,楊愔奏收置之別館,令撰禪代詔冊諸文,遣徐之才守門,不聽出。天保元年,除中書令,仍兼著作郎,封富平縣子。二年,詔撰魏史。四年,除魏尹,故優以祿力,專在史閣,不知郡事。初,帝令羣臣各言志,收曰:“臣願得直筆東觀,早出魏書。”故帝使收專其任。又詔平原王高隆之總監之,署名而已。帝敕收曰:“好直筆,我終不作魏太武誅史官。”
  • 8.    《北史·列傳第四十四·魏收傳》:收於是與通直常侍房延佑、司空司馬辛元植、國子博士刁柔、裴昂之、尚書郎高孝幹專總斟酌,以成魏書。辯定名稱,隨條甄舉。又搜採亡遺,綴續後事。
  • 9.    《北史·列傳第四十四·魏收傳》:時論既言收著史不平,文宣詔收於尚書省與諸家子孫共加論討。前後投訴,百有餘人,雲遺其世職位;或雲其家不見記錄;或雲妄有非毀。收皆隨狀答之。范陽盧斐父同附出族祖玄傳下;頓丘李庶家傳,稱其本是梁國家人。斐、庶譏議,雲史書不直。收性急,不勝其憤,啓誣其欲加屠害。帝大怒,親自詰責。斐曰:"臣父仕魏。位至儀同,功業顯著,名聞天下,與收無親,遂不立傳。博陵崔綽,位至本郡功曹,更無事蹟,是收外親,乃為傳首。"收曰:"綽雖無位,道義可嘉,所以合傳。"帝曰:"卿何由知其好人?"收曰:"高允曾為綽贊,稱有道德。"帝曰:"司空才士,為人作贊,正應稱揚。亦如卿為人作文章,道其好者,豈能皆實?"收無以對,戰慄而已。 帝先重收才,不欲加罪。時太原王松年亦謗史,及斐、庶並獲罪,各被鞭配甲坊,或因以致死。盧思道亦抵罪。然猶以羣口沸騰,敕魏史且勿施行,令羣官博議。聽有家事者入署,不實者陳牒。於是眾口喧然,號為“穢史”,投牒者相次,收無以抗之。時左僕射楊愔、右僕射高德正二人勢傾朝野,與收皆親。收遂為其家並作傳,二人不欲言史不實,抑塞拆辭,終文宣世,更不重論。
  • 10.    《北史·列傳第四十四·魏收傳》:帝以魏史未行,詔收更加研審,收奉詔,頗有改正。及詔行魏史,收以為直置秘閣,外人無由得見,於是命送一本付並省,一本付鄴下,任人寫之。
  • 11.    《北史·列傳第四十四·魏收傳》:武平三年薨,贈司空、尚書左僕射,諡文貞。有集七十卷。既緣史筆,多憾於人,齊亡之歲,收冢被髮,棄其骨於外。
  • 12.    《北齊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二十九》:有集七十卷。
  • 13.    《北齊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二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2-18]
  • 14.    《北史·卷五十六·列傳第四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2-18]
  • 15.    《文獻通考·卷一百九十二·經籍考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2-18]
  • 16.    《北史·列傳第四十四·魏收傳》:孝武嘗大發士卒,狩於嵩山之南,旬有六日。時寒,朝野嗟怨。帝與從官及諸妃王,奇伎異飾,多非禮度。收欲言則懼,欲默不能已,乃上《南狩賦》以諷焉,年二十七。雖富言淫麗,而終歸雅正。帝手詔報焉,甚見褒美。
  • 17.    《隋唐嘉話》:“梁常侍徐陵聘於齊,時魏收文學北朝之秀,收錄其文集以遺陵,令傳之江左。陵還,濟江而沈之,從者以問,陵曰:‘吾為魏公藏拙。’”
  • 18.    元和郡縣誌  .ctext.org[引用日期2017-11-02]
  • 19.    《北史•列傳第四十四•魏收傳》:於是眾口喧然,號為"穢史"
  • 20.    《北史•列傳第四十四•魏收傳》:及爾朱榮於河陰濫害朝士,收亦在圍中,以日晏獲免。
  • 21.    《北史•列傳第四十四•魏收傳》:爾朱榮於魏為賊,收以高氏出自爾朱,且納榮子金,故減其惡而增其善,論雲:"若修德義之風,同韓、彭、伊、霍,夫何足數。"
  • 22.    《北史•列傳第四十四•魏收傳》:收頗急,不甚能平,夙有怨者,多沒其善。每言:"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舉之則使上天,按之當使入地。"
  • 23.    《北史•列傳第四十四•魏收傳》:文襄崩,文宣如晉陽,令與黃門郎崔季舒、高德正、吏部郎中尉瑾於北第參掌機密。轉秘書監,兼著作郎,又除定州大中正。時齊將受禪,楊愔奏收置之別館,令撰禪代詔冊諸文,
  • 24.    《北史•列傳第四十四•魏收傳》:天保元年,除中書令,仍兼著作郎,封富平縣子。
  • 25.    魏收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6-21]
  • 26.    陳德弟 著.先秦至隋唐五代藏書家考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04:94
  • 27.    《北史·列傳第四十四·魏收傳》:神武固讓天柱大將軍,魏帝敕收為詔,令遂所請。欲加相國,問收相國品秩,收以實對,帝遂止。收既未測主、相之意,以前事不安,求解,詔許焉。
  • 28.    《北史•列傳四十四•魏收傳》:久之,除帝兄子廣平王贊開府從事中郎,收不敢辭,乃為《庭竹賦》以致已意。
  • 29.    《北史•卷五十六•列傳第四十四》:收兼通直散騎常侍,副王昕聘梁。昕風流文辯,收辭藻富逸,梁主及其羣臣鹹加敬異。先是,南北初和,李諧、盧元明首通使命,二人才器,併為鄰國所重。至此,梁主稱曰:"盧、李命世,王、魏中興,未知後來,復何如耳。"
  • 30.    《北史•卷五十六•列傳第四十四》:收在館,遂買吳婢入館;其部下有賣婢者,收亦喚取,遍行奸穢。梁朝館司,皆為之獲罪。人稱其才,而鄙其行。在途作《聘遊賦》,辭甚美盛。使還,尚書右僕射高隆之求南貨於昕、收,不能如志,遂諷御史中尉高仲密禁止昕、收於其台,久之得釋。
  • 31.    《北史•卷五十六•列傳第四十四》:後神武入朝,靜帝授相國,固讓,令收為啓。啓成呈上,文襄時侍側,神武指收曰"此人當復為崔光。"四年,神武於西門豹祠宴集,謂司馬子如曰:"魏收為史官,書吾善惡,聞北便利時諸貴常餉史官飲食,司馬僕射頗曾餉不?"因共大笑。仍謂收曰:"卿勿見元康等在吾目下趨走,謂吾以為勤勞。我後世身名在卿手,勿謂我不知。"尋加兼著作郎。
  • 32.    《北史•卷五十六•列傳第四十四》:收昔在京洛,輕薄尤甚,人號雲"魏收驚蛺蝶。"文襄曾遊東山,令給事黃門侍郎顥等宴。文襄曰:"魏收恃才無宜適,須出其短。"往復數番,收忽大唱曰:"楊遵彥理屈,已倒。"
  • 33.    《北史•卷五十六•列傳第四十四》:愔從容曰:"我綽有餘暇,山立不動。若遇當塗,恐翩翩遂逝。"當塗者魏,翩翩者蝶也。文襄先知之,大笑稱善。文襄又曰:"向語猶微,宜更指斥。"愔應聲曰:"魏收在並作一篇詩,對眾讀訖,雲:'打從叔季景出六百鬥米,亦不辨此。'遠近所知,非敢妄説。"文襄喜曰:"我亦先聞。"眾人皆笑。收雖自申雪,不復抗拒,終身病之。
  • 34.    《北史•卷五十六•列傳第四十四》:侯景叛入梁,寇南境。文襄時在晉陽,令收為檄五十餘紙,不日而就。又檄梁朝,令送侯景,初夜執筆,三更便了,文過七紙。文襄善之。魏帝曾委秋大射,普令賦詩,收詩末雲:"尺書徵建鄴,折簡召長安。"文襄壯之,顧謂人曰:"在朝今有魏收,便是國之光采。雅俗文墨,通達縱橫。我亦使子才、子升,時有所作,至於詞氣,並不及之。吾或決有所懷,忘而不語,語而不盡,意有未及,收呈草,皆以周悉。此亦難有。"又敕兼主客郎,接梁使謝珽、徐陵。侯景既陷梁,梁鄱陽王範時為合州刺史,文襄敕收以書喻之。範得書,仍率部伍西上,州刺史崔聖念入據其城。文襄謂收曰:"今定一州,卿有其力,猶恨'尺書徵建鄴'未效耳。"
  • 35.    《北史·卷五十六·列傳第四十四》:收從叔季景有文學,歷官著名,並在收前,然收常所欺忽。季景、收初赴並,頓丘李庶者,故大司農諧之子也,以華辯見稱,曾謂收曰:"霸朝便有二魏。"收率爾曰:"以從叔見比,例邪輸之比卿。"邪輸者,故尚書令陳留公繼伯之子,愚痴有名,好自入市肆,高價買物,商買共所嗤玩。收忽以季景方之,不遜例多如此。
  • 36.    《北史·卷五十六·列傳第四十四》:太寧元年,加開府。河清二年,兼右僕射。時武成酣飲終日,朝事專委侍中高元海,凡庸不堪大任。以收才名振俗,都官尚書畢義雲長於斷割,乃虛心倚仗。收畏避,不能匡救,為議者所譏。帝於華林別起玄洲苑,備山水台觀之麗,詔於閣上畫收,其見重如此。
  • 37.    《北史·卷五十六·列傳第四十四》:收所引史官,恐其陵逼,唯取學流先相依附者。
  • 38.    《資治通鑑·梁紀十三》:子如舉中書郎魏收,歡以收為主簿。收,子建之子也。它日,歡謂季式曰:“卿飲殺我孫主簿,魏收治文書不如我意;司徒嘗稱一人謹密者為誰?”季式以司徒記室廣宗陳元康對,曰:“是能夜中闇書,快吏也。”召之,一見,即授大丞相功曹,掌機密,遷大行台都官郎。
  • 39.    《北史·卷五十六·列傳第四十四》:始收比温子升、邢邵稍為後進,邵既被疏出,子升以罪死,收遂大被任用,獨步一時。議論更相訾毀,各有朋黨。收每議陋邢文。邵又云:"江南任昉,文體本疏,魏收非直模擬,亦大偷竊。"收聞乃曰:"伊常於沈約集中作賊,何意道我偷任。"任、沈俱有重名,邢、魏各有所好。收以温子升全不作賦,邢雖有一兩首,又非所長,常雲:會須能作賦,始成大才士。
  • 40.    《北史·列傳第四十四》:收少子才十歲,子才每曰:"佛助,僚人之偉。"
  • 41.    《資治通鑑·陳紀一》:帝因酣宴,屢雲:“太子性懦,社稷事重,終當傳位常山。”太子少傅魏收謂楊愔曰:“太子,國之根本,不可動搖。至尊三爵之後,每言傳位常山,令臣下疑貳。若其實也,當決行之。此言非所以為戲,恐徒使國家不安。”愔以收言白帝,帝乃止。
  • 42.    曹凱成.魏收詩歌創作與南北文風的融合[J].貴州師範學院學報, 2022, 38(1):6
  • 43.    徐中原.魏收散文創作論析[J].商丘師範學院學報, 2019, 35(1):5.
  • 44.    馬曉娟. "魏收筆下的西域歷史人文——略論《魏書》"西域撰述"." 絲綢之路 10(2010):4.
  • 45.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7-10]
  • 46.    《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7-10]
  • 47.    《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7-10]
  • 48.    《魏書·卷十一·帝紀十一》:除齊獻武王為大丞相、天柱大將軍、太師,世襲定州刺史。
  • 49.    《北史·卷六·齊本紀第六》:(武定五年正月)辛亥,司徒侯景據河南反。
  • 50.    《北史·卷五十六·列傳第四十四》:武成復敕更審。收又回換,遂為盧同立傳,崔綽反更附出。楊愔家傳本雲"有魏以來,一門而已",至是改此八字。又先雲"弘農華陰人",乃改"自雲弘農"以配王慧龍"自雲太原人",此其失也。
  • 51.    《北史·卷五十六·列傳第四十四》:收奏請趙彥深、和士開、徐之才共監,先以告士開,士開驚,辭以不學。收曰:"天下事皆由王,五禮非王不決。"士開謝而許之。
  • 52.    《北齊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二十九》:武定二年,除正常侍,領兼中書侍郎,仍修史。魏帝宴百僚,問何故名人日,皆莫能知。收對曰:“晉議郎董勳《答問禮俗》雲:“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時邢邵亦在側,甚恧焉。自魏、梁和好,書下紙每雲:“想彼境內寧靜,此率土安和。”梁後使,其書乃雲“彼”字,自稱猶著“此”,欲示無外之意。收定報書雲:“想境內清晏,今萬國安和。”梁人復書,依以為體。
  • 53.    《北齊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二十九》:房延祐、辛元植、眭仲讓雖夙涉朝位,並非史才。刁柔、裴昂之以儒業見知,全不堪編緝。高孝幹以左道求進。
  • 54.    《北齊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二十九》:初,收在神武時為太常少卿,修國史,得陽休之助,因謝休之曰:“無以謝德,當為卿作佳傳。”休之父固,魏世為北平太守,以貪虐為中尉李平所彈獲罪,載在《魏起居注》。收書雲:“固為北平,甚有惠政,坐公事免官。”
  • 55.    《魏書·卷七十二·陽固傳》:出為試守北平太守,甚有惠政。久之,以公事免。
  • 56.    《北齊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二十九》:八年夏,除太子少傅、監國史,復參議律令。三台成,文宣曰:“台成須有賦。”愔先以告收, 收上《皇居新殿台賦》,其文甚壯麗。時所作者,自邢邵已下鹹不逮焉。收上賦前數日乃告邵。邵後告人曰:“收甚惡人,不早言之。”
  • 57.    《北齊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二十九》:帝數宴喜,收每預侍從。皇太子之納鄭良娣也,有司備設牢饌,帝既酣飲,起而自毀覆之。仍詔收曰:“知我意不?”收曰:“臣愚謂長娣既東宮之妾,理不須牢,仰惟聖懷,緣此毀去。”帝大笑,握收手曰:“卿知我意。”安德王延宗納趙郡李祖收女為妃,后帝幸李宅宴,而妃母宋氏薦二石榴於帝前。問諸人莫知其意,帝投之。收曰:“石榴房中多子,王新婚,妃母欲子孫眾多。”帝大喜,詔收“卿還將來”,仍賜收美錦二匹。
  • 58.    《北齊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二十九》:十年,除儀同三司。帝在宴席,口敕以為中書監,命中書郎李愔於樹下造詔。愔以收一代盛才,難於率爾,久而未訖。比成,帝已醉醒,遂不重言,愔仍不奏,事竟寢。
  • 59.    《北史·卷三十七·列傳第二十九》:及帝崩於晉陽,驛召收及中山太守陽休之參議吉凶之禮,並掌詔誥。仍除侍中,遷太常卿。文宣諡及廟號、陵名,皆收議也。
  • 60.    《北齊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二十九》:皇建元年,除兼侍中、右光祿大夫,仍儀同、監史。收先副王昕使梁,不相協睦。時昕弟晞親密。而孝昭別令陽休之兼中書,在晉陽典詔誥,收留在鄴。蓋晞所為,收大不平,謂太子舍人盧詢祖曰:“若使卿作文誥,我亦不言。”又除祖珽為著作郎,欲以代收。司空主簿李翥,文詞士也,聞而告人曰:“詔誥悉歸陽子烈,著作復遣祖孝徵,文史頓失,恐魏公發背。”於時詔議二王三恪,收執王肅、杜預義,以元、司馬氏為二王,通曹備三恪。詔諸禮學之官,皆執鄭玄五代之議。孝昭後姓元,議恪不欲廣及,故議從收。又除兼太子少傅,解侍中。
  • 61.    《北齊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二十九》:又以託附陳使封孝琰,牒令其門客與行,遇崑崙舶至,得奇貨猓然褥表、美玉盈尺等數十件,罪當流,以贖論。三年,起除清都尹。尋遣黃門郎元文遙敕收曰:“卿舊人,事我家最久,前者之罪,情在可恕。比令卿為尹,非謂美授,但初起卿,斟酌如此。朕豈可用卿之才而忘卿身,待至十月,當還卿開府。”天統元年,除左光祿大夫。二年,行齊州刺史,尋為真。
  • 62.    《北史·卷五十六·列傳第四十四》:武成崩,未發喪,在內諸公以後主即位有年,疑於赦令。諸公引收訪焉。收固執宜有恩澤,乃從之。掌詔誥,除尚書右僕射,總議監一禮事,位特進。
  • 63.    《北齊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二十九》:文宣末,數於東山與諸優為獼猴與狗鬥,帝寵狎之。收外兄博陵崔巖嘗以雙聲嘲收曰:"遇魏收衰日愚魏。"魏答曰:"顏巖腥瘦,是誰所生,羊頤狗頰,頭團鼻平,飯房答籠,著孔嘲玎。”收娶其舅女,崔昂之妹,產一女,無子。魏太常劉芳孫女、中書郎崔肇師女,夫家坐事,帝並賜收為妻。時人比之賈充置左右夫人。然無子。
  • 64.    《北史·卷五十六·列傳第四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02]
  • 65.    《廿二史劄記》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02]
  • 66.    《北齊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二十九》:收稍與子才爭名,文宣貶子才曰:“爾才不及魏收。”收益得志。自序雲:“先稱温、邢,後曰邢、魏。”然收內陋邢,心不許也。
  • 67.    《北齊書·卷二十三·列傳第十五》:甗素與魏收不協,收既專典國史,甗恐被惡言,乃悦之曰:“昔有班固,今則魏子。”收笑而憾不釋。
  • 68.    《北齊書·卷二十三·列傳第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2-10]
  • 69.    《北史·卷二十四·列傳第十二》:坐受魏收囑,牒其門客從行事發,付南都獄,決鞭二百,除名。
  • 70.    《廿二史札記》:史家書名不書字,今獨書其字,尤見其諂。而不敢書名也。然則收之書趨附避諱,是非不公,真所謂穢史也。
  • 71.    《北齊書·卷三十五·列傳第二十七》:庶死於臨漳獄中,庶兄嶽痛之,終身不歷臨漳縣門。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