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嵩山

(秦嶺山系東延的餘脈、五嶽之中嶽)

鎖定
嵩山,五嶽之“中嶽”,秦嶺山系東延的餘脈, [23]  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地理座標為北緯34°23′31″—34°35′53″,東經112°56′07″—113°11′32″, [23]  西起洛陽龍門東側,向東逐漸轉向東北一直延伸到新密以北,東西綿亙近百千米,南北寬約20千米。 [8] 
嵩山山系自西向東依次有萬安山、安坡山、馬鞍山五佛山擋陽山玉寨山、嵩山主峯(峻極峯)、五指嶺和尖山等,嵩山的主要山脈是太室山和少室山。嵩山有72峯,太室山和少室山各佔三十六峯。 [33]  峻極峯為主峯,海拔1492米。 [32] 
嵩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處,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處,各類文物珍品6700多件。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嵩山歷史建築羣,包括8處11項歷史建築。 [30] 
中文名
嵩山
外文名
Mount Song
所屬山系
秦嶺
地理位置
鄭州市登封市中嶽大街146號 [6] 
走    向
東西走向
起    點
洛陽龍門東側
終    點
新密以北
主    峯
峻極峯
海    拔
1492 m
氣候條件
北温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
開放時間
全年 08:00-17:00
景點級別
AAAAA級
門票價格
80元(少林寺景區)
著名景點
少林寺
太室闕
少室闕
啓母闕
中嶽廟 展開
山脈長度
近百千米
山脈寬度
約20千米

嵩山形成演變

嵩山嵩陽運動

嵩陽運動”由張伯聲教授創名。是指太古宙片麻岩與元古宙嵩山羣之間不整合界面所代表的一次造山運動。這一不整合界面的時限,以往認為在25億年左右,但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安坡山一帶,嵩山羣羅漢洞組不整合覆於路家溝鉀長花崗岩之上,巖體的年齡為21.76億年,因此,該界面的時限應在21億年左右。這樣一來,“嵩陽運動”並不只是代表太古宙末的一次造山運動,它是新太古一古元古代多幕構造運動的綜合反映,代表了嵩山花崗岩——綠巖地體的固結階段。在大區域上,“嵩陽運動”與“五台運動”相當,但它的時限跨度要大於“五台運動”。
嵩陽期的變質變形作用,主要反映在對花崗岩一綠巖地體的強烈改造上,在剔除“中嶽運動”造成的疊加變形後,在地體中可識別出嵩陽期的兩個強變質變形幕。第一幕為發生在中深構造相環境下的面型塑性變形,峯期變質達角閃巖相;第二幕是發生在中淺構造相環境下的線型帶狀韌性剪切變形,變質作用表現為高綠片岩相的退變質作用。
“嵩陽運動”第一幕變形
“嵩陽運動”第一幕變形發生在新太古代綠巖建造形成以後,是伴隨碰撞作用及大規模同碰撞花崗岩類巖體侵位而發生的強烈構造變形。變形作用使岩石表現出變質塑性特徵,巖體中出現低限熔融脈體,並和圍巖包體一起發生流變變形,使登封巖羣岩石普遍糜稜巖化,巖體內廣泛發育區域透入性的片麻理或構造片理。綠巖中的糜稜面理、片理或片麻理完全置換了岩層的原始層理。變形期就在距今26億年左右。
“嵩陽運動”第二幕變形
它多以先存的區域構造片麻理和糜稜面理(S1)為變形面,主要表現為中構造相環境下的強烈韌性剪切再造作用,岩石變質程度為高綠片岩相。“嵩陽運動”第二幕所形成的面理(S2)與“嵩陽運動”第一幕面理(S1)產狀近於一致,走向近南北,以向西陡傾的產狀為主,但在空間展布上卻與(S1)有明顯不同。具區域透入性為特徵,(S2)則多為線狀展布的間隔型即分劃性的糜稜巖帶及構造片(麻)理帶,併疊加於“嵩陽運動”第一幕構造片麻理及糜稜面理之上。“嵩陽運動”第二幕變形使金家間巖組和老羊溝巖組的岩石普遍糜稜巖化或構造片理化,大部分已變為變晶糜稜巖和構造片岩,侵入其中的古元古代早期偉晶岩普遍石香腸化,或者形成不對稱剪切褶皺。在君召北區北溝一帶新太古代片麻岩中還見有間隔出現的片麻岩帶(即構造片麻岩帶),其中變晶糜稜巖呈密集的線紋狀排列,呈近南北向展布;青楊溝變輝長閃長巖體中也有大量該類間隔型的糜稜巖帶,反映了“嵩陽運動”第二幕的影響。根據偉晶岩脈剪切褶皺的不對稱特徵,以及糜稜巖帶中的S—C組構造特徵分析,嵩陽運動第二幕的剪切指向仍為自西向東的推覆作用。據晉窯偉晶岩羣的白雲母K—Ar(鉀一氬法)年齡距今22.95億年、路家溝鉀長花崗岩鋯石Pb—Pb(鉛—鉛法)年齡距今21.76億年(未受“嵩陽運動”第二幕影響),可將該期變形的時限定在距今22億年左右。
經過“嵩陽運動”兩幕強烈的變質變形改造,嵩山區最古老的結晶基底花崗岩一綠巖地體最終固結。在此以後,雖然還受到“中嶽運動”及其變質變形影響,但其總體構造格架和岩石面貌已經定型。 [23] 

嵩山中嶽運動

中嶽運動”由張爾道教授創名,係指嵩山地區五佛山羣與嵩山羣不整合界面所代表的一次褶皺造山運動,它發生在中元古代和古元古代之間。
“中嶽運動”所造成的不整合界面在區內隨處可見。由於該界面形成以後該區所遭受的構造變形作用較弱,又都屬於淺表構造層次的變形,因此難以破壞其界面特徵,這一不整合界面得以完好保留。
“中嶽運動”界面以下的地層,在區域上有所不同。在嵩山主脊及北坡,以及嵩山南側,馬鞍山組底礫岩分別不整合覆蓋在新太古代花崗岩—綠巖及古元古代嵩山羣不同層位之上。在以片麻岩及基性巖牆為基底時,界面附近常有5—15米的古風化殼存在。在以嵩山羣為基底時,界面上下岩層產狀極不一致,通常上覆的馬鞍山組底礫岩傾角為0—20°,而下伏岩層傾角多在65°以上,地層已強烈褶皺,這表明“中嶽運動”是一個強大的構造運動,其後又經歷過較長期侵蝕和剝蝕作用。
“中嶽運動"也包括若干個構造變形幕,主要構造變形幕在距今18億年左右,大致與“呂梁運動"或“中條運動”相當。雖然“中嶽運動”所形成的構造形跡被年齡為18.05億年的石秤巖體切割、吞噬,主幕發生在距今18億年左右,但在嵩山地區,缺失五佛山羣之下的中元古界熊耳羣等地層單位,由此可認為,它有可能還包括了中元古代中期的若干次地殼的升降活動等構造事件。
“中嶽運動”是嵩山地區地質發展演化史中最重要的構造事件,它形成了區內統一的基底,是基底演化階段的結束,沉積蓋層演化階段開始的標誌,也標誌着華北統一大陸的形成。
在嵩山地區,“中嶽運動”既表現為嵩山羣的強烈變形,造成地層緊閉同斜平卧褶皺和剪切錯動,又表現為對新太古代花崗岩一綠巖地體的疊加改造。中嶽期構造演化階段以強烈褶皺為主,而變質作用較弱,嵩山羣僅達低綠片岩相。據嵩山羣變形特徵觀察,尤其是面理置換關係,可識別出三個主要構造變形幕。
第一幕形成在嵩山羣中最強,其構造形跡隨處可見。主要構造形跡為軸向近南北向、軸面向西傾斜的緊閉褶皺,常為同斜倒轉平卧褶皺羣,次為順層韌性或脆韌性剪切變形。褶皺形態的變化,總體上是自西向東褶皺規模漸小,軸面傾角變緩以至平卧的趨勢,中、西部地區“中嶽運動”第一幕褶皺的軸面面理不發育,而東部地區在片岩中褶皺軸面面理十分發育,並常見非常典型的軸面置換原始層理或後期面理置換早期面理的情況。
在“嵩陽運動”不整合界面附近,由於兩側巖剛性有較大差異,故該界面隨同嵩山羣褶的同時發生強烈的韌性剪切變形,在界面附近的片麻岩變為構造片岩,剪切指向多與同期倒轉褶皺的層間相對位移方向一致。
“中嶽運動”的構造變形還對花崗岩綠巖地體造成改造。在“嵩陽運動”界面附近的地體岩石普遍有5—15米的糜稜巖和構造片岩帶。
該期變形變質在靠近“嵩陽運動”界面的老羊溝巖組表現出強烈的韌性剪切退變特徵。
第二幕變形規模較小,但分佈廣泛,主要為一系列連續分佈的不對稱緊閉褶皺,其軸面向東傾斜,並伴有密集的軸面劈理。“中嶽運動”第二幕是由於推覆自東向西的推覆型剪切作用形成的。變形的構造層次較淺,温壓條件明顯低於“中嶽運動”第一幕。
“中嶽運動”第三幕變形,該幕變形微弱,僅在局部見其蹤跡。第三幕變形是在更淺的構造層次上發生的,可能已近於地表環境下變形。由此也反映出中嶽運動總體是一個減壓降温的隆升過程。
經過“中嶽運動”三個構造變形幕的變質作用,以及石秤鉀長花崗岩序列和竹園溝基性巖牆羣等後造山岩漿活動,嵩山褶皺基底已經固結,統一陸殼最終形成,從此開始進人相對穩定的蓋層沉積和地台構造演化的新階段。 [23] 

嵩山少林運動

少林運動”由王曰倫教授創名,是發生在晚前寒武紀的一次構造運動。在地處華北地台西南邊緣的嵩山地區,這個運動表現為明顯的交角不整合,寒武系下統饅頭組之下的辛集組底部礫岩呈角度不整合覆蓋在五佛山羣各組之上。這一角度不整合界面在少室山、嵩山北坡及五指嶺、尖山一帶到處可見。尤其是少林寺西山出露良好,界面清晰,一目瞭然,故稱此構造運動為“少林運動”。
“少林運動”使五佛山羣形成了近東西向的平緩開闊褶皺,並伴有與褶皺構造軸線相平行或近於垂直的斷裂組合。對於“少林運動”在五佛山區所形成的構造形態,由於南部基底塊斷翹起,在重力控制下,上覆地層經過長期流變—斷裂—滑動的複雜發展過程,而形成表層滑動構造。滑動構造的下伏系統是登封羣、嵩山羣和五佛山羣馬鞍山組等,五佛山羣葡萄峪組是主要潤滑層,其底面為主要滑面。駱駝畔組、何家寨組屬於滑動系統。重力滑動構造使該區產生了特有的“飛來峯”和“構造窗”。
由於“少林運動”及寒武系超覆的結果,嵩山主峯一帶缺少上元古界。上元古界震旦系羅圈組,僅在嵩山山脈最西端的祖師廟北側零星出露。 [23] 

嵩山加里東運動

早“加里東運動”
早“加里東運動”發生在早奧陶世末至中奧陶世初,相當於“懷遠運動”,主要表現為地殼升降。該區南部因抬升而缺失下奧陶統和下馬家溝組;在北部,該組與上寒武統平行不整合(假整合)接觸。
中“加里東運動”及晚“加里東運動”
中“加里東運動”發生於中奧陶世晚期,晚“加里東運動”發生於早志留世末。它們使該區全面上升隆起,自中奧陶世晚期至泥盆紀晚世長期處於剝蝕狀態,造成缺失晚奧陶世至泥盆紀的沉積。 [23] 

嵩山華里西運動

早“華力西運動”發生於泥盆世末。它使該區繼續處於整體上升狀態,缺失早石炭紀沉積,使中石炭統本溪組平行不整合覆於中奧陶統(北部)和上寒武統(南部)頂部剝蝕面上。中華力西運動(石炭—二疊紀之間)和晚華力西運動(二疊—三疊紀之間)則使該區持續處於穩定下沉狀態。故自早“華力西運動”之後,中石炭世至三疊紀該區連續接受沉積。 [23] 

嵩山印支運動

三疊紀末的“印支運動”使該區隆起剝蝕,缺失侏羅、白堊紀沉積。 [23] 

嵩山燕山運動

燕山運動是該區顯生宙以來最重要的造山運動。這次運動使蓋層發生東西向寬緩的褶皺和劇烈的斷裂活動奠定了該區蓋層的基本構造格架。同時也使該區中部形成半地塹式斷陷盆地,使老第三系與三疊紀地層呈角度不整合接觸。
嵩山地區的蓋層主要組成了一個呈近東向西延伸、向東傾伏的嵩山大背斜和潁陽—盧店大向斜。背斜西起伊川縣彭婆鎮,東至新密白寨,全長90餘千米。軸部位於安坡山、少室山,嵩山、五指嶺一帶,由登封巖羣和嵩山羣組成,背斜北翼完整連續出露着古生代地層,岩層向北傾斜。“印支—燕山運動”為造成嵩山地區蓋層褶皺和斷裂的主要構造運動,使該區形成了緯向構造格架,又經過新生代掀斜構造過程,塑造了今日的盆嶺構造面貌。 [23] 

嵩山喜馬拉雅運動

第三紀末的早喜馬拉雅運動使中新統洛陽組不整合在始新統張家村組之上,晚第三紀上新統末的晚喜馬拉雅運動,則造成下更新統與中更新統之間普遍存在角度不整合。 [23] 

嵩山位置境域

嵩山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系秦嶺支脈外方山的東延部分,地理座標為北緯34°23′31″—34°35′53″,東經112°56′07″—113°11′32″, [23]  西起洛陽龍門東側,向東逐漸轉向東北一直延伸到新密以北,東西綿亙近百千米,南北寬約20千米, [8]  風景區面積為159平方千米, [9]  地質公園總面積450平方千米。 [29] 

嵩山地理環境

嵩山地質

  • 地層
嵩山屬華北地層區﹑豫西分區、嵩箕小區,地層發育比較齊全,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中一新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均留下了豐富的地層遺蹟,號稱“五(七)代同堂”。 [23] 
  • 地質構造
嵩山 嵩山
嵩山地區在長達幾十億年的地質演化過程中,既形成了各種沉積岩、岩漿侵入體、噴出巖組合等,又受到多次地殼運動的改造。不同地質歷史階段,各地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環境不一樣,岩石或地層的構造變形特點各有差異,造成嵩山地區地質構造面貌多種多樣,變形內容豐富,構成一幅複雜的構造圖像。從宏觀觀察,以嵩山地區“中嶽運動”界面為標誌,可劃分為基底構造和蓋層構造兩大部分。“中嶽運動”界面以下是嵩山地區的強變質基底岩層(岩石),構造線主要作近南北向展布,構造變形主要是地殼中深構造層次一中淺構造層次的塑性流變、韌性剪切和強烈褶皺的複雜變形構造型式;界面以上是嵩山地區的沉積蓋層,受“燕山運動”影響而發生褶皺和斷裂。主構造線方向呈近東西向展布。因此“中嶽運動”界面上、下地層(岩石)的構造變形,不但反映了構造層次、變形機制、變形程度不同,而且反映了地殼運動方向的根本差別。嵩山地區基本構造格架是“燕山運動”形成近東西向構造疊置在“中嶽運動”及其以前近南北向構造之上,如高架的十字橋。在嵩山地區蓋層中還發育獨具特色的“少林運動”和“燕山運動”造成的重力滑動構造。 [23] 

嵩山地形地貌

嵩山山脈向東北、東、東南方向呈扇形展開。地勢自西向東逐漸降低,山脈亦變得分散、破碎,至東部則形成低山丘陵地貌。海拔最低為350米,最高處為1512米。區內地勢起伏較大,地貌類型複雜多樣。總體來看,地貌類型以高丘陵、低丘陵所佔面積最大,其次是深低山和淺低山,深中山和淺中山的面積較小。北部山地丘陵分佈於潁河以北地區,以嵩山山地為主;南部山地丘陵分佈於潁河以南地區,以箕山山地為主體。
嵩山和箕山之間,是東西向延伸的寬谷地帶,稱為登封寬谷或登封盆地。其北部發育有嵩山山前洪積——沖積平原,海拔340—380米,略向東南傾斜。由於近期地殼上升,平面受侵蝕,地面呈波狀起伏,並有長條狀壟崗;盆地南側有潁河自西向東流過,河谷較寬,形成地勢平緩的沖積平面,海拔300米左右。潁河沿岸發育有較寬的河漫灘和三級階地。 [23]  [33] 

嵩山氣候

嵩山位於北温帶南緣,山體自西向東橫亙於豫西山地東部,地形複雜,重巒疊嶂,河谷交錯,大陸度為58.8°,屬北温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受蒙古冷氣壓,熱低壓,極地大陸高壓和冷暖氣團、太平洋副熱帶氣團影響,四季分明。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春季雨少風多,秋季晝暖夜涼。光熱資源豐富。 [23] 

嵩山水文

  • 綜述
嵩山地區河流眾多,河網密度每平方千米為0.32千米。在大河谷地或山前平原地區,地下水埋藏甚多。豐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為區內的工農業生產提供了必要的供水條件。
從流域歸屬來看,區內河流分屬兩大水系,即黃河水系和淮河水系。嵩山北麓的大部山區屬黃河水系,有伊河、洛河、汜河。嵩山南麓的大部山區屬淮河水系,有潁河,賈魯河,汝河。受地質構造和地貌的控制,主要河流和支流自西向北、東、南三方分流。在水系結構上,主要河流多發育在並行山脈之間,支流眾多,均勻注入,且不對稱性比較明顯。一般北岸支流比較長大,南岸支流則比較短促,這一特點使幹流河槽多有偏向右崖的趨勢。因此,面積較大的河流階地及河谷平原多分佈於左岸,形成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 [23] 
  • 主要河流
潁河屬淮河流域,發源於少室山南側,由西向東流入白沙水庫後經禹州市東流。流域面積1037.5平方千米,在登封境內長57千米,河水流量受降雨影響較大。據告成水文站統計,年平均流量為300立方米/秒,最大流量為5131立方米/秒(1956年6月),最小則為斷流,最大流速8.2米/秒,洪峯期一般在每年的七八月份,比降平均1/260、1/300。河牀寬20—300米。
北汝河為境內過往河流,屬淮河水系,發源於嵩縣龍池漫山北麓車村鄉慄樹街村北。流經汝陽、汝州、郟縣至襄城縣孔門入沙河,全長250千米,在汝州市境內長45千米。流域面積為1573平方千米。河道比降,紫羅山口以上較陡,為1/200—1/300,其下較緩為1/350,故上游大量沙石被衝到汝州境內。
伊河是境內最大的河流,發源於欒川縣陶灣鄉三合村的悶頓嶺。由嵩縣田湖鄉入伊川經龍門入偃師會洛河。
洛河源於陝西省華山南麓洛南縣,經偃師入鞏,河水含沙量年平均5公斤/立方米左右,比黃河水清,又稱“清河”。在神北村注入黃河,坡降0.5%。河寬一般200—300米,最窄處在黑石關約100米。洛河河牀受黃河河牀之抬高和洛河流域水土流失影響,也在增高,孝義灘,站街灘都有故河道痕跡。洛河水深2—4米,個別深處8—10米。水量極不均勻,夏季偏豐,冬春偏少。常年流量50—60立方米/秒,最大於1958年7月1日曾達9450立方米/秒。
汜河古稱汜水,屬黃河水系。發源於新密西北田種灣,北流人滎陽境,經落鶴澗、二郎廟至廟子,西北流過反坡入鞏義境內,入滎陽,過隴海鐵路至汜水鎮口子入黃河。長40千米,流域面積380平方千米。最小流量為0.58立方米/秒,最大流量為2.2立方米/秒。常年平均流量1.3立方米/秒。
賈魯河在嵩山地區有兩條支流。索河,源於崔廟嶺寨,南來折向東北,河牀寬由數米到十米不一。常年流量0.3立方米/秒,最大流量3.17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2立方米/秒。賈峪河,源於青龍山北麓,平均流量0.5立方米/秒。 [23] 

嵩山土壤

  • 綜述
嵩山母巖主要有花崗岩、石英岩、片麻岩、片岩、石灰岩、頁岩、砂岩、礫岩等,在長期的物理、化學、生物風化及外力作用下形成了區內的殘積母質、坡積母質、洪積母質、沖積母質和黃土母質五種類型。殘積、坡積母質主要是各種岩石風化後的產物,分佈於山地、山前高階地及丘陵地。洪積母質是洪水攜帶物質沉積而成,為該區耕地形成主要土壤母質類型,多分佈於山前緩坡地、山前傾斜平地、洪積扇、洪積堆、溝谷灘地等。沖積母質是河水攜帶沉積而成,主要分佈於河流兩岸。黃土母質是地質年代第四紀沉積物。 [23] 
  • 分佈
嵩山土壤水平分佈處於棕壤向黃棕壤過渡的褐土地帶,複雜多樣的中山丘陵地貌和河川交錯的地形,形成了極為豐富的土壤類型。河谷平原及灘地主要分佈潮土類的砂土、兩合土、洪潮土、淤土等土屬,砂姜黑土,水稻土極少,大部分區域則為褐土所佔據,種類複雜,呈不規則分佈。一、二級台地多淋溶褐土、褐土性土亞類,東部、南部平川區域則以碳酸鹽褐土.褐土性土亞類為主,山地上部全部為山地棕壤。
區域內土壤垂直分佈明顯,從峻極峯、連天峯至河谷土壤分佈是裸露岩石一山地棕壤─淋溶褐土—褐土性土—碳酸鹽褐土—褐土一潮褐土—潮土一砂姜黑土—水稻土。 [23] 
  • 種類
據1985年土壤普查,嵩山地區共有5個土類,12個亞類,39個土屬,139個土種。 [23] 

嵩山山脈關係

嵩山主要山脈

嵩山山系自西向東依次有萬安山、安坡山、馬鞍山、五佛山、擋陽山、玉寨山、嵩山主峯(峻極峯)、五指嶺和尖山等,嵩山的主要山脈是太室山和少室山。
玉寨山又名少室山,位於嵩山主峯西南。嵩山主峯古稱太室山,位於登封城北。五指嶺蜿蜒起伏,位於嵩山主峯東北。 [32] 

嵩山所屬山脈

嵩山山脈屬秦嶺山系東延的餘脈, [23]  秦嶺西起甘肅臨洮,中貫陝西省南部,東抵河南魯山,東西長約1600千米,南北寬約300千米,主峯太白山海拔3771.2米。 [31] 

嵩山主要山峯

  • 綜述
峻極峯 峻極峯
嵩山有72峯,太室山和少室山各佔三十六峯。 [33]  峻極峯為主峯,海拔1492米, [32]  俗稱嵩頂或中頂,也稱太室中峯、太室絕頂、華蓋峯。大周武則天、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乾隆)制碑於其上,故峻極峯亦稱“御碑峯”。 [33]  連天峯位於嵩山主峯西南,海拔1512米。 [32] 
  • 太室三十六峯
太室山在明代之前著名的山峯有二十四座。據宋樓異《嵩山二十四詠》序雲,其二十四峯之名出自《道藏·吳天師靈蹟記》一書。唐詩中亦有少室三十六峯及太室諸峯之名。據此,峯名形成於唐代以前。明萬曆時,登封知縣傅梅著《嵩書》時,又補充了太室山十二峯,從此太室有三十六峯之名,且與少室三十六峯之名相對。
太室三十六峯分別為:峻極峯、三鶴峯、金壺峯、虎頭峯、鳳凰峯、起雲峯、玉鏡峯、萬歲峯、獅子峯、遇聖峯、浮丘峯、黃蓋峯、青童峯、雞鳴峯、懸練峯、周道峯、春震峯、勝觀峯、石幔峯、松濤峯、玄龜峯、會仙峯、玉柱峯、老翁峯、玉人峯、玉女峯、獨秀峯、積翠峯、卧龍峯、子晉峯、太白峯、河帶峯、桂輪峯、立隼峯、觀香峯、望都峯。
  • 少室三十六峯
少室山共有三十六峯,其名形成於唐代以前。《説嵩》雲其名出自《吳天師靈蹟記》一書。唐李白《贈嵩山焦鍊師》字:“子訪道少室,登三十六峯。”白居易《早春題少室東巖》:“三十六峯晴,雪銷嵐翠生。”可見少室三十六峯名字由來已久。
少室三十六峯分別為:太陽峯、少陽峯、迎霞峯、朝嶽峯、明月峯、紫霄峯、連天峯、天德峯、檀香峯、丹砂峯、玉華峯、藥堂峯、白道峯、金牛峯、寶柱峯、卓劍峯、清涼峯、寶勝峯、紫薇峯、瑞應峯、紫蓋峯、翠華峯、瓊壁峯、凝碧峯、望洛峯、石城峯、石筍峯、香爐峯、繫馬峯、缽孟峯、七佛峯、羅漢峯、靈隱峯、來仙峯、白鹿峯、白雲峯。 [34] 

嵩山資源狀況

嵩山水資源

嵩山地區內地形起伏較大,部分山地基岩直接裸露地表,褶皺、斷裂及各類透水層十分發育,這就為地下水的補給和儲存提供了有利條件。在第三系及第四系鬆散堆積物覆蓋的平川地區,此類沉積物厚度由山地向平川逐漸加大,藴藏有較豐富的地下水,特別是埋深60米以上的淺層地下水,易開採,水質較好,適宜農田灌溉。60米深度以下,有承壓含水層分佈,水質好,但開採比較困難。
深層地下水比較貧乏,嵩山南坡西自馬鞍山,東至五指嶺,南至潁河淺層,地下水僅有3800萬立方米,深層地下水據物探分析煤田地質勘探計算,為3.1億立方米,淺層地下水埋深30米以上,深者60米以上,單井湧水量1—40噸/小時,水的來源靠大氣降水和田間迴歸補給,水質為輕碳酸鈣或輕碳酸鎂型,礦化度一般為每升13至19毫克,pH=6—6.8,渾濁度小於10處於正常,總硬度每升為50—200毫升,宜於農灌和飲用。 [23] 

嵩山植物資源

2012年,嵩山植被覆蓋率達65%,嵩山共有維管植物147科、643屬、1540種。
其中蕨類植物21科、36屬、70種;裸子植物5科、9屬、10種;被子植物121科、598屬、1460種。 [2]  含30種以上的大科有菊科(50屬、121種)、禾本科(61屬、108種)、薔薇科(27屬、101種)、豆科(28屬、72種)、十字花科(23屬、44種)、毛莨科(11屬、38種)、莎草科(9屬、36種)、蓼科(4屬、34種)等10科,約佔該區植物總屬數的40%,總種數的42%,是嵩山植物區系組成的優勢科。
植物資源
植物分類
具體介紹
用材植物
木本植物有338種,其中喬木141種,它們是組成山區森林植被的建羣種和優勢種,也是用材植物的主要資源。分佈數量較多、蓄積量較大的主要有栓皮櫟麻櫟化香、短柄袍、槲櫟側柏、洋槐、油松欒樹、黃檀子、鵝耳櫪大果櫸山槐等47種。
野果植物
野生果樹有89種。主要分佈於薔薇科殼鬥科桑科葡萄科獼猴桃科柿樹科胡頹子科。其中,野山楂、湖北山楂板栗河南海棠歐李、傘花胡頹子、小果薔薇分佈廣泛。
觀賞植物
觀賞植物有316種。其中觀賞蕨類植物43種,草本花卉92種,觀賞喬木44種,觀賞灌木98種,觀賞藤本植物39種。在該區分佈數量多、觀賞價值大的有165種。
杜鵑、滿山紅、湖北海棠、山荊子、河南海棠、黃櫨、白鵑梅、山梅花、珍珠梅三裂繡線菊絡石爬行衞矛、天目瓊花、全裂翠雀、秦嶺翠雀、華北耬鬥菜、流蘇樹、紫丁香、玉鈴花千屈菜等。
澱粉植物
澱粉植物有94種。主要分佈於禾本科、殼鬥科、蓼科、百合科、天南星科和桑科。大多數植物的澱粉貯藏在果實和種子中,但拳參、何首烏、地榆、翻白草、葛以及百合科、天南星科植物的澱粉主要分佈在塊根之中。
嵩山分佈較為集中、經濟價值較大的有板栗、栓皮櫟、麻櫟、黃檀子、棠梨、河南海棠、地榆、蕨、葛以及禾本科植物。
藥用植物
嵩山藥用植物有1046種(包括藻類、菌類及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種子植物)。其中全草類藥用植物有龍牙草、茵陳蒿、藿香、薄荷、淫羊藿、馬鞭草、益母草、澤蘭、敗醬等;根及根莖類藥用植物有拳參、地榆、半夏、天南星、桔梗、沙蔘、羊乳、黨蔘等;皮類藥用植物有杜仲、合歡皮、桑白皮、香加皮、地骨皮等;葉類藥用植物有桑葉、側柏葉、艾葉、羅布麻葉、大青葉、臭梧桐葉等;花類藥用植物有芫花、二花、野菊、槐米等;果實及種子類藥用植物有馬兜鈴、連翹、五味子、山楂、葶藶子、桃仁、酸棗仁等。 [3] 

嵩山動物資源

海拔800米以下,為低山丘陵區、平川農作區,植被稀疏。多數地段人為活動頻繁,植被破壞嚴重有些已開墾為耕地,動物僅以蒙古兔、黃鼬、蝙蝠、刺蝟、黑線姬鼠、褐家鼠、家鼠為優勢種羣。鳥類以喜鵲、麻雀、斑鳩、鴿子、灰頭綠啄木鳥、禿鼻烏鴉、雉雞、紅嘴山鴉、家燕、紅隼多見,鶴鶉、鷦鷯、畫眉、金翅雀、鳳頭石靈、石雞偶見。兩棲爬行類有:花背蟾蜍、中華大蟾蜍、中華鱉、蟹、麻蜥、黑斑蛙、金線蛙、北方狹口蛙、黑眉遊蛇、虎斑遊蛇、紅點錦蛇等。山溪鯢、大鯢在雙溪河上游嵩嶽寺附近、伊洛河時常出沒,白沙水庫、麻河水庫、洛河灘、黃河灘、汝河灘等水域則有蒼鷺、白鷺、鸕鷀、野鴨、夜鷺、北紅尾鴿、長趾濱鷸、磯鷸、普通燕鷗、灰鶺鴒、青腳鸝、白鶺鴒、白秋沙鴨、灰雁等出現。鞏義黑石關大橋下的水獺、洛陽龍門巖鴿多有報道。
海拔在800至1512米之間,以遠離人為活動嵩山密林區、大小鴻山林區分佈較多。山區水域兩棲爬行類有蟾蜍、蛙、烏龜、中華鱉等,蛇類的黑目錦蛇、虎斑遊蛇、白條錦蛇、紅點錦蛇、火赤鏈蛇、烏梢蛇經常見到。常見鳥類有:灰喜鵲、黑卷尾、北紅尾鴿、四聲杜鵑、大斑啄木鳥、灰頭綠啄木鳥、大葦鶯、白鶴鴿、大山雀、棕頭鴉雀、暗綠繡眼鳥、大杜鵑、戴勝、大嘴烏鴉、禿鼻烏鴉、寒鴉、石雞、珠頸斑鳩、巖鴿等。不多見的種類有:壽帶鳥、虎紋伯勞、棕背伯勞、紅嘴藍鵲、領鵂鶹、絲光驚鳥、星頭啄木鳥、灰棕鳥、褐河鳥、金翅雀等。食肉猛獸金錢豹、狼1970年前人們經常發現。黃鼬、豬獾、花鼠日益減少。1980年後,各地大面積植樹造林、封山育林,各種鳥類、動物日漸增多。 [23] 

嵩山礦產資源

2010年,嵩山奇特的地質構造,主要麥飯石等礦產資源。 [1] 

嵩山旅遊資源

少林景區
少林景區(9張)
嵩山少林景區是國家旅遊局首批公佈的5A級景區。景區內人文景觀豐富,自然景觀奇特。人文景點集中於景區核心區2.18平方千米以內,主要有“天下第一名剎”之稱的禪宗祖庭和少林武術發祥地的少林寺、有中國現存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的塔林,還有中國現存最早的石闕少室闕以及武術館、達摩洞初祖庵二祖庵十方禪院、甘露台等景觀。自然景觀集中於少室山三皇寨,融匯了前寒武紀時期著名的“嵩陽、中嶽、少林”三大造山、造陸運動,是嵩山世界地質公園最佳觀景處,代表景觀有猴子觀天、雲峯虎嘯、御寨落日、少室秋色等40餘處。 [10] 

嵩山歷史文化

嵩山文物

  • 綜述
嵩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處,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處,各類文物珍品6700多件。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嵩山歷史建築羣,包括8處11項歷史建築。 [30]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2010年8月1日審議通過,將“天地之中”8處11項歷史建築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啓母闕、太室闕、少室闕並稱中嶽“東漢三闕”。 [21] 
名稱
介紹
圖片
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是孝文帝元宏為安頓印度高僧跋陀落跡傳教而興建的一座寺院,因其建在少室山下的叢林茂密之處,故名——少林寺。北魏孝昌三年(525年),西天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從南天竺國來到中國,在少林寺面壁九年,首創禪宗,少林寺遂被世界佛教界尊為“禪宗祖庭”,達摩祖師被奉為“東土禪宗初祖”。唐初,少林十三棍僧救駕秦王李世民有功,博得了“天下第一名剎”的美譽。“少林寺”是少林功夫的發源地。少林寺常住院中軸線現有七進院落,佔地面積約36000平方米,保存宋、明、清建築多座,是一處禪、武結合的文化聖地。 [11] 
2013年3月5日,少林寺古建築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6] 
少林寺 少林寺
少林寺塔林位於少林寺西300米處,佔地面積14000餘平方米,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的古塔建築羣。現存有唐、五代、宋、金、元、明、清7個朝代的磚石墓塔241座。因塔累繁多,大小參差、高低不同,粗細不一,形狀各異,排列散亂,看似茂林,故被稱為“塔林”,少林寺塔林集古代磚石建築、雕刻、書法、繪畫藝術之大成,被專家學者譽為是“古塔藝術博物館”。 [12] 
1996年11月20日,少林寺塔林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5] 
少林寺塔林 少林寺塔林
初祖庵是宋代為紀念禪宗初祖達摩面壁求法得成正果而修建的一座庵院,佔地三千多平方米。初祖庵中軸線主體建築有山門、大殿和千佛閣,其中大殿是河南現存最古老的、價值最高的一所木結構建築之一,在建築學上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大殿建於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雖經多次修葺,但主要構件仍為北宋原物。 [13] 
1996年11月20日,初祖庵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5] 
初祖庵 初祖庵
太室闕在中嶽廟門前500米的中軸線兩側相對而立。太室闕分東西兩闕,用青石壘砌,闕門間距6.75米,東闕高3.92米,西闕高3.96米。兩闕的結構完全相同,由闕基、闕身、闕頂三部分組成。每闕又分正闕和子闕,正闕和子闕闕身連成一體,從立面看正闕高、子闕低;正闕在內、子闕在外。闕身的石面除了鐫刻有銘文外,其餘都是以石塊為單位雕刻畫像。
闕身用長方形石塊壘砌而成,共砌成八層,闕的上部用巨石雕砌成四阿頂,南面刻有“中嶽太室陽城”六個篆字,西闕有隸篆參半的銘文,記述造闕的經過,上書“元初五年四月陽城□長左馮詡萬年呂常始造作此石闕”等字。闕身四面用減地平雕的雕刻方法刻出了人物、車馬出行、馬技、劍舞以及動物等畫像五十餘幅,再現了漢代貴族的生活場面,為今天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實物材料。 [17] 
1961年3月4日,太室闕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7] 
太室闕 太室闕
啓母闕位於河南省登封市西北2千米嵩山南麓萬歲峯下,為漢代啓母廟前的神道闕。闕的北邊190米處有一開裂的巨石,即是啓母石,根據文獻《淮南子》記載,上古時期大禹奉命治理氾濫的河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其妻塗山氏化為巨石,巨石從北面破裂而生啓。 [21] 
1961年3月4日,啓母闕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7] 
啓母闕 啓母闕
少室闕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南麓邢家鋪村西,距城六千米的少室山下,約建於東漢元初五年至延光二年(118—123年),是漢代少室山廟的神道闕。 [14] 
1961年3月4日,少室闕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7] 
少室闕 少室闕
中嶽廟前身是太室祠,最遲在西漢漢武帝時已經存在,原為祭祀嵩山太室山神的場所,隨着祭祀山嶽制度的消失,中嶽廟後來成為道教的活動場所,但仍保留着禮制建築的特點。中嶽廟是五嶽中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建築羣,基本上保留了清代重修以後的規制。廟中有殿、宮、樓、閣等建築39座近400間。總面積近11萬平方米,中軸線全長650米,共有7進11層建築,中軸線上的建築高大雄偉,主殿峻極殿是五嶽中最大的殿宇。中軸線兩側分佈有古神庫、四嶽殿、東西廊房、火神宮、祖師宮等多組院落,是道士分別舉行祀典和生活的地方。廟內還有古代碑刻73品,漢代至清代的古柏330多棵。完整的建築佈局使中嶽廟成為一座主次分明、錯落有致、佈局緊湊、色調和諧的龐大建築羣。 [16] 
2001年6月25日,中嶽廟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8] 
中嶽廟 中嶽廟
觀星台創建於元至元十三年至十六年(1276—1279年),距今已有730多年曆史,是保存完好的元代天文觀測儀器。它的功能是“晝參日影,夜觀極星,以正朝夕”,就是通過觀測日影長短和方向來確定節氣,通過尋找日、月、星、辰運動的規律,作為制訂曆法的依據。
觀星台南側的周公測景台是古代祖先測量日影、驗證時令季節的儀器。分台座和台柱兩部分,台座叫圭,台柱叫表。夏至日這一天的正午,在測景台的周圍看不到表的影子,所以,稱此台為無影台。又因為無影,我們的祖先就認為這裏就是地中。
觀星台和周公測景台、周公廟等建築組成一座完整的院落。除測景台和觀星台兩座天文科技建築外,中軸線上還保存有照壁、大門、戟門、周公祠、帝堯殿等明清建築。觀星台院內現存碑刻12通,還有複製的天文儀器,都是與天文觀測有關的重要歷史遺存。 [15] 
1961年3月4日,觀星台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7] 
觀星台 觀星台
嵩嶽寺塔在登封嵩山南麓,是中國現存最古的密檐式磚塔,建於北魏正光四年(523年)。
塔平面為十二邊形,是中國塔中的孤例。高十五層,40米。底層轉角用八角形倚柱,門楣及佛龕上已用圓拱券,但裝飾仍有外來風格。密檐出挑都用疊,未用斗拱。塔心室為八角形直井式,以木樓板分為十層。
塔身外輪廓有柔和收分,呈一略凸曲線,塔剎也用磚構成,在簡單台座上置覆缽,束腰及仰蓮,再疊相輪七重與寶珠一枚。密檐間距離逐層往上縮短,與外輪廓的收分配合良好,使龐大塔身顯得穩重而秀麗。檐下的小窗,既打破了塔身的單調、又產生了對比作用,也是較好的處理手法。 [18] 
1961年3月4日,嵩嶽寺塔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7] 
嵩嶽寺塔 嵩嶽寺塔
法王寺位於嵩山玉柱峯下,建於東漢年間,歷史久遠,為“中國古寺之始”。法王寺創建於東漢明帝永平十四年(71年),是漢明帝劉莊為攝摩騰和竺法蘭兩位高僧所建的譯經之所,是中國最早的寺院之一,比洛陽白馬寺晚三年,比少林寺早四百二十四年。寺內現有房四十餘間,全部面積約為五千平方米。寺內保留的文物有不少古塔、古樹及石刻。法王寺有嵩山八大景之一的“嵩門待月”勝景。 [19] 
法王寺 法王寺
會善寺最初為北魏孝文帝元宏的離宮,北魏滅亡後,成為佛教活動場所。隋開皇年間,隋文帝賜名為會善寺。會善寺是嵩山地區最著名的寺院之一,是古代嵩山地區僧人的授戒中心,和少林寺、法王寺、嵩嶽寺並稱為嵩山四大寺院,著名高僧普寂、淨藏、及著名的天文學家僧一行等都出自會善寺。武則天遊幸嵩山時,曾到會善寺拜訪高僧道安禪師,並稱之為老安國師。之後,僧一行、玄同在會善寺創建琉璃戒壇,成為當時全國三大戒壇之一和僧人受戒中心。
會善寺中軸線保存有照壁、山門、大殿,兩側有東西配房等8座歷史建築。最具歷史文化價值的是元代大殿和寺院西側的淨藏禪師塔。會善寺大殿是嵩山地區現存唯一的元代木結構建築,巧妙運用了數學、力學、建築學原理,是元代少有的現存實物例證之一。它的建築形制、技術對中國建築史研究有着重要意義。 [20] 
2001年6月25日,中嶽廟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8] 
會善寺 會善寺

嵩山宗教

  • 佛教
嵩山是佛教名山,佛教文化豐富而燦爛。法王寺,創建於東漢,是中國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比洛陽白馬寺僅晚三年,比少林早四百二十年,據《説嵩》記載,白馬寺原為招待四夷賓客之所,因此可以説法王寺是中國佛寺創建之始。
少林為北魏孝文帝元宏敕建,印度僧人跋跎在此落跡傳教。由於印度高僧菩提達摩在這裏首傳禪宗,後來禪宗發展成為佛教中的重要宗派,所以,少林被稱為禪宗祖庭。禪宗祖師達摩在傳教過程中留下了“一葦渡江”“面壁九年”的故事,確立了“明心見性,一切皆空”的修道禪法。
其他著名佛寺有北魏會善寺、嵩嶽寺、永泰寺、金清涼寺等等。
嵩山的佛教寺院不僅傳承和發展了佛教,在建築藝術、碑刻藝術、書法藝術、繪畫藝術等方面留下了眾多的文化精品,積澱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內涵,是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
佛教文化藝術遺存中最突出的是數量眾多、造型各異、歷史悠久的古塔羣。嵩嶽寺塔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磚塔,塔高約40餘米,平面作等邊十二角形,是中國各類名塔建築中的一個孤例,歷經一千四百多年,仍巍然屹立,塔形未有變動;法王寺隋代舍利塔,為四角拋物線型的正方形舍利塔,高15層,約40米;永泰寺唐代佛塔,為四角正方形密檐式磚塔;會善寺唐代淨藏禪師塔是中國現存最古的八角形磚塔;少林寺塔林有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的磚石墓塔二百餘座。嵩山古塔羣是綜合研究中國古代磚石建築和雕刻藝術的室庫。
碑刻、書法、繪畫藝術珍品有劉碑寺造像碑,北齊文宣帝天保元年刻立,碑座前後有十二個浮雕武士像、大佛像。雕工藝術精美,書法峻拔有力。會善寺《中嶽嵩陽寺碑》刻於東魏孝靜帝天平二年。碑首雕有盤龍、佛像,其雕工之精,線條之美,佈局結構之勻稱,為古代石刻所罕見。還有少林寺《大唐天后御製詩書》碑,唐《靈運禪師塔銘》,元《息庵禪師》碑,明《釋迦如來以跡靈相圖》碑,明《題達摩面壁》草字碑,會善寺《北齊造像碑》,《唐代宗教牒戒》碑,《道安禪師》碑,唐顏真卿《天中山》碑,永泰寺《大唐中嶽永泰寺》碑,唐高岑的《佛頂尊聖陀羅尼咒》,宋蔡京的《面壁之塔》,元東亨畫的《達摩像仁宗皇帝贊》,清《達摩面壁圖》,唐《皇唐嵩嶽少林寺》碑等等。 [25] 
  • 道教
嵩山是道教名山。中嶽廟始建於秦,原名太室祠,曾有“飛薨映日,傑閣聯雲”之美稱。中嶽廟是道教聖地之一,有“道教第六小洞天”之稱,中軸線建築共十一進,全長1.3華里,面積十萬多平方米,是五嶽中現存規模宏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羣。中嶽廟的四嶽殿台在五嶽中獨樹一幟,滲透着“五嶽共存,五行俱全”的宗教觀念。崇福宮前身太乙觀建於漢武帝元封元年,原為萬歲觀,距今有兩千年曆史。宋真宗時道教盛極,把太乙觀提升為崇福宮,它不但是名儒雲集之地,也是歷代著名道學方士棲身傳教之所。如北魏寇謙之,唐朝劉道合、宋朝董道紳,金代邱長春等,都在道教史上留有盛名,均在崇福宮主持過道場。
嵩山道教建築、石闕等有很高的價值。中嶽廟中嶽大殿增修於宋真大中祥符六年,歷代均有重修。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高大雄偉、十分壯觀,是中嶽最大的殿宇,也是中原地區最大的古建築。另有東漢建的太室闕、啓母闕、少室闕。其上都雕刻各種圖畫,或刻記歌功頌德的銘文。 [26] 
  • 儒家
嵩山是儒家文化影響很大的地方,在國內名山中這種情況比較少見。儒家文化在漫長的歲月裏,經歷了四個階段,即先秦原始儒學、西漢神化儒學、宋明理學、現代新儒學。嵩陽書院,位於嵩山南麓,它與當今河南商丘“睢陽書院”、湖南“嶽麓書院”,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並稱為宋初四大書院。嵩陽書院是宋明理學教育中心之一,在中國文化史中佔有重要地位,其旁不遠處的崇福宮,是宋代安排不合時務的名儒的宮觀,范仲淹、司馬光、程頤、程顥、李綱的等均在此授過“管勾、提舉”之職。
嵩陽書院、崇福宮是宋明理學創始人程頤、程顥等著名儒學大家活動過的地方。由二程創建的宋明理學,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佔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所以歷代官吏與名儒都對嵩陽書院有過修復之舉。至清代康熙年間,名儒耿介傾其資產,大規模的修復和擴建了嵩陽書院,使她成為清代洛派理學的傳播中心。到嵩陽書院一遊,就可以對儒家文化尤其是宋明理學,有比較深切的認識。與觀星台景區有關的周公、隱居於箕山的許由、巢父、伯益,雖然生活年代早在儒學誕生以前,但是都是儒家尊崇的先賢,有關他們的記載和傳説,是儒家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就文化內涵而言,儒家文化在嵩山足以和佛教、道教鼎足而立。 [27] 

嵩山武術

少林武術博採眾長、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特點突出、風格獨特,是中華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因技術體系完整精湛,社會用途廣泛,而享譽中外。少林武術是在廣泛吸納中華傳統武術的基礎上產生的,是一個約定俗成的技術流派。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少林寺創建後,少林武術便隨之產生,併成為寺僧經常參與的一種業餘健體活動。 [28] 
少林武術 少林武術

嵩山教育

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因位於嵩山之陽而得名,在歷史上曾是佛教、道教場所,但時間最長,最有名氣的是作為儒教聖地。嵩陽書院與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的應天書院,湖南的嶽麓書院,江西的白鹿洞書院並稱為北宋四大書院
嵩陽書院始建於北魏太和八年(484年),當時是佛教活動場所,名為嵩陽寺。隋唐年間成為道教活動場所,唐高宗和武則天曾兩次以這裏為行宮。北宋時期成為著名的教育場所,名儒范仲淹、程頤、程顥、司馬光等人都曾在此講學,司馬光的歷史鉅著《資治通鑑》有一部分就是在書院完成的。這些名儒的講學活動,不僅使嵩陽書院成為北宋四大書院之首,而且也使嵩陽書院成為宋代理學的發源地之一。
嵩陽書院建築為清代規制,建築保留完整,保存了傳統書院的建築格調,建築選址、佈局和形式兼備公共建築和民居建築特色。書院現存面積9000多平方米,中軸線建築共有五進院落,古建築共有106間。書院院內現存的碑刻、經幢、古樹很多都是歷代精品,與眾多著名歷史人物的重要活動密切相關。書院教育制度於清朝末年被廢止,嵩陽書院作為這種已經消失的制度的文化載體,對研究中國古代書院建築、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都有重要作用。作為歷史紀念碑,其對於現代教育文化的意義也是重大而深遠的。 [22] 

嵩山神話傳説

  • 太室山巔“睡女媧”
《淮南子·覽冥篇》載: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同載;火濫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
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蛟蟲死,顓民生,背方州,抱圓天。和春陽夏,殺秋約冬,枕方寢繩。
陰陽之所壅況不通者竅理之,逆氣戾物傷民厚積者絕止之。那麼女媧為何要補天呢?《論衡·談天篇》中是這樣記述的:“儒書言:‘共工與顓頊爭天子,不勝,怒而觸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維絕。女媧銷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天不足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足東南,故百川注焉。’此久遠之文,世間之言也。”
  • 九龍聖母的傳説
嵩山太室最高峯峻極峯西北有一山峯,叫華蓋峯。傳説黃帝曾經來遊,並拜華蓋為師,制訂曆法。
華蓋,傳為居住在那個峯上的一個能人。
因為他經常觀測天象,瞭解日月星辰的運轉規律,着摸出春夏秋冬的四季變化,對人類生活和植物生長有很大幫助,所以遠近聞名。後來,人們根據天文四象中天宮華蓋星名,就叫他居住的山峯叫華蓋峯了。
黃帝打敗蚩尤以後,為了部族人民的生活,為了在炎帝教人種植五穀的基礎上,發展農業生產,他親自率領大臣登上嵩山拜訪華蓋。
當時山上樹木茂密,狼蟲虎豹很多。他們一邊用弓箭扎槍驅逐野獸開路前進,一邊互相呼喊在林中採集各種果實。
他們往返週轉好多峯巒溝壑,最後找到了華蓋老人。那是個鶴髮童顏的一百多歲的老人,非常健談,聽説黃帝到來,不勝榮幸之至,把長期觀察到的日、月、金、木、水、火、土星的七政和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等分別加以敍述,並説到它們和人們生活,以及植物生長的關係。黃帝聽得津津有味,並不時插話提問,或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讓隨去的大臣蒼頡將重要的都記下來。
華蓋老人非常高興,黃帝也非常滿意,再三拜謝,下山而去。
黃帝回到有熊國都,立刻安排制訂曆法的事,讓羲和佔日,讓常羲佔月,讓叟區占星氣,讓大撓作甲子以干支記日,讓容成綜六律而制訂曆法。將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再分十二個月,再分二十四節氣。這樣,根據四季、氣温、降雨和物候的變化,進行作物種植,發展農業生產,對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起了很大作用。
  • 二郎擔山趕太陽
在中嶽嵩山南麓有座刀削似的高山,名叫當陽山,山腰有三個突兀的大石,遠遠望去,好像天上掉下的隕石,人們都把它叫“二郎石”或“支鍋石”。山下是一片白茫茫的黃沙,就像烤焦的赤土,當地人都叫它“大沙漠”。提起當陽山、“二郎石”和這“大沙漠”,還有一段神奇的傳説哩。
相傳,盤古開天地的時候,曾經有十個太陽湧出地面,莊稼烤焦了,河水曬乾了,整個人間比蒸籠還要熱,百姓處在危難之中。有個叫二郎的小夥子。他不但勤勞勇敢,而且為人忠厚誠實。他的力氣特別大,大得能搬起幾座大山;他有一雙飛虎鞋,穿上它能翻山跨海,日行千里。老百姓們都信服他,喜歡他,就推選他當了大夥的首領。
  • 堯舜禹三帝與嵩山
,中國古代傳説的聖王,姓尹祁,號放勳。因封於唐,故稱“唐堯”。唐堯晚年數次到登封箕山拜訪許由,許由因不願接受禪讓而潁水洗耳,箕山、潁水、洗耳泉、飲牛坑、許由冢等文化遺存在詮釋着許由高風亮節的同時,也彰顯着堯帝思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美德。後來帝堯巡狩陽城,並以百歲之高齡駕崩於嵩山腳下的登封陽城。他把生命交付給了嵩山,嵩山也成了禪讓美德的豐碑。
,傳説中的上古帝王名,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領袖。相傳因四嶽推舉,堯命他攝政。他巡行四方,除去鯀、共工、餞兜和三苗等四人。堯去世後繼位,又諮詢四嶽,挑選賢人治理民事,並選拔治水有功的禹為繼承人。舜帝在嵩山地區也留下了很多傳説,受後母虐待而種麻籽、到登封負黍城經商、到嵩山訪賢大禹,其事蹟感人之深。
,通常尊稱為大禹,與堯舜併為傳説中的古聖王。大禹曾經以登封作為治水中心。大禹身為崇伯鯀之子,他父親的封地在嵩山,他根在嵩山,成長在嵩山,家居在嵩山,建都在嵩山。在洪水肆虐、人民漂泊的時刻,他告別了剛剛結婚四天的妻子,義無反顧地投入了治水大業。十三年中,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後人以一副對聯來概括他治水的經過:“十三年在外治平江河淮濟,三次過家門虛度辛壬癸甲。”啓母石、漢三闕、王城崗正是大禹在嵩山治水、建都的明證,而嵩山主體太室山、少室山也因大禹的兩個妻子塗山嬌、塗山姚分別居住其下而得名。

嵩山歷史記載

清代史學家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記載:萃兩間之秀,居四方之中,窿然特起,形方氣厚,故曰嵩高。
魯昭公四年(前538年),晉國司馬侯曰:太室,九州之險也。又楚椒舉(即武舉,伍子胥的祖父)曰:周幽王太室之盟,戎狄叛之。
漢武帝禮祭中嶽太室。 [4] 
晉永康二年(397年),(八王之亂)趙王司馬倫篡權,齊王司馬冏等自許昌起兵討之。司馬倫懼,夜使人披羽衣上嵩山,偽稱仙人王喬,陳述符命。
永嘉三年(309年),劉淵遣子劉聰等犯洛陽,劉聰親祈嵩山,留軍圍洛,洛中乘虛出擊聰軍,敗之。
北魏泰常八年(423年),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入洛陽,遣使祠嵩高。太和二十年(496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祭嵩高。永平中,擇嵩山形勝地,北魏宣武帝元恪立閒居寺。北魏孝明帝元詡神龜二年(519年),胡太后遊嵩高。永熙二年(533年),北魏孝武帝元修狩於嵩高。
永淳初,唐高宗于山南作奉天宮。垂拱四年(688年),武則天封嵩高為神嶽,禪少室。聖歷二年(699年),武則天幸嵩山。次年(700年),武則天覆幸嵩山。
宋嘉定八年(1215年),蒙古攻金潼關,不能下,乃由嵩山小路趣汝州,遇山澗,輒以鐵槍相連,鎖接為橋以渡,遂趣汴京,金人大震。 [5] 

嵩山旅遊信息

嵩山門票信息

門票價格
景區名稱
票價
備註
少林寺景區
80
含少林寺常住院、塔林、三皇寨、武術表演、初祖庵、二祖庵
永泰寺
60
/
中嶽廟
30
/
盧崖瀑布
50
/
觀星台
40
2017年5月1日起免費
嵩陽書院
30
/
太室山
50
除嵩陽書院,含太室山、法王寺、嵩嶽寺、會善寺
蓮花寺
30
/
會善寺
40
/
參考資料: [24] 

嵩山交通路線

交通路線
出發點
具體路線
鄭州市
進入鄭少高速航海路連接線,行駛4.2千米
進入鄭盧高速,行駛61.6千米
進入登封大道,行駛4.4千米
進入錫海線,行駛7.5千米
從錫海線到嵩山景區停車場,行駛100米
洛陽市
進入洛偃快速通道,行駛16.7千米
從洛偃快速通道到S320,行駛770米
進入S320,行駛440米
進入錫海線,行駛29.9千米
從錫海線到嵩山景區停車場,行駛100米
許昌市
進入永登高速,行駛46.9千米
進入鄭盧高速,行駛11.8千米
進入登封大道,行駛4.4千米
進入錫海線,行駛7.5千米
從錫海線到嵩山景區停車場,行駛100米
新鄭國際機場
進入迎賓大道,行駛2.8千米
進入機場高速,行駛12.7千米
進入西南繞城高速,行駛27.9千米
進入鄭盧高速,行駛58.3千米
進入登封大道,行駛4.4千米
進入錫海線,行駛7.5千米
從錫海線到嵩山景區停車場,行駛100米
新鄭國際機場出發乘坐巴士
新鄭國際機場出發乘坐巴士
乘坐機場3線巴士到鄭州火車站東廣場
間隔約1小時發車
全程約40分鐘,票價20元
在火車站東廣場對面的鄭州中心站乘坐專線巴士
07:00、08:00、08:50、09:40、11:00發車
全程約90分鐘,票價28元 [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