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北朝

(中國歷史時期)

編輯 鎖定
南北朝(420年-589年 [1]  ),是南朝北朝的統稱,指中國歷史上從420年東晉滅亡、南朝宋建立到589年隋朝統一全國形成的南北對峙局面。 [90-91] 
南朝承自東晉,從420年劉裕代晉算起,有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四朝,均以建康(今江蘇南京)為都;北朝承自十六國,自北魏439年統一北方算起,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後來北齊代東魏,北周代西魏,北周又於577年滅北齊。581年北周被隋所滅,北朝結束。589年,隋滅陳和後梁,結束了西晉末年以後延續近三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 [90-92] 
南北朝前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世族、編户齊民、依附户及奴婢。南方四朝社會相對穩定,江南開發規模空前,南方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對外交流也很興旺,東到日本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亞西亞,南到東南亞南亞。此時也出現民族大融合的趨勢,如北魏孝文帝改革,進一步加速少數民族漢化的步伐。在胡漢交融、南北會通中,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以重生,為此後隋唐時期的繁榮強盛奠定基礎。 [94] 
概述圖來源 [109]  [111] 
中文名
南北朝
外文名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91] 
時間範圍
420年 至 589年
首    都
建康平城洛陽鄴城長安
主要城市
徐州晉陽汴梁許州江陵福州
官方語言
漢語
貨    幣
圓形方孔錢
政治體制
君主制
國家領袖
劉裕
拓跋燾
陳霸先
國家領袖
宇文邕(等)
人口數量
約 5000 萬(六世紀初)
主要民族
漢族匈奴鮮卑族羌族氐族
主要宗教
佛教
道教
北朝起訖
公元439年-581年 [90] 
南朝起訖
公元420年-589年
時代特徵
國家分裂
軍事體制
府兵制
南    朝
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
北    朝
北魏東魏西魏北周北齊

南北朝名稱

編輯
南北朝是中國一個分裂的朝代,分為南朝北朝。南朝依次是劉宋蕭齊蕭梁南陳;北朝是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28]  出身於北周八柱國之一的李唐宗室,修《晉書》,奉南北朝共為正統。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奉南朝為正統。
南北朝各國世系圖

南北朝歷史

編輯

南北朝南朝

南朝出現在東晉滅亡後漢族政權的延續,其皇族主要是士族或次級士族。南朝各政權都以建康(今南京)為都,且存在時間普遍較短。後為隋朝所統一。 [112] 
  • 南朝宋
清人繪宋武帝劉裕像 清人繪宋武帝劉裕像
南朝劉宋開國皇帝劉裕早年以“躬耕”“樵漁”為生,家境較為貧寒。後加入北府兵,在鎮壓孫恩、盧循起義中戰功卓著。後來又打敗稱帝的桓玄,迎立被廢黜的晉安帝。晉安帝義熙三年(407年),劉裕任侍中、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刺史,完全控制了東晉朝廷大權。義熙五年(409年)四月,劉裕出兵北伐南燕,次年攻下南燕都城廣固、俘虜南燕皇帝慕容超,把疆域擴展到青州地區。義熙八年(412年),劉裕又派大將朱齡石攻入益州,消滅割據稱王的譙縱。這兩次征伐的勝利,進一步樹立了劉裕的威望。為建立更大的功績,義熙十二年(416年),劉裕乘後秦內亂之機、北伐關中,並於次年佔領洛陽,攻破潼關,直搗後秦國都長安,俘虜了後秦皇帝姚泓,滅掉後秦。然而對劉裕來説,取代司馬氏建立新王朝才是頭等大事,所以滅掉後秦後,聽説自己的心腹劉穆之病逝,害怕政局有變,便留下兒子劉義真鎮守關中,自己匆匆趕回建康。不久,劉義真被夏國的赫連勃勃打敗,隻身逃回,關中地區得而復失。 [113] 
義熙十四年十二月(419年1月) [114]  ,劉裕殺安帝而另立琅邪王司馬德文,是為晉恭帝。元熙元年(419年),劉裕受封為宋王,在次年(420年)六月接受晉恭帝的“禪讓”即帝位,建元永初,國號宋,是為宋武帝。 [113] 
宋武帝是東晉門閥政治的終結者,在即位後打擊豪強,鎮壓不聽命的世家大族,加強了中央集權;又實行“土斷”,限制豪強非法佔有勞動人口:發佈放免軍户以及赦免奴婢的命令,使國家控制的勞動人口增加。他對下屬的不同意見採取寬容和接納態度,生活上力行節儉,反對奢侈,是南朝以開明、節儉著稱的皇帝 [3]  [113] 
宋武帝去世後,宋少帝劉義符繼立,因為嬉戲失德 [4]  ,被輔政大臣徐羨之傅亮謝晦所殺 [4]  [5]  ,改立宜都王劉義隆,是為宋文帝 [6]  。他後來與北府名將檀道濟剷除把持國政的徐羨之等人,又使宗室掌管朝政大權,同時任用士族和寒人共同參與朝政,使文帝一朝出現了宗室、士族、寒門相互制衡的政治平衡局面,至此政局穩定。在此基礎上,宋文帝整頓吏治、發展農業生產,使社會安定,民勤本業,餘糧棲畝,史稱“元嘉之治”。 [113] 
宋文帝像,取自明《三才圖會》 宋文帝像,取自明《三才圖會》
自元嘉七年(430年)起,宋文帝屢次北伐,由於準備不足,再加上文帝的錯誤指揮,以致“兵荒財單”,國力大減。大將檀道濟、裴方明因軍功被宋文帝猜忌而被剷除。到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宋文帝再次伐魏,卻“北伐敗辱,數州淪破” [7]  ,長江以北的廣大國土飽受魏軍蹂躪 [8]  。劉宋的國力遭到了重挫。 [9] 
元嘉三十年(453年),宋文帝被太子劉劭所殺,三子劉駿趁機率軍奪位,即孝武帝。宋孝武帝在位前期在政治、經濟、軍制、户籍、禮制、税制等領域等領域均推行了系列改革;其統治時期“寒人掌機要”的政治局面全面形成;軍事上,先後在青州“四戰四捷”、“破七城”擊潰魏軍侵犯 [11]  ;大明四年(460年),於梁州的北陰平地區再次擊退北魏侵犯;一時“民户繁育,將曩時一矣” [12]  。然其統治末年,一改前期的息兵簡政的風格,開始居傲自滿,大興土木、窮奢極欲乃至恣意妄為,加重了百姓負擔,以致原本在他在位前期逐漸出現好轉的劉宋,在他統治末年走向衰敗。其統治時期,發生兩起宗室戰事,最後還屠廣陵城。當時民謠言道:“遙望建康城,小江逆流縈,前見子殺父,後見弟殺兄。”即是劉宋宗室間殘殺的反映。 [10] 
孝武帝病逝後,其子前廢帝劉子業繼立後又大殺宗室,後為湘東王劉彧所殺,是為宋明帝。然而他亦大殺宗室,使孝武帝的子孫盡亡。明帝晚年因為政失誤,造成劉宋淮河以北的青、冀、徐、兗四州及豫州的淮西六郡全面陷於北魏,國力大大衰退 [13]  。明帝之子後廢帝劉昱繼立後,政局動盪,履有叛變。
劉宋宗室內的骨肉相殘愈演愈烈,為蕭道成建立新王朝提供了機會。蕭道成起初任中兵參軍,明帝時逐漸升為督南兗和南徐二州諸軍事、南兗州刺史,明帝死後又任右衞將軍、衞尉。後廢帝時由於平定江州刺史劉休範的反叛,地位和威望大增,成為掌握朝廷大權的“四貴”之一。在消滅政敵袁粲沈攸之後,蕭道成在升明三年(479年)逼迫宋順帝劉準“禪位”,登上帝位,國號齊,年號建元,是為齊高帝。劉宋滅亡。 [14]  [113] 
  • 南朝齊
南齊存在僅二十四年,是南朝宗室內鬥最嚴重、歷時最短的一個朝代。 [113] 
齊高帝蕭道成像,清人繪 齊高帝蕭道成像,清人繪
齊高帝即位的政風也如同宋初,崇尚節儉。高帝在位四年即去世,由太子蕭賾繼立,即齊武帝。武帝為政清明,與北魏無戰事,安民保境,史稱“永明之治”。當時皇帝利用典籤官作為耳目,來監察諸州政事及宗室諸王。
齊武帝去世後,由皇太孫蕭昭業繼立,由蕭子良蕭鸞輔政。然而蕭昭業奢侈荒戲,國政漸由蕭鸞掌握。蕭鸞有意篡位,殺蕭昭業後改立其弟蕭昭文,不久廢帝自立,是為齊明帝。明帝繼位後,大殺宗室諸王,使高、武二帝的子孫被誅殺殆盡 [14]  。其皇室內部的骨肉相殘比劉宋有過之而無不及。 [113] 
明帝去世後,由太子蕭寶卷繼立。蕭寶卷為人昏庸殘暴,殺死顧命重臣,激起地方叛亂。亂事平定後,他又殺平亂有功的雍州刺史蕭懿。永元二年(500年),蕭懿之弟、雍州刺史蕭衍以報仇為名宣佈舉兵,在江陵立蕭寶卷之弟蕭寶融為帝,是為齊和帝。次年(502年),蕭衍攻入建康,蕭寶卷被將軍王珍國所殺。
中興二年(502年),蕭衍接受蕭寶融“禪位”,國號梁,年號天監,史稱梁武帝,蕭齊滅亡。 [15]  [113] 
  • 南朝梁
南宋佚名繪《梁武帝半身像》,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佚名繪《梁武帝半身像》,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96]
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不僅在南朝,而且在中國歷史上也算得上皇位坐得長久的。他接受前朝皇室骨肉相殘的教訓,對宗室採取優待政策,即使犯重罪也不予追究;大興儒學,設立學校,實行土斷,勸課農桑,制定《梁律》,減輕賦税,使梁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達到南朝之鼎盛。以吉、嘉、軍、賓、兇為內容的五禮制度在此時日漸成熟。中書省起草詔令、門下省“駁議”詔令、尚書省執行詔令的三省制已經成型,尚書省下設的吏部、祠部、度支、左官、都官、五兵六尚書實際上是後來尚書六部的淵源,強化了尚書省的執行職能。三省六部製作為一個新的中央行政制度從舊的行政系統中脱胎出來。梁武帝改革九品中正制,以通經或詩賦取士,不問其出身。 [113] 
梁武帝信奉佛教,曾三次出家為僧。所謂“南朝四百八十寺”,很多是在他統治時期興建的。 [113]  由於僧侶道士不用賦税,以致近一半的户口記名其下,使國家財政蒙受重大損失。當時的宗室及官員貪財奢侈,沉陷在紙醉金迷中而不能自拔。 [16] 
梁武帝初期,北魏在漢化運動後矛盾叢生,國力逐漸衰退。至鍾離之戰後,魏軍大敗,梁武帝有意北伐,但範圍不出淮南地區,直到普通七年(526年)才收復南齊時丟失的壽陽 [115]  。到北魏發生六鎮之亂時,梁武帝派陳慶之護送北魏北海王元顥北返繼位,先勝後敗,又以失敗告終。
東西魏時期,東魏將侯景受東魏及西魏逼迫投奔梁,梁武帝任用他北伐東魏。但在梁軍戰敗後,梁武帝意圖送還侯景以求和。侯景得知後舉兵叛變,南攻建康,史稱侯景之亂 [17]  。梁將蕭正德引他渡江,使侯景攻入建康,梁武帝退至台城,侯景包圍台城,之後各地雖有勤王之師,但皆觀望。侯景聞知勤王師後一度和談,但最後叛約並攻陷台城,囚禁梁武帝,梁武帝最後被餓死。建康淪陷後侯景屠殺江南世族,為南朝政治帶來毀滅性打擊 [18]  。侯景先後立殺梁簡文帝蕭綱及淮陰王蕭棟,最後篡位,建國漢。但是侯景勢力僅在江東一帶,湖廣、四川一帶依舊由梁室掌控,只是梁朝各宗室互相攻擊,無暇討伐侯景。之後湘東王蕭繹擊敗了其他梁朝宗室勢力,後又得到廣州太守陳霸先的加盟,實力大增,於是蕭繹派遣大將王僧辯與陳霸先合軍討伐侯景,接連擊破侯景部將任約、宋子仙,之後在台城與侯景展開決戰,侯景戰敗逃跑,後被部下所殺。侯景之亂平定。
承聖元年(552年),湘東王蕭繹於江陵繼位,為梁元帝。之後據守益州的武陵王蕭紀稱帝並進攻江陵。梁元帝向西魏求救,武陵王蕭紀後為西魏攻滅,益州亦被西魏奪走。承聖三年(554年),蕭詧引西魏軍趁機攻陷江陵,梁元帝被殺 [19]  ,西魏立蕭詧為傀儡,史稱西梁
梁元帝被殺後,陳霸先與王僧辯立晉安王蕭方智為帝,即梁敬帝。而後北齊送蕭淵明南下,梁軍被擊敗,王僧辯屈事而迎立蕭淵明為梁帝。陳霸先於是率軍擊殺王僧辯,復立梁敬帝,之後陸續擊敗北齊南侵軍隊及王僧辯餘黨徐嗣徽,專政梁廷。最後於太平二年(557年)篡位,建國號為陳,定都建康,改元永定,史稱陳武帝,梁亡。 [113] 
  • 南朝陳
陳霸先 陳霸先
陳武帝是吳興(今浙江省長興縣)人,此時,中國南方經過了多年的戰亂,當時僑姓世族及吳姓世族皆因侯景之亂而受創,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許多地方勢力亦紛紛割據。由於無法盡數平定割據勢力,武帝採用安撫的方式穩定統治。
陳武帝死後其侄陳蒨繼位,即陳文帝。此時盤據兩湖原是蕭繹部將的王琳叛變,聯合北齊、北周大軍東征建康。陳文帝先是擊潰王琳北齊聯軍,繼而封鎖巴丘,阻止北周順江東進。至此國勢方定。在位時期,他勵精圖治,復甦江南經濟,使南朝陳國勢強盛 [21] 
陳文帝去世後由太子伯宗繼位,即陳廢帝。不久,其叔安成王頊廢帝自立,即陳宣帝。當時北周意圖滅北齊,於是邀陳朝共伐北齊。陳宣帝有意收復淮南於是同意,並於太建五年(573年)派吳明徹北伐,兩年後收復淮南。而後北周趁機攻滅北齊,並在太建九年(577年)南征,陳軍慘敗,南朝陳岌岌可危。不久後,北周武帝突然去世,北周內亂,遂無意南征。
楊堅在建立隋朝後陳宣帝去世,由太子陳叔寶繼位,即陳後主。他荒淫奢侈,國政大亂,朝政極度腐敗。當時官吏剝削嚴重,人民苦不堪言。隋軍在南方收成季節,火燒南方的田地,嚴重削弱南陳的經濟實力,南朝陳國力大衰。
禎明三年(隋開皇九年,589年),隋文帝任楊廣為主將,發動南征。陳後主恃長江天險,照常歌舞 [22]  。次年正月,隋軍攻入建康,陳叔寶與愛妃張麗華、孔貴人避入井中後被俘,南朝陳遂亡。隋朝統一,結束了中國長達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

南北朝北朝

北朝承繼五胡十六國,是中國歷史上與中國南朝同時代並存的北方王朝的總稱,其中包括了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數個王朝。北魏、東魏、西魏及北周均由鮮卑族建立,北齊則由鮮卑化漢人所建。
  • 北魏興起
北魏於五胡十六國時期由拓跋鮮卑所建,前身為代國前秦於淝水之戰崩潰後,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孫拓跋珪舉兵復國,都盛樂,國號魏,史稱北魏。 [23] 
北魏統一北方之戰 北魏統一北方之戰 [95]
北魏在道武帝、明元帝及太武帝的經營下逐步壯大,拓跋珪與後燕交惡,發生多次戰爭,並在參合陂之戰擊潰燕軍。而後他率軍攻破後燕首都,遷都至平城。並在次年稱帝,即道武帝。道武帝性情殘忍,後為其子拓跋紹所殺。同年道武帝長子拓跋嗣平亂繼位,即明元帝。他攻下劉宋的河南地,但不久去世。其子拓跋燾繼位,即太武帝,他勵精圖治,國力大盛,並屢次攻掠劉宋。在解除北方柔然的威脅後展開統一北方戰爭。從431年到439年,太武帝先後消滅胡夏北燕、北涼三國,又擊潰柔然,與南朝宋對峙。北方、南方至此正式進入“南北朝時期”。然而,還有後仇池,至443年方亡於北魏。
北魏雖國力鼎盛,但北有強敵柔然,以致不能全力南征 [58]  。直到較親北魏的突厥取代柔然後才較安定。
信仰佛教的盧水胡人蓋吳率各族百姓起事,被太武帝平定。太武帝還打擊佛教,成為三武滅佛之一 [24]  。太武帝統一華北後又滅鄯善,控制了西域。在450年又反攻劉宋,直逼瓜步,並揚言渡江。之後掠奪五萬户北返,至此北朝扭轉了國力被南朝壓制的局面,但軍力也大損,北魏將士“疾疫死者甚眾” [25]  。太武帝於後期刑罰殘酷,最後被宦官宗愛所殺,宗室之亂至文成帝時方平定。
獻文帝執政時,被其嫡母馮太后毒殺。馮太后改立獻文帝之子拓跋宏(即孝文帝),並把持朝政。馮太后猜忌多智且濫刑,但使國政平穩 [26]  。孝文帝可能因為馮太后的關係而傾慕漢文化,認為鮮卑人應該要深入漢化。他為人英明好學,在親政後擴建首都平城為漢城。基於洛陽較平城繁華,地理位置控制全國,易發兵於江南,可擺脱保守派勢力,於493年假借南征南朝齊名義,率眾南遷洛陽 [27] 
開創了北魏黃金時代的正是北魏孝文帝元宏 [28] 
孝文帝實行三長制,頒佈均田制,遷都洛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鮮卑舊俗的措施。遷都後在三年間展開漢化運動,例如全用漢官官制、禁胡服胡語、推廣教育、改姓氏並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通婚、禁止歸葬及度量衡採漢制,並頒詔宣佈吸收漢族文化。孝文帝企圖通過限制自身文化,來達到與漢族融合的目的。 [28]  通過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使得漢族的先進文化及先進的政治制度完全融入了北魏的統治中。
後孝文帝在多次南征齊後皆無功而返。至於留在北方六鎮的鮮卑貴族由於不願南遷,逐漸不受洛陽朝廷重視而失勢,這使得北魏內部分裂成鮮卑化與漢化兩大集團,成為日後六鎮之亂的原因之一。 [28] 
494年太子元恂意圖北返平城,孝文帝得知後廢太子並賜死。保守派穆泰、陸叡於平城擁王兵變,後被鎮壓,孝文帝還親自北巡安撫。孝文帝死後,北魏開始走入下坡。
孝文帝死後,由於部分守舊貴族和鮮卑武人的反對,北魏統治者逐漸廢棄了以前的民族和解政策,又恢復了鮮卑族的特權,於是新的矛盾產生了,北魏開始逐步走向衰落。
  • 北魏分裂
499年孝文帝去世後由宣武帝繼任,國政大亂,貴族競相奢侈。孝明帝繼任後,由胡太后執政。胡太后奢侈,私通清河王元懌並寵信元叉劉騰。元劉二人因與清河王不合而叛變,並掌控朝政。劉騰去世後,到525年孝明帝與胡太后方平定亂黨。但胡太后把持朝政,亂政如故,並與孝明帝不合。而後北方發生六鎮起義,北魏開始走向滅亡之路。 [28-29] 
東魏 東魏
早在北魏初年,為了避免柔然入侵北都平城,於陰山黃河一帶設置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等六鎮來拱衞首都。六鎮將領由鮮卑貴族擔任,將士多是鮮卑族或漢族的高門子弟。他們被視為“國之肺腑”,可隨時返京任職。但在遷都洛陽後,六鎮地位下降。由於仍保有鮮卑原始習性,被漢化的貴族歧視為“代北寒人”,將領升遷備受壓抑,心懷不滿。最後北部鮮卑貴族與屯兵於523年發生六鎮民變,秦隴、關東等地各族人民也陸續起事 [30]  。此事歷經三年方定,並形成許多軍閥。其中以鎮守晉陽的爾朱榮的勢力最大,爾朱榮經過一系列軍事攻伐,攻滅了關東勢力最大的葛榮及其他羣雄成為實力最強的軍閥。 [28] 
魏孝明帝意圖聯合爾朱榮對付胡太后,但被胡太后毒死。胡太后先後立孝明帝獨女敬哀公主及堂侄元釗為帝。同年爾朱榮以替孝明帝報仇為由,率軍攻佔洛陽,掌控朝政。他在河陰將北魏幼主和胡太后沉入黃河溺斃,改立孝莊帝,又殺死大臣兩千餘人,史稱“河陰之變”,爾朱榮則於晉陽遙控朝政 [31]  。孝莊帝憤為傀儡,於530年在爾朱榮晉見時親自將其殺掉。而後爾朱榮侄子爾朱兆及從弟爾朱世隆擁長廣王元曄為帝,攻下洛陽後殺孝莊帝,改立節閔帝。同年軍閥高歡起兵反對爾朱集團,高歡於信都擁元朗為帝,並在532年攻下洛陽後,改立孝武帝。 [28]  [32] 
魏孝武帝為其所制,有意聯合關中鎮將賀拔嶽對付高歡。高歡先發制人,於534年暗殺賀拔嶽。孝武帝則任宇文泰代之,並與高歡決裂,西逃投奔宇文泰。高歡再立清河王世子元善見為帝,即東魏孝靜帝,遷都鄴城。孝武帝西奔後不久被宇文泰毒殺,宇文泰改立南陽王元寶炬為帝,即西魏文帝,定都長安。北魏於534年分裂成東魏及西魏後滅亡。 [28]  [32] 
  • 東魏與西魏對峙
東魏534年建立,西魏535年建立。東魏及西魏表面上由拓跋氏後裔所繼承,實際上分別由高歡及宇文泰控制,所以在數年後分別篡奪,形成北齊與北周的對峙。基本上東西魏為沿山西陝西的邊河黃河為界。由於東魏繼承北魏的國力較多,所以不論在軍力、經濟或文化上均勝過西魏,但東魏在多次進攻後皆失利,雙方的對峙至此已定。 [28]  [32] 
高歡所控制的東魏,是由鮮卑化的六鎮流民及河北世族所組成,高歡本身也是鮮卑化漢人,使得在政治上較倚重鮮卑族。後來北齊皇帝也都有意保持鮮卑習俗,提倡説鮮卑語及武事 [33]  。高歡用人惟才是用,朝中不少名臣都是其夥伴,這些皆為後來的北齊打下堅固基礎。然而他戰術不及宇文泰,三次戰役屢敗。
536年高歡率竇泰等人西征西魏,竇泰軍於潼關戰敗。隔年高歡趁關中大飢時率軍再度西征,於沙苑之役敗給軍力不多的宇文泰,至此分裂局勢大定,戰場也轉向河東地區。
538年,東西魏又爆發河橋之戰,雙方互有勝負。
543年,東西魏邙山大戰,戰爭形勢激烈,攻防交錯。
546年高歡再率十萬大軍西征,但受阻於玉壁城。守城的是西魏將領韋孝寬,高歡無法攻克玉壁,東魏死傷七萬餘人,高歡無奈退兵,隔年病死於晉陽 [34]  。高歡死後,長子高澄繼承霸業,對外驅逐叛將侯景,鞏固疆土,對內加強高氏政權,積極準備代魏自立,但不久離奇遇刺。
其弟高洋繼任後於550年廢殺東魏帝,並屠殺東魏皇室,東魏亡。高洋建立北齊,改元天保,史稱北齊文宣帝
宇文泰所控制的西魏,在八柱國十二大將軍等將領協助下,有效地抵抗東魏的多次進攻,鞏固西魏局勢。當時西魏在經濟及文化方面不如南梁及東魏。宇文泰任人為賢,他讓蘇綽等人改革官制,調和胡漢矛盾,建立關中本位使胡漢將領同心協力、設置府兵制以建立職業軍人,維持尚武精神。以賀拔嶽、宇文泰為代表的關隴集團則暗中支持着漢化。關中地區是周文化的發源地,從蘇綽盧辯等漢族士人傾向來看,周文化此時在關中仍有一定影響,更為重要的是,就地理位置而言,它是華夏族的正統文化,從這一方面來説,它與山東、江左所傳承的魏晉文化相比,亦毫不遜色。在此基礎上,蘇綽等人提出了採用古代周朝的六官制度,即天、地、春、夏、秋、冬官,這些措施皆使西魏國力逐漸強盛,也影響隋唐的政治制度與集團分佈 [35]  。宇文泰趁南朝梁於侯景之亂後宗室諸王內鬥之際,先後攻下蜀地及江陵,並立西梁為魁儡國。西魏後由廢帝、恭帝相繼繼立。556年宇文泰去世後,其侄宇文護專政。他於隔年廢西魏恭帝,國號周,立宇文泰子宇文覺為北周孝閔帝,西魏亡。
  • 北周與北齊對峙
北齊繼承東魏版圖,核心主要為六鎮流民 [59]  及關東世族,其軍力比較強盛。由於其源頭六鎮流民偏向鮮卑化以及統治者為鮮卑化漢人的原因,使得北齊主要提倡鮮卑文化。北周在立國時鮮卑軍不如北齊多,政治地位也不如北齊及南朝梁,所以建立關中本位政策,融合鮮卑及漢人儘量消除胡漢隔閡。
550年,北齊文宣帝建國。文宣帝先後擊敗庫莫奚、契丹、柔然、山胡(屬匈奴族)等族,並攻下南朝梁的淮南地區。在經濟方面,農業、鹽鐵業、瓷器業都相當發達。北齊大致上同北魏,持續推行均田制。這些使得北齊的國力在初期均勝過北周及南朝陳。然而齊文宣帝在後期荒淫殘暴,併為了維護鮮卑貴族,屠殺漢人世族。他對人民的壓迫更重,使得北齊國勢衰落。齊廢帝繼立後,由其叔高演輔政。但高演不久即篡位殺帝,是為孝昭帝。孝昭帝在位期間,國力漸漸復元,還親征庫莫奚。但於兩年後去世,由其弟長廣王高湛繼立,即北齊武成帝。武成帝昏庸好色,北齊國力大衰,不久去世,由後主高緯繼立。高緯同其父昏庸好色,國政混亂,還誅殺名將斛律光。之後北齊被陳攻下淮南,並在577年亡於北周。
北周繼承西魏版圖,於556年由北周孝閔帝立國,但朝政由堂兄宇文護掌握。孝閔帝意圖聯合趙貴、獨孤信推翻宇文護。然而被其發現,趙貴及獨孤信二人被殺,周孝閔帝於隔年先廢后殺。宇文護改立宇文毓為帝,即周明帝,但於560年又毒死周明帝改立宇文邕,即周武帝。周武帝採韜晦之計,在十二年後成功殺死宇文護,親掌朝政。北周武帝宇文邕誅殺宇文護開始親政之後,奉行維護地主階級利益的政策。北周以儒家學説作為思想武器,摒棄鮮卑族的一些落後習俗和風靡一時的空談玄理。宇文邕注重培養大批具有儒家思想觀念的人士,作為政權的支柱。
軍事方面,宇文邕當政期間也大量地吸納漢族人士為兵源,補充了北周的兵力,並且使得漢族和鮮卑族的將士們懂得協調作戰。
周武帝為人英明雄偉,他對內推動多方面的改革,如抑制佛教、在外交上與突厥和親,與陳朝和平相處,這些措施都使北周國力更盛。
北周滅北齊之戰 北周滅北齊之戰 [97]
577年周武帝東征局勢混亂的北齊,於隔年攻克鄴城,北齊亡。周武帝統一北方後又獲得李德林等關東世族的歸附,聲勢浩大。他立即南征陳,但於同年逝世,而後北周發生內亂,伐陳之戰於是作罷 [35] 
最後北周形成團結的貴族關隴集團,得以攻滅因政治混亂而衰退的北齊,而漢族也逐漸成為北周軍隊的主力,逐漸佔據統治地位及主體,取代鮮卑貴族,也為後來的楊堅建隋打好了基礎。北周武帝去世後,劉昉、鄭譯矯詔以楊堅總知中外兵馬事,入朝輔政。

南北朝統一

楊堅為北周十二大將軍楊忠之子,他還是太子宇文贇的岳父。
南陳太建十年(北周建德七年,578年),周武帝去世,太子宇文贇繼立,即周宣帝。他荒淫昏庸,迷信佛道二教,立五位皇后並奪人妻子。他殺宗室功臣宇文憲並大撤諸王就國。楊堅開始集結文武諸臣,形成一股龐大的集團。
周宣帝去世後,其子宇文闡繼位,即周靜帝,劉昉、鄭譯矯詔以楊堅總知中外兵馬事,入朝輔政。尉遲迥、司馬消難、王謙等人不滿楊堅專權,起兵討伐楊堅,史稱“三總管叛亂”。楊堅得李德林策劃,以韋孝寬等人平定了叛軍。
隋滅陳之戰 隋滅陳之戰 [98]
南陳太建十三年(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帝位於楊堅 [60]  ,楊堅即隋文帝,改國號大隋,年號“開皇”,北周亡。隋開皇七年(陳禎明元年,587年),隋文帝廢西梁後主蕭琮,西梁亡。
隋開皇八年(陳禎明二年,588年),隋文帝發動滅陳之戰,以楊廣楊素為行軍元帥,以賀若弼韓擒虎等人發兵攻陳。隔年(589年)隋軍攻陷建康,南朝陳亡,中國再度統一,南北朝時代結束。

南北朝疆域

編輯

南北朝勢力範圍

北朝疆域方面,北魏自代北之地崛起,從後燕、夏奪取了大部分疆域,又先後滅北燕、北涼,到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年),基本統一了北方。北魏剛統一北方時的疆域大致北至今中蒙邊界稍北,蒙古高原和今葉尼塞河上游、貝加爾湖,帶有柔然高車(敕勒)、契骨等部族,其中柔然與北魏為鄰,最為強大,在今蒙古杭愛山脈的東段車車爾勒格一帶建有可汗庭。北魏的東界已退至遼河以西,控制今大淩河下游,遼東成為高句麗的範圍。北魏的西戎校尉府駐在杅泥(今新疆若羌),控制着焉耆(今新疆焉耆)和鄯善一帶,但未能擴展到西域其他地函。南界在今黃河以南,佔有今河南中部及山東西北局部。 [108] 
南朝宋、北魏對峙圖(449年) 南朝宋、北魏對峙圖(449年) [109]
南朝宋繼承東晉疆域,其河南地於太初四年(422年)之後逐漸被北魏併吞。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元嘉北伐失敗,魏軍反擊,一度到達建康(今江蘇南京)對岸長江邊,從此疆域擴展至淮河一線,南朝僅保住今江蘇北部。但北魏在西部已失去對西域的控制,退至伊吾(今新疆哈密)。南朝齊時,相繼失去雍州沔北及淮南豫州之地。南朝梁時因北伐獲得淮北之地,又開拓閩、越、平俚洞,破牂柯。 [108] 
“南齊、北魏對峙圖”圖冊參考資料 [93]  [110] 
北魏永熙三年(534年,梁中大通六年),孝武帝討伐權臣高歡未成。出奔關中,依靠宇文泰在長安建都,史稱西魏。高歡另立元善見為帝,遷都鄴,史稱東魏。東、西魏的界線大致在黃河、今山西西南、河南西部、湖北北部。東魏武定五年(547年,梁中大同二年),侯景以河南地降梁。這時,吐谷渾首領誇呂稱汗建國,西魏的西域部分為吐谷渾所佔,伊吾被柔然佔有,西界退至敦煌 [108] 
“梁、東魏、西魏對峙圖”圖冊部分來源 [111] 
西魏廢帝二年(553年,梁承聖二年),攻取梁的益州,次年攻下樑元帝所在的江陵,其疆域增加了今湖北西部、四川。今貴州和雲南名義上也隨益州的歸屬而成為西魏的一部分,實際上已為當地民族所佔。西魏又劃出江陵附近數縣,建立附庸政權後梁(或稱西梁)。與此同時,北齊奪取了南朝江淮間土地,與南陳隔江對峙。南陳陸續收復淮南及部份淮北之地,並且一度奪下北齊黃河以北之地(573年—577年) [36]  。北周武帝滅北齊後,取陳江淮之地,領土大大擴充。陳末國土則僅剩長江以南至交廣地區。且侯景之亂後,在寧州爨蠻影響下,周圍的部族紛紛自立,因此在今四川長江和大渡河以南、湖南西部、廣西西部已經不再有南朝的郡縣存在。此外,南北朝後期,林邑(位於今越南中部)佔領了原日南郡剩下的三個縣,使南朝疆域的南界退到了北緯18°一線。 [108] 

南北朝都城

  • 南朝
宋、齊、梁、陳四朝均定都建康(又稱建業,今江蘇南京)。梁元帝時曾短暫定都江陵(今湖北荊州),到梁敬帝時仍都建康。 [104] 
  • 北朝
北魏最初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孝文帝時遷都洛陽 [104] 
東魏至北齊時以鄴城(今河北臨漳)為都,西魏、北周則以長安(今陝西西安)建都。 [104] 

南北朝政治

編輯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户、依附人及奴隸 [37]  。世族擁有大量不需付税的依附人從事生產與作戰,影響朝廷的税收。雖然南朝皇帝仍然需要主流世族的擁護,不過也扶持寒門以平衡政治勢力,並且在南朝梁時萌芽出科舉制度 [38]  。南朝世族因為長期安逸而逐漸衰退,在侯景之亂後徹底崩潰。北朝統治者缺乏政治的經驗,所以重用漢人世族,引起雙方的文化採借,久之形成文化混合,以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最盛。混合的過程產生激烈的思想衝突、政治鬥爭或種族衝突,例如六鎮民變、宇文泰的鮮卑化政策。北周鮮卑軍比北齊少,政治地位不如南朝陳。最後藉由宇文泰開創的關隴集團,吞併政治日趨腐敗的北齊。周武帝去世後,漢人楊堅掌握朝廷,通過授禪北周靜帝建立隋朝,經營八年之後,發兵滅南陳統一中國。開創出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國。

南北朝中樞機構

南朝宋之後設有門下省,至此確定了三省制度。門下省負責獻計策和勸諫皇帝,參與機密之事,又成為大權掌握的機構。

南北朝行政區劃

南朝政承襲東晉,實行州郡縣三級制。而僑州郡縣雙頭州郡也因為土斷而變成一般州郡。自東漢末期實施的州郡縣三級制,到隋平陳後改為州縣二級制而結束。南朝的州設刺史,郡設太守,只有丹陽郡因為是首都所在地而設尹。縣設令、長。自宋以後,令多於長。與郡同級的有王國和公國,設內史和相。還有特為習稱蠻民及僚族俚族等少數民族設置左郡左縣和僚郡、俚郡。例如有南陳左郡、東宕渠僚郡等。當時州郡縣有等級之分,大致上以距離首都遠近為品級高低之分,諸州佐吏則按州的等級設置官員。揚、荊二州還有“二陝”之稱呼。 [36] 
日本法隆寺金堂(南朝風格) 日本法隆寺金堂(南朝風格)
北魏在北魏孝文帝以後,官制模仿南朝,至唐代仍沿用。北周時按周禮,設置六官,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府,是隋唐之後六部體制的源頭。北朝政區承襲十六國,如同南朝一樣為州郡縣三級制。然而州轄區不大,州刺史可越郡級直接管理縣,使得郡級逐漸虛級化,到583年隋朝正式定為州縣兩級制。北魏也設有僑州郡縣和雙頭州郡(如南雍州),並將州郡縣按人口數分等級。為了防範新附或異姓叛變,於406年將各級行政長官分立三位,其中州刺史方面須一位為宗室。北魏原設有負責地方軍政的行台及管理數州軍事的都督。到北齊定為行台制,北周則為總管制,都是負責數個州郡軍事與行政的政區單位。北齊因為州轄區越分越細,於是設置行台兼管數州民政及軍事 [39]  。西魏則改稱都督為總管,性質同北齊行台。北周時,總管一般兼任駐州刺史,並以所駐之州為名 [40]  。北魏還特為鮮卑本族或其他民族(漢人除外)設置領民酋長來管理該族,地位只次於州刺史。又延續十六國政區,設有管理州境內其他民族的護軍,其地位等同郡守,至457年廢除。還有鎮戍制,於重要的軍事要地設鎮。鎮由鎮將管理,下置戍,由戍主管理。其中又以鞏固首都平城的六鎮最重要 [41]  ,至孝文帝遷都後勢微。六鎮民變後,北朝的鎮戍專管軍事,不再具政區性質。

南北朝經濟

編輯

南北朝人口

南北朝人口統計列表
年代
户數
口數
備註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
2,459,840
16,163,863
數據出自《晉書·卷十四》 [61] 
今學者估算實際人口達三千餘萬 [2] 
西晉太康三年(282年)
3,770,000
24,768,900 [62] 
數據出自《三國志·卷二十二》 [63] 
前燕建熙十一年(370年)
2,458,969
9,987,935
數據出自《十六國春秋·前秦錄》 [64] 
注:僅包括前燕原境
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
4,000,000
20,000,000
數據出自王育民版《中國人口史》 [65] 
東晉太元二十一年(396年)
3,350,000
17,000,000
數據出自王育民版《中國人口史》 [65] 
劉宋大明八年(464年)
906,870
4,685,501
數據出自《通典·食貨七》 [66] 
據今學者考證,實際人口達兩千餘萬人 [65] 
北魏正光元年(520年)
①5,000,000
②6,000,000
①30,000,000 [67] 
②35,000,000
①號數據出自《文獻通考·卷十》 [68] 
②號户數出自王育民版《中國人口史》 [65] 
②號口數出自葛劍雄版《中國人口發展史 [69] 
六世紀二十年代北魏人口達600萬户、3500萬人,加上南梁的兩千餘萬,南北總人口超過五千萬。 [2] 
北魏永熙三年(534年)
3,375,368
20,252,208 [67] 
數據出自《文獻通考卷十》 [70] 
北齊隆化二年(577年)
①3,302,528
②3,032,528
①20,006,886
②20,006,880
①號數據出自《周書·卷六》 [71] 
②號數據出自《通典·食貨七》 [72] 
因學者考慮逃避沉重賦役而避於寺廟的僧尼人口而認為北齊河清三年(564年)人口峯值達2200多萬,後因北齊後主的殘暴統治及齊末戰亂,齊亡時人口鋭減回兩千萬。 [73] 
南陳太建九年(577年)
①500,000
②600,000
①2,000,000
②2,400,000 [74] 
①號數據出自《北史·卷十一》 [75] 
②號數據出自《隋書·卷二十九》 [76] 
據學者考證南陳實際人口達1500萬 [2]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
①3,599,604
②1,599,604 [77] 
9,009,604
數據出自《通典·食貨七》 [78] 
注:僅含北周舊地,因學者考慮未納入統計的軍户、隱户、少數民族等人羣而認為北周至少有1250萬人。 [73]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
4,622,528
29,016,484
數據出自《十六國北朝人口考察》 [79] 
因考慮到隱匿户口,學者路遇、騰澤之認為北周滅齊後有3250萬人。 [73] 
隋朝大業五年(609年)
8,907,536
46,019,956
數據出自《通典·食貨七》 [80] 
因學者考慮到依附於世家門閥的浮客、部曲、奴婢、客女以及官户、匠户、樂户、佃農等大量未納入户口統計的人羣 [65]  ,因此學者認為隋朝人口峯值約達5032萬 [73] 

南北朝土地政策

隨着中原人口的大批南下,不僅使南朝增加了勞動力,而且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為南方的進一步開發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南朝政府對北來的流民起初採取僑立州郡的政策,後來,東晉和南朝政府為了擴大剝削對象,改行土斷政策。
所謂土斷,就是撤銷僑州郡縣和僑籍,讓僑户和土著居民一起在當地著籍,並且同樣負擔國家的賦役。自東晉到陳朝時期,共進行九次土斷。土斷後,南朝境內的僑寓政府便陸續消失了。

南北朝農業

  • 開發江南
南朝時期,南方的農業普遍有所發展。比較突出的地區,是長江中、下游的荊、揚二州。揚州是南朝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28]  。其中都城建康及其周圍地區發展很快。宋在湖熟起廢田四千多頃,向京口、姑熟移民。齊在句容修赤山塘。揚州“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飢”。
三吳(吳郡吳興會稽)經濟發展尤為突出。宋在烏程修吳興塘,溉田二千餘頃;又在會稽一帶開墾湖田,“皆成良業”。東晉、南朝政府的各種支出,主要依靠三吳。洞庭湖周圍的荊、湘地區發展也很快 [42]  。梁罷義陽(河南信陽)鎮兵以後,“江湖諸州並得休息,開田六千頃。二年之後,倉廩充實”。
與浙江相鄰的閩中、鄱陽湖周圍地區,也有較快的發展。此外,淮南地區,土地肥沃,流民集中。壽春附近有芍陂灌溉農田,地方千里,“良疇萬頃”,是重要糧食產地。江南地區普遍實行麥稻兼作,嶺南種雙季稻。
元嘉以前,淮南是經濟發達的地區。元嘉末,由於宋魏戰爭,淮南遭到破壞。經過齊、梁二代的經營,江淮間一些地區的生產也迅速恢復、發展。益州則號稱“沃野天府”,物產豐富。廣州也是富庶的經濟地區。
當時南朝作物品種日趨多樣,耐寒及越冬作物日益普遍。此時,僅水稻品種就有30餘種。昔日中原地區的麥、菽、粟等耐旱及越冬作物在南方得到了種植和推廣。僅謝靈運《山居賦》所提及的農作物就有稻、秫、麻、麥、粟、菽等,蔬菜、果木及水生作物則更多。至遲在陳朝時,麥粟之類已經成為封建政府徵收田賦的內容之一。此外,經濟作物的栽培也超過了兩漢,不但具有鮮明的南方特色,而且出現了一些單一種植經濟作物的農户。第五在種植水稻方面,雖然仍保持着傳統的火耕水耨的耕作制度,但隨着人們對水稻生長規律的進一步掌握,其內涵已有明顯的變化,精耕細作的程度加強了。火耕已非惟一的殺蟲施肥的方法,糞肥被廣泛使用,綠肥也日益普及。 [105] 
東晉、南朝水利工程有了明顯的發展,特別是小型水利工程漸趨普及,形成了沿港濱湖地區以水網圩田為主、山地崗阜地區以陂塘堰壩為主的特色。 [105] 
此外,南朝在牛耕有所發展的基礎上,創造了單牛、短轅的框型犁。它的出現,對農田耕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與此同時,適合南方水田生產的犁、耙之類的工具日臻完善。 [105] 
  • 經濟形態
士族田莊經濟
在南方經濟的發展中,南、北士族地主都採取田莊形式進行生產。其中北方士族南遷時,都帶來大量部曲和佃客,缺乏的是田地。因此,他們到處“求田問舍”,不擇手段地謀取土地。如刁逵在京口一帶掠奪土地達萬頃。與此同時,南方士族地主也進一步擴張自己的經濟力量。
士族地主在他們佔領的平原和山澤上建立田莊,當時稱為“墅”或“園”。如會稽士族孔靈符永興建墅,“周圍三十三里,水陸地二百六十五頃,含帶二山,又有果園九處”。謝靈運在始寧的墅有南北二山,山上有五個果園,沿水渠兩岸有大批良田。
農業在士族田莊經濟中佔主導的地位。田莊中有大量的耕地,又有河湖水渠等水利灌溉系統。在耕地上種有稻、麥、粟、桑、麻、蔬菜等作物。僅次於農業的是園林業,經營竹木果樹等。此外,還有養魚業和畜牧業,並從事紡織、釀造、製造生產工具等多種手工業生產。由於從事多種經營,使士族地主田莊具有自給自足的性質。
田莊裏的生產者,主要是佃客、部曲和奴隸。士族地主對他們的剝削和壓迫是殘酷的。但它把大量勞動人手組織起來,在山區水濱進行墾植,特別是在東晉和南朝前期,士族地主還關心生產的時候,地主田莊對江南地區的開發是起一定的積極作用。以後,由於門閥土族日益腐朽,田莊也就成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障礙。
自耕農
自耕農是當時農業生產的重要力量,是封建政府榨取的主要對象。他們對政府的負擔有租調、雜税、徭役三大項。宋、齊時的田租大概沿襲東晉後期的制度,即口税米五石。户調剝削,在宋孝武帝規定:“天下民户,歲輸布四匹”,歲輸布四匹,只是每户農民應納户調的平均數目,徵收時仍採取“九品相通”的辦法,即事先評出户產,定出户等,然後再依照户等的高低分派。在戰爭時期,一般農民也有兵役負擔,各種徭役更是隨意徵發。於是,許多自耕農破產流亡,越來越多地淪為士族田莊裏的部曲和佃客。

南北朝手工業

  • 紡織業
東晉南朝時期,紡織業比較發達,養蠶技術已經相當可觀,豫章等地一年蠶四、五熟,永嘉等地一年八熟。絲、綿、絹、布等是南朝調税的主要項目,因此紡織是民間普遍的副業。其中荊、揚二州的紡織業尤為發達。錦業在益州也早負盛名。劉裕滅後秦,把關中的織錦户遷到江南。南朝後期,織錦業也發達起來。富豪人家穿繡裙,着錦履,以彩帛作雜花,綾作服飾,錦作屏障。
  • 冶煉
南朝時,政府都設有專官管理礦冶。建康尚方有東、西二冶(宋、齊時有南冶,後廢),州、郡有礦冶的設冶令。另外還有不少私家冶鋪作坊。在冶鑄技術上,用水排鼓風冶鑄已在南朝應用。鍊鋼技術也有很大進步。那時還發明一種雜煉生鐵和熟鐵的灌鋼法,即把生熟鐵混雜起來冶煉,火候到時,生鐵先熔化,滲淋入熟鐵中,然後取出反覆鍛鍊,就成為優質鋼,用來製造寶劍和刀、鐮。灌鋼法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鋼鐵冶煉技術,用它生產的鐵除製造武器外,尚有較多的富餘,可以用於製造生產工具。尤其是堅硬耐磨的灌鋼工具的出現,是生產工具的一大革新,為丘陵、崗阜、湖泊、沼澤、灘塗的開墾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105] 
  • 瓷器
東晉、南朝時,瓷器的燒製有新的發展。當時瓷器的代表性產品是通體青釉的青瓷,產地比較集中的是會稽郡(浙江紹興)一帶。青瓷胎質純,硬度高,釉料勻,通體青瑩,造型多樣美觀。考古發掘,江南許多地區的制瓷技術逐漸成名,並各有自己的特點。 [105] 

南北朝商業

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加上江南河流縱橫,水上交通方便,為商業發達提供了基礎和有利條件。
士族豪強兼併土地,官府賦税徭役繁重,許多中小地主和農民被迫從事商販活動。貴族官僚有免關津税特權,在任期屆滿時帶着大批貨物作為“還資”,然後轉販各地。官府徵收租調要農民折錢交納,農民被迫出賣自己僅有的農副產品。因此,南朝出現商業畸形發展的現象。
當時南方的重要城市有建康江陵、成都、番禺(今廣東廣州)等地。建康是東晉南朝的政治中心,也是長江下游的經濟中心。這裏“貢使商旅,方舟萬計”。蕭梁時期,建康城內有居民28萬。城內有四個市,秦淮河北有大市和小市十餘處。會稽吳郡、餘杭等地也是“商賈並湊”。 [28] 
番禺是海外貿易中心,南洋各國,以及天竺、獅子國(斯里蘭卡)、波斯(伊朗)等國的商船,“每歲數至”,或“歲十餘至”。江陵“當雍、岷、交、梁之會”,商業也較發達。成都不僅商業繁盛,而且也是高級絲織品的重要產地。市場上既有奢侈品,也有普通的生產、生活用品。商賈小者坐販於列肆,大者轉運於四方。商税是南朝收入的大宗。東晉、南朝都注意貨幣鑄造,但幣制混亂,數量不足。

南北朝軍事

編輯

南北朝兵制

在南北朝時期,朝代常因為軍權流入權臣手中而更替。南朝的軍事制度大至延續東晉募兵制。北朝在軍事制度方面,在北魏初期採行兵民合一的部族兵制,統一華北後逐漸成為世兵制。北朝後期出現府兵制,成為隋唐兵制的基礎。

南北朝兵種

北魏彩繪騎馬武士俑,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北魏彩繪騎馬武士俑,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99]
南朝兵種以步兵和水軍為主,騎兵較少。兵源原本來自世兵制。但是因為戰爭的消耗、士兵的逃亡和被私家分割,部分兵户變為民户,兵源趨於枯竭,於是改以募兵制為主。南朝軍隊區分為中軍(亦稱台軍)及外軍。中軍直屬中央,平時駐守京城,有事出徵。在南朝宋時,宋武帝劉裕加強皇宮兵力,以圖扭轉東晉以來外強內弱的局面。然而,由於宗室自相殘殺而失敗,歷朝屢次有篡位之事發生。外軍則歸各地都督管制。都督多兼刺史,而且常與中央抗衡。
北朝方面,北魏軍隊在初期以鮮卑騎兵為主力,其補給是由各部自行掠取。在統一華北過程中,漢族逐漸加入軍隊。當攻城戰增加後變為步、騎兵混合。之後步兵成為主力兵種。北魏統一北方後,軍隊分為中軍、鎮戍兵和州郡兵。中軍在平時守衞京城,有事則成為對外作戰的主力。鎮戍兵是為保衞邊防而設置的。鎮相當於州、戍相當於郡。初時僅設於北部邊境,後來擴展到南部邊境。州郡兵,是維持諸州治安的軍隊,有時也充作鎮戍兵或是隨軍出征。北魏後期也逐漸形成固定的兵户 [20] 

南北朝文化

編輯

南北朝思想

經由魏晉時儒學獨尊的地位被破除後,到了南北朝時期的思想已經形成多元化的思想。在諸多的思想流派中,出現了以法治國、務實求治的主張和“無君論”等有價值的觀點,也產生了消極頹廢、遁世遊仙的思想,影響最大的是玄學思想。
南北朝時代,在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不同於兩晉時期的新形勢,玄學思潮歸於沉寂,佛道二教繼續發展。佛教大量譯經,廣泛流行,滲透到政治、經濟、社會、民俗及文化的各個層面。儒學面臨嚴峻挑戰。由於佛教的急劇膨脹,使原來儒、玄、佛、道的相互關係及其歷史格局發生新的變化。當時佛道爭論十分激烈。佛道之爭中,道教是比較被動的,不僅造出一個傳説,強調佛陀是老子變的,而且還大量“抄襲”佛經的內容。對道教而言,它想把佛教改造成自己的一部分;佛教則需要在保持獨立性的同時又必須面對文化上的張力。 [85] 

南北朝文學

南北朝玉器 南北朝玉器
南北朝時期的文學發展迅速,其中南朝風格偏向華麗纖巧,而北朝風格偏向豪放粗獷。南朝文學代表是駢文,講究格律、詞藻、用典,內容多脱離實際生活,抒發一些富貴閒愁,以庾信、應揚的文章為代表。而北朝代表人物是北地三才,即邢邵魏收温子昇。敍事長詩以南朝的《西洲曲》和北朝的《木蘭詩》為代表。民歌方面,由於南北文化不同,呈現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調。《樂府詩集》即有“豔曲興於南朝,胡音生於北俗”的説法。
在文學研究方面,劉勰的《文心雕龍》成為中國第一部系統文藝理論鉅著。南朝梁武帝的長子蕭統組織文人編選的《昭明文選》是中國現存的最早一部詩文總集。這兩部鉅著都對後來中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44]  。同時,道教影響了中國藝術及科學。例如《遊仙詩》等文學,描述神仙飄逸之妙或藉由神仙之説抒發情懷。道教名士陶弘景陸修靜均擅長神仙文學 [45] 

南北朝史學

南北朝繼承了漢代以來設官修史之制。宋設著作官(宋齊梁陳時官名及分職屢有更改),負責撰修國史(本王朝史)及帝王起居注。齊始有國史與前朝史之分。北魏亦設著作官及起居令史,使修史官與起居官逐漸分職。北齊始設史館(或稱史閣),為專門修史機構,影響中國日後的官方修史制度。西魏、北周亦設著作官制度。南北諸朝又有大臣監修史書 [46]  。此外,南朝梁時始行編修武帝、梁元帝的“實錄”,是為唐代開始一朝接一朝修實錄的濫觴 [47] 
紀傳體斷代史書在南北朝史學仍佔一席位。官修的有如沈約宋書》、蕭子顯齊書》、魏收魏書 [48]  ,私修的有如范曄後漢書 [49] 
南北朝書法 南北朝書法
反映社會各種狀況的史書,亦在南北朝盛行。如范曄《後漢書》、沈約《宋書》當中新增“獨行”、“逸民”(或“隱逸”)、“列女”等類傳記各種人物面貌;宗教史籍有慧皎高僧傳 [50]  ;記述寺院建築的有楊炫之《洛陽伽藍記》 [50]  ;地理類著作方面,以酈道元《水經注》為南北朝集大成之作 [51]  。少數民族歷史亦因五胡各族建割據政權而深受重視,成就較高的有崔鴻十六國春秋 [52] 
譜學(或叫譜牒學、家譜學)在南北朝門閥政治影響下而大盛一時。各豪族郡望為求鞏固社會地位和政治權利,乃撰修家牒,以彰顯自身血統、門第及婚宦。繼家譜出現後,又有了家譜學的研究,當時便出現“統譜”、“百家譜”等書籍 [53] 
南北朝的注史之學,具代表性的有如裴松之三國志注》。裴注着重資料蒐集、補充史事,不再侷限於對音訓及解釋史文,對中國的注史方法產生有相當影響。裴松之對史料相互考異,日後史家有所繼承,如司馬光撰《資治通鑑考異》。裴注裏又有對前代史家的評論,這推動了中國史學批評的發展 [54] 

南北朝宗教

南朝釋迦佛石像 南朝釋迦佛石像 [102]
隨着佛教的傳播,發展佛像壁畫、石窟寺院等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其中敦煌千佛洞、雲崗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成為中國造像藝術寶庫之中的瑰寶。此時佛教盛行的思想有般若學 、涅槃學、地論學、成實學、攝論學等。 [88]  竺道生強調佛性在於每個眾生之中,關鍵在於能否“自見”,開啓了後來禪宗覺悟不離世間的先河,他“一闡提人皆有佛性”的思想則體現了佛教的平等觀。 [89]  道教靈寶經前接上清經的教法,又借用和融匯了佛教的概念和術語,在中古道教的教義、思想、儀式等領域,佔據了主流的地位。 [86]  十六國晚期出現改革道教的寇謙之,他受東晉靈寶派的影響,製作《雲中音誦新科之誡》等經八十餘卷。在精義經理方面無所創新,卻明確聲稱要清理道教,除去五斗米道的三張(張陵張衡張魯)偽法、租米錢税及男女合氣之術,嚴格齋戒禮拜,使道教組織更為嚴密,道規教儀更為完備。
此一時期的三教論爭主要表現為佛教與道家、道教兩種不同思想體系的爭論。通過爭論,道教與佛教互相吸收,呈現一種互融互攝的景象。佛教對道教無論是從教規、教儀,還是從教典、教團等方面,都產生了一種示範效應,這對道教逐步走向成熟是大有益處的。而道教也為佛教從印度順利移植至中國,並逐漸適應中國社會土壤,形成中國化的佛教,提供了多方面的助緣。 [55]  援佛入道是道教不斷豐富並提升自我的重要手段。佛教產生的時間比道教早得多,在傳入中國時佛教已經發展得相當完備,因此道教在很多方面都借鑑吸收了佛教。比如早期道經的造作過程中便多有模仿乃至因襲佛經之處,道教的宮觀設施、組織形式、宗教儀式等方面亦不乏借鑑佛教之處。又如受“大道無形”思想的影響,早期道教是反對偶像崇拜的,但是後世道教“設像立教”的形式與佛教卻別無二致,正是受佛教影響使然。在宗教哲學方面,道教義理的思辨水平與佛教相比略為遜色,因此道教也積極援引佛教哲學以提升自身的理論水平。 [87] 

南北朝藝術

編輯
南北朝時藝術興盛,南方以繪畫為主,北方以雕刻塑像為主。 [56] 

南北朝繪畫

畫論、畫史在此時期已建立,如謝赫的《畫品》,提出繪畫品鑑的六法,而其中的“氣韻生動”説更被歷代畫評家奉為最高水準。

南北朝雕刻

永寧寺塔復原圖 永寧寺塔復原圖 [100]
在佛像石窟雕像上,北朝石窟造像,著名的有雲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天龍山石窟 [57]  。石窟藝術最雄偉的是雲岡20辜的座像。佛像容貌豐滿,兩肩寬厚,衣褶線條緊貼身軀而雕,莊嚴中寓有慈祥,表現出佛的胸懷氣度。彩塑最好的是敦煌莫高窟第259窟的造像,含蓄微笑的神態,給人以恬靜的美感。洛陽永寧寺塔基出土的北魏泥塑殘像最為精緻,面目傳神。隨著山水詩的出現,長期以來的以表現人物為主的繪畫傳統開始轉變,山水景色也成為繪畫的內容。南朝還有不少以人物畫著稱的畫家,也有人在團扇上畫出“咫尺之內而瞻萬里之遙”的山水。南齊謝赫撰著了研究繪畫理論的《古畫品錄》,而他所總結的“六法”,已不僅限於人物畫,對後世有很大影響。
南朝陵墓雕刻方面,歷代帝王、貴族陵墓前有神道石柱、石碑、石獸等。石獸又稱避邪,由獅子造型演變而來,有驅邪、求福或昇天之含意。其中已齊武帝陵前的天祿(雙角石獸)、齊景帝陵前的麒麟最具代表。風格承襲漢代石獸雕刻,善於利用整塊石材,以洗練的手法表現雄偉的氣勢。

南北朝書法

主詞條:南北朝書法
《鄭文公碑》(局部) 《鄭文公碑》(局部)
南北朝時期,書法發展呈現兩條主線:南朝承“二王”新體書風並加以深化,出現了不少書家,存世的作品以士族文人的行草尺牘為主。北朝為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其遊牧文化與南朝的中原文化形態截然不同,書法以刻石為主,有碑刻、摩崖、墓誌、造像、磚文等,類型極其豐富,藝術成就高。北朝碑刻即所謂的魏碑書法,魄力雄渾,氣象渾穆,體態多變,著名的有《龍門二十品》《張猛龍帖》《鄭文公碑》《石門銘》等,以及眾多的墓誌銘文。南朝有名的碑如《爨龍顏碑》《瘞鶴銘》等。 [56]  在南北朝後期,隨着民族融合的不斷深入,南北書家之間相互學習借鑑,南北書風也不斷融合,這種書風的融合一直延續到唐代初期。 [106] 

南北朝科技

編輯
在整個魏晉南北朝期間,由於邊疆民族內遷、北方人羣的南下,造成文化大交流及混成。由於儒學一統的局面打破以及玄道佛的興起,使得學術研究朝向多元化。各國為了生存或戰爭,多少推行一些改革措施以確保某些地區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這些都使得科學技術大幅提升 [81] 

南北朝地理

北魏的酈道元從小志於地理學研究。由於當時地理著作不夠完備,所以他在各地做官之際進行實地考察。然後他以《水經》為藍本,完成《水經注》。《水經注》為陸地水文地理,他以水道為綱,詳細描繪其本身性質與周邊環境,為中國古代地理學做出傑出貢獻 [82] 

南北朝農學

北魏農學家賈思勰面對持續的天災人禍,主張重視農業,並以齊民謀生為己任,撰寫了農書《齊民要術》,在中國或世界的農學史上均佔有重要地位。《齊民要術》以當時黃河中下游地區,特別是山東地區為重點。描述當時農業生產概貌,並介紹中國傳統農業細耕和多種經營方法和包括食品加工技術在內的農業科技的高超水準。 [83] 

南北朝數學

南朝宋的祖沖之出身世代熟悉天文歷算的家族,從小對天算有興趣。他平生著作豐富,天文方面有《上“大明曆”表》《駁議》;數學方面有《綴術》《九章術義注》《重差術》。他在科學上有三大成就:一,在張衡劉徽的基礎上,將圓周率數值精準到小數點後七位數字;二,是世界上第一個將“歲差”數值記入曆法運算中。還將閏月規則修整,這是唐代之前最好的方法;三,在機械方面,製作出指南車千里船(即腳踏輪船)、水力運轉的水碓模,以同一原動輪帶動碓和磨作功 [84] 

南北朝造船

造船業在東吳的基礎上又有較大的發展。運輸、作戰用的艦船隻很多,往來於東海、南海和內地河道的船隻頻繁,大者可載重二萬斛。 [105] 

南北朝造紙

造紙業有了新的發展。壓光染色是這一時期造紙技術的新成就。當時紙的名目很多,其中用藤皮造的藤角紙是一種質地優良的紙張 [43]  。造紙業的發達對當時文化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105] 

南北朝社會

編輯

南北朝社會等級

  • 士庶
東晉時期,門閥士族達到極盛階段。南朝以後,雖有寒門地主稱帝,但門閥士族的特權仍得到承認。
南朝規定,高門大族的子弟二十歲登朝做官,庶族地主子弟三十歲才能試做小吏。高門大族升遷極快,短時期內就可“坐致公卿”。南朝的“清華貴重”的官職,幾乎全被高門所壟斷。他們竭力維護自己的特殊社會地位,宣揚“士庶天隔”,同庶族寒門保持着嚴格的界限,不同寒門通婚共坐。
北朝郡望示意圖 北朝郡望示意圖 [101]
為嚴格區分士、庶,於是譜學盛行。東晉南朝時,賈弼之祖孫三代專精譜學,撰《十八州士族譜》,共七百多卷。宋劉湛、齊王儉、梁王僧孺也都有譜學專著。譜學是吏部選官的重要依據,是維護士族政治特權的工具。大多數士族地主缺乏征戰理政的才能,但也有少部分新興士族階層,在動亂時期乘勢而起,成就事業後注重自身或後人文化教育,是社會頂樑柱。
不甘心受到排擠的庶族通過各種途徑登上政治舞台。南朝的開國皇帝,就都是通過領兵打仗、控制軍權而上升起來的庶族。
  • 寒人掌機要
由於士族缺乏辦事能力,皇帝又怕他們難以控制,所以南朝時以寒人典掌機要,處理政務。
東漢時政事歸台閣,曹魏時權力集中到中書監中書令手中,南朝時權力又集中到中書通事舍人手中。通事舍人不僅替皇帝起草詔令,又掌管政令,成為天子身邊的實權職務。權力移歸近臣,反映了皇權的加強,也反映士族已處於有職無權的地位。
南朝時,寒人擔任的另一要職是典籤。南朝君主鑑於東晉方鎮勢強,威脅中央,因此多以宗室子弟為州鎮軍政長官,以寒人為典籤進行控制。典籤職微權重,州鎮要事,須典籤簽署方能實行。典籤每年數次回京向皇帝報告,所謂“刺史行事之美惡,繫於典籤之口”。因此,諸王刺史都非常害怕典籤,故又有“諸州惟聞有籤帥,不聞有刺史”之語。 [107] 

南北朝部曲佃客

部曲佃客是世家豪族控制的依附人口的主要部分,奴隸則是他們的私產。
部曲原來的主要任務是作戰,但隨着南方戰事的減少,越來越多的部曲被用於生產。梁張孝秀“有田數十頃,部曲數百人,率以力田”,就是典型的例證。
佃客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政府依官品賜給的,一部分是私自招誘的。東晉、南朝的給客制規定:第一、二品官佃客無過四十户,以下每品遞減五户,至第九品佔五户。此外還有典計衣食客等。這一部分佃客無獨立户籍,而是登記在官僚地主的户籍上。他們不給國家交租調,服力役;而交納百分之五十的地租給官僚地主。當時,“南北權豪,競招遊食”,私招的佃客很多。
部曲、佃客為世家豪族世代佔有,不經“自贖”或“放遣”,是不能獲得自由的。他們實際上是被束縛在土地上的世襲農奴。東晉南朝時,世家豪族都有大批的奴隸,政府毫不限制。農民破產自賣或在流亡中被掠,是奴婢的主要來源。他們是地主的私產,因而可以抵押或買賣。為了防止逃亡,奴隸都被“黥面”。
南朝時,奴殺主人以及逃亡、暴動的事多有記載。在奴隸們的反抗鬥爭之下,統治者根據自己的需要,通過“糜喃為客”“發奴為兵”等手段,使大量的奴隸轉化為地主的佃客和國家的士兵。

南北朝服飾特徵

南北朝是中國古代服裝史的大變動時期,這個時候因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來住,胡服便成了當時時髦的服裝。緊身、圓領、開叉就是胡服的特點。
  • 男服服飾
禮服:除了北周以外,最大禮服祭服,仍只有一種,與漢代大致相同,惟衣裳主色稍有差異。
平冕服:各級的形式、服色大致相同,唯衣裳上的章紋,天子用十二章,三公諸侯用山龍等九章,九卿以下用華蟲等七章,天子用刺繡文,公卿用織成文。
北周冕服:北周武帝漢化政策相成功,大力推行中國古代的周禮之制,因此北周的服色制度多根據周禮而定。
委貌冠服:為公卿行卿射禮之禮服。衣黑而裳素,中衣以皂緣為領袖。
朝服:同於漢代,天子與百官之朝服以所戴之冠來區別,亦都有五色朝服,不過漢代平時常朝以皂朝服、絳服為多,而魏晉南北朝則以絳朝服為主。
通天冠服:魏晉南北朝,各王朝均以此服為天子的朝服,也是次等的禮服。着絳紗袍,皂緣中衣,黑鞋。
遠遊冠服:為皇太子及諸王所服,着朱衣,絳紗袍,皂緣白紗中衣,白曲領。
百官冠服:以絳紗為主。但陳制較複雜,百官位高者以朱衣為朝服,位卑者,則以皂衣為朝服,皂白紗緣中單。
品色衣:天台近侍及宿衞之官,皆着五色衣,以錦綺饋繡,名曰品色衣。
常衣:主要是褲褶服,用途非常廣,可以做朝服、軍服、便服、從貴族到庶民均用到它。
  • 女服服飾
皇后謁廟服:是女性官服中,最隆重的禮服,也是皇后的嫁服。
入廟佐祭服:為妃、嬪、命婦之祭服。在晉及南朝宋、陳均為皂上皂下。
親蠶服:為皇后行親蠶禮之禮服,均為青上縹下。
助蠶服:為妃、嬪、命婦助皇后行親蠶禮之禮服,在晉及南朝陳為縹上縹下。南朝宋為青上青下。
朝服:以上三朝均以為女性之朝服。
比周禮服:女性官服與男性官服同樣,非常複雜,用色亦多,與前述朝代大不相同。

南北朝兵户吏户

東晉、南朝時期,廣大人民的身份日益低落,許多人淪為世襲的農奴,除了部曲、佃客外,還有屬於官府控制的兵户、吏户和百工户等。
晉、南朝繼承了三國以來的世兵制,兵户世代當兵,受壓迫極重。兵户除服兵役外,還要耕田紡織,向國家交納租調。兵户的地位比自耕農低,甚至比佃客還要低。
東晉、南朝的地方機構和中央官府都擁有一定數量的吏,少者數十,多者成千上萬。地位低的文武吏,被迫為官府服各種雜役,耕種官田,在官府手工作坊中進行生產,他們所受的剝削和壓迫格外沉重。吏的來源,大多是來自“吏門”。這種吏户是世襲的,非經官府放免,不能免役。
南朝時,百工即各類手工業者很缺,故官府對他們的控制極嚴。貴族、官僚私佔百工户往往受到懲治。百工户從民間徵調到官府作坊後,與配到作坊裏的刑徒為伍,終年勞作,世代相襲,社會地位卑下,處境是同樣悲慘的。

南北朝民族

編輯
高句麗墓葬中的女媧形象 高句麗墓葬中的女媧形象 [112]
南北朝時,位於今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的少數民族政權高句麗(又稱高麗)政權與中原王朝的關係更加密切,每年都有經常性的使節往來。在此期間,高句麗一面稱臣納貢於北朝,以保證了遼東地區的和平;一方面結托南朝,使其能利用南北對峙的局面為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增強保障。北朝和南朝都對高句麗有所冊封,這使其在對周邊民族和政權的征戰中擁有了政治上和戰略上的優勢,得以在遷都平壤後逐步確立對百濟新羅的戰略優勢,基本控制了朝鮮半島北部。 [112] 
高句麗崇信儒家思想,在平壤設立太學,學習儒家經典。後來,佛教也傳入高句麗併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中,位於今吉林省集安市丸都山城遺址體現了中國傳統的“風水”理念。在丸都山城附近,還有大量與中原壁畫題材相似的出行、戰爭、狩獵、宴飲以及涉及佛教題材的飛天、菩薩等壁畫,體現出中原王朝對高句麗的文化影響。 [112] 

南北朝外交

編輯

南北朝東亞

梁武帝大同七年(541年),出使南朝的百濟使者回國不僅帶回《涅盤經》和《毛詩》,而且還有工匠和畫師。朝鮮東海岸曾出土過一些花紋磚,和南京出土的齊梁時代的磚的蓮花、纏枝紋等風格相同。朝鮮忠濟南道公州郡宋山裏古墓出土的“梁瓦官為師矣”銘文的蓮花紋磚,説明當時百濟引進南朝工匠及其工藝技術的事實。此外,中國的史書以及陰陽五行、醫藥等,都在這一時期傳入朝鮮,對朝鮮的科技文化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105] 
孫吳至南朝時期,日本從中國輸入了各種紋飾的銅鏡和透雕的金飾件。同時,有不少中國人經過朝鮮半島移居日本,其中就有製陶匠和縫衣匠,他們的移居促進了日本手工業技術的發展。據日本文獻記載,近年日本考古發現了一些具有中國南方風格的陶器(如鐘形器、五聯罐、盤口壺等)。在一些古墓周圍發現的埴輪陶俑,其服飾和南朝陶俑相同。 [105] 

南北朝西亞

漢代開始的“絲綢之路”在南朝時仍然暢通,同時由於航海業的發展,與西域、西亞各國又開通了海路交往。梁武帝中大通二年(530年)和大同元年(535年),波斯國王派使節到建康訪問。這些交流帶來了西方的玻璃製造技術。《南史》記載,大秦國曾遣使由海道至建康贈送各種琉璃(即玻璃),數年後一琉璃工人來,煉石為水晶,並傳其術。説明此時中國已經學會了玻璃製法。 [105] 

南北朝南亞

南朝時,印度的笈多王朝和中國互有來往。宋文帝元嘉五年(428年),笈多王月愛(應為新日王鳩摩羅·笈多一世)遣使到建康訪問。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年),笈多王朝又遣使訪問建康。此後梁、陳期間,也都有使節來訪。宋文帝元嘉五年(428年),師子國(今斯里蘭卡)國王又遣使至建康贈送象牙佛像。此後,元嘉七年(430年)、元嘉十二年(435年)及梁武帝大通元年(527年),都有使節來訪。 [105] 
這一時期,中國和印巴次大陸的佛法交流非常頻繁,既有許多中國人西行求法,也有許多印巴次大陸的僧人來中國從事譯經和傳經。大量的印度佛經被譯為漢文,印度的不少藥方也隨東來僧人傳入中國。 [105] 

南北朝東南亞

航海業的發展促進了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科技文化交流。六朝時,不少文入學士遷往交趾一帶居住,對傳播中國科技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中國的建築、造紙和紡織等技術傳人越南。扶南國佔婆國(今越南中部)也多次派遣使節來中國訪問並贈送禮物,南朝朝廷也回贈了很多禮品。 [105] 

南北朝君主世系

編輯
  • 南朝帝王世系
名諱
在位時間
南朝宋世系
孝穆皇帝
未實際統治
武皇帝
420-422
422-424
文皇帝
424-453
453
孝武皇帝
453-464
464-465
465-466
明皇帝
465-472
472-477
順皇帝
劉準
477-479
南朝齊世系
宣皇帝
未實際統治
太祖
高皇帝
479-482
世祖
武皇帝
482-493
世宗
文慧太子→文皇帝
未實際統治
崇安陵
493-494
海陵恭王
494
始安貞王→景皇帝
未實際統治
高宗
明皇帝
494-498
東昏煬侯
(蕭衍追諡)
498年-501
和皇帝
501-502
南朝梁世系
太祖
文皇帝
未實際統治
高祖
武皇帝
502-549
549
太宗
簡文皇帝
549-551
高宗
昭明皇帝
未實際統治
安皇帝
551
武陵貞獻王
552
世祖
孝元皇帝
552-554
閔皇帝
555
天成
敬皇帝
555-557
武烈太子
未實際統治
557-560
注:西梁君主世系不列入。
南朝陳世系
太祖
景皇帝
未實際統治
始興昭烈王
高祖
武皇帝
557-559
世祖
文皇帝
559-566
566-568
高宗
孝宣皇帝
568-582
長城煬公
582-589
注:1.“—”表不詳或無之意。2.一些習稱,如前廢帝、少帝沒有收錄;正式陵寢外的墓葬名也沒有收錄。
南朝帝王世系參考資料 [103] 
  • 北朝帝王世系
北魏君主世系
廟號
諡號
名諱
在位時間
陵寢
年號
傳説時期、拓跋部的史前時期以及代王時期參見“北魏”詞條“帝王世系”部分
烈祖→太祖
宣武皇帝→道武皇帝
(什翼珪)
386-409
盛樂金陵
太宗
明元皇帝
(木末)
409-423
雲中金陵
世祖
太武皇帝
(佛狸伐)
423-452
南安隱王
(可博真)
452
承平或永平
恭宗
景穆皇帝
(天真)
未實際統治
雲中金陵
高宗
文成皇帝
(烏雷)
452-465
和平
顯祖
獻文皇帝
(第豆胤)
465-471
高祖
孝文皇帝
(拓跋宏)
471-499
世宗
宣武皇帝
499-515
肅宗
孝明皇帝
515-528
定陵
528
武泰
肅祖
文穆皇帝
未實際統治
孝宣皇帝
未實際統治
敬宗
武懷皇帝→孝莊皇帝
528-530
武泰
530-531
節閔皇帝
531-532
531-532
武穆皇帝
未實際統治
孝武皇帝→出皇帝
532-534
雲陵
注:1.“—”表不詳或無之意。2.叛亂且沒有得到追諡的元法僧元顥,以及傀儡女帝元姑娘不收錄。
東魏-北齊君主世系
廟號
諡號
名諱
在位時間
陵寢
年號
東魏世系
孝靜皇帝
534-550
北齊世系
高祖
神武皇帝
義平陵
世宗
文襄皇帝
峻成陵
顯祖
文宣皇帝
550-559
武寧陵

濟南閔悼王
559-560
武寧陵西北
肅宗
孝昭皇帝
560-561
文靖陵
世祖
武成皇帝
561-565
永平陵
565-577
577
注:1.“—”表不詳或無之意。2.堅守晉陽稱帝的高延宗和流亡突厥的高紹義不收錄。
西魏-北周君主世系
廟號
諡號
名諱
在位時間
陵寢
年號
西魏世系
文景皇帝
文皇帝
535-551
551-554
未建年號,稱元年
恭皇帝
554-556
北周世系
德皇帝
未實際統治
太祖
文皇帝
世宗
明皇帝
557-560
高祖
武皇帝
560-578
高宗
宣皇帝
578-579
靜皇帝
579-581
注:1.“—”表不詳或無之意。2.元愉在北魏時叛亂稱帝,故不計入北魏諸帝中。
北朝帝王世系參考資料 [103] 
參考資料
  • 1.    鄒紀萬:《中國通史 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1992年,第70頁。
  • 2.    葛劍雄.《中國人口史·第一卷·先秦至南北朝時期》.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452—475頁
  • 3.    沈約·《宋書·本紀第二·武帝中》
  • 4.    沈約·《宋書·本紀第四·少帝》
  • 5.    沈約·《宋書·列傳第四·謝晦》
  • 6.    沈約·《宋書·本紀第五·文帝》
  • 7.    《宋書·江湛傳》:北伐敗辱,數州淪破。
  • 8.    《宋書·自序》:索虜大帥託跋燾自率步騎數十萬,陵踐六州,京邑為之騷懼,百守千城,莫不奔駭。
  • 9.    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 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73頁。
  • 10.    沈約·《宋書·本紀第六·孝武帝》
  • 11.    《宋書.顏師伯傳》
  • 12.    《宋書.卷五十四.列傳第十四》
  • 13.    《宋書·卷七·本紀第七.明帝》
  • 14.    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 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75頁。
  • 15.    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 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76頁。
  • 16.    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 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77頁。
  • 17.    《南史·侯景傳》:魏人入懸瓠,更求和親,帝召公卿謀之。張綰、朱異鹹請許之。景聞未之信,乃偽作鄴人書,求以貞陽侯換景。帝將許之。舍人傅岐曰:“侯景以窮歸義,棄之不祥。且百戰之餘,寧肯束手受縶。”謝舉、朱異曰:“景奔敗之將,一使之力耳。”帝從之,復書曰:“貞陽旦至,侯景夕反。”景謂左右曰 :“我知吳兒老公薄心腸。”
  • 18.    《南史·侯景傳》:侯景曾求婚於王謝世族,但被“王謝門高非偶,可於朱張以下訪之。”理由拒絕。侯景深深記恨,回答説:“會將吳兒女以配奴!”。當建康城破後,侯景屠殺南朝世族,將剩餘貶為奴隸。之後派遣軍隊沿着蕭梁的長江下游地區攻城掠地,一路屠殺,之後長江下游地區已成為“千里煙絕,人跡罕見,白骨成聚,如丘隴焉”。顏之推《觀我生賦》亦述:“中原冠帶,隨晉渡江者百家,故江東有《百譜》;至是,在都者覆滅略盡。”
  • 19.    梁元帝與江陵被圍城時放火焚燒圖書十四萬卷,自稱“文武之道,今夜盡矣!”被視為中國的文化浩劫之一。
  • 20.    《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第四章 分裂割據時代的軍事文明,第194頁。
  • 21.    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 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83頁。
  • 22.    《南史·陳本紀下第十》及聞隋軍臨江,後主曰:“王氣在此,齊兵三度來,周兵再度至,無不摧沒。虜今來者必自敗。”孔範亦言無渡江理。但奏伎縱酒,作詩不輟。
  • 23.    北魏佛教石窟造像藝術中國化進程及成因考  .佛教導航[引用日期2013-08-03]
  • 24.    太平真君七年(446年)詔:“諸有佛圖、形像及胡經,盡皆擊破焚燒,沙門無少長悉坑之。”
  • 25.    《宋書·臧質傳》:燾聞彭城斷其歸路,京邑遣水軍自海入淮,且疾疫死者甚眾。二月二日,乃解圍遁走。
  • 26.    《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第一章 政治發展大勢,第63頁。
  • 27.    其實,此時的鮮卑貴族已不喜戰事。《魏書卷七·高祖紀》:丙子,詔 六軍發軫。丁丑,戎服執鞭,御馬而出,羣臣稽顙於馬前,請停南伐,帝乃止。仍定遷都之計。
  • 28.    《宋書 卷第五十四 列傳第十四》:“江南之為國盛矣,雖南包象浦,西括邛山,至於外奉貢賦,內充府實,止於荊、揚二州。‧‧‧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飢。”
  • 29.    《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第一章 政治發展大勢,第69頁。
  • 30.    懷荒鎮首先舉兵,而後沃野鎮鎮民破六韓拔陵擴大聲勢後,秦隴有莫折念生、万俟醜奴;關東有杜洛周、鮮于修禮及葛榮等人。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 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91頁。
  • 31.    陳爽,〈河陰之變考論〉,《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第4集,2007/08,頁309-344
  • 32.    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 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91頁。
  • 33.    《顏氏家訓》提到:“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
  • 34.    玉壁之役後期,西魏軍造謠高熲中箭病危。高熲於退軍途中帶病召集羣臣,請斛律金高歌〈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曲中高熲親自和唱,哀慟流淚,隔年即去世。
  • 35.    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 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95頁。
  • 36.    《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第三章 政治制度與法律制度的變遷,第144頁。
  • 37.    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 魏晉南北朝史》第二章《魏晉南北朝的社會形態》,第101頁。
  • 38.    《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第三章 政治制度與法律制度的變遷,第133頁。
  • 39.    北齊設有東南、北、南、西、西南、河南、山東、朔州、豫州、揚州、河陽、建州、徐州等道,每道都設立行台。《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第三章 政治制度與法律制度的變遷,第145頁。
  • 40.    北周先後設有江陵、河陽、隴右、陝西、玉璧等總管。
  • 41.    北魏共設有沃野鎮(今內蒙古境內),懷朔鎮(今內蒙古固陽縣西南),武川鎮(今內蒙古武川縣西),撫冥鎮(今內蒙古四子王旗東南),柔玄鎮(今內蒙古興和縣西北)和懷荒鎮(今河北張北縣)。
  • 42.    《梁書卷第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六》:“(陳慶之)罷義陽鎮兵,停水陸轉運,江湖諸州並得休息。開田六千頃,二年之後,倉廩充實”
  • 43.    《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第五章 曲折發展的經濟,第374頁。
  • 44.    萬繩楠(1994年):《魏晉南北朝史論稿》第十一章〈南朝時代歷史的變化與發展〉,第277頁。
  • 45.    《中國文化史》第二章 魏晉隋唐時代文化的發展,第85頁。
  • 46.    謝保成主編(2006年)《中國史學史》(第一冊)第三編《史官建置與皇家修史》,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第334至341頁。
  • 47.    謝保成主編(2006年)《中國史學史》(第一冊)第四編《承前啓後的唐朝前期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第543頁。
  • 48.    潘德深(1994年)《中國史學史》第三篇《魏晉南北朝史學》,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第140-148頁。
  • 49.    潘德深(1994年)《中國史學史》第三篇《魏晉南北朝史學》,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第124頁。
  • 50.    謝保成主編(2006年)《中國史學史》(第一冊)第四編《承前啓後的唐朝前期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第398至406頁。
  • 51.    謝保成主編(2006年)《中國史學史》(第一冊)第四編《承前啓後的唐朝前期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第411頁。
  • 52.    潘德深(1994年)《中國史學史》第三篇《魏晉南北朝史學》,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第151頁。
  • 53.    潘德深(1994年)《中國史學史》第三篇《魏晉南北朝史學》,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第100至101頁。
  • 54.    謝保成主編(2006年)《中國史學史》(第一冊)第三編第二章《斷代史的延續》,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第289至290頁。
  • 55.    魏晉南北朝道教、佛教思想關係研究  .知網[引用日期2021-01-11]
  • 56.    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 魏晉南北朝史》第五章《魏晉南北朝的學術與信仰》,第193頁。
  • 57.    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 魏晉南北朝史》第五章《魏晉南北朝的學術與信仰》,第198頁。
  • 58.    李大師·《南史·卷一·魏本紀第一·拓跋部·道武、明元》
  • 59.    萬繩楠(1994年):《魏晉南北朝史論稿》第十三章〈北朝晚期鮮卑化和漢化兩種力量的鬥爭〉,第346頁。
  • 60.    李大師·《南史·卷十·周本紀下第十·武、宣、靜》
  • 61.    《晉書·卷十四》:太康元年,平吳,大凡户二百四十五萬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萬三千八百六十三。
  • 62.    注:以太康元年的户均口數6.57口計
  • 63.    《三國志·卷二十二》:案晉太康三年地記,晉户有三百七十七萬,吳、蜀户不能居半。
  • 64.    《十六國春秋·前秦錄》:辛己,堅入鄴宮,大赦,閲其圖籍,凡郡百五十七,縣一千五百七十九,户二百四十五萬八千九百六十九,口九百九十八萬七千九百三十五。
  • 65.    王育民.《中國人口史》:江蘇出版社,1995年:143-201頁
  • 66.    《通典·食貨七》:今按本史,孝武大明八年,户九十萬六千八百七十,口四百六十八萬五千五百一。
  • 67.    注:以户均口數六口計
  • 68.    《文獻通考·卷十》:太康平吳後,户二百四十五萬九千八百,口千六百一十六萬三千八百六十三。雲倍而餘,是其盛時則户有至五百餘萬矣。
  • 69.    葛劍雄.《中國人口發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142頁
  • 70.    《文獻通考·卷十》:爾朱之亂,政移臣下,分為東西。權臣擅命,戰爭不息,人户流離,官司文簿散棄。今按舊史,户三百三十七萬五千三百六十八。
  • 71.    《周書·卷六》:齊諸行台州鎮悉降,關東平。合州五十五,郡一百六十二,縣三百八十五,户三百三十萬二千五百二十八,口二千萬六千八百八十六。
  • 72.    《通典·食貨七》:有户三百三萬二千五百二十八,口二千萬六千八百八十。
  • 73.    路遇,騰澤之.《中國人口通史》.濟南經九路勝利大街39號: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301頁-302頁,352頁,356頁
  • 74.    注:以太建九年户均口數四口計
  • 75.    《北史·卷十一》:九年春正月癸酉,以尚書左僕射虞慶則為右衞大將軍。丙子,賀若弼敗陳師於蔣山,獲其將蕭摩訶;韓擒進師入建鄴,獲陳主叔寶,陳國平。合州四十,郡一百,縣四百,户五十萬,口二百萬。
  • 76.    《隋書·卷二十九》:逮於陳氏,土宇彌蹙,西亡蜀、漢,北喪淮、肥,威力所加,不出荊、揚之域。州有四十二,郡唯一百九,縣四百三十八,户六十萬。
  • 77.    注:經學者王育民考證,三百五十九萬户與隋大業五年(609年)原北周境內的298萬户相互矛盾,每户平均2.5口的户均口數也不符合北周實際情況,故認為該數據是傳抄筆誤,並認為是“一百五十九萬”誤植為“三百五十九萬”。
  • 78.    《通典·食貨七》:按大象中,有户三百五十九萬,口九百萬九千六百四。
  • 79.    王育民.《十六國北朝人口考察》:歷史研究,1987年第2期
  • 80.    《通典·食貨七》:煬帝大業五年,户八百九十萬七千五百三十六,口四千六百一萬九千九百五十六,此隋之極盛也。
  • 81.    《中國文化史》第二章 魏晉隋唐時代文化的發展,第56頁。
  • 82.    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仲熙點校、陳橋驛覆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3508頁。
  • 83.    《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第五章 曲折發展的經濟,第322頁。
  • 84.    《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第五章 曲折發展的經濟,第369頁。
  • 85.    道教為什麼鬥不過佛教?  .澎湃新聞[引用日期2021-05-06]
  • 86.    敦煌道經斷代:道教史研究的新契機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21-05-06]
  • 87.    儒釋道三教融合共生與道教的自我調適  .哲學中國網[引用日期2021-05-06]
  • 88.    中國漢傳佛教文學思想史研究論綱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21-05-06]
  • 89.    淺論竺道生“佛性”説的人學意藴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21-05-06]
  • 90.    中國歷史紀年簡表  .中國[引用日期2022-10-07]
  • 91.    南北朝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3-09-05]
  • 92.    夏徵農.大辭海:中國古代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15-16
  • 93.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國戰爭史地圖集:星球地圖出版社,2007-08:64
  • 94.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編寫.簡明中國歷史讀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07:162-163
  • 95.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國戰爭史地圖集:星球地圖出版社,2007-08:65
  • 96.    梁武帝半身像  .中華珍寶館[引用日期2023-09-06]
  • 97.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國戰爭史地圖集:星球地圖出版社,2007-08:67
  • 98.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國戰爭史地圖集:星球地圖出版社,2007-08:72
  • 99.    北魏彩繪騎馬武士俑  .陝西曆史博物館[引用日期2023-09-06]
  • 100.    華林甫,胡恆 等.中華文明地圖(精):中國地圖出版社,2018-06:95
  • 101.    華林甫,胡恆 等.中華文明地圖(精):中國地圖出版社,2018-06:97
  • 102.    華林甫,胡恆 等.中華文明地圖(精):中國地圖出版社,2018-06:111
  • 103.    鄧之誠 著.中華二千年史 卷2 兩晉及南北朝:東方出版社,2013-11:68-77
  • 104.    鄧之誠 著.中華二千年史 卷2 兩晉及南北朝:東方出版社,2013-11:77-81
  • 105.    周瀚光,戴洪才 主編.六朝科技:南京出版社,2003-08:9-12
  • 106.    於唯德,孟慶星 主編.中國書法史:湖南大學出版社,2020-06:45
  • 107.    龔延明 著.簡明中國曆代職官別名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6-09:270
  • 108.    葛劍雄.中國曆代疆域的變遷:商務印書館,1997:72-78
  • 109.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3-10-28]
  • 110.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3-10-28]
  • 111.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3-10-28]
  • 112.    華林甫,胡恆等.中華文明地圖(精):中國地圖出版社,2018-06:91-92
  • 113.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編寫.簡明中國歷史讀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07:183,185-187
  • 114.    《晉書·卷十·帝紀第十》:“(義熙)十四年……十二月戊寅,帝崩於東堂,時年三十七。”《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八》:“宋公裕以讖雲‘昌明之後尚有二帝’,乃使中書侍郎王韶之與帝左右密謀鴆帝而立琅邪王德文。德文常在帝左右,飲食寢處,未嘗暫離;韶之伺之經時,不得間。會德文有疾,出居於外。戊寅,韶之以散衣縊帝於東堂。”
  • 115.    《梁書·卷二十八·列傳第二十二》:七年夏,淮堰水盛,壽陽城將沒,高祖復遣北道軍元樹帥彭寶孫、陳慶之等稍進,亶帥湛僧智、魚弘、張澄等通清流澗,將入淮、肥。魏軍夾肥築城,出亶軍後,亶與僧智還襲,破之。進攻黎漿,貞威將軍韋放自北道會焉。兩軍既合,所向皆降下。凡降城五十二,獲男女口七萬五千人,米二十萬石。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