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愔

鎖定
楊愔(511年-560年),字遵彥,小字秦王,弘農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北魏司空楊津之子,北齊時期駙馬、宰相。 [63] 
楊愔因宗族在爾朱氏之亂時被滅,始追隨高歡。歷任太原公開府長史、大行台右丞、給事黃門侍郎、散騎常侍,封華陰縣侯,先後娶高歡的兩個女兒為妻。後輔佐高洋建立北齊,歷任尚書左右僕射、尚書令,晉爵開封王。高洋晚年性情暴虐,行政錯亂,然楊愔作為宰相仍得信重,善於理政,彌縫其闕,議者謂“主昏於上,政清於下”。 [63] 
天保十年(559年),高洋去世,楊愔受遺詔輔政,為少帝高殷的顧命大臣。其時常山王高演、長廣王高湛身為皇叔,素有威望,楊愔深覺二王對高殷帝位的威脅,乾明元年(560年),謀劃誅除二王,事泄,在政變中被殺。 [63]  《全北齊文》收錄有《奏請置學及修立明堂》《迎勞郎基》《文德論》《祭天文》。 [64] 
遵彥
所處時代
南北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弘農華陰
出生日期
511年
逝世日期
560年
主要成就
擔任北齊宰相
本    名
楊愔
官    職
特進、尚書令
爵    位
開封王

楊愔人物生平

楊愔早年經歷

楊愔(yin)幼年時風度深敏,沉默寡言,出入門閭從不嬉戲,六歲學史,十一歲,便學習《詩經》、《周易》,尤好《左傳》。成年後,言論高雅,風神俊悟,舉止可觀。時人都認為其將來前程遠大。 [2] 
北魏正光年間,楊愔隨父楊津到幷州(今山西省太原市)任職。生性恬淡,喜好山水,便到晉陽縣甕山讀書。孝昌二年(526年),楊津改任定州刺史。楊愔又隨父赴任,後因軍功,拜羽林監,封魏昌縣男。卻沒有接受。 [3] 
永安元年(528年),杜洛周攻陷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俘獲楊愔全家,但不久便被葛榮擊殺。楊愔又陷身於葛榮軍中。後來,葛榮兵敗被殺。楊愔得以返回京城洛陽,拜通直散騎侍郎,時年十八歲。 [4] 

楊愔宗族被滅

永安二年(529年),北魏宗室元顥得到南梁軍隊的支持,攻入洛陽。孝莊帝元子攸棄京出逃。楊愔當時在堂兄楊侃處,便與楊侃一同保護孝莊帝到達建州(今山西省晉城市),拜通直散騎常侍。面對政局動盪,有意隱退,便稱病推辭,與朋友邢邵隱居於嵩山 [5] 
永安三年(530年),堂兄楊侃協助孝莊帝元子攸誅殺權臣爾朱榮。楊愔則隨父赴任幷州。不久,爾朱兆起兵攻入洛陽,弒殺元子攸,先後擁立長廣王元曄、前廢帝元恭為皇帝。楊愔正在返回洛陽途中,結果在邯鄲被擒獲,送往相州(今河南省安陽市)。相州刺史劉誕認為楊愔家世顯赫、德行出眾,非常同情,命長史慕容白澤暫時拘禁,後又命隊主鞏榮貴將其押送京師。行至安陽亭時,楊愔對鞏榮貴道:“楊家世代忠良,忠於魏室,因國破家亡,才落到如此田地。今我為囚徒,無顏見先帝和祖宗,請給我一條麻繩,讓我留個全屍,我終生不忘你的恩德。”鞏榮貴被楊愔打動,遂和他一同逃走。 [6] 
建明二年(531年),爾朱氏誣稱楊氏謀反,請予以收捕法辦。節閔帝元恭只得命有司調查。但爾朱世隆爾朱天光分別率軍包圍楊津(時在洛陽)、楊椿(楊愔伯父,時在華陰)的府邸,將楊氏宗族殺光。楊侃等人盡皆遇害。 [7]  整個楊氏家族只有楊愔以及二弟一妹得以倖存。 [8]  楊愔遂到信都(今河北省邢台市)投奔高歡。他自陳家難,言詞哀切,以致痛哭流涕。高歡為之動容,當即任命他為行台郎中 [9] 

楊愔追隨高歡

中興二年(532年),高歡攻打鄴城(治今河北省臨漳縣),因久攻不下,便命楊愔作文告祭天地。結果祭文剛剛燒完,鄴城便被攻破。楊愔因此改任大行台右丞。當時,高歡初創霸業,軍國事務繁忙。文檄教令皆由楊愔、崔暹負責。 [10] 
後來,因堂兄楊幼卿被孝武帝元修殺死,悲懼成疾,便到雁門的温泉療養。同僚郭秀一直嫉妒楊愔的才能,便致信恐嚇他,稱高歡要將其交給皇帝治罪,並假意勸他趕快逃走。楊愔信以為真,遂將衣服扔在河邊,偽裝成投水而死的假象,而後趁機逃走。他改換名姓,自稱劉士安,躲到嵩山。不久,楊愔偷偷跑到光州,東入田橫島,以教書為業。海邊百姓都尊稱他為劉先生,光州太守王元景也在暗中加以保護。 [11] 
東魏天平二年(535年),高歡得知楊愔下落後,命光州刺史奚思業將楊愔送回朝中,任命他為太原公開府司馬。後來,楊愔歷任太原公(高洋)開府長史、大行台右丞、給事黃門侍郎散騎常侍、尚書吏部郎中,封華陰縣侯。高歡還將庶女嫁他為妻。 [12] 

楊愔擔任宰相

武定七年(549年),楊愔被越級擢升為吏部尚書,加拜侍中、衞將軍。 [13]  同年八月,楊愔與大將軍高澄、散騎常侍陳元康、黃門侍郎崔季舒一同密謀篡位,結果遇到家奴蘭京行刺。高澄遇刺身亡。楊愔則遺失一靴,狼狽逃出。太原公高洋聞變,帶兵平亂,而後返回晉陽,命楊愔與高嶽高隆之司馬子如一同留守鄴城。 [14] 
天保元年(550年),高洋建立北齊,史稱北齊文宣帝。楊愔領太子少傅,別封陽夏縣男。天保三年(552年),高洋任命楊愔為宰相,改任他為尚書右僕射,並將太原長公主(原東魏孝靜帝的皇后)嫁給他。天保八年(557年),楊愔又升任尚書左僕射,加拜開府儀同三司,改封華山郡公。 [15] 
天保九年(558年),楊愔升任尚書令,加拜特進驃騎大將軍 [16]  高洋晚年性情暴虐,動輒殺戮大臣,以致朝野人心惶惶。但他卻能將政事委託給楊愔。楊愔作為宰相,處理政務也是得心應手。時人都認為,君主雖然昏庸,但政事卻還算清明有序。 [17] 

楊愔謀除二王

天保十年(559年),高洋病逝。楊愔進封開封王,並與平秦王高歸彥燕子獻鄭頤一同受遺詔輔政,輔佐少帝高殷。當時,常山王高演、長廣王高湛身為皇叔,威望素著,對高殷的帝位頗有威脅。楊愔對二王忌憚不已。 [18] 
乾明元年(560年),高殷返回鄴城。楊愔原本打算讓高演隨駕回京,留高湛鎮守晉陽,這時卻又改變計劃,讓二王都返回鄴城。後來,楊愔辭去開府之職以及開封王的爵位,並大肆裁撤冗官。丟掉官職的官員紛紛投靠二王。高演、高湛與太皇太后婁昭君在實際上控制了北齊的軍政大權。 [19] 
同年二月,侍中宋欽道面奏皇帝,認為應把二王調出鄴城,以架空二王,加強皇權。高殷讓他與楊愔等人商議。楊愔決定將二王外放為刺史。他擔心高殷不同意,便奏知太后李祖娥,並陳説利害。李祖娥將奏章內容泄露給女官李昌儀,李昌儀卻密奏給婁昭君。後來,楊愔又怕引起二王警覺,便改變策略,任命高湛為幷州刺史,而將高演留在朝中。 [20] 

楊愔政變遇害

平秦王高歸彥起初與楊愔同心,後因留兵備變之事,對楊愔生出怨恨之心,遂將密謀全部泄露給二王。 [21-22]  二王遂將計就計,在尚書省大宴百官,欲趁機發動政變。高湛在後室埋伏家僮數十人,並與幾位勳貴約定好動手的暗號。鄭頤認為宴會不知虛實,建議不去赴宴。楊愔卻執意前往,並道:“我等忠心體國,常山王拜職豈有不到之理!你怎會有此憂慮?” [23] 
飲宴中,高湛依次斟酒,每人敬酒二杯。當到楊愔座前時,高湛連叫兩遍“拿酒來”,又道:“為什麼不拿?”而後伏兵盡出,將楊愔等人全部捉拿。楊愔大喊道:“諸王謀反,想殺忠臣嗎?我等尊天子削諸侯,忠心為國,何罪之有!”高演欲暫且饒恕他們,高湛卻不同意,並命人毆打。楊愔與可朱渾天和、宋欽道都遭到拳棍毆擊,血流滿面,楊愔一隻眼珠被打出。鄭頤在尚藥局被捉。 [24]  燕子獻奮力逃出尚書省,又被斛律光擒回。 [25] 
高演、高湛與高歸彥、賀拔仁斛律金押着楊愔等人闖入皇宮,來到昭陽殿外。婁昭君趕到昭陽殿落座,高殷則與李祖娥在側侍立。高演叩頭道:“臣與陛下骨肉至親,楊愔等人專斷朝政,擅作威福,長久以往必為禍亂。臣與高湛、賀拔仁等人以國事為重,已將楊愔等人拿下。臣擅自專斷,罪該萬死。”高殷默然不語。婁昭君嘆道:“楊郎能有什麼作為,留着他不是更好麼?”她責問高殷道:“這些人心懷叛逆,想殺我兩個兒子,再來殺我,你為何縱容他們?”高殷仍不説話。 [26] 
婁昭君悲怒交加,大罵李祖娥道:“怎能讓我母子受你這個漢人老婦的擺佈。”李祖娥趕忙跪下請罪。婁昭君見高演仍叩頭不止,對高殷道:“還不快去安慰你叔叔。”高殷這才道:“我為了叔叔尚且不惜天子之位,何況這些漢人。只要您饒了侄兒性命,侄兒自下殿去,這些人任由叔父處置。”楊愔等人於是都被處斬。 [27]  楊愔死時,終年五十歲。 [1] 
婁昭君參加楊愔的葬禮時,哭道:“楊郎是因忠君而獲罪。”她親自將黃金做的眼珠放進楊愔的眼眶內,並道:“以此表達我的心意。”高演也後悔殺死楊愔,便以皇帝的名義下詔,沒有問罪他的家屬。 [28]  天統五年(569年),後主高緯追贈楊愔為司空。 [1] 

楊愔軼事典故

楊愔對舅痛哭

楊愔幼年喪母,一次去拜見舅舅源子恭。吃飯時,源子恭問他讀些什麼書。楊愔答道:“正在讀《詩經》。”源子恭便問:“讀到《渭陽》了嗎?”《渭陽》是《詩經》中的一篇,寫外甥和舅舅之間的感情。楊愔聽後,號泣不能自已。源子恭也歔欷不止,酒也喝不下去了。後來,源子恭對楊津道:“都説秦王不聰明,從今以後,我當對他刮目相看。” [29] 

楊愔銅盤重肉

楊愔出身豪門大族,家中四世同堂,同齡的堂兄弟就有三十多個。楊家學堂前有棵柰樹,果實落地時,孩子們都去爭搶,只有楊愔端坐不動。叔父楊暐恰巧碰見,對人道:“這孩子高雅脱俗,有我楊家祖風。”他專門在竹林邊建了一間屋子,命楊愔獨居其中,潛心學習,還經常用銅盤盛最好的飯菜給楊愔吃,並對子侄們道:“如果你們也像遵彥那樣謹慎好學,自然就會得到竹林別室、銅盤重肉之食。” [30]  後人便用“銅盤重肉”比喻特殊的恩寵。

楊愔計拒葛榮

楊愔身陷葛榮軍中時,葛榮曾想將女兒嫁給他,又要封他官職。楊愔便推稱有病,口中暗含牛血,並當眾吐出,又詐作不能言語。葛榮信以為真,便沒有再提封官嫁女之事。 [31] 

楊愔不記舊仇

邯鄲人楊寬曾在楊愔的幫助下做官,但後來卻出賣楊愔,將他捉住獻給爾朱氏。楊愔脱難後,隨高歡征討鄴城,恰巧經過楊寬的村子。楊寬在馬前叩頭請罪,楊愔道:“人不知恩義,這也是常理,我不恨你,你不用害怕。” [32] 

楊愔生性至孝

楊愔遭逢家難,平素以喪禮自居,只吃鹽米,不食酒肉,以致形銷骨立。高歡對此很同情,常常加以勸慰。韓陵之戰時,楊愔隨高歡與爾朱氏交戰,每戰都身先士卒。朋友、僚佐都嘆道:“楊愔只是一個儒生,如今竟成了武士。仁者必勇,果然不假啊。” [33] 
平定爾朱氏後,楊愔辭職回鄉,安葬親族。喪柩出發時正值寒冬,他赤着腳走在厚厚的積雪上,號啕痛哭,見者無不動容。 [34] 
楊愔曾擔任使者出使南梁,途經碻磝戍,得知州內有楊氏家族的佛寺,便入內參拜,結果見到了父親楊津的畫像。他悲從中來,痛哭不止,嘔血數升,以致病卧不起,最終被抬回鄴城。 [35] 

楊愔畜狗求吠

酷吏宋遊道曾彈劾尚書省的數百條失誤,以致尚書令、左右僕射都被他非常仇視。高隆之誣陷宋遊道曾有不臣之言,論罪當殺。楊愔進言道:“養狗就是為了讓狗叫,如果因狗叫幾聲便把它殺了,恐怕以後就沒有會叫的狗了。”宋遊道最終只被除名為民。 [36] 

楊愔身伴暴君

高洋晚年荒淫暴虐,常以殺人支解為樂,或投於水中,或用火焚燒。楊愔便從鄴城的監獄中拉出大批死囚,送到宮中,供高洋殺人時之用,稱為“供御囚”。若死囚能撐過三個月,而沒被高洋殺死,便無罪釋放。 [37] 
高洋雖以楊愔為宰相,但對他也很不尊重,謔稱他為楊大肚,有時還讓他遞廁籌,用馬鞭將他抽得血流滿背。高洋還想用小刀豁開他的肚子,幸虧崔季舒在旁笑道:“小公子和老公子搞惡作劇呢!”順勢把刀子拔出來拿走。後來,高洋又將楊愔扔在棺材裏,幾次要用釘子將棺材釘死,但最終都沒有下手。 [38] 
開府參軍裴謂之曾上疏勸諫高洋。高洋對楊愔道:“這個蠢貨怎麼敢這麼做?”楊愔回答道:“他想讓陛下殺了他,好在後世得個好名聲。”高洋大笑道:“這個小人,我就是不殺他,看他怎麼出名。” [39] 
高洋死後,羣臣雖然號哭,但卻無人落淚,只有楊愔涕泗橫流,悲不自勝。 [40] 

楊愔不聚家財

楊愔掌權後,門前斷絕私交。他輕財重義,將鉅額所得全部散給親族,家中只有數千卷書籍。當時,平原王高隆之與他比鄰而居,府中常有胡商鉅富來往。楊愔對人道:“好在我的門前沒有這種東西。” [41] 

楊愔記性過人

楊愔記性過人,曾有一個叫魯漫漢的候選官員,覺得自己出身低微,認為他肯定不會記得自己。楊愔道:“前些日子你在元子思坊,騎一匹禿尾母驢,看見我也不下來,還拿一把扇子遮着臉,我怎能不認識你。”魯漫漢驚服。楊愔又調侃道:“自古道,名如其人,你叫漫漢果然沒錯。” [42] 

楊愔人物評價

楊暐:此兒恬裕,有我家風。 [43] 
楊昱:此兒齒未落,已是我家龍文。更十歲後,當求之千里外。 [43] 
盧思道:尚書令、弘農楊遵彥,魏太傅津之子也,含章秀出,希世偉人。風鑑俊朗,體局貞固。學無不縱,才靡不通。裴、樂謝其清吉,應、劉愧其藻麗。温良恭儉,讓恕惠和。高行異才,近古無二。有齊建國,便預經綸。軍國政事,一人而已。詰旦坐朝,諮請填湊。千端萬緒,令議如流。剖斷部領,選舉人物。滿室盈庭,永無凝滯。虛襟泛愛,禮賢好事。聞人之善,若己有之。智調有餘,尤善當世。譖言屢入,時寄無改。每乘輿四巡,恆守京邑。凡有善政,皆遵彥之為。是以主昏於上,國治於下。朝野貴賤,至於今稱之。(《北齊興亡論》) [44] 
李百藥:楊愔貴公子,早著聲譽,風表鑑裁,為朝野所稱。頻遭迍厄,冒履艱危,一餐之惠,酬答必重,性命之仇,舍而不問。典選二十餘年,獎擢人倫,以為己任,然取士多以言貌,時致謗言,以為愔之用人,似貧士市瓜,取其大者。其聰記強識,半面不忘。每有所召問,或單稱姓,或單稱名,無有誤者。及居端揆,權綜機衡,千端萬緒,神無滯用。自天保五年已後,一人喪德,維持匡救,實有賴焉。每天子臨軒,公卿拜授,施號發令,宣揚詔冊。愔辭氣温辯,神儀秀髮,百僚觀聽,莫不悚動。性周密畏慎,恆若不足,每聞後命,愀然變色。 [43] 
法琳:識懷温敏,風儀遒逸,早標玉潤,夙擅金聲。而文綜九功,武苞七德,振天下之美譽,感海內之歡心。文宣高視於上京,僕射總知於時務,鼓腹擊壤人無怨聲,十年之中齊國大治,匡合之力楊公有焉。而博涉內外,兼閒孔釋,仁祠櫛比,列剎相望,法眾連衡,士女迴向,護持在意,民具邇瞻。
魏徵:楊遵彥彌縫暴主,救理蒼生,才得免亂,亦甚危苦。與人主嚴明,臣下畏法,直言正諫,皆見信用,不可同年而語也。 [45]  彼才能救亡耳,烏足為治哉! [46] 
文中子王通:有楊遵彥者,寔國掌命,視民如傷,奚為不終。 [47] 
李延壽:雅道風流,早同標緻,公望人物所推。夫處亂虐之世,當機衡之重,朝有善政,是也。及寄天下之命,託六尺之孤,旬朔未幾,身亡君辱。進不能送往事居,觀幾衞主;退不能保身全名,辭寵招福。朝廷之釁,既已仗義斷恩;猜忌之塗,無容推心受亂。是知變通之術,非所長也。 [48] 
朱敬則蕭何之鎮靜關中,寇恂之安輯河內,葛亮相蜀,張昭輔吳,茂宏之經理琅琊,景略之弼諧永固,劉穆之眾務必舉,楊遵彥百度惟貞,蘇綽共濟艱難,高熲同經草昧,雖功有大小,運或長短,鹹推股肱之林,悉為忠烈之士。 [49] 
李絳:北齊任楊遵彥則理,用高阿那肱則亂;隋代任高熲則理,用楊素則亂;國家任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王珪姚崇宋璟則理,用李義府許敬宗李林甫楊國忠則亂。 [50] 
司馬光:① 自魏遷鄴以來,大選之職,知名者數人,互有得失:齊世宗少年高朗,所弊者疏;袁叔德沈密謹厚,所傷者細;楊愔風流辯給,取士失於浮華。 [51]  ② 愔總攝機衡,百度修敕,故時人皆言主昏於上,政清於下。 [52] 
晁説之:顯祖能委任楊愔,而主昏於上,政清於下,亦誣矣。愔首勸禪代之事,遠慚於荀彧;方文襄被弒之時狼狽逃免,近愧於陳元康。彼高德政譖殺杜弼,固不待貶,而愔復譖德政戮焉,其為人蓋可略,而不可責者矣。帝一日殺諸元七百餘人投漳水中,長城三台之役,內外騷然,其戕虐有不可勝道者,謂之政清可乎?且帝以刀畫愔腹,賴崔季舒託俳優之言而得脱,置愔棺中,載以轜車,幾下釘者數四,其身慄慄,將不自保矣,尚何清彼政事乎?
葉適:楊愔相齊,史稱“主昏於上,政清於下”,固已太過。夫衞靈公淫荒而三人者任事,不至於亡國則幸矣。若齊文宣,逞其兇虐,歲月不已,愔將與之並斃,尚安能芘之使終,況視民如傷,豈其所及耶?見事不精,以光影眩後學,其患大矣。夷狄之德,於父母兄弟素不厚,苟脱死禍,人慾遂其所為。愔於此時,雖慕古人輔幼主之節,而遲迴選懦,權失勢乖,席不暇暖,遽罹非命,蓋其理當然,無足悲慨也。 [53] 
胡三省:① 楊愔門地既高,又有幹用。高歡起兵之初,藉人望以為重,藉才幹以為用,所以擢而用之。 [54]  ② 楊愔受託孤之寄,不能尊主庇身者,鮮卑之勢素盛,華人不足以制之也。 [55] 
胡應麟邢巒魏之儒者,而功名烜赫,世但知其將也;楊愔齊之文士,而幹用優長,世但知其相也。巒不以將顯,樊深劉焯等爾;愔不以相顯,邢劭魏收等爾,卒魏良將無過巒者,齊賢相無過愔者。世以儒者鮮通文士爽實,餘獨惜二子以將相掩其平生也。 [56] 
朱軾:北齊之先,本以詐力,逆取人國,其子孫復不順守,當時諸將相,非跋扈則傾邪,其號稱佼佼者,僅楊愔、斛律光二人而已。愔聰明才力,綜機務,典選舉,均不忝厥職,然身為人臣,而妻母后,位極宰相,而執廁籌,敗閒蕩檢,莫斯為甚。及當主少國疑,進無御亂之勇,退無保身之智,其召禍蓋亦宜然。
蔡東藩:楊愔負魏不負齊,而獨為高演所殺,論者鹹為愔呼冤,愔何冤哉?彼本東魏故臣,助洋篡國,脅逐故主,又敢妻母后,蔑絕人倫,一死尚有餘辜,安得為冤?即以事齊論之,高洋狂暴,未聞出言諫諍,且簡囚供御,身進廁籌,無恥若此,忠果安在?其所以謀除二王者,亦無非為固位計耳。愔固不足惜也。 [57] 

楊愔個人作品

《全北齊文》收錄有其文章四篇:《奏請置學及修立明堂》、《迎勞郎基》、《文德論》、《祭天文》。 [58] 

楊愔親屬成員

楊愔宗族譜系

楊愔出身於弘農楊氏,後在爾朱氏之亂中宗族被滅。高歡平定爾朱氏後,對楊愔族人大加追贈。一門之中,有兩人獲贈太師太傅丞相大將軍,三人獲贈太尉錄尚書事中書令,五人獲贈僕射尚書,二十餘人獲贈刺史太守,史稱“追榮之盛,古今未之有”。 [48] 
弘農楊氏世系表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楊懿(選部給事中)
楊播(華州刺史)
楊侃(衞將軍)
楊純陀
楊椿(太保)
楊昱(南道大都督)
楊孝邕(員外郎)
楊穎(華州別駕)
楊叔良(新安太守)

楊順(冀州刺史)
楊辯(東雍州刺史)

楊仲宣(正平太守)
楊玄就
楊測(朱衣直閣)

楊稚卿(為尚書右丞)

楊津(司空)
楊遁(尚書左丞)

楊逸(光州刺史)

楊謐(衞將軍)

楊愔(尚書令)

楊暐(安南將軍)
楊元讓(尚書祠部郎中)

表格參考資料: [48]  [59] 

楊愔妻子

楊愔先後迎娶高歡的兩個女兒為妻。第一個妻子是高歡庶女,後與高隆之兒子通姦。 [12]  [60]  第二個妻子則是高歡嫡女,原是東魏孝靜帝皇后,(孝靜皇后)。北齊建立後,封太原長公主。 [15]  [61] 

楊愔妹妹

楊氏,嫁太原人、北齊揚州刺史郭元貞(北魏左僕射、東光伯郭祚之孫,著作佐郎郭慶禮長子)。 [62] 

楊愔史籍記載

北齊書·卷三十四·列傳第二十六》 [43] 
北史·卷四十一·列傳第二十九》 [48] 
參考資料
  • 1.    《北齊書·楊愔傳》:乾明元年二月,為孝昭帝所誅,時年五十。天統末,追贈司空。
  • 2.    《北齊書·楊愔傳》:愔兒童時,口若不能言,而風度深敏,出入門閭,未嘗戲弄。六歲學史書,十一受《詩》、《易》,好《左氏春秋》。……及長,能清言,美音制,風神俊悟,容止可觀。人士見之,莫不敬異,有識者多以遠大許之。
  • 3.    《北齊書·楊愔傳》:正光中,隨父之幷州。性既恬默,又好山水,遂入晉陽西縣甕山讀書。孝昌初,津為定州刺史,愔亦隨父之職。以軍功除羽林監,賜爵魏昌男,不拜。
  • 4.    《北齊書·楊愔傳》:及中山為杜洛周陷,全家被囚縶。未幾,洛周滅,又沒葛榮。……永安初,還洛,拜通直散騎侍郎,時年十八。
  • 5.    《北齊書·楊愔傳》:元顥入洛,時愔從父兄侃為北中郎將,鎮河梁。愔適至侃處,便屬乘輿失守,夜至河。侃雖奉迎車駕北渡,而潛欲南奔,愔固諫止之。遂相與扈從達建州。除通直散騎常侍。愔以世故未夷,志在潛退,乃謝病,與友人中直侍郎河間邢邵隱於嵩山。
  • 6.    《北齊書·楊愔傳》:及莊帝誅爾朱榮,其從兄侃參贊帷幄。朝廷以其父津為幷州刺史、北道大行台,愔隨之任。俄而孝莊幽崩,愔時適欲還都,行達邯鄲,過楊寬家,為寬所執。至相州,見刺史劉誕,以愔名家盛德,甚相哀念,付長史慕容白澤禁止焉。遣隊主鞏榮貴防禁送都。至安陽亭,愔謂榮貴曰:"僕家世忠臣,輸誠魏室,家亡國破,一至於此。雖曰囚虜,復何面目見君父之仇!得自縊於一繩,傳首而去,君之惠也。"榮貴深相憐感,遂與俱逃。
  • 7.    《魏書·楊播傳》:世隆等將害椿家,誣其為逆,奏請收治。前廢帝不許,世隆復苦執,不得已,下詔付有司檢聞。世隆遂遣步騎夜圍其宅,天光亦同日收椿於華陰。東西兩家,無少長皆遇禍,籍其家。
  • 8.    《北齊書·楊愔傳》:家門遇禍,唯有二弟一妹及兄孫女數人。
  • 9.    《北齊書·楊愔傳》:既潛竄累載,屬神武至信都,遂投刺轅門。便蒙引見,讚揚興運,陳訴家禍,言辭哀壯,涕泗橫集,神武為之改容。即署行台郎中。
  • 10.    《北齊書·楊愔傳》:大軍南攻鄴。時鄴未下,神武命愔作祭天文,燎畢而城陷。由是轉大行台右丞。於時霸圖草創,軍國務廣,文檄教令,皆自愔及崔出。
  • 11.    《北齊書·楊愔傳》:愔從兄幼卿為岐州刺史,以直言忤旨見誅。愔聞之悲懼,因哀感發疾,後取急就雁門温湯療疾。郭秀素害其能,因致書恐之曰:"高王欲送卿於帝所。"仍勸其逃亡。愔遂棄衣冠於水濱若自沉者,變易名姓,自稱劉士安,入嵩山,與沙門曇謨徵等居成削跡。又潛之光州,因東入田橫島,以講誦為業。海隅之士,謂之劉先生。太守王元景陰佑之。
  • 12.    《北齊書·楊愔傳》:神武知愔存,遣愔從兄寶猗齎書慰喻,仍遣光州刺史奚思業令搜訪,以禮發遣。神武見之悦,除太原公開府司馬,轉長史,復授大行台右丞,封華陰縣侯,遷給事黃門侍郎,妻以庶女。又兼散騎常侍,……久之,以本官兼尚書吏部郎中。
  • 13.    《北齊書·楊愔傳》:武定末,以望實之美,超拜吏部尚書,加侍中、衞將軍,侍學典選如故。
  • 14.    《資治通鑑·梁紀十八》:辛卯,澄與散騎常侍陳元康、吏部尚書侍中楊愔、黃門侍郎崔季舒屏左右,謀受魏禪,署擬百官。蘭京進食,澄卻之,謂諸人曰:"昨夜夢此奴斫我,當急殺之。"京聞之,置刀盤下,冒言進食。澄怒曰:"我未索食,何為遽來!"京揮刀曰:"來殺汝!"澄自投傷足,入於牀下,賊去牀,弒之。愔狼狽走出,遺一靴;季舒匿於廁中;元康以身蔽澄,與賊爭刀被傷,腸出。時變起倉猝,內外震駭。太原公洋在城東雙堂,聞之,神色不變,指揮部分,入討羣賊,斬而臠之,徐出,言曰:"奴反,大將軍被傷,無大苦也。"內外莫不驚異。洋秘不發喪。……洋留太尉高嶽、太保高隆之、開府儀同三司司馬子如、侍中楊愔守鄴,餘勳貴皆自隨。
  • 15.    《北齊書·楊愔傳》:天保初,以本官領太子少傅,別封陽夏縣男。又詔監太史,遷尚書右僕射。尚太原長公主,即魏孝靜後也。會有雉集其舍,又拜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左僕射,改封華山郡公。
  • 16.    《北齊書·楊愔傳》:九年,徙尚書令,又拜特進、驃騎大將軍。
  • 17.    《資治通鑑·梁紀二十二》:其或斬或赦,莫能測焉。內外憯憯,各懷怨毒。……又能委政楊愔,愔總攝機衡,百度修敕,故時人皆言主昏於上,政清於下。
  • 18.    《北齊書·楊愔傳》:十年,封開封王。……文宣大漸,以常山、長廣二王位地親逼,深以後事為念。愔與尚書左僕射平秦王歸彥、侍中燕子獻、黃門侍郎鄭子默受遺詔輔政,並以二王威望先重,鹹有猜忌之心。
  • 19.    《北齊書·楊愔傳》:初在晉陽,以大行在殯,天子諒暗,議令常山王在東館,欲奏之事,皆先諮決。二旬而止。仍欲以常山王隨梓宮之鄴,留長廣王鎮晉陽。執政復生疑貳,兩王又俱從至於鄴。……又自天保八年已來,爵賞多濫,至是,愔先自表解其開府封王,諸叨竊恩榮者皆從黜免。由是嬖寵失職之徒,盡歸心二叔。
  • 20.    《北齊書·楊愔傳》:宋欽道面奏帝,稱二叔威權既重,宜速去之。帝不許曰:"可與令公共詳其事。"愔等議出二王為刺史。以帝仁慈,恐不可所奏,乃通啓皇太后,具述安危。有宮人李昌儀者,北豫州刺史高仲密之妻,坐仲密事入宮,太后以昌儀宗情,甚相暱愛。太后以啓示之,昌儀密啓太皇太后。愔等又議不可令二王俱出,乃奏以長廣王為大司馬、幷州刺史,常山王為太師、錄尚書事。
  • 21.    《北齊書·楊愔傳》:高歸彥初雖同德,後尋反動,以疏忌之跡盡告兩王。
  • 22.    《北齊書·高歸彥傳》:初,濟南自晉陽之鄴,楊愔宣敕,留從駕五千兵於西中,陰備非常。至鄴數日,歸彥乃知之,由是陰怨楊、燕。
  • 23.    《北齊書·楊愔傳》:及二王拜職,於尚書省大會百僚,愔等並將同赴。子默止之,雲:"事不可量,不可輕脱。"愔雲:"吾等至誠體國,豈有常山拜職,有不赴之理,何為忽有此慮?"長廣旦伏家僮數十人於錄尚書後室,仍與席上勳貴數人相知。
  • 24.    《北齊書·楊愔傳》:並與諸勳胄約,行酒至愔等,我各勸雙杯,彼必致辭。我一曰
  • 25.    《北齊書·燕子獻傳》:子獻素多力,頭又少發,當狼狽之際,排眾走出省門,斛律光逐而擒之。
  • 26.    《北齊書·楊愔傳》:二叔率高歸彥、賀拔仁、斛律金擁愔等唐突入雲龍門。……送愔等於御前。長廣王及歸彥在朱華門外。太皇太后臨昭陽殿,太后及帝側立。常山王以磚叩頭,進而言曰:"臣與陛下骨肉相連。楊遵彥等欲擅朝權,威福自己,王公以還,皆重足屏氣。共相唇齒,以成亂階,若不早圖,必為宗社之害。臣與湛等為國事重,賀拔仁、斛律金等惜獻皇帝基業,共執遵彥等領入宮,未敢刑戮,專輒之失,罪合萬死。"帝時默然。……太皇太后愴然曰:"楊郎何所能,留使不好耶!"乃讓帝曰:"此等懷逆,欲殺我二兒,次及我,爾何縱之?"帝猶不能言。
  • 27.    《北齊書·楊愔傳》:太皇太后怒且悲,王公皆泣。太皇太后曰:"豈可使我母子受漢老嫗斟酌。"太后拜謝。常山王叩頭不止。太皇太后謂帝:"何不安尉爾叔?"帝乃曰:"天子亦不敢與叔惜,豈敢惜此漢輩?但願乞兒性命,兒自下殿去,此等任叔父處分。"遂皆斬之。
  • 28.    《北齊書·楊愔傳》:太皇太后臨愔喪,哭曰:"楊郎忠而獲罪。"以御金為之一眼,親內之,曰:"以表我意。"常山王亦悔殺之。……於是乃以天子之命下詔罪之,罪止一身,家口不問。
  • 29.    《北齊書·楊愔傳》:幼喪母,曾詣舅源子恭,子恭與之飲,問讀何書,曰:“誦《詩》。”子恭曰:“誦至《渭陽》未邪?”愔便號泣感噎,子恭亦對之歔欷,遂為之罷酒。子恭後謂津曰:“常謂秦王不甚察慧,從今已後,更欲刮目視之。”
  • 30.    《北齊書·楊愔傳》:愔一門四世同居,家甚隆盛,昆季就學者三十餘人。學庭前有柰樹,實落地,羣兒鹹爭之,愔頹然獨坐。其季父暐適入學館,見之大用嗟異,顧謂賓客曰:“此兒恬裕,有我家風。”宅內有茂竹,遂為愔於林邊別葺一室,命獨處其中,常以銅盤具盛饌以飯之。因以督厲諸子曰:“汝輩但如遵彥謹慎,自得竹林別室、銅盤重肉之食。”
  • 31.    《北齊書·楊愔傳》:榮欲以女妻之,又逼以偽職。愔乃託疾,密含牛血數合,於眾中吐之,仍佯喑不語。榮以為信然,乃止。
  • 32.    《北齊書·楊愔傳》:有邯鄲人楊寬者,求義從出藩,愔請津納之。俄而孝莊幽崩,愔時適欲還都,行達邯鄲,過楊寬家,為寬所執。……南攻鄴,歷楊寬村,寬於馬前叩頭請罪。愔謂曰:“人不識恩義,蓋亦常理。我不恨卿,無假驚怖。”
  • 33.    《北齊書·楊愔傳》:遭離家難,以喪禮自居,所食唯鹽米而已,哀毀骨立。神武愍之,恆相開慰。及韓陵之戰,愔每陣先登,朋僚鹹共怪嘆曰:“楊氏儒生,今遂為武士,仁者必勇,定非虛論。”
  • 34.    《北齊書·楊愔傳》:頃之,表請解職還葬。……是日,隆冬盛寒,風雪嚴厚,愔跣步號哭,見者無不哀之。
  • 35.    《北齊書·楊愔傳》:為聘梁使主。至碻磝戍,州內有愔家舊佛寺,入精廬禮拜,見太傅容像,悲感慟哭,嘔血數升,遂發病不成行,輿疾還鄴。
  • 36.    《北齊書·宋遊道傳》:又奏駁尚書違失數百條,省中豪吏王儒之徒並鞭斥之。始依故事,於尚收省立門名,以記出入早晚,令僕已下皆側目。……高隆之不同,於是反誣遊道厲色挫辱己,遂枉考羣令史證成之,與僕射襄城王旭、尚書鄭述祖等上言曰:"……案律:'對捍詔使,無人臣之禮,大不敬者死。'對捍使者尚得死坐,況遊道吐不臣之言,犯慢上之罪,口稱夷、齊,心懷盜蹠,欺公賣法,受納苞苴,產隨官厚,財與位積,雖贓污未露,而奸詐如是。舉此一隅,餘詐可驗。今依禮據律處遊道死罪。"而文襄聞其與隆之相抗之言,謂楊遵彥曰:"此真是鯁直大剛惡人。"遵彥曰:"譬之畜狗,本取其吠,今以數吠殺之,恐將來無復吠狗。"詔付廷尉,遊道坐除名。
  • 37.    《資治通鑑·梁紀二十二》:每醉,輒手殺人,以為戲樂。所殺者多令支解,或焚之於火,或投之於水。楊愔乃簡鄴下死囚,置之仗內,謂之供御囚,帝欲殺人,輒執以應命。三月不殺,則宥之。
  • 38.    《北史·文宣帝本紀》:雖以楊愔為宰輔,使進廁籌。以其體肥,呼為楊大肚。馬鞭鞭其背,流血浹袍。以刀子剺其腹藁。崔季舒託俳言曰:"老小公子惡戲?"因掣刀子而去之。又置愔於棺中,載以轜車,幾下釘者數四。
  • 39.    《資治通鑑·梁紀二十二》:開府參軍裴謂之上書極諫,帝謂楊愔曰:“此愚人,何敢如是!”對曰:“彼欲陛下殺之,以成名於後世耳。”帝曰:“小人,我且不殺,爾焉得名!”
  • 40.    《北齊書·楊愔傳》:文宣之崩,百僚莫有下淚,愔悲不自勝。
  • 41.    《北齊書·楊愔傳》:自居大位,門絕私交。輕貨財,重仁義,前後賞賜,積累鉅萬,散之九族,架篋之中,唯有書數千卷。太保、平原王隆之與愔鄰宅,愔嘗見其門外有富胡數人,謂左右曰:"我門前幸無此物。"
  • 42.    《北齊書·楊愔傳》:後有選人魯漫漢,自言猥賤,獨不見識。愔曰:“卿前在元子思坊,騎禿尾草驢,經見我不下,以方曲鄣面,我何不識卿?”漫漢驚服。又調之曰:“名以定體,漫漢果自不虛。”
  • 43.    《北齊書·列傳第二十六》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4-05-25]
  • 44.    全隋文:卷十六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02-08]
  • 45.    《貞觀政要·政體第二》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6-11-02]
  • 46.    《資治通鑑·唐紀十二》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6-11-02]
  • 47.    中説:卷三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6-11-02]
  • 48.    《北史·列傳第二十九》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4-05-25]
  • 49.    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一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02-08]
  • 50.    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五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5-01-07]
  • 51.    《資治通鑑·梁紀二十》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4-05-25]
  • 52.    《資治通鑑·梁紀二十二》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4-05-25]
  • 53.    習學記言:卷三十五  .3edu教育網[引用日期2016-11-02]
  • 54.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五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6-02-08]
  • 55.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八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6-02-08]
  • 56.    少室山房筆叢:卷五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6-11-02]
  • 57.    南北史演義:第七十回 戮勳戚皇叔篡位 溺懿親悍將逞謀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6-02-08]
  • 58.    全北齊文:卷二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02-08]
  • 59.    《魏書·列傳第四十六》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6-02-08]
  • 60.    《北史·高隆之傳》:隆之子淫於楊遵彥前妻,帝妹也,故遵彥讒毀日至。
  • 61.    《北史·后妃列傳》:孝靜皇后高氏,齊神武之第二女也。……五月,立為皇后,大赦。齊受禪,降為中山王妃。後降於尚書左僕射楊遵彥。
  • 62.    《北史·卷五十五·列傳第四十三·郎基》:御史中丞畢義雲引為侍御史。趙州刺史尉粲,文宣外弟;揚州刺史郭元貞,楊愔妹夫。基不憚權威,並劾其贓罪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0-05-23]
  • 63.    楊愔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15]
  • 64.    《全北齊文·卷二》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23-06-1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