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澄

(北齊文襄帝)

鎖定
高澄(521年~549年),字子惠,祖籍渤海郡蓨縣(今河北省景縣)人,出生於懷朔鎮(今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固陽縣)。東魏時期權臣、政治家軍事家北齊王朝奠基人之一,神武帝高歡嫡長子,母為武明皇后婁昭君
高澄聰慧過人,嚴明有大略,具備政治天賦,深得父親高歡喜愛。東魏建立後,歷任尚書令、大行台、幷州刺史、京畿大都督、吏部尚書等職。天平三年(536年),入朝輔政,拜大將軍,冊封渤海王,通過改革官員選拔制度,懲治貪賄,整頓吏治,制定法律等手段,迅速確立了權威。父親高歡去世,繼任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坐鎮晉陽。擊潰叛將侯景,以反間計擾亂南梁,拓展兩淮和河南之地,有力團結統治階層,掌控東魏政權,對家族地位的鞏固,東魏向北齊的政權過渡貢獻巨大。
武定七年(549年),高澄在受禪前夕,為膳奴蘭京所弒,時年二十九歲。北齊建立後,追封皇帝,諡號文襄,廟號世宗。
子惠
所處時代
東魏
民族族羣
鮮卑化漢人
出生地
懷朔鎮(今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固陽縣)
出生日期
521年
逝世日期
549年
主要成就
改革官員選舉制度,整頓吏治;平侯景叛亂,吞併兩淮,收復潁川
本    名
高澄
廟    號
世宗
諡    號
文襄皇帝
陵    寢
峻成陵
祖    籍
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

高澄人物生平

高澄年少宰相

北魏正光二年(521年),高澄出生於懷朔鎮(今內蒙古自治區固陽縣)。他自幼聰穎過人,能言善辯,十歲時曾獨自出馬,招降高敖曹。十一歲時,以高歡特使的身份,兩次去洛陽朝覲孝武帝元修。十二歲時,娶東魏孝靜帝元善見的妹妹元仲華為妻。 [1]  當時,高澄經常被高歡叫去談論時事政務,每次都對答如流,並且詳加剖析,絲絲入扣,深得高歡賞識,參與軍國要務的籌劃。 [2] 
東魏天平三年(536年),高澄自請入東魏朝廷輔政,並加領左右京畿大都督。朝臣們雖聽説高澄年輕老成,有風度、有見識,但總覺得他是個少年,心裏並不服氣。當看到他駕馭全局,有膽略、有氣魄,在朝堂上做宰相時聽斷如流,處理問題及時妥切,不由得個個心悦誠服。 [3] 
元象元年(538年),高澄兼任吏部尚書 [4] 
興和二年(540年),高澄加大將軍,領中書監,仍代理吏部尚書。 [5]  北魏從崔亮開始挑選官員就論資排輩,不按才能選取。高澄廢除了這一個制度,開始根據才能名望挑選官員,親自寫書徵召各地有才學有名望的士子為朝廷效力。當時品德好、有本事的人,都得到了提拔重用,有的一時安排不了相應的位置,高澄就將他們召為賓客,在自己府中供養起來,有時間便與他們一起遊園娛樂賦詩,使這些人各得其所,各盡所長。 [6] 
自從河陰之變後,爾朱榮為了安定朝中人心,上奏濫封官爵。贈蔭一事,漸漸變得雜濫無章,平庸無能的官員動輒高官厚祿,被有識之士所非議。武定年間,高澄開始糾正其過失,使得追贈褒揚漸有章法。高澄推薦鐵面無私的崔暹御史中尉,嚴厲打擊那些無法無天的貪官污吏,尤其是竊據高位的權貴,有許多人被繩之以法。官場風氣大有改觀,人心為之一振。
興和三年(541年),高澄在麟趾閣和羣臣編纂議定了律法《麟趾格》,並頒佈天下。《麟趾格》是《北齊律》的藍本,又是隋唐律法的直接淵源,影響一直波及後世。
在高澄的主持下,朝廷將治國的政策書於榜上,公開張貼在街頭,供天下百姓自由評論,發表意見。對那些提出建議或批評時事的人,都給予優厚的待遇,即使言過其實或言辭激烈,也予以寬容,不加罪責。由於百姓的稱讚,高澄的威望更加上升。在這段時期內,東魏與南方的梁朝關係比較和睦,雙方的使節往來頻繁。然而,為了顯示各自的“國威”,東魏與南朝梁的使節都竭力在言辭、才學方面爭鋒,常常出現熱烈辯論的場面。無論是梁使至鄴城(今河北臨漳),還是魏使至建康,都是如此,久而成為慣例。高澄則樂於此道,每當設宴招待梁使,高澄或者親自到場,或者派遣屬下與會。凡是東魏方面有所妙論、他都興奮異常,為之鼓掌助威。他也因此召攬了一大批文人學士,或羅致門下,以為賓客;或推薦給朝廷,出任各級官吏。

高澄懲治貪賄

東魏興和三年(541年),有雀銜永安五銖置於高歡座前,高澄令百爐別鑄此錢,又稱“令公百爐”錢。北魏末年戰亂,導致經濟紊亂、貨幣貶值,民間私鑄大量假錢。高澄在武定初年開始改革這項弊政,令人前往全國各地,將鑄錢用的銅和原有的錢幣收集起來,重新鑄造。然而民間偷鑄假錢的情況仍然屢禁不絕。因此高澄在武定六年(548年)進行新的貨幣改革,改用懸秤五銖。
東魏武定六年(548年)所鑄永安五銖,號稱“重如其文”,是一種足重貨幣。它的鑄造是魏晉南北朝貨幣史上由亂到治的轉折點,是後世足重貨幣“開皇五銖”的先驅。為促進足重貨幣的流通,高澄還採取了強硬的手段,《魏書·食貨志》:“計百錢重一斤四兩二十銖,自餘皆準此為數。其京邑二市、天下州鎮郡縣之市,各置二稱,懸於市門,私民所用之稱,皆準市稱以定輕重。” 由於武定六年永安五銖,曾被作為標尺,懸在市場的門上,以稱量入市貨幣的輕重。因此在錢幣學上,一般也將武定六年的永安五銖稱之為“懸秤五銖”。
北魏末期戰亂,很多百姓流離失所、四處逃亡,被地主豪強所控制,變成奴隸,或編為私人武裝。這些豪強不繳税,也不上報奴隸數目,藏匿人口,暗地裏保留了很多的錢財和奴隸,導致東魏的户口數目和税收鋭減。又因此擁有大批私兵不受朝廷管轄,嚴重影響到國家穩定。高澄輔政之後,幾次派高隆之等人前去河北括户,“又大括燕、恆、雲、朔、顯、蔚、二夏州高平平涼之民,以為軍士,逃隱者身及主人,三長,守令罪以大辟,沒入其家。於是所獲甚眾”。户口增加,百姓回到土地上耕種,繳税給國家,國家財政税收也因此充裕。括户過程中打掉了那些地主豪強,他們的財產也被充公,給朝廷提供了不少軍資,被搜出的奴隸和充公的私兵也給國家提供了充足的兵源。對於河北一帶的豪右門閥在亂世中逐漸形成了日益強大的鄉黨,高澄也進行了逐一的打擊和削弱。其中高慎、李元忠等人或被貶斥或永不敍用,解除了一定的隱患。當時私鹽氾濫,官鹽產量遠遠跟不上,而私鹽則利用市場交易偷逃高額鹽税。右僕射崔暹建議在海濱鹽場大量增灶煮鹽。而高澄則聽從度支尚書崔昂的建議,關閉鹽市,允許民間私鹽賣給官府,只收取少量鹽税。此法平衡了官府與私人在鹽務方面的矛盾,令雙方獲利。經過這一番改革整頓後,東魏政治經濟開始走上正軌,勳貴勢力受到抑制,高澄作為高歡繼承人,從此地位徹底穩固。

高澄平定叛亂

東魏武定四年(546年)十一月,高歡在征伐西魏的過程中身患重病,旋即班師,同時飛速將高澄召來,一起護送至晉陽。當時身為司徒、河南大將軍、大行台的侯景,早有異志,只是礙於高歡的威信與實力,才不敢肆意妄為。當他聽到高歡患病的消息後,就立即在荊州河南之地擁兵自固,謀生異圖。高澄深知形勢險惡,故在父親高歡於武定五年(547年)正月丙午日去世之後,秘不發喪,迅速採取措施鞏固自己的權力與地位。 [7]  五天後,侯景正式背叛東魏,投靠西魏,一連攻下不少城池。高澄派遣韓軌督諸軍討伐侯景。不久,侯景又投靠南朝梁,粱武帝蕭衍封他為河南王。高澄一方面部署諸將征討侯景,另一方面則密切注意境內其他各州的情況,防患於未然。他安排其弟高洋為京畿大都督,留守於鄴城,並讓黃門侍郎高德政輔佐之。自己則在同年六月回到晉陽後,為其父發喪。七月,高澄為使持節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尚書事、大行台、渤海王;而其弟太原公高洋則攝理國事。高氏兄弟牢牢地控制了東魏朝政。 [8] 
高歡曾遺命高澄重用慕容紹宗。高歡死後,高澄前後派韓軌、元坦、高嶽等人率兵與侯景對敵,全無效果。高澄因為慕容紹宗是爾朱榮餘黨,不敢輕易重用。陳元康以慕容紹宗向其行賄探聽高澄態度為由,勸諫高澄放心任用。五月,慕容紹宗被任命為尚書左僕射
侯景造反後,軍容強盛,加之對東魏諸將非常瞭解,因此十分猖狂。韓軌率兵前來,侯景輕蔑的稱其為“啖豬腸小兒”。高嶽前來,侯景仍不為所動,説其“兵精人凡”。直到聽聞慕容紹宗前來,方才“叩鞍有懼色”,自言自語地嘀咕:“是誰叫這個鮮卑兒(高澄)派慕容紹宗來,果真如此,高王(高歡)應該不是真死啊”。
高澄重用慕容紹宗,於寒山擊潰南梁大軍,生擒南梁主帥蕭淵明,並派出大軍追擊侯景於懸瓠。慕容紹宗率領劉豐生、段韶斛律光等大將,於渦陽大破侯景。
武定六年(548年)三月,高澄親自領兵南下虎牢、洛陽,於新城擒西魏大將裴寬。

高澄吞併兩淮

武定五年(547年)底,侯景退到渦陽(安徽蒙城)拒守,抵擋不住東魏追兵的圍困,在幾個月的對峙之後,被慕容紹宗在決戰中擊潰,全軍覆沒,最後帶領八百名殘餘部隊南逃入梁,進襲南梁壽陽,將監州事韋黯驅逐。
蕭衍對侯景驅逐地方政府官員,不但沒有責備,反而即行任命侯景為州牧,侯景大喜過望。蕭淵明被俘後,高澄請他寫信給蕭衍,建議兩國和解,蕭衍覆信應允。司農卿傅岐警告説:“高澄既沒有戰敗,為什麼求和?明明是反間之計,希望刺激侯景。侯景如果起疑,定生變化,我們不可跳進這個圈套。”蕭衍當然不會採納,兩國使節,遂開始往來。侯景果然恐懼,他上奏章説:“兩國如果和解,恐怕我不能免高澄毒手。”蕭衍保證説:“我是天下之主,豈會對人失信,你要深知我心。”侯景假冒高澄名義寫了一封信給蕭衍,提議用蕭淵明交換侯景。蕭衍這時露出真面目,覆信説:“你早上送還蕭淵明,我晚上就送還侯景。”侯景截獲回信之後,決心叛變,他集結兵力,從壽陽南下,直指首都建康(江蘇南京)。
侯景於東魏武定六年(548年)八月起兵,如入無人之境的渡過長江,於十一月抵達建康,百道攻城。南梁各路勤王軍隊,雲集城外,每天跟美女飲酒歡宴,不敢作戰。蕭衍把皇帝詔書系到風箏上,命他們進攻解圍,可是沒有人聽他的命令。在侯景之亂的過程中,高澄一直密切關注南梁局勢,並且於武定六年(548年)秋派尚書辛術前往兩淮之地,趁火打劫,侵吞了大片梁國土地。兩淮之地多處州郡因不堪侯景襲擾,紛紛轉投東魏。不到一年時間,東魏藉着侯景之亂從中漁利,共得了二十三個州,並攻陷淮南重鎮壽陽,將疆域從淮河以北一直拓展到長江沿線。

高澄遇刺身亡

武定七年(549年)四月,高澄以大將軍的身份兼相國,封齊王,並加殊禮,即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作為人臣而言,其權位幾乎已臻頂峯,高澄遂與親信們開始密商正式奪取元氏政權。八月,從潁川前線凱旋班師後的高澄正與親信大臣們在北城東柏堂內密謀禪代東魏之事,蘭京假裝入內送食,趁機察看情況。高澄認為他行動鬼祟,對他產生了懷疑,令他退下,並對在座的人説道:“我昨夜夢見這個奴才用刀砍我,看來我得處死他。”蘭京在外面偷聽到這句話,更下定了先下手為強的決心。於是藏刀於盤底,再度送食。高澄怒道:“我沒有下令,你怎麼一再進來?”蘭京大喝一聲:“我來殺你!”隨即朝牀上撲來。楊愔最先逃脱,崔季舒躲進廁所裏,陳元康以身體遮擋高澄,被刺成重傷。高澄從牀上躍下時崴傷了腳無法逃走,只得鑽入大牀底下躲避。蘭京的六名同黨隨即趕來,將前來營救高澄的兩名侍衞長砍得一死一傷。眾人一齊掀開大牀,將高澄殺死。蘭京和同黨雖然旋即被聞訊趕來的高洋斬殺,但高澄卻早已身亡,年僅二十九歲。
高澄死後,高洋繼承父兄基業。
武定八年(550年),北齊建立。高洋追封高澄為文襄皇帝,廟號世宗,陵墓為峻成陵。高澄留下了六個兒子,除了小兒子高紹信沒有什麼事蹟外,其餘都文武雙全。尤其四子高長恭更是一代名將,他就是有名的蘭陵王

高澄主要成就

高澄政治方面

天平三年(536年),在高澄入鄴城輔政之後,東魏政權初期官場的貪賄之風,開始逐漸得到改善,元象元年(538年)十二月,高澄擔任吏部尚書之後開始整頓吏治,改革官員選拔制度,不拘一格選用收集人才,給東魏的政治帶來了新氣象。
武定二年(544年),高澄二十四歲,領中書監、仍攝吏部尚書。高澄用崔暹、宋遊道崔昂盧斐等人整肅貪賄官員的行動自此開始。在崔暹宋遊道崔昂等人的大力整肅下,司馬子如、元羨、慕容獻、元坦、可朱渾道元、孫騰、高隆之、侯景、元弼等勳貴都受到彈劾,輕者降官,重者處死。
高歡大部分時間在晉陽,孫騰司馬子如高嶽高隆之都是高歡的親信黨羽,朝中的政務高歡交給他們去管理,鄴城的人稱他們為“四貴”。這四個人權勢在朝廷內外炙手可熱,他們大都驕縱貪婪,橫行不法。高歡想要削弱他們的權力,所以委任高澄為大將軍、領中書監,將原來屬於門下處理的機要大事全部移交給中書省,對文武百官進行獎賞與懲罰,事先都必須向高澄稟報。
高澄愛賢好士,沒有民族偏見,在鮮卑政權之中,能夠做到禮遇漢族士大夫。崔暹等一干漢族文官在高澄的大力支持下敢於全力糾察權豪,無所縱舍。

高澄軍事方面

武定五年(547年),西魏大將王思政為荊州刺史。次年,侯景叛離高歡,向西魏請援,王思政以救援為名,趁勢攻佔了侯景所據的7州12鎮。宇文泰以授侯景大將軍、中書令、河南大行台、河南諸軍事之位回授王思政,王思政皆不受。宇文泰頻使加授,不得以唯以河南諸軍事一職受之,入守穎川(今河南禹縣)。
武定六年(548年),東魏派太尉高嶽、行台慕容紹宗,大都督劉豐生等率步騎10萬進攻潁川之長社城(今河南長葛),被王思政擊敗。高澄見穎川數攻不克,屢次派兵增援,並決洧水灌城,城中頓時水流湧溢,不可扼止。東魏軍隊趁勢進攻,王思政身擋矢石同士卒並肩作戰,英勇抗擊。西魏宇文泰得悉王思政被困,即派大將軍趙貴率兵救援,兵至穰城(今河南鄧縣)為陂澤所阻。長社城得不到外援,危在旦夕。
武定七年(549年)夏,東魏將帥慕容紹宗、劉豐生、慕容永珍見城即可攻破,乘樓船觀察城中情況,忽然大風驟起,所乘樓船順風漂泊城下,西魏守城將士從城上用長鈎牽船,弓弩亂髮,慕容紹宗赴水溺死,劉豐生中矢而死,慕容永珍被生擒斬首。
東魏二將死後,士氣大喪,不敢再逼進長社,高澄聞悉,親率步騎11萬來攻。他聽從大都督破六韓常與洛州刺史可朱渾道元的建議,在關口、大谷二道的咽喉要地駐兵守衞,扼住了王思政的糧道,導致長社城徹底斷糧。抵達長社城後,高澄親臨前沿陣地督造土堰,重新聚水攻城,並組織督勵“決命夫”持續攻城。時西風突起,河水隨風入城,北面工事被沖毀,東魏將士趁勢入城。

高澄人物評價

侯景:①“高王在,吾不敢有異;王沒,吾不能與鮮卑小兒(高澄)共事!” [9]  ;②“誰教鮮卑兒(高澄)解遣紹宗來?若然,高王定未死耶?” [10] 
婁昭君:“此兒聰明曉事而不受訓,宜其有禍。然年未三十,遽棄我而逝,目前事業更靠何人?” [11] 
元善見:①“大將軍死,似是天意,威權當復歸帝室矣。” [12]  ;②“逮文襄承構,世業逾廣,邇安遠服,海內晏如,國命已康,生生得性。” [13] 
李延壽:①“文襄美姿容,善言笑,談謔之際,從容弘雅。性聰警,多籌策,當朝作相,聽斷如流。愛士好賢,待之以禮,有神武之風焉。然少壯氣猛,嚴峻刑法。高慎西叛,侯景南翻,非直本懷狼戾,兼亦有懼威略。情慾奢淫,動乖制度。嘗於宮西造宅,牆院高廣,聽事宏壯,亞太極殿。神武入朝,責之,乃止。”;②“昔魏氏失馭,中原蕩析。齊神武爰從晉部,大號冀方。屢戰而翦兇徒,一麾以清京洛。尊主匡國,功濟天下。既而魏武帝規避權逼,歷數既盡,適所以速關、河之分焉。文襄嗣膺霸道,威略昭著。內除奸逆,外拓淮夷,擯斥貪殘,存情人物。而志在峻法,急於御下,於前王之德,有所未同。蓋天意人心,好生惡殺,雖吉凶報應,未皆影響。總而論之,積善多慶。然文襄之禍生所忽,蓋有由焉。” [14] 
魏徵:“文襄以英明之略,伐叛柔遠。於時喪君有君,師出以律。河陰之役,摧宇文如反掌;渦陽之戰,掃侯景如拉枯。故能氣懾西鄰,威加南服。王室是賴,東夏宅心。”
盧思道:“文襄嗣業,始逾弱冠。瑰環傑之氣,足稱負荷。賓禮時秀,驅駕羣雄。內外肅清,朝無秕政。侯景背恩棄義,狼顧汝潁,蕭衍失信幸災,蟻聚彭汴。於是謀臣運策,猛士推鋒。渦陽之役,兇渠匹馬南逝;寒山之戰,吳卒隻輪不返。王思政入據長安,淹歷歲時,神旗暫臨,如風埽籜。三秦勍敵,閉關自守,五湖之長,革音請命。魏孝靜以天曆有在,鼎祚將遺,大禮備物,率由舊典,允恭克讓,推而弗居。禍生非慮,匕首竊發。爾其弗兇剪暴,剛斷英峙。天崩地坼,堂構闕如。嗣子幼衝,未堪多難。”
朱敬則:“文襄克纂丕基,堪負大業,追成曩志,不忝遠圖。故能委任紹宗,外平侯景;借假貞節,內察權豪。沙汰眾流,釐正羣務;紀綱具舉,朝野肅然。況乃嘉思政之忠,遙接其手;寤陸生之直,更賞其能,此亦可稱也。且夫為人上者,當不忝威儀,慎惜名器。先王以之革弊,達人因此垂風。是故立其章程,明其限節,水火可蹈,禮教難逾。今天蔭甫傾,洪基靡構。國有大難,未可三年不言;高宴後園,豈得一朝盤舞?此不慎爾儀也。”
呂思勉:“北齊基業,雖創自神武(高歡),而其能整頓內治,則頗由於文襄(高澄)”。 [15] 

高澄軼事典故

高澄暗通庶母

鄭大車出身滎陽鄭氏,鄭儼祖之庶女。北魏時期曾嫁給廣平王元悌為妃。後來元悌死於河陰之變,鄭大車孀居於鄴城,被高歡看中,收為側室。
天平二年(535年),高歡攻打劉蠡升,高澄與鄭大車私通,高澄時年14歲,高歡回朝後,一名婢女將此事向他告發,並有兩位婢女作證。高歡打了高澄一百棍,然後把他囚禁起來,其母婁昭君也被斷絕往來。當時爾朱英娥很受高歡寵幸,並生第五子彭城王高浟,高歡便想廢掉高澄世子之位。高澄只得求救於司馬子如
司馬子如來到朝廷以後,假裝不知此事,便請求朝見高歡的妻子婁昭君。高歡把發生的事情告訴了他。司馬子如説:“我的兒子司馬消難也與我的小妾私通,像這樣的事情,應該掩蓋起來才是。王妃是大王的結髮妻子,過去常常拿父母的家財來供給大王。大王在懷朔被杖打,體無完膚,王妃日夜喂水餵飯,治療瘡傷。後來為了躲避葛榮,你們一起逃往幷州。貧困的時候,燒馬的糞便作飯,自己製作馬靴,這樣的恩義怎麼可以忘卻呢?夫婦相助相愛,女兒嫁給皇帝,兒子繼承您的事業,況且婁領軍功勳蓋世,怎麼可以輕易加以變故呢?況且一個女子不過像一株小草一樣,而婢女的話您不必深信。”
高歡便讓司馬子如審問此事。司馬子如見到高澄後,責備他説:“男子漢怎麼可以害怕威逼而自己誣説自己呢?”於是,司馬子如讓兩位婢女推翻自己的證詞,並威脅告發的婢女使她上吊自殺。司馬子如這才告訴高歡説:“果然説的是假話。”高歡非常高興,立即召來婁昭君和高澄。婁昭君遠遠望見高歡,一步一叩頭,高澄也邊走邊拜,父子夫妻相對而哭,和好如初。高歡便設酒宴歡慶,並説:“讓我們父子重新團圓的,是司馬子如啊!”於是,賜給司馬子如黃金一百三十斤,高澄也送給他良馬五十匹。鄭大車經過此事仍然寵愛不衰,弟弟也跟着雞犬升天,後來她給高歡生下第十四子,為北齊馮翊王高潤

高澄與李昌儀

李昌儀是北魏大臣李伯徽之女,出身趙郡李氏,美貌聰慧,精於騎術。她的出現令已經年過不惑的高慎拋棄了原配妻子崔氏,與她成婚。婚後因為高慎經常跟和尚顯公聊天,李昌儀嫉妒,進讒言令高慎將和尚斬殺。
東魏武定元年(543年),兩魏第四次大戰(邙山大戰)揭開了序幕。此次戰爭的導火索是由於高敖曹的哥哥高慎以北豫州投降西魏引起。高慎從滄州調回鄴城,擔任御史中尉,有選拔舉薦官員的權利。他選手下御史的時候,往往喜歡用自己的親戚鄉黨。人選報上去之後,掌握終審大權的高澄發覺他這種結黨營私的行為之後立即阻止,大筆一揮,奏令改選。高慎知道崔暹是高澄的心腹重臣,之前他拋棄的原配是崔暹妹妹,因此他懷疑高澄駁回他的奏疏是因為聽信了崔暹的讒言,就將這兩人一道恨上了。高澄首先給崔氏找了門第更高的人家改嫁了,在婚禮的當晚親自出席,給足了崔暹面子,扳回這一局。隨後,他把目光轉向了高慎的後妻李昌儀。因為李昌儀的介入,才導致崔氏被拋棄,所以報復的對象首先是她。高澄前去調戲李昌儀,藉此羞辱高慎,李昌儀衣帶盡裂,脱身後向高慎哭訴。高慎又怕又恨,因此密謀造反。因為存了反心,高慎怠慢公務,無心理事,藉口説崔暹經常排擠污衊自己,整天翫忽職守。高歡看到他這般怠慢,當着大臣的面責備了他一頓,免去了他御史中尉的職務,將他外放到兩魏邊境的北豫州去擔任刺史。高慎被外放為北豫州刺史後,高歡開始懷疑他,於是派人前去他的屬地探察。高慎先下手為強,設埋伏擒拿了高歡派去的官員,隨即向西魏投降,東魏的戰略要地虎牢關落入西魏之手。宇文泰親率諸軍接應高慎,軍至洛陽,包圍河橋南城。
邙山之戰,宇文泰慘敗,而李昌儀則被侯景俘獲,送回鄴城。高澄身着盛裝,前往監牢探視,問:“今日若和?”李昌儀無奈,跟從高澄做了小妾。高澄死後,她入宮做了女官,侍奉婁太后。高殷繼位,她以同族的身份接近太后李祖娥,騙取楊愔等人準備外放高演和高湛的密報,告發於婁太皇太后,直接導致高演政變篡位,殺害了高殷。

高澄與元玉儀

元玉儀是北魏高陽王元雍的世子元泰的庶出女,元泰在河陰之變時被殺害,一度家境敗落,元玉儀淪為孫騰的家妓。高歡當國後,給當年在河陰之變中遇害的文武百官各自撫卹追贈。元泰已死,高陽王的爵位由他的嫡子元斌襲承。元玉儀幾次登門請求,想要認祖歸宗,被元斌拒絕。
武定五年(547年),高歡病故,高澄接任為渤海王,成為東魏的實際統治者。這一年初秋,高澄從晉陽來鄴城朝覲。不知道什麼原因,元玉儀被孫騰拋棄,在通往皇宮的必經之路上遇到了上朝途中的高澄。高澄將她帶回去,安頓在他平日裏用來處理政務的東柏堂住下。為了給她出氣,高澄甚至奏請皇帝,將她封為琅琊公主。高澄素來風流愛色,當時的中書侍郎崔季舒是高澄的密友,平日裏受高澄之託,幫高澄尋訪美人。得到元玉儀之後,高澄非常高興,還對崔季舒炫耀説:“你經常替我選美女,可選了這麼多,卻都沒有我自己得到的這般絕異之人。崔暹知道此事必來進諫,我正等着呢。”聽到風聲的崔暹很快趕來,高澄猜到他會勸自己不要做這等荒唐事,就故意板着臉不給他好臉色看。崔暹看在眼裏,心中有數。他再來東柏堂見高澄時故意將袖子裏的名刺掉落在地。高澄詫異,問他這是做什麼。他一臉恭敬地回答:“特來拜謁公主”。高澄喜出望外,拉着他的手就進去見元玉儀。通過此事,可見元玉儀當時所受的榮寵之盛。
為了固寵,元玉儀將自己早已經嫁人的姐姐元靜儀介紹給高澄。高澄愛屋及烏,也與元靜儀通姦,給元靜儀奏封了公主。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元靜儀的丈夫崔括,還有她的兒子都被高澄破格提拔,還得了豐厚的賞賜。元氏姐妹揚眉吐氣,過了一段風光無兩的好日子。後來高澄遇刺身亡,元玉儀的名字再未在史書上出現過,不知所終。

高澄親屬成員

高澄父母

高澄兄弟姐妹

弟弟
姐妹

高澄后妃

高澄子女

兒子
  • 長子:河南康獻王高孝瑜,母宋氏
  • 次子:廣寧王高孝珩,母王氏
  • 三子:河間王高孝琬,母靜德皇后元仲華
  • 四子:蘭陵忠武王高孝瓘(又名高肅,字長恭),母不詳
  • 五子:安德王高延宗,母陳氏
  • 六子:漁陽王高紹信,母燕氏
女兒
  • 樂安公主,母靜德皇后元仲華,嫁崔暹子崔達孥
  • 某某公主嫡女(封號不詳),母靜德皇后元仲華
  • 某女,母蠕蠕公主

高澄史書記載

參考資料
  • 1.    《北齊書·卷三·帝紀第三》:二年,加侍中、開府儀同三司,尚孝靜帝妹馮翊長公主,時年十二,神情俊爽,便若成人。
  • 2.    《北齊書·卷三·帝紀第三》:神武試問以時事得失,辨析無不中理,自是軍國籌策皆預之。
  • 3.    《北齊書·卷三·帝紀第三》:三年,入輔朝政,加領左右、京畿大都督。時人雖聞器識,猶以少年期之,而機略嚴明,事無凝滯,於是朝野振肅。
  • 4.    《北齊書·卷三·帝紀第三》:元象元年,攝吏部尚書。
  • 5.    《北齊書·卷三·帝紀第三》:興和二年,加大將軍,領中書監,仍攝吏部尚書。
  • 6.    《北齊書·卷三·帝紀第三》:魏自崔亮以後。選人常以年勞為制,文襄乃釐改前式,銓擢唯在得人。又沙汰尚書郎,妙選人地以充之。至於才名之士,鹹被薦擢,假有未居顯位者,皆致之門下,以為賓客,每山園遊燕,必見招攜,執射賦詩,各盡其所長,以為娛適。
  • 7.    《北齊書·卷三·帝紀第三》:武定四年十一月,神武西討,不豫,班師,文襄馳赴軍所,侍衞還晉陽。五年正月丙午,神武崩,秘不發喪。
  • 8.    《北齊書·卷三·帝紀第三》:辛亥,司徒侯景據河南反,潁州刺史司馬世雲以城應之。景誘執豫州刺史高元成、襄州刺史李密、廣州刺史暴顯等。遣司空韓軌率眾討之。夏四月壬申,文襄朝於鄴。六月己巳,韓軌等自潁州班師。丁丑,文襄還晉陽,乃發喪,告喻文武,陳神武遺志。七月戊戌,魏帝詔以文襄為使持節、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大行台、渤海王。文襄啓辭位,願停王爵。壬寅,魏帝詔太原公洋攝理軍國,遣中使敦喻。八月戊辰,文襄啓申神武遺令,請減國邑分封將督,各有差。辛未,朝鄴,固辭丞相。
  • 9.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11-12]
  • 10.    《北史演義·用紹宗韓山大捷克侯景渦水不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11-12]
  • 11.    《北史演義·陳符命羣臣勸進移魏祚新主登基》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11-12]
  • 12.    《北史演義·烹荀濟羣臣惕息杖蘭京逆黨行兇》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11-12]
  • 13.    《北齊書·卷四·帝紀第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11-16]
  • 14.    《北史·卷六·齊本紀上》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11-08]
  • 15.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9
  • 16.    《北齊書·卷三·帝紀第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11-03]
  • 17.    《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11-12]
  • 18.    《太平御覽·卷一百三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11-1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