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魏

鎖定
東魏(534年-550年),南北朝時期屬北朝割據政權之一,從北魏分裂出來的政權。歷時十七年,共一帝。
534年,權臣高歡所立的北魏皇帝孝武帝元修不願做傀儡皇帝,被迫投奔關隴軍閥宇文泰。高歡立年僅十一歲元善見為帝,即魏孝靜帝,國號“魏”,《北齊書》開始稱之為“東魏” [27]  。東魏依鮮漢兵力立國,與西魏展開大戰。高歡掌權期間土地兼併情況嚴重,社會矛盾與民族矛盾尖鋭,且屢敗於勁敵西魏宇文泰邙山之戰後三年,高歡病死。長子高澄繼續都督中外諸軍,總攬朝政。 [25]  武定七年(549年),高澄在受禪前夕,為膳奴蘭京所弒,時年二十九歲。 [24]  武定八年(550年)高歡次子高洋繼任其職,進封齊王。魏孝靜帝以禪讓名義退位。高洋稱皇帝,立齊國。 [3] 
東魏建都(今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以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為別都,高歡坐鎮晉陽遙控朝廷。國土包括今河南汝南、江蘇徐州以北,河南洛陽以東的原北魏統治的東部地區。
中文名
外文名
kingdom Of East Wei
別    名
東魏
時間範圍
534年 至 550年
都    城
(今河北邯鄲臨漳西南)
主要城市
晉陽、潁川、陳留、陽夏等
貨    幣
永安五銖
所屬時期
北朝
人口數量
約2000萬人
主要民族
漢族、鮮卑族等
國土面積
71萬平方公里(546年)
開創者
元善見

東魏國號

東魏的國號本是“”,是北魏國號的延續。北魏分裂後,分為西魏和東魏,所謂“東魏”只是與西魏相區別的稱呼,出現在《北齊書》:“黃者東魏戎衣色,黑者西魏戎衣色” [27]  。東魏領有北魏洛陽以東的土地,又建都於鄴城,相對西魏位於東方以東,所以稱“東魏”。 [1]  [6] 
百科x混知:圖解南北朝 百科x混知:圖解南北朝

東魏歷史

東魏北魏分裂

北魏政權在魏末各族人民大起義打擊下搖搖欲墜,統治階級內部展開了激烈的權力爭奪。爾朱榮發動河陰之變控制了北魏中央政權。永安三年(530年 ),魏孝莊帝元子攸利用朝見機會殺爾朱榮,榮侄爾朱兆起兵赴洛陽,殺死孝莊帝,立元恭為帝(魏節閔帝)。太昌元年(532年),原爾朱榮部將高歡在河北大族的支持下,消滅潼關以東的爾朱氏勢力,殺節閔帝,立元修為帝,即孝武帝。北魏政權落入高歡手中。 [7] 
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不願作高歡控制的傀儡皇帝,逃往長安,投靠宇文泰。 十月,經高歡和百僚的詳細商議後,決定趕元亶下台,立元善見為皇帝,即魏孝靜帝,魏孝文帝曾孫,清河文宣王元亶之子也 [26]  。即位於鄴城,改元天平,東魏正式建立,年僅十一歲。由於年幼,由權臣高歡輔政。 [8] 
永熙四年(535年),宇文泰在長安立元寶炬西魏文帝,北魏正式分裂為東﹑西魏。 [7]  高歡以原六鎮流民為主,建立強大武裝,自己住在晉陽(今太原市),使之成為東魏第二政治中心。實質上是北魏將領和河北大族相結合的產物。他為了獲得鮮卑貴族的支持,竭力推行鮮卑化的政策,為了得到漢族豪強地主的擁護,聽任他們貪污聚斂,為非作歹,吏治日趨腐化。 [11]  [16] 

東魏東西混戰

東魏與西魏相較,東魏地域廣﹑人口多,軍事強、疆域廣、經濟發達。 [11]  高歡屢次發兵進攻西魏,試圖吞併對方,統一東西。天平四年(537年),東魏軍在潼關左邊的小關遭西魏軍襲擊大敗,大都督竇泰自殺,高歡被迫撤軍。此後,在沙苑之戰(537年)﹑河橋之戰(538年)﹑邙山之戰(543年)中雙方互有勝負。
玉壁故城 玉壁故城
武定四年(546年),東魏丞相高歡率大軍十餘萬人圍攻西魏玉壁(今稷山縣)城池的攻堅戰。八月,西魏以韋孝寬為幷州(治玉壁)刺史,率軍鎮守玉壁。不久,東魏丞相高歡親率其部眾自鄴城(今河北邯鄲臨漳)出發,向西魏大舉進攻。九月,東魏軍包圍玉壁,以引誘西魏軍出戰。韋孝寬據城固守。十月,東魏軍攻城,晝夜不停。韋孝寬隨機應變,竭力抗禦。東魏軍在城南筑土山,欲居高臨下攻城。韋孝寬縛木加高城樓,使東魏軍不能攻入。 [9] 
東魏軍改變戰術,挖掘10條地道,集中兵力,攻擊北城。韋孝寬則挖掘長溝,切斷東魏軍的地道,並派兵駐守,待東魏軍挖至深溝時,即將其擒殺。韋孝寬又在溝外堆積木柴,備好火種,發現東魏軍在地道中潛伏,便將木柴塞進地道,投火燃燒,還藉助牛皮囊鼓風,烈火濃煙,吹入地道,地道中的東魏士卒被燒得焦頭爛額。 [9] 
東魏軍又用“攻車”撞擊城牆。韋孝寬用布匹做成帳幔,隨其所向張開,攻車撞之,布受衝擊立即懸空,城牆未受損壞。東魏軍又把乾燥的松枝、麻稈綁到長杆上,灌以膏油燃火,去焚燒帳幔,試圖連玉壁城樓一起焚燬。韋孝寬把鋭利的鈎刀也綁到長杆上,等火杆攻擊時,即舉起鈎刀割之,把正點燃的松枝、麻稈全部割掉。
東魏軍又轉用地道,在城四周挖掘地道20條,用木柱支撐,然後放火燒斷木柱,使城牆崩塌。韋孝寬在城牆崩塌處用柵欄堵住,使東魏軍無法攻入城內。高歡攻城不克,遂派人勸降,亦被韋孝寬回絕。高歡軍攻城50天,士卒死亡7萬人,精疲力竭,用盡心計,仍未攻克,高歡急得舊病復發,遂於十一月初一,解除對玉壁的包圍,撤軍。戰後,魏文昭帝元寶炬晉升韋孝寬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封建忠郡公爵,以獎其守玉壁之功。
東西魏之間的戰爭,持續十餘年之久。投入兵力之多,持續時間之長,戰鬥之慘烈,都是歷史上不多見的。戰爭給社會生產造成極大的破壞,給人民生活帶來極大的困苦。史稱:“東西分裂,連年戰爭,河南諸郡鞠為茂草,公私困竭,民多餓死。 [9-10] 

東魏禪位於齊

高歡善於玩弄權術,權勢益大,權傾朝野,令孝靜帝天天都提心吊擔,對高歡頗為畏懼。武定五年(547年),高歡死,期間土地兼併情況嚴重,社會矛盾與民族矛盾皆尖鋭,屢敗於勁敵西魏宇文泰。而歡死後,其子高澄承繼父職,權勢更大,曾在朝堂之上因孝靜帝抱怨其被高氏控制生不如死而怒罵孝靜帝,並讓手下毆打孝靜帝。武定七年(549年),高澄遇刺而亡,高洋再繼任父兄之職,他見篡魏之時機已到,於次年廢帝而自立,改國號“”,東魏亡。
北齊元善見為中山王,邑一萬户;上書不稱臣,答不稱詔,載天子旌旗,行魏正朔,乘五時副車;封王諸子為縣公,邑各一千户;奉絹三萬匹,錢一千萬,粟二萬石,奴婢三百人,水碾一具,田百頃,園一所;於中山國立魏宗廟。次年即天保二年,元善見被高洋以毒酒毒死,終年僅二十八歲,年號一共四個:天平、元象興和、武定,諡號孝靜帝,廟號昭宗。

東魏疆域

東魏在中國歷史上僅僅存在了17年,所轄地域主要在當時黃河中下游地區。 [2] 
在北魏分裂以前,高歡佔據着關東地區,所以在建立東魏後,東魏的疆域包括今河南汝南,河南洛陽以東的原北魏東部地區。由於佔據了山東傳統富饒地區,東魏當時的經濟實力、人口數量都居三國(東魏、西魏南梁)之首。

東魏政治

東魏設置僑州

高歡發現晉陽一帶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四周崇山峻嶺,易守難攻,是個屯兵之地。於是,高歡在晉陽建置大丞相府,長期住在那裏,遙控洛陽。他還把手下的鮮卑人從河北遷到了幷州、汾州一帶,並分別在秀容郡(今山西原平縣)、壽陽城(今山西壽陽西)、受陽縣(今山西文水東)設置恆、燕、雲三州僑州政府;又把六鎮改為朔、顯、蔚三州,分別在六壁城(今山西孝義西南)、鄔縣(今山西平遙西北)等地設置僑州政府。僑州政府不受當地政府管轄,直屬大丞相府。 [4] 

東魏緩和矛盾

高歡從政治上、經濟上給予六鎮鮮卑很多特殊的照顧,規定他們以打仗為主要職業,不從事生產,衣食供給都仰承於漢族人民。六州鮮卑拱衞在晉陽的四周,既有利於高歡對軍隊的調發和使用,又成為他重要的兵源。 [5] 
高歡他認為東魏是鮮卑人的政權,應該最大限度地保證鮮卑貴族的利益。同時,他也爭取漢族的門閥世族參與政權,作為第二種政權支持力量,為此,他自稱自己是渤海漢族高氏的子孫,為了提高自己在漢人中的威信,還把女兒嫁給華陰門閥世族楊愔。他所引用並授與要職的官吏,如高敖曹高乾等人,都是漢族門閥世族中人物。他還企圖調和當時相當尖鋭,緊張的鮮卑與漢人的關係,下令軍中“不得欺漢兒”。 [11]  高歡的這些方法,並不能促進民族關係的融洽,解決當時頗為尖鋭的民族矛盾。 [12] 
高歡兒子高澄,在政治上有不同看法。高澄任吏部尚書後,進行革新,廢除了以論資排輩為晉升標準的年勞之制,這是“不問士之賢愚,專以停解月日為斷,” [13]  為庸才大開仕途之門的制度。高澄廢除這制度,開始選拔賢能,注重官吏的才學。“凡才名之士雖未薦擢,皆引致門下,與之遊宴、議論、賦詩,士大夫以是稱之。” [14]  高澄這樣的目的,是想依靠漢族勢力,為高氏集團代魏作準備。也知道會引起鮮卑親信不滿,但他決意堅持下去。有一次,他故意在滿室鮮卑勳貴的注視下,給漢人崔暹讓位作揖,以示敬重,藉以抬高漢人世族的政治地位,他把崔暹和崔季舒視為心腹,否以重任。這就更加引起一些鮮鬼貴族的不清。高澄一死,崔季舒和崔暹就被強加罪名,鞭打受辱,發配邊鄙之地。 [12] 
直到東魏亡國北齊建立,漢族門閥和鮮卑貴族之間的矛盾還是沒有緩和。 [12]  東魏、北齊漢世族與鮮卑貴族的矛盾,以及統治者一直奉行的民族歧視政策,就使東魏,北齊政治上蒙上了陰影,不能像西魏、北周那樣爭取各方面對自己政權的支持。 [15] 

東魏貪污風行

東魏時,官吏貪污,盤剝人民的情況很嚴重。豪強紛紛庇廕人口,與政府爭奪勞動力,政府利益受到很大損失。所謂:“是時法網寬弛,百姓多離舊居,闕於徭賦。” [17]  高歡不敢進行制裁。漢世族杜弼不知其中緣故,一個勁地勸高歡採取措施。高歡對他説:“天下濁亂,習俗已久。今督將家屬多在關西,黑猴(宇文泰)常相招誘,人情去留未定。江東復有一吳兒老翁蕭衍者,專事衣冠禮樂,中原士大夫望之,以為正朔所在。我若急作法網,不相饒借,恐督將盡投黑獺,士子悉奔蕭衍,則人物流散,何以為國?” [18]  高歡的顧慮有其客觀原因,但他對這些人的縱容,不但不會使東魏強盛起來,反而腐蝕吞沒東魏政權。 [16] 

東魏建造鄴城

534年,東魏將都城由洛陽遷往鄴城,538年,開始營建鄴南城,將城垣的平面佈局由方形改為烏龜形狀,成為中國已知發現最早的“龜形城”。2015年7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組建的鄴城考古隊,累計勘探面積23萬餘平方米,發掘面積9000多平方米,發現多處東魏、北齊時期的大型夯土建築基址、小型院落、夯土牆、排水設施、道路以及漢晉時期的墓葬、窯址等遺存。2023年1月,在位於鄴南城宮城中軸線北部發掘的206號大殿為東魏、北齊時期的皇帝寢宮,這對了解北朝晚期大型宮殿建築羣建設理念、結構佈局和建造技術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206號大殿位於宮城中軸線北部,是宮城內規模最大的殿堂式建築之一,屬於宮城後寢的中心,也就是皇帝的寢宮。該建築基址呈長方形,坐北朝南,中心主體建築與周圍廊房、連廊之間鋪砌精美花紋圖案的卵石甬道,組成一個封閉式院落。 [23] 

東魏軍事

東魏調整改編

北魏元恭普泰二年(532年)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裏,高歡集中精力對他的軍隊進行了比較大的調整和改編。 [4]  東魏、北齊的軍事力量是高歡起家的資本,但在後期也已腐敗衰弱,失去了在軍事上的優勢。 [21] 

東魏軍事防禦

東魏建立後,西面與南面基本上以黃河及河南洛陽一線與西魏為界,為了爭奪土地與人口,戰事不斷,北面山胡茹茹柔然等族也不斷南下搔擾東魏。面對來自西魏與山胡、茹茹、柔然等兩方面的軍事威脅,就當時的國力而言,東魏是絕難同時在兩條戰線上取勝的,因此對威脅較小的北面,除運用和親聯姻外交手段外,採取築牆防禦也是東魏新建政權的邏輯選擇。於是,武定元年(543年)在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的管涔山與恆山兩大山系的相連處,高歡召集5萬多民夫,費時40多天,修築了一條長城,歷史稱之為“肆州長城”。 [22] 
東魏肆州長城分佈於寧武縣原平市境內的6個鄉內,大體呈東西走向,現存遺蹟的實際長度約為60餘公里。

東魏經濟

東魏永安五銖背四出
東魏永安五銖背四出(2張)
東魏本來國力在當時鼎立三方中,並不居於劣勢。地域上所佔據的地區,經過北魏長期經營,經濟基礎比較厚實。當時中原最富庶的農業地區大都在境內,而且還兼有魚鹽之利。僅滄州一地,就有煮鹽地一千四百八十四處 [19]  。它的手工業、製造業,如冶鐵、制瓷也很發達。但統治下的貪污公行,苛重的賦税,很快摧毀了經濟實力。 [20] 

東魏民族

高歡對鮮卑官兵講話用鮮卑語,自稱賀六渾。對漢人講話用漢語漢名。對鮮卑人説:“漢民是你們的奴隸,男人給你們種地,女人給你們織布,不要欺壓他們。”對漢人説:“鮮卑人為你們打仗,讓你們安居,不要仇恨他們。”高歡力求緩解鮮漢矛盾,以維護他的統治,促進了民族間的融合。 [3] 

東魏皇帝世系

東魏皇帝世系
廟號
諡號
姓名
年號
陵墓
-
孝靜皇帝
天平(534-538)
元象(538-539)
興和(539-543)
武定(543-550)
鄴西漳北天子冢
備註:534年,北魏孝武帝憤高歡專權,奔長安。高歡另立元善見為帝,遷都於鄴,史稱東魏。高歡、高澄、高洋父子相繼擅權。550年5月,高洋代魏稱帝,封元善見為中山王,次年12月殺之。東魏亡。
參考資料
  • 1.    徐俊,《中國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 湖北武昌: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年11月: 第156—157頁. ISBN 7-5622-2277-0
  • 2.    磁縣發現一東魏大墓墓內壁畫有千年歷史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3-05-21]
  • 3.    蔡美彪.《中華史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111頁
  • 4.    白壽彝,《中國通史·第五卷·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下冊)·高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742頁。
  • 5.    白壽彝,《中國通史·第五卷·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下冊)·高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743頁。
  • 6.    白壽彝,《中國通史·第五卷·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下冊)·高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743-744頁。
  • 7.    白壽彝,《中國通史·第五卷·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上冊)·第四章·從北魏的分裂到隋的統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335頁。
  • 8.    白壽彝,《中國通史·第五卷·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上冊)·第四章·從北魏的分裂到隋的統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337頁。
  • 9.    白壽彝,《中國通史·第五卷·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上冊)·第四章·從北魏的分裂到隋的統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344頁。
  • 10.    司馬光,《資治通鑑·一百五十八卷··梁紀十四》。
  • 11.    白壽彝,《中國通史·第五卷·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上冊)·第四章·從北魏的分裂到隋的統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354頁。
  • 12.    白壽彝,《中國通史·第五卷·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上冊)·第四章·從北魏的分裂到隋的統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355頁。
  • 13.    司馬光,《資治通鑑·卷一四九》。
  • 14.    司馬光,《資治通鑑·卷一五八》。
  • 15.    白壽彝,《中國通史·第五卷·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上冊)·第四章·從北魏的分裂到隋的統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356頁。
  • 16.    白壽彝,《中國通史·第五卷·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上冊)·第四章·從北魏的分裂到隋的統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357頁。
  • 17.    《隋書·食貨志》
  • 18.    《北齊書·杜弼傳》
  • 19.    《魏書·食貨志》
  • 20.    白壽彝,《中國通史·第五卷·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上冊)·第四章·從北魏的分裂到隋的統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358頁。
  • 21.    白壽彝,《中國通史·第五卷·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上冊)·第四章·從北魏的分裂到隋的統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359頁。
  • 22.    經典山西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引用日期2022-12-09]
  • 23.    “鄴城遺址”發現東魏、北齊時期皇帝寢宮|  .新浪網.2023-01-12[引用日期2023-01-13]
  • 24.    《北齊書·卷三·帝紀第三·文襄》:七月,王還晉陽。辛卯,王遇盜而殂,時年二十九。葬於峻成陵。齊受禪,追諡為文襄皇帝,廟號世宗。
  • 25.    《北齊書·卷三·帝紀第三·文襄》:武定四年十一月,神武西討,不豫,班師,文襄馳赴軍所,侍衞還晉陽。五年正月丙午,神武崩,秘不發喪。辛亥,司徒侯景據河南反,潁州刺史司馬世雲以城應之。景誘執豫州刺史高元成、襄州刺史李密、廣州刺史暴顯等。遣司空韓軌率眾討之。夏四月壬申,文襄朝於鄴。六月己巳,韓軌等自潁州班師。丁丑,文襄還晉陽,乃發喪,告喻文武,陳神武遺志。七月戊戌,魏帝詔以文襄為使持節、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大行台、渤海王。
  • 26.    任德山,毛雙民.《中國大歷史 卷4 三國兩晉南北朝》: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6年3月:第311頁
  • 27.    《北齊書·卷二·帝紀第二》:黃者東魏戎衣色,黑者西魏戎衣色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4-0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