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清河崔氏。體態雄偉,相貌俊美,美鬚髯,師從於大儒鄭玄。最初跟隨冀州牧袁紹,拜騎都尉。曹操平定河北後,授冀州別駕,遷丞相東曹掾,教導世子曹丕,侄女嫁給平原侯曹植。曹操成為魏公後,擔任魏國尚書令,遷中尉。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坐罪下獄,為曹操所賜死。其家族發展為中古名門清河崔氏。
崔琰人物生平
編輯崔琰文武雙全
崔琰年少時性格樸實,言辭遲鈍,喜好擊劍,崇尚武功。二十三歲時,鄉里按規定將他轉為正卒,才開始感慨發奮,研讀《論語》、《韓詩》。到了二十九歲時,與公孫方等人結交,到鄭玄門下求學。學了沒有一年,徐州的黃巾軍攻破了北海,鄭玄與其弟子到不其山躲避兵難。那時買進的糧谷十分缺乏,鄭玄只好停止授學,辭謝眾學生。崔琰既被遣散,又到處都是盜寇,西去的道路不通,於是周旋於青、徐、兗、豫四州郊野,向東到過壽春,向南也幾乎到了長江、洞庭湖地區。自離開家鄉四年後才歸,在家中以彈琴讀書自娛。
[1]
崔琰佐命袁氏
大將軍袁紹聽説後徵召崔琰。當時袁紹的士兵專橫暴虐,挖掘墳墓,崔琰規勸説:“昔日荀況有過這樣的話:‘對士兵平素不進行教訓,戰鬥力就不會強大,即使是商湯、周武王那樣的人,也不能憑藉他們作戰取得勝利。’如今道路上屍骨暴露,百姓未見到您的德政,應該命令各個郡縣掩埋屍骸,以顯示您的為死者傷痛的愛心,追隨周文王的仁慈之舉。”袁紹讓崔琰作了騎都尉。
後來袁紹在黎陽縣帶兵,將部隊駐紮在延津渡口,崔琰又規勸説:“天子如今在許昌,百姓的願望支持順從朝廷的一方,我部不如謹守治境,向天子述職,以便安定這一地區。”袁紹卻不聽從,於是在官渡大敗。等到袁紹死後,他的兩個兒子互相爭鬥,爭着想得到崔琰。崔琰説自己有病,堅決推辭,因此獲罪,被關進了監獄,依靠新野陰夔、陳琳營救,才免於一死。
[2]
崔琰效力曹操
建安十年(205年),曹操打敗袁氏後,兼任冀州牧,徵召崔琰任別駕從事史,對崔琰説:“過去查核户籍,可以達到三十萬之多,冀州可稱得上是大州了。”崔琰回答説:“如今漢家天下分崩,九州分裂,袁氏兄弟同室操戈,冀州百姓露屍荒野。王師駕到,沒聽説先傳佈仁聲,以擴充實力為當務之急,這難道是敝州男女老少寄希望於明公的嗎?”曹操肅然動容,向他表示歉意。當時賓客都大驚失色。
[3]
崔琰勸諫曹丕
崔琰上疏規勸説:“曾聽説周文王不敢以打獵為樂,《尚書》記載此事以為後人借鑑;魯隱公外出觀魚,《春秋》因其非禮而譏刺之。這是周公、孔子的格言,兩部經典所闡明的大義。夏桀無道,成為商朝的一面鏡子,《詩經》説‘殷鑑不遠’;王者的疾日不該舉樂,《禮記》記載此事作為忌戒。這又是比較切近的得失成敗的事例,不可以不深思明察啊。袁氏家族富強,而其公子放縱,遊玩作樂,極為奢侈,正義之舉天下不聞,明哲君子,頃刻間便欲離去,勇武壯士,不肯為其盡爪牙之用。這就決定了袁氏雖然擁有百萬民眾,地跨整個河北,卻沒有立足之地。現今國家衰敗,恩惠的施予尚不普遍,男女百姓企望、想念德政。況且您父親親自參與戎馬征討,上上下下,操勞辛苦,世子您應當遵循正道,謹慎地使行為端正,思慮治國的最高戰略,對內有所鑑戒,對外發揚高遠的節操,深加思索你太子的責任,寶貴你的身份。而您卻失了身份地穿着管理山澤園囿者的卑賤的服裝,急急地四處奔馳,身臨險地,志向只限於獵獲野雞兔子這類小小的娛樂,忘了國家社稷才是最重要的,這實在使有識者痛心啊。希望世子您燒燬獵具,捨棄行旅戎服,以滿足眾人的願望,不讓老臣獲罪於天。”曹丕答覆説:“從前奉悉您諄諄的教誨,要我燒獵具、棄戎服。如今獵具都已焚燬,戎服也已脱去了。以後再有類似的錯誤,還望您再次給我教誨。”
[4]
崔琰剛正不阿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做了丞相,崔琰又做了東西曹掾屬徵事。起初授予他東曹職務時文告説:“您具有伯夷的風範,史魚的耿直,貪夫因敬仰您的大名而變得清廉,壯士因崇尚您的名聲而更加勉勵自己,這是可以作為時代表率的。所以授予東曹之職,你去履行職責吧。”
建安十八年(213年),魏國剛剛建立,任命崔琰為尚書。這時尚未立太子,臨淄侯曹植有才華而且有愛心。曹操懷疑猶豫,發出信函命令在外地秘密訪探。只有崔琰信不封口答覆説:“我知道《春秋》有長子當立的大義,並且五官中郎將曹丕仁孝聰明,應當承繼大統。崔琰將用死來堅守這個原則。”曹植,本是崔琰哥哥的女婿,曹操十分讚賞崔琰的大公無私和高風亮節,喟然嘆息,調其職為中尉。
[5]
崔琰體態雄偉,聲音洪亮,眉目疏朗,須長四尺,很有威重的儀態,朝廷中人很是敬仰,而曹操對他也有幾分敬畏。崔琰曾經推薦過鉅鹿人楊訓,説他雖然才能不足,卻清廉貞潔,遵守正道,曹操於是以禮徵召了楊訓。
[6]
崔琰含冤而死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作魏王,楊訓上表稱讚曹操的功績,誇述曹操的盛德。當時有人譏笑楊訓虛偽地迎合權勢,認為崔琰薦人不當。崔琰從楊訓那裏取來表文的草稿一看,寫信給楊訓説:“讀表文,是事情做得好罷了!時間啊時間,隨着時間的變化,情況也一定會發生變化的!”崔琰的本意是諷刺那些批評者好譴責呵斥而不尋求合於情理。有人卻報告説崔琰這封信是傲世不滿怨恨咒罵,曹操發怒説:“諺語説‘不過生了個女兒耳’。‘耳’不是個好詞。‘會有變的時候’,意思很不恭順。”從此罰崔琰為徒隸,派人去看他,崔琰言談表情一點也沒有屈服的意思。曹操的令文説:“崔琰雖然受刑,卻與賓客來往,門庭若市,接待賓客時鬍鬚捲曲,雙目直視,好像有所怨忿。”於是賜令崔琰死。
[7]
崔琰軼事典故
編輯崔琰明鑑卓識
原先崔琰與司馬朗友善,司馬懿正值壯年,崔琰對司馬朗説:“你的弟弟聰敏明哲公允,剛強果斷英勇,幾乎不是你能比得上的。”司馬朗認為不是這樣,而崔琰總是堅持這個看法。崔琰的堂弟崔林,年少時沒有名望,即使是親戚也大多輕視他,崔琰卻常説:“這是個所謂大器晚成的人,最終必定有遠大的發展。”涿郡的孫禮、盧毓剛剛進入魏王軍府,崔琰又評論説:“孫禮誠信耿直,剛毅果斷,盧毓清醒機警,深明事理,百折不撓,都是可做三公的人才。”後來崔林、孫禮、盧毓都官至宰輔。還有,崔琰的朋友公孫方、宋階早逝,崔琰撫養他們的遺孤,那份恩愛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他的明鑑卓識,篤於情義,大都像這個樣子。
[10]
崔琰牀頭捉刀
曹操統一北方後,聲威大振,各遊牧民族部落紛紛依附。匈奴派使者送來了大批奇珍異寶,使者請求面見曹操。曹操將聲姿高揚、眉目疏朗的崔琰召來,要他代替自己接見使者。接見時,崔琰正中端坐,接受了匈奴使者的拜賀,曹操卻扮作侍衞模樣,手握鋼刀,挺立在坐榻旁邊。
崔琰人物評價
編輯曹操:君有伯夷之風,史魚之直,貪夫慕名而清,壯士尚稱而厲,斯可以率時者已。故授東曹,往踐厥職。
陳壽:崔琰高格最優,鮑勳秉正無虧,而皆不免其身,惜哉!大雅貴“既明且哲”,虞書尚“直而能温”,自非兼才,疇克備諸!
[12]
《先賢行狀》:琰清忠高亮,雅識經遠,推方直道,正色於朝。魏氏初載,委授銓衡,總齊清議,十有餘年。文武羣才,多所明拔。朝廷歸高,天下稱平。
《魏略》:明帝時,崔林嘗與司空陳羣共論冀州人士,稱琰為首。羣以‘智不存身’貶之。林曰:‘大丈夫為有邂逅耳,即如卿諸人,良足貴乎!’
袁宏:崔生高朗,折而不撓,所以策名魏武、執笏霸朝者,蓋以漢主當陽,魏後北面者哉!若乃一旦進璽,君臣易位,則崔生所以不與,魏氏所以不容。夫江湖所以濟舟,亦所以覆舟;仁義所以全身,亦所以亡身。然而先賢玉摧於前,來哲攘袂於後,豈天懷發中,而名教束物者乎!
[13]
嚴從:崔子矯然,植青松之操,鯁詞直對,則左右失容,捐生取義,千載稱美,雖遇讒譖,藎亦其素志矣。
羅貫中:清河崔琰,天性堅剛;虯髯虎目,鐵石心腸;奸邪辟易,聲節顯昂;忠於漢主,千古名揚!
[14]
梁啓超:古者任官,各舉其所知,內不避親,外不避仇。漢、魏之間,尚存此意,故左雄在尚書,而天下號得人;毛玠、崔琰為東曹掾,而士皆砥礪名節。後世慮選人之請託,銓部之徇私也,於是崔亮、裴光庭定為年勞資格之法,孫丕揚定為掣籤之法。防之誠密矣,然而奇才不能進,庸才不能退,則考績廢也;不為人擇地,不為地擇人,則吏治隳也。
[15]
易中天:崔琰是三國時最為德高望重的名士,正派儒雅,又有遠見卓識,儀表堂堂,凜然於朝,曹操也被他的一身正氣所懾服。崔琰之死,是當時最大的冤案。崔琰用死證明自己是君子。曹操用崔琰的死,證明自己是奸雄。
崔琰親屬成員
編輯侄女:崔妃,嫁曹植,陳王妃。
[16]
孫子:崔諒,西晉尚書、大鴻臚。
[17]
五世孫:崔逞,北魏尚書、御史中丞。
崔琰藝術形象
編輯崔琰文學形象
崔琰影視形象
年份 | 影視類型 | 劇名 | 飾演者 |
---|---|---|---|
1975 | 電視劇 | 《洛神》 | |
1987 | 歌仔戲 | 《金縷歌》 | |
1994 | 歌仔戲 | 《新洛神》 | 林義雄 |
2002 | 電視劇 | 《洛神》 | |
2013 | 電視劇 | 《新洛神》 | |
2017 | 電視劇 | ||
2018 | 電視劇 | ||
2018 | 動漫 | 《口水三國第二季》 |
- 參考資料
-
- 1. 《三國志》:崔琰字季珪,清河東武城人也。少樸訥,好擊劍,尚武事。年二十三,鄉移為正,始感激,讀論語、韓詩。至年二十九,乃結公孫方等就鄭玄受學。學未期,徐州黃巾賊攻破北海,玄與門人到不其山避難。時谷糴縣乏,玄罷謝諸生。琰既受遣,而寇盜充斥,西道不通。於是周旋青、徐、兗、豫之郊,東下壽春,南望江、湖。自去家四年乃歸,以琴書自娛。
- 2. 《三國志》:大將軍袁紹聞而闢之。時士卒橫暴,掘發丘隴,琰諫曰:“昔孫卿有言:‘士不素教,甲兵不利,雖湯武不能以戰勝。’今道路暴骨,民未見德,宜敕郡縣掩骼埋胔,示憯怛之愛,追文王之仁。”紹以為騎都尉。後紹治兵黎陽,次於延津,琰復諫曰:“天子在許,民望助順,不如守境述職,以寧區宇。”紹不聽,遂敗於官渡。及紹卒,二子交爭,爭欲得琰。琰稱疾固辭,由是獲罪,幽於囹圄,賴陰夔、陳琳營救得免。
- 3. 《三國志》:太祖破袁氏,領冀州牧,闢琰為別駕從事,謂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萬眾,故為大州也。”琰對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親尋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聞王師仁聲先路,存問風俗,救其塗炭,而校計甲兵,唯此為先,斯豈鄙州士女所望於明公哉!”太祖改容謝之。於時賓客皆伏失色。
- 4. 《三國志》:太祖徵幷州,留琰傅文帝於鄴。世子仍出田獵,變易服乘,志在驅逐。琰書諫曰:“蓋聞盤於遊田,書之所戒,魯隱觀魚,春秋譏之,此周、孔之格言,二經之明義。殷鑑夏後,詩稱不遠,子卯不樂,禮以為忌,此又近者之得失,不可不深察也。袁族富強,公子寬放,盤遊滋侈,義聲不聞,哲人君子,俄有色斯之志,熊羆壯士,墮於吞噬之用,固所以擁徒百萬,跨有河朔,無所容足也。今邦國殄瘁,惠康未洽,士女企踵,所思者德。況公親御戎馬,上下勞慘,世子宜遵大路,慎以行正,思經國之高略,內鑑近戒,外揚遠節,深惟儲副,以身為寶。而猥襲虞旅之賤服,忽馳騖而陵險,志雉兔之小娛,忘社稷之為重,斯誠有識所以惻心也。唯世子燔翳捐褶,以塞眾望,不令老臣獲罪於天。”世子報曰:“昨奉嘉命,惠示雅數,欲使燔翳捐褶,翳已壞矣,褶亦去焉。後有此比,蒙復誨諸。”
- 5. 《三國志》:太祖為丞相,琰復為東西曹掾屬徵事。初授東曹時,教曰:“君有伯夷之風,史魚之直,貪夫慕名而清,壯士尚稱而厲,斯可以率時者已。故授東曹,往踐厥職。”魏國初建,拜尚書。時未立太子,臨菑侯植有才而愛。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訪於外。唯琰露板答曰:“蓋聞春秋之義,立子以長,加五官將仁孝聰明,宜承正統。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也。太祖貴其公亮,喟然嘆息,遷中尉。
- 6. 《三國志》:琰聲姿高暢,眉目疏朗,須長四尺,甚有威重,朝士瞻望,而太祖亦敬憚焉。琰嘗薦鉅鹿楊訓,雖才好不足,而清貞守道,太祖即禮闢之。
- 7. 《三國志》:後太祖為魏王,訓發表稱讚功伐,襃述盛德。時人或笑訓希世浮偽,謂琰為失所舉。琰從訓取表草視之,與訓書曰:“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琰本意譏論者好譴呵而不尋情理也。有白琰此書傲世怨謗者,太祖怒曰:“諺言‘生女耳’,‘耳’非佳語。‘會當有變時’,意指不遜。”於是罰琰為徒隸,使人視之,辭色不撓。太祖令曰:“琰雖見刑,而通賓客,門若市人,對賓客虯鬚直視,若有所瞋。”遂賜琰死。
- 8.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國學原典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引用日期2018-11-07]
- 9. 《三國志》:初,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魯國孔融、南陽許攸、婁圭,皆以恃舊不虔見誅。而琰最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
- 10. 《三國志》:始琰與司馬朗善,晉宣王方壯,琰謂朗曰:“子之弟,聰哲明允,剛斷英跱,殆非子之所及也。”朗以為不然,而琰每秉此論。琰從弟林,少無名望,雖姻族猶多輕之,而琰常曰:“此所謂大器晚成者也,終必遠至。”涿郡孫禮、盧毓始入軍府,琰又名之曰:“孫疏亮亢烈,剛簡能斷,盧清警明理,百鍊不消,皆公才也。”後林、禮、毓鹹至鼎輔。及琰友人公孫方、宋階早卒,琰撫其遺孤,恩若己子。其鑑識篤義,類皆如此。
- 11. 《世説新語》容止: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圭代,帝自捉刀立牀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牀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聞之,追殺此使。
- 12. 三國志·魏書·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11-26]
- 13. 晉朝時期的《三國名臣頌》
- 14. 甘寧百騎劫魏營 左慈擲杯戲曹操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1-19]
- 15. 《論中國積弱由於防弊》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5-06-06]
- 16. 《三國志》:魏國初建,拜尚書。時未立太子,臨菑侯植有才而愛。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訪於外。唯琰露板答曰:“蓋聞春秋之義,立子以長,加五官將仁孝聰明,宜承正統。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也。
- 17. 崔諒,荀綽的《冀州記》以及《魏書》、《北史》均記作崔琰孫,而《世説新語》記為崔琰兄之孫。此處採用《冀州記》和《魏書》的記載。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