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昭明文選

(蕭統編纂的詩文總集)

鎖定
《昭明文選》又稱《文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詩文總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長子蕭統(諡號“昭明”)組織文人共同編選,因此稱作《昭明文選》。
從時間上看,《昭明文選》收錄了自先秦至齊梁幾百年間的七百餘篇作品;從分類上看,它對賦、詩、騷等37類文體進行了編排,而經、史、子等思想學術類文章都沒有被收入。由此可見,編者已初步意識到文學與其他類型文章在藝術形式上的區別,並通過此次編選,首次為“文學”與“非文學”之間劃定了界限和範疇,對文學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起到了開創性作用,也是文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 [2] 
《昭明文選》對後世影響深遠,據唐代的史料記載可以推知,《文選》的地位幾已可與儒家經典並列。由於唐代科舉重視《文選》,唐代士子將《文選》作為必讀書,如李白杜甫、韓愈等的創作也都深受《文選》沾溉。至宋代,宋人對《文選》的精熟程度更甚。後世流傳的《文選》諸刻本幾乎都出自宋代,可見一斑。明清時,對《昭明文選》的續、廣之書盛行,評點頻出,刻本日繁。《文選》一書及其所代表的文學風格終成古代文學的典範之一。 [3] 
作品名稱
昭明文選
作品別名
文選
作    者
蕭統
創作年代
南朝梁
文學體裁
詩文集
字    數
1777000(含註釋)

昭明文選內容簡介

《昭明文選》選錄了先秦至南朝梁八九百年間、100多個作者、700餘篇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作品共60卷,分為賦、詩、騷、七、詔、冊、令、教、文、表、上書、啓、彈事、箋、奏記、書、檄、對問、設論、辭、序、頌、贊、符命、史論、史述贊、論、連珠、箴、銘、誄、哀、碑文、墓誌、行狀、弔文、祭文等類別。《文選》所選作家上起先秦,下至梁初(以“不錄存者”的原則沒有收入當時尚健在的作家),作品則以“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為原則,沒有收入經、史、子書。 [1] 

昭明文選作品目錄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賦甲
京都上京都
兩都賦序
西都賦
東都賦
明堂詩
辟雍詩
靈台詩
寶鼎詩
白雉詩
京都上
西京賦
京都中
京都中
三都賦序
蜀都賦
京都下
劉淵林注
京都下
左太沖
郊祀
甘泉賦(並序)
畋獵上
畋獵中
上林賦
羽獵賦(並序)
畋獵下
長楊賦(並序)
射雉賦
紀行上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紀行下
西征賦
遊覽
登樓賦
遊天台山賦(並序)
宮殿
魯靈光殿賦(並序)
江海
海賦
秋興賦(並序)
鵩鳥賦(並序)
鳥獸下
舞鶴賦
志上
志中
思玄賦
歸田賦
志下
哀傷
長門賦(並序)
思舊賦(並序)
嘆逝賦(並序)
別賦
江文通
論文
文賦(並序)
音樂上
洞簫賦
卷十八
卷十九
卷十九續
卷二十
卷二十一
音樂下
琴賦(並序)
高唐賦(並序)
神女賦(並序)
登徒子好色賦(並序)
洛神賦
補亡
述德
諷諫(四言並序)
勵志
獻詩
上責躬應詔詩表
四言
應詔詩
四言
關中詩
公宴
公宴詩(五言)
公宴詩(五言)
公宴詩(五言)
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詩
晉武帝華林園集詩
九日從宋公戲馬台集送孔令詩
九日從宋公戲馬台集送孔令詩(五言)
應詔宴曲水作詩
皇太子釋奠會作詩
送應氏詩二首(五言)
徵西官屬送於陟陽候作詩(五言)
金谷集作詩
新亭渚別範零陵詩
別範安成詩
詠史
詠史詩(五言)
三良詩(五言)
詠史八首(五言)
詠史(五言)
覽古(五言)
張子房詩
秋胡詩(五言)
五君詠五首
顏延年
阮步兵
嵇中散
劉參軍
阮始平
向常侍
詠史(五言)
詠霍將軍北伐(五言)
百一
百一詩
遊仙
遊仙詩(五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招隱
招隱詩二首(五言)
反招隱詩(五言)
遊覽
芙蓉池作(五言)
南州桓公九井作
遊西池(五言)
泛湖歸出樓中玩月(五言)
從遊京口北固應詔(五言)
五言永嘉郡射堂
五言永嘉郡池上樓
遊南亭(五言)永嘉郡南亭.
登石門最高頂(五言)
車駕幸京口侍遊蒜山作(五言)
行藥至城東橋(五言)
遊東田(五言)
宿東園(五言)
遊沈道士館(五言)
詠懷
秋懷(五言)
臨終詩(五言)
哀傷
贈答二
贈徐幹(五言)
贈丁儀(五言)
贈王粲(五言)
贈山濤(五言)
答何劭二首(五言)
贈張華(五言)
答賈長淵一首(四言並序)
於承明作與士龍(五言)
贈馮文羆(五言)
贈弟士龍(五言)
為賈謐作贈陸機(四言)
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
贈河陽(五言)
贈侍御史王元貺(五言)
贈答三
答傅鹹(五言)
答兄機(五言)
答張士然(五言)
四言
答魏子悌(五言)
答靈運(五言)
酬從弟惠連(五言)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贈答四
答顏延年(五言)
贈張徐州稷(五言)
贈郭桐廬出溪口見候餘既未至郭仍進村維舟久之郭生方至(五言)
行旅上
河陽縣作二首(五言)
在懷縣作二首(五言)
赴洛道中作二首(五言)
吳王郎中時從梁陳作(五言)
富春渚(五言)
道路憶山中(五言)
入彭蠡湖口(五言)
行旅下
北使洛
還至梁城作(五言)
始安郡還都與張湘州登巴陵城樓作(五言)
京路夜發(五言)
望荊山(五言)
旦發魚浦潭(五言)
軍戎
郊廟
四言
樂府三首
傷歌行
長歌行
樂府二首
短歌行
樂府二首
燕歌行
善哉行(四言
樂府四首(五言)
樂府下
樂府十七首
從軍行(五言)
城窟行(五言)
門有車馬客行(五言)
君子有所思行(五言)
長安有狹邪行(五言)
長歌行(五言)
日出東南隅行(五言)
前緩聲歌(五言)
樂府
會吟行(五言)
樂府八首
昇天行
輓歌詩(五言)
輓歌詩三首(五言)
輓歌詩(五言)
雜歌
並序七言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一
卷三十二
雜詩上
與蘇武三首(五言)
詩四首(五言)
四愁詩四首(並序)
雜詩(五言)
四言
情詩一首(五言)
四言
雜詩(五言)
雜詩(五言)
情詩二首(五言)
園葵詩(五言)
思友人詩(五言)
雜詩一首(五言)
雜詩一首(五言)
雜詩一首(五言)
雜詩一首(五言)
雜詩一首(五言)
雜詩十首(五言)
雜詩下
時興(五言)
雜詩二首
詠貧士詩(五言)
讀山海經詩(五言)
搗衣(五言)
田南樹園激流植援(五言)
石門新營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瀨脩竹茂林詩(五言)
雜詩(五言)
數詩(五言)
玩月城西門解中(五言)
始出尚書省(五言)
觀朝雨(五言)
詠湖中雁(五言)
三月三日率爾成篇(五言)
雜擬上
擬古詩十二首
七言
擬古詩(五言)
五言並序
平原侯植
雜擬下
效曹子建樂府白馬篇(五言)
效古一首(五言)
擬古二首(五言)
和琅邪王依古(五言)
擬古三首(五言)
學劉公幹體(五言)
代君子有所思(五言)
效古一首(五言)
雜體詩三十首(五言)
古離別
騷上
東皇太一
雲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七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騷下
九歌二首
少司命
山鬼
涉江
招魂
七上
七啓八首(並序)
七命八首
賢良詔
表上
薦禰衡表
讓開府表
陳情事表
表下
上書
上書秦始皇
上書吳王
上書諫獵
上書諫吳王
任彥升
彈事
奏彈曹景宗
奏彈王源
答臨淄侯箋
與魏文帝箋
答東阿王箋
在元城與魏太子箋
奏記
詣蔣公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書上
答蘇武書
報任少卿書
報孫會宗書
論盛孝章書
書中
答東阿王書
與侍郎曹長思
與廣川長岑文瑜書
書下
與嵇茂齊書
移書讓太常博士(並序)
北山移文
喻巴蜀檄
對問
對楚王問
設論
答客難
解嘲一首(並序)
答賓戲(並序)
秋風辭一首(並序)
歸去來一首(並序)
序上
毛詩序
鄭氏箋
尚書序一首
春秋左氏傳序
思歸引序
序下
豪士賦序
王文憲集序
卷四十七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聖主得賢臣頌
漢高祖功臣頌
東方朔畫贊(並序)
符命
封禪文
史論上
公孫弘傳贊
晉紀總論
史論下
史述贊
史述贊三首
述高紀第一
述成紀第十
論一
非有先生論
四子講德論(並序)
論二
班叔皮
典論論文
論三
辯亡論上下二首
陸士衡
辯亡論下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論四
論五
演連珠五十首
女史箴
封燕然山銘
座右銘
劍閣銘
石闕銘一首
新刻漏銘(並序)
誄上
王仲宣誄(並序)
楊荊州誄(並序)
楊仲武誄(並序)
誄下
夏侯常侍誄(並序)
陽給事誄(並序)
陶徵士誄(並序)
哀上
哀永逝文一首
哀下
碑文上
郭有道碑文(並序)
陳太丘碑文(並序)
褚淵碑文(並序)
碑文下
行狀
弔文
吊屈原文(並序)
吊魏武帝文(並序)
祭文
祭古冢文(並序) [18] 

昭明文選創作背景

昭明文選時代背景

南朝梁代文學呈現出十分明顯的階段性,這與作為政治家、文學家、學問家的梁武帝不無關係。梁代中後期出現的兩部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文學總集《昭明文選》和《玉台新詠》的編纂,其實都是梁武帝文化政策、文學趣味、生活好尚的某種折射。 [16] 

昭明文選成書過程

蕭統是《文選》的編纂者,這在《梁書》《南史》及《隋志》中都有明確的記載,蕭統的《文選序》也有清楚的表述。由於是書規模宏大,選文精審,後人每疑其非出自一人之手,進而推測東宮眾學士中有人蔘與,並實指以文才深受太子信愛的劉孝綽以及王筠等最有可能。 [15] 
據《梁書·劉潛傳》,劉孝綽兩個胞弟劉潛(孝儀)和孝威在安北晉安王蕭綱的掾屬任上丁母憂,時間也始於中大通元年。這也就是説,劉孝綽在為太子僕後不久即丁母憂。昭明於中大通三年(531)四月病逝,其時劉孝綽兄弟正在服喪期間。如果《文選》的成書定在中大通元年至二年,這正是劉孝綽服喪期間,因而根本不可能參與其事的。從現存的各種史料推斷,《文選》的編纂,只能是出於蕭統之手。
《文選》編纂的過程和成書的時間,史無明確的記載,考察這個問題,也只能依據其時選文的通例和蕭統逝世前幾年的經歷,做出大致的判斷。依據“不錄存者”的舊例,其成書的時間,當在普通七年(526)後,因為梁代入選的作家共十人,其中最後去世的陸倕,即逝於此年。而普通七年,又是蕭統一生中最重要的轉折。是年十一月,其母丁貴嬪重病並逝世,統性至孝,侍疾和服喪三年,幾至毀形。又據《南史》本傳記載,統因為母尋求墓地及墓側埋鵝等事,使“末年多忌”的梁武帝大為震怒,父與子矛盾激化,“(武)帝密遣檢掘,果得鵝等物,大驚,將窮其事。徐勉固諫得止,於是唯誅道士,由是太子迄終以此慚慨”。由此而迄終,大約是四年多時間,太子都處於悲痛和驚恐之中,應是無心顧及選文之事了。那麼《文選》的最後定稿,當在普通七年(526),準確地説,就在此年十一月母病之前。如果説蕭統是在及冠年(天監十四年正月)就開始纂文,及其成書,前後歷時約為十二年。而其文集前十卷的編纂,據劉孝綽《昭明太子集序》言:“粵我大梁之二十一載,盛德備乎東朝。”應是普通三年(522)。所謂“謹為一帙十卷,第目如左……如其後錄,以俟賢臣”。初編應是十卷,時年二十二歲。至於後十卷的編纂以及全集合為二十卷,應是在他逝世後編成,這從繼位太子蕭綱所作的《昭明太子集序》可證。 [17] 

昭明文選作品鑑賞

昭明文選編輯宗旨

作為對上一個時代文學成就的總結,《文選》總結前賢的編輯宗旨與當時的文學批評潮流是相一致的。毫無疑問,蕭統對前代文學有着極高的評價,而對當時的浮糜文風頗有微詞,這與其“經世致用”的文學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因此,蕭統編纂《文選》也是為後人提供學習的範本。另外,《文選》收錄有大量的應用文體,如詔、冊、令、教、文、表、上書、啓、彈事等,也體現出了這一目的。 [11] 

昭明文選文學觀念

首先,蕭統持文學發展的觀點,認為“踵其事而增華,變其本而加厲,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隨時變改,難可詳悉”,即從事物發展的規律看待文學發展,文學是要隨着時代的發展而發展,而每個時代都有優秀的文學作品,而編纂活動就是要把每個時代的文學主流編入。雖然他評價揚雄的漢賦“勸百而風一者,卒無諷諫,何必搖其筆端”,即認為他的作品沒有起到勸誡君王的作用,但是他仍然收錄了漢賦,因為漢賦是漢代文學形式的主要代表。這正是堅持文學發展觀點論的結果,所以在《文選》中收錄的文章有着時間的跨度和每個朝代文學特色的代表作品,也並不會因為自己的喜好而刪去其作品,做到了全面且有時代代表性。
其次,文學審美的自覺。文的自覺強調抒發個人性情,強調區別於詩言志的傳統,逐漸出現詩緣情的理論主張,也出現了眾多文學創作。山水詩的出現便是明證。《文選》中謝靈運的詩歌大都借景物抒發個人情感,“莊老告退,山水方滋”,那些充滿玄言神秘的玄言詩歌,被直抒性情的山水詩代替,成為文學自覺的絕佳註腳。這種山水詩與温柔敦厚的儒家教化詩歌相對應,擴充了文學的題材。文學審美的自覺還體現在對形式美的追求上。蕭統在《文選序》中指出“若其贊論之綜輯辭采,序述之錯比文華,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故而與篇什雜而集之。”蕭統認為史贊、史論、史序等文章入選原因在於這些作品有“綜輯辭采”“錯比文化”的特點。從這點人們可以看出蕭統對於文章中的文采追求和形式的重視。 [5] 

昭明文選選文標準

對於《文選》的選文標準,在學術史上説法甚多,大致有“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説、“沈約”説、“文質彬彬”説。第一種觀點源於《文選序》,認為沉思和翰藻是指文學創作方面要多用心思,但後被其他學者理解為僅針對史論的創作,並不能夠代表所有作品。而沈約説則是從按照沈約的評價視角來看選文標準,也並未得到許多人的認同。而第三種觀點則是從文章的整體風格來概括,即以儒家“文質彬彬”的審美風格來評説其選文標準,但是讀者總能找到不符合“文質彬彬”審美趣味的文學作品的存在,例如《文選》中大量地存錄了許多漢大賦,説明漢大賦在蕭統眼中是符合要求的,但是從漢大賦講究形式華美語言雕琢的情況來看,顯然與“文質彬彬”中強調內容與形式統一的主張相互矛盾。 [5] 

昭明文選文體主題

誄文
《昭明文選》選錄的八篇誄文,都抒發了作者對誄主的真摯感情,表明了蕭統對誄文“哀情”成分的重視。
這八篇誄文中,《王仲宣誄》是曹植為摯友王粲而作,《楊荊州誄》《楊仲武誄》《夏侯常侍誄》的誄主分別是潘岳的岳父、妻侄和好友。《陶徵士誄》是顏延之為好友陶淵明而作。上五篇作者與誄主之間都有深厚的情感。至於《馬汧督誄》的誄主馬汧督雖與作者無直接聯繫,但馬汧督作為一位悲劇英雄,他的精神品格無疑引起了潘岳的強烈共鳴。《陽給事誄》和《宋孝武宣貴妃誄》兩篇雖不是私誄,但誄主陽瓚、殷淑儀都富含悲劇色彩,作者對其都傾注了深切的同情。 [8] 
“雜擬”類詩歌
在《昭明文選》“雜擬”類詩歌中,西晉陸機的《擬古詩十二首》和張載的《擬四愁詩一首》被列在首位。模擬創作首先要從原作體式出發,追求形似。如陸機和張載對原詩只進行了字句的替換和增減。《文選》中選錄的是張載《擬四愁詩》的第四首。《四愁詩》為張衡詩作,原詩四章,描寫的是思美人最後求而不得。其原詩每章所處方位不同,美人贈予詩人的禮物也不同。組詩按照思念、打算追尋、流淚、傷感的順序來敍述,四首詩都運用了比興、迴環的手法,結構、形式一致,具體填充內容不同。
能夠被蕭統選入《文選》“雜擬”類中的詩歌,都是極具藝術價值的典範之作。擬作者們不同,所模擬的原詩風格各異,卻能夠做到情韻兼通。 [4] 
從整體上來説,賦的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作者主要關注社會表現自我情緒內向情話進行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抒情的賦作增多,其中表現了作者對於人生美好的嚮往或者是反應現實中的苦難,以及感慨仕途的挫折,或者是讚美山水田園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第二個方面主要突出抒情於詠物相結合,通過描寫自然環境或者是具體的物體,以達到託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效果,來反應當時的社會現實,寄託了作者的人生追求。第三個方面是主要圍繞當時的政治內容,包括宮殿以及京都、狩獵祭祀等進行題材創作。賦的創作比較模式化,而在魏晉之後則出現了以飛禽走獸、鳥類花草、山河等題材,是賦的題材進步,擴展並豐富了賦的內涵,對後世產生了重要影響。《昭明文選》開創了新的體例方式。 [7] 

昭明文選分類方法

從《文選序》中的論述和《文選》的細目可以看出它在文體分類方法上的幾個特點:
第一,把選擇的作品按照各自的體裁類型分門別類地彙編在一起。這些體裁的來源和劃分標準是多種多樣的,都以獨立的身份共處在一個體裁系統之中。從細目看,全書編排了39種體裁。這些體裁的來源和劃分標準是多種多樣的。有的以表現手法成為體名,如賦、論、頌等;有的以文章的載體成為體名,如碑、策等;有的以文章的功用成為體名,如哀、誄、吊、祭文等;如此種種,不一而論。這些文體都以獨立的身份共同平面排列在一個體裁系統之中。把《文選》與《文心雕龍》作一比較看出,《文心雕龍》是把內容和特徵相近的文體放在其中的一個類別層次上的,如“頌讚”“銘箴”“哀弔”等等。而《文選》的編排卻沒有類屬層次,讓不同層次的文體排列在同一個平面上,用現代的科學分類方法觀之,似乎缺乏科學性,但是,在中國古代也許更有實用性。它凸現了每一種文體的特徵,便於研習者揣摩學習,儘快掌握寫作要領。
第二,詩賦體是《文選》中的重點體裁,由於收錄的作品較多,且風格差異較大,因此又以作品的內容和題材做了進一步的區分。詩賦體是《文選》中的重點體裁,這一點,蕭統自己在《文選序》中已説得很清楚。在這篇序中,他論到各種文體時,首先從《毛詩序》的“詩有六義”談起,接着就以較多的篇幅論述了“賦”和“詩”兩種文體的起源和發展;次之則略論了“騷”“頌”兩體,再次簡介了“箴”“戒”“論”“銘”“誄”“贊”等文體,最後則用一兩句話講到了各種詔令、表奏、書檄、弔祭、碑誌等等應用文字。這就可以看出他對後面那些文體的重視程度,顯然遠不如賦和詩。《文選》一書的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以常見的李善注本或“六臣”注本而論,全書分為六十卷,其中“賦”和“詩”二類共佔三十一卷,已超過了全書的半數。如果再加上“騷”“七”“對問”“設論”“辭”“弔文”中的賈誼《吊屈原文》實即《吊屈原賦》,其中除漢武帝《秋風辭》可以歸入“詩”外,其他的都可以算“賦”。這樣詩賦兩類已經佔了全書的一大半。據統計,《文選》所選詩歌有四百四十多首。其他文體相比就很少,其中像“對問”“箴”“墓誌”“行狀”四體僅各收一篇;如果據“五臣”注本,則還有“移”和“難”二體,也只有一篇作品。由於詩賦兩類收錄的作品較多,且風格差異較大,因此又以作品的內容和題材做了進一步的區分。第一類“賦”下分為15個子類,第二類“詩”下分為23個子類。分類的標準基本上以文中所寫的內容和題材為依據,如“賦”下有京都賦、畋獵賦、紀行賦等等。“詩”下有公宴詩、詠史詩、遊覽詩等等。當然在“詩”中的分類不完全是以內容題材來分,還有以形式方面的其他分類標準,如樂府、雜歌、雜詩、雜擬等。
第三,在同一文體中收錄的作品古今都有,那麼就按照時代的先後順序編排。這種“古今有序”的編排中也反映出了文體的發展變化。以賦為例,先秦時期有屈原、宋玉之賦。入選的屈原賦有《離騷》《九歌》6首、《九章》1首、《卜居》《漁父》10首,宋玉賦有《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九辯》5首、《招魂》(一説屈原作)、《對楚王問》11首。不過屈原之賦,《文選》歸入“騷”體,宋玉之《九辯》、《招魂》亦列入“騷”體。 [12] 

昭明文選不足之處

從分類的實際情況來看,大致劃分為賦、詩、雜文3大類,又分列賦、詩、騷、七、詔、冊、令、教等38小類。賦、詩所佔比重最多,又按內容把賦分為京都、郊祀、耕籍等15門,把詩分為補亡、述德、勸勵等23門,這樣的分類體現了蕭統對古代文學發展、尤其是對文體分類及源流的理論觀點,反映了文體辨析在當時已經進入了非常細緻的階段。但由於分類過於碎雜,因而也遭到後世一些學者如章學誠俞樾等人的批評。 [19] 

昭明文選後世影響

昭明文選歷史影響

唐朝時期,唐人將《昭明文選》作為學習範本,不僅在讀、頌、抄等基礎學習層面花費大量精力,而且在註釋層面的研究也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各位學者與在通過註釋過程來達到對各類文章加深理解的同時也推動了《文選》的進一步發展。《昭明文選》在唐時期就被廣泛的閲讀與傳頌,從而形成一門獨具特色的文選學,而對其的研究與分析卻從來沒有停止過。
宋初承唐代制度,亦以詩賦取士,《文選》仍然是士人的必讀書,甚至有“《文選》爛,秀才半”的諺語。宋朝時期,人們在研讀《昭明文選》的過程中主要通過參考前人註釋的基礎上進行深層次學習,而此時《昭明文選》已經成為人人必讀的書目。
清代有關於此文集的研究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無論是校勘、箋證、評點、註釋哪個層面,皆對其有所研究發現。而在這之後的一段時間裏,對於“文選學”的關注度有所弱化。 [6] 

昭明文選文學發展

從文學發展的層面看,《文選》對於文體辨析的分類過程極大的豐富與促進了文學作品的種類與文學的繁榮發展,與此同時也為後世提供了文體參考層面的範本,可以使後世在掌握漢魏六朝的中國文學的基礎上清晰看出其發展軌跡。 [6] 

昭明文選文學地位

1.區分文史的理論基礎
《昭明文選》將經典之作進行了全方位的收錄,而其精分的分類方法也使文史兩者之間有了一個明確的界限,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清晰的界定了文學與非文學的劃分標準,所以其在文學分類層面的價值是十分重大的。
2.沿襲寫作風格與文體
《昭明文選》收錄了大量經典之作也就意味着其中富含的寫作手法與表現形式也十分豐富,這在一方面體現了其對後世所給予的積極影響,也在一定程度上傳達了處於那個時期的作家積極創新、勇於探索的精神。對與現代學者創造精神的形成有着一定的激勵作用。
3.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
《昭明文選》擁有巨大影響力的原因之一,在於其是現存最早也是第一部這一類詩文集,其對後世的影響也經歷了更加漫長的時間考驗。而其仍然能一直留存下來,也就證明了其在褒貶評價中,用強大的資料源為無數人帶來了一場關於文學的羅列與展示,在先秦至梁的這段時間裏,它幫助一代又一代人推陳出新,極大更多人勇於開創,為後世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文化財富。 [6] 

昭明文選文獻價值

《昭明文選》對後世的影響還體現在其所發揮的強大的文獻價值層面,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的高度發展,使越來越多的作家,在文體創作與分類層面能夠採用更多的風格與題材,使文學創作的展現形式更加豐富。
基於這一時期文學風格的大量湧現,使得後期作家在創作的過程中能夠積極借鑑前人的題材形式,從而使寫作環節更加順利。 [6] 

昭明文選東亞影響

昭明太子蕭統主編的《文選》傳入古代朝鮮半島後,引起了朝鮮文臣們的高度重視,他們大力推薦《文選》,一度欲將《文選》引入李朝的科舉考試科目。《文選》對李朝時期的政治、外交、文化等方面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13] 
《文選》在日本的流傳,從古代以來已經有相當長的歷史。有人指出,成文於推古天皇十二年(604)的《十七條憲法》,在其文辭的表現中就可以看到《文選》的影響。不過,據日本正史的記載,《文選》的最初出現,是在奈良時代(710—784)。在《續日本紀》寶龜九年(778)十二月庚寅條關於來日之袁晉卿的記載中,有“學得文選、爾雅音,為大學音博士”文,是為最早。進入平安時代(794—1191),學習《文選》之風日益盛行。 [14] 

昭明文選作品評價

唐代李德裕:“臣無名第,不合言進士之非。然臣祖天寶末以仕進無他伎,勉強隨計,一舉登第。自後不於私家置《文選》,蓋惡其祖尚浮華,不根藝實。” [22] 
《舊唐書·儒林傳》:“初江淮間為《文選》學者,本之於(曹)憲。又有許淹、李善、公孫羅,復相繼以《文選》教授,由是其學大興於代。” [3] 
宋代文學家陸游《老學庵筆記》:“國初尚《文選》,當時文人專意此書,故草必稱‘王孫’,梅必稱‘驛使’,月必稱‘望舒’,山水必稱‘清暉’。至慶曆後,惡其陳腐,諸作者始一洗之。方其盛時,士子至為之語:《文選》爛、秀才半。” [3] 
明代文學家張溥《昭明太子集題辭》:“後人見其《選》,即可見其志。”
現代文學家魯迅《集外集·選本》講:“選本可以借古人的文章,寓自己的意見,博覽羣籍,採其合於自己意見的為一集,一法也,如《文選》是。” [9] 
現代文學家錢鍾書:“昭明《文選》,文章奧府,入唐尤家弦户誦,口沫手胝。《舊唐書·吐蕃列傳》上奏‘請《毛詩》《禮記》《文選》各一部’;敦煌《秋胡變文》攜書‘十帙’——《孝經》《論語》《尚書》《左傳》《公羊》《穀梁》《毛詩》《禮記》《莊子》《文選》。正史載遠夷遣使所求,野語稱遊子隨身所挾,皆有此書,儼然與儒家經籍並列。……詞章中一書而得為‘學’,堪比經之有‘《易》學’、‘《詩》學’或《説文解字》之蔚成‘許學’者,惟‘《選》學’與‘《紅》學’耳。寥落千載,儷坐儷立,莫許參焉。” [24] 
毛澤東:好文宜讀(李善注本)。 [23] 

昭明文選版本信息

昭明文選歷代注本

隋、唐以來,學者文人對《文選》從各種角度作了研究,據不完全統計,還可以見到的專著即有90種左右,其他散見的有關考據、訓沽、評論更難數計。研治《文選》成為一種專門的學問,以致從唐初開始就有了“文選學”這一名稱。
首先對《昭明文選》作註釋的是《昭明文選》問世六、七十年後的《文選音義》,這是隋代蕭統的侄子蕭該對《文選》語詞作的音義解釋。稍後,在隋、唐之際有曹憲,“文選學”的名稱就見於《舊唐書·曹憲傳》。這兩位學者的著作都題為《文選音義》,也都已亡佚。許淹、李善、公孫羅等都曾是曹憲的學生,他們都曾批註《文選》。現存最早的、影響最大的著作是唐高宗顯慶(656年-661年)年間李善的《文選注》。李善是一位淵博的學者,號稱“書麓”。他註釋《文選》,用力至勤,引書近1700種,前後數易其稿。
高宗顯慶三年(658年),書成進呈,他的註釋偏重於説明語源和典故,體例謹嚴,引證賅博,但對文義的疏通則比較忽略。凡作品有舊注而又可取者,即取舊注入書,例如《二京賦》取薛綜注,屈原的作品用王逸注等等。他自己對舊注的補正,則加“善曰”以志區別。李善注的重要性不僅在於代表了當時的研究水平,而且在於他所引用的大量古籍已經亡佚,後世學者往往以它作為考證、輯佚的淵蔽。《新唐書·藝文志》載有他的另一部著作《文選辨惑》10卷,已佚。
流傳的另一種唐人注本是唐玄宗開元(713年—741年)年間的《五臣註文選》。所謂五臣,即由工部侍郎呂延祚所組織的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5人。據呂延祚在開元六年(718年)的進書表中説,李善的註釋只知引用過去的載籍,而沒有把作品的旨趣註釋清楚,因此在他的組織主持下,由呂延濟等重新作注。呂延祚雖高自標榜,而五臣的學力不逮李善,書中荒陋錯誤之處極多,以致受到了後代許多研究者的指責。《四庫全書總目》在概括敍述了前人的批評以後指出:“然其疏通文義,亦間有可採。唐人著述,傳世已稀,固不必竟廢之也。”此外尚有唐寫本《文選集註》殘卷23卷,撰人姓名無考,書中引據,除李善、五臣注而外,尚有陸善經注、《文選鈔》、《文選音訣》,今皆不存。
李善注和五臣注問世以後,宋代就有人把兩者合併刊刻,稱“六臣注”。公元1094年(北宋哲宗元祐九年)舊曆二月的秀州州學本是第一個五臣與李善合併注本,其後的六家注本(即五臣在前李善在後)如廣都裴氏刻本、明州本,是此本的重刻本;又其後,六臣注本(即李善在前五臣在後)如贛州本、建州本,又據六家注本重刻,只不過是將五臣與李善的前後次序調換了一下。
南宋孝宗淳熙年間,尤袤所刻李善之注本(尤袤刻本)對後來很有影響。
宋代時“文選學”已漸趨衰微,有關的專著大都是摘錄排比辭語典故,如《文選雙字類要》、《文選類林》。一些比較認真的研究成果,則散見於筆記、詩話中。元代的著作不多,較有參考價值的是劉履的《選詩補註》。明代文選學成就無多,張鳳翼《文選纂注》雜採前人眾説,稍有可取。
清代樸學大興,學者在專攻經、史、子部之外,發其餘力於《文選》,不論校勘、音韻、訓詁、考訂各方面,都取得了空前的成績。較為重要的研究專著,如:汪師韓的《文選理學權輿》8卷、孫志祖《文選理學權輿補》1卷。分門別類,就《文選》的各種問題加以論述;胡克家文選考異》10卷,以宋淳熙尤袤刻李善注本為底本,據宋吳郡袁氏、茶陵陳氏刻六臣本以校刊異同;張雲璈《選學膠言》20卷、梁章鉅《文選旁證》46卷、朱珔《文選集釋》14卷、胡紹瑛《文選箋證》30卷、許巽行《文選筆記》8卷,從音韻、訓詁、考訂等不同方面對李注作補正發明,尤以梁、胡二氏的著作更為精博;何焯《義門讀書記》5卷、於光華《文選集評》15卷,重在文義的評論,雖不脱八股文積習,但亦不乏一些可供參考的見解。降及近代,有高步瀛《文選李注義疏》8卷和駱鴻凱的《文選學》。
清嘉慶年間,胡克家據尤袤刻本,又據宋代吳郡袁氏﹑茶陵陳氏所刻六臣本以校刊異同,寫成《考異》十卷。之後的傳本多以胡本為底本,如1977年中華書局印本,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等。
除上述唐寫本《文選集註》外,尚有唐寫本《文選》白文、《文選》李善注、《文選音》,均敦煌殘卷,有一部分曾收入《鳴沙石室古籍叢殘》和《敦煌秘籍留真新編》,影印行世。刻本最早的為北宋明道本,已殘。傳世宋刻的影印本,有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所收影宋刻六臣注本和中華書局影印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尤袤刻李善注本。此外尚有日本足利學校藏明州六家注本,200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據日本影本影印發行。通行本為清代胡克家翻刻尤本,中華書局在1977年曾把胡刻本縮印,並附《文選考異》於卷末。 [20] 

昭明文選寫本

所謂寫本指時代較早的手寫《文選》本子。今所見《文選》寫本主要有敦煌文獻《文選》寫本殘卷和日本所藏古寫本。
1.敦煌文獻《文選》寫本。此寫本殘卷現分別藏於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法藏文獻)、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英藏文獻)、俄羅斯聖彼得堡亞洲研究中心(俄藏文獻)及德國柏林印度藝術博物館。
法藏文獻堪稱敦煌文獻最精華部分,羅振玉曾依據法國人伯希和影印的法藏文獻《文選》印成《鳴沙石室古籍叢殘》。1986年,台灣黃永武博士編成《敦煌寶藏》,所載《文選》寫本除羅氏所收之外還有伯2493號陸世衡《演連珠》、伯2543號王元長《三月三日曲水詩序》、伯2554號謝靈運《會吟行》、鮑明遠樂府八首、伯2645號李蕭遠《運命論》、伯2658號揚子云《劇秦美新》及班孟堅《典引》、伯3345號王仲寶《褚淵碑文》、伯5036號陸佐公《石闕銘》並《序》等。其中,永隆本《西京賦》與《答客難》、《解嘲》為李注,《恩幸傳論》、《史述贊》、《光武紀贊》及《王文憲集序》為白文無注。
英藏文獻《文選》寫卷有斯9504號江文通《恨賦》、斯3663號成公子安《嘯賦》、斯5736號顏延年《陽給事誄》、斯6150號楊德祖《答臨淄侯箋》等。
《俄藏敦煌文獻》由上海古籍出版社與俄羅斯科學出版社東方文學部於1993年至1998年出版,其中《文選》篇目有ф242號起自束廣微《補亡詩》迄曹子建《上責躬應詔詩表》、дx01502號左思《吳都賦》、дx01551號張景陽《七命》以及дx02900號任彥升《王文憲集序》、дx01551號李注卷第二十五。
德國柏林印度藝術博物館藏有Ⅲ520號《文選》寫本,背面為佛教繪畫,作為藝術品收藏於該館。據數據顯示,此件沒有確切來源記錄。按照1902至1914年德國四次新疆探險隊的概略指稱,泛稱“吐魯番”文獻。
2.日本所藏古寫本。此寫本主要指原為日本金澤文庫所藏的《文選集註》。原書一百二十卷,以李注為底本,集李注、《音決》、《抄》、五臣注、陸善經注,研究價值很高。現存二十四卷,1918年、1942年分別印行過由羅振玉及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部的影印本。 [10] 

昭明文選刻本

《文選》刻本系統有四,即李注系統、五臣注系統、六家注系統、六臣注系統:
1.李注本。《宋會要輯》記載:“景德四年八月,詔三館秘閣直館校理,分校《文章英華》、李善《文選》,摹印頒行。……李注《文選》校勘畢,先令刻板,又命復勘。未幾,宮城火,二書皆盡。至天聖中,監三館書籍劉崇超上言:李善注《文選》授引該贍,典故分明,欲集國子監官校定淨本,送三館雕印。從之,天聖七年(公元1029年)十一月板成,又命直講黃鑑、公孫覺校對焉。”據張月雲先生《宋刊文選李善單注本考》,此本應為現存李注最早刻本,即國子監本,又稱天聖明道本,殘卷藏於北京圖書館、台灣故宮博物院。其後便是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尤袤刊刻於池陽郡齋(今江西貴池)的尤刻本,《中國版刻圖錄》稱為“李注惟一善本”。後世各版單注本皆以尤本為祖本。
2.五臣注本。五臣注本最早刻於五代,宋以後五臣注受到批判而鮮有刊刻。據傅剛博士考證,現存五臣注宋刻本有藏於台灣中央圖書館陳八郎刻本和杭州貓兒橋河東岸開箋紙馬鋪鍾家刻本。後者僅存二十九、三十兩卷,分別藏於北京大學圖書館和北京圖書館。
3.六家注本。此本註釋五臣在前李善在後,這個順序的本子稱為六家注,以別於六臣注。資料顯示,北宋哲宗元佑九年(公元1094年)秀州州學本是第一個五臣與李善合併注本,其後廣都裴氏刻本和明州本都從它而出,國內僅存殘卷,藏於故宮博物院。朝鮮曾以此為底本刊出,今藏於韓國奎章閣,稱奎章閣本。而日本慶長活字本又依明州本,寬永本則為慶長活字本的重刊。丁覲本則據明袁氏仿宋刊本,張守本直接因襲丁氏本。
4.六臣注本。約成書於紹興、淳熙年間的贛州州學本據秀州本重刻,將秀州本以五臣為先改為以李善為先,這個順序的本子稱為六臣注。除贛州州學本外,建州本、茶陵本皆屬此類。涵芬樓所藏宋本是《四部叢刊》原本和陳仁子本,即茶陵本,皆依贛州本所刻。陳氏本在明代重刻。其後的洪楩本和崔孔昕本皆出自陳氏本。明萬卷堂本因襲洪氏本,明徐成位本、潘氏本出自崔氏本。而吳勉學本、蔣先庚本,則依據潘氏本。日本今存有依吳氏本的慶安本及直接承襲慶安本的寬文本。 [10] 

昭明文選作者簡介

蕭統(501—531),字德施,南蘭陵(今江蘇武進)人。他是梁武帝的長子,自幼聰敏過人,五歲遍讀《五經》,為文下筆立就。天監元年(502)立為太子,未繼帝位即於中大通三年(531)病死。諡號昭明,世稱昭明太子。現存《昭明太子集》,他所編的《文選》三十卷,對後世頗有影響。 [21] 
參考資料
  • 1.    “名士”黃侃開的國學書單 你讀了多少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9-04-22]
  • 2.    難得一見的古籍善本  .百家號[引用日期2021-12-25]
  • 3.    李志恆, 王大恆. 《昭明文選》與《唐文粹》比較研究現狀[J]. 大眾文藝, 2020, (17):40-41.
  • 4.    高歌, 張春燕. 《昭明文選》中“雜擬”類詩歌的特點[J]. 長春教育學院學報, 2022, 第38卷(4):16-21.
  • 5.    蘇迪. 檔案文獻編纂學視野下的《昭明文選》[J]. 雲南檔案, 2021, (2):46-47.
  • 6.    王美婧, 張鐵慧. 淺談《昭明文選》對後代文學的影響[J]. 文學教育, 2019, (31):135-137.
  • 7.    王美婧. 《昭明文選》編纂中對賦的選取研究[J]. 文學教育, 2018, (19):132-133.
  • 8.    江禕婧. 蕭統《昭明文選》的誄文編選特徵[J].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18, 第39卷(6):58-61.
  • 9.    孫浩宇. 《昭明文選》選詔“時義”論[J]. 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5, (6):92-96.
  • 10.    劉昕. 《昭明文選》諸版本概梳[J].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 2015, (8):58-59.
  • 11.    孔令剛. 《昭明文選》編輯思想探介[J]. 河南科技學院學報, 2013, (5):130-132.
  • 12.    馬建智. 《昭明文選》文體分類的成就和特點[J]. 名作欣賞, 2010, (26):13-15.
  • 13.    邸宏香. 李朝《昭明文選》接受考述[J]. 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 第21卷(3):183-189.
  • 14.    趙福海等主編,《昭明文選》與中國傳統文化  第四屆文選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06,第119頁
  • 15.    梅運生著.魏晉南北朝詩論史: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12:第211頁
  • 16.    胡旭.先唐文學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08:第171頁
  • 17.    霍松林主編.中國詩論史  上:黃山書社,2007.01:第304頁
  • 18.    [南朝梁]蕭統 編篡.昭明文選:民主建設出版社,2021:目錄頁
  • 19.    趙洪雲主編.中華經典詩文誦讀 第4卷:山東友誼出版社,2015.01:第20頁
  • 20.    李麟主編.中國文化常識叢書 第1輯 國學文化常識:北嶽文藝出版社,2010.01:第242-244頁
  • 21.    趙光勇本書主編.漢魏六朝樂府觀止: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01:第365頁
  • 22.    劉鵬. 李德裕與《昭明文選》[J]. 中國文學研究, 2012, (3):70-73.
  • 23.    陳晉主編.毛澤東讀書筆記精講  3  文學卷:廣西人民出版社,2017.01:第42頁
  • 24.    吳曉峯,陳復興,陳延嘉著.文選錢氏學研究:吉林大學出版社,2004.09:第39-40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