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謖

(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將領)

鎖定
馬謖(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市)人,為侍中馬良之弟,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將領。 [1] 
馬謖最初以荊州從事的身份跟隨劉備進入蜀地,先後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和越嶲太守。馬謖才氣過人,喜好議論軍事謀略,丞相諸葛亮對他深為器重。 [1]  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兵出祁山伐魏,力排眾議任命馬謖為蜀軍前鋒,統領各軍前行。馬謖在街亭與魏將張郃發生戰鬥,因馬謖指揮失宜,判斷錯誤,被張郃擊敗,軍隊潰散,街亭也被魏軍佔領。諸葛亮知道街亭丟失後,只能率軍退守漢中。馬謖被關進監獄,死於獄中,年僅三十九歲。 [2] 
作為一名被諸葛亮器重的蜀漢將領,馬謖很有才華,在平定南中叛亂時提出的策略對穩定蜀漢後方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其剛愎自用的性格也致使蜀漢北伐功虧一簣。 [3] 
全    名
馬謖
幼常
所處時代
三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
出生日期
190年
逝世日期
228年
主要成就
協助諸葛亮平定南蠻 [7] 
最高官職
先鋒官 [2] 

馬謖人物生平

馬謖丞相器重

馬謖的各種形象
馬謖的各種形象(10張)
馬謖是蜀漢侍中馬良的弟弟,他們一家共有兄弟五人,都很有才華,鄉里人稱呼他們為“馬氏五常” [4]  馬謖最初以荊州從事的身份跟隨劉備進入蜀地,先後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和越嶲太守。馬謖才氣器量超過常人,喜好議論軍事謀略,蜀漢丞相諸葛亮對馬謖十分器重。 [1] 
章武三年(223年),漢昭烈帝劉備在臨終前告誡諸葛亮:“馬謖説話浮誇,他説的話言過其實,沒有實際的辦事能力,你要對他多加考察。”諸葛亮則認為這麼説是不正確的,依然重用馬謖,讓他擔任參軍一職。諸葛亮還經常和馬謖徹夜的探討軍事謀略。 [5]  益州郡的豪族雍闓,平日裏就不服管制,囂張跋扈。在聽聞劉備病逝後就心生反意,聯合朱褒、高定,拉攏孟獲發動了叛亂。 [6] 

馬謖計定南中

漢建興三年(225年),丞相諸葛亮決定率軍平叛,馬謖送行數十里。諸葛亮説:“雖然我們一起謀劃此事多年,今天請你再一次提出好計劃。”馬謖説:“南中依恃地形險要和路途遙遠,叛亂不服已經很久了。即使我們今天將其擊潰,明天他們還要反叛。目前您正準備集中全國的力量北伐,以對付強賊,叛匪知道國家內部空虛,就會加速反叛。如果將他們全部殺光以除後患,既不是仁厚者所為,也不可能在短期內辦到。用兵作戰的原則,以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以心理戰為上,以短兵相接為下,望您能使其真心歸服。”諸葛亮採納了馬謖的建議,擒獲叛軍首領孟獲後將其赦免,南方民眾心服口服,使得諸葛亮執政時期,南方再也沒有反叛過了。 [7] 

馬謖隨軍北伐

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率軍北伐,諸葛亮命令趙雲、鄧芝作為疑軍,佔據箕谷(今陝西漢中北),自己親自率領十萬大軍,突襲魏軍據守的祁山。當時北伐軍中有久經戰場、經驗豐富的老將魏延、吳壹等,軍中都認為應該以這些人為先鋒,諸葛亮卻力排眾議,任命馬謖為先鋒,統領各軍前行。魏明帝曹叡知道蜀漢北伐後,給時任右將軍的張郃加位特進,派他督率諸軍,在街亭阻擋馬謖。 [2]  [8] 

馬謖街亭戰敗

馬謖來到街亭後,沒有執行諸葛亮事先制定的作戰計劃,擅自將軍隊帶至依傍險要的南山之上安營紮寨,沒有按照諸葛亮的計劃佔據山下的城池。馬謖的部將王平連續多次勸諫馬謖,馬謖不聽,最終被魏將張郃斷絕了蜀軍取水的道路,蜀軍在魏軍的進攻下大敗,士卒潰散。唯有部將王平所領的千餘人士兵鳴鼓自持,張郃懷疑王平有伏兵,不敢進攻。於是王平將諸營軍士統一起來,率領他們平安歸還。 [9-10] 

馬謖下獄身亡

街亭失守,諸葛亮軍隊前進沒有了據點,只能退守漢中。諸葛亮回軍後,將馬謖軍中的將領張休李盛等人全部處斬,馬謖本人也被關進監獄。 [11] 
馬謖被殺之時,蜀軍十萬將士為之哭泣,諸葛亮也親自到場祭奠,對待馬謖的孩子就像自己親生的一樣。後來蔣琬來到漢中,對諸葛亮説:“當年晉國與楚國相爭,楚國迫使成得臣自殺,晉文公喜形於色。如今天下未定,您卻殺了才智之士,豈不是太可惜了?”諸葛亮流着眼淚説:“孫武之所以能致勝天下,是因為他執法嚴明。楊幹亂行,魏絳則殺了他的僕人,也是一樣的道理。如今天下分裂,征戰才剛剛開始,如果再不講法紀,那將靠什麼要討伐賊寇呢?” [11] 

馬謖主要影響

馬謖年少時就才智過人,入蜀漢為臣後,也深得丞相諸葛亮賞識,被後來接替諸葛亮的蔣琬稱為智計之士。在諸葛亮平定南中之戰時,馬謖提出了“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其心而已。” 這一中國軍事史上的經典理論。 [14] 

馬謖歷史評價

劉備:“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5] 
陳壽:“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 [1] 
李贄:“失守街亭罪不輕,堪嗟馬謖枉談兵。轅門斬首嚴軍法,拭淚猶思先帝明。” [12] 

馬謖軼事典故

  • 雖死無恨
雖死無恨的意思是:心願已經達成,即使死也可以安心了。出自《三國志·卷三十九》注引《襄陽記》。 [13] 
馬謖臨終前寫信給諸葛亮説:“你對待我就像對待自己的兒子,我也把您視為自己的父兄一樣。希望您能深深體察大舜殺了鯀而啓用禹的大義,使我們一生的友誼不會因為我的死而消失。我馬謖雖死,但也在黃泉路上也不會留下任何的遺恨。” [13] 

馬謖人際關係

哥哥:馬良,蜀漢大臣,官至侍中。 [4] 

馬謖史料索引

《三國志》 [15] 資治通鑑 [16] 

馬謖影視信息

時間
影視作品
扮演者
1994年電視劇
2022年電視劇
參考資料 [17-18] 
參考資料
  • 1.    《三國志·卷三十九》:良弟謖,字幼常,以荊州從事隨先主入蜀,除綿竹成都令、越雋太守。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
  • 2.    《三國志·卷三十九》:建興六年,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為郃所破,士卒離散。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良死時年三十六,謖年三十九。
  • 3.    杜慶玉.歷史上的馬謖[J].文史春秋,2008(01):60.
  • 4.    《三國志·卷三十九》:馬良字季常,襄陽宜城人也。兄弟五人,並有才名,鄉里為之諺曰:"馬氏五常,白眉最良。
  • 5.    《三國志·卷三十九》: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
  • 6.    《三國志·卷四十三》:先主薨,高定恣睢於越巂,雍闓跋扈於建寧,朱褒反叛於牂牁。
  • 7.    《三國志·卷三十九注補》:襄陽記曰:建興三年,亮徵南中,謖送之數十里。亮曰:"雖共謀之歷年,今可更惠良規。"謖對曰:"南中恃其險遠,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復反耳。今公方傾國北伐以事強賊。彼知官勢內虛,其叛亦速。若殄盡遺類以除後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倉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其心而已。"亮納其策,赦孟獲以服南方。故終亮之世,南方不敢復反。
  • 8.    《三國志·卷三十五》: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
  • 9.    《三國志·卷十七》: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進,遣督諸軍,拒亮將馬謖於街亭。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
  • 10.    《三國志·卷四十三》:建興六年,屬參軍馬謖先鋒。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眾盡星散,惟平所領千人,鳴鼓自持,魏將張郃疑其伏兵,不往偪也。於是平徐徐收合諸營遺迸,率將士而還。
  • 11.    《資治通鑑·卷七十一》:亮進無所據,乃拔西縣千餘家還漢中。收謖下獄,殺之。亮自臨祭,為之流涕,撫其遺孤,恩若平生。蔣琬謂亮曰:"昔楚殺得臣,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計之士,豈不惜乎!"亮流涕曰:"孫武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揚幹亂法,魏絳戮其僕。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復廢法,何用討賊邪!"
  • 12.    《匯評三國演義·第九十六回》:失守街亭罪不輕,堪嗟馬謖枉談兵。轅門斬首嚴軍法,拭淚猶思先帝明。
  • 13.    《三國志·卷三十九注補》:襄陽記曰:謖臨終與亮書曰:"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願深惟殛鯀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於時十萬之眾為之垂涕。亮自臨祭,待其遺孤若平生。
  • 14.    張碩.《荊楚百位著名將領》:湖北教育出版社,2010.09:42-43
  • 15.    三國志(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2-26]
  • 16.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2-26]
  • 17.    風起隴西 的全部演職員  .豆瓣電影[引用日期2023-12-29]
  • 18.    三國演義 的全部演職員  .豆瓣電影[引用日期2023-12-2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