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桓階

(曹魏開國功臣)

鎖定
桓階(?—221年),字伯緒(《孫夫人碑》作伯序),長沙臨湘(今湖南長沙)人。三國時期曹魏大臣,先為郡功曹,太守孫堅舉為孝廉,朝廷任命他做尚書郎。孫堅戰死,桓階冒險求見劉表,索回孫堅屍體。曹操平定荊州,感念桓階曾遊説長沙太守張羨投曹,任命他當丞相主薄、趙郡太守。曹操封公建國,桓階任虎賁中郎將、侍中。曹丕繼位,桓階任尚書令、侍中,封高鄉亭侯,被曹丕視為寄命之臣。黃初二年(221年),桓階得病,進爵安樂鄉侯,改任太常,同年去世,諡號貞侯。
(概述圖片來源)
全    名
桓階 [18] 
伯緒/伯序
諡    號
貞侯 [10] 
所處時代
漢末三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長沙臨湘 [18] 
逝世日期
221年
主要成就
曹魏開國功臣
主要作品
《桓令君奏議》《奏請追崇始祖》《奏請具受禪禮儀》
官    位
尚書令、太常
爵    位
安樂鄉侯

桓階人物生平

桓階義助孫家

桓階早年當過郡守的功曹史。太守孫堅推薦他為孝廉,後被朝廷任命為尚書郎。桓階因父親去世返鄉奔喪,正趕上孫堅在攻打劉表時戰死。桓階便冒着生命危險前去拜見劉表,請求為孫堅送喪。劉表被他的義氣所感動,就把孫堅的屍首、靈柩讓他帶走了。 [1] 

桓階勸説張羨

三國志12的桓階 三國志12的桓階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袁紹官渡相持不下,劉表帶領荊州的人馬全力接應袁紹。桓階見到這種情況,就勸説太守張羨道:“不論幹什麼事情,採取什麼行動,只要不是以禮義為根本,就沒有不失敗的。因為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以前齊桓公就率領諸侯尊崇周天子,晉文公就追殺太叔又收留周襄王,並幫助周襄王復了位。如今袁紹違背了這個道理,而劉表又緊隨其後,他們走的都是自取滅亡的路啊。您一定要深明大義,明辨是非,保全福運,遠離災禍,決不能和他們同流合污!”張羨問:“但是咱們現在又該怎麼辦才好呢?”桓階説:“眼下曹操的力量雖然很弱,但是他仗義起兵,挽救朝廷的危亡,奉王命討伐罪臣,天下人誰敢不服?如今您若能把四郡的力量聯合起來,保住三江,等待曹操的大軍,到時候裏應外合,難道這不是一條出路嗎?”張羨説:“好!”於是把長沙和周圍三郡的人馬都動員起來對抗劉表,又派出使者前去謁見曹操,曹操十分高興。
這時袁、曹之間的戰事正接連不斷,曹軍一直未能南下,而劉表卻加緊攻擊張羨。張羨病死,長沙郡又擁立其子張懌,最終長沙被攻破,桓階只得自己躲藏起來。 [2]  [19] 
注:張羨起兵之事,《三國志·桓階傳》記載在官渡之戰(200年)時; [2]  《後漢書·劉表傳》則記載在建安三年(198年); [21]  魏書》也有記載桓階勸説張羨之事,但前文僅稱“太祖興義兵,袁紹強盛,劉表舉州應之”。 [20] 
過了很久,劉表又徵召他做從事祭酒,還打算把妻子的妹妹蔡氏嫁給他。桓階推説自己已有了老婆,拒不接受,接着又稱病辭官告退了。 [2] 

桓階效力曹操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平定荊州之後,聽説桓階曾經為張羨出謀劃策,認定他是個奇才,就徵聘他做丞相掾主簿,在丞相府典領文書,參與機要。後又調任趙郡太守。魏國建立之初,桓階任虎賁中郎將侍中
當時尚未確定太子,而臨淄侯曹植很受曹操的寵愛。桓階就在曹操面前多次誇耀曹丕德操優良,年紀又比曹植大,適宜立為太子。不論在大庭廣眾之下,還是在單獨召見的時候,桓階都是這樣勸説曹操,從始至終態度十分懇切。
這時,大臣毛玠徐奕因為剛直忠正,不納私黨,被西曹掾丁儀視為眼中釘,丁儀就多次在曹操面前説他倆的壞話,全仗着桓階在一旁勸解、周全。桓階在曹操面前誇獎順時應世之臣,助成事情成功,匡救忠良,大都如此。桓階以後又升任尚書,協助曹操處理軍政要事,還主管着選拔人才的事務。 [3] 

桓階計破關羽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漢水流域因為天降暴雨而發生了“漢水溢流,害民人”的自然災害 [4] 關羽趁機乘大船進攻,擒于禁、斬龐德 [5-8]  曹仁被關羽圍困,曹操派徐晃前去援救,起初徐晃兵力不足,未能順利解圍。曹操打算親自領兵南征,以救援曹仁,就把自己的想法跟大臣們講了,問這樣辦行不行。大臣們都回答説:“你要是不趕緊去,這場戰事必敗無疑。”唯獨桓階説:“大王您認為曹仁等能不能完全由自己判斷形勢、處理戰事?”曹操回答:“能。”桓階又問:“大王是不是怕他和徐晃不盡心盡力?”曹操回答:“不是。”桓階再問:“那您為什麼還要親自前往呢?”曹操説:“我只是擔心敵軍人馬眾多,恐怕晃等勢力不如敵人。”桓階説:“眼下曹仁等身處重圍之中而能拼死守城毫無二心的原因,正是因為他們所處的境地和您距離遙遠。人常説,居萬死之地,必有死爭之心。如今他們內有死爭之心,外有強將援救,大王如果統率大軍按兵不動,從容向敵兵顯示我軍的實力,哪兒還用得着擔心失敗而親自前往呢?”曹操覺得他説得有道理,就統率大軍駐守在摩陂。沒過多久,關羽就被打退了。 [9] 
同年,孫權上書稱臣,稱説天命。桓階與侍中陳羣上奏:“漢朝自安帝以來,宗室已經失去了政權,國家的統治也歷經了數次斷絕,時至今日,剩下的只有名號而已。這天下一尺之土、一户之民,都不是漢朝所有了。漢家的氣運、命數早已到了盡頭,這並非今日才發生的事。因此在桓帝、靈帝之時,很多懂得圖緯的人,都説‘漢行氣盡,黃家當興’。殿下順應期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仍然服事漢朝,羣下心中都有所期待,遠近之內都為此悲嘆,所以身在遠方的孫權上書稱臣,這實在是天時、人和互相呼應,是天下人的共同呼聲。臣愚以為虞舜、夏禹接受禪讓不會謙讓推辭,成湯周武王平定天下不會捨不得誅殺、放逐,這些都是在順從天意,按照天命的安排行事,沒有什麼可謙讓的。” [32] 

桓階曹魏元勳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即王位。當時孫權表面臣服魏國,曹丕打算派尚書桓階與侍中辛毗前往東吳,與孫權進行盟誓,並請他把兒子送來,但孫權辭讓不受。 [40-41]  後來,桓階升任尚書令,成為直接對曹丕負責總攬一切政令的官員。(《三國志》記載桓階為尚書令在曹丕稱帝后; [10]  《獻帝傳》則記載曹丕稱帝前,尚書令桓階參與勸進。 [42]  )封為高鄉亭侯,加侍中。 [10] 
黃初二年(221年),桓階得病,曹丕親自去看望,對他説:“我剛剛把我自己未成年的兒子和國家的命運寄託給你,你可要保重和努力啊!”後又晉封桓階為安樂鄉侯,食邑六百户,還把他的三個兒子都賜封為關內侯。因為桓祐是桓階的嗣子,所以沒有封侯,但是當桓祐病故之後,曹丕也追贈他為關內侯。
桓階病勢嚴重,曹丕又派使者傳詔拜他為太常。桓階死後,曹丕傷心得直流眼淚,諡封他為貞侯。桓階的兒子桓嘉繼承了他的爵位,桓階的弟弟桓纂被任命為散騎侍郎,也被賜封為關內侯。 [10] 
正始四年(243年)七月,太常桓階得享從祀於曹操廟庭。 [11] 

桓階個人作品

奏請追崇始祖》、《奏請具受禪禮儀》、《奏議受禪禮儀》、《奏請受禪》、(《藝文類聚》題《勸進表》)、《又奏》、《奏改服色犧牲 [13] 

桓階軼事典故

桓階共籌深謀

曹操平定荊州後,任命桓階為主簿,每有深謀疑事,都會與桓階一起討論,有時討論到過了中午還沒吃飯,有時從夜間議論到天明,曹操嘆道:“昔文帝與賈生共談,不寬膝前於席也。”後來,曹操升桓階為趙郡太守,對他説:“北邊未清,以卿威能震敵,德懷遠人,故用相煩,是亦寇恂河內之舉。” [22]  [23] 

桓階路不拾遺

桓階擔任趙郡太守時,期月之間,增户萬餘。曾經有人把一囊掉在了路上,路過的耕者把粟掛在樹上,其他人看到也沒有去取。過了幾天後,粟的主人得知了此事,順利地取回了粟。 [24-26] 

桓階俸盡食醬酻

桓階任趙郡太守時,俸祿用盡了,於是食用醬酻。曹操得知後,幾次和桓階開玩笑説:“卿家作醬頗得成不耶?”後來,朝廷下詔:“昔子文清儉,朝不謀夕而有脯糧之秩;宣子守約,簞食魚飧而有加梁之賜。豈況光光大魏,富有四海。棟宇大臣而有蔬食,非吾所以禮賢之意也,其賜射鹿師二人,並給媒(曲糵)。” [23]  [27-28] 
注:此事出自《桓階別傳》,原文稱“詔曰”,但曹操生前並未稱帝,不知此為何時之事。 [23]  [28] 

桓階舉薦徐奕

魏諷謀反案爆發後,魏國的中尉楊俊被貶。曹操嘆道:“魏諷之所以敢有反心,是看我的爪牙大臣們無法遏制內奸、防備陰謀。我怎樣能得到像諸葛豐那樣的人,使之替代楊俊呢?”桓階説:“徐奕就是這樣的人。”曹操聽從了桓階的建議,用徐奕為中尉。 [39] 

桓階長者子無褌

桓階生活貧儉,在他擔任尚書令時,曹丕曾乘車到桓家的府第,看見桓家的幾個兒子無,拍着手笑道:“長者的兒子無褌!”於是把他們抱到自己的車上。同日,曹丕拜桓階的兩個兒子為郎,於是讓黃門賜給桓階三十囊衣,説道:“卿兒能趨,可以褌矣。” [29-30] 

桓階上表正朔

漢武帝改元太初開始,“正朔”便成為漢王朝承天之運的象徵。東漢繼承了這一傳統。在這一傳統影響下,曹魏自認為是代漢的新王朝,正朔、服色等如何確定便是統治者無法迴避的問題。這一點魏文帝曹丕受禪後即注意到了。《宋書·禮一》記載文帝黃初元年詔:“……《傳》曰:‘夏數為得天’。朕承唐、虞之美,至於正朔,當依虞、夏故事。若殊徵號,異器械,制禮樂,易服色,用牲幣,自當隨土德之數。每四時之季月,服黃十八日,臘以醜,牲用白,其飾節旄,自當赤,但節幡黃耳。其餘郊祀天地朝會四時之服,宜如漢制。宗廟所服,一如周禮。”
詔書定曹魏為土德。“德”源自戰國鄒衍五德終始説。照五德終始説,德的變遷跟王朝的政治氣運是一致的,唐虞為土德,夏為木德,為金德,為火德,為水德,為火德,曹魏繼漢為土德,與唐虞一致,這樣便遠攀上了唐虞的正統。服色車馬之制則在沿用漢代基本框架的情況下將主色改為與土德對應的黃色,不過其中最重要的正朔並未改易,理由是虞、夏相承而“夏數得天”。因此從總體上看,該詔書並未將正朔、服色這些新王朝的表徵完全確定下來,這跟當時天下分崩,政治動盪以及魏文帝本人崇尚嚴刑峻法,不喜好這些有關。但這並不能滿足公卿們的要求。
尚書令桓階認為: “據三正周復之義,國家承漢氏人正之後,當受之以地正,犧牲宜用白。今從漢十三月正,則犧牲不得獨改。今新建皇統,宜稽古典先代,以從天命,而告朔犧牲,一皆不改,非所以明革命之義也。”
“十三月正”是漢代以自己得人正,以十三月為正月。照三統説,繼承人正的王朝應是地正,正朔、服色都應隨地正而改易。但曹魏繼承了漢的十三月正而卻另定犧牲、節幡等“服色”,不合乎先改正朔再定服色的傳統;並且郊廟朝會之服又沿用了漢代,亦不合自古以來的“革命”之義。這一建議反映了自兩漢以正朔、服色為王朝氣運之象徵這一觀念已深入人心,服色從屬於正朔,應該一同改易。 [12] 

桓階人物評價

曹丕:“吾方託六尺之孤,寄天下之命於卿。勉之!” [31] 
陳壽:“桓階識睹成敗,才周當世……魏世事統台閣,重內輕外,故八座尚書,即古六卿之任也。” [12] 
孫盛:“桓階方惇,有義直之節。” [32] 
蕭繹:“荊南信多君子,雖美歸田鳳,清屬桓階,賞德標奇,未過此子。”

桓階家族成員

桓階祖父

桓超,東漢官吏,曾管理州郡。

桓階父親

桓勝,東漢尚書,在南方有名。 [14] 

桓階弟弟

桓彝,東吳尚書,不肯在宣告孫亮罪狀的文書上署名而被孫綝所殺。 [38] 
桓纂,散騎侍郎,關內侯。 [10] 

桓階妻子

伏氏,按《孫夫人碑》,伏氏温和,少有國色。桓階去世後,曹丕打算把她嫁給濟南人孫氏,孫氏聽從女兒的建議,以自己曾與桓階是同僚為由拒絕。 [15]  [33] 

桓階子女

桓祐,桓階嗣子,但先於桓階去世,追封關內侯。 [10] 
桓嘉,桓階之子,在桓階去世後襲爵,娶升遷亭公主為妻。官至樂安太守,死於東興之戰 [10] 
《三國志》載桓階另有三子,被封為關內侯。 [10] 
桓氏,桓階之女,嫁王式,事見《襄陽耆舊記》。 [36-37] 

桓階孫子

桓翊,桓嘉嗣子。 [10] 
桓陵,桓階之孫,仕晉,官至滎陽太守。 [35] 

桓階表字爭議

關於桓階的字,《三國志》、《魏書》、《長沙耆舊傳》均作“伯緒”; [22]  [20]  [31] 孫夫人碑》則作“伯序”,未知孰是。 [33] 
清人潘眉認為“階”、“序”字義相應,應該以“伯序”為準。 [34] 

桓階史料記載

《三國志·卷二十二·魏書二十二·桓二陳徐衞盧傳第二十二》 [31] 

桓階藝術形象

明清小説《三國演義》中,桓階有時會被誤寫為“桓楷”。他本是孫堅所屬官吏,首次登場於小説第七回孫堅跨江擊劉表時。當時孫堅在峴山樹林中被劉表部將呂公引軍埋伏,襲擊致死;此時孫堅部將黃蓋則在戰場上生擒劉表部將黃祖。桓階便自動請纓帶同黃祖親赴劉表處換回孫堅屍首,差點被劉表謀士蒯良獻計殺害,結果桓階成功完成任務,孫劉兩家亦權且罷兵,後來小説沒有再交代桓階的去向。 [16]  直至第七十九回曹丕篡漢自立,此時桓階已為魏臣,更於第八十回為漢獻帝草擬詔書,第二次降旨禪讓於曹丕。 [17] 
參考資料
  • 1.    《三國志》:桓階字伯緒,長沙臨湘人也。仕郡功曹。太守孫堅舉階孝廉,除尚書郎。父喪還鄉里。會堅擊劉表戰死,階冒難詣表乞堅喪,表義而與之。
  • 2.    《三國志》:後太祖與袁紹相拒於官渡,表舉州以應紹。階説其太守張羨曰:“夫舉事而不本於義,未有不敗者也。故齊桓率諸候以尊周,晉文逐叔帶以納王。今袁氏反此,而劉牧應之,取禍之道也。明府必欲立功明義,全福遠禍,不宜與之同也。”羨曰:“然則何向而可?”階曰:“曹公雖弱,仗義而起,救朝廷之危,奉王命而討有罪,孰敢不服?今若舉四郡保三江以待其來,而為之內應,不亦可乎!”羨曰:“善。”乃舉長沙及旁三郡以拒表,遣使詣太祖。太祖大悦。會紹與太祖連戰,軍未得南。而表急攻羨,羨病死。城陷,階遂自匿。久之,劉表闢為從事祭酒,欲妻以妻妹蔡氏。階自陳已結,拒而不受,因辭疾告退。
  • 3.    《三國志》:太祖定荊州,聞其為張羨謀也,異之,闢為丞相掾主簿,遷趙郡太守。魏國初建,為虎賁中郎將、侍中,時太子未定,而臨淄侯植有寵。階數陳文帝德優齒長,宜為儲副,公規密諫,前後懇至。又毛玠、徐弈以剛蹇少黨,而為西曹掾丁儀所不善,儀屢言其短,賴階左右以自全保,其將順匡救,多此類也。遷尚書,典選舉。
  • 4.    《後漢書·志第十五·五行三》:二十四年八月,漢水溢流,害民人。(《後漢書·志第十五·五行三》是專門記錄洪水等自然災害的)
  • 5.    《襄陽縣誌》:“二十四年八月漢水溢,害稼。”
  • 6.    《三國志·關羽傳》: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
  • 7.    《三國志·于禁傳》: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龐德不屈節而死。
  • 8.    《三國志·龐德傳》:會天霖雨十餘日,漢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與諸將避水上堤。羽乘船攻之,以大船四面射堤上。
  • 9.    《三國志》:曹仁為關羽所圍,太祖遣徐晃救之,不解。太祖欲自南征,以問羣下。羣下皆謂:“王不亟行,今敗矣。”階獨曰:“大王以仁等為足以料事勢不也?”曰:“能。”“大王恐二人遺力邪?”曰:“不。”“然則何為自往?”曰:“吾恐虜眾多,而晃等勢不便耳。”階曰:“今仁等處重圍之中而守死無貳者,誠以大王遠為之勢也。夫居萬死之地,必有死爭之心;內懷死爭,外有強救,大王案六軍以示餘力,何憂於敗而欲自往?”太祖善其言,駐軍於摩陂。賊遂退。
  • 10.    《三國志》:文帝踐阼,遷尚書令,封高鄉亭侯,加侍中。階疾病,帝自臨省,謂曰:“吾方託六尺之孤,寄天下之命於卿。勉之!”徙封安樂鄉侯,邑六百户,又賜階三子爵關內侯。祐以嗣子不封,病卒,又追贈關內侯。後階疾篤,遣使者即拜太常,薨,帝為之流涕,諡曰貞侯。子嘉嗣。以階弟纂為散騎侍郎,賜爵關內侯。嘉尚升遷亭公主,會嘉平中,以樂安太守與吳戰於東關,軍敗,沒。諡曰壯侯。子翊嗣。
  • 11.    《三國志》:七月,詔祀故大司馬曹真、曹休、徵南大將軍夏侯尚、太常桓階、司空陳羣、太傅鍾繇、車騎將軍張郃、左將軍徐晃、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太尉華歆、司徒王朗、驃騎將軍曹洪、徵西將軍夏侯淵、後將軍朱靈、文聘、執金吾臧霸、破虜將軍李典、立義將軍龐德、武猛校尉典韋於太祖廟庭。
  • 12.    《三國志 魏書 桓二陳徐衞盧傳第二十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7-18]
  • 13.    全三國文·魏二十四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3-10-01]
  • 14.    《魏書》:階祖父超,父勝,皆歷典州郡。勝為尚書,著名南方。
  • 15.    《晉任城太守夫人孫氏碑》:長沙人桓伯序有寡妻伏氏,魏文帝以妻邕,辭文帝詔報。
  • 16.    《袁紹磐河戰公孫 孫堅跨江擊劉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7-18]
  • 17.    《曹丕廢帝篡炎劉 漢王正位續大統》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7-18]
  • 18.    《三國志》:桓階字伯緒,長沙臨湘人也。
  • 19.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長沙太守張羨叛表,【英雄記曰:張羨,南陽人。先作零陵、桂陽長,甚得江、湘間心,然性屈強不順。表薄其為人,不甚禮也。羨由是懷恨,遂叛表焉。】表圍之連年不下。羨病死,長沙復立其子懌,表遂攻並懌,南收零、桂,北據漢川,地方數千裏,帶甲十餘萬。
  • 20.    《太平御覽 卷四百六十二 人事部一百三》引王〔沈〕(沉)《魏書》曰:桓階,字伯緒。天下亂,太祖興義兵,袁紹強盛,劉表舉州應之。階説其守張羨曰:“夫舉事而不本於義,未有不敗者也。曹公雖弱,扶義而起,奉王命以討有罪。”羨曰:“善矣!”
  • 21.    卷七十四下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1-05]
  • 22.    《北堂書鈔 卷第六十九 設官部二十一》:內經百度之規外諮千里之策「桓階別傳雲上平荊州乃引桓階入為主簿內經社稷百度之規外勝千里之策 今案御覽二百六十二引桓階別傳無內經以下餘同」每事諮焉「長沙耆舊讚雲字伯緒為丞相主簿功曹每事諮焉乃歎曰昔文帝與賈生共談不寬膝前於席也 今案陳本脱俞本字伯之上留二空格餘同」
  • 23.    《太平御覽 卷二百六十二 職官部六十》引《桓階別傳》曰:上已平荊州,引為主簿,每有深謀疑事,嘗與君籌之,或日昃忘食,或夜坐徹旦。擢為趙郡太守,會郡僚送之,上曰:"北邊未清,以卿威能震敵,德懷遠人,故用相煩,是亦寇恂河內之舉。"階在郡,時俸盡,食醬酻,上聞之,數戲之曰:"卿家醬頗得成不耶?"詔曰:"昔子文清儉,朝不謀夕而有脯糧之秩;宣子守約,簞食魚飧而有加梁之賜。豈況光光大魏,富有四海。棟宇大臣而有蔬食,非吾所以禮賢之意也,其賜射鹿師二人,並給媒。"(齊入謂曲孽為媒。)
  • 24.    《太平御覽 卷八百四十 百穀部四》引《桓階別傳》曰:階為趙郡太守。路有遺粟一囊,耕者得之,舉以系樹。數日,其主聞,還取之。
  • 25.    《水經注 卷十》:《長沙耆舊傳》稱:桓階為趙郡太守,嘗有遺囊粟於路者,行人掛囊粟於樹,莫敢取之,即於是處也。
  • 26.    《太平御覽 卷八百二十二 資產部二》引《桓階別傳》曰:階為趙郡太守,期月之間,增户萬餘。路有遺一囊,耕者見之,舉以系樹。數日,其主還取。
  • 27.    《北堂書鈔 卷第三十八 政術部十二》:食豆䴸「桓階別傳階為趙郡太守俸盡云云上聞之數戲曰卿家醬頗得成否耶 今案本鈔太守中篇引作醬䴸御覽卷二百六十二引作醬酻陳俞本均誤〈豆孚〉」
  • 28.    《太平御覽 卷四百三十一 人事部七十二》引《桓階別傳》曰:階為趙郡太守時,俸盡食醬〈豆孚〉。上聞之,數戲曰:"卿家作醬,頗得成不?"詔曰:"光光大魏,富有四海,棟樑大臣,而有蔬食,非吾所以禮賢之意也。"其賜射鹿師二人,並給媒弩。
  • 29.    《太平御覽 卷四百八十五 人事部一百二十六》引《桓階別傳》曰:階貧儉,文帝嘗幸其第,見諸子無褌,文帝搏手笑曰:"長者子無褌!"乃抱與同乘。是日拜二子為郎,使黃門齎衣三十囊,賜曰:"卿兒能趨可以褌矣。"
  • 30.    《初學記 卷十二》引《桓階別傳》曰:階為尚書令,文帝幸見諸子。少子元禪上搏手曰:“長者子元禪。”是日拜二子為黃門侍郎。
  • 31.    卷二十二 魏書二十二 桓二陳徐衞盧傳第二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1-05]
  • 32.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魏略曰:孫權上書稱臣,稱説天命。王以權書示外曰:"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侍中陳羣、尚書桓階奏曰:"漢自安帝已來,政去公室,國統數絕,至於今者,唯有名號,尺土一民,皆非漢有,期運久已盡,歷數久已終,非適今日也。是以桓、靈之間,諸明圖緯者,皆言'漢行氣盡,黃家當興'。殿下應期,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漢,羣生注望,遐邇怨嘆,是故孫權在遠稱臣,此天人之應,異氣齊聲。臣愚以為虞、夏不以謙辭,殷、周不吝誅放,畏天知命,無所與讓也。"魏氏春秋曰:夏侯惇謂王曰:"天下鹹知漢祚已盡,異代方起。自古已來,能除民害為百姓所歸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餘年,功德著於黎庶,為天下所依歸,應天順民,復何疑哉!"王曰:"'施於有政,是亦為政'。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曹瞞傳及世語並雲桓階勸王正位,夏侯惇以為宜先滅蜀,蜀亡則吳服,二方既定,然後遵舜、禹之軌,王從之。及至王薨,惇追恨前言,發病卒。孫盛評曰:夏侯惇恥為漢官,求受魏印,桓階方惇,有義直之節;考其傳記,世語為妄矣。】
  • 33.    《晉任城大守夫人孫氏之碑》:夫人,濟南孫氏之中女也,實曰□姬。其先與魏同姓,支別閭族,遂以為氏。父列卿,光祿大夫、建德亭侯,以儒雅稱,世済其休。夫人少有淑質,純靜不□。寬仁足以容眾,明敏足以辨物。九歲喪母,少為父所見慈撫。終喪哀毀,𡋐不易位。雖有隱括傅母之訓,罔以加焉。父時未有繼室,長沙人桓伯┘序有寡妻伏氏,魏文帝以用妻之。伏氏柔,少有國色,然非所好,而顧違尊命,莫之能定。夫人謂父曰:“何不以嘗同僚辝之?”父意乃𥧝。文帝詔報之曰:“生敬其人,死辝其室。追遠敬終,違而得道者也。”父悦,入謂之曰:“昔臧武仲先犯齊壯,不令與己邑;今我不犯尊,而蒙優詔,同歸殊途,尒其□哉。”伯序為侍中,父為侍郎,〔此〕為同僚,故夫人〔發之〕。
  • 34.    《三國志集解卷二十二》:【潘眉曰:《任城太守孫夫人碑》雲“長沙人桓伯序”,“緒”當依碑作“序”。階、序字義相應。】
  • 35.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二十二·魏書二十二·桓二陳徐衞盧傳第二十二》:【世説曰:階孫陵,字元徽,有名於晉武帝世,至滎陽太守,卒。】
  • 36.    《太平御覽 卷六百八十九 服章部六》引《襄陽耆舊記》曰:王昌字公伯,為東平相散騎常侍,早卒,婦是任城王曹子大女。昌弟式,字公儀,為渡遼將軍長史,婦是尚書令桓階女。昌母聰明,有典教。二婦入門,皆令變服,下車,不得逾侈。後階子嘉尚魏主,欲金縷衣見式婦,嘉止之,曰:"其遄芟固,不聽善耳,不須持往犯人家法。"
  • 37.    卷六百八十九 ◎服章部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1-05]
  • 38.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六十四 吳書十九 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綝遣中書郎李崇奪亮璽綬,以亮罪狀班告遠近。尚書桓彝不肯署名,綝怒殺之。【漢晉春秋曰:彝,魏尚書令階之弟。吳錄曰:晉武帝問薛瑩吳之名臣,瑩對稱彝有忠貞之節。】
  • 39.    《三國志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太祖徵漢中,魏諷等謀反,中尉楊俊左遷。太祖嘆曰:"諷所以敢生亂心,以吾爪牙之臣無遏奸防謀者故也。安得如諸葛豐者,使代俊乎!"桓階曰:"徐奕其人也。"太祖乃以奕為中尉,手令曰:"昔楚有子玉,文公為之側席而坐;汲黯在朝,淮南為之折謀。詩稱'邦之司直',君之謂與!"
  • 40.    《三國志 卷四十七 吳書二 吳主傳第二》:初,權外託事魏,而誠心不款。魏欲遣侍中辛毗、尚書桓階往與盟誓,並徵任子,權辭讓不受。
  • 41.    《三國志 卷四十七 吳書二 吳主傳第二》:文帝報曰:"君生於擾攘之際,本有從橫之志,降身奉國,以享茲祚。自君策名已來,貢獻盈路。討備之功,國朝仰成。埋而掘之,古人之所恥。朕之與君,大義已定,豈樂勞師遠臨江漢?廊廟之議,王者所不得專;三公上君過失,皆有本末。朕以不明,雖有曾母投杼之疑,猶冀言者不信,以為國福。故先遣使者犒勞,又遣尚書、侍中踐脩前言,以定任子。君遂設辭,不欲使進,議者怪之。又前都尉浩周勸君遣子,乃實朝臣交謀,以此卜君,君果有辭,外引隗囂遣子不終,內喻竇融守忠而已。世殊時異,人各有心。浩周之還,口陳指麾,益令議者發明眾嫌,終始之本,無所據仗,故遂俯仰從羣臣議。今省上事,款誠深至,心用慨然,悽愴動容。即日下詔,敕諸軍但深溝高壘,不得妄進。若君必效忠節,以解疑議,登身朝到,夕召兵還。此言之誠,有如大江!"
  • 42.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二 魏書二 文帝紀第二》:【獻帝傳載禪代眾事曰:……於是侍中辛毗、劉曄、散騎常侍傅巽、衞臻、尚書令桓階、尚書陳矯、陳羣、給事中博士騎都尉蘇林、董巴等奏曰:"伏見太史丞許芝上魏國受命之符;令書懇切,允執謙讓,雖舜、禹、湯、文,義無以過。然古先哲王所以受天命而不辭者,誠急遵皇天之意,副兆民之望,弗得已也。且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又曰:'天垂象,見吉凶,聖人則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效之。'以為天文因人而變,至於河洛之書,著於洪範,則殷、周效而用之矣。斯言,誠帝王之明符,天道之大要也。是以由德應錄者代興於前,失道數盡者迭廢於後,傳譏萇弘欲支天之所壞,而説蔡墨'雷乘乾'之説,明神器之存亡,非人力所能建也。今漢室衰替,帝綱墮墜,天子之詔,歇滅無聞,皇天將舍舊而命新,百姓既去漢而為魏,昭然著明,是可知也。先王撥亂平世,將建洪基;至於殿下,以至德當歷數之運,即位以來,天應人事,粲然大備,神靈圖籍,兼仍往古,休徵嘉兆,跨越前代;是芝所取中黃、運期姓緯之讖,斯文乃著於前世,與漢並見。由是言之,天命久矣,非殿下所得而拒之也。神明之意,候望禋享,兆民顒顒,鹹注嘉願,惟殿下覽圖籍之明文,急天下之公義,輒宣令外內,佈告州郡,使知符命著明,而殿下謙虛之意。"令曰:"下四方以明孤款心,是也。至於覽餘辭,豈餘所謂哉?寧所堪哉?諸卿指論,未若孤自料之審也。夫虛談謬稱,鄙薄所弗當也。且聞比來東征,經郡縣,歷屯田,百姓面有飢色,衣或短褐不完,罪皆在孤;是以上慚眾瑞,下愧士民。由斯言之,德尚未堪偏王,何言帝者也!宜止息此議,無重吾不德,使逝之後,不愧後之君子。"】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