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辛毗

(三國時期曹魏大臣)

鎖定
辛毗(生卒年不詳),字佐治,潁川陽翟人,祖籍隴西。三國時期曹魏大臣。
辛毗跟隨其兄辛評為袁紹效力。曹操任司空時,徵召辛毗,他不受命。官渡之戰後,辛毗為袁紹的兒子袁譚效力,後歸曹操。公元204年,曹操攻下鄴城,上表推薦辛毗任議郎,後為丞相長史。公元220年,曹丕即皇帝位,以辛毗為侍中,賜爵關內侯,後賜廣平亭侯。魏明帝即位,封辛毗潁鄉侯,食邑三百户,後為衞尉。青龍二年(234年),諸葛亮屯兵渭南,司馬懿以辛毗為大將軍軍師,加使持節號。諸葛亮病逝後,辛毗返回,仍任衞尉。逝世後,諡號肅侯 [18]  [12] 
全    名
辛毗 [17] 
佐治
諡    號
肅侯 [18] 
所處時代
漢末三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潁川陽翟 [17] 
主要成就
輔佐曹魏三代帝王
最高官職
衞尉
典    故
辛毗引裾 [1] 
爵    位
穎鄉侯

辛毗人物生平

辛毗侍奉袁氏

辛毗的祖先在東漢初年自隴西東遷潁川陽翟。 [12] 
初平年間,袁紹起兵反董卓,辛毗與哥哥辛評一起投靠袁紹。曹操為司空時,曾徵辟辛毗,辛毗不得應命。 [2] 
袁紹在初平元年建安四年先後驅逐了韓馥,消滅了公孫瓚,佔據了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成為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但由於內部互相傾軋,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戰中被曹操打敗,從此一蹶不振。
建安七年(202年),袁紹死後,他的兩個兒子袁譚袁尚為了爭奪繼承權而大打出手。當時辛毗與郭圖的家屬都成功脱身,唯有辛評家屬被收捕。 [5]  [12] 

辛毗歸入曹營

建安八年(203年),袁譚被袁尚打敗,困守平原郡(今山東平原縣南),走投無路之際,採納郭圖的建議,派辛毗為使者,向曹操請和求救。 [3]  [19] 
當時曹操南征荊州,身在西平縣。辛毗見到曹操,表明袁譚請和之意,曹操大悦。幾天後,曹操又決定攻打荊州,放任袁譚、袁尚相爭。某日,曹操設宴款待,辛毗看到曹操的臉色,知道發現變故,就把事情告訴郭嘉,郭嘉又告訴曹操。曹操問辛毗:“袁譚可信嗎?又一定能擊敗袁尚嗎?”辛毗回答:“明公不必問信與詐,只需論其形勢即可。袁氏兄弟相殘,不是被他人離間的,而是他們兄弟自認為可以平定天下而導致的。如今袁譚向您求援,其勢可想而知。袁尚見袁譚困頓,卻不能取勝,説明袁尚氣力已盡。袁氏對外進攻不利,內部謀臣不和,互相殺伐,兄弟相爭,國一分為二。加上連年征戰,士兵鎧甲裏生了蟣蝨,又遇上旱災、蝗災。饑荒臨頭,國庫空虛,行軍無糧,可謂上有天災、下有人禍。不論智者還是愚者,都知道他們即將土崩瓦解,這是上天要滅亡袁尚啊!有句話叫:‘石城湯池帶甲百萬而無粟者,不能守也。’如今揮師攻打鄴城,袁尚若不回軍解救,就難以保全自己;若回軍解救,則袁譚又緊跟其後。以明公的聲威,迎擊窮困疲憊的敵人,如同秋風吹落葉一般容易。上天把袁尚送給明公,明公不願,卻要攻打荊州。荊州富饒安樂,國內未有變故。仲虺曾説:‘取亂侮亡。’方今二袁不思長遠之計而自相殘殺,正可謂‘亂’;住在城內的人和行軍在外的人都沒有糧食,正可謂‘亡’。二袁朝不慮夕,百姓生活困難,這時明公不去安撫,還想等待來年。如果來年收成好,二袁又自知犯錯,修身養德,就失去用兵的機會了。現在順應袁譚的請求而給予安撫,這對明公來説極其有利。況且四方的寇賊,沒有比得上河北的。河北之地平定,那麼六軍必定強盛,天下必然震恐。”曹操聽了稱善。當時曹營諸將都懷疑有詐,荀攸勸曹操答應,曹操自己也認為可行,便回師北上,到達黎陽。袁尚聞訊,從平原撤兵,回到鄴城。 [4]  [20] 
建安九年(204年),袁尚再次攻打袁譚,留審配鎮守後方,曹操趁機攻打鄴城。八月,審配的侄子審榮打開東門投降。審配在城東南角樓上望見曹軍攻入,怨恨辛評、郭圖敗壞冀州,於是命人趕到鄴城的監獄,殺了辛評全家。當時辛毗身在軍中,在城門打開後進入獄中打算解救辛評家屬,卻發現他們已被殺害。 [5]  [21] 
三國志12辛毗形象 三國志12辛毗形象
同日,曹操軍生擒審配,即將帶到帳下,辛毗等人拿着馬鞭鞭打審配的頭,罵道:“奴才,你今日死定了!”審配回頭説:“狗輩,就是你們害得冀州被破,我恨不得殺你!況且你今日難道能決定我的生死麼?”曹操本無意處死審配,但審配不願屈服,辛毗等人又號哭不斷,曹操才下令斬殺審配。 [5]  [6] 
鄴城平定後,曹操表辛毗為議郎 [22]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進爵為魏王。當時,在立誰為魏王太子這個問題上,曹操一度猶豫不決。曹丕以年長得立,曹植以才高得寵,文武大臣又各有所向。次年,曹丕被立為魏王太子,得意忘形,摟着辛毗的脖子説:“辛先生你知道我有多高興嗎?”辛毗告訴女兒辛憲英,辛憲英由此認為魏國運不昌。 [12]  [23] 
曹操令都護曹洪進軍下辯,命辛毗與曹休參曹洪軍事,又下令説:“昔日高祖貪財好色,而張良、陳平糾正他的過失。現在佐治和文烈身上的擔子不輕啊。”回軍後,辛毗擔任丞相長史。 [24]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故,太子曹丕繼位為魏王。當時孫權表面歸附魏國,曹丕打算派侍中辛毗、尚書桓階前往東吳,與孫權進行盟誓,並請他把兒子送來,但孫權辭讓不受。 [26-27]  之後,侍中辛毗與桓階等人上書曹丕,勸他代漢稱帝。 [28]  曹丕早有此意,不久就威逼漢獻帝退位。曹丕建立曹魏,辛毗也因此被賜爵關內侯,繼續任侍中之職。 [7] 
當時朝廷商議修改正朔問題。辛毗認為:“曹魏遵循舜、禹禪讓的傳統,順天應民。至於商湯、周武,以戰伐得天下,才決定改正朔。孔子説:‘用夏朝的歷法。’《左氏傳》説:‘夏曆合乎正統的天數。’何必要向相反方向修改呢?”曹丕聽從了辛毗的意見。 [25] 
辛毗為人直率,屢次進諫曹丕。有一次,他隨曹丕打獵射雉雞,曹丕説:“射雉樂哉!”辛毗卻説:“於陛下甚樂,而羣下甚苦。”曹丕不作聲,以後亦減少打獵了。 [11] 

辛毗隨軍伐吳

黃初三年(222年),曹丕命上軍大將軍曹真出兵伐吳,以辛毗為軍師,進攻東吳的軍事重鎮江陵。江陵久攻不下,後因長江漲水,魏軍才撤軍北歸。這時,辛毗被封為廣平亭侯,仍任侍中之職。 [10] 
後來,曹丕準備御駕親征,出師伐吳,辛毗勸道:“吳楚之人,險僻難馭。以道德取勝,他們自然臣服;如果道德衰敗,他們自會叛離。這種情況並不始自今日,古人就把他們視為心腹大患。而今陛下擁有天下,那些對您不敬的人,能長久麼?從前南越尉佗稱帝,公孫述號稱天子,結果時間不長,要麼臣服,要麼被殺。為什麼呢?正是因為違背大道,所以不會長久保全。而擁有大德,則無人不心悦誠服的。方今天下剛剛有所平定,土地空曠,人口稀少。即便決定好廟算之策,到出兵時還是要心懷憂慮,而今廟算之策都沒做好,臣實在不見其利。先帝多次率領精兵南下,但只是打到江邊就返回。而今,軍隊並沒有比過去增多,但還要效仿過去一樣出師,是不易取勝的。現在的上策應當是,依照范蠡的辦法,休養生息,讓百姓安居樂業;依照管仲的成法,治理國事;再效法趙充國的屯田方法,申明孔子的安撫遠方的政策。如果這樣,十來年以後,現在的強壯之人,那時仍年輕力壯,兒童也已長大,到時人都可以參戰,百萬居民,都深明大義,官兵都竭力為國奮戰。到時用兵,則無往不勝了。” [30]  曹丕説:“按照你的意思,我還要把敵人交給子孫解決?”辛毗回答:“過去周文王把商紂交給武王來對付,正是深知時勢。如果時勢不利,可以容忍一時。”曹丕不從,依然領兵伐吳,結果望江興嘆,無功而返。 [11] 

辛毗剛亮公直

三國志11辛毗形象 三國志11辛毗形象
黃初七年(226年),魏文帝曹丕病故,曹叡繼位。辛毗進封為潁鄉侯。當時中書監劉放、中書令孫資深得魏明帝寵信,他們專斷朝政,朝中大臣紛紛投靠。辛毗卻不肯趨炎附勢,凡事秉公而斷,從不假以詞色。他的兒子辛敞擔心辛毗遭到讒言陷害,便對辛毗説:“如今劉、孫用事,眾人巴結唯恐不及。大人還是稍稍有所屈尊,和光同塵,要不然他們一定該誹謗您了。”辛毗嚴肅地説:“當今皇帝雖然説不上聰明,可也不是個昏庸頑劣之輩。我立身行道,自有自己的標準。就算是我與劉、孫二人不和,頂多不讓我做三公而已,還能有什麼危害!哪有大丈夫為了三公的頭銜而摧毀自己的氣節呢?”冗從僕射畢軌上表説:“尚書僕射王思是個很勤奮精明的舊臣,但是他的亮節計謀比不上辛毗,應讓辛毗取代王思的職位。”曹叡為此事詢問劉放、孫資。二人説:“陛下任用王思,就是因為看中了他的實幹精神,不看中虛名。辛毗確實有高風亮節,但性情剛直專斷,陛下應慎重考慮。”結果曹叡沒有起用辛毗為尚書僕射,而是出任衞尉。 [12]  [31] 
曹叡大修宮殿,百姓勞苦。辛毗上疏勸諫道:“我聽説諸葛亮講武治軍,孫權到遼東買馬,似乎要擴充實力。‘備豫不虞’,是古來就稱道的善政。而今大興土木,加之連年糧食歉收。《詩經·大雅》説:‘民亦勞止,迄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願陛下以國家為重。”曹叡説:“東吳、西蜀還未消滅,這裏則大興土木,正可以給那些邀取名譽而敢於直諫的人提供機會。帝王的首都,應當讓老百姓分擔責任,共同修築,省得後世再勞民傷財。這是蕭何為漢朝國都規劃的基本策略,而今你是大魏重臣,應當理解這點。”曹叡又想削平芒山,在上面建造高台樓觀,站在那裏可以望見孟津。辛毗上諫説:“天地有其本來的面貌,該高的讓它高,該低的讓它低,而今反其道而行之,既不符合天理,又勞民傷財,民眾苦不堪言。再説,如果大河氾濫,洪水為害,丘陵都夷為平川,還怎麼防禦它呢?”曹叡這才罷手。 [32] 

辛毗持節止戰

青龍二年(234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大舉伐魏,曹叡命大將軍司馬懿率軍抵抗。兩軍對壘,司馬懿以逸待勞,諸葛亮屢次挑戰他都置之不理。後來諸葛亮派人給司馬懿送去女人穿的衣服,以此來刺激他出營作戰。魏軍眾將都以此為恥,要求出戰。司馬懿上書要求出戰,被曹叡拒絕。曹叡唯恐眾將不聽調度,就派辛毗為大將軍軍師,持節趕赴魏軍大營,遏制諸將行動。將領們都因辛毗素以剛正、執法嚴明而不敢輕言戰事。司馬懿屢次請求出兵,都被辛毗嚴辭拒絕。 [29]  蜀將姜維對諸葛亮説:“辛佐治仗節而到,敵人不會再出戰了。”諸葛亮説:“司馬懿本就沒有戰心,他堅持請戰,是為了向部下示武。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如果他認為能夠打敗我,怎會千里請戰呢!” [37-38] 
兩軍在五丈原對峙三個多月,諸葛亮操勞成疾,病逝軍中。魏軍班師回朝後,辛毗歸任衞尉。辛毗去世後,明帝贈他諡號為肅侯。 [13] 
多年後,辛毗配享魏文帝廟。 [14] 

辛毗軼事典故

辛毗辛陳杜趙

辛毗與同郡陳羣杜襲趙儼並知名,號曰“辛、陳、杜、趙”。 [33] 

辛毗辛毗引裾

黃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想從冀州遷徙士家十萬户到洛陽。當時連年乾旱,蝗災肆虐,中原大地發生了嚴重的饑荒。羣臣都認為在饑荒之年不宜這樣做,魏文帝剛愎自用,一意孤行。擔任侍中的辛毗堅決反對,再次勸諫,想讓魏文帝收回成命。魏文帝十分生氣地對辛毗説:“我不想和你談論此事。”辛毗從容地説:“陛下既然不認為臣不肖,讓臣隨侍左右。密室之議,朝堂之論,為臣都應該切問應對,拾遺補闕,陛下怎麼能不同臣下商議?何況臣所談論的並非個人私事,事關社稷安危,臣不能不説。”魏文帝無言以對,站起來要回後宮,辛毗拉住他的衣襟不放,魏文帝用力奪回衣服,悻悻回宮。過了一會兒,他火氣稍消,又出來責問辛毗:“佐治,你為什麼要苦苦地同我作對呢?”辛毗誠懇地説:“在這種饑荒年月,強行把他們遷徙到河南,沒有糧食來救濟他們,這樣會使他們心懷怨恨,失去人心,因此我不得不力爭陛下收回成命!”最後魏文帝下令,遷五萬户,這不能不説是辛毗力爭的結果,雖如此,仍是巨大的人民遷徙,給遷徙人民帶來極大的困難。 [8]  隋代的楊契丹就畫有《辛毗引裾圖》,唐代文學家——李翰在收集古今各類的典故而編纂《蒙求》時,也因此而特意收錄了“辛毗引裾”的這一典故。 [1]  [9] 

辛毗歷史評價

畢軌:“尚書僕射王思精勤舊吏,忠亮計略不如辛毗。辛毗宜代思。”
劉放、孫資:“辛毗實亮宜,然性剛而專。”
陳壽:“辛毗、楊阜,剛亮公直,正諫匪躬,亞乎汲黯之高風焉。” [12] 
何尚之:“清道而動,帝王成則,古今深誡,安不忘危。若值汲黯、辛毗,必將犯顏切諫,但臣等碌碌,每存順默耳。” [15] 
唐德宗李適:“聞諸辛毗,牽裾魏後,則有禽息,竭忠碎首,勉思獻替,以平可否。勿謂無傷,自微而彰;勿謂何害,積小成大。”
王夫之:“迨於子桓之世,賈詡、辛毗、劉曄、孫資皆坐照千里之外,而持之也定。”

辛毗人際關係

兄長:辛評,曾任韓馥袁紹部下,後跟隨袁譚
女兒:辛憲英,素以智著稱,舊時曾有歌將辛憲英的智、曹娥的孝、木蘭的貞、曹令女的節、蘇若蘭的才和孟姜的烈並稱,皆謂之出類拔萃。 [16] 
女婿:羊耽,太常卿,太傅羊祜的叔父;
兒子:辛敞,河內太守、衞尉
外孫:羊琇中護軍、散騎常侍、甘露亭侯。
外孫女:羊姬,一代經學大家。

辛毗相關爭議

《魏略》記載,張郃死後,曹叡為之痛惜,臨朝嘆道:“蜀地未平而張郃身死,之後該怎麼辦呢!”司空陳羣説:“張郃確實是國家依賴的良將。”辛毗心中認為張郃雖然可惜,但他已經死了,不應該在內削弱主上的意志,而示外以不大,於是對陳羣説:“陳公,你這是什麼話!建安之末時,天下不可一日沒有武皇帝。委國祚之後,文皇帝接受天命,黃初之世時,又説不可沒有文皇帝。等到文皇帝委棄天下,而陛下龍興。如今國家缺少的,豈是一個張郃呢?”陳羣説:“也確實如辛毗所言。”曹叡笑道:“陳公可以説是善變啊。” [34] 
南朝宋史學家裴松之認為:“擬人必於其倫,取譬宜引其類,故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毗欲弘廣主意,當舉若張遼之疇,安有於一將之死而可以祖宗為譬哉?非所宜言,莫過於茲,進違其類,退似諂佞,佐治剛正之體,不宜有此。魏略既已難信,習氏又從而載之,竊謂斯人受誣不少。” [34] 

辛毗藝術形象

辛毗文學形象

在小説《三國演義》中,辛毗與正史略有不同。小説中辛毗是辛評之弟,初為平原令,輔佐袁譚。袁譚、袁尚交戰之際,郭圖推薦辛毗為使,赴曹營求和。辛毗也趁機建議曹操討伐二袁。曹操圍困鄴城時,令辛毗用槍挑袁尚印綬衣服,招安城內之人。審配大怒,將辛毗家屋老小八十餘口,就於城上斬之,將頭擲下。審榮與辛毗關係要好,於是主動打開城門。審配被擒後,辛毗力勸曹操將他處死。 [35]  魏明帝曹叡時,辛毗擔任衞尉。司馬懿上表請戰之時,辛毗料定司馬懿不願出戰,上表只是想遏止諸將之心。曹叡於是令辛毗持節至渭北寨傳諭,令勿出戰。 [36] 

辛毗影視形象

1994年電視劇《三國演義》:由馬興躍(《羣雄逐鹿》)、秦寶林(《南征北戰》)分別飾演辛毗;
辛毗影視形象
辛毗影視形象(2張)
1999年電視劇《曹操》:扮演者不詳;
2002年電視劇《洛神》:李龍基飾演辛毗;
2012年電視劇《曹操》:扮演者不詳。
參考資料
  • 1.    《蒙求》:樊噲排闥,辛毗引裾。
  • 2.    晉·陳壽撰《三國志·卷二十五·魏書二十五辛毗楊阜高堂隆傳》:毗隨兄評從袁紹。太祖為司空,闢毗,毗不得應命。太祖為司空,闢毗,毗不得應命。
  • 3.    晉·陳壽撰《三國志·卷二十五·魏書二十五辛毗楊阜高堂隆傳》:及袁尚攻兄譚於平原,譚使毗詣太祖求和。
  • 4.    晉·陳壽撰《三國志·卷二十五·魏書二十五辛毗楊阜高堂隆傳》:太祖將徵荊州,次於西平。毗見太祖致譚意,太祖大悦。後數日,更欲先平荊州,使譚、尚自相弊。他日置酒,毗望太祖色,知有變,以語郭嘉。嘉白太祖,太祖謂毗曰:“譚可信?尚必可克不?”毗對曰:“明公無問信與詐也,直當論其勢耳。袁氏本兄弟相伐,非謂他人能間其間,乃謂天下可定於己也。今一旦求救於明公,此可知也。顯甫見顯思困而不能取,此力竭也。兵革敗於外,謀臣誅於內,兄弟讒鬩,國分為二;連年戰伐,而介冑生蟣蝨,加以旱蝗,饑饉並臻,國無囷倉,行無裹糧,天災應於上,人事困於下,民無愚智,皆知土崩瓦解,此乃天亡尚之時也。兵法稱有石城湯池帶甲百萬而無粟者,不能守也。今往攻鄴,尚不還救,即不能自守。還救,即譚踵其後。以明公之威,應困窮之敵,擊疲弊之寇,無異迅風之振秋葉矣。天以袁尚與明公,明公不取而伐荊州。荊州豐樂,國未有釁。仲虺有言:‘取亂侮亡。’方今二袁不務遠略而內相圖,可謂亂矣;居者無食,行者無糧,可謂亡矣。朝不謀夕,民命靡繼,而不綏之,欲待他年;他年或登,又自知亡而改脩厥德,失所以用兵之要矣。今因其請救而撫之,利莫大焉。且四方之寇,莫大於河北;河北平,則六軍盛而天下震。”太祖曰:“善。”乃許譚平,次於黎陽。明年攻鄴,克之,表毗為議郎。
  • 5.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先賢行狀曰:配字正南,魏郡人,少忠烈慷慨,有不可犯之節。袁紹領冀州,委以腹心之任,以為治中別駕,並總幕府。初,譚之去,皆呼辛毗、郭圖家得出,而辛評家獨被收。及配兄子開城門內兵,時配在城東南角樓上,望見太祖兵入,忿辛、郭壞敗冀州,乃遣人馳詣鄴獄,指殺仲治家。是時,辛毗在軍,聞門開,馳走詣獄,欲解其兄家,兄家已死。是日生縛配,將詣帳下,辛毗等逆以馬鞭擊其頭,罵之曰:"奴,汝今日真死矣!"配顧曰:"狗輩,正由汝曹破我冀州,恨不得殺汝也!且汝今日能殺生我邪?"有頃,公引見,謂配:"知誰開卿城門?"配曰:"不知也。"曰:"自卿子榮耳。"配曰:"小兒不足用乃至此!"公復謂曰:"曩日孤之行圍,何弩之多也?"配曰:"恨其少耳!"公曰:"卿忠於袁氏父子,亦自不得不爾也。"有意欲活之。配既無撓辭,而辛毗等號哭不已,乃殺之。】
  • 6.    《資治通鑑 卷六十四 漢紀五十六》辛評家系鄴獄,辛毗馳往,欲解之,已悉為配所殺。操兵縛配詣帳下,毗逆以馬鞭擊其頭,罵之曰:"奴,汝今日真死矣!"配顧曰:"狗輩,正由汝曹破我冀州,恨不得殺汝也!且汝今日能殺生我邪?"有頃,操引見,謂配曰:"曩日孤之行圍,何弩之多也!"配曰:"猶恨其少!"操曰:"卿忠於袁氏,亦自不得不爾。"意欲活之。配意氣壯烈,終於橈辭,而辛毗等號哭不已,遂斬之。
  • 7.    晉·陳壽撰《三國志·卷二十五·魏書二十五辛毗楊阜高堂隆傳》:文帝踐阼,遷侍中,賜爵關內侯。
  • 8.    晉·陳壽撰《三國志·卷二十五·魏書二十五辛毗楊阜高堂隆傳》:帝欲徙冀州士家十萬户實河南。時連蝗民飢,羣司以為不可,而帝意甚盛。毗與朝臣俱求見,帝知其欲諫,作色以見之,皆莫敢言。毗曰:“陛下欲徙士家,其計安出:”帝曰:“卿謂我徙之非邪?”毗曰:“誠以為非也。”帝曰:“吾不與卿共議也。”毗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廁之謀議之官,安得不與臣議邪!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慮也,安得怒臣!”帝不答,起入內;毗隨而引其裾,帝遂奮衣不還,良久乃出,曰:“佐治,卿持我何太急邪?”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無以食也。”帝遂徙其半。
  • 9.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錄》
  • 10.    晉·陳壽撰《三國志·卷二十五·魏書二十五辛毗楊阜高堂隆傳》:上軍大將軍曹真徵朱然於江陵,毗行軍師。還,封廣平亭侯。
  • 11.    晉·陳壽撰《三國志·卷二十五·魏書二十五辛毗楊阜高堂隆傳》:帝曰:“如卿意,更當以虜遺子孫邪?”毗對曰:“昔周文王以紂遺武王,唯知時也。苟時未可,容得已乎!”帝竟伐吳,至江而還。
  • 12.    晉·陳壽撰《三國志·卷二十五·魏書二十五辛毗楊阜高堂隆傳》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010-6]
  • 13.    晉·陳壽撰《三國志·卷二十五·魏書二十五辛毗楊阜高堂隆傳》:亮卒,復還為衞尉。薨,諡曰肅侯。子敞嗣,鹹熙中為河內太守。
  • 14.    《文獻通考·宗廟考》:魏文皇帝於河南府,以太尉、壽鄉肅侯賈詡,司徒、蘭陵成侯王景興,大司馬、邵陵元侯曹真,衞尉、穎鄉肅侯辛毗配。
  • 15.    宋書 列傳第二十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4-10]
  • 16.    裴松之所注三國志—《辛毗傳》
  • 17.    《三國志》:辛毗字佐治,潁川陽翟人也。
  • 18.    《三國志》:薨,諡曰肅侯。
  • 19.    《三國志 卷二十五 魏書二十五 辛毗楊阜高堂隆傳第二十五》裴松之注引《英雄記》:譚、尚戰於外門,譚軍敗奔北。郭圖説譚曰:"今將軍國小兵少,糧匱勢弱,顯甫之來,久則不敵。愚以為可呼曹公來擊顯甫。曹公至,必先攻鄴,顯甫還救。將軍引兵而西,自鄴以北皆可虜得。若顯甫軍破,其兵奔亡,又可斂取以拒曹公。曹公遠僑而來,糧餉不繼,必自逃去。比此之際,趙國以北皆我之有,亦足與曹公為對矣。不然,不諧。"譚始不納,後遂從之。問圖:"誰可使?"圖答:"辛佐治可。"譚遂遣毗詣太祖。
  • 20.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八月,公徵劉表,軍西平。公之去鄴而南也,譚、尚爭冀州,譚為尚所敗,走保平原。尚攻之急,譚遣辛毗乞降請救。諸將皆疑,荀攸勸公許之,【魏書曰:公雲:"我攻呂布,表不為寇,官渡之役,不救袁紹,此自守之賊也,宜為後圖。譚、尚狡猾,當乘其亂。縱譚挾詐,不終束手,使我破尚,偏收其地,利自多矣。"乃許之。】公乃引軍還。冬十月,到黎陽,為子整與譚結婚。【臣松之案:紹死至此,過週五月耳。譚雖出後其伯,不為紹服三年,而於再期之內以行吉禮,悖矣。魏武或以權宜與之約言;今雲結婚,未必便以此年成禮。】尚聞公北,乃釋平原還鄴。
  • 21.    《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九年春正月,濟河,遏淇水入白溝以通糧道。二月,尚復攻譚,留蘇由、審配守鄴。公進軍到洹水,由降。既至,攻鄴,為土山、地道。武安長尹楷屯毛城,通上黨糧道。夏四月,留曹洪攻鄴,公自將擊楷,破之而還。尚將沮鵠守邯鄲,又擊拔之。易陽令韓範、涉長梁岐舉縣降,賜爵關內侯。五月,毀土山、地道,作圍塹,決漳水灌城;城中餓死者過半。秋七月,尚還救鄴,諸將皆以為"此歸師,人自為戰,不如避之"。公曰:"尚從大道來,當避之;若循西山來者,此成禽耳。"尚果循西山來,臨滏水為營。夜遣兵犯圍,公逆擊破走之,遂圍其營。未合,尚懼,遣故豫州刺史陰夔及陳琳乞降,公不許,為圍益急。尚夜遁,保祁山,追擊之。其將馬延、張顗等臨陳降,眾大潰,尚走中山。盡獲其輜重,得尚印綬節鉞,使尚降人示其家,城中崩沮。八月,審配兄子榮夜開所守城東門內兵。配逆戰,敗,生禽配,斬之,鄴定。
  • 22.    《三國志·卷二十五·魏書二十五辛毗楊阜高堂隆傳》:明年攻鄴,克之,表毗為議郎。
  • 23.    《晉書 卷九十六 列傳第六十六》:羊耽妻辛氏,字憲英,隴西人,魏侍中毗之女也。聰朗有才鑑。初,魏文帝得立為太子,抱毗項謂之曰:"辛君知我喜不?"毗以告憲英,憲英嘆曰:"太子,代君主宗廟社稷者也。代君不可以不戚,主國不可以不懼,宜戚而喜,何以能久!魏其不昌乎?"
  • 24.    《三國志·卷二十五·魏書二十五辛毗楊阜高堂隆傳》:久之,太祖遣都護曹洪平下辯,使毗與曹休參之,令曰:"昔高祖貪財好色,而良、平匡其過失。今佐治、文烈憂不輕矣。"軍還,為丞相長史。
  • 25.    《三國志·卷二十五·魏書二十五辛毗楊阜高堂隆傳》:時議改正朔。毗以魏氏遵舜、禹之統,應天順民;至於湯、武,以戰伐定天下,乃改正朔。孔子曰"行夏之時",左氏傳曰"夏數為得天正",何必期於相反。帝善而從之。
  • 26.    《三國志 卷四十七 吳書二 吳主傳第二》:初,權外託事魏,而誠心不款。魏欲遣侍中辛毗、尚書桓階往與盟誓,並徵任子,權辭讓不受。
  • 27.    《三國志 卷四十七 吳書二 吳主傳第二》:文帝報曰:"君生於擾攘之際,本有從橫之志,降身奉國,以享茲祚。自君策名已來,貢獻盈路。討備之功,國朝仰成。埋而掘之,古人之所恥。朕之與君,大義已定,豈樂勞師遠臨江漢?廊廟之議,王者所不得專;三公上君過失,皆有本末。朕以不明,雖有曾母投杼之疑,猶冀言者不信,以為國福。故先遣使者犒勞,又遣尚書、侍中踐脩前言,以定任子。君遂設辭,不欲使進,議者怪之。又前都尉浩周勸君遣子,乃實朝臣交謀,以此卜君,君果有辭,外引隗囂遣子不終,內喻竇融守忠而已。世殊時異,人各有心。浩周之還,口陳指麾,益令議者發明眾嫌,終始之本,無所據仗,故遂俯仰從羣臣議。今省上事,款誠深至,心用慨然,悽愴動容。即日下詔,敕諸軍但深溝高壘,不得妄進。若君必效忠節,以解疑議,登身朝到,夕召兵還。此言之誠,有如大江!"
  • 28.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二 魏書二 文帝紀第二》:【獻帝傳載禪代眾事曰:……於是侍中辛毗、劉曄、散騎常侍傅巽、衞臻、尚書令桓階、尚書陳矯、陳羣、給事中博士騎都尉蘇林、董巴等奏曰:"伏見太史丞許芝上魏國受命之符;令書懇切,允執謙讓,雖舜、禹、湯、文,義無以過。然古先哲王所以受天命而不辭者,誠急遵皇天之意,副兆民之望,弗得已也。且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又曰:'天垂象,見吉凶,聖人則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效之。'以為天文因人而變,至於河洛之書,著於洪範,則殷、周效而用之矣。斯言,誠帝王之明符,天道之大要也。是以由德應錄者代興於前,失道數盡者迭廢於後,傳譏萇弘欲支天之所壞,而説蔡墨'雷乘乾'之説,明神器之存亡,非人力所能建也。今漢室衰替,帝綱墮墜,天子之詔,歇滅無聞,皇天將舍舊而命新,百姓既去漢而為魏,昭然著明,是可知也。先王撥亂平世,將建洪基;至於殿下,以至德當歷數之運,即位以來,天應人事,粲然大備,神靈圖籍,兼仍往古,休徵嘉兆,跨越前代;是芝所取中黃、運期姓緯之讖,斯文乃著於前世,與漢並見。由是言之,天命久矣,非殿下所得而拒之也。神明之意,候望禋享,兆民顒顒,鹹注嘉願,惟殿下覽圖籍之明文,急天下之公義,輒宣令外內,佈告州郡,使知符命著明,而殿下謙虛之意。"令曰:"下四方以明孤款心,是也。至於覽餘辭,豈餘所謂哉?寧所堪哉?諸卿指論,未若孤自料之審也。夫虛談謬稱,鄙薄所弗當也。且聞比來東征,經郡縣,歷屯田,百姓面有飢色,衣或短褐不完,罪皆在孤;是以上慚眾瑞,下愧士民。由斯言之,德尚未堪偏王,何言帝者也!宜止息此議,無重吾不德,使逝之後,不愧後之君子。"】
  • 29.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二十五·魏書二十五辛毗楊阜高堂隆傳》:青龍二年,諸葛亮率眾出渭南。先是,大將軍司馬宣王數請與亮戰,明帝終不聽。是歲恐不能禁,乃以毗為大將軍軍師,使持節;六軍皆肅,準毗節度,莫敢犯違。【魏略曰:宣王數數欲進攻,毗禁不聽。宣王雖能行意,而每屈於毗。】
  • 30.    《三國志·卷二十五·魏書二十五辛毗楊阜高堂隆傳》:帝欲大興軍徵吳,毗諫曰:"吳、楚之民,險而難御,道隆後服,道洿先叛,自古患之,非徒今也。今陛下祚有海內,夫不賓者,其能久乎?昔尉佗稱帝,子陽僣號,歷年未幾,或臣或誅。何則,違逆之道不久全,而大德無所不服也。方今天下新定,土廣民稀。夫廟算而後出軍,猶臨事而懼,況今廟算有闕而欲用之,臣誠未見其利也。先帝屢起鋭師,臨江而旋。今六軍不增於故,而復循之,此未易也。今日之計,莫若脩范蠡之養民,法管仲之寄政,則充國之屯田,明仲尼之懷遠;十年之中,強壯未老,童齔勝戰,兆民知義,將士思奮,然後用之,則役不再舉矣。"
  • 31.    《三國志·卷二十五·魏書二十五辛毗楊阜高堂隆傳》:明帝即位,進封潁鄉侯,邑三百户。時中書監劉放、令孫資見信於主,制斷時政,大臣莫不交好,而毗不與往來。毗子敞諫曰:"今劉、孫用事,眾皆影附,大人宜小降意,和光同塵;不然必有謗言。"毗正色曰:"主上雖未稱聰明,不為闇劣。吾之立身,自有本未。就與劉、孫不平,不過令吾不作三公而已,何危害之有?焉有大丈夫欲為公而毀其高節者邪?"冗從僕射畢軌表言:"尚書僕射王思精勤舊吏,忠亮計略不如辛毗,毗宜代思。"帝以訪放、資,放、資對曰:"陛下用思者,誠欲取其效力,不貴虛名也。毗實亮直,然性剛而專,聖慮所當深察也。"遂不用。出為衞尉。
  • 32.    《三國志·卷二十五·魏書二十五辛毗楊阜高堂隆傳》:帝方脩殿舍,百姓勞役,毗上疏曰:"竊聞諸葛亮講武治兵,而孫權巿馬遼東,量其意指,似欲相左右。備豫不虞,古之善政,而今者宮室大興,加連年穀麥不收。詩云:'民亦勞止,迄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唯陛下為社稷計。"帝報曰:"二虜未滅而治宮室,直諫者立名之時也。夫王者之都,當及民勞兼辦,使後世無所復增,是蕭何為漢規摹之略也。今卿為魏重臣,亦宜解其大歸。"帝又欲平北芒,令於其上作台觀,則見孟津。毗諫曰:"天地之性,高高下下,今而反之,既非其理;加以損費人功,民不堪役。且若九河盈溢,洪水為害,而丘陵皆夷,將何以御之?"帝乃止。
  • 33.    《三國志 卷二十三 魏書二十三 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初,儼與同郡辛毗、陳羣、杜襲並知名,號曰辛、陳、杜、趙雲。
  • 34.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二十五·魏書二十五辛毗楊阜高堂隆傳》:【魏略曰:諸葛亮圍祁山,不克,引退。張郃追之,為流矢所中死。帝惜郃,臨朝而嘆曰:"蜀未平而郃死,將若之何!"司空陳羣曰:"郃誠良將,國所依也。"毗心以為郃雖可惜,然已死,不當內弱主意,而示外以不大也。乃持羣曰:"陳公,是何言歟!當建安之末,天下不可一日無武皇帝也,及委國祚,而文皇帝受命,黃初之世,亦謂不可無文皇帝也,及委棄天下,而陛下龍興。今國內所少,豈張郃乎?"陳羣曰:"亦誠如辛毗言。"帝笑曰:"陳公可謂善變矣。"臣松之以為擬人必於其倫,取譬宜引其類,故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毗欲弘廣主意,當舉若張遼之疇,安有於一將之死而可以祖宗為譬哉?非所宜言,莫過於茲,進違其類,退似諂佞,佐治剛正之體,不宜有此。魏略既已難信,習氏又從而載之,竊謂斯人受誣不少。】
  • 35.    三國演義(第32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4-01-02]
  • 36.    三國演義(第103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4-01-02]
  • 37.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漢晉春秋曰:亮自至,數挑戰。宣王亦表固請戰。使衞尉辛毗持節以制之。姜維謂亮曰:"辛佐治仗節而到,賊不復出矣。"亮曰:"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
  • 38.    《晉書 卷一 帝紀第一》:亮數挑戰,帝不出,因遺帝巾幗婦人之飾。帝怒,表請決戰,天子不許,乃遣骨鯁臣衞尉辛毗杖節為軍師以制之。後亮復來挑戰,帝將出兵以應之,毗杖節立軍門,帝乃止。初,蜀將姜維聞毗來,謂亮曰:"辛毗杖節而至,賊不復出矣。"亮曰:"彼本無戰心,所以固請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