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侍中
- 解 釋
- 古代職官名
- 出 處
- 《史記·孝武本紀》
- 始 置
- 秦朝
- 廢 止
- 元以後廢止
侍中介紹
編輯侍中,為了古代職官名。秦始置,是列侯以下至郎中的加官,沒有定員,為丞相之史,以其往來東廂奏事,故謂之侍中。兩漢沿置,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出入宮廷,與聞朝政,逐漸變為親信貴重之職。晉以後,曾相當於宰相。隋因避諱改稱納言,又稱侍內。唐複稱,為門下省長官,乃宰相之職。北宋猶存其名,南宋廢。
《史記·孝武本紀》:“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薦紳,射牛行事。”《漢書·百官公卿表上》:“侍中、左右曹諸史、散騎、中常侍,皆加官……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新唐書·百官志一》:“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長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國政,此宰相職也。”清 袁枚《隨園隨筆·古官尊卑不一》:“秦漢侍中本丞相史,不過掌虎子、捧唾壺等事。而晉以後之侍中,乃宰相也。”參閲《文獻通考·職官四》。
侍中發展
編輯侍中秦代
官名。秦侍中為丞相之“史”(屬員),以往來殿內東廂奏事,故名。
侍中漢代
漢為上起列侯、下至郎中的加官。“出入禁中、顧問應對,位次常侍“
[1]
,加此官者可出入宮廷,擔任皇帝侍從。侍中任務很雜,須分掌乘輿服物(包抱“虎子”即溺器在內)。漢武帝以此為近臣加官。《齊職儀》載:“漢侍中掌乘輿服物,下至褻器虎子之屬。”就是説侍中是皇帝近臣,掌管皇帝的車、轎、衣服、器物等,甚至還負責給皇帝端尿盆。但也會參與朝事,因此官因身居君側,常備顧問應對,地位漸趨貴重。
武帝時因侍中莽何羅圖謀行刺,始令侍中出居宮外。王莽執政時復入,東漢章帝時復出外。秦、漢侍中員額無定。魏、晉定為四人,加官者不在限額內,職責與秦、漢侍中不同,雖仍在近側,而不任雜務,與散騎常侍同備顧問應對,拾遺補缺,遂成為清要之官。
侍中魏晉
曹魏時,侍中在九品官制中列第三品
[3]
,多用於加銜。司馬懿、曹爽執政都加銜侍中。晉朝侍中同為第三品
[4]
,且改侍中寺名為門下省。曹魏時期侍中的百官朝位根據羣臣上郭太后表記載排在九卿之下,在尚書僕射和中書監、中書令之上,大將軍執政時的尚書僕射和中書監、中書令是沒有實權,可是曹魏還沒有一位專職侍中能對朝政產生影響。
曹魏掌權的中書監劉放、中書令孫資甚至可以決定三公任免,晉朝的中書監荀勖也曾參與司徒任命,當時他也加銜侍中。《晉書》温嶠傳:明帝即位,(温嶠)拜侍中,機密大謀皆所參綜,詔命文翰亦悉預焉。晉朝的侍中已經具有宰相的權限,僅僅因為晉朝的侍中不像人們想象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風光,晉朝官吏任職、升遷程序與其他朝代最後任職的往往是最高職務的宰相不同,晉朝官員升降頻繁,官員往往擔任宰相後還會擔任地位低的職務,因此被忽視了。
泰始二年,詔曰:“古者百官,官箴王闕。然保氏特以諫諍為職,今之侍中、常侍實處此位。擇其能正色弼違匡救不逮者,以兼此選。”由侍中侯史光等巡視天下,侍中已經從曹魏時期的加銜、內廷顧問成為有實權的職務,侍中任愷與尚書令、車騎將軍賈充的矛盾就表明了侍中的權限和影響力。北魏時尤重其官。
侍中南朝
南朝宋文帝以侍中掌機要,梁、陳相沿,多作為重臣的加職。
侍中隋代
侍中唐代
《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下開元元年:“十二月,庚寅,赦天下,改元。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中書省為紫微省;門下省為黃門省,侍中為監;雍州為京兆府,洛州為河南府,長史為尹,司馬為少尹。”
[2]
侍中宋遼金
宋時甚少除授,從太祖至神宗,拜侍中者僅範質、慕容延釗、趙普、丁謂、馮拯、黃中庸六人。元豐改制,以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為宰相,行侍中之職。遼、金時期的侍中也多是三公的加銜,也有專職的,比如遼國的侍中蕭思温,擁立遼世宗,金國的丞相、重臣多有侍中加銜。
侍中元代
元時設中書省,以中書令丞為宰相,平章、參政為副,不設侍中。期間曾有設門下省之議,不果。祭祀時以他官充侍中以備禮儀所需。
侍中明清
明初廢中書省不設宰相,無侍中之任。建文年間曾設侍中,正二品,位次尚書,在侍郎上。成祖即位後廢。清朝不設宰相,與明代同。
侍中列表
編輯侍中漢朝
西漢
盧綰,以客從,入漢為將軍,常侍中
衞青,上乃召青為建章監,侍中,及同母昆弟貴。大將軍青侍中。
霍去病,年十八,為天子侍中。
荀彘,以御見侍中。
韓增,為郎,諸曹,侍中,光祿大夫。
李陵,少為侍中建章監。
霍光以郎稍選諸曹,侍中。
上官桀,以未央廄令,親近,為侍中。
張千秋,張安世子,延壽,彭祖,俱為中郎將,侍中。
衞尉王莽子男忽侍中。
於定國,子永以父任為侍中,中郎將。
史高,以外屬舊恩為侍中。
霍山,奉車都尉,侍中,領胡越兵。
史丹九男,皆以丹任併為侍中諸曹,親近在左右。
金敞,漢元帝時,為騎都尉,侍中。
金敞子涉本為左曹,詔拜侍中,成帝時為侍中,騎都尉。
金涉兩子湯、融,皆侍中,諸曹,將,大夫。
金欽,光祿大夫,侍中。
王林卿,邛成太后外家為侍中,通輕俠。
王商,漢成帝時,擢為侍中,中郎將。
王龔以光祿勳為侍中。
東漢
來歷,以公主子為侍中,監羽林右騎,遷射聲校尉。
鄧藩,尚顯宗女平臯長公主為侍中。
鄧弘,鄧閭,侍中。
寇榮,為侍中,誅廢。
耿承,襲公主爵為林慮侯,侍中。
邳形,以故少府為侍中。
馬武,振武將軍,侍中,騎都尉。
張酺,以侍郎為侍中。
爰延,徵博士,舉賢良,再遷為侍中。
歐陽地餘,以侍中為少府。
伏無忌,侍中,屯騎校尉。
承宮,以左中郎將拜侍中。
楊厚,以議郎三遷為侍中。
馮柱,侍中;柱子石,侍中,稍遷衞尉。
梁安國,以嗣侯為侍中,有罪免。
梁商,以黃門侍郎遷侍中,屯騎校尉。
梁冀,初為黃門侍郎,轉侍中,虎賁中郎將。
曹充,持慶氏禮為博士,拜侍中
曹褒,以河內太守徵為侍中。
賈逵,以左中郎將為侍中,內備帷幄,兼領秘書。
司馬均,位至侍中。
桓鬱,以郎稍遷侍中,監虎賁中郎將。
丁鴻,襲父爵,拜侍中,兼射聲校尉少府。
侍中唐朝
劉文靜(618)
竇抗 (618)
陳叔達(618-626)
裴矩(624-625)
宇文士及(625-626)
李元吉(625-626)
高士廉(626-627)
杜如晦(628-629)
王珪(628-633)
魏徵(632-636)
楊師道(636-639)
劉洎 (644-645)
長孫無忌(645-648)
張行成(650-651)
高季輔 (651-654)
宇文節 (652-653)
崔敦禮(653-655)
韓瑗(655-657)
許敬宗(657-658)
辛茂將(658-659)
許圉師(659-662)
竇德玄 (664-666)
姜恪 (668-672)
張文瓘(675-678)
郝處俊(679-681)
裴炎(681-683)
劉景先 (683-684)
王德真(684-685)
蘇良嗣(685-686)
韋思謙(686-687)
裴居道(687-690)
魏玄同(687-689)
張光輔(689)
武承嗣(689-690)
武攸寧 (690-691,691-692)
史務滋 (690-691)
宗秦客(690)
歐陽通(691)
姚璹(694-697)
婁師德(697-699)
狄仁傑(698-700)
李嶠(703-704)
韋安石(704-705,709-710)
敬暉(705)
桓彥範(705)
魏元忠(705)
楊再思(705-707)
蘇瑰 (706-707)
韋巨源(707-709)
紀處納 (707-710)
蕭至忠(709)
李日知(711)
竇懷貞(711)
劉幽求(711-712,713)
岑羲(712-713)
魏知古(713-714)
盧懷慎(714-716)
宋璟(716-720)
源乾曜(720-729)
裴光庭(730-733)
裴耀卿(734-736)
牛仙客(738-742)
李適之(742-746)
陳希烈(747-754)
韋見素(756-757)
李光弼(758-759)
苗晉卿(757-763)
李光弼(758-760;761-764)
王縉(764)
渾瑊(784-796)
馬燧(785-795)
王鐸(881-882)
鄭從讜(886-887)
韋昭度(887-888)
徐彥若(896-900)
崔胤(903-904)
- 參考資料
-
- 1. 《漢書·百官公卿表》:“侍中,左右曹諸吏,散騎中常侍,皆加官。所加或列侯、將軍、卿大夫、將、都尉、尚書,大臣、太官令至郎中。亡員,多至數十人”
- 2. 《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下開元元年 .國學經典書庫[引用日期2013-02-24]
- 3. 《通典.卷三十六》:魏官置九品:(自魏以下,併為九品,其祿秩差次大約亦漢制。已列品第,不可重出。) 第一品:黃鉞大將軍、三公、諸國王公侯伯子男(爵)、大丞相。 第二品:諸四徵、四鎮、車騎、驃騎將軍,諸大將軍。 第三品:侍中、散騎常侍、中常侍,尚書令、左右僕射、尚書,中書監、令,秘書監,諸徵、鎮、安、平將軍,光祿大夫、九卿,司隸校尉、京兆、河南尹,太子保、傅,大長秋,太子詹事,中領軍,諸縣侯(爵),龍驤將軍、徵虜將軍、輔國將軍。
- 4. 《通典.卷三十七.晉官品》: 第一品:公、諸位從公、開國郡公、縣公(爵)。 第二品:特進,驃騎、車騎、衞將軍,諸大將軍,諸持節都督,開國縣侯伯子男(爵)。 第三品:侍中,散騎常侍;中常侍;尚書令、僕射、尚書;中書監、令;秘書監;諸徵、鎮、安、平、中軍、鎮軍、撫軍、前後左右、徵虜、輔國、龍驤等將軍;光祿大夫;諸卿尹;太子保傅;大長秋;太子詹事;司隸校尉;中領軍、中護軍;縣侯(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