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江陵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鎖定
江陵,又名荊州城,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位於湖北省中部偏南,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西部,南臨長江,北依漢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粵,古稱“七省通衢”。江陵城的歷史地位十分重要,春秋戰國時為楚國都城,是中國南方最大最繁華的都會。楚國鼎盛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始終在江陵。魏晉南北朝時,與當時揚州治所建康齊名,有“江左大鎮,莫過荊揚”之譽。
中文名
江陵
外文名
Jiangling city
別    名
荊州城 郢都 南郡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
所屬地區
湖北省荊州
地理位置
湖北省中南部
面    積
1046 km²
下轄地區
2個街道、7個鎮,另設有1個管委會、2個管理區
政府駐地
荊州市荊州區西城街道荊州中路80號
電話區號
0716
郵政編碼
4340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57.78萬人(2016年常住人口)
著名景點
荊州古城
楚王車馬陣
關公廟
玄妙觀
荊州博物館 展開
著名景點
荊州古城
楚王車馬陣
關公廟
玄妙觀
荊州博物館
張居正故居 收起
機    場
沙市機場
火車站
荊州火車站
車牌代碼
鄂D
方    言
西南官話

江陵簡介

江陵荊州古稱

江陵的城市前身為楚國國都“郢”,從春秋戰國到五代十國,先後有34代帝王在此建都,歷時515年。至漢朝起,江陵城長期作為荊州的治所而存在,故常以“荊州”專稱江陵。
江陵現名荊州市,位於湖北省中南部,地級市,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江漢平原的中心城市。五代以來,中原王朝統治中心在豫陝之間,江陵西控巴蜀,北接襄漢,襟帶江湖,指臂吳粵,是中原溝通嶺南的要衝,號為“東南重鎮”,“亦都會也”。歷代建都於長江中下游的政權多建都於此,有春秋迄五代共有十代政權建都,其中是大國強國,東晉和南朝都擁有中國南部半壁江河,故江陵的古都地位較高,僅次於“七大古都”,是荊楚名都。
在1600餘年間,江陵的建都有楚,南北朝和五代三段高潮。楚原建都於丹陽,據《史記·楚世家》記載,在公元前689年楚文王繼位後“始都郢”,建城於紀山之南,故名紀南;楚人習慣性稱都城為“郢”,故又名紀郢。經過300餘年的發展,此時楚已穩固地控制江漢平原,成為大國和強國,江陵一開始就是大國都城,是當時南方最大的都會。春秋中期楚國北上爭霸,爭得中原許多小國的追隨,滅國達50餘個之多差不多將漢水以北的姬姓小國吞併殆盡,故史書説:“漢陽諸姬,楚實盡之”。周頃王六年(公元前613年)楚莊王繼位,楚國進入全盛時期,莊王率師北伐陸渾之戒,“觀兵周郊”,還敢於向周王“問鼎之輕重”;大敗晉師於必;包圍宋都五個月等,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春秋晚期,楚國長期內亂,楚平王殺大臣伍奢,其子伍子胥奔吳,説(shuì)吳伐楚。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吳軍攻入郢都,迫楚昭王逃至雲夢澤並向秦求救,次年;秦楚軍擊敗吳軍,昭王還都紀郢,但因懼吳進攻旋遷都鄢郢;又説是遷鄀,直到昭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91年)才回到紀郢。春秋末到戰國初,楚國勢力向今渝,黔,魯,皖擴展。楚王用吳起變法,楚國重新崛起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戰國後期在秦國日益富強的同時,楚國卻走向衰落。秦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先後攻入鄢郢與紀郢,盡毀都城,史稱“白起拔郢”,楚頃襄王只得北逃城陽,楚在紀南城建都歷二十王近400年,西漢初曾在此封有兩代臨江王,但為時不長。江陵建都的第二個高潮始自東晉,終於南北朝,先後有晉安帝。齊和帝,梁孝元帝短期移都於此,這幾個朝代領域廣大,江陵成為當時中國南方僅次於建康(今南京)的第二政治中心。恭帝元年(公元554年),西魏破江陵城,梁孝元帝自焚,江陵遭受一次浩劫
西魏人走後扶植一個蕭梁宗室建立後的小朝廷,存在33年。隋末唐初又有蕭銑重建的梁國,則存在僅3年。唐代設江陵縣為荊州治,是當時中國南方重鎮,唐肅宗時在公元760年及762年曾兩度設為南都江陵府,是唐代五都之一。江陵建都的最後高潮在五代,五代十國中的荊南(南平)國就在江陵。唐哀宗天佑三年(公元906年)朱温高季興為荊南節度使,高氏從此佔有荊州。後來後梁曾封季興為渤海王,後唐封之為南平王。荊南地域狹小,但經濟頗為繁榮,是諸大國間的緩衝國。北宋建隆四年(公元963年),宋師南下,荊南末主高繼衝倉惶出迎,兵未血刃即納地歸降,共歷五主57年。宋設江陵府。明清置荊州府。建文帝曾遷封遼王於此,歷八王180年。
古代長江中游政治、經濟中心多在江陵,近代平漢及粵漢鐵路(今京廣線)通車,武漢取代了江陵的地位,但江陵仍屬富庶之區。公元1949年沙市鎮劃出成立沙市市,沙市輕工業發達,在八十年代迅速崛起,號稱“三楚明星城市”,當時省內影響力僅次於武漢。公元1994年合江陵與沙市為荊沙市。公元1996年更名為荊州市。

江陵江陵建都史

江陵建都史
朝代
國別
城名
性質
時間
郢都
首都
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楚傾襄王21年(公元前278年)
南北朝
江陵
首都
梁元帝承聖元年(公元552年)——承聖三年(公元555年)
南北朝
後梁
江陵
首都
梁宣帝大定元年(公元555年)——梁靖帝廣運三年(公元587年)
江陵府(南都)
陪都
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寶應元年(公元762年)
五代
南平
江陵
首都
後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北宋建隆三年(公元963年)

江陵古今之別

由於1994年荊州地區和沙市市合併導致行政區劃的變更,江陵縣一分為三,西部以原縣城為中心的主體成立了荊沙市荊州區(後改名為荊州市荊州區),中部部分鄉鎮併入到原沙市市成立了荊沙市沙市區(後改名為荊州市沙市區),東部部分以郝穴鎮為中心成立荊沙市江陵區(後改名為荊州市江陵區,98年撤區設縣,成立新江陵縣)。現將江陵一詞的古今之別整理如下:
1 是指泛江陵地區,其範圍為老江陵縣,相當於今荊州市市轄區加上新江陵縣這一片地區。
2 是指今荊州市荊州區,這裏是兩千多年江陵縣城及其中心所在,從秦置江陵縣以來至1994年前作為城市概念的“江陵”就是指代的這一地區。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中的“江陵”就是指的現荊州區。
3 是指今荊州市江陵縣,原先為荊州市江陵區,後撤區設縣,轄境僅為原江陵縣不到二分之一。縣治郝穴鎮。

江陵城池組成

後漢書·地理志》記載,城牆的修造始於2600多年前的周厲王時期。經最新古城垣考古發掘實物科學驗證:荊州古城牆是中國延續時代最長、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發展演變而來的唯一古城垣。城池由磚城牆、土築城垣、護城河組成。現聳立在人們眼前的雄偉磚城,為明清兩代所重建。磚城逶迤挺拔、完整而又堅固,是中國府城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垣,素有“江南完璧”之美譽。磚城厚約1米,牆內垣用土夯築,牆體外用條石和城磚砌築。磚城牆體用特製青磚加石灰糯米漿砌築。特製大青磚每塊重約4公斤,有的燒製有文字。遊客在攀登東門城樓的馬道上即可見到部分已採取保護措施的文字磚。文字磚記載了操辦城磚的官府、官員和時間。
從文字磚記載的產地得知,城磚非只出自原荊州地域,產地除漢江流域和長江中游地區二十多個洲、縣外,分別還有來自交界的襄陽府管轄的均州、鄖縣、房縣、谷城、棗陽、南漳等縣(市);來自西南方的湘、桂、黔三省區交界的清州;來自南方的桂陽州宜章縣;來自東南方向緊挨江西省的茶陵縣。還有來自湘北的常德府,湘西的辰州府,湘南的永州府,湘中的衡州府以及湘東的長沙府的銘文字磚;來源範圍包括今湖南、湖北省大部分地區和兩省的部分邊緣地域,共有八府四十餘縣,最遠距離荊州數百公里、甚至近千公里。文字磚是荊州古城牆修建史不可多得的檔案實證,同時也是人們遊覽古城賞析研究的又一道特殊的風景線。文字磚説明荊州城牆飽蘸了荊楚人民的智慧和心血,藴涵着荊楚大地的地脈和人氣。

江陵時代變化

千里江陵 立軸 千里江陵 立軸
春秋戰國時,為楚船官地和楚王行宮--渚宮。城始建年代不詳。秦滅楚後,成為歷代封王置府的重鎮。相傳三國時蜀將關羽,曾傍依舊城而另築新城。晉永和八年(公元352年),桓温督荊州,將舊城與新城合併為一。後梁乾化二年(公元912年),荊州節度使高季興據江陵稱王,建南平國,驅使民工十餘萬,大築重城,致發郭外五十里冢墓取磚,後梁龍德元年(公元912年)季興遣都指揮使倪可福修外郭,後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築子城。南宋淳熙間,以城多潰圮,安撫使趙雄奏請修築,為磚城二十一里,元至十三年(1276年),忽必烈攻下荊州,詔令毀城。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平章楊瑾依舊基修復,周十八里三百八十一步。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張獻忠陷江陵,再次將城牆拆毀。清順治三年(1646年),沿用舊基重建。爾後多次維修。今城池保存完好,計有六組城門建築,三座藏兵洞,二十四座敵樓炮台。城牆高8-9米,厚10米左右。現經初步測量,周長10公里餘。城牆下部條石砌成牆腳,上用巨大城磚砌牆外殼。牆身內側及牆腳均用石灰糯米漿嵌縫,堅固異常。城牆東西長,南北短,呈多邊形。依地勢而高下,順湖池而迂迴,居高遠望,水如素練,城似游龍
江陵城池 江陵城池
江陵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普遍種植稻穀。江陵物產豐富,經濟繁榮。春秋時就是中國南方最大最繁華的都會。楚國鼎盛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始終在江陵。江陵自古人才薈萃,名流輩出。繁華的紀南城是楚國的文化中心。魏晉南北朝時,與當時揚州治所建康(今南京)齊名,有“江左大鎮,莫過荊揚”之譽。
江陵 江陵
荊州城內的古建築很多,著名的有太暉觀元妙觀開元觀、擲甲山、點將台、落帽山、畫扇峯、章華寺荊州古城等。太暉觀是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湘獻王朱柏所建,主體建築金殿屹立於高大平台之上,飛樓湧殿,華拱畫梁,頂覆銅瓦,雄甲荊楚,向有“小金頂”、“賽武當”之稱。

江陵文化名城

江陵,是一個知名度很高的地名,無形資產豐富。唐朝詩仙李白一曲《下江陵》、詩聖杜甫一曲《江陵望幸》,使江陵美名載譽海內外,“千里江陵一日還”是海內外華人無人不曉的名句。至於其他騷人墨客題詠江陵的詩文,更是不勝枚舉。1982年國家認定江陵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江陵歷史名人

江陵名人:

江陵楚莊王

又稱荊莊王(出土戰國楚簡作臧王),羋姓,熊氏,名旅(一作侶、呂),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國君,楚莊王元年(前613年)到楚莊王二十三年(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江陵宗炳

宗炳(公元375年-公元443年)字少文,南朝宋畫家。家居江陵(今湖北荊州)。士族。擅長書法、繪畫和彈琴。信仰佛教,曾參加廬山僧慧遠主持的“白蓮社”,作有《明佛論》。漫遊山川,西涉荊巫,南登衡嶽,後以老病,才回江陵。曾將遊歷所見景物,繪於居室之壁,自稱:“澄懷觀道,卧以遊之”。著有《畫山水序》。

江陵張居正

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嶽。明太祖封先祖張關保到歸州,為歸州千户所千户。張居正曾祖庶出,無法承世襲官職,遷到江陵。張居正生於公元1525年5月24日,卒於公元1582年7月9日。5歲入學,7歲能通六經大義,12歲考中了秀才,13歲時就參加了鄉試,寫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湖廣巡撫顧轔有意讓張居正多磨練幾年,才未中舉。16歲中了舉人,23歲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由編修官至侍講學士令翰林事。隆慶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隆慶時與高拱併為宰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萬曆初年,代高拱為首輔。當時明神宗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
明朝文臣,內閣首輔,因其輔佐皇帝治理有效,具有重大歷史功績。
前後當國10年,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税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財政狀況有所改善;更實行考成法,整飭朝綱,明確責任,賞罰分明;用名將戚繼光、李成梁等練兵,加強北部邊防,整飭邊鎮防務;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南方少數民族叛亂;嚴厲整肅朝廷上下。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獲得生機。

江陵屈原

屈原(前340—前278)是中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人,原姓(mǐ),名平,字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出現,標誌着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唱的新時代。公元前340年誕生於秭歸三閭鄉樂平裏(今湖北宜昌秭歸縣)。屈原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是,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在修訂法規的時候不願聽從上官大夫的話與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懷王的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寵妃鄭袖等人,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不但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意見,並且使懷王疏遠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國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開始了流放生涯。結果楚懷王在其幼子子蘭等人的極力慫恿下被秦國誘去,囚死於秦國楚襄王即位後,屈原繼續受到迫害,並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滅,對前途感到絕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迴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懷恨投汨羅江自殺。端午節,據説就是因此而來的。

江陵孫叔敖

孫叔敖是楚國期思縣人(期思縣治在今淮濱縣期思鎮,鄰固始縣西北境,解放前亦屬固始)在湖北楚都海子湖邊被楚莊王舉用,孟子在《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寫到“孫叔敖舉於海”被舉於楚國令尹,以賢能聞名於世。《淮南子·人間訓》:孫叔敖在出任令尹前,“決期思之水(今河南固始縣境的史河),而灌雩雩之野”,即帶領當地人民興建水利工程,灌溉農作物,這項水利工程,就是中國古代歷史上著名的“期思陂”(《太平御覽·地部》:“楚相作期思陂,灌雲雩之野。”)。春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楚國名相,蒍氏,名敖,字叔敖,一名蒍獵,蚡冒之後,“世為列姬,國地朝廷”。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國令尹(楚相),輔佐楚莊王施教導民,寬刑緩政,發展經濟,政績赫然。主持興修了芍陂(今安豐塘),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增強了國力。司馬遷《史記·循吏列傳》列其為第一人。相傳孫叔敖少年時,曾遇兩頭蛇,時俗認為見此蛇者必死,他想:要死只我一人,不要再叫旁人看見。於是,他斬殺了這蛇,埋入山丘,其品德為族人讚佩(出典見《賈子》)。受到了後人的傳頌和尊崇。期思城西南有埋蛇嶺系孫叔敖埋蛇處,也叫埋蛇冢,史志作敦蛇丘。因期思縣治後劃入固始,《嘉靖固始志》把 "寢野歧蛇 " 列為八景之一。

江陵陳叔寶

字元秀,小名黃奴,南朝梁承聖二年(553年)十一月出生在江陵。南陳末代皇帝。

江陵岑文本

唐朝貞觀時期宰相、文學家,西梁吏部尚書岑善方之孫,隋朝虞部侍郎岑之象之子。參與撰寫《周書》,受封江陵縣開國子。累遷中書令,參知政事。

江陵岑參

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岑文本重孫。其詩歌富有浪漫主義的特色,氣勢雄偉,想象豐富,色彩瑰麗,熱情奔放,尤其擅長七言歌行。與高適並稱“高岑”。

江陵歷代涉及江陵(荊州城)的詩文

懊儂歌(南朝樂府)
江陵去揚州,三千三百里。
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
下江陵(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又作《早發白帝城》)
李白 李白
荊州歌(唐·李白)
白帝城邊足風波,瞿塘五月誰敢過。
荊州麥熟繭成蛾,繰絲憶君頭緒多。
撥穀飛鳴奈妾何。
峽隘(唐·杜甫)
聞説江陵府,雲沙靜眇然。
白魚如切玉,朱橘不論錢。
水有遠湖樹,人今何處船。
青山各在眼,卻望峽中天。
望月懷遠(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此詩作於作者荊州長史任上)
重題西明寺牡丹 時元九在江陵(唐·白居易)
往年君向東都去,曾嘆花時君未回。
今年況作江陵別,惆悵花前又獨來。
只愁離別長如此,不道明年花不開。
雨雪放朝因懷微之(唐·白居易)
歸騎紛紛滿九衢,放朝三日為泥塗。
不知雨雪江陵府,今日排衙得免無?
李花贈張十一署(唐·韓愈)
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見桃惟見李。
風揉雨練雪羞比,波濤翻空杳無涘。
君知此處花何似,白花倒燭天夜明,羣雞驚鳴官吏起。
金烏海底初飛來,朱輝散射青霞開。
迷魂亂眼看不得,照耀萬樹繁如堆。
念昔少年著遊燕,對花豈省曾辭杯。
自從流落憂感集,欲去未到先思回。
只今四十已如此,後日更老誰論哉。
力攜一尊獨就醉,不忍虛擲委黃埃。
江陵愁望寄子安(唐·魚玄機)
楓葉千枝復萬枝,江橋掩映暮帆遲。
憶君心似西江水,日夜東流無歇時。
清明日曲江懷友(唐·羅隱)
君與田蘇即舊遊,我於交分亦綢繆。
二年隔絕黃泉下,盡日悲涼曲水頭。
鷗鳥似能齊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應寒食,遙望江陵一淚流。
劉莘老(宋·蘇軾)
江陵昔相遇,幕府稱上賓。
再見明光宮,峨冠挹搢紳。
蘇軾 蘇軾
如今三見子,坎坷為逐臣。
朝遊雲霄間,欲分丞相茵。
暮落江湖上,遂與屈子鄰。
了不見喜愠,子豈真可人。
邂逅成一歡,醉語出天真。
士方在田裏,自比渭與莘。
出試乃大謬,芻狗難重陳。
歲晚多霜露,歸耕當及辰。
洞仙歌·江陵種橘(宋·晁補之)
江陵種橘,尚比封侯貴。何況江濤轉千里。帶天香,含洞乳,宜入春盤,紅荔子,馳驛風流僅比。齒疏潘令老,怯咀冰霜,十顆金苞謾分遺。記觴前、須細認,別有餘甘,從此去,枉卻栽桃種李。想相如酒渴對文君,迥不是人間,等閒風味。
竹枝歌(宋·孫嵩)
行盡三巴三曲頭,一灘自有一生愁。
明朝已過巴陵岸,更宿江陵漁笛洲。
江陵府曲江樓記(宋·朱熹)
廣漢張侯敬夫守荊州之明年,歲豐人和,幕府無事。常病其學門之外即阻高墉,乃鑿門通道,以臨白河,且為樓觀以表其上。敬夫一日與客往而登焉,則大江重湖,縈紆渺彌,而西陵諸山,空濛晻靄,皆隱見出沒於雲空煙水之外。敬夫於是顧而嘆曰:“此亦曲江公所謂江陵郡城南樓者邪?昔公去相而守於此,其平居暇日,登臨賦詠,蓋皆翛然有出塵之想。至其傷時感事,則其心未嘗一日不在於朝廷。而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終不行也。悲夫!”乃書其扁曰“江之樓”,而以書來屬予記之。
餘讀敬夫之書,而知茲樓之勝。思得一與敬夫相從遊於其上,瞻眺江山,覽觀形制,然後舉酒相屬,以詠張公之,而想見其人於千載之上,庶有以慰夙心者。張公遠矣,而讀其書者,未嘗不為之掩卷太息也。是則是非邪正之實,乃天理之固然,而人心之不可已者。登此樓者,於此亦可以反諸身,而自得之矣。
予於此樓,既未得往寓目焉。無以寫其山川風景、朝暮四時之變,如範公之書《岳陽》。獨次第敬夫本語,而附以予之所感者如此。後有君子,得以覽觀焉。
江陵第二十四(宋·文天祥)
聞説江陵府,今又降元戎。
甲外控鳴鏑,肩輿強老翁。

江陵特產

江陵荊州漆器

仿古漆器 虎座鳳架鼓 仿古漆器 虎座鳳架鼓
荊州漆器是湖北荊州地方傳統藝術珍品之一。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荊州楚墓中出土的眾多木胎漆器,大都造型奇特,雕琢精細,繪畫極工,形成典型的楚文化風格。在地下埋藏2300多年仍色彩豔麗,光澤奪目。
荊州漆器世代相傳,工藝水平不斷提高。元末生產的金漆盆、金漆桶即是現在的胎花退光漆器的前身。明代生產的朱漆盒為全國著名的工藝品。晚清生產的成套神話題材木雕漆器如"十殿閻君"、"八仙過海"、"大鬧天宮"等,銷往南洋羣島及美國、日本、印度等國家,"金漆盤盆"曾參加1911年廣州萬國博覽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荊州漆器繼承歷代傳統工藝,製作仿古漆器,使古老的傳統髹漆工藝大放異彩。

江陵荊州魚糕

相傳為舜帝妃子女英所創,在荊楚一帶廣為流傳,春秋戰國時開始成為楚宮廷頭道菜,直到清朝,仍是一道宮廷菜,據説乾隆嘗過荊州花糕後脱口而詠:食魚不見魚,可人百合糕。
魚糕 魚糕
現代魚糕越做越為精美,人們用魚和肥膘肉做糕,再用豬肉、山藥等製成肉丸。肉丸墊底,魚糕放在上面,最後以肚片、腰片烹炒蓋帽,多菜共碗,俗稱花糕、雜燴丸子,是荊州一帶的紅白喜事宴席上的頭道菜。荊州魚糕已經超越了單純的飲食習慣而積澱成為一種獨具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

江陵八寶飯

八寶飯 八寶飯
八寶飯是甜食中的大件,各地做法不盡相同,各有特色。湖北名產 “江陵八寶飯”可稱為其中的一流食品而享譽中外。江陵八寶飯源自清宮。當年八國聯軍進犯北京,慈禧太后御廚肖岱流落到江陵,與滿族名廚關煥海兄弟合夥開設被譽為“遼寧無雙味,江陵第一園”的聚珍園。“散燴八寶飯”就此在江陵落户。江陵八寶飯是用糯米、紅棗、蓮子仁、桂元肉、密櫻桃、瓜子仁、糖桂花、密冬瓜、苡仁米等蒸熟製成坯,再加白糖、豬油散燴而成。它色澤光亮,香甜滋潤,油而不膩,甜而不厭,有“淺盞小酌細品嚐,離席數時回味長”的成語。

江陵千張扣肉

千張扣肉 千張扣肉
湖北地區的傳統名菜,也是湖北江陵地區傳統筵席上的“三大碗”之一。千張扣肉是以肥瘦兼有的五花豬肉為原料,經煮炸,上紅糖色,切成薄片,以碗扣住蒸熟,由於肉片薄如紙,形如梭,片數多,故名千張扣肉,又名梳子肉。相傳此菜為唐宰相段文昌回江陵省親時,在傳統的梳子肉製法基礎上加以改進而成,並將其帶回長安供朋友品嚐,自此,此菜名揚八方。

江陵荊州大白刁

唐代著名詩人杜甫曾經在離開成都到夔州準備東下江陵(荊州)時,渴慕荊州的景物,寫下一首五律《峽隘》(又名《江陵望峽隘》): “聞説江陵府,雲沙靜渺然,白魚切如玉,朱桔不論錢。”其中的“白魚”便是指大白刁。
荊州大白刁,當地也叫刁子魚,學名翹嘴鮊,為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其體型細長,側扁,呈柳葉形。背部青色,體側銀灰色,腹部純白色,背鰭、尾鰭灰黑色,胸鰭、腹鰭、臀鰭灰白色,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清新爽口。
乾燒刁子魚 乾燒刁子魚
2014年5月2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荊州大白刁”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江陵九黃餅

江陵九黃餅 江陵九黃餅
九黃餅是江陵的傳統名點之一,已有千餘年的歷史。相傳此餅源於西晉,為當時人們重九登高,野外旅遊的乾糧,經發展演變成今日的九黃餅,取九月菊黃之意,故名。李白遊江陵龍山(八嶺山)時,曾留下"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的著名詩句。經歷代不斷改進配方和製作工藝,成為飲譽中外的名點。此餅選料精細,工藝考究。餅皮用上等白麪摻芝麻屑飴糖,夾油起酥。餡心用玫瑰花、香元、瓜條、桃仁、紅綠絲等果料摻和而成。餅的兩面沾芝麻,以均勻火烘烤,具有全油重糖、皮薄餡大、黃面白邊、香甜可口、保存期長、便於攜帶等優點。

江陵冬瓜鱉裙羹

冬瓜鱉裙羹”是荊州古城歷史悠久的傳統名菜。鱉,又名甲魚,團魚。用甲魚裙邊冬瓜烹製的羹,叫“冬瓜鱉裙羹”,它歷來作為菜中上品。此菜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冬瓜鱉裙羹 冬瓜鱉裙羹
據《江陵縣誌》記載,北宋時期,宋仁宗召見江陵張景時問道:“卿在江陵有何貴?”張説:“兩岸綠楊遮虎渡,一灣芳草護龍洲”。仁宗又問:“所食何物?”張説:“新粟米炊魚子飯,嫩冬瓜煮鱉裙羹”。這説明,“冬瓜鱉裙羹”早在北宋時,已成為膾炙人口的名菜。如今荊州著名的“聚珍園菜館”仍按傳統烹調方法烹製,頗有特色。凡到荊州古城品嚐過此菜的人,都稱讚説:“荊州處處魚米香,佳餚要數鱉裙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