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董承

(東漢末年外戚大臣)

鎖定
董承(?~200年2月11日),冀州河間人(今河北省獻縣)人。東漢末年外戚大臣,漢靈帝母親董太后侄子,漢獻帝嬪妃董貴人之父。
初為董卓女婿牛輔部曲。護衞漢獻帝劉協從長安東歸雒陽,拜為衞將軍,受封列侯。建安四年(199年),拜車騎將軍。董承自稱領受漢獻帝衣帶詔,聯合劉備種輯吳子蘭王子服吳碩等人密謀誅殺曹操。五年正月初九壬午(2月11日),圖謀泄露,董承諸人及董貴人全部遇害。 [19] 
全    名
董承
所處時代
東漢末年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冀州河間國
逝世日期
200年2月11日
主要成就
護衞漢獻帝東歸雒陽
最高官職
車騎將軍 [51] 

董承人物生平

董承護帝東歸

董承,河間人,是漢靈帝母親董太后之侄,原為董卓女婿牛輔部曲。 [2]  [25] 
董承遊戲形象
董承遊戲形象(3張)
興平二年(195年),佔據長安、把持東漢朝廷大權的涼州軍閥李傕郭汜之間的矛盾激發,舉兵相攻累月,後經張濟調和才罷兵。此時,漢獻帝遣使向李傕提出東歸舊京雒陽的要求,艱難得到李傕允許。七月,獻帝車駕駛出長安,董承受拜安集將軍,與郭汜、楊奉楊定隨漢獻帝車駕一起東歸。 [1-2]  [3] 
車駕到達新豐後,郭汜想挾持獻帝到郿縣,當時侍中種輯、城門校尉張材人在郭汜營中,便將此事告訴楊定、董承、楊奉,令他們在新豐會合。 [30] 
十月初一戊戌,郭汜與其黨羽夏育、高碩一同起兵作亂,指使其下將領伍習趁夜燒燬焚燒學舍以威逼獻帝。當時火起不止,侍中劉艾建議到一個營帳裏躲避火災,楊定、董承便帶着獻帝準備轉移到楊奉營。獻帝即將離開乘輿時,夏育等人勒兵阻擋,楊奉與楊定引軍同郭汜、夏育交戰,擊敗叛軍,斬首五千級,郭汜敗逃南山。 [2]  [3]  [31-32] 

董承爭鬥華陰

十月初五壬寅,車駕到達華陰,寧輯將軍段煨攜帶物資迎駕,請求獻帝進入他的營寨。段煨與參與護駕的楊定有過結,迎乘輿時不敢下馬,只在馬上作揖。種輯和楊定關係好,便聲稱段煨謀反。獻帝問:“段煨前來迎駕,為何説他謀反呢?”種輯回答:“段煨迎駕不到邊界,拜禮不下馬,臉色有變,必有異心!”太尉楊彪、司徒趙温、侍中劉艾、尚書梁紹等人説:“段煨沒有反意,臣等敢以性命擔保!車駕可幸其營中。”董承與楊定又誣陷:“郭汜來到段煨軍營了。”獻帝問:“何以知之?”左靈文禎搶答:“是弘農郡的督郵得知的!”故而脅迫督郵説:“今天郭汜率七百騎兵進入了段煨營帳。”獻帝這才相信,下令車隊停在路邊休息。 [4]  [33] 
十月初十丁未,楊定、楊奉、董承即將進攻段煨營寨,讓種輯和左靈請求獻帝下詔,獻帝説道:“王者攻伐,應該上參天意、下合民心。司寇行刑時,君王尚且應該廢食撤樂,而你們卻要朕為此事下詔嗎?”種輯力請到夜半,獻帝依舊不許,楊奉等人便擅自攻打段煨營寨,連續十多天無法攻克。 [34] 

董承血戰弘農

楊定等人在華陰爭鬥之時,李傕、郭汜後悔讓獻帝東歸,以救援段煨為由引兵追擊,實欲劫回獻帝,楊定為郭汜軍所阻,轉而出逃荊州。 [4] 
十一月初三庚午,張濟向董承、楊奉提出交換人質而停留乘輿,二人不肯,向獻帝請求繼續東進,張濟便聯合李傕共同劫駕。同日,雙方交戰於弘農郡東澗,漢軍大敗,董承與楊奉及射聲校尉沮儁力戰,獻帝才得以逃走。此戰中,百官、士卒死亡不可勝數,女眷輜重,皇室的各種器物典籍全部被丟棄。 [4]  [5]  [35-36] 
王師敗績,獻帝唯有露宿在曹陽的田野中。楊奉和董承於是假裝向李傕等人求和,暗地裏派遣使者前去河東郡招納白波軍將領李樂韓暹胡才以及南匈奴右賢王去卑,得到數千騎兵,憑此大破李傕等軍,斬首數千級。 [6] 
擊敗李傕後,獻帝令侍中史恃、太僕韓融攜帶詔書前去説服張濟,當時董承等人認為應該趁勝東進,獻帝説:“李傕、郭汜自知罪惡深重,於是起兵冒犯,殘害吏民。可以等到韓融回來,再商議進退之事。”董承則堅持認為應該立即前進。 [47] 
十二月,車駕繼續前進,董承與李樂保護車駕左右,楊奉、胡才、韓暹、去卑斷擔任後衞。李傕等再一次引軍前來追趕,雙方再一次大戰,董承等戰敗,百官又一次慘遭大規模的殺戮。從東澗開始四十里當中攻殺連續不斷,獻帝的車駕好不容易才到達陝縣 [7-8] 

董承北渡黃河

遭難之後,虎賁羽林衞士不滿百人,李傕、郭汜的兵士繞着獻帝的營寨大聲呼喊,眾人都有離去的心思,李樂感到恐慌,想讓獻帝乘船往東直接抵達孟津。獻帝認為:“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孔子尚且擔心暴虎馮河之事,這並非安居之道。”太尉楊彪説:“臣是弘農本地人,從此地向東有三十六個險灘,不能讓陛下乘船冒險。”宗正劉艾附議:“臣以前擔任過陝縣令,也知道險灘的危險。以前這裏有船伕,乘船仍有危險,何況如今還沒有船伕?太尉所慮極是。”董承等人贊同,於是打算渡黃河向北前往河東郡,令李樂連夜渡往河東準備船隻,並在對岸舉火為應。 [38] 
船隻準備妥當後,獻帝與公卿步行出營,到達黃河邊。岸高十多丈,無法下去,衞將軍董承與公卿便商議讓繮繩繫住獻帝的腰放下岸邊。當時伏皇后的哥哥中宮僕伏德扶着伏皇后,另一隻手拿着十匹絹,認為繮繩不能繫腰,便改用絹來幫助獻帝下降。校尉尚弘用絹揹着獻帝下岸,其餘人或是從岸側匍匐而下,或是從岸上直接跳下,死傷數量已不得而知。到達河邊時,士卒爭相上船,不可禁制,董承與李樂便用戈擊打阻止士卒,斬斷的手指落在船上,已經多到能用手捧起來。獻帝乘船後,同船共渡的僅有伏皇后、宋貴人、郭趙兩位宮人及楊彪、董承等數十人。 [39]  [40]  [48]  [52] 
華嶠《後漢書》及范曄《後漢書》記載:在渡河之前,伏皇后手上拿着幾匹縑,董承指使符節令孫徽(一作孫微)持刀搶奪縑,殺死了一旁的侍者,血濺到了伏皇后的衣服上。 [41]  [49-50] 
袁宏《後漢紀》則記載:董承指使孫儼從人羣中砍向伏皇后,當時左靈察覺,對孫儼説道:“你是什麼人?”於是持刀抵禦,誤殺一旁的侍人,血濺到了伏皇后衣服上。 [39] 
李傕見到黃河北面有火光,派騎兵前去打探此事,正好發現獻帝渡河,大呼道:“你們要把天子帶走嗎?”董承驚懼,拔箭射向李傕,並以被為 [54] 
經過河東郡大陽縣時,河內太守張楊也加入了護衞車駕的行列。行至安邑縣,獻帝派遣太僕韓融至弘農郡,向李傕、郭汜等求和,局勢得以緩和。 [9] 
當時蝗災大起,乾旱無谷,後宮以棗菜為食物。上下混亂,糧食殆盡,於是楊奉、董承、韓暹謀劃護送乘輿到雒陽。 [37] 

董承諸將爭權

建安元年(196年)正月,兗州牧曹操聽從荀彧程昱之言,派遣曹洪率軍向西迎接獻帝,董承與袁術手下將領萇奴拒險阻擋,曹洪不得通過。 [43] 
二月,董承、張楊依舊施行還雒陽之計,楊奉和李樂則反悔,因此諸將錯亂、互相猜疑。韓暹首先率軍攻打董承,董承逃到野王依附張楊,張楊便讓董承前去修繕雒陽的宮殿。楊奉與胡才又謀劃攻擊屯兵聞喜的韓暹,因獻帝勸解而止。 [10]  [11]  [42] 
趙岐對董承説:“現在海內四分五裂,只有荊州境廣地勝,西通巴蜀,南當交趾,年穀豐收,軍隊户口還完整。趙岐雖然迫於大命,但還想報效國家,我想自己乘牛車往南説服劉表,可以讓他帶兵來保衞朝廷,與將軍同心同力,共同輔助王室。這是安定朝廷拯救百姓的辦法。”董承隨即上表派趙岐前去荊州,督租糧。趙岐到荊州後,劉表便派兵幫忙修築宮室,還向朝廷輸送軍資。 [53] 
動畫《三國演義》中董承 動畫《三國演義》中董承
七月,獻帝的車駕終於輾轉進入雒陽,楊奉和張楊出屯護衞雒陽,董承則和韓暹留在京中守衞皇宮。 [10] 
此後,韓暹居功自傲、為所欲為、擾亂朝政,董承憂慮之下,秘召曹操勤王。八月初八辛亥,曹操入朝進貢,趁機奏報韓暹、張楊的罪過。韓暹驚懼,單騎投奔屯兵於梁縣的楊奉,但獻帝念及韓暹護衞的功勞,並沒有追究韓暹的過錯,並封董承、輔國將軍伏完等十餘人為列侯,以賞賜有功之臣。九月,漢獻帝在曹操護衞下遷往許縣,董承隨百官一併前往。 [12-13]  [44] 

董承密謀誅操

建安四年(199年)三月,董承升任車騎將軍,並得以開府 [45]  [51] 
自漢獻帝定都許縣之後,朝廷實際為曹操掌控。董承聲稱自己領受獻帝藏在衣袋中的密詔,聯合劉備誅殺曹操,但劉備並無行動。董承又拉攏偏將軍王子服道:“郭汜曾以幾百兵力擊敗李傕數萬人,所以就看你與我是否同心了!昔日呂不韋依靠子楚之後得以富貴,如今你我也是這個情況。”王子服連忙推辭:“我驚恐而不敢當,且兵力不足。”董承迴應説:“若成功殺死曹操,就能得到他現成的兵力,還怕不夠嗎?”王子服又問:“在京師有辦事的人嗎?”董承答道:“長水校尉種輯、議郎吳碩都是我的心腹。”雙方於是定下密謀。 [14-16]  [46] 
後曹操與劉備從容論述天下英雄,劉備恐曹操不能容己,加入了董承等的密謀集團。但還沒開始行動,劉備即接到曹操的命令領兵征討袁術 [20] 
建安五年正月初九日(公曆200年2月11日),董承等密謀誅殺曹操的事情泄露,董承、種輯、吳子蘭、王子服等人皆為曹操所殺。 [17-20]  董承的女兒董貴人當時懷孕,獻帝多次向曹操求情,仍不能保全董貴人性命。 [55] 

董承官爵變遷

官職:衞將軍→車騎將軍,開府
爵位:列侯

董承人物評價

通鑑輯覽》:“董承智不及王允,而欲效圖卓之舉,非獨自殺其身,適足以危其主,所謂志可矜而智不逮者也。然操之得入,本由董承,與正名討賊者不可同日語矣。” [21] 
羅貫中:“密詔傳衣帶,天言出禁門。當年曾救駕,此日更承恩。憂國成心疾,除奸入夢魂。忠貞千古在,成敗復誰論。” [22] 
王夫之:“董承者,與亂相終始,無定慮而好逞其意計者。” [23] 
蔡東藩:“李傕郭汜,賊也;張濟楊奉董承,亦無一非賊;至如李樂韓暹胡才,則固以賊自鳴,更不足道矣。” [24] 

董承家庭成員

董承姑姑

董太后,漢靈帝之母。 [25] 

董承女兒

董貴人,董承之女,漢獻帝嬪妃。 [26] 

董承藝術形象

董承文學形象

董承在小説《三國演義》中出場於第13至24回,被描繪成對漢獻帝無比忠誠的大臣。獻帝東歸洛陽,郭汜欲劫獻帝至郿縣,而護衞獻帝的楊奉戰況不利,危急時候身為國戚的董承率兵救駕,擊敗郭汜。後李傕、郭汜合力前來追趕獻帝,董承與楊奉竭力死戰,成功護衞獻帝東歸洛陽。 [27]  曹操接獻帝回許縣後,專國弄權,擅作威福,獻帝血寫詔書密付董承,望董承能誅殺曹操,匡扶漢室。董承於是與馬騰、王子服、種輯、吳碩、吳子蘭、劉備共謀殺曹操。 [28]  後得太醫吉平幫助,欲在治曹操頭風病時下毒殺之,不料家奴秦慶童因不滿董承將密謀告知曹操,董承全家因之全被曹操誅殺。 [22] 

董承影視形象

董承歷代飾演者
年份
影視類型
劇名
飾演者
1994
電視劇
2004
電視劇
史佳成
2010
電視劇
三國
2013
電視劇
曹操
李明
2017
電視劇
趙彥民
[29] 
參考資料
  • 1.    《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第九》:二月乙亥,李傕殺樊稠而與郭汜相攻。
  • 2.    《後漢書·卷七十二·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張濟自陝來和解二人,仍欲遷帝權幸弘農。帝亦思舊京,因遣使郭請傕求東歸,十反乃許。車駕即日發邁。李傕出屯曹陽。以張濟為驃騎將軍,復還屯陝。遷郭汜車騎將軍,楊定後將軍,楊奉興義將軍。又以故牛輔部曲董承為安集將軍。汜等並侍送乘輿。汜遂復欲脅帝幸郿,定、奉、承不聽。汜恐變生,乃棄軍還就李傕。
  • 3.    《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第九》:秋七月甲子,車駕東歸。郭汜自為車騎將軍,楊定為後將軍,楊奉為興義將軍,董承為安集將軍,並侍送乘輿。八月甲辰,幸新豐。冬十月戊戌,郭汜使其將伍習夜燒所幸學舍,逼脅乘輿。楊定、楊奉與郭汜戰,破之。
  • 4.    《後漢書·卷七十二·董卓列傳第六十二》:車駕進至華陰。寧輯將軍段煨乃具服御及公卿以下資儲,請帝幸其營。初,楊定與煨有隙,遂誣煨欲反,乃攻其營,十餘日不下。而精猶奉給御膳,稟贍百官,終無二意。李傕、郭汜既悔令天子東,乃來救段煨,因欲劫帝而西。楊定為汜所遮,亡奔荊州。而張濟與楊奉、董承不相平,乃反合傕、汜,共追乘輿,大戰於弘農東澗。承、奉軍敗,百官士卒死者不可勝數,皆棄其婦女輜重,御物符策典籍,略無所遺。
  • 5.    《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第九》:十一月庚午,李傕、郭汜等追乘輿,戰於東澗,王師敗績。
  • 6.    《後漢書·卷七十二·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天子遂露次曹陽。承、奉乃譎傕等與連和,而密遣間使至河東,招故白波帥李樂、韓暹、胡才及南匈奴右賢王去卑,並率其眾數千騎來,與承、奉共擊傕等,大破之,斬首數千級,乘輿乃得進。董承、李樂擁衞左右,胡才、楊奉、韓暹、去卑為後距。
  • 7.    《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第九》:十二月庚辰,車駕乃進。李傕等復來追戰,王師大敗,殺掠宮人,少府田芬、大司農張義等皆戰歿。進幸陝,夜度河。乙亥,幸安邑。
  • 8.    《後漢書·卷七十二·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傕等復來戰,奉等大敗,死者甚於東澗。自東澗兵相連綴四十里中,方得至陝,乃結營自守。時殘破之餘,虎賁羽林不滿百人,皆有離心。承、奉等夜乃潛議過河。
  • 9.    《後漢書·卷七十二·董卓列傳第六十二》:既到大陽,止於人家,然後幸李東營。百官飢餓,河內太守張楊使數千人負米貢餉。帝乃御牛車,因都安邑。河東太守王邑奉獻綿帛,悉賦公卿以下。封邑為列侯,拜胡才徵東將軍,張楊為安國將軍,皆假節、開府。其壘壁羣豎,競求拜職,刻印不給,至乃以錐畫之。或齎酒肉就天子燕飲。又遣太僕韓融至弘農,與傕、汜等連和。傕乃放遣公卿百官,頗歸宮人婦女,及乘輿器服。
  • 10.    《後漢書·卷七十二·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建安元年春,諸將爭權,韓暹遂攻董承,承奔張楊,楊乃使承先繕修洛宮。七月,帝還至洛陽,幸楊安殿。張楊以為己功,故因以“楊”名殿。乃謂諸將曰:“天子當與天下共之,朝廷自有公卿大臣,楊當出扞外難,何事京師?”遂還野王。楊奉亦出屯梁。乃以張楊為大司馬,楊奉為車騎將軍,韓暹為大將軍,領司隸校尉,皆假節鉞。暹與董承並留宿衞。
  • 11.    《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第九》:二月,韓暹攻衞將軍董承。
  • 12.    《後漢書·卷七十二·董卓列傳第六十二》:暹矜功盜睢,幹亂政事,董承患之,潛召兗州牧曹操。操乃詣闕貢獻,稟公卿以下,因奏韓暹、張楊之罪。暹懼誅,單騎奔楊奉。帝以暹、楊有翼車駕之功,詔一切勿問。於是封衞將軍董承、輔國將軍伏完等十餘人為列侯,贈沮俊為弘農太守。
  • 13.    《三國志·卷一·魏書一·武帝紀第一》:秋七月,楊奉、韓暹以天子還洛陽,奉別屯梁。太祖遂至洛陽,衞京都,暹遁走。天子假太祖節鉞,錄尚書事。洛陽殘破,董昭等勸太祖都許。九月,車駕出轘轅而東,以太祖為大將軍,封武平侯。自天子西遷,朝廷日亂,至是宗廟社稷制度始立。
  • 14.    《獻帝起居注》:承謂服曰:“郭多有數百兵,壞李傕數萬人,但足下與我同不耳!昔呂不韋之門,鬚子楚而後高,今吾與子由是也。”服曰:“惶懼不敢當,且兵又少。”承曰:“舉事訖,得曹公成兵,顧不足邪?”服曰:“今京師豈有所任乎?”承曰:“長水校尉種輯、議郎吳碩是我腹心辦事者。”遂定計。
  • 15.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先主未出時,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先主未發。
  • 16.    《後漢書·卷七十二·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四年,張楊為將楊醜所殺。以董承為車騎將軍,開府。自都許之後,權歸曹氏,天子總己,百官備員而已。
  • 17.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與承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等同謀。會見使,未發。
  • 18.    《三國志·卷一·魏書一·武帝紀第一》: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謀泄,皆伏誅。
  • 19.    《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第九》:五年春正月,車騎將軍董承、偏將軍王服、越騎校尉種輯受密詔誅曹操,事泄。壬午,曹操殺董承等,夷三族。
  • 20.    《後漢書·卷七十二·董卓列傳第六十二》:承遂與劉備同謀,未發,會備出征,承更與偏將軍王服、長水校尉種輯、議郎吳碩結謀。事泄,承、服、輯、碩皆為操所誅。
  • 21.    陳壽 撰,裴松之 注,盧弼 集解,錢劍夫 整理.《三國志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 22.    《三國演義第二十四回:國賊行兇殺貴妃 皇叔敗走投袁紹》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5-08]
  • 23.    《讀通鑑論·卷九·獻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6-21]
  • 24.    後漢演義:御蹕蒙塵沿途遇寇 危城失守抗志捐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8-15]
  • 25.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裴松之注:臣松之案:董承,漢靈帝母董太后之侄,於獻帝為丈人。蓋古無丈人之名,故謂之舅也。
  • 26.    《後漢書·卷十下·皇后紀第十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10-15]
  • 27.    《三國演義第十三回:李傕郭汜大交兵 楊奉董承雙救駕》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5-09]
  • 28.    《三國演義第二十回:曹阿瞞許田打圍 董國舅內閣受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5-09]
  • 29.    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 第1集 43分50秒  .優酷網[引用日期2022-03-14]
  • 30.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八》:丙子,郭汜等令車駕幸郿。侍中種輯、城門校尉張材眾在汜營,密告後將軍楊定、安集將軍董承、興義將軍楊奉,令會新豐。
  • 31.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八》:冬十月戊戌,汜黨夏育、高碩等欲共為亂,脅乘輿西行。侍中劉艾見火起不止,曰:「可出幸一營,以避火難。」楊定、董承將兵迎天子幸楊奉營,上將出,夏育等勒兵欲止乘輿,楊定、楊奉力戰破之,斬首五千級。
  • 32.    《三國志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郭汜復欲脅天子還都郿。天子奔奉營,奉擊汜破之,汜走南山。
  • 33.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八》:壬寅,行幸華陰。寧輯將軍段猥具服御及公卿已下資儲,欲上幸其營。猥與楊定有隙,迎乘輿,不敢下馬,揖馬上。侍中種輯素與定親,乃言段煨欲反。上曰:「煨屬來迎,何謂反?」對曰:「迎不至界,拜不下馬,其色變也,必有異心。」於是太尉楊彪、司徒趙温、侍中劉艾、尚書梁紹等曰:「段煨不反,臣等敢以死保,車駕可幸其營。」董承、楊定言曰:「郭汜來在煨營。」詔曰:「何以知?」文禎、左靈曰:「弘農督郵知之。」因脅督郵曰:「今郭汜將七百騎來入煨營。」天子信之,遂路次於道南。
  • 34.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八》:丁未,楊奉、董承、楊定將攻煨,使種輯、左靈請帝為詔。上曰:「王者攻伐,當上參天意,下合民心。司寇行刑,君為之不舉,而欲令朕有詔邪?」不聽。輯固請,至夜半猶弗聽。奉乃輒攻煨營。是夜,有赤氣貫紫宮。定等攻煨營十餘日不下,煨供給御膳、百官,無有二意。
  • 35.    《太平御覽 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引《獻帝春秋》:十一月,車駕東幸到黃卷亭。庚午,乘輿到弘農,張濟欲與董承、楊奉交質而留乘輿,承、奉不肯,白帝東行。到澗中,濟,郭汜放兵欲留車駕,承、奉力戰,乘輿得過,公卿婦女衣服悉見鈔奪。
  • 36.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八》:濟、汜、傕追乘輿,衞將軍楊奉、射聲校尉沮雋力戰,乘輿僅得免。
  • 37.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八》:是時蝗蟲大起,歲旱無穀。後宮食煮棗菜,諸將不相能率,上下亂,糧食盡。於是安東將軍楊奉、衞將軍董承、徵東將軍韓暹謀以乘輿還洛陽。
  • 38.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八》:是時虎賁羽林行者不滿百人,傕等繞營叫喚,吏士失色,各有分散之意。李樂懼,欲令車駕御船過砥柱,出孟津。詔曰:「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孔子慎馮河之危,豈所謂安居之道乎?」太尉楊彪曰:「臣弘農人也,自此東有三十六灘,非萬乘所當登也。」宗正劉艾曰:「臣前為陝令,知其險。舊故有河師,猶有傾危,況今無師。太尉所慮是也。」董承等以為宜,令劉太守使李樂夜渡具船,舉火為應。
  • 39.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八》:上與公卿步出營,臨河欲濟。岸高十餘丈,不得下。議欲續馬轡繫帝腰。時後兄伏德扶後,一手挾絹十四。董承使荷令孫儼從人間斫後,左靈曰:「卿是何等人也!」以刀扞之,殺旁侍者,血濺後衣。伏德以馬轡不可親腰,以絹為輦下。校尉向弘居前負帝下,至河邊。餘人皆匍匐下,或有從岸上自投,冠幘皆壞。既至河邊,士卒爭赴舟,董承、李樂以戈擊破之。帝乃御船,同舟渡者皇后、貴人、郭趙二宮人、太尉楊彪、宗正劉艾、執金吾伏完、侍中種輯、羅邵、尚書文禎、郭浦、中丞楊眾、侍郎趙泳、尚書郎馮碩、中官僕射伏德、侍郎王稠、羽林郎侯折、衞將軍董承、南郡太守左靈,府史數十人。
  • 40.    《後漢書·卷七十二·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帝步出營,臨河欲濟,岸高十餘丈,乃以絹縋而下。餘人或匍匐岸側,或從上自投,死亡傷殘,不復相知。爭赴舡者,不可禁制,董承以戈擊披之,斷手指於舟中者可掬。
  • 41.    《後漢書 卷十 皇后紀》:興平二年,立為皇后,完遷執金吾。帝尋而東歸,李傕、郭汜等追敗乘輿於曹陽,帝乃潛夜度河走,六宮皆步行出營。後手持縑數匹,董承使符節令孫徽以刃脅奪之,殺傍侍者,血濺後衣。
  • 42.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九》:是時董承、張陽欲天子還洛陽,楊奉、李樂不欲。尚書上官洪言還洛之議,李樂輔洪。由是諸將錯亂,更相疑二。董承奔野王,韓暹屯聞喜。胡才、楊奉之塢鄉,欲攻韓暹,上使人喻止之。
  • 43.    《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太祖將迎天子,諸將或疑,荀彧、程昱勸之,乃遣曹洪將兵西迎,衞將軍董承與袁術將萇奴拒險,洪不得進。
  • 44.    《後漢書 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李賢注引《袁宏紀》:“誅議郎侯祈、尚書馮碩、侍中台崇,討有罪也。封衞將軍董承、輔國將軍伏完、侍中丁衝、種輯、尚書僕射鍾繇、尚書郭溥、御史中丞董芬、彭城相劉艾、馮翊韓斌、東郡太守楊眾、議郎羅邵、伏德、趙蕤為列侯,賞有功也。贈射聲校尉沮儁為弘農太守,旌死節也。”
  • 45.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九》:三月,衞將軍董承為車騎將軍。
  • 46.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九》:初,承與劉備同謀,未發而備出。承謂服曰:「郭汜有數百兵,壞李傕數萬人,但足下與吾同不耳!昔呂不韋之門,須子楚而後高,今吾與子猶是也。」服曰:「惶恐不敢當,然兵又少。」承曰:「興事訖,得曹公成兵,不足邪?」服曰:「今京師豈有所任者乎?」承曰:「長水校尉種輯、議郎吳碩,是吾腹心辦事者。」
  • 47.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八》:詔使侍中史恃、太僕韓融告張濟曰:「朕惟宗廟之重,社稷之靈,乃心東都,日夜以冀。洛陽丘墟,靡所庇蔭,欲幸弘農,以漸還舊。諸軍不止其競,遂成禍亂,今不為定,民在塗炭。濟宿有忠亮,乃心王室,前者受命,來和傕、汜,元功既建,豈不惜乎?濟其𢋃給百官,遂究前勳。昔晉文公為踐土之會,垂勳周室,可不勉哉!」於是董承等以新破傕等,可復東引,詔曰:「傕、汜自知罪重,將遂唐突,為吏民害。可復待韓融還,乃議進退。」承等固執宜進。
  • 48.    《三國志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裴松之注引《獻帝紀》:天子步行趨河岸,岸高不得下,董承等謀欲以馬羈相續以系帝腰。時中宮僕伏德扶中宮,一手持十匹絹,乃取德絹連續為輦。行軍校尉尚弘多力,令弘居前負帝,乃得下登船。
  • 49.    《太平御覽 卷八百一十八 布帛部五》引華嶠《後漢書》:孝獻伏後,興平二年立為皇后。李傕、郭汜等敗乘輿於曹陽,帝乃潛夜渡河走,六宮皆步行出營。後手持縑數匹,董承使孫微以刃脅奪之,殺傍侍者,血濺後衣。
  • 50.    華嶠漢後書卷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8-25]
  • 51.    《後漢書 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以董承為車騎將軍,開府。
  • 52.    《太平御覽 卷八百一十七 布帛部四》引華嶠《後漢書》曰:李傕等大戰弘農,百官士卒死者不可勝數。董承密招白波帥李樂等率眾來共擊傕等,大破之。乘輿乃得進,承夜潛過,曰:"先具舟船為應。"帝步出營,臨河,岸高不得下。時中官伏德扶中宮,一手持十匹絹,乃取德絹連續挽而下。餘人匍匐岸側,或自投死亡。
  • 53.    《後漢書 卷六十四 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興平元年,詔書徵岐,會帝當還洛陽,先遣衞將軍董承修理宮室。岐謂承曰:“今海內分崩,唯有荊州境廣地勝,西通巴蜀,南當交址,年穀獨登,兵人差全。岐雖迫大命,猶志報國家,欲自乘牛車,南説劉表,可使其身自將兵來衞朝廷,與將軍並心同力,共獎王室。此安上救人之策也。”承即表遣岐使荊州,督租糧。岐至,劉表即遣兵詣洛陽助修宮室,軍資委輸,前後不絕。
  • 54.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八》:傕見河北有火,遣騎候之,適見上渡河,呼曰:「汝等將天子去邪?」董承懼射之,以被為幔。
  • 55.    《後漢書 卷十 皇后紀》:董承女為貴人,操誅承而求貴人殺之。帝以貴人有妊,累為請,不能得。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