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艾

(東漢末年宗正)

鎖定
劉艾(生卒年不詳),漢族,東漢末年人物,歷任相國長史、侍中、宗正。跟隨漢獻帝經歷李郭之亂、東歸雒陽、曹氏專權。
劉艾撰有《漢靈帝紀》、《漢獻帝紀》共六卷。
全    名
劉艾
所處時代
東漢末年
民族族羣
漢族
主要成就
跟隨漢獻帝東歸
主要作品
漢靈帝紀、漢獻帝紀
最高官職
使持節、行御史大夫、宗正 [8] 
本    名
劉艾
職    位
相國長史、侍中、宗正

劉艾人物生平

劉艾相國長史

漢獻帝初平二年(191年),劉艾為董卓相國府長史。當時孫堅討伐董卓,進入雒陽,又出兵漢函谷關,董卓對劉艾説:“關東部隊屢次失敗,都怕了我,無能力作為。只有孫堅這個愚兒,頗能用人,應當告訴諸將,讓他們有所防範。昔日我和周慎西征,周慎圍邊章韓遂於金城。我請示張温,希望率領自己所部為周慎作後援,張温不聽。我當時便上言説明形勢,知道周慎必不能成功。這些事情官府均有記載。此事還沒有結果,張温又讓我討伐先零叛羌,自以為西方可一舉掃平。我明知不能成功卻無法阻止,只得奉命出發,並留別部司馬劉靖率步騎四千屯安定,以為聲勢。叛羌要截斷我的歸路,我輕輕一擊便打開了歸路,是因為叛羌害怕安定那裏有兵的緣故。叛羌以為安定有幾萬人馬,卻不知那裏只有劉靖的軍隊而已。當時我又上章説明情狀。而孫堅跟着周慎,向周慎建議自己率一萬兵先到金城,讓周慎引兵二萬駐紮在後。邊章、韓遂城中糧食不多,需要去外面運糧,則會畏懼周慎大軍,不敢輕易與孫堅交戰,而孫堅的兵足以斷絕他們糧道。如果採納孫堅之言,或許能夠平定涼州。結果張温不用我的計謀,周慎又不聽孫堅的建議,自己攻打金城,破壞外城,就遣人告知張温,自以為破城近在旦夕,張温也以為計策成功了。結果渡遼兒斷葵園,周慎丟棄輜重逃走,如我所料。官府以此封我為都鄉侯,當時孫堅一個佐軍司馬,所見與我相同,其才可用。”劉艾以為:“孫堅雖然當時計謀顯見,但到底不如李傕郭汜。聽説他在美陽亭北,率領一千步騎與敵交戰,差點喪命,丟失印綬,這不像是有能力的表現。”董卓説:“孫堅當時率領的是烏合之眾,士卒不如敵人精,且戰有利鈍。但要論山東大勢,終無所至。”劉艾説:“山東人驅略百姓,以作寇逆,其氣勢不如人,堅甲利兵強弩之用也不如人,安能長久?”董卓説:“不錯,只要殺了二袁、劉表、孫堅,天下自然就會服從我了!”於是令董越屯兵澠池、段煨屯兵華陰、牛輔屯兵安邑,其餘將領分佈各縣,以抵禦山東諸將。 [3]  [15]  [17] 
後董卓被司徒王允設計誅殺,董卓舊部李傕郭汜張濟等人又殺死王允,把持朝廷。 [16] 

劉艾賑濟審查

興平元年(194年),劉艾擔任侍中。當時谷價上漲,谷一斛五十萬,豆麥一斛二十萬,長安城內人相食。獻帝讓侍御史侯汶開太倉取出米豆,給饑民做糜粥吃。經過幾天,餓死者依舊很多,獻帝懷疑有人賑濟作假,便親自去檢查,讓劉艾取米豆各五升,做出三盂糜粥。(注:今本袁宏《後漢紀》作二盆,《後漢書》李賢注引袁宏紀作三盂)獻帝便讓劉艾出去責備有司:“五升米豆就能做出三盂(一作二盆)糜粥,而百姓依舊疲乏,這是為何?朕為之痛心!百姓無法過好,故部使者出米豆,希望對他們有益。御史卻不哀憐撫卹,該當如此嗎?”於是尚書令以下全部前往省閣認錯,上奏收捕侯汶考實。獻帝下詔:“未忍至於理,可杖打五十。”自此以後百姓多得救助。 [20-24] 

劉艾跟隨東歸

興平二年(195年),李傕、郭汜舉兵相攻,張濟前來勸和,議和之事未定,幫助李傕的羌胡又前來,獻帝深以為患,派劉艾對宣義將軍賈詡説:“您之前奉職盡忠,因此一直受國家榮寵。如今羌胡到來,為國家之患,您應該想想應對的方案。”賈詡便請羌胡大帥前來吃喝,又許諾封官賞賜,羌胡滿意,便離開了。李傕之前遭楊奉背叛,羌胡又不再幫助,實力衰弱,只得答應和解。 [14]  [18-19] 
李、郭兩人和解後,獻帝趁此時請求東歸,得到允許。 [16]  車駕到達宣平門,正應渡橋,郭汜手下數百士兵攔住橋問:“是天子嗎?”車駕無法向前,李傕手下數百士兵皆拿戟護在乘輿左右,劉艾大呼:“正是天子!”讓侍中楊琦高舉車帷。獻帝對士兵説:“你們不退後,怎麼還敢逼近至尊?”郭汜士兵於是撤退。車駕成功過橋,士民皆稱萬歲。 [4] 
同年十月,郭汜同夥夏育、高碩作亂,圖謀劫乘輿西行,郭汜又遣伍習火燒獻帝所幸學舍。劉艾見火起不止,説道:“可轉移到一營寨中,以避火災。”楊定董承帶兵迎獻帝到楊奉營,夏育等想止住乘輿,楊定、楊奉力戰擊破夏育。 [9-10] 
車駕到達華陰,寧輯將軍段煨攜帶物資迎駕,請求獻帝進入他的營寨。段煨與楊定有過結,迎乘輿時不敢下馬,只在馬上作揖。侍中種輯和楊定關係好,聲稱段煨謀反。獻帝問:“段煨前來迎駕,為何説他想反呢?”種輯答:“迎駕不到邊界,拜禮不下馬,臉色有變,必有異心!”劉艾與太尉楊彪、司徒趙温、尚書梁紹等人説:“段煨沒有反意,臣等敢以性命擔保!車駕可幸其營中。”董承與楊定道:“郭汜來到段煨軍營了。”獻帝問:“何以知之?”文禎左靈説:“弘農郡的督郵知曉的!”故而脅迫督郵説:“今天郭汜率七百騎兵進入了段煨營帳。”獻帝相信,下令車隊在路邊休息。 [11] 
後李傕、郭汜追擊車駕,破漢軍於弘農郡曹陽。李樂恐慌,想讓獻帝乘船往東直接前往孟津。獻帝認為:“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孔子尚且憂慮暴虎馮河之事,這並非安居之道。”楊彪説:“臣是弘農人,從此地向東有三十六個險灘,不能讓陛下乘船冒險。”劉艾當時為宗正,附議:“臣以前擔任過陝縣令,也知道險灘的危險。以前這裏有船伕,乘船仍有危險,何況如今還沒有船伕?太尉所慮極是。”董承等贊同,於是打算向北渡過黃河到達河東郡,令李樂連夜準備船隻,舉火為應。 [12-14] 
當時,太史令王立對劉艾説:“前太白守天關,與熒惑會;金火交會,革命之象也。漢祚終矣,晉、魏必有興者。” [5] 

劉艾建安風雲

建安元年(196年)七月,車駕到達雒陽。同年八月,兗州牧曹操入京,賞有功者,封衞將軍董承、輔國將軍伏完、彭城相劉艾等十三人為列侯。又遷都到許縣 [6]  [16] 
建安十九年(214年),劉艾與代理太常大司農王邑皆持節,迎二貴人於魏公國。二月,二貴人入宮。 [7]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獻帝命使持節御史大夫宗正劉艾拜曹操為魏王。 [8] 
此後劉艾事蹟不詳。

劉艾文學作品

劉艾(《隋書》作劉芳)撰漢靈獻二帝紀六卷(靈帝紀、獻帝紀)。 [1-2] 
《隋書》言:“靈、獻之世,天下大亂,史官失其常守。博達之士,愍其廢絕,各記聞見,以備遺亡。” [32] 
劉艾所撰《靈帝紀》、《獻帝紀》今已亡佚。南朝宋史學家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時多次引用兩書。 [26] 

劉艾相關爭議

劉艾作品名稱

劉艾,是東漢末年人物,案諸書,劉艾最後一次出現在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奉命拜曹操為魏王,此後事蹟不詳。 [8] 
清人侯康認為:“艾官至行御史大夫,以後更不見其事蹟,蓋未嘗入魏。‘獻帝’之名,當是後人追加耳。” [25] 

劉艾獻帝傳

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還引用過一部名叫《獻帝傳》的作品。如劉艾拜曹操為魏王、劉協去世後曹叡變服率羣臣哭泣之事,皆出自此書。 [8]  [29] 
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以為:“惟《初學記·鳥部》引題劉艾《漢帝傳》(見初學記卷30 [31]  )。愚按《漢志》有《高祖傳》、《孝文傳》。艾既為獻作紀,又更為傳,其名蓋仿於此。” [30] 
姚振宗《後漢藝文志》認為:“考《獻帝傳》載禪代眾事,又言山陽公薨,自是魏晉人作,別為一書。章氏乃以《獻帝傳》歸之劉艾,謂《漢志》有《高祖傳》、《孝文傳》,艾既為獻作《紀》,又更為《傳》,是必不然。” [28] 
姚振宗《隋書經籍志考證》又認為:“按《初學記》引稱《漢帝傳》,似是劉艾書之本名。至魏明帝青龍二年(234年)山陽公薨之後,乃更名《獻帝傳》。殆入晉以後與《靈帝紀》合為一帙,乃定名曰《靈獻二帝紀》。” [27] 
參考資料
  • 1.    《隋書 卷三十三 志第二十八》:漢靈獻二帝紀三卷漢侍中劉芳撰,殘缺。梁有六卷。
  • 2.    《舊唐書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六》:漢靈獻二帝紀六卷劉艾撰。
  • 3.    卷四十六 吳書一 孫破虜討逆傳第一-三國志(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2-16]
  • 4.    《三國志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裴松之注引《獻帝起居注》曰:初,天子出到宣平門,當度橋,汜兵數百人遮橋問"是天子邪"?車不得前。傕兵數百人皆持大戟在乘輿車左右,侍中劉艾大呼雲:"是天子也。"使侍中楊琦高舉車帷。帝言諸兵:"汝不卻,何敢迫近至尊邪?"汜等兵乃卻。既度橋,士眾鹹呼萬歲。
  • 5.    《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裴松之注引張璠《漢紀》:初,天子敗於曹陽,欲浮河東下。侍中太史令王立曰:"自去春太白犯鎮星於牛鬥,過天津,熒惑又逆行守北河,不可犯也。"由是天子遂不北渡河,將自軹關東出。立又謂宗正劉艾曰:"前太白守天關,與熒惑會;金火交會,革命之象也。漢祚終矣,晉、魏必有興者。"
  • 6.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2-16]
  • 7.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建安十九年)安定太守毌丘興將之官,公戒之曰:"羌,胡欲與中國通,自當遣人來,慎勿遣人往。善人難得,必將教羌、胡妄有所請求,因欲以自利;不從便為失異俗意,從之則無益事。"興至,遣校尉範陵至羌中,陵果教羌,使自請為屬國都尉。公曰:"吾預知當爾,非聖也,但更事多耳。"【獻帝起居注曰:使行太常事大司農安陽亭侯王邑與宗正劉艾,皆持節,介者五人,齎束帛駟馬,及給事黃門侍郎、掖庭丞、中常侍二人,迎二貴人於魏公國。二月癸亥,又於魏公宗廟授二貴人印綬。甲子,詣魏公宮延秋門,迎貴人升車。魏遣郎中令、少府、博士、御府乘黃廄令、丞相掾屬侍送貴人。癸酉,二貴人至洧倉中,遣侍中丹將冗從虎賁前後駱驛往迎之。乙亥,二貴人入宮,御史大夫、中二千石將大夫、議郎會殿中,魏國二卿及侍中、中郎二人,與漢公卿並升殿宴。】
  • 8.    《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裴松之注引《獻帝傳》:今進君爵為魏王,使使持節行御史大夫、宗正劉艾奉策璽玄土之社,苴以白茅,金虎符第一至第五,竹使符第一至十。君其正王位,以丞相領冀州牧如故。其上魏公璽綬符冊。敬服朕命,簡恤爾眾,克綏庶績,以揚我祖宗之休命。
  • 9.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八》:冬十月戊戌,汜黨夏育、高碩等欲共為亂,脅乘輿西行。侍中劉艾見火起不止,曰:「可出幸一營,以避火難。」楊定、董承將兵迎天子幸楊奉營,上將出,夏育等勒兵欲止乘輿,楊定、楊奉力戰破之,斬首五千級。
  • 10.    《後漢書 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冬十月戊戌,郭汜使其將伍習夜燒所幸學舍,逼脅乘輿。楊定、楊奉與郭汜戰,破之。
  • 11.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八》:壬寅,行幸華陰。寧輯將軍段猥具服御及公卿已下資儲,欲上幸其營。猥與楊定有隙,迎乘輿,不敢下馬,揖馬上。侍中種輯素與定親,乃言段煨欲反。上曰:「煨屬來迎,何謂反?」對曰:「迎不至界,拜不下馬,其色變也,必有異心。」於是太尉楊彪、司徒趙温、侍中劉艾、尚書梁紹等曰:「段煨不反,臣等敢以死保,車駕可幸其營。」董承、楊定言曰:「郭汜來在煨營。」詔曰:「何以知?」文禎、左靈曰:「弘農督郵知之。」因脅督郵曰:「今郭汜將七百騎來入煨營。」天子信之,遂路次於道南。
  • 12.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八》:十二月庚辰,車駕乃進。李傕等復來追戰,王師大敗,殺略宮人,少府田芬、大司農張義等皆戰歿。進幸陝,夜度河。
  • 13.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八》:李樂懼,欲令車駕御船過砥柱,出孟津。詔曰:「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孔子慎馮河之危,豈所謂安居之道乎?」太尉楊彪曰:「臣弘農人也,自此東有三十六灘,非萬乘所當登也。」宗正劉艾曰:「臣前為陝令,知其險。舊故有河師,猶有傾危,況今無師。太尉所慮是也。」董承等以為宜,令劉太陽使李樂夜渡具船,舉火為應。
  • 14.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2-25]
  • 15.    《後漢書 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卓自出與堅戰於諸陵墓閒,卓敗走,卻屯黽池,聚兵於陝。堅進洛陽宣陽城門,更擊呂布,布覆破走。堅乃埽除宗廟,平塞諸陵,分兵出函谷關,至新安、黽池閒,以戳卓後。卓謂長史劉艾曰:“關東諸將數敗矣,無能為也。唯孫堅小戇,諸將軍宜慎之。”乃使東中郎將董越屯黽池,中郎將段煨屯華陰,中郎將牛輔屯安邑,其餘中郎將、校尉布在諸縣,以御山東。
  • 16.    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後漢書(唐)李賢等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3-08]
  • 17.    《後漢紀》:夏四月,卓西入關。卓使東中郎將董越屯澠池,寧輯將軍段煨屯華陰,中郎將牛輔屯安邑,其餘中郎〔將〕、校尉布在諸縣,不可勝紀,以御山東......孫堅自陽人入洛陽,修復諸陵,引軍還魯陽。卓謂長史劉艾曰:“關東諸將數敗矣,無能為也,唯孫堅小敢,諸將軍慎之。堅昔西征,其計策略與人同,無故從諸袁兒,終亦死爾。”艾曰:“堅用兵不如李傕、郭汜。堅前與羌戰於美陽,殆死,無能為!”
  • 18.    《後漢孝獻皇帝紀第二十八》:傕妻愛式,和計未定,而羌、胡數來闕省問曰:「天子在此中邪?李將軍許我宮人美女,今皆何所在?」帝患之,使侍中劉艾謂宣義將軍賈詡曰:「卿前奉職公忠,故仍升榮寵。今羌、胡滿路,宜思方略。」詡乃召大帥飲食之,許以封賞,羌、胡乃引去。傕由此單弱。於是尚書王復言和解之意,計以士眾轉少,從之,不以男,各女為質,封為君,食邑。復以汜從弟、濟從子繡、傕從弟桓為質。
  • 19.    《三國志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傕將楊奉與傕軍吏宋果等謀殺傕,事泄,遂將兵叛傕。傕眾叛,稍衰弱。張濟自陝和解之,天子乃得出,至新豐、霸陵間。
  • 20.    《後漢紀》卷二十七:長安中人相食,餓死甚眾。帝遣侍御史候汶出太倉米豆,為貧人作糜,米豆各半,大小各有差。餓死者甚眾,帝疑廩賦不實,敕侍中劉艾取米豆各五升,燃火於御前,作糜得二盆。於是艾出問尚書:「米豆五升,得糜二盆,而民委頓,何也?朕甚愍之!民不能自濟,故部使者出米豆,冀有益焉。御史不加隱卹,乃如是乎?」尚書以下詣省閤謝,奏收侯汶考實。詔曰:「未忍致於理,可杖五十!」亟遣上親所廩人名,於是悉得全濟。
  • 21.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3-14]
  • 22.    《後漢書 卷九 孝獻帝紀》:是時谷一斛五十萬,豆麥一斛二十萬,人相食啖,白骨委積。帝使侍御史侯汶出太倉米豆,為飢人作縻粥,經日而死者無降。帝疑賦恤有虛,乃親於御坐前量試作糜,乃知非實,使侍中劉艾出讓有司。於是尚書令以下皆詣省閣謝,奏收侯汶考實。詔曰:“未忍致汶於理,可杖五十。”自是之後,多得全濟。
  • 23.    《後漢書 卷九 孝獻帝紀》李賢注引《袁宏紀》:“時來侍中劉艾取米豆五升於御前作糜,得滿三盂,於是詔尚書曰:‘米豆五升,得糜三盂,而人委頓,何也?’”
  • 24.    《後漢書 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是時谷一斛五十萬,豆麥二十萬,人相食啖,白骨委樍,臭穢滿路。帝使侍御史侯汶出太倉米豆為飢人作糜,經日而死者無降。帝疑賦恤有虛,乃親於御前自加臨檢。既知不實,使侍中劉艾出讓有司。於是尚書令以下皆詣省閣謝,奏收侯汶考實。詔曰:“未忍致汶於理,可杖五十。”自是後多得全濟。
  • 25.    《三國志集解卷一》:【侯康曰:隋志稱侍中,考艾官,侍中在獻帝興平年間,{見後漢書獻帝紀注}又為陝令,{見三國志董卓傳注}為董卓長史,{見後漢書董卓傳}為宗正,又以宗正使持節行御史大夫,{見魏志武紀注}而隋志但稱侍中者,豈著書在興平年間耶?今考後漢書靈紀、獻紀、董卓傳注,三國志武紀、董卓、張楊、賈詡、劉焉、孫堅諸傳注屢引此書,皆興平及建安初年事,艾官至行御史大夫,以後更不見其事蹟,蓋未嘗入魏。獻帝之名,當是後人追加耳。
  • 26.    三國志(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8-21]
  • 27.    姚振宗《隋書經籍志考證 卷十三》:按《初學記》引稱《漢帝傳》,似是劉艾書之本名。至魏明帝青龍二年山陽公薨之後,乃更名《獻帝傳》。殆入晉以後與《靈帝紀》合為一帙,乃定名曰《靈獻二帝紀》。
  • 28.    姚振宗《後漢藝文志 卷二》:考《獻帝傳》載禪代眾事,又言山陽公薨(見《魏志》《文紀》、《明紀》注),自是魏晉人作,別為一書。章氏乃以《獻帝傳》歸之劉艾,謂《漢志》有《高祖傳》、《孝文傳》,艾既為獻作《紀》,又更為《傳》,是必不然。
  • 29.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三 魏書三 明帝紀第三》:三月庚寅,山陽公薨,帝素服發哀,遣使持節典護喪事。己酉,大赦。夏四月,大疫。崇華殿災。丙寅,詔有司以太牢告祠文帝廟。追諡山陽公為漢孝獻皇帝,葬以漢禮。【獻帝傳曰:帝變服,率羣臣哭之,使使持節行司徒太常和洽弔祭,又使持節行大司空大司農崔林監護喪事。詔曰:"蓋五帝之事尚矣,仲尼盛稱堯、舜巍巍蕩蕩之功者,以為禪代乃大聖之懿事也。山陽公深識天祿永終之運,禪位文皇帝以順天命。先帝命公行漢正朔,郊天祀祖以天子之禮,言事不稱臣,此舜事堯之義也。昔放勳殂落,四海如喪考妣,遏密八音,明喪葬之禮同於王者也。今有司奏喪禮比諸侯王,此豈古之遺制而先帝之至意哉?今諡公漢孝獻皇帝。"使太尉具以一太牢告祠文帝廟,曰:"叡聞夫禮也者,反本脩古,不忘厥初,是以先代之君,尊尊親親,鹹有尚焉。今山陽公寢疾棄國,有司建言喪紀之禮視諸侯王。叡惟山陽公昔知天命永終於己,深觀歷數允在聖躬,傳祚禪位,尊我民主,斯乃陶唐懿德之事也。黃初受終,命公於國行漢正朔,郊天祀祖禮樂制度率乃漢舊,斯亦舜、禹明堂之義也。上考遂初,皇極攸建,允熙克讓,莫朗於茲。蓋子以繼志嗣訓為孝,臣以配命欽述為忠,故詩稱'匪棘其猶,聿追來孝',書曰'前人受命,茲不忘大功'。叡敢不奉承徽典,以昭皇考之神靈。今追諡山陽公曰孝獻皇帝,冊贈璽紱。命司徒、司空持節弔祭護喪,光祿、大鴻臚為副,將作大匠、復土將軍營成陵墓,及置百官羣吏,車旗服章喪葬禮儀,一如漢氏故事;喪葬所供羣官之費,皆仰大司農。立其後嗣為山陽公,以通三統,永為魏賓。"】
  • 30.    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惟《初學記·鳥部》引題劉艾《漢帝傳》。愚按《漢志》有《高祖傳》、《孝文傳》。艾既為獻作紀,又更為傳,其名蓋仿於此。
  • 31.    初學記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8-21]
  • 32.    卷三十三 志第二十八-隋書(唐)魏徵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8-2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