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匈奴

鎖定
公元前60年左右,匈奴虛閭權渠單于死,引起內部分裂,先後出現五單于爭立的情況,混戰不斷,最後發展為呼韓邪單于郅支單于的相互攻伐。公元前53年,呼韓邪單于附漢,是為南匈奴。北匈奴在郅支單于領導下曾擊敗大宛、烏孫等國,強迫各族進貢,威震西域,一度領導了匈奴的短暫復興,後被漢朝擊敗,開始大規模西遷。
南匈奴(48年—216年)是南部匈奴貴族醢落屍逐鞮單于建立的政權。是相對於西遷的北匈奴而言的。
建武二十四年(48),匈奴內部為爭王位發生動亂,匈奴貴族相互殘殺,匈奴再次分為南匈奴和北匈奴。日逐王比率領部眾歸附東漢王朝。東漢政府設立匈奴中郎將進行監護。
東漢中晚期,外戚宦官干政,造成內部政局不穩,難以駕馭控制,遂南匈奴多次反叛與鮮卑聯兵襲掠邊塞殺官吏。期間幾位南單于被部屬所殺。曹操將其分為左右南北中五部,分別安置在陝西-山西-河北等地,以其貴者為帥,但派漢人為司馬,加以監督,南匈奴完全編入曹魏政權。鮮卑人乘虛據其舊地。
中文名
南匈奴
年    代
前53年—前36年,48年—216年
建立者
呼韓邪單于醢落屍逐鞮單于
相    關
北匈奴

南匈奴歷史

南匈奴西漢時期

五鳳四年(前53年)夏,呼韓邪單于被其兄郅支單于擊敗,引眾南近塞,遣子入漢為質,對漢稱臣,欲借漢朝之力保全自己 [1] 
甘露三年(前51年)正月,南匈奴首領呼韓邪入朝朝覲宣帝於甘泉宮(今陝西淳化西北)。
建昭三年(前36年),西漢與北匈奴的戰爭中,漢西域都護騎都尉甘延壽、副校尉陳湯擊滅郅支單于於康居。
數年後,鑑於郅支單于被西漢遠征軍誅滅。內患已消,力量漸強,南匈奴乃率部重歸漠北。

南匈奴東漢時期

  • 歸附東漢
東漢初年,建武二十四年(48),匈奴內部為爭王位發生動亂,匈奴貴族相互殘殺。匈奴再次分裂成南北二部,南部匈奴人立日逐王比為醢落屍逐鞮單于,依附東漢稱臣,被漢光武帝安置在河套地區,建庭五原塞(今內蒙古包頭)。次年,遷庭於美稷縣(今內蒙古準格爾旗西北),即“南庭”。漢朝置使匈奴中郎將率兵保護其安全。
  • 協助東漢出擊北匈奴
永元元年(89年)六月,漢軍分三路出擊。竇憲耿秉率精騎1000人出雞鹿塞(今內蒙古磴口西北哈隆格乃峽谷口),度遼將軍鄧鴻出稠陽(今內蒙古包頭市東)塞,南匈奴出滿夷谷(今內蒙古包頭市北),共約5萬騎,皆會於涿邪山(今阿爾泰山東脈)。北進至稽落山,與北匈奴單于遭遇。大破北匈奴,乘勝窮追至私渠北凝海(今蒙古烏布蘇諾爾湖),斬名王以下1.3萬餘人,俘獲甚眾,得雜畜百餘萬頭,裨小王率眾降者前後1部,共20多萬人。竇憲、耿秉出塞3000餘里,登燕然山(今蒙古境內杭愛山)刻石記功而還。即稽落山之戰
和帝永元二年年(90),竇憲遣副校尉閻盤將二千餘騎復取伊吾地。漢朝更進一步靠近單于駐地西海。即伊吾之戰
永元二年(90)十月,竇憲遣南匈奴左谷蠡王師子等將8000騎出雞鹿塞,由護匈奴中郎將耿譚從事將護,襲擊北單于的戰役。即河雲北之戰
91年,竇憲派大將軍耿夔任尚趙博等率8000人遠征北匈奴單于獲勝,去塞五千餘里而還的戰役。此戰是漢軍出擊匈奴行程最遠的一次。即金微山之戰
  • 與北匈奴共受東漢都護
92年,金微山之戰後,北單于震懾,屏氣蒙氈,遁走於烏孫之地,而漠北空矣。北匈奴單于不知所蹤,其弟右谷蠡王於除鞬自立為北匈奴單于,在蒲類海“款塞乞降”。蒲類海,毗鄰東漢的伊吾。竇憲利用這一時機“遂復更立北虜,反其故庭,並恩兩護”,以耿夔為中郎將,賜授印璽,持節衞護之,如南單于故事。並命中郎將任尚持符節護衞,屯駐伊吾。 [3-5] 
93年,方欲輔歸北庭,北匈奴於除鞬單于聞竇憲死(故後世成吉思汗才秘密發喪),逐率其眾北還。即任尚等追殺北匈奴單于之戰
  • 再度分裂南北
94年,北匈奴歸降漢朝的十五部二十幾萬人皆叛變,脅迫前南匈奴單于屯屠何之子奧鞬日逐王逢侯為單于,匈奴再次分裂。東漢派遺大軍以及烏桓 、鮮卑兵共四萬人大敗逢侯,逢侯遂率眾出塞,漢軍追趕不及,他成為新任的北匈奴單于。
公元107年,逢侯趁東漢撤銷西域都護,放棄西域之際,控制西域,對各國進圧榨勒索,脅迫諸國共同搔擾東漢邊疆十幾年。
  • 時叛時附
109年,南匈奴萬氏屍逐鞮單于入朝,旋聽漢人韓琮謀,起兵攻漢。數月後被度遼將軍梁懂、遼東太守耿夔擊敗,引軍還虎澤(今山西離石一帶)。見漢諸軍並進攻虎澤,甚懼,遣使乞降。
140年,南匈奴句龍吾斯與句龍王車紐舉兵反漢,率3千騎攻西河(治今內蒙古東勝縣東南),招誘右賢王,合兵七八千,圍美稷(今內蒙古準格爾旗西北),殺朔方、代郡長吏。五月,為漢度遼將軍馬續及烏桓、鮮卑、羌胡兵所敗。九月,擁車紐為單于,繼東引烏桓,西收羌、戎諸胡數萬人,破京兆虎牙營,殺上郡都尉及軍司馬,掠並、涼、幽、冀4州。十一月,為漢使匈奴中郎將張耽敗於馬邑(治今山西朔縣),車紐歸降,吾斯繼率所部攻擾漢邊。漢安元年(142),復與薁鞬台耆、且渠伯德等掠幷州。二年,被漢使匈奴中郎將馬實遣人刺殺。
中平四年(187年)十二月,休屠各(休屠,意為「大地女神」)與南匈奴貴族擔心漢朝徵發匈奴軍隊的事不會停止,反叛單于侵邊,幷州大亂。定襄、雲中、五原、朔方、上郡一併流徙分散。
中平五年正月,休屠各寇西河,攻殺西河郡守邢紀。三月(188年4月前後),休屠各攻殺幷州刺史張懿。遂與南匈奴左部胡合,號稱有十萬人,殺其單于羌渠。(另一處記載卻是,南匈奴右部落與休著各等攻殺單于羌渠。) [2] 
  • 漢末附曹
公元195年,諸侯割據。南匈奴參與了中原封建軍閥的混戰,沿黃河而下。此時,南匈奴已經佔據黃河流域諸多郡縣。
公元202年,南匈奴首領歸附曹操。曹操為了北方的穩定,先後將南匈奴分為五部,每部擇立貴族為帥,另選漢人為司馬對其進行監督。這樣,南匈奴上下完全編入曹魏政權,中國北方完成了實際的統一。
公元216年,曹操拘留南匈奴末代單于呼廚泉單于,派右賢王去卑監國,將南匈奴打散分成五部,即左、右、南、北、中,分別安置在陝西、山西、河北一帶。

南匈奴南北時期

在南北朝時期,南匈奴已經完全漢化。劉淵,是南匈奴單于於夫羅之孫、左賢王劉豹之子,其家族屬於被曹操安置的“五部”之一,大致居住在山西晉陽的汾水和澗水一帶。他父子文化上都完全漢化了,劉淵年幼時聰慧異常,自幼好學,《史記》、《 漢書》、《毛詩》、《京氏易》和《馬氏尚書》,以及諸子百家著作無不涉獵,尤其喜歡讀《春秋左氏傳》、《孫吳兵法》,幾乎能一字不差地背誦。在成都王司馬穎手下為將的劉淵,趁亂於幷州起兵,建立所謂的漢國,稱了王之後又稱帝,北中國的大部分地區,都成了他的地盤。公元316年,劉淵兒子劉聰把西晉滅了。

南匈奴人口

建武二十七年(51年)以後,南匈奴八部人口的宏觀分佈格局暫未改變,但是各部落人口數量逐漸增多。除自然增長這個因素外,也包括接納北匈奴歸降人口的因素。

南匈奴初期

東漢初期,歸降東漢的南匈奴八部人口有多少呢?
據《後漢書•南匈奴列傳》載:建武二十三年,日逐王比“詣西河太守求內附。兩骨都侯頗覺其意,會五月龍祠,因白[蒲奴]單于,言薁鞬日逐夙來欲為不善,若不誅,且亂國。時比弟漸將王在單于帳下,聞之,馳以報比。比懼,遂斂所主南邊八部眾四五萬人,待兩骨都侯還,欲殺之。骨都侯且到,知其謀,皆輕騎亡去,以告單于。單于遣萬騎擊之,見比眾盛,不敢進而還。”與《南匈奴列傳》記載稍有不同的是《資治通鑑》卷44“光武帝建武二十三年”條載:“比遂率聚八部兵四五萬人”,顯然“部眾”與“部兵”僅一字之差。黃烈認為“兵”與“眾”雖一字之差,但含義迥然不同;若兵指兵員、眾指人口,那麼,四五萬兵與四五萬眾就有很大差距,進一步分析比所領“八部眾四五萬人”係指戰鬥人員,而非八部的人口數。最後,他推測比所領八部四五萬人為兵眾,則其人口以兵眾的二倍計,應有十餘萬口。筆者認為關於南匈奴單于比率領南匈奴八部的人口,史書記載明確。即《後漢書》卷89《南匈奴列傳》所載建武二十三年,日逐王比率領匈奴八部歸降漢朝時,其八部總人口約四到五萬人。其理由如下:
首先,建武二十二年(46年),匈奴地域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加之單于子弟的互相爭鬥,致使匈奴總人口極度減少。史載建武二十二年“單于輿死,子左賢王烏達鞮侯立為單于。復死,弟左賢王蒲奴立為單于。比不得立,既懷憤恨。而匈奴中連年旱蝗,赤地數千裏,草木盡枯,人畜飢疫,死耗太半。”唐李賢注:“三分損二為太半。”[1]我們無法推測東漢初期匈奴總人口,僅知總人口鋭減約三分之二,可知日逐王比所領部眾數量不會太多。
其次,“民”“兵”不分是包括匈奴在內的草原遊牧民族的重要特點。《史記》卷110《匈奴列傳》載:“士力能毌弓,盡為甲騎”。日逐王比所轄匈奴八部人口四到五萬人,若五口出一兵,則有騎兵一萬餘。這就是蒲奴單于認為比“眾盛”,其一萬騎兵不敢追擊的原因。
第三,日逐王比率其部眾主動歸降漢朝,必如實稟報其全部人口之數。
因此,有學者認為匈奴分裂之建武二十三年(47年),日逐王比所轄匈奴八部人口共四到五萬人。
建武二十四年(48年),八部大人共立日逐王比為呼韓邪單于。匈奴正式分裂為南、北兩部。建武二十五年(49年)春,南匈奴單于比“遣弟左賢王莫將兵萬餘人擊北單于弟薁鞬左賢王,生獲之;又破北單于帳下,並得其眾合萬餘人,馬七千匹、牛羊萬頭”北單于震怖,卻地千里。……北部薁鞬骨都侯與右骨都侯率眾三萬餘人來歸南單于。南單于復遣使詣闕,奉藩稱臣,獻國珍寶,求使者監護,遣侍子,修舊約。”是年,北匈奴前後有四萬多人歸附於南匈奴。
這樣,南匈奴單于入居五原郡西部都尉塞之時,其部眾總人口約八至九萬人 [7] 

南匈奴增長

南匈奴單于歸附漢朝後,在漢朝的支持下實力逐漸發展,人口日漸增多。同時,隨着東漢與南匈奴的軍事打擊,北匈奴勢力逐漸衰微,北匈奴降眾相繼遷居緣邊諸郡。
筆者據《後漢書·匈奴列傳》,將建武二十六年(50年)至永元二年(90年)期間的南匈奴人口變動羅列於下。
建武二十六年(50年)夏,即單于庭向雲中郡遷徙過程中,“南單于所獲北虜薁鞬左賢王將其眾及南部五骨都侯合三萬餘人畔歸,去北庭三百餘里,共立薁鞬左賢王為單于。”此後,南匈奴人口減至六萬人左右。隨後,經東漢朝廷批准,南匈奴單于將所管八個部落配置在北疆八郡地帶。
此後,隨着漢朝的軍事反擊,北匈奴部落不斷南下降漢。
永平二年(59年),“北匈奴護於丘率眾千餘人來降。”建初元年(76年),“時皋林温禺犢王復將眾還居涿邪山。南單于聞知,遣輕騎與緣邊郡及烏桓兵出塞擊之,斬首數百級,降者三四千人。”建初八年(83年),“北匈奴三木樓訾大人稽留斯等率三萬八千人、馬二萬匹、牛羊十餘萬,款五原塞降。 ”元和元年(84年),“南單于聞,乃遣輕騎出上郡,遮略生口,鈔掠牛馬,驅還入塞。”元和二年(85年),“正月,北匈奴大人車利、涿兵等亡來入塞,凡七十三輩。”元和二年(85年),“南單于復令薁鞮日逐王師子將輕騎數千出塞掩擊北虜,復斬獲千人。北虜眾以南部為漢所厚,又聞取降者歲數千人。”章和元年(87年),“鮮卑入左地擊北匈奴,大破之,斬優留單于,取其匈奴皮而還。北庭大亂,屈蘭、儲卑、胡都須等五十八部,口二十萬,勝兵八千人,詣雲中、五原、朔方、北地降。”章和二年(88年),“時北虜大亂,加以飢蝗,降者前後而至”。永元元年(89年),“以[耿]秉為徵西將軍,與車騎將軍竇憲率騎八千,與度遼兵及南單于眾三萬騎,出朔方,擊北虜,大破之。北單于奔走,首虜二十餘萬人。事已具《竇憲傳》。”永元二年(90年)春,“鄧鴻遷大鴻臚,以定襄太守皇甫稜行度遼將軍。……獲閼氏及男女五人,斬首八千級,生虜數千口而還。”
據以上引文可知,建武二十六年至永元二年(50—90)間,歸降東漢的北匈奴人口約四十五萬人。當然,這四十五萬人有部分北匈奴降眾被南匈奴收編。
總之,至和帝永元二年(90年),南匈奴人口最盛。史載:“是時南部連克獲納降,黨眾最盛,領户三萬四千,口二十三萬七千三百,勝兵五萬一百七十。故事,中郎將置從事二人。耿譚以新降者多,上增從事十二人。”
可見,南匈奴在經過自身發展及兼併北匈奴部落後,至永元二年總共有三萬四千户,二十三萬七千三百口,常備騎兵五萬一百七十人。
關於和帝以後南匈奴人口數量,據《後漢書•南匈奴列傳》載:順帝永和五年(140年),梁商上表曰:“匈奴寇畔,自知罪極,窮鳥困獸,皆知救死,況種類繁熾,不可單盡。”南匈奴部眾時降時叛,人口數量並未減少, 還應略有增長。
由此可見,建武二十三年(47年),匈奴分裂後,南匈奴單于比率部歸降漢朝時共有四至五萬人。至建武二十六年(50年)夏,分佈在緣邊八個郡域的南匈奴人口約有六萬人。如以《後漢書》卷89(南匈奴列傳》所載永元二年(90年)分佈於北方地區的南匈奴人口約有二十三萬七千三百萬人為準。那麼,四十年間,南匈奴部眾增長四倍。 [7] 

南匈奴治所

南匈奴歸附東漢之初,漢朝先將單于庭安置於南距五原郡西部塞八十里的草原上。
南匈奴單于庭的遷徙 南匈奴單于庭的遷徙 [6]
據《後漢書•南匈奴列傳》載:建武二十六年“遣中郎將段郴、副校尉王鬱使南單于,立其庭,去五原西部塞八十里。”東漢將南匈奴單于庭安置於“去五原西部塞八十里”處,即單于庭距離南方的五原郡西部都尉駐防的漢長城八十里。五原郡西部都尉駐防的漢長城主要分佈在今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前旗和固陽縣境。西自狼山烏不浪山口起,石塊壘砌的長城遺蹟逶迤東行,經巴音哈太蘇木南境,向東進入查石太山區,經郜北鄉南部伸入烏拉特前旗小佘太鄉境,再東橫貫郜北鄉梁五溝林場,向東進入固陽縣境內。漢代度制,1裏等於415米。八十里約等於33.2公里。由這段漢長城往北33.2公里,即今內蒙古烏拉特中旗川井鎮(北緯41°88,,東經108°23,)至新忽熱蘇木(北緯41°58,,東經109°20,)之間。單于庭應在這一帶的草原上。
同年,單于庭又遷入雲中郡西部。據《後漢書•光武帝紀》載漢光武帝“遣中郎將段郴授南單于璽綬,令入居雲中,始置使匈奴中郎將,將兵衞護之。南單于遣子入侍,奉奏詣闕。”南匈奴單于率部眾越過長城,由塞北草原遷入雲中郡。至於遷入雲中郡何地?史書並無明確記載。東漢雲中郡,治今內蒙古托克托縣東北的古城村古城。筆者由其後單于庭再次南遷美稷縣推斷,單于庭遷入雲中郡後,其駐地當在雲中郡西部,相當今內蒙古土默特右旗、土默特左旗一帶。
建武二十六年至二十七年(50—51),南匈奴單于及其部眾越過黃河再遷至西河郡美稷縣。《後漢書•南匈奴列傳》載:建武二十六年冬“前畔五骨都侯子復將其眾三千人歸南部,北匈奴單于使騎追擊,悉獲其眾。南單于遣兵拒之,逆戰不利。於是,復詔單于徙居西河[郡]美稷[縣],因使中郎將段郴及副校尉王鬱留西河擁護之,為設官府、從事、掾史。”雲中郡地處邊塞,直接面臨北匈奴的武力威脅;同時,為便於護衞南匈奴單于及其部眾,東漢再將單于庭遷至西河郡美稷縣,在今內蒙古準格爾旗暖水鎮榆樹壕古城。 [7] 

南匈奴分佈

與南匈奴單于庭南遷美稷縣的同時,經東漢朝廷批准,單于將所轄八部眾亦配置在北疆八郡地帶。
據《後漢書•南匈奴列傳》載:“南單于既居西河,亦列置諸部王,助為扞戍。使韓氏骨都侯屯北地,右賢王屯朔方,當於骨都侯屯五原,呼衍骨都侯屯雲中,郎氏骨都侯屯定襄,左南將軍屯雁門,慄籍骨都侯屯代郡,皆領部眾為郡縣偵羅耳目。”由此可知在八郡中,
  1. 單于的直屬部眾分佈在西河郡域 (美稷縣域)、
  2. 韓氏骨都侯部落分佈在北地郡域(轄境相當於今寧夏賀蘭山、青銅峽、山水河以東及甘肅環江、馬蓮河流域)、
  3. 右賢王部落分佈於朔方郡域 (轄境相當於今內蒙古東勝梁以北、狼山與查石太山脈以南、毛不拉孔兑溝與黃河北至烏不浪山口以西、烏蘭布和沙漠及其以東的區域)、
  4. 當於骨都侯部落分佈在五原郡域(轄境相當於今毛不拉孔兑溝與黃河北至烏不浪山口以東、呼斯太河與五當河及昆都倫河源頭以西、東勝梁以北、陰山秦漢長城以南的區域)、
  5. 呼衍骨都侯部落分佈在雲中郡域(轄境相當於今內蒙古達拉特旗和準格爾旗北部,包括今大青山與烏拉山南、黃河以北的狹長平原地帶)。
  6. 郎氏骨都侯部落分佈在定襄郡域(轄境相當於今山西 朔州北部和內蒙古清水河縣,包括黃河以東、蒼頭河以北、渾河以南的丘陵山區),
  7. 左南將軍部落分佈在雁門郡域(轄境相當於今山西五台山以北、恆山 以西、內蒙古涼城縣岱海以南地帶),
  8. 慄籍骨都侯部落分佈在屯代郡域(轄境相當於今山西大同市南部、河北桑乾河及壺流河上游一帶)。
綜上所述,建武二十六年,單于庭南遷今內蒙古烏拉特中旗川井鎮至新忽熱蘇木一帶。此後,南匈奴單于庭與其八部兩度遷徙其駐地,形成東漢初期南匈奴部落散居北部緣邊八郡的分佈格局。南匈奴單于庭及其八部分佈在今西到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東到河北桑乾河流域的漢代北方緣邊八郡的廣大地區。 [7] 

南匈奴單于世系

南匈奴冒頓{攣鞮氏}王朝前期世系
序號
稱號
名字
在位時間
在位時長
備註
1
醢落屍逐鞮單于

9年
呼韓邪單于孫、烏珠留若鞮單于子

薁鞬左賢王單于(自立)
50年

不足1月
北單于蒲奴弟薁鞬左賢王
2
丘浮尤鞮單于
56年 - 57年
2年
單于比弟
3
伊伐於慮鞮單于
57年 - 59年
3年
單于莫弟
4
醢童屍逐侯鞮單于
59年 - 63年
5年
單于比子
5
丘除車林鞮單于
63年
1年
單于莫子
6
湖斜屍逐侯鞮單于
63年 - 85年
23年
單于適弟
7
伊屠於閭鞮單于
85年 - 88年
4年
單于汗子
8
休蘭屍逐侯鞮單于
屯屠何
88年 - 93年
6年
單于長弟
9
安國單于
安國
93年 - 94年
2年
單于宣弟
10
亭獨屍逐侯鞮單于
師子
94年 - 98年
5年
單于適子
11
萬氏屍逐侯鞮單于
98年 - 124年
27年
單于長子
12
烏稽侯屍逐鞮單于
124年 - 128年
5年
單于檀弟
13
去特若屍逐就單于
休利
128年 - 140年
13年
單于拔弟
140年,休利自殺,南庭虛位(140年 - 143年)
南匈奴(吾斯、車鈕)句龍王朝世系表
車鈕單于(自立)
車鈕
140年 - 143年
4年
句龍王吾斯等擁立
南匈奴冒頓{攣鞮氏}王朝後期世系表
14
呼蘭若屍逐就單于
兜樓儲
143年 - 147年
5年
守義王
15
伊陵屍逐就單于
居車兒
147年 - 172年
26年

16
屠特若屍逐就單于
居車兒
172年 - 178年
7年
單于居車兒子
17
呼徵單于
呼徵
178年 - 179年
2年
屠特單于子
南匈奴(須卜)族人王朝世系表
須卜骨都侯單于(族人所立)

188年 - 189年
2年
族人擁立
須卜死後,南庭虛位,以年老氏族首長權行主持南庭之事
南匈奴(劉進伯)劉氏王朝世系表
18

劉羌渠
179年 - 188年
10年
右賢王
19
持至屍逐侯單于
劉於夫羅
188年 - 195年
8年
單于羌渠子
20
(末任)
劉呼廚泉
195年 - 216年
22年
於夫羅之弟
劉呼廚泉被曹操留於鄴,此後南匈奴單于終止

左部帥
劉豹


於夫羅子

北單于(後自稱大單于)
劉淵
304年

劉豹子
參考資料
  • 1.    匈奴列傳  .史記.2000-01-01[引用日期2018-01-16]
  • 2.    幷州地區在三國時期  .知乎
  • 3.    《後漢書•耿弇列傳》:夔字定公。少有氣決。永元初,為車騎將軍竇憲假司馬,北擊匈奴,轉車騎都尉。三年,憲復出河西,以夔為大將軍左校尉。將精騎八百,出居延塞,直奔北單于廷,於金微山斬閼氏、名王已下五千餘級,單于與數騎脱亡,盡獲其匈奴珍寶財畜,去塞五千餘裏而還,自漢出師所未嘗至也。乃封夔粟邑侯。會北單于弟左鹿蠡王於除鞬自立為單于,眾八部二萬餘人,來居蒲類海上,遣使款塞。以夔為中郎將,持節衞護之。及竇憲敗,夔亦免官奪爵土。
  • 4.    《後漢書•南匈奴列傳》:三年,北單于復為右校尉耿夔所破,逃亡不知所在。其弟右谷蠡王於除鞬自立為單于,將右温禺鞬王、骨都侯已下眾數千人,止蒲類海,遣使款塞。大將軍竇憲上書,立於除鞬為北單于,朝廷從之。四年,遣耿夔即授璽綬,賜玉劍四具,羽蓋一駟,使中郎將任尚持節衞護屯伊吾,如南單于故事。方欲輔歸北庭,會竇憲被誅。五年,於除鞬自畔還北,帝遣將兵長史王輔以千餘騎與任尚共追誘將還斬之,破滅其眾。
  • 5.    《後漢書•袁張韓周列傳》:時竇憲復出屯武威。明年,北單于為耿夔所破,遁走烏孫,塞北地空,餘部不知所屬。憲日矜己功,欲結恩北虜,乃上立降者左鹿蠡王阿佟為北單于,置中郎將領護,如南單于故事。事下公卿議,太尉宋由、太常丁鴻、光祿勳耿秉等十人議可許。安與任隗奏,以為“光武招懷南虜,非謂可永安內地,正以權時之算,可得捍禦北狄故也。今朔漠既定,宜令南單于反其北庭,並領降眾,無緣復更立阿佟,以增國費”。宗正劉方、大司農尹睦同安議。事奏,未以時定。安懼憲計遂行,乃獨上封事曰:“臣聞功有難圖,不可豫見;事有易斷,較然不疑。伏惟光武皇帝本所以立南單于者,欲安南定北之策也,恩德甚備,故匈奴遂分,邊境無患。孝明皇帝奉承先意,不敢失墜,赫然命將,爰伐塞北。至乎章和之初,降者十餘萬人,議者欲置之濱塞,東至遼東,太尉宋由、光祿勳耿秉皆以為失南單于心,不可,先帝從之。陛下奉承洪業,大開疆宇,大將軍遠師討伐,席捲北庭,此誠宣明祖宗,崇立弘勳者也。宜審其終,以成厥初。伏念南單于屯,先父舉眾歸德,自蒙恩以來,四十餘年。三帝積累,以遺陛下。陛下深宜遵述先志,成就其業。況屯首唱大謀,空盡北虜,輟而弗圖,更立新降,以一朝之計,違三世之規,失信於所養,建立於無功。由、秉實知舊議,而欲背棄先恩。夫言行君子之樞機,賞罰理國之綱紀。論語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行焉。’今若失信於一屯,則百蠻不敢復保誓矣。又烏桓、鮮卑新殺北單于,凡人之情,鹹畏仇讎,今立其弟,則二虜懷怨。兵、食可廢,信不可去。且漢故事,供給南單于費直歲一億九十餘萬,西域歲七千四百八十萬。今北庭彌遠,其費過倍,是乃空盡天下,而非建策之要也。”詔下其議。安又與憲更相難折。憲險急負埶,言辭驕訐,至詆譭安,稱光武誅韓歆、戴涉故事,安終不移。憲竟立匈奴降者右鹿蠡王於除鞬為單于,後遂反叛,卒如安策。
  • 6.    論東漢南匈奴單于庭駐地的四次遷徙  .中國歷史研究院[引用日期2023-06-19]
  • 7.    東漢南匈奴南遷及其安置新論  .呼和浩特市昭君博物院[引用日期2023-06-24]